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关于医疗卫生方面的建议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卫生专项资金;管理;思考
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公平医疗这一现代医疗卫生服务的核心概念成为新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中的重要组成内容。卫生专项资金是各级财政部门通过预算安排指定项目或用途的资金,目的是为了在国家宏观调控的背景下,积极做好疾病预防控制、应对突发卫生事件、让人人享受平等的基本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专项资金的拨备与合理使用有利于提升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缩短反应时间,加强预警时效等,值得一提的是,在2003年的“非典”事件后我国政府更重视疾病预防的控制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置,这也是我国政府实现对相关国际组织的承诺。可以说,卫生专项资金是基本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力量来源。但是基于现实的专项资金管理和使用来看,当前的专项资金使用存在着一些普遍性的问题,这不仅仅影响着普惠大众基本医疗的覆盖和完善,更是浪费国家资源。因此,对于卫生专项资金管理强化的探讨应该受到足够的重视,才能促进相关专项资金的科学、合理的使用,切实促进医疗卫生服务事业的发展。
一、当前卫生专项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意识方面
管理工作的顺利执行,需要的是良好的意识为基础。当前我国卫生专项资金的使用方面的意识确实存在一定的缺陷和不足。例如:可有可无型。该类型的意识缺位主要是缺乏对于发展基本卫生事业的意识,仅仅将自身职权当作摆设或者经费的来源,并没有切实考虑事业的发展和壮大,因此,这类意识缺位就会无视专项资金的重要性,有和没有不存在任何的区别。又如:盲目使用型。该类型的意识缺位主要是对于卫生事业的发展缺乏有力的分析和研究,对于资金的使用漠不关心或者苦于没有使用的途径和对象。盲目使用,是发展方向和发展思路的意识的缺失和不足。再次,如违法侵占型等。此类种种的意识缺位,均会导致卫生专项资金管理的不到位或者缺失,不利于资金使用的透明、公开和高效。
(二)制度方面
在实际的卫生专项资金使用中,主要存在预算编制和使用范围两个方面的制度不足。对于预算编制制度来说,主要是缺乏科学性和规范性。当前我国的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对预算的编制表现的不够重视,对于医疗卫生单位来说,笔者在实际工作发现,将其定位于“走过场”或者“应付了事”还在一定程度上有所体现,在态度上就忽略编制专项资金使用预算。同时,即使有编制预算的流程,也会由于没有进行认真的分析和规划,导致所编制的预算缺乏科学性和规范性,没能很好的指导实际的预算执行,往往出现了较多的缺口或者结余,没能在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发挥资金使用效益的最大化。对于卫生专项资金使用范围来说,主要是基层的医疗卫生机构对于卫生专项资金的使用范围较为模糊,相关办法或者条例并没有十分清晰的界定相关范围,这就导致部分医疗卫生单位的收支核算处理出现不规范、专项资金使用超标、擅自扩大专项资金的使用范围等现象。
(三)技能方面
技能方面主要是指在专项资金项目的具体执行过程中,管理技能的不足导致的卫生专项资金管理工作执行不到位。一是财务技能不足。财务技能不足主要是指财务人员业务水平参差不齐,在具体的卫生专项资金管理过程中表现出技能方面的不足。不仅仅包括前期预算编制不够科学和规范,也包括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对于资金使用的范围界定、收支核算等方面的不足,以及对执行效果的监督和检验的能力不足。二是财务和业务信息不对称。财务和业务信息的不对称,主要是考虑到当下卫生专项资金使用是资金和项目的结合,因此财务人员和业务人员在资金的管理和使用中都充当着相当重要的角色,整个管理工作通常需要二者的相互配合。但是在实际过程中,财务人员和业务人员往往不懂对方的业务技能和工作,又缺乏工作上的沟通,致使卫生专项资金的管理使用出现浪费、低效的情况。
二、强化卫生专项资金管理的措施建议
(一)意识方面
对于卫生专项资金管理的意识,建议要将从上至下和从下至上的培养和强化相结合。对于从上至下,主要是提升相关部门的管理者的管理水平,树立现代卫生公共医疗能力的建设思想和意识,积极组织相关的学习培训,加强管理者各方面技能和思维的培养和学习。更重要的是,在责任落实和监督方面要在制度上进行创新和落实,切实监督和管理相关领导干部的工作,特别是在卫生专项资金等方面。对于从下至上,一方面主要是要提升基层干部的相关意识,既包括对卫生专项资金的概念、用途、执行、管理等方面的意识,也包括对上层传达意识和政策的学习和思考,推动基层干部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投身基本医疗卫生事业的建设和服务工作中去,并且在卫生专项资金的使用过程中积极思考和监督使用的方向和效果;另一方面,还要积极打通由下至上的信息通道,保证卫生专项资金的相关信息能够及时、准确的在上下层级、各个层级之间传递,降低信息传递成本,做到高效和有序。
(二)制度方面
在制度方面,主要针对上文提到的预算编制制度问题和资金使用范围的问题来进行有针对性的完善和优化。对于预算编制制度,总体思路是在现有的制度基础上,结合现代医疗卫生管理核心理念,在上层制度的框架范围内,因地制宜,全面、科学的考虑本地特殊情况,制定有地域特色的相关制度。落实到卫生专项资金管理,要在考虑本地医疗卫生能力建设的现状的基础之上,优化预算编制的方法和思路,保证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对于资金使用范围的界定,主要是要在目前已有的使用范围解释文件框架下,依靠本地的实际操作经验,做好进一步的细化界定工作,坚持互斥性、完整性和准确性的原则,使其能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很好的运用。
(三)技能方面
对于财务人员的技能问题,我们建议一方面要在加强培训和学习方面下功夫,逐步建立和完善较为系统的学习和培训体系,在提升财务人员专业技能的同时营造善于学习、持续学习的氛围。对于财务和业务的相对分离问题,由于卫生专项资金的具体的执行使用上离不开财务和业务两个方面,良好的卫生专项资金运作离不开财务部门、人员和业务部门、人员的通力合作,也离不开二者对对方工作内容和业务能力的基础性了解,只有这样,才能尽可能的降低二者的磨合和沟通成本,提升办事效率。在实际工作的应用中,我国部分地区卫计管理部门也采取了相应的对策,如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执行财务集中核算,以推进其卫生专项资金管理的优化和创新。从意识方面,切实推进相关政策文件精神的学习,培养和树立相关人员的管理意识。从制度方面,细化管理目标,创新管理绩效的考核,严格界定资金使用的范围和用途。从技能方面,积极推动各部门密切联动、积极配合,共同组织开展专项资金管理工作。
三、总结
在当前医疗卫生体制深化改革的情况下,卫生专项资金作为卫生事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加强其管理是必然的选择。医疗卫生的专项资金的管理主要涉及到意识、制度和技能三个方面,单位应该做到强化资金管理的意识,在实际工作中持续总结,不断的优化和完善相关的制度和条例,并且着重打通财务和业务的沟通通道,降低二者的协调成本,最后需要逐步提升财务人员的相关技能,为整个卫生专项资金管理工作的优化和完善奠定重要的基础。
作者:宋薇 单位:凉山彝族自治州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财务审计科
参考文献:
[1]潘健.公共卫生专项资金管理的几点思考[J].财经界,2015(08).
关键词:新型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制度设计,筹资模式
一、中国农村医疗卫生状况现状分析
我国目前进入了老龄化时期,65岁以上老年人在人口中的比例已超过7%,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达1.43亿,占总人口的11%,21世纪中国老龄化有加剧的趋势。我国是典型的未富先老型国家,中国农村的医疗卫生状况令人堪忧,三级医疗网络濒临解体,乡镇卫生院1/3基本瘫痪,1/3仅能维持生计,1/3能够发展(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2005),农民抵御重大疾病灾害的能力十分脆弱。
严格的城乡户籍制度造成了我国分明的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甚大,国家对城乡间医疗保障制度的安排也不合理,而城乡居民面对的是统一的药品定价和医疗服务费用,造成了在中国农村普遍存在的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有研究表明,医疗消费在中国农村有着奢侈品的性质,农民对医疗存在着潜在需求,但是受到目前收入水平的制约,医疗需求的满足尚处于从属的地位(卫龙宝,2005)。有以问卷形式对中国内地六省310个村庄进行了直接入户方式的调查访问,结果显示,有79.7%的调查对象反映,他们所在村庄存在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岳书铭,2005)。国家卫生服务调查的结果显示,在中国农村的贫困户中,因病致贫的户数占了很大的比例,该比例在1998年和2003年分别为21.61%和33.4%(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2004)。更有学者认为,在中国的不同地区,疾病导致了20%~70%的贫困(Jiang ,2004)。
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合理性分析
合作医疗制度能够提高整个社会医疗卫生服务的利用率和公平性,这一点已经得到研究证实。合作医疗能为大多数农村居民提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与自费看病相比,参与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在花费相同成本的条件下能享受更多的医疗卫生服务。根据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对中国10个贫困县进行的调查,合作医疗覆盖的低收入人群比没有参加合作医疗的同等收入人群有更高的医疗卫生服务利用率,他们的经济负担(个人在医疗方面的支出占其总收入的比重)也相对低。这表明合作医疗提高了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的利用率和资金筹集方面的公平性,以及整个社会的福利水平。另外,以历史的观点考察我国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演进,发现合作医疗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并且执行层有历史经验可循,在制度探索方面可以总结经验,少走弯路。根据[2003]3号文件《关于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意见》的规定,农村合作医疗基金主要补助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民的大额医疗费用或住院医疗费用。保大病即在农民患大病的时候给予医疗费用保障,防止农民因看不起病而陷入贫困,有利于实现卫生资源在不同收入水平农户之间的合理分配。这种观点认为,农村民众更加关注医疗合作制度对大病的保障程度。补助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民的大额医疗费用或住院医疗费用的制度更能提高社会的综合绩效和社会整体福利,同时也是农民当前所需要的。关于保大病还是保小病这一问题,长期以来一直有所争议,笔者认为这一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存在的缺陷及建议
下面分析实行保大病不保小病的医疗保障模式有悖于提高社会总体福利效益。构建简单评价社会总体福利效益的模型:建立三维坐标体系,分别以X轴表示参合的居民人数,Y轴表示社会平均单位参合人员医疗费用,Z轴表示社会平均单位参合人员福利效益。在X(参合的居民人数)轴与Y(社会平均单位参合人员医疗费用)轴所构成的二维平面的曲线积分表示社会用于医疗保障的全部资金;在X(参合的居民人数)轴与Z(社会平均单位参合人员福利效益)轴所构成的二维平面的曲线积分表示Q(社会总体福利效益);Y(社会平均单位参合人员医疗费用)轴与Z(社会平均单位参合人员福利效益)轴所构成的二维平面中,把从消费社会平均单位参合人员医疗费用的一个额外的数量中所获得的额外的社会平均单位参合人员福利效益定义为边际效用,假设Y(社会平均单位参合人员医疗费用)=0时,Z(社会平均单位参合人员福利效益)=0;根据边际效用递减的原则,确定Y(社会平均单位参合人员医疗费用)与Z(社会平均单位参合人员福利效益)之间的函数关系Z=Yb,其中(0b,Z(社会平均单位参合人员福利效益)=(A/B)b,社会总体福利效益为Z(社会平均单位参合人员福利效益)在X(参合的居民人数)轴上的积分,Q1(社会总体福利效益)=AbB1-b.实行保大病不保小病的模式,医疗保障的覆盖面为患大病或住院的参合居民a×B,其中a为患大病或住院的参合居民人数与全体参合居民人数的比值(0Q2.结论为实行保小病不保大病的医疗保障模式比实行保大病不保小病的医疗保障模式更能够提高社会总体福利效益。
定位于保大病的机制,造成高成本、低效益、收益面过小、制度缺乏可持续性。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设立了严格的起付线,只有大额医疗费用或住院治疗费用才能纳入补偿范围。而1993年和1998年两次全国卫生服务调查显示,中国农村人口住院率只有3%左右(刘军民,2005)。这么低的受益面显然无法激励农民积极参加,而且这种设置在很大程度上阻止了人们获取以预防、初级保健为重点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在自愿参加的条件下,即使参加以后也会有人不断退出,最后造成制度无法持续。而保小病有利于刺激农民参加合作医疗的积极性,同时真正影响居民整体健康水平的是常见病和多发病,保小病可以有效防止许多农村居民因无钱医治小病而拖延成了大病。
所以,要根据我国实际国情和生产力发展水平,充分考虑我国不同地区农民收入水平的差异,采取不同的医疗制度安排,在经济发达地区实行保大病不保小病的模式,在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实行既保大病又保小病的模式,确保把农村居民中无力支付合作医疗费用的低收入者纳入到农村医疗保障体系当中。
四、筹资措施
1广州与高雄医疗卫生设施现状
1.1广州市医疗卫生设施服务现状从广州市整体医疗资源现状分析,已达到供需平衡。全市整体水平与我国其他大中型城市相比较,本市医疗卫生机构的床位资源居中,医生数量居于高位,护士数量居低位。本市的医疗卫生服务资源配置的水平暂时仍低于北京,水平与上海相当1)。但从城市中心各区来看,资源分布不合理的情况较为严重。一方面,老城区医疗资源配置明显高于全市平均水平,且医疗卫生服务设施的密度较高,将医疗服务的区域更为集中化。每千人口拥有的医院、卫生院、床位数及医务工作人员总体水平位于前列;而新兴城区由于功能区及居住区相对发展缓慢而造成医疗资源不足的局面,导致偏远城区的居民无法及时就近的得到高水平的医疗服务。另一方面,服务品质较高的医疗资源大都集中在大医院,基层医院和社区诊所资源短缺、服务能力较低。从而进一步加剧老城区大型医疗院所的服务压力,使得中心城区的大中型医疗机构发展势头更为猛烈,空间发展的矛盾进一步突显,而偏远城区的大型医疗机构因没有足够的市场需求而止步不前。从目前状况看来,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远远未能达到解决居民就近解决小病治疗及预防保健的设置初衷。
1.2高雄市医疗卫生设施服务现状
1.2.1以诊所为主导的医疗卫生机构配置在高雄市政府卫生局对医疗卫生服务设施的协调与区域统筹下,诊所作为最基层、最适宜居民生活需求的服务设施,已经在高雄市住宅区得到良好发展3)。高雄市中心城区内,90%以上的医疗服务机构均为诊所4)。由于开设诊所的限制较为宽松;医疗设备的投入相对较少;服务对象的针对性较强且服务质量能够得到保障;服务半径尽管有限但普及率较高,这也是拥有医师执照的医务人员愿意开设诊所,以及民众愿意选择诊所作为投医问药首选地的原因。同时,这也将有助于一旦新流感疫情大流行时,民众可以就近到诊所接受初步的治疗及快速筛查。
1.2.2严格控制数量及规模的大型综合医院台湾地区整体的医院医疗服务量因2003年SARS之故皆有下滑趋势,各大综合医院的门诊数、急诊量也大不如前,加之台湾本土居民生育率普遍下降,呈现负增长态势,致使大型综合医院在选址、设计、建设时更为谨慎的考虑其今后发展的可行性。
2广州与高雄两市医疗卫生设施配置分析
广州与高雄两市从地理上看都为南方较发达大城市,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状况良好且相对稳定。由此形成的医疗卫生设施空间分布的格局是顺应各自背景的:无论是由政府和规划部门统筹规划和协调的广州市医疗卫生设施布局,还是经济导向为主随市场体制而较自由态势发展形成的高雄市医疗卫生设施布局,都有各自空间分布的规律可循。
2.1按人口数量及密度分布两市中心城区的各行政区域中,医疗卫生设施的比例在历史悠久、经济活跃、人口密集的城区中明显高于其他各区。如广州市的越秀区、荔湾区(人口密度达到3~4万人/km2);高雄市的三民区、苓雅区、新兴区(人口密度2万人/km2),前镇区、前金区(人口密度1万人/km2)等。上述行政区中的的人口较多且密度较大,居住环境成熟,各类医疗卫生服务设施较为齐全,服务人口和服务半径足以满足区域内居民需求,甚至某些城区在数量上供大于求,出现医疗卫生资源过剩的情况而导致浪费。尽管两种分布现状和布局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本市的常驻人口、流动人口及周边人口,总体上看布局密度不相上下,但医疗卫生机构的类型分布却是截然不同的结果。
2.2各级医疗卫生资源分布欠合理广州市的高层次医疗机构在竞争中处于绝对优势的地位,致使大型综合医院在数量及布局上集中于发展较为成熟的区域中,整合了人口密集区的资源。病人的流向也随之集中于此类较优质的医疗服务设施中。高雄市的高层次医疗机构与其他各类医疗机构处于平等的竞争地位。由于私人诊所极具竞争力,使得患者优先选择此类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病人流向成正三角分布。广州市大型综合医疗机构数量的增长及密集程度在一定程度上使更多的患者得到了较优质的医疗服务,但阻碍了较低级别的卫生服务机构的发展;高雄市诊所数量的增长及密集程度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患者的就医流程,但同时增加了患者就诊次数,同行业之间的激烈竞争也加剧了患者的就医负担。
2.3两市医疗服务水平对医疗卫生服务设施的影响
2.3.1广州市医疗服务水平对医疗卫生服务设施的影响广州市大型综合医院密度较大,仅越秀区数量就达到25间。其中不乏医技精湛、医疗环境优质的服务机构。通过医院综合水平评级的方式,考虑医疗机构的诊断、治疗、护理质量,医院规模及设备等条件将其划分级别。在综合医院及专科医院医疗服务水平逐步升级的同时,基层公共卫生设施也在努力通过对健康保护、疾病预防等方面改善社区环境卫生条件,尽管现状服务水准未能达到满足居民公共卫生服务的需求标准,但政府正透过制定相关法规、政策等促进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使基层卫生中心、卫生所能够上升到新的服务水平。
2.3.2高雄市医疗服务水平对医疗卫生服务设施的影响台湾地区的医学发展处于世界领先行列,不仅医技精湛可与发达国家媲美,并且医疗保险制度因较为健全而享有美誉,更甚,医院建筑的设计也处处从人性的角度考虑,能为使用者提供优质的空间环境品质,令医患双方在就诊过程中减缓紧张情绪,从而减少病患的痛苦,提升医师的看病效率。高雄市中心城区内的大型综合医院的密度较低,特别是兼备教学功能的医学中心仅为两间,并且其中一间(高雄荣民总医院)还身兼南台湾地区紧急医疗救护的职责5)。尽管如此,医疗服务品质的丝毫没有受到影响,反而会通过医师技能的提升,医疗器材的更新,医院空间的完善等来不断使自身的水平保持在较高层次。两间医疗中心的教学、研究、医疗相互推动、不断进取,使大型医疗机构的实力日渐强大,逐步巩固自身千床以上医学中心的地位,这是范围大且覆盖面广的诊所不可替代的,其最终收益者是患者。相比大型综合医疗机构,高雄市诊所的医技和服务质量同样有良好的信誉和口碑。由于规模小、医师与护理人员人数较少,相比大型综合医疗机构更易于管理,医师技能在同行之间的竞争之下也会不断提升自己,推出更优质的服务吸引患者。#p#分页标题#e#
2.4两市配置优劣势
2.4.1广州市配置优劣势(1)广州市医疗卫生设施配置优势广州市医疗卫生服务设施的配置由规划部门及卫生部门共同协调各部门统一完成,具有良好的规划层面的组织架构。能够从具体现状条件出发,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统一部署,做出较为合理的配置规划。其次,近年来,政府逐渐重视民生方面的建设,关于医疗卫生等的建设更是重中之重,不仅多次出台有关医疗保险、医患关系、医药政策等方面的法规、方针,还在逐步完善医疗卫生设施的规划。加大政府财政的投入,在现有医疗卫生设施的良好基础上,应充分利用现状基础,完善设施配置网络,从而更为完善医疗保障的体系。(2)广州市医疗卫生设施配置劣势现状医疗卫生设施的配置基础,既是优势,同样也是劣势。在竞争力较强的大型综合医疗体系下的基层卫生设施难以发展,成为棘手的难题,需从基层医疗的特色入手,注重医疗人才的保留。同时,政府需采取措施加强社会保障体制的建设,卫生部门应更加重视不同区域间配置的合理性。
2.4.2高雄市配置优劣势(1)高雄市医疗卫生设施配置优势高雄市医疗卫生服务设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优胜劣汰,从而不断提升自身的服务品质。这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医患关系,使患者得到更为优质和贴心的服务。在经济效益的影响下,不断提升和更新的医务人员、医疗器材、医疗环境等同样也是各类医疗卫生服务设施的吸引之处。其次,小型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数量较多、分布较广,能够为周边居民提供及时的疾病治疗和护理。使得医疗救护流程更为完善,使患者能够有更为低廉且快速的医疗服务享受。在医疗卫生机构的建设中,健康保险制度在其中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有效督促了服务机构不断提升自身的医疗水平和服务质量。(2)高雄市医疗卫生设施配置劣势高雄市医疗卫生设施的布局缺乏整体规划,在某些区域中体现出了过于偏重经济因素的导向性,存在着配置不平衡的状况。政府及相关部门在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及健康保险制度保障的同时,不可忽视对其配置布局的合理性。
3两市医疗卫生设施配置布局发展趋势建议
3.1广州市医疗卫生设施配置发展趋势建议
3.1.1处于两极的大型综合医院与社区医疗服务机构鉴于广州市中心城区,特别是老城区的医疗卫生设施过于集中的局面,在对未来的布局规划中,应该优先从患者角度考虑,加强引导居民形成“大病去医院,小病进社区”的概念。针对医疗机构的医疗水平,医疗费用,医疗服务质量,出行时间等因素逐步完善(图1)。在医疗水平上强化水平高的综合医院、专科医院,以及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建设,分化两层就诊群体,为各级医疗机构营造良好的资源有效利用环境,为患者提供更及时和优质的医疗服务(图2)。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完善自身应对基本医疗服务的能力的同时,可以适当参考高雄市诊所的配置形式,不仅在数量上满足服务人口的需求,并且能够协调临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诊疗特色,将不同医科的基础服务融入到整个区域内的各个社区卫生服务中。
3.1.2中间地位的医疗机构在大型医疗机构与社区医疗服务机构的中间层艰难前行的中层医院应视实际情况和自身能力及时分化和转型。参考高雄市处于中间层的区域医院、地区医院的规模和运作模式,强化和完善某些科室的医疗水平和服务,在患者进行选择的时候能够突显自身的特色。并且能够与区域中其他医疗机构达到协调和互补。
3.1.3新建医疗卫生机构新建综合医院在选址上应考虑到同级医院的布局状况,在参考人口分布的同时,需有对未来城市发展和人口增长的预见性,兼顾周边现有医疗机构的服务特色,注重与老城区的设施拉开差距,避免在临近区域重复建设。其次,社区卫生设施通常服务于该社区中的居民,但在新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时在考虑本居住环境的同时,可以适当引入商业竞争的概念,成为融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等服务为一体的面向社区及周边的基层卫生服务机构。
3.1.4医院内部营建部门的强化高雄市除诊所以外的各类医事机构均设有医院内部的工务处(工务室)。其具体职能为负责“医院机器”内部从设计、施工、装修,以及后续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的改扩建等所有医院内部工程问题,并能及时与政府规划及管理部门保持良好沟通以维护医院持续发展。广州市内仅有少数大型综合医疗机构设有管理医院建设的基建科,但此类科室多为解决内部建筑及设施的新建、改建、扩建、修缮等相关事宜,多数医院内部并无设置功能齐全的基建科,且各医疗机构之间并无关于医院规划及建设的横向资源共享。设置管理医院建设的部门,这在未来不断发展和进步的大型综合医疗机构中是十分必要的发展趋势。这不仅能够减少医院营建的成本开支,更能够在日后医疗体改扩建的过程中发挥不可磨灭的功用。与此同时,该部门掌握着医院内部建筑使用状况、运营状况和供需情况的第一手资料,这与城市医疗卫生设施配置关系紧密,能够及时与政府卫生部门及规划部门协调工作,达到更好的规划和配置区域内医疗机构的目的。
3.2高雄市医疗卫生设施配置发展趋势建议
3.2.1加强政府导向高雄市医疗卫生机构多为私营和财团法人的性质,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居少数。高雄市卫生署直接管辖范围内的服务机构数量较少。对于医事机构的规模和服务内容,卫生署给予指导和建议,经核准后的建设及运营归医院自身管理,通过市场运作和商业竞争保证体系的运作,受政府相关部门调控的影响较少。但此类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过度的商业竞争,公共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向商业服务转变。这种发展模式看似适应台湾地区的社会环境,但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对象为社会各阶层人群,过度的商业模式使得医疗卫生服务设施失去了公共的意义。政府在出现过度竞争的时候应作出适当的干预手段,对未达到开业标准或服务品质下降的医事机构采取限制服务的措施。
3.2.2完善健保制度,控制医疗卫生设施数量由于全民健康保险制度在台湾地区的实施使患者减少就医支出,患者在作为消费者的同时面对价格下降时自然而然会增加医疗需求,但直接导致了民众频繁进出医疗机构,造成全民健康保险支出的巨大负担。因患者在医疗机构内进行拿药、看病,甚至是领取检验报告结果都需经过挂号环节,按照健康保险规定都需支付医师费用,这就导致了一病多看、长病短看的结果。许多小型医疗卫生机构,如诊所的快速发展与此类政策不无关系。卫生署在制定和执行健康保险制度的同时,应充分利用其带来的宏观调控影响,对区域内的医疗卫生机构进行合理统筹。#p#分页标题#e#
3.2.3医学中心仍需不断完善高雄市著名的医学中心包括有荣民总医院、高雄医学院附设中和纪念医院、长庚纪念医院等(图3、4)。此类医疗机构为民众提供了优质安全的医疗照护服务,促进了区域医疗的水平与合作,培育了德术兼优的医疗团队。他们将医学教学与医疗救治相结合,不断提升自身的医疗水平和服务能力。6)此类大型综合医学中心常常面临因医疗普及化、成本控制、管理制度等引起的亏损难题7)。因此,可以借鉴大陆大型综合医院的经验,善用自身的优势项目并重点发展,努力通过与其他医疗机构的合作,发展特色医疗,争取政府资补助。
3.2.4中间层医疗机构需合理布局高雄市中间层医疗机构包括有区域医院和地区医院,区域医院多为有政府资金资助的医疗机构,而地区医院大部分为私人营业的医院,因此在规模和软硬件配套上弱于区域医院;8)但由于政府资助与私人财力的差异性,区域医院较重视为患者提供的服务质量品质。由此可见,高雄市中间层医院的竞争力在一定程度上弱于医学中心,但此类医疗机构的配置情况多集中于商业发达、人口密集区,缺乏政策导向性和规划指引性。政府及规划部门需及时对此类医院作出区域的统筹发展规划。更好的发挥中层医院的资源优势并合理分配。
3.2.5诊所的适量发展高雄市诊所类型的设施配置较为完善,诊所类型涵盖了所有医疗科系,在每一个行政区均有较好的发展。但由于诊所的私人化,不可避免的形成了诊所商业化的模式。诊所建设同样应得到相关部门的合理规划及配置,根据城市发展的现实状况,进行有效的调配,避免某些城区没有诊所配置无法满足居民需求,而某些区域过度发展造成供过于求的局面(图5)。
关键词:基层医疗机构;内部控制;财务风险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6-0-02
随着我国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医疗卫生改革步伐的不断前进,传统事业单位财务会计核算制度已经无法满足快速发展的医疗卫生事业要求。医院固定资产的迅速增长、应收应付账款子科目的不断增加、各类补贴收入准确入账,均对医院财务制度提出了更高要求。基层医疗机构作为人民群众基本医疗的载体,在当前医疗改革“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方针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财务风险防范与控制成为国家关注重点。为此,财政部、卫生部于2010年12月根据相关法律法规、《事业单位财务规则》(财政部令第8号)以及国家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相关规定,结合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特点制定出台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制度》(以下简称新《制度》)。
新《制度》的出台,将成为医院加强内部财务管理,提高财务风险管控意识的重要契机。如何快速高效的完成从传统事业单位财务会计系统向现代医疗机构财务会计系统的转变,快速适应卫生事业改革给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带来的内部控制和财务风险管理的挑战,正确的处理相关会计科目,最大程度的减少财务风险对基层医疗机构健康发展带来的威胁,成为其必须面对的任务。
本研究将着力于分析基层医疗机构内部控制体系的现状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通过对新《制度》在基层医疗机构内控方面规定的解读,提出相应提升该类医疗机构内控水平的建议。本研究所界定基层医疗机构是指政府举办的独立核算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和乡镇卫生院。
一、基层医疗机构内控现状
(一)基层医疗机构内控体系建设
我国目前执行的医疗机构内控制度尚未单独对基层医疗机构内控进行规定,2006年开始试行的《医疗机构财务会计内部控制规定(试行)》仅仅用于县级以上政府举办的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基层医疗机构仅仅需要参照执行,并未进行强制性规定。该《规定》目的在于维护国有资产的安全与完整,堵塞管理漏洞,提高医疗机构财务管理水平和会计信息质量。《规定》要求医疗机构负责人对本单位财务会计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有效实施负责,医疗机构财务部门具体组织本单位财务会计内部控制制度的落实。
《规定》主要包括预算控制、收入控制、货币资金控制、药品及库存物资控制、固定资产控制、工程项目控制、对外投资控制、债券和债务控制、财务电子信息化控制和监督检查等项内容,主要关注点在预算控制、收入管理和固定资产管理方面。由于内控制度系统的建立需要大量的财力、物力、人力,就目前整体建设情况来看,大部分的基层医疗机构在内控制度的建立方面仍然相对不足。
(二)基层医疗机构财务现状分析
2011年7月12日,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和卫生部出台意见,规定公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被认定的在发展建设中形成的债务,将由政府偿付。这是新一轮医改启动以来,中央首次对困扰基层已久的债务问题发出具体的指导意见。但通过对《中国卫生统计年鉴2010》数据进行分析(图1、图2)显示:我国基层医疗机构负债率维持在相对较高的水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卫生院的资产负债率和净资产负债率均仅较综合性医疗机构略低。由于该类机构的债务问题解决需要不同政府部门的合作以及地方财政的大力支持,对于该类机构而言,很难短期内解决负债问题,因此负债问题将会困扰未来基层医疗机构的发展。
(三)基层医疗机构内控存在的问题
1.医疗机构职工风险内控意识薄弱
由于基层医疗机构从业人员教育水平受限、法律意识薄弱等因素影响,医疗执业过程中对风险隐患没有足够的危机意识。同时,由于受传统事业单位体制意识影响,我国医院工作人员对内控的认识程度不高,大部分员工不能准确理解医院风险内控的真正含义,更无法准确执行内控准则。部分医院财务人员仍然延续传统事业单位会计体制,日常工作过程中也不会对风险管控指标进行深入分析。由于缺乏明确的衡量指标,内控在很多医院内部无法实质性推行。同时,医院由于在经费方面由当地政府进行补贴,其进行内控的动力不足,对内部员工的宣传教育支持过少,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内控的推进。
2.领导重视程度不够,内控体制不健全
基层医疗机构规模一般比较小,内控制度比较薄弱,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需要医院相关人员的协力推进,其中包括主要领导、财务人员和一线工作人员等。然而,在基层医疗机构实际运作当中,由于主管领导的不重视,医院很少进行内控体制建设,财务人员虽然在工作过程之中会推动财务内控的执行,但由于整体内控体制的缺失,单独的财务内控很难在医院获得成功。
3.审计监督力度不到位
审计是体现医院内控水平的重要考核工具,但目前实际操作当中,由于受体制影响和行业特殊性制约,基层医院的主管单位对其审计和绩效考核不透明,例行检查和审核往往流于形式,很难起到监督作用。同时,该类机构自身审计能力薄弱,很多机构没有正规的会计核算和审计程序。由于缺少严格的审计程序,很多医院的内控效果无法得到体现,这些因素综合导致了医院内控制度开展举步维艰。
4.主管部门关注力度不够
第二条互联网医疗卫生信息服务是指通过开办医疗卫生网站或登载医疗卫生信息向上网用户提供医疗卫生信息的服务活动。
第三条医疗卫生信息服务内容包括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等方面的信息。信息服务分为经营性和非经营性两类。经营是指向上网用户有偿提供信息或网页制作等服务活动;非经营是指向上网用户无偿提供具有公开性、共享性医疗卫生信息。
第四条医疗卫生信息服务只能提供医疗卫生信息咨询服务,不得从事网上诊断和治疗活动。
利用互联网开展远程医疗会诊服务,属于医疗行为,必须遵守卫生部《关于加强远程医疗会诊管理的通知》等有关规定,只能在具有《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医疗机构之间进行。
第五条医疗卫生网站或登载医疗卫生信息的网站所提供的医疗卫生信息必须科学、准确,注明信息来源。登载或转载卫生政策、疫情、重大卫生事件等有关卫生信息时必须遵守有关法律、法规和规定。
医疗卫生及健康相关产品的广告信息,要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有关部门审批的内容进行登载,不得扩大功效或宣传治疗作用。
禁止制作、和登载含有封建迷信内容的信息和虚假信息。
第六条任何经营性或非经营性医疗卫生网站以及登载医疗卫生信息的网站在向国务院信息产业主管部门或省、自治区、直辖市电信管理机构申请办理经营许可证或办理备案手续之前,应当经同级卫生行政部门审核同意。
第七条申请卫生行政部门审批的医疗卫生网站或登载医疗卫生服务信息的网站,应向卫生行政部门提交下列材料:
1、申请书。内容包括:网站类别、内容、服务性质(经营性或非经营性)、网站设置地点、预定开始提供服务日期、申办机构性质、通信地址、邮政编码、负责人及其身份证号码、联系人、联系电话等。
2、申办机构资质证明。
3、信息安全保障措施等。
第八条申请材料不符合要求的,卫生行政部门在收到申请材料lO个工作日内通知申办机构在规定期限内补齐,逾期不补齐或者所补材料仍不符合要求者,视为放弃申请。
第九条初步审查合格后,正式受理申请。卫生行政部门必须在正式受理之日起40个工作日内,将审核意见书面通知网站。获准同意的网站,应在其网站主页上同时标明信息产业主管部门批准的经营许可证(或备案)编号以及卫生行政部门审核文号。
第十条已获准开办的医疗卫生网站或登载医疗卫生信息的网站,开办者主体或者域名、地点、内容等需要变更的,应向原审核同意的卫生行政部门办理变更手续。
第十一条未经卫生部批准,任何医疗卫生网站,均不得冠以\中国\、\中华\、\全国\等名称。
第十二条卫生部将依据国务院《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和相关的卫生行政法律法规对互联网医疗卫生信息服务实施监督管理;指派专门机构和人员定期对开展医疗卫生信息服务的网站及其内容进行监督检查。
第十三条在互联网医疗卫生信息服务中,如违反本办法的规定,卫生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如不改正,按照国务院《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的有关条款和卫生行政有关法律法规进行处罚;情节严重的,卫生行政部门建议信息产业主管部门关闭网站。
第十四条本办法公布前,已开办医疗卫生网站或登载医疗卫生信息的网站,自本办法公布之日起30日内依照本办法的有关规定补办手续。
关 键 词 医疗保障 全民免费医疗 全民医疗保障 比较 论文下载
医疗保障是关系到全体国民切身利益的民生大事,建立一个覆盖全体国民的医疗保障体制,不仅能够使人人都能享有基本医疗服务,而且对于风险分担和经济发展也有着重大的意义。正因为如此,医疗保障事业的发展逐渐成为我国政府民生保障建设的重要内容。理论上,我国的医疗保障有两种可选择的路径——全民免费医疗与全民医疗保障。全民免费医疗通过税收筹资,为全体国民提供免费或低收费的医疗服务; 全民医疗保障( 以下简称“全民医保”,注) 则主要通过征收医疗保险费、建立医疗保险制度、辅之以其他制度的方式提供医疗保障。这两种体制各具特色,各有利弊。正因为如此,中国究竟应采用何种形式,一直存在广泛的争论。
本文结合我国医疗保障发展的制度环境,从比较分析的角度,指出中国医疗保障发展的正确道路是建立一个公平、普惠、多层次的全民医保体系,而不是建立全民免费医疗体系; 事实上,经过多年的探索,我国的医疗保障体制正在朝这一方向发展,但是,从全民医疗保障的角度与要求来看,目前的医疗保障体制在资金筹集、制度整合、保障水平、覆盖面、公平性、可持续发展等方面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与难点,这使得我国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文章针对这些问题与难点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与难点,完善公平、普惠、多层次全民医保体制的对策建议。
全民免费医疗与全民医保之比较和区别
一般而言,全民免费医疗是指免除缴费义务,通过税收筹资,由公立的、或者签约的私立卫生服务提供者向全体国民提供免费或低收费的医疗卫生服务。全民免费医疗使所有人能够根据治病的需要而非经济支付能力来获得医疗服务。最典型的代表是英国的“国家卫生服务制度”( NationalHealth Service,NHS) ,该制度是全世界最大的公共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服务范围涵盖了从预防到康复、从孕检到临终护理、从头疼感冒的小病到心脏搭桥等大病的各类医疗保健服务,一度被英国标榜为“西方最完善的医疗服务体系”。而全民医保则是一种覆盖全体国民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全民医保不仅包括以收入为基础、由用人单位和个人共同缴费的社会医疗保险这一主体构架,还包括针对少数弱势群体的社会医疗救助制度以及为满足多层次医疗需求的补充性商业医疗保险制度。到目前为止,全世界已有近三十个国家通过构建以社会医疗保险为主体的制度达到全民医保,其中典型的代表国家有德国、澳大利亚、法国等。
在我国医疗保障体制的选择上,人们之所以聚焦于在全民免费医疗与全民医保之间取舍,主要是因为二者都满足我国医疗保障体制的最初构想。无论是全民免费医疗还是全民医保都是为了满足公民的医疗保障权利而做出的制度安排,具有非营利的性质,二者的目的如出一辙: 微观上,都是为了解决全体国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改善人民群众享有医疗卫生服务的条件; 宏观上,医疗卫生是民生大事,免费医疗和全民医保都是为了逐步解决医疗保障问题,彰显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从而让全体国民共享社会经济发展的成果。从制度属性来看,免费医疗和全民医保同属于强制性医疗保障,主要依靠国家权威,由政府集中领导和主办,理论上要求将制度规定的人群全部纳入医疗保障的体制之内。区别于自愿性医疗保障制度,二者的保障范围比较广,不仅保大病,而且保小病; 对参保条件没有健康上的特殊规定,无论是健康的人还是患病的人都可以参与; 支付方式一般都是按照个人医疗费用的一定比例给予补偿。纵观世界各国的医疗保障体制,以全民免费医疗或全民医保为代表的强制性医疗保障占有主体性地位,可以有效避免自愿性医保制度因保险费负担过重或个人保险意识缺乏而造成的医疗保障缺失。
然而,全民免费医疗与全民医保各具特色,将二者进行比较,其差别也是显而易见的:
从体系特征来看: 第一,两种体系下的制度类型不同。实施全民免费医疗的国家,医疗卫生制度单一,往往通过建立统一的医疗体系来提供医疗保障服务; 而以社会保险为主的全民医保往往通过建立多样化的保障制度来满足多层次的医疗保障需求。如,日本的全民医疗保险制度,按照不同职业将居民分别纳入到不同的医疗保险组织,整个国家的医疗保险由雇员保险、国民健康保险和老人保健三大部分构成; 德国的医疗保险体系除了包含法定的社会医疗保险以外,还包括私人医疗保险和特殊人群的医疗保险。第二,在发展的不同阶段,两种体系的覆盖范围不同。全民免费医疗体系从制度设计之初便覆盖了全体国民,所有基于国民身份的人群,无论是 60 岁以上的老人、儿童,还是低收入人群、农村地区人群一律享受免费医疗; 而全民医保的制度设计不可能一开始便覆盖到全体国民,其覆盖范围有一个不断扩展的发展过程,通常由某一类群体逐步扩大到不同人群,最终随着体系的完善才能实现全面覆盖。第三,公平性程度不同。全民免费医疗的获得与个体收入无关,只依据医疗需求为国民提供全套建立在公共基金之上的医疗服务,公平性程度高; 而全民医保的主体性制度即社会医疗保险制度主要依据是否参保来决定医疗服务的提供与否,再加上区域差异、行业差异、收入差异的存在,在进行具体制度设计之时不可避免地会造成制度之间的差距,从而使其公平性程度较低。
从实现条件来看,二者亦有明显的区别。总体上全民免费医疗要求有更为成熟的实现条件。第一,要以雄厚的财政实力为基础。全民免费医疗意味着由国家来提供医疗保障的全部费用,这些费用包括建设医院、引进医疗设施和技术、扩充医疗资源、负担医务人员工资以及全国所有患者的就医费用等,这就要求国家必须有足够的税收以保证全民免费医疗制度的运作。第二,要以良好的医疗卫生条件为保障。全民免费医疗易导致医疗服务与医疗技术缺乏竞争性,为保证良好的医疗服务质量,需要各级公立医院、或签约的私立医院都要具备良好的医疗卫生资源,特别要求作为第一层次的社区诊所拥有为国民提供基本医疗服务的能力。第三,要以平衡的国民经济和医疗卫生发展现状为依托。国民经济发展不平衡,贫富差距过大,地区医疗卫生资源分配不合理,医疗待遇差距明显等都是全民免费医疗发展的壁垒。比较而言,全民医保也有其特殊的实现条件。第一,全民医保的主体性制度,即社会医疗保险制度需要由“多方买单”,所有具有支付能力的个人和单位都有缴费的义务,从而将国家的财政负担分散到单位和个人。第二,全民医保需要通过多层次的医疗保险制度来实现,风险的分担可以在不同阶层、不同地区、不同群体之间进行,以避免医疗保障职能的缺位。第三,在多样化的制度设计上,既要求根据不同的保障人群而有所区别,又要在整体上相互配合,相互补充,有进一步整合的空间。当然,具体的缴费和支付水平应与当地的经济发展和居民的收入相关。
从保障水平来看,根据各国的实践经验,全民免费医疗覆盖面广,公平性高,并且其保障水平整体通常高于全民医保的保障水平。这是因为实行全民免费医疗的多数是发达国家或者福利国家,强大的经济基础和较高的工业化、城镇化水平是其实现全民医疗保险的前提与必要保障。欧洲发达国家如英国、瑞典、瑞士、丹麦等都实行全民免费医疗,2009 年,上述国家的医疗费用支出占GDP 的比重分别为 9. 3% 、10% 、11. 4% 、11. 5% ,可见,发达国家有能力提供一个保障水平普遍较高的医疗卫生制度。与之相比,由于全民医保体系的子制度比较多,各项具体制度的保障水平差距较大( 例如我国的公费医疗制度的报销额度在95% 以上,而新农合的报销额度只有 30% -40% ) ,具体制度之间的差异使得全民医保难以达成一个相对统一保障水平。但可以肯定的是,全民医保经过一定程度的发展之后,其整体的保障水平一定会不断提高。
我国医疗保障的发展之道——“全民医保”
全民免费医疗在诸多国家和地区实行,这使得许多国人对其心向往之。究其原因,“全民免费医疗”天生就具有对社会大众的“吸引力”———人人都希望国家能够为自己提供免费的医疗服务。然而,世界上并没有“免费的午餐”; 事实上,根本不存在完全免费的医疗制度,所谓的“全民免费”是相对的。
一方面,免费医疗与其他医疗体制相比,最主要的区别在于医疗费用的来源上。全民免费医疗的资金全部来源于国家及地方的财政,这些主要依靠公民纳税的财政资金说到底还是参保人自己缴的钱。因此,可以说,免费医疗的资金是将医疗保险中参保人缴费换成纳税人纳税。另一方面,免费医疗并非意味着公民不花钱即可获得免费治疗。根据《2010 中国卫生统计年鉴》的数据,在全球 193 个国家的卫生费用支出中,个人卫生支出为零的国家一个也没有。那些通常被认为向民众提供免费医疗的国家,如英国、瑞士、瑞典、加拿大、巴西等,2007 年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比例 分 别 为 18. 3%、40. 7%、18. 3%、30%、58. 4% ,免费的只是基本医疗服务,保险目录以外的诸如门诊处方、牙科门诊费以及较高档次的医疗服务仍需自行付费。
除此之外,国内少数地区实行的“全民免费医疗”( 以陕西神木模式为典型代表) 也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全民免费医疗制度”。真正的全民免费医疗体制不用参保,所有户籍拥有者或者所有居民都可以自动享有免费医疗。而根据《神木县全民免费医疗实施办法( 试行) 》,“未参加城乡居民合作医疗和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人员不予享受免费医疗。”另外,神木模式也有各种费用控制方式,门诊服务只有在缴纳合作医疗保险费后才能免费享受。住院费设有起付线,也有自费的项目,起付线以下费用由患者自付。事实上,“神木模式”只是一种保障水平较高的全民医疗保险制度。鉴于绝对的“全民免费医疗”根本不存在,充分考虑到现阶段的宏观社会经济条件,我国于2009 年颁布的“新医改方案”最终摒弃了全民免费医疗的发展路线,选择了走向全民医保的战略方向。我们认为,这是结合多方经验与现实国情而做出的正确选择。
首先,全民医保更加符合我国的财政现状。一般来讲,实行全民免费医疗的国家,政府预算卫生支出在卫生总费用中的比重要高于社会保险制的国家,以英国为例,近年来英国医疗开支占GDP 的 9% 以上,用于 NHS 的预算高达 1000 亿英镑( 人均 1980 英镑),可见,全民免费医疗需要依靠雄厚的财政能力为支撑。就目前的国情来看,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虽然国民经济已经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是覆盖 13 亿人口的全民免费医疗体系如此庞大,必将造成沉重的税收负担,就像西班牙等部分发达国家一样,易出现财政负担过重,财政赤字高涨,免费医疗体制难以为继的情况。所以说,我国并不具备英、美那样的经济实力,“多方负担”的全民医保体系更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要想在全社会尽可能做到公平的分配,使医疗服务可持续发展,只能通过向用人单位和个人征缴社会保险费的基础上,发展多层次的全民医疗保障,从而满足公民基本医疗权利的实现。
其次,全民医保更容易把效率和公平有效地结合起来。按照萨缪尔森的“公共支出纯理论”,如果把全部医疗卫生服务都划归为公共产品由政府提供,那么就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搭便车”、高成本、低效率等现象。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实行全民免费医疗看似公平性提高了,但是医疗效率问题已然成为医疗保障建设中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个人不付任何费用,肯定会形成大量的资源浪费与低效率,典型的例子是: 英国的医疗服务出现的排长队现象,等待免费住院的患者不断增加,特别是外科病人及慢性病人,有的地区要等待几个月、甚至几年,这引起了广大民众的强烈不满。除此之外,看病不花钱还可能造成小病大养,重复医疗,重病患者得不到及时医治,住院率上升等医疗资源浪费的现象,最终导致医疗体系疲惫不堪。比较而言,全民医保通过多层次的制度设计,将各类人群的医疗保障具体化、明确化,可以更好地把效率和公平两者统一起来、平衡起来,以最大限度的发挥各类医疗保障制度的作用。全民医保有利于在实现公平性的基础上,提高医疗效率,完善医疗服务质量,使医疗资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再次,全民医保更加适应各类人群多层次的医疗保障需求。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城乡差距过大、收入差距明显、两极分化严重等现象,使得我们不能像英国那样有较为统一的制度环境为社会保险税的征收提供支持。全民免费医疗差异小、层次少,勉强实行很可能会导致两种结果:一是财政负担过重,二是基本医疗保险保障水平普遍偏低,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因此,我国在建立医疗保障体系的过程中,必须设计多样化的保障制度来适应全社会各类人群多层次医疗保障需求。全民医保在发展过程中允许多种制度的同时存在,即公费医疗、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能够各自保障对应的人群。此外,全民医保灵活性较强,各地区在贯彻执行中央总的方针政策的前提下还可以制定符合自身发展情况的制度和政策。事实上,从实际情况来看,我国部分有能力的地区已经直接建立了“二元制”的城乡医疗保障制度,也有些地区在医疗保险制度以外针对特定人群适当发展医疗救助制度或补充性商业医疗保险。
全民医保发展面临的问题与难题
近年来,在中央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可以说,全民医保的发展方向在我国已经基本确立,我们也正沿着“人人都能公平享有基本医疗保障”的道路不断探索。尽管如此,我国目前仍处于体制发展初期,经验不足,现阶段的全民医保仍然是不完善的全民医保体制。这是因为我国所要实现的全民医保是一个公平、普惠、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制,其真正的内涵不仅在于要无条件地满足全体国民的医疗保障权利,而且要保证医保费的缴纳以及医疗费用的支付只与参保者的支付能力有关,更重要的是基本医疗服务的提供应当主要与病人的基本医疗需求挂钩,以此来实现医疗保障在医疗筹资和服务利用方面的公平性。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现有的体制离真正意义上的全民医保目标还相差甚远,全民医保在进一步发展中仍然面临着多方面的问题和难题。
( 一) 财政投入不足,保障水平低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 2011》,2009 年我国医疗卫生总费用占 GDP 的比重仅为 5. 15%。其中政府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 27. 2%,医疗费用的个人支付比例自 1978 年以来由 20% 左右提高到 50%左右,政府的医疗卫生财政支出无论是从比重上还是从绝对数上都低于社会和个人的卫生投入。而在欧洲发达国家,医疗卫生费用约占GDP 的 10% 左右,其中的 80% - 90% 由政府负担,可见中国卫生总费用中的公共支出部分在国际上处于较低水平。不仅如此,由于我国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筹资水平、报销比例都偏低,使得我国相当一部分居民看病就医的个人负担水平仍然较重。个人支付比例过高,医疗保障水平较低是导致民众“看病贵”的主要原因,严重的影响了居民对医疗卫生服务的可获得性。
( 二) 制度“碎片化”,既有损效率,又有失公平
尽管多层次的医疗保障是必要的,但是医疗保险这一主体性制度之下的多种子制度最终应随着制度的完善而走向整合,形成统一、高效的医疗保险体系。单就这一方面来看,我国各地都有至少四种不同的医疗保险制度,包括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以及公务员免费医疗制度,不同医保人群之间差距明显,固化了城乡二元结构和社会阶层结构。再加上医保统筹层次目前主要还停留在县市级,每一个统筹区域内的医疗保险制度“各自为政”,其具体的政策规定、特别是权利和义务关系都有较大的差异。可以说,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体系是一种“碎片化”的体系,不仅有损医疗保障的效率,而且将造成统一劳动力市场的障碍,阻碍社会融合,有悖于“公平性”原则。
( 三) 补偿模式与补偿机制设计不合理
目前我国的医疗保险制度除了常见的报销比例过低,参保人自付比例较高之外,在补偿范围和补偿方式上也存在着弊端。一般而言,常见病的发病率远远高于重大疾病,以“大病统筹”为主要补偿范围的制度设计,不仅对门诊的报销相对较少,而且弱化了对常见病预防和治疗的重视,最终会加重医疗体系的治疗负担。后付制的补偿方式对中低收入群体来说,尤其是在患大病、需长期住院的时候,垫付医疗费用成为一个难题。不仅如此,后付制的补偿方式还会引起报销时手续麻烦,补偿限制过多的问题。具体来说,起付线过高使得报销门槛过高,部分基本医疗风险得不到分担;封顶线使得大部分穷人在患大病时医疗负担仍然过重; 报销药品的目录范围较窄使得多层次的医疗需要得不到满足; 对于异地就医的人群来说,报销程序的复杂更是阻碍了医保的转移支付。种种补偿机制设计上的不合理使得我国的医疗保险制度受益面窄,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 四) 对医疗弱势群体的保护不足
一般而言,收入越低,社会保险的参加率也越低。基于医疗保障制度最初形成的原因和现在遇到的困难,存在着一类“医疗弱势群体”,主要包括: 失业人员、残疾人、孤寡老人、农民工,以及被排除在“医疗体制”之外的人( 即那些从来没有在“单位”工作过,靠打零工、摆小摊养家糊口的人)和较早退休的“体制内”人员。这部分医疗弱势群体大多是位于极端贫困人口之上的大量边缘贫困人口和相对贫困人口,他们在遇到较大的疾病风险时,由于经济能力的限制,很容易陷入极端困难和贫困的境地。我国的医保制度尚不完善,医疗卫生制度建设的目标与方式存在某种程度的偏差,本应最需要医疗保障的“医疗弱势群体”得到的保护却十分有限,这就造成了风险保护的错配。较典型的是农民工群体,一方面新农合的制度设计针对农民工保护不足,在该制度下农民工通常要承担高额的自负费用,且必须向籍贯所在地的县级政府申请补助,不但补助金额很低,而且补助申领程序耗时很长; 另一方面,城镇职工医疗保险易造成漏保,且流动性差,部分未签订劳动合同的非正规就业农民工被排除在制度之外,致使其基本医疗权利得不到保障。
( 五) 城乡二元分割致使医保缺乏公平性
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医疗卫生资源分配不公平。长期以来,医疗资源过度集中在发达地区的城市,农村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十分薄弱,医护人员、药品供应处于短缺状态,管理手段落后,导致农民医疗的可及性远比城镇居民差。把有限的医疗资源优先满足少数优势群体的需求,这显然是不公平的。第二,城乡居民医疗保障待遇不公平。据统计,2008 年我国医疗卫生总费用为 14535. 4 亿元,其中城市医疗卫生费用为11255. 02 亿元,占总费用的 77. 4% ,农村医疗卫生费用为 3280. 38 亿元,占总费用的 22. 6%,农村居民在人均医疗费用筹资标准、参保人数和报销比例上远低于城镇居民。从收入分配的角度看,农村医疗保障待遇太低,使得很多参保人群在遇到疾病风险时仍不敢就医,这就导致了社会保险中的逆向收入分配。
完善我国全民医保体系的对策建议
全民医保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要想最终实现多层次、高水平、广覆盖的全民医保,不仅需要加强政府、医院、用人单位以及个人等多方主体的支持与配合,还需要从整体上完善全民医保的制度设计。根据目前的形势和相关情况,结合上文分析的问题与难点,我们分别从覆盖面、制度整合、政府责任、医疗卫生体制以及多层次的医疗保障等方面提出政策建议。
( 一) 坚持强制性原则与政府补贴相结合,继续扩大医疗保障覆盖面
由于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新农合的“自愿参保”原则,不可避免地会存在一部分因经济贫困而无力参保的人,或者因缴费年限不够,制度体制漏洞而被排除在医疗保险的体制以外的人群,这使得全民医保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覆盖。我们要把诸如广大非正式就业人口、破产困难企业的退休职工、老知青以及农村低收入农民等“医疗弱势群体”作为医疗保障扩面工作的突破口,促使政府积极地发挥医疗保障责任主体的作用,不仅要从政策层面上规定所有人群都要强制性参加医疗保障制度,还要有针对性地对低收入人群进行补贴,这样才能有效地解决目前存在的逆向财政补贴问题。总之,要将全体国民都无条件地纳入到相应的社会医疗保障中去,这在目前阶段是可行且必要的。
( 二) 加快制度整合,走渐进的全民医疗保险之路
城乡分割、地区分割、人群分割严重阻碍了我国全民医保的发展,医疗保险逐步从“多元制”或“三元制”过渡到“二元制”,最终实现“一元制”已经势在必行。我国应该选择渐进式全民医保道路,对于城乡经济差距不太大的地区,应优先考虑将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农合这两种制度合并,然后逐渐与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接轨;对于条件不具备的地区,目前则要认真考虑不同制度间的衔接问题,待条件成熟后,再将不同制度合并。具体做法是: 首先消除制度间存在的明显不平等; 然后通过完善制度设计,实现医疗筹资和服务利用方面的公平; 最后要逐渐提高医疗保障水平,促进全体国民健康水平的提高,增进国民福祉。为此,需要中央出台相关政策,完善顶层制度设计,鼓励条件成熟或基本成熟的地区( 最好是以地市为单位,条件合适时也可以以省市为单位) 进行医保制度整合及医保共同体建设的试点。我们认为,广东省的珠三角地区,江苏省的苏南地区,北京市,上海市,浙江省等地区可以成为第一批试点地区。这种试点,可以是医保共同体建设的试点,即建立在区内“无障碍”参保与就医的体系; 也可以是制度整合的试点,即将三种制度进行合并,或只先行合并其中的两项制度。总的来说,医保共同体建设的难度相对较少,可以较大范围的开展试点,并不断扩大和联通这些共同体,最终实现全国的统一。目前,国内的不少地区已开展了相关的工作,并取得了不错的进展,但是,还没有形成全国的联动态势。
( 三) 政府承担主要责任,为弱势群体提供基本医疗保障
全民医保并不是说所有的人都必须付出一定费用,事实上,对于家庭收入水平很低、确实没有能力付费的人群,国家应该破除按照市场经济效率先行原则的做法,大力发展医疗救助制度。立足于让所有社会群体公平地享受医疗保障,甚至是优先解决弱势群体的医疗保障问题,政府所属的医疗卫生机构应当以低价格辅助贫弱人群获得医疗卫生服务。此外,还可以通过财政制度安排,开办医疗救助医院和福利医院,把医疗弱势群体一次性纳入医疗保障体系之中。总结国外的成功经验,像美国这样的资本主义国家,政府的医疗卫生财政开支集中在关注贫困和老年人口等弱势群体的保障上,而让一般的人群通过商业保险等多种机制得到保障; 法国也专门推出了公共财政共同分担贫困人口的医疗费用的计划,明显减少了专家服务偏向富人的倾向。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更应重视对弱势群体的医疗保障,建议国家对一定收入标准以下的人群设置较低的起付线和较高的共付比例,减轻他们的负担,减少和防止有病不愿看和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发生。
( 四)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立可持续的运行机制
医疗保障是一项涉及多种关系、多个部门、多方主体的系统工程,科学合理的医药卫生体制有利于医疗保障效率的发挥,是全民医保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因此,在全民医保的发展过程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也是不容忽视的重点问题。按照中央的决策,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要突出“三个重点”: 即加快健全全民医保体系,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和基层运行新机制,积极推进公立医院改革,简单地说就是健全医保、规范医药、创新医疗。从这个角度看,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要注意以下方面的问题: 关于“健全医保”,要注意不断完善医疗保险基金筹集、支付与管理制度,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这样才能在未来建立起国家统一的全民的医疗保障制度; 关于“规范医疗”,一方面要完善基本药物制度,确保所有公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均能免费或低价向病患提供“基本药物”; 消除医疗卫生机构开具“大处方”的诱因; 改善招标过程,以取得性价比更高的药品; 另一方面,破除以药补医机制,推进医药分业,促使基层医疗机构由逐利性转到公益性的运行轨道; 关于“创新医疗”,要继续推进县级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拓展深化城市公立医院改革试点; 大力发展非公立医疗机构; 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全面开展便民惠民服务。
( 五) 鼓励商业医疗保险的介入,建立多层次的保障体系
关键词:医联体;双向转诊;分级诊疗
To Explore the Medical Association Internal Classification of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SHI Ke-xin,WANG Bin
(Economic Management Office,Sanmenxia Central Hospital,Sanmenxia 472000,Henan,China)
Abstract: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society and medical and health system reform gradually, our country in order to further solve the "difficult and expensive", such as the classification system of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Classification, is through the study of the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 diagnosis and simple, do ailment, rehabilitation to the grassroots, the layer classification system of a serious illness, serious to go to the hospital. In this paper, starting from the data changes of hierarchic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two-way referral, according to the interest, policy, resources, and so on six aspects put forward current problems and Suggestions of two-way referral and trend projections for the future of China's medical and health field.
Key words:Medical Consortium; Dual Referral; Classification and treatment
1 绪论
1.1成立区域医疗联合体的背景 近年来,随着政府对基层医疗服务投入的逐年加大,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医疗卫生状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整体医疗服务水平有了明显提高。但由于种种原因,仍存在着诸多问题和不足之处。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医改政策,实现“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重要举措,我们有必要对医疗市场现状进行调查,发现其中所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的建议,并对我国未来的医疗联合体进行展望和预测。
1.2分析对象及其组建区域医疗联合体 本文的分析对象选取某地级市三甲医院及其下属各级医院,该地区通过对区域医疗市场的考研、调查,与当地政府和县级医院的沟通,协商,共同分析当地医疗资源需求和发展前景,确立了以市中心医院三级甲等医院为核心,县(区)级医院,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成员单位组建区域医疗联合体。目前该地区医疗联合体成员单位达80家,县级医院18家,乡镇卫生院50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11家。本着"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原则,以项目合作,技术帮扶,专科建设,人才培养,学术交流,创建二甲等为纽带,积极探索形成上下联动,分级诊疗,双向转诊,分工协作的医疗联合体运行模式。其目的是实现分级诊疗,使优质资源下沉,提升基层医疗水平,解决群众看病难问题。
1.3医疗联合体及分级诊疗的含义 医疗联合体(简称“医联体”),即以高等级医疗机构为主体,联合一定区域内的若干医院机构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通过横向或纵向的资源整合组成的利益共同体。其核心思想就是要充分发挥三级医院、城市综合医院的综合实力来带动基层医疗机构的发展与完善,从而更好地满足当地居民的医疗服务需求[1]。区域医疗联合体则是由一所市级三级医院联合一定区域范围内的县级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等医疗卫生机构组成的跨行政隶属关系、跨区域的医疗联合体。
而医联体的宗旨和发展目标是通过打造“基层首诊、分级诊疗、双向转诊”的就医模式,有效的整合区域内的医疗资源,充分发挥医疗资源的作用,实现区域内医疗资源的共同发展和壮大,进而提高区域内居民的医疗保健水平[1]。
分级诊疗是指按照疾病的轻、重、缓、急及治疗的难易程度进行分级,各有所长,各自履行职能,并逐步实现专业化。分级诊疗能将大中型医院承担的一般型门诊、康复和护理等诊疗服务分流到基层医疗机构,形成“健康进家庭,小病在基层,大病到医院,康复回基层”的新格局。在分级诊疗体系中,三甲医院承担着救治疑难危重症患者和进行教学工作与科研工作的任务;二级医院负责一般疑难杂症和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而一般性门诊、康复和护理等诊疗服务工作则由基层医疗机构承担[2-4]。
2 近几年该地区分级诊疗中出现的问题
近3年该地区三甲医院转诊人数及非120急诊出车数据,我们可以发现,上转次数和非120急诊出车数增长速度很快,但下转次数虽有所增长但与我们所期望达到的效果仍有巨大差距。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见表1。
2.1各层级医院利益难以统一 由于我国现行的医疗体制下,不同层级的医院及相关卫生部门在财政上实行分层管理,市级医院由市级管理,而区县医院和乡镇卫生院t属于区县和乡镇管理。所以两者是相互独立的利益体,两者之间存在着竞争关系,所以医联体的成员之间竞争大过于协作。由于某一区域的医疗资源是固定的,市场也是固定的所以由于利益的驱使,大医院之间就出现了争抢资源、患者、和市场的现象,吸纳各类患者来为医院创收。例如某三甲医院,年收入很高,但由于加床现象严重,管理严重不足,为挣钱而大小病接收,被戏称为“全世界最大的乡镇卫生院”,究其原因正是由于这类大医院不肯“放手”,小病、常见病不愿下转至下级医院而造成的现象。而对于二级医院、乡镇卫生院,收治疑难重症或较为复杂的患者时,由于害怕担风险收入与花销不对等等原因而将患者上转至上级医院。这样一来就造成了强者更强,弱者更弱的现象。
2.2资源共享机制缺乏 在现阶段向上转诊和向下转诊的过程中,资源配置和资源共享出现了很大的问题。在很多地区的医疗联合体中资源分布严重失衡。在医联体的成员中不同层级的医疗水平,设备资源,服务水平和经济状况都存在很大的差异。大型医院占据着主要的资源,技术力量强,设备先进,是患者更愿意选择大医院的主要原因。而针对基层医疗机构,技术力量薄弱,设备落后,药品种类较少等现象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患者先择其就医的可能性。对于这种现象,并不是基层医疗及设备资源的绝对缺乏,而是较优质的资源不足,大量人员流失和设备闲置、老化,使现有的实力无法吸引患者前来看病,从而导致了恶性循环。所以我们虽不能仅仅通过对基层医疗机构的投资来解决资源分配的问题,资源分配也不可能达到各阶层的完全一致,但我们应站在资源共享的角度上,通过资源共享的平台来解决资源分配的问题。
2.3相关政策不完善 针对目前医联体中的分级诊疗,我国还缺乏相应的政策保障。从医保方面来看,现阶段的医保政策在各级医疗机构间的报销差额不明显,三甲医院和大医院同社区卫生院和基层卫生机构的报销差额仅仅6%~10%,我们可以看到较小的报销差额并不能吸引病患到基层就诊。在药品范围方面,部分药品仅限三级医院使用才能报销,这项规定使一部分患者不得不选择三级医院就诊,否则高昂的药品价格将使患者付不起钱看病。同时基层药物品种少,使患者在基层所接受的医疗服务受限不能满足患者的就医需要,服务能力受限,使患者被迫选择较高的医疗机构就诊。再加上上下级卫生医疗机构之间的药物品种不一致等问题,导致在分级诊疗过程中往往出现仅向上级医院单项流动的现象。这种现象,非常不利于双向转诊的建立和实施,如果不能较好地解决,将成为发展医联体的一项重大阻碍。
2.4转诊标准不一 双向转诊的标准还并未确立,①不同的转诊标准导致了上下级医院的检查结果互不相认,从而导致重复检查,造成了医疗资源的浪费,患者费用的增加,更严重的则导致患者病情的延误。②由于没有严格的转诊标准,基层卫生医疗机构一遇到较复杂的患者就上转至上级医院,而上级医院也更愿意留住患者为医院创造更大的收益,因此出现上转率很高的现象。而对于下转诊率,当患者病情有所好转时,上级医院由于利益问题和未有明确的下转标准,故极少将患者转向下级医疗机构进行治疗和恢复,这也无形中加重了患者的看病负担,严重影响了医联体中分级诊疗的推动和发展。
2.5医疗知识普及率低 通过长期的调研和考察,我们发现现阶段老百姓对医疗知识的相关认识较低。由于我国的医疗联合体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许多问题还未解决,宣传力度不够,知识的普及率较低,导致老百姓对相关的知识了解不足,使患者在就医的过程中常常处于被动状态,无法针对自身情况选择最好的治疗方案。随着我国经济水平和医疗技术的提高,越来越多的患者拥有了自由选择的想法,但是由于缺乏相关知识,一部分患者在选择就医时就会盲目的选择较大的医院看诊,即使病情有所好转也不愿意转至下级医院。这种不理智的选择会大大加大患者的就医费用,同时由于这种现象的出现,使许多大医院不得不采取加床收治患者,这就导致了大型医院的管理和人员服务水平下降和资源分配不合理的结果。在分级诊疗的推行过程中,医疗知识的宣传不够导致患者无法打破对相关医疗知识的错误认知,难以选择基层医院进行首诊,是我们在未来分级诊疗的发展中亟须解决的重要问题。
2.6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不足 根据《2013年我国卫生和计划生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占总数93.9%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的诊疗人次为总诊疗人次的59.1%;占医疗机构总数2.5%的一、二、三级医院提供的诊疗人次为37.5%,同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的病床使用率分别为57%、62.8%,而三级医院却高达102.9%[5]。通过这份公报我们可以看出,我国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不足。由于基层医疗卫生人才流失严重,设备老化问题严重,在职医生由于长期没有进行进修学习导致技术水平有限等问题都导致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优质资源短缺。而正是由于优质资源短缺使得患者对基层医疗的信任度大大下降,许多患者宁可花更多的钱去大型医院就诊也不愿就近选择方便的基层医疗机构。这使我国分级诊疗的推行遇到了严重的困难。
3 对分级诊疗中所出现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3.1突破原有的利益关系 针对各层级医院利益难以统一的问题,本文主要提出三点建议:①在不断发展的信息化支持下,通过疾病救治的临床路径管理,分段进行利益分配。我们可以通过相关专家论证一套正确、科学、全面的救治路径,救治期间所产生的费用,收入归救治机构;当患者下转到基层进行治疗和恢复期间所产生的费用归基层医院所有,并且患者将享受较高的报销比。②在现阶段分级诊疗的实施中,大部分是按项目收费,只有少数是按病种付费。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可以采取复合型付费模式,根据病种确定不同级别医院收治该病种的报销比例不同。③当患者在基层医疗机构就诊时,若需要使用上级医院的大型设备检查,患者费用可以享受打折结算,而医院所得也会与基层医院进行分成,将上级医院的利益让给基层医疗机构。
3.2整合内部资源 为了减少和避免患者对大医院的盲目青睐,我们应整合内部资源,进行资源共享,缩小各层级医疗机构的差距,增强基层医疗机构的优质资源,在总资源水平稳步提高的前提下将医疗资源的利用率也提高起怼"偌哟蟠笮鸵皆憾曰层医疗机构的扶持,加大专家下至基层实行技术帮扶,最终实现专家技术下沉,基层救治能力提高,上转人次下降,疾病救治率提高。针对患者下转至基层恢复的情况,大型医院应实行院后随访:医院专家定期对基层医院的患者进行随访,及时了解患者的恢复情况,与基层医生制定更有效的恢复方案。②对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应多派基层医生进行定期的进修学习,将更先进的医疗技术和前沿思想带入基层,减缓大型医院的就诊压力。③进行设备资源整合,大型设备共享。相比医联体内大医院设备的先进和完善,基层医疗机构的设备却远远不足,从而导致很多检查项目无法开展,影响基层医疗的发展和患者的就医选择。因此,各级医院应将该地区的医疗设备资源进行整合,降低患者的就医费用,减少设备的闲置浪费,充分发挥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3完善相关制度和政策 由于我国的医联体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许多方面的政策还并不完善,针对在未来的医联体发展中的制度和政策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议:①政府应考虑在医联体成员单位间转诊患者支付费用的起付线问题,充分发挥医保、农合的指挥棒作用,提高基层医疗技术,畅通转诊通道来推行分级诊疗。同时,政府也应加大不同层级医院医保报销的差距,提高基层医疗机构常见疾病的报销力度,降低大型医院常见疾病的报销力度,从政策上引导患者选择基层医疗解决常见疾病。对于回转患者而言,加大恢复期间的报销比率,鼓励患者在恢复治疗期间回转至基层医院。②实行医药分家:通过药品托管制度来降低药品价格,据“十”医改方针,为了杜绝“以药养医”的现象出现,医院将通过招标的方式委托拥有GSP认证资质的经营企业进行药品的采购、配送和供应,减少药品中的流通环节,让利给患者。目前全国已经有部分医院试行药品托管制度,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实践证明,医院实施药品托管确实能减轻患者的经济压力。③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加大执法力度,制定更加规范,完善的相关法律法规,一切依法办事,更加全面的维护好百姓的就医权利,为各级医疗卫生机构的长远发展提供保障。④加大财政投入:对于医联体的发展,资金问题是制约基层医疗发展的重要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不仅仅要依靠政府的政策投入,更需要各级财政和社会上的相关机构的资金支持。为基层医疗更新,添置设备,提高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和医疗水平,对相对薄弱的基层医疗机构实行资金倾斜。⑤加大基层医疗机构中医师的培训资格认证,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等基层卫生机构出台相应政策,鼓励高等院校的毕业生到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工作,对主动到条件较为艰苦的卫生机构就职的高校毕业生可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助,让基层卫生服务机构不断拥有新鲜的血液,达到更好服务于民的作用。
3.4统一转诊标准 通过对医疗服务手册的不断修改与完善,明确各层级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内容、服务范围、和收治病人的标准,使转诊标准达到流程化、规范化、科学化。当收入患者超出或低于收治标准时,主治医生应开具相应的转诊单,向医联体内的上下级医疗机构进行转诊。其中,针对较大型的医院,收治标准应偏重疑难重症和突发严重疾病的患者,而针对基层医院则多倾向于常见疾病、慢病治疗和康复治疗等较轻的疾病。这种标准的制定可以很好地解决上转率过高,下转率过低的问题,避免了转诊时不同层级相互推诿的现象,同时应规定同级之间的医疗卫生机构的检查结果互认,①减少了患者的医疗费用,②节约了医疗资源,避免不必要的浪费,提高了就医效率。
3.5建立信息平台 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信息化水平大幅度提高,“大数据”时代到来,医联体的发展也越来越离不开信息化技术。在日后的发展中我们应加强信息化平台的建设,实现各级层的资源共享,整合各医疗服务机构的资源,进行最科学合理的资源分配,降低信息的滞后性,减少患者进行不必要或重复的检查项目,提高医疗机构的服务效率。通过对信息平台的建设,建立完整的数据库,根据居民的健康情况建立个人健康档案,改变现有的医疗信息化格局,同步跟进患者的身体情况,对患者的健康情况追踪,对慢病患者进行分阶段、分层次、追踪到底的医疗服务,提高患者的治愈率,降低患者再次发病的几率。同时,信息化平台的建设可以在时间不允许、费用要求过高的情况下,对基层的患者进行远程会诊。在这个过程中基层医疗机构可邀请该方面的医疗专家在信息平台上进行同步会诊,商量制定更适合患者的治疗方案,减少患者的支付费用,防止由于转诊而造成的病情恶化。
3.6加大医疗知识的宣传 现阶段,由于患者对医疗政策、服务方式、药品价格等方面知识的缺乏,导致患者在选择就医时往往处于被动的地位。长期以来,百姓难以转变看病就去大医院,问诊选择专家号,开药就要用好药的观念,认为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水平低,药品效果差,无法很好的治愈疾病。因此,在未来的医联体发展中,应加大宣传力度,利用新媒体、报刊杂志等渠道多方面全角度的进行医疗卫生方面知识的普及,提高老百姓对医疗卫生方面知识的了解,引导患者选择更加正确的、便捷的渠道就医,树立更科学的就医选择。同时,注意舆论的导向和宣传作用,增强老百姓对基层医疗机构的信任程度,破除心理障碍,减缓“看病难”和“看病贵”的民生问题。在发生医疗纠纷时,某些媒体为了吸引眼球,刻意夸大甚至虚构事情发展,导致百姓不再信任医院。针对这种现象,相关部门应加大打击力度,正确引导舆论导向,为患者营造一个健康的就医环境。
4 展望
在2016年全国医疗管理工作会议中,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马晓伟对“十三五”时期医疗管理工作任务进行了部署,其中对分级诊疗提出了“四个分开”,即通过设置国家级区域医疗中心实现看病就医区域分开,通过加强县级医院能力建设实现患者就诊城乡分开,通过推行日间手术实现急慢分开,通过明确不同级别医疗机构病种实现上下分开。我们可以看到在未来的医联体发展中,将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健康管理体系,形成完整的卫生服务标准,从而达到高效、科学、全面的医疗卫生服务,更好的解决民生问题,实现“就医公平”。
本文通过对现阶段医联体内分级诊疗的调查分析,从级层利益、资源共享、政策建立、转诊标准、医疗知识普及率和基层服务能力这六个方面出发,分析了现阶段出现的各方面问题,从实际情况出发,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意见,希望能为当下的分级诊疗提供一些帮助。我也相信,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相关政策的不断完善,医疗服务机构的不断进步,我国将早日完成医疗改革,早日解决百姓的民生问题。
参考文献:
[1]闻有成.区域医疗联合体啃下“看病难”硬骨头[N].经济参考报,2005,5(1).
[2]王虎峰,元瑾.对建立分级诊疗相关问题的探讨[J].中国医疗管理科学,2005,5(1).
[3]王虎峰,王鸿蕴.关于构建分级诊疗制度相关问题的思考[J].中国医疗管理科学,2014.
医养结合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一: 根据县人大常委会年度工作要点安排,近日,肥西县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工委对县医、养、健结合工作试点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听取县卫计委、县民政局、县财政局等部门工作情况汇报,深入到严店乡五保供养中心实地考察、了解情况,召开相关人员参加的座谈会,听取意见和建议。在此基础上,形成调研报告。
一、基本情况
自国家、省、市关于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文件下发后,县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趋势,认真落实相关文件精神,整合养老及医疗资源,在推进医养结合方面进行积极的探索,初步摸索出一条符合实际的五保老人医、养结合模式,较好地解决了集中供养五保老人老有所养、病有所医问题。如严店乡五保供养中心,自2017年5月设立老人医疗专护区以来,累计得到及时救治的五保老人2600多人次,五保老人生病救治不及时和无人护理难题得到有效解决。目前,全县十五个五保供养中心均设立医疗专护区。
二、试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人口老龄化,呼唤医、养、健结合。目前,此项工作正在进行试点,但还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如在严店乡五保供养中心调研时了解到:医疗专护区运转经费不足、医务人员缺乏等,影响和制约了医、养、健结合试点工作的有效开展,需要县政府及其相关职能部门和社会各界倾注更多的支持、关怀。
三、对策与建议
(一)强化政策保障。要根据国家、省、市有关医养结合文件精神,立足我县实际和试点工作经验,特别是要针对试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明确解决办法,落实鼓励措施,引导医养结合机构有序、加快发展。要根据全县老年人群医疗服务需求和养老、医疗资源分布状况,统筹做好各类医养结合机构的科学规划和合理布局,实现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资源的有效配置和有机衔接,提高老年人等特殊人群对公共服务资源的利用效率。要加大财政投入,研究出台推动民间投资的政策,激发民间投入的积极性。要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划分好“医”、“养”界限,尤其是要解决好广大人民群众关心的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服务纳入医保政策问题,要认真进行研究,搞好政策衔接,支持医、养结合机构逐步步入良性循环。
(二)强化资源整合。要认真研究建立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日常合作、业务协作机制,统筹协调养老医疗资源,促进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资源的有效整合,推动“吃不饱”的乡、村医疗机构就近和“住不满”的养老机构等“结对子”,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医疗资源和养老资源的良性互动。乡镇卫生院要逐步把村(居)卫生室的医疗资源和老人健康诊疗融为一体,最大限度地发挥公益医疗资源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要认真落实有关政策,为社会力量举办养老机构提供便捷服务,特别是为民营医疗机构发展医、养结合事业留出空间。
(三)推进融合发展。要按照国家、省、市文件要求,结合我县养老和医疗资源分布情况,督促全县各类养老机构与各级医疗机构建立协议合作关系,确保到2017年底,50%以上的养老机构能够以不同形式为入住老年人提供医疗卫生服务,到2020年实现全覆盖。要充分利用现有医疗卫生服务资源,创办老年康复中心、老年医院、护理院,支持部分闲置床位过多的县、乡医院和专科医院转型为老年人护理院,开展养老服务;鼓励支持乡、村医疗卫生机构为社区与居家养老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健康养老需求。
(四)突出人才支撑。要不断强化医养结合发展的人才保障,提高医养结合机构的养老服务水平。建议县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将老年医学、康复、护理人才作为急需人才,纳入卫生技术人员培训规划和临床骨干医师培训范围;积极探索建立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在技术和人才方面的合作机制,鼓励医疗机构内优秀的执业医师和执业护士到养老机构中开展服务,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的工作能力和水平;出台相关激励政策,对养老机构从事医护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在申报、评定职称方面,给予与医疗机构医护人员同等待遇。
(五)强化对试点工作的领导。 县政府及相关部门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切实将医、养、健结合工作进一步摆上位置,抢抓政策机遇,强化组织领导,增加财政投入,有序推开卓有成效的试点,合力推进我县医养结合事业健康发展,为建设健康幸福的新肥西作出新的贡献。
医养结合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二: 为积极应对日益增长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提高老龄人口健康服务能力,满足“老有所医、老有所养”的基本需求,近年来,我区积极探索“医养结合”服务模式,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工作进展及成效
(一)探索医养结合体系建设,推动资源优势互补。
按照国务院及省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医养结合的指示精神,区政府制定了《关于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的实施方案(试行)》,待政府常务会研究通过。按照方案,大力推进卫生和养老服务资源整合:一是支持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开设老年病区、老年护理床位;二是推动有条件的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举办医养结合联合体;三是鼓励辖区内部分医院转型为养老护理院;四是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有机结合;五是支持养老机构按相关规定申请设立医务室或护理站,提高养老机构提供基本医疗、护理服务的能力。
截至目前,区民政部门管理养老机构11个,设养老床位1186张(其中批准新民医院开设老年护理床位300张)。区卫生部门核批了乐年长者之家等3家社区养老机构内设医务室、护理站,区民政部门牵头组织我区6家养老机构与市一院建立了医养结合联合体,初步实现养老机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全覆盖。
(二)创新医养结合服务模式,构筑居家养老服务基础。
依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基层优势,建立以家庭医生为主的“点对点”健康服务体系。家庭医生服务团队主动深入社区和家庭,通过实施“积分制”、“健康储蓄银行”、“粉丝签约”和老年人健康俱乐部等形式,对社区老年人实施分级分类健康管理。截至今年5月底,全区组建57个家庭医生服务团队,签约服务3.8万余户7.8万余人,其中60岁以上老年人4.3万余人。
建立以“医联体”为专业技术支撑的“个性化”健康服务体系。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分别与市一院、省针灸医院建立“医联体”,把综合医疗专家和中医康复专家纳入到家庭医生服务团队,开展“个性化”签约服务。今年4月,双岗中心创新组建 “2+2”家庭医生专业服务团队,成立了老年人健康管理、高血压病、糖尿病和脑卒中康复4个专业服务小组,已与56位居家老人签订了有偿签约服务包,以满足多元服务需求。
(三)丰富医养结合服务内涵,建立机构养老服务机制。
为强化养老机构中集居老人的健康保障,从今年6月起,区属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辖区养老机构建立固定服务关系:一是每季度主动上门对养老机构开展1次健康教育讲座,对老年人进行常规健康体检,并指导康复治疗。二是与养老机构建立24小时服务热线,对常见病、多发病随时进行上门诊疗。三是接收老人住院治疗和康复,根据康复情况及时转回养老机构。四是老人享受慢病选择性药物免费治疗等卫生惠民政策。2012年以来,我区高血压和2型糖尿病免费发药人次分别达8.9万人次、4.3万人次,免费金额达310余万元,其中老年人发药比例占98%以上。
二、存在困难和问题
随着人口老龄化持续发展,老年人的健康和养老是当今社会发展面临的一大问题,而解决健康和养老问题最有效的手段就是医养结合。从全国范围看,医养结合是一个新兴课题,都处于积极探索中。实际工作中主要存在以下困难和问题:
(一)医养结合服务需求与承载力不对称。据统计,2017年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超过16.1%,而且每年处于上升趋势;预计2024年超过20%,2041年超过30%,并于2050年达到近34%的水平。我区2017年60岁以上老年人8.4万人,达到全区户籍人口的17%,老龄化趋势与全国同步。而我区在养老机构养老的不足800人,基本上是一些患病、失能、失智等需要长期医疗、护理、康复和生活照料的老年人,绝大多数老人包括“失独”、“独残”等计生特殊群体选择居家养老。庞大的养老和老年人医疗服务需求,给现行养老和健康体系带来严重挑战,已成为全社会不可回避的问题。
(二)医养结合行业管理体制不完善。目前养老机构由民政部门设置审批和管理,社区养老和居家养老服务由街居负责,医疗服务由卫计部门主管,医保支付政策由人社部门制定。由于制度、行政职能和资金分割等因素,各相关部门在实施医养结合时存在行业壁垒、职责交叉、业务交织等情况,其分而治之的格局势必造成医疗和养老资源相互阻隔,难以做到目标一致,优势互补,协调统一和横向整合,老人的医养统一问题难以得到有效保障。
(三)医养结合机构定性定位不明确。从实际服务看,完整功能的医养结合机构既不能完全替代养老机构,也不能替代医疗机构,应该有其鲜明的特点和需求群体,在设置审批上也必须进一步明确标准体系和审批部门。按现行政策,完整的医养结合机构审批权归属不明确,即使同一投资主体在设置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时分别由卫生和民政部门审批,运行机制相对独立,没有解决医养结合到底姓“医”还是姓“养”的问题。
(四)医养结合医保支付政策仍然保守。以疾病医疗为中心的现行医保支付政策,对老年人的健康管理、疾病预防、早期诊疗、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家庭病房等医疗健康服务项目均未出台相关支付标准。即便是最新出台的医养结合病床医保支付办法,对老年人的患病病种有明确规定,且病种数较少。可以说,当前医保支付政策不同程度地遏制了医养结合服务业的发展,需要进一步放开。
三、对策和建议
针对当前人口发展现状、老龄化发展趋势及存在的问题,发展医养结合将会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当前,在积极实践和探索的基础上,政府的主要任务是:基本建立医养结合体制机制,完善医养结合政策法规体系,多元化、多途径形成医养结合服务网络,为老年人提供生命过程中各个时期所需的可负担的公共服务。为此提出如下意见和建议:
(一)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做好医养结合顶层设计。
一是出台意见,分类明确定位。各级政府要从上而下出台实施意见,成立领导小组,明确部门职责和牵头单位,形成工作合力。要根据不同类型,分类明确医养结合机构姓“医”或姓“养”的问题。凡是养老机构开设医疗诊室由民政部门为主管单位;凡是医疗机构增设养老机构,由卫生行政部门为主管单位;凡是以医疗、护理、康复为主的护理院(完整功能的医养结合机构)增设养老床位,由卫生行政部门为主管单位。以上三种形式医养结合机构,同级民政、卫生行政部门要相互备案,并针对老年人群“医”或“养”的不同需求,做好入院引导和合理分流。
二是配套政策,建立运行机制。卫生行政、民政、人社等多部门尽快联合出台相关政策,对医养结合养老机构审批准入、行业管理、人才队伍建设、政府购买服务等方面给予支持。规划、房产部门要出台相关规定,在新建的一定规模的社区中同步规划建设医疗、养老配套用房。要积极改革医保政策,将完整功能的医养结合机构优先纳入医保定点范围,将医养结合服务项目、居家养老诊疗费用逐步纳入医保报销范围,消除行业障碍和“瓶颈”。
(二)坚持多元资本发展,完善医养结合服务体系。
积极探索社会资本参与机制。建立和完善社会资本发展医养结合的扶植政策,引入专业医养结合品牌企业入驻。规划、土地、财税等部门为社会资本举办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在规划布局、土地使用、财政补贴、税费减免等方面出台优惠政策,有步骤、有规划地吸引更多的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本参与医养结合养老服务。
加快医疗养老机构转型升级。鼓励二级以下医疗机构增设医养结合病床或转型为医养结合机构;提高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护理科室覆盖率;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养老服务的有机融合,开展签约服务;鼓励综合性医院与养老机构建立“医联体”,实行对口支援、双向转诊、医护培训等。要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参与的原则,为计生“失独”、“独残”家庭及农村“五保”户提供基本医疗和养老服务保障。
(三)加强专业队伍建设,强化医养结合保障措施。
一是完善专业人才培养、评聘和使用机制。民政、人社和卫生等部门应加大养老专业服务人才的培养培训力度,加强对医养结合机构中的医生、护士、管理人员和护理员的培训;鼓励专业院校毕业生到医养结合机构从事养老服务工作,并给予相应的特殊岗位补贴;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及其医护人员在资格认定、职称评定、技术准入等方面,与其他医疗机构同等对待,激发医护人员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
二是建立人员岗位配套政策。对政府主导的医养结合型医疗机构,合理增加护工型人员岗位,保障基本服务需求;对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合理增加医护人员岗位,提高医疗服务能力。对社会力量举办的医养结合机构,根据投资规模合理核定医疗技术岗位、护工岗位和一般服务性岗位,并根据多部门考核情况,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予以基本保障。
20__年“亲民惠民医疗保障行动”
工作情况汇报
全区启动“亲民惠民行动”后,局党委、行政高度重视,局党委、行政根据区委、区政府的相关要求,结合全区卫生工作实际,专题研究并及时出台《翠屏区卫生局实施“亲民惠民医疗保障行动”“十一五”规划》和《翠屏区卫生局20__年“亲民惠民医疗保障行动”实施意见》,重点从落实群众“最急、最难、最怨、最盼”问题抓起,以解决群众“看病贵、看病难”这一关键为切入点,推动“亲民惠民行动”的有序开展。根据翠委办[20__]63号文件要求,现将区卫生局“亲民惠民医疗保障行动”推进情况汇报如下:
一、开展工作基本情况及取得的初步成效
(一)领导重视抓保障。区卫生局及时制定了《翠屏区卫生局实施“亲民惠民医疗保障行动”“十一五”规划》和《翠屏区卫生局20__年“亲民惠民医疗保障行动”实施意见》,成立了以局党委书记为组长,局党政班子成员为副组长的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做到人员、经费和措施“三到位”。各医疗卫生单位也分别成立了领导组和工作小组,做到领导重视,保障有力。由于启动及时、准备充分、方案规范、措施具体,《翠屏区卫生局实施“亲民惠民医疗保障行动”“十一五”规划》被区委原文转发向全区推广。
(二)职责明确抓落实。明确区属各医疗卫生单位主要负责人是本单位开展“亲民惠民行动”的第一责任人。明确了8项医疗保障行动牵头领导、责任部门、具体责任人、工作职责和相关要求以及20__年度分解目标任务,使行动责任、目标和措施进一步分解落实。所属各单位也分别制定了五念规划和年度实施方案,局党委、行政把“亲民惠民医疗保障行动”开展情况列入对各单位的年度目标管理,严格督查督办,确保顺利实施。
(三)快速反应抓启动。以开展春节前全面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为契机,实现“亲民惠民医疗保障行动”开门红。同时,围绕加强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加快乡镇卫生院国债项目建设、加快村卫生站规范化建设、开展“送医送药到农家”活动、大力开展医疗扶贫工作、加快卫生人才建设、加强区级医疗机构建设等八各方面积极开展“亲民惠民医疗保障行动”。各项惠民行动取得启动迅速,开局良好,进展顺利的良好效果。
(四)围绕目标抓推进。局党委围绕民生福祉,坚持实事求是,突出实效的原则,准确把握群众医疗健康利益诉求的重点,始终把群众切身的医疗保障问题作为检验行动成败的关键,整合资源和力量,落实资金和政策,务实开展“亲民惠民医疗保障行动”,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一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现开门红,农村“医保”雏形初步形成。我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自20__年1月16日开始宣传发动,截止到20__年2月底,全区共有387466人自愿加入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户参合率达90.18%,乡镇村覆盖面100,在全市乃至全省位居前列。验收合格“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28个、定点村卫生站194个。目前农民缴纳参合费共计387.47万元(含民政划拨五保、低保户参合费11.069万元),区财政补助126万元新农合补助资金和省级财政第一笔补助预拨款180万元已经到新农合专户。从3月起,全区新农合已初步运行补偿报销工作,定点医疗机构已开始接诊参合病人,区合管办目前正在对定点医疗机构上报的前4个月病历进行审核,已派员参加省里微机网络报帐工>文秘站:综合医院、专科医院、中医院、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妇幼保健院为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基础,社区卫生服务站为前哨的三个层次的服务体系。目前有综合医院1所(区人民医院目前正进行门诊大楼建设和住院大楼改造,并更名为宜宾市第三人民医院)、专科医院1所(宜宾市中医专科医院)、中医院1所(宜宾市第二中医院)、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个(翠屏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妇幼保健院1所(翠屏区妇幼保健院)、培训中心一个(翠屏区卫生医疗培训中心),有6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个社区卫生服务站,中心全部由政府举办,其中有一个中医特色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承担着全区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任务。目前已启动南岸街道等6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力争12月底前新建完成7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三是加快乡镇卫生院国债项目建设,着力改善农村基层医疗环
境。争取国债项目支持加快乡镇卫生院建设,20__年计划完成8个乡镇卫生院建设,规划床位136张,标准配置业务用房7810平方米,新增业务用地面积3000平方米,现正在积极争取中。四是加快村卫生站规范化建设,实现小病就近就地就医。结合新农村村级阵地建设,在20__年已建成45个规范化村卫生站的基础上,20__年计划建成85个规范化村卫生站,完成设备投入17万元。逐步实现“小病不出村”的目标,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五是开展“送医送药到农家”活动,变“三下乡”为常下乡。全年计划开展“送医送药到农家”活动2次以上。春节前后,在区委宣传部的组织下,区卫生局组织医疗专家和技术骨干分别深入菜坝、南广、李庄和思坡等4个乡镇开展“三下乡”活动,发放医疗卫生知识宣传单5万份,义诊群众600人,接受群众咨询800人次。区合管办和区级医疗卫生单位深入“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村卫生站现场进行规范化建设的指导。结合开展干部作风整顿建设活动和“树立高尚医德、躬身为民服务”主题实践活动中,4月20日上午,区卫生局、区红十字会组织中心组成员共计30余人分四个组顶着烈日分别走访了明威乡平岩村、金鱼村的10户贫困户,深入进行访贫问苦和“送医送药”活动。详细询问了贫困户的收入状况、生活情况、参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情况等,并向每户贫困户捐资扶助了300元医疗救助金和10余件衣物。六是大力开展医疗扶贫工作,切实关心弱势群体。20__年在全区全面推行“三免一减一救助”的医疗扶贫工作。具体做法是对城乡低保户、五保户和特困对象患病治疗享受门诊免挂号费、门诊检查费减收20、住院治疗减收50的床位费、住院期间的费用除药费外减收20、城乡低保户和特困群众患“十大重大疾病”住院支出500元以上的可以申请最高可达20__元的救助。今年以来,已对146名城市困难患者和87名农村困难患者开展医疗扶贫,资助参加新农合11069人,救助大病医疗87人,人均大病医疗救助金达1000元,医疗扶贫总支出资金达109544.44万元。七是加快卫生人才建设,提高医疗技术含量。严格实施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准入机制,提升整体医疗技术水平,20__年医疗卫生单位事业人员计划公开招聘和引进优秀高校毕业生10名以上,目前各医疗机构已上报拟招收岗位人员共27名,已上报区编办待批。为科学规划医疗人才引进工作,目前完成《区卫生系统人才引进方案》草案,已上报待批。八是加强区级医疗机构建设,巩固城乡卫生体系中坚力量。区人民医院门诊大楼建设正在抓紧进行,住院部改造方案和准备工作已经完成,已被上级升级命名为“宜宾市第三人民医院”。进一步加强市第二中医院、市中医专科医院中医工作,做大做强我区中医事业。区CDC新办公楼装修已进入尾声,年内将南迁并正式投入运行。二、存在的主要困难
目前,我区卫生医疗事业虽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迎来了历史性的发展机遇,但是还面临诸多的问题和困难,给亲民惠民医疗保障行动的正常开展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各方面,同时,我们针对具体存在问题的解决建议向督查组的各位领导逐一汇报,恳请给予呼吁和帮助解决,使我区亲民惠民医疗保障行动能如期顺利推进,为保障全区人民医疗健康履行好政府应有的卫生职能。
(一)亲民惠民行动经费缺口较大,部门自有资金相当困难。
(二)事业发展后劲不足。
1、市、区医疗资源共存密集,医疗市场竞争十分激烈。
(1)发展空间受限。由于我区地处宜宾市区所在地,市级医疗机构和各种民营医疗机构林立,且发展规模、资金实力、硬件设施和技术水平等远高于区属医疗机构,加之政策不支持区级医疗机构壮大扩张,使区属医疗机构特别是位于城区的区级医疗机构发展空间受到限制,竞争力明显处于弱势地位。
(2)医疗市场萎缩。鉴于上述原因,城市居民就医首选市级医院,农村居民大病重病也首选市级医院,必然使区属医院医疗市场萎缩,以区人民医院为例,病床空置率近年长期保持在20左右,市中医专科医院更甚。
(3)生存面临危机。由于在夹缝中生存,加之历史上遗留问题未及时加以解决,财政差额拨款的医院出现工资无法足额发放、工资改革增资部分无力补偿等尖锐矛盾,已经成为严重的不稳定隐患。如中医专科医院、区人民医院和部分困难乡镇卫生院。其中中医专科医院2月底已负债90万元,面临严重的生存危机。
2、医疗资源配置来源单一,后续发展投入明显乏力。
(1)土地、设备、设施等硬件投入不够。
A、一是乡镇卫生院国债建设项目建设问题,存在配套土地费用和部分建设费用难的问题,资金压力较大。
B、部分医疗机构房屋、设备、设施老化,不符合技术要求,容易引发医疗事故和医疗纠纷。如区人民医院、市中医专科医院,宗场、李端、牟坪、宋家、思坡、白沙湾等乡镇街道卫生院。
C、社区卫生服务建设经费难以保障。按省委省政府[20__]2号文件精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的建设经费和按服务人口计算每人每年至少5元的工作经费由市区共同承担。这项工作时间紧、任务重,市上将这项任务单独下达给翠屏区,要求今年上半年再完成4个中心、再启动5个中心站的建设任务,没有政策补助的支持(每年约需200~300万元左右),没有经费保障,使该项工作推进较为困难。
D、新农村建设项目中村卫生站规范化建设投入不足。区政府规划每年完成1/3的村卫生站规范化建设,3年内全部完成,但投入跟不上。
E、区人民医院的应急巡回医疗设备较差,需配备医疗车一台。
F、区卫生执法监督大队面临较大困难。由于该单位是20__年底新组建的机构,各方面都是白手起家,面临较多困难。一是办公用房亟需落实。区执法监督大队自成立以来,一直借用卫生局六楼会议室(约70M2)办公,业务用房与卫生部《关于卫生监督体系建设的若干规定》和《卫生监督机构建设指导意见》的要求相差甚远,按照两个文件的要求,区县级卫生监督机构的业务用房面积应不少于1200M2,包括个人办公及办公环境、会议室、投诉接待室、询问调查听证室、计算机室、档案室、文印室等,辅助用房包括值班室、图书资料室、更衣室、车库和卫生间等。现在大队除集体办公室和卫生间外无其他办公用房和辅助用房。二是办公经费相当紧张。区卫生执法大队一直按照上级行政部门和市卫生执法监督支队的要求开展工作,由于大队工作区域广,任务重,要求高,且多为农村。为此,每人每年的办公经费20__元远不能满足正常工作需要,日常工作经费相当紧张。三是车辆运行费用非常紧张。大队两辆政府采购汽车,已完全投入工作使用,大队工作区域广,多为偏远农村,路况不好。大队20__年的财政预算无此笔费用,20__年只有一辆汽车纳入财政预算,所以车辆运行费用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四是专项整治经费严重缺乏。按照上级卫生行政部门要求,大队各类专项整治监督检查较多,并且在今后的工作中还要不断加大各类专项整治力度,由于大队工作区域的特殊性,各类专项整治检查的工作经费严重缺乏。基于无自有办公用房,监督执法经费不足,
交通、通讯工具缺乏等原因,致使大队监督覆盖率、发证前卫生审查率等都与“卫生工作规范”的要求相差甚远。对远离城区的乡镇的食品经营单位,不能保证经常全面巡回监督,很多监督检查工作只能委托当地卫生院的防保人员代劳,难以达到卫生规范要求。(2)政策、人才、技术等软件投入不足。
A、医务人员身份差别问题的政策差异。长期以来的集体人员和全民人员的身份差别和财政供养政策的差别引发矛盾甚至不稳定。
B、农村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稀缺。目前,我区乡镇卫生院符合执业资质人员严重缺乏,不能满足工作岗位和业务工作的需要。人事部门对乡镇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准入条件相对较高,在编制设置、人才引进方面的政策与当前农村卫生工作较低水平的实际还有一定差距,乡镇卫生专业技术人才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卫生医疗技术总体水平偏低。其中宗场、李端、牟坪、宋家、思坡等五个乡镇卫生院这一人才需求矛盾尤为突出。
C、人员编制和技术岗位偏少。一是部分医疗卫生单位人员编制过少(如区妇幼保健院、区CDC),不能满足工作和发展的需要。二是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岗位尤其是中级岗位数偏少,相当一部分符合中高级岗位条件的人员不能被聘用到相应岗位上,造成专业技术队伍不稳定。三是区卫生医疗培训中心未核定专业技术职务结构比例,给职工晋升职称及调资造成困难。
D、狂防、计划免疫经费紧张。一是区CDC20__年垫付狂防疫苗款近6万元,区政府未予到位。二是卫生院规范化预防接种门诊的建设、运转和维护无资金来源。三是区CDC冷链运转及维护无经费保障。
(三)医疗环境有待优化。
1、医疗技术安全影响卫生发展。部分医疗单位频发医疗纠纷和医疗事故对单位的形象和业务发展的负面影响已经越来越明显。
2、医疗卫生服务环境安全隐患严重。主要体现在区卫生医疗培训中心倒迁户危房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区卫生局多次上报未能得到彻底解决。
3、医疗风险制约卫生发展。目前我区医疗行业受多种因素影响,医疗风险普遍较大,医疗行业收入偏低,医疗纠纷和医疗事故赔偿额高,基层单位独立抵御风险的能力较弱。近年来,我区各医疗卫生单位发生医疗纠纷所致的高额赔偿让单位负债累累,严重影响了单位事业发展。除医院管理和医务人员自身素质存在的问题外,医院硬件条件不足、少数患者或家属不依法办事,高额索要医疗赔偿也是造成医院抵御医疗风险能力脆弱的主要原因,尤其是少数患者、家属或社会人员采取过激行为扰乱医院正常秩序,给其他患者的正常治疗和医院的正常运行造成了极坏的影响,也给医院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四)新农合亟待政府解决的几个问题
1、工作经费亟须到位。经费缺口具体为:由区卫生局垫付的表册印制、统一标牌制作经费91809元;已发生的房屋维修费、车辆运行及维修费、电话费、网络运行费、办公用品文具购置费、公章钢印刻制费等共计66801.5元;抽调工作人员中属差额拨款的7人需补足3个月差额部分工资共计9711元;新农合专网建设即将发生VPN网络运行费和购买服务器不间断电源(UPS)和正版Linux操作软件及系统ORACLE数据库软件,共计173320元。以上合计共需经费341641.5元。
2、机构编制亟需落实。区合管办工作3个月来,由于机构、人员编制未正式确立和落实,在工作开展和对外联系等方面存在诸多不便。同时,部分原为临床医生的抽调人员也因此有切身利益的顾虑,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作积极性和队伍思想的稳定性。
3、专业人员亟需补充。按照省卫生厅的要求,我区建立新农合专网后,必须配备较高水平的计算机网络管理员一名。合管办现有人员中尚无具备此素质要求的人员。
三、工作建议
(一)针对亲民惠民行动经费缺口较大,部门自有资金相当困难的问题,希望区财政能及时加以补助解决。
(二)关于事业发展后劲不足的问题
1.关于医疗卫生发展空间不足的问题。希望政府加大对区属医疗机构政策支持和发展扶持,不断练好内功,拓展市场。支持区属医疗机构通过改造、迁徙等合法渠道拓展区属医疗机构的发展空间。同时由区政府出面协调市上,按上级文件要求由市、区足额补助标准化社区卫生服务建设工作经费,切实解决市、区卫生执法事权划分的矛盾,抓紧协调原区社保局的办公楼给予区卫生执法监督大队使用,积极争取政策解决切实解决集体身份人员的待遇问题。
2.关于农村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稀缺的问题。区编制、人事、财政部门一方面要研究解决区卫生系统人员编制和技术岗位偏少的现状,给卫生系统相应支持和倾斜,另一方面要现有政策范围内认真研究降低准入门槛、提高人才待遇的可行办法,使人才引得进、留得住,不断满足农村群众对医疗服务的需要。
3.关于医疗市场萎缩、竞争激烈、医疗单位生存面临危机的问题。区财政应降低预算外收入统筹数额;每年支持40万元,切实解决乡镇卫生院集体所有制退休职工40的工资缺口并及时兑现工资改革中相应的财政拨付比例经费,以切实减轻医疗机构的负担,尽快摆脱生存危机,放下包袱考虑发展问题;
4.关于部分医疗机构房屋、设备、设施老化,不符合技术要求,容易引发医疗事故和医疗纠纷的问题,建议区财政根据财力状况给予区属于医疗卫生机构在房屋改建、设施建设、设备更新方面适当倾斜支持;
5.关于新农村建设项目中村卫生站规范化建设投入不足的问题。建议区财政增加对农村卫生建设的投入,专项预算资金,在新农村建设项目中村卫生站规范化建设投入经费上给予及时足额支持,保障区政府规划每年完成1/3的村卫生站规范化建设,在3年内全部完成;
6.关于乡镇卫生院国债建设项目建设资金压力较大的问题。建议区财政采取追加相应预算或在当地乡镇政府预留地中无偿支持解决的方式,来缓解乡镇卫生院国债建设项目建设中,在配套土地费用和部分建设费用上的资金压力。加大对区级医疗卫生机构工作正常开展的保障力度,
7.针对区监督执法大队工作经费紧张、无办公用房、不能顺利的开展工作的问题。区财政在预算时应充分考虑区卫生执法监督大队实际困难的特殊性,在审批区卫生局上报预算时给予重点支持,以便大队执法工作的正常开展,当好全区人民的卫生执法前哨兵;
8.关于区CDC20__年垫付狂防疫苗款近6万元,区政府未予到位、卫生院规范化预防接种门诊的建设、运转和维护无资金来源、区CDC冷链运转及维护无经费保障等方面的问题,希望区政府、区财政及时补足区CDC垫付20__年狂防经费近6万元,切实落实每年对每个乡镇、街道卫生院补助预防接种门诊工作经费1.5~2万元、每年补助区CDC冷链运转及维护经费10万元的资金。
(三)有关优化医疗环境方面
1.关于医疗设备陈旧、老化,医疗技术难以保障,导致医疗单位频发医疗纠纷和医疗事故的问题。希望在通过区属各医疗单位抓好自身管理、区卫生局加强督促教育的同时,区财政适时给予支持更换老化设备、区采购中心简化招投标程序、缩短采购周期、保证采购设备质量来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和保障医疗安全,减少医疗事故和医疗纠纷,并给区人民医院配备巡回医疗车一台,以提高区人民医院的应急反应能力。
2.关于区卫生医疗培训中心倒迁户危房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存在医疗卫生服务环境安全隐患的问题。区政府应专题研究解决区卫生医疗培训中心倒迁户危房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这一历史遗留问题,不把政府倒迁工作的重压由培训中心独家承担。
3.关于医疗风险较大,影响医疗单位正常工作的开展从而制约卫生发展的问题
。在提高医务人员思想素质、技术水平、服务质量的基础上,公安机关应依法维护医院的正常秩序,加大对无理取闹违反治安法律法规的行为的惩处力度。宣传部门应协调新闻媒体坚持客观、公正的报道,正确引导社会舆论。以便更好的降低医疗风险、稳定卫生队伍、为医疗机构的健康有序发展、建设和谐社会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四)新农合工作中亟待政府解决的几个问题
1.关于新农合工作经费亟须到位,保障新农合工作顺利开展的问题。希望由区财政按区协调组会议精神及时将区卫生局在新农合开展前期工作垫付的341641.5元经费足额追加预算并拨付到位。
2.关于机构编制亟需落实,稳定工作人员队伍的问题。建议区编委尽快研究确定合管办机构问题,落实人员编制问题,使合管办的运行尽快走上正轨。
3.关于新农合计算机专业人员亟需补充的问题。区编委在研究合管办人员编制时一并给予考虑补充计算机网络管理员。目前因工作需要可在卫生系统内部(或区属其他机关事业单位内)抽调或在面向社会招聘具备相应资质和技术水平的计算机网络管理员及时开展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