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市场经济竞争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 新的时代背景,对大型企业经济管理的影响
我国的综合国力在这几十年的改革开放过程中,已经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并且和经济全球化相结合,同时大型企业的管理也有了全新的目标。经济管理是一个企业管理活动中的一项重要环节,因为它可以为本企业创造很好的经济效益。经济管理的特点是:对企业工作中价值运用所实行的管理行为,也就是说,经济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力量。我国近几年在市场改革中使用的力度很大,同时外国企业对我国本土经济市场的冲击也非常大,因此直接影响了我国企业的经济管理。
1.1 对于经济产业结构变化的影响 随着我国的经济不断完善与发展,大型企业和国际贸易之间的默契程度也变得越来越高,我国的产品在世界贸易组织的众多成员国当中,拥有很多惠国的优厚待遇,进而使得很多国家的跨国区域经营活动越来越多。这也迫使我们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一定要进行完善和更新,深入开发带有资本性的项目,建立一批全新的技术密集型部门。
1.2 对于我国人才环境变化的影响 目前,是人才资源竞争最激烈的时代,我国现在已经不再需要“物美价廉”型的人才,因为国外的企业给予的待遇比国内丰厚,导致我国的人才全部走入国外,使得我国的经济管理人才流失严重,所以我国现在的主要任务是如何把经济管理人才,在企业竞争如此激烈的情况下吸收过来。从另一层面来看,我国经济管理人员整体的素质还不高,同时信息化水平也很低,因此,大型企业的经济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如何提高经济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
1.3 对金融市场变化的影响 目前金融工具在不断地更新,为拓宽金融服务范围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也有了新的风险,例如:汇率及利率风险等。因此,国内外大型企业经济管理的一项重要课题,就是让企业如何规避风险。我国在进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大型企业在金融投资方面遇到了全新的机遇,这就要我国对金融机构的制度实行规范化管理,所以,我国下一步的目标就是把大型企业的投资安排在新的技术产业上面。
2 大型企业经济管理的现状
目前,大型企业经济管理对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进行的综合管理,使大型企业工作和谐。由于我国目前经济管理受到了传统管理模式的影响,因此出现了相当多的问题,阻碍了大型企业的发展。
2.1 大型企业经济管理的传统思想观念落后 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型企业的经济管理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可是传统的管理模式已经在我国根深蒂固,所以效果仍然不是很明显,效果也不好。企业的管理层很难接受全新的经济管理制度,有时候还会产生消极的心理,这就严重影响到大型企业经济管理的更新与发展。
2.2 我国大型企业经济管理的体系还有欠缺 大型企业的经济管理使本企业工作和谐,因此,大型企业一定要建立一套完整的经济管理制度,这关系到企业是否可以得到良好的发展。
2.3 大型企业经济管理人才还不够 我国的经济管理才刚刚起步,进程有些晚,所以才显得人才缺少,而且国外企业给予人才的待遇比国内要丰厚得多,导致了我国流失了很多管理人才。而留在大型企业中的那一部分管理人才,也都知识老化,综合素质和创新意识都不是很高,他们做出的管理决策,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现在市场经济的全新变化。
3 想要改变经济管理现状,应当采取的措施
3.1 企业的经济管理理念要进行全面的转变 大型企业要根据自身情况和当今的环境进行经济管理理念的更新。
3.1.1 必须符合国际化战略的要求,一个企业要想在国际化的大环境中立足,经济管理的制度制定就要以国际化为标准。
3.1.2 要在投资理念中,加入一些多元化的因素。在我国进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市场的门槛相对于之前比较已经降低了,很多国外企业的资本,也慢慢地流入到了我国的市场,这就是企业的商机,要与国外企业密切合作,学习他们的经验,最终提升我国企业自身的经济管理水平。
3.2 建立全新的经济管理体制 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大型企业的经济资源已由物质变成了知识,一些外国的预言家也曾表示,知识资源对任何一个企业发展所作出的贡献,都可以达到80%以上。我国目前为止仍是人才竞争相当激烈的时候,这就迫使我们必须把人力资源融入到经济管理中去,建立一套全新的、财务和人力两方面资源相结合的经济管理体制。企业可以通过自身特点划分管理层次,每个层次的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分工必须明确,在员工完成每项指标的基础上,对他们进行有效的奖惩。
展望2008年,由于美国经济尚处于调整阶段,次贷危机还在蔓延,其经济进一步减速在所难免,这增加了世界经济下行的风险。此外,全球流动性过剩、国际金融市场风险加大、国际油价居高、全球通货膨胀压力增大、美元持续贬值等现象依然存在,也是世界经济发展中值得关注的不确定因素。综合分析,尽管引发全球经济减速与动荡的因素仍在发展中,但支撑世界经济增长的有利因素将强于不利因素,出现世界经济衰退的可能性不大,可能的结果是世界经济整体呈现继续减速趋势,但仍将处于较快的增长区间,新兴市场国家会继续为世界经济增长提供重要动力。IMF预测,2008年世界经济增长率将保持在4.8%,在发达国家经济增长2.2%的同时,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将增长7.4%。
一、美国度过次贷危机尚需时日,经济增长步伐进一步减缓
自2002年持续保持增长的美国经济在2007年遭遇较大挫折。受国内房地产市场泡沫崩溃的冲击,美国次贷危机在8月全面爆发,并迅速蔓延到欧洲,引发国际金融市场持续动荡,不仅造成信贷紧缩,而且对市场信心构成打击,给国内及全球经济前景蒙上阴影。美国次贷危机带来的最大影响是金融市场的不确定性和融资成本上升。过去十几年间,金融衍生产品得到极大的开发和推广,全球金融资本的膨胀速度持续快于产业资本,导致经济不断虚拟化。其中,围绕房地产抵押贷款的一系列金融创新工具使得最初发放抵押贷款到最终购买抵押贷款产品之间的链条变得很长,而谁将成为次贷危机的最终承担者变得十分不确定,正是这种不确定性增加或放大了金融市场的恐慌,导致金融机构收缩信贷。欧洲一些金融机构自身或旗下机构已在美国次贷危机中遭受损失。次贷危机爆发后,为缓解信贷紧缩问题,欧美日各国中央银行迅速采取扩大流动性供给的因应措施,美联储自9月起也连续三次减息。目前,美国房地产市场仍陷入十六年来最严重的低迷时期,住宅建设投资、住房开工率、新建房屋销量、二手房销量都还在下降,显示其住房市场的向下调整尚未结束。有分析预计,美国房地产市场下跌与次贷危机至少到2008年年中才能降到谷底,甚至可能会延续到2009年。次贷危机无疑对美国经济增长产生了负面影响,使得很多贷款买房人受到很大损失,一些投资银行破产,引发了社会和政治等层面的很多问题,但从经济层面看,次贷危机不是全球性因素,不会对世界经济运行产生决定性的打击。
在次贷危机引发的市场波动中美国经济基本面仍然良好,除住房建筑外,主要经济数据表现较为强劲,经济增长较多地依赖私人消费、出口和非住宅投资。2007年前三季度美国经济保持较高增速,年增长率分别为0.6%、3.8%和4.9%。支撑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之一是私人消费支出,前三季度美国私人消费支出分别增长3.7%、1.4%和2.8%。同时,失业率一直维持在历史低位(5%以下),在住房和金融领域就业减少的同时,多数其他经济部门的就业保持增加,对消费者信心构成强有力的支撑。随着次贷危机的影响逐渐显现,初步预计第四季度经济增幅将收缩,2007年全年经济增长率在2.5%左右,与2006年2.9%的水平相比降幅不大。
2007年美元持续贬值令人关注。美元弱势已持续数年,作为最主要的国际货币,美元的长期低利率和低汇率是形成全球流动性过剩的根源,也是造成全球股市、房地产、能源和其他大宗商品价格处于历史高位的重要原因之一。2007年,美元兑欧元下跌8.5%,兑英镑下跌1.1%,兑日元下跌4.1%。随着美元价格不断下跌,美元在全球外汇储备中所占比例已跌至历史新低。据IMF最新数据,截止2007年9月底,全球外汇储备美元比例从上一季度的65%降至63.8%,欧元则由25.5%升至26.4%。但本轮美元疲弱对美国经济增长非常有利,美国开始享受美元汇率下跌所带来的利益,比如有助于使商品和服务在国际市场上更具竞争力;有助于增加海外收入带来的利润,抵消对进口商造成的负面影响;有助于鼓励制造商进行国内生产,创造更多的国内就业机会。2007年,尽管国际油价攀升,但在其他国家和地区需求强劲及美元相对弱势的刺激下,美国对外贸易能力增强,出口增长有力,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前十个月,美国货物出口同比增长11.8%,出口产品多为高附加值产品(如电信、软件、电脑等),进口增长4.5%,贸易逆差6590亿美元,同比下降4.7%,预计全年逆差额将出现六年来的首次下降。通过美元的战略性贬值及其他政策,美国较平稳地度过了经济调整期,预计2008年美元难改颓势,但大幅贬值的可能性不大。目前美元贬值属可控制的贬值,而一旦情况出现恶化,各方将会进行干预,因为美元的基本稳定牵涉全球所有国家的经济利益。
虽然2008年美国经济面临的不确定性明显增加,经济增长步伐进一步减缓在所难免,但支持经济增长的有利因素依然存在。如私人消费支出稳步增长,商业投资增长强劲,失业率仍处于较低水平,长期利率处于低位等。世界其他主要经济体经济强劲扩张以及美元对其他主要货币汇率走低,将继续为美国出口增长创造条件,出口增长又可部分抵消国内需求减弱对经济的不利影响。过去两年,美国出口到新兴市场的商品的比重已经从38%上升到45%。美联储对宏观经济的调控能力较强,连续降息有助于阻止金融市场动荡对实体经济造成负面影响。目前,美国联邦基金利率为4.25%,贴现率为4.75%,美联储还有降息的空间,并采取其他措施缓解信贷紧缩,但美联储的政策自主性将受制于通货膨胀的情况。未来美国经济前景取决于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的综合作用,其良好的经济基本面和世界经济的继续增长能够使美国经济“化险为夷”。预计2008年美国经济适度增长,增速低于2007年水平,在2%左右。
二、欧元区和日本经济外部压力增大,经济增长力度有所削弱
欧元区经济从2006年步入新一轮上升周期。进入2007年后,欧元区经济表现出色,与上年同期相比,第一季度增长3.1%,超越了美国,第二、三季度分别增长2.5%和2.6%。尽管美国次贷危机波及到欧洲金融市场,特别是欧元对美元升值幅度较大,但欧元区经济增长仍然保持相对强劲的势头。2007年欧元区经济基本面保持稳固,得益于就业形势持续改善,私人消费需求强劲并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困扰欧元区经济多年的失业问题开始改善,失业率从年初的7.8%降到9月份的7.3%,为十四年的最低水平,商业信心和消费信心都保持在较高水平。据欧盟委员会估计,继2006年新增350万个就业岗位后,2007年至2009年欧盟将再创造800万个就业岗位,预计失业率在2009年降至6.6%的历史低位。欧盟委员会2007年11月的秋季经济预测报告分析,2007年欧盟经济增长率将达到2.9%,欧元区13国的经济增长率将为2.6%。这一增速在美、日、欧三大经济体中将是最快的,也是多年来少有的现象。
目前欧元区经济面临的突出问题是:美国经济减速使外部环境压力增大;欧元汇率持续升值可能对出口造成冲击;区内通胀率出现上升趋势,2007年10月和11月通胀率分别升至2.6%和3.1%,不仅超过欧洲央行2%的控制目标水平,也创下六年来新高。2008年欧元区经济增速将有所放慢,但持续才两年时间的增长势头不会轻易中断。据欧盟委员会的报告,2008年欧盟经济增长率将降至2.4%,欧元区经济增长速度将放慢到2.2%。
从2002年日本经济走出低谷后,历年实际经济增长率分别为1.1%、2.1%、2.0%、2.4%和2.0%,但在这些年的经济复苏中,经济增长进程多次被季度经济负增长所打断。2007年日本经济依然呈现波动走势,第一季度经济增长年率为2.6%,第二季度则下降1.6%,第三季度再增长1.5%。从全年经济走势看,经济景气在缓慢扩大,生产、收入、支出继续良性循环。日本经济保持总体增长,缘于企业收益增加、大型企业设备投资增加、雇佣者人数增多和个人消费扩大等因素。其中,个人消费需求保持增长和出口增长,成为促进经济增长的两个积极因素。前三季度,私人消费需求一直保持正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1.6%、0.4%和0.8%。出口尤其是对中国出口增长也对经济发挥积极作用,由于对亚洲其他国家和地区以及欧洲的出口增加,部分抵消了对美国出口下降的不利影响,使出口继续保持较快增长。2007年前十个月,日本出口同比增长9.8%,进口增长5.2%,贸易顺差774亿美元,增长53.5%。随着全球经济减速,2007年日本经济增长率会从2006年的2.2%轻微降至2.0%。
2008年影响日本经济的消极因素主要是:美国与全球经济减速、国际油价居高以及通货紧缩的风险。2007年9月,日本消费价格指数已从2006年的最高点1%下降0.2%,使私人消费需求具有不稳定性,这也是日本央行迟迟不敢升息的主要原因。但其他发达国家相比,日本经济面临的一个积极因素是亚洲经济高速增长。预计2008年日本经济增长率继续略微下降,在1.7%左右。日本政府最近公布新的经济增长战略方案,其要点是利用和发挥在环保与节能技术的强项,目标是在中长期内保持经济2%的可持续增长。
三、新兴市场国家保持快速增长,发展中国家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
新世纪以来,世界经济格局的一个显著变化是中国、印度、俄罗斯和巴西等发展中大国经济加快崛起,发展中国家经济全面向好,加速了国际经济关系的调整。作为全球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新兴市场国家快速且稳步的经济增长不仅对本地区经济起到带动作用,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市场机遇,而且对全球经济的繁荣做出了突出贡献,在世界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凸显、影响提升。发展中国家整体经济持续增长,南南合作明显加强,有利地促进了全球经济快速增长。发展中国家不仅是发达国家出口和投资的重要目标市场,也是发达国家获得能源和原材料等战略资源不可或缺的重要基地。出于自身经济和安全利益的考虑,发达国家纷纷密切同发展中国家的全面联系,开展战略性对话。
2007年,中国、印度和俄罗斯等国经济依然强劲增长,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接近一半。在不同于以往的金融动荡中,新兴市场国家没有受到美国次贷危机的明显波及,各自经济运行较为稳定。出口、投资及消费的强劲增长是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2007年中国经济将比上年增长11.5%左右,将是连续五年实现两位数增长。印度经济已经步入快速增长轨道,在2007年3月结束的2006财年,印度经济增长9.4%,为过去十八年来的最高增速。以前过度依赖服务业的发展模式已经开始向服务业和制造业平衡发展的模式转变,受投资活跃、工业和服务业快速扩张以及农业温和增长等因素推动,2007年印度经济将增长8.5%。近年来,国际油价以及原材料价格上涨为俄罗斯经济发展提供了难得机遇,加上国内消费需求旺盛,投资增速加快,2007年其经济增长率将达到7.5%,高于前几年7%的平均增幅,并连续八年保持稳定增长。拉美第一大国巴西近年来彻底摆脱了金融危机的影响,经济发展平稳,出口增长迅速,通货膨胀得到控制。在家庭消费和企业投资的有力拉动下,2007年巴西经济增长率有望增长5.2%,远高于上年的3.8%。在发达国家经济放缓的情况下,新兴市场国家继续保持坚实有力的经济增长,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者,也在很大程度上缓解因美国经济减速对全球经济增长的影响。
据IMF预测,2007年发展中国家经济将增长8.1%,增幅与2006年持平。亚洲多数国家经济保持高速增长,吸引了大量私人资本流入,同时亚洲国家和地区积累了大量外汇储备,不少国家和地区更积极地到海外投资。2007年亚洲发展中地区经济增长率有望达到9.8%,继续在经济增长速度上领先于世界其他地区。亚洲地区经济持续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中国和印度经济的强劲增长,两国的经济总量之和已占亚洲发展中国家经济总量的55.3%。在稳定的宏观经济形势下,拉美国家加大了政府财政投入,区内多双边经济整合力度加强,进出口贸易活跃,国际收支改善,失业率下降。2007年拉美经济平均增长率预计为5.0%,略低于上年的5.5%。获益于国际市场能源及原材料的强劲需求和价格上扬,非洲经济正在发生重大变化,其经济出现持续发展的势头,2007年仍可取得5.7%的增长率。目前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的经济增长正处于四十多年来最快的阶段,2007年经济增长率预计达到6.1%,其中该地区石油出口国家对这一强劲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
尽管2008年美国经济和全球经济放缓的趋势难以避免,但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经济仍会处于较好的增长状态。2008年中国经济将持续快速增长,消费、投资、出口继续保持较高增长,需求结构更加协调,政府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是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的通货膨胀,节能减排在各级政府工作中的份量更加凸显。印度经济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是如何进一步推进市场经济改革,以保证各阶层的人普遍受益,印度是石油和某些原材料的进口大国,尽管面临着卢布升值、国际市场油价高涨和通货膨胀等风险,但预计2008年经济将保持强劲增长势头。俄罗斯政局稳定,正在努力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并为加入经合组织(OECD)做着准备。尽管人们批评俄罗斯经济增长过于依赖石油出口,工业竞争力不强,卢布升值,物价上升加快,失业率较高,经济增长有潜在风险,但丰富的能源是俄罗斯经济复兴的基础,国际油价和其他原材料价格的上升使俄罗斯经济前景依然良好。巴西拥有丰富的矿产和农业资源,在生物能源生产、再生能源利用等方面位于世界前列,目前巴西外汇储备已跃居全球排行榜的第七位,远高于拉美其他国家,稳健的经济政策、国内需求活跃、外资持续流入、贸易顺差扩大等,表明巴西经济进入持续发展阶段,2008年巴西经济前景仍较乐观。IMF预计,2008年亚洲发展中地区、拉美、非洲和独联体经济将分别增长8.8%、4.3%、6.5%和7.0%,其中中国、印度、巴西和俄罗斯的经济增速分别为10.0%、8.4%、4.0%和6.5%。
面对美国经济减速和新兴市场经济强劲增长前景并存的局势,人们开始对“只要美国打一个喷嚏,世界经济就会感冒”的说法产生新的质疑。有资料显示,过去十年,美国经济的年平均增长率从3%下降到2.6%,但全球经济则加快发展,从3.2%升至4.4%。而以购买力平价计算,新兴市场经济约占世界经济总量的二分之一,并且正以年均6%的速度增长。美国国际经济研究所所长伯格斯腾认为,世界经济正面临一种“关联逆反”,即美国日益依赖世界其他经济体的发展。
四、能源及原材料价格继续在高位震荡,全球通货膨胀上行压力增加
伴随着世界经济增长,自2002年国际市场商品价格持续走高,其中世界初级产品价格上涨显著,矿产品与非铁金属价格成为各类商品中涨幅最大的,食品与农业原材料价格在波动中大幅攀升,世界原油价格屡创历史新高并维持在高位。2007年,由于美元持续贬值,大宗商品供求关系仍趋紧张,国际市场商品价格继续在高位震荡。世界原油价格从年初的50多美元/桶保持向上波动趋势,9月后更是屡创新高,逼近100美元/桶关口。世界农产品价格大幅攀升,这是需求上升、收成不佳以及粮食库存减少的结果,而生物燃料的发展也给粮食市场带来压力,新兴经济体收入不断增加推动了肉奶制品的消费,进一步增加了农产品的供给压力。而相比于2006年的爆发式上涨,2007年有色金属市场则处于高位震荡调整期。据IMF预测,继2005年和2006年分别上涨10.3%和28.4%后,2007年非燃料类初级产品价格将再上升12.2%。亚洲开发银行预计,非燃料类商品价格2005年上升13.4%,2006年上升24.7%,2007年将上升12.4%。
从近期看,国际商品市场能源与原材料需求增加和供应短缺的矛盾在短期内不会发生根本性变化。本轮国际市场商品价格上升主要是受到供求不平衡的影响。一方面,市场需求持续旺盛是造成价格高涨的主要原因。由于经济增长强劲,来自亚洲地区(特别是中国和印度等新兴市场国家)的对原油、铜、铁矿石和铝、锌在内的原材料的需求强烈,提供了大宗商品价格迅猛上涨的基础。生物燃料生产对玉米和其他食品的使用量增加,强化了粮食的供需矛盾,导致粮食价格持续攀高。另一方面,商品供应呈现紧缺对多数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起到支撑作用。由于新油田、新矿产项目建设和投资及技术方面的困难,加上熟练工人和专业设备都面临短缺,导致新油田、新矿开发时间超过预期。此外,全球流动性过剩令日趋活跃的投机基金不断在大宗商品市场上频繁炒作,美元贬值也使得石油、农产品、有色金属等价格相对上升。上述因素均为国际商品价格居高不下提供了支撑。虽然2008年全球经济增长速度将有所放慢,但总体将继续保持增长态势,需求并不会大幅下降。因此,在不发生大的意外前提下,2008年国际市场商品价格仍将呈现高位震荡运行局面。
在过去几年世界各国通货膨胀尚在控制之中。2007年,无论是美、欧、日等发达国家,还是许多发展中国家,都面临着食品和能源价格上涨引起的通货膨胀压力加大。值得警惕的是,在全球流动性过剩、美元疲弱、能源和大宗商品价格仍维持涨势的情况下,可能重新对2008年全球通货膨胀构成上行压力。发达国家通货膨胀抬头的风险进一步增加。为避免次贷危机蔓延,美联储向金融市场连续注入巨额资金,并下调利率,同时欧洲、日本也都向市场注入流动性资金,这些措施的影响之一是有可能加剧全球流动性资金过剩,为通货膨胀埋下种子。由于贸易失衡尚未找到有效的调整出路、美元贬值和顺差国外汇储备增加,贸易顺差国的通货膨胀压力也开始显现。而不断攀升的高油价对全球经济最直接的影响是通过成本推动渠道加剧各国输入型通胀的压力。据欧佩克(OPEC)最新数据,2007年全球原油日均需求量预计为8574万桶,比2006年增长1.42%,2008年全球原油日均需求量将进一步达到8706万桶,比2007年增长1.54%。2007年国际原油平均价格大约为73美元/桶,由于全球原油需求旺盛,加上供应趋紧,预计2008年油价将维持在高位,甚至有可能进一步走高。凡此种种,2008年全球通货膨胀的风险将会受到各国政府的高度关注。
五、国际贸易与跨国投资适度放缓,但有望继续保持上升趋势
自2003年以来,世界经济增长进入新一轮黄金发展期,且增长极呈现多元化趋势。国际贸易和跨国投资保持旺盛势头,由新技术革命所催生的产业结构调整继续发展,国际经济领域双边、区域和多边协调增多,对世界经济增长发挥了积极作用。随着世界经济增速放缓,2007年和2008年世界贸易和跨国投资增长也会适度放慢,但有望继续保持升势。
近年来世界贸易发展随世界经济整体走势的变化而波动,2000年以来世界贸易实际年均增长率超过6%,是同期世界生产增长率的两倍。2006年世界出口贸易额达到11.76万亿美元,占世界总产出的比重为24.7%(按市场汇率计算),比2000年提高4.7个百分点。在世界贸易格局中,中国、印度、俄罗斯和巴西的贸易呈现快速增长,其所带动的生产链条和对产品需求的日益增长,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广阔的出口市场。据WTO统计,在世界货物出口排名前30位的国家中,2000―2006年间,中国出口年均增长最快,增幅达25%;其次是俄罗斯和印度,均为19%;巴西增长16%。同期,这些国家的进口增长也极为显著,中国和印度增幅均为23%,俄罗斯增长24%,巴西增长7%。在市场需求强劲和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不断上涨的带动下,能源和矿产资源出口国(主要是发展中国家)从中受益,出口贸易活跃,消费需求旺盛,经济增长稳定,在全球贸易中的地位随之提高。2007年,在经济增长的带动下,中国、印度、俄罗斯和巴西的进出口贸易保持快速增长,出口增幅在15―30%,进口增幅在20―50%。WTO预测,2007全球货物贸易量增长率将由2006年的8%下降到6%左右,2008年的增速与2007年基本持平。IMF预计,2007年和2008年世界货物贸易量将分别增长6.3%和6.9%,低于2006年的9.3%。
当前世界贸易形势的基本特点是:第一,全球贸易失衡引发贸易保护主义情绪不时高涨。美元兑其他主要货币持续贬值,将影响到欧元区和日本等货币升值国家的产品竞争力。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美国、欧盟一些国家要求采取贸易保护措施的呼声不断高涨,运用贸易救济体系的力度明显加大。第二,WTO“多哈发展议程”多边贸易谈判进展艰难,主要谈判方在要价过高和让步有限中固守立场不肯让步,难以找到平衡点,使多边谈判进程基本陷于停滞状态。尽管各方都期待尽快成功结束谈判,总干事拉米也不断努力做撮合和倡导性工作,但近期取得突破的前景依然不明朗。第三,双边贸易谈判方兴未艾,特别是在多边贸易谈判难有进展的情况下,世界主要国家均将经贸政策重点转向发展自由贸易区,纷纷出台相关战略,谈判步伐明显加快。在许多国家看来,这是应对多边贸易体制谈判受阻的“务实选择”。
1.1国内经济仍将持续增长.目前看来,短期内我国的经济增长还是受着房地产行业和制造业影响比较明显;从长远的角度来讲,国内众多的企业为了增强自身的竞争力而进行的设备升级,这对于拉动内需有着重要的影响,国内银行等金融机构的高储蓄率也表明拉动内需的空间还是非常大的,所以说我国国内的经济仍将持续增长.
1.2我国宏观经济政策仍旧不变.2011年,我国的经济发展在种种因素的影响下出现了些许的曲折,甚至导致基础设施生产企业和钢铁企业出现几乎停产的现象,众多的中小型企业在经营过程中资金不充足,特别是沿海地区部分与国际市场有联系的外贸型企业的停滞,使得我国部分地区的失业率开始上升.2013年我国的财政政策和经济政策根据我国整体经济发展需要制定,因此不会有较为显著的变化,仍是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1.3随着我国第二产业的持续发展和城镇化程度的不断加深,为我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基础和动力.第二产的发展和城镇化程度的加深将成为经济发展的强大驱动力.
1.4经济格局的调整有利于我国经济的科学发展.全世界范围内经济发展的低迷状态是我国不得不把经济发展的突破口从“扩大出口”转到“拉动内需”上来.2013年,我国必将利用这一契机调整经济结构和格局,实行新产业的发展,尤其是新兴产业和高科技企业,尽快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1.5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空间大.我国经济发展在区域间的不平衡,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与内陆地区相比在促进经济发展的资源、能源、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等方面拥有着先天性的优势,并且差距较为显著,所以我国内陆的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差,市场还有待进一步的开拓,经济发展的空间较为广泛.
1.6内需拉动空间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不断的提高,目前已经实现了小康社会的建设,人民群众的消费结构也在发生着明显的改变.我国政府部门及机构也正在根据现实需要调整收入分配机制,提高劳动者的报酬,尽可能的减小人民群众的收入差距,采取有效的政策举措解决制约拉动内需的结症,国内市场仍然有很大的开拓空间.
2对我国经济发展不利的因素
2.1国际方面
2.1.1欧洲的债务危机已经严重影响到了世界经济复苏的步伐.欧洲经济危机在很大程度上使得世界金融市场更加不稳定、监督管理的难度更大和世界范围内的金融体系更加脆弱;国家对宏观经济的调整能力也在逐渐的减弱;全世界范围内的国家目前多数都处于一个“拆东墙补西墙”的怪圈,而新添加的债务只能由少数的储蓄剩余国家来填补,如果出现某一国家新添加的债务不能找到买主的现象,该国家便不得不进行破产,这也就会出现新的债务危机和信任危机,后果对于全球来讲都是相当恶性的.
2.1.2欧美等国经济发展堪忧.目前,美国经济虽然在缓慢的恢复,但收到通货膨胀的影响,美国人民群众的实际收入的增长速度在减慢;不少投资者在全美国经济发展缓慢的背景下持观望态度,顾虑重重.欧洲经济发展的风险较大.全世界范围内都处于经济发展的低迷状态,欧洲联盟的成员国之间的分化也越来越明显,欧洲普通人民群众的就业形势依然严重,欧洲经济的发展甚至可能会出现负增长.
2.1.3日本的通货紧缩.日本在最近一段时期持续的遭受着自然灾害的困扰,这给本来脆弱的经济体系带来了不小的打击.日本的出口额下降明显,以往的贸易顺差大幅下降,经济发展的通货紧缩状态对于日本乃至世界经济的发展有着不利的影响.
2.2国内方面
2.2.1经济发证的整体趋势缓慢,投资单一.2013年世界经济极具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也使内需增长有限,经济增速呈现逐渐回落趋势.目前,我国经济发展的投资主要集中在房产的开发上,因此投资比较单一,这也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有着不利的影响.
2.2.2经济结构部科学.长期以来,我国的内需拉动力度不足,人民群众的消费率不高,经济的发展主要依赖投资和扩大再生产,这也就导致了消费率持续的下降,而生产力和资源却闲置.出口的过分依赖,很可能导致国际贸易结构的失衡,导致了贸易的风险也加剧了贸易摩擦的可能.
2.2.3通货膨胀的风险较大.目前世界范围内的多数国家为了应对经济危机都采用了较为宽松的经济策略,这也就导致了我国通胀问题短期内很难解决;当前经济内在扩张压力依然存在;收入分配体制的改革,提高普通劳动者收入,必然导致劳动力成本提高;资源税的改革,使得土地和资源等的要素成本提高.
3宏观经济因素对证券市场的影响
3.1利率对证券市场的影响.相对于其他因素来说,利率的波动证券市场的发展和稳定有着关键性的影响.通常情况下,利率和股票成反比例关系,利率低,股市则会出现上涨;利率高,股市相应的下降.
3.2汇率变动对证券市场的影响.改革开放一来,我国的市场经济体系不断的形成和完善,证券市场也随之变的国际化程度较高,汇率对证券市场的影响也显得愈加的重要.
3.3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对证券市场的影响.货币政策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的一种手段,对于证券市场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金融危机发生之后,我国及时的采取了有效的扩张性货币政策,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财政政策对证券市场的影响.财政政策对证券市场产生一定的影响,金融危机以来政府不断提高转移支付水平,创造更多的社会福利条件.
3.4经济运行周期对证券市场的影响.在我国股市的发展过程中,熊市和牛市的形式不断交替出现,从中便不难发展证券市场的发展规律,而证券市场的周期与经济运行的周期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如果经济发展进入低迷时期,CPI,PPI指数便会下滑,便会出现企业利润减少、倒闭、失业率上升等这样的恶行循环,导致公司的股息,红利分配随之不断下降,持股的股东也因收益下降纷纷抛售,使股票价格下跌证券市场也随即陷入衰退期.反之亦然.这是经济周期对证券市场影响之一.
【关键词】 产品市场竞争; 会计稳健性; 公司治理
一、引言
稳健性是一个重要的会计原则,Basu(1997)认为稳健性对会计实务的影响至少已有500年以上的历史。会计稳健性缘何产生?Watts(2003)对Basu(1997)之后出现的大量经验证据进行归纳,将稳健性产生的原因归结于契约、股东诉讼、税收和管制四个方面,且契约和诉讼是会计稳健性的两个最重要的解释。
产品市场竞争对会计稳健性的需求会产生两种截然不同的影响。一方面,剧烈的产品市场竞争提高了企业破产清算的风险,从而加剧了股东和债权人之间的利益冲突,而且审计师面临的诉讼风险也随之加大,这些因素会提高对会计稳健性的需求。但另一方面,产品市场竞争作为一种外部治理机制,能够促使管理层减少败德行为、提高经营效率,同时竞争还以标杆方式向外界传递管理层经营绩效方面的信息,缓解信息不对称,降低成本,从而降低对稳健性的需求。因而,产品市场竞争与会计稳健性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实证的问题。
本文在对相关文献进行回顾的基础上对产品市场竞争和会计稳健性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产品市场竞争与会计稳健性负相关。这说明产品市场竞争的公司治理效应降低了债权人等利益相关者对会计稳健性的需求。
二、文献回顾与研究假设
(一)产品市场竞争的影响
产品市场竞争会对企业的破产清算风险产生影响。Hou and Robinson(2006)指出在集中度高的行业中,新的企业很难进入,现有企业可以将产品定较高的价格——远远超过边际成本。进一步地,较高的盈利性可以使现有企业有充足的资金以应对经济衰退。在竞争比较激烈的行业中,企业不能通过较高的价格获得丰厚的资金,因而无力应对不利的经济冲击。
产品市场竞争对企业破产清算风险的影响可以被传导到企业的契约关系上。当企业破产时,控制权将会转移到债权人手中,因此,当企业面临破产威胁时,经理更有动机投资高风险的项目,出售有价值的财产,或者削减投资用以支付更多的股利(Easton et al.,2009),这些都加剧了股东和债权人之间的冲突。不仅如此,由于债务契约中含有大量会计信息,当企业破产时,审计师也会面临被债权人的风险,因而,当企业面临破产威胁时,审计师面临的的诉讼风险也增加了。
但是另一方面,产品市场竞争的公司治理效应能够使企业各契约方受益。具体来说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当公司处于高度竞争行业中时,由于其面临较高的破产清算威胁,管理层为了避免因业绩不佳而被削减薪酬或者解聘,将会不断提高工作的努力程度,提高公司的经营绩效(Hart,1983;Schmidt,1997)。Chhaochharia et al.(2009)的经验证据支持了这一观点,他们发现在高度竞争的行业中,企业的管理费用率较低,而资产周转率较高。其二,高度的产品市场竞争更加有利于利益相关者对管理层的监督。在竞争性行业中,其他企业的利润可以被用来作为评估经理经营绩效的标杆,经理将被迫努力工作以使公司利润最大化。Guadalupe and Perez-Gonzales(2006)发现激烈的市场竞争对内部人获取的控制权私利有抑制作用。因此,高度的产品市场竞争对股东、债权人都是极为有利的,甚至审计师也会从中获益,因为此时审计师面临的与企业破产清算威胁有关的诉讼风险也会随之降低。
(二)会计稳健性对债权人利益的保护
在股东(经理)—债权人的契约中,债权人面临着与股东非对称的收益,表现在:在公司经营良好的情况下,债权人也仅能得到本金和利息,而一旦公司发生资不抵债,由于公司的有限责任性质,债权人可能连本金都无法收回。债权人的这种非对称的收益使债权人更为保守,非常关注企业的最低价值。在实际操作中,债权人会在签订债务契约时加入一些限制性条款,当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触犯条款时,债权人就会采取措施保护自己的利益,而这些限制性条款多是以财务指标为基础的。企业的债务比例越高,债权人就会要求更加严格的限制条件(Watts,2003)。财务信息的稳健性对于债权人利益的保护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会计稳健性能够减少债务企业对股东的过度股利支付(Narayanan和Burkart,2005)。由于债权人与股东(经理)之间存在问题,而债权人又无法观察到债务企业的经营活动,债务人可能会通过对股东过度支付股利将公司财富从债权人转移到股东手里,在公司处于财务困境、面临破产威胁时,这种情况更容易发生。债权人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减轻股东与债权人之间关于股利支付方面的冲突,往往在签订的债务契约中对股利政策制定一些限制措施,包括直接措施和间接措施。对会计信息稳健性的要求是间接措施,因为会计稳健性是通过影响累计报告收益、留存收益和资产的账面数字,从而间接限制了股利发放,降低了对股东过分分配的可能性(Ball et al.,2008;Kothari et al.,2009)。Ahmed et al.(2002)对会计稳健性与借贷双方的冲突进行了实证研究,其实证结论表明稳健的会计信息能够抵销经理对资产和利润的高估,减少清算股利的发放。
2.会计稳健性能够抵销经理的高估倾向,减少盈余管理的偏差,降低经理和债权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Christensen和Demeki(2004)认为当外界将会计信息解释为“好”消息和“坏”消息的时候,由于经理的报酬会随着公司收益的增加而增加,经理就总是有动机报告“好”消息。为了抵销经理的这种高估动机,会计稳健性偏差就需要被引入。Chen,Henmer和Zhang(2007)经过理论分析也表明将会计稳健性噪音引入到会计系统中,能够抵销经理乐观主义的盈余偏差。
3.会计稳健性对于损失的及时确认,使债权人能够及时了解公司的盈利状况,在发生不利情况时更快地保护自己的利益。由于债权人并不能直接监督、观察公司的运营,因此债权人只能通过企业是否触犯债务契约中的会计指标来实施间接监督。由于在稳健会计政策下,会计信息能够及时反映坏消息,同时对好消息要求更高的可验证性,因此盈余和净资产能够为债务提供更多的权益保证,同时稳健会计也会使企业经营恶化的情况及时表现在会计指标上,从而更早地违反债务契约中的条款,提醒债权人及时介入企业的运营,采取可行措施保护自己的权益,如限制经理股利分配、投资及融资活动(Watts,2003a,Ball,Robin,and Sadka,2005;Ball和Shivakumar,2005;Nikolaev,2007)。Zhang(2008)的经验研究也证明了这一点。
在会计稳健性的债务契约需求方面国内外已有大量的经验证据。Ball、Robin和Sadka(2006),Peek、Cuijpers和Buijink(2006),孙铮等(2005),刘凤伟和汪辉(2006),陈旭登、黄登仕(2007)都从不同角度验证了会计稳健性的债务契约需求特征。
基于以上的分析,笔者认为产品市场竞争对企业的契约关系会产生不同的影响,产品市场竞争对稳健性需求的影响是一个实证的问题。据此,本文提出以下两个相互竞争的假设:
假设1:产品市场竞争提高了对会计稳健性的需求。
假设2:产品市场竞争降低了对会计稳健性的需求。
三、研究设计
(一)变量定义
1.产品市场竞争(Competition)。某企业的市场份额可以表示为:某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该企业所在行业的所有企业主营业务收入。产品市场竞争程度与企业市场份额成反向关系,即:市场份额越大表示企业面临的竞争越弱,市场份额越小表示企业面临的竞争就越强(梁英,2010;陈骏、徐玉德,2011)。为了分析方便,本文将某企业的市场份额乘以(-1)来表示市场竞争度。
2.会计稳健性(con)。本文采用Givoly和Hayn(2000)、Ahmed和Duellaman(2007)、Xia和Zhu(2009)基于应计项的稳健性指标,由于会计应计在下一期可能会被转回,本文使用三年累计的应计作为稳健性指标。其中应计的计算式为: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经营活动净现金流量+固定资产折旧。为了方便对检验结果进行解释,本文同样将应计乘以(-1)来表征会计稳健性。
3.控制变量。根据已有的大量研究会计稳健性的文献,本文主要控制了以下变量:(1)公司规模(size)。公司规模特征会影响到会计稳健性指标的检测力和可靠性(Givoly等,2004),本文采用资产的自然对数来表示。(2)财务杠杆(lev)。债务契约是会计稳健性的一个重要成因,本文用资产负债率来表示。(3)法律诉讼(lit)。高诉讼风险行业会对会计稳健性的使用产生影响。Bushman等(2006)指出,医药、计算机、电子、零售这四个行业面临较高的诉讼风险。因此,当公司所属的行业是这四个行业之一时,哑变量lit取1,否则取0。(4)市账比(m/b)。Beaver和Ryan(2005)、Roychowdhury和Watts(2007)等认为无条件稳健性与条件稳健性之间存在着负相关关系。本文用三年的累计负应计衡量的主要是条件稳健性,因此将无条件稳健性(市账比)作为控制变量之一。
(二)模型设定
(三)样本选择及来源
本文在选择样本时采用的是2008年到2010年全部在市的深沪A股上市公司,并按如下标准进行了筛选:(1)剔除金融、保险业上市公司;(2)剔除当年所处行业上市公司家数少于10家的公司;(3)剔除相关数据缺失的样本公司;(4)剔除数据明显异常的上市公司。最终样本为2010年的713家上市公司。在计算产品市场份额时,我们尽可能将行业所有上市公司包括在内,以期较为真实地反映产品市场竞争度。所有财务数据来自于CSMAR数据库。为了避免极端值的影响,本文对所有连续变量按1%分位进行了Winsorize处理。
四、实证分析
(一)样本数据描述性统计
将所有样本按照产品市场份额的中值划分为两组,将小于中值的定义为产品市场竞争度较强,将大于中值的定义为产品市场竞争度较弱,对两组进行了均值t检验,结果如下:
由表2可以看出,随着产品市场竞争度的降低,会计稳健性水平显著增加,初步证实了产品市场竞争与会计稳健性之间的负相关关系。
(二)相关性分析
由表3可知,财务杠杆、诉讼风险与会计稳健性正相关,规模、市账比与会计稳健性负相关,这些都与现有文献结论一致。产品市场竞争与会计稳健性呈负相关关系,初步支持假设2。
(三)多元回归分析
回归结果显示,产品市场竞争与会计稳健性显著负相关,假设2得到证实。此外,公司规模与会计稳健性显著负相关,与Givoly et al(2007)、Lafond and Watts(2008)的结论一致;财务杠杆与会计稳健性显著正相关,表明会计稳健性确实具有债务需求特征;表征无条件稳健性的市账比与本文所研究的应计稳健性存在着负相关关系,与现有文献中关于无条件稳健性和条件稳健性之间的关系的结论一致;诉讼风险与会计稳健性正相关,表明诉讼风险提高了会计稳健性。
(四)稳健性检验
为检验上述结论的可靠性,本文进行下列稳健性检验:
2.采用主营业务利润率衡量产品市场竞争,代入模型进行回归分析。
稳健性检验的结果表明,上述回归结果与前文研究结论基本一致,没有实质性改变。
五、结论及启示
本文利用2010年我国沪深两市A股非金融类上市公司的数据检验了产品市场竞争与会计稳健性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产品市场竞争与会计稳健性显著负相关,也即随着产品市场竞争程度的提高,会计稳健性的水平降低。
本文的研究结论证明了产品市场竞争确实具有公司治理功能,能够缓解公司内部人与外部利益相关者,尤其是债权人的信息不对称,从而降低了对会计稳健性的需求。因此,一方面在我国可以提高市场竞争度来有效约束管理层的行为,另一方面在今后研究会计稳健性的动因时,要考虑产品市场竞争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刘志强,余明桂.产品市场竞争治理机制研究综述[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09,136(2):11-16.
[2] 王雄元,刘焱.产品市场竞争与信息披露质量的实证研究[J].经济科学,2008(1):92-103.
[3] 伊志宏.产品市场竞争、公司治理与信息披露质量[J].管理世界,2010(1):133-141.
[4] Birt J.L., Bilson C.M., Smith T., Whaley R.E.Ownership, Competition, and Financial Disclosure[Z]. Working paper, 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 and Vanderbilt University.2006.
[5] Easton, P., Harris, T., Ohlson, J.. Aggregate accounting earnings can explain most of security returns: The case of long return intervals[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1992(15):119-142.
[6] Easton, P., V. Nikolaev, and L. van Lent. Price-convexity, Debt-related Agency Costs, and Timely Loss Recognition[Z]. Working paper,2009.
[7] Lara, J., B. Osma, and F. Penalva. Accounting conservatism and corporate governance[J].Review of Accounting Studies,2009(14):161-201.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法制建设的不断进行,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也在进行不断的发展,行政法制建设也越来越完善,政府相关部门对于市场经济发展的管理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市场经济的发展也越来越独立,对于行政执法的依赖性越来越小,但是目前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法制建设依然存在着很大的问题,文章首先分析了市场经济条件下行政法制建设的必要性,以此为基础对目前存在的问题作出了简单的说明,当前我国行政法制建设的立法相对来说并不是十分完善的,执法监督力度也存在一定的欠缺,而且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和执法人员的素质都亟待提高,这些问题都影响着我国行政法制建设的顺利进行,针对这些问题,文章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希望对之后的市场经济下行政法制建设能够起到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市场经济;行政法制建设;问题
依法治国是我国坚持的基本的治国方针和战略,行政法制建设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内容,行政法制建设是否健全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进行行政法制建设有利于我国法制建设的健全也有利于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一、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行政法制建设的必要性
(一)行政法制建设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仍处于初级阶段,在发展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这些问题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解决的,不但需要制定相应的经济发展计划,更重要的是要加强行政法制建设,对市场经济的发展进行宏观调控,以保证经济的发展不偏离既定的轨道,从这一方面来讲行政法制建设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
(二)市场经济的发展促使行政法制建设不断健全
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凸显出来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并不能单单依靠市场经济自身的发展计划来实现,一旦出现经济发展方面的问题,在市场环境中无法解决问题时,国家为了保证经济的平稳健康发展,政府相关部门会采取相关的政策对经济发展进行调控,一方面能够解决经济发展中的问题;另一方面也能发现行政建设的不足之处,逐步健全行政法制建设的相关内容。
二、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行政法制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相关立法机制不完善
市场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法制的健全和完善,我国经济发展经历了一个飞速发展的阶段,但是相关的行政法制建设却没有全部建设到位,立法机制的欠缺是目前法制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法律作为依法治国的依据并不是所做事情对与错的参照物,而是凌驾于任何事物之上的“规章制度”,是神圣又不可侵犯的,但是目前我国的立法机制尚在发展之中,在经济发展方面的一些法律法规尚不健全,还存在着一定的漏洞,如采购法等方面的法律并没有十分的详细,因此还需要不断的完善,这样才能不断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
(二)相关监督机制欠缺
在市场经济的发展中,政府部门的调控和监督主要包括直接和间接两种形式,直接监督是通过行政法规对市场经济进行逐层的监督和控制,而间接监督指的是通过政策监督让市场经济自身进行调控的一种措施;就目前来看,我国政府部门的行政监督制度并不是特别完善的,一些政府经济相关信息并不是特别的透明,因此人民群众并不能很好的监督。
(三)公民法律意识淡薄
行政法制建设包含的主体是多方面的,我国公民的法律意识淡薄也是行政法制建设的一个重要问题的体现,公民法律意识淡薄首先表现在市场经济交易过程中,很多公民遇到了侵权事件发生时,并不懂得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身的权利,一方面和公民不知法、不懂法有直接的关系,另一方面也是我国的普法教育做的不到位,法制建设只是停留在制度层面并没有落到实处,因此公民对于行政法制建设也不甚了解,往往执法工作时并不能很好的配合执法工作的进行,甚至还会由于对法律不了解而阻碍执法工作的进行,因此公民的法律意识淡薄也是目前行政法制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
(四)执法人员综合素质较低
执法人员综合素质低,执法人员的综合素质不仅包含对法律法规的了解,还包含自身的职业道德和社会修养等多方面的因素;法律法规是不断完善和修改的,但是现阶段很多执法人员缺乏与时俱进的精神,没有及时更新自身陈旧的知识,依然按照旧的行为规范进行执法工作,还有一部分行政执法工作人员对于基本的法律并没有十分的了解,而是依靠自身的工作经验进行执法工作,往往会在工作中出现问题,因此会在工作中出现纰漏,甚至是错误执法的现象,这些都是执法人员综合素质不高的表现,也是目前行政执法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
三、如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完善行政法制建设
(一)完善相关立法立法不完善
不仅不利于市场经济的发展,而且也不利于行政执法建设的完善,因此完善相关立法机制,是保证市场经济发展和行政执法建设的基础。完善相关立法首先要明确法律作为治国的依据并不是单纯的评价事情对与错的依据,而是凌驾于任何事物之上的一种存在,对于任何事物的存在与发展都具有很强的制约性,作为行政执法的人员要知法,了解法律法规条款,懂得用法律解决相关问题,保证行政执法的公平性。
(二)健全监督制度,加强监督力度
增强政府部门的监督主要是针对执法过程中出现的漏洞和缺陷进行必要的补充和完善,而不是盲目的加大力度,否则只会适得其反。健全监督制度,首先要做的就是政府相关工作的透明度要增加即政务公开,让社会各界参与到实时的监督工作当中,既监督了政府执法工作的公平性,同时也加强了参与者的法律意识,认识到行政执法建设的重要性,尤其是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任何经济的发展都要依靠法制建设的制约,因此政务透明公开也是十分重要的;其次加强监督力度,主要是完善人大监督和群众监督两种类型的监督模式,相对于群众监督来说,人大监督力度较强,涉及到各个方面的执法监督和经济监督等,因此也需要加大力度对人大监督的形式和内容做出详细的探讨和规定,让监督工作进一步的细化,做到有据可循,这样才不会出现混乱监督局面,促进市场经济下行政法制建设。
(三)开展普法宣传,提高法律意识
法制建设的基础离不开普法教育与宣传,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过去很多偏远落后的地区,经济发展也逐渐跟了上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在不断的完善,为了促进经济的更进一步的发展,以及法制建设的健全,普法宣传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步骤,开展普法宣传,在广大人民群众中宣传法律的重要性,使人们懂得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的同时,也认识到作为人民群众也有监督社会执法的权利,一旦发现任何形式的违法现象,有义务向有关部门举报,更重要的是可以促进我国行政执法建设的步伐,为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出一定的贡献,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为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四)提高执法人员的综合素质
提高行政人员的综合素质,也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首先在行政执法人员的选用上,尽可能选择法律专业或者相关专业的人才,保证其工作方面的专业性,或者是选取有执法工作经验的人员;其次是要对工作人员进行定时的培训和再教育,使他们及时了解经济形势的发展,以及执法规范的更新,这样才能保证其所具备的经济和法律知识及时更新,及时的应用到日常的工作当中,保证日常行政执法工作公平公正地进行,为市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贡献自身的一份力量。
四、结语
市场经济的健康稳健的发展离不开健全的法制环境,因此行政法制建设刻不容缓,虽然目前我国经济发展趋于稳健,经济体制的建设也在逐步的完善,但是相关法制建设仍然存在一定的漏洞,如立法不完善、执法监督力度不够、人们的法律意识相对较为欠缺以及执法人员素质不够高等诸多方面的因素都是阻碍行政法制建设的重要问题所在,因此必须及时处理这些问题,保证我国行政法制建设的顺利进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平稳健康发展是我们目前的主要任务,也希望本文就这几项问题提出的建议能够起到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海兰.市场经济下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之我见[J].新丝路(旬刊),2015(16).
[2]王金胜.依法治国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关系探析[J].理论学刊,2015(11).
[3]李婷婷.法治政府建设: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基石[J].经济视野,2016(22).
一、各国劳动力市场面临的三大结构问题
第一,全球经济增长势头减弱和经济的转型重组带来了就业机会的缺乏,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凸显。不论在中国还是全球范围内,经济增长放缓、结构转型、贸易模式改变等因素带来的就业调整都是不容小觑。这种就业调整既包括新增岗位的不足,更包括即有就业岗位的损失。2015年全球失业人口达到1.97亿,并预计在未来两年内持续增加。经济结构转型所引致的失业的增加,给个人和社会都带来沉重的成本。虽然结构转型从长期来看具有经济效益,但失业给人力资本造成的损失、转移安置给政府带来的挑战都是关键的政策问题。就中国而言,中国政府在应对金融危机期间实施的大规模经济刺激计划导致了一些行业出现产能过剩的问题。这些行业包括煤炭、钢铁、水泥、玻璃、铝等。2016年初国务院召开的一次新闻会上,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提出,根据对煤炭、钢铁行业的初步统计,预计180万职工需要在产业结构调整中被分流安置,其中煤炭系统下岗职工人数约130万,钢铁系统约50万。而根据中国欧盟商会的报告,单2016到2017年间,五大产能过剩的行业中就有300万职工面临失业。就业的重新匹配和安置是政策关注的焦点。推广灵活就业虽然能够缓解失业对劳动者生活质量的影响,但也抑制了就业质量的改善,并且从长期而言,灵活就业对劳动者适应新的产业结构并获得正规再就业的效果不明显。
第二,劳动力供给总量放缓、结构显著变化。近些年来,发达国家老龄化问题不断加深,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老龄化问题也开始显现。G20各经济体中,19个国家和地区都面临不同程度的老龄人口比例持续上升问题。与此同时,劳动年龄人口退出劳动力市场的现象日趋严重,2015年未参与劳动力市场的劳动年龄人口在全球已经超过20亿,并且该劳动参工率在2020年之前还将持续下降。劳动力总量供给的放缓和结构性变化,迫切需要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由于经济的发展带来的预期寿命提高和上世纪80年代开始实施的计划生育政策,中国正面临前所未有的人口老龄化问题。研究显示,中国的老龄人口从2010年开始迅速提高,2030年,中国60岁以上的人口达到总人口的25%,2050年,老龄人口将达到1/3;劳动年龄人口在2015年已达到峰值,此后数量逐渐下降。与此同时,家庭收入水平提高的收入效应使得劳动力参工率不断下降。中国女性劳动年龄人口作为全职家务劳动者的比例在2013年为9%,这一比例在2007年仅为3.2%。劳动力总量供给的下降对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提出要求,然而劳动力供需结构的变化可能导致短期内市场对于低技能劳动力的回报率提高,2007到2012年期间,中国农民工的工资年均增长率达到17.1%。这种变化不利于劳动者对中等以上阶段教育的投资。
第三,就业转换以及配套的社会保障制度仍需进一步建设。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是降低就业转换成本、提高就业匹配效果的重要机制。以财政可持续的方式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同时保持就业激励,是改善社会保障的重要目标。由于社会保障的福利差别,不同国家都存在对劳动力迁移的普遍担忧,这影响了劳动力市场的开放和就业匹配的质量。同时,过高的福利水平也可能带来利益固化,劳动力流动性下降,并给财政造成沉重负担,反过来也影响到生产率的提高。比如,中国的劳动力市场目前就仍存在较强的区域壁垒。这种区域壁垒与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的提供很大程度上与地方政府筹资有关。以中国的城镇低保标准为例,2015年12月,中国区县一级制定的最低收入保障标准在河南省西华县为每月195元,在深圳市下属的所有区县则为每月800元,即使扣除生活成本的差异,这种地区间保障标准的差距也是令人瞩目的。地方财政的筹资职责使得流动人口往往被排除在流入地区的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体系之外,这也进一步影响了资本与劳动的匹配效果。考虑到前文提到的经济结构转型使就业面临大规模重新配置的结果,改革户籍制度、提高社保资金的统筹层次、保障统一的基本公共服务,对提高劳动力的流动性有帮助。
二、应对结构转型调整劳动力市场政策
针对前述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问题,政策制定者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大力发展就业再配置所需要的技能培训。长期而言,经济结构的调整、技术革新的加速、绿色经济的发展,都直接指向加强劳动力技能培训的政策。下岗职工往往不具备转移到新的、快速发展的行业的技能和条件。提供技能培训以匹配劳动力资源和产业需求非常关键。为了最大限度地实现培训的再就业效果,需要不断完善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对此,需要尽可能引入企业对培训的充分参与。世界银行的研究表明,东欧和中亚地区经济转型中劳动力市场存在的典型问题是劳动力的供需双方缺乏有效的沟通机制。同时,技能培训的提供应鼓励私营部门参与,提高竞争,并增强培训形式的灵活多样性。
2.改善市场的再就业环境,这包括完善再就业服务(例如提供职业咨询、招聘信息等)、鼓励自主创业、提供公共就业岗位和鼓励劳动力流动等等。有研究表明,在中国90年代末到本世纪初的国有企业改制和大规模职工下岗中,设立再就业中心的企业下岗职工的再就业速度比不设立的情况下要快22%。需要注意的是,改善再就业环境并不创造长期稳定的劳动力需求,也不能提高劳动力的就业能力。即使提供公共就业岗位,形成的就业匹配也在规模上和持续性上具有局限性。然而,改善再就业环境对于缓解转型阶段短期且集中的就业挑战具有重要作用。
3.为结构调整所带来的失业提供社会保障,保障手段包括专项经济补偿、失业保险以及维持下岗职工的教育、医疗服务等。中国目前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善的“8+1”的社会救助体系网①,然而,应对大规模就业调整,包括低保在内的社会救助政策不足以提供有力的资金和政策支持。在产业机构调整所涉及的大规模就业转移安置中,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宣布,中央财政将拿出1 000个亿的奖补资金用于职工的安置。对于这一专项资金的使用,补偿标准、补偿周期、对象分类、支付方式都需要进行合理的政策设计。否则补偿的覆盖面、充裕程度、瞄准效果和再就业激励都可能受到影响。
4.应当注意产业结构调整所带来的地区性问题。产业分布往往具有显著的地区特征,在经济转型中,不同地区面临的就业挑战的差别尤其需要中央政策的协调。欧盟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创造就业方面,从结构基金(StructuralFund)和凝聚基金(Cohesion Fund)中进行专项拨款,支持落后的成员国地区。对中国而言,重工业转型所涉及的就业调整可能使山西、内蒙古等煤炭和矿产的主产区、河北等钢铁主产区面临比其他地区更大的挑战,此时区域经济的衰退、潜在社会问题的风险都需要得到中央政府的关注。
5.应当关注弱势群体在经济结构转型中的可能问题。在经济转型带来就业岗位结构性调整的过程中,女性、年龄较大的职工、受教育程度较低的职工往往最先面临失业,与此同时,他们所能获取的社会保障权益通常低于其他劳动者,且在再就业的过程中面临更多的困难。20世纪80年代,西班牙的国有企业改革中,政府采取了鼓励提前退休的政策,研究显示这些离职职工的再就业比例很低,而鼓励接近退休的职工提前退休,也存在损失更多生产率较高的劳动者的可能性。
关键词: 篮球赛事;NBA;五力模型;价值链;市场竞争;竞争优势
中图分类号: G 808.2 文章编号:1009-783X(2013)01-0051-05 文献标志码: A
自从我国竞技体育职业化、市场化以来,体育赛事成为我国体育经济市场中的主产品之一,体育赛事之间的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中国足球职业联赛的市场由开始的兴盛,到后来的衰落,中国篮球职业联赛市场由开始的弱势,到现在的强势,不得不让我们思考一个问题:体育赛事的市场竞争优势是如何形成的,在形成过程中,哪些因素直接影响着体育赛事的竞争优势和市场地位?本文以NBA(美国职业篮球联盟)赛事为例,从竞争优势理论视角,来分析职业体育赛事市场竞争优势的形成机制,并分析在市场运作过程中采取的策略,为我国职业体育赛事开展提供借鉴。
1 竞争优势理论
20世纪70年代以后,美国的传统支柱产业和部分新兴产业受到了来自日本、西欧国家的强大竞争压力。如何提高国际竞争力,保持美国在国际市场中的优势地位,成为当时美国学术界、产业界、政府部门面临的紧迫课题。在这种背景下,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先后于1980、1985和1990年发表了《竞争战略》《竞争优势》和《国家竞争优势》3部著作,提出了著名的竞争优势理论,被誉为“现代竞争战略之父”。他所提出的“五力模型”“价值链”理论,从静态和动态2个方面说明了企业竞争优势来源于何处,以及如何培育企业的竞争优势,说明了企业竞争优势不仅取决于企业内部因素,而且还取决于外部因素,最终是以产品为载体,形成一种综合的市场竞争能力,来反映该企业的市场竞争优势,从而拓展了竞争优势来源的视野。
2 “五力模型”是NBA赛事市场竞争优势的外部来源
波特认为,一个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前提是研究它所在行业的竞争结构。他提出了驱动产业的5种基本竞争作用力:潜在进入威胁、替代威胁、买方侃价能力、供方侃价能力和现有产业内竞争对手的竞争。在任何产业里,无论是生产一种产品或是提供一种服务,竞争的起源、过程、结果都源于这5种竞争力量。波特认为:“一个企业的竞争战略目标在于使公司在产业内处于最佳定位,保卫自己,抗击5种竞争作用力,或根据自己的意愿来影响这5种竞争力。”[1]3-7
NBA赛事生产企业―体育联盟或体育俱乐部也不例外,其竞争优势形成同样面临这5种基本竞争作用力的影响。根据迈克尔・波特的五力模型[2]22-25,如果把NBA职业体育赛事看成是一个行业,则该行业在市场上面临以下5种竞争压力(如图1所示)。由于这5种竞争压力影响体育赛事价格、成本和企业所需的投资,即影响投资收益的诸多因素,决定了NBA职业体育赛事的市场占有能力和盈利能力[1]36-49。也就是说,NBA赛事的市场竞争优势源于5种竞争作用力影响。下面解释一下NBA赛事面临的5种竞争能力。
2.1 NBA赛事内部竞争
NBA赛事内部竞争是指在体育竞赛市场中,相同或者不同职业体育联盟赛事越多,它们之间的消费市场竞争越激烈,尤其是在一个地区或城市里,如美国德克萨斯州有3支球队,休斯顿火箭队、达拉斯小牛队和圣安东尼奥马刺队;美国洛杉矶拥有2支职业球队,洛杉矶湖人队与洛杉矶快船队;同时又存在着WNBA美国女子职业篮球赛事,以及NCAA美国大学生篮球联赛等体育赛事。由于体育比赛种类繁多,各个联盟为了寻求更多的赞助、观众等消费群体而使竞争更加剧烈。这种体育赛事之间的内部竞争对体育比赛的门票价格、赞助资金、电视转播销售、广告宣传等营销手段的力度、体育场馆设施改善、提高顾客服务质量等方面产生重要的影响。
2.2 消费者的议价能力
消费者指观看者、赞助商等。对于体育比赛来说,每个体育俱乐部的消费者市场是有限的,赞助商的赞助资金、观看者的门票收入、电视转播许可是体育俱乐部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但是,随着消费者经济收入、消费水平的提高,对于观赏需求有了一定的选择和要求,因此,他们的选择是多样的:他们根据赛事的精彩程度及个人的观赏需求,既可以购买NBA赛事产品,还可以购买WNBA、NCAA等赛事产品;既可以现场观看比赛,也可以选择观看电视转播的比赛――因此,NBA联盟为了吸引和挽留消费者,各个俱乐部采取了多种办法,如降低门票价格,购买明星球员和优秀队员,提高比赛过程娱乐节目的表演水平等,以此来提高体育比赛的质量和服务质量,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这就加剧了体育俱乐部之间扩大消费市场竞争,并且,消费者的议价能力随着俱乐部数量增加、竞争加剧而加强。
2.3 替代品的威胁
替代品是指提供与参与NBA体育赛事活动所得利益类似的娱乐和休闲活动,包括体育健身、电影、电视、音乐和戏剧等。在“娱乐”的主题下,许多娱乐、休闲的活动对消费者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如果潜在替代品的转换成本(门票等)较低,消费者无论是从经济方面还是从心里方面考虑,都有可能转变想法,购买新的娱乐性产品,而不去购买门票观看NBA体育比赛,这主要是NBA门票价格、赛事精彩和愉悦程度、消费者对于NBA赛事的忠诚度的竞争。比如,本来打算去看NBA篮球比赛,可从门票的价格及消费获得的满足程度来分析,去观看一部心仪已久的电影或者音乐会,门票价格既划算,而且获得的愉悦感也不错,于是改变原来的想法,选择观看电影或者音乐会,电影或音乐会就成了替代品,从NBA赛事消费市场上分流了一部分消费者。所不同的是,NBA赛事主要优势之一是品牌的忠诚度非常高,在全球范围内培养了大批的球迷,使其与替代品之间的竞争优势长久不衰。
2.4 供应方议价能力
在职业体育赛事或者体育联盟中,体育比赛的主要供应品是比赛选手,运动员对于自身的工资待遇及利益分配具有一定的选择权,只有与运动员达成了这方面的协议,球员才能够为比赛服务。尤其是明星球员,只有球队达到了他们的薪金要求,才可能与球队签约,为球队服务。“NBA停摆”或者“NBA劳资纠纷”就是NBA球员议价能力的集体表现。NBA停摆是因为球员与老板利益分成问题,球员原来占联盟总收入的57%,导致球队老板阶层利益受损,甚至亏损(去年有十几个老板亏损),所以联盟要求削减球员工资,分成比例调整至5∶5,而球员工会自然不同意,从而导致双方矛盾,球员罢赛,NBA停摆,这就是NBA停摆的劳资纠纷。对于球员个人的议价能力,主要表现在球员的签约或者转会事件中。如美国NBA职业篮球俱乐部――休斯敦火箭队花重金购买我国著名球员姚明,并在协议结束前,与其进行薪金待遇方面的谈判,双方达成一致后续约,继续为火箭队效力。球员转会事件在NBA著名球星奥尼尔身上体现充分,他先由魔术队转回到湖人,接着从湖人转回到热火,随后转会到太阳、骑士、凯尔特人等球队,主要是奥尼尔的薪金待遇与球队的需要达成一致,不断进行转会,充分体现了球员个人的议价能力。
2.5 新进入者的威胁
新进入者的威胁指新的体育赛事对已有的体育赛事带来的威胁。它体现在消费者对价格的敏感性提高,导致价格可能被压低或导致产品成本上升,触发价格大战。原有的体育赛事为加大防御入侵者而进行高额广告促销的投资,以减少现有的俱乐部和赛事的市场占有率和利润率。
职业体育是美国体育产业中历史最悠久,也是最富有巨大活力的一个领域。NBA是美国4大传统职业体育联盟之一,近年,随着美国职业体育发展,一批新的职业体育联盟成立,如大学生联盟(NCAA)、足球大联盟(MLS)、全国足球协会(NSA)及女子职业垒球协会(WPF)等。由于新成立的职业比赛的级别、赛事竞技水平精彩程度与观赏性,赢得了不同阶层消费者的欢迎,吸引了大批的现场观众、赞助商以及媒体的关注,他们从最初关注的原来的NBA等职业赛事转投到新成立的职业体育赛事消费群体中,使得原来的体育竞赛消费市场结构发生改变,市场份额减少,利润率降低。
3 “服务价值链”是NBA赛事市场竞争优势的内部来源
迈克尔・波特教授提出的价值链是指企业为获取利润而创造价值时进行的一系列经济活动的总称,企业也可以说就是这些活动的集合。他认为,企业竞争优势来源于且在设计、生产、营销等过程及辅助过程中所进行的许多相互分离而又相关的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共9类活动。虽然每个企业由于各自的竞争战略的途径和这些活动本身价值的不同,其基本价值链组成的方式是不同的,竞争者价值链之间的差异是竞争优势的关键来源[3],说明企业的竞争优势还来源于企业内部因素。
NBA赛事生产组织或俱乐部是生产体育赛事满足消费者需求的服务性质企业,它的价值链不是以赛事产品为着眼点和出发点,是面向服务的价值链。所谓“服务价值链”是指企业以实现客户价值为着眼点和出发点,为客户提供所需服务过程中进行的一切有价值活动的有序集合;因此,在波特价值链的基础上构建了NBA赛事“服务价值链”(如图2所示)。在波特价值链中,成为上游价值链基础活动的内部后勤、生产和外部后勤环节上移至与服务活动同时进行的一种辅活动,而且这3类辅助活动并非都是所有服务企业的必需[4]。对于NBA赛事来说,主要活动是市场营销与服务提供,而内部后勤、生产、外部后勤等最终表现为市场营销与服务提供的支持活动,它们归属于赛事质量管理范畴,在NBA赛事生产过程中它们的内涵是需要指出的。
1)策略采购:运动员、教练员供应方的开发、选择与评估、询价目标采购以及比赛场馆、运动设备器材等购进的活动集合。
2)NBA赛事质量管理:内部后勤活动―赛事研究、赛事设计与开发、赛事成本控制门票定价等、外部后勤活动―赛事组织与推广、赞助商谈判、客户关系管理等。
3)市场营销:指与提供消费者购买体育赛事的方式和引导他们进行购买的有关的各种活动。
4)NBA赛事服务提供:指比赛呈现阶段,赛前、赛中、赛后工作人员的服务、场馆设备、比赛环境等方面给予的服务等。
5)市场推广:指利用电视、媒体、报刊、广告等促销手段进行的赛事宣传、赛事推广及传播活动。
在NBA赛事服务价值链的基本活动中,与赛事的市场竞争紧密相联的是市场营销活动。市场营销已成为NBA赛事生产经营活动的核心价值之一,伴随着赛事整个生命周期。虽然在NBA赛事生命周期不同阶段,采取的营销手段不同,但对于提高赛事的市场竞争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例如,利用广告和媒体宣传等促销手段来传播体育赛事对于消费者的消费价值(满足程度),有利于塑造NBA赛事形象,提高赛事吸引力和社会影响力,进而刺激消费者购买的欲望和行为,扩大NBA赛事的市场份额和市场占有能力,从而提高体育赛事市场竞争优势。
3 NBA赛事市场竞争策略
NBA总裁大卫・斯特恩认为,NBA实施全球市场竞争策略的理由是:1)美国4大职业体育联盟市场份额的竞争非常激烈,NBA占有的市场份额很少,仅排在职业棒球和职业橄榄球之后,篮球运动在美国并非是第一大体育运动。2)新的进入者――美国大学生篮球联赛(简称NCAA)的迅速发展,也给NBA带来了巨大的竞争压力。美国的NCAA的比赛,尤其是最后四强赛,其影响力和知名度不逊于NBA的总决赛。
北京华奥星空体育传播公司副经理李良石提到:“NBA在美国的观众主要是25~35岁之间的年轻人,其市场已经趋于饱和状态,尽管采取了大量的措施,NBA仍然无法争取到更多的市场份额,NBA在国内市场的发展已经出现了饱和。”
采取哪些策略,提升NBA海内外市场竞争优势,提高NBA市场份额,是问题的关键。
3.1 球员国际化,提高NBA赛事产品质量
质量是产品利益可感知的一个特性。麦卡锡以营销学的角度将质量定义为“产品满足消费者需要或要求的能力”[5]。这一定义集中在消费者对质量的看法和观点。作为服务的体育赛事,其赛事质量是观看者和参与者对体育赛事服务或者服务组成优劣的评价,是一种主观感知的质量,而非客观的。顾客感知体育赛事质量主要是由比赛项目质量(如比赛的竞技性)和效果质量(即消费者身心愉悦程度)构成,从而将体育赛事的有形产品的质量与服务质量从本质上区分开来[6]。一般来说,消费者是通过对服务期望和实际绩效之间的比较来感知体育赛事质量的(如图3所示)。观看者和参与者的感受与优秀越接近,他们对产品质量的评价越高[2]149[7]。
“质量是产品的生命”。NBA联盟同样注重自身的产品质量―赛事质量。NBA经营者们不仅通过规则的修改、体育场馆设施现代化、赛事设计、包装合理化及服务人性化,而且大量吸纳优秀国际篮球人才,提高比赛水平,使比赛更加精彩激烈。
1946―1947年NBA的首个赛季,仅有5名来自4个国家的国际球员,2007―2008赛季,NBA有77名来自30个国家的国际球员。2004年4月9日的NBA季后赛,有来自21个国家及地区的30名国际球员参加,打破了历史纪录。几乎每一支季后赛队伍均有1个或1个以上的国际球员,而马刺队有多达5名国际球员;在2002年NBA选秀大会上,共有创纪录的17名国际球员获选,其中我国球员姚明以第一顺位被休斯顿火箭队选中,成为没有任何美国篮球背景的国际球员状元秀;巴特尔同年加盟掘金队,并在2003年转会到马刺队,随马刺队战胜了篮网队获得NBA总冠军,也幸运地成为了拥有NBA总冠军戒指的亚洲第一人。随着我国优秀球员陆续加入NBA赛场,也带动了我国篮球球迷逐渐关注NBA赛事,尤其对他们所在的球队更加关注。2002年姚明新秀赛季第一次与大鲨鱼奥尼尔的“巅峰对决”就有超过2亿的中国观众观看了转播,创下了自1995年魔术师约翰逊重返赛场以来,在全美常规赛中最高的收视人数记录。而易建联加盟雄鹿的首个主场比赛,也有超过1亿的中国观众看了转播[8]。
因此,可以看出,NBA球员国际化,不仅为了球员高超的球技,提高赛事质量和精彩程度,吸引大量美国本土球迷,而且也为吸引数以亿计的球员所在国家的球迷,以此提高NBA在全球的影响力,从而使NBA发展成为当今世界顶级的体育赛事。
3.2 赛事价格差别化,合理控制赛事成本
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是顾客为享受产品或者服务的利益所交换的价值总和,是从属于价值并由价值所决定的货币形式。价值是对产品的量化衡量,指凝结在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而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可供人们使用的属性,就是商品的使用价值。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它反映的是人和物的关系,不是商品的特有属性[9-10]。从消费者角度考察,一般来说,消费者购买产品就是购买产品的价值,物美价廉是消费者购买产品的趋向,它反映消费者花费一定的金钱购买产品,产品的价值如果基本或者较高程度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消费者认为购买该产品很值得,就会认可产品的价格,产品对消费者具有很强的吸引力,消费者需求量增加,产品的销售量增大,产品价格在市场竞争表现出较强能力,反之则相反。
价格与消费者需求的关系,用需求曲线可以说明(如图4所示)。需求曲线描述了在一定时期内,不同价格水平下的需求量。在正常情况下,需求和价格是负相关的,价格越高,需求越少,因此,价格从P1上升到P2,销量减少到Q2;价格从P2降到P1,则销量递增到Q1。简而言之,价格高,消费者很有可能减少购买量;价格低,消费者购买数量增加。但是需求曲线有时可能随着价格的上升而上升,因为消费者可能认为高价代表着高质。
NBA联盟及其经营者根据不同消费者的需要和欲望的差别,制定门票价格,适应赛事举办城市经济状况及消费者的收入水平,并在此基础上适当拉开门票价格差距,保证消费者的感知水平和培养潜在客户的平衡。另外,NBA联盟及经营者还采取了选择竞赛合作伙伴和赞助商的策略,控制赛事成本。选择合适的比赛场所和交通工具,降低消费者交通费用,控制消费者的购买成本。
例如2007年NBA中国赛。在门票方面,购票的消费者会获得门票兑换券,并在指定时间内以换取正式的NBA中国赛门票,防止假票和黄牛票。购买球票的消费者需出示身份证,并在购买门票数量上设定了上限。为了鼓励并培养年轻消费者的参与,特别制定了票价200元人民币的学生票,通过赞助商的途径解决部分赛事成本,主要包括队员的出场费、骑士和魔术2支球队来华参赛的主场损失和包机费用等。承办方上海体育局负责2支球队的食宿、交通和安全保卫工作。除门票收入双方分成外,所有的商务开发权属于NBA,有效保障了NBA的权益。
3.3 增强媒体传播力度,扩大其影响力
促销与传播虽然不像产品的价格、质量、品牌那样直接体现在产品实体上,可以在产品上直接触摸和观测,也是决定产品能否占领市场的一个重要因素。它是运用各种广告、公共宣传、人员销售等方式与消费者沟通,通过提高产品的社会知名度和美誉度,来影响消费者欲望与需求,使具有购买能力的消费者容易并愿意购买该产品(如图5所示)。例如,媒体广告、宣传,不仅传递产品的信息,而且还用来塑造产品的形象,它通过使用产品所获得的满足感来影响消费者需求,吸引消费者购买该产品,提高产品的销售量,进而提高该产品的市场竞争优势。
NBA联盟的发展同样依赖于媒体传播。最早的传播方式是平面媒体,如报纸、杂志等。对NBA赛事、NBA球星等相关信息及时向外界。1999年5月,Hoop的中文版杂志《NBA Shi Kong》在中国发行,这是亚洲地区第一本NBA授权的印刷刊物;NBA也利用国内外的一些报纸进行对自身信息的传播,这些媒体的传播,对NBA 的宣传与推广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随着电视普及、网络媒体的兴起,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丰富。由于电视的受众面广、普及度高等特点,转播精彩高水平的体育赛事,来满足观众观赏比赛的娱乐需求;通过 NBA官方网站和球员的微博,全世界的球迷可以随时掌握最新的赛事动态,了解最喜爱的球员的状况信息,使网络媒体真正成为 NBA 与球迷之间无障碍的桥梁。
1984年NBA总裁大卫・斯特恩上任后,根据NBA当时发展的需求,制定了一套以现代通信工具――电视为媒介的推销策略,从此为NBA走向世界奠定了基础。2007年总决赛期间有来自23个国家和区域的约250家国际媒体,用46种语言转播总决赛,其中是第一次用阿拉伯语转播比赛[10];在2008年6月6日(中国当地时间)是NBA本赛季洛杉矶湖人队与波士顿凯尔特人队争夺本赛季总冠军的第一场比赛。本年度的总决赛吸引了来自全球35个国家和地区的280家国际媒体,参与报道总数量再创NBA历史新高。总决赛将在205个国家通过46种语言进行传播[11]。
3.4 注重品牌塑造,提高消费者忠诚
有资料显示,对一个品牌来说,忠诚消费者的价值是非忠诚消费者价值的9倍;保持一个忠诚消费者所花费的费用仅是吸引一个新消费者的费用的1/4―1/6;相当大的一部分商品的销售量来自于一小部分对品牌高度忠诚的消费者,即经济学的80/20定律;消费者对品牌忠诚度每提高一点,企业的品牌利润都会随之有明显的增长。于是不难得出结论:消费者对品牌的忠诚才是决定品牌价值的关键[12-13]。那么,消费者的忠诚如何形成,如图6所示[14]。
图6描述了某一特定的品牌在任一时点上的购买者构成。在全体购买者中,某一百分比的人会对购买满意。正像我们所见到的,产品的销售者采取各种措施来提高这一百分比。这样做的原因是,虽然有些满意的消费者仍会转换品牌,但其中很多人会成为重复购买者,消费者满意是消费者忠诚的基础。正如前所述,重复购买者最开始对某一品牌心理上并没有好感,但随着重复次数的增多,对品牌的认知程度加深,有些消费者在心理上或者情感上对该品牌产生一定的偏爱。当购买行为达到一定程度,就成为了忠诚的消费者。
NBA联盟及其经营者除了提高NBA赛事水平及精彩程度、加强各种媒体宣传力度外,特别注重树立良好的赛事形象和品牌塑造,通过各种媒体全方位地宣传NBA品牌,扩大其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使NBA品牌实现全球化竞争优势,培养大批的忠诚的球迷和潜在的消费者。例如,2004年10月14―17日,NBA把休斯顿火箭队和萨克拉门托国王队的季前赛分别安排到我国的上海和北京2地举行,这也是NBA成为第一个把比赛放在中国进行的美国职业体育联盟。这次历史性的NBA中国赛,14日在可容纳1万1 500人的上海体育馆进行,17日在可容纳1万7 500人的首都体育馆进行,2场比赛场场爆满,球迷一票难求[15]。NBA调查结果显示,从15~24岁的中国男性中,75%是NBA球迷,NBA中国赛的火爆也印证了这一点[15]。据央视国际所作的一项球迷调查中显示,有98%的球迷非常欢迎NBA前来中国比赛,在这98%的球迷中,有32%的人认为,中国球员的参赛是他们关注中国赛的主要原因[16]。
NBA的国际授权商为全球6大洲超过100个国家的球迷
提供NBA授权产品。其授权产品全球总销售额的25%来自美国本土以外,仅在我国就有2 000家NBA授权产品的专卖店[8]。NBA通过国际授权商品与各阶层的消费者接触,进一步提升NBA的品牌及增加NBA的盈利。
4 结束语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NBA赛事的市场竞争优势来源于“五力模型”“服务价值链”,是NBA赛事产品特性在市场竞争中表现出来的综合能力。通过NBA赛事市场竞争策略分析可知,它不仅受赛事质量因素的影响,而且受赛事价格因素的影响,不仅受赛事在市场上传播(促销)的影响,而且受赛事品牌的影响。其中,赛事价格是市场竞争的基础,赛事质量是市场竞争的关键,赛事传播是市场竞争的路径,赛事品牌是市场竞争的核心。在NBA赛事市场竞争过程中,各个竞争要素表现为不同的竞争优势,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直接影响NBA赛事的市场表现,制约着NBA赛事市场竞争优势及策略。
参考文献:
[1]波特.竞争优势[M].陈小悦,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
[2]希伯里.体育营销学[M].燕清联合,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3]黄继刚.核心竞争优势的动态管理[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66-67.
[4]刘婷,薛求知.服务业跨国公司战略动机选择:以价值链为分析工具[J].上海经济研究,2006(4):57-61.
[5]麦卡锡.市场营销学基础-全球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8:133.
[6]韩经纶,董军.消费者感知服务质量评价与管理[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64-65.
[7]杨铁黎.关于建立我国体育服务业质量管理体系若干基本理论问题的探讨[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2,14(3):16-19.
[8]昝胜锋,顾江,梁君.NBA进入中国市场策略分析:基于双边市场理论的视角[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34(8):9-12.
[9]科特勒.市场营销原理[M].何志毅,等,译.亚洲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221.
[10]匹兹.体育营销原理与实务[M].裘理瑾,译.沈阳:辽宁科技出版社,2005:244.
[11]崔晓林.NBA的“中国理想”中国[J].经济周刊,2008(26):16-25.
[12]裘晓东,赵平.品牌忠诚度及其测评研究[J].现代财经,2002,22(10):8-10.
[13]马成顺,钟秉枢.体育竞赛产品市场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1,30(1):10-15.
[14]霍金斯.消费者行为学[M].符国群,等,译.北京:机械出版社,2000:3.
关键词:事业单位 市场机制 竞争 可行性
竞争机制,是市场机制当中最重要的一种形式,它主要反映出的是竞争与供求的关系,价格的变动、资金与劳动力流动等各种市场活动之间的一种有机的联系。竞争机制往往和价格机制及信贷机制联系较为紧密,并且往往共同发生作用。竞争机制常常包括买卖双方之间的竞争以及买方之间、卖方之间的相互竞争,竞争的直接作用是各种交易的质量都会有一定幅度的提升。所以事业单位在人员使用和薪酬发放方面都逐步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打破过去干与不干、干多与干少同样待遇的不合理局面,使得各项工作都在朝向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方向迈进。
目前,大多数地区在事业单位人员考核上,都实行了业绩考核和评聘分离的考核体制,这对于提高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这些考核机制在具体实施中却往往因为各个地区和单位的具体差异性,执行力度不够,往往考评只是一种形式,而实效性较差,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打击了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成为“空欢喜”。所以看似很完善的一项改革措施,在具体实施中因为各种因素的干预使得改革变得困难重重,所以笔者认为进一步完善和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是有效转变事业单位改革中各项问题的关键,也是解决问题的良策。具体包括有:
首先,事业单位在经过改革之后,具备进一步完善市场机制的可能性。事业单位在前期的改革中,已经在技术等级考核、薪酬管理和分配方面有了一定的成效,且改革是市场竞争机制的引入已经深入人心,也受到大多数人的欢迎,这为改革的进一步实施提供了基础保障。其次,事业单位因为大多数都具有公共服务性质,从性质来看,基本上都是非盈利性单位,其工作人员在收入方面主要依靠工资收益,而没有其他收益性收入,所以和企业相比较,目前所实行的基础绩效和奖励绩效,看似很完善的奖励体制,但是对于大多数非盈利性事业单位而言,基本上奖励绩效收入是摆设。而面对市场经济的冲击,工作人员在收益方面与周边人群的落差导致他们工作积极性下降,这是事业单位薪酬改革中不得不面对的问题,也是必须正视的问题,所以进一步完善势在必行。最后是形式化考核体制依然存在,不利于各项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在很多事业单位的考核机制上,考核成为了一种形式,看似新的考核评价体系,最后执行的还是原有的管理模式,这一方面容易滋生内部矛盾,另外一方面容易挫伤大多数人的工作积极性。
针对改革中存在的这些现实问题,只有把市场竞争机制的核心理念引入事业单位管理体制中,才能进一步体现劳动与报酬步调的一致性。具体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是应该注重实际业绩的考核,充分调动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在现有考核评价体系当中,应该把每项具体的考核内容实现量化。这里笔者所要说的是实效量化,以往的量化考核有走过场的嫌疑。在改革中,我们应该本着公平、公正的考核理念,把工作中各项业绩表现突出的工作人员真实地体现出来,让大家对考核的结果心服口服,这对于增强工作能动性是非常重要的。其次,评聘分离是实行多年的改革制度,在进一步完善中,我们应该摒弃以往职称终身制和聘用就高不就低的原则。一些单位在人员的聘用上,往往是论资排辈,按照职称等级依次列队,而工作能力和工作业绩却并非如此,这对于中青年工作人员而言是有失公平的。为了更好地发挥每一个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应该根据每一个工作人员每年的工作情况,实行动态管理,且把时效性定为一年。这样可以让每一个工作人员对自己的岗位工作和薪酬发放都有危机感和竞争性,这会增加他们工作的积极性,也利于单位在人员聘用方面更加趋于理性。最后,进一步完善待遇分配制度,使考核效果立竿见影。一些事业单位在对员工完成考核之后,对于待遇的提升却不能立即执行,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工作的热情。有些人员在取得较好的业绩之后,自己的待遇却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还有一些人员的业绩因为单位内部的调整,被其他人员所占用,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二次分配。这些不利于市场竞争机制的做法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改革的进一步发展。只有把考核和待遇紧密联系在一起,并具有一定的时效,才能从根本上转变现有的尴尬境地。
综上所述,事业单位改革需要引入市场竞争机制,但是引入市场竞争并非让事业单位抛弃公众服务理念,只是通过市场调节的手段,让单位更有活力,更好地服务社会。
参考文献:
核心竞争力最初是由普拉哈拉德和哈默于1990年提出的。自此,越来越多的企业把构建和提升核心竞争力放在首位,并赢得了竞争战略的成功。然而,对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定义、理解和识别,国内外的学者都提出了不同的观点。
普拉哈拉德和哈默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是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特别是关于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术流的学识(1990),是能使企业为用户提供某种特定好处的一组技能或技术的集合,而不是单个技能或技术。巴顿是从知识的角度研究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是指具有企业特性的、不宜交易的、并能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的企业专有知识和信息,是企业所拥有的能够提供竞争优势的知识体系。
文化观着重强调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仅存在于企业的业务运作子系统中,而且存在于企业的文化系统中,直至渗透到整个组织。
技术观认为,核心竞争力通过企业的产品或服务而表现出来,而本企业产品或服务优先于同行业的其他企业是通过技术创新来实现的。
以上观点对于知识的积累、技术的创新和企业文化等内部因素进行了强调,却都忽略了外部市场因素,基于市场特性的企业核心竞争力识别指标的界定也少。然而,企业存在于市场中,企业之间的竞争本身就属于市场范畴,竞争力强弱的检验也取决于市场。因此,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必须以市场为导向,而且,整合观、知识观等主张的企业核心竞争力内在要素与市场特性因素并不矛盾,二者之间是基础与表现、内涵与外显的关系。
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市场特性分析
如前所述,企业竞争力是受市场环境和条件制约的。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一种由特定的人力资源和特定的组织结构及其环境中的相关要素构成的、在市场上具有独特竞争力的企业专门性资源和能力。
行业关键成功要素是指那些影响行业成员在市场中最大限度获利的关键要素,包括特定的战略要素、资源、能力等。KSFS解释了企业资源与竞争优势的关系,是市场的驱动力量,而且一般数量较少,必须满足以下两个条件:
1.满足顾客需求。
2.保持企业持续竞争优势。KSFS是特定行业中能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的资源, 企业要获得经营成功,不仅依赖于选择一个有吸引力的行业,还在于企业的资源和独特技能与KSFS相匹配,企业要获取持久的竞争优势就必须在KSFS上采取有效措施。
同时,张明亲等指出,基于市场特性的企业核心能力也要符合核心能力的共同特性。其中,价值性、稀缺性和关联性,反映出企业核心能力必须具有很强的符合市场需求的外在特征,体现了行业的关键成功因素;其余三个特征是企业在KSFS上所具有的优势资源和能力在竞争中的综合体现。因而,企业核心能力的评价指标要首先考虑KSFS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