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医学超声影像学重点范文

医学超声影像学重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医学超声影像学重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医学超声影像学重点

第1篇:医学超声影像学重点范文

1.1超声诊断学课程设置不足

超声诊断技术作为一门年轻但发展迅速的学科,在临床应用中已经成为不可缺少的公共的前沿诊断方法,也成为高等医学院校学生知识体系中的必备部分[4]。但是由于医学界乃至社会上对超声重要性的误解或观念的落后,导致超声诊断学在大部分高等医学院校的影像诊断技术或物理诊断学教学中所占比例太小[5,6]。有些医学院校临床医学生中涉及超声的课程只有4-6个学时,往往在诊断学中一带而过;有些院校临床医学生课程内容中根本就不安排超声诊断学,或者将其纳入考查课、选修课,导致学生认为其“可学可不学”;更不要说安排见习、实习课。而超声诊断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没有上机观摩或实践课,学生会觉得超声诊断非常抽象、晦涩难以理解,基本上达不到学习效果。

1.2临床医学生超声诊断学知识掌握现状

由于在校期间基本上没有接受过超声诊断学课程的培训,导致年轻的临床医学生对超声诊断知识缺乏基本的了解,知之甚少,不了解超声检查适应证及用途,不清楚超声检查的原理及优势,甚至看不懂超声报告单,认为其只是辅助诊断,更不用说了解超声诊断技术的前沿发展方向和趋势。殊不知超声诊断目前在临床各学科疾病的诊断中所占比重之大,涉及范围之广,包括了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产科、浅表组织器官、心脏、肌腱韧带、关节、神经、器官移植以及大血管等。据统计,所有的临床学科都与超声医学存在或多或少的关联,超声在一些疾病的诊断上已取代其他影像学方法而成为首选或必不可少的诊断手段[7]。有研究者对临床型硕士研究生和七年制硕士研究生针对超声基本知识的了解情况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66.4%学生认为课堂教学不能满足其对超声知识的掌握,73.4%的学生认为自己对超声知识的了解差,仅24.9%的学生认为自己对超声知识了解一般;在问及对超声报告的认识上,38.7%学生认为他会关注超声报告中描述内容,32%学生会关注部分与自己专业相关较强的报告内容,仅17.5%学生认为自己能读懂描述内容,46.5%学生表示完全不能读懂报告描述内容[6]。由此可见,临床医学生对超声诊断学知识了解严重不足。

1.3超声诊断学教学师资现状分析

由于超声诊断学是一门年轻的、但发展非常迅速的技术,专业人才储备相对不足,尤其缺乏高学历、高年资、临床和教学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目前,一些医学院校从事超声诊断学理论授课的教师仍多为本科或大专学历,缺乏硕士以上学位人员,有些甚至是技术员转行,其学历层次、知识体系、综合素质尚有待提高。同时,超声诊断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临床带教也是重要的教学环节。由于临床超声医师队伍整体偏年轻,缺乏超声诊断学专业人才,尤其是高年资中级专业技术职称以上的教师,加之带教医师一般都缺乏技术规范化培训,带教过程中教学内容分散,缺乏系统性、针对性、规范性,带教过程中常夹杂着个人习惯性和随意性,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

2临床医学生超声诊断学教学改革策略

为满足现代医学事业快速发展和社会医疗卫生机构的实际需求,实现现代复合型医学人才的培养目标,应改革现有的医学教育模式,弥补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在超声诊断学专业教育上的不足。

2.1结合当今医疗体制改革和医学发展的需要,重视超声诊断学课程教育超声诊断技术由于其发展迅速、易于普及、实用性佳,不仅成为各大医院重要的影像学检查方法之一,在某些常见病、多发病的筛查、诊断和人群健康检查中更是占据了无可替代的地位;而且由于其便捷、价廉、无放射性、应用广泛,在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更是重要的、甚至是唯一的影像学检查方法。CT、MRI虽然具有分辨率高、诊断价值大等优势,但由于其昂贵的价格或有放射性等缺点难以在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面推广普及。随着近期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五项重点工作之一即是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卫生队伍的建设,完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标准,超声诊断作为一种易于推广的影像学技术,在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地位更是举足轻重。因而改变超声诊断是辅助诊断的陈旧观念,在临床医学生中普及超声诊断学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2.2组织编写适合临床医学专业的超声诊断学教材目前的超声诊断学教材主要是面对医学影像学专业,因而编写一本适合临床医学专业的超声诊断学教材至关重要。临床医学生学习超声诊断学的目的主要为:第一,了解超声成像的原理、特点、发展方向、前沿技术,从而能根据不同患者、不同疾病、不同部位、不同要求正确选择超声检查方法。第二,了解超声成像的常见干扰因素,并能向患者解释某些组织器官超声检查前特殊准备的意义。第三,能正确分析超声诊断报告。第四,能根据临床实际需求,充分发挥超声诊断优势,不断拓展超声诊断应用范围。这就要求教材深入浅出、图文并茂,重点突出超声诊断的成像原理、类型、技术优势、常见病诊断要点、临床应用,并结合解剖、病理病生、主要临床表现等内容,将基础、临床、影像学科相结合,同时将高频超声、腔内超声、三维超声成像、超声造影等当前临床应用研究中的热门课题加入教材中,广征博引,力求知识的先进性[5]。

2.3将超声诊断学纳入临床医学生的必修课程,增加实践课超声诊断既是一门独立的技术,也是一种公共的、通用的、临床多学科涉及的影像学检查技术,在临床各学科疾病的诊断中所占比重之大,涉及范围之广,包括了全身各组织器官系统,超声在一些疾病的诊断上已取代了其他影像学方法而成为首选或必不可少的诊断手段[7]。因此,教学主管部门应将超声诊断学纳入临床医学生的必修课程,合理分配教学课时,临床医学生超声诊断学的学时数应不少于30学时,让学生充分了解超声技术的原理、类型、优势、临床应用范围及当前发展方向和前沿技术,更好地为日后开展医疗工作打下坚实的理论技术。超声诊断学是一门医、理、工交叉结合的专业课,基础理论较抽象;相比于X线、CT等影像学方法,图像是实时动态的,不同的切面、不同的方向得到的图像千变万化,实践性非常强,所以超声诊断学的见习、实习课程显得尤为必要[5,8];临床医学专业该课程见习课不少于8学时,实习时间不少于2周。开展好实践教学,有助于加强影像与临床学科的结合,培养横向思维,避免基础、临床、影像学科之间的知识脱节;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不同影像学方法的成像特点、优势,将知识融会贯通;通过实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书本理论,有助于临床医生读懂超声报告。

第2篇:医学超声影像学重点范文

[关键词]思维导图;超声影像学;远程教学;眼科;乳腺

疫情期间,为防止疫情蔓延,教育部曾延期开学通知,并提出“停课不停教、不停学”,各大高校由此纷纷开启网络远程教学模式。但如何利用网络更好地开展远程教学,让学生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利用有限的在线时间充分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成为教师必须思考并解决的问题。

1超声影像学学科特点

超声影像学属于影像学学科体系,以各种疾病超声诊断与鉴别诊断为轴线,其发展迅速、应用范围广、实用性强。近年来,随着超声技术的不断发展,超声成像已经从既往的一维、二维发展至三维、四维成像,由普通灰阶成像发展为彩色编码成像,不仅能够进行疾病诊断,还可进行超声引导下介入治疗,进一步扩大了超声影像学的应用范围[1]。超声影像学是一门理、工、医复合型课程,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同时又是理论和实践并重的学科[2]。其具有以下学科特点:(1)专科性强。超声影像学专业术语多,超声图像抽象,理解与记忆困难,不仅需要学生掌握大量的专业理论知识,还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空间思维能力,这为教学带来了困难。(2)操作性强。超声图像是通过超声医学设备获得,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需要对各种类型超声医学设备的机器性能、适用范围、参数调节有一定了解,这给教学增加了难度。(3)技术性强。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超声医学设备也日新月异,超声新技术层出不穷,这就要求教学内容与时俱进、不断更新。(4)交叉性强。超声影像学与解剖学、病理学、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等多学科有交叉,涉及知识面十分广泛,对教师水平有较高要求。

2网络远程教学模式

传统超声影像学主要借助教材、板书、幻灯、模型等实行师生面对面课堂教学,但是由于学生人数逐年增加,教师水平参差不齐,传统超声影像教学中普遍存在较多问题。(1)传统课堂授课模式普遍以理论教学为主要目标,多数教师照本宣科,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甚浓厚[3]。(2)传统教学模式不可避免地呈现教与学“被动填鸭“局面,学生缺乏主动学习意愿,不利于培养创新性人才。(3)多数学生为应试而学习,使得所学知识变成被迫应试记忆,使原本生动有趣的实践性技术变得枯燥乏味,毫无乐趣[4]。随着社会的发展与网络的普及,网络远程教学正逐渐成为教学的主流模式[5],它具有开放性、灵活性优点,教师可以将文字、图像、视频等上传至教学平台,学生可以不受时间和地域的限制,根据自身情况在教学平台上进行自主学习。然而,自主学习的实现仍然受限于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不愿学、不会学则往往导致学生的学习行为缺失或效率低下。在网络远程教学中,教师应该意识到教学的重点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而是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对学生的评价亦不仅仅是记忆多少知识,还包括信息获取、分析与加工能力。教师从“传授者”和“主导者”逐渐变为“帮助者”,甚至是“学习者”;学生亦已不再是“学习者”和“听从者”,而是“协同者”,甚至是“主导者”。另外,网络教学固有的某些问题,例如没有教师在身边督查课堂纪律时学生容易“溜号”,应用手机听课时学生会忍不住查看娱乐消息,学生在家学习时易受到家属或宠物干扰等,在被动长时间网络教学中会更加凸显。

3思维导图的应用探索

思维导图由英国“记忆之父”托尼•巴赞[6]提出,其利用关键词、线条、颜色、图画等,对繁杂的内容进行梳理和压缩,将语句知识用图文形式表达出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知识的显性化。构建思维导图是一个将复杂知识简单化的过程,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变得更加具体化,有助于学生理解复杂的问题,大幅度提高学习效率,更加牢固地掌握知识,更快地学习新知识[7]。此外,在构建思维导图中,还可以将某些零散的知识内容系统整合到一起,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学生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在短时间内对零散知识构成一个总体认知[8]。因此,在超声影像学网络远程教学中应用思维导图,便于教师引导学生自觉探索、归纳总结、分析思考,将理论知识与超声图像有机结合,更好地把握学习的重点与难点。

3.1思维导图的抛砖引玉作用

由于超声检查安全无创、操作简单、价格便宜、诊断准确,成为目前临床常用检查方法。超声影像学是医学生的必修科目之一,但是对于大部分医学生而言,特别是非影像专业的医学生,超声原理晦涩难懂,超声图像复杂抽象,超声术语烦冗难记,极易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在有限的时间内难以完成学习任务[9]。苏丽平等[10]在影像学见习教学中利用将思维导图结合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发现其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提高学生对问题的分析、解决能力。而在网络远程教学中引入思维导图后,教师以重要的超声术语为中心,将复杂抽象的超声图像转换为直观形象的图示,并辅以超声原理的讲解,通过思维导图“抛砖引玉”,引导学生进行主动学习,亦可大大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和超声图像的理解和记忆。

3.2利用思维导图进行“鱼渔兼授”

超声影像学极其注重对超声图像的观察与分析,离开图像无异于“无水之鱼”[11],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向学生传授超声基础知识,还要让学生学习正常或异常的超声图像,以及如何运用各种疾病的超声图像特征结合相应的解剖、病理、临床知识进行诊断及鉴别诊断。但是,传统教学由于受课堂限制,图像资料展示及讲解时间少,学生只能死记硬背条条框框的超声基础知识,容易产生厌烦情绪,且不易理解掌握及灵活运用所学知识,难以真正学好这门课程。例如,理论上乳腺癌的超声图像具有典型的低回声、毛刺征、微钙化、声衰减等特征,但某些早期乳腺癌病灶不一定完全具备这些典型超声特征,且某些乳腺癌病灶组织与周围组织、良性病变的超声图像有相似之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易混淆。因此,在进行超声影像学网络远程教学时,利用思维导图将基础知识、超声图像、临床病史等内容简单归纳在一起,可以促使学生系统性地学习和掌握所学内容(图1)。另外,学生可以根据个人喜好和思维习惯制作思维导图,进一步加强其对学习内容的深刻理解,充分实现“鱼渔兼授”,消除学生的厌烦情绪,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

3.3思维导图能使学生触类旁通

人体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器官群,疾病也具有非常复杂的发生、发展转归过程。有时,同一种疾病在不同器官会出现不同的超声表现,而有时不同疾病在同一种器官会出现相同的超声表现(即同病异像或异病同像)[12],致使学生不明所以,甚至张冠李戴。例如学生经常提问:“为什么眼部脉络膜血管瘤和肝脏血管瘤的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不一样?”眼部脉络膜血管瘤在二维超声上常显示为高回声病灶,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显示病灶内血流丰富,基底部可见粗大的血管,呈“血管池”样改变。而肝脏血管瘤在二维超声上亦显示为高回声病灶,但绝大多数病灶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并不显示血流信号,其原因是肝脏血管瘤中的血管多为发育不成熟的血管,血流速度非常缓慢,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尚不足以显示如此低速的血流。在超声影像学网络远程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采用关键字词、鲜明色彩、紧密关联等方式绘制思维导图,使学生在上课时不是单纯地记录,而是积极参与其中,对所学内容进行分析和整理。课后将思维导图完善,学生也能在完善过程中对思维导图和所学内容有进一步的理解,使得其学习的思路越来越清晰,触类旁通,形成一个整体的知识框架体系。

4小结

第3篇:医学超声影像学重点范文

关键词:心脏超声 诊断思维

中图分类号:R-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4-0169-02

心脏超声集诊断思维和实践操作于一体,是一门口、手、眼及脑并用的影像学科,以心脏解剖为基础、动态监测血流动力学变化对疾病进行诊断。通过二维超声、彩色多普勒超声、M型超声、连续多普勒、脉冲多普勒实时观察心脏及大血管结构,对先天性心脏病、心脏瓣膜病、心肌病、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并发症(如肌断裂、室间隔穿孔、假性室壁瘤、室壁瘤等)、心脏肿瘤、肺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心腔内附壁血栓形成、心包积液、心包疾病、大血管疾病等提供重要的影像学诊断资料,对心脏、心包及大血管疾病的术后随访也有重要辅助诊断价值。但作为一种影像辅助检查手段,即便是同一种疾病,由于个体差异或就诊时期不同,二维超声及其血流动力学也会有所不同。所以对影像专业学生的心脏超声教学不仅需要重视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也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心脏超声诊断思维,让我们的学生毕业后能更好地为临床工作服务。以下为心脏超声诊断思维的培养方法。

一、加强医德医风教育

救死扶伤,是每一位医务工作人员的神圣职责,心脏超声领域尚有许多需要开发、 探索、 研究的未知领域,只有具备高尚的医德医风,对患者持高度负责的精神,敢于吃苦耐劳,对每一个病人的检查都做到认真、细致、周密,才能得心应手地去探索其中的奥秘,才能获得正确的诊断,如果我们在心脏超声检查过程中骄傲自满,缺乏科学严谨的工作作风,出现怕麻烦、图省事、投机取巧、对患者缺乏耐心等不良医德表现,这样就很有可能导致超声诊断的漏诊和误诊,给患者造成终生的痛苦甚至更严重的后果,给自己留下难以磨灭心里阴影,为医患纠纷埋下伏笔。例如:对于一个心腔血栓急性期的病人,由于血栓急性期超声回声较低,超声医师若缺乏救死扶伤、认真负责的态度,检查时敷衍了事就很容易漏诊,一旦漏诊延误治疗,若血栓脱落将导致重要脏器和(或)肢体动脉的栓塞,其后果十分严重。

二、培养学生详细采集病史、认真阅读临床资料的习惯

详细采集病史、认真阅读临床资料,对病变部位、症状及病因做到相应的了解,为我们的超声诊断提供尽可能多的帮助。相比其他影像学检查方法,超声医师在检查病人过程中和患者接触较多,为我们的病史采集提供了方便,我们更应该利用好超声检查的这一个优势。在病史采集过程中我们应该诚恳耐心、重点突出、逻辑清楚、层次分明。例如,超声检查时怀疑感染性心内膜炎应注意询问患者近期有无发热病史,超声检查时怀疑肺心病应注意询问患者有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史,超声检查时怀疑缩窄性心包炎应注意询问患者有无结核病史,突发的跛行及下肢疼痛患者超声检查时应注意左心腔血栓可能,突发呼吸困难及胸痛患者超声检查时应注意右侧心腔血栓可能,临床资料提示D-二聚体增高的患者也应注意心腔血栓形成可能。目前,大多数患者对心脏超声知之甚少,把心脏超声当成一种单纯的辅助检查,拒绝向超声医师提供相关的病史和临床资料,甚至错误地认为超声检查时一声不吭可以检验超声医师的水平。所有,我们应该加强学生的医患沟通技巧培训,让学生学会通过人文关怀减少病人对超声医师的抵触情绪,例如一个简单的尊称、亲切的问候、和蔼的交谈等都能拉近病人与超声医师的感情,让病人在M行心脏超声检查时不隐瞒病史,并乐意向我们及时提供临床相关资料。

三、培养学生科学、完整的心脏超声诊断思维

思维是大脑将感知的客观事物与人的自身经验相结合的整体过程,引导人们对事物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发展,最终获得相应结论并指导个人行为,反映人脑的具体活动。[1]心脏超声诊断即为超声医师的大脑对心脏客观存在的问题进行充分认识并做出相应判断的一个过程,并且这一个过程贯穿着整个心脏超声诊断,完整的心脏超声诊断思维与方法学之间有着密不可分联系,因此科学、完整的心脏超声诊断思维是心脏超声诊断的准确性保障。相反,缺乏科学性的经验思维和分割局限性的局部思维方式是导致心脏超声诊断漏诊或误诊的主要原因。经验性思维是人们在平时的工作中积累的感性认识,常规来说,我们积累的经验越多 ,大脑对疾病的诊断模式也越丰富,并且选择性更大。但这种经验性思维有的时候也会让超声诊断医生面对特殊病例时,将自己的诊断思维局限在以往认知的狭隘经验范围内,限制其诊断思维的扩充,从而轻易地重复以前的诊断经验,面对某些有别于经验思维的心脏超声改变

视若无睹,从而导致心脏超声诊断的漏诊或误诊发生。 例如:二尖瓣狭窄合并左房肿瘤,单凭经验思维就容易误诊为左房血栓,造成误诊的原因是经验认为左房血栓本身就是二尖瓣狭窄的最常见并发症,这样的误诊将导致病人抗凝治疗的不必要加强。目前,心脏超声诊断逐步向专科性发展,有利于超声医师对心脏疾病的集中性研究,不断增强超声医师对心脏疾病的本质认识。但是,这种专科性的发展同时容易将超声医师的诊断思维分割局限,形成单一的局部思维方式,从而忽视心脏疾病及人体其他系统相互之间的联系。例如:右心房、右心室的增大除了房间隔缺损、三尖瓣下移畸形等心脏本身的疾病外,还有肺部疾病、静脉输液过多等也可能造成。笔者认为,培养学生科学、完整的心脏超声诊断思维关键要做到以下几点:1,不能忽视临床知识的讲解,让学生了解到尽可能多的相关临床知识,促进学生知识网络的构建,帮助学生建立科学、完整的心脏超声诊断思维[2];2,重视心脏超声基本理论的讲解,让学生具备其扎实的理论基础,引导学生主动去阅读新版本的超声文献及书籍,了解心脏超声检查的最新进展,开拓学生的思维,避免超声诊断思维的狭小,让学生对心脏超声领域的了解有一定的“宽度和深度”[3];3,实验课加强学生基本技能训练,严格要求每一位学生按照规范操

作进行检查,培养学生超声扫查时的连贯性,避免出现人为盲区或扫查漏项。[4]

总之,对影像专业学生的心脏超声教学任重而道远,我们应该以医德医风教育、病史采集习惯培养和临床资料阅读习惯培养为基础,重点培养学生科学、完整的心脏超声诊断思维,为国家和人民输送更多的优秀心脏超声医务工作者。

参考文献:

[1]陈智毅,王琨,刘金炳.超声诊断思维在超声影像教学中的作用探讨[J].. 临床超声医学杂志,2015,17(1):63-64.

[2]华燕萍.正确运用超声诊断思维方法避免漏诊误诊[J].中华医学超声杂志(电子版),2008,5(5):796-802.

第4篇:医学超声影像学重点范文

《超声诊断学》 课程设计 教学模式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方法,是由德国职业家菲利克斯?劳耐尔教授和他的同事于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它是以现代职业工作整体化分析和描述为基础进行的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设计方法。我国职业教育家姜大源在谈到职业教育的教学观时强调,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要以行动为导向。工作要追求工作过程的完整性,学习要实现学生思维过程的完整性,职业教育应按照工作过程来序化知识。

超声诊断学(Ultrasonic Diagnosis UD)是物理诊断学中影像诊断学体系(放射医学、核磁共振、核医学、超声医学)四大组成部分之一。近年来,随着医学尤其是超声医学和求证医学的迅猛发展以及现代医学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UD是临床医学专业尤其是影像医学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课程。然而,UD相对于其它学科而言是一门年轻的学科,同时,它又是具有影像学特点的新型学科。

在我国,多数医院有独立的超声科或B超室,有资质的医师或技师自己操作,并完成诊断。超声诊断虽然只是患者就诊过程中的一个环节,却十分重要。对于一名技术规范、操作熟练、临床经验丰富的超声医师来说,完成常见病检查往往只需数分钟,但是却来自多年的培养和训练。

如何改进超声教学的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是我们面临的新课题。在几年的超声诊断学教学中,我们进行了一些尝试,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方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的设计要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结合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并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教学上要考虑综合性,可扩展性。根据职业岗位要求,学生需具备系统掌握超声诊断学的主要理论、主要知识基础上,同时要具有操作超声仪器的技能和丰富阅片、综合分析问题和诊断疾病的能力。

二、教学过程

1.教师要转变旧的教学观念

课程内容设置与编排应跳出学科体系的藩篱,按照工作过程的顺序编排课程顺序,教学重点放在熟练规范的操作超声仪器的技能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影像诊断的原则是:“熟悉正常,发现异常,结合临床,综合分折,做出结论”。

以工作中肝脏超声诊断为例:

第一步,要做好操作前的各项准备工作:①指导病人处于正确的检查;②调节机器至最适宜的状态。

第二步,按照一定的顺序、手法全面地扫查需要检查的器官。例如,扫查肝脏可按照从下到上、从右到左的顺序、以肋间扇扫加旋转及肋下斜切的扫查手法全面扫查一遍,防止遗漏。

第三步,发现病变时要作具体分析,如病变的大小、数目、部位、分布、边界、回声强弱等。

第四步,结合临床资料综合分析,最后做出诊断。

2.从学生的角度看,存在两种知识

一类是陈述性知识,教师要求学生自主学习或咨询。咨询是学生应具备的一种能力,要善于咨询,掌握咨询的渠道(教师,同学,网络,书籍等),是学生离开校园踏入社会应具备的自学能力。超声诊断是以系统解剖、局部解剖和断面解剖为基础,超声诊断中的解剖学知识就是陈述性知识。学生要通过自主性学习熟悉超声切面图观察各器官的位置、大小、形态及功能等方面。器官的超声图像客观地反映该器官结构和功能表现,将这些表现与正常的相对比,判断该器官是否有病变及病变的特征情况。采用学生相互之间作为诊断对象,更加直观并增加同学们兴趣,易于掌握知识和技能。

另一类,是过程性经验性知识,需要学生逐渐由简单到复杂地去做,而且不断强化训练才能掌握。病理是诊断的金标准。不同的病变组织因为不同的病理结构而显示不同的超声图像是经验性知识,因此掌握不同病理结构所对应的特征性超声图像对提高超声诊断的准确性非常重要。为建立符合实际工作过程的《超声诊断学》新型教学模式,所建立的教学模式以高科技为基础,以模拟临床实际情况为前提,以实践教学、情景教学和一体化教学为特征,采用人与部分典型动物病例(狗)模型来进行实际操作,更加直观并增加同学们兴趣,易于掌握知识和技能,使其有医疗环境而无医疗风险为突出特点的教育方法。另外,我们要求学生主动追踪一些特征性声像图的病例,看看最终的病理结果是什么,在反过来思考一下声像图,这样理解和记忆都会非常深刻。

3.评价

肝脏超声诊断为例:

(1)保护患者隐私的意识和举措。拉上围帘3%;女性患者腹部适度暴露3%;病情保密(不当患者面议论病情,只作客观描述)4%。

(2)检查前准备工作。认真审阅申请单,了解并报告简要病史和拟检查项目5%;与患者保持沟通,主动询问病史5%。

(3)检查过程。扫查切面规范、标准、完全无遗漏(从左叶开始扫查,横切面和纵切面;右侧肋缘下横切面完整暴露肝右后叶;右侧肋间切面重叠扫查)20%;完整显示第一肝门、第二肝门、三支肝静脉、门静脉工字形结构5%;合理应用彩色多普勒观察门静脉主干和肝动脉。并能够测定各自的流速10%;发现阳性病灶并准确定位和描述其超声声像特征20%。

(4)回答提问。结合病史和实验室检查,对超声表现进行简要的逻辑分析,得出正确的诊断15%;在5~8分钟内出具诊断报告5%;临床专家提问(侧重肝癌相关的临床基础知识)8%;超声专家提问(侧重仪器设备的合理、灵活与正确使用)12%。

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遵循“理论-实践-再理论-再实践”的原则,教师给学生足够的发挥空间,综合性的学习任务可以形成多个,每一个都是完整的工作过程,工作过程实践的难度在增加,学生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探究学习,有效地培养了学生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方法打破了传统学科系统化的束缚,它不是在具体的学科中传授“学科知识”,而是在具体的职业工作情景中学习如何工作,将学习过程、工作过程与学生的能力和个性发展联系起来,在培养目标中强调适应职业工作,在工作中成为具有竞争力的人。

参考文献:

[1]姜大源.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

[2]徐金锋,施杨.超声医学临床教学的几点体会[J].华西医学,2008,23(1).

第5篇:医学超声影像学重点范文

[关键词] 超声;胆管癌;诊断;鉴别诊断

[中图分类号] R735.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3)07(c)-0173-02

在对胆管癌患者进行疾病诊断时,应及早的对患者采取较为准确、敏感的方式,从而有助于患者的疾病治疗以及预后情况改善,而超声对于疾病诊断有一定的积极临床意义。该研究就此对该院2010年8月―2011年8月期间收治的60例胆管癌患者应用,超声在胆管癌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临床价值进行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胆管癌患者60例,其中男性胆管癌患者有35例,占58.33%,女性胆管癌患者有25例,占41.67%,患者的年龄段在43~8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6.7±2.5)岁。其中临床症状出现上腹部不适以及疼痛情况的胆管癌患者有24例,占40.00%,出现乏力以及消瘦情况的患者有14例,占23.33%,出现恶心以及呕吐症状的胆管癌患者有11例,占18.33%,出现巩膜以及皮肤黄染的胆管癌患者有30例,占50.00%,上腹部触及包块的患者有10例,占16.67%,腹水患者有8例,占13.33%,肝硬化患者有5例,占8.33%,肝功能异常的患者有9例,占15.00%。

1.2 方法

对患者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患者的影像学特征进行分析,并且将其与患者的病理结果进行比较,从而对超声在胆管癌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临床价值进行分析。其中采取Siemens Sequoia 512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其中探头的频率为2.5~5.0MHz之间。而胆管癌患者在进行超声检查前应禁食8~12 h,并且对患者进行常规的胆以及肝系统的扫查,并且对患者的病灶边缘形态以及回升特点等进行重点观察,同时对于患者胆道的管壁、走形、官腔以及周围组织回声等进行观察,并且对于患者胆管梗阻平面以及梗阻原因进行一定的确定。在对胆管癌患者进行超声检查后对患者进行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即ERCP)检查,从而明确患者的胆道梗阻部位以及梗阻原因。将患者的影像学检查与患者的病理结果进行比较分析。

1.3 统计方法

将所得到的数据资料输入SPSS 18.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

2 结果

由本次试验结果可知,超声诊断结果中有13例患者为胆管细胞癌,6例患者为肝细胞癌,3例患者为导尿管结石合并胆管炎,1例患者为肝脓肿。而其中胆管细胞癌患者中有8例患者的影像表现为形状不规则,团块状不均匀的回声,并且边界不清晰,患者病灶内没有出现较为明确的胆管结构,邻近病灶的肝实质有不同程度的肝扩张。而被诊断为肝细胞癌的患者的影像表现为病灶内部以及病灶周围未出现较为明确的胆管结构,不均匀回声肿块等。而3例被诊断为胆管结石合并胆管炎的患者的影像表现为出现强回声结石伴有一定的后方声影,且患者的邻近胆管粗细不均匀,并没有出现较为明确的胆管壁增厚情况。而被误诊为肝脓肿的胆管癌患者则肿块的征象不明显,且可以看见大片状的液性暗区。

经超声检查可知为肝外胆管癌的患者有31例,胆管炎患者3例,胰腺癌患者1例,胆固醇结石患者1例,出现漏诊患者1例。将其与患者的病理结果进行比较,可知肝外胆管癌的超声诊断准确率为83.78%。而肝外胆管癌的超声直接影像征象可知,胆管浸润性患者的影像表现为锥状或鼠尾状狭窄,或胆管移行性狭窄,胆管壁出现不规则的增厚情况,伴有一定的近侧胆管扩张情况。而胆管腔内型的影像表现为胆管中重度扩张,且腔内出现结节状或者息肉状的异常回声情况,部分患者会出现点状血流信号。而肿块型患者的影像表现为壶腹部、肝门部出现强弱不等的团块状回声情况,且边界较清除,邻近患者胆管出现胆管扩张情况,并且出现管壁不同程度的增厚。

由表1中数据可知,肝内胆管癌疾病的超声诊断准确率为56.52%,而肝外胆管癌的超声诊断准确率为83.78%,可知超声在胆管癌诊断及鉴别诊断有一定的积极临床意义。

表1 胆管癌患者的超声诊断准确率情况(%)

3 讨论

胆管癌作为起源于人体胆管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疾病之一,疾病可发生于患者胆道系统的任一部位,其中发病部位包括肝门部胆管、肝内胆管、壶腹部以及肝总管等[1]。肝管癌患者中肝门部胆管癌、肝内胆管癌由于缺乏较为典型的体征以及临床症状,易被伴发的胆石症、胆管炎以及肝脓肿的症状的临床症状所掩盖,从而出现临床漏诊或误诊情况[2]。因此,在对胆管癌患者进行疾病诊断时有一定的难度,应采取较为准确且敏感的检查方式及早的对胆管癌患者进行疾病诊断,从而及时的采取相应的疾病治疗以及预后处理。随着现今医疗器械的飞速发展,在对胆管癌患者进行疾病诊断时,采取多普勒超声仪对于患者的疾病诊断有一定的积极临床意义[3]。

肝内胆管癌患者的超声影像图没有较为明确的特征,其影像表现多表现为肝内胆管局限性狭窄或浸润性生长肿块,但是超声诊断常需要接触伴随征象,如肝内胆管结石以及周围胆管扩张等[4]。而其中常被误诊为肝细胞癌的患者的超声影像表现为其肿块周围以及其内部均没有出现较为明确的胆管扩张情况,并且由于胆管细胞癌为一种乏血供肿瘤,不能够看到较为明显的血流信号[5]。被误诊为肝脓肿以及胆管炎的原因一定程度上与其超声检查对于伴有一定胆管炎、肝内胆管结石以及肝脓肿的胆管癌诊断特异性较低有关。

肝外但管作为发生于患者肝外胆管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疾病,可发生于患者的肝外胆管任一部位[6]。而肝外胆管癌的生长方式为结节状浸润管壁或弥漫性浸润管壁以及结节状或息肉状肿块突入官腔两种,其超声影像特征为无明显的软组织肿块,扩张胆管远端或可以脏胆管远端软组织肿块突然出现移行性狭窄或截断[7]。

由本次试验所得相关的数据资料可以得知,肝内胆管癌疾病的超声诊断准确率为56.52%,而肝外胆管癌的超声诊断准确率为83.78%,可知超声在胆管癌诊断及鉴别诊断有一定的积极临床意义。

综上所述,在对胆管癌患者进行疾病诊断时,采取超声检查,对于患者的疾病诊断以及鉴别诊断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值得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张国梁.胆汁肿瘤标志物和基因突变对胆管癌和胆管良性狭窄鉴别诊断价值的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06.

[2] 刘艳龙,李瑞权,姚志清,等.超声在胆管癌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内蒙古医学杂志,2005(8):755-757.

[3] 高上达,何以敉,林礼务,等.彩色多普勒在胆管细胞癌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的价值[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04(3):51-53.

[4] 符益纲,卢定友.MRCP结合MRI在胆管癌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应用[J].医学影像学杂志,2006(11):1131-1133.

[5] 陈丽丹,李晓华,章春来.彩色多普勒在胆管细胞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22):3498-3499.

[6] 李悦国,张宁.肿瘤M2型丙酮酸激酶检测在胆管癌诊断中的临床价值[J].中国肿瘤临床,2008(20):1168-1170.

第6篇:医学超声影像学重点范文

关键词: 宠物医学 《小动物影像技术》 教学改革

随着我国宠物医学的不断发展,小动物医学影像技术在宠物临床工作中的地位更加重要,用人单位对影像专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我院开设《小动物影像技术》课程已有三年,在三年的理论与实践教学中,结合我院学生的特点,结合本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通过教学方法的改进,教学实践基地的建设,教学措施的不断完善,我院在小动物医学影像技术教学中收到了良好效果,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明显提高,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

一、理论教学中突出影像技术课程特点

小动物影像技术具有自己独立的理论体系,包括放射线诊断技术和超声诊断技术,是多学科相互渗透的综合结果,涉及知识面广。影像技术的核心是为临床提供含有最大信息量的图像,协助宠物医生对疾病作出正确的诊断。专业技术人员要掌握影像专业知识,保证医疗设备正常运转,全面发挥仪器设备的功能。教师要按照教学大纲要求,将放射线技术和超声诊断技术按一定比例分配学时。放射线技术要强调理论知识的学习,理论和实践交叉进行,让学生理解理论指导实践,让学生通过反复的实践加深和巩固理论。超声诊断技术在掌握理论原理的前提下,强调实践,通过大量的实验课,让学生首先掌握正常机体声像图表现,之后通过人造病例,让学生掌握具有病变的声像图表现,从而达到对临床常见病例能够进行诊断的水平。同时,影像教学要让学生及时巩固解剖学、病理学、诊断学、疾病学等课程知识,因此,小动物影像技术课程在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诊断课之间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具有自身的特点。

二、教学内容要与时俱进

人医医学影像学包括常规放射学、CT、核磁共振、DSA、超声学、核医学、PETCT与计算机操作技能等,而宠物医学影像技术目前主要包括X线技术和B超技术,滞后于人医,设备也落后于人医,但随着宠物医学的繁荣与发展,在不断向人医看齐。因此,随着宠物医学的发展,教学内容和方法需进一步补充和完善。比如,目前宠物医疗中,X线设备已由普通X线机发展到使用数字X线技术,B超设备已从黑白B超发展到彩超,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就要及时增加数字X线技术和彩超诊断技术知识,从而适应并满足市场对人才的新要求。

三、教学手段采取多样化

我院影像技术课程在大三上学期开设,为45学时,教学学时少、内容多,一直是困扰教学的大难题。怎样在有效的时间内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是我在教学中一直思考的问题。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讲、学生听,这样教出的学生理论成绩可能比较好,但实际操作和图像分析成绩不理想,尤其是接触临床后,学生在较长时间内不能独立操作设备和分析评价照片,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这不符合职业院校培养高技能人才的要求。为改变这种状况,我在教学中不断摸索,从多方面进行了努力。

一方面,大量收集影像素材,将平时在宠物医院门诊工作中遇到的病例拍摄记录下来,将X线片和超声图片保存下来,融入到平时的教学中。教学时将现代教学手段如电脑、多媒体、挂图等应用到理论讲解,将收集的临床所见病例搬到课堂分析讲解,充分利用图片教学,使学生通过感性认识加强理解和记忆,教学中强调科学性和系统性。课堂讲授把教材内容分为详细讲解、重点讲解和一般介绍部分,实验和见习课要紧跟课堂进度,要重视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使其真正达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给学生讲解如何分析图像,评价图像的顺序和方法。针对上节课的内容,选择在临床诊疗中遇到的典型病例和照片,利用课堂前几分钟,让学生独立分析病例、阅片,最后教师进行总结。这样学生会进一步掌握所学知识,很快进入角色,求知欲望增强,接下来的课堂效果会非常好,学生收获会更大。这样能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综合判断的能力,使学生从一开始就认识到该学科的严肃性、科学性和实践性很强,培养其认真、踏实、严谨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方法。

另一方面,加强并增加实践基地实践教学,通过人为制造各种需要影像学诊断的常见宠物疾病,供学生实践用,从而解决实践时缺乏真实病例的难题,避免纸上谈兵,并通过不断的见习、阅片等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理解的基础上加深记忆,无形中提高能力。此外,为尽快提高学生的诊断能力,缩短从理论到实践的进度,坚持上课时读片,多讲临床医师如何根据临床资料对X线片进行分析的方法心得,使学生吸取经验。

四、加强学生的操作技能训练

小动物影像技术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影像技术教学的关键。因此,在实验课上和实习阶段,教师要加强学生独立操作训练,让每一位学生都亲自动手操作,从而掌握基本操作技能,如上消化道和全消化道的钡餐造影、钡灌肠、膀胱造影、脊髓造影等特殊造影的操作技能。首先要求学生熟悉如何操作机器,预先布置操作内容,预习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操作前老师先复述演示,然后在旁边指导操作过程,让学生多练。操作结束后,再对获得的影像图片进行讲解与分析。如此反复,不断加强加强学生的操作技能。

影像技术水平的高低,关系到影像诊断水平的高低,也关系到疾病诊疗水平的高低。培养技能人才的职业院校,只有通过不断的探讨,对教学方法和学生学法进行不断改进,才能收到明显教学效果,所培养出来的学生的能力才会不断提高,才会获得用人单位的认可。根据三年的不断教学改革,实践证明,通过上述方法,我们在短的时间内可培养出具有较强动手能力,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小动物医学影像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李陟,林黎娟.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教学体会[J].中国医疗前沿,2008,3,(6):50-51.

[2]刘淑冰,许达生,余深平等.浅谈医学影像实习生临床工作能力的培养[J].临床放射学杂志, 2001,20,(7):552-553.

第7篇:医学超声影像学重点范文

《超声诊断学》教材供高职高专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教学使用,是全国高职高专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卫生部规划教材,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编本教材力求 "以岗定学"的原则,协调统一思想性、科学性、先进性、启发性和适用性等。教材紧扣高职高专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加强超声诊断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侧重超声人才的培养目标,操作技能培养与超声图像特征识别能力相兼顾。本节课程是教材第十四章第五节的内容,是心脏超声诊断的重要内容之一。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过了生理学、病理学及病理生理学,对风湿性心脏病的相关内容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影像专业学生已经在前面课程中学习了心脏超声的基本知识,对标准切面图及正常心脏超声表现有一定的掌握,这为顺利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打下了基础。

2重点及难点

重点: 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的超声心动图表现及其鉴别诊断要点;风湿性心脏病的超声检查手法(主要切面)。难点:风湿性心脏病血流动力学改变; 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及关闭不全的分度。

3教学目标

掌握:风湿性心脏病血流动力学改变;二尖瓣狭窄的超声心动图表现,及其鉴别诊断要点。熟悉:风湿性心脏病的超声检查手法(主要切面)。了解:风湿性心脏病换瓣术后超声复查要点。

4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学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采用讲授法、图片、模型、视频演示、比较法、任务驱动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结合多媒体辅助教学,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1]。

5教学过程

5.1复习及导入 应用文学影视作品《穆斯林的葬礼》中主人公韩新月的遭遇,引起学生对本节风湿性心脏病的求知兴趣,并运用心脏模型对心脏结构、瓣膜相关内容(解剖、超声表现)等进行回忆、复习。

5.2讲授新课

5.2.1从风湿性心脏病的概念、基础讲起,因风湿性心脏病以二尖瓣病变,尤其是二尖瓣狭窄多见,所以重点是从M超、二维超声、彩色多普勒、频谱多普勒等级各方面对二建瓣狭窄进行讲授。在其中运用多媒体教学设备播放二尖瓣狭窄心脏听诊杂音的音频 ,运用心脏模型演示心脏超声检查各标准切面的探头方向及位置、探头旋转变化手法,同时与病例图片及典型的超声心动图视频资料相结合[1]。

5.2.2运用图示法讲述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病变的血流动力学变化[3]。如:二尖瓣关闭不全时,部分血流在左房、左室间无效循环,左室、左房容量负荷均增加左房、左室增大左房压力增高肺淤血,肺动脉高压右室压力负荷增加。

5.2.3了解风湿性心脏病联合瓣膜病变的超声表现,二尖瓣病变常常会合并主动脉瓣狭窄、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此时需综合分析二者病变、评价病情。

5.2.4运用提问、讨论法 风湿性心脏病瓣膜通过手术置换后超声复查时,我们需要观察哪些内容呢?(超声复查的要点:观察是否有瓣周漏、测量二尖瓣开放幅度、二尖瓣口峰值流速、估测肺动脉压评价恢复情况)[2]。

6总结及课后思考题

6.1对本次课程的主要内容简要的归纳总结,和学生一起回忆本节课主要内容:风湿性心脏病超声检查手法、二尖瓣狭窄的超声表现、血流动力学改变等,增强记忆和理解,达到本次课程的教学目的。

6.2为了巩固课堂所学内容,设计了一个思考题,"鲁登巴赫综合征"的血流动力学改变及超声诊断,这道题使得二尖瓣狭窄和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的知识巧妙结合,起到一石二鸟的效果[4]。

以上各个环节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并充分体现了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互动,在教师的整体调控下,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逐步加深,使课堂教学效果达到最佳状态[5]。

第8篇:医学超声影像学重点范文

[关键词] 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影像学

[中图分类号] R730.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3)04(a)-0029-03

近年来,乳腺癌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已经跃居我国女性恶性肿瘤的第一位。乳腺癌新辅助化疗(neoadjuvant chemotherapy,NAC)主要用于局部进展期乳腺癌手术前的治疗,2011年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NCCN)临床实践指南推荐NAC可用于治疗临床分期为ⅡA期以上的乳腺癌患者[1]。NAC的主要意义为:①降低临床分期,为手术改良根治和保乳术增加机会;②可靠的药敏试验,同时为术后辅助化疗提供指导[2-3]。Shimizu等[4]和Kimmick等[5]研究还显示,NAC反应好,尤其是达病理完全缓解者,生存率明显提高。因此,对NAC疗效的评价显得尤为重要,影像学在评价NAC的疗效上具有一定价值。

1 乳腺钼靶X线摄影

钼靶X线摄影以其操作简便、经济实惠、特异性高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其对NAC前后疗效的评价主要是通过观察相应的肿块影的大小、肿块周围清晰度,肿块边缘毛刺、微钙化灶及腋窝淋巴结等征象,优越性明显高于临床触诊;刘江等[6]报道肿块变化率为89.3%,其中类圆形肿块87.5%变化趋向不规则,模糊肿块93.7%边缘趋于清晰,周围毛刺的肿块90.5%毛刺变短甚至消失,病灶钙化74.2%出现范围、数目及分布的变化;迟达等[7]报道肿块变化率为87.8%,病灶钙化的变化率为74.7%,伴瘤血管变化率为62.5%,淋巴结的变化率为72.22%。Peintinger等[8]及Keune等[9]通过钼靶X线评估NAC后残留病灶范围与组织病理学的符合率分别为67%和31.7%,并认为化疗后肿瘤纤维化影响其准确性。有报道称,钼靶X线不能很好地区分化疗后肿瘤残存与间质纤维化或玻璃样变,往往高估残余病灶的大小[10-11]。因此,钼靶X线虽广泛应用于临床,但广泛应用于NAC疗效的评估仍值得探讨。

2 超声

超声作为一种无创、无放射性的检查方法,能更好地从病灶的大小、形态、内部回声、血流变化及腋窝淋巴结来评估NAC前后的变化[12]:①大小、边界、形态、内部回声:王铁柱[13]报道NAC前后原发灶的大小、边界形态及内部回声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模糊的边界也变得清晰;陈翠京[14]的研究也指出60例患者中70%的病灶在化疗后体积缩小50%以上,但单独的原发灶大小变化不能可靠预测NAC后的病理评效结果[15];②血流变化:Roubidoux等[16]研究指出,通过观察血流信号、最高血流速度(Vmax)和阻力指数(RI)在乳腺癌患者NAC前后的变化,可对化疗效果进行分级,同时也有学者提出,RI值及肿块的血流模式是评价NAC疗效的重要指标[17-18];③腋窝淋巴结变化:陈雅玲等[19]报道,NAC前92例存在腋窝淋巴结转移的患者,NAC后44例超声下淋巴结消失,另外48例淋巴结也明显缩小,Kuerer等[20]证实,治疗前淋巴结阳性,NAC后淋巴结阴性的患者5年无瘤生存率明显高于仍阳性者,因此,对淋巴结阳性者,超生可以评估其疗效。肿瘤内的微血管密度是判断肿瘤进展的重要指标[21],超声诊断学的一个重要进展就是经静脉注射超声造影对乳腺肿物微血管的显示[22],从而能实时、动态反映造影剂在肿瘤内的分布过程,来观察NAC前后肿瘤的血流动力学变化。赵丽等[23]报道60例患者NAC后95%的患者超声造影显示肿块内造影剂的强度减弱。

由此可见,超声在乳腺癌的NAC前后疗效评估上有一定价值,但超声对单纯微钙化肿瘤及节段样、多结节样或边界不清较大肿块的NAC的疗效存在一定局限性[24-25]。

3 MRI

近年来MRI检查作为一种新的方法已逐步成为评价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的主要手段,具有以下优势:①诊断原发浸润性肿瘤的敏感度较高。②MRI对于发现和测量化疗的残存病灶大小的敏感度高,Partridge等[26]研究结果显示MRI对残留乳腺组织的检出率为100%。③MRI可鉴别残留组织及NAC后引起的纤维化及增生或坏死,帮助选择NAC后的适合病例行保乳手术[27]。④MRI是当前被认为能查出乳腺癌多灶和多中心病灶的一种最有价值的检查手段[27]。⑤除了形态学分析外,还有其他MR新技术也发挥着重大的作用,例如药代动力学研究(pharmacokinetics)、MR波谱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 imaging,MRSI)、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MR imaging,DWI)、MR灌注成像(perfusion weighted MR imaging,PWI)等多种新技术已用于临床研究。

3.1 常规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clynamic contrast-cnhanced MR imaging DCE-MRI)

Kuhl等[28]提出应用DCE-MRI观察肿瘤的恶性程度与其血流动力学变化的相关性,他将肿瘤的血流动力学改变华分为了3个类型,分别为Ⅰ型:流入型(wash-in),Ⅱ型:平台型(platean),Ⅲ型:流出型(wash-out)。DCE-MRI在NAC疗效的评估上具备重要价值,李洁等[29]报道发现乳腺癌经NAC治疗后的残存病变以流入型为主,其增强速率显著降低,而血流量显著减少;Loo等[30]运用多因素分析,发现在DCE-MRI中,69.23%(9/13)达到要求。另有报道,DCE-MRI可能低估化疗后微小残余肿瘤,原因可能在于化疗药具有抗血管生成作用,化疗后血管的减少,纤维组织成分的增多,将导致肿瘤强化减弱或强化模式改变[31]。由于DCE-MRI反应的血流动力学改变早于肿瘤大小的变化,因此其早期预测NAC疗效的价值越来越受到重视。

3.2 DWI

DWI主要根据肿瘤化疗前后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值得变化来判断肿瘤细胞的活性。动物实验表明,治疗组治疗后(48 h以内)ADC值明显上升,对照组的ADC值变化不大,并提出主要原因是化疗触发肿瘤细胞坏死,导致细胞外间隙增大,引起ADC值得上升[32]。因此,DWI可对肿瘤的化疗反应进行监测。另外Thoeny等[33]的研究也证明DWI技术还可间接对化疗后肿瘤微血管的分布及血流灌注功能进行评价。

3.3 PWI

PWI是根据反映组织微血管分布及血流灌注情况的MRI技术,提供血流动力学方面的信息,主要通过局部组织血容量(BV)、血流量(BF)以及平均通过时间(MTT)、时间-信号强度曲线的首过分辨率等指标判断组织灌注情况,提取流动产物(EFP)是用来测量血管内血流和微血管渗透性的指标,Delille等[34]研究显示:对化疗敏感及侵袭高的肿瘤EFP值较高,对化疗有反应的肿瘤,EFP值较低,同时无反应的肿瘤EFP值也增高。目前临床上PWI评估NAC疗效的报道还比较少。

同临床触诊、X线、超声相比,MRI在NAC疗效的评价上有其一定优越性,但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①检查复查、费时、费用高;②不易发现化疗后微小钙化灶的残留及变化情况[35];③受线圈的影响,不能很好地反应淋巴结的情况。

4 PET/CT

18F-FDG PET显像是一种可以在不影响人体内环境平衡的生理条件下,早期研究和发现肿瘤的生物学改变的功能性成像技术;PET/CT已被广泛应用于乳腺癌临床诊疗活动中[36],PET/CT可以跟踪肿瘤治疗反应,通过PET/CT能适时甚至量化评价肿瘤代谢、增殖、耐药和受体等状况,观察肿瘤治疗早期亚临床反应及评价治疗结束后的近、远期疗效,为制定个体化疗方案和评估预后提供依据[37]。有文献报道,PET/CT对15例直径为3.1~8.0 mm乳腺癌原发性病灶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93.3%、90.9%和100%[38]。研究显示FDG-PET显像评价乳腺癌化疗后疗效较传统影像学方法更加准确,PET显像的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3%、84%,而传统影像方法为85%、59%,FDG-PET显像的准确性为90%,而且研究显示PET显像在治疗开始后 l周即可评估化疗疗效[39]。Smith等[40]对30例进展期乳腺癌患者进行了化疗前、中、后的PET显像并和病理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在化疗第一周期后,化疗有效患者的原发灶及腋淋巴结的FDG摄取明显降低,预测疗效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分别为90%和74%。

总之,正确评价和检测乳腺癌对NAC治疗的反应,从而正确选择敏感的化疗药物,制订合适的治疗方案,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各种影像学方法都有其一定的有点及局限性,所以这就要求临床医生在工作中,合理地选择影像学方法来评估其疗效成为重点,而合理地选择方法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选择,既要保证评估的准确性,又要避免医疗资源的不合理应用。

[参考文献]

[1] 杨奔,左文述.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临床影像学评价方法[J].中华内分泌外科杂志,2012,6(2):117-119.

[2] 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诊治指南与规范(2008版)[J].中国癌症杂志,2009,19(6):448-474.

[3] 邱志龙,顾雅佳.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的MRI评价[J].国外医学:临床放射学分册,2007,30(4):256-260.

[4] Shimizu C,Ando M,Kouno T,et al. Current trends and controversies over pre-operative chemotherapy for women with operable breast cancer [J]. Jpn J Clin Oncol,2007,37(1):1-8.

[5] Kimmick GG,Cirrincione C,Duggan DB,et al. Fifteen-year median follow-up results after neoadjuvant doxorubicin,followed by mastectomy,followed by adjuvant cyclophosphamide,methotrexate,and fluorouracil(CMF)followed by radiation for stage Ⅲ breast cancer:a phaseⅡtrial(CALGB8944)[J]. Breast Cancer Res Treat,2009,113(3):479-490.

[6] 刘江,历玲玲,周绍斌,等.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前后X线征象的变化及意义[J].医学影像学杂志,2006,16(6):572-574.

[7] 迟达,罗娅红,于韬,等.应用乳腺X线检查评价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J].当代医学,2011,17(10):63-64.

[8] Peintinger F,Kuerer HM,Anderson K,et al. Accuracy of the combination of mammography and sonography in predicting tumor response in breast cancer patients after neoadjuvant chemotherapy [J]. Ann Surg Oncol,2006,13(11):1443-1449.

[9] Keune JD,Jeffe DB,Schootman M,et al. Accuracy of ultrasonography and manmmography in predicting pathologic response after neoadjuvant chemotherapy for breast cancer [J]. Am J Surg,2010,199(4):477-484.

[10] 张仁知,周纯武,李静,等.154例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后X线表现及病理对照[J].放射学实践,2010,25(7):750-753.

[11] Shah SK,Shah SK,Greatrex KV. Current role of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in breast imaging:a primer for the primary care physician [J]. J Am Board Fam Pract,2005,18(6):478-490.

[12] Marilyn A,Gerald L,Brian J,et al. Sonographic evaluation of early stage breast cancers that undergo neoadjuvant chemotherapy [J]. J Ultrasound Med,2005,24(2):885-895.

[13] 王铁柱.超声在乳腺癌新辅助化疗中的应用[J].实用医学杂志,2008,24(15):2614-2615.

[14] 陈翠京,唐英,张彦,等.超声及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评价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J].中华医学超声杂志:电子版,2010,7(6):1029-1034.

[15] 祁萌,李金锋,解云涛.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初期超声评效预测病理评价的可行性[J].中华医学杂志,2010,90(8):511-514.

[16] Roubidoux MA,LeCarpentier GL,Fowlkes JB,et al. Sonographic evaluation of early-stage breast cancers that undergo neoadjuvant chemotherapy [J]. J Ultrasound Med,2005,24(7):885-895.

[17] Moon WK,Im JG,Noh DY,et al. Nonpalpable breast lesions:evaluation with power Doppler US and a microbubble contrast agentinitial experience [J]. Radiology,2000,217(1):240-246.

[18] Lee SW,Choi HY,Baek SY,et al. Role of color and power Doppler imaging in differentiating between malignant and benign solid breast masses [J]. J Clin Ultrasound,2002,30(8):459-464.

[19] 陈雅玲,曾炜,常才.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的超声评价及与组织病理学的相关性[J].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2010,19(12):1059-1063.

[20] Kuerer HM,Newman LA,Buzdar AU,et al. Residual metastatic axillary lymph nodes following neoadjuvant chemotherapy predict disease free survival in patients with locally advanced breast cancer [J]. Am J Surg,1998,176(6):502-506.

[21] 沈嫱,宋光辉,沈建红,等.超声造影与乳腺癌肿瘤微血管密度测定的相关性[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9,25(3):441-444.

[22] Rim A,Chellman JM. Trends in breast cancer screening and diagnosis [J]. Cleve Clin J Med,2008,75(Suppl 1):S2-S9.

[23] 赵丽,周晓东,于铭,等.超声及超声造影技术对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的疗效评价[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10,26(8):702-704.

[24] Londero V,Bazzocchi M,Del FC,et al. Locally advanced breast cancer:comparison of mammography、sonography and MR imaging in Evaluation of residual disease in women receiving neoadjuvant chemotherapy [J]. Eue Radiol,2004,14(8):881-888.

[25] Breg WA. Rationale for a trial if screening breast ultrasound:American College of Radiology Imaging Network(ACRIN) [J]. AJR,2003,180(5):1225-1228.

[26] Partridge SC,Gibbs JE,Lu Y,et al. Accuracy of MR imaging for revealing residual breast cancer in patients who have undergone neoadjuvant chemotherapy [J]. AJR,2002,179(5):1193-1199.

[27] Londero V,Bazzocchi M,Del F,et al. Locally advanced breast cancer:comparison of mammography,sonography and MR imaging in evaluation of residual disease in women receiving neoadjuvant chemotherapy [J]. Eur Radiol,2004,14(8):1371-1379.

[28] Kuhl CK,Mielcareck P,Klaschik S,et al. Dynamic breast MR imaging:are signal intensity time course data useful for differential diagnosis of enhancing lesions [J]. Radiology,1999,211(1):101-110.

[29] 李洁,张晓娟,曹昆,等.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后血流动力学变化的动态增强MRI研究[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7,23(3):397-400.

[30] Loo CE,Teertstra HJ,Rodenhuis S,et al. Dynamic contrast enhanced MRI for prediction of breast cancer response to neoadjuvant chemotherapy:initial results [J]. AJR Am J Roentgenol,2008,191(5):1331-1338.

[31] Bahri S,Chen JH,Mehta RS,et al. Residual breast cancer diagnosed MRI in patients receiving neoadjuvant chemotherapy with and without bevacizumab [J]. Ann Surg Oncol,2009,16(6):1619-1628.

[32] Galons JP,Slanetz PJ,Yeh ED,et al. Early increases in breast tumor xenograft water mobility in response to paclitaxel therapy detected by non-invasive diffusio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J]. Neoplasis(New York),1999,1(2):113-117.

[33] Thoeny HC,De Keyzer F,Vandecaveye V,et al. Effect of vasculartargeting agent in rat tumor model: dynamic contrast-enhanced versus diffusion-weighted MR imaging [J]. Radiology,2005,237(2):492-499.

[34] Delille JP,Slanetz PJ,Yeh ED,et al. Invasive ductal breast carcinoma response to neoadjuvant chemotherapy:noninvasive monitoring with functional MR imaging pilot study [J]. Radiology,2003,228(1):63-69.

[35] Bartella L,Morris EA,Dershaw DD,et al. Proton MR spectroscopy with choline peak as malignancy mark rim proves positive predict-tive value for breast cancer diagnosis:preliminary study [J]. Radiology,2006,239(3):686-692.

[36] Tatsumi M,Cohade C,Mourtzikos KA,et al. Initial experience with FDG PET/CT in the evaluation of breast cancer [J]. EurJ Nucl Med Mol Imaging,2006,33(3):254-262.

[37] Keam B,Im SA,Koh Y,et al. Early metabolic response using FDG PET/CT and molecular phenotypes of breast cancer treated with neoadjuvant chemotherapy [J]. BMC cancer,2011,11:452.

[38] Wang Y,Yu J,Nu J,et al. PET-CT in the diagnosis of both primary breast cancer and urinary lymph node metastasis:initial experience [J]. Int J Radiat Oncol Biol Phys,2003,57:362-363.

[39] Schelling M,Avril N,Nhrig J,et al. 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 using [(18)F] Fluorodeoxyglucose for monitoring primary chemotherapy in breast cancer [J]. J Clin Oncol,2000,18(8):1689-1695.

第9篇:医学超声影像学重点范文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医学影像;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9-0278-02

吉林省计划近期将20所高校转型为应用型高校,通过调整招生计划、增列专业学位授权点、实施差异化拨款等政策,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校或专业转型,支持高校深化校企合作、吸引行业企业深入参与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为适应形势的发展,结合医学影像专业教学实际,就应用型医学本科院校培养医学影像专门人才做如下探讨。

一、应用型本科院校医学影像人才的特点

应用型本科院校医学人才与学术型医学人才不同,应用型医学人才是指具有丰富医学专业知识,并能把发明、创造转化成实践,主要承担转化应用和创造实际价值任务的人才。应用型医学人才可以细分为专科、本科和研究生等不同层次。高职高专层次培养的是职业技能型医学人才,在知识构建上以“实用”为限;本科层次的应用型医学人才在知识构建上强调搭建可塑性强的知识框架,强调以通识为目标的专业理论基础、宽广的知识面和一定的创新、科研能力。具体为接受医学影像学本科层次教育,具有较为宽广的医学基础知识和丰富的医学影像专业知识,素质全面,能将现有医学技术转化成实践,并有一定创新和发展的医学影像专门人才。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医学影像人才专业培养目标

培养能够适应社会发展和国家现代化建设基本需要,道德品质和专业素质全面发展,具有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医学影像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医疗卫生机构中从事医学影像诊断、医学影像技术、医学影像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以及医学影像设备管理的应用型医学影像专门人才。

三、应用型本科院校医学影像人才业务培养要求

应用型医学影像人才的必须具备丰富而全面的综合知识,这不仅是应用型人才提升医学专业水平的必备因素,也是个人持续发展的基础,应用型医学影像人才强调复合能力,即对医学知识、技术的应用能力和一定技术创新的科研能力,需要注重理论与技能相结合。应用型医学影像人才应当具有适于创业的专业素质、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道德素质,具体如下。

1.素质方面。①政治坚定,热爱祖国,忠于人民,遵纪守法,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愿为祖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努力奋斗;②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将维护人民群众的健康作为自己的职业责任,珍视生命,关爱病人,具有人道主义精神和基本人文素质,将预防疾病、救死扶伤作为自己的责任和使命;③技术优良,树立终身学习观念,紧跟医学发展潮流,不断追求卓越的医疗技术,认识到持续完善自身医疗技术的重要性;④重视医学的伦理问题,注意保护患者的隐私;⑤尊重患者的人格、及民族习惯,树立依法行医的法律观念,学会用法律保护病人和自身的权益;⑥具有严谨的科学态度,善于分析批判和不断创新,实事求是,有团队合作的精神和观念;⑦注意发挥医学影像资源的效益最大化,在应用各种影像检查技术进行准确诊断的过程中,应考虑到患者及其家属的利益。

2.知识方面。①理解并掌握一些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基础知识和原理,并能用于指导自身未来的生活、学习和医学实践;②熟练掌握人体各时期的正常结构及其功能;③掌握常见病、多发病的发病原因,发病机理、临床表现、影像表现及诊断原则;④能够分析环境因素、社会因素及行为心理因素对疾病形成与发展的影响;⑤掌握基本的药理学知识及影像对比剂使用原则;⑥掌握科学实验在医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⑦认识到预防疾病的重要性,了解常见传染病的发生、发展以及传播的基本规律,掌握常见传染病的分类,防治方法、影像表现及诊断原则;⑧掌握医学影像与放射治疗各种仪器设备的结构和一般维修方法。

3.能力方面。①应用医学影像诊断(放射诊断、CT诊断、MRI诊断)、超声诊断、核素诊断等各种影像诊断技术进行疾病诊断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②应用各种射线进行放射治疗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③医学影像与放射治疗各种仪器设备的结构和一般维修方法;④具有从事医学影像学和放射治疗学科学研究的初步能力;⑤具有一定的英语听、说、写能力,能够阅读本专业英文书刊;⑥具有一定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四、应用型本科院校医学影像主干学科和核心课程

应用型本科院校医学影像学课程体系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医学影像学核心课程的设计突出医学影像学与医学生物工程学科的相互融合。培养应用型医学影像专业人才,专业课程体系要突出应用型本科课程的设计要求并兼顾医学影像学专业要求,重点加强基础医学、医用电子学基础、计算机原理与接口、C语言等课程,课程设计强化实验、见习、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1.主干学科。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医学影像学。

2.核心课程。系统解剖学、人体断面与影像解剖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药理学、诊断学基础、内科学、外科学、医学影像物理学、医学影像设备学、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医学影像诊断学、超声诊断学、介入放射学、肿瘤放射治疗学。

3.主要专业实验。系统解剖学实验、断面解剖学实验、医学机能学、医学影像诊断学实验。

五、应用型本科院校医学影像课程设置和基本要求

应用型本科院校医学影像课程的设置要增强人才培养的指向性,基础课程突出应用性,以强化“应用”为重点,强调“必须、适用”,专业课程突出针对性,以强化“实用”为重点,强调“基本、常见”,着力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应用能力。

1.必修课(含限定选修课)体系结构及具体内容。通识课程包括以下内容:①思想政治教育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基本原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等。②体育教学包括课内教学和课外教学。安排在前两学年,第一学年体育基础教学,第二学年体育选项教学。③大学英语教学包括英语读写和英语听说。安排在前两学年,实行分层次教学。④计算机教学包括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VB程序设计和C语言课程。⑤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基础课程包括高等数学、医用物理学、医用化学、系统解剖学、人体断面与影像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医学微生物学与人体寄生虫学、医学免疫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等。专业基础课程包括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医学影像设备学等。专业课程包括: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医学影像诊断学、超声诊断学、肿瘤放射治疗学、影像核医学等。

2.非限定选修课。实行学分制,学生在校期间必需修满学分。其中包括人文社科类,自然科学类,艺术体育类和专业基础与专业类。

3.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军事课程:军事训练2.5周。劳动:前四学年每学年安排劳动0.5周。社会实践(调查):前四学年每学年安排劳动1.5周。临床见习:共8周,第五学期安排临床见习2周,第六学期安排临床见习4周,第七学期安排临床见习2周。影像见习:共6周,第七学期安排影像见习2周,第八学期安排影像见习4周。毕业实习:共48周,其中X线科12周,CT科12周,MR科12周,超声科12周。

六、创新医学影像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

应用型医学本科院校与普通医学本科教学的本质区别是更强调教学的实践性、应用性和技术性。医学影像实践教学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医学影像人才的关键环节,也是医学影像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课程体系设计上减少了验证性和演示性实验的比例,增加了设计性、综合性和研究性实验,购进了大型医学影像设备,增强了影像实验室的功能,通过大学生科研项目计划,增强学生设计、实施、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努力提高学生参加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在加强影像实验室建设的同时,还加大了对医学影像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在巩固现有教学实习基地的基础上,致力于与省内外大型知名卫生医疗机构的联系,建立了一些高层次的影像实习培训基地,空间跨度基本涵盖南到浙江省、北至黑龙江省的广大区域,并按照应用型医学影像人才培养的目标制定了专业实习手册。课程改革,适当增加了医学影像学专业学生在医院实习的时间,并实现以实习促进就业的目的。

七、优化医学影像教学手段、构建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教学方法改革在应用型医学影像课程体系构建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鼓励医学影像学教师采用CBL、PBL、双语教学及计算机辅助教学法等方法,发挥学生在医学影像学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在教学方式上进行典型影像病例讨论、录像观摩、小组讨论等方法,充分发挥医学影像专业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医学影像学专业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医学影像学专业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谐调发展,从事影像教学的教师应具有系统的理论知识和较高的教学水平,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强的实践能力。此外,聘请省内外医学影像学知名专家任兼职教师,以指导实习、专题讲座等形式将行业内最新成果、技术带入课堂。鼓励医学影像学青年骨干教师参与在岗培训,通过外出进修、学术交流等形式进行教学、科研能力培训,提高其教学科研能力。

应用型医学本科院校的医学影像专业人才培养过程要做好各门课程负责人的遴选和课程教学团队的组建工作,选择高职称、高学历的资深骨干教师担任主干课程负责人,结合影像课程特点和实际,科学、客观地分析影像课程现状和存在问题,抓住制约医学影像教学质量提高的瓶颈,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在解决实际问题上下功夫,确保应用型医学本科院校的医学影像专业人才培养工作取得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