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家庭教育中的语言艺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小学班主任 管理语言 思考与提高 沟通交流
引言
班主任是一个班级的管理者和领导者,小学是一个人思想和性格形成的重要阶段,小学生需要班主任付出更多的关心和引导。班主任应当采用适当的管理方法,运用恰当的语言对学生进行引导和管理,从学生的心理角度出发,用真诚的语言打开学生的心扉,一点一滴地教育学生。语言在管理中很关键,班主任需要提高管理语言水平,才能增加说服力。
一、小学班主任对学生管理的主要问题分析
在传统的小学管理中,班主任采取的管理模式较为单一,往往以教师为管理中心而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班主任的管理理念落后,导致学生的发展不平衡现象严重;班主任的管理缺乏独特的管理计划和目标,往往造成班级管理工作混乱,可能浪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降低小学班主任管理的效果,这种以落后的管理观念为指导,管理方法受局限、较单一,没有办法帮助班主任展开更多的教学管理工作,难以适应新时期教学改革和发展的要求。因此,小学班主任应该改善班级管理方法,语言作为管理工作的重要因素,教师应当重点提高管理语言的技巧,进而提高管理效率,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提高小学班主任管理语言的主要策略
1.班主任与学生之间的沟通艺术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班主任要想提高班级管理的效率,应当及时了解学生,根据学生的语言习惯,采取不同的管理语言,用自己的真诚去打开学生的心扉,从而实现班主任与学生之间良好和谐的沟通交流。例如,面对心里有些自卑的学生,班主任应该多鼓励,及时表扬学生的小进步,让学生逐渐发现自己的优点,一步一步地建立起自信心;面对有些骄傲的学生,班主任应该提醒他,要戒骄戒躁、踏踏实实地学习,班主任要做到言辞恰当、态度温和、语气和蔼,耐心地引导学生的学习。
班主任在进行学生的管理工作时,应当做到公平这一点。小学生正处在是非观形成的时期,每一个学生都需要老师的关心和爱护,因此,班主任应当从维护学生幼小心灵的角度出发,爱护每一位学生,体现班主任对每一位学生平等的爱。学生最反感的就是教师偏心,这样学生总会觉得自己被忽略,降低学习热情,时间一长就极有可能产生逆反心理,不利于学生正确是非观的形成。班主任应当在充分尊重学生人格的基础之上,了解学生的心理变化,耐心倾听学生的忧愁和烦恼,同时用真诚的语言去开导和启发学生。
尊重是有效沟通的前提和基本保证,班主任应该在语言上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建立起对班主任的信任。当学生感觉到班主任真诚关心的时候,自然乐意分享出自己学习中的困难和乐趣,班主任就可以针对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合适的管理语言,增加自身管理的说服力。这样,在保护学生自尊心的前提下,提高了班主任对班级学生的管理效率。
2.班主任与学生家长之间的沟通艺术
班主任和学生家长共同作为学生的管理者和引导者,班主任应当及时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彼此交流管理方法,提醒家长过分溺爱或疏于管理对孩子成长带来的伤害,以及该如何正确教育孩子的学习。班主任通过与家长的沟通,能够充分认识到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心理活动,从而及时转变自身的教学管理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态度。对于一些过分溺爱孩子的家长,班主任应该采取先褒后贬的沟通方式,首先对学生的优点给予肯定和表扬,赞赏家长在培养孩子方面认真的态度和付出的时间精力,然后要和蔼耐心地指出学生的缺点和不足,并提醒家长过分宠爱孩子,并不利于孩子独立性格的形成,最后真诚地提出班主任本身的建议和管理方式,班主任和学生家长之间应该热情、耐心、认真地交流关于管理好学生方面的经验和方法。
对于一些比较疏于管理、敷衍地教育孩子的家长,班主任应当让家长认识到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和学习的重要性,增强家长对教育孩子的责任感,父母的行为对孩子有直接的模范作用,父母是孩子高度信任的人,班主任要提醒家长多多学习有效管理子女的经验和方法,提高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班主任和学生家长之间有效的沟通和交流,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来自学校和家庭的双重关心和引导,能够有效提高班主任管理班级的效果,从而有效避免给学生带来心理方面的伤害。
3.班主任与其他任课教师之的沟通艺术
班主任和其他任课教师共同承担着教学和管理的任务,是学生日常学习中接触到最多的人,两者的共同目标都是培养学生成才,达到良好的教学和管理效果。因此,班主任应该与任课教师进行积极的沟通,及时探讨学生的学习情况,分析和改善教学方法,共同想办法为提高班级的管理工作而献策,进而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积极的学习,提高教学和管理效果。
班主任在与任课教师进行沟通时,应该注意平等的语言态度,双方的沟通应该建立在彼此尊重的基础之上。班主任应当多多参与其他教师的教学课堂,并主动交流自己的看法和建议,还应该帮助任课教师协调其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和教师之间相互了解、消除矛盾和隔阂,班主任应该多向学生讲述任课教师的优点和讲课的特点,增强学生对任课教师的了解,产生对教师的敬仰之情,在学生中树立任课教师的威严,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效率;班主任还应该多多采取任课教师对班级管理工作提出的意见,班主任可能不会及时发现学生在课堂上的问题,教师如果能够及时发现并把这些问题反映给班主任,这样就有助于班主任更快地了解全班的学习动态,发现学生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尽快地采取适宜、有效的手段,并配合任课教师,解决学生的困难,增强班级的管理工作效率。
三、结束语
小学班主任的管理工作涉及到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语言是班主任管理过程中的关键因素,这项工作是一门管理学问也是一门语言艺术,班主任需要掌握管理语言技巧,不断总结管理方法,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做好与学生、家长、任课教师之间的沟通工作,进而全方位的管理学生,提高学习效率,使班级里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全面良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黄艳辉.小学班主任合理运用语言艺术融入班级管理[J].读写算(教研版),2014,(6):153-153.
[2]陈丽霞.小学班主任课堂高效管理“三招”[J].小学时代(教育研究),2012,(11):9.
[3]扎西普赤.小学班主任课堂高效管理"几招"[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4,(41):74-74.
[4]胡佳丽.小学班主任进行班级管理时的语言艺术[J].读写算(教研版),2014,(4):156-156.
【关键词】初中教学 管理 师生沟通
【中图分类号】G6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4-0173-02
初中是学生成长的关键阶段,初中阶段的学生心理还不够成熟,个性特点还未成型。这就需要教师在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充分结合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给予相应的指导和帮助,建立良好的沟通是管理学生工作最基础的要求。传统的教学方式更强调教师在学生中的威信的维护,这就使得教师不愿意放下身段去和学生进行深入的沟通,最后的结果是教师和学生之间存在更多的隔阂,使得初中教学管理工作举步维艰,而新形势下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需要教师改变以往的心态,主动地和学生争取沟通的机会,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亦师亦友的良好关系。
一、注意沟通方式
初中学生正处于心理逐渐成熟阶段,部分学生比较叛逆,对于家长或者老师的教诲存在逆反心理。这就要求教师在做好学生工作时要注意运用一定的技巧和方式,充分把握初中学生的心理状态,多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以学生能接受的沟通方式进行指导,这样才不会助长学生的逆反心理。例如,初中学生正处于对客观事物存在无限好奇心的阶段,自己尚未认知的事物对初中学生充满诱惑,在此阶段有部分学生会迷恋上网络游戏,甚至影响到日常的生活和学习,这就要求教师以正确的方式给予引导和帮助;教师在和这部分学生沟通时要充分肯定学生身上的优点,指导学生对未来对人生有清楚的认识和规划,并且说明网络游戏对学生学习的影响,循循善诱的教导学生要把握度,对于玩网络游戏一定要控制到一定范围内,不然会有不良的后果。以正确的沟通方式可以更容易的让学生接受,并且了解教师的用心良苦,从而对学生产生积极的能动作用。
二、拓宽沟通渠道
传统的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相对比较单一,基本上以课堂沟通为主,这样教师与学生之间仅仅存在着师生教授知识与接收知识的关系,教师不能第一时间察觉到学生的各种动态,学生更不会把教师当成最亲密的伙伴和人生重要的风向标。这就要求教师在管理工作中改变以往的工作方式,积极地融入到学生当中来,拓宽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渠道,让学生的心声可以更明确地表达出来。一方面教师可以以定期举办主题班会的方式和同学进行深入的沟通,让学生勇敢的表达自己对某些问题的困惑,教师给予答疑解惑,帮助初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另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微信、QQ等方式和学生家长之间建立直接的沟通渠道,第一时间了解学生的各种动态,以便在学校给予更专业、更具有针对性的指导,同时家长也可以第一时间了解学生在学校的表现,给予正确的家庭教育。通过拓宽沟通方式教师更深入的了解了学生的各种心理变化,在学习和生活过程中可以给予学生更多的帮助和指导。
三、讲究语言艺术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对于语言的表达艺术的把握是每一位教师都要掌握的基础工作,初中教师管理工作的重点即是学生,面对的人群有着其不同于其他人群的心理特点。初中学生心理承受能力不强,内心比较脆弱,这就要求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时要讲究一定的方式方法,注意沟通中语言艺术的运用,以学生能接受的方式进行沟通和教导。例如,处理学生之间的矛盾时,教师不应该采取传统的苛责的方式进行教育,要深入的了解两个人之间的矛盾根源,为学生分析其中的道理,让学生反思自己的过错,引导学生换位思考,从而从新建立学生之间的信任关系,解决学生心中的疑惑。教师本身的教学工作大部分都是以语言文字的形式进行呈现,这对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教师的语言艺术直接决定着学生学习的投入程度和接收知识的程度,教师要时刻提醒自己在管理工作过程中的措辞,积极发挥语言的魅力来解决管理工作中的问题。
沟通是一门艺术,良好的沟通可以更好地解决矛盾冲突,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教师在管理过程中更多的是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工作,传统的沟通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初中学生的心理需求,初中阶段的学生面对更多来源于各方面的诱惑和挑战,自身的判断和选择能力还够,初中学生心智暂不成熟,这更加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给予正确的指导,帮助学生建立起正确的、积极的思想观念,帮助学生做出正确的选择、指导学生提高自身的辨别能力。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充分的发挥语言的魅力,注重和学生之间的沟通方式,充分结合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有针对性、有重点的沟通工作,为学生培养健全的人格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陈红丽,孙国. 初中教学管理中的师生沟通问题分析[J]. 电子制作,2014,23:142.
[2]徐玉娟. 沟通从心开始――浅议初中师生冲突成因及化解策略[J]. 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1,06:36-37.
关键词: 赏识 尊重 惩罚
1995年,周弘明确提出了“赏识教育”这一概念,赏识教育认为好学生都是夸出来的,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对学生的良好品行、点滴进步表示真诚的赞赏;要充分尊重学生、相信学生,使学生树立自信,相信自己。赏识教育在一定程度上确立了学生主体地位,使学生的自信心进一步增强,促进了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但是,许多教师和家长扭曲了赏识教育的本意,在教育实践中,对学生进行过度的、无差别的、甚至是没有原则的赏识,让学生在“你真棒”、“你真聪明”等甜言蜜语中成长,许多学生成了温室里的花朵,受挫能力特别差,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生活。因此,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赏识教育的内涵,了解人们在运用赏识教育的过程中出现的一些误区,并理性地运用赏识教育。
一、赏识教育的内涵
“赏识”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认识别人的才能并予以重视或赞扬。《学记》中说:“教也者,长善而救其者失也”。《左传·襄公十四年》中也提到:“善则赏之,过则匡之”。赏识的原意是指对人的才能给予认可,并加以重视与赞赏。而现在赏识教育是指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优点进行欣赏和赞扬,以调动受教育者的非智力因素包括情感、动机、兴趣、意志等,激发其创造性。[1]赏识教育作为一种正面的、积极的、鼓励的教育方式,它以尊重学生、承认差异和尊重差异为前提,倡导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以此鼓励赞美学生,对学生充满希望,抱有信心。教育心理学证实:当学生受到肯定与赞扬时,心中会产生愉,在愉快心情中学习,其学习效率高。[2]因此,在学校和家庭教育中开展赏识教育是十分必要的。但赏识教育绝不是简单的表扬加鼓励,它是指赏识学生的行为结果,以强化学生的行为;赏识学生的行为过程,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机;创造环境,以指明学生的发展方向;适当提醒,以增强学生的心理体验,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总体来说,赏识教育是生命的教育,是爱的教育,是充满人情味、富有生命力的教育。
二、赏识教育实施过程中存在的误区
1.赏识的随意性和过度化。许多教师和家长认为赏识教育就是“说好听的话”、“说赞美的话”,不管学生的成绩是有所退步还是某一行为方式欠妥,都给予表扬鼓励,认为表扬越多越好,实施赏识带有很大的主观随意性、过度化,赏识学生没有一个标准。过犹不及,人生之中的任何事都重在把握一个度。一味地用赏识满足学生,无论正确与否都给予表扬、鼓励,容易造成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让学生一味期待老师家长的赏识,最后可能导致“赏识依赖症”。[3]稍有不如意,就会造成学生心情低落、叛逆,甚至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同时,过度的赏识也可能造成学生对赏识的轻视心理,最后造成无所谓的心态,不能起到赏识应有的激励作用。
2.赏识方式的单一性。在目前的赏识教育中,往往只单纯地强调物质奖励,许多老师家长片面地认为,对孩子笑一笑、点一点头的鼓励方式力度不大,效果不明显,似乎只有一定的物质刺激,学生的兴趣才会高涨。然而,心理学研究表明,长期的物质奖励会降低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会将注意力转移到奖品上,这样就会滋长学生的虚荣心,让学生学会攀比,也会促使学生逐渐把爱理解为功利的、可物化的,且一旦学生对奖励的水平不满的话,就会产生懊恼的情绪,他的行为积极性也会降低,结果是毁掉了个体的内在动机,使奖励代替了原本的激励作用。
3.赏识教育目标的狭隘性。自从我国掀起“赏识教育”的热潮后,家长和教师们便踊跃加入其中,开始对孩子实施赏识教育,但受到现代社会功利化的影响,以及中考高考这两大核心指挥棒的存在,我国教育仍然是“以分数论学生,以成败论英雄”,重智育,轻体育、德育和美育,因此,在教育评价中,教师和家长只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当学生的学习成绩有所提高就给予表扬鼓励,对分数以外的良好品质都不予关注和培养,对有些能力的培养甚至是采取了压制的态度;对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往往会给予高关注高评价,而对于“差生”教师和家长更多的是批评指责讽刺挖苦,甚至有的教师认为这些学生不可教,对他们不闻不问,放任自流。心理学研究表明,青少年尚未形成独立的自我意识,他们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大多是依赖他人对自己的评价而来的,年龄越大越看重教师对自己的评价,[4]因此教师的这种不关注、低评价甚至放任自流的做法,严重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不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以及丰富的精神世界的构建。
4.赏识教育中有奖无罚。我国是一个“师道尊严”的国家,教育是一种“上所施,下所效”的上下关系,教师往往高高在上,可以对学生进行任意的惩罚,甚至是体罚,而赏识教育的理念的提出,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教师的“学生观”,改变了教师以往简单粗暴的管理方式,促进了和谐师生关系的发展。但似乎赏识教育又走上了另一个极端,赏识教育的风靡造成了惩罚教育的隐退,一时间无人再提及惩罚,仿佛提到惩罚就是不懂教育,是有背于教育真理的。如今越来越多的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差,有时老师或家长的一句批评,学生就容易产生厌学、逃学、退学甚至轻生的念头,这可能与独生子女家庭教育不当有关,但影响最大的还是这种有奖无罚的教育方式,学生习惯了表扬、鼓励和赏识,形成了一种优越感,但生活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处处充满着荆棘和坎坷,而一直生活在这种优越的环境之下的学生将无法很好地面对现实生活的荆棘和坎坷。儿童教育专家玛莉琳·古特曼也指出,那些小时候经常受到父母表扬的孩子,在他们步入社会后很可能会更失望。
三、理性地运用赏识教育
1.赏识教育要因材施教,客观具体评价。每个学生的性格特征、智力因素、学习方式及爱好等各不相同,教师和家长要深入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个性差异,不能将赏识教育的理论死搬硬套地运用在每一个学生身上,要采用有差异的、有针对性的赏识教育的策略。例如,对于胆怯害羞的学生,应多在众人面前表扬,让学生树立自信;对于学习成绩优异但容易自满的学生,应注重赏识的度,必要时对学生骄傲自满的态度进行忽视或批评。同时,在进行赏识教育的过程中,要防止以偏概全,教师常常因学生的某一种好的行为而大肆表扬学生整个人,以致学生被表扬冲晕了头,而忘了受表扬的原因。因此在进行赏识教育的过程中,要像惩罚教育一样,对事不对人,表扬鼓励其优秀的方面,以此强化它,让学生在以后的生活学习中不断发扬这些优点。
2.赏识教育以精神奖励为主,慎用物质奖励,同时注重语言艺术。当学生在某一方面表现优秀时,教师和家长应运用语言以及点头、微笑和竖起大拇指等体态语来鼓励学生,慎用物质奖励,偶尔的物质奖励应该是不贵重但有意义的,比如,绘画比赛得奖就奖励一盒画笔,歌唱比赛得奖就奖励一张CD等。当然,在运用言语进行鼓励时,也要注重其语言艺术,并不是所有赞美的语言都能达到鼓励学生、促进学生发展的效果,语言运用不当还会产生负面的影响。美国心理学家卡罗尔·徳韦克实验研究表明,对给予“你真聪明”评价的学生,在日后的学习中会选择相对简单的题目,对难题的解答不会坚持太长时间,若失败了很容易沮丧,并且会对自己的能力提出怀疑;而给予“你真努力”评价的学生,在日后的学习中会选择相对较难的题目,且坚持的时间更长,尽管是没有成功,他们也会充分地享受解题的过程,并在以后的学习中更加努力。因此当学生在学习或其他方面取得优异成绩时,最好的方法不是告诉学生他们是多么聪明,不要把这个成绩归功于学生的先天优势,比如相貌、智商等,而是把关注点集中在学生的后天努力上,告诉学生这是他们努力的结果,作为长者对他们通过努力而取得这样的成就而感到骄傲,以此来鼓励激励学生奋发向上。
3.赏识目标多元化,坚持赏识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学生的一切。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提出了多元智力理论,他认为人类具有八种智能形式:语言智能、音乐智能、逻辑一数学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自我认识智能、人际智能和存在智能。人的智力表现是有差异的,有的人具有超强的语言表达能力而数学智力却非常低下;有的人虽空间智力发达,但音乐智力却很低下。美国积极心理学家Tal指出,你不去欣赏赞美人生的优点和长处,这些优点和长处就会枯萎凋谢。因此,在赏识教育过程中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戴着放大镜去发掘学生的优点和长处,冲突传统分数的限制,不要认为成绩不好的学生就是差生,有的学生这门功课学得不好,但在其他方面却表现得很优秀,以此鼓励激励学生,促进学生的成才成人。
4.以赏识教育为主,惩罚教育为辅。由于教育的对象是有着鲜明个性的学生,因此没有任何一种单一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是万能的,赏识教育和惩罚教育都不例外,只谈赏识教育而不谈惩罚教育只会让学生永远生活在甜言美语之中,经不起一点挫折,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只谈惩罚教育而不谈赏识教育,说严重一点那是不尊重学生的人格,是私塾的延续。同时也会给自己带来很多不必要的麻烦,这也不符合新课程新理念新标准的要求。因此在教育的过程中,要坚持将赏识教育和惩罚教育结合起来,以赏识教育为主,惩罚教育为辅,当然这里所谈的惩罚教育不是心理惩罚,更不是体罚,和赏识相比惩罚更需要艺术,因为一个不好后果便不可收拾,因此在运用惩罚教育的时候也要坚持其原则和方法。惩罚的前提是尊重学生,目的是让学生认识自己的错误,并进行改正,让学生产生积极向上的渴望,因此不能出现任何羞辱学生的手段,惩罚只针对事而不对人,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无论什么情况下,都不能让儿童心中成为好孩子的火花熄灭,而羞辱学生只能让孩子产生自己是坏孩子的感受,进而破罐子破摔,从此一蹶不振”。
赏识教育在我国惩罚教育甚至体罚普遍存在的情况下出现,对我国教育的民主化发展,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学生的健康发展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但是任何事都要避免过犹不及,老师和家长要正确理解赏识教育的内涵,避免赏施识教育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以上误区,使赏识教育发挥最大效用。
参考文献:
[1]武艳.高职学生管理中赏识教育的有效运用[A].教育与职业,2012(8).
关键词:技巧;幼儿教师;交流沟通;家园共育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7-143-01
“家园共育”的本质就是家庭和幼儿园共同教育幼儿。只有幼儿教师和家长之间相互配合,才能共同促进幼儿更好的成长。幼儿教育离不开家庭教育,教师对幼儿实施教育需要家长的支持,同样家长也需要教师的理解和帮助。
一、家园之间相互配合,共同促进幼儿更好的成长
要达到“家园共育”的目标,应该通过与家长的长期沟通,让家长正视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之间的关系的同时,还要让家长了解幼儿园的教育目标,了解教师的工作,明确家园配合的重要性。只有在互相了解的基础上,才能使家长有可能来配合幼儿园的一切工作。真正做到“家园共育”。幼儿教师在与家长的沟通中,绝不能以为仅仅是幼儿园单方面在帮助家长提高科学育儿水平,还应认识到幼儿教师在与家长进行沟通的同时,也是向家长学习的好机会。这样不但帮助教师拓宽思路,而且也调动了家长的主动性、积极性,让家长拥有参与幼儿教育的兴趣,有利于促进家长与教师之间的合作,密切家园关系。
作为幼教育工作者,与家长进行有效的沟通是每个幼儿教师必须具备的能力。事实上,幼儿与家长相处的时间比教师多得多,家长肯定比教师更了解自己孩子的脾气、性格和兴趣爱好等等,在教育孩子方面或多或少积累了一些经验,虽然不一定是成功的经验,但对于幼儿教师来说,总会有可以借鉴的地方。幼儿教师在与家长进行沟通时,可以和家长进行必要的经验交流,不仅可以进一步了解幼儿在家的表现,并可以从中发现自己在教育工作中的不足之处,及时调整教育方式。
幼儿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家庭和幼儿园以及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促进幼儿健康成长。而幼儿教师与家长通过沟通交流建立和谐关系是幼儿教育成功的重要基础。
二、幼儿教师与家长沟通的方法和技巧
有人常说幼儿有入园焦虑,实际上新生家长也会有入园焦虑。因为要将自己的心爱的小宝贝交给陌生人看管,既使是自己精心挑选的幼儿园、挑选的老师,也会不放心,不适应。他们会不断的询问教师自己孩子在幼儿园的情况,观察孩子的各种表现,感受教师对自己的孩子的关心和爱护程度。此时,教师需要付出更多的理解和帮助,引导家长和孩子一起慢慢适应新的生活方式,渐渐接纳教师,让教师真正成为他们教育孩子的助手。教师则可以利用这种良好的学习机会,通过交流、反思、学习,积累进行家长工作的经验,获得专业成长,提升自己的幸福感。那么,教师如何与新生家长沟通?我通过工作积累的经验,对此总结如下:教师要以热情、友好的态度创设良好的情感氛围。与陌生人打交道一样,和新生家长初次接触,教师给他们的印象很重要,这时如果你拥有热情友好、亲切温和的态度,将会给家长留下“好相处”的印象,同时他们也会通过你传达出的友好信息,揣测教师将来会用怎样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孩子,这些都会成为今后教师、家长长时间的相处、交流的感情基础。那么这种热情友好的态度怎么营造呢?第一,教师要学会“微笑”。微笑是人与人之间传递友好情感的最简便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在和家长交流时,一个友好的微笑和礼貌的点头,都能时时交流、理解在良好的气氛下进行。第二,教师要学会一些简单的礼仪。比如说和家长交谈时要用眼睛注视对方,并且要和他们平视,也就是要站起来或者让家长坐下来和你对话;当年长的家长与你交谈时,要有礼貌的称呼,可以随着孩子一起喊“奶奶”或“爷爷”;在迎接小朋友或是和小朋友告别时,主动回应孩子和家长……等等。
三、充分发挥语言艺术魅力
一、利用新型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要提升学生的兴趣,语文教师就需要从传统呆板、僵化的模式中走出来,用生动活泼、新颖趣味的原则来指导小学语文教学活动的开展,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的落实素质教育的需求,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要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语文教师可以积极利用多媒体来创设出趣味语文课堂,利用此来营造出赏心悦目的教学氛围,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想象力,让学生乐学。如,在《秦兵马俑》的教学中,由于课堂单调,让学生觉得非常乏味,很多学生不知道什么是兵马俑,为了让学生产生深刻的理解,可以利用多媒体来为学生播放一段关于“兵马俑”的视频片段,此时,学生会被兵马俑深深的吸引,并主动融入到课堂学习中。此时,再利用通俗的语言艺术将图片、文字和视频结合起来,就可以让学生对课文产生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二、利用丰富的教学情境活跃课堂教学氛围
创设情境就是用形象化的手段将某种景象、状态与情景展示出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学习的本质是一种思维活动,兴趣则是学习的主要动力。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经说过:“材料是对学习最好的刺激”。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善于设置情境,充分提升学生的兴趣,这是实现高效率教学的秘诀之一。
如,在《观潮》这一课的教学中,由于小学生缺乏生活经验,无法产生共鸣,教师即可先让学生观看相关的录像,鼓励学生闭上眼睛来感受潮水的声音,再让学生进行朗读,谈谈自己的学习体会。在这种身临其境的情景下,学生可以如闻其声。可见,如果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为学生创设情境,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有着非常积极的效果。此外,还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性格和语文基础来设置出具有针对性的问题,让学生有“言”和“思”的机会,采取这种多管齐下的措施对于优化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十分有益。
三、用良好的家庭学习环境巩固学习兴趣
常言道:“环境创造人”,家庭是培养孩子学习兴趣的重要场所。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言传身教对孩子影响巨大,家庭学习环境的好坏也直接影响孩子学习兴趣的形成、巩固和深化。正如典故“孟母三迁”的描述,孟子正是由于拥有良好的家庭学习环境,最终成就一番伟业。 在日常家访中,笔者发觉一些家长允许孩子在客厅边看电视边做作业,甚至有些孩子的书桌直接被摆在客厅,这种恶劣的学习环境不适合孩子的学习、成长,更不用说巩固深化学生的学习兴趣了。笔者认为,良好的家庭学习环境应该包括以下因素:1.孩子必要的学习空间。在家中,孩子应该拥有相对独立的学习空间,使他们能够安静地学习、思考;2.家长与孩子的充分交流。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的作用不可替代,合格的家长是一位“雕塑家”,他应该“胸有成竹”地教育孩子,指导孩子,帮助他们解决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高孩子学习的兴趣,将自己的孩子塑造为一个精美的“艺术品”;3.家长与教师的有效沟通。家庭教育既是学校教育的基础,也是学校教育的延伸。在日常生活中,家长需要主动与教师沟通,互相了解情况,共同解决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可见,良好的家庭学习环境是巩固、深化小学生学习兴趣的必要条件。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关键词:特殊教育;课堂教学;情感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23-291-01
特殊儿童有别于一般儿童,特殊儿童与一般儿童,可以说是天壤之别。其差异的原因,可能是先天不足,也可能是后天失调,以致于在学习或适应上有特殊的困难或特殊的需要。在教育上,我们必需充分发挥特殊儿童的健全部分;对于缺陷部分,就需施以补救教学。陶行知曾说过,“教师所要创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在特殊教育学校生活中,作为教师更应当与学生一起创造一个真善美的小世界。让他们在感受别人加倍爱的同时,也尝试着去爱别人。
一、用爱打开特殊学生的情感教育之门
我国近教育学家夏丐尊先生曾经说:“教育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称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只有真诚的关爱学生,面对学生时才会产生亲切感,形成自身的愉快心境和良好的教学情感,激起特殊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所以,我们教师在日常生活中,多关怀学生,激发学生向上的情感,当学生遇到”难题“,教师要送一份温暖,献一份爱心,给一份关怀,架起师生沟通心灵的桥梁,用爱打开特殊学生情感教育之门。这样,学生才能亲其师,信其道。课堂教学才能激发学生的灵感,迸发学生思维的火花,是教师驾驭课堂的教育教学实力体现。
二、用游戏的方法激发特殊学生愉悦的情感
游戏是儿童的天性。游戏为儿童提供了一个表现自己各种情绪的有效途径,能够保障儿童的心理卫生的健康。首先,游戏是儿童自己自愿性的活动,是一种轻松、愉快、充满乐趣的活动,它既能为特殊儿童提供逃避紧张、愤怒、厌烦等不愉快情绪体验的条件,又能使他们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
如:7――8岁的孩子,对数学还没有产生兴趣,这时激发他们愉悦的情感尤为重要。如在“猫捉老鼠”的游戏中让幼儿感受“1”和“许多”。老师做猫妈妈,小朋友做小猫,一只猫妈妈,许多小猫;捉到老鼠有大有小。大的老鼠中,有1只黑的,其它是灰的;小的老鼠中1只是白的,其它是灰的等等。从游戏中让特殊儿童知道数字的概念,老师和学生是共同的游戏者,他们在游戏过程中自由自在,没有负担,学生情绪愉快自然而然地喜欢上数学活动了。
三、用表扬、鼓励等激发特殊学生的愉悦情感
维果茨基理论中的“最近发展区”是大家最熟悉的概念之一。最近发展区是指独立行为水平和帮助行为水平之间所存在的一个区域,儿童在发展区内的发展就是帮助行为变为独立行为的过程。
数学活动的开展建立在师生共同建构的基础上,言语引导鼓励学生参加活动,能产生积极的课堂氛围。我们常运用表扬、鼓励对学生的行为或言论的肯定评价,它有着强化作用,能提高他们的积极性,产生愉悦的情感,调动特殊儿童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表扬的形式多种多样,有集体的、个别的、口头的、书面的,如点头、微笑、夸奖、贴红花、五角星、插小红旗、奖励玩具等,当孩子回答正确时,如果老师不置可否,将会挫伤他的积极性;而当老师用点头、微笑或夸奖的话等方式表扬他时,会使孩子产生喜悦、愉快的心情而更积极地参与活动。如:有一位学生刚学习数学注意力不集中。有一次进行举牌的数学活动,他偶然能正确并很快地举起了牌,回答出了老师的提问。于是我对他微笑着点点头。并当众夸奖:“你真行,这次是他第一个回答对,我们给他鼓鼓掌。”没想到接下来的几个问题也都是他第一个答对的。就这样整个活动过程中,他始终能积极主动地投入,注意力非常集中。可见表扬确实能激发特殊儿童愉悦的情感。
四、借助音乐的愉悦功能使数学与特殊学生产生共鸣
唱歌,是特殊教育领域中最基本教学的内容,是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教育活动中有着较稳固的地位。如何让这一传统的艺术形式在当代教育中绽放出新的异彩,我作了以下尝试:
优美动听的音乐或歌曲往往蕴涵着丰富的情感,它极易感染孩子的心灵,加之特殊儿童的情感易于激发、易于显露,对喜怒哀乐都容易产生共鸣,因此,只要老师稍加引导,他们总是能够以强烈的情绪表达自己的感情。在愉快中渗透数学,如:歌曲《两只老虎》、《三个和尚》《拍手歌》等都通俗易懂、曲调活泼,特别是歌曲的中都出现了1、2、3、4等数字。
艺术活动具有开放性的特点,它允许参与者将自身内在信息与外在信息广泛交流。音乐既是形象的语言艺术,又具有无限的空间性,同样的音乐或歌曲带给不同经历的人们是不同的体验和感受,因此,在活动中我首先尊重学生的个人意志,允许他们自由选择表达形式。如在学习歌曲《数鸭子》时,孩子们各抒己见,纷纷按自己的方式表达各自的感受。孩子们的表现五花八门、百花齐放,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孩子们充分展示出自己的个性,并且热爱上数学课,使他们在领悟到在数学课上的快乐,无形中感受数学。
总之,特殊教育学校的老师,尤其是数学老师,只要热爱特殊儿童,有了爱生如爱子的感情,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关键词: 《喜福会》 中美文化差异 母女关系 冲突与和解
引言
《喜福会》是华裔美国女作家所创作的作品,作者具有较高的荣誉,不仅仅拥有语言学硕士学位,还拥有很大的读者群,在语言艺术界具有很深的影响力。《喜福会》是谭恩美的处女作,包含了很多作者的内心想法。这部小说一经问世,就深受人们的喜爱,其中不仅仅反映出一个时代母女之间的感情,还反映出不同家庭对于情感的认识和理解。《喜福会》原本是一个麻将会的名称,小说之所以此来命名,正是因为可以从中流露出人们对于生活所寄予的期盼,也预示着人们要丢开坏的念头,这些都是人们所希望的。一种逆境中求生的心理慰藉也是《喜福会》这部小说所要展现的主要内容之一。整部小说流露出很多儿女情长,其中不乏对异国文化的迷茫,对美国化儿女的失望。小说的主人公是华裔美国人,所以比较喜欢采用中国式的教育方式。但到了美国之后,由于中国人与美国人之间对儿女情长和母女情感之间有着较大的差异性,因此华裔美国人自然对母女之间的情感有着特殊的认识和理解。
1.《喜福会》简介
《喜福会》是四位华裔美国母亲为打麻将而取的聚会名,小说向人们展现了几位母亲生存的不易。在背井离乡的时候,人们面临着不同的境遇所带来的精神和灵魂上的冲撞。不同的华裔母亲们在异国他乡与孩子相依生存。这其中不仅面临着离根落叶的痛苦,而且面临着不同文化之间的冲突等问题,这些都是华裔妈妈在美国所面临的种种困难。华裔母亲们要将中国文化传递给孩子们,希望通过文化守住他们的根。在美国长大的女儿们往往会迷失自己的方向,不知道要如何追寻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更不知道如何探索自己心灵深处的归宿,这些都是不同地域文化而导致的。小说最后,女儿们才知道原来只有“母亲”是自己的心灵归宿,无论身在何地,都不遭受别人的歧视,只要遵循着自己心灵中的归宿,就可以更好地生存[1]。
2.《喜福会》中母女关系的冲突与和解
2.1中国与美国不同文化而导致的家庭背景不同
中国与美国有着不同的文化差异,中国有着五千年的历史文化,而美国则仅仅有二百年的历史文化,导致了国家与国家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在我国母女之间的情感是与生俱来的,无论任何外界事物都替代不了这血浓于水的亲情,所以中国式的家长都非常溺爱孩子,希望通^自己悉心的照料让孩子更好地成长,而美国式的家长则并不这么认为。在美国,孩子与家长之间遵循着美国的生活习惯和风俗,美国人更喜欢历练自己的孩子,希望通过严格的管理方式让孩子形成独立的性格。正是我国与美国教育方式上存在这种较大的差异,导致这些华裔母亲们不知道自己的教育方式是否正确,在异国他乡,四对母女需要面对种种世俗的眼光,很多时候女儿们不知道如何面对外界世俗的眼光,经常感受到与母亲之间存在着情感上的冲突[2]。
2.2中国家庭中的常有尊卑与美国家庭中的平等独立
中国家庭与美国家庭之前有着很大的差异性,从宏观的角度上来看,中国式的家庭教育崇尚儿女孝顺,孩子始终认为自己的生命是父母给的,所以应该用自己的一辈子去为父母尽孝。这些都是我国传统文化所灌输给孩子们的。正如《喜福会》小说中所讲述的内容,小说中的母亲们喜欢群聚,这些母亲在一起通常会形成一个封闭的内环境,将自身与外界环境完全隔离,母亲们不喜欢接受美国式的家庭教育。在美国,孩子与家长之间通常会保持一定的距离,尤其是到了孩子成年之后,父母一般不会再给予孩子更多的关心和照顾,而是希望孩子能够学会独立。美国的孩子们也有这样的想法,成年之后就想依靠自己的努力创造一片天地,并不是一辈子依靠父母的照顾。中国家庭中常有尊卑,这与美国家庭中的平等独立有着很大的区别,所以该部小说在描写母亲与女儿情感的时候,也流露出了这种情感。从中可以看出,不同国家之间存在着不同的冲突与和解,每一个国家都有着自己的生存方式和沟通方式。不同的教育方法必定存在一定的冲突,要迎合两者之间存在的差异性,就应该学会适应[3]。
2.3中国的同甘共苦与美国的个人奋斗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一个人的能力往往不是体现在他个人的价值上,通常代表着他所属群体的价值。因此,在中国一个人做错了事,往往会连累家中的亲人,严重的则会殃及家族,而在美国却并非如此。美国人崇尚个人独立,在面对生活和困难的时候,不同的人所面临的境遇是不同的。中国的同甘共苦与美国的个人奋斗相比,差异性也非常大。在《喜福会》中的美国梦主要展现了母亲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更好地让女儿生存下去。在异国他乡,要想更好地生活就应该清楚地意识到不同民族与国家之间的差异性。《喜福会》这部小说就是向人们展示出中国母亲对待孩子与美国母亲对待孩子之间的差异性,希望从中展现出不同国家母亲在对待孩子时的不同,进而看出教育方式存在着冲突性问题,要想更好地适应这种生活方式,母亲们就应该学会和解。也就是在保留自己生存方式的同时也学着尝试其他生活方式[4]。《喜福会》这部小说既具有中国的一些教育形式,又蕴含了很多美国家庭中的教育方式,向人们展示了不同家庭之间存在的差异性和矛盾,从另一侧面透露出美国的个人奋斗与中国式的家庭教育,不同国家与国家之间冲突和矛盾也逐渐地展现出来。整部小说以四位母亲为根本,展开了以母女为情感的故事情节。正是因为不同国家之间存在的差异性,导致了这部小说深受人们的广泛关注。
2.4中国式的谦虚和美国式的直率
中国人之间非常注重谦虚,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中也会展示出非常谦和的姿态,这与我国民族的内在气质有着很多相似之处,我国民族的性格和气质比较内向、隐蔽,在人与人交往的过程中非常提倡稳健、含蓄,这就是中国式的交流方式,而美国则与此有着天翻地覆的差别。在美国,人们更加注重直率的沟通方式,无论是母亲与孩子之间还是与外界之间都非常注重直率的沟通和交流方式,这与民族自身的生活习惯有着直接的联系。《喜福会》这部小说彰显了中国式和美国式的交流方式,从中可以看出不同的人们在进行交流和沟通时往往会存在较大的差异性。例如在小说的后半部分,中国母亲对自己的拿手好菜谦虚了一番,明明知道这道菜做得非常美味,但还是故意说:“这道菜有些淡了,没味。”这样说话实际上是想受到其他人的赞扬,希望大家都能够尝一尝她做的菜,然而瑞奇却接着老太太的话直接将酱油倒在上面,这一下就令美味佳肴变得乌七八糟,在座的所有人也目瞪口呆。这实际上就是中国式的自谦与美国式的直率之间的差异性,不同国家的人在一起往往会流露出自己民族的生活习性,这就是人与人之间存在的冲突[5]。
结语
笔者简单论述了《喜福会》这部小说,并阐述了其中的冲突与和解等内容。通过分析可以发现,《喜福会》这部小说主要是向人们讲述由于两国的文化差异而导致的一些闹剧。我国具有五千年的文明历史,而美国却只有二百年的历史文化,如此短的时间却能够使美国发展成为如此大的国家,实在令人慨叹。小说通过人与人之间最平常的关系――母女关系,对文化进行了一种全新的诠释,通过艺术进一步地展现出中美文化之间的撞击、再融合等内容。
参考文献:
[1]彭涛赢.中美文化的隔阂、冲突与融合――解读《喜福会》[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09):134-135.
[2]关境.从《喜福会》看中美文化差异[J].长春大学学报,2013(06):145-154.
[3]孙刚.《喜福会》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J].湖北社会科学,2014(05):111-121.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体育课;体育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5)05-026-01
一、要充分了解中职学生的特点
职业中专的学生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大部分学生文化课成绩不理想,被初中教师认为是“差生”,也有被老师歧视的现象,从而使学生对学习失去信心,没有学习目标,自认为没有发展前途,破罐子破摔。还有一部分学生的家庭比较特殊,有单亲家庭的,有留守的,有被父母放弃教育的,还有大部分是独生子女的, 总之,这些学生有的缺少关爱,有的缺少家庭教育,有的缺乏艰苦的锻炼,就形成了意志薄弱,怕吃苦,怕困难,没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思想消极,无法对自己做出正确的评价,也不能明辨是非,这样很容易和社会青年勾结到一起,严重者将走向违法犯罪的道路。作为体育教师,要上好每一节体育课,就有必要对学生作全面的了解。
二、要认真备好每一节课
1、 备教材。教师在备每一节课之前,要对教材做深入细致的研究,分析教材内容,确定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教学目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组织形式,练习手段,教学方法,预计可能出现的错误以及纠错的方法,做到掌握重点,突破难点。
2、 备学生。一堂体育课,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要充分了解每一个学生,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安排上课内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导地位,使每个学生在每一节课都有收获。另外,教师还要掌握学生的特性,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出发,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喜欢上体育课。
3、 备教学环境。教学环境,是指自发地影响人身心发展的一切外部条件的综合,就其内涵来说,包括诸如校际和班际交往、人际关系、学习气氛、课余生活、教学管理等社会性环境气氛。这些因素相互交织,凝集成一种较为稳定的风气,也是潜在的教学和教育因素。教学环境与体育教学效果是紧密相关,相互制约的,良好的教学环境是取得最优教学效果的前提。因此,在备课时,决不可轻视教学环境的影响,教学设计的内容和方案要有助于加深和扩大其所学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促进学生多种能力的发展。所以在考虑课堂设计时,要充分选择和利用教学环境,并与环境保持动态平衡,才能使备好的课发挥其整体功能。例如:冬夏天上体育课大多选到室内,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学生也不感到压抑,春秋天大多选到室外,室外温度适宜学生运动,使学生感到运动是一种愉悦,而不是煎熬。 因材施教,区别对待。根据不同的班级要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从班级特点出发,因材施教同一本教材、同一个教师,如果班级不同,教法、进度、要求都会有所不同。例如:甲班学生学风较差,组织纪律比较散漫。在体育练习活动中就要求教师着重引导学生讨论自由与纪律在锻炼中作用。使学生认识到既要发挥个性,又要严格遵守纪律,组织高度集中统一。乙班学生有些自满情绪,教师就要着重启发引导学生认真看待成绩和缺点、谦逊和自大,教育学生从思想上提高认识。
三、合理利用体育游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争强好胜是学生的特点,教师可在课堂中开展游戏竞赛用比一比的方法来调动学生参与运动的积极性,从而使学生感到有新意有趣味,更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学生在这个自我表现的过程中,既巩固了自己在同学中的地位,也培养了学生的胆量和表现力。同时更激发了学生学习体育内容的欲望和兴趣,对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丰富教学内容,活跃课堂气氛有着特殊的意义。又如在组织短跑类练习时可采用让距追逐跑、叫号赛跑赢积分;在立定跳远练习时可采用猜拳跳远,先到终点的一方可享受另一方的背负;投掷练习中利用投掷线,鼓励学生争当五星级投手等来满足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
四、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学会转变角色
摘 要:在初中阶段,由于学生正处于叛逆期,班主任的工作也更加繁重。同时,由于班主任管理工作具有长期性和琐碎性特点,需要对全体学生负责,在承担教学任务的同时,还要对学生道德品质方面进行教育。本文主要针对初中班主任管理中的常见问题进行分析和阐述,并且提出相关改进策略,希望给予我国教育行业以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初中;班主任;管理工作;常见问题;改进策略
新时期下,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全面实行,对班主任工作也提出新要求。班主任作为学生在校期间接触最多的教师,不仅需要协调与任课教师的关系,同时还要对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学习情况进行关注。因此,班主任在日常管理中,一定要更新管理观念,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和管理经验。进而切实做好管理工作,促进学生健康以及快乐的成长。
一、班主任在管理中常见问题分析
(一)学生思想出现误区
学习是学生的主要职责,在初中阶段,学生的学习任务更加繁重,在应试教育背景下,初中学生也面临着较大的升学压力。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各种思潮对学生带来严重的冲击,对学生的学习热情带来负面影响,很多学生在思想方面出现误区,逐渐产生厌学以及抵触的情绪,为学生未来发展十分不利。
(二)集体主义严重缺乏
当前,很多学生都是独生子女,是家长捧在手心的宝贝,同时,由于社会一些负面思想以及不良风气的影响,导致学生出现自私自利的倾向,集体主义严重缺乏,目无尊长、冷漠自私已经成为当代学生的主要心理特征。
二、班主任日常管理中常见问题改进策略分析
(一)提高自身理论水平
班主任要紧跟教育发展新形势,通过学习提高自身理论水平,在借鉴传统管理经验和管理方法的同时,加强教育理论学习,针对教育心理学以及发展教学学的内容开展深入研究,转变管理观念,并且积极参与到培训活动中,将理论知识与日常管理充分结合,积累管理经验,以理论知识指导实践管理,进而提高班级管理质量。
(二)缓解自身心理压力
在初中阶段,学生心理具有一定的可塑性和不定性,同时,这一阶段的学生也处于叛逆期,为班主任带来较大的工作压力。班主任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班级学生的管理者,一定要具备良好和积极的心态,针对遇见的问题及时调整自身心理,通过多种途径缓解心理压力,以平常心对待班级管理工作。
(三)创新班级管理方法
班主任是班级的组织者以及管理者,同时也是确保班级正常运转的重要因素,因此,班主任一定要树立自身正面的形象,通过学习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在日常工作中形成具有个人鲜明特点的管理方法,并且在班级日常管理中不断进行改进和创新。同时,班主任还要强化管理方法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对管理中遇见的典型问题进行总结和反思。初中阶段是学生价值观、世界观以及人生观成型的关键时期,班主任一定要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通过言传身教的管理方法,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影响。
(四){动学生上进心
在初中阶段,学生最主要的任务是学习,因此,班主任的工作中心体现在督促以及引导学生学习中,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以及学习能力。同时,班主任要积极发挥主导作用,调动学生的上进心,并且充分利用班委会以及班级干部,对全班同学的学习情况进行监督。班主任还要结合班级实际情况,针对学生学习建立评价和反馈机制,强化对学生的管理,引导学生开展良性竞争以及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学习意识和自我管理意识。
(五)激发学生集体荣誉感
在社会大环境中,每个人都处于不同的集体,而集体意识对学生未来发展和工作都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初中阶段,班主任一定要激发学生树立集体荣誉感,在日常管理中宣传集体意识的重要性。同时,班主任还要通过多种途径对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进行培养,通过座位变换以及合理分组,促进学生的相互交流,增加同学友谊,带给学生以集体感和归属感。在平时的班级活动中,要多安排一些合作任务,交由学生合作完成,让学生切身体会到班集体的温暖,促使学生信任同学和班主任,进而为学生未来发展提供帮助。
(六)与家长加强沟通
在初中阶段,学校教育十分关键,但是家庭教育的作用同样不可忽视,班主任要加强与家长的交流与沟通,将学生在校情况真实以及及时的反映给予家长。同时,家长也要将学生的生活情况告诉班主任,进而帮助班主任具体以及全面的了解学生。班主任在于家长的交流中,要保持随和和愉快的心态,促使家长可以积极主动的配合班主任开展各项管理工作,并且理解和支持班主任的工作。
(七)通过鼓励语言激励学生
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要注重语言艺术,由于初中生具有较强的自尊心,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如果语言过于严厉,很可能带给学生伤害。因此,班主任要多运用鼓励语言激励学生,带给学生信心和勇气,给予学生以尊重,让学生感受到平等和亲切,愿意对班主任敞开心扉,接受班主任的教育和帮助。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在教育新形势下,班主任一定要直面在管理中遇见的各种问题,并且通过正确以及科学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教育和管理,进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