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课堂教学的艺术范文

课堂教学的艺术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课堂教学的艺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课堂教学的艺术

第1篇:课堂教学的艺术范文

长期以来,我们用自己的意识代替学生的意识,把自己的认识过程和认识规律视作学生的认识过程和认识规律,重知识学问的灌输而轻视和忽略能力素质的培养,把引导学生说出我们认为正确标准的分析或答案视作课堂教学的终极目标。这样的一潭死水如何激起思维的盈盈浪花呢?

一、探索具有创新价值的课堂教学模式

l.尊重每个学生的观点。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面对同样的素材,可能每个学生的看法不尽相同,教师千万不可以一己之见加以排斥否定,要给学生尽情言论的舞台,让他们思维的火花亮起来。

2.对于教材中的趣味因素和情感因素要善于挖掘,尽可能多地站在学生的立场去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在上《背影》这篇散文时,有个学生提出对父亲过铁道买橘子的艰难体味不深刻,他想亲自体会一下。我鼓励他到讲台上来,攀爬一下高高的讲桌来试试,个子矮胖的他连试几次,虽满头大汗但却无比动情地说:“老师,我终于能明白作者父亲当时的处境了,朱自清写得真好。”

3.宽松的环境,充满感召力的语言,教材中的人文精神能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自信心、独立性、自制力、好奇心、坚持力、勤奋、好胜心、怀疑态度都能借助语言加以传递。讲述陆游的诗歌时,先以故事的形式介绍其生平,并把体现其忧国忧民的经典诗句穿插其间,配上激昂乐曲,学生从中感受到诗人伟大的人格魅力。既降低了新课学习难度,对个人而言,也是一次灵魂的净化。

二、利用多媒体教学创造效率

1.创设情境,兴趣诱导。现代化的视听效果能对教材加以延伸,使学生获得形象而直观的感受。讲授《春》时,首先展示了一幅蓝天白云下的万里草场图,问:你想面对这幅画说些什么?学生踊跃发言,有描述画面的,有诉说心情的,有联想到往事的,他们首先就以一种极活跃的状态投入到了新课学习中,开阔的思路、浓厚的兴趣,无疑为新内容的学习打开了局面。

2.提供事实,化解难点。多媒体教学的极大优势就在于化静为动,虚实结合,引发想象,很多凭白纸黑字无法透彻理解的东西,能利用现代化手段令其立体起来,丰满起来。学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学生对其立意都称似懂非懂。于是我给学生播放了一则寓言短片《蚯蚓》,通过一条可爱而又可怜的蚯蚓,在逃过青蛙、秃鹰、汽车等致命的魔爪,最后却因贪图安逸,丧生于一个球洞中的故事,给了学生最直观形象的解答。课程结束很久,大家还对这则故事津津乐道,可见,难点解决了。而且,给学生深刻的印象也不是普通说教所能替代的。

第2篇:课堂教学的艺术范文

【关键词】五性;四忌;三注意;两转化

提问是课堂教学的常用方法,教师讲课离不开提问。人们常说: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这是因为它不仅要给学生以智慧的启迪,同时还应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学生在美的熏陶中获取知识,增长才干,这就是教学艺术的魅力。作为课堂教学方法之一的提问,应该是也必须是讲究艺术的。

教学过程是师生双向的思维交流过程,教师教得怎样,学生学得如何,需要通过一定方式了解。课堂提问即是方式之一。课堂提问不仅作为教学方法,还被作为了解学生学习活动、掌握知识情况的反馈手段。提问过程即信息反馈过程。充分利用提问反馈,捕捉信息,及时对教学过程进行有效调控,就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不利用提问反馈,收不到信息,或提问不当,信息反馈受阻,则将影响教学效益。因此,要取得好的、受到学生欢迎的教学效果,也不得不讲究提问艺术。提问作为一种教学艺术,应该怎样体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呢?

1.在提问内容上,讲究五性

1.1 目的性。目的性是指课堂提问要有明确的目的。提问是为教学要求服务的。为提问而提问是盲目的提问,盲目的提问无助于教学,只能分散精力,偏离轨道,浪费时间。备课时就要描述出提问的明确目标:为引出新课?为前后联系?为突出重点?为突破难点?为引起学生兴趣?为引起学生争论?为促使学生思维?为总结归纳?等等。要尽可能剔除可有可无、目标模糊的提问,保留目标明确、有实际意义的提问。明确提问的目的性,就能使提问恰到好处,为教学穿针引线,产生直接的效果.

1.2 启发性。启发性是指提问能触动学生的思维神经,给学生点拨正确的思维方法及方向。启发性不仅表现在问题的设置上,还表现在对学生的引导上,要适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思维特点。教学实践证明,提问后出现冷场,不是学生启而不发,而是问题缺少启发性所致。提问有启发性,是启发式教学原则在提问艺术上的体现。

1.3 逻辑性。逻辑性是指提问和教材间具有的内在逻辑联系。提问要按照教材知识结构的内在顺序和学生认知活动的顺序进行。设置问题,环环相扣;解决问题,层层剥笋;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逐步提高。提问时不注意逻辑顺序,深一脚,浅一脚,重一脚,轻一脚,会造成学生思路混乱,影响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提问讲逻辑性,是认知规律及教学的系统性原则在提问艺术上的体现。

1.4 针对性。一方面,要针对教材实际。提问要紧扣教材,把握住重难点,有的放矢。教材的重难点,是教学的主导方面。在重难点上发问,在关键段落、关键字句上发问,在突出教材结构的关结点上发问,就抓住了主要矛盾。另一方面,要针对学生实际。对不同基础的学生、不同性格的学生、男生和女生,都应有所区别,因人而异。对优生,提问内容要难些,要求应高一些,使其自感不足,有一定压力;对基础较差学生,提问内容要相对易些,还要适当时给以引导和补充,使其增强信心;对性格内向而又胆怯的学生,不仅要考虑提问场合,还要注意提问方式;对女学生,更要在生理、心理和个性上与男学生加以区别。提问有针对性,是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结合的教学原则在提问艺术上的体现。

1.5 适度性。适度性即所提问题难易适中,不贪大求全。要防止浅――缺乏引力,索然无味;偏――抓不住重点,纠缠枝节;深――高不可攀,“听”而生畏;空――内容空泛,无从下手。提问适度,就是要掌握好难易间的“度”。太易,脱口而答,无法引起思考,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不利。太难,难以下手,造成心理压力,效果适得其反。提问适度,是量力性教学原则在提问艺术上的体现。

2.在提问对象上,有四忌

2.1 忌偏爱。不少教师只喜欢向成绩好的学生提问,不愿意向成绩中差的学生提问――既担心答不出影响教学进度,又害怕他们不愿意答问。根据调查,各种基础的学生都有答问的愿望,特别是基础差的学生,对教师是否提问特别敏感,认为提问是教师信任的表现,对教师提问时忽视他们的存在很有意见,他们强烈要求一视同仁。偏爱使提问艺术失去魅力。

2.2 忌惩罚。个别老师特别是个别班主任,将提问作为惩罚手段,专门收拾心目中的“差生”。答不上问,就罚站,罚作业,罚劳动,甚至惩罚株连全班。惩罚忽视了非智力因素中的情感领域,破坏了和谐的教学气氛,造成了师生对立,产生了消极影响。学生最反感惩罚式提问。惩罚使提问艺术变形变味。

2.3 忌讥讽。提问时,亲切的语言、热情的态度、轻松的气氛将消除学生的紧张和压抑感。对成绩差的学生,适宜以鼓励的语气提问,用赞许或肯定的口吻评价。学生一时答不出,绝对不要用“这么简单都答不上,真笨”之类的话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而应以“不着急,再想想”、“暂时答不出,没关系,坐下再想想”等亲切话语去抚慰学生心灵。讥讽是提问艺术的大敌。

2.5 忌齐答。齐答,看来学生适应,但不是积极的适应,不能促使学生独立思维,反使学生养成不假思索脱口而出的坏习惯。齐答造成假象,反馈信息失真,影响教师的判断和矫正。课堂教学一般不宜采用齐答式提问,对小学高年级学生和中学生尤其如此。更不要将齐答式误为启发式,一堂课齐答到底。齐答使提问艺术黯然失色。

3.在提问时间掌握上,有三点要注意

3.1 注意层次。课堂教学全过程中都可提问,但提问是有时间层次的。一般说来,大概有:开讲时提问引入新课,将旧知识和新知识联系起来;过渡或转折时提问,将教材结构和知识系统联系起来;小结归纳时提问,将理解和记忆结合起来;在关键处提问,将兴趣和知识重点结合起来;总结规律时提问,将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的培养结合起来。在具体讲授过程中,不宜频繁提问,不宜边讲边问,边问边讲,一问到底。

3.2 注意停顿。教师提问后,要留出时间让学生充分思考。学生只有经过充分思考,才能回答所提问题。提问结束即要学生回答,学生来不及思考,既达不到提问的目的,又容易形成畏惧心理。提问后时间上有停顿,能够促使学生积极思维。

3.3 注意整体。提问仅仅是教学方法之一,它只有同其他教法有机配合,形成完整合理的结构,才能显示整体功能。哪些地方需要提问,提问什么,怎样问,抽那类学生答问,什么时间提问,等等,都应同其他教法结合起来通盘考虑,事先设计好。不要想问便问,随便提问。提问的随意性破坏了整体性,影响提问的效果。

4.在提问及其答问的指导方式上,要争取实现两个转化

第3篇:课堂教学的艺术范文

1 教学语言要准确规范,严谨简约

数学教师对定义、定理的叙述要准确,不应使学生发生疑问和误解。

1)对概念的实质和术语的含义必须自己有个透彻的了解,比如“整除”与“除尽”、“数位”与“位数”、“切线”与“切线长”等如果混为一谈,就违背了同一律;又如有的教师讲“圆锥的体积等于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就忽略了“同底等高”的条件;有的教师指导学生画图时说“这两条平行线画得不够平行”“这个直角没画成90°”等,就违背了矛盾律;而“所有的偶数都是合数”“最小的整数就是0”之类的语言错误就在于以偏概全,缺少准确性。

2)必须用科学的术语来授课,不能用生造的土话和方言来表达概念、法则、性质等。比如,不能把“垂线”讲成“垂直向下的线”,不能把“最简分数”说成“最简单的分数”等。

严谨,除了具有准确性之外,还应有规范化的要求,如吐词清晰,读句分明,坚持用普通话教学等。简约,就是教学语言要干净利索,重要语句不冗长,要抓住重点,简捷概括,有的放矢;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年龄特点,使用他们容易接受和理解的话语;要准确无误,不绕圈子,用最短的时间传递最大量的信息。

2 教学语言要形象有趣,通俗易懂

教学语言既非书面用语,又非口头用语,要通俗明白,使学生听得有滋有味。教师应该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使深奥的知识明朗化,用自己深厚的文化底蕴教给学生丰富的数学素养,通过驱动学生的数学想象,来达到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目的。怎样才能实现上述要求呢?

首先,要用形象化语言去解释抽象的数学概念。一般来说,对人的感官富有刺激性的语言,最能引起学生的兴趣,笔者大学时期的一位教授在讲解“阶乘”的概念时说:“100!这个结果大得惊人哟,所以我们使用!”“数的阶乘”这个概念,从意义到算法,使笔者记忆深刻,终生不忘。

其次,要精心锤炼描述性的语言,把学生带入美的意境。数学教学偶尔出现几句诗情画意的语言,效果更是不同凡响。

3 教学语言要幽默风趣,比喻恰当

幽默是一种较高的言语境界,它富有情趣,意味深长。数学教师的语言幽默,其作用是多方面的:1)可以激活课堂气氛,调节学生情绪;2)可以提高批评的效果,让课堂违纪的学生心悦诚服;3)可以开启学生的智慧,提高思维的质量。课堂教学的幽默应和深刻的见解、新鲜的知识结伴而行,教给学生理智,学生会产生会心的微笑,获得美感享受。

值得一提的是,运用幽默语言时,应该注意将幽默与无聊的插科打诨和耍贫嘴区别开来,不能人为地穿插一些与教学无关的笑料,不可滥用幽默讽刺挖苦学生,因为不管幽默批评多么高明,都难免不带有讽刺意味,如果有意或无意地贬损了学生的人格,挫伤了学生的自尊,那就会产生极大的负面效应。

4 无声语言要使用得当,恰到好处

数学中的无声语言包括教师的表情语言、手势语言和体态语言等,这些无声语言可辅助有声语言实现教学目的。一名教师不能没有表情,不善于运用表情的人就不能做一个好教师。一名教师只有在他学会在面部、姿势和声音各方面做出不同的表情时,才能成为一名真正的教师。人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就是说眼睛可表示出各种各样的感情,如高兴、气愤、赞成、反对等。课堂上师生之间的学习交流常常靠眼睛来联系,都是用和蔼亲切的目光去捕捉学生的视线,让目光洒遍教室的每个角落,使每个学生都感到老师在注意自己,这样无形中就起到控制课堂的作用教师可以用严肃和警告的目光去批评课堂中的违纪学生,同大声训斥相比,学生更容易接受,且不影响大部分学生的注意力。

教学语言虽然可以传递各种数学信息,但若没有手势,课堂教学就像运转机械一样冷漠死板。在课堂教学中,手势使用得当,可以增强语言力度,强化要传授的数学知识,给课堂增添亮色和活力。教室毕竟与舞台不同,应强调自然和真实,无须刻意追求某种形式,不过应该遵循下面的原则:1)不要过多地重复一个手势,以免学生感到乏味;2)不要把手交叉在腰或笔直地扶在教台上装作老成持重,更不要搔耳挠腮,转移学生的视线;3)不要把手势结束得太快,以免学生感觉突然;4)要保持手势自然、适度,达到“出其手若出其心”,不要大动作,不要太夸张、太过火。

第4篇:课堂教学的艺术范文

【关键词】新课标;课堂教学;调控艺术

高中化学新课标的实施,是以素质教育学生发展为本,以培养和塑造人的综合素质为目标,是科学的、前瞻的教育,体现了现代教育所具有的主动性、民主性、创造性的时代特征。这就要求21世纪的化学教师必须站在化学发展的“昨天”与“明天”的新旧契合点上寻求自己的创新与发展,注重课堂教学的调控艺术,有效地创设学习的情景,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有计划地、有步骤地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科学的探究能力,强调培养学生的学习品质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德国教育家第多斯惠也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励。”这就告诉我们,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教师就要善于运用自己的教学机智调控课堂气氛,给学生营造一个民主、和谐、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本文是结合我实施新课标一年多来对化学课堂教学的粗浅体会。

1.用趣味性实验,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研究表明,凡是人们感兴趣的东西都容易主动、积极地去认识探究。化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结合课堂教学的内容,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和解决工农业生产中的问题,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例如在讲九年级化学绪言课时,为了一开始就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设计几个趣味实验必不可少。我运用简单仪器和药品,带领学生完成了“魔棒点灯”(KMnO4和浓H2SO4)、“水能生火”(Na2O2和H2O)、“烧不坏的手帕”(酒精)、“喷水生字”(酚酞、NaOH溶液和稀HCl)等趣味小实验,同学们学习热情高涨,他们既感到“神奇”、“有趣”,又急切地想知道为什么,充分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让他们初步体会了化学可以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的内涵。

再如实验基本技能训练课上,为了让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进来,体验化学世界的乐趣。我将全班同学分成每2人小组,一人吹气,一人用采用排水法收集一集气瓶人呼出的气体,再准备同样大小的一集气瓶空气,然后分别用点燃的木条试验,比较木条在两瓶气体中燃烧时间的长短,最后得出结论:人呼出的气体比空气中所含的氧气少。在这个过程中同学们人人动手,相互协作,顺利地完成了老师布置的任务,让他们每一个人都体验前所未有的成就感。这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让每一位学生在课堂活动中都得到提升、进步和发展,让每个学生都感到自身的价值和潜力。

2.用生动的故事,创设化学学习的情景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如果没有问题,科学的发展就走到了尽头。如果教师能用生动的故事作切入点,激发学生的学生兴趣,并能在恰当的时机设疑切中要点做到恰到好处,就能诱发学生的内驱力,从而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记得在讲金属腐蚀时,我先给学生讲了一个小故事《格林太太的假牙》:格林太太一口整齐而洁白的牙齿中镶有两颗假牙:一颗黄金的(富有的象征);另一颗不锈钢的(车祸的痕迹)。令人费解的是:自打车祸后,她经常头疼、失眠、心情烦躁……尽管一些有名的医院动用了所有堪称一流的仪器;尽管一些国际上知名的专家教授绞尽脑汁,但格林太太的病症未有丝毫的减轻,而且日趋严重……这到底是为什么呢?这样的设问一方面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同时也为讲金属腐蚀设下伏笔。

3.用巧妙的连环设问,激发学生探究原理的兴趣

例:实验课上,老师将无色酚酞滴入NaOH稀溶液中,溶液变成红色。老师不失时机地提出问题:NaOH溶液中哪种粒子使酚酞变色?

同学们大胆猜想:

猜想1.使酚酞变色的粒子是H2O;

猜想2.使酚酞变色的粒子是Na+;

猜想3.使酚酞变色的粒子是OH-。

老师提问:那如何设计本次实验并对大家的猜想加以验证呢?学生讨论后,设计如下方案:

3.1 向盛有蒸馏水的试管里滴几滴酚酞,不变色;

3.2 向盛有NaCl溶液的试管里滴几滴酚酞,不变色;

3.3 向盛有NaOH溶液的试管里滴几滴酚酞,变红色;

老师环环相扣的设疑把学生引入思维的矛盾中,同时在思维的“愤”、“悱”撞击中,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4.用生动的比喻,诠释抽象难懂的知识

每一个教育和教学过程都是在一定的情景中发生和发展的,一堂课的成败首先取决于学生听讲的情绪。为此,教学过程就必须创造出良好的情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在化学理论学习中往往会遇到一些抽象难懂的知识,教师不能“硬性灌输”,相反要善于运用生动形象、贴切恰当的比喻,既可增强趣味性、说服力,又能有效地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

例:《气体摩尔体积》一节的教学难点是:在相同状态下,为什么1mol 不同的固体和液体物质体积不同,而气态物质的体积却几乎相同呢?

教师讲清原因:物质的体积大小决定于三个因素:(1)构成物质的微粒数目;(2) 微粒的大小;(3)微粒间的距离。而构成物质的微粒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部分抽象的知识。教师准备八个乒乓球,当学生看到乒乓球时,注意力立即集中在这些球上。这时教师抓住这个教育契机对学生说:“现在我们把篮球和乒乓球分别代表不同的微粒。首先大家告诉我四个乒乓球放一块体积大,还是八个乒乓球放一块体积大?”答案是显而易见。再问:“现在把八个乒乓球放一块体积大,还是八个篮球放一块体积大呢?”答案又是显而易见。最后老师说:“同学们,现在抬头看看教室的八个角,如果我们先将八个乒乓球分别放在八个角上,然后再将八个篮球分别放在八个角上,你们认为会对教室的体积有无影响呢?”答案当然也是显而易见的。乒乓球及篮球分别代表不同气体的微粒,对于气体来说,微粒数量及微粒间的距离决定了其体积。一个形象的比喻将学生不熟悉的、抽象的知识进行了直观的描述,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很轻松地理解了新知识。

5.用探究性实验,激活课堂探究的氛围

化学实验能以鲜明、生动、直观的现象与意想不到的效果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产生探究的动机和欲望。

在讨论微粒的运动性时,教师创设如下情境:

A、B、C三只小烧杯内分别依次盛有一定体积的浓氨水、酚酞溶液、酚酞溶液,按下图所示进行探究活动。过几分钟,烧杯B中的溶液变成红色。

问题:通过以上实验现象观察,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学生展开讨论,大胆猜想,往往提出如下的假设:

5.1 烧杯B中溶液变红,与烧杯A有关。

5.2 烧杯C中溶液不变色,可见空气中没有使其变色的微粒。

5.3 烧杯A中浓氨水散发出一种看不见的微粒,溶解到烧杯B中的溶液中,使溶液B变红。

6.自主学习的交流与合作,课堂教学的主旋律

倡导“主动参与,乐于探究, 交流与合作”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方式,是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这种学习方式,强调亲历性、体验性,它突破了认知知识理性范畴,已扩展到情感、生理和人格等领域,有利于学生身心和人格的健康发展。因此,我在课堂中十分注重学生的自主参与,希望通过独立学习、小组讨论、集体评议、师生交流等多种教学手段,发挥教师组织者、指导者的作用,将化学这个绚丽多姿的舞台让给学生自己。在他们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使他们产生探究的动机和欲望,在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推理、概括中自行得出结论。

例如学习《化学必修1》氯气溶于水时,为了搞清氯水中存在的微粒,我设计了一个探究的实验:将新制的氯水分别加到紫色石蕊、FeCl2、Na2CO3和AgNO3等溶液中观察有何变化,写出有关的离子方程式。首先让学生自己进行实验,然后再组织学生讨论、交流,让学生各抒已见,相互启发,教师再巡回点拨,最后在广纳众议的基础上得出结论。这种教学方法,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效果较好。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着引导、指导、点拨、评价的主导作用。学生通过实验亲自去发现问题,使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得到了培养;探究中,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了表达能力;归纳总结,促成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得到有效锻炼与提高。通过以上学生的动手、动脑、动眼、动口等活动,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总之,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教学是一门艺术,充满了挑战,呼唤着智慧。高中化学教师必须更新教学理念,与时俱进,提高用教育理论指导和反思教育实践的意识和能力,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使学习、讨论、交流处于宽松、愉快的氛围中,使我们的化学教学更趋合理和有效,使学生的学习智力从“常态”跃迁到“激发态”,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高中化学 罗萍丽.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研究.北京教育研究.2006,4

[2] 高中化学 林明,陈继泽.高中新课程化学探究性实验的教学策略.浙江教学研究.2007,5

第5篇:课堂教学的艺术范文

一、有针对性

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问题,对学生学习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可能做出的反映,要有充分的预见,并事先设计好应对措施。要根据学生认识事物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规律,由表及里,由近及远地提出问题,诱导学生思考。

例如:在教学多边形的内角和之前,有人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

1.什么叫多边形的对角线?连接多边形的对角线有什么作用?

2.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是什么?这两个问题不仅一下子唤醒了学生对旧知识的回忆,而且让学生很快地联想到把多边形转化为己学过的三角形来解决。如果这两个问题换成:什么叫多边形?什么叫多边形的内角?就达不到这样的效果了。课堂提问忌不分主次轻重,避免随意性、盲目性和主观性。如果脱离这一点,往往会导致“问无实质,问多无趣”,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能力的发展。

二、有启发性

切忌问学生“对不对”“是不是”“好不好”等这样一些没有价值的问题。

教师若能紧扣课题,制造悬念,就能“一石激起千层浪”,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引发他们思索、想象,将他们引入最佳学习状态。

例如,在讲授“圆周长”时,提问:假如把地球近似看作一球体,绕着赤道用一根绳子捆紧,然后把捆着的绳子放长10米,中间的空隙能容纳一头牛。学生感到不可思议,非常惊讶。再比如,教学“有理数的乘方”时,可利用学生对珠穆朗玛峰高度的认识,引导学生从“折纸”游戏开始,让学生体会一张纸片只需对折不多的次数,其厚度就会大幅增长,接着教师指出“一种厚度是1mm的纸板,对折23次,就可超过珠穆朗玛峰高度。”形成强烈的悬念,使学生感受乘方的魅力,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及时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到教材上。

三、有趣味性

兴趣激发灵感,兴趣是发现的先导。在教学三角形三边关系时,我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不是任意拿三条线段首尾相连都能组成三角形的。”学生听了,觉得简直不相信自己的耳朵,不是才学过三角形的定义:平面内三条线段首尾相接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吗?怎么又不能了呢?学生顿时有了兴趣。

我在讲授一元一次不等式时,进入新课前在黑板上板书了一首自编的顺口溜:学生若干房若干,分配住房有点难。每间房子住4人,还有8人在外面;每间房子住8人,还有1间住不满。动动脑筋算一算,学生多少房几间?学生看后,满腔热情,满以为不用吹灰之力,列一元一次方程就可以解出来的,结果一试,不行!于是我就很顺利地导入了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新课,大家听起来格外起劲,注意力特别集中。

四、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的几个注意点

教师提问不仅是为了得到一个正确的答案,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利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或使教学向更深层次发展。为了使提问更有效,教师必须注意提问过程中的一些要求。

1.明确与清晰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所提问题首先要求十分明确,要能使学生确切地理解。每次提问都必须以落实教学目标,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鼓励他们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增强学习数学动力为根本。其次,教师要锤炼语言,要求所提问题的表达深入浅出、清晰明快、简明扼要、连贯清晰,不要提出模模糊糊、很难说清的问题。因此,教师须认真备课,所提问题须反复推敲。

2.适度与速度

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要做到适时适度,讲究实效,问题不能太易或太难。同时,提出问题后要留给学生足够的表达意见的时间,使学生有较多讨论和回答的机会,把总结陈述型数学教学变为数学思维活动教学。

3.倾听与反馈

第6篇:课堂教学的艺术范文

课堂教学 艺术 兴趣

课堂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课堂教学是学生与教师的共同活动过程,是真善美的和谐统一,是创造性很强的综合艺术,搞好课堂教学,对教师来说,不仅是完成一项工作和任务,还是恒久的科研课题的执着的艺术追求。课堂教学能产生一种迷人的力量,假如教师上课没有教学艺术,学生上课的兴趣就减去了一半;剩下一半即使是科学的知识,学生也处于一种被动而僵化的状态,因此语文课堂教学不能没有艺术。

那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运用教学艺术使我们的课堂教学达到最佳效果呢?下面我想从几个方面来谈谈我个人的看法。

一、教学目标的艺术

进行任何一项活动,都要有的放矢,这个“的”,在课堂教学中就是教学目标。有了目标,才能克服主观随意性,使教育具有针对性。

教学目标的艺术,就是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如心理特点、年龄特征、智能水平;考虑学生的智能发展的不平衡,心理的个性差异及教学内容的难易深浅。设置目标要做到:(1)教学目标系统要有层次性,层次的设计应是由易到难,由低级到高级,逐层深入。(2)教学目标要体现学生的个别差异性,因材施教,因人定标,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的体验,从而提高其自信心、激发其上进心。

二、课堂导入艺术

凡是优质的课堂教学都具有非常考究的开端设计和独特性,使课堂教学一开始便能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引出这堂课的核心话题。比如,我们在教《“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一课时,如何让学生对标题的引号生疑呢?我们教师在板书课题时,可以故意不写引号,然后问一个带有疑惑目光的学生发现了什么问题。学生说:“您没有用引号,鲁迅为什么要用引号呢?”教师称赞他问得好。再比如,我们教师在教《警察与赞美诗》时,这样导入:“我们每个人都不想进监狱,为什么美国人苏比非常想呆在监狱里呢?一下子就把学生的思维带到课堂的中心问题上来。这种导入艺术就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激起了学生的兴趣,教学效果显著。此外,课堂导入艺术的方法还有很多,如问题导入、审题导入、妙语导入、练习导入等等,但不论哪一种导入方法,都要求简练、短小、精悍,以尽快进入主题。

三、教学思维的艺术

教学,犹如音乐,既有协奏,又有变奏,抑扬顿挫,节奏明快,才能使乐曲流畅优美。教学活动的过程是教和学的双边思维活动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尤其需要讲究思维的节奏,使课堂波澜起伏,跌宕多姿。

教学思维的艺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启发、引导、形成教与学的,教学目标得到充分的体现,学生思维处于极度亢奋、活跃的状态。课堂有了,学生就能保持一种积极探索问题,迅速准确把握知识和技能的良好精神状态。但有时,学生思维也会处于相对静止的状态,教学中的停顿、休整等。但他不是消极的休息、不是乏味的沉闷,而是紧张兴奋中短暂的放松,在放松中,使学生得到心理调节。在紧张的学习以后,学生要对知识进行整理、消化、回味,或者在理解的基础上储存,或者随之转化成能力。所以教师在问题的设计上要有启发性和层次性,呈螺旋上升趋势,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四、教学方法的艺术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满堂讲,满堂问,满堂灌,以讲代学,以问代学,甚至以讲、问代练,越俎代庖,教师的活动倒是实实在在的,而学生的学却是虚无缥缈的。

课堂教学方法的艺术,一是要留有余地。教师应启发学生把不懂的问题提出来,让学生培养质疑能力;教师在关键处留出空白让学生思考,让学生来讲,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尽量扩大学生的参与面,力求让每一个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多读多练多思,学会认知,学会方法,学会应用,把讲堂变为学堂。二是要做到“多退少补”。“多退”即学生自己通过读书或思考,能感知的内容和理解的问题,教师退而不讲;“少补”,即在学生困惑、难于理解的地方,教师适当梳理,补充。教师要帮助学生掌握解决矛盾的方法,使学生能举一反三,以点带面,触类旁通,由掌握知识到形成能力,由“学会”走入“会学”。

五、教师语言的艺术

教师语言,是教师传授知识的主要形式,教师的语言修养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所以教师语言必须要做到准确、简明、生动,字正腔圆,娓娓动听,或抑扬顿挫,或慷慨激昂,都要以声引人,以情动人,给学生以美得享受。

课堂教学仅靠有声语言是不够的,很多时候,要借助动作、表情、姿势乃至衣着等无声语言传递信息,表情达意。恰当的手势,和蔼的表情,惟妙惟肖的描摹,可以创设和谐多彩的语言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集中注意力,增大师生感情交流的程度,减轻学生的视觉和心理感受的疲劳,保持旺盛的精力。如教师在提问后,一个学生想举手回答,但犹豫不决,教师投以热情、信任的目光给予鼓励,当学生回答到中途停顿下来,教师点头肯定其回答作为再一次的鼓励,这时候,学生的紧张感消除,又有了成功的体验,这时教师竖起大拇指予以表扬。此时无声胜有声!

六、课堂结尾的艺术

一堂完美的课,不仅要有好的开头,而且还要有完美的结尾,课堂教学的结尾对学生学习的知识具有归纳、小结的作用,对他们的思维起着整理作用,对整堂课的教学起着“回炉”提炼的作用。它也是衡量教师教学艺术水平高低的标志之一。结课的形式与方法很多,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学生情绪灵活运用,而不拘于形式,死板单调。

常见的结尾有激励式结尾,教师以意味深长的话语厚望于学生,打动学生的心扉,留下难忘的印象;延伸式结尾即在课堂教学中,当学生已经取得了某一方面的知识时,为了加深拓宽学生的视野,常要跳出教材,把他们的眼光引向课外,开辟广阔的第二课堂,让他们自己去获取知识。扩大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他们的语文能力。此外,还有归纳式结尾、回味式结尾、反馈式结尾,等等。

七、课堂练习的艺术

课堂练习要训练学生创造性的思维与能力,题型要不拘一格,如《内蒙访古》课后练习第五题关于两种句式表达效果的比较,我们教师不应直接让学生去做原题,而是给它翻新,从这篇文章中再找出几条表达效果好的句子来,让学生按照第五题的要求,新编几组句式作比较,再比如,《党员登记表》一课,课后有这样一题:让学生给小说的每一部分加上小标题的练习,我们教师不能照书去做,而是将它翻了个新,改题为:“请在这些小标题的动词谓语前面加上一个恰当的状语,要求这个状语能概括基本情节,并能反映出人物的精神面貌”。这么一“翻”题目就翻活了,学生的答案就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景象,进而就培养了学生创造性思维。

总之,教学有法,然无定法。教师可以在教学艺术实践中,探索各种有效的方法。

参考文献:

[1]教学艺术在课堂中渗透.

[2]素质教育课堂优化策略.

第7篇:课堂教学的艺术范文

一、语文课堂教学留白艺术的内涵

(一)留白

什么是留白呢?留白是一种运用广泛的艺术表现手法,它是创作者在创作中为了更充分地表现主旨而精心留出的“空白”。这种“空白”,并非空而无物,而是相对于物象的实所呈现出的艺术的虚,它是一种空灵,一种虚中求实,一种虚与实的和谐统一。因此,艺术作品的“空白常常呈现一种“虚灵”的“空间感型”,使艺术作品虚实相映,形神兼备,从而达到“无画处皆成妙境”的艺术境界,给接受者以广阔的想象空间和无穷的艺术美感。

留白艺术广泛地渗透于音乐、绘画、雕塑等众多的艺术门类中,就语文文本而言,尤其是文学作品就较好地体现了这种留白艺术。如《项链》一文在“发现项链是假的”的中戛然而止,留下了结局的空白让读者去想象和发挥,其他的一些文学作品也都为读者留下了再创造的想象空间等等。

(二)语文课堂教学留白艺术

格式塔心理学派“完形压强”理论认为,当人们在观看一个不完满即有“缺陷”或“空白”的形状时,会在知觉中情不自禁地产生一种紧张的“内驱力”,并促使大脑积极兴奋地活动,去填补和完善那些“缺陷”和“空白”,使之趋向完美,构建成一个“完形整体”,从而达到内心的平衡,获得感受的愉悦。语文课堂教学应当象其他艺术形式一样讲究留白的艺术,也即营造出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让学生积极地参与,让学生的主体意识在教师留下的空白里得以充分发挥,从而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语文课堂教学留白艺术

全面认识语文课堂教学留白艺术的意义,有利于引起教师的足够重视,并将其精当而巧妙地运用于教学实践中,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笔者认为,语文课堂教学留白艺术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

传统的课堂教学没有把学生放在学习的主置,没有体现学生是主人翁的意识,老师始终是课堂的统治者,这种做法必然是背离了现实的要求。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为学生留下一片可以自由驰骋的“空白”,学生就可以在教师精心留出的“空白”中充分地认识到“自我”的价值,将自己投入到课堂学习中,无疑,教学中的留白将极大地激发和提升学生的主体意识,并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营造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

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入,教师不在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而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要打破教师对讲台的垄断,打破教科书对课堂的垄断。因此,留出课堂教学的空白,将有助于营造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建立一种和谐的、平等的、双向的、开放的、优良的师生关系。

3、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是一堂课的生命。创新的土壤是个性,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在课堂教学中留出一定的空白,鼓励学生发表见解,大胆质疑。在这片开放的土地上,少了一些束缚,学生的创新思维自然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三、语文课堂教学留白艺术的策略

(一)留出时间的空白,让学生展现思维过程

思维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过程。有的教师只注重结果,而忽略了思维过程,问题一提出,就马上要求学生发言,不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只要学生说出正确答案,教师就心满意足,这种不“开”只“达 ”的教学方式,使学生的思维受到限制,能力培养也成了一句空话。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善于设计问题,而且要留出时间的空白,给予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学生有了充分的时间准备,才有可能针对问题积极思维,他的思维过程才能够在课堂上得到展现。此外,在课堂上教师还应留出时间的空白让学生自己去感悟、去领会,千万不要满堂“讲”,否则也不利于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发展。

(二)留出空间的空白,培养学生的联想想象的能力

语文教学基于形象思维的特点和优势,为学生联想想象能力的培养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语文,尤其是文学,特别具有形象性、表意性和灵活性,它本身就给读者、教者留有广阔的想象空间和丰富的联想内容,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和优势,循循善诱,从启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入手,留出空间的空白,引导学生在理解领会文章内容特点的基础上,结合学生自己对生活的认识和体验,进行课内课外、天上人间、古今中外超越时空的联想和想象,把文章的文字符号变为多姿多彩的立体画面,开拓思路,增强教学的高度和深度。《赤壁赋》中“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的景物描写,《滕王阁序》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千古绝唱,无一不可以启发学生进行拓展思维,进行再造性想象,使无声的画面变为栩栩如生的景观。

(三)留出情感的空白,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语文教学同时也是一个情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以富有情感的方式教,学生应该以富有情感的方式学。但是,教师的情感体验不能代替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师应留出自己情感体验的空白,引导学生去阅读文本,进入情境,丰富学生的情感感受。如读朱自清《荷塘月色》,那是一幅清新美丽的景象:田田的叶子、点缀着的白花、缕缕的清香、淡淡的月色等等,这里诗、情、画、意融为一体,学生进入情境后马上会找到与自己生活体验的相似点,因而各自有侧重地去开掘自身的情感内涵,产生精神上畅达无阻的往复交流。

其他许多声情并茂的文章,教师也应当留出空白让学生凭借自己的生活感受去体验,和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从而获得一种情感体验的愉悦。

(四)留出结果的空白,尊重学生的个性

传统的教学观念是把学生当作灌输的容器,或者预先设置一个个圈套(问题),让学生往里钻。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化,我们应该还学生以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地位。在课堂教学中不能用所谓正确的标准的答案来取代学生的感受,统一学生的理解,束缚学生的思维,抑制学生的个性,以致阻碍、窒息了学生的创造。由于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爱好、个性和特长,都有自己独特的理解方式和思维方式,“一千个读者心目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学生头脑中就有一千个不同的玛蒂尔德和阿Q,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即是也。因此,教师应留出结果的空白,对有些问题不必给出一个具体的答案,应该让学生充分发表不同意见,师生平等对话,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引导学生踊跃地尝试,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因为“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布卢姆)。

(五)留出评价的空白,让学生平等地参与

第8篇:课堂教学的艺术范文

【关键词】语文课堂;语言艺术;规范性;启发性;形象性;趣味性;激励性

语文所具有人文性决定了它拥有别的学科很难具备的艺术特点。而语言又是语文教师传授知识、传递信息的主要载体之一。著名教育家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我们深信,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 所以说,语文课堂教学艺术首先是语文教学语言艺术。 这就要求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不仅要有较高的知识和道德修养,还应努力追求恰如其分的课堂教学用语。因为高水平的语文课堂教学语言艺术,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启迪学生的智慧,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而且还能使学生得到一种美的享受和情感的陶冶。

在当前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更多的教师只注重教育教学技巧的探讨与改进,而忽略了语文教学中语言的精心组织和优化设计。语文课堂因此也变得沉闷死板,还出现了许多影响教学效果的现象,如长篇大论、繁冗拖沓、陈词滥调、照本宣科等。这说明教师的语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师生在课堂上进行师生互动的效率。在教学中,我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点,因此,我认为在语文课堂运用语言时,应注意语言的规范性、启发性、形象性、趣味性、激励性等特征。

1.课堂语言的规范性

在教学中,语文教师应使用规范的普通话传递信息,表达感情,使学生体会到汉语的优美、动听、富有表现力,从而学习普通话。在日常教学中,还有部分教师使用夹杂着方言的语言教学,甚至不能使用普通话教学。久而久之,会造成学生对语音把握不准,无法欣赏到文学作品的意蕴等不良后果,这势必会降低课堂的教学质量。这就要求教师要做到,读音准确无误,没有语病和口头禅。语言的规范是使教学工作得以顺利进行的主要保障,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尤其是应当注意课堂语言的纯洁性,力求达到清晰、简洁、严谨,避免不规范的语言出现,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

2.课堂语言的启发性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学不在于全盘授予,而在于相继诱导。”思维规律告诉我们,思维启动往往从惊奇和疑问开始。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运用启发性的语言,创设问题的情境去点燃学生的好奇之火,去打开学生思维的门户,用语言把学生的心点亮。为此,教师课前要设计好预习习题和课间提问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看书,去听课。课堂上要注意循循善诱,因势利导,深入浅出,多用疑问性提问、疏导性提问、铺垫性提问,使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受到启迪,探求新知识,掌握新内容。如讲授小说中的人物与环境的关系,应当以人物为主体,采用以“境”显人的启发手段。教学《祝福》,应从祥林嫂反复念叨“我真傻”上,启发引导学生认识祥林嫂傻在哪里,要启发学生从自然界的狼吃掉阿毛,进一步联想到封建的社会习惯势力的“狼”吞噬了祥林嫂。

3.课堂语言的形象性

在教学中还需要教师重视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走进生活,获得生命化感悟。因此教师应把教学内容及其形象融为一体,用形象化的语言去解释深刻的语文概念,以激发学生的想象。运用恰当生动比喻、拟人、夸张的语言,使深奥的知识明朗化,用自己渊博的知识教给学生丰富的语文素养,以便引起学生对学习语文的兴趣,以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同时也获得一定的教学效果。如著名的学者鲁迅讲课,用农民讨媳妇不要“杏脸柳腰”,“弱不禁风”的“美人”,而要“腰臂圆壮、脸色红润”的劳动姑娘这个生动形象的事例,来阐明“美的阶级性”这一抽象的理论问题。可以说,语言的形象性是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的活力之所在,而且也正是它才使语文课堂放射出异彩。

4.课堂语言的趣味性

实践证明人在心情愉悦的状态下学习效率是最佳的,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的使用中,教师不仅要正确驾驭好课堂语言,还需尽量使用生动有趣、幽默的语言来弥补教学内容的呆板、枯燥,使学生能从无趣的课堂中得到意想不到的乐趣。有趣、幽默的课堂语言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调节学生的情绪,还可以融洽师生的关系,有利于师生情感的沟通,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和知识的理解。因此一名好的语文教师要广采博闻与教材有关的笑话、故事、佳联、格言、警句、成语、典故、诗词等等,按照教学需要把它们引入课堂,调动自如,以塑造形象,创造气氛,让学生感到课堂新奇多趣,迅速理解和记忆学到的知识。

但是要注意的是,课堂语言的幽默应和教师深刻的见解、教学内容结伴而行,要与无聊的耍贫嘴区分开,不能人为的穿插一些与教学无关的笑料,更不能滥用,这样就起到极大的负面影响,物极必反。所以语文课堂语言的趣味性在运用中要讲究一个“度”,这样才能给学生以美的享受,获得知识的愉悦。

5.课堂语言的激励性

心理因素对于任何一个阶段的学生来说都是很重要的,学生总是很重视教师的评价。他们自尊心很强,但也特别敏感和脆弱。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善于察言观色,洞察学生的心灵,掌握学生的心理,不管是传授知识,还是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也不管是评价学生,还是批评学生,都要特别注意讲究语言艺术。对学生要以正面鼓励为主,少批评,多表扬,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任何时间都不能伤害孩子们的自尊心,即使是批评也要充满鼓励性。如教师在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学生对自己的答案感到不自信时,教师的一句“你真棒”,会使学生的信心大增。又如当学生的回答与正确答案相去甚远时,教师不能简单、粗暴的批评学生,这样会使学生失去信心,甚至产生厌学的情绪。这时教师应该亲切和蔼地对他说:“你的思考方式很有特色,但与这个问题的正确思路稍有出入,换一个角度想想,或许会有新发现的。”既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又给了学生重新思考的信心。学生只有在宽松、高兴,不断获得鼓励的环境之中,思维才能变得活跃,解决问题才会标新立异。

另外要注意的是,激励性的语言应根据学生的差异性、问题的难易程度等科学地进行激励,不能对于每个学生回答了任何一个极为简单的问题就给予一些“隆重”的夸奖。名义上是进行赏识教育、鼓励教育,可实际上这种缺乏深层次指导的表扬学生会听腻,也表现了教师的虚伪,根本起不到任何激励的作用。

总之,好的语文课堂教学的语言,应是鲜活的,生动的,具体的,有生命力的。一个严肃而敬业的教师,应该像诗人那样遣词造句,挖掘“语言的金子”,不断锤炼自己的教学语言,逐步达到“片言可以明百意”,“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因此,要成功地上好每一堂课,语文教师应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修养,熟练掌握语文教学语言运用技巧和艺术。

参考文献

第9篇:课堂教学的艺术范文

关键词:语文 教学 教学语言

语文教学同其他学科教学有着相同的科学性,但与其他学科又有区别。这是因为语文学科除了它的科学性之外,还有一个其他学科很难具备的艺术性特点。因此说,语文教学真正是科学美与艺术美的高度统一体。在具体的语文课堂教学中,能够使这种完美统一得以展现的中间媒介,便是教师规范优美的课堂教学语言。从某种意义上说,语文课堂教学艺术首先是语文教学语言艺术。

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学杰作《学记》中有“善教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谓继志矣。”之论,明确提出了语言在教学中的作用及要求。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鲜明而深刻的指出:“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我们深信,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的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也同样体现了语言在课堂教学中举足轻重的作用。

教师向学生传道、授业、解惑以及师生之间信息的传递和情感的交流,“都必须以语言作为凭借。教师通过情趣盎然的表述,鞭僻入里的分析,入木三分的概括,恰到好处的点拨,把学生带进瑰丽的知识殿堂,并开启心智,陶冶情操,获得精神上的满足,”从而“更好的为实现教学目的服务,”(1)反之亦然。

然而,在当前的语文课堂教学中,不少教师只注重教学方法的探讨与改进,却忽视了课堂教学语言的精心组织和优化设计,出现了种种严重违反语文教学规律,影响语文教学效果的怪异现象, 语文课堂教学在运用语言时,主要应注意以下艺术技巧:

一、言之有物,论之有实

“物”是指语文教学的具体内容。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讲课应不夸夸其谈、不信口开河、不空发议论、不离题太远,而应言之有物,论之有实。并能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有意识地把已学知识和未学内容联系起来,把课本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有意识地穿插有关的时代背景、作者生平、名人轶事等,最大限度地充实教学内容。

二、言之有序,条理清楚。

“序”是指语文教学语言的逻辑性。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对每课教材做深入钻研和细致分析,弄清要讲的语文知识的来龙去脉,掌握其确切的含义和规律,精心组织教学语言解读,确定怎样开头,怎样过渡,怎样结尾。只有思路井然有序,讲解才会条理清晰,学生在重点、难点等关键问题上才能够得到透彻的理解。

三、言之有启,循循善诱

思维规律告诉我们,思维启动往往从惊奇和疑问开始。语文课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主体意识,增强其学习的内动力,引导学生质疑问题,多为学生制造悬念和创设意境,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求知渴望,使他们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并发展智力。为此,教师课前要设计好预习习题和课间提问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看书,去听课。课堂上要注意循循善诱,因势利导,深入浅出,多用疑问性提问、疏导性提问、铺垫性提问,使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受到启迪,探求新知识,掌握新内容。

四、言之有趣,妙趣横生

兴趣在语文教学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古代杰出教育家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使学生觉得语文课“有趣”,关键在于教师能设疑激趣,扣人心弦。语文教师的语言应该形象、生动、饶有情趣,能化深奥为浅显,化枯燥为风趣。因此语文教师要广采博闻,和教材有关的笑话、故事、佳联、格言、警句、成语、典故、诗词等等均可引入课堂,调动自如,游刃有余,以塑造形象,创造气氛,让学生感到课堂新奇多趣,知识易于理解。

五、言之有韵,抑扬顿挫

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要注意用好教学语言,切忌平铺直叙,平淡无奇,而应使自己的语言尽量做到高低起伏,长短相间,快慢适宜,随着教学内容和教学实际的需要时轻时重,时缓时急,抑扬顿挫,声情并茂,和谐动听,使学生听起来舒服悦耳,精神饱满,兴趣盎然,津津有味,提高教学效果。

总之,好的语文课堂教学的语言,应当是鲜活的、生动的、具体的、有生命力的,。这正如著名特级教师于漪先生所说的:“教师的教学语言虽属日常口语,但又不同于‘大白话’,应该是加了工的口头语言,与随想随说的日常交谈有区别。教学用语既要有人民群众经过锤炼的活泼的口语,又要有优美严密的书面语言,教课是让学生置身于优美的文化氛围、浓郁的语言环境中,受到教育和感染。”(3)

因此,要成功地上好每一堂语文课,语文教师应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修养,熟练掌握语文教学语言运用技巧和艺术。

参考文献:

(1)见《课堂教学组织调控技巧全书》(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6年出版)第57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