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孩子心理咨询疏导范文

孩子心理咨询疏导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孩子心理咨询疏导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孩子心理咨询疏导范文

咨询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它是运用心理学的知识和原理,帮助来访者(主要着重针对于正常人)发现自己的问题及根源,从而挖掘来访者本身潜在的能力,来改变原有的认知结构和行为模式,以提高来访者对生活的适应性和调节周围环境的能力。咨询心理学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特征:

    1.主要着重针对正常人;

    2.对人的一生提供有效的帮助;

    3.强调个人的力量与价值;

    4.强调认知因素,尤其是理性在选择和决定中的作用;

    5.研究个人在制定总目标、计划以及扮演社会角色方面的个性差异;

    6.充分考虑情景和环境的因素,强调人对环境资源的利用以及必要改变环境。

由此可见,咨询心理学目的在于通过运用心理学的知识和原理,帮助来访者发现自身潜力,掌握调整自我的方法和途径,以达到解决来访者在实际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所产生的心理不良反应。

与爱情、婚姻、家庭相关的心理咨询,是当前咨询心理工作中最常见的内容。这在心理咨询中我们把它称之为爱情婚姻治疗(或者叫爱情婚姻疏导)。所谓爱情婚姻疏导,是对情侣、夫妻关系及婚姻问题为主要焦点所进行的心理辅导和治疗,它针对的是那些还能保持正常运转的恋人、家庭关系问题,如关系障碍(恋人、夫妻之间缺乏交流);婚姻危机(婚外恋、心理性性生活障碍);还包括家庭成员中的个体问题(有的家庭成员中{比如孩子}的精神异常或心理障碍,最根本的原因是情侣、夫妻关心问题。),如酒精依赖、焦虑症、抑郁、强迫症的治疗等。

因此,爱情婚姻疏导的目标是改善配偶之间的关系:

  

    1.增进情侣间的沟通交流,改善情侣间的“人际关系”;

    2.矫正情侣的“角色关系”,调整角色的“职责分配”;

    3.促进建立“情侣夫妻认同感”与“情侣夫妻联盟”;

    4.协助情侣夫妻顺利面临、度过“爱情婚姻发展”的各个阶段;

    5.鼓励情侣夫妻相互“培养情侣配偶感情”;

    6.改进情侣夫妻“适应问题”的模式,解决面对的问题;

第2篇:孩子心理咨询疏导范文

关键词:心理咨询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越来越受到教育部门的重视。高校心理咨询师是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力军,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也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一、心理咨询师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上的角色定位

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心理咨询师在专业手段上与专业化人员存在较大差别,但是可以有针对性地通过心理学的心理咨询方法和治疗方法,对学生所遇到的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进行有效的指导和帮助。

(一)心理咨询师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者和排查者。心理咨询师作为大学德育工作中的基层工作者,与学生的接触非常广泛,能够第一时间了解学生的情绪起伏和思想动态。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愈加重要的今天,心理咨询师可以深入到大学生中间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宣传教育活动,使学生能够了解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另外,心理咨询师也可以通过深入宿舍和班级等学生活动场所,与学生开展积极的交流互动,观察和发现学生潜在的心理问题,摸清学生的思想状况,及时排查。

(二)心理咨询师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在发现问题学生以后,心理咨询师要及时找到对策和解决方案。首先,要创设良好的沟通环境和氛围,同问题学生进行一对一的深度访谈,运用心理咨询的共情、倾听等方法,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所面临的问题;其次,发挥学生骨干的积极力量,对问题学生进行关怀和帮助,使问题学生活动不离开心理咨询师的视野,保证第一时间进行大学生的心理危机干预;最后,心理咨询师的日常工作多且杂,在处理学生心理问题时,要做到“学生之事无小事”,避免对学生心理问题的忽视,及时发现问题,提前预警,给予学生帮助和指导。

(三)心理咨询师是班级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的开展者。心理咨询师作为团体辅导的指导者,必须有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了解带领班级团体辅导的方法,掌握团体辅导的相关技术,这样班级团体辅导才能有效地引导大学生团体健康发展,达到团体辅导的目标,促进团体成员个人成长与改变。心理咨询师是班级活动的指导者和主导者,应利用管理班级的方便条件,针对班级具体问题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和发展阶段,进行班级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既有利于在活动中观察并及时发现学生,又有利于班级团结氛围的形成。

(四)心理咨询师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建设者。大学心理咨询师应学会使用心理沟通和咨询的基本方法,当学生出现心理问题时,能够运用这些专业的基础知识进行辨别和治疗。更为重要的是对学生心理健康的重建过程,需要心理咨询师发挥自己工作的特点,保持与学生的有效沟通,及时发现学生身上出现的新问题,并o予指导。人生忧乐,存乎一心。心理咨询师作为大学生心灵美的建设者,身上有着不容忽视的使命,承担着不容推卸的责任。

二、心理咨询师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途径

“近三十年来,国内心理学界的中国化或本土化的呼声此起彼伏,无论是大陆还是港台,都强烈呼吁创建有中国特色的心理咨询或中国本土化的心理咨询,并且已开始着手这方面的工作,这种倡议和做法无疑是有价值的。然而对于如何构建中国特色的心理咨询或中国本土化的心理咨询,目前还没有行之有效的措施或途径。”[1]笔者认为,心理咨询师要适应“本土化”要求,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全程化。首先,要经常开展心理健康调查。除了新生入学时的心理健康普查外,高校心理教育部门要对在校大学生进行定期的心理健康检查,及时跟踪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和存在问题,并及时给予疏导。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须坚持全程性原则,贯穿于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各个阶段。对大一学生应以适应性教育为主,对大二大三学生应侧重学习、恋爱与情感教育,对大四学生着重进行择业、就业思想和心理的教育等。其次,开展多种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如开设心理学方面的选修课程,学校还要通过校报、广播等宣传形式,定期开展多途径、宽领域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心理问题,使心理健康理念深入学生心中。

(二)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个性化。学生的心理问题一般分为心理偏差、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三个层次。对于第一、二层次的学生应以团体辅导为主,个体辅导为辅。对第三层次的学生采取重点辅导、专人管理与及时医治相结合的方法,及时发现、早期干预,建立从心理联络员到心理咨询师到心理咨询室再到医院的心理问题医治的绿色通道,使患病的学生能得到及时治疗和救助。

(三)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信息化。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可以成立大学生心理健康协会,开展符合自身特色的活动,如心理培训、心理沙龙、心灵茶座等,使之成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力量之一。通过各种渠道随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师要通过专题网站、电子邮箱、QQ群等,常年保持及时、有效的与学生交流,引起学生对心理问题的关注和重视,通过开讲座、报告、主题教育、心理剧表演、心理知识竞赛等形式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四)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指导内容专业化。心理咨询师运用心理学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提高心理咨询师对学生心理障碍的认识,在实践中能正确判断,是属于思想政治方面的还是心理方面,加强工作针对性;另一方面,在学生中开展一般心理咨询,阅读心理学书籍,提高理论水平,在工作中及时总结经验,指导接下来的实践。因此,心理咨询师要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首先要重视这项工作,其次要对现状进行分析,最后要开展多途径、宽领域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以及提高自身专业知识与技能。

另外,研究表明,在强迫型的家庭中,父母对子女采取严厉高压、强迫命令的教育方式,不顾及孩子的愿望,可能造成孩子顺从、固执、攻击、暴躁等心理问题;在溺爱型的家庭中,父母一味地顺从孩子,百依日顺,可能使孩子产生社会适应困难、以自我为中心、易怒等心理问题。当然,父母本身心理健康状况通过耳濡目染也影响着孩子。学校是学生获取知识、树立正确世界观和维护心理健康的重要场所,要发挥它的作用关键在于广大心理咨询师的心理咨询活动。青年学生是人生精力充沛、思维最活跃的时期,他们求知、求新、求变、求动的心理非常强烈,而心理咨询师是学校教育活动的主体,心理咨询师不正确的教育态度也能造成学生心理上的困难。专制型的教育态度,易造成学生情绪紧张,两面性,攻击性;放任型的教育态度,易造成学生自由散漫、随心所欲,纪律性差。因此,积极进行自我学习、自我完善、自我成长和自我提升,是新时期心理咨询师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径。

第3篇:孩子心理咨询疏导范文

关键词:心理咨询;网络;偏差

一、高校大学生存在的问题和网络心理咨询的意义

现在的高校大学生存在着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因为走进了大学校园,学生要适应身份的转变,从孩子走向成人,也是心理上不断成熟的过程。学生首先要适应教师不再像原来那样的督促自己,自己也要对自己的一些事情做出决定,心智的成熟,随之带来的也会有很多的困扰,这都需要教师进行心里的疏导,而网络咨询可以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帮助,也可以避免正面接触,使学生觉得没面子,造成尴尬局面的产生。

二、高校网络心理咨询存在的问题

对于网络心理咨询的认识存在一定的偏差。一是所谓的对高校心理咨询存在偏差就是不是十分认可,一方面体现在高校的领导和心理学教师身上,他们认为网络心理咨询完全没有必要,开设这样的课程只是浪费人力、物力,并不能产生什么好的效果。另一方面体现在学生身上,现在的高校大学生对于网络心理咨询这门新兴的课程存在着多种顾虑和疑问,有的学生认为高校网络心理咨询是不可行的,甚至是不可信的,学生不愿向教师透露自己的心事,对教师存在着防备的心理。二是学生对于这门课堂产生了过度的好奇心,同时也就存有较高的期望,希望网络心理咨询能够为自己解决很多事情,结果效果不好就予以否定。三是有些学生过度依赖这门课程,根本没有长大,希望这门课程能够帮助自己完成一切决定,没有自主的判断能力,放弃了自我选择权。

三、解决高校网络心理问题的相关对策

提高对高校心理咨询的认识对于解决高校网络咨询问题是十分必要的工作,针对问题,我们不难看出,很多教师和学生对于网络心理咨询并不是十分的了解,才会出现相关的问题。教师首先应该学习现在高校大学生心理咨询的相关资料,深刻剖析现

状,深刻认识到网络心理咨询的重要性,再慢慢渗透给学生,这样可以使学生开拓眼界,增加知识。

综上所述,高校网络心理咨询任重而道远,高校心理学教师应该大力宣传网络心理咨询的作用,使这门课程尽快帮助到每一位高校大学生。

参考文献:

[1]孙倩倩.高校网络心理咨询中的问题、对策及建构研究[J]. 科协论坛:下半月,2011(6).

第4篇:孩子心理咨询疏导范文

【关键词】 聋生;心理健康;心理教育;实施策略

心理健康是指一种和谐的精神状态。每一位家长都希望孩子身心健康,每一位教育者都希望学生心理世界和心外世界一样阳光灿烂。然而,我国聋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并不容乐观,很多聋生自卑,自闭,缺乏自信,厌学,易怒,攻击性强,烦躁不安,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关爱他人……令家长和老师担忧。结合我校聋生的实际情况,我分析了诱发聋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因素,并结合多年的教育教学研究,谈谈矫正策略。

一、聋生存在心理问题的原因及分析

1.生理缺陷是心理问题的根源。

由于生理缺陷,聋生在成长过程中各种心理特征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听力损失影响语言的发展,语言发展影响抽象思维的发展,聋童心理活动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在条件上、时间上与听力正常儿童有差异;在致聋程度、康复训练、接受教育状况等方面,聋童之间又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差异,这是导致聋生诸多心理问题的生理因素。很多聋生因为知道自己身患耳聋残疾,不能与人正常沟通,因此,就避免甚至拒绝与周围人接触,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自闭、自卑、自弃的不健康心理。

2.家长思想教育观念落后。

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品德修养、文化水平、教育方法及家庭环境条件等对学生品德和心理成长有直接的影响。家庭环境及教育方式对儿童心理素质的形成和发展的影响是长远和深刻的,不良家庭环境及不当的教育方式容易造成家庭成员的心理行为异常。聋哑儿童大多数出生在家庭经济困难的农村,父母受教育程度低,思想教育观念相对落后,有的聋生父母本身就是残疾人。在平时的生活中,聋生的父母很少顾及孩子的内心世界,而且有残疾孩子的家庭子女较多,相对于正常儿童,父母与聋儿的心灵交流微乎其微。吃饱穿暖,能学点知识,掌握点职业技能,将来能自食其力,是聋童家长的普遍愿望。孩子的心理是否健康,内心世界是否存在安全隐患,父母则很少过问。即使孩子由于心理问题出现了行为异常,父母也只是采取简单甚至粗暴的教育方式,不从心理变化上寻找行为变化的源头,仅仅从行为遏制上进行简单的处理。长期下去,学生逐渐形成了自闭、偏执、逆反、以自我为中心的不健康心理。

3.学校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视不够。

学校要注重对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由于种种原因,目前很多聋校的教育教学工作还存在一定的弊端,很多学校只放眼于学生的文化素质、能力素质等培养,忽略或轻视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就周口地区来说,特教师资薄弱,教育理念陈旧,在教育教学上,重课内教学,轻课外教育;重知识教学,轻心理疏导,即使建立了心理咨询室,大部分也形同虚设。在实际教育过程中,有些教师缺乏心理学与教育学方面的素养,没有树立正确的学生观,不懂得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和年龄特征来实施教育。有些教师虽然懂得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但并不以此来指导其教育行为,一些教师在教育学生时采用不当的方法,损伤学生的自尊心,使不少学生产生孤独、自卑的心理。有些后进生,被教师所嫌弃,失去上进心而自暴自弃。

以上列举的诱发学生心理问题的各种因素是相互制约的,对聋生的身心健康往往是综合起作用的。因此,我们在预防或诊断聋生心理失调、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时,不能从一个角度出发,必须同时关注以上几方面的因素,进行综合分析,然后进行有效的预防和疏导,优化聋生的心理素质。

二、解决聋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策略

1.以人为本,转变育人观念。

教育的终极目的是发展人、完善人,然而很多一线教育工作者针对聋生的育人观念很狭隘,认为聋人的思维不同于常人的思维,对聋生进行“发展”和“完善”等于做“无用功”,更何谈心理健康教育?在有些普教工作者的眼里,特教教师就是“让学生看点书,识点字,不出事”而已。当然,这是对我们特教不了解的偏见罢了。新的教育形式要求教师不仅立足于三尺讲台,把课本内容传授给学生,做知识的传授者,更要做一名道德品行的引导者、心理素质的塑造者。聋生与我们常人一样,有喜怒哀乐,有自尊、自信,有自卑、孤独,有爱心和善心。聋生由于生活在无声世界里,与常人缺少正常的沟通,因此他们的是非辨别能力差。这就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需要教师走进他们的心灵,与他们进行真诚的心灵对话,而不能只把他们看成是肉体的人,漠视他们的心理感受。因此,特教老师一定要把聋生看成是完整的人、发展中的人,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要多多关注聋生的内心世界,多了解学生的心理活动,引导学生身心能够健康地成长。

2.开展心理咨询,建立心理咨询档案。

有的老师把心理咨询看成是一个神秘的名词,提到心理咨询,就摇头否定。认为由于语言交流的障碍,对聋生进行心理咨询操作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其实不然,心理咨询活动简单说就是与学生交流谈心。自卑的心理使聋生不愿敞开长期封闭的心扉,而在他们内心深处却有一种强烈的表达的愿望,他们渴望被别人理解与接受。教师要消除学生拘束的心理,让学生把自己当成朋友,要积极主动、热情耐心地与学生谈心。

3.开设“家长心理教育”指导课。

现在,很多家长对于心理健康教育还处于懵懂、茫然状态,这在前面分析诱发聋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时已经提到了。要想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就不能忽视家长的作用。针对大多数聋生家长思想教育观念落后的实际情况,聋校有必要定期开设“家长心理教育” 课,以引起家长对孩子心理健康问题的高度关注。

“家长心理教育”指导课主要从聋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因素、心理健康教育策略等方面提高家长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改变家长不合理的教育方式,从而实现家校联合教育机制,使学生在家庭和学校中都能受到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

第5篇:孩子心理咨询疏导范文

【摘要】目的:探讨孕期心理支持对降低初产妇产后抑郁发生率的效果。方法:对在我院建卡孕检并住院分娩的初产妇进行分组实验,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孕期心理支持,心理咨询对初产妇产后抑郁发生率有积极的改善作用。结论及建议:孕期心理支持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初产妇不良情绪,改变其消极应对方式,提高产后生活质量,有条件的产科门诊应尽量设置心理咨询室,在产前对孕妇进行心理咨询与指导。

【关键词】初产妇; 孕期; 心理支持; 产后抑郁

妊娠分娩虽是生理现象,但也可以产生精神心理上的应激①,如何正确认识并接纳这种应激,如何帮助孕产妇开心、愉快、自豪的度过这一特殊时期,本文对685例初产妇进行实验研究,以期确认孕期心理支持、心理咨询对产后抑郁的积极影响,为围产期妇女的卫生保健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样本来自我院产科2009年1月1日至2010年12月31日之间在门诊建卡孕检,并在我院住院分娩的初产妇685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将只参加普通门诊孕检及常规健康教育(大堂授课)的320例设为对照组,另365例在此基础上给与产前心理支持。两组在年龄,文化程度,家庭条件上均无明显差异,并知情同意,且均能在产后自觉自愿完成产后抑郁量表。

1.2方法

1.2.1观察组孕妇随孕检卡另建一份心理健康档案(孕妇及家属知情并同意),存放产科心理咨询室严密保管。

1.2.2首诊时填写一份心理健康调查表,内容除个人信息外,主要有家庭成员情况及本人与其家人关系,个人的人际关系情况,性格状况,情绪控制状况,处事表现,有无重大生活事件史,对分娩有无充分的心理准备,对妊娠分娩有无焦虑担心,有无流产史,对孩子性别有无期待,是否存在角色适应不良等(并对调查的信息作简单评估)。

1.2.3根据不同的问题及要求,与孕妇协商确定合适的咨询目标②,通过心理咨询帮助孕妇获得正确的处事方式及积极的生活态度。

1.2.4增加有产前并发症孕妇的心理咨询次数,有产前并发症孕妇的紧张焦虑状况明显高于正常组③,要高度重视,给予积极的心理干预,并需要讲解相关的知识。

1.2.5通过心理疏导方式为其灌输孕产期保健知识,讲解怀孕的生理过程及孕期相关注意事项,让她们知道哪些有益哪些有害,消除因孕产知识缺乏而产生的一些不必要的焦虑担忧。

1.2.6咨询后期请家属一同参与咨询一次,了解家庭成员的支持态度,并讲解孕产妇营养保健,分娩过程,准父母角色适应性训练,母乳喂养,新生儿护理及婴儿体能训练等④,同时要让家属认识到,亲人的理解和正确帮助对孕产妇的重要性,让家属一起为孕妇加油。

1.2.7量表:观察组和对照组产妇均在产后一周,第一次产后回访时,用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EPDS)进行测查,≥13分为阳性。

2结果

对照组320名孕妇中,产后60例出现阳性结果(19%),观察组365名孕妇中仅22例在产后出现阳性结果(6%),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 转贴于

表1两组产妇产后抑郁发生率比较

注:两组产妇产后抑郁发生率比较,P<0.05

3 讨论

3.1产后抑郁至今尚无统一的诊断标准,主要表现有:情绪改变,自我评价降低,创造性思维受损,对生活缺乏信心等表现,多在产后2周内发病⑤。国外报道发病率约为30%。

3.2因为心理因素,社会因素及孕产期特殊的生物因素的共同影响,产后抑郁的发生率并不低,但由于人们知识的缺乏,认知的偏差及对产后抑郁危害的认识不足,使小问题不能得到及时解决,持续时间长,严重者甚至绝望,出现自杀或杀婴倾向,不仅危害产妇本人及婴儿,而且对家庭社会均不利。在孕期即对其一定的心理支持,让她感受到,虽然怀孕分娩是她个人的事,但她并不是孤军奋战,而是有我们在关注她,帮助她,让孕妇有一种安全感。而这种安全感恰恰是这个特殊时期孕妇所最需要的,也是能影响到她以后分娩和产后生活的。这点也是常规产前检查所不能提供的。

3.4我们产科工作者,应正视孕期心理支持的重要性,通过与孕妇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营造良好的氛围,缩短彼此的距离并消除其紧张心理。同时,针对不同的心理问题,不同的要求,制定个性化的咨询方案。孕妇群体中,抑郁焦虑情绪同样高于正常人群,在咨询中,要体会对方感受与需要,耐心倾听每句话,抓住重点,仔细分析,根据不同情况有的放矢进行健康教育,疏导心理压力,让每一位孕妇明白,怀孕不是生病,分娩也不是极度痛苦的事,只要有良好的心理准备,大都能平安度过分娩及产后抑郁这一关,要怀着一种美好的憧憬,期待一个健康聪明宝宝的到来,期待作幸福母亲的喜悦。参考文献

[1] 熊静.社会及精神心理因素对剖宫产率的影响[J].中华医药杂志,2003年12月 第三卷 第12期.

[2]郭念锋.心理咨询师[M].民族出版社。2005年8月第一版。

[3]张敏等。产前孕妇心理状态调查[J].中华护理杂志,1999年第11期第34卷。

第6篇:孩子心理咨询疏导范文

对2007年8月~2008年12月来我院保健疗养的飞行人员采用DXC-V型多项心理测评仪进行入院常规测评,对参加测评的人员进行评分,评分等级为好、良好、一般、差四个等级。在参加测评的478人中有3人评分为心理适应度一般,经分析发现此3人焦虑指数均偏高,然后用DXC-V型多项心理测评仪对每人均单独进行焦虑自评量表测评,测评结果为:轻度焦虑1人,中度焦虑2人。

2讨论

焦虑症在普通人群中比较常见,但在飞行人员中较少见,并且患者均(曾)为其单位的领导,这非常值得引起我们的关注。对其个体进行心理咨询,发现均有导致焦虑的内在、外在原因。患者甲:某飞行大队领导,轻度焦虑,因家庭负担较重,家中老人身体不好,另外妻子随军后生孩子部队不给报销医药费,导致一段时间以来想不开,心理发生变化,总感觉自己很压抑,愁眉不展,唉声叹气,导致了轻度焦虑。患者乙:原为某单位副职领导,现卸职之后只有飞行工作,改变了以前的工作节奏及氛围,加之与妻子关系不是很和睦,个人心理状态较差,平时和同事还要尽量强颜欢笑,长期以来失眠、易醒、脱发;有时半夜醒来再也无法入睡,反复思索生活中琐事;两年多来只是偶尔吃些谷维素、安定片等简单药物来调节睡眠,现在均已无效。患者丙:为某单位现任副职领导,非常热爱飞行工作,家中经济条件优越,但其本人性格较内向,对本单位领导的许多做法不认可,不愿随波逐流,虽为副职领导但自己飞行方面的蓝图在目前的工作环境中根本无法得以实现,感觉事与愿违,理想抱负被现实束缚,平日不得不违心地做自己认为不对的事情,导致平日人前强颜欢笑、私下闷闷不乐,经常失眠、饮食欠佳,因脱发严重已导致头发很稀疏,自述脱发与自己心情有关;并已经意识到自己的病情,曾多次看医生,也不断地调整自己的心态,但焦虑感时常存在。其3人疗养期间均积极配合心理疏导,回队后仍需坚持自我调节及服用相关药物配合治疗,必要时可去相关医院诊疗。

第7篇:孩子心理咨询疏导范文

笔者学的是学校心理教育,在幼师班担任幼儿心理学教学工作。观察中发现,中专生与普高生相比的特点是:追求成人生活,自卑敏感,脆弱易恕。2010年10月份,一个班主任说班里有个女生有自残行为,需要帮忙咨询。接触发现她不认为割腕不正常。心理咨询是个求与帮的过程,像这类没想求助的学生,心理老师要怎么帮她?心理工作者怎样利用有限的条件让学生“被动”咨询?为此,笔者做了这次研究。希望了解学生的咨询意向,有针对性地为学生提供帮助,使他们在迷茫困惑时能找到对策或心理咨询。

二、行动研究的定义

行动研究的定义主要有:“行动研究是实践工作者试图科学地研究他们的问题以指导、纠正和评估他们的决策和行动的过程”( Stephen Corey,1953); “行动研究是一种自我反思的方式,社会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通过这种方式来提高他们(1)对自身所从事的社会或教育事业的理性认识和正确评价;(2)对自己的工作过程的理性认识和正确评价;(3)对自己的工作环境的理性认识和正确评价”(Kemmis & McTaggart,1982)。

一般认为,行动研究有三个阶段:1.规划(包括搜集资料或观察);2.采取行动;3.搜集关于行动的后果的资料(Kurt Lewin,1947)。

三、行动计划与实施

(一)制定行动计划。

通过发放问卷、个别谈话、查阅资料等方式来了解学生咨询方面存在困难的原因:

1.中专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

本校中专生年龄在16-18岁之间,处在青春期。身体机能在快速发育,心理处在“断乳期”,表现为:独立性增强,情绪两极化,心理上“锁”,心理向成熟过渡,行为易冲动。

2.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力度不够。

学校没有心理咨询室,没有开设心理健康课,学生不知道该去哪里咨询心理问题。

调查发现,本校36%的学生自行解决自己的烦恼,除了倾诉之外,65.2%的学生会选择不健康的情绪宣泄方式;63.1%的人不知道心理咨询可以帮他们;89.8%的学生写出需要求助于心理老师的各种情况。

针对上述现状及原因,课题组决定:

(1)针对学生的心理烦恼及咨询顾虑,通过“心灵之约”板报宣传心理知识、心理咨询的工作范围及心理咨询师的职业要求。

(2)通过课堂教学,在接触到的学生中宣传心理咨询。

(3)开通网上心理咨询,公布咨询QQ号,设置心理信箱。

(二)实施行动计划――在教育教学中推进心理咨询工作。

1.培养学生对咨询工作者的好感,增进信任感。

由于学校专业不同,教师很少有机会接触其他专业的学生,所以计划从幼师班学生入手,利用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对心理教师的感情,增进信任感。充分利用学生手机聊天的有利条件,公开网上心理咨询QQ号,鼓励学生网上留言。

2.利用作品分析法发现有心理困扰的学生。

作品分析法是《幼儿心理学》的内容,又叫产品分析法,是对调查对象的各种产品,如笔记、作业、日记、文章、绘画作品等进行分析研究,了解情况,发现问题,把握特点和规律的方法。可用于智商测试,了解人的知识、技能、技巧,对事物的态度、智力、能力的水平等。从作品的内容和质量中也能分析出个性品质特点、情绪状态等。笔者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作品体验该方法,趁机发现并留意有困扰的学生。

有心理困扰的学生在绘画作品中会出现阴雨、悬崖、流泪或矛盾的画面。像那个自残的女孩,画中有十字架、带着面具的行人,主人公背对着凌乱的琴谱,低头坐在角落里。可以看出她没有自己说的那样坚强,自残也没有解决她的困扰。

3.教学中有针对性地给出有益心理健康的方法。

观察和调查发现,有困扰的学生多敏感、自卑、情绪低落,遇到挫折就产生畏难和悲观情结。所以利用课堂空余时间补充一些健心策略、心理游戏等。包括疏导宣泄不良情绪的、培养自信的、人际交往技巧等。让心理困扰学生自然地学到有效解决问题的方法。

(1)真诚关心敏感学生。

心理困扰学生多不敢回答问题,不敢直视老师,课下很少主动咨询。笔者在课上针对其实际表现及时夸奖、作业本上写些鼓励性批语、偶尔目光接触时自然的微笑和赞许等。课下和他们谈心,让他们“被动”地感受心理咨询的益处,欢迎他们随时求助。

(2)与班主任、其他任课老师交流,联手营造温暖的心理氛围。

除了在课上留意困扰学生,还与其他老师、班主任交流,以获取更多信息。同时提醒他们避免给这类学生带去伤害。有时还联系家长,充分利用社会支持系统。比如和那个自残的女生交谈发现,父母忙于做生意,假日都是被反锁在家的。除了呵斥,他们很少和孩子沟通。所以去做父母的工作,希望他们多多理解孩子,用心呵护孩子。

经过半年的实施,学生的精神状态不似以前那样消沉,自卑的学生能举手发言、上台演讲。网上咨询已展开,有些同学留言或直接咨询,甚至其他专业的学生也加入进来。

四、行动反思与总结

研究最后发现,幼师班学生在心理学课堂上积极性提高,态度端正,形成健康的就业观,很多学生做出了心理咨询的尝试,QQ咨询有二十多人次。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1.网上咨询课题组不能准确获知求助者的情绪体验。

2.部分学生不愿透露真实姓名,无法建立有效的社会支持系统。

3.某些学生咨询结束后不再露面,不能确切了解咨询效果。

4.对其他专业的学生影响较小。

总结:

1.本次研究较好地完成了计划,让课题组接触到的学生通过心理咨询成长起来。

2.行动研究要因地制宜,其他专业可以结合思品课开展。

3.一些不足和需要改进之处:

(1)“心灵之约”板报上公开咨询QQ号。

(2)通过讲座、广播、招募团辅成员等,让更多学生了解心理咨询。

(3)争取在学校开设咨询室。

(4)既然是课堂教学,应该多与教材内容融会贯通,不能顾此失彼。■

参考文献:

1.郭念锋.心理咨询师(三级).民族出版社.2005年版.11.78.

第8篇:孩子心理咨询疏导范文

一.创设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环境

营造优美的校园环境。学校是学生的第二个家,学生从学校中不知不觉地接受教育和影响,因此,优雅、洁净、文明、舒适的校园环境能给学生“润物细无声”的良好心理影响。校园中亭阁假山、名人雕像、书画长廊、名人名言、校风校训以及各种宣传橱窗都会给学生美的享受和理性的思考。生物园里生机盎然,校园里繁花点点,绿草茵茵,学生在曲径廊亭中看书,这些自然风景和人文景观无时无刻不在触动着学生的感官,使学生受到了美的熏陶和道德的感染,在愉悦中受到教育,自觉地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

创设育人情境,促进学生心理品质的优化。目前,青少年心理和行为问题日益增多,而人的心理和行为又是密不可分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受良好心理素质的支配,同时,良好行为习惯又可内化、积淀为一定的心理素质。因此,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单纯的口头说教,更应该创设各种情境,在行动中促使学生自我体验、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控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一定的心理素质。如现在一些学生自制力差,性情暴躁,逆反心理强。教室里有纸屑箱,他偏把纸屑往窗外丢,看见瓶罐偏要用脚去睬和踢,随意采摘践踏花草等。曾听过这么一件事,有一间学校学生老喜欢用脚踢门,为改变这个坏毛病,学校安装了一扇玻璃门,结果玻璃门完好无损。我们从中得到了启示,于是在校园内各个角落安放了40多个环保型的果皮箱,果皮箱天天擦得光亮如新,草地上竖起木板,写上“请爱护我们吧!”等恳请的话语,果然学生不忍心破坏,过去的坏毛病也改了。可见,有了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质就能表现出最佳的行为效果。因此,创设各种情境,通过心理认知暗示,能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开展心理咨询活动。在校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趋严重,许多学校都建立了心理咨询室,有的还配备专职的心理咨询师。学生通过咨询、倾吐和宣泄,释放心理压力,解决心理困惑和矛盾。据了解,咨询的学生反映出的心理问题主要有:学习压力重造成考试的自卑、抑郁、狂躁、恐惧等情绪情感问题,人际关系问题,无法自制的不良行为问题,青春期困惑的问题等。行为咨询方法的先驱者克罗姆布鲁兹指出“咨询的中心目标就是要帮助每一个当事人解决他之所以来寻求帮助的那些问题。”学校心理咨询师要给予咨询学生温暖,指导他们自我调控,还要详细了解咨询学生的各种情况,尊重、理解学生,保护学生的隐私,做到既是学生的倾诉者,又是学生的咨询顾问,努力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我们的学生很多是需要帮助的,除了求助于心理咨询师外,学校还可以开设心理健康课程,举办心理健康讲座,组织各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等。

二.教师是实施心理教育的主体

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应全面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这就是说,心理健康教育单靠几个专职教师是不够的,必须是全体教师广泛参与。教师要本着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主的原则,不断更新观念,不断改变教学方式,尊重学生,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促进学生的心理得到健康调整。当老师把学生当作知心朋友,师生之间加强沟通和理解,学生喜欢你的课,学习有了兴趣,学业成绩就能提高;与老师关系亲密了,也增强了学生的归属感和自信心,又能培养人际交往能力,这将有利于完善学生情绪状态和人格及身心的健康发展。

改变评价方式。学生的自卑心理大多来自教师对学生的主观评价。一些教师凭主观感情,偏爱成绩好的尖子生,对中层生漠不关心,对后进生全盘否定,出语不逊,这无疑给学生带来极大的心理压力及负面影响,可能使许多学生产生自卑心理,甚至对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都会产生不良影响,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被誉为“德国普通教育之父”“德国教师的教师”的19世纪德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过:“严厉的面孔和训斥、咒骂学生是一种恶劣的行径”。我们应学习借鉴英国教育的优点,英国教师对学生评价时从不吝啬自己的溢美之词,对学生的赞扬体现在具体细微中,一点点的进步,都会被他们非常郑重地夸奖一番。我们对待每个学生都应一视同仁,绝对不能挖苦、讽刺学生,应以一颗宽容慈爱之心爱护关心学生。我们教师缺乏这种意识,对学生太求全责备了,我们应学会赞美,让学生能不断地从中得到鼓励。

教师应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技能。教书育人是教师的职责,教师除传授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外,还应培养学生健康全面发展。美国中小学参与心理咨询的人员有如下几类人:有关的医疗专家、健康专家、教育专家(包括教育专家、学科教师、特殊教职人员、资源人员)、行政人员、学生、家庭成员和学校协助部门等。教师始终生活在学生之中,教师有责任和义务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在教学过程中参与心理指导。我分管学校心理咨询工作,有一次,我到心理咨询室了解情况,我发现我班学生×××徘徊在门外,我觉得应该帮助他。于是经常找他闲聊,了解到他因学习压力过重,致使学习紧张、焦虑,成绩下降,进而产生自卑心理,结果恶性循环。找出症结后就能“对症下药”,我与他分析原因和寻找解决的办法,他初中成绩拔尖,父母期望过高,高中基础不扎实,学习竞争激烈,一时无法摆脱失败的困惑,便产生焦虑、烦躁等消极情绪,无法静下心来学习。我提出如下几个解决办法:一、调整学习方法,夯实基础;二、树立成功意识,不断激励他,肯定他所取得的成绩;三、调整心态,摆脱不必要的心理负担,只要做到努力就行,不要考虑成绩的名次;四、学会放松,到大自然中慢跑,释放精神压力,保持轻松、精力充沛的良好状态。经过多次的心理疏导,他的情绪终于较为稳定,成绩也稳步上升,2002年高考总分取得631分的成绩,各学科中最高分是语文659分,我心中有说不出的欣慰!看来,中学生心理失衡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学习造成的心理压力,教师要掌握学生的心理,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引导学生如何面对挫折,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三.发挥家庭教育功能

第9篇:孩子心理咨询疏导范文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分析

大学生之所以出现以上几种心理问题,主要归结于社会、家庭与自身三个方面。

(一)社会方面。随着政治经济的不断发展,大学生接受思想与文化的途径较多,互联网的存在,使得大学生的价值观出现了多元化。他们在面对多种价值选择的时候,便不知所措。

(二)家庭方面。严厉的父母,经常命令孩子把学习放在首位,这些孩子往往独立性较差;过于溺爱孩子的父母,多为孩子创设较好的生活环境,这些孩子的依赖性较强,自控力较差;放任自流的父母,经常任着孩子发展,他们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尊重师生,难以适应大学生活。

(三)学校方面。真正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一线教师,也很缺少。在加上,有的大学生不喜欢参加集体文娱活动,这样他们的身体素质便逐渐下降了。目前各院系层面较为缺乏专业的心理健康专业教师,在工作中一旦遇到心理问题,便常会将复杂的心理问题转化为思想教育工作,仅仅依靠自己的生活阅历,并不能真正起到心理疏导的作用。

(四)个人方面。由于大学生存在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的偏差,主观自我与客观自我的差距,独立意识与依赖心里的矛盾,使得大学生的心理压力较大。许多大学生面对淡漠的人际关系甚至激烈的学习竞争,常常对自我加以封闭,将大量的时间浪费在观看电视剧与玩电脑游戏上,从而与外界隔绝。

二、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高校是培养人的重要场所,因此,在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承担着重要的任务。高校在预防与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途径具体如下:

(一)院系领导要注重培养心理骨干教师,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高校要帮助从事思政工作的员工树立现代教育理念,引导其积极学习并善于运用心理学知识,主动探求教育过程中的心理规律,实现思政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结合。

(二)引导大学生掌握适量的心理学知识。大学生要系统地学习心理学知识,了解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学会自我调节情绪。高校应开设专题讲座,开展个体或者团体辅导等,来提高大学生的自省能力,指导学生要经常进行自我反省。

(三)加大心理咨询工作力度,促进大学生了解自我。高校不仅要开设心理咨询室,同时还可以开设心理咨询热线,避免一些同学担心自己的隐私或者不敢到心理咨询室去咨询。通过拨打热线的方式,对患有心理疾病的同学给予必要的辅导。同时,高校也要将异常心理现象排查工作常态化,定期与不定期地开展心理调查,及时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

(四)营造多种多样的校园文化,使得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从教室走向课外。高校要从学工处与校团委抓起,开展多种多样的学生活动以及社团活动,志愿服务活动。同时,高校还可以通过组织大学生观摩心理健康剧场,心理健康教育沙龙,开设各类相关讲座,丰富心理健康教育形式。

(五)高校要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渗透教育教学全过程。任课老师、班主任与专兼职辅导员、学生会思政部、班级心理委员和宿舍长,成立专门的大学生心理干预小组,齐抓共管。高校还要不定期地开设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注重指导学生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帮助学生进行正确的自我定位,发挥个人潜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