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经济形势不景气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分布式能源;经济可行性
天然气分布式发电技术相对于其他发电技术便捷之处总的来说可以分为以下三点(1)相比其他发电技术天然气分布式发电技术更加环保、高效、灵活。(2)天然气分布式发电技术所需土地面积较小,并且一般其设备都是在用户侧安装,这就为可再生能源发电的应用开辟了新的途径。(3)由于其清洁的特性,在使用的同时不会对全球气候产生不利影响。基于以上几点,现如今全球各地都在大力发展天然气分布式发电技术。
说回我国,我国目前也因为天然气分布式发电技术所特有的发电方式灵活、能源利用效率高、环境污染小等优点将其列为了传统电网的重要补充部分,从而替代一批效率低下、对环境污染严重的传统发电方式。目前,在我国国内,已经有许多学者针对DG(分布式发电,distributed generation,DG)的并网和调度技术等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但在这些研究之中,专门针对DG经济效益的研究还相对较少。为此下面笔者将会针对天然气分布式发电所可以带来的效益进行系统化分析。
1 天然气分布式能源的概念
天然气分布式能源指的是以天然气为主要燃料,从而带动整个燃气轮机及内燃机等燃气发电设备运行的工作。具体就是通过设备所产生的电力能源去满足用户的用电需求,后将用户们通过用电器所产生出来的废气废热通过余热锅炉或者余热直燃机等余热回收利用设备向用户供热、供冷。因此我们可以说天然气分布式能源系统是一种集煤气、电力、供暖、降温为一体的多功能服务系统。并且燃气冷热电多联供系统在广泛意义上还有两层具体含义:一是比较方便快捷,人们所需的电能都是现场产生,现场供人们进行使用。二是冷热电联供,通过一种能源的输入,同时满足用户电、热、冷多种能量形式的需求,极大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同时对人们的生存环境也起到了保护作用。
2 天然气分布式能源的经济可行性
2.1 应用范围
天然气分布式能源系统在我国发展已经有一段时间,现如今其使用范围比较广泛,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一些大型城市新建筑、一些中小城镇当中的新房地产(2)政府所在的一些工业园区、高新区以及技术开发区,(3)大中型公建项目:机场、铁路站、交通枢纽,(4)综合商业区或商务区,(5)单体或建筑群如医院、酒店、学校、写字楼、机关等。
2.2 发展天然气分布式能源的意义
2.2.1 节能方面
天然气分布式能源系统作为一种崭新的能源综合利用系统,它是在热电联产的基础上配制以热能为动力的吸收式制冷机。夏季利用多余的蒸汽或热水来制冷,使热电厂在生产供应电能和热能的同时,也生产供给冷水,用于空调及工艺冷却,充分利用了一次能源,系统综合能源利用可高达80%以上。节约了低位热能,更主要的是增加了夏季的热负荷,这对于燃机来说可增大机组的负荷率,使机组效率提高。在增加发电量的同时,也降低了燃料消耗量。靠近负荷中心,减少电厂的建设规模、输配电线损及管道热损。
2.2.2 环保方面
建设分布式能源系统将带来良好的节能减排效益,天然气分布式能源系统在实现能源综合利用的同时,具有良好的节能减排效益,相比传统的燃煤发电形式,天然气分布式能源系统可减少50%以上的CO2、几乎100%的SO2和70%的NOX排放,几乎没有固体废弃物和废水的排放。同时,由于分布式能源系统靠近用户侧的布置特点,可进一步减少电能在输送、配置过程中的损耗,提高能源终端利用效率。
2.3 DG的经济效益分析
分布式发电是指功率在几十千瓦到几十兆瓦范围内、分布在负荷附近的清洁环保发电设施,能够经济、高效、可靠地发电。分布式发电是区别于传统集中发电、远距离传输、大互联网络的发电形式。与集中式发电方式相比,分布式发电具有以下优势:(1)一般DG实行自发自用,电力就地消化,减少运输成本,降低集中输配网中的线路耗损。(2)污染物排放较少,部分DG实现零污染。
2.4 分布式能源的经济效益主要表现
2.4.1 降低线损
传统集中输配电模式,由于存在线路电阻等原因,不可避免的会发生线损,系统线损与输配线路长度与电阻等情况相关。DG分布在负荷端,不需要集中输配,可以有效降低线损。当负荷需求较大时,DG的运行能够减少系统线损,而当负荷需求较小时,运行DG反而会增加线损。
2.4.2 环境经济效益
DG的环境效益主要体现在排污量减少和资源的合理利用上。DG的燃料多为天然气、轻质油或可再生清洁能源,发电过程中SO2、NO2、CO2、粉尘、废水废渣的排放将明显减少。DG的电压等级较低,产生的电磁场较低,其电磁污染比传统的集中式发电要小得多。排污量的减少将大大降低电力企业以及全社会的环保支出,产生间接的经济效益。
2.5 DG的经济效益模型
2.5.1 线损效益模型
假设集中负荷端和电源端之间的配电网长度为L,单位为km,线路单位长度电阻为r,单位为Ω/km。令流入集中负荷端的电流为IF,单位为A。假设DG接入点距集中电源端距离为K,DG注入系统的电流为ID,单位为A。集中电源与DG电源接入点之间单相线路流过的电流为IS,IS=IL-IDG。
2.5.2 环境效益模型
系统接入DG之后,会给系统带来环境效益。计算环境效益主要考虑三种排放污染物:氮氧化合物、SO2和CO2。计算污染物排放量需要考虑两部分内容:(1)由于DG接入系统中,取代其他污染较为严重的机组出力,从而减少这部分机组带来的环境污染。(2)以天然气为燃料的DG和生物质发电出力时会产生一部分污染物。
3 分布式能源的发展前景
虽然分布式能源在国内的发展尚未普及,但已有成功的案例,如在北京、上海、广州、杭州等一线发达城市已有分布式能源应用的成功案例。今年来,国家重视分布式能源的推广应用,相关政策也在陆续出台,给发展分布式能源创造了良好的市场环境。发展分布式能源对我国提高能效、节能减排有重大的战略意义,是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也是未来能源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天然气分布式能源的广泛应用是未来城市发展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 丁小川,周宇昊,王思文.天然气分布式能源经济可行性评估方法研究[J].发电与空调,2015(01).
西方发达国家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相对起步较早,目前整体水平相对较高,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将有助于我国银行业内部审计的改进与创新。
一、国外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经验
1.美国模式
美国的商业银行多建立了总部一级制的稽核组织,直接实施全辖稽核监督。许多银行的稽核部门只设在总部,分行一律不设,再根据分行稽核业务的大小分地区派出若干稽核主任,与驻地分行没有任何经济、人事上的关系。首席审计官不对总裁负责,而是对董事会负责。以上种种制度有效地保证了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性。
2.英国模式
英国商业银行十分注重发挥董事会、审计委员会及内部审计人员在内部控制中的共同作用。董事会合理确定各部门、各岗位的职责和责任,准确全面地注意本行的风险以及知道如何评估风险和控制风险。审计委员会作为银行董事会的内部控制咨询机构,为董事会提供经营管理情况的有关信息,保持同银行董事会、高级管理层以及内、外部审计部门的信息交流,对内部控制的适度性和有效性进行评估。内部审计人员独立于业务部门行使检查职责,确保内部审计工作有合理的流程和能够胜任审计工作的人员来源。以嘉诚集团为例,嘉诚集团是英国仅有的一家具有两百年历史的独立投资银行,它在英国投资银行界一直排名第一,并跻身于世界最佳投资银行之列。嘉诚集团将内部审计定位于管理、评价和服务职能,嘉城认为内部审计不只要看财务信息,也要看内部控制的部署实施,它是企业风险管理的一部分,内部审计不能凌驾于企业之上,内部审计的成果是建议性的,目的是提高企业的经验效益,显示审计的附加值。
二、国外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体系运行经验的启示
发达国家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己经有了相当长时间的发展,它继承了西方内部审计先进的理念,代表了国际银行业内部审计的发展方向,其经验对于我国的商业银行而言,极具借鉴意义,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很多重要的启示。
1.构建合理的审计模式
西方商业银行经营的主要功能集中在总部,各分支机构的主要职能是服务窗口,因此,在内审机构的设置上是呈“倒金字塔”型,即在总行均设置了阵容强大的内审机构,而多数分支机构则没有设立。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一般归董事会(或监事会)直接领导,有权对行长及全行的各项业务进行检查,这种体制下,内部审计的权力最大,独立性最强。为了确保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内部审计部门可以不受阻碍地接触银行的所有业务和辅助部门;内审部门一般都隶属于董事会领导,向董事会报告的渠道通畅;董事会可以设立审计委员会作为参谋智囊机构,审计委员会包括有丰富行业经验的非执行董事;审计业务领域的确定、审计计划的制定、审计问题的确认及处理均由内审部门独立完成。另外,管理层的高度重视,是做好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前提。发达国家银行内部审计工作之所以开展得有声有色,在银行内部管理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银行管理层高度重视内部审计工作,建立了庞大的内部审计队伍,充分发挥了内部审计部门在银行管理和建设中的作用。
2.明确内部审计职能定位
内部审计的职责不仅仅是查处问题,而应通过审计达到帮助被审计单位加强管理、降低经营风险的目的。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重点仍是银行业务合规性合法性,在制度执行上提出的审计建议较多,而就如何完善规章制度、改进业务操作流程等方面提出的审计建议较少。因此,商业银行内部审计还应充分发挥审计咨询的作用,注重对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和风险的研究、分析,针对决策机制、内部控制薄弱环节和经营风险提出相应的审计咨询建议,帮助被审计单位加强管理决策机制、内部控制机制等制度建设。
3.运用先进审计技术保证审计效能
商业银行基本上都建立了内部网络,银行内部审计可以借助内部网络的优势,通过网络在内部审计各级部门之间、内部审计部门和被审计部门之间及时传递内部审计信息,包括内部规章制度、外部审计法规等;加强内部审计部门与被审计单位的联系和沟通,督促被审计单位执行审计建议。审计方法上,西方国家的商业银行出于成本、效益的考虑,普遍采用通过评审内部控制来确定审计的范围和重点这一方法。在内控制度评审中,他们十分注重内控制度的落实。如银行岗位设置,若审计中发现该岗位只设一个人做某项工作而没有他人可替代,则认为这个岗位的安排是有问题的,舞弊的机会比较多,是银行内控的弱点。
4.严格审后检查及内审明示制度
西方国家商业银行普遍建立了审计-建议-再审计的循环式审计制度,每项审计或每个审计阶段结束以后,可通过内部网络将各个审计阶段的情况明示化。明示的内容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被审计单位名称,审计内容;存在的问题;问题的影响力及影响面,并要求对影响力的大小做出判断;解决问题的措施及建议;被审计单位落实情况,即什么人、什么时候、采取什么措施解决存在的问题;审后检查情况;对审计结果的评价。通过审后检查,能够督促被审计单位反思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解决,通过审计明示,有利于其他单位进行对照检查,起到以点带面的效果。并且,这种审计过程,都是由内部审计部门独立完成,而且对风险程度的描述以数字化的量化分析判断为主,有利于内部审计成果的有效转化,促进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使被审计单位纠正其存在的问题,改进管理,使有限的审计成果转化为企业的管理制度或经营管理行为。这样,既维护了内部审计的权威性,又提高了银行的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一、对西方经济学外部性理论的分析
西方经济学家认为外部性是阻碍市场机制正常运行的不利因素,并且提出了外部效应内部化来克服其外部性,西方经济学外部性经济理论的提出有利于市场机制的进一步完善,并且为其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
(一)外部性的特征分析
外部性指的是由一种经济力量对另一种经济力量的非市场性的附带影响,它将能够给价格机制的有效配置带来阻碍作用,使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之间产生差别。其中,外部性的主要特征有三个方面。第一,相互性。经济力量的互相作用才能够导致外部性的产生,它是经济体之间的相互行为。第二,非市场性。经济体之间互相作用的行为不能够通过市场性来体现,当生产者或者消费者由于外部经济而遭到损失时,市场不会向其中造成损失的一方追究责任。第三,强制性。在生态环境破坏中的外部性是强加在受害者身上的,这种强制性不能够通过市场机制来缓解。
(二)经济主体行为和行为成本分析
在西方经济学的外部理论中,对于经济主体行为和行为成本的分析十分必要。由于外部性渗透到人们的交互行为当中,而人们的交互行为又常常发生利益冲突,因此便产生了外部性。在经济活动中,人们通常为了追求更高的利益而选择不同的行为,当一个主体的行为对另一个主体产生影响时,就产生了外部性。在这种外部性存在的情况下,行为主体所引起的成本或者收益将不会由其一人承担,并且就算他不做任何行动也有可能需要承担成本或者收益,这是由于人与人之间的交互行动决定的,即一个人的成本可能是他人的收益,他人的成本也可能是这个人的收益。
(三)对外部性的解决思路分析
经济的外部性对市场机制具有不利影响,指的是个人或者企业由于自身的行为而为他人带来了影响,但是又不需要为此而负责和给予补偿的情况。当不良的外部性存在时,进行市场配置是无效的。因此针对这种现象经济学家们提出了以下几种解决方法。
(1)采用制定相关制度的方式解决外部经济问题。这是由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罗纳德提出的,他认为当拥有较小的经济成本,并且收入的情况不会对双方的决策产生影响时,只要将产权进行清楚的界定,那么对于市场机制中存在的问题便可迎刃而解,使资源得到有效的优化配置。
(2)利用条例手段解决外部经济问题。这将需要发挥政府的力量,通过政府对经济的外部性进行处理,其本质是利用政府制定出相应的条例来防治经济外部性的出现,在生态环境的治理中,一方面,政府通过制定相应的条例规定个人或者企业排放的污染物数量,当排放超标时应给予处罚。另一方面,政府应加强宣传,明确指出污染到什么程度时将会给人们带来怎样的危害,使个人和企业都能够自觉的遵守政府的规定。
二、西方经济学外部性理论的现实意义
我国目前的社会主义市场正处于完善阶段,经济的发展给环境方面帶来较大的危害,同时也对中国市场经济的有序运行产生不利影响。因此,西方经济学的外部性理论对我国目前的经济建设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
(一)强化制度,解决我国市场中的外部性问题
在我国目前的市场化进程中,市场经济外部性的典型表现就是生态环境的破坏。我国在以往的经济发展中,一味的追求经济利益而忽视了对环境的保护,使得大量的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制约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例如大量的原始森林遭到破坏,使得水土流失加剧,河流洪涝灾害频发,产生河流干枯的现象,甚至黄河都发生了几次断流,这都是生态保护制度不完善所导致的。同时,由于企业的经济发展,向河流以及空气中排放大量的污染物质,使我国许多大江大河都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坏,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危害。在林地方面,大量占用和过度开发使我国的土地面积骤减,土地资源十分短缺,阻碍了农业的快速发展。针对上述现象,我国应积极强化制度,去约束人们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行为,并且采用激励的方式促使人们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使林地、土地等资源都能够得到合理的保护和利用。
(二)切实保证政策的实施效果
在对制度主义分析方法的研究当中得出,如果一种制度制定的初始选择是正确的,那么就算是在日后实行的过程中发生了偏差,也能够得到有效的纠正,这个政策仍然会按照最初的预定目标进行,但是如果政策的初始选择就发生了错误的话,那么在进行具体的实施之后,其自身原有的错误将会增加,使这种制度彻底的走向“死胡同”。因此,在制定防治经济外部性发生的政策时,应加强眼前的利益与长远的利益相结合,并且在实施的过程中应进行实时观察,看这种政策是否正在按照之前预想的方式进行,切实保证政策的实施效果。此外,还应加强对制度与政策的实施进行绩效评价,从而进一步的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实现。
(三)加强法制建设,规范市场经济秩序
我国目前市场经济中的外部性表现主要有依靠职位的便利以权谋私、利用各种方式投机取巧,以及不严格遵循法律规定的内容,钻法律的空子等等,这些行为加剧了我国经济外部化的产生,对市场经济秩序造成不利影响,因此我国应加强法制建设,严格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将各种行为都纳入到规范的制度和规则当中,并且加强对制度实施的监督,保证制度的实施效果。
三、结束语
针对西方经济学中的外部性理论,我国应积极接受其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起到的现实意义。我国目前的市场经济正处于关键的转型时期,应进行间接的宏观调控以及必要的行政调解,采用先富带后富的方式避免社会贫富差距过大,同时也要加强制度的制定和法制化建设。
参考文献:
[1]高芳.西方经济学公债理论综述——兼评对我国现实的适用性及理论指导意义[N].平原大学学报,2016.
[2]马智胜,李兴平.新制度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及其现实意义初探[J].企业经济,2015.
第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是通货膨胀
我国经济近年来一直保持“低通胀高增长”的理想态势。2006年11月份由于粮价上涨,CPI的数据显示通涨指标有上升的迹象。今年上半年CPI同比增长3.2%,为近三年来的最高增长水平。在几年的“低通胀高增长”的态势下,适度通胀也有利于调整经济中一些矛盾和内外不平衡,但是6月份CPI4.4%的增长率显示出继续增长的趋势明显,7月份更是达到十年来的新高5.6%。
理论上来说,低通胀高增长是总需求与总供给均衡的表现,高通胀高增长就是偏热的表现了。要保持经济的持续平稳增长,就应对CPI预期上升的因素进行具体分析,以制定相关的政策提前防范。
首先,近期猪肉和一些食品价格的上涨显示的供求关系不平衡是否会成为引发通胀上升的扳机。
一般来说,如果价格上涨发生在收购环节,应该是直接向生产者传递供给不足的价格信号,这样就可以使生产者迅速把握市场的需求预期,在最短的生产周期内使供给得到调整,达到市场供求关系的均衡。但是,如果价格上涨只是发生在不同的流通环节,就可能不仅仅是供给不足所致,而是有可能出现真正意义上的通货膨胀了。通货膨胀是一种货币现象。当经济运行中的货币供应总量超出了总需求,就会出现价格水平上涨的现象。这种纯粹价格的上升可能并不完全是因为货币供给造成的,特别是在近期一直存在的“流动性过剩”困扰的形势下,我们不能不认真分析近期CPI上涨背后的原因。
如果是“流动性过剩”的影响,那么猪肉和食品价格的上涨将不是孤立的现象,钱多了可能会使价格上涨的情况逐渐蔓延到其他商品。这样会进一步推动CPI的上升,也推动总体价格水平的上升,通货膨胀率就上升了。食品类市场竞争程度较高,不容易有价格操纵,所以食品类价格的上涨显示流通环节价格上涨的信号作用应该比较强烈。
其次,粮价上涨是否是自然灾害的短期影响。如果粮价上涨只是因为自然灾害的原因减产所致,粮价因素可能只是短期因素,不会造成通货膨胀预期上升。
但是有研究表明,2006年的粮价上升与国际粮价上涨有关。中国的粮食进口越来越大,国际粮价上涨直接影响中国国内的粮食价格。国际粮食价格上涨有许多原因,粮食供应大国(比如澳大利亚)由于自然灾害减产是其中一个原因。
更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国际粮食库存去年几乎接近1972~1973年的最低点,而国际粮价只是1974~1975年粮食价格大幅上涨以后的三分之一。如果国际粮价再次发生20世纪70年代库存不足粮价大幅上涨的情况,国内的粮价对通货膨胀的影响恐怕就不能忽视了。而且由于粮食提取甲醇的再生能源的工业需求的增长,美国宣布要把其国内玉米(1676,5,0.30%)种植面积从7%增加到15%,这样会减少其他农作物的种植面积而提高其他农作物的价格。对于这些变化带来的连锁反应对中国粮食价格的影响,我们要有充分的准备。
另外,石油价格以及化肥价格的不断上涨,带来农业成本的不断上升,这些都有可能通过粮价上涨变成决定通货膨胀预期上涨的刚性因素。还有各种因素带来的工资上涨,也是通货膨胀预期提升的刚性因素。
因此,对当前通货膨胀的关注,应该重点放在可能导致通胀预期提升的刚性因素的变化,这会影响对通胀上升趋势的判断,把握不准确会错过调整通胀的时机。同时要关注价格上升是否是“流动性过剩”的货币形态的表现,这会影响对通胀原因的分析,判断失误会使政策的针对性,进而使政策的效果和影响大为降低。
为了防止经济运行中货币总量超过总需求引起的通货膨胀,调整经济偏热的态势,要坚持对冲新增流动性,特别是要对冲新的资本流入。在必要时,可以再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在关注流动性增量的同时,要注意过去没有完全对冲所积淀的存量流动性。适当调整加息的频率,从总需求角度调整经济运行中过剩的货币总量,超前治理通货膨胀。
特别国债的发行,可以协助央行收回新增流动性。国家甚至可以通过发行特别国债向一些改革中的银行和国有机构注资,这可以起到收回存量流动性的作用。对于低保人员进行适当补贴以降低社会对通胀上升的担心,也有稳定通胀预期的作用。应加强价格信号向生产者的传递,降低季节性因素和其他一些短期因素对通胀预期上升的影响。
对于国际粮价变化,我们是比较被动的。因为农业是土地密集型产业,我们并没有土地资源方面的比较优势,而且在农业产品市场方面,从成本和技术方面似乎都没有比较优势,所以,粮食进口增长是有一定根据的。在粮食生产方面,我们应有新思路,比如,是否可以采取能源战略的思路,实施像解决石油问题一样的策略。我们是否可以投资粮食生产大国的农业生产机构:是否能够购买外国的农场;是否可以租种别国的土地,比如菲律宾大量的私人土地都是荒芜的;是否可以同非洲进行农业劳务输出;是否可以直接进入粮食收购环节,减少中间环节:等等。这些跨国行为最好是民间行为,要淡化政府色彩。
第二个值得重视的问题是资产价格膨胀
“以资产价格泡沫为特征”的经济危机,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上发生的经济危机的特征。比如,日本的经济危机、亚洲经济危机,包括以纳斯达克大幅下跌开始的美国的“新经济”调整带来的几年的经济低迷等。近十几年来爆发的经济危机,都具有通货膨胀水平不高,但是资产价格膨胀的特征。国际经验证明,在流动性过剩的大环境中,过剩的货币资金更多流入高收益的资产市场,会在短期内不断推高资产价格,积累泡沫风险,甚至成为经济危机的导火线。
当前,我国资产类市场的情况和大的经济环境,与20世纪80年代末日本的情况非常相似。
当时,日本推行外向型经济,产生了很大外贸顺差,跟美国人发生了很大的贸易摩擦。在外部压力下,日元升值、金融市场迅速全面开放。对内部来说,也存在产业结构失衡的问题,日本的支柱制造业发展需要某种调整,特别是其没有跟上信息高科技的发展,陶醉于自己的制造业特别是金融市场的虚假繁荣里面。对于持续十几年的高速经济增长,人均GDP近3万美元,日本人充满信心,谁也不认为有什么东西可以让日本长期增长的趋势受到巨大的影响。这些方面都与我们现在的情形非常相像,这也是我们为什么要特别警惕的原因。
在当时日元升值的预期下,资本
大量流入日本,推高所有资产价格。日本当时有“土地价格不降”的神话。日本京都、东京、大阪三大城市圈的房价上涨了280%。股票市场从一万点涨到两万七千点,最后涨到了四万点。到1990年初,日本政府觉得不行了,开始利率调整,最后一根稻草把泡沫压破了。当年股票市场就下跌了40%,地价下跌了46%,最后整个经济一蹶不振,走进“失去的十年”。
日本当年没有处理好资产类市场发展过程中的问题,没有意识到资产价格膨胀积累的巨大风险,犯了很大错误,最后导致了十几年的经济低迷,中国付不起这种代价。
我们现在也面对着与日本当年同样的国际国内环境。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吸引大量外国资本流入来持有人民币资产,房地产价格和股市价格轮番上涨。资产价格膨胀的风险主要集中在房地产市场和资本市场。
对于近一段时间以来政府多次调控房价但仍难以遇制上涨的情况,应该引起我们注意。那种认为政府调控土地的政策不对,并笼统地提出应该扩大供给来抑制房价上涨的主张,有很大的误区。
房地产市场属于资产类市场,不是一般商品市场,资产类市场的供求均衡关系与一般消费品的供求均衡关系是不同的。
一般商品的需求受到各自的效用函数的限制。市场商品供给增加到一定的程度,充分满足效用最大化需求以后,市场就会达到供求均衡,价格就稳定在供求均衡的水平上。
对于住房市场,要区别两类不同的需求。一类需求是“居住需求”,属于实际需求,以一套基本住房为效用满足度,而且受收入和可支配能力约束,对价格上涨非常敏感,价格高低直接影响是否“居者有其屋”的基本的生活需求。这个市场的价格是需要管理的。
另一类需求是“投资需求”,或者叫“赚钱需求”。这类需求属于非实际需求,不受一般效用满足度的约束。换句话说,这类需求是以价格差异为目标的。理论上来说,没有“供给”水平能与这种无限需求达到均衡,因而也就没有均衡价格。特别是这种无限需求,在流动性过剩困扰的银行信贷的支持下,用前期的房产循环抵押贷款的方式,是低成本投资,基本不承担风险,风险由银行承担。所以“赚钱需求不在意价格高,而在意价格不上涨,“赚钱需求”有推动价格不断上涨的强烈动机。银行不断向“赚钱需求”提供的信贷给了价格上涨源源不断的动力。如果不断增加“赚钱需求”的房屋的“供给”,可能会把价格越推越高。在两类需求市场没有分开的情况下,“赚钱需求”市场的价格上升会把平均价格拉高。用增加供给来抑制“赚钱需求”市场的房价可能适得其反。
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和管理,首先要按照两类截然不同的需求划分成两个市场,即“居住需求”市场和“赚钱需求”市场。两个市场相对分割,具有不同的价格形成机制,就不会产生相互直接的或者很大的影响。
在“居住需求”市场上,应该增加经济适用房和廉租屋的供给。政府应该主导整个游戏规则的制定和执行。控制地价、房价的合理定价,严格把关经济适用房、廉租房的购买和租住条件,保障公平。银行可以增加对“居住需求”的信贷,增加对“居住需求”的开发商的信贷。相信围绕“居住需求”的信贷业务应该也是一个巨大的市场,也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而且只要严格对“居住需求”住房的规则严格把握,银行的风险也会小一些。
在“赚钱需求”的市场中,政府不用直接干预价格,但是要严格控制四方面的事情。一是土地的合理配置和市场招标规则,“赚钱需求”市场上的土地不能给任何政策优惠,完全进行市场竞拍,出高价者胜出。二是要切实落实房屋“封顶”才能销售的规定。三是严格控制“赚钱需求”贷款,限制银行向炒作房地产赚钱的人贷款。四是完善税收体制,加强各类税收的管理。只要坚持这几个原则,无论“赚钱需求”市场的房地产价格多高,都是需求者自己的选择,风险也由开发商和需求者分担,而不仅仅是银行承担。
当前,不能以“银行的市场化运作”为理由而放任银行为“赚钱需求”进行贷款。日本当年泡沫破灭,引起银行业全面崩溃的巨额坏债,基本都是在价格泡沫形成过程中,银行信贷大量违规进入房地产市场所致。
现在有一个困惑,银行现在50%的信贷是对房地产的贷款,相信很大一部分是“赚钱需求”的滚动贷款。日本当年也有对银行向房地产贷款的限制,但是规定并没有严格执行,当“土地价格不降”的神话破灭后,银行业深深陷入危机之中。
股市也是“赚钱需求”市场,目前市场也有靠增加“供给”调整股市的思路。在流动性过剩、资金非常充裕、投机氛围很大的市场环境中,“供给”的大幅增长可能会再次助推股市非理性上涨。弄得不好,会重演台湾股市与政府政策博弈的故事。政策需要保持冷静。
现在有些观点认为不能拿当前中国的情况与当时的日本相比。我觉得每个国家的情况确实是不一样的,但是,它们可能会在不同的时间和不同的发展阶段面临了一些非常相似的国际环境和国内问题。在这个情况下,吸取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经验教训特别有意义。近期应该特别关注股市、房市和其他资产类市场的价格膨胀带来的风险,防止以价格泡沫为特征的经济危机。
第三个值得重视的问题是流动性过剩
流动性过剩的货币表现是两个,传统的表现是通货膨胀,“近代”的表现是资产价格泡沫。
中国经济已经同时出现这两种现象的迹象,因此要特别关注流动性过剩问题。
首先,目前流动性过剩是个全球性问题,现在全球快速流动的资本主要是金融资本。这个现象由全球资产价格如黄金价格、房地产价格、股市价格都不约而同地大涨而充分表现出来。股市上涨更是全球性现象。全球化的国际经济和金融环境,对金融资本在快速流动中创造更大的流动性有巨大的推波助澜的作用。
其次,中国的流动性过剩直接与全球过剩流动性的输入有关。2006年有800亿美元左右的非贸易和非直接投资的资本流入。人民币的升值预期,使得全球金融资本以各种名目(直接投资、间接投资和战略投资)、以各种身份(房地产投资基金、股权投资基金、风险投资基金,还有改头换面的对冲基金)涌进中国,使中国外汇积累不断上升的同时,通过结汇把全球过剩的流动性输入了中国,M2或者M1甚至两者同时增长,完成了国际流动性与中国流动性的接轨。因为中国的经济规模大,国际资本争先恐后地流入,使中国的流动性过剩的问题变得更严重,资产价格泡沫积累的风险更大。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可能需要防止资产价格膨胀和通货膨胀并存的双重风险。
对于中国目前存在的流动性过剩,从根本上来说,要从国内的结构调整上着手才能真正解决问题。
宏观上进行储蓄与投资的差异调整,减少政府储蓄和投资,国有企业利润向国家分红以减少企业储蓄,加强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减少居民为将来不确定性而进行的“审慎储蓄”,刺激居民当期消费。扩大内需,减少外需,降低贸易顺差,减少外汇顺差造成的新增流动性。
微观上进行出口企业的成本结构的调整,企业的环境成本、员工基本卫生医疗体制、退休金个人账户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劳动力工资等方面,应进行强制性的完善,在调整国际收支和减少流动性的同时,也把利益留在国内。
【关键词】火电厂;汽轮机组;经济性;不同运行模式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不断的发展,在电网当中电负荷相对于以前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相应的最高负荷和最低负荷之间的差值也随之越来越大,导致汽轮机长期的处于低负荷运行的状态,使其热经济性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降低。汽轮机组的运行方式的调整能够对于热经济性造成最要的影响,对于节能降耗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 汽轮机运行方式概况
火电机组的运行的的方式主要的有定压运行以及滑压运行方式,其中定压运行方式主要的是指汽轮发电机组在正常的运行过程中,主蒸汽压力保持相应的额定的压力,不会随着相应负荷的变化而发生变化,通常情况下,定压运行的汽轮发电机组可以采用节流配汽,也可以采用喷嘴配汽。对于相应的节流配汽的调节主要的是通过调速汽门的节流将主蒸汽的压力降低到所需要的负荷对应的压力;而其喷嘴配汽调节的过程当中,主要的是通过4个或者是8个调速汽门改变相应的进汽度,相应的节流只是在单个阀门上进行,以此来改变其负荷。在汽轮机进行滑压运行的过程当中,调节汽门全开或者是相应的开度不发生变化,根据负荷大小调节进入锅炉的燃料量、给水量以及空气量,从而使锅炉出口的相应的气压和流量会随着负荷的升降而升降,但是出口汽温就不会发生改变,所以汽轮机的进汽温度通常会维持额定的值不发生变化,而相应的进汽压和流量都会随着负荷的升降而增减,以此可以调节汽轮机的功率。相应的汽轮机的进汽压力会随着外界负荷增减而发生上下的滑动,所以被称之为滑压运行,而滑压运行又可以分为纯滑压运行的方式、节流滑压运行的方式以及复合滑压运行的方式。
2 汽轮机组热经济性指标
当前,对于火电厂的热经济性主变主要的包含了汽消耗以及热消耗。其中汽耗率主要的是指汽轮机每个小时单位出力的耗汽的量,其相应的表达公式如下所示:SR=G/N,在此公式当中SR表示的是汽耗率;G表示的是汽轮机进汽流量,其相应的单位为kg/h;N表示的是发电机相应的输出功率,其相应的单位为kW。若是一台汽轮机组是在某个进汽参数下接受全部蒸汽,并且在某个比较低压力下排除全部的蒸汽,没有给水回热和中间再热的凝汽式汽轮机或者是背压式的汽轮机,相应的汽耗率是最恰当的性能考核的指标。而热耗率主要的是指汽轮机每小时单位出力的热耗的量,对于一台带有相应的给水回热系统的电站汽轮机组,其热耗率都是重要的考核的指标,其表达式为:HR=∑(G1h1)/N,在此公式当中,HR表示的是热耗率,G1表示的是相应的质量流量,其单位为kg/h;h1表示的是焓升,其单位为kJ/kg;而∑(G1h1)表示的是输入循环的热量,其相应的值为供给系统的热量和回收的热量只差,其单位为kJ/h;而N则表示的是发电机相应的输出功率,其单位为kW。
3 不同运行方式对于火电厂汽轮机组经济性的影响
3.1 调节级相对于内效率变化的情况
根据相关的汽轮机的变工况热力计算的方式可以得出调节级相对于内效率随主蒸汽流量的相应的变化的关系。相应的滑压运行的调节级相对于内效率始终的保持在比较高的水平之上,并且相应的变化的幅度也是比较小的,相应的定压运行调节级相对于内效率会随负荷的下降而急剧的降低。这主要的是由于滑压运行的时候,相应的主蒸汽温度会保持在不变的状态,同时由于新蒸汽压力的降低,所以其容积流量基本上是保持不变的。相应的容积流量保持不变会使调节级喷嘴、动叶出口的流速也保持不变,调节级的比熔将保持不变,相应的速比也会保持不变,所以调节级的相对内效率是基本上保持不变的,和之相反的定压运行调节级相对的内效率会随着负荷的下降而急剧的降低。由于调节级熔降在整个的高压缸焓降当中占有很大的比例,因此高压缸相对于内效率的变化通常情况下,总的方向和调节级相对的内效率的变化的方向是保持一致的,定压和其滑压运行的相对的关系通常也会比较的一致。不论是定压运行还是滑压运行,高压缸的效率的变化比调节级相应的变化的幅度会更小一些,造成此种现象的主要的原因是高压缸除了调节级以外还有压力级,相应的压力级变化的程度通常情况下要比调节级小,所以导致高压缸效率变化同调节级效率的变化的相应的幅度是不完全的一样的。
3.2 给水泵耗功变化的情况
给水泵耗功独对于汽轮机的运行的经济性有着很大的影响,根据汽轮机变工况热力的计,并且结合相应的给水泵功率计算的方法,就可以得出相应的给水泵耗功睡着相应的主蒸汽流量变化的关系。在进行滑压运行的过程当中,由于蒸汽初压会随着主蒸汽流量的降低而降低,相应的给水泵出口所需要的压力也就会大大的降低,同时由于使用了相应的变速给水泵,给水泵主要的是可以通过改变转速来调节相应的功率,所以就能够有效的节约更多的功率。在进行滑压运行的过程当中,汽轮机给水泵所消耗的功率,相对来说比定压运行小得多,并且主蒸汽流量越低,相应的两者之间的差距就会越大。
3.3 各经济指标以及调节阀门压损的变化情况
各种运行方式下的调节级阀门的压损、蒸汽在再热器中的吸热量、给水泵的耗功以及热耗率等各项指标都会对火电厂汽轮机组的经济性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在此其中相应的全开调节阀门越多,其总的阻力损失系数也就越小,相应的压力损失就会越小。根据相应的汽轮机变工况热力进行计算能够得出一段抽汽点温度会随着主蒸汽流量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其在同一负荷下滑压运行一段抽汽点温度高于定压运行。和定压运行进行比较,滑压运行一段抽汽的抽汽体积的流量会增大,相应的抽汽压损也会加大。在进行滑压运行的时候,高压加热器汽侧温度是比较高的,这样就会导致加热器金属的高温蠕变速度有效的增大,从而对于高压加热器的安全性产生不利的影响,所以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应该加倍重视。
4 总结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的发展,火电厂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为了保障其能够更好的运行,提升其经济效益,所以就应该科学合理的对其汽轮机组运行的模式进行调整,以此来保障其安全经济的运行,促进该行业健康快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于淑梅,李金磊.汽轮机组不同运行方式热经济性比较的通用数学模型[J].汽轮机技术,2010(02).
[2]廖日昌.大型火力发电厂汽轮机组不同运行模式对经济性的影响[J].自动化应用,2011(07).
[3]李丽萍,姜曙,李丽君,程祖田.分布式能源站机组运行模式及热经济性分析[J].电站系统工程.2013(03).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组10例,男6例,女4例;年龄14—58岁,平均32.6岁;临床表现为头晕头痛8例,行走不稳4例,记忆力、视力下降2例,反复呕吐3例,所有病例均行CT、MRI扫描证实为梗阻性脑积水,双侧脑室扩大,第三脑室扩大,第四脑室形态正常或接近正常。
1.2原理及方法简介 三脑室底造瘘术的原理是当导水管、第四脑室这些脑室系统的通路狭窄或堵塞时,穿过第三脑室的底部,将脑室系统和蛛网膜下腔相通,扩大的脑室系统中的脑脊液直接进入蛛网膜下腔被吸收,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2 护理
2.1术前护理
2.1.1做好患者心理护理及健康宣教 由于此手术是采用新的技术疗法,加之手术本身对患者来说是一种很强的刺激,往往担心手术风险、术后效果以及术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患者容易出现烦恼、忧虑、紧张等心理状态,这就需要护理人员通过与患者交流,互相沟通,与患者建立起良好的医患关系,耐心地向患者及其家属讲解本病的有关知识、手术的必要性和信赖感,消除紧张情绪,积极配合治疗及护理,保证手术的顺利展开。
2.1.2按头部钻孔手术做好术前准备 协助患者进行各项辅助检查,术前1天备皮(剃头)、备血、药物过敏试验;术前晚保证充足的睡眠,告知术晨禁食,留置尿管等。
2.2术后护理
2.2.1一般护理 严密监测意识、瞳孔、生命体征。
2.2.2 因实行第三脑室底造瘘术后的患者在坐位和立位时,其颅内压可降至-2.36~-2.45kPa,这样大的负压可使脑表面与颅骨之间的距离增加,稍遇轻度头部外伤可被撕裂出血[2]。因此,术后3d严格给予平卧或30°头高位,避免突然坐起或站立,避免碰撞。
以后可逐渐抬高头部,5d后可坐起。
2.2.3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三脑室底造瘘术并发症的总发生率约6%~20%,可发生于手术过程中任何阶段。术后要密切观察的并发症主要有:
2.2.3.1硬膜下及硬膜外血肿 应密切观察有无头痛、呕吐、抽搐、持续哭闹等现象,如果患者术后麻醉不满意,或者麻醉清醒后又出现意识障碍和/或出现一侧瞳孔散大、对光反射迟钝或者消失,应警惕并发急性硬膜下(或外)血肿并及时报告医生急症CT检查,以确认病情变化。本组未发生此并发症。
2.2.3.2硬膜下积液 本组发生硬膜下积液2例,硬膜下积液一般不需要特别处理,因其在手术后1~3个月左右,常能重新在脑室内外建立新的压力平衡,使硬膜下积液消失。但如果患者积液量持续增加,出现占位效应,影响患者的意识状态,则需要做相应处理,立即钻孔引流。
2.2.3.3发热 如果出现持续高热,头痛无缓解或体温趋于正常后又突然升高、头痛加剧,颈抵抗明显,则应警惕并发颅内感染的可能。
2.2.3.4脑脊液切口漏 要观察创口敷料有无渗液,如有渗液应及时更换敷料,垫无菌棉垫,头皮重新缝合,加压包扎。本组有1例出现脑脊液漏,3天后自行停止。
2.2.3.5多尿 术后严密观察尿量变化,记录24h出入量,监测尿相对体积质量及血电解质。
2.2.3.6建立的新通道再次阻塞 做好出院健康指导,告知病人及家属有可能出现的情况,如出现头痛或意识的改变应立即就诊,行头颅CT检查,必要时改行脑室—腹腔分流。
3 讨论
梗阻性脑积水治疗目的在于解除脑脊液循环梗阻的原因或者建立新的脑脊液循环通路。对于梗阻部位深,手术解除梗阻风险大的患者如中脑导水管狭窄或闭塞、三脑室后或中脑导水管周围病变常以建立新的脑脊液循环通路为主。以往最常用的方式为侧脑室腹腔分流术,但其并发症发生率较高。而对于因鞍上池囊肿、脑室内囊肿所致梗阻性脑积水,单纯脑室腹腔分流效果则很差。通过神经内镜行三脑室底造瘘术恢复正常脑脊液循环,效果比脑室腹腔分流要好,且并发症少。
文献报道三脑室底造瘘术总成功率约80%~90%,本院10例造瘘成功患者中有效数为9例,有效率为90%,与文献报道是一致的。神经内镜行三脑室底造瘘术治疗梗阻性脑积水,手术较简单、损伤小、体内未置分流管等异物,患者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手术费用低,成为治疗梗阻性脑积水首选的一种方法。笔者认为对于该手术护理工作重点是做好围手术期护理及术后加强观察,早期发现并发症,及时处理,提高手术成功率。
参 考 文 献
关键词:互补电极图案;边缘场;透反射式液晶显示器;垂直阵列
中图分类号:TN141.9 文献标识码:A
A Single-Cell-Gap Transflectiv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with Complementary Common Electrodes and Reflectors
Xinyu Zhu1, Zhibing Ge2,IEEE, and Shin-Tson Wu1,
(1. College of Optics and Photonics, University of Central Florida (UCF), Orlando, USA;
2. Department of Electrical and Computer Engineering, University of Central Florida, Orlando, USA)
Abstract:A single-cell-gap transflectiv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with complementary common electrodes on the top substrate and reflectors on the bottom substrate is demonstrated. These slit-patterned common electrodes and reflectors generate a strong longitudinal electric field in the transmissive region (T-region) and a weak fringe field in the reflective region (R-region). Both transmissive and reflective display modes show high optical efficiency and well-matched grayscales.
Keywords:complementary electrode pattern; fringe field; transflectiv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TR-LCD); vertical alignment
1介绍
透反射型液晶显示器(TR-LCD)早已广泛运用在移动显示领域,这是由于它们具备室内和室外的可读性。因为透射区和反射区的光路有着根本的不同,所以设计TR-LCD的最简方法是采用双盒技术[1][2]。但是双盒TR-LCD仍然存在一些缺陷,比如R区的响应时间小于T区,盒厚均匀性控制困难,以及在R区和T区的边界附近存在缺陷。
近来出现几种单盒式TR-LCD的报道[3]~[12],但要补偿T模式与R模式之间的光路差异,对液晶盒的设计仍然相当复杂,这当中很多需要采用盒内延迟膜。相比之下,在R区采用局部转换机理的单盒式TR-LCD展现出更多的魅力[13]。比如R区和T区的灰度衔接就相当好。当然,如果采用金属材质的反射器,且能与像素电极保持绝缘,则不会产生边缘场。而绝缘反射器会在R区形成杂散电容,场扫描期间该电容器的电荷很难释放。尽管可以采用不连续公共电极来解决这些问题,但在R区公共电极下的电场依然非常强。结果是LC偏转角度可能会超过限度。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给出一种单盒式TR-LCD,它对电极和反射器的图形进行了特殊设计[14]。与其他单盒式TR-LCD相比,我们的新设计没有使用复杂的制作工艺,当然也就不需要盒内延迟膜。更重要的是,这种单盒式TR-LCD在T模式和R模式之间展现出非常好的灰度匹配性。T模式的光效率达到约98%,而R模式超过了80%。
2器件结构和工作原理
图1给出了新型TR-LCD的截面视图。垂直取向的负性液晶层夹在顶板和底板之间,每个像素区盒厚均匀。顶板公共ITO电极采用狭长图形,而底板上的像素ITO电极在像素区内却是一整块。反射器也在像素电极上形成图形。更特殊的是,底反射器电极图形与顶公共电极的形成互补,换句话说,没有ITO公共电极正好在反射区的上方,也没有反射器正好在ITO公共电极之下。这里起伏不平的反射器可以是薄层金属膜,也可以是多层绝缘膜。如果使用薄膜金属层,那么反射器和像素电极电位一样;如果使用绝缘反射镜,为了避免特别反射以获得宽视角,那么在偏振片上要叠加光控膜。在LC屏的上下两面,一层半波膜和一层四分之一波长膜叠加在检振器和析偏器的内侧,以便形成宽带圆偏振器。这种圆偏振器对与R模式获得良好的暗态特性是很必需的。基于这样的配置,要T模式同时达到与R模式一致的暗态和亮态,横向底部圆偏振器是很必要的。
在这种互补公共电极与反射器的设计中,T区与R区的电场分布十分不一样。图2给出了电场的模拟分布。在T区中,顶公共电极与底ITO像素电极间产生均匀纵向电场;而在R区中,由于反射器上方没有公共电极存在,因此出现了边缘场。如果适当地设计盒厚,以及公共电极与反射器形状,就能确保R区中的电场平均纵向部分约是T区的一半。
由于T区的电场是R区的2倍,那么T区中LC的偏转角度(与法面的夹角θT)也约是R区的(θR)2倍,如图3所示。在这种情形下,开态电压作用时,T区LC层的相位推延迟大约是R区的2倍大小。因为背光经过T区一次,而环境光经过R区两次,那么T区中的积累相位延迟就可与R区中的相比拟。也就是说,它们间的灰度能衔接得非常好。
如图1所示,关态电压作用时, VA (垂直取向)液晶层不会对入射偏振光产生任何相位变化。具体地说,在T区中,非偏振光经过底部圆偏振器变成圆偏振光,由于VA 液晶层不会引起相位变化,则输出光受到顶部圆偏振器的阻挡;在R区中,入射的圆偏振环境光穿越VA液晶层时没有发生相位变化,但当从起伏不平的反射器反射回来时,出现p相位变化,因此受到顶部圆偏振器的阻挡,结果产生了暗态。开态电压作用时,LC偏转再取向,即T区中的LC层等效为一个半波相位延迟器,而R区中的则为四分之一波相位延迟器。其结果是无论T区还是R区均处于亮态。
表面处理对于在R区和T区中形成稳定畴至关重要。在模拟过程中,如果图1至图3的摩擦方向沿着电极方向,即垂直于纸面,我们发现R区和T区的畴稳定;如果摩擦方向垂直于电极方向,即平行于纸面,由于跨过R区和T区出现推拉互作用,则畴不稳定。
3模拟结果
为了验证上述概念,我们采用2dimMOS(德国autronic-MELCHERS公司制作)软件完成2-维的计算机模拟。被模拟的LC在4Vrms作用下的偏转性能如图4所示,负性LC材料使用MLC-6608(Merck公司出品),表面摩擦取向指向纸面。为了获得优化的光电性能,我们选择5mm的液晶盒厚以及11μm宽的反射器。
图4中T区的液晶取向具有相当一致的倾斜角,这是因为T区电场既均匀又是纵向的。如图5所示,在截面配置圆偏振片的情况下,如此均匀的倾斜角分布在T区产生了非常一致的透过性能。但在R区情形迥异,其电场是非常不均匀的边沿场,越接近R区中央电场越弱,因此,中央的倾斜角(相对于标准情形)比边沿附近的小,如图4所示。在R区如此不均匀的倾斜角分布导致了不一致的反射性能,如图5所示。在这里子像素宽80μm,入射光波长550nm。正如图4所示,在R区和T区中LC偏转形成多畴,这有助于扩大R区和T区的视角。
图6(a)给出了正入射情形下模拟出来的电压与透过率(VT)曲线,和电压与反射率(VR)曲线。因为存在LC偏转分布不均匀性,我们对整个T区和R区的透射值与反射值进行了平均化。在供给电压V约4Vrms时T和R模式分别达到了最大值。与T模式相比较,R模式的光效率仅达到80%,原因有两个方面:1) R区铝反射器的反射率仅约91%,2) R区因为存在不均匀的边沿场,其LC的偏转就非常不均匀。因此,即便在截面配置圆偏振片的情况下,整个反射区域的反射分布就不是平坦的(如图5所示),反而略降低了光效率。
对TR-LCD来说,背光源与环境光源的绝对亮度值通常是不相等的。因此,如图6(b)所示,比较归一化的透过率和反射率而不是绝对值将更具代表性。从图6(b)中看,T和R模式均存在2 Vrms的阈值和在4Vrms时达到最大值,而在灰度值的中间部分,R模式曲线比T模式的更直一些。总的来说它们的灰度之间彼此匹配得很好。无争的事实是,顶板的公共电极图形与底板的反射器图形不必彼此互补,两者之间有一定程度的失配或者间隙是允许的。这就为优化VT和VR曲线提供了又一个自由度。
4结论
本文展示了一种新的单盒式TR-LCD,该设计不需要盒内延迟膜。为了补偿T区和R区光路差异,我们采用了奇特互补的顶板公共电极和底板反射器。这种互补图形的设计在T区产生出强大的纵向电场,在R区产生弱小的边沿场。通过优化器件参数,可以使得T区和R区的灰度之间彼此匹配得很好。而且,这种设计的制造工艺完全与当下的批量生产工艺技术相吻合。可以预计新型TR-LCD将有广泛的用途。
参考文献
[1] M. Okamoto, H. Hiraki, and S. Mitsui, “Liquid crystal display,” U.S. Patent 6 281 952, Aug. 28, 2001.
[2] X. Zhu, Z. Ge, T. X. Wu, and S.-T. Wu, “Transflective liquid crystal displays,” J. Display Technol., vol. 1, no. 3, pp. 15-29, Sep. 2005.
[3] S. H. Lee, H. W. Do, G. D. Lee, T. H. Yoon, and J. C. Kim, “A novel transflectiv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with a periodically patterned electrode,” Jpn. J. Appl. Phys., vol. 42, pt. 2, pp. L1455-L1458, Dec. 2003.
[4] Y. J. Lim, J. H. Song, Y. B. Kim, and S. H. Lee, "Single gap transflectiv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with dual orientation of liquid crystal," Jpn. J. Appl. Phys., vol. 43, pt. 2, pp. L972-L974, Jul. 2004.
[5] J. H. Song and S. H. Lee, "A single gap transflective display using in-plane switching mode," Jpn. J. Appl. Phys., vol. 43, pt. 2, pp. L1130-L1132, Aug. 2004.
[6] Z. Ge, X. Zhu, T. X. Wu, and S. T. Wu, "A single cell-gap transflective VA-LCD using positive liquid crystal materials," in SID Dig. Tech. Papers, 2006, vol. 37, pp. 802-805.
[7] Y. W. Lim, J. Kim, and S. D. Lee, "Single driving transflectiv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in a single mode configuration with an inner-patterned retarder," in SID Dig. Tech. Papers, 2006, vol. 37, pp. 806-809.
[8] E. Jeong, M. O. Choi, Y. J. Lim, Y. H. Jeong, H. Y. Kim, S. Y. Kim, and S. H. Lee, "A single gap transflective fringe-field switching display," in SID Dig. Tech. Papers, 2006, vol. 37, pp. 810-812.
[9] J. Kim, D. W. Kim, Y. W. Lim, and S. D. Lee, "Brightness improvement of transflective LCD in a unified configuration," in SID Dig. Tech. Papers, 2006, vol. 37, pp. 817-820.
[10]Y. J. Lee, H. R. Kim, T.-H. Lee, J. W. Jung, J. H. Kim, and J. S. Choi, "Transflective LCD in a patterned vertically aligned mode with a single cell gap," in SID Dig. Tech. Papers, 2006, vol. 37, pp. 821-824.
[11]Y. C. Yang, J. Y. Choi, J. Kim, M. Han, J. Chang, J. Bae, D. J. Park, S. I. Kim, N. S. Roh, Y. J. Kim, M. Hong, and K. Chung, "Single cell gap transflective mode for vertically aligned negative nematic liquid crystals," in SID Dig. Tech. Papers, 2006, vol. 37, pp. 829-831.
[12] O. Itou, S. Hirota, Y. Sekiguchi, S. Komura, M. Morimoto, J. Tanno, K. Fukuda, T. Ochiai, H. Imayama, T. Nagata, and T. Miyazawa, "A wide viewing angle transflective ips lcd applying new optical design," in SID Dig. Tech. Papers, 2006, vol. 37, pp. 832-835.
[13] W. K. Choi and S. T. Wu, "Transflectiv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with partial switching," U.S. Patent 7 015 997, Mar. 21, 2006.
[14] X. Zhu, Z. Ge, and S. T. Wu, "Transflectiv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with vertical alignment," U.S. Patent pending, 2005.
陆地先
陆地先读者:
所谓“三包”是指商品销售者、修理者和生产者对商品所承担的修理、更换、退货责任和义务。“三包”责任有些国家所规定的,有些是经营者与消费者约定的。不管是规定还是约定的“三包”责任,经营者都必须承担责任。
手机的“三包”是国家规定的,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信息产业部令(第四号)《移动电话机商品修理更换退货责任规定》第1条规定“为了切实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明确移动电话机商品销售者、修理者和生产者的修理、更换、退货(以下称“三包”)责任和义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制定本规定。
在该规定的附录《实施三包的移动电话机商品目录》中,明确规定了手机的“三包”范围和期限。具体是:手持移动电话机,三包有效期1年;车载移动电话机,三包有效期1年;固定台站电话机,三包有效期1年;电池,三包有效期6个月;充电器(充电座),三包有效期1年;外接有线耳机,三包有效期3个月;移动终端卡,三包有效期1年;数据接口卡,三包有效期1年。
“三包”有效期自开具发票之日起计算,扣除修理占用和无零件待修的时间。“三包”有效期内消费者凭发票及“三包”凭证办理修理、换货、退货。换货后的“三包”有效期自换货之日起重新计算。由销售者在发票背面加盖更换章并提供新的“三包”凭证或者在“三包”凭证背面加盖更换章。
【关键词】 工作不满意; 会计人员; EVLN模型
一、引言
在中国经济发展中,有一支队伍是不容易忽视的,这就是中国会计人员所起的专业作用。会计人员作为经济生活的管理者,他为经营者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与分析,同时也是决策执行的监督者和活动成败的反馈者。尤其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随着企业经营风险的加大和经营者追求企业价值的最大化,会计人员在企业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如会计人员是国际会计制度在中国企业通用化的先行者;是国际会计制度在中国企业本土化的践行者;是企业完善会计制度的实现者;是企业强化会计制度的约束和监督者等等。然而,当前中国企业会计人员存在着严重的因工作不满离职的倾向增加和频繁的人员流动的现象。企业会计人员离职会带来很多弊端:一方面会造成企业财务机密的泄漏,离职、培训和管理成本的增加;另一方面会造成企业在经济全球化发展浪潮中因缺少关键的会计人员而错失良机等。这些不仅影响到企业自身和会计行业的发展,也影响到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规范。既然企业会计人员因工作不满的情境已经发生,那么如何在工作不满的条件下降低企业会计人员的离职倾向就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文章将运用EVLN模型全面考察中国企业会计人员在工作不满意时的行为反应,以期帮助会计人员的监管者发现更加有效的监管措施,从而有利于企业自身和会计行业更加规范、健康的发展。
二、EVLN模型的理论基础及其在中国企业会计人员中应用的可行性
(一)Hirschman提出的EVL理论
Hirschman(1970)首次较全面地提出了个体对所在的社会系统工作不满意时至少会产生三种行为——退出(Exit)、呼吁(Voice)和忠诚(Loyalty),即EVL理论。
Hirschman认为退出是指如果个体认为在目前的情况下,自己的境遇不会有所改善,就会表现为与所在社会系统中断关系的行为;呼吁是指个体总是尝试着改变其现状,并不是一味去选择逃避,常常表现为试图从各方面影响社会系统,从而引起组织或管理层注意的行为;忠诚是指个体如果遇到破坏性的情形时,既不选择退出也不选择呼吁,他们会选择继续坚持工作,通过自己的努力直到工作变好的行为。
(二)Kolarska,&Aldrich,Rusbult,&Zembrodt提出的EVLN理论
Kolarska,&Aldrich(1980)在Hirschman(1970)的基础上研究了消费者对产品不满时,会选择沉默和不作为,即他们认为的应该有第四种行为。虽然Kolarska,&Aldrich没有明确指出“忽略”一词,但是这第四种行为就是“忽略”的意思。
Rusbult,Zembrodt,&Gunn(1982)首次明确地提出“忽略”一词,他们在研究中把这种漫不经心、缺乏关心、粗心大意、不负责任的行为称之为忽略(Neglect)。这种行为包括漠不关心(Rusbult,Zembrodt,&Gunn,1982)、旷工(Hammer,Landau,&Stem,1981)、错误率上升(Petty,&Bruning,1980)。
(三)Farrell发展完善的EVLN模型理论
Farrel(1983)在上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加入了忽略行为,并用破坏—建设性、主动—被动(积极—消极)两个维度将工作不满化分为退出(Exit)、呼吁(Voice)、忠诚(Loyalty)和忽略(Neglect)四种行为类型,从而形成如图1比较完善的EVLN模型理论。
第一维度是破坏—建设性维度,呼吁行为和忠诚行为是一种建设性的表达形式,个体就是以这种形式来维持良好的雇佣关系,同时保持满意的工作环境;与之相对应的退出行为和忽略行为却是一种破坏性的表达形式。第二维度则是主动—被动(积极—消极)维度,退出行为和呼吁行为是一种主动性的表达形式,含有努力解决对工作不满的意愿(Spencer,L.M.&Spencer,S.M.,1993);相反,忽略行为和忠诚行为被看成是一种被动、消极的表达形式。
Farrell认为退出是自愿离开工作的行为,个体既可以离开公司,也可以在该社会系统中寻求转换工作以离开不满意的工作;呼吁是强调在修复经营恶化和回到社会系统中以前绩效水平的条件下,它作为关键的核心要素和恢复机制,只有在大量的员工参与下才能起作用的行为;忠诚是指耐心等待社会系统变革好转,并相信社会系统的决策是正确的,这与Williams,Konrad,&Scheckler(2001)的研究一致;忽略描述了个体对工作不满之后所产生的懈怠和轻视行为,包括漠不关心、旷工和错误率上升等,由此会带来社会系统中生产效率低下,并借机来警告管理层(李晓慧、王璐,2010)。
(四)EVLN模型理论在中国企业会计人员应用中的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