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关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学知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大学生 人际交往 团体心理辅导 实验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8-0246-02
1.引言
进入高校后的青年大学生,随着他们生活环境的变化、自身角色的转换和对社会发展、自我发展的要求的认识与理解,在心理上产生了强烈的交往意识和交往需求。但是,由于他们过去生活面较狭窄,社会经验不足,再加上繁重的学习任务和较大的高考压力,他们的交往意识淡漠,缺乏基本的交往知识、交往经验和交往能力。人际交往困惑已成为目前大学生群体中存在的主要心理适应问题。虽然大学生群体的年龄特点使大学生内心渴望与人交往,但人际交往状况却不容乐观,并因此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身心健康[1]。人际关系不良的大学生往往有着更多的心理健康问题[2-5]。有研究表明,对大学生进行人际关系训练,不仅是改善人际关系的重要手段,也是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良好途径[6]。有社交焦虑的大学生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认知—行为集体治疗及情绪表达训练后,其人际关系敏感程度、交往焦虑程度、一般焦虑程度、消极思维习惯等都有较为明显的改善[7]。
2.关于团体心理辅导
个别心理咨询在交往障碍咨询上虽有一定效果,但也存在着咨询周期长、效率低、咨询效果难以控制和巩固、经常出现反复现象等一系列问题。团体心理辅导作为学校心理辅导的重要形式之一,通过为团体成员提供彼此观察、学习、交往的机会,促使个体进行深层次的探索,重新认识自我以及他人,产生新的观念、态度与行为,具有效率高、涉及面广、感染力强等特点,能够在短期内产生较好的干预效果[8]。在大学生中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是近些年来在我国高校发展起来的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形式之一。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训练活动是以团体心理辅导的形式,运用团体动力学、精神分析理论和需要层次理论作指导,将有同质性问题的学生组织起来,在具有专业辅导经验老师的带领下,通过一系列具体的心理辅导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进行自我探索,在自我探索中了解自己的问题,重新发现自我,了解他人;在互动中学习人际交往的基本知识和经验,培养积极的交往意识和心态,从中产生新体验,形成新认识,积累新经验,学习新方法,养成新习惯,获得新技能;并将学习到的新知识、新经验应用到自己日常人际交往实践之中,在日常交往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交往能力。团体心理辅导的优势在于:为参与者提供一个宽松的活动空间和氛围,使他们在共同的交往情景中彼此了解,相互影响,相互关爱,并由此产生一系列的有关人际关系的心理活动,如人际态度、团体气氛、社会认知、模仿与暗示等,从中反映出他们在人际交往中的问题与缺陷。同时,使参与者通过一系列的心理互动过程,促进自我探索,自我表露,自我认识,并尝试改变自己,学习新的人际交往知识和行为,产生新的体验,形成新的经验,达到自我发展,自我成长的目的,从而改善人际关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和心理健康水平[9]。
3.大学生人际交往团体心理辅导实验研究设计与实施
目前国内关于大学生人际交往团体心理辅导研究主要遵循如下的实验研究设计与实施程序:
3.1 实验设计类型
研究者主要采用的是对照组前后测实验设计,选择完全相同的两组大学生进行测试,一组作为进行实验处理的实验组,一组作为参照对象的控制组。在两组未进行实验之前都进行人际交往相关心理测试,对实验组进行处理后,最后两组再进行一次测试。还有研究者采用的是单组事前事后测定实验设计,即选取一组大学生被试,在没有进行人际交往团体辅导实验活动之前进行一次心理测定,实验处理之后再用相同的问卷进行一次测定,比较两次测定结果的差异。
3.2实验活动目的
不同研究者的实验活动总目标一致,即改善大学生的人际交往状况,提高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增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在具体实施的子目标上各有侧重点,概括起来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的子目标:①让学生了解自己在人际交往方面存在的具体问题:包括交往心态和交往方式;促进学生发展正确的交往心态,学习成功交往的技术;②学习人际交往方面的基本知识,为正确交往提供理论支持;③学习人际交往方面的基本方式,形成新的体验和感受;④帮助学生改变自我心像,形成新的交往意识和交往心态;⑤将学习到的交往知识、感受和经验应用到日常交往实践活动之中,获得新的感受,积累新的交往经验,不断提高他们的交往能力;⑥使学生学会关注和自助,学会尊重和理解,学会与不同类型的人交往。
另有研究者将团体辅导目标分为如下几个单元,单元一:增加成员对团体性质、目标、进行方式和内容的认识;促进成员间的相互认识,消除陌生感和紧张情绪,营造团体融洽、开放的气氛;制定团体规范,形成团体意识。单元二:引导成员敞开自我、在分享中了解自己,加深对自己的认识;促进悦纳自我,帮助成员正确看待自己的不足;增强成员的自信心。单元三:促使成员觉察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明确受人欢迎的人格特质以及自己的人际期待;引导成员对照自身的特质,增强交往意识,提高交往的主动性。单元四:引导成员了解非理性信念在人际关系中的影响;帮助成员澄清人际交往中的非理性信念;指导成员学习如何用理性信念替代非理性信念。单元五:带领成员练习有效的沟通技能,学习新的行为方式;互相解决各自面临的问题。单元六:向成员介绍人际相互作用理论的基本知识;引导成员学会分析自我心理状态;指导成员在不同情境中正确使用各种自我状态。单元七:引导成员练习并运用所学的人际沟通技能,并将其带到日常生活中;促使成员学会合作,体验成功交往的快乐。单元八:巩固辅导成果[10]。
3.3 实验活动形式
实验活动主要采用的是结构式小组活动,在辅导老师的统一组织下,分成若干个小组,以小组为具体单位,完成所有活动。
3.4 实验活动内容与程序
根据团体的总目标及每次活动的子目标,在一定的理论依据指导下,精心设计活动内容,引导学生对活动进行思考,在团体中分享感悟、讨论及行为演练,整个活动分次进行,每次1个主题,围绕主题安排具体活动内容。具体的活动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序列:①导入活动,设计活动促使团体成员进行初步的相识和交往。如采用“叠罗汉”活动进行名字的串联,帮助成员记住彼此的名字相关信息。②主体活动,主体活动是达到团体辅导目的的关键,主要是通过设计一系列活动来改善成员的人际交往心态、意识,强化积极自我和对他人的积极看法,并且通过辅导老师的指导和成员之间的交往活动提高人际交往的技能。可以采用提高自我认识能力的活动,还有具体的人际交往技能训练,如人际交往礼仪、人际交往中的互动言语训练等。③结束活动,结束活动主要是让成员在活动中巩固已经习得的新技能,并且对自己在这一段时间以来的活动心得体会进行总结,以指导今后日常生活中的人际交往实践。
3.5 实验活动的实施
实施步骤:(1)前测:主要采用的人际关系和心理健康相关量表,如社交回避及苦恼量表(SAD)、交往焦虑量表(IAS)、羞怯量表、自尊量表、症状自评量表(SCL-90)等; (2)团体心理辅导的实施:根据相关文献自行设计大学生人际交往团体辅导计划,。团体性质一般为结构式,每次活动有不同的目标,包括相识、自我探索、澄清人际交往中的非理性信念、自信训练、人际交往训练等,采用游戏、讨论、个案分析、角色扮演、认知训练、行为训练等形式进行,每次活动后布置相应的家庭作业,以行为演练为主; (3)后测:在最后一次活动后除了用心理量表进行测验之外,成员还可以填写团体活动自我评估表等测试问卷,,如《团体辅导过程成员自评量表》、《团体效果评估表》,写出自己的感受和建议等。
4.大学生人际交往团体心理辅导实验效果评估
已经研究发现,大学生人际交往团体心理辅导对于提高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改善大学生的人际交往状况,以及提升大学生的整体心理健康水平都有比较显著的效果。张改叶研究发现,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紧密联系大学生的实际,适合大学生的特点,时间相对集中,活动内容丰富,针对性强,寓教于乐,有利于解决实际问题。并且坚持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在实践活动中补充理论上的不足,在理论的指导下学习新的交往技能,形成新的交往经验,学员收获大,有利于他们发展[9]。刘倩倩等的研究发现,对大学生实施人际交往团体心理辅导干预后,大部分成员在以上方面都有了或多或少的提高。大学生人际交往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回避、苦恼、交往焦虑、羞怯等交往问题有改善作用,同时也提升了成员的自尊水平和心理健康水平,尤其是在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方面有显著改善[11]。高海燕对大学新生实施干预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人际交往团体心理辅导有效缩短大学新生入学适应的时间,提高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心理健康水平。由于参加辅导的成员处于同一心理发展水平,他们能在心灵的交流中找到真正的知音,同时学习模仿多个成员的适应行为,摆脱孤独无助的困扰[12]。张海文对贫困大学生实施干预结果发现,经过训练,实验组在羞怯、自尊、自信和感情与社交孤独方面比对等控制组的贫困生获得显著的改善,与不对等控制组的非贫困生没有显著差异。说明团体心理辅导是改善贫困生人际交往的有效形式。结果表明团体心理辅导后贫困大学生在羞怯、自信、感情与社交孤独、自尊方面获得了显著改善【13】。王慧等的研究也发现,经过团体心理辅导后,实验组的成员在社会回避与苦恼、社会回避、焦虑以及自尊等方面均向积极的方向发展,且变化显著,这说明团体心理辅导在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干预上具有积极的短期效果[8]。
团体心理辅导是在团体情境下进行的一种心理辅导形式,通过团体内部人际的交互作用,促使团体的成员在互动的过程中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索自我、接纳自我,调整和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以发展良好的适应性和助人行为,因此,对于人际关系辅导具有很好的效果。这是因为团体是一个安全的多维人际互动环境,是一个模拟的社会,团体心理辅导为大学新生提供了一种特定的社会生活机会,他们在团体中可以放心地进行新行为演练。团体心理辅导活动使参与者学会倾听、接纳自我、赞美与欣赏他人,增强沟通技巧等。特别要指出的是,团体心理辅导与个别辅导相比,它能提供更为典型的社会现实环境。团体就像一个社会生活实验室,成员可自由观察、分析实验场所表现的资料,进而体验自己在社会环境中与人相处时容易出现的问题。成员还可相互学习、交流经验,获得直接、间接的劝告。此外,团体活动还有助于学习社交技巧,成员抱着改变的愿望去积极模仿适应行为,从而改善社交技能与技巧,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5.展望
国内近几年才开始进行大学生人际关系团体心理辅导的实验研究,虽然在已有研究中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今后的研究在以下几个放面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和发展。首先,是对实验中无关变量的控制,团体成员的参与动机、团体成员接受其它形式的心理辅导等作为无关变量会混淆干预效果,因此需要对被试进行严格的筛选,并对实验活动进程进行一定的控制。其次,是实验设计需要更加完善,已有的一些研究缺乏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比较使得研究不够严谨,另外对于实验效果的评估不应局限于近期效果的考察,可增加追踪调查的内容以评估其远期效果。最后,是可以进行不同人际团体心理辅导形式和活动的比较研究,筛选出最有效的辅导模式,以增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参考文献:
[1]冯宗侠.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现状调查研究.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4):57-59.
[2]凌苏新.广州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教育对策[J].心理科学, 2000 (5): 49.
[3]陈家麟.城市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版), 1984 (4): 26.
[4]姚利民.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调查[J].吉林教育科学.高教研究, 2000 (3): 49-51.
[5]吴守良.大学生社交能力的调查分析[M].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研究.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01 (11).
[6]欧阳文珍.人际关系训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0 (3): 186-187.
[7]杨眉.青春期集体心理咨询与治疗的理论与实践——一种解决社交焦虑的模式[M].台湾:文津出版社, 1995.
[8]王慧,孟婷婷,陈仙.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生人际交往影响的效果评价.中国学校卫生,2007(11):1031-1032.
[9]张改叶.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训练的团体辅导活动设计与实施.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5(4):288-290.
[10]王慧,孟婷婷,陈仙.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生人际交往影响的效果评价.中国学校卫生,2007(11):1031-1032.
[11]刘倩倩,李辉.大学生人际交往团体心理辅导的效果研究. 昆明大学学报,2006,17(3):63~65.
[12]高海燕.大学新生人际沟通的团体心理辅导.天津市经理学院学报,2007(5):39-40.
[13]张文海.贫困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团体心理辅导效果.中国临床康复,2005(40):13-15.
作者简介:
汤芙蓉,女,1983年9月出生,汉族,毕业院校:西南大学,
关键词: 大一新生 人际关系 问题 改善策略
一、引言
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相互交往过程中,彼此间相互影响而形成的一种心理距离。如果交往双方的社会心理需要都能获得满足,那么人们之间就能保持一种信赖、亲近、友好的关系;如果因某种原因其中一方对另一方表示不友好、不尊重,使另一方产生焦虑和不安,就会增大彼此间的心理距离,使原来的亲密关系变成疏远关系,甚至有可能发展为敌对关系。
对众多的大学生来说,大学生活可能意味着从此开始独立生活。虽然学校比起一般的社会环境相对比较单纯,但大学生还是常常被纷繁复杂的人际关系所困惑,因不善交往而产生莫名的苦恼。而当今社会,是一个人际交往、合作和竞争的社会,随着职业流动性的增大和大学生自主择业制度的形成,社会对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以说,人际交往能力已成为大学生最重要的基本素质之一。在学校中,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能增进班集体的团结,活跃班集体的氛围,同时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促进教学活动的开展,完善学生情绪和人格,促进个性的健康成长。心理学研究表明,人际关系良好的学生学习效率显著高于人际关系不好的学生,人际关系良好的学生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水平也明显高于人际关系不协调的学生。总而言之,良好的社交能力,不仅是身体和心理健康成长的需要,更是以后生存和发展所必备的品质。而那些从中学刚刚升入大学的一年级新生,由于生活环境、学习环境、人际关系等因素的改变,部分会表现出不适应,甚至出现心理问题,严重影响他们的生活和学习。因此,正确认识大一新生的人际关系问题,并进行有效的疏导和调解,对他们今后的学习和人生都将产生重要的影响。
二、大一新生人际关系存在的问题
有调查研究显示:一半以上的大一新生有人际交往方面的心理困惑,这是大一学生最大的心理问题。那么,他们的人际关系存在哪些问题呢?主要有以下几个。
(一)人际关系敏感。
在大学,来自五湖四海的学生聚集在一起,由于他们原先各自的生活习惯、性格、兴趣等方面的不同,在与这个群体的其他人交往过程中,难免会产生一些摩擦、冲突和情感损伤,这一切难免引起一些新生的不快。本来他们远离父母就有一种孤独感,一旦出现人际关系不和谐,与他人发生冲突,这种孤独感就会加剧,从而产生压抑和焦虑。
(二)交往心理障碍。
部分新生因存在交往心理障碍使得他们害怕与他人沟通思想感情,把自己的内心情感世界封闭起来。有些新生还因为受家庭教育、经济状况、地域差异、生理等因素的影响,导致产生自卑心理。还有些是因为性格不合,在新生中不被理解而被排斥,久而久之便容易产生受冷落或性格孤僻、粗暴等心理倾向。
(三)容易产生病态竞争、怀疑一切心理。
随着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增强,他们开始注意到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关心别人对自己价值是否承认,但同时又担心和怀疑自己的言行和能力能否得到别人的肯定,甚至还要与他人进行比较和竞争。在这种紧张的氛围里,部分新生无中生有地起疑心,对周围的人和事不信任、乱猜测。这样不但迷惑了自己,而且容易失去同学和老师的信任,造成交往的误区。
(四)不融入班集体。
有些新生进入大学后便加入“老乡会”,经常同老乡一起活动,疏离班集体,无形中拉大新生与班集体的距离。有的新生一入校就坠入爱河,对学校班级的一系列活动没兴趣,对于其他同学也无太多热情,把大学生活封闭局限在两人的小天地里,极大影响到与班级其他同学的交流。
三、大一新生改善人际关系的策略
既然大一新生在人际交往上存在以上问题,那究竟有什么方法可以增强人际交往能力呢?以下主要从两个方面来阐述。
(一)学生方面。
1.塑造良好的个人形象,提升人际魅力。人际魅力是一个人综合素质在社交生活中的体现,这就要求大学生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从仪表到谈吐,从形象到学识,多方位提高自己。尤其重视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初入校门的大学生在和一些不熟悉的人交往时,首先要注意给对方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关于如何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卡耐基在《怎样赢得朋友和影响他人》一书中提出了六条途径:真诚地对别人感兴趣;保持轻松的微笑;多提别人的名字;做一个耐心的听者,鼓励别人谈他自己;谈符合别人兴趣的话题;以真诚的方式让别人感到他很重要。
2.培养良好的交往品质。(1)要正确认识自己,发扬自身优点并改正缺点,信任他人,真诚、热情地与人交往。(2)要学会主动交往,要赢得别人的友谊,自己首先要向对方主动地发出友善的信息,接纳他们,喜爱他们。而有些新生在人际交往方面缺乏自信,担心别人不会像自己期望的那样理解自己,其实如果尝试一下就会发现,你主动与别人打招呼时,几乎都是有回应的,所以在平时的生活中,要主动与同学打招呼,主动和同学讲话,主动帮别人,从而赢得友情。(3)要学会表达,善于聆听。在与人交往中,要懂得用简练、清楚、生动、幽默、通俗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与别人交谈的话题内容和形式应适合对方的知识范围、经验,合乎对方的心理需要和兴趣。在交谈中要注意聆听,最好的方式是能换位思考,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投入对方的情感中,集中精力了解对方谈话的内容,同时还应通过适当的提问、点头、对视等来表明自己对其谈话内容的兴趣。
3.遵守交际的基本原则。(1)讲信誉、守信用,这是交际的前提和基础;(2)尊重对方,尊重他人个性,尊重他人的个人身份和社会地位;(3)宽宏大量,能以心换心,理解人,与人为善,宽厚待人,要有自制力,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4)谦虚谨慎,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在人之前,不卑不亢。
(二)学校和教师方面。
1.坚持以预防性和发展性为指导的心理辅导原则,做好新生入学心理健康普查工作。预防性原则的目的是“防患于未然”,新生入学以后,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普查,建立心理档案,对有相同心理问题如人际交往障碍、抑郁、焦虑等学生,组成小组,进行团体心理咨询;对个别有较严重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长期的个人心理咨询。同时对全体新生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讲座,预先告知他们将面临的各种变化,让他们做好心理准备,并提供有效的心理适应方法。发展性原则的重点就是教师有意识地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发展学生的潜能。新生入学时,许多人对自己都抱有较高的评价和期望,但基于环境等因素,要鼓励他们对自我重新定位,了解自我,悦纳自我,进而发展自身潜能。
2.举办相关讲座或活动,提高新生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和自我防范意识。针对一些新生由于交际能力有限或是缺乏一定的防范意识而导致的问题和困惑,可定期邀请专家前来开展专题讲座,对新生进行人际交往教育,提高新生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向学生介绍与不同人群相处的经验。相关老师也可通过开展新生人生发展导航等活动,在老师与学生的结对活动中,增进师生联系,引导学生正确地处理人际关系。学校还可通过教育引导学生加强自我防范意识,以防止他们因交友不慎而误入歧途。或是邀请同学心目中仰慕的知名人士前来开展座谈会,使学生在与名人的接触中,学到他们为人处世的原则和人格素养。
3.加强校园各方管理,为新生人际交往提供有效平台和有利环境。联合各方力量,加强校园管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工作,进而形成有利于新生人际关系发展的良好道德风气,在一定程度上抵制社会不良风气给新生带来的各种不良影响。通过举办更多参与性强的活动或加强跨校联系、进行社团联谊等途径帮助新生实现结交更多朋友、发展人际关系的愿望。
4.创建相关评优机制,发挥优秀示范作用。创建相关评优机制,以先锋模范、鲜活事例等来影响新生的人际关系发展往往能产生有效的示范作用。如对相处融洽、人际关系和谐的寝室集体给予表扬和表彰,积极宣传示范集体处理人际关系方面的经验和好的做法,以正面的、积极的现象来激励和发掘新生在处理人际关系方面的内在潜力。
5.加强新生的自我保健教育。心理问题的解决是一个积极的自我锤炼的过程,从这一意义上说,每个人都应该成为自己的心理医生。而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压力,新生最重要的是一种心理上的自助,因此,我们要引导新生加强自我保健,让他们成为自己的心理保健医生。这样他们就能有意识地进行自我心理调适,培养良好的个性,在生活中保持乐观、自信、坦诚、豁达、坚韧不拔的心理品格。
四、结语
美国心理学家W.巴克说:“人离不开人―他要学习他们,伤害他们,支配他们……总之,人需要与其他人在一起。”因此,人生需要友情,人生需要交往,人生需要自我的形象推销与展示。不论从事任何工作,都必须学会处理各种人际关系,学会人生的公关。大学四年生活中最棘手的问题莫过于人际关系问题了,而尤以大一新生的人际关系问题最为严重。宿舍问题、人际失调、交往嫉妒、交往自卑、社交恐惧等问题纷至沓来,高傲、自卑、孤独、无聊、无望、恐惧等心理体验频频光顾,所以,对大一新生人际关系给予重视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章明明,冯清梅,韩励.大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4:154.
关键词大学生寝室人际冲突因素解决方法
中图分类号:G455文献标识码:A
Interpersonal Conflict in University Dormitory
KONG Xia
(School of Psychology,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715)
AbstractWith the interpersonal conflict intensified in university dormitory, college students' life has been influenced more or less. This article is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an ordinary college students, analyzes and sumarizes the main factors of interpersonal conflicts, and on this basis proposes some solutions.
Key wordscollege students; dormitory; interpersonal conflict; factor; solution
0 引言
人际冲突(interpersonal conflict)是指人际交往双方由于利益不同、沟通障碍、认识差别、个性差异等引起的相互反对的互动行为。正常的人际交往和良好的人际关系是每个人心理正常发展,个性保持健康和生活具有幸福感的必要前提。寝室中的人际冲突可能导致大学生出现压抑、焦虑等消极状态,有的冲突甚至会酿成大祸,“马加爵”事件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徐莉娅以北京大学生为例针对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影响因素的研究显示有57%的大学生认为寝室人际关系对个人生活有较大影响。
近年来,寝室中的人际冲突越来越严重,如今已经成为困扰大学生的主要问题之一。如,李丽兰,唐超文和徐欣国曾采用自编量表针对大学生宿舍人际冲突感状况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有97.5%的学生感到中等或强烈的人际冲突。因此,如何正确处理寝室中的人际关系,了解寝室中可能出现的人际冲突及其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掌握其解决方法,对大学生而言是非常必要的。
本文对大学寝室的人际冲突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整理,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一些关于解决寝室中人际冲突及建立和维持良好的寝室人际关系的建议。
1 大学生寝室人际冲突的主要因素
1.1 客观因素
1.1.1 成长环境的差异
大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各个阶层,因此,南北文化差异,城市和农村间的差异等成长环境的差异都成为引发寝室中人际冲突的原因。一般来自农村和贫穷家庭的大学生在生活方面都比较俭朴、能吃苦耐劳思想、思想比较简单,但有一定的自卑心理,而来自城市和家境富裕的家庭的大学生往往生活内容丰富、思想开放、并且其中部分同学喜欢铺张浪费,这些体现了双方不同的价值观,这些差异无疑加剧了双方沟通的困难,因此,在平时的作息时间,卫生习惯和物品使用等方面很容易就产生了冲突。
1.1.2 利益竞争
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中,大学生亦无法独善其身,为了让自己在就业或是继续学习深造中处以有利地位,大部分大学生从自己的利益出发,采取各种方法去争夺奖学金、三好学生等名额,其中部分同学甚至通过造假拉拢、离间等手段达到自己的目的。此时,这种为了一己私利而展开的各种斗争,引发了诸多的人际冲突,导致寝室中的人际关系恶化。
1.2 主观因素
1.2.1 认知因素
在人际认知上,大学生通常都具有明显的片面性和狭隘性,首因效应、晕轮效益和偏见等人际认知偏差在我们人际交往中随处可见。首因效应是指由第一印象导致的,在总体印象形成上,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晕轮效应是指对一个人形成某种印象后,这种印象会影响对他/她的其他特质的判断,人们会习惯与这种印象相一致的方式去估价其所有的特点。偏见会使人际间产生消极性情感,导致人与人之间的疏离,并且使人对认知对象做出不正确的评价。由于认知偏差的原因,大学生对室友的印象往往是不准确、不客观的,因此,可能会由于一些误会而引发寝室中的人际冲突。
1.2.2 情绪因素
大学生往往有强烈的交往需要,并且渴望被理解,但容易冲动,并受到情境的影响。冲突以喜欢、不喜欢作为评判的出发点,往往带有非理性的意味。有时大学生之间的冲突仅仅因为自己的情绪不好,或者对某一类人或事物特别不喜欢。其中女大学生又更为突出,因普遍自我意识不完善,自我中心倾向严重,不能互相理解,而又因为自尊等原因拒绝主动和解,从而导致冲突难以解决。
另外,还有一些因素也会引起寝室中的人际冲突,如民族文化、行为方式、与异往等,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2 大学生寝室中的人际冲突的解决
李丽兰等人发现针对冲突大学生采取最多的是合作处理,其次是迁就处理、回避处理及忍让处理,竞争处理是使用较少的方式。但由于造成大学寝室人际冲突的很多因素都是很难改变的,所以大学生并不能很好的解决这些人际冲突,本文也只是提出一些建议,以希望能减少寝室中一些不必要的人际冲突,以改善寝室中的人际关系。寝室中的人际冲突的解决和寝室中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建立与维持,需要寝室中所有成员的共同努力。
2.1 掌握有关交往的方法和技巧
大学生在有关人际交往的方法和技巧的知识上的缺乏是寝室中人际冲突频繁发生的一个重要的客观原因,所以大学生可以通过增加这方面的知识,让自己能有效的解决人际冲突。
大学生可以抽出一些空余的时间学习一些关于人际交往的方法和技巧,如与室友相处时,要尊重对方的隐私,保留各自的心理空间;要学会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这样才能真正理解他人;在与人交往时,要积极主动,主动发表自己的意见并征求别人的意见、主动帮助他人。此外,大学生在与人交往时,注意自己的言行,给别人留下一个好印象,这样有利于后面的交往。对于这些技巧,如果大学生对其进行掌握并加以应用,将有利于减少大学寝室中的人际冲突并建立和维护良好的寝室人际关系。
2.2 加强自身修养,养成积极健康的个性心理品质
提高自身的修养,养成积极健康的个性心理品质不仅有利于自身的发展,对避免寝室中不必要的冲突,建立和维护良好的寝室人际关系也是很有帮助的。
2.2.1 尊重他人和自己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动机理论可知,社会上所有人都有一种对于自尊、自重和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的欲望。尊重他人和尊重自己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同时也是相对应联系的,只有尊重自己的人,才可能得到他人的尊重;只有尊重他人的人,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从而真正实现自我的尊严。因此大学生在与室友交往时要充分的尊重室友;尊重他人体现在平时的言行举止中,大学生要时刻检讨自己有没有因为需要得到室友的支持和接纳而过于表现自我,以至于伤害到室友的自尊。此外,坚持尊重的原则,必须注意在态度和人格上尊重同学,平等待人,讲究语言文明、礼貌待人,尊重同学的生活习惯等。当大学生能很好的做到尊重自己和尊重他人时,寝室中一些不必要的冲突就不会发生了,寝室里也会变得更加的和谐。
2.2.2 包容和理解室友
由于大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不同的地区,寝室成员在生活习惯、个性品质上难免会存在着一些差异,并且有些同学还有一些不好的生活习惯,这些都有可能引起寝室中的人际冲突。只要不涉及原则问题,即使并不同意对方的观点和行为,自己都应该努力做到理解和包容,因为“人无完人”,大学生不能用自己的价值尺度去衡量他人。这样做有助于大学生解决和减少寝室中人际冲突并且建立和维护良好的寝室人际关系。另外,作为学生,最重要的任务仍然是学习,在寝室中有的时候难免会有一些关于学习的讨论,因此有时寝室成员会因为对某个知识点的看法不同而展开激烈的讨论,有时因为情绪比较激动,就会引发平时一些潜在的矛盾进而发生冲突,此时大家最好先平静下来,先就潜在的矛盾进行有效的沟通,包容和理解对方,使冲突得以及时的解决,然后就关于知识的看法进行交流讨论,结合双方的看法,力争得到一个比较全面正确的观点,这样有助于大家的提高,得到一个双赢的结果。
但需加以注意的是,对于室友的不足,作为其室友不能只是一味的包容,甚至纵容,大家可以进行沟通,对他的这些不足诚恳地提出自己的看法,这样室友之间才能正确的认识和对待彼此的优点和不足,消除自己心理上的障碍,博采众长,丰富提高自己。
2.2.3 与室友互相帮助
每个人都会有遇到困难需要别人帮助的时刻都。患难识知己,逆境见真情。当遇到困难时,往往最需要友谊和帮助。这时哪怕只是一个笑脸\一个体贴的眼神,也会使人感到温暖,受到鼓舞。寝室成员之间互相帮助对于减少寝室中人际冲突的发生和建立良好的寝室人际关系有很重要的作用。
但由于我们文化的特点,向人求助往往意味着自己的无能,自尊会受到挑战。所以在帮助室友的时候要注意方式是否恰当,否则会有适得其反的作用。
2.3增加寝室的凝聚力
如果一个寝室的凝聚力很高,那么这个寝室发生人际冲突的可能性就会减小很多,而且随着寝室凝聚力的提高,寝室还会形成并能很好的维持良好的寝室人际关系。大学生可以积极主动的创造寝室中集体活动的机会,以此来增进寝室成员间的感情,以提高寝室的凝聚力,如卧谈会,聚餐等。
3 小结
大学四年里,寝室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各种各样的人际冲突,在解决冲突的过程中,寝室成员相互促进共同进步,共同建立了和谐的寝室人际关系,并学会了沟通、理解和宽容。另外在和谐的寝室环境中,可以增加大学生的进取心,开阔了其胸怀,有利于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的形成,对大学生以后的发展也有积极作用。所以,处理好寝室中的人际冲突对大学生而言是非常重要的。
参考文献
[1]金盛华.社会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徐莉娅.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影响因素研究[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
[3]李丽兰,唐超文,徐欣国.不同自尊的大学生在宿舍人际冲突感及处理方式的比较研究[J].文教研究,2009(4).
[4]王婷.浅谈大学生宿舍人际冲突的原因及对策[J].科教文汇,2007(10).
[5]哈媛.浅析大学生人际冲突及其应对教育[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
[6]叶浩生,贾林祥,汪凤炎.心理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半学期的心理健康课程,内容包括:生命课程(价值拍卖、自我接纳、感恩生活);人际交往(同伴交往、异往、情绪管理);学习方法(学习动机、学习方法)。为什么课程伊始就选择了生命系列的话题呢?在与班主任老师们交流的过程中发现,老师们普遍认为现在学生的主要问题就是对未来没有什么目标和规划,或是设立的目标很遥远,不切合现实的需要。还有很大一部分学生不明白为什么学习,甚至总是处在一种“得过且过”的状态中,所以通过对这些生命课程的学习,为自己的人生设立明确、可行的目标,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几次课之后,和学生们建立了良好的信任关系,部分学生开始主动找我一起解决他们现在所面对的一些问题,我发现大部分问题都包含在人际关系和学习方法两方面,所以根据学生们的反映,开展了人际关系和学习方法系列的课程。同伴交往的课程学习中,讲述了人际交往应遵循的基本原则,还有让学生们自己总结如何维护自己的友谊;异往主要讲述了异往的尺度和早恋的种种不良后果。关于学习动机课程的讲述,主要是通过一个看似不可能完成的团体活动,让他们看到自己的潜力,相信自己的实力,敢于挑战自己,直面高考;学习方法也是经过我自身的经验以及参考学习,通过学习的效率、计划、方法、记忆四个方面讲述了一些学习的技巧,意在帮助学生们发掘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心理辅导工作,学生的大部分问题都包含于人际问题和学习方法问题,人际关系问题包括人际冲突、人际交往障碍、人际信任降低以及恋爱问题等。学习方法问题包括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效率低、考试焦虑、学习方法咨询等。其中由于一些个别因素导致来访者的流失,但是绝大部分心理辅导都有程度不一的效果。人际问题大都得到了解决,学习方法问题的咨询者大都做出了相应的应对策略和改变。尤其是针对一位考试焦虑的学生,来访时情绪激动,消极情绪已持续一周之多,经过辅导,情绪得到了舒缓,通过自我分析找到了解决考试压力的方法。这些例子让我切切地感受到了在中学时期心理辅导工作对学生们的学习、生活的有效帮助。
期间参加的中小学心理健康老师辅导班,让我对如何做好一名心理健康辅导老师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对于我的工作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作为心理健康老师,我能做什么呢?
在回答这个问题时,先要认清楚我们对自己工作的态度是什么。和所有老师一样,我们都希望自己得到重视,自己的工作可以被他人认可。但是心理学又和其他学科大相径庭,其他学科可以通过一些测验来看学生是否掌握了所学内容,而且应试教育也让学习成绩成了检测教师是否教好,学生是否学好的不二之法。但是,心理学并非考查科目,我们所做的工作只有学生们才知道,这潜在的影响也只有未来的某时才能逐渐浮出水面。虽然作为刚工作的年轻老师,我激情盎然,但是在工作伊始,我们就需要明白心理健康辅导在中学教育中的重要性,我们需要深切的知晓我们所做的工作是任何一个学科都无法替代的。它如同春雨般虽无声响,却在不知不觉中给大地以滋润;它如同旭日般虽无凯歌,却在每一个清晨给予人们新的开始;它如同蛹化蝶般虽无人知,却在悄无声息中开始了质的飞跃。这就是我们的工作,我们心理健康辅导的工作,它就是这样对学生们起到了不可小觑的影响。所以我们要认识到自己所做工作的重要性,对学生一生之久的作用是无法磨灭的。
作为心理健康老师,对学生的态度又是什么样的呢?刚踏入心理健康课堂的一刹那,我就被学生渴望的眼神所吸引,他们的那种渴望并不仅仅是对心理学知识的需要,更是充满了希望,希望能够有位老师可以无条件的支持他们,对他们没有学科成绩的偏见,不会给他们带来压力,真正能够去思考他们想要什么。学生们的那种渴望的眼神,至今我都回味无穷。其实作为心理健康老师,我们是给孩子们带来支持和爱的,每个学生身上都有非常多美好的品质和闪光点,只需要一个发现美的眼睛就可以看到。孩子们是非常纯真的,你如果将他们作为独立的个体来对待他们,以尊重的态度来和他们对话,他们是非常容易亲近,非常愿意把自己的心扉敞开。重点是,作为老师,你是否脑海里深印人本主义思想,认为每个人都是善良且希望自我实现的,如果你相信这些,那他们就是你所想的这样。所以,作为一个老师,要去要求自己相信,相信孩子们每一个都是好的,他们也实实在在愿意表现得很好被老师所鼓励。所以,去把每一个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来尊重和爱吧,你的一点点爱甚至会让他们改变对这个世界的看法,他们也会很努力地回馈你更多的爱!
关键词:学校体育 道德健康
前言
学校体育与德育、智育、美育是不可分割的。同志在《体育之研究》一文中说:“体者,为知识之载而为道德之寓也。”学校是进行系统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学校在积极营造有利于道德健康的社会氛围,要“把道德教育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而学校体育对道德健康有着特殊的渗透力和影响力。
1道德健康
1.1道德健康的基本概念
道德是调整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和行为规范的总和。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以行为规范的形式反映社会生活的。道德作为社会意识形态,受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制约,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它是调节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的完整体系。
1.2道德健康的主要内容
从我国历史和现实的国情出发,社会主义道德健康要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为着力点。
2学校体育对于道德健康的影响
我国学校体育的目标是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培养学生的体育运动能力和良好的思想品质,使其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从心理学角度来讲,人的道德健康主要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意志品质、个性、品德心理、人际交往这几个部分,学校体育对于这几方面都有着积极有效的影响。那么学校体育本身就具有丰富的道德健康的因素,结合体育的特点寓道德健康教育于体育活动之中。
2.1学校体育对于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影响
人生观、价值观是看待、了解自然社会和社会现象的基本观点,是个体进行行为调节和控制参照系。人生观是关于人生目的、态度、价值和理想的根本观点,其具体表现为苦乐观、荣辱观、生死观等。人生观是一定社会或阶级的意识形态,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的产物,其形成是在人们实际生活过程中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价值观是人们对社会存在的反映,人们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包括人的社会地位和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着人们的价值观念,当然处于相同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人,会产生基本相同的价值观念。通过在校期间的各种体育行为,如上体育课或者体育比赛中,学生必须辩证思维、公正观察、分析问题,遵从事物的客观规律,运用自己的智慧、技巧,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凭借自己的实力和人格理念,体育精神战胜活动中遇到的困难。因此学校体育能够积极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找准人生的目标,端正人生的航向,去追求不同的目标和理想。
2.2学校体育对于学生意志品质的影响
意志是在实现预定的目的时对自己克服困难的活动和行为的自觉组织和自我调节,是人们为了一定的目的,自觉地组织自己的行为,并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心理过程。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不管要取得什么样的成绩,都可能遇到或大或小的困难,在战胜困难、达到目标的过程中,就会表现出一个人的意志品质。面对同样的工作,有的人能够有始有终,而有的人则半途而废;面对同样的抉择,有的人当机立断,有的人则瞻前顾后;在处理与自己有关的日常事务中,有的人能独立自主,坚决果断,而有的人则没有主见,无所适从,这种差异的存在便形成了生活中、事业中、学习中的幸福者和不幸者、强者与弱者、成功者与失败者。无论心理学者研究意志,还是学生学习关于意志的知识,归根结底都是为了培养个体良好的意志品质。在学校体育中,在老师的讲授和教育下,学生正确、规范、优美地学习示范动作,全身心地投入到锻炼当中。在失败时不气馁,顽强拼搏;在胜利时不骄傲自满,冷静对待,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性、果断性、坚韧性、自制力和自觉性,从而使学生获得了健全的道德力量。
2.3学校体育对学生个性的影响
个性是指在一个人身上经常地稳定地表现出来的不同于他人的心理特点的总和,也是一个人的基本精神面貌。由于人的先天遗传因素和后天影响不同,就使人的心理活动过程和行为方式形成了千差万别的个性差异。如在性情上,有人活泼热情,有人沉着文静;在行为方式上,有人急忙潦草,有人稳重细致等。个性类型是指在一类人身上所共有的性格特征的组合。而环境对于学生个性的形成和发展作用巨大。除了家庭,学校是学生完善性格的最大环境因素,因此学校体育对于塑造学生的性格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在体育活动中,无论是个人项目自己练习,还是集体项目大家一起练习,都必须学会尊重别人,尊重自己,建立正确的道德观,养成良好的个人行为和道德风尚。学校体育在培养学生自尊、自爱、自强不息、积极参与的过程中,应更加重视学生的个体潜能,注重学生的性格特点。体育本身具有的动态性和学生直接参与性使学生能够亲身感受到运动本身的刺激,尤其是一些团体性的项目,如:球类运动强调主动性、独立性和合作性;滑冰、体操等项目则更加强调自我控制,让学生从对国家集体,学习工作和自己的三方面的态度特征发生正面的转变。
2.4学校体育对于学生品德心理的影响
品德是指道德在个体身上表现出来的稳固的心理特征。道德通过社会舆论、教育、榜样示范等手段,逐步转化为个体内在的道德意识。品德是道德意识与道德行为的有机统一,是社会现实在人脑中的反映,是在社会道德舆论的熏陶及家庭、学校道德教育的影响下形成的。在学校体育活动中,学生通过集体舆论而受到影响。当集体成员做出与集体舆论相一致的行为,他将得到集体舆论的肯定和鼓励,从而使这种行为得到强化。体育活动是在严格的规则约束下进行的健康文明活动,学生在体育活动中遵守规则,遵守纪律,辨别是非,尊重事实。如在体育游戏中,学生必须按照约定的规则进行活动,这样就使学生养成自觉遵守社会制度的习惯,从而培养学生爱憎分明的人格精神。通过体育活动培养学生诚实、团结、互助、相互尊重的一系列的优良的品德,这也就是学校体育本身所要达到的目的。
2.5学校体育对于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
交往是由协同活动的需要引起的发展人际接触的多结构过程。人作为社会的生物,必然要同他人发生这样或那样的关系。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首先遇到的人际关系是与父母的关系,其次是师生关系,而更多、也更有趣的是同伴等关系。学生们既要在人际交往中学习一些技能,又要在技能的学习中提高人际交往的能力,还要培养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体育具有社会性的特点,它能够使学生由于共同的价值取向和群体意识而凝聚在一起,参加者往往要根据一定的体育需要担任某种角色,承担责任与义务,必然会有交流,也就意味着交往。在共同的活动中增加了交流的机会,通过这样的活动必然能提高参与者本身的交际能力。如在体育比赛过程中,本班的篮球队进球时,所有支持的人一起欢呼,那么往往中立的学生也会受到这种气氛的感染而加入到欢呼的队伍中来,甚至于在整个学校有一个运动项目的队伍比较强,很多学生会主动地喜欢并希望可以加入到这一运动中来。在实际生活中,往往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学生会比不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学生性格开朗,交际能力强,认识的人也更多。通过体育活动也加强了该群体中个体之间的了解,使人获得心理上需求的满足。
参考文献:
[1]李祥.学校体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
[2]卢家楣,魏庆安,李其维.心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
[3]霍志海,宋民光.大学体育陕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
论文摘要:在学习、人际关系、情绪、恋爱等方面大学生经常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从而使他们产生了各种各样的心理障碍,甚至会造成很严重的心理疾病。这种情况的出现不仅由于客观环境发生变化,同时也包含着个体自身的原因。为此,我们需要家庭、学校以及个人等方面的努力。
随着高校竞争机制的全面引人,同时由于应试教育的不良影响,大学生恶性事件时有发生,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心理失调或者存在着心理障碍已成为不争的事实,象牙塔里天之娇子们的心理障碍也亮起了红灯:笔者将从学习、人际交往、情绪、恋爱等方面对大学生的心理障碍的表现、成因及其调适作一番陈述。
一、大学生心理障碍的表现及原因分析
(一)学习心理障碍
“不是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很多大学生都是通过一番拼搏几番努力才走进了大学的殿堂。长期性情的压抑使得他们把大学看成了天堂,那里没有作业,没有老师的训导、家长的叮嘱,而只有轻松、愉快和欢乐。为此,校园里不时漂来三五成群的逍遥一族:玩扑克、打游戏成了他们的拿手绝活;看录像、谈恋爱成了他们的看家本领;殊不知,学习是一种持续性的活动,一旦你停止学习久了,则会产生倦怠心理。
(二)人际交往障碍
学生的主要活动大多是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进行和实现的。大学生对人际交往有着强烈的渴望和追求,在人的一生中,再也没有像青年时期那样渴望被了解的时期。良好的人际关系,使人获得安全感和归属感,得到支持和理解,给以精神上的愉快和满足,促进身心健康;不良的人际关系,使人感到压抑和紧张,承受孤独和寂寞,损害身心健康。人际关系如此重要,反观我们大学生之间的人际状况确实让人不敢恭维。别人遇到困难时袖手旁观,自己遇到心事时也只是形影相吊,或者到虚拟空间上去寻求安慰
(三)情绪性心理障碍
情绪是个人对重要的机遇或事件做出适应的生物反映倾向。情绪生活是人们一刻都不能缺少的。凡是能满足或符合人的愿望、观点的事物,就使人产生愉快、喜爱等肯定的情绪体验;凡是不符合人的需要或违背人的愿望的客观事物,就使人产生了烦恼、厌恶等否定的情绪的体验良好的情绪有利于人的身心健康,不良的情绪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有很大危害。为一点小事而过分的情绪反应或情绪反应过于迟钝、无动于衷、冷漠无情等这些不良情绪往往成为大学生情绪性心理障碍乃至恶性行为的导火索。
(四)恋爱心理障碍
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学生谈恋爱越来越普遍。谈恋爱已经成了大学生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与之相随,大学生的婚恋观也越来越趋于开放,恋爱现象在大学校园里更是司空见惯。不排除有些大学生可能会在大学校园里找到真爱,但是为数不少的情侣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会分手。而有些学生却因此抑郁成疾、焦虑成癖,最终形成了心理障碍。爱情可以让人甜蜜,让人激情四射,但也可能摧毁一个人的意志。而这种由于恋爱失败而导致的心理障碍已不鲜见
二、大学生心理障碍的调适
大学生心理障碍的产生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怎样调适需要学校、家庭以及个人的共同努力
(一)家庭教育应多关注心理健康教育
影响大学生心理发展状况的家庭方面的因素主要在于父母的教育方式、价值观、从事的职业、家庭经济状况等。为了调适这些因素所造成的心理障碍,我们就必须学会消除它的不利之处二
1、转变父母的教育方式
美国"L:理学家安妮把家庭的教育方式分为情感关注型、回避型和接受型不良的父母教育方式会造成子女人格偏离,是导致人格障碍、神经症、吸毒等问题的危险因素。对子女期望过高,过分限制子女和对可能发生的问题过分焦虑或者对子女过分溺爱、迁就,这些养育方式可能会造成孩子自卑、敏感或者以自我为中心等缺陷。因而为人父母应该严格要求、关爱并重,应该用语言或姿态表示对子女的喜欢,经常赞扬子女,能够谅解子女的过错,尊重子女的意见,参与子女活动。事实证明,情感关注型家庭的子女很少会有心理障碍,很少会做出一些极端的恶性事件
2、营造和谐的家庭环境
家庭的气氛也是影响人的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那些来自家庭内部比较融洽、和谐的大学生往往性情比较温和。能够宽容别人,能够形成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而不易产生各种心理障碍。而若家庭气氛比较紧张,孩子往往形成胆小、怕事、自卑等性格缺点,有的逆反心理比较强,甚至会对社会造成某种程度上的危害。
(二)学校在学生心理健康的工作中应起主要作用
大学生的生活有很大部分的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学校不仅要传授文化知识,同时还应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训练为此,学校应做好如下工作:
1、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不少大学生对自己存在的价值,对未来的打算都很困惑,只是为了活着而活着,没有理想,没有人生目标。这种生活充其量也只能叫做生存而非生活。而在这种无目标、无理想的情况下很容易产生心理失调,很容易造成心理障碍的,甚至很可能做出违法犯罪的事情来的。鉴于此,作为学校要为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给予他们一盏正确的指路明灯,这样在他们迷茫、困惑之时,大学生才会勇往直前。
2、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应该在大学的课业任务中安排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心理咨询、人生心理学、健康心理学、心理卫生等课程,提高他们应对困难的意志力,加强他们对心理健康知识的了解,提升他们心理健康水平,增强他们的免疫力。另外还应多请一些资深教授开设一些心理健康专题讲座,教给学生调节和控制情绪的方法,掌握突破人际困惑的技巧。
3、提升心理咨询的水平
我们要提高心理咨询教师的专业素养,帮助学生解除心理障碍。心理咨询工作应该主动出击,而不应该被动的等待学生的来访,可以定期的给学生的心理健康做个检查,从而能够及早发现,及早治疗,而不是事发之后再作反省。在心理咨询工作中,还应密切关注那些经济困难的大学生,他们经济拮据、敏感、自尊心较强,若不小心,可能就会受到心理障碍的侵袭。
(三)大学生的自我调适
哲学认为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内因在事物发展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鉴于此,克服心理障碍关键在于自我调适。
1、正确的认识自己
自我意识是一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关于我及其周围环境关系的多方面的认识和评价。正确的自我意识会帮助大学生更好的适应生活,而错误的自我意识则使人学生对社会适应不良。大学生必须正确评价自己,摆正自己的位置,以平常人的心态对待自己,对待生活。
2、确定合理的目标
一个人的成长过程只有树立了远大的理想,确立了明确的奋斗目标,才回有所收获。目标是一个人的重要的行动指南,目标可以分为近期目标和长远目标。近期目标的确立必须实事求是,必须符合自身的条件,同时还要考虑到环境的因素,必须要是在经过一番奋斗一番拼搏之后能够达到的。长远目标即一个人的理想,是确保大学生能够勇往直前的一个重要的王牌。在制定目标时除了要拥有比较明确的目标即近期目标,还要确立比较长远的目标。目标的确立,既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既不能妄自菲薄也不能自命不凡。目标过高往往不能实现,从而易使他们产生沮丧、自卑的心理;目标过低,即使达到目标了也往往感受不到成功的喜悦,毕竟一切尽在意料中
3、掌握合理的学习方法
现在不少人认为大学里学习的很多东西几乎没有多少在社会上可以应用其实大学生从大学里学习到的往往不是刻板的知识,而主要的是一种思维模式,一种学习方法这种学习方法不同于以往初中高中的学习方法。大学里学习容量比较大这就需要学生能够去粗取精,学会自主性学习,这样才使学生能够学得轻松愉快而不把学习看成是一种负担。
4、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
科学研究表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对心理健康具有促进作用。健康的生活方式是指生活有规律,劳逸结合,科学用脑,坚持体育训练,不酗酒不吸烟等。大学生的学习负担较重,心理压力较大,为了能长期保持学习的效率,必须科学地安排好每天的学习、锻炼、休息,使生活有规律健康的生活方式必须劳逸结合,必须丰富多彩。一个人如果封闭自己,除了学习之外不去参加任何文体活动,那么他的大学生活将会单调、乏味,甚至会连正确的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都难以维持下去。不会休闲就不会就不能真正地学习只有积极参加各种活动,才能有效地促进一个人的学习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05-000-01
过去,人们把“没有查出身体疾病”称作健康,许多人持有“无病即健康”的观点。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心理健康同生物学因素一样,与人的健康和疾病有着密切的关系。1946年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将心理健康定义为:所谓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的心境发展成最佳的状态。
一、当前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与问题相伴,心理健康教育虽然起步较晚,但一直得到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仍有不少问题存在,在对此认知方面,多数高校轻视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混淆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和目标,高校职工缺乏积极参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在专门研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研究内容数据化、单一化,研究重点与现实情况脱节;在操作领域方面,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其数量与质量都没有达到专业心理咨询师的要求且组成不合理),学校课程设置缺乏科学、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针对以上问题,学校应调整人员设置,加强教师队伍关于心理辅导技能的培训,使高校教师,无论在何岗位,都具备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心理健康教育部门应将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划分清楚,是管理人员负责日常事务,技术人员全力对学生进行心理咨询工作和治疗工作;设置与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选修课程,抓住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矛盾――交友、恋爱、求职等问题,触及大学生心理问题实质进行深入分析、讲解等。
二、健康的心理能够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
1.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心理健康是一种积极并持续的心理状态。心理是否健康,首先要看一人是否能与自己的心灵和谐相处,是否了解自己、接纳自己,并能够在与人接触时感受积极的情感交流。对于心理健康水平较低的人,内心会有较大冲突,因认知层面上不能客观公正的评价他人与自己,即由于认知上的偏差不能对自己与他人正确评价,从而在情感层面也得不到积极的回应。因而使个人情感体验受挫,从而产生心理上的自卑。另一方面来讲,由于无法正确评价他人与自己,在与人交流沟通中,个体本身就会在消极情感下与他人相处。
任何一个大学生都非常希望能够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内心都渴望被他人接受和肯定。所以,大学生应注重保持良好的个人心理健康水平,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
2.构建和谐人际关系,促进心理健康成长
和谐的人际关系的建立首先取决于个体心理健康水平。心理学家研究曾发现,一个人的心理健康水平越高,个性越健康,与他人的交往就越积极主动,人际关系就会越融洽。而一个人如果在认知、性格等方面都存在着某些障碍,必然会给人际关系带来一些影响。
当今社会强调的是团队精神、合作精神,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学生与他人顺畅沟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更好的融入社会。
以下结合心理健康方面,就如何构建和谐人际提出几点建议。1.掌握互利原则。良好的人际关系建立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古句有“来而不往非礼也”,即与人交往中,有一方只获取而不给予,双方的交往关系就不能建立。在当今社会,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对大学生的成长甚至成功都很重要,若一个人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他便拥有了更多的机会和更多人的支持。所以说,一个人的心理健康水平越高,个性越健康,人际关系越融洽,他获取成功的几率就越大。因此在与人交往中,应遵循诚实、宽容的交往态度,树立良好形象,与他人形成融洽的关系,走向成功。2.尊重原则。人与人的交往中,尊重他人是应当坚持的最基本的原则之一,它是人心理上最基本的需要。尊重与被尊重是双方交往的前提,在人际交往中,我们会因尊重他人而获得尊重,从而才能开始良好的沟通,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三、拥有健康心理,拥抱完美人生
1.心理健康有利于构建健全的人格
健康的心理是人们进行生活、学习、工作的基本健康条件。拥有健康的心理,才可以拥有积极、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使自己言行一致,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才能积极投身于生活之中,享受人生乐趣,进行积极的人生体验。
2.心力健康有利于生理健康
人的生理和心理之间是相互依赖、互相联系的,生理健康为心理健康打下基础,心理健康对生理健康也有着巨大的影响。一个人如果长期笼罩在焦虑、愤怒、恐惧等消极情绪中,就会降低大脑皮层的机能,使较低的神经中枢机能亢进,导致疾病的爆发。很多疾病与心理健康有很大关系,如冠心病、溃疡病和皮肤过敏等。因此,现在养生强调精神的愉悦,防止情绪大起大落。
3.心理健康有助于防治心理疾病
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从某方面来讲,心理健康比身体健康更为重要。所以预防和治疗心理疾病对于人生有更重要的意义。大学生应多贮备关于心理健康的知识,注重心理调节,经常排解心理上的“垃圾”,时常自我反省,矫正自身不良的生活方式,预防心理疾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杨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与对策分析[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05).
[2]李洪华,张朝晖.论大学生心理预警机制构建之意义与实现途径[J].煤炭高等教育,2005(04).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3X(2011)11-0231-03
高校是培养高等人才的摇篮,是培养专门人才的学府。但随着高校招生数量的不断扩大,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日渐突出,社会反响强烈。如大学生自杀及他杀的案件,大学生的抑郁、焦虑、人际关系不良,大学生出现心理、精神疾病等。因而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刻不容缓,作为高校则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图书馆作为高校教育的重要阵地,大学生经常看书学习的场所,应该分析研究大学生的心理素质状况,从而使图书馆成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基地,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开创新的教育模式。
一、目前大学生的心理状况
(一)环境适应能力差
目前大学生处于人生成长的不成熟期,在这一阶段对顺境的期望值较高,对困境、逆境的心理准备不足。而加速变化的环境,是其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明显不足。环境的变化一方面表现为随着时间的变化环境要素产生更替;另一方面随着社会主体的流动性增强,影响人的环境因素也在变化。一部分青年大学生从中学到大学求学的过程实际上也是环境转换的过程,在中学阶段,大部分同学生活在家乡和父母身边。到了大学以后,大多数同学离开了家乡、远离了父母,生活在全新的环境中,由此产生了许多对新环境的不适应。
(二)人际关系的处理能力较差
社会是由人构成的,每一个人都是社会的细胞,在社会生活中人们都不可避免地与他人交往,形成繁杂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一个人的身心健康。所以人际关系对一个人,尤其是对大学生更为重要。因为人际关系的质量对他们的社会技能、自我意识、学业成就和心理健康有重要影响。但进入大学校园,远离原来熟悉的生活与学习环境,面对新的人际群体,许多大学生多有不适。部分学生对大学的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异性关系不会处理,他们喜欢在网络虚拟世界中与人交流,与现实世界脱节,这样对他们的认知情感和心理素质将会产生不良影响。
(三)恋爱方面的问题
在紧张的高中生活结束后,同学们进入了梦寐以求的大学,成为一名优秀的大学生。大学宽松的学习环境,让刚进校的大学生放松了自己,看到别的同学成双成对出入,自己也想谈谈恋爱,消磨时间。.另外看到别的同学谈恋爱,尤其是一个寝室的,如果自己不谈,就觉得很没有面子,会觉得很自卑。于是不管有没有感情,通过多种渠道给自己创造谈恋爱的机会。有的大学生择偶动机不纯,由于社会的激烈竞争,就业压力的扩大,使很多大学生比较务实,在选择对象的时候,他们往往考虑的不是对方是否适合自己,是不是为了真正的爱情,而是以对方家庭的社会地位、经济条件为基础。这样容易出现失恋,从而导致心理精神压力大,学习干劲小等问题。
(四)就业心理焦虑
大学生就业焦虑是大学生在面对毕业求职压力时,对可能出现的无法实现原初就业目标或就业失败所产生的情绪体验,严峻的就业形势使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担负着沉重的心理压力。就业压力甚至提前进入大一大二学生的心灵,导致了各种心理问题的产生。另外大学生择业、就业过程中没有做好就业心理准备,不能认清就业形势。过高地估计了自己的能力,就业目标朝令夕改,变幻不定。许多大学生自认为是时代的骄子,因而就业的期望高,但现实就业的岗位却不像他们想象的那么美好。愿望不能实现,就会出现自闭,自卑,自悲等心理问题。
二、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社会的原因
目前,高校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学生上学期间费用大,大部分农村出身的学生学费靠贷款或勤工俭学完成。加之在校大学生人数多,就业实行用人单位和个人双向选择的途径。这样容易导致学生学习及生活压力大,心态失衡,心理问题就容易产生。
(二)学校的原因
小学、中学学习阶段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片面追求考试成绩,高升学率。升学率成为衡量学生水平和评价学校教学质量唯一的标准,从而忽视了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道德修养教育。进入大学后,高校的教育重点就放在知识的传授上,对学生的品德意志教育不够重视,从而忽视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三)家庭的原因
在校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是家中的宝贝,从小在父母及长辈的呵护下长大。某些家长将独生子女作为家庭的中心,给予特殊的家庭地位,一切活动都围着独生子女转,处处受到特殊照顾,有的甚至发展成为家庭中的“小霸王”、“小皇帝”,颠倒了家庭关系中的主次地位。这种特殊的地位,致使孩子缺乏劳动的意识和习惯。他们养尊处优,高人一等,逐渐变得骄傲自满,没有礼貌,没有同情心,助长了“自我中心”意识,从而形成了骄横跋扈、不顾他人的自私心理。独生子女意志比较脆弱,虽然他们自尊心、自信心较足,但谦虚精神较差。有的孩子过于敏感,受不得半点委屈,承受挫折能力较差。有的独生子女依赖性较强,缺乏独立精神。有的还可能养成任性,唯我独尊的不良习惯。进入大学集体生活后,生活能力薄弱,遇到问题不会换位思考,出现心理问题就在所难免。
三、高校图书馆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
(三)丰富的资源优势
图书馆丰富的馆藏资源,为学生获取知识提供了帮助。高校图书馆不但有大量的电子书刊,专业数据库等,还有电子阅览室,咨询平台。在网络日益发达的今天,图书馆紧跟时代步伐,不断进行着由传统向数字化、现代化的转型,从而学生可通过网络等平台获取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此外图书馆还有大量关于心理健康方面的书刊,图书馆拥有更大的平台来播撒文明种子,对学生具有更为强大的吸引力。所以充分利用图书馆丰富的心理健康信息资源对大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对于普遍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整体增强大学生心理免疫力,将发挥重要的独特作用。
(二)优雅的环境影响
心理学表明,视觉信息能影响人的心理状态、心理情绪及行为。高校图书馆馆容整洁,通风采光良好,绿化景观优美,文明的标语暗示,如“我爱你轻轻抚过我的面,我爱你静静凝视我的眼,我更爱你温柔将我送回时的呵护与不舍”;“运用你的诚心,发挥你的细心,展现你的爱心,请保持书的崭新。”;“喧闹在这里停止,思想在这里升华”;“一字一句皆深情,莫让图书再哭泣”;“把宁静给予别人,把礼貌留给大家”等,都发生着无声的教育作用。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下学习心旷神怡,有利于心身健康。
(三)良好的文化氛围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培养离不开良好的文化氛围,高校图书馆有视听室,报告厅等活动场所及图书馆学生管理委员会等学生社团组织。可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和学术活动,如专题报告,读书演讲等,从而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
四、高校图书馆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一)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利用图书馆的电子显示墙宣传心理健康知识,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心理。还可以在大厅或学生自习室办一些展览活动,如“爱护书籍”,“做文明使者”等。图书馆领导应积极创造条件,聘请心理学专家给大学生举行学术报告会和心理咨询讲座,例如为了我校大学生身心健康的成长,2011年3月13日下午,陕西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陈青萍教授应邀在我们图书馆报告厅为我校师生做了一场题为“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控与压力疏导方法”的专场报告。讲座在舒展肢体的放松训练和“写名字”的热身活动中拉开序幕。陈青萍教授通过心理游戏、心理测验、心理图片、案例分析等多种方式深入浅出的剖析了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有关问题,并强调了心理素质的重要性。她从良好的学习态度、良好的人格特征、良好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减压方式四个方面进行讲解。指出人生主要分为三个目标:一个是获得你想要的东西;一个是把获得的东西加以创造,一个是把创造的东西加以享受。同时,人生之旅又分为三个阶段,即投入期、产出期和享受期。机遇总是会有的,但总是青睐于有准备的人。她用狼图腾等案例对此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并对气质类型与学习的关系和选择生存的原则做了讲解。她讲道:“你规划的是自己,你把握的是命运,你在体验的是艰辛,未来收获的是成功”!陈青萍教授通过各种生活实例,真实生动的向同学们介绍了四种人格特性,“人格即命运,人格即健康”,陈教授突出强调了人格在人的发展过程中起到的巨大作用,它影响着个人的学习,生活和发展。并希望同学们培养健全的人格,树立正确的自我价值观。当谈到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这个话题时,她强调信息沟通在很大程度上受个人心理因素的制约。个体的性质、气质、态度、情绪、见解等的差别都会成为信息沟通的障碍。拥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需要克服内向心理,主动与人交流,通过学习与训练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与总结能力,还要善于做一个倾听者。人际交往是走向成功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也是与大家生活学习息息相关的,她向同学们介绍了人际交往的“黄金法则”:要想别人怎样对待你,你先要怎样对待别人;想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就不要让别人不愉快。她生动幽默、深入浅出的语言风格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令大家受益匪浅,使同学们对心理学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和了解,对我校学生今后建立起良好的心理素质,正确的面对挫折和压力具有帮助作用。
(二)注重馆藏的多样性
为了更好地进行心理素质教育,在保证各专业用书的前提下,应多购置一些心理学、美学等人文学科方面的图书。要细化导读工作,尤其要激发学生对人文科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素养,使他们心胸开阔,而不是停留在个人的世界里。
(三)充分发挥网络的教育优势
网络是高校图书馆的重要资源,图书馆应充分发挥网络的教育优势。在图书馆的网站上可设心理健康教育网页,心理专家咨询平台,常见心理问题解决指南等。大学生遇到心理困扰就能及时进行网上咨询。还可以通过用电子邮件或在线聊天的方式与图书馆员交流,这种方便快捷的网上求助能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心理上的问题。
(四)挖掘图书馆馆员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潜力
[关键词]现代礼仪;素质教育;大学生
[作者简介]唐美菊,广西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系讲师,广西南宁530021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8)02―0183―03
对大学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当今时代的呼唤,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是提高我国综合国力和国民素质,培养跨世纪人才的战略举措。因此,对大学生进行全面素质教育具有深远的意义,它关乎着我们中华民族未来的命运。而现代礼仪课程在大学生素质教育方面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一、素质教育的内涵
1.素质教育的含义。为了更好地理解什么是素质教育,首先要知道什么是素质。素质的含义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素质概念是生理学和心理学意义上的素质概念,即“遗传素质”。《辞海》写道:“素质是指人或事物在某些方面的本来特点和原有基础。在心理学上,指人的先天的解剖生理特点,主要是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方面的特点,是人的心理发展的生理条件,但不能决定人的心理内容和发展水平。”这是关于狭义素质的典型解释。广义的素质指的是教育学意义上的素质概念,指人在先天生理的基础上在后天通过环境影响和教育训练所获得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身心特征及其基本品质结构,通常又称为素养。主要包括人的道德素质、智力素质、身体素质、审美素质、劳动技能素质等。素质教育中的素质,指的是广义素质。关于素质教育的含义,国家教委作了明确解释:“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2.素质教育的特征。一是具有时代性。素质教育强调要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科教兴国和人才兴国战略,坚持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开展教育。二是具有全体性。素质教育强调要面向全体学生、为了全体学生开展教育。三是具有综合性。素质教育强调要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全面、均衡发展。四是具有主体性。素质教育强调要充分弘扬教师和学生的主体性,关注个性和创造力发展开展教育。五是具有长效性。素质教育强调要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和终身学习能力,促进和支持学生可持续发展开展教育。
二、对大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意义
古往今来,“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人才是国家兴盛的基础,而素质又是人才的根本。当今大学生是发展我国社会主义事业、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后备军,其素质的高低是我国综合国力强弱的重要表现,是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社会实践需要人的能动性、创造性、自主性,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更需要人的创造力、应变力与竞争力。而人的这种主动性、这种精神、这种能力从根本上说,来源于人的素质。从某种意义上讲,一个国家可以从国外引进技术,引进资金,也可以引进先进的管理方法,唯独不能引进的就是人的素质。不少发展中国家都走过弯路,以为落后是因为技术、设备的落后,于是大量引进一流的技术和设备,结果由于人的素质没有跟上,同样的技术设备、同样的方法,却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所以,人的素质是最重要的,尤其是当今大学生的素质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大学生的素质高低关乎着国家的命运,关乎着民族的兴衰。应该从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从国际竞争的严峻现实出发,深刻认识当前提高大学生素质的重要性,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因为人才培养,就是人的素质培养,只有不断提高人的素质,才能推进人的全面发展,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
三、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内容
大学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使大学生学到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更重要的是让大学生学会如何适应新的环境并具备在新环境中不断学习、创新、自我发展的能力。这就需要现在的大学生具有较高的道德文化素质、较强的专业素质和健康的心理及强健的体魄。大学生的素质教育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思想道德品质教育。对学生进行政治观点、思想观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道德意识、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的教育,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以及道德评价和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
2.科学文化素质教育。对学生进行本学科、本专业的知识教育,进行各种社会科学及人文知识的教育,促进学生智力的开发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3.劳动技能素质教育。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技巧的训练,进行劳动观点、劳动习惯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4.身心健康素质教育。对学生进行体育知识、技能的教育,良好的自我健身习惯的培养,教育学生树立“全民健身”和“终身锻炼”的体育新理念,培育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及“自尊自爱、自立自强、开拓进取、坚毅勇敢”等良好的心理品质。
5.艺术审美素质教育。对学生进行审美观点、审美情趣、审美能力以及艺术鉴赏、艺术表演和美的创造能力的培育。
四、大学生素质教育的目标
素质教育的总目标是在注重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上,突出人的基本素质培养,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努力使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处事为人、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具体目标如下:
1.树立正确的政治观点,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了解历史、了解国情,拥护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的高尚情操、民主与法制的自觉意识、良好的社会公德和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
3.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掌握适合自己的科学学习方法,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能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获取、分析、组织、加工和使用各种信息,发展终身学习的能力。
4.具有创新精神和探究问题、独立思考的能力,掌握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进而解决问题的本领,具有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善于向实践学习,善于在社会实践中增长自己的才干,掌握必要的劳动技能,养成自觉的劳动习惯。
5.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尤其是良好的意志品质和健全的人格,对待生活积极主动,乐观向上,自尊、自信、自立、自强,有迎接挑战的勇气,不怕困难和挫折,具有适应各种生活环境
的能力。
6.能有效地与他人进行沟通交流、团结协作,主动参与社会活动,勇于承担责任,具有关爱和尊重他人的意识和能力,追求高尚的生活方式和情趣,积极保护自然环境和美好事物,具有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7.具有发展良好合作关系的意识,既能尊重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又善于保持和发扬祖国和本民族的优良文化传统。
五、现代礼仪课程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应用
对大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多种多样,每一个教师都可以立足于自己的岗位,立足于自己所教授的课程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可以通过现代礼仪课程对学生的道德素质、智力素质、身体素质、审美素质、劳动技能素质等进行全面的培养,以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1.通过介绍礼仪的起源和发展,增强大学生的文化底蕴,增强大学生对国家、对民族的热爱和眷念。随着社会开放程度的深化,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在多元文化的影响下,渐渐迷失了方向。他们在吸收异国文化时,对本民族文化的认识、了解、热爱程度日益弱化。对此,在讲授现代礼仪课程时,通过把礼仪的产生、发展和中国五千年的璀璨文化联系起来,让学生清晰地认识到中国不仅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文化传统源远流长,而且礼仪更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渊源和基础,是人类文明的产物,它的产生伴随着人类的成长,它的发展伴随着社会的进步。礼仪使人类摆脱了原始的蒙昧状态而进化发展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社会在某一阶段高速发展时期,正是礼仪相对完善时期,而礼仪的完善使社会能够得以不断地延续和进步,礼仪是人类社会的调节器,礼仪将伴随着人类直至永远。通过这些知识的学习,让学生既为自己身为炎黄子孙而骄傲,又增强了大学生的文化底蕴,培养了大学生热爱祖国、热爱民族的高尚情操,深知知礼、懂礼和守礼的重要性。
2.通过讲授礼仪知识,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大学生的道德素养。受社会上所谓“实惠”观念和“个人功利”因素的影响,大学生的价值评判尺度渐渐向“功利化”偏移。不少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模糊、混乱。他们面对社会的种种现象感到迷惘,不知所措,他们仿佛就像迷失在大海中的船只,随波漂流。为此,在礼仪知识的讲授过程中,引导学生主动去认识、探讨什么是礼,什么是礼仪,什么是礼貌,什么是礼节,如何才能成为一个被社会所接受的知书达理的当代大学生。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讨论、分析,让学生真正明白要知礼、懂礼和守礼,首先应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只有在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引导下,才可能真正成为一个有修养之人,才能正确看待社会生活中的种种现象。
3.通过现代礼仪知识的学习,培养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良好习惯,规范其言行举止,树立充满活力、健康而又举止优雅的当代大学生新形象。现代礼仪课程包括的内容非常丰富,不仅涉及生活中的衣、食、住、用、行等方面,更涉及各种生活、工作场景中的礼仪。而礼仪教育不是单纯的知识教育,它具有鲜明的操作性和实践性。对于具体的礼仪规范,了解它是一回事,而实际操作又是另一回事。于是在现代礼仪课程的讲授中,通过模拟各种场景或案例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身临其境的感觉中直接体会到良好的生活习惯给自己及他人带来的快乐,感受到良好的行为规范、言行举止不仅是大学生高素质的表现,更会对自己日后的生活、工作产生很大的影响。再通过课堂课后同学、老师之间全过程的相互监督,让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养成得体的行为举止,不断提高自身修养,树立健康而又充满活力的大学生形象。
4.通过现代礼仪知识的学习,不断提高大学生的审美素质,塑造大学生完美的人格魅力。现代礼仪课程中的仪容知识,可以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发型、发质,学会肌肤的健康护理,掌握化妆的基本礼仪及技巧,让学生明白什么是青春美,什么是自然美,什么是健康美,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层次。仪表礼仪知识的学习,让学生学会根据自身条件进行服饰的选择、搭配和正确使用,懂得在不同的场合穿适宜的服装,在不同的环境中佩戴不同的首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引导学生不要盲目赶时髦、追潮流。而仪态礼仪的学习,尤其是通过形体训练,可以帮助学生塑造自身良好的形体和表情仪态,提升大学生的审美水平,塑造大学生完美的人格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