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家庭教育孩子的方式范文

家庭教育孩子的方式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家庭教育孩子的方式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家庭教育孩子的方式

第1篇:家庭教育孩子的方式范文

关键词:不良教育;改善

一、不良家庭教育方式

1.过分“保护式”的家庭教育方式

由于父母的过分保护,使得孩子的适应能力差,不仅使孩子的思维能力、独立思考能力、自学能力、学习能力受到限制,而且对孩子的个性发展、心理健康也十分不利。

2.过分“干涉式”的家庭教育方式

由于父母对孩子过度的限制,总是这也不行,那也不行,使孩子无所适从,结果使孩子变得谨小慎微,人云亦云,缺乏独立思考能力,限制了孩子的发散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意识的发展,结果必然影响了孩子的学习成绩。过分“干涉式”的教养方式还会使孩子的适应性变差,做什么事情都缺乏主见,犹豫不决。

3.严厉“惩罚式”家庭教育方式

父母严厉惩罚的教养方式往往会造成子女的胆怯、退缩、自卑等不良行为。父母严厉惩罚式的教养方式也往往使孩子形成粗暴、野蛮、敌对、蛮横无理、说慌等不良个性,严重影响了孩子的心理健康。

二、不良家庭教育方式的误区

家庭教养方式不良,家庭教育存在很多问题和误区。

1.无师自通的误区

中国传统文化使很多家长认为,教育孩子是自己的事情,无需要别人帮助,因为祖祖辈辈都是这样过来的。生而育女,无师自通是中国传统的一大特点。

2.重智商、轻德育的误区

家长重视孩子的智力教育是无可指责的。但是,很多家长忽视对孩子的品德教育,忽视对孩子的个性发展教育,不能不说是做家长教育的失误,应引起家长的高度重视。

3.重视孩子的身体健康而忽视心理健康的误区

随着我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父母对孩子的身体健康越来越重视。可是现在的家长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却明显不够。

4.重言教轻身教的误区

身教重于言教,这样才能通过模仿、感染等心理机智产生良好的家庭教育效果。否则会走入家庭教育的误区。当然,家庭教育的误区还有很多。例如,“听话”教育的误区,分数教育的误区,重认知、轻实践教育的误区,等等。

三、改善不良家庭教育方式的对策

1.家长要学习一些心理学、教育学方面的知识

家长应该学习些心理学、教育学的知识、理论与方法,树立正确的教育观点,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用正确的知识、理论和方法来指导实践,学会科学的家庭教养方式和方法。

2.家长要重视孩子做人的教育

重视孩子做人的教育历来是中国的传统家庭教育。教育孩子做一个正直的人,孩子才会通过正道,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通过自己的创造劳动来获得相应的报酬。不管用什么手段来获得金钱地位就行,如果这样教养孩子将来很可能会成为社会的罪人。

家长要摆正智力教育与做人教育的位置和关系。只有把孩子培养成善良、正直、无私的人,孩子的智力效应才能充分的发挥。家长对孩子进行真、善、美的教育,要结合孩子的年龄和具体心态采取方法,帮助孩子对实际生活中的真、善、美和假、恶、丑现象进行分析、判断、选择。

3.家长要重视孩子心理素质的培养

提高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陶冶孩子的情操,预防和减少孩子的心身疾病是摆在家长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家长在对待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关系的问题上要树立一个新观念,不良的心理因素对健康的的危害不亚于疾病,良好的心理因素对健康的作用胜过保健品。

4.家长要身体力行

父母的言行举止和行为都会通过模仿与感染的心理机智传给孩子,并有可能成为孩子的习惯。在孩子的心理发展过程中,年龄越小,模仿能力越强。父母的动作、表情、语言习惯将对孩子产生重大影响。父母以身作则,使自己的良好语言、行为和习惯成为孩子模仿的对象。父母要像重视孩子学习成绩那样,重视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

第2篇:家庭教育孩子的方式范文

1改变观念,重视家庭传统美德教育

小学生的中华传统美德教育中,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都对孩子美德的养成有着很大的影响,另外家庭教育在其中也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孩子最先接触的就是家庭,因此家庭是他的第一所学校,而父母则是教育孩子的重要的老师,家庭是最基本的社会场所。孩子从幼稚到成熟,从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居住在家里,因此孩子接触的最多的就是父母。父母的言行举止和家风的好坏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发挥着非常重要的引导作用,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所以如何发挥家庭教育在传统美德教育中的作用是现在很多家长需要重视的问题。在很多家庭中,父母依然观念保守落后,没有充分的重视家庭传统美德教育,他们由于工作繁忙,忽视了自己也是重要的教育者,认为将孩子送到好的学校学习,让老师对孩子加强管教就可以了,他们认为自己的任务就是努力的为孩子为家庭挣钱,让孩子吃好穿暖,仅仅认为自己的任务是给孩子提供物质上的满足,忽视了对孩子传统美德的教育,没有及时的关心孩子的内心感受和心理变化,只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这样的教育观念不利于孩子传统美德的养成,家长把教育培养孩子传统美德教育的任务交给了学校老师,这种传统的教育观念阻碍了孩子的全面发展。我国历史悠久,一直重视家庭教育,历史上有很多蒙学教材,以伦理道德为主要的内容。因此,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应当营造好良好的家风,重视家庭教育,通过各种方式和孩子进行沟通,将孩子从小培养成一个拥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优秀人才。

2家庭传统美德教育要与日常生活有机结合

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在传统美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还需要将家庭传统美德教育与日常生活有效结合。对于孩子的家庭教育是非常灵活的。例如:在平时做家务的时候,或者是在吃完饭后,或者是在和亲朋好友串门的时候,以及一家人出去旅游的时候,充分的把握好这些时机,然后对孩子进行传统美德教育。很多小孩子吃饭的时候会浪费米饭或者挑食,这个时候父母就应当教育孩子米饭的来之不易,是农民伯伯辛苦种出来的,我们应当学会节约粮食,另外还要告诉孩子挑食的坏处,会导致营养的缺失。通过以上的例子,我们可以发现,家庭教育中更多的是日常生活的教育,父母可以让孩子自己学着做自己的事情,让孩子学会劳动,知道劳动才会有收获,培养出孩子热爱劳动的良好的思想品德。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每一个动作和语言,都会对孩子造成潜移默化的影响。

3传统美德教育要与家庭丰富多彩的活动相结合

小孩子都喜欢玩儿,尤其是生动活泼的活动,如果将传统美德教育与家庭丰富多彩的活动相结合,能够很好的达到教育孩子的目的,孩子也会乐于接受。例如:当孩子放暑假或者寒假的时候,可以带孩子一起出去旅游,让孩子从小就接触很多新鲜的东西,他就会对此产生好奇,那么家长就可以在这个过程中慢慢的引导孩子,将知识传授给孩子,带着孩子参观具有传统美德内容的名声古迹或者博物馆,如果孩子对书籍感兴趣,还可以帮孩子买书本等等。旅游是一个很好教育孩子的机会,既可以让孩子学习为人处事,也可以让孩子打开眼界,认识世界,在这个过程中不断的鼓励孩子,提升孩子的自信心。教育方式多种多样,丰富家庭教育是一个很好的方法,能够让家庭的传统美德教育取得更理想的效果。

4家庭传统美德教育要与家长的率先垂范相结合

孩子最开始接触的就是家庭,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就是他的爸爸和妈妈。因此,在孩子的教育中,家长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孩子接触的最多的就是父母,因此,父母的言行举止和家风的好坏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发挥着非常重要的引导作用,所以如何发挥家庭教育在传统美德教育中的作用是现在很多家长需要重视的问题。父母对于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所以,家庭传统美德教育要与家长的率先垂范相结合。也就是在家庭中,父母要成为孩子的榜样,父母的言行举止应当符合规范,想要怎样教育孩子,父母本身就必须具备那样的品质,比如艰苦朴素、尊老爱幼、乐于助人、诚实待人等等。通过家长的行为,让孩子耳濡目染,其心灵不断体验着这些传统美德,长期的影响就会让孩子养成很好的品德。如果家长自己都经常说谎,并且让孩子发现了,那么孩子也不会听父母的教育,达不到教育孩子的目标。另外,父母应加强自身水平的修养,不断审视反思自己在教育孩子过程中的不足,为给孩子打造出适宜的环境,为提高效果,作为家长,不能固步自封甚至沉迷于传统的教育方法中,我们应不断充实自我,积极汲取新鲜知识,摄取新颖观点,尽最大的努力在最大程度上为孩子打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摒弃老旧的观念意识和惯性思维,父母不仅可以能推动家庭教育的快速发展,而且还能在此基础上得到小孩的理解和支持,使教育效果越来越好。我们的传统美德教育不会十全十美,因此我们应该对每次教育进行及时的反思和总结。把孩子培养成具有良好美德的孩子是每个家长的目的,让孩子成才也是父母不懈追求的目标。我们要在新的理念指导下改变教育方式,充分利用家庭这个环境,实现真正有效的传统美德教育。

5结语

作为父母,应当学会如何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在传统美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是未来的接班人,我们必须重视今天的家庭教育,使中华传统美德在孩子身上弘扬光大。

作者:白凤梅 单位:辽宁省阜蒙县蒙古族幼儿园

参考文献:

[1]宣兆凯.家庭教育研究的理论方法模型——家庭支持系统[J].教育研究,1999(11).

[2]蒋玉川.关于独生子女的教育——走出家庭教育的误区[J].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学报,1999(04).

[3]何文里.家庭教育在公民道德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J].源流,2002(09).

第3篇:家庭教育孩子的方式范文

关键词 家庭教育 父母角色 儿童成长

英国教育家洛克曾提出过“白板说”,他认为每一个儿童都是一张白板,家长就是第一个在白板上写写画画的人。这说明,家长的一写一画,一言一行,不仅关系着孩子成长的质量,更决定着孩子的命运。所以说,家长的教育水平越高,越有利于孩子的健康发展。同时,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在孩子身心发展过程中,家庭环境和家长教育起着决定作用。家庭教育能否顺利进行,教育效果是否满意,子女的身心能否得到充分发展,发展水平能有多高,朝什么目标发展,最后能不能成才等等,从一定意义上说,是由家庭教育环境和家长教育能力决定的。有怎样的家庭环境、怎样的家长,就有怎样的家庭教育,就会有道德品行、人格个性、生活习惯,价值取向大不相同的孩子。

既然孩子一生能否幸福与家长教育如此休戚相关,而这种角色又具有独特的不可替代性,那么,如何做个好家长,如何为孩子提供良好的教育?如何尽到对孩子的绝对的责任?特别在今天,社会的发展和变迁对家庭已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些影响表现在:对家庭价值观念、家庭的婚姻制度、家庭的结构、家庭的生活方式、交往方式和家庭的生活功能都提出了很多的挑战。上述问题,就更应该是的家长必须思考和回答的问题。

当每一位父母在欣喜地接受“妈妈”“爸爸”这个称谓时,一定要认真想一想:我到底称职吗?提升家长自身素质、了解家长的角色认知和定位,学习家长角色扮演的方式和方法,是做一个合格父母的前提,是父母实现对孩子进行有效教育的保证。

一、父母的优秀品质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基础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的角色同等重要,其正向影响和负向影响都同样巨大且是缺一不可的。一般来说,中国母亲的个性中具有更多温柔、含蓄、善良、有韧性、有耐心等美好品质,而父亲则表现出坚持、勇敢、刚毅、果断、有开拓创新和冒险精神。当然,父母亲间的个性会在诸多因素的影响下产生逆转现象。客观上说,任何一个人实际都具有优势和劣势,任何一种性格都具有优点和不足,而这些个性状态又在有意无意地影响着孩子。所以,孩子的最佳个性状态应该是从父母那里兼收并蓄其优点,汲取他们全面的精神营养,从而逐渐成长为一个具有健康心理和良好个性的人。反之,任何一个角色的缺位都会给孩子带来某些个性缺陷,成为孩子日后发展羁绊。

二、母亲角色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对孩子教育的重要性

孩子对母亲具有天生的依恋性,受母亲的直接影响最大。在教育孩子方面,母亲的责任超过任何人,母亲这个角色是无可替代的。正所谓“推动摇篮的手是推动世界的手”。

既然母亲这个角色对孩子如此重要,作为母亲就应该清醒地意识到:我该拿什么奉献给孩子?该怎样去教育我的孩子?世界上没有天生的教育家,也没有天生就会教育孩子的父母,教育孩子也需要学习。教育孩子并不一定非要有多深的理论,不一定受过高等教育、懂得教育学、心理学。即使是文盲也无妨,能懂得用你的温柔、善良、爱心、耐心去熏染和影响你的孩子就足以了。翻开历史看看,几乎每一个伟人背后都有一个平凡而伟大的母亲。他们中的许多人目不识丁,却能用自己的真善美培养和造就出一个个伟大的后代。所以,一位教育家说:“教育孩子要从教育妈妈做起。”真切地希望各位母亲:既然给了孩子肉体,就用点滴的爱,不懈的爱、永恒的爱去营养他吧!

培养和教育孩子应该是一种享受。每当看到自己的一滴滴心血化作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时,我们该多么自豪和骄傲啊。然而,这一切都是靠平时一点一滴的勤劳心血浇灌出来的。相反,一些父母平时对孩子不管不问,等到孩子犯了错误或者学习不好时,才歇斯底里地责骂孩子。光知道拿别人家的孩子的优点比自家孩子的缺点,却不去、也不知道拿别人的家父母的优点比自己的缺点。所以,各位母亲,请担当起自己的角色吧!

三、父亲角色的独特性决定了其在家庭教育中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国内外众多研究表明,父亲的教育是孩子心理和个性发展的重要源泉。通常认为,父亲参与教育,有利于孩子健康人格的培养、性别角色的形成、智力水平的提高等。当今社会现实生活中,和母亲相比,父亲们似乎有更多的理由去推卸自己的责任,可以找出100条理由说自己很爱孩子却没有时间管孩子,更没有精力去教育孩子。应该告诫这些父亲们,在人类尤其是孩子的吃饭、穿衣等基本物质条件得到满足之后,他们更需要心理和精神层面的关注、关心和关爱。如果忽视了这一点,你的任何努力都是在舍本逐末。有许多父母一定会痛心地说:为了能让孩子生活得更好些,我跑断了腿,磨破了嘴,算尽了机关,甚至不惜出卖人格尊严,可孩子怎么就不理解我的一片苦心呢?而孩子也是一肚子苦水,他们感觉自己很无奈无助无奈,父亲就知道挣钱,整天一手是给我零花钱,一手向我要分数,简直就是裸地交易,没有一点人情味i我多想他们能抽时间多陪陪我呀!正是由于父亲这个角色的缺位,造成一些孩子学习没有动力,心理上时常为孤独、寂寞所缠绕。心理上缺乏安全感,归属感,时间长了造成孩子个性出现缺陷:消极、闭锁,没有进取心,缺乏应有的阳刚之气等等。

所以做父亲要把教育孩子看作是必须担当的责任,在家庭教育这项大事业中,父亲决不能缺席。教育孩子的事,也不是挣多少钱就能代替和解决的。关注孩子的成长,呵护孩子的心灵,才是我们做父亲的首要任务。因此,要提高对教育子女重要性的认识,充分认识自己具有的独特作用;要主动自觉地发挥自身优势,夫妻默契合作,共同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四、父母角色在教育孩子中的协同作用

性别、先天禀赋以及后天教育的差异造成父母两人的个性特征以及思想存在很大的差异。尤其是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大多情况下,父亲与母亲的思想都存在着差异,有的甚至差别极大,甚至截然相反。出现了这种情况,我们该怎么办呢?当在教育孩子过程中出现意见不一致的情况时,首先一点就是需要冷静,夫妻双方要做到相互尊重,尽量在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上达成一致。和谐的家庭气氛对提高教育效果、促进孩子身心健康发展至关重要。其二,夫妻双方要认真思考,相互交流、沟通、探讨,也可以向别人求教。究竟该用哪种方法教育孩子?要遵循两个原则:①要符合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要具有科学性;②要符合自己孩子的个性特点,要有差异性,不是所有的科学方法都适合自己的孩子。其三,要有统一的认识、统一的思想。要争做有责任感的父母,相信双方的初衷都是好的,都想把孩子培养成身心健康、有出息的人。否则就会出现父亲让孩子往东,母亲让孩子往西的局面,这样不但教育不好孩子,还会使孩子无所适从,产生认知上的错误。

教育孩子的过程,实际上也是父母学习、进步、提高、发展的过程。通过学习科学的育子理念,探讨科学的育子方法以及教给孩子如何做人的过程中学会爱,学会负责任。等到孩子健康成长为一个优秀人才时,你会发现,这个结果是双赢的。自己在家庭教育的平台上,也有了可喜的收获和提升。

第4篇:家庭教育孩子的方式范文

关键词:家庭教育;心理健康;小学生;对策

小学生作为社会中的特殊群体,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很容易出现心理健康问题。而家庭教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孩子具有深远的影响,其不同于学校教育那样中规中矩,而是一种终身教育,起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作用。为了提高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时效性,使孩子养成正确的学习态度与良好的品质,需要我们重视家庭教育对小学生所产生的影响,这样才能有效控制与利用家庭因素,从而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一、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家庭教育因素

(一)错误的家庭教育观念

首先,家庭教育态度不一致。其表现在父母与老人对教育孩子的态度不一,这是由于双方素质教育生活经历的不同,加上之间又缺乏协调与理解,导致教育孩子时,所采取的态度不一样。孩子在接受这两种不同的教育信息时,会根据周围人的评价改变自身的行为,而为了适应这种矛盾的环境,孩子就易形成两面性的人格,缺乏一定的责任感,产生消极影响。其次,家长期望值过高。目前,很多家长没有根据孩子的兴趣与内心需求,盲目给孩子制定“高指标”,甚至是将孩子的理想世界无情地剥夺。比如,家庭在双休日给孩子盲目选择兴趣班,导致孩子产生厌学心理,引起心理的不健全与不平衡。

(二)家庭教育内容片面

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学校重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但在现在的家庭教育中,家长对学生的学习成绩片面追求,只重视学生文化课的教育,认为只要学习成绩搞好就一切就好,忽视了对学生的道德品质的教育,只是一厢情愿将孩子向学习的道路上驱赶。这种观念导致孩子认为学习就是为了升学,孩子缺乏远大的理想,对社会适应能力较低,很难经受不良环境考验。其次,家长溺爱行为,使孩子大多好逸恶劳,缺乏责任感、自信等。比如,有些家长为了孩子的学习时间不受影响,不让孩子做家务,长此下去,这不但不利于孩子的学习,还导致孩子不良品质的形成。

(三)不良的家庭教育环境

首先,不健康的家庭环境对孩子造成一系列不良影响。特别是一个家庭文化氛围如何,将通过人际关系集中表现出来。比如,若孩子的父母不和,经常争吵或打架,就会导致孩子出现焦虑心理,甚至是冷漠、孤僻等不良性格特征。其次,不当的家教语言。有一句话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父母平时的一言一行都会展现在孩子的面前,若孩子的父母比较唠叨,就容易导致孩子心理产生障碍。虽然孩子知道父母说的是对的,但一味地说教,不但不会使孩子改正不好的行为习惯,反而造成孩子心理产生障碍或负担。

二、家庭教育对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对策

(一)端正家庭教育观念

首先,协调不一致的教育态度。在家庭教育中,父母、长辈之间教育若出现观念不一时,需要统一家庭教育观念,按照统一的观念去看最后的效果。在教育孩子过程中,不能在孩子面前闹矛盾,这只会降低长辈在孩子心中的威望,其次,尊重自然的原则。这要求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尊重孩子自然成长的规律,而不是不顾孩子的意见,就盲目进行课外辅导等。根据孩子的兴趣自由的发展,使孩子养成正确的学习态度与良好的品质,这样孩子在家庭教育环境下,会形成健康的人格与个性品质。

(二)树立全面发展观念

首先,重视学生的德育教育。由于思想政治教育是提高人精神境界的基础。家庭对孩子的德育教育优势明显,在教育孩子时,将如何做人放在首位。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起到表率与监督的作用,若孩子出现不当行为,需要及时给予疏导与解决,为孩子良好品德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重视孩子的劳动。在对孩子教育的过程中,要让孩子从思想上认识到劳动的意义。比如,在日常生活中,让孩子自己处理小屋,体会劳动的乐趣。另外,培养孩子养成爱劳动的习惯。比如,让孩子帮忙做家务,一方面孩子可以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另一方面,使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培养其责任心及义务感。

(三)构建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首先,创造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孩子在良好的氛围中成长,对其身心具有积极的影响。在教育的过程中,要尊重孩子,把孩子当作自己的朋友,愿意多听孩子的意见与想法,同时让孩子懂得克制自己,这样才能使孩子养成良好的性格,有利于其身心发展。其次,家长自身素质培养。在家庭教育中,孩子一出生就与家长建立了关系,虽然家长不能精通所有的东西,但对孩子进行教育时,需要自身进行努力,做到身体力行,给孩子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家长自身素质的提高,才能发挥榜样的作用,以强有力的教育方式,使孩子养成正确的学习态度与良好的品质。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对家庭教育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与对策的研究,了解了制约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家庭教育因素。为了小学生身心得到健康发展,根据小学生心理特点,提出了相关的发展措施,即端正家庭教育观念、树立全面发展观念及构建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为小学生身心发展指明了方向,这对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车起玲.浅析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对策———以农村家庭教育方式为例[J/OL].学周刊,2017,(27):35-36.

[2]刘宁涛.浅析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家庭教育误区及解决对策[J].中华少年,2017,(14):2-3.

第5篇:家庭教育孩子的方式范文

现在,大多数家庭只有一个孩子,孩子承载着家庭的全部希望,所以,孩子的教育,家长越来越重视。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请“家教”辅导孩子的学习成了教育孩子的时髦途径。然而,有相当一部分家长却忘了自己是孩子最适合的家庭教师。

“家教”能替代家长吗

一次,回老家看望舅妈,跟舅妈聊起两个表弟的孩子。舅妈摇了摇头,说:“两个孩子学习都很差,都不知道将来怎么办?”我这当表姑妈的,教师的责任感立即涌上心头,自告奋勇地说:我教表弟们一套非常容易操作的辅导孩子的方法,只要每天抽点时间指导孩子练习,保证孩子有进步。舅妈说:“他们哪有时间管孩子?平时放学,寒假暑假,都是交给老师管。”如今家务劳动社会化,没想到,家庭教育也社会化了。家长把孩子往老师跟前一推:“老师,我没时间,你帮我管。”这样,家长确实省事不少,可孩子的问题却越来越多了。

作为一名在校老师,我也是家长经常考虑的家教老师对象,一是因为我从教时间长,二是在与家长的交谈中,家长总有所收获,三是我关注的孩子中,多多少少有不同程度的进步,甚至“脱贫”。所以,在假期时,我免不了成为一些孩子的家庭教师。但是一到假期,家长大包小包拎着书本、带着孩子,往我们家一放,“老师,孩子就交给你了。”每当这时,我往往哭笑不得,我怎么可以替代家长的位置呢?

家长要抓住教育时机

学校教育是规范化的,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而家庭教育则是非常个性化的教育,它可以涉及到孩子的方方面面,教育方式也可以有自己的特色。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非常有力的补充。

有的家长说:我忙啊,我根本没时间教育孩子。其实,教育孩子不需要特定时间。餐桌上,孩子睡觉前,送孩子上学、放学的路上,都是教育孩子的有利时机。放学路上问问孩子,今天在学校有开心的事情一起分享吗?让孩子与家长一同分享学校的生活(现在许多家长抱怨,孩子不愿跟家长沟通,是不是从小家长就没有主动跟孩子沟通呢?)。也可以问一问孩子,今天在学校学了什么?让他当当小老师,讲一讲今天学习的内容。让孩子讲述当天的学习内容,既可以检查孩子的学习状况,还可以让孩子复习一下当天学过的功课;这既能培养孩子自主整理知识的能力,又能向孩子传达这样一个信息:家长很在乎我在学校的学习情况。

教育孩子的时机,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教育孩子的许多关键时刻,是“请来的家教”望尘莫及的。所以,父母不但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更应该是孩子最好的“家教”。

第6篇:家庭教育孩子的方式范文

关键词 农村家庭教育 家长作用 问题 对策

每个学生的健康成长都离不开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者的合力,家庭教育在其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我国对农村教育投资力度不断增加,农村学校教育水平及办学条件有了较大的改善,但农村家庭教育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现状令人堪忧。分析农村家庭教育的问题产生的具体原因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笔者结合本人在工作中的实际,就农村家庭教育家长作用发挥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探讨能够改善现状的对策。

1 新时期农村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1 家长进城,留守儿童得不到良好的家庭教育机会

改革开放以后,市场经济的发展,当前农村的经济已经不能满足农民的需求。农村大量的劳动力源源不断地流向了城市。当前学生家长的绝大部分成长在改革开放初期,对发展经济、摆脱贫穷的重要性有切身的体会。这些人中大多人承担着抚养和教育孩子的责任,其中大部分家长将平时的主要精力放在挣钱养家上,就造成了学生父母对子女教育的力度不到位。有的是两个中有一个人出门打工而另一个留在家中照顾孩子和家庭,也有夫妻二人一块出门打工,把孩子留在家中,成为了“留守儿童”。这些孩子较大多数由他们的爷爷奶奶照顾,有些则寄宿在他们的亲戚家中,甚至还有的父母让年龄较大的孩子照顾年龄较小的孩子,让亲戚或邻居空闲的时间照顾一下。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也就成了一个较大的问题。梅明玉等老师把这些家庭教育方式总结概括为下列四种方式:“单亲”教育方式,隔代家庭教育方式,亲戚家庭教育方式和兄长家庭教育方式。

“单亲”家庭教育方式是父母中一个外出打工,另一人在家庭中对孩子进行教育。隔代家庭教育,由爷爷奶奶对孩子进行抚养和教育,也或由孩子的外公外婆抚养和教育。委托家庭教育,是指家长把孩子托付给别人寄养和教育的形式,一般是把孩子托付给自己的亲戚,如孩子的舅舅、姑姑、姨妈等。兄长式家庭教育方式,就是让年龄较大的孩子在家中照顾年龄较小的孩子,家里的亲戚和邻居也帮忙对他们照顾。

缺少了父母的约束和关心,上述几种家庭教育方式能否起到真正的教育作用,孩子能否得到正确的教育和健康的成长,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关注和疑问。

1.2 家长文化素质差异,教育方式方法科学性有待加强

现今,农村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生活得到进一步改善,为子女进行智力投资,大多数家长都舍得花钱。然而,仅有良好的教育愿望,没有良好的教育方法,没有良好的家教氛围,教育子女仍然是一句空话。

1.2.1 家长学历偏低

目前农村中小学学生家长基本是上个世纪70年左右出生的,很多家长都是初中及以下的学历,家长在教育子女方面深感困惑。由于学历低,当夫妇承担起养儿育女的重任时,在遇到一系列出现的新问题时,不知如何教育子女才科学有效,不知道怎样才能教育好子女。同时,他们的学识大大不能满足孩子,使孩子觉得父母无能,从而对父母产生一种轻视心态,有时甚至会回答“你懂什么”。那么,孩子即使心中有事,有些也不会找父母倾诉。而父母觉得孩子越来越难管教,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隔阂也就越来越深。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家长的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品德素质对孩子影响是综合的,相互渗透,缺一不可。

1.2.2 教育理念落后

在农村,家庭教育理念落后是最大的落后。传统的家庭教育理念在农村家长的大脑中根深蒂固,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绝对权威,命令式、家长主义、“棍棒里出孝子”等落后陈旧的思想观念深深地扎根在家长的头脑中,严重束缚了家长的教育思想和观念。还有许多家长认为:培养和教育孩子想当然地属于学校的应尽之责,因而,家长对孩子的学习很少过问,把教育孩子的责任全部推给了学校,缺乏与学校、老师的沟通,家访被家长认为是“告状”,成绩较差的学生家长被喊到学校和老师交流认为是一种耻辱,干脆对孩子放任自流。

1.2.3 家庭教育目标偏差

通过与家长的沟通了解,绝大多数农村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通过学习跳出农门,充满功利色彩。“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村生活太苦、太累,“考大学,当官赚钱”,城市中生活环境优越和发展机遇较好成了孩子学习的最终目标。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亲教育目标的不统一,殊不知正是家长的这种愿望使孩于鄙视农村,不爱自己家乡,轻视农村劳动,很容易导致孩子不健全的人格。因此,根据孩于自身的条件特点,在家庭教育过程中为他们确立一个正确的学习目标,是做好父母应解决的问题。

1.2.4 封建思想的负面影响

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务工,在转移的劳动力中男性占大多数,孩子教育问题自然落在了女性或者是祖辈的身上。孩子的母亲、爷爷奶奶需要承担照顾家庭、干农活等家庭负担,要教育孩子,还必须面对强大生活的压力,必然导致孩子无法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另一方面,孩子母亲身上的重担也进一步强化了对自身所属社会地位和社会角色的认同,许多妇女的重男轻女观念比男性更加强烈,再加上祖辈的老人本身就有着较强的重男轻女观念,这样的角色期望与角色认同的理念必然会对家庭教育产生负面的影响。久而久之,男孩子变得懒惰、任性了,女孩子则产生了自卑或反抗的心理。

2正确发挥家长作用,提高农村家庭教育质量

2.1 充分发挥家长学校作用,提高家长的育人素质

2.1.1 转变家长的教育价值观,调整期望值

家长学校要加大对农村家长的思想教育工作,使人们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让孩子的父母担负起教育自己孩子的责任。要利用各种渠道和方式向家长宣传家庭教育的正确观念,要告知家长,现代社会播要的是什么样的人才,什么样的人才才是对社会、对人民有用的人才。让家长清楚地认识到,孩子的成长成才是受多方面因素影响的,既有外在的因素,又有自身的天赋,要使大部分学生都成为高级人才、高级管理者,是不可能的,转变家长的育人价值观,牢固树立起教育子女“要成才,先成人”的正确思想。

2.1.2 组织家长的教育知识学习,引导家长正确施教

家长学校是联系学校、家庭、社会的三种教育的纽带,怎样把孩子教育好,这就需要每个家长都懂得儿童生理、心理特点和发展过程,掌握抚育、培养、教育儿童的科学方法,做合格家长。为了更好地普及这方面的科学知识,要开展好家长学校工作,每学期请家庭教育方面的专家讲座,对如何正确把握孩子心理,如何引导孩子健康成长等问题进行具体的指导,尽量使家长做到:对子女提出合理的发展目标、重视与子女的情感交流、采用民主管理方式、重视素质的全面进步、挖掘孩子的亮点,既让孩子对自己充满信心,又达到教育孩子认识自己不足的目标。

2.2加强学校和家长之间的联系,指导家长做好家庭教育

2.2.1召开家长会

在充分考虑家长在外打工前提下,每学期挑选合适时间召开一次班级家长会。对有些全年级或全校共同性的问题,可以召开年级或全校家长会,专题学习。由各班老师将每位学生在校情况,如学习能力、品德、行为习惯等向家长作详细介绍,家长再将子女在家的情况、家庭环境、家教内容、方法反馈给老师,找出孩子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不足,使家长明确学校的培养目标及学校的各项教育活动,吸引家长对孩子关心,对学生支持。促使家长改变只注意孩子读书而不重视孩子思想品德做法,让家长明确保护孩子的健康成长是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共同的职责,提高家长育人认知。

2.2.2 老师经常家访

家访对从事农村教学的老师而言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家访活动是开展教育的有效载体,能进一步提高老师对学生的教育效果。目前农村留守学生、学困生、贫困生、问题学生等,是一个较为敏感、需要“身”入更要“心”入的群体。所以,家访是老师走进社会、了解学生、与家长沟通的难得机会。就农村的家庭教育而言,家长的期望是高的,主观愿望是好的,但往往是有心无力,顺其自然,没有教育的方法可言。老师家访正是一次摸清底数、研究规律、对症下药的好时机,通过交流,真正发挥家庭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更好地把学校教育和家庭、社会紧密结合起来,为青少年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氛围。

2.2.3 学校和家长保持密切联系

学校要和家庭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正确了解孩子各方面的情况,扬长避短,引导学生高尚品质和健全人格的形成。孩子生活的环境是动态变化的,从某种程度来说,孩子在变化的场合中扮演的角色也是变化着的。有的孩子学习成绩非常好,但却很骄傲,不能正确处理好同学之间的友谊。有的孩子在学校调皮捣蛋,但在家中却十分懂事和孝顺长辈。孩子在成长环境中所形成的这些行为及情绪,是需要学校和家庭共同重视的。学校要和家长时常保持联系,了解学生在家长里的表现情况,指导学生家长开展教育活动。

2.3 儿童教育机构走进农村,缓解家庭教育压力

鼓励农村兴办儿童教育机构,应该看作是农村社会进步的标志。利用农村儿童教育机构服务于留守儿童,是教育资源的有效利用。农村儿童教育机构要贴近留守儿童的成长环境,能够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一个简单而有效的发展平台,丰富留守儿童的生活。这样可以相对延长学校正规化教育的时间,可以暂时缓解父母家庭教育知识贫乏的压力。

2.4 文化反哺,发挥孩子的主观能动性

家庭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一个互动的过程,是家长与孩子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影响的过程,施教与受教育者之间应冲破传统的“家长改造制”模式的局限,这样才有利于教育双方的沟通,寻找合适的教育手段和教育模式。父母们应该坦然承认自己某些经验以及知识结构中的空白点,恰恰是孩子们的优势所在。不耻下问的父母只会让孩子感到父母的勤奋好学,对他们的学习也会起到督促的作用。虽然子代对亲代的“反哺”现象一般不会影响亲子间的情感,但它确实改变了原有的亲子关系模式。因为文化反哺的存在,在有些方面,孩子可以当父母的老师,指导父母。这样,提高了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和对某些事物上的发言权。由于家长不能再像以前那样在任何时候都用命令的语气,而要多用协商的口吻和孩子平等地交流。不仅使孩子觉得自己更加受到尊重,有利于树立他们的自信心,激发起他们更努力地学习新的科学知识技术,还可能改善父母和子女之间的关系,加强亲子交流。

3结束语

总之,农村家庭教育现状急待转变,任务非常紧迫,这是来自时代和形势发展的需要,来自家庭教育观念相对滞后的总体现状。农村家庭教育的脱节受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下农村的就业模式的影响,和父母文化素质水平有着直接的联系,父母在提升文化素质的同时,更要学习现代的家庭教育观念,重视家庭教育,关注孩子全面健康发展,把孩子培养成国家和人民所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梅明玉,梅子行.农村家庭教育的现状和隐患[J].基础教育研究,2003(12),16-17.

第7篇:家庭教育孩子的方式范文

(关键词) 青春期 逆反心理 家庭教育方式 综合测评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当代诸多国际关系激烈竞争的大环境中,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心理素质,已成为培养人才整体素质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中学生在接受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正确舆论的过程中常常存在着一些特殊心理活动现象,其中之一就是逆反心理。尤其现在,经济高速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信息瞬时递进更新,中学生的逆反心理现象日益严重。

“逆反心理”一词的意义最早于1966年由德国心理学者Brehm提出。“逆反心理”(psychological react-ance)指当个体的自由受到限制或被威胁的时候,个体所产生的一种心理动机状态。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的研究表明,个体在逆反心理的水平高低上表现出一定的特质性差异。Brehm认为,逆反心理也可以被定义为是一种特殊的人格特质,即人们在要求自和自由支配权的强度方面存在差异,高逆反心理水平的个体对自由行为的控制需求要大大高于低逆反心理水平的个体。通俗说就是指人们彼此之间为了维护自尊,而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在青少年中常表现为“不受教”、“不听话”,常与老师家长“顶牛”、“对着干”,与常理背道而驰,以反常的心理状态来显示自己的“高明”、“非凡”的行为。

逆反心理大都具有危害性,容易造成情绪失控,孩子与家长、教师的感情疏远、关系僵化,同时可能导致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因此,如何正确防患和对待青少年的逆反心理是健康教育中的一项重要课题。近年来,逆反心理作为一种社会心理现象在青少年教育中被较多地关注。种种研究表明,青少年逆反心理与青少年的成长直接相关,对目前的青少年犯罪、物质滥用、学业不良等行为具有一定的动力机制特征。国内对逆反心理的相关研究较少,缺乏对我国青少年逆反心理的特点、家庭教育因素等方面的定量研究。

1 研究目的 通过《家庭教育方式综合测评》量表测评,了解家庭教育方式与青春期逆反心理的关系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本论文的研究对象为全校初一初二初三三个年级1986名学生中根据老师家长反映逆反行为突出的274个样本进行家庭教育方式综合测评。测评对象为年龄在13―15周岁且居住在本地一年以上的城乡居民,包括了不同年龄、性别等各类人群。

2.2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的教师根据多年科学研究的结果,结合实践应用的经验集体编制的《家庭教育方式综合测评》量表,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本测验采用情境判断的方法,让被测试者根据给定情境的描述与自身情况的符合程度来评定等级。每个测验题目为被测者提出5个等级供选择。根据被测者的选项来评定被测者的测验分数,并判定相应的家庭教育方式。

《家庭教育方式综合测评》通过测试沟通程度、自由程度、和蔼程度、独立程度、放手程度、平等程度、爱护程度、关怀程度、鼓励程度、亲密程度、责任程度、期待程度、管理程度、照顾程度等十四个分量表,来综合评定家长的教育方式是否得当。因此,本测验的结果可以为家长改善自己的教育方法提供全面的参考信息,从而更加有效的促进孩子健康的成长。

3.研究结果

调查结果显示:274名学生家庭教育方式良好的有152人,占总人数的55.50%,;学生家庭教育方式基本适当的有56人,占总人数的20.40%,学生家庭教育方式急需改善的有66人,占总人数的24.10% (详见图一)。调查结果反映了逆反现象突出学生家庭教育方式几乎有四分之一不合理。急需要改善。同时也表明了家庭教育工作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必须付出长期艰辛的努力。

3.1分项指标十项差异比较明显,需进一步加强关注和教育

3.1.1从沟通程度看,认为家长与孩子的沟通重视呈现悬梯型结构的趋势,家长重视并善于与孩子沟通才占8.00%,家长非常不重视也不善于与孩子进行沟通58.40%(详见图二)。因为良好的亲子沟通能维持和发展良好的亲子关系。而良好的亲子关系是教育的基础。沟通是传递爱的桥梁,也是教育的重要手段。亲子关系因为有血缘关系实在是不容易被破坏的,但是不畅的沟通、无效的沟通、指责性的沟通、侮辱性的沟通将会使亲子关系遭到彻底的破坏,可见,孩子逆反心理与家长与孩子的沟通有直接关系。

3.1.2从和蔼程度看,认为家长对孩子非常严厉达到46.00%,较为严厉19.70%,对待孩子比较和蔼22.30%,对待孩子非常和蔼12.00% 。(详见图三)。家长对孩子严厉的达到65.70%,可见,家长对孩子要求过于严厉,会产生逆反心理。

严厉型的父母常以强制型的方式,较多地限制孩子的行为,使得孩子在家没有心理放松的时间,孩子出门后,会自我放纵。到了学校,逃离了父母的监管,他觉得自己自由了,可以痛痛快快地放松自己了,玩得满头大汗可以说是他的一种心理宣泄。父母的高标准、严要求,使得孩子爱说谎,不自信。在回答问题前,在下笔写数学得数前,会不由自主地问自己:“我答的对吗?”“我算的对吗?”对答案准确率的不确定,导致孩子不敢举手了,不敢下笔了。她在完成学习任务时变得焦虑起来了,不自信了。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严厉的出发点是好的,希望孩子能把事情做好,能将来有出息。然而他们的严格要求做过了头,导致孩子心里就有些畏惧,心理也就发生了一些变化。

教育子女的方式有很多,孟母三迁、岳母刺字、曾子杀猪等等,都对小孩起到了终生的影响,严厉本就不是最好的选择。由于封建礼教的束缚和古时人民文化水平的局限,有文化的家长信奉【棍棒出人才】的教育方式,没文化的家长为了保持自己的权威也往往选择直接、粗暴的压迫式严管,这与西方的教育理念截然不同。虽然严厉的教育下也出了人才,但是这种方式对孩子的身心成长也造成了很大的创伤。现代的科学调查应该有大量数据证明,缺少关怀和温和交流方式家庭,儿童出现心理问题的纪律大大增加。所以家长应该以相互理解、沟通的方式,平等的和孩子相处,这样才能使孩子的心灵健康的成长。

3.1.3从自由程度看,家长在教育孩子时给予孩子很大的自由占11.30% ,家长在教育孩子时不太注意给孩子自由占25.50% ,家长在教育孩子时比较专制占63.10% (详见图四)。可见,家长在教育孩子时不太注意给孩子自由或过于专制家长会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

父母应该给孩子自由的成长空间。因为孩子的能力,就是在动手的过程中形成的;孩子的自信,也是在自己做事的时候培养的;孩子的自主意识也是在父母放手的情况下才能逐渐养成;孩子对自我良好的认识与肯定,也是在身心投入的过程及其劳动果实中确认的。所有这些优良品质、能力,都是孩子将来成功的基石,缺一不可。而这些,都是在父母充分给孩子自由成长空间的情况下才可以获得。

当然,父母怕孩子有危险、出问题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只要在孩子安全的基本前提下,父母应该给孩子自由的发展空间,由孩子自主地去决定要做的事情。

父母给孩子自由的成长空间,就要给孩子自由支配的时间,让孩子去做他想要做的事情。让孩子自己思考、自主决定,父母只提供建议。同时教给孩子管理自己的能力。因为孩子小,父母在放手的时候也要进行关注,及时给孩子引导和呵护。

父母给孩子自由空间,不是对孩子放任自流。父母要把握好这个度,既有放手又有关注,否则,本意再好都有可能带来不好的结果。

3.1.4从独立程度看,家长事事替孩子包办占53.60%, 家长不太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占26.60%, 家长比较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占14.20%, 家长非常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占5.50% 。(详见图五)。可见,家长在教育孩子时不太注重孩子的独立能力的培养,事事替孩子包办,不但得不到孩子的认同和感恩,相反会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

很多父母溺爱孩子,本意都是为孩子着想,怕孩子受到任何伤害,或者出什么问题,因此很多东西替孩子决定,很多事情代孩子办理,这样做看似杜绝了危险的出现,减少了问题的产生,而本质上却夺走了孩子自由成长的权利,剥夺了孩子的自主能力,使孩子不但失去了动手的能力,而且缺乏独立的精神,形成了懦弱的性格,“造就”了孩子的无能,这必将影响到孩子将来的发展。

3.1.5从放手程度看,,完全不能放手占74.10%,家长对孩子管束较多,不太放手占19.70%,家长比较放手让孩子按自己的个性发展6.20% (详见图六)。可见,家长在教育孩子时管束太多,不能放手让孩子按自己的个性发展,会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

3.1.6从平等程度看,家长与孩子完全平等占12.00%,家长与孩子比较平等占11.70%,家长在孩子面前有一定的权威占23.40%,家长在孩子面前是绝对权威占52.90% 。(详见图七)。可见,家长要与孩子平等相处,当父母要求孩子做一件事情时,作为孩子的养育者,

如果总是难以忘记自己“教育者”的权威角色,摆起家长的架子,就会在和孩子沟通时难以保持平等的地位,会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

3.1.7从爱护程度看,家长不喜欢自己的孩子占19.30%,家长不太喜欢自己的孩子占18.60%,家长比较喜欢自己的孩子占23.00%,家长非常喜欢自己的孩子占39.10% 。(详见图八)。可见,家长不喜欢自己的孩子,老爱拿别家的孩子与自己的孩子比较,说着“XX比你强多了”或家长过于喜欢溺爱自己的孩子都会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

3.1.8从关怀程度看,家长对孩子不够关心占37.60%,家长对孩子不太关心占28.80%,家长对孩子比较关心占19.00%,家长对孩子非常关心占14.60% 。(详见图九)。可见,家长对孩子不关心或不真正关心孩子的心理,会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

怎样做到真正关心呢?

首先是热情支持。父母对孩子学习上的支持是多方面的,比如在家里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看电视时,尽量控制音量,不干扰孩子学习;孩子学习用的文具,书籍要给他们随时添置。同时在生活上注意孩子的衣食住行,使孩子时时感受到父母对他们的关怀。

其次是认真督促。由于孩子的自控能力差,父母的督促不能忽略。当遇到孩子放学后把书包一扔就去玩,或一边做作业一边听收录机,看小说,看电视时,父母就应劝导孩子,把孩子的注意力引导到学习上来。

第三是仔细检查。并不是所有的父母都能看得懂孩子的作业,但也要仔细检查孩子的作业本,因为作业可以反映出孩子的学习情况。如果发现作业马虎潦草,乱涂乱画,甚至不完成作业,父母就要及时追问原因,要求孩子重新做好。这样,可以逐步培养孩子认真严谨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习惯。

第四是积极配合。有些父母认为自己不懂,由学校去教好了,这种态度是不对的。正确的态度应是主动,经常地与老师联系,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倾听老师的意见,把孩子在家中的学习情况告诉老师,并根据孩子的特点和短处,采取相应的措施,帮助孩子学习好的功课。

3.1.9从亲密程度看,家长与孩子的关系不亲密42.70%,家长与孩子的关系不太亲密19.70%,家长与孩子的关系较为亲密23.40%,家长与孩子的关系非常亲密14.20% 。(详见图十)。可见,家长与孩子的关系不亲密,缺乏信任与沟通,会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亲密关系的特点有三个:一是两人有长时间频繁互动;二是在这种关系中包含着许多不同种类的活动或事件,共享很多共同的活动及兴趣;三是两个人相互影响力很大。

3.1.10从期望程度看,家长对孩子的未来有非常高的期望占40.10%,家长对孩子有较高的期望占18.20%,家长对孩子的期望不高占16.80%,家长对孩子几乎不抱期望占24.80% 。(详见图十一)。其中家长对孩子期望过高达到56.9% ,几乎不抱期望24.80% 。可见,家长对孩子不切实际的期望过高或对孩子未来没信心不抱任何期望会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

第8篇:家庭教育孩子的方式范文

关键词:城市;母亲教育;现状;思考

随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的提出,随着青年学者王东华《发现母亲》一书的问世和首届中华母亲节的成功举办。“母亲教育”作为一个热门的社会话题日益引起世人的关注。母亲教育包括母亲对于女的教育和母亲所接受的教育两方面含义。中国自古就重视母亲的教育作用,孟母断织、欧母画荻、岳母刺字、陶母退鱼……历史上出现过许多深明“妇道”、教子有方的贤母名母,培养出众多的杰出人才。在现代家庭中,母亲扮演着什么角色,她们对子女的教育状况又是怎样的呢?

在广泛查阅同类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我们编制了“母亲教育现状调查问卷”(包括家长问卷和学生问卷)。先后选取了济宁市区的两所小学和两所中学,分别从小学1至5年级和初中1至3年级各随机抽取一个班,对16个班的850名学生及其母亲进行了问卷调查,同时还对部分学校领导、老师、学生和家长进行了访谈。通过对1547份有效问卷和多方面调研结果的统计与分析,揭示出当前我国城市母亲教育的状况。

一、母亲的文化素质有较大提高,面临家庭和工作双重压力

调查结果表明,当前城市母亲的文化素质有较大程度提高,中小学生的母亲具有专科以上学历者占40.27%。现代社会提倡男女平等,女性有了与男性同等的受教育机会,文化素质的提高为母亲科学教子提供了知识和智力保证,使她们能在教养子女方面发挥更大、更好的作用。文化素质的提高也使女性有了更多的从业机会,在机关、企事业单位工作的母亲占51.55%,从事个体经营者占17.45%。女性对社会生活的参与度越来越高,在激烈的职场竞争中承受的压力也越来越大。

一些母亲为了追求个人价值的实现或迫于生计,把较多的精力投入到工作中,从而影响了对孩子的照顾和教育,调查中有10.72%的小学生母亲和7,80%的中学生母亲在评价自己的家庭教育时选择了“事务繁忙。无暇教育孩子”。现代社会的母亲既要在事业上谋发展,又要兼顾家务和教育孩子,如何做到工作孩子两不误,是摆在众多母亲面前的一大难题。如何体现母亲的社会价值,为母亲提供安全的社会保障,则是当前社会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二、母亲是家庭教育的主角,承担着教养子女重任

当前城市家庭中,由父母与子女两代人组成的核心家庭占据主导地位,这就意味孩子的教养重任主要落在了父母肩上。从表3和表4中可以看出,83.06%的中学生母亲和80.16%的小学生母亲、85.13%的中学生和75.58%的小学生选择“母亲是家庭中孩子的主要照顾者”,68.55%的中学生母亲和71.31%的小学生母亲、56.35%的中学生和59.74%的小学生选择“母亲是家庭中孩子的主要教育者”。比例的悬殊、认识的一致,充分说明了母亲在家庭中既是孩子的照顾者,又是教育者,承担着教养子女的重任。母亲与孩子关系融洽,对孩子的成长发挥着重要的影响作用,53.57%的中小学生选择“在家里最听妈妈的话”,60.97%的中小学生选择“在家里与妈妈交流最多”。可见,在家庭中,母亲“垄断”着对子女的教育,父亲教育严重缺失。

上述状况不仅会增加母亲的过重负担,也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因为在教育孩子方面。父母各有优势。一般说来,日常生活小事上孩子往往依赖于母亲,但是在成长的关键时期、重大问题上则依赖于父亲。母亲教育孩子重感情,细致周到,父亲教育孩子重理智,宽松豁达,二者缺一不可。正像傅雷先生所说:“孩子是站在父母的双肩上成长起来的,失去一方就没有了平衡。”所以,母亲在发挥自身优势关心教育孩子时,不应忽视甚至排斥父亲的教育,父亲也不能只顾“养家糊口”,在家庭教育方面做“甩手掌柜”。

三、母亲的教育方式较为合理,最关注的是孩子的学习

“母以子贵”的思想使古代母亲从小就重视对孩子的教育,希望他们将来能成为“贵人”以光宗耀祖。当代社会的母亲依旧把孩子看作自己和家庭的希望,对他们寄予了很高的期望。从表5可以看出,52.15%的中学生母亲和45.84%的小学生母亲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成为研究生乃至出国深造。关于子女的发展问题,虽然多数母亲选择了平时较为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学习成绩”和“品德修养”。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许多母亲仍然持有“学习第一”的思想,最关注的还是孩子的学习,53.49%的中学生母亲和41.67%的小学生母亲选择了“在家与孩子交流最多的话题是孩子的学习”,59.95%的中学生母亲主要通过作业和考试成绩来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

关于怎样对待孩子的学习问题,58.87%的中学生母亲和71.70%的小学生母亲选择了“让孩子自主学习,有要求时再给予指导”;当发现孩子学习成绩下降时,31.72%的中学生母亲和50.68%的小学生母亲“对孩子宽容鼓励,树立其信心”,48.56%的中学生母亲和44.99%的小学生母亲“帮助孩子分析原因,找到改进方法”,关于母亲的教育方式,从表6可以看出,位居前两名的是“以身作则的民主型”和“说教为主的严厉型”,在被调查的中小学生母亲中分别占45.16%和43.55%、71.58%和20.64%。以上数据说明,多数母亲的教育方式还是比较合理的,她们多采用说理、垂范、鼓励等正面温和的形式,容易被孩子所接受。

四、母亲明确家庭教育的作用,对母亲职责认识不到位

调查中,在回答“教育孩子的任务应该由谁来承担”时,98.12%的中学生母亲和95.98%的小学生母亲选择“家校合作,共同教育”,说明绝大多数母亲已明确家长应承担的教育任务。她们同时也认识到了母亲教育在子女成长中的重要作用,有61.48%的中小学生母亲认为母亲的教育对子女的成长作用非常大,还有36.92%的中小学生母亲认为母亲的教育对子女的成长作用比较大,只有2%的母亲认为作用不大,

母亲肩负着多种职责,但首要的职责是养育子女,本次调查中,只有33.69%的母亲同意“养育子女是母亲最重要的工作”,56.38%的母亲不完全同意,其他人则选择了不同意或不清楚。可见,许多母亲对养育子女的职责认识还不到位,没有把“教养子女”看做是自己的首要职责,没有认识到母亲不仅要创造生命,更重要的是去培育这些生命。一些母亲照顾教育孩子是不得已而为之,带有一定程度的本能性和被动性。要提高母亲教育的质量,首先要强化母亲意识,让母亲认识到教育孩子是自己的天职。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无论您在工作岗位的责任多么重大,无论您的工作多么复杂,多么富于创造性,您都要记住:在您家里,还有更重要、更复杂、更细致的工作在等着您,这就是教育孩子。”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才会乐于做母亲,才能用心去做母亲。

五、母亲教育的自我评价偏低,教育需求表现强烈

第9篇:家庭教育孩子的方式范文

家庭教育分工:父亲“缺位”依然严重

对“第二次全国家庭教育现状调查”中400个中小学生家长样本资料的统计分析显示:家庭教育分工中,夫妻共同承担不足四成,母亲依然唱主角,父亲“缺位”平均近一半。

本次调查中,用辅导孩子学习、培养孩子特长、接送孩子上下学、开家长会、培养孩子日常行为习惯、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教孩子明辨是非、照顾孩子的饮食起居、孩子生病时带孩子去医院、给孩子买生活用品、孩子遇到困难时给予帮助、孩子不开心时给予安抚、和孩子一起游戏、和孩子聊天等14个指标考察家庭教育分工情况,统计数据为“妈妈为主”43.2%,“爸爸为主”10.8%,“爸妈共同承担”平均为39.9%,“其他人做”2.6%,“没有人做”3.5%。

这组数据反映出家庭教育分工的主要情况,夫妻共同承担家庭教育的比例不足四成,距“夫妻共亲职”的理想养育模式仍有较大差距,多数家庭在子女教育上夫妻的付出不均衡;八成以上母亲承担子女教育,是绝对主角;只有五成父亲承担子女教育,近半家庭存在父亲教育缺位情况。

应当说,母亲在照顾孩子饮食起居、给孩子购买生活用品方面具有优势,付出较多是必然的,但在开家长会、培养孩子行为习惯、安抚孩子、和孩子聊天等并非母亲优势的方面也存在较多父亲缺位现象,这就是问题了。以往有研究表明,随着孩子年龄增长,父亲对孩子的影响越来越大。而父亲在孩子教育中的“缺位”,对孩子的长远发展不利,也在很大程度上加重了母亲的负担。

在孩子教育上是否“缺位”,关键在于父亲自身的教育理念和价值观。在忙工作、忙自己的事与照顾家庭、教育孩子的天平上,每个人心里都有一杆秤。如果把教育孩子当作自己生活的一部分,当作本职工作之外的另一个事业来做,就不存在“没有时间”“做不好”的问题。全身心投入工作是男人应具有的职业精神,但既然有了孩子,父亲就要依法履行对孩子的抚养教育义务。

父亲对孩子的作用是任何人也不可替代的,履行父亲职责的方式多种多样,关键是心中有孩子、肩上有责任,便能以符合自身特点的特殊方式与母亲实现优势互补。

改变“父教缺失”:母亲应适当“放权”

父亲教育缺位,不仅由于“男主外、女主内”传统观念和行为习惯的普遍影响,更与家庭小环境中母亲对父亲参与育儿持何种态度、是否为父亲创造接触孩子的环境密切相关。所以,父亲更多地参与家庭教育,前提条件是母亲放权。

关于教育孩子,有的母亲说“他爸忙,孩子的事就不用他操心了”,有的父亲抱怨“我们家孩子的事我插不上手,就连带孩子出去玩一会儿孩子他妈也不放心”。妻子体贴丈夫,怕孩子给丈夫添麻烦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是教育孩子不同于干家务。鼓励孩子他爸当“甩手掌柜”,其实是剥夺了父亲了解孩子的机会、接触和教育孩子的权利。母亲对孩子的事大包大揽、一人独做、辛勤付出,却忽视了让孩子感受父亲的存在、接受父亲的影响,很容易使父亲成为孩子“熟悉的陌生人”。

无论父亲有多忙,做母亲的都要积极创造父亲与孩子相互了解、彼此沟通的条件,尽可能拉近孩子与父亲的心理距离。比如在彼此的生日或其他重要的日子,提醒他们相互祝愿;在节假日安排一家人共同休闲娱乐、承担家务,尽可能把孩子的事“让权”给父亲,保障父亲和孩子有更多的共同时间;让孩子把高兴的事、烦恼的事通过各种方式与父亲分享。母亲要尽可能让孩子每一天都能感受得到父亲的存在,当好孩子与父亲之间的“桥梁”。

父亲参与育儿:需要社会支持

客观地讲,父教缺失问题不只是家庭自身的问题,与我国当今社会背景下家庭的相关利益得不到保障、父母育儿的社会支持不到位不无关系。

据德国之声中文网报道,德国经济研究所最新公布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德国三分之一的父亲选择在孩子出生一年内休“育儿假”,而且趋势大幅增加。德国人打破“男主外、女主内”传统的重要保障,是政府为家庭提供经济支持。自2007年以来,新生儿家庭可向德国政府申请领取每月最多1800欧元的“父母金”,最多可连续领取14个月。2015年夏天延长至28个月,前提之一是夫妻双方是双职工,其中一方在孩子出生两年内选择每周部分时间工作。父亲获得“父母金”有硬性规定,前提是在孩子出生后的14个月里必须休至少两个月的“育儿假”,其间母亲可以选择重回工作岗位。正是德国政府和企业如此给力,才形成了“男人带娃成风”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