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公路环境保护的基本措施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龙东格公路所处区域概况
龙东格公路包括过境一级线公路、龙东段二级公路及东格段二级公路组成,处于云南省昆明市东川区,地处云南高原北部边缘,位于北纬25°40′~26°33′、东经102°48′~103°28′,区境东邻会泽县,南倚寻甸县,西与禄劝县毗邻,北与四川省会东县隔江相望。
该公路是GD213线昆明龙潭立交经东川、格勒至巧家公路(简称龙东巧公路)中间的一部分,而龙东巧公路是云南入川和四川入滇的一条重要省际公路,全长约157km。
龙东格公路所处东川地貌为深、中切割的高、中山峡谷类型。山地面积占97.3%,河谷盆地占2.7%。
以河谷盆地为中心,中山纵贯南北,高山对峙东西,最高点火石梁子海拔4344.1米,最低点小河口海拔695米,高差3649.1米。
由于地质侵蚀强烈而加速地貌变化,形成山高谷深、地势陡峻的显著特点,大于35O的陡急险坡占全区总面积的29.1%。
同时龙东格公路属东川小江深大断裂带区域,两岸地层发育,风化严重,岩体异常破碎,多为强风化浅变质破碎片岩、灰岩及白云岩,间夹第四系灰红和灰黄红粘土、亚粘土、亚砂土或洪积砂砾石等地层构造,暴雨时期容易形成水土流失及冲刷,导致区域内泥石流、滑坡、塌方现象严重,公路病害多。
2龙东格公路病害影响因素
由于龙东格公路所处区域地形、地质复杂等特点及公路本身设计施工的要求,该公路具有以下几方面特点:
(1)公路所处东川区域处于金沙江一级支流小江深大断裂地震带上,由于多年前地表植被破坏严重,自然植被恢复非常困难,从而引起水流(雨水)冲刷侵蚀土壤,水土流失严重,雨季泥石流频发,河道阻塞,水流被污染,农田经常被泥石流冲毁,公路常常被阻断。
东川的蒋家沟泥石流为世界第二大泥石流,大白泥沟泥石流和小白泥沟泥石流都是大中型泥石流,这些都与区域地形地质及不重视环境保护是密切相关的。
见图1、图2。
(2)公路的变异性和不确定性大,道路沿线的地形、地质和水文等自然条件往往变化很大,即使在较短的路段内,路基的填挖情况、岩质和土质及水文条件都可能有较大差别,从而使公路路基的物理和力学性能有很大的差异。同时该区域又是一个雨量充沛、河流众多的区域,若在公路设计施工中对环境保护不加以特别重视,就会引起大量的水土冲刷流失,形成泥石流、滑坡、崩塌,地陷等自然灾害。同时,这些自然灾害反过来作用于所修建的公路工程,它们之间的相互不利作用所带来的经济损失将非常巨大,若不加以即时治理,其害处将更显突出。
(3)由于自然地面的起伏不平,公路路基形式有填方路堤、挖方路堑、半填半挖路基等三种基本型式,在纵横向均存在填挖交界过渡区,容易造成路基不均匀沉降,不均匀的沉降就会导致路基开裂。
(4)由于地形变化复杂,公路修建处于山岭区,不可避免地将出现深挖高填,这将导致打破原来的自然土体平稳状态,若公路工程在修建中处治不当,滑坡、崩塌等公路周边的灾害和病害将再所难免。同时公路路基边坡高度和填挖高度相差较大,在路线跨越深沟时常常出现高路堤,且不可避免在存在陡坡、斜坡路基及路堑高边坡。由于填方段下边坡及挖方段高边坡的出现,雨季时将不可避免地出现雨水冲刷问题,若如边坡处治措施不当,所带来的经济损失非常大。
3龙东格公路修建对环境的影响
3.1公路对周围环境的不利影响
公路建设对周围环境的不利影响是逐步显现出现的。高填深挖诱发了地质病害,防护加固加大了工程费用,植被破坏及水系破坏导致了冲刷进一步加剧,水土流失进一步严重。公路对所经过地区的土地将不可避免地占用和分隔,施工中的大量挖填方也可能引起土体移动、变形和破坏,造成植被破坏及水土冲刷流失。公路建设引起的环境破坏一般可分为以下几方面:
一是生态破坏,主要表现为水土冲刷流失、植被破坏与减少、占用耕地、动植物栖息地破坏及占用等;
二是大气污染,主要为粉尘污染、机械尾气污染及氮化合物污染等;
三是噪气污染,主要表现为施工噪声和交通噪声的污染;
四是水源污染,路面径流水的污染及车辆所带来和排放的各种有害物质对公路附近水流的污染;
五为固体废弃物污染,指在公路附近弃放的各种生活垃圾污染,特别是塑料生活垃圾,其很难降解腐蚀掉,它会引起土地的硬化,对环境影响特别严重。
3.2公路修建时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公路修建极大方便了大众的出行及经济的发展,但也会给环境带来不同程度的破坏与污染,为了解决好环境保护与公路建设的协调发展,那加强对公路周边环境的保护就是显得十分的重要。公路环境保护的对象主要为公路沿线的环境质量、水土资源、路域生态环境以及生物的多样性、沿线居民的生活质量和人文价值景观等。
因公路环境保护是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到公路工程的各个专业,只有在环境保护与公路建设两者共同协调发展,才能创造出最好、最高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及人文和谐。因此,公路环境保护应贯彻保护优先、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原则,并结合最优工程设计开发利用环境,尽可能地改善和提高公路环境保护质量,最终达到公路与周边环境的和谐统一。
4 龙东格公路采取的防护处治措施
龙东格在施工中对地面扰动类型多,山体高处要开挖、削坡,低处要填高、沟河道处要架桥,有的河流要改道等,故它对原来的自然环境干扰是相当大的。公路施工战线长,弃土、弃石、弃渣数量巨大,在雨季时水土冲刷流失严重,会给公路周边自然环境带来巨大的污染,故公路建设要防治水土冲刷流失,保持改良与合理利用水土资源,维护和提高土地生产力,以利于充分发挥水土资源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建立良好的公路周边生态环境,处理好公路周边局部治理与全线治理,单项治理措施与综合治理措施的关系,相互协调,使施工及运营过程造成的水土冲刷流失减小到最低限度,从而保证公路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促进公路建设周边社会、经济和环境协调统一发展。因此,对于龙东格公路的防护处治措施应从以下方面着手。
4.1排水工程
水是危害公路的主要自然因素,公路冲刷、沉隐、坍塌都不同程度地与土地表水及地下水的冲刷、侵蚀有关。稳固的路基对保证公路的使用性能和使用寿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故在公路设计施工中,应对排水工程的重要性给予高度的重视。
公路排水工程设计施工包括了地表排水和地下排水两大部分。地表排水设施主要包括边沟、截水沟、排水沟、跌水与急流槽、蒸发池,油水分离池、排水泵站等,应结合地形和天然水系进行布设,并做好进出口位置的选择与处理,防止出现堵塞、溢流、渗漏、淤积、冲刷及冻结等现象。地下排水设施主要包括暗沟、渗沟、渗水隧道、渗井、仰斜式排水孔、检查疏通井等,其设施的类型、位置及尺寸应根据工程地质及水文条件确定,并与地表排水设施相协调,排出流向路基的地下水或降低地下水位。
排水工程应防、排、疏相结合,遵循总体规划、合理布局、少占农田、环境保护的原则,与当地排灌系统协调,保证公路不受地表水及地下水的冲刷。
4.2绿化防护工程
公路周边的绿化一般采用种草、铺草皮、植树三种基本形式。为了改善公路两侧景观生态环境及防止水土冲刷流失,公路全线路堑边坡、路堤边坡、分车带、中央分隔带范围、土路肩、碎落台、生活服务区以及取、弃土场等都应进行绿美化工程。
绿化防护工程一般分为植物防护与骨架植物防护,其中植物防护分为植被防护、三维植被网防护、湿法喷播、客土喷播,骨架植物防护分为浆砌片石或砼骨架植草护坡、多边形砼空心块植物护坡、锚杆砼框架植物防护。在公路及公路周边范围内,无论采用哪一种绿化防护措施,其最终目的都是美化公路周边环境与减小水土冲刷流失的目的。
4.3路基支挡防护工程
公路路基支挡防护工程是保证路基稳定,防止水土冲刷流失,改善环境景观和保护生态平衡的重要设施。路基支挡防护工程种类繁多,有些设计施工简单,有些设计施工非常复杂。如抗滑桩,其设计时不仅要进行水文及工程地质勘探,还要进行受力分析及应力验算等。
路基支挡防护中的边坡防护形式多样,一般采用植物生态防护,浆砌片石防护、素喷砼、挂网喷锚、边坡锚固、土钉支护等形式。在公路支挡防护工程中,挡土墙也是一种使用较为普遍的防护处治措施之一,它包括了重力式挡土墙、加筋挡土墙、衡重式挡土墙、桩板式挡土墙等多种型式,其主要作用都是起到支挡土体、,防止水土冲刷流失等。路基支挡防护工程要根据实际的地形、水文、地质等条件因地制宜地设计与施工,不仅能起到保护路基稳定的作用,还能给公路周边环境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
4.4桥涵工程
龙东格公路所处区域为泥石流众多,山高谷深,河水涨落,河床淤积冲刷,周而复始。该区域修建公路,必须要跨越河流和沟渠,那就需要架设桥梁和涵洞,桥梁建设时考虑充分保护自然环境,避免因桥梁修建而引起对山体的大填大控,从而导致生态植被的破坏和自然环境的失衡。
特别在雨季时,大量的泥沙就会冲刷流失,从而引起河流水源的严重污染。桥涵必须因地制宜,充分考虑施工的可行性,运输的便利性,使所选桥型充分满足“结构安全、使用舒适、经济性好、施工养护容易和造型优美与自然环境相协调”的原则,使修建的桥涵为一座座充满人文色彩的生态桥涵。
5龙东格公路环境保护治理实例
在东川泥石流区,龙东格公路K88+500~ K98+500上大白河一级支流吊戛箐河流路段内,防水冲刷处治措施――上、中、下游多级拦砂坝群所产生的效果分析。
由图3上可知,在吊戛箐河流上游第一道拦砂坝建成6年后,周边的生态环境已趋于良性变化,植被已基本上得到了恢复,上游的冲刷得到了扼制,水土得到了保持;吊戛箐河流中游设置拦砂坝6道,6年来河流的冲刷基本上得到了有效治理,拦砂坝内已积起了大量的淤积泥砂,水流的流速已趋缓,生态植被基本上存到了一定的恢复;吊戛箐河流下游共设置三道大型接砂坝,拦砂坝内拦截了近百万方的废方,同得水流流速已趋缓,两岸生态植被正在恢复之中。
吊戛箐河流通过在上、中、下游设置有效的防冲刷处治措施――多级拦砂坝群,总的拦截公路修建所带来土石废方近百万立方,大大有效减缓了对大白河、小江、金沙江的淤积影响及严重河水污染;各段拦砂坝群有效改变了该河段水流流向,有效保证了河岸植被生态良性发展,避免了新的山体滑坡发生,保证了原有山体滑坡逐年趋于稳定。下游拦砂坝群中的第一道已绘制出其设计图,见图4,
拦水坝墙体采用7.5#砂浆砌片块石支砌,其中每延米块石数量为4.68m3,片石数量为16.42m3。为了保证拦砂坝坝底不被水流冲刷掏空,在拦砂坝前面基础顶面高度处采用宽2.5m、厚0.25m的C20#砼防冲刷铺砌浇筑,其每延米数量为0.7m3。其它拦砂坝群的设计图可参照该区设计好的下游第一道拦砂坝图,根据实际的地形,水文等因素,可对拦砂坝的尺寸进行合理调查,以便于起到相应部位拦砂坝的最优效果。
6结语
本文深入阐述了龙东格公路建设与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环境保护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到公路工程的各个专业及各个领域,从而经系统地分析后,提出了许多合理实用的处治措施。只有环境保护与公路建设两者共同协调发展,才能创造出最好、最高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及人文和谐。并结合最优工程设计合理开发利用环境,尽可能地改善和提高公路环境保护质量,最终达到公路与周边环境的和谐统一。希望该思路能对“长江环境防治保护工程”所属区域公路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引导作用。
参考文献:
关键词 公路建设 环境保护 建议
近十几年来,我国公路建设取得跨越式发展,公路总里程不断增长,汽车保有量持续增加,公路在国民经济综合运输体系中的位置愈来愈重要,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起到巨大的推进作用。公路交通条件的改善,为人类物质的交流和信息反馈提供了条件。但是,伴随着公路的高速发展,公路污染、公路对周边环境影响等问题也大量凸现出来,破坏了原有的环境平衡。因此,面对公路建设产生的环境问题,如何采取措施减少或杜绝公路环境污染、恢复路域生态损失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1 我国公路建设概况及其特点
1.1 现状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公路建设在运输体系中的位置越来越重要。“十一五”期间,我国实现了交通事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到2006年,我国公路总里程已达193.05万公里。在公路建设事业中,高速公路建设意义重大,20世纪90年代后期,我国开始了大规模高速公路建设,到2006年初,高速公路总里程已达到4.1万公里,居世界第二位。到2010年,将新建高速公路2.4万公里,全国高速公路总里程达6.5万公里,基本建成国家高速公路网的骨架,“五纵七横”国道主干线和西部开发省际通道全部建成。全国公路总里程将达到230万公里。另外,继续做好农村公路规划、建设和管护工作,精心实施好农村公路“五年千亿元建设工程”,逐步实现“村村通”的目标。
1.2 特点
第一,线形巨大工程,生态影响广泛而深远。很多建设项目对环境的影响主要以大量废物排入环境为特征,治理措施也多以污染物末端治理为主。公路建设不同于此类项目,它是一个具有特定平面功能的线形构筑物,其施工过程中将不可避免地破坏自然景观,形成大量的边坡,特别是通过森林茂密的山区时,自然景观的破坏程度很大且难以恢复,由此可见公路建设生态影响强烈而深远,涉及水、土、动物、植物甚至微气候。第二,公路建设生态影响范围大。这里有两层含义,一是公路建设一般路线很长,少则几十公里,多则上千公里;二是影响面积大,公路沿线的各种生态系统、生态因子都将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第三,公路建设涉及生态影响类型多。这一特点是由公路建设线长、面广的特点决定的。由于公路贯穿长度大,影响范围广,其沿线及受影响区域内必将包括多种生态类型,有时还会涉及一些生态敏感点。所谓生态敏感点是指与人类关系密切,其破坏会造成重大或不可弥补损失的重要生境、区域或生命个体等。最后,公路建设工程量巨大。公路工程量涉及范围比较广。主要包括开山劈坡、拆除建筑物、填土弃方、挡土墙、护坡和桥梁建设等,所有这些工程都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2 公路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2.1 公路建设环境保护研究的必要性
公路建设对自然资源的过量开发和不合理利用,引起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破坏导致了土壤污染、动植物生活环境的破坏,导致更大的生态压力,生物多样性面临严重的威胁:交通干线环境地质问题突出,地质灾害较为频繁,地下水水质、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沉降、地裂缝等地质灾害呈增多趋势,路域水土流失面积、侵蚀强度、危害程度,也呈上升趋势。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高等级公路建设已成为中国基础设施的投资热点和重点,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剧了资源、环境和人口之间的矛盾,生态环境问题突出。由于受地形、地质、气候、水文等自然条件的限制,在高等级公路所经过的地区,将不可避免地占用和分隔土地I施工过程中,大量的挖填方,一方面引起岩土体移动、变形和破坏,增加了地质脆弱带边坡的不稳定性:另一方面,由于植被和表土损失,自然植被恢复困难。据调查,即使在气候温和的亚热带地区,在公路路域环境下,经自然恢复演替到草、灌丛植物群落至少需要20年。因此,如对这些边坡不作及时处理,由于特殊的立地条件,在边坡为降水汇流的形成提供特定边界条件和动力来源的同时,也使边坡土壤中含水量降低,土质松散,易风化。随后与之相伴的坡面土壤侵蚀、水土流失、山体坍塌、滑坡、河流阻塞、水污染等人为灾害,已成为危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水利设施、农业生产的因素之一。据典型调查分析,长江中下游由于公路建设每年新增加水土流失5000万t以上,同时在营运期间因边坡坍塌、下陷,不仅带来交通中断,维护困难;也使汽车运行速度下降到设计速度的70%~90%,严重影响公路的运行效率。另外,在当前高等级公路大建设时期,由于过多地重视发展速度和数量,正常工程设计时间和施工期被大大压缩,以及施工阶段对环境管理的忽视也是导致生态环境恶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2.2 公路建设环境保护的功能与内容
环境是指人类和生物生存的空间。《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对环境的定义是: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动物、野生植物、水生生物、名胜古迹、风景游览区、温泉、疗养区、自然保护区、生活居住区等。按照环境的自然和社会属性分类,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环境保护是指人类有意识地保护自然资源并使其得到合理的利用,防止自然环境受到污染和破坏;对受到污染和破坏的环境必须做好综合治理,以创造出适合于人类生活、工作的环境。公路环境保护由两项基本工作组成:一是分析因修建公路而对环境产生的各种影响及其影响的程度和范围,根据需要采取专门的环境保护措施,积极开展环境保护的有关工作;二是在公路的设计、施工及运营管理过程中,注意凸显公路各组成部分的环保功能,使公路在运输功能发挥的同时,对沿线环境的负影响降至最小。公路各组成部分的环保功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路基工程在施工及竣工后,结合造地还田与疏导排水,各部分相互协调配套,可使工程稳定坚固,外观顺适优美,能起到防止水土流失的作用。第二,路面工程对路基起保护作用同时也起着防尘、防水,保护公路沿线环境不被污染的作用。第三,桥梁涵洞工程设计与施工中重视对公路路域景观环境的影响,可起到美化环境的作用。第四,排水工程对公路工程的整体性和稳固性有特殊的作用,可以防止路基路面水及水中含有的油污、有害元素直接进入农田,避免耕地淹没、土壤污染。第五,防护工程确保了路基稳定,减少了水土流失,直接起到了环境保护作用。该工程与环保的关系最为密切。
3 公路建设对环境保护的影响
公路是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对推动国民经济的增长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随着公路的高速发展,对沿线一定区域的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问题也大量凸显出来。因此,公路建设所产生的环境问题已经越来越
引起人们的重视。
3.1 对社会与经济建设的影响
公路建成后,会对沿线的社会结构、文化环境、经济发展产生影响。首先公路建成后会增大沿线地区的交通量,增加该地区的交通事故,在一定程度上干扰附近居民的出行,割裂了村庄间的原有联系。其次,公路建成后,使沿线各地区的土地功能发生变化,将单一的农业用地、开发用地或商业用地转变成为多行业提供服务的特殊用地,同时也促进了沿线土地资源的开发。
3.2 废气污染的影响
以汽油、柴油为燃料的汽车开动时会产生废气和固体微粒,废气中含有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氮氧化合物、硫化物、甲烷、乙烯、醛和铅颗粒等污染物。这些污染物排放到大气中,渗透到水、土壤中,并逐渐积累,会对沿线的人类和动植物产生不良影响,使其生活环境进一步恶化。这种污染的程度随着公路运营时间的增长及交通量的增加而不断加重。
3.3 噪声污染的影响
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在施工过程中,由于挖掘机、推土机、平地机、拌和机以及各种运输车辆的使用而产生的噪声污染。这些噪声较强,对施工人员影响严重。二是在公路运营过程中,汽车车体的振动、发动机运转、鸣喇叭以及公路沿线提供的各种服务设施、设备均会产生噪声,在公路沿线形成一条噪声带。这些噪声会对沿线的居民造成心理和生理上的影响。
3.4 地质水文方面的影响
公路施工时,由于填方和挖方对地表扰动较大,改变了原有的地貌。尤其是隧道的进出口及仰面坡的开挖,对局部山体稳定不利,可能会引发塌方、滑坡、软土层滑移等不良地质病害。临时施工用地在机械碾压、人员踩踏下,土壤结构发生了变化,一定时期内土壤的肥沃难以恢复。公路建成后,由于公路阻隔原有水分的循环,影响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流通路径,又因汽车排出的某些污染物进入当地水源,造成水质变差。另外,由于桥梁的修建减少了河床的过水断面,造成桥前局部壅土,水流速度减慢,泥砂下沉淤泥,阻塞河道,从而容易引发洪涝灾害。
4 公路建设环境保护的若干建议
4.1 强化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
在公路规划、设计、施工、营运、管理等各个环节,必须要把保护生态环境作为一条重要的原则来考虑。既要充分考虑节约土地资源,减少空气、噪声、水土的污染和道路对景观的影响,还要考虑公路交通对动植物、水文环境及社会的影响。
4.2 注重自然环境状况的调查
公路建设工程项目的特点是线状分布,往往可能涉及多个地区。因此,公路建设项目要重视对自然环境的调查,一是要对公路沿线两侧的土壤资源,公路占用范围的土地资源等进行详细的调查,掌握当地土地资源的分布状况。二是要对公路两侧动、植物资源分布,珍稀濒危动、植物的分布区域、活动范围和生理生态习性,公路沿线自然灾害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干扰破坏情况,生态环境演变的基本特征等进行调查。三是要对自然保护区,历史文化遗迹,基本农田保护区,水源地保护区等法律明文规定建设项目应当避让的保护区作认真、科学的调查;同时要对具有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景观名胜区等敏感区域作详细调查。
4.3 重视生态环境影响的预测
对建设项目实施预测与评价是做好环境保护工作的前提,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必须用严谨、科学的态度来做好建设项目的环境评价。一是工程永久占地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取弃土作业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水土流失的影响,对野生动植物的影响;二是公路建设对沿线景观的影响;三是施工期间对空气、水资源的影响;四是营运期间公路运行车辆和服务设施带来的污染对空气、水质和周边居民的影响。生态环境影响预测的重点是施工期的生态环境影响,应当重点评价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工程土石方平衡分析;取、弃土方案的环境可行性论证;取、弃土场设置的合理性分析;高填深挖和重点水土保持路段的方案优化;施工便道、临时营地的生态环境影响等。
关键词:公路;环保;措施
一、引言
公路工程是我国重要的基础项目建设工程,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的日常出行都有着重要的影响。新时期,我国针对公路工程建设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其中公路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的保护都是社会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重要问题,而如何将公路工程与环境保护有效的结合在一起也是公路工程建设过程中必须要重视的内容。而通过公路工程对环境的影响也可以看出,这一措施也将势在必行。
二、公路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产生的作用影响分析
(一)施工前期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在公路工程施工前期,需要对工程施工的可行性进行规划并且生成项目的具体论证和评估方案,在进行工程设计时,设计人员为了更好的满足公路工程的使用需求以及降低工程施工的成本,往往都只是重视公路工程的使用功能和其经济效益,而忽视了对周边环境的保护。这样就会对周边的生态环境产生很大的影响,其中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内容:很多价值较高的土地都被占用,土地资源的浪费较为严重;森林植被破坏严重,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施工造成的水污染会影响到周边植物的生长;自然景观和名胜古迹遭到破坏;公路沿线的周边居民会受到工程施工产生的噪声污染影响,从而危害居民的身体健康;公路周边的天然水系和自然流态会遭到破坏。
(二)施工过程中对于环境的影响。
施工过程中的各项施工活动包括施工场地的清理、施工放样等各项工作都是整个工程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在进行挖土填土、河道改移以及开采料场等工作时对于周边的生态环境就会造成非常恶劣的影响。而施工中的材料运输、混合料的搅拌以及借土开挖等工作还会带来非常严重的粉尘污染,并且在短期内难以得到消除。除了这几方面内容,在施工过程中一些大型机械设备的使用也会排放出大量的污染气体,这也会影响到周边的空气质量。特别是在机械设备进行作业时,车辆和机械设备所产生的大量噪音就会直接影响到周边居民的日常生活,从而危害到周边居民的人身健康。
(三)项目运营时所产生的影响。
在工程项目运营阶段,工程就会带来很高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而公路工程在投入运营后,行驶的车辆也会逐渐增多,随之而来的汽车尾气排放以及噪声污染等都会对周边的居民带来非常严重的影响,特别是尾气、粉尘等也不利于周边居民的日常耕种工作,这也是公路工程对生态环境所造成的严重的影响之一。
三、公路工程施工中环境保护的主要目标以及方式
(一)环保的目标
1大气污染防护
(1)公路施工堆料场、拌和站设在空旷地区,相距200m范围内,不应有集中的居民区、学校等。
(2)沥青路面施工,沥青混凝土拌和厂设在居民区、学校等环境敏感点以外的下风向处,既方便生产,又须符合卫生要求。不采用开敞式、半封闭式沥青加热工艺。
(3)施工便道定时洒水降尘,运输粉状材料要加以遮盖。
2噪声防治
(1)当施工路段距住宅区距离小于150m时,为保证居民夜间休息,在规定时间内禁止施工。
(2)注意机械保养,使机械保持最低声级水平;安排工人轮流进行机械操作,减少接触高噪声的时间;对在声源附近工作时间较长的工人,发放防声耳塞、头盔等,对工人进行自身保护。
3水污染防治
(1)沥青、油料、化学物品等不堆放在民用水井及河流湖泊附近,并采取措施,防止雨水冲刷进入水体。
(2)施工驻地的生活污水、生活垃圾、粪便等集中处理,不直接排入水体。
(二)公路环保的方式
将公路工程在设计的过程中国就需要注重对环境的保护,其中公路用地范围的规划要结合当地的自然环境、交通功能以及工程施工的技术标准等,同时自然价值、社会价值以及美学价值也都是公路用地所需要考虑的重要内容,这样在进行公路路线规划时也能够更好的做好对环境的保护。目前我国在公路线路设计中更加注重与城镇相协调,这样也有助于环境的改善和治理。首先,在公路设计过程中要尽量的减少公路工程项目与城镇规划之间存在的干扰,并且也要有利于城镇化建设的发展。其次,公路工程建设也要便于交通事业的发展,其中尽量的让城镇之间的距离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对于公路路线的选定要与当地的地形、地貌相结合同时最大限度的降低对当地的自然风景以及人文景观的破坏。加强对空间造型的设计,其中包括了对线路中各项景观因素的造型设计。还要做好对当地自然环境的保护和绿化设计,通过对绿化的设计来弥补沿线景观的缺陷。将环保体现在公路施工全过程之中:
四、公路工程施工与环境保护结合的相关措施
1根据实际填挖土质合理设置边坡的坡度;合理设置土石方填挖施工现场临时排水系统,以减少雨水对挖填土坡坡面的冲蚀;填方坡面应及时夯实并进行边坡绿化。
2禁止噪音超标机械进入施工现场,平时注意机械维修保养;合理安排施工组织计划,尽量减少施工活动对沿线居民集中点的干扰,目前很多工程施工过程中都存在着大量的噪声污染,而这对于周边居民的生活也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因此目前公路工程施工过程中对于公路的环保也给予了高度的重视,特别是对噪声污染的要求也在进一步提高。
(一)公路工程施工前期的环境保护。
在公路工程施工前期,施工方需要根据施工的基本要求做好施工的设计,同时参照环境保护的相关方案和措施来对施工设计进行调整,从而将工程施工与环境保护科学的融合在一起。一方面项目的策划人员以及设计人员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另一方面还要主动的学习国家有关环境保护的相关政策和法规,再通过不断的培训学习来对公路工程施工所造成的影响进行评估,从而更好的提高公路工程的设计质量。
1做好对周边环境的规划,并且对公路用地的范围进行科学的使用。施工设计方案中不仅要考虑到自然地理、交通功能以及施工技术标准等内容,还要对周边自然环境价值、社会家族以以及没血价值等来进行综合性的考虑,从而更好的提高公路工程的线路规划,这样也可以更加有助于加强对环境的保护。首先,要加强对周边土地、水资源以及空气资源等自然资源的保护。其次,加强对生物资源的保护。生物资源也是生态资源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通过加强生物资源的保护也有助于提高生态环境保护的质量。最后,公路工程的线路规划还要尽量的避开人们的日常生活场所,其中学校、医院、名胜古迹以及自然保护区等要尽量避免与公路工程的施工线路发生重合。
2工程的整体设计要与周边地形相互结合。首先设计要遵循平面现行的基本原则,在设计满足规范标准的情况下尽量多的采用各种类型的曲线,这样也可以最大限度的提高设计的质量。其次纵面线形的设计要根据纵坡以及竖曲线也要尽量的与地形的坡度保持一致。最后在针对边坡的设计上要尽量在保证稳定的情况下最大限度的与周边的景观相互协调,并且在对植物的处理上也要与整体风格相一致。
3加强对水资源的利用。施工时加强对水资源的利用一方面可以有效的防止出现水土流失等问题,两方面要尽量的做好周边的防水设计,要尽量避免占用过多的水资源,从而让水资源生态能够维持在一个平衡的状态。
4施工用地的设置要合理。特别是临时的施工用地要设置在空旷区域,同时避免占用农田等土地,在材料的摆放上也要选好位置,以免破坏周边的植物以及耕地等。
(二)施工阶段环保措施
1减少水土流失公路工程施工时,边坡的设置要做好现场排水系统的设计,这样在雨季时雨水的疏导也能够降低对工程施工的影响,同时工程在进行的过程中还要借助周边的绿化环境来进行生态景观的保护,其中砂石料场的设置也要尽量远离生态环境。
2减少噪音污染禁止噪音超标机械进入施工现场,平时注意机械维修保养;合理安排施工组织计划,尽量减少施工活动对沿线居民集中点的干扰。
3防止大气污染施工材料的摆放要做好防风措施,这样也可以最大限度的防治沙尘散入到大气中,特别是在施工材料运输的过程中要尽量的做好覆盖,装卸时也要尽量保证场地的湿度,以免风尘过大而产生大量的扬尘,这样也避免了大气污染对环境的影响。
(三)营运期环保措施
1加强公路管养工作,对路面和边沟应定期清理。加强边沟、边坡、涵管、急流槽、导流坝和路田分界墙的养护维修工作。
2加强公路绿化及其养护工作,既创造良好的视觉景观,也可降噪防尘。结语从上述内容中也可以看出,公路工程建设与环保工作要根据自身的行业特点,以工程前期、施工期和营运期等各个阶段为切入点,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有效措施,使公路工程给自然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限度。
参考文献
[1]陈彦君.公路工程施工中的环保问题[J].交通世界(运输.车辆),2012(06).
关键词:农村;公路建设;环境保护;研究
公路“村村通”对于当前我州农村经济的发展而言,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作为一项基础性的建设,需要给予高度的重视和支持,这也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十惠农精神的重要内容。据调查显示,当前州内农村公路建设总里程已经超过主干公路通车总里程的3/4,以怒江、澜沧沿岸通县主干道为中心,呈“树枝状”向各乡村辐射,成为名副其实的农村经济发展大动脉。然而,在农村公路建设事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自然生态破坏严重以及其他的一些环境问题,因此在构建环境友好型、生态文明型社会的今天,加强对农村公路建设中的环境保护问题研究,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当前我州农村公路建设环境问题分析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交通建设事业的不断进步,虽然农村公路建设水平和总里程都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但实践却带了一系列的生态资源环境破坏问题,总结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基本农田资源大量占有和流失。
实践中可以看到,当前我州农村公路工程项目建设已进入到高峰期,“十一五”期间投入了大量的资金用在农村公路建设项目之中。虽然村村通公路的热潮令人兴奋和鼓舞,但广大农村建设过程中却缺乏有效的统一规划,特别是我州地处高山峡谷地带,山高坡陡人口居住相对比较分散、村庄布局比较零乱,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农村公路建设用地压力。之所以会出现农村公路建设基本农田资源严重浪费等现象,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施工过程中存在着严重的违法、违规行为,滥占基本农田的现象屡见不鲜。在通村公路施工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对基本农田资源、地质地貌等自然环境因素造成影响和破坏。
(2)扭曲的政绩观成为“形象工程”屡禁不止的主要根源。农村公路规划建设过程中,没有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而且不惜以牺牲环境资源为代价,来换取所谓政绩;盲目的建设,必然造成大量的环境资源浪费和破坏。为减少土石方开挖、减少用工量而大量占用有限的基本农田。
2、自然生态资源破坏和水土流失严重。
农村公路建设的全面铺开,给自然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不合理的农村公路规划建设,对农村自然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和破坏。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农村公路规划建设过程中,由于资金投入普片不足公路设计标准较低。无环保手续,未进行环境影响评价严重违反环境保护之规定,在公路施工建设土石方开挖过程中,因承包商、工程施工方规划设计与资金投入等问题,不顾及本地区的地形地貌和水土资源,无弃渣场,边开挖边往路下方倾倒,至使大量的挖方、弃石等有害物质直接进入山间河流或小溪对于地表水的水质产生了影响,大量的挖方、弃土,使原本比较稳固的地质结构发生的变化,泥石流、塌方现象屡见不鲜。
(2)水土流失防护不到位,流失的大量弃渣、弃土以及砾石和废水对脆弱的自然环境资源造成了严重的破坏侵蚀,原本以支农、惠农为目的的农村公路建设,虽然在一定意义上解决了农村交通,但给农村环境保护工作造成了更大的压力。
3、公路施工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和影响。比如,拌和场施工过程中,主要有基层混合料、沥青混合料等多个拌和场。这些施工材料拌和场不仅会占用一定土地,而且事后难以有效恢复耕种。加之无环境保护措施,因此实际施工过程中会伴随着大量的粉尘产生,浓厚的烟雾弥漫在空气中,甚至会影响方圆百米范围内的农作物生长,对群众的身体健康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尤其是公路施工建设过程中的沥青施工,其加热时会对周围的环境产生非常严重的污染,大部分项目均临路搭设沥青拌合场,在加热、炒拌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有毒有害气体,长期弥漫在空气中,不仅影响环境,而且会对人们的身体健康产生严重的影响。
二、加强农村公路建设环境保护的有效策略
基于以上对当前农村公路建设过程中存在着的各种环境保护问题及其成因分析,笔者认为要想解决农村公路建设中的环境保护问题,实现农村公路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双丰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提高农村公路建设投资严格执行环保要求
目前,通村公路设计标准比较低,应提高农村公路设计投资标准,严格执行环保要求。在农村公路建设过程中,要求施工方严格遵循全面规划、环境保护方案,综合治理以预防为主,采取防治结合的治理方针,对农村公路建设工作进行统一规划和层层落实。以达到环境保护和生态治理的效果。
2、做好源头管理工作
在农村公路建设过程中,应当对规划、勘察设计等工作进行严格要求,认真贯彻落实环境保护法以及水土保持法之规定,将公路沿线建设环保工作有效地落实到实处。同时,还要树立超前意识,尤其要做好施工之前等预防管理工作,制定不同施工点的资源环境保护指标,将环境污染苗头消灭在萌芽状态。
3、建立和完善环保评价管理机制
正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因此农村公路建设过程中应当建立健全环境保护评价管理机制,以科学发展观和十精神为指导,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公路建设与环境保护相脱节的现象,将生态环境保护理念真正地融入到环境影响评价管理机制之中。在农村公路规划建设之前,应当对该地区的农村交通现状、发展需要等进行全面考虑,对决策以及建设布局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科学的评价,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和避免因公路建设而带来的各种环境影响问题。其内容应当包括土地资源、生态工程以及空气质量和矿物资源等方面的评价指标,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一个动态的评价管理体系,对环境影响问题进行实施监管。
4、几点具体的环保措施
首先,应当加强对公路路基边坡的有效防护。实践中可以看到,因边坡开挖操作会对原有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并且新产生的临空面也会随之扩大,大量的岩层在外,很容易出现崩塌或塌陷现象,进而对公路周边的农田、水渠等产生不利的影响。针对这一问题,沉陷边坡应基于边坡高低、地质情况进行考虑,并且采取生物、工程等相结合的治理方法对其进行防护。比如,支砌挡墙、菱形网格以及护面墙等,对其进行加固防护。对于重点滑坍的地段,还要建立抗滑桩或者围栏。
其次,施工建设中的废弃土石应当处理好。开挖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土石,除部分在填筑路基时可以处理掉,但其余的大部分还要进行二次处理,以免因乱堆乱放而影响环境。具体方法是选择一些耕地较少、水土流失发生率较小的地方,作为弃土场,然后结合集市化改造用于基地填筑。然后对其进行有效的绿化,快速恢复生态环境。
5、就地搬迁和异地搬迁相结合,由于我州大部分居民居住的环境条件比较差且分散,往往俩三家人就一村,有时
修通公路需要多增加几十公里,政府应采取就地搬迁和异地搬迁相结合的办法,使分散的居民相对集中,改变村民居住条件,减少公路开挖里程从而达到保护自然生态的目的。
结语:总而言之,农村公路建设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程,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也不容忽视,因此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应当将二者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这样才能实现公路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共赢。
参考文献:
1施工组织设计环境保护部分概述
1.1环境保护设计的重要性
施工组织设计是从工程的全局出发,按照客观的施工规律和当时所在地的具体条件,统筹考虑施工建设中的人力、资金、材料、机械和施工方法这5个主要因素,对整个工程的施工方案和技术确定、施工进度和资源消耗、现场布置和质量要求等做出科学合理的安排。不论是建设项目施工组织总体设计还是单位工程施工组织设计,都要解决好整个施工的全面问题,安排好各方面工作的相互衔接和配套,为指导项目施工服务[14]。
施工组织设计的环境保护部分,是施工组织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编制施工组织设计的第6个主要因素,它是准备、组织、指导施工和编制施工作业进行环境保护计划的基本依据,是建设项目环境管理的必要环节之一。在对施工阶段进行统筹安排时,不仅要满足工程质量、进度等方面的要求,而且要对施工的各个环节提出明确的环境保护要求。在各个具体项目工程中,有针对性地提出环境保护措施,从而体现出施工组织设计的环境保护指导思想。在编制施工组织设计的环境保护部分时要遵循预防为主、保护优先、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原则,将环境保护的技术方法有机地体现在施工过程中,实现环保施工[15]。
编制施工组织设计环境保护部分的目的是使工程施工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实现有组织、有计划、有秩序的环境保护活动,达到合理施工和环境影响最小的效果。施工组织设计环境保护部分既是对建设项目的环境保护起到控制作用的总体战略部署,也是对某一具体工程中施工作业的环境保护起到指导作用的战术安排。
施工组织设计环境保护部分是施工单位领导、职能部门在指导施工准备工作、全面布置施工活动、指挥开展生产工作、进行项目管理、控制施工进度的过程中实现环境保护的依据,是施工现场全体工程人员在施工生产活动过程中进行环境保护的行动纲领,对提高施工部分的整体质量、最大限度地减小环境影响、科学有效地完成施工任务具有重要的作用。1.2基础工作
在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时,针对施工涉及面广、专业多、材料及机械种类繁多、需要协调的问题复杂等情况,应有计划、有步骤地做好原始资料的调查、搜集和分析等基础工作。施工组织设计环境保护部分的基础工作是按照编制施工组织设计工作的安排进行的,需要进行资料的调查和搜集,通过实地勘察、座谈访问、查阅历史资料、采取必要的监测手段获得所需的环境数据和资料。一般要搜集的资料有地形地貌、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气象和其他自然条件等,同时也要了解项目所在区域的社会环境状况等。
1.3技术方案
编制施工组织设计环境保护部分要搜集所需的环境资料,了解工程环境概况;分析设计资料,进行施工组织与环境保护研究;选择施工方案,确定环境保护的施工方法,提出施工整体环境保护措施;编制施工进度表,设置所需的环境保护机动时间;编制人工、主要材料和机械使用计划,需要考虑到环境保护的要求;综合考虑环境保护要求,进行施工平面图的布置等。
1.4工作程序
施工组织设计的内容一般包括:工程概况、施工方案、施工进度计划、各项资源需用计划、施工平面图及技术经济指标等。施工组织设计环境保护部分内容根据工程施工组织设计内容,合理安排环境保护组织设计内容。
根据施工组织设计的内容,将对应的工作程序分为3个阶段:第1阶段是选择施工方案,审查设计图纸及进行现场调查,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现状调查,综合考虑环境保护要求,选择施工方案和施工方法;第2阶段是编制施工进度表,根据施工方案和施工方法,编制机械设备需用计划和材料、半成品构件需用计划,编制劳动量需用计划,在编制施工进度计划时应合理考虑环境保护工作的时间要求,编制运输计划和施工准备工作计划;第3阶段是布置施工平面图,根据施工进度表和施工进度计划,结合施工组织调查资料和施工图纸,考虑场地环境现状和环境保护要求,布置施工平面图,确定技术经济指标与环境指标后,进行施工组织设计审批。
2施工组织设计环境保护技术方法
2.1环境概况
工程中的环境概况主要包括:
(1)自然地理概况:包括项目所在地的地貌归属、地形描述等。
(2)工程地质条件:包括项目所在地的地层构成、地质构造、地震烈度等。
(3)气象水文情况:包括项目所在地的流域归属、地下水现状、气候区归属、气象现状描述和降雨量等。
(4)社会环境状况:通过收集和分析项目所在地的社会经济统计资料,对社会与经济环境进行分析。
(5)环境污染状况:包括项目所在地的空气、水、声、土壤等环境污染状况[16]。
2.2环境保护要求
施工方案选择的环境保护要求是根据项目的工程要求、施工能力、环境现状等情况,进行施工方法的确定和施工机械的选择。下面结合公路建设项目提出施工组织环境保护设计的要求[17—18]。
2.2.1施工方法的选择
确定施工方法时,应根据工程特点及环境等因素,在确定单项工程施工方法时就要认真考虑环境影响问题,做好环境保护工作。
(1)石方开挖。石方开挖有多种方法,通常采用爆破、机械挖掘等方法。针对石方开挖产生的环境影响,应采取措施降低噪声和振动,减少爆破飞渣对周围构造物的破坏,如可采用凿岩机湿法作业进行松动爆破方法及严格控制炸药用量。
(2)土方开挖。土方开挖通常采用大型挖掘机械开挖、人工开挖和爆破等多种方法。为达到环境保护要求,降低开挖带来的环境影响,开挖过程应确定开挖范围,施工机械在开挖范围内作业,并定时洒水,避让文物古迹,定点存放土方,土方坡面应及时防护,并做好弃土弃渣场的防护。
(3)路基填筑。路基填筑一般采用机械从取土场挖取土石方,经过施工便道运送到路段。施工过程中取土场选址应合理;施工场地和施工便道定时洒水;路基边坡防护工程,设置排水沟、沉沙池或临时沉淀池,出口处设土工布围栏。
(4)路面工程。路面施工采用路拌法和集中厂拌法加工路面基层材料,经过摊铺机配合平地机摊平,用振动机压实。面层施工是在基层上喷洒投油层,将热拌混合料运到摊铺路段,采用摊铺机整幅摊铺,使用压路机压实。施工过程中拌和站选址应合理,控制拌和站对环境的影响。减少摊铺过程的沥青烟,加强施工人员的身体防护,合理选择施工机械,降低噪声和振动。
(5)桥涵工程。桥梁施工需要开挖基坑,灌注混凝土。基坑开挖时应采取环境保护措施,降低河道水质污染,做好通道防渗。
(6)隧道工程。隧道施工需要进行钻爆作业、支护、注浆、清理施工残渣以及衬砌和防水层的施工。整个施工过程中应采取保护山坡的方式进行洞口施工,同时安装水幕降尘器,施工人员佩戴防尘口罩等安全防护用品,在隧道外设置沉淀池。
2.2.2施工机械的选择
确定施工机械时,根据工程数量和特点、环境现状及机械性能等因素,以对环境影响最小为原则,进行施工机械的选择。
(1)土方开挖。公路土方开挖工程量一般较大,通常采用挖掘机配合自卸汽车,推土机、装载机配合自卸汽车,并采用大型产运机、平地机、凿岩机等。选择机械时要考虑其对环境的影响最小,将机械产生的噪声、振动和尾气作为选择机械的因素之一。
(2)路基填筑。路基填筑时需要大量土石方,一般采用推土机、挖掘机、自卸汽车、压路机(静力式、轮胎式、振动式)和夯实机等。将机械产生的噪声、振动和尾气对周围环境的影响最小作为选择机械的因素之一。
(3)路面工程。根据路面工程所需材料和施工需要,通常采用自卸汽车、摊铺机、沥青混凝土搅拌设备、水泥混凝土搅拌设备、稳定土拌和机、压路机等。在满足工程需要的情况下,根据路域环境现状,以对环境影响最小为原则选择施工机械。
(4)桥涵工程。根据桥涵施工特点,一般采用打桩机、起重机、挖掘机、施工船、钻机、架桥设备等。在满足工程需要的情况下,以对周围环境影响最小为原则选择施工机械,特别要避免机械漏油,以防止对水体造成污染。
(5)隧道工程。根据隧道施工特点,一般采用盾构机、隧道掘进机、钻机等。在满足工程需要的情况下,以对周围环境影响最小为原则选择施工机械,特别要使扬尘和噪声影响最小。
2.2.3施工进度安排中的环境保护考虑
施工进度包括施工时间进度安排和资源需用量进度安排2个内容,施工进度安排的环境保护应从这2个方面考虑。
(1)施工时间进度安排是根据确定的施工方法,计算工程量和劳动力需求量、计算各施工项目的持续作业时间,从而拟定施工进度的计划。选择施工组织方法时要注意考虑施工产生的环境影响的累计效应,并以环境保护最合理的方式确定工程的施工组织方法。划分施工段的环境保护原则是使施工产生的环境影响持续时间最短,并且避免不同工程施工产生的相同的环境影响反复出现。在满足工程需要的情况下,应把环境影响的持续情况考虑到施工段划分中,尽量减少环境影响的持续时间。计算工程量和劳动力需求量时也要估算当地环境容量和承载力,以满足环境保护的要求。计算各施工项目持续作业时间中的组织间歇时间时,要充分减少施工对环境产生影响的时间,以满足环境保护的要求。最后根据解决施工产生的环境影响所需的时间来检查和调整施工进度计划。
(2)资源需用量进度安排包括劳动力、主要材料、主要施工机械和设备、临时设施、工地运输的需求量安排等。劳动力需求量决定临时施工营地范围的大小,应考虑其对当地产生的环境影响程度,以此作为劳动力需求量的考虑因素之一。主要材料是运输组织和布置仓库的依据,还应把仓库选址对环境影响作为考虑主要材料的因素。主要施工机械和设备在满足工程需要的情况下,还应把机械和设备产生的噪声及振动对当地的环境影响作为选择主要施工机械和设备的参考因素。在选择工地运输的方式时,以运输方式对环境产生的影响最小作为参考因素之一。临时设施的设计,首先要考虑环境保护要求,然后再满足工程需要,如工地加工场要远离当地饮用水源并处在主导风向的下风向,废水应集中处理,施工人员驻地远离野生动物栖息地,避免破坏当地植被等。
2.2.4施工平面图布置中的环境保护设计
施工平面图是施工过程中空间组织的具体体现,它表达了施工对象、施工条件、临时设施、管理机构等的空间关系。施工平面图内容包括施工作业现场、辅助生产设施、办公和生活等区域。
在施工平面图布置中,合理布置各区域,使环境互相不干扰。充分利用原有地形地貌,避免破坏植被,远离动物栖息地,防止水土流失,少占农田。充分考虑水文条件,避免产生废水污染当地饮用水源和养殖水体。参考地质情况,避免泥石流、山洪造成财产损失;参考气象条件,将产生大气污染的施工项目布置在主导风向的下风向,同时采取必要的措施减少大气污染。在施工平面图布置中还要参考环境影响报告提出的意见和建议。
2.2.5综合评价中的环境保护指标
目前对施工组织设计的评价主要是从经济角度进行的,其评价指标主要是技术经济指标。技术经济指标分析是施工组织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选择最优施工方案的重要依据。对技术经济指标进行分析的目的,主要是论证施工组织设计在技术上的可行性和经济上的合理性。通过科学的计算和分析比较,选择技术经济最佳的方案。对技术经济指标进行分析一般是以施工方案、施工进度计划和施工组织平面图为重点,建立技术经济指标分析体系,如施工工期指标、质量指标、生产率指标、机械化程度指标等,然后进行定量和定性的分析。
施工组织设计的评价指标体系中,除了技术经济指标外,还应增加必要的环境评价指标,以体现环境保护的要求,使分析论证施工组织设计的指标体系逐步形成技术、经济、环境相互关联且相互统一的综合指标体系。根据施工组织设计对象和条件的不同,可设立各类污染物排放、生态影响以及环境保护投入等指标。
3施工组织设计环境保护部分的编制
3.1编制要求
(1)施工组织设计环境保护部分的编制应主次分明、言简意赅、图文并茂。施工组织设计编制应满足指导施工工作要求,符合施工组织原理和环境保护原则的要求。
(2)施工组织设计环境保护部分的编制可以分为2种形式:①融入式,即将环境保护的内容和要求等融入施工组织设计各部分中,从而体现环境保护的要求;②独立式,即编制环境保护组织设计的独立篇章,提出整个项目施工的环境保护的内容和要求。
3.2设计内容
在编制施工组织设计环境保护部分内容时,无论采取融入式还是独立式的形式,都应在施工组织设计中体现出环境保护的内容和要求。
(1)工程概况。在工程概况中,应加强了解自然地理概况、工程地质条件和气象水文情况以及社会环境现状等。
(2)施工方案。在施工方法和施工机械的选择中,应体现环境保护的原则和要求。
(3)施工进度。施工时间进度安排和资源需用量进度安排,应考虑环境保护工作时间和环境影响最小的要求。
(4)施工总平面图。包括结合环境保护的要求布置重点工程施工场地平面图以及其他施工场地平
面图等。
(5)主要材料、机械、设备使用计划。在安排主要材料、主要施工机械和设备、技术组织措施的计划时,应考虑环境保护和环境影响最小的要求。
(6)工程质量控制与施工组织保证措施。提出环境保护改进措施等。
(7)施工组织设计评价指标。除体现技术经济指标外,还应有必要的环境评价指标体系。
(8)施工组织设计优化方面。除施工方案优化、施工进度计划优化、施工平面图优化外,还应考虑环境保护方案的优化[19]。
4结语
目前工程项目对施工组织设计的要求越来越高,施工组织中环境保护内容应成为工程施工组织设计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施工组织设计不仅要统筹安排施工企业生产的投入、产出过程,更要承担环境保护的社会责任。本研究依据国家的相关法规和编制施工组织设计的原则和要求,论述了施工组织环境保护设计概念;建立了施工组织环境保护设计方案的基本框架;是出了施工组织设计环境保护部分的编制分为融入式和独立式2种形式;研究了编制施工组织设计环境保护工作程序和施工组织设计环境保护技术方法;结合公路建设项目提出了施工方法和施工机械的选择、施工进度安排、施工平面图布置、评价指标体系的环境保护内容和环境保护要求等。施工组织设计是各项工程建设施工的科学指导,是工程施工管理的纲领性文件,进一步完善施工组织设计的内容和要求,不仅是环境保护的要求,也是施工企业现代化管理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郜风涛,曹康泰,王玉庆.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释义[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
[2]董小林.公路建设项目全程环境管理[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8.
[3]袁玉卿,董小林.公路建设项目施工期全程环境管理[J].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8(1):5-9.
【关键词】农村公路建设资源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农村公路是我国公路的基础,是农村地区的最主要的运输方式,与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我国农村公路里程占全国公路通车总里程的3/4以上,连接了广大的县、乡、村,是保障农村经济发展的命脉所在。在农村公路迅速发展的大环境下,农村公路和资源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问题也日益凸显。本文将对公路建设中存在的资源环境问题做出归纳,并提出有益于两者协调发展的应对策略。
一、我国农村公路建设中存在的资源环境问题
1.耕地资源流失问题
当前,我国农村公路建设目前已进入一个高峰期,“十一五”期间将投入数千亿元用于农村公路建设。在实现“村村通”公路建设热潮中,中国农村村镇建设缺少规划,人口居住分散,自然村布局零乱等现状,造成我国农村公路建设的较大土地资源压力。
目前,农村公路建设中耕地资源浪费的现象屡有发生。其原因主要有:某些施工责任方违法或违规,使得施工主体工程滥占和分割土地,由此增加了填挖土方工程量,造成对耕地资源和施工场地地质地貌的破坏;第二,某些地方政府为了打造其表现政绩的所谓“形象工程”,在当地公路规划和设计阶段,未能做到因地制宜,不顾环保因素和经济因素,盲目追求建设的高标准。在规划和设计公路时往往废弃旧道,甚至有些施工者,为减少土石方、减少用工、节省资金投入而多占良田沃土,增加临时用地,导致不必要的耕地浪费。这不仅影响到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也会引发其它经济发展环节的连锁反应,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带来额外的压力。因此,必须采取可行措施,确保耕地资源不流失少流失。
2.水土资源保持问题
随着我国农村经济建设取得突出成就,逐步凸显的环境资源问题也正在破坏着我国农业的基础条件。公路建设对水土资源的破坏表现为:违反水土保持规定,在施工过程中使有害物质进入土中,干扰地表水、地下水流向,改变地下水资源埋藏和运动的条件,导致水流与数量的变化;在公路建设过程中,由于承包商或施工方在设计规划、资金筹措或不严格执行相关法规等因素,不顾及路域地形地貌,任意挖砂、采石、取土,使得工程所在地的地形地貌和地质结构遭到破坏,极易形成塌方、泥石流等安全隐患。加之对水土流失疏于防护,流失的弃渣、砾石、弃土、废水等又对路域耕地造成侵蚀。
3.动植物资源保护问题
我国农村公路的建设和运营还可能导致周边自然景观失去原始状态,破坏生态系统的功能结构和多样化物种的生存环境,打破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导致生态平衡的丧失。
因此,在山区地带的开辟新道过程中,应注意保护当地动植物资源,特别应保护珍贵树木和古木。在山区公路建设工程中,应结合当地实情,遵循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观,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保护当地动植物资源。我国《森林法》对于森林保护也有详细的规定:对于建设过程中需采伐林木的,应向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申请采伐许可证,并按照许可证规定的范围和数量进行采伐。公路建设对自然生态系统的扰动,对动植物资源的负面影响,应纳入我们制定对策的范围,以有效扭转当前农村公路边建设、边破坏的被动局面。
二、应对农村公路建设资源环境问题的对策
1.科学规划并制定环保评价制度
坚持科学发展观,改变农村公路与环境保护脱节的现状,就要把生态保护观念融入到建立科学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中去。公路建设应实施规划环境评价,把环境目标作为农村公路项目规划和项目决策要素之一加以考虑,从建设伊始就对当地农村交通发展决策和布局做出环境影响评价,最大限度避免和减少因公路建设造成的负面环境影响。评价细则应包括:生态工程评价、土地资源评价、矿物资源评价和科学管理评价等指标体系,抓好公路建设事前评价和营运期事后评价,建立全程动态评价系统。对于环境影响评价体系的设立,应做到理解和尊重当地农民的意愿和选择,使他们能够在环保评价体系制定、施工过程监管和环保资金监督等方面充分发挥作用。
2.落实环保资金确保技术支持到位
当前,我国农村公路建设资金主要来源于国家投入、地方政府配套、社会捐助及群众集资等,而实际情况是国家投入资金有限,其余渠道资金数量难以保证,造成修建环保型公路标准难以达到。基于此,应从资金规划阶段着手,使环保用资金专款专用,并要求各级财政拨出资金设立污染防治、生态保护专项基金,同时注重完善环保资金使用监管流程。其次,应从保证公路建设生态资源保护的技术支持角度着手,确保农村公路施工的技术水平。注重引进公路环境工程专业人才,逐步提升环保技术开发和实际应用能力。
3.加强法律法规宣传,切实制定当地实施条例
目前,我国环境资源保护的法律体系已基本完善。这些法律法规使环境资源保护有法可依,对公民和法人造成环境损害必将承担的法律责任给以明确的规定。我国农村公路建设中破坏环境资源的违法违规现象屡有发生,其主要原因即是对环保法律法规掌握不够,环保意识淡薄。因此,相关交通部门及责任者应提高宣传意识,加强环保法律法规的教育和宣传。目前道路交通部门应特别加强对《森林法》、《土地管理法》、《水土保持法》、《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明确公路建设中的各项法律义务,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4.加大对资源环境破坏行为的执法力度
一、公路建设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要得富,先修路,公路通,百业兴。建好农村公路,拉动农村经济大发展,其主要表现在:
1、是农村公路建设带动了农业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实现了农民增收致富的目标。农村公路的快速发展,促进农村人流、物流、信息流的快速发展,农民传统种养殖业的观念得到了转变,资源优势得到了合理开发利用,城郊型农业逐渐形成,农副产品的商品率不断提高。
2、是农村公路建设带动农村客货运输业大发展,群众说:“公路修到家门口,赶场运物不用愁”,村级公路的修建极大地方便了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改善了农村运输环境。
3、是农村公路建设带动农村旅游、矿产资源、绿色食品的加工利用。
4、是农村公路建设带动农村两个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改善农村交通运输条件,促进机动车辆的增长和运输业的发展,缩短运力时间,活跃城乡经济。
二、我国农村公路建设中存在的资源环境问题
1、耕地资源流失问题
当前,我国农村公路建设目前已进入一个高峰期,“十一五”期间投入了数千亿元用于农村公路建设。在实现“村村通”公路建设热潮中,中国农村村镇建设缺少规划,人口居住分散,自然村布局零乱等现状,造成我国农村公路建设的较大土地资源压力。
目前,农村公路建设中耕地资源浪费的现象屡有发生。其原因主要有:某些施工责任方违法或违规,使得施工主体工程滥占和分割土地,由此增加了填挖土方工程量,造成对耕地资源和施工场地地质地貌的破坏;第二,某些地方政府为了打造其表现政绩的所谓“形象工程”,在当地公路规划和设计阶段,未能做到因地制宜,不顾环保因素和经济因素,盲目追求建设的高标准。在规划和设计公路时往往废弃旧道,甚至有些施工者,为减少土石方、减少用工、节省资金投入而多占良田沃土,增加临时用地,导致不必要的耕地浪费。这不仅影响到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也会引发其它经济发展环节的连锁反应,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带来额外的压力。因此,必须采取可行措施,确保耕地资源不流失少流失。
2、水土资源保持问题
随着我国农村经济建设取得突出成就,逐步凸显的环境资源问题也正在破坏着我国农业的基础条件。公路建设对水土资源的破坏表现为:违反水土保持规定,在施工过程中使有害物质进入土中,干扰地表水、地下水流向,改变地下水资源埋藏和运动的条件,导致水流与数量的变化;在公路建设过程中,由于承包商或施工方在设计规划、资金筹措或不严格执行相关法规等因素,不顾及路域地形地貌,任意挖砂、采石、取土,使得工程所在地的地形地貌和地质结构遭到破坏,极易形成塌方、泥石流等安全隐患。加之对水土流失疏于防护,流失的弃渣、砾石、弃土、废水等又对路域耕地造成侵蚀。
3、动植物资源保护问题
我国农村公路的建设和运营还可能导致周边自然景观失去原始状态,破坏生态系统的功能结构和多样化物种的生存环境,打破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导致生态平衡的丧失。因此,在山区地带的开辟新道过程中,应注意保护当地动植物资源,特别应保护珍贵树木和古木。在山区公路建设工程中,应结合当地实情,遵循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观,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保护当地动植物资源。我国《森林法》对于森林保护也有详细的规定:对于建设过程中需采伐林木的,应向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申请采伐许可证,并按照许可证规定的范围和数量进行采伐。公路建设对自然生态系统的扰动,对动植物资源的负面影响,应纳入我们制定对策的范围,以有效扭转当前农村公路边建设、边破坏的被动局面。
二、必须坚持农村公路建设与资源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1、科学规划并制定环保评价制度
坚持科学发展观,改变农村公路与环境保护脱节的现状,就要把生态保护观念融入到建立科学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中去。公路建设应实施规划环境评价,把环境目标作为农村公路项目规划和项目决策要素之一加以考虑,从建设伊始就对当地农村交通发展决策和布局做出环境影响评价,最大限度避免和减少因公路建设造成的负面环境影响。评价细则应包括:生态工程评价、土地资源评价、矿物资源评价和科学管理评价等指标体系,抓好公路建设事前评价和营运期事后评价,建立全程动态评价系统。对于环境影响评价体系的设立,应做到理解和尊重当地农民的意愿和选择,使他们能够在环保评价体系制定、施工过程监管和环保资金监督等方面充分发挥作用。
2、落实环保资金确保技术支持到位
当前,我国农村公路建设资金主要来源于国家投入、地方政府配套、社会捐助及群众集资等,而实际情况是国家投入资金有限,其余渠道资金数量难以保证,造成修建环保型公路标准难以达到。基于此,应从资金规划阶段着手,使环保用资金专款专用,并要求各级财政拨出资金设立污染防治、生态保护专项基金,同时注重完善环保资金使用监管流程。其次,应从保证公路建设生态资源保护的技术支持角度着手,确保农村公路施工的技术水平。注重引进公路环境工程专业人才,逐步提升环保技术开发和实际应用能力。
3、加强法律法规宣传,切实制定当地实施条例
目前,我国环境资源保护的法律体系已基本完善。这些法律法规使环境资源保护有法可依,对公民和法人造成环境损害必将承担的法律责任给以明确的规定。我国农村公路建设中破坏环境资源的违法违规现象屡有发生,其主要原因即是对环保法律法规掌握不够,环保意识淡薄。因此,相关交通部门及责任者应提高宣传意识,加强环保法律法规的教育和宣传。目前道路交通部门应特别加强对《森林法》、《土地管理法》、《水土保持法》、《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明确公路建设中的各项法律义务,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4、加大对资源环境破坏行为的执法力度
关键词:公路建设;环境保护;环境管理
引言
高速公路对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社会环境的改善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已为社会各界所接受,但建设对声环境、水环境、环境空气、社会环境及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因此,摸清公路建设过程中的环境问题,尤其是施工过程中的环境问题,并采取必要的综合防治措施,最大限度减低公路建设对环境的影响是公路施工工程管理的必要环节。
1工程概况
本项目全长107.817km.采用设计速度为80km/h,双向4车道高速公路标准.项目穿越一个省级自然保护区实验区,通过段长度为14.9km;穿越一个市饮用水源保护区二级区和准保护区,通过段总长度为49.2km,其中二级区段长度5.2km,准保护区段长度为44km.工程永久占地共计631.33hm2,其中,主线永久占地588.86hm2,连接线永久占地42.47hm2;临时占地总面积为202.01hm2,其中,主线临时占地面积为174.74hm2,连接线临时占地面积27.27hm2.共计砍伐树木2361610株,其中高速公路主线砍伐树木2177265株,连接线砍伐树木184345株.砍伐树木中松树占11.2%,其他树木占88.4%,苗圃占0.4%;幼龄林及苗圃占48.4%,成熟林占51.6%.线路挖方数量6837197m3,填方数量9553847m3,弃方数量225402m3,借方数量2942054m3,工程挖方利用数量总计为6611793m3.
2高速公路建设环境影响分析
2.1生态环境影响
2.1.1对沿线植被的影响
工程永久占用林地减少森林蓄积量3.21×104m3,临时占林地损失的林木蓄积量约为9104.2m3;项目永久占用林地需砍伐树木8370株;工程建设在省级自然保护区内占用湿地总长度630m,破坏面积3.2hm2;高速公路主线占用基本农田145.7hm2,为沿线主要乡镇基本农田面积的1.7%,占用的耕地将使全线农田生物量损失4693.7t,其中旱田作物损失4526.4t,水田作物损失167.3t,损失玉米产量1451.1t,损失水稻产量71t.
2.2噪声环境影响
在施工期间,作业机械品种较多,如软土地基处理时有柴油打桩机、钻孔机、真空压力泵和混凝土搅拌机等;土路基填筑时有推土机、压路机、装载机、平地机等;拱桥施工时有柴油打桩机、卷扬机、推土机、压路机等;公路面层施工时有铲运机、平地机、压路机、沥青混凝土摊铺机等.这些机械运行时在距离声源15m处的噪声为95dB~105dB(A).这些突发性非稳态噪声源如果不加以治理,将对周围环境产生严重影响.
2.3水环境影响
公路建设项目产生的废水量不是很大,但如果防治措施不当,将很容易造成水环境污染.高速公路施工对水环境造成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水上生产工区的钻孔、灌桩过程中的钻渣、泥浆,在水上拌和混凝土时的废水,施工机械(如钻机、空压机等)的废油料及脂,混凝土养护产生的废水,机械和车辆冲洗废水等.另外,施工营地的生产生活区的生活污水也是影响水体的主要因素.
2.4环境空气影响
空气污染主要是扬尘、粉尘污染、沥青烟以及施工机械尾气,还有少量的苯并芘.扬尘包括施工扬尘和运输车辆道路扬尘.在施工过程中,筑路材料堆放期间,由于风吹作用引起扬尘污染;筑路材料的运输、装卸、拌合过程导致大量的粉尘散落到大气中,尤其是在风速较大或装卸、汽车行驶速度较快的情况下,粉尘的污染更为严重;沥青烟主要来源于沥青的熬制、搅拌和路面铺装;施工机械的尾气,如HC、CO2、SO2、NOX等会加重施工区域的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而且一次污染物排人大气后,HC和NOX等在紫外线的作用下,可生成一些过氧化物,如:臭氧(O3)、过氧酰基硝酸盐(PAN)等二次污染物.这些物质对人体的呼吸系统、神经系统和造血机能均会造成严重危害[6].
3高速公路环境影响防治措施
3.1立足循环经济理念,促进公路建设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循环经济是指遵循生态规律,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采取经济、技术和管理等措施,实现资源高效利用和减少废物排放的活动,是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发展模式[7].近年来,我们国家投入了大量的财力、物力加强公路建设,拉动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但是也伴生了一系列的资源能源浪费与生态环境破坏问题,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必须彻底转变原有施工模式,必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模式管理,按照“3R”原则,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在完成高速公路工程建设的同时,进行环境和生态的保护和建设,使高速公路作为一种人文景观与周围的环境在更大范围内融为一体,例如:选用生态建筑材料、合理利用原有老路老桥等公路设施、采取各种措施节约利用土地资源、绿色景观生态设计观念、使用清洁能源等等,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和尽可能小的环境代价,取得最大的经济产出和最少的废物排放,实现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相统一,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3.2大力发展施工过程清洁生产
施工企业要积极主动防治污染,大力推行清洁生产,使污染物消除在生产过程中,逐步实现零排放,加快实施企业清洁生产审核,鼓励施工企业开展环境管理体系认证,促进企业不断提高清洁生产水平,努力提高能源、原材料的使用率,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大力开展资源综合利用,最大限度实现废物资源化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
3.3加强环境科学技术与方法
3.3.1噪声防护措施
为使公路沿线两侧居民和学校等环境敏感点有一个安静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的环境,根据噪声预测结果,对高速公路主线及连接线提出噪声防治措施方案.施工单位应选择低噪声施工机械,对施工设备进行降噪处理,注意机械保养;施工现场必须采取有效的噪声防护措施.根据统计,工程共设置噪声屏障10.6km,其中墙体式噪声屏障共计9.4km,透明式噪声屏障1.2km;设置绿化带总面积1.315×105m2;设置通风隔声窗4247扇;加高围墙1.1km;连接线高路基段设置实体防撞栏10.4km.上述措施均可使敏感点处交通噪声满足相应标准要求.
3.3.2大气污染防护措施
公路施工堆料场、拌和站设置在空旷地区,相距200m范围以内不应有集中的居民区、学校等;沥青混凝土拌和厂设置在居民区、学校等环境敏感点以外的下风向处,既方便生产,又须符合卫生要求,不采用开敞式、半封闭式沥青加热工艺;施工便道定时洒水降尘,堆放、运输粉状建筑材料要加以遮盖.
3.3.3工程占地和沿线植被的保护措施
本项目占用基本农田145.7hm2,严格执行“占多少、垦多少”原则,在公路建设施工前,对于占用的基本农田需报经国务院批准后,由当地国土资源部门按照国务院批准文件修改和调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依据调整后的规划补充划入数量和质量相当的基本农田.可以通过重新开垦或改良非基本农田,使其成为新的基本农田,保持当地基本农田面积不减少,质量不降低,确保基本农田的动态平衡.通过技术论证和改革来完善设计,尽可能的减少工程永久占地,节约弃土占地和取土用地,充分利用荒地、河滩地及非耕地.同时,还应将工程临时用地同改造荒地、旱地及河滩地结合起来,适当利用河道、河滩挖取砂砾石填筑路基.这样,既节约取土用地,又疏通了河道,清理了淤塞.工程临时用地使用后要及时给予清理复耕,并确保复耕质量.项目永久占地需砍伐大量的树木可以将砍伐量及树种等量计入林业部门当年或未来几年的采伐指标内,就可大大减少森林被破坏所产生的负面影响.
3.3.4水污染防治措施
加强施工管理、改善施工工艺、提高施工人员环境素质,坚决杜绝公路施工全程的“跑、冒、滴、漏”;混凝土养护时,直接用混凝土养护剂喷刷在混凝土表面,待溶液挥发后,与混凝土表面结合成一层致密封闭的薄膜,使混凝土中的水分难以蒸发,大大减少养护废水的排放;强制要求施工机械和车辆到附近专门清洗点或修理点进行清洗和修理;施工人员应尽量选择有污水排放系统的民房作为宿营地或者在宿舍旁新建生活废水处理装置,使生活污水的排放得到进一步控制.
近年来,我国公路交通快速发展,公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在推动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地区间交流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公路交通行业,各级环保、发展改革、交通主管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不断强化管理,总体上实现了公路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但是,公路建设特别是高速公路建设不可避免地占用土地,扰动环境,部分公路建设还涉及到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饮用水源保护区等环境敏感区,公路交通噪声污染问题也日渐突出。
为贯彻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落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进一步规范公路规划和建设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依法做好公路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
(一)各省级交通主管部门根据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在组织编制公路规划时,应结合生态功能区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其他相关规划,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保护生态、有序发展”的原则,从优化交通资源配置,完善网络结构等方面出发,科学合理地确定公路建设布局、规模和技术标准,并按规定程序审批。
(二)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法》和国务院批准的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范围的有关规定,在组织编制或修编国、省道公路网规划时,应当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对规划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减缓不利环境影响的对策措施。按照上述要求,未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公路网规划,规划审批机关不予审批,未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公路网规划所包含的建设项目,交通主管部门不予预审,环保主管部门不予审批其环境影响评价文件。
(三)在公路网规划编制或修编过程中,要做好与相关规划的衔接与协调,增强规划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必要时,应在报批规划前征求有关单位、专家和公众的意见。经批准的公路网规划在建设布局上发生重大调整变更,需要重新编制和报批规划时,应当重新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按规定进行了环境影响评价,且规划已经批准后,其他相关规划应与公路网规划相协调。
二、严格公路建设项目准入条件,加强环境影响评价
(一)公路建设项目应当符合经批准的公路网规划,严格按照建设程序规范各项前期工作。建设单位必须依照《环境影响评价法》、《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和《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规定的程序,在批准可行性研究报告或核准项目前,编制完成公路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经交通行业主管部门预审后,报有审批权的环保行政主管部门审批。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未经环保主管部门审批,发展改革部门不予批准可行性研究报告或核准项目,建设单位不得开工建设。
(二)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经批准后,公路项目的主要控制点发生重大变化、路线的长度调整30%以上、服务区数量和选址调整,需要重新报批可行性研究报告,以及防止生态环境破坏的措施发生重大变动,可能造成环境影响向不利方面变化的,建设单位必须在开工建设前依法重新报批环境影响评价文件。
(三)新建公路项目,应当避免穿越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和缓冲区、风景名胜区核心景区、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等依法划定的需要特殊保护的环境敏感区。因工程条件和自然因素限制,确需穿越自然保护区实验区、风景名胜区核心景区以外范围、饮用水水源二级保护区或准保护区的,建设单位应当事先征得有关机关同意。
(四)公路工程建设应当尽量少占耕地、林地和草地,及时进行生态恢复或补偿。经批准占用基本农田的,在环境影响评价文件中,应当有基本农田环境保护方案。
要严格控制路基、桥涵、隧道、立交等永久占地数量,有条件的地方可以采用上跨式服务区。尽量减少施工道路、场地等临时占地,合理设置取弃土场和砂石料场,因地制宜做好土地恢复和景观绿化设计。平原微丘区高速公路建设应尽可能顺应地形地貌,采用低路基形式。山区高速公路建设要合理运用路线平纵指标,增加桥梁、隧道比例,做好路基土石方平衡,防止因大填大挖加剧水土流失。
(五)可能对国家或者地方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和野生植物的生存环境产生不利影响的公路项目,应当采取生物技术和工程技术措施,保护野生动物和野生植物的生境条件。可能阻断野生动物迁徙通道的,应当根据动物迁徙规律、生态习性设置通道或通行桥,避免造成生境岛屿化。可能影响野生植物和古树名木的,应优先采取工程避让措施,必要时进行异地保护。
(六)噪声环境影响预测应严格按照国家和行业有关技术规范导则进行,并结合公路工程可行性研究阶段线位不确定性的特点,提出相应的防治噪声污染措施。初步设计阶段,应当依据经批准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落实防治噪声污染的措施及投资概算。经过噪声敏感建筑物集中的路段,应通过优化路线设计方案、使用低噪路面结构等进行源头控制,采取搬迁、建筑物功能置换、设置声屏障、安装隔声窗、加强交通管控等措施进行防治,减轻公路交通噪声污染影响,确保达到国家规定的环境噪声标准。严格控制公路两侧噪声敏感建筑物的规划和建设,防止产生新的噪声超标问题。
(七)公路建设应特别重视对饮用水水源地的保护,路线设计时,应尽量绕避饮用水水源保护区。为防范危险化学品运输带来的环境风险,对跨越饮用水水源二级保护区、准保护区和二类以上水体的桥梁,在确保安全和技术可行的前提下,应在桥梁上设置桥面径流水收集系统,并在桥梁两侧设置沉淀池,对发生污染事故后的桥面径流进行处理,确保饮用水安全。
(八)除国家规定需要保密的情形外,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公路项目,建设单位应当在报批环境影响报告书前,采取便于公众知悉的方式,公开有关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信息,收集公众反馈意见,并对意见采纳情况进行说明。环保主管部门在受理环境影响报告书后,应当向社会公告受理的有关信息,必要时,可以通过听证会、论证会、座谈会等形式听取公众意见。
三、强化监督管理,切实落实各项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公路建设应在项目设计、施工和运行管理等各个阶段,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工作,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环境保护“三同时”制度,规范工程建设管理的各项工作,确保符合有关环保要求。
设计单位在项目设计时,应当依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落实各项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将环保投资纳入工程概算。建设单位应当按照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要求,制定施工期工程环境监理实施方案,并提交交通、环保主管部门,在施工招标文件、合同中明确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的环境保护责任,将工程环境监理纳入工程监理,定期向环保、交通主管部门提交工程环境监理报告。施工单位要严格按照合同中的环保要求,落实各项环保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