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艺术文化教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艺术设计;传统文化;教育
当前,艺术设计的主题正从“设计与经济”扩展到“设计与文化”,并越来越多地承担起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作用。如何在设计教育体系中突出传统文化教育,推动学生在设计中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融合,是当前艺术设计和艺术设计教育中的一个热点问题。
一、加强艺术设计类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或国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伴随着其独特的生产和生活方式逐步形成的,是民族本性的浓缩,是一种价值观念所在,是人类发展的基础和灵魂。传统文化是民族文化延续发展的动力和桥梁,是民族文化发展的根本基础。作为未来传承民族文化、创造美的世界的艺术设计师,艺术设计专业学生非常有必要学习传统文化。主要表现为:
1 优秀设计作品的创意往往来源于传统文化和富有民族特色的设计思想。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民族性”是艺术设计的灵魂。受现代艺术与现代科技双重影响的现代设计,是不可能脱离其赖以生存的民族文化土壤和根基,是无法脱离传统文化对它的深刻影响。具有民族性、地域性、社会性和历史性的传统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审美观、创作观,影响着现代设计运动,也影响着设计作品的生命力。一些设计人员漠视传统文化,一味盲从追随外来文化和国际设计作品,使得自己设计的作品没有体现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和人文精神,作品的生命力不旺盛。而一些设计大师在弘扬中华人文精神的基础上,合理地对传统艺术进行发掘、提升与利用,把国际设计语言、时代感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有机结合起来,创造出既具有鲜明中国韵味又具有现代感,在国际上有相当影响的中国当代设计作品。
2 艺术设计类学生文化素质普遍不高。随着开设艺术设计专业学校的大量增加和扩招,入学门槛的降低,相应的学生素质也普遍降低。这不仪表现在造型能力等专业基础较差,而且在文化素质方面也是差强人意。艺术设计教育的目标不只是培养具有设计技巧和技能的应用型人才,而更应该培养具有思想张力的创造型人才。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训练与开发,离不开综合素质的教育与培养,需要较高的文化素质。
3 合格的设计师应该是一名复合型人才。传统文化修养是艺术设计人才必备的素质,是现代设计的重要基础。作为设计师,应具有渊博的知识、深厚的文化底蕴、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创造力等,既能把握住时尚潮流,又能传承传统文化,在艺术设计中实现商业、文化、社会化价值的完美结合。设计师在设计作品过程中,应弘扬传统文化,传承人文精神,带给大众精神的满足,并起到引导社会的职责。
二、当前对艺术设计类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障碍
当前,各种艺术思潮相互渗透,西方现代设计理念也强烈冲击着中国艺术设计。因此,中国当代设计特别需要正确把握自我,将中国的传统人文精神运用于当代设计中,创造出具有中国风范、民族语言又符合新时代精神的设计作品。但在社会对现代设计人才的大量需求情况下,设计教育出现了“急功近利”,以“流水线”的方式培养了大量的次品毕业生,尤其是毕业生的传统文化修养更是大幅下滑。反思当前艺术设计专业的传统文化教育,还面临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障碍。
1 学生片面理解设计作品的好坏。当前,中国的设计处于市场牵动状态,一切以市场为中心,而不是思想牵动、社会牵动,从而引领客户、引领市场。浮躁的社会风气让艺术设计变的功利,让设计人员忘却自己的引导职责。许多学生忘记艺术设计是功能效用与审美意识的统一,片面认为只要设计作品具有艺术性,有一定的形式感,或受市场的欢迎,获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就说明设计是成功的。因而许多学生就一味地盲从他人的创意,迎合市场和顾客,模仿跟风国外的设计,或呆板再现物体,或依葫芦画瓢,“紧跟”世界潮流,过分强调设计的艺术性和视觉效果。
2 对传统文化存在观念上的偏差。教师、学生对传统文化普遍不重视,有“重专业、轻基础;重技法、轻理论”的错误观念。由于对传统文化内涵的理解不全面,无法从大文化观的角度来看问题、设计作品。有的学生在作品上仅仅使用了传统图案,就以为达到了传统与现代的结合,而实际上仅停留于形式上的嫁接、挪用和拼凑。有的作品甚至图案与主题风马牛不相及。
3 传统文化的教育体系不健全。由于艺术设计教育是在传统美术和工艺美术教育的基础上转型而来的,其教育模式大多沿用美术教育的模式,教学侧重于技法方面的训练,轻视理论素养的培养。在教育理念上,有的学校过于强调设计性、实践性,过于强调与世界的接轨、潮流的追从,轻视传统文化的教育,忽视设计者综合素质的培养。在课程安排上,虽然许多学校提出了培养“具有较高文化艺术修养”的专业要求,但在主要课程设置方面或无具体体现,或未设置系统讲授中国传统文化内容的课程,传统文化知识散乱于各理论课程中。在教学方法上,习惯于填鸭式的教学,以苍白的叙述、单薄的知识讲授传统文化,缺乏互动双向的交流探讨,无法使学生将传统文化与设计结合思考,无法在真正意义上提高学生的传统文化修养。
4 理论教师队伍有待加强。目前,在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存在着理论教师队伍与教学目标不相适应的情况。一方面讲授传统文化的师资力量薄弱,不能有效保证教学质量,另一方面部分教师自身知识结构不完整,跨学科知识欠缺,突出表现为一些教师不懂艺术设计。因而,在教学中不能很好引导学生将文化融入设计。
三、对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
在艺术设计专业中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并理解传统文化,使学生具有较深厚的传统文化基础,在潜移默化中将其内涵化为修养,指导艺术设计实践活动。同时使学生掌握大量传统视觉符号,了解其蕴涵的象征意义和延伸的哲学道理。最终通过知识的积累、文化的积淀,在视觉语言上自然流露传统文化,在作品中体现民族的文化内涵,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创造性的设计人才。
1 合理安排传统文化教育课程。美国的《艺术教育国家标准》明确把艺术产生的历史、文化、民族背景作为艺术课程的基础,强调艺术教育的文化多样性。香港理工大学设计学院开设了中国文化与设计、哲学与设计、文化研究等课程。当前我国高等艺术设计的教育,应响应时代对现代设计人才的要求,直面有关传统文化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重视和加强对学生中国人文精神的培养。尤其是要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增设课程、加大教学力度,努力建构科学的课程设置和教学体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在课程设置方面,可以设立中国传统文化系列课,如中国古代设计思想、民俗、易学、儒学、道家(包括老庄哲学)、佛教文化,还有书法篆刻、雕塑造像、古代舞蹈、古典戏曲以及传统音乐等。
【关键词】 艺术类专业;传统文化教育;现状;原因;建议
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今天,世界各种文化也是史无前例地交融汇织,当代艺术类专业大学生大多追求时尚、个性、自我,主推西方文化,是东西方文明交融的受益者。但与西方文化相比,他们所接受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几乎空白,对传统文化了解严重缺失,这种对中西文化了解的失衡,势必会影响综合素质的提高,进而影响到他们中西文化的交流。如何提高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度并尽快补充这些缺失的传统文化,显得尤为迫切,也是我们当前高校教育者应当解决的问题。
一、艺术类专业大学生传统文化知识缺失的现状
在大学校园里,艺术类专业大学生由于文化知识基础差、底子薄,加之自我的个性以及对传统文化知识认识不够,传统文化知识的缺失更是显而易见,主要表现在:节日文化上,艺术类专业大学生的传统节日观念正在逐渐淡化,西方节日潜移默化地渗透到他们的脑海中,他们流行过情人节、圣诞节等;影视文娱文化上,他们推崇“西片”,崇尚“快男超女”,而非传统经典文化;吃穿用文化上,麦当劳、肯德基、香奈儿、古奇等西方品牌早已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可见艺术类专业大学生传统文化淡化问题日趋严重,已逐渐影响到他们的价值观,逐渐使他们失去价值判断,丧失辨别能力。
二、原因分析
1、欧美等西方文化的冲击
随着现代信息科技手段的提高,信息传输更加便捷,当代大学生获得信息的渠道更多,途径更广,接收的新鲜事物更多。而西方主流文化正通过各种渠道和媒介对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文化进行冲击,西方文化的冲击无疑削弱了我国民族文化的地位和影响。大学生作为知识分子的主要代表始终站在文化的前沿,接受着文化的洗礼,所以,在当前形势下,由于西方文化的新颖性和传输的便捷性,无疑会对青年学生的价值观产生巨大影响,尤其是对艺术类学生,他们辨识能力更弱,自我控制能力更差,追求时尚感更强,这种外来文化的入侵对他们来说影响更加深远,甚至是言必称欧美。艺术类专业的学生往往认为中国的艺术是古董,西方的艺术才辉煌灿烂,具有实用性。中国传统文化由于忽略和受经济大潮、西方文化的强势冲击正在学子的心中逐渐消亡。
2、社会功利思潮的影响
世界的开放,文化的交流,使得艺术类专业的大学生思想上所受的冲击也更大,社会上盛行的功利思潮,拜金主义更是对他们影响巨大。由于专业的特殊性,与其他专业相比,艺术类学生在求学过程中的物资投入更多,受到的诱惑更大,接受传统教育更少,相对来说他们更注重学业上的物资投入和产出,因而更容易受到功利思潮和拜金主义的影响,甚至出现道德观念淡薄,生活行为失范等现象。再加上艺术类专业就业难、社会不公等矛盾相对突出,他们对传统文化更加漠视,甚至是“敬而远之”,形成恶性循环,难以树立正确的社会价值观。
3、学生认识的偏差
由于专业的特殊性以及考试制度中的设置,艺术类专业学生重视的一直是专业的学习,在他们的观念里,专业是必须的,文化学习是可有可无的,即文化学习只是专业学习一时的辅助。带着这样的观念进入大学,在认识上产生一系列偏差。大部分艺术类专业学生思考问题都更为直观,他们认为,对于专业的大量练习和学习能让他们看到实实在在的效用,但是对于传统文化的学习,他们则认为空洞、虚幻,效用似乎看不到,也摸不着。另一方面,与其他专业相比,艺术类专业客观上更需要去投入大量时间精力去实践,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因而对艺术类大学生来说,他们偏重于专业的学习,而忽视文化素养教育尤其是传统文化的教育。
4、部分授课教师自身中国传统文化修养不够
对艺术类专业来说,教育过程更注重言传身教,然而,部分艺术类专业教师由于其自身的传统文化知识素养原本就有所欠缺,他们也存在对传统文化的认知误区,甚至对其采取漠视心态,这种心态在专业教学中势必会潜移默化影响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造成大学生轻视传统文化教育,甚至抵触。
三、强化艺术类专业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建议
1、改进教学内容,提升教学内涵,提高艺术类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度
重视对艺术类专业教师的综合素养培育,引入对专业教师的传统文化教育考核要求,改进教学内容,提升教学内涵,提高艺术类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度,促进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一直以来,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是导引学生学习方向的舵者,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及发展方向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如果教师其自身的传统文化知识素养不够,则势必对学生产生影响。所以,高校应首先提高专业教师对传统文化的认可度,积极提供教师接受传统文化教育的平台,同时在教师教学考评中引入传统文化素养考核,让专业教师从主观和客观上认识到传统文化在培养人才中的重要性,进而改善知识结构,改进教学理念。这样,专业教师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度就会在无形中影响学生,在授课中也会引入传统文化教育,让学生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逐渐具有文化的使命感,从而达到文化自觉。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避免把传统文化仅仅放在理论的圣殿上,要着眼于学生的道德成长要求和价值诉求,避免天马行空似的单纯抽象的理论灌输和呆板的说教,可有效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手段,采用诸如文字、图片、动画、漫画、影像等多种教学形式,建立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立体感、时代感,同时改进教学方法,改变以往的教师主动传授学生被动接受方式,积极引入案例讨论、情景再现等研讨方式,将学生转变为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方,引入学生喜闻乐见的表现手法来诠释文化精髓,充分挖掘传统文化的魅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另外,教师还可把当前互联网上与传统文化相关的主题网站,如中国孔子网、中国国学网、中华文明网等推荐给学生,并对他们加以指导和帮助。
2、以主题教育活动为载体,引入传统文化教育
以主题教育活动为载体,引入传统文化教育,积极发挥艺术类大学生主观能动性,提高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大学里的主题教育活动,对于艺术类专业学生来说是除了专业学习外的,他们喜欢的另一种学习活动形式,在这里他们尽情发挥和展示着他们的艺术才能,主题活动是对他们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最有效载体。因此,高校在设计主题教育活动时,可考虑引入传统文化背景。在开展主题活动时,艺术类大学生往往是活动的展演者,为做好演出效果,他们往往会主动去了解学习传统文化知识,然后通过自身的艺术才能表演出来,表演效果与他们对传统文化背景的了解程度密切相关,在锻炼他们专业技能的同时也掌握了传统文化知识,随着专业技能的逐步提高,他们的传统文化底蕴将愈加深厚,这样就会形成一种良性循环。因此,随着主题教育活动的深入开展,学生在活动中将会深切的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民族传统的真谛,其传统文化素养将得到有效提升。
3、在校园环境建设上注重营造传统文化氛围
在校园环境建设上,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到校园文化内涵中,在提升学校传统文化底蕴的同时,亦可引导学生了解并尊重传统文化。一方面,可以在校歌、校训、院歌、院训等这些精神层面的校园文化中充分融入传统文化元素,进而内化于行动,作用于实践。另一方面,可以从物质层面上将传统文化气息构造到校园景观文化中。在教学楼、宿舍楼、学院附近的道路、山水、植物等物质上的形体上赋予其文化内涵,如粘贴经典的古诗词或名言警句等,让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让学生能在朝夕间耳濡目染,从而发挥其育人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岂之.中国传统文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2]郝建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03.21.
[3]王青.高校传统节日主题教育活动诌议[J].学习月刊,2010.2.
关键词:机遇挑战竞争思维方式文化传承机遇
一、大时代——中国动画教育发展的时代背景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短短的几年之间全国已有近200家大学开设了动画专业。回望过去,中国社会已经经历了20多年的改革开放的发展建设,市场经济环境逐渐形成,按市场化、经济规律办事的观念越来越深入人心。随着中国的入世,各行各业都在逐步与国际接轨,文化教育和信息产业也正面临着挑战。其中艺术市场经过20多年的快速壮大与发展,空间已变得相对有限,那么必然要寻找新的社会需求增长点即新的艺术教育专业发展的空间。而动画教育与动画游戏产业的前景在经历了相当长期的痛苦酝酿之后,很快将要形成一个巨大的经济增长点,这个以知识经济为特征的动画产业,早已经成为发达国家的重要支柱产业。据国际权威机构统计:2002年,全球动画产业的产值是268亿美元,2003年预计是310亿美元。韩国和日本的动画产业的产值都超过了汽车业。在拥有儿童3.9亿的中国是一个非常有潜力的市场,动画游戏业现在已经被世界各国普遍看好,被称为是21世纪最有希望的朝阳产业。集艺术与科技于一体的动画游戏艺术,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青少年最易于接受的文化教育的主体部分,不仅标志着一个国家发展水平状态,更关系着未来的文化传承。目前,美国、日本和韩国动画游戏的盛行不仅给中国带来经济的流失更带来传统文化的断层。
韩国和日本因国地狭小,受制于物质化的传统产业发展没有大的空间与前景,转而大力发展不需要消耗物质能源的文化产业。韩国将动画产业看作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支柱产业。韩国文化振兴院是政府出面组织的非政府组织,设有社会各界专家组成的咨询委员会和论证委员会。他们在各地的办事处分析当地的市场情况,向政府提供建议,政府据此组织企业进行投资。前不久韩国又推出了“卡通振兴5年计划”,决定从今年开始到2007年,将韩国国内卡通市场规模从现在的5万亿韩元增加至10万亿韩元,并将通过国家及民间共同融资2000亿韩元。可见,韩国政府是非常重视和扶持动画产业的,他们在按照市场规律有步骤有组织地运作。
动画教育与动画游戏产业潜在的巨大市场和中国动画发展人才奇缺的矛盾,正是全国艺术院校发展动画教育的历史机遇。中国动画教育办学历史最长的是北京电影学院动画专业,1999年以前,它还是美术系中的一个专业。到了2002年,正式面向社会招收学生的动画专业院校已达四五十家左右,2003年达到70家,到2006年初已有200多家。发展速度是非常迅速的,但同国际上动画产业比较发达的美、日、韩动画教育院校相比,在中国的动画教育院校还是很少。因此,中国动画教育同样处于刚刚起步的初级阶段,全国的动画教育的现实状况基本如此。
一个学科的发展是否健康成熟,看一看该学科教材体系的建设与相关论文的数量与质量就可以有一个起码的判断。在目前这种大的环境下,教材从质量上暂不去讲,仅从数量只有有限的几本、并且多数专业教师多是从美术教育转过来的来看,动画知识、技能有待学习提高,教学经验有待总结完善,继而丰富。总体上师资严重匮乏,更谈不上成功的经验了;动画专业教育基础体系远没有形成,更谈不上完善了。而这些都是发展中的必然,有空白就需要弥补;不完善,就有机遇。
二、动画教育跑马圈地,发展后劲尚未明晰
动画教育院校风起云涌,以招生数量来跑马圈地,不是长久的发展之计。用扎实的基础工作,从系统工程上做起,并且一切还得从实际出发,根据每个院校的自身基础条件与特点,认清动画教育发展的大趋势,确立符合本身特点的长远发展目标,走出特色发展之路。目前全国的动画教育从某种角度看基本处于同一起跑线上,机遇同样也是平等的。任何事业的成功运转都有一个起步、开始、发展、成熟、完善的过程,因此,作为动画教育者要切实从基础一点一滴做起。在目前这一阶段,大多数的动画院校的专业师资只有一到三名,自己培养师资需要一定的培养周期,而且,优秀的师资还需要相当时间的实际创作教学经验才可能成为优秀的教师。所以,条件如此,事业还不能等待,我们能做的,也应该做的只有从实际出发,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从师资队伍和教材建设做起,尽可能充分地利用、整合好现有的动画教育资源,逐步确立并完善整个动画教育体系。如果说有竞争,也要分清主次,分清竞争对象。也就是说外国动画与中国动画的竞争、外国动画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竞争是目前我们面临的主要矛盾。而国内院校之间更多是互相补充,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关系,在当前的环境与条件下要保证动画教育的发展后劲,实现国内动画教育院校多赢局面。
三、学院教育与社会实践(产业)的关系
教学是动画艺术专业的主体,科研是教学的翅膀,实践(产业)是教学的试金石。三者互相依靠,互相促进,又互相制约。
大学作为教育机构,是以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为目的。教学自然是其中心环节,一切的活动必然围绕教学而展开。但是时代是在不断地发展进步的,尤其在信息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知识的更新速度也是相当快速的。如果没有与社会进步相适应的科研和实践的促进,学生学到的知识很快就会不适应社会的需求,满足不了社会的需求,教学就是失败的教学。所以教学并不能脱离科研与实践而自行其事,必须有科研与实践的相辅相成。同样,过于注重科研与实践(产业),偏离了以教学为主线的原则,又使得学生所学的知识变得偏颇狭隘,缺少系统性、普遍性。影视是一种综合艺术,它包含了文学、语言、表演、戏剧、舞台、音乐、舞美、灯光等。动画艺术作为影视艺术的一种特殊形式,既有影视的一般属性,又有动画艺术所特有的属性,如动画艺术中的演员不是真人的表演,而是艺术家创造出来的虚拟形象,但其所做的表演又来源于生活中的真实。因此,动画艺术的教学有其自身相对的特殊性,它本身就是一门实践性相当强的学科,这样就要求围绕实践的学习环节更多一些。当然,任何新生事物的发展都有其自身的客观规律,都需要有一个从起步、过渡到逐渐成熟,到全面完善的发展过程。我们所希望的是这个过程不要太曲折,太漫长。我们没有更多的时间去试验,国际影视动画产业大鳄已对中国的影视动画市场虎视眈眈,我们的传统文化势必受到冲击和影响,动画教育的紧迫感和使命感应进一步加强。
四、中国动画教育与产业的繁荣需要大动画的艺术教育概念
1.传统思维定式的制约。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有优秀深厚的文化底蕴,有优良的人文传统,这是我们的优势。同时,事物都有其两面性,另一方面传统也有制约我们思维方式的弊端,这样说并不是排斥文化传统,而是要提醒我们自己不要被传统所羁绊,裹足不前。在动画艺术的创作上,动画是一门对想象力和夸张力都有非常高要求的艺术,传统的思维定式制约了想象力和夸张力的发挥。如何突破思维定式,开启思路,这是中国动画人的共同课题,传统的思维定式制约不仅仅只是体现在动画艺术的创作上,体现在教学、科研与生产实践上,体现在动画教育与产业的各个环节,每个环节都需要相应的专家或学者去研究解决。
2.文化底蕴与视野的制约。一方面,动画相关的资料与信息的缺少,交流渠道不是很通畅,与其他相关的姊妹艺术如音乐、文学、戏曲等的交叉、交融不够。动画艺术生产创作与商业运作环节的连接不充分,动画行业环境氛围有待建立。另一方面,由于历史原因,从事动画艺术的从业人员在对文学功底的积淀的重要性上存在一定的忽视。动画艺术不仅仅是动画技术的问题,更多的是对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对生命、历史、人文的认知与思考的问题。在人才的培养上应有意加强学生的文学素养的积淀,同时,相关环节如动画编剧、导演等又与传统电影电视编剧、导演的相互认知与参与上存在断层,也制约了动画艺术的发展。这些都是急需动画教育去解决的问题。
3.行为方式的制约。有时很多人做事经常爱抱怨,这个条件不具备,那个困难大,没有这个,缺少那个,困难讲了一大堆,缺乏认真对待困难和问题的态度和积极研究怎么利用现有的条件达成目标的求实精神。
五、抓住发展机遇,繁荣中国动画教育
综上所述,抓住目前动画教育与产业在新技术为载体的信息时展的千载难逢之发展机遇,把我们的动画教育与产业迅速发展壮大,以动画形式为载体,以动画教育为手段,以中国文化为核心,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学会不要把问题复杂化。如果我们中国的动画能够认真从以上几个方面逐一落实,认认真真,不急不躁,充分整合与利用好现有资源,解决遇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困难,从思维上、根本上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提纲挈领,那么动画艺术教育与产业在不久的将来就会再创新的辉煌。
参考文献:
关键词:艺术教育;优秀传统文化;实现方式
一、艺术教育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
(一)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中华民族发展和兴旺的力量之本。可以说,中华文化是世界惟一没有中断过的文化传统,它表现为哲学、伦理、文学等等。文化里最根本的东西是哲学,因为哲学讲的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问题和思维方式的问题,一个民族的价值观念和它的思维方式在文化当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1]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和高速发展时期,如何在当今纷繁复杂的社会中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塑造共同的精神文化家园,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凝聚实现“中国梦”强大精神力量亟待解决的现实课题。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本动力在于教育,因此,发挥艺术教育在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润物无声的教育熏陶、引导示范作用,就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艺术教育,不仅可以立足中华丰富多彩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汲取营养精华,大力宣传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还能不断强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观念的认同,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达到汇聚精神力量、引领社会风尚、激发全民族创造活力的目的,不断增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二)构建高校传统文化教育体系
党的十报告中提到要加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而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要“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教育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和载体,其内涵是要依托于文化。高校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平台,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高校教学树人、科研育人的活动中,在教学、科研体系中始终坚持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和血脉,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材和课堂中,使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大学生思想道德素养的培育相结合。通过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进而构建完善的传统文化教育体系,使之相辅相成、相互促进。这样,不仅可以向大学生通过专门开设优秀传统文化类的通识课程,成为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平台,而且还有利于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保护、研究、传播及专业人才的培养搭建有效平台,共同构成现代大学传承知识、播撒文明的教育体系。
(三)发挥艺术教育在传承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作用
艺术的根源即是文化,任何对于艺术的教育和创作都是基于对文化的理解与剖析。当代高校教育中,艺术教育对于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内涵,促进大学生进行文化创作、文化交流、文化思考有着积极的影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所以能在世界文化中独领,其原因在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植根于我国五千年来源远流长的文化底蕴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丰富,其主要包括琴、棋、书、画、艺等众多文化瑰宝。因此,在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中,艺术教育就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充分发挥艺术教育的作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融入到艺术教育中,通过艺术132教育加强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以艺术的强大吸引能力为出发点,充分利用艺术在民族文化中的深远影响,以艺术教育价值挖掘传统文化的深远价值,进而建设、发展、传承传统文化。
二、艺术教育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途径与方式
(一)树立教育目标,坚持正确方向
1.深刻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意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血脉、灵魂和根基,是中华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根本标志,也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坚强后盾,具有丰富而深远的教育意义。[3]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梦”的宣传教育紧密相关。优秀传统文化反映了中华民族对美好梦想的渴望、中华民族光荣梦想的特质、中华民族逐梦的坚韧顽强,这些都与“中国梦”文化内涵有机契合,通过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宣传,展示中国梦的内涵与意境,努立为祖国的未来建设者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责任心,激发当代大学生为实现“中国梦”而书写精彩人生的无限潜能和奋斗动力。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宣传教育紧密相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根据五千年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的中国国情的正确选择,通过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广泛教育和宣传,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我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优秀传统文化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文化认同与文化归属感,不断增强大学生对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所提出的政治自信、制度自信、道路自信的理解,进一步促进他们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深刻理解。此外,优秀传统文化对建设和谐社会、培养创新人才都具有广泛的教育意义。2.建立一整套传统文化教育体系遵循艺术教育的规律和教育特点,让优秀传统文化在艺术教育的各个环节中渗透,科学合理地规划教学环节中传统文化的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教学效果等,做到有的放矢,突出重点,形成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教育体系,促进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发展。在教育课程建设方面,充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挖掘文化内涵,丰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提升教学效果。在教学环节中,注重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学习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培养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的精神。[4]同时,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作用,拓宽优秀传统文化选修课覆盖面,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紧密结合。此外,在艺术教育课程与教材体系建设中,应拓展艺术教育范围,将众多具有地方特点和民族特色的文化纳入到艺术教育课程和教材体系过程中,如传统民居、传统服饰、传统民间工艺、地方戏剧等,不断丰富和完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体系。3.坚持艺术教育中技艺与人文并重的方向目前,艺术教育普遍面临的一个困境,即是注重技艺教育,轻视人文内核。传统文化教育的核心思想应该是让受教育者能够感受文化底蕴,增强自身的人文素养。所以在艺术教育中传承优秀文化,首先需要坚持一个正确的方向,那就是注重传统文化的人文教育,注重技艺与人文并重。技艺在于科学文化知识、操作技艺的培养,人文注重思想道德、文化品行的塑造,这两者是促进大学生提升综合素质、健康成长必不可少的“两翼”。将科学技术与人文艺术教育相融合,积极探索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成立艺术与人文相关的大教研室,专门从事艺术与人文的研究。与此同时,也可成立相关“艺术与人文大讲堂”,聘请相关研究者或艺术名人来开展艺术教育活动。还可开展“校园文化艺术节”“精品社团”建设等文化艺术活动。同时,加强一、二、三课堂的联动互促,树立理论与实践、艺术与技术、课外与课内、普及与提高的教学理念,提升高校学生的人文艺术教育。通过艺术教育,激发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促进学生向复合型人才转变。
(二)完善教育机制,优化教育保障
1.重视传统文化教材编写与审核要形成一套完整的教育体制就必须要有完善的教材作为内容支撑。近年来,教育部将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列入“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体现国家对传统文化教材的使用高度重视,有关大学和出版部门先后编写出版了《中国传统文化通论》《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等书籍,部分已经使用到了大学的传统文化教育课堂,[5]作为优秀文化传播者就可以通过这些书籍积累丰富经验。但总体来讲,高等院校的传统文化教材还很不规范,有些都是本校教师编写的校本教材,缺乏专家指导,加上资金不足,大多教材都比较粗糙,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一些问题,从而影响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教学效果。[6]因此,要高度重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材编写、审查和指导工作,成立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专门组织和评审机构,应该对中华优秀文化在教材中的使用进行审查和监督,使相关教材在使用过程中,发扬其优秀文化的精华,去其已经过时和不符合时展的部分。同时,还应结合本地域特点,编写规范化的、突出地域特色的传统文化教材,从源头上解决和完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教材问题,逐步将传统文化教学引向健康发展的良性轨道。2.规范艺术教育师资队伍艺术教育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而老师作为教育的执行者,同时也是重要的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者,艺术教育的质量如何,直接取决于传播队伍的实力。一支强大优秀的教育师资队伍,能够有效地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十分重要。一方面,建立起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师培训机制,搭建平台,定期开展培训研讨,促进对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的发展。[7]另一方面,建立优秀传统文化名人库,包括那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者、研究者等,邀请他们到高校进行现场讲解。同时,在高等院校开设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在教师资格考试内容中增加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培养和造就一批高学历、高水平、学者专家型的优秀传统文化教学名师,把艺术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并把相关理念融入到高校管理服务体系之中,学校的管理人员以及服务人员,用他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体现优秀传统文化理念,对广大学生产生影响、示范和教育作用,借助实际的管理和言行形成对学生的良好影响与引导。3.建立传统文化教育评价制度评价机制在教育教学中占有很重要地位。教育评定机制作为教育教学中一种重要的监督手段,一种较好的传统文化教育机制必定对传统文化的传承起着保障作用。[8]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良好的教育评定中加大艺术教育的成分,从制度建设推动文化进步,这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建立传统文化教育评价机制,是一个不断探索实践的过程。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尤其重要。评价机制体系中要包括众多因素,要包括评价机制的执行者,也就是艺术教育的传播者,包括优秀传统文化的接受者,也就是学习者,还要建立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领导机构,负责组织、协调、指导传统文化教育教学工作。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作为监测评价高校老师教学指标体系的重要内容,并作为大学生德育建设、综合素质考评,以及各项大学生评奖评优的重要评价标准,以此将传统文化教育纳入课程实施和教材使用的督导范围,定期开展评估和督导工作,以激发教师提升教学水平,增强学生学习积极性。
(三)建立四维教育阵地,扩大传统文化影响
1.紧抓传统课堂教学阵地在艺术理论教育的过程中,从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入手,紧抓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不放松。根据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授课方式,注重其文化历史、文化根源、发展路径,将之与传统文化的传承相结合,有效地展示教学内容的知识结构,帮助学生深入透彻地理解文化的背景意义和作为展现手段的艺术形式,充分调动课堂教学气氛,确保教育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同时,要重视课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重视课堂教学与应用性人才培养的关系。不断探索在艺术教育中,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新途径新方式,确保课堂教学在学生成长成才中发挥重要作用,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艺术修为。2.营造传统校园文化氛围中国传统道德修养历来重视外在环境对人的品性所具有的潜移默化的熏染陶冶功能,校园文化建设同样是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相比,校园文化建设则是更为隐形的教育。建构和完善优秀传统文化的环境熏染体系,并将艺术教育融入于校园文化建设中来,通过开展一系列的传统文化教育活动,营造深厚的传统文化传播氛围。如成立国学、文史等传统领域的学习研究社团,成立书法、国画、传统乐器、戏剧戏曲、诗词歌赋等方面的兴趣协会,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实践活动。在校园相关场所树立先贤雕像,镌刻传统格言,营造带有浓郁的、具有优秀传统文化色彩的校园风光,将有形与隐形的教育方式有机结合,从课堂上到生活中全方位渗透传统文化,使两者达到相得益彰之效,用更加生动的方式展现出传统文化的历史积淀,大大提升教学效果。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导向,树立正确价值观、人生观。[9]3.搭建艺术创作实践平台艺术教育中重要的环节就是进行艺术创作,而艺术创作为主观性极强的艺术活动,其中体现出创作者的思路、意图和所想要表达的主旨。在传承传统文化的教育背景下,应积极搭建艺术创作的平台,激发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深入理解与思考,进行艺术的再加工和再创造。可利用全国各地青少年教育基地的建设经验,利用展览馆、博物馆、纪念馆等传统文化教育基地,充分展现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族特色,在众多的平台上来展示和挖掘优秀艺术作品。此外,艺术教育还可以与文化艺术产品公司合作,打造实践平台,充分挖掘与开发传统文化中的中国元素,使之时尚化、现代化,不仅可以产生良好效益,还可以使优秀的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创新发扬。在现在众多数字媒体传播的高效高质进程中,众多的网络艺术作品越来越吸引人们的眼球,其中也不乏传统艺术作品创新,这使得传统优秀文化的精髓与现在文化艺术市场得到很好的结合,通过这些文化消费品来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培养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良好习惯和社会风气。4.拓展社会实践艺术渠道社会实践是更为生动的教育方式,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融入环境、深刻感受、提升领悟,将社会实践与艺术教育相结合,能让学生领悟到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对于拓展视野、激发学生创造力具有重要意义。建构和完善优秀传统文化的社会实践体系,要引导高校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乐闻、乐学,更应该创造条件让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做到乐用、乐行。如吸纳大学生自愿参与到博物馆、纪念馆、档案馆等传统文化场所的管理和维护工作中去,进行优秀传统文化的研讨,对重大历史文化名人及重大历史事件开展纪念活动,组织大学生在社区中送温暖、献爱心,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发扬敬老慈幼、帮扶互助等中华传统美德等等,这些举措,都有利于大学生在参与、体验、实际践行中更深刻理解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并从中吸取优秀文化的营养,以优秀传统文化来充实自己的精神生活,演变成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者,成长为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的创造者,转变成为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和挖掘的推进者。拓展艺术传播渠道,让艺术教育融入于大学校园,在大学生身上真正达到内化于性情,外发为事功。在众多重要场合表现出对传统文化发展的高度重视,他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10]全面建成社会主义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11]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支撑。高校作为培训国家栋梁之才的中坚力量,加强高校艺术教育,大力弘扬和传播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加大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途径和方式研究,将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认同,凝聚起“中国梦”的强大内生力量,从而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推动中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作者:李燮 单位:成都理工大学
参考文献:
[1]国家图书馆.部级领导干部历史文化讲座[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8:5.
[2]兰心.传统文化缘何进校园:传统文化的教育之旅——解读《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J].心事,2014(11):10-12.
[3]袁正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强化影视作品的责任担当[J].电视研究,2015(1).
[4]王怡.90后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路径[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0(2):83-86.DOI:10.3969/j.issn.1672-7991.2011.02.017.
[5]康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将融入课程教材[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小教研究,2014(5).DOI:10.3969/j.issn.1003-8787.2014.05.023.
[6]王立刚.对传统文化教材内容体系的思考[J].语文建设,2014(19):20-23.DOI:10.3969/j.issn.1001-8476.2014.07.005.
[7]路阳.思维之花智慧之果——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及其现实意义[C]/“/学习贯彻十精神,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高领导文化发展能力理论研讨会”暨中国领导科学研究会2012年年会论文集,2012.
[8]胡海舟.中国传统文化及现代教育制度对个性化教学的影响[J].教育探索,2013(3):3-5.DOI:10.3969/j.issn.1002-0845.2013.03.002.
[9]崔利民,王灵芝.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构建和谐校园文化——谈高职教育中的文化素质教育[N].学周刊c版,2013(15):22-23.DOI:10.3969/j.issn.1673-9132.2013.05.019.
论文摘要:艺术教育有益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个性完善,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加强大学生艺术教育不仅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价值取向、涵养个人气质、提高文化素养,更有利于创建和谐校园文化、营造积极的校园氛围,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环境支撑。
一、加强大学生艺术教育的现实意义
艺术教育是思想教育、做人的教育,它不仅单纯属于审美范畴、更是在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有着广泛的涉及、渗透和深入,是具有跨越性、综合性、多层面特点的、能在愉悦中促进人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形式。艺术教育以其特有的功能和途径深深地影响着人的发展,提高人的艺术修养,使人能够主动地、充分地实现感性与理性、情感与理智的和平共处,令其人格得到较好的发展和完善;有助于人在心灵开发和交流的氛围中培养一种协调的人际关系,使人与人之间更好地交流内心的感受。加强艺术教育有利于推进大学生全面的审美观点、审美能力的形成,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提高大学生的文化艺术素养,进而实现加大对社会各界的影响,促进国民素质的提高。
(一)加强大学生艺术教育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全面培养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和身心素质,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体现,是我国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阐明了我国教育的任务和目的:“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素质”。十七大报告也指出,今后的教育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大学生,作为具有高学历的知识群体,在未来的社会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大的方面说,它关系到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从小的方面说,它关系到一个人是否能够健康成长,将来是否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只有人的道德品质提高了,才会形成爱国爱校、诚信友善、求实创新、严谨勤奋等优秀品质,才能够升华人的境界、提高人的素质,使人的价值实现合适于整个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取向,成就有利于社会的全面发展。因此,大学教育不仅要重视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更要着重于人的全方面素质的培养,而其中艺术文化教育是较为重要的一项内容,对于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践行国家“德才兼备、以德为先”育人用人标准具有现实意义。
(二)加强大学生艺术教育有利于构筑大学和谐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的内容,它包括精神文化、物质文化、管理文化。和谐校园文化的核心就是要通过精神文化、物质文化、管理文化三方面的协调发展,营造出一种和谐的活动秩序,实现校园文化处于协调、均衡、有序的发展状态,从而体现高校校园文化艺术氛围对于人及人与人之间的全面协调发展的重要作用。加强高校艺术教育,有利于促进大学生身心和谐、健康的发展,促进大学生的思想交流、品格完善和性情陶冶,是高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和有效措施之一,也是建设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文化是高校德育教育的重要构成部分,校园文化的建设对于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起着极端重要的作用。所以高校艺术教育和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二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协调。
二、加强大学生艺术教育的重要途径
随着现代社会竞争加剧,社会关系日益复杂,必然要求大学生在专业知识以外具备更加全面的素质去克服困难、融入环境。加强艺术教育,营造和谐校园文化,有助于降低大学生心理压力,塑造坚强的心理素质,提高与人相处的能力,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
(一)实现艺术课程设置的人性化,完善大学生的人格塑造
艺术教育是实施美育的主要内容和重要途径,它能够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准,陶冶其情操,促进其智力和身心健康发展。在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高校许多大学生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与心理疾病,艺术审美可以消除人脑的高度紧张和疲劳,使大脑各部位的兴奋和抑制有序交替出现,从而有助于脑机能的平衡健康发展。艺术教育的动情自由,让学生在多元文化情境中获得宽容精神。加强艺术教育,使人在美的环境中产生对美好未来的追求,性格开朗,精神饱满,活力旺盛,情绪稳定,意志坚强;使人的气质和风度高雅大方,保持鲜明的个性,形成完美的人格。同时它能够调整情绪,使情感获得正确释放的途径,而且还能够超越感性娱乐,进入人格塑造身心和谐的层面,以求在将来面向社会时具备更完善的心理。
(二)增强艺术活动开展的多元化,提升大学生的思维创新
在高校中需要增强艺术教育的多元性和前瞻性,促进多元智能的开发。第一,开展专题性艺术活动。第二,开展竞赛性艺术活动。第三,开展趣味性艺术活动。有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创造精神,提高审美能力和创新意识,使学生乐于接收来自外部的信息,尝试新的思想行为,立足于艺术的前沿来思考问题,始终保持个人成长的生机与活力。
小结: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对于人才综合素质提高不断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艺术教育的重要性也愈发凸显。加强大学生的艺术教育,是大学生成长发展的需要,更是创建和谐校园文化的必要。这就要求我们应全面转变教育思想观念和认识,认清艺术教育的根本目标在于培养高素质人才,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搞清艺术教育的概念是让学生获取基本艺术知识技能、艺术思想与审美等艺术能力的过程,是人的精神文明教育,或者说是人的“修养”、“灵魂”、“做人”教育。其次,要深刻认识到艺术教育是使实现学生全面和谐发展,推动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手段。
参考文献
论文摘要:民间艺术是根植于民间,是实用与审美、物质与精神的完美统一。它既蕴藏着整个民族文化精神,同时又历经了时间的洗礼,显示出强大的无可替代的生命活力。民间艺术与现代艺术教育相融合,不但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提高学生传统文化修养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也能广泛吸收优秀现代的艺术的营养,通过规范的艺术教育途径,使其不断得到发展,创造出更高级的艺术形式。
文化变迁,是人类学研究的主要课题之一,任何一个民族都在不断的发展并变化着,它所体现的民族特征的文化特点也会随之变化。文化变迁无关个人情感,而是一个不以人的个人意志为转移的过程。作为文化艺术中的民间艺术是生产者的艺术,也是世代人民所创造、所传播并表现他们审美观念和艺术情趣的一种文化艺术形式。同时更是我们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中蕴涵民族的心理素质和精神素质,反映着质朴的审美观念,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所以需要我们珍爱、继承和发扬。
谈到民间艺术的继承和发扬就说明它有可发展的艺术价值,那首先我们就要了解什么是民间艺术,同时它有什么可发展的艺术价值。提起民间艺术我们都会很自然的联想到一些与之相关的概念,如农民、乡土文化、祭祀;具有清新、质朴、稚拙特色的劳动群众创造的艺术作品等内容。例如:装饰建筑物的图案、彩绘、木石雕刻、、陶瓷器皿、竹木器皿;、印染花纹、刺绣、剪纸、织锦、年画、泥塑、皮影、木偶、花灯、风筝、版画等。也可以说民间美术是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通俗美术。民间艺术根植于民间,是实用与审美、物质与精神的完美统一。它既蕴藏着整个民族文化精神,同时又历经了时间的洗礼,显示出强大的无可替代的生命活力。民间艺术所存在的艺术价值。实际上不但是“审美”意义上的艺术,更是“实用”意义上的艺术,所以它不应被时代所取代,我们要继承和发扬下去。下面是我对民间艺术的传承与艺术教育关系的几方面阐述。
一 民间艺术的传承与艺术教育的关系
民间艺术与艺术教育关系中,艺术教育更强调在可生成的环境中培养学生学习民间艺术所提升的艺术能力和人文素养,民间艺术崇扬美善,对学生的审美意识的培养和道德感的培养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在大的文化背景下多种艺术的自然融合是艺术学习的最佳环境之一,通过多种形式的综合使艺术学习变得更自然、更容易、更活泼多样。 同时,让学生积极参与民间的节日、庆典、联欢等活动,这些民间艺术活动都蕴藏着艺术教育的重要资源。民间艺术是各种不同文化的符号性载体,记录和再现了人类文化和思想的发生、发展过程。而艺术教育是这些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之一,以前民间艺术的传承是通过师徒、父子关系口口相传的传授方式。从事民间美术创作的大多是没有受过正规文化教育的农民,其创作经验不可能通过文字进行传播,技艺的交流只能通过“口头”这一最为直接俭朴的方式将其技术经验传播给下一代。而学校的艺术教育有其自身的系统,通过学校艺术教育与民间文化的连接,艺术教师可以结合自身的民间艺术研究成果,根据培养重点,有侧重的选择本地域的民间艺术精华,编写校本课程,进行系统教授。 这样可以增进学生对本地区文化和地域文明的了解,加强热爱家乡的意识,对发扬地区文化,传播民间艺术有不可小视的价值。所以民间艺术的传承与学校艺术教育有着深远的意义。
在高校的艺术教育当中,江苏大学较早的在民间艺术方面有所研究,在2002年,江苏大学成立了民间美术研究所,该研究所以弘扬民族文化、保护和研究中国民间美术为宗旨,致力于民间美术的发掘,整理和研究工作,将民间美术家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绝活技艺融入到教学之中,并以此作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以上我们可以看出各高校在教学中对民间美术保护和发展的认识会较好一些,但也有待于我们重新正确的认识民间艺术的传承在学校艺术术教育中所起到的作用与价值。
二 民间艺术的传承与艺术教育的责任
民间艺术是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优秀的民间艺术中.我们可以看到人类文明历史发展的踪迹。挖掘整理、继承弘扬优秀的民间艺术,是现代人弘扬民族文化、振奋民族精神、建设先进文化和地域特色文化,推动社会和谐的一个重要环节。目前,许多的民间艺术都在逐渐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而所谓“遗产”也正说明了这些艺术文化的传承所面临的严峻问题。继承弘扬优秀的民间艺术,是弘扬民族文化、建设先进文化和地域特色文化的一个重要环节。进入二十一世纪,现代的年青人对民族民间文化有所忽视,普遍认为在改革开放推进现代科技社会进程中.我们丢失了许多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许多民间艺术被冷落,由于后继无人,已面临失传消失的危险。
保护民间艺术,弘扬民族文化,是学校艺术教育把民间艺术对现代年青人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在学校艺术教育中介绍民间美术的教育,使学生了解每一种文化都有自己的价值,不同地域文化的艺术品反映出人类各种不同的价值观、信念及观察世界的特殊方法,从而培养学生保护与继承本土特色文化的同时提高认识多元文化的意识。同时,学校的艺术教育也是培养一批民间艺术爱好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途径。继承和弘扬优秀民间艺术教育作为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之一,而高校更有责任通过艺术教育的形式担负起这一重任。
三 挖掘整理优秀民间艺术是民间艺术传承与艺术教育的发展途径
民间艺术做为民族文化的基础之一,它保持着物质与精神未分化之前的原始状态,包含着中国传统的自然观和思维方式,民间艺术的传承与保护并不是要建立在丢失与变异的基础之上,而是要最高限度地保护其原有的面貌。但是我们也应看到,艺术既要生存,也要有所突破和发展,从而去适应人们不断发展的精神和审美的需求。这就需要学校在艺术教育中挖掘整理,让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体制相结合生成更佳传播形式,使民族文化注入新的生命从而得以新发展,在这方面,高校可以利用艺术教育课程的开放性.邀请民间艺人进课堂。长期以来,由于地域性、民俗性、民间化等地方局限性因素的影响.民间艺术普遍不被各个时期的主流文化所接纳,基本靠口传和师傅带徒弟的形式传承繁衍发展到的今天,大量的民间艺术珍稀资源,依然为少数民间艺人所掌握,往往难以以文字的形式记录。因而,面对面地向学生进行传授讲解,使学生真正掌握某一艺术形式的精髓。还可以积极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民间艺术环境,开展对民间艺术文化的调查,挖掘可开发的民间艺术资源。引导学生通过调查,寻找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艺术,与民间艺人或民俗专家讨论它们的艺术内涵;学习创作具有符号性的作品,并将这种艺术与该地区的现代文化联系起来,加深对当地民族传统文化特点的深入了解。
民间的文艺活动是民间艺术集中展现的最大平台,一般都由群众自发组织、演出的节目,开展的活动,基本为当地有代表性且为原生态的民间艺术形式,基本包含了民间音乐、民间舞蹈、地方戏曲、当地民俗等多方面的内容,是学习研究这一地区民间艺术的最佳时机和最大平台。对于艺术教育工作的展开应充分利用到这一平台,引导学生参与到传统文化活动之中,丰富知识,开拓视野.对民间传统文化进全面的了解,并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对民间艺术的理解,形成对某一艺术表现形式的改进和创作见解,促进民间艺术与现代文化生活的有机融合。
所以,民间艺术一定要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做出顺应潮流的改变,在学校艺术教育中要重视民间艺术的民族形式,继承一切优秀艺术的传统,在不改变其原有面貌的同时,将其精华列入到教学内容之中。在继承的前提下去发展,去革新。同时,也要坚持民间艺术的开放性,积极应对文化变迁,努力加深同现代艺术教育的融合,广泛吸收优秀艺术的营养,使其不断得到发展,更好的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民间艺术。
参考文献:
[1]王平,中国民间美术通论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7
[2]杨恩寰,民间艺术教育 人民出版社, 2008
方式之一,是高校审美教育的核心内容。艺术审美教育促进了大学生在德、智、体、美等多方面的发展, 使其综合素质得到了全面发展。在多元文化的影响下,我国艺术教育的内容与方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多元文化背景下的艺术教育是我国艺术教育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对它的研究在全面培养艺术人才的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关键词:多元文化 艺术教育 审美教育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我们的社会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人们的行为方式和思想观念都呈现出与之相符的特点。2001 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第三十一届会议通过了《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宣言认为: “文化多样化是交流、革新和创造的源泉。”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不会孤立存在,都根植于社会的方方面面之中,成为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教育亦是如此,它不但受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反映社会文化的发展状况,而且推动社会文化的进程。那么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如何认识艺术审美教育, 如何实施高校艺术审美教育的改革?这些都是尚待我们解决的问题。
一、审美教育与艺术审美教育
审美教育,简称美育,就是教育者借助一定的审美媒介,开展审美活动的教育方式,以提高受教育者的审美修养,激发和强化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新能力。一方面,审美教育的内容包括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其中对艺术美的追求是最主要而集中的。因此,审美教育中,教育者运用的审美媒介以艺术为主。另一方面,审美教育的目的,采取多种活动的形式和方法,引导受教育主体参与审美活动,使其在活动中获得审美体验和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以促进受教育者的和谐发展。
艺术审美教育,是通过借助欣赏艺术美的方式,培养受教育者正确的审美观念、高尚的道德情操及鉴赏与创造美的能力的一种教育方式。这种教育方式立足于艺术审美角度,通过对艺术实践活动的审美视察,陶冶受教育者的情操,净化受教育者的心灵,启发受教育者审美学习的自觉性,提高他们创造美与鉴赏美的能力。高校所进行的艺术审美教育,是全面执行和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提高大学生对艺术美的理解和鉴赏水平需要,更是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方式。
二、多元文化背景下的艺术审美教育
(一)多元文化教育的提出
“多元文化”的观点最早是由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学家杜威于上世纪初期提出的。当时的教育观点认为:为了了解和接受来自各个国家、民族及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受教育者应接触不同文化的信仰、价值和环境。时至今日,“多元文化艺术教育”的提法已被艺术教育界广泛接受。它涉及艺术教育课程中广泛艺术文化的教授,其重要内容主要体现在民族文化特征方面。尽管很多学者对教育的多元文化问题存在着争议,但立足于客观现实,“甚至它的恶意批评者也赞成,多元文化主义已经成为现代普通教育的一部分和艺术教育的一个常见的组成部分”。[1]从这个意义上说,多元文化艺术教育已成为二十一世纪艺术教育发展的新内容和新观点。
(二)世界多元文化艺术与现今我国艺术审美教育的距离
当今世界,已有近200个国家和地区,存在着大、小民族共三千余个。每一个国家、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文化和传统艺术形式,不存在不受民族特质约束的文化,也不存在绝对脱离民族根基的艺术。
仅以亚洲为例: 亚洲目前有48个国家和地区,总人口约38.23亿,大小民族、种族1000余个。由于亚洲区域大,民族多,且文化的多样性强、差异性大,因此无统一的“亚洲文化”。亚洲各民族传统观念非常浓厚,每个民族几乎都有自己的。文化的多样性体现在各民族的艺术形式上,便是多种多样的艺术样式和文化特征。因此,我们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存在这样一种局面:许多学生在欣赏亚洲其他国家或民族的艺术作品时,由于不了解该民族的文化信仰,故无法体会到异文化艺术的美。
三、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艺术审美教育的改革与实施途径
多元文化艺术教育是现代教育理念下的新产物。国家教育委员会于1996年下达了《关于加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的意见》,其中强调,高等学校要完善艺术教育管理体制,努力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和加强艺术师资队伍建设,不断改善教学条件,确保艺术教育工作的正常开展,促进高校艺术教育持续、健康、深入的发展。
(一)改善审美教学环境
其一,高校在制定艺术人才培养方案时,可结合高校本身的实际情况,合理地制定艺术教育培养目标及课程教学计划,将艺术审美教育纳入到人才培养方案之中。其二,高校每年度在预算时确定一定数目的艺术课程教研经费,使艺术教育各项教学任务及艺术实践活动能正常开展。其三,逐步改善高校校园审美文化环境,让学生在艺术实践活动中不仅能通过对艺术的体验去感受与体验自然美、生活美,还可以充分利用这一教学环境帮助学生建立起和谐、合作的关系,引导学生在艺术审美教学活动中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吸引学生对艺术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二)改善艺术审美课程的教学方法
目前,高校已开设的艺术审美课程有很多,如《音乐鉴赏》《美术鉴赏》《艺术概论》《音乐美学》等。在这些课程的教学中,许多教师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缺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把学生当成被动学习的一方。这种方式不利于学生发挥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不符合艺术审美教学的目的。我们应改善艺术审美课程的传统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对知识的认知和理解,让学生学会如何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例如,在《音乐鉴赏》课程传统教学中,对西方交响乐的学习是一个知识难点。交响乐中的多个乐章及诸多音乐元素在作品中的体现通常使学生感到难以接受。怎样才能让学生理解西方交响乐的特点呢?这就需要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通过引导学生对知识的认知和理解,强调艺术鉴赏活动中对交响乐作品理解的再创造,使学生的学习具有创造性。
(三)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艺术审美实践活动
高校应多组织开展艺术审美实践活动,在艺术实践中培养大学生正确的艺术审美观,培养健全的人格。如学校可以通过举办音乐会、画展、书法比赛、摄影作品展等活动,丰富大学生的业余生活。多种多样的艺术审美实践活动的开展既可以作为第二课堂,将开展学术活动与艺术活动结合起来,又可以在活动中培养大学生创造美和鉴赏美的能力,实现艺术审美教育的目标。
参考文献:
罗振玉.京师创设图书馆私议[Z].1906.
作者简介:
关键词:文化艺术素养内涵现状实施路径
一、文化艺术素养的重要性
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对大学生提出了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要求,而要想将该要求真正落实,就必须注重文化艺术素养教育。只有良好的文化艺术素养才能带动优良品格、气质、修养及风度的形成,该项教育活动属于后续教育行为,主要涉及了绘画、雕塑、音乐、舞蹈、伦理、道德修养等众多方面。文化艺术素养教育将美育作为具体实施路径,能够强化学生的审美需要,提高学生的精神能力,确保学生能够在感性与理性之间和谐稳定发展,使学生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比如一幅画作可以消除烦恼,一首诗可以调动读者的壮志豪情,一首动听的音乐决定了人的一生……文化艺术素养已经成为了当代大学生不可或缺的基础素质,对促进大学生全面提升、全面解放具有现实意义。深入掌握了解中华悠久的历史文化,并充分挖掘传统文化的精致之处,注重提高学生的审美欣赏能力、审美创造能力,将中国优秀的传统民族文化发扬光大,并且不断完善学生的人格,提高学生高尚的审美素养。只有具备较高综合素质的人才能在实际工作中创造出更多的效益,才能获得美好生活的享受。如果缺乏文化艺术素养,学生未来中将很难成为社会一流人才。所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与人们现代化观念的形成,文化艺术素养会是市场竞争的首要条件。通过文化艺术素养调动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及兴趣,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情感,而情感是我们在面对客观事物时的一种主观态度,比如面临危机情况的恐惧感、对丑恶事件的憎恶感、欣赏优秀艺术作品时的愉悦感等等均是我们对待客观事物的情感态度。
二、文化艺术素养教育现状
1.文化成绩不高
当前,高校艺术专业的学生均存在文化成绩不高的情况,因为艺术专业学生高考时的文化成绩在其他专业学生的高考成绩中只占到60%,也就是说在同一所高校中艺术专业学生的文化成绩比普通专业学生的文化成绩低一百分左右。大部分艺术专业学生的文化课学习难度大,特别对英语、数学等基础科目十分抵触。艺术专业学生多以专业课为主,比较漠视文化课,因此有不少艺术专业学生经常出现文化课补考或者重修的情况;毕业时艺术专业学生只要达到英语三级即可,这么低的要求实际中却还有不少学生无法达标,难以顺利达到毕业证与学位证。虽然现代社会讲究社会平等,但会用其他的标准对人进行等级之分,比如职责等级、经济实力,更重要的是文化素养。如果一个特别富有的人缺乏文化素养,那么可将其归结于“暴发户”。对于艺术专业技能很强的人,若没有良好的文化素养,其也只能是一个普通的艺人,还达不到艺术家这一称谓。
2.综合素质不高
大部分人都认为所谓的综合素质就是要求学生好好掌握一门技术,如舞蹈、体育、声乐、画画等,对于普通学生掌握点技术,只是比其他学生多一点特长而已,并不能就此说明其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大部分艺术专业学生一味地关注自己的专业,很少会考虑如何提升自己、如何与人交际、自身素质水平等。在传统高等教育方式下,舞蹈这一艺术专业毕业生仅仅知晓一些技术动作,不清楚与舞蹈相关的理论体系及史论,所以人们常常称这样的学生“有知识,没文化”。
3.文学修养不高
艺术与文学之间实质上有特别密切的联系,从某一角度上而言文学也属于艺术范畴。目前,多数艺术专业学生的文学修养普遍不高,从来没有说通过文学修养来不断增强自身的艺术修养,更有一些学生的文字书写不够规范。如果艺术专业学生的文学修养低下,将直接加大艺术学习难度,比如不清楚艺术背后蕴藏的深刻意义,所创作的艺术作品中没有文化内涵,只表现出了基本技能,无法通过作品向人们传达耐人寻味的深刻涵义。
三、提高文化艺术素养的路径
加强艺术专业学生文化素养教育与培养已经是艺术专业教育者和相关人士当前的瓶颈课题,应引起足够的重视,通过各种路径提高学生的文化艺术素养,从而实现艺术专业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要求。
1.文化成绩的提高
通常来说,艺术专业学生在很小的时候就接触了专业学习,多数都对自己的专业“情有独钟”,更有一些学生将艺术看作是比自己生命还重要的东西,于是花大把大把的时间专注于专业学习。艺术专业学生经常会参加各种艺术类的实践活动,应合理安排专业课程与其他文化课程学习。适当地融入文学、美学、哲学等基础课程,并且邀请专业人士来校开展人文讲座,为艺术专业学生创造良好的文化生活,从而培养其文化修养与人文素质,为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打下坚实基础。培养学生基础文化修养,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健全其知识体系,以此增强其综合素质。采用艺术高中生模式对高校艺术专业学生进行培养,在提高学生专业水平的同时,还要注重提高其文化成绩,将艺术教育与文化教育紧密联系起来,从而使学生的文化艺术素养得到大幅提高。
2.文学修养的提高
根据艺术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匹配的文学修养方案,鼓励他们主动了解教育大师、艺术大师的智慧与心灵世界,闲暇时间阅读一些教育名著,深刻体会名家所表达的深刻含义,和大师谈历史、说现实,这将是无比美妙的享受和体验。只有具备较高的文学修养才能促进艺术专业学生更高层次的发展。
3.内在思想素质的提高
在培养艺术专业学生素质、习惯及观念时,应采用一定的文化战略,唤醒学生的心灵,鼓励学生养成良好的价值观与高尚的思想,并端正他们的人生态度,坚持不懈为了理想而不断努力;对艺术专业学生开展职业素质教育,以不断增强学生的道德修养与职业素质;培养学生正确的学风,提高学生对学习的认真态度、勤奋态度。思想政治教育具有较强的引导作用,侧重于人生观、世界观与待人处事的理念,强化学生的自律意识,通过约束、引导作用促进学生综合发展。利用具体制度规范学生的日常言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样才可以引导学生成才成长。
4.创新教育模式
艺术来源于生活,通过具体方式将抽象的思维表达出来,从感性角度再现社会实际生活,所以艺术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培养艺术专业学生有别于数学、物理等专业的思维方式,这些学生追求感观效果。所以在对艺术专业学生开展思想、行为教育过程中,应始终坚持“以情动人”、“情感化人”的教育理念。摒弃过去陈旧的教育方式,要结合艺术专业学生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及个性特点来制定相匹配的教育模式。总之,只有从尊重学生个性的角度出发教育和培养人,才能使学生在良好的教育环境下健康稳定发展。
5.科学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提高教师水平
艺术教育成功与否的关键之一在于学生能否适应教师的教学方法,能否适应专业教师的教学特色高效掌握知识理论。相关教育工作者应根据艺术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理想的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新增综合理论、人文与社会学课程,在提高艺术专业学生理论基础的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综合素质。高校在制定艺术专业学生的人才培养目标时,应充分考虑学生文化素养的培养重要性,教育者应具备较高的理论水平与综合能力,力争广大的教职工都具备良好的人文修养及综合素质。
6.充分挖掘并利用艺术专业人才的资源和潜能
艺术教育管理层不仅要注重提高学生的艺术趣味,还要科学设置艺术专业课程,并将两者紧密联系有效使用。课程设置过程中,在涉及简单的技术性艺术训练课程的同时,还必须新增有关于艺术方面的文化课程。课程实践教学中,艺术专业学生应从横向角度比较多个学科,同时对学生的艺术学习与创造提供科学指引,充分挖掘艺术作品中所隐藏的文化底蕴,这对学生文化素养的形成有一定的帮助。艺术专业教育管理层还应专门开设艺术与文化课堂讲座,以此和其他艺术院校建立良好的沟通交流关系,调动学生参加听讲、交流的积极性,将艺术与文化有机结合。艺术专业学生除了掌握艺术技能技巧,养成良好的艺术情趣,树立现代化艺术观念外,还应充分掌握历史、哲学、艺术史、文化方面的知识。现代社会要求艺术专业学生在养成良好的人文精神、追求艺术终极价值的同时,还应积极应对生存与发展压力,获得社会发展动力,提高技能技巧。
民族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现阶段大学生传承民族文化过程中受现代文化元素的冲击较大,充斥着“重技轻论”的思想。基于此,高校在开展公共艺术教育过程中要重视民族情感,转变教育观念,完善高校公共艺术课程培养体系与教育机制,对于高校学生公共艺术教育中传承与发展民族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民族文化;公共艺术教育;传承
0引言
民族文化是具有独特意识形态的文化资源,体现出民族的精神与智慧。从汉字、陶瓷、丝绸、四大发明、文房四宝到书画、诗词、礼乐、戏曲等方面都体现出民族价值观与文化精神。当代大学生应该了解艺术教育与思想诉求间的关系,认识艺术的作用,全面发展自身的独特个性。而公共艺术教育中缺少民族文化内涵是难以用想象力来补充的,因此,需要各方面积极努力,让民族文化在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中得到良好的传承。
1民族文化在公共艺术教育中的应用现状
1.1受现代文化元素的冲击较大
随着科技快速发展,信息的传播与更新速度特别快,借助网络、报刊、电视等媒介,大量信息不断涌向高校,对高校学生的思想与价值观造成冲击。高校与学生都无法全面地将民族文化要素与公共艺术教育结合起来,无法将自己学习到的哲学、文学、历史与艺术知识妥善地结合在一起,无法在目前拥有的知识前提下,进行开拓性的艺术创新。
1.2“重技轻论”的教育思想严重
民族文化在公共艺术教育中存在重视技能轻视理论、重视西方轻视东方的现象,难以在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过程中发挥出重要作用。在教学过程中,部分师生强调专业技能的理解与掌握,在民族文化理论方面较欠缺,让民族文化教育的地位逐步降低。高校学生的民族文化意识不强,进而导致具有价值的民族文化在逐步遗失。
1.3囿于传统,缺乏创新
我国的应试教育机制及以就业为目标的大学教育,造成现代大学生的民族文化底蕴较差,无法全面认识民族文化内涵,导致大学生分析能力、辨识能力差,缺乏完善的价值选择意识与思想理念。尽管学生中不乏有人学习过绘画、书法和音乐,但因为其感知与理解艺术能力不足,使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视野的广阔性及完善民族艺术的可能性降低。难以有效的继承民族文化传统,更无法创新民族文化。
2公共艺术教育中民族文化传承的困境
2.1公共艺术教育缺乏民族文化传承意识
面对强势侵入的国外文化和对传统民族文化的狭隘理解,中国艺术教育一度陷入短暂的迷茫中,造成我国民族文化整体比西方发达国家落后,甚至在某一时期产生盲目注重西方文化、无视民族传统文化的现象。落后的教育理念必然导致教育速度放缓、教育成效较差的情况。因为长时间受实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影响,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成为可有可无的附属品,不重视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与正确审美观。近些年,国家大力提倡与深入推行素质教育,才让禁锢已久的教育思想获得解放,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才得到重视和发展。
2.2民族文化多样性与公共艺术教育限定性存在的矛盾
我国悠久历史造就形式多样的民族文化,如民族音乐、民族乐器、民族歌舞等。多样性的民族文化教育与学生个性间的差异为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增加困难。高校艺术教育很难在课程内容、师资等方面满足每位学生的个性要求。我国传统的应试教育,造成学生接受高校教育时缺少必要的文化艺术底蕴,而此底蕴,在一定程度上来自于对民族优秀文化的发展与继承。加大素质教育力度,是传播与发展优秀民族文化的必然要求。
2.3基于民族文化传承的公共艺术教育机制尚不完善
过去传承民族文化的方式基本是书本记载和口耳相传,其传承与发展的效率较差还遗失很多优秀文化。信息化快速发展的今天,高校公共艺术教育逐步成为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方式。但公共艺术教育的民族文化传播机制仍不完善。主要表现在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中传承民族文化的教学与研究是脱节的,没有建立起系统、全面的机制。其方式方法与理论基础都较陈旧,难以有效的鉴赏与分辨民族文化的优劣,因此无法科学的继承与发展民族文化。
3公共艺术教育中民族文化传承的路径
3.1转变教育观念,提高民族文化传承意识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根植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传统,汲取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目的是培育大学生深厚的民族情感、激发想象力和创新意识。因此,要提高对民族文化教育的关注程度,积极转变传统理念,在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目标、课程设置等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并全面开展民族文化教育。高校教育应该以辩证、发展、科学的态度引导和鼓励学生既要继承本民族优秀文化成果,也要借鉴与学习其他文明成果,提高与培养学生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自信心与自尊心,以包容、和谐的处事态度,对外来文化进行融合,并积极传承与发展中华民族文化。
3.2分层次构建民族文化传承的人才培养体系
尽管我国民族文化拥有丰富的内涵与千年的历史,也建立起独特的表现形式、形态特征、文化理念及创作方式,但还没形成系统、完善的理念体系。现阶段,社会处于巨大的变革中,构建起一系列涉及中国传统社会学、心理学、哲学、美学、语言学,独特、完整的中国民族文化体系是必要且重要的。中国建立民族文化教育体系,为促进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首先要重视各地区民族文化的实践与传承,建立起分层次、多方面传承民族文化人才的教育体系。其次要建立起以公共艺术教育为介质,以民族文化为主要内容的多角度、多种类文化艺术作品的交流与展示平台。引导与鼓励学生建立和参与民间艺术社团,定期开展能够体现地域文化的艺术展览,在活动中邀请传承民族文化的艺人进行讲座,举办各种类型的民族文化研讨会等等。
3.3构建基于民族文化传承的立体化公共艺术教育机制
在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中建立起传承民族文化的教育、学习、科研基地,构建起合理、科学、系统的研究机制,逐步探索新方式,补充新理论,在传承、发展民族文化方面发挥作用。建立起集教育、学习、研究于一身的民族文化基地,第一步要建立一支研究、保护民族文化的团队。借助对民族文化内涵及发展的研究,分析与甄别目前掌握的民族文化资料,努力做到去伪存真,既重视民族文化的继承也积极推动民族文化的发展,并研究出发扬民族文化的新方式。
4结束语
民族文化与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传承与发展是互相促进的。随着全球化参与水平的逐步增强及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公共艺术教育需要转变教育观念,提高民族文化传承意识,分层次构建民族文化传承的人才培养体系,构建基于民族文化传承的立体化公共艺术教育机制,以全面促进民族文化地传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舒畅.我国民族民间音乐的传承在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中的体现[J].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