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美术启蒙教学计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加强学习,提高认识。
为了更新教师观念,提高教师的认识,学校利用教师集中学习的机会,向教师宣传艺术教育对小学生成长的作用及长远影响,提高全体教师对艺术教育的思想认识,转变教师“唯分是从”的片面认识,为顺利开展艺术教育活动打下扎实的思想基础。
二、加强宣传,得到社会的支持。
为了得到社会、家长的支持,我们利用家长会的机会,向家长介绍学校的艺术教育项目及学校的开展情况,宣传早期艺术教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对家长提出在家庭里要着力培养孩子学习艺术的兴趣,给家长在如何培养孩子的艺术兴趣方面予指导。
三、挖掘潜力,健全艺术教师队伍。
要搞艺术特色教育,必须要有一支素质比较高、热爱艺术的教师队伍,这是搞好艺术特色教育的关键。为此,学校积极挖掘校内的师资力量,把素质好、能力强的教师安排到艺术教育岗位上。着力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四、强化教学,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1)强化课堂意识,严格执行课程计划。
学校每学期在开学之前都认真通读教学计划,把计划中的艺术教学课程加以认真落实,在班级课表上给予明确。为检查艺术教学课程的落实情况,学校不仅把班级课程表上教室外墙,还安排中层干部随时进行教学巡视,检查课程表的落实情况。对于在巡视中发现的问题及时与相关教师进行交流,敦促教师精心备课、认真上课,牢牢把握艺术教育的主阵地——课堂,严防挤占挪用现象的发生。
2)建立兴趣小组
为了进一步强化艺术教学,形成艺术教育的特色,我们在全体学生中挑选一些有特长的学生,建立各类艺术兴趣小组。为他们配备好指导老师,定期开展活动,使他们的艺术水平不断得到提高。
学校开设的艺术类兴趣小组有:美术、书法、音乐、舞蹈
3)重视优生培养。
培养艺术特长生,就是让部分基础比较好的学生,接受艺术启蒙教育,从而造就一部分有一定艺术特长的优秀学生。对于有一定基础的学生,我们要求指导老师给予重点关注重点培养,与此同时,积极与家长进行沟通,把学生的实际情况告知家长,争取家长在对孩子的艺术教育方面给予更多的投入与支持,让他们成长得更快。
4)开展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示艺术才能的舞台。
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对开展艺术教育具有极大的推动力,学校虽说人数较少,艺术尖子生不多,本着鼓励为主、欣赏为主的原则,挑选较好的学生参与画廊的布置、校园墙面的布置、节目的演出。在校园的画廊中,我们时常会看到学生的书法美术作品,在去美术教室的走廊上,一幅幅经过装裱的学生作品挂在墙上,既美化了校园,又激励了学生。营造了浓浓的温馨的艺术氛围。在迎六一诗歌朗诵及课本剧表演中,学生精彩的朗诵博得了阵阵喝彩,一个个诙谐幽默的课本剧展示了学生的聪明才智。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前教育;美术
当前许多高职院校设立了学前教育专业,不仅可以为幼儿园和幼教机构培养复合型专业人才,也能够储备幼儿教育专业人才。在学前教育的众多课程中,美术课程占据较重的分量,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必须掌握美术教学能力,才能更好地向幼儿传授美术知识。为提高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教学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在设置课程目标时需充分考虑幼儿的需求及特点,结合学生自身情况,针对性地进行授课。此外,教师需采用多种举措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美术修养及基础技能,学生只有打下扎实的美术功底、具备良好的传授能力,才能在将来的幼儿教育教学中更好地进行启蒙教育,让幼儿更好地接受艺术的熏陶,感受世界的美好。然而,当前许多高职院校的学前教育并未充分联系实际,而是按照以往的思路在进行教学,不利于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更不利于幼儿教育的发展。基于此,对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教学实践进行研究,具体如下。
1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教学方法不当美术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主要课程之一,然而并非所有学前教育的学生都具备美术基础[1]。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充分考虑所有学生的实际情况,造成具有美术功底的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教师传授的知识,而那些没有美术基础的学生则无法很好地消化美术课程的专业知识点,影响教学效果。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属于理论+技能课程,然而大班制的授课方法无法有效结合学生实际情况进行分类指导授课,一方面不利于美术课程的学习,另一方面造成授课效果较差,甚至会引发学生的厌烦心理,降低学习主动性,形成恶性循环。培养方案不灵活随着社会及经济的发展,现在的幼儿园教学更加多元化,对幼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然而,许多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方案长时间不予更新,培养目标也不能根据日益变化的幼儿教育的实际情况进行设置。现阶段大多数美术教师在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授课时遵循之前的培养方案,重点关注美术技能的传授[2],未充分考虑幼儿的实际需求,无法将美术教学与培养幼儿艺术素养进行融合,导致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无法真正领会幼儿教育中如何对幼儿进行美术方面的启蒙,不利于培养专业的幼儿教师。教材更新缓慢教材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要媒介之一[3],当前许多高职院校使用的教材往往是几年前编制的教材,教材更新缓慢,无法满足现在飞速发展的幼儿教育。在学前教育的众多课程中,美术方面的教学往往不受重视,这也是导致教材更新缓慢的原因之一。而实际情况表明,目前越来越多的家长注重从小培养孩子的审美观及艺术素养,无形中提高了对幼师美术方面的要求,教材更新缓慢无疑是提高学生美术教学能力的阻碍之一。学生学习的主观性不足美术课程的学习,兴趣起着主导性的作用,而学前教育专业的许多学生之前并未系统学习过美术课程,即使部分学生有过美术课程学习经历,也仅是高中三年的学习,对美术学科的认识并不深刻。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学生无法理解课堂上教师传授的知识,会逐渐对美术学科的学习产生抵触心理。此外,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学生进入学校后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在学习方面普遍存在懈怠现象,很少有学生能够主动学习,导致无法较好地掌握美术知识与技能。理论与实践联系不足在美术课程中存在较多专业性很强的内容,比如素描、速写等,这些内容一方面学习难度高,容易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利于知识的消化吸收;另一方面在幼儿教学中实际用处很小,对幼儿教育帮助不大,无法达到学前教育专业开设美术课程的初衷及目的。理论与实践联系不足,导致教学效果较差,教学过程中存在较大的困难,更不利于学生快速地吸收和掌握知识,浪费了教学资源,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教学改进措施
为提高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教学效率及质量,增强教学效果,有必要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制定具体的应对措施。笔者结合教学体会及教学实践,提出如下应对措施。改进教学方法,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在美术课程教学中要充分了解每个学生对美术知识的掌握情况[4],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对其进行分组,将美术功底较好的学生分为一组,美术功底薄弱或无美术功底的学生分为一组,然后分别对他们进行授课指导。增加美术功底较好学生学习难度,提高要求与任务量。同时,建立“传帮带”互助小组,鼓励美术功底较好学生在课余时间从专业课方面帮助其他学生,相互督促、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对于美术功底薄弱甚至无美术功底的学生,从美术基础知识开始传授,为学习美术专业技能打好扎实基础,有利于更好地理解深层次的内容。积极鼓励基础薄弱学生在课余时间加强美术专业知识学习与练习,为将来从事学前教育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结合实际定期更新培养方案培养方案是本学科教学的纲领性文件,直接决定着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方向。现在的社会发展迅速,对幼儿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的学生需掌握更加全面的知识。为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美术知识,涉及培养方案中的美术部分,需要充分调研幼儿教学现状,结合幼儿的实际发展需求,有针对性地定期对培养方案进行更新[5],与最前沿的理念及实践相结合,才能更好地培养满足幼儿教育要求的幼儿教师。对美术教材进行定期更新与培养方案一样,美术教材也需要结合幼儿教育的发展进行定期更新。如果教学过程中一直延续使用老版教材,不利于学生吸收新知识与技能,学生不能更好地满足幼师的相关要求与社会需求。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实际情况,不断对教材进行完善与更新。教材丰富完善的过程,不仅有利于教师学习掌握新的知识,也有利于培养出优秀的从事幼儿教育工作者。提高学生学习美术课程的兴趣,增强学习主动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增强课堂的趣味性,注重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增加课堂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学习环节。在备课与制作课件时,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合理的教学环节与进度,增强课件及学习资料的美感,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学生课堂关注度。在授课过程中,教师要有效利用理论知识结合实际生活案例,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终达到教学目的。定期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教学高职院校注重培养应用型人才,确保学生学习期间掌握相应的美术专业技能,毕业后适应学前教育教师所具备的专业技能要求,仅仅依靠理论教学是无法实现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加大对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制订相应的实践教学计划,与知名的幼儿园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定期安排学生到幼儿园进行实践教学,在实践中寻找自己的不足并不断提升自己,力争成为一名优秀的幼师教育工作者。在课堂中加入素质教育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将来从事的幼儿教师工作,不仅仅是为了给幼儿传授绘画技能,更是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和艺术素养。所以在今后的美术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发现美、欣赏美的能力,在课堂中加入名人名画欣赏、看画讲故事等环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教学案例实践
课前:充分准备教学资源、设计教学环节根据美术课程的特点,结合培养方案及教学目的,利用一切教学资源,比如图书馆、网络、学科论文等,制作适用于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教学课件,供学生进行相应课程的学习。合理设计两节课为一课时的教学内容,一般提前做好环节计划,如签到、互动答疑、总结、课后作业布置,设计好教学语言和通知任务书。课中:积极组织课堂,争取最大限度调动学生进行线上学习一般情况下,提前五分钟进行课堂签到,确保学生能够按时上课。通过课堂讲解向学生推送本学科最前沿的知识内容,结合美术学科背景及现实案例,可以更加生动形象地向学生传递专业知识,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进而加深对课程的理解,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美术基础课程属于理论与实训相结合的特殊课程,在课上应给予学生充足的学习时间,除了进行必要的理论学习,还需要一定的练习时间。以素描基础课程为例,将教学讲解控制在20分钟左右,个人练习时间为40分钟左右,剩余30分钟进行课堂互动,点评讲解练习作业,便于学生及时改正、提高。课后:合理布置作业,巩固学习内容任何课程的教学都需要课后作业的支撑,以巩固课上学习内容,拓展知识面。一般根据当天课程学习内容合理设计课后作业,美术基础课程作业一般为客观题与主观题相结合的方式呈现,动手练习作业较多,课后作业及时进行讲解,这样不仅做到及时有效的监督,也有利于知识的回顾。
4结语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在今后的学前教育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对美术学科的培养,加强对美术教学的重视度,不断优化创新,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幼儿教学能力,还要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提高其实践操作能力,开发其创新思维,为社会培养更多优秀、高素质、高水平的幼师教育专业人才,促进幼师教育的良性发展。同时,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也需要在教学中不断提升自己,理论联系实践,提升教学质量,为教育事业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刘洋.多元化教学模式在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的应用[J].现代交际,2019(4):195-196.
[2]刘杰.浅谈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科技教育,2018:201,203.
[3]李淑银.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改革实践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6(11):78-79.
[4]董贝贝.对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的探索[J].艺术科技,2018(6):269.
关键词:幼儿美术;创新意识;兴趣体验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22-0246-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22.160
《幼儿教育指导纲要》这样阐述了的幼儿教育活动:幼儿的教育教学是幼儿的积极参与,不是被动的接受教育,在幼儿园的教学当中,教学的内容必须与幼儿兴趣相结合,必须和幼儿的接受能力相吻合。因此,当我们在教学中,发现自己的教育教学与实际情况有出入时,就要研究问题的根源,正确掌握幼儿年龄阶段目标和幼儿近期发展情况,来制定适合自己的教学任务,尤其是在幼儿美术教学的环节当中,而要在教学中达到这一要求,必须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幼儿美术教学中培养幼儿的兴趣
在幼儿美术教育活动中常常有这样的现象,孩子举着铅笔说:“老师,我不会画!”当孩子说不会画时,是孩子不能把生活中的相关体验和绘画融合起来,不知道怎样用绘画符号表达具体的形象。此时,教师可以创设一系列的问题情景,鼓励幼儿回忆事物具体的形象的主要特征,或让幼儿仔细观察具体的形象的细节,帮助他们唤醒相关的体验,引导幼儿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大胆地用绘画符号来表达。比如,有一次美术课,我教孩子们画《乘汽车》。里面有众多的人物,孩子不知道怎么画。我先让他们回忆自己坐公交车的经历,然后出示了许多坐在公共汽车里的照片给他们看,他们明白了,“哇!就是要画坐车的人啊!”孩子们高兴地开始画了。有的孩子画了男人,有的画了女人。有的还画了烫卷发的女人,穿花裙子的小孩等。站着的人要抓吊环,所以抓吊环的那只胳膊比另一只胳膊长了很多。有的孩子只画了大大的脑袋,身子是一个圆或方块,胳膊和腿只用一条线表示。虽然画面显得不“合理”,但他们却对自己的画赋予了无限的童稚之美,对自己的表现力充满了信心。《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要避免仅仅重视表现技能或艺术活动的结果,而忽视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态度的倾向。”
二、理解幼儿的美术,激发幼儿的创造力
很多孩子十分喜欢绘画,其实他们在正规的美术教育启蒙之前就已经开始了画画的经历,在墙壁上、被单上、地板上创作了许多“得意”之作,他们画天画地画自然,画人画物画宇宙,无所不画,就是这些他们所喜欢的东西,才是幼儿的画笔之所在。幼儿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用自己的心在想世界,然后用自己的笔去描摹眼中看到的、心中想到的世界,他们认为世界万物就是那样的,而在我们成人的眼里,世界好像就不是那么一回事了。所以有的教师就不理解幼儿的作品,经常性地否定幼儿的美术作品,有的甚至打击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殊不知幼儿用一种独特的目光去观察着周围的世界,把它们画在纸上。幼儿的发育还处在初级阶段,他们在生理、心理上的机制尚不完善,所以画出来的艺术形象往往具有他们的主观色彩,理性的客观的成分很少,这正是幼儿画的天性所在之处。在一定程度上说,正是他们的这些幼稚的天性,在他们的作品中所展示的内容是成人望尘莫及、意想不到的。因此教师应珍惜和爱护幼儿的这一特征,不要抹杀他们的艺术细胞,应遵循幼儿自身的发展规律,充分理解幼儿天真的心理,科学合理地激发幼儿潜在的兴趣,使幼儿在美术学习活动中得到良好的教育。幼儿美术教育是一个长期的工程,不可能一朝一夕能实现完成的,我们在培养时务必要制定长远的完善的教学计划,来实现我们的目标。幼儿美术兴趣的培养,还要注重他们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如果没有创新能力,那他们只能在原地踏步,没有进步,这样是不会有所发展的。
三、放手让幼儿自由创作,真正体验成功的快乐
幼儿画画之前并没有想着用哪种技巧或是完成什么作业,他们只不过是通过绘画学会了一种跳跃的、灵动的、感性的思维方式。美术技巧对幼儿期的绘画来说意义不大,关键是他们高兴或悲伤的情感能否在绘画中得到宣泄,更应该注重他们审美意识的培养和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如孩子们画《快乐旅行团》这幅画时,除了画上了旅行的人,还把自己认为美好的东西全加了进去,有的孩子甚至画了三个太阳。但每个孩子说起自己的画来却都头头是道,眉飞色舞,这时我们不能说画的乱了。捕捉生活中的形象,画出眼中的世界和心中的激情,这样还可以培养出具有美术才能的儿童。有位版画家曾说过:“有了生活,孩子就有了快乐。有了生活,艺术就有了常青树。”
一、准确把握学前教育特点,深化幼师学校课程改革
深化幼师学校课程改革,需要准确把握学前教育特点与规律,才能进行有的放矢的教育。首先,对于幼儿教师来说,由于教育的对象是学龄前儿童,尚处于教育的启蒙阶段,因此解决“如何教”比“教什么”更重要。其次,幼儿教育对教师的职业技能,如弹、说、舞、唱、画等艺术教育能力有较高的要求。再次,幼儿教师要在教学中引导孩子接触客观世界的各种现象,因此要求教师要具备广泛的学科知识。再次,幼儿教师要采用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独特方法,将广博的知识创造性地融合到孩子所喜爱的活动中去,在活动中引导孩子去观察、体验,进而形成一定的概念和经验。最后,幼儿教师善于激发、培养和保护学前儿童正在萌发的对自然、对社会、对科学、对艺术的兴趣和爱好,并注重儿童个性品质与心理的培养。
目前,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尤其是国家越来越重视学前教育的发展,学前教育领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幼儿教师素质的要求大大提高,即幼儿教师除了掌握幼儿教育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具有在幼儿教育机构进行保育、教育的能力外,还要富于创新能力,能设计、编制具体的幼儿园课程教育方案,设计与研发儿童玩具,在更高层次上理解幼儿并开发幼儿的潜能,对幼儿教育工作进行深入研究,成为有发展后劲的幼儿教师。这就要求幼师学校必须对幼儿教育专业课程进行具有调整与改革,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传统的幼儿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一般分为文化课程、专业课程、技能课程和实践课程四大块。这个课程结构看似合理,但实际上存在诸多弊端,如各类课程比例失调,课程设置过于单一,对学生技能培养力度不够,教育实践环节不被重视,等等。针对这一弊端,近年来,我校加强了教学常规管理,继续推行《周口幼师教师量化管理试行条例》、《周口幼师优质课标准》,在教学改革和课程设置上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二、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优化幼师学校课程设置
毋庸置疑,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各级各类学校的招生规模在不断扩大,毕业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幼师学校毕业生也不例外。尤其不容忽视的是,幼师的生源存在着文化基础知识薄弱等问题。文化基础知识“先天不足”,导致个别幼师学生存在“混张文凭”、好找个工作的思想,对文化基础课兴趣不浓,被动地接受知识传授。教师抱怨学生基础差,感到教会学生学习压力比较大。通过调查发现,一些基层幼儿园虽对幼师毕业生的技能,如写字、口语、弹琴、舞蹈、绘画、手工、组织文艺活动等要求严,但对其文化知识与水平要求不高。已经参加工作的毕业生也反映,掌握的一些文化知识与技能不能满足幼儿园教学需要,还需在工作中进修学习。
鉴于此,周口幼师突出幼师办学特色,深化教学改革,积极探索教育规律特别是幼教规律,确立了“文化课为基础、教育理论课为核心、专业技能课为关键”的思想,走“发展个性、培养特色人才”的路子。结合学前的教育教学实践,从学生实际出发,大胆进行教学改革。在课程设置上打破“文化课为主,技能课为辅”的课程模式,构建新的课程体系,除保证语文、数学两大基础学科课时不减外,适当缩减其他文化课的课时,增加专业课、技能课课时。压缩后的课程由于受教学时数的限制,不能完全按照教学大纲进行,我们组织有关人员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把难度较大、不适应学生学习的教学内容作为学生选修课或自学内容。在技能课方面突出实用性,削弱“专业性”。例如在美术课教学中,以前一、二年级基本上以素描为主,三年级注重学生色彩和国画技法,专业性太强,过于注重学生美术基本功训练的。改革后的美术教学,除安排一、二年级用一些时间训练基本功外,将大部分时间用到教学简笔画、儿童画、图案设计、手工制作等实用美术上。再如舞蹈教学,以前注重学习古典舞和民族舞蹈,对儿童舞蹈学习不多,更谈不上学生编排儿童舞蹈了。调整教学内容后,坚持舞蹈教学为幼儿教学服务的宗旨,从新生入校开始,便将儿童舞蹈放在重要位置,到三年级毕业时,每个学生至少能跳二十个以上的儿童舞蹈,并能改编或自编一些简单的儿童舞蹈,真正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适应了幼教人才市场的需求。
三、依据就业形势需要,开设幼师选修课程
以往,按照国家教学大纲要求,学生入学后的学习是在统一模式下进行的,传授学生的知识内容与结构基本上相同。但实际上,学生在文化知识与能力等方面参差不齐,自身认知能力与文化素质也不一样。学生的兴趣爱好也各不相同,有的喜爱唱歌,有的喜欢舞蹈,有的擅长弹琴,有的乐于画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实践经验证明,优化教学环境,深入研究学生,重视并培养学生的这些兴趣、特长与爱好,就能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与能力,培养一大批有一技之长的幼教人才。
在幼师教学实践中,按照开课计划不可能兼顾到每一位学生,要解决这个问题,较好的办法就是开设选修课程,作为必修课的一种补充。经过对学生素质、爱好等情况的摸底,结合2009年河南省首届毕业生技能大赛相关要求,我们在课程设置方面,坚持文化课、专业理论课和技能课有机结合,突出幼师特色,调整课程设置,除开好必修课外,还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开设了舞蹈、琴法等技能课,确定了以下选修课科目:幼儿舞蹈、创编韵律操、教学简笔画、手工制作、儿歌弹唱、幼儿故事演讲技巧、三笔字、幼儿园课件制作、幼儿游戏创编、手风琴伴奏、民族管乐,等等。加强选修课教学,为培养“合格+特长”的幼儿教师打下了基础。在学生自愿报名的基础上,学校分别组班上课,要求各选修课教师先掌握学生的基本情况,然后由任课教师制定出授课计划,根据学生实际确定辅导的侧重点,期末按照原定教学目标进行检查考核。近年来的教学实践证明,这种做法是切实可行的,提高了学生动手和动脑的能力,对学生而言也起到了扬长避短的作用,深受在校学生的欢迎,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强化教育实践环节,适时安排学生见习与实习
幼儿教师从事的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职业,需要具有较强的教学实践能力,这种能力必须在具体的幼儿园教育教学实践中才能发展、完善。
1.建立教育实习基地,并与省内外幼儿园、实习基地保持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依据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办法》,学校调整教学计划,组织08级学生到深圳、惠州等地顶岗实习和勤工助学。妥善安排09级学生的见习工作。帮助学生到全市八县一市一区的幼儿园、学前班进行见习活动。定期检查并指导学生见习。通过见习,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便有针对性地改进教学。在圆满完成教育实习任务的同时,也积极为幼儿园实习基地服务,加强与实习基地的联系与交流,从而在较为良好的环境中培养幼师生的教育能力。
2.丰富教育实习的内容和形式。将模拟实习(试讲等)、幼儿园各领域教学工作实习、幼儿班级管理实习、卫生保健工作实习等不同实习重点结合起来,使各种实习内容相互补充,提高学生的教育能力。另外,我们还积极探索幼儿园实(见)习的形式,将集中、分散与穿插结合起来,强调教育实(见)习安排的创新,以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如学校组织08级的学生利用暑假到南方的幼儿园、工厂去顶岗实习,既丰富了学生的社会实践经验,又开阔了学生的眼界,还让学生体会到了父母养育子女的艰辛,感恩的情感得到了进一步强化。返校后,学生的学习目的更加明确,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更高。
3.适当延长教育实(见)习的时间。教育实习的效果如何,一定程度上是凭借足够的教育实习时间来保证的。为此,我们在安排学生实习时分两个时间段:一段是从三年级上学期进行集中实习,把学生分成若干实习小组,每组派三到四名辅导老师,对学生备课、试讲进行辅导,观摩优秀幼儿教师的教学录像。请幼儿园老师到学校对实习生进行工作态度、幼儿园各科教学等方面的辅导。三年级学生采取分散实习的方法,把实习生按户口所在地,分到各县的教育实习基地集中实习一段时问,通过教学实践提高幼师生教育的能力。
1.明确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英语知识
为各行各业培养中等职业技术人才是中职院校的办学目标,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中职院校十分重视专业课的教学质量,却忽略了英语教学的质量。教师应让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意识到英语学习对于幼儿教育的重要程度,不仅要将美术、舞蹈、声乐等专业课学好,更要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对幼儿进行英语启蒙教育,培养幼儿的兴趣,是幼儿园开设英语课的主要目的。中职院校的学生英语基础较差且在较短时间的学习后就步入工作岗位,因此中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英语教师要针对学生这一情况,制定与英语幼儿教学相符合的教学计划,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在进行音标教学的时候,学生要明白发音器官包括上下唇、上下齿、舌尖、硬腭、软腭等,同时设计“Canyoureadit?”的活动环节,通过love、hate、gate、bus、bike、like等单词,让学生感受发音的部位,并通过教师的领读来加深印象。
2.调动学习兴趣,树立学生学习英语的信心
中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大部分学生不知道如何利用音标拼写单词;甚至有些学生都不会正确地书写26个英文字母等。中职院校的英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对学习英语知识充满信心。第一,明确学习英语的意义,让学生意识到英语教育对幼儿教育的重要性,调整学生的学习目标,引导学生积极参加英语活动,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第二,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与人沟通、交流都需要用到语言,因此口头交际能力是十分重要的。英语教师要鼓励学生,使学生对英语学习具有足够的信心。例如,课前可播放英文歌曲或英文电影,并引导学生跟着字幕练习发音。例如可以是电影《Titanic》中的主题曲“Myheartwillgoon”中“Ibelievethattheheartdoesgoon,lovecantouchusonetimeandlastforalifetime.”课堂中可以组织关于这个电影的小点评,让学生有话说。第三,给学生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将学生作为英语课堂的主体,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英语知识,拉近与教师之间的关系。例如在《幼儿感知语法的教育方法》这节内容的教学中,可以先让学生发表观点,随后通过游戏和引导感知be动词、have/has的用法,并通过简单的连线题让学生进行操练。
3.丰富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第一,情境教学法。中职院校的英语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学生创设特殊的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使学生尽快地融入到英语学习中,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可以把教室当作supermarket、bank、hospital等,展开情境对话。第二,趣味教学法。教师可利用中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较为活泼的这一特性,引导他们尝试不同的课堂游戏,调动学习的热情,使他们能够自主地学习英语知识。例如,教师可引导学生开展“What’sthis?Thisis...”的游戏。第三,利用多媒体设备。传统的教学模式使课堂变得枯燥无味,而利用多媒体设备进行教学能够将枯燥、单一的英语知识变得生动、具体化,能够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增强英语教学的趣味性,从而给学生创设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歌谣是幼儿教育的重要方式,因此学前教育专业的英语学习也要注意多积累歌谣,并通过多媒体进行播放,如“Rain,rain,goaway:Rain,rain,goaway;Comeagainanotherday.LittleAngelwantstoplay;Rain,rain,goaway.”其他的还有“MyHome”、“Myfamily”等。
4.加强师资建设,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
为了满足社会的需要,中职院校的英语教师要调整授课方案,培养适合幼儿园英语教学的幼儿教师。中职院校的英语教师首先要夯实自己的英语知识,完善自身的英语素养;还要爱护学生,与学生友好相处,鼓励学生,为学生树立信心。英语教师也要多学习,提高自身的英语能力,敢于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新型的教学方法。
园林专业是一门跨学科、综合性、实践性强的学科,不仅要求学生通过4年的学习掌握全面的理论知识,而且要求学生必须具有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同其他地方院校一样,湖南城市学院园林专业开办时间不长,在办学中暴露出不少的问题,如何适应社会的需求,培养更多用得上、留得住的园林专业人才,并通过不断探索和实践,办出自己的专业特色,为当地培养出大批应用型人才,值得认真探索和研究。
鉴于目前的社会大环境和湖南城市学院园林专业的实际情况,我们从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和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方面,探讨地方性本科院校园林专业实践教学问题。
一、突出人才培养计划中的实践教学
传统的教学计划注重基本知识及基本理论的学习,造成了学生实践时间少、实习内容单一、不能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也没有创新能力的问题。
2006年以来,学院连续对园林专业教学计划进行了较大幅度修改,在保证学生基本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压缩理论知识,重点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美术实习、测量实习、专业实习、综合实习、顶岗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共50周。
(一)创新实践教学内容与形式
科学、全面的教学内容体系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理论依据,要有效地开展实践教学,必须完善实践教学大纲。因此,根据园林专业的特点,对专业教学计划和大纲进行调整,在保证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加大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培养的实践项目和课时的比例。特别是加大对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践教学内容的力度,使学生进行较多的综合性和设计性的实践环节,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来增加实践教学周数:将综合实习由原来的1周增加到2周,保证学生在校4年学习实践总时间不少于50周;压缩理论课教学时数,增加课堂讨论、教学实验时数。对于一些实践性强的课程,如植物学设置了实验教学,园林树木学和园林花卉学都在课程中有1/3课时的现场认识实习;充实实践教学内容,增加课程设计和专业实习等内容。在修改教学计划时要求专业主干课增加课程设计训练环节,如园林工程设计、工程制图等课程。毕业综合实习由实习教师统一安排,而顶岗实习则是学生到生产单位进行实习,由所在单位进行考核管理,这能够进一步增强学生的责任心,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构建“两个循环”的实践教学体系
创新应用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系统过程,从基本能力的训练到专项能力的培养再到综合能力的强化,这需要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作为支撑。实践教学是一个循序渐进而又持之以恒的过程。因此,在实践教学中构建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综合的教学体系是十分必要的。为此,我们在实践中构建了“两个循环”的实践教学体系。即实验(实训)课一课程设计一教学实习(专题训练)构成的第一个循环;参与教师科研课题一参与工程项目的设计与施工一校外基地综合实习(毕业实习)或“顶岗实习”构成的第二个循环。其中第一个循环主要强化“基础训练”,第二个循环旨在“综合、运用、创新、提高”。
二、改革实践教学的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是培养高素质、创新型园林专业人才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课本为中心、黒板为中心的单向封闭教学手段已不能适应新的教学要求。特别是在实践教学中,必须采用多形式、多渠道的教学方法与手段。
(一)采用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教学具有图文并茂、生动形象的特点。它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形象思维能力的提高,空间想象力的培养都将大有裨益。特别是对于季节性强或者暂时没有现场实习条件的课程,采用多媒体教学,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加强教学的互动,提高教学效果。如该学院要求相关教师将常见植物花卉做成多媒体课件,以满足不同时间的教学需要,同时增加了教学的直观性。
(二)建立阶段性训练,实施灵活的现场教学
园林专业的许多课程实习往往受季节等因素影响,阶段性训练对于这些课程的学习与巩固是行之有效地途径。如植物学、园林花卉学、园林树木学、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管理等课程实习,将学生带到工地、苗圃、植物园进行“现场教学”,使学生对各种景观树木、花卉、园林设计形式、管护方法有了直观的了解,许多在课堂上难以理解的内容通过现场观察一目了然,从根本上解决了实验室教学模式固定、内容单一、缺乏创新,教学效果差的问题。同时,通过对春、夏、秋、冬四个季节,不同地方园林植物的观察与认识实习,达到举一反三,循序渐进的目的,使学生由感性认识达到深刻的理性认识,为植物造景的设计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同时,根据课程的设置,组织学生到各类城市绿地中实测与调查,加强感性认识。通过对实地各类型绿地的调查分析,让学生对不同类型绿地设计原则、方法与各功能分区安排以及各类景点设施的布局有一个全面地了解,并提交相应的实习报告及测量图纸。[3]同时尽量与施工单位联系,安排学生亲临施工现场,通过施工现场教学,让学生对工程施工的组织管理、现场布置安排、地形测绘、土石方工程、建筑、道路、园林各类管线的布置等施工技术问题有进一步的理解、熟悉与掌握。这种身临其境的教学具有事实胜于雄辩的说服力,缩短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距离,是园林专业不可缺少的教学方式。
(三)建立模块训练,实施灵活的实训方法
园林专业的许多课程实习往往受现场安排等因素影响,容易与教学进度安排不一致。为了保证实训内容和质量,学院主要采取定目标、定任务的措施。对于重要的训练内容采取限时限量的“压力”训练。如园林规划、园林建筑设计等课程,学生既可以在课堂完成,也可以在课后完成,但必须在限定时间拿出设计图,教师按照设计效果评定成绩。实践证明,模块训练是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有效途径。为了加强学生实际动手能力训练,学院根据每一门课程特点,将实习内容分为若干个模块进行有重点的反复训练,如将测量学实习分为8个模块,让学生先在校园内练习测量,然后到野外进行测量训练。通过反复训练,能使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基本的操作方法,以及熟练使用仪器设备,教学效果良好。
(四)加强校内外实践性教学基地建设
校内外实践性教学实习基地是完成实践性教学的基础,有了稳定的实习训练基地就能为学生实习创造良好的条件。[2]我们将实践教学训练的重点放在校外基地,在校内建立了植物学、建筑设计模型等实验室,使园林专业的办学条件有很大的提高。同时,还在新校区建成花卉苗圃,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是学校充分利用社会力量和资源,与企业事业单位联合建立教学实训基地。近几年来,该院在建好校内现有基地的同时,在湖南省植物园、益阳生态园有限责任公司等单位建立了校外实习基地,有力地促进了教学质量和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不断提高。
(五)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
1.加强“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制度
为了提高毕业实习效果,学院采用与企业联合安排的办法,根据企业的工作需要将学生安排到相应的工作岗位“顶岗实习”,学校与企业签订联合培养协议,双方共同安排实习指导老师,使学生明确实习任务和工作内容,增强学生的责任心,学校与企业定期组织检查和交流实习的情况。同时,也鼓励学生进行校外“毕业设计”。经过多年的实践,“顶岗实习”和校外“毕业设计”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使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工作责任心进一步增强,许多学生通过实习找到了满意的工作。
2.支持学生参与科研及社会服务工作
湖南城市学院的许多老师都是规划、建筑、园林方面的专家,他们承担着大量的科研与项目。我院充分利用这一优势,鼓励学生参与教师承担的科研项目和园林规划设计招标项目。一方面学生利用业余时间进行实践训练,获得老师具体指导;另一方面,老师通过具体工作指导,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工作责任心,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积极性,也提高了他们的科研能力。
三、实践教学的思考
(一)学生理论知识和动手能力欠缺
首先,学校要在教学观念上做到知识和能力并重,对实践性强的学科特别要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其次,学生主观上应摒弃重理论轻实践的思想,在校期间认真上好实验课并积极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培养和增强自己的实践能力。
(二)缺乏开放式网络教学体系
针对园林专业设计类课程多、学生多、交叉性强、综合性强等特点,我们缺乏开放式网络教学体系,应从以下两方面加以克服:一方面要加强资料室及网络建设,通过最新的期刊、资料及网络获取最新的知识和信息,了解世界各国最新的设计动态。另一方面要利用校园网作为平台建立“设计之窗”、“实践之窗”等主页进行辅助教学。这样能促进教师之间、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思想沟通、学术交流,既便于高年级学生的专业学习,又有助于低年级学生的专业启蒙。
(三)教学经费紧张
[关键词]幼儿英语英语教学质量
随着我国幼儿园教育改革的日益深入,幼儿学英语已引起了不少家长和教师的积极反应,可以说已开始形成了一种“热潮”。这种情况对于推进我国的英语教育,提高人才综合素质无疑会产生深远的影响。但是如何使幼儿真正学会英语?如何提高英语教学质量?针对这一问题,笔者从明确目标、学科整合、培养师资和加强研究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1明确目标
1.1 总体目标
幼儿园英语教学是一种第二语言的启蒙教育,其着眼点应放在幼儿学习英语的兴趣、学习习惯和各种基础能力的培养上,而不是单纯的语言知识的掌握。因此其总体目标是:(1)培养幼儿学习英语的兴趣。(2)培养幼儿初步的英语口语交际的能力。(3)培养幼儿对英语语言的敏感性。(4)培养幼儿能成功使用英语交流的信心,发挥幼儿学习语言的潜力。
1.2 具体目标
要实现幼儿园英语教育的总体目标,必须制定一系列的具体目标。
1.2.1教学计划。各地幼儿园在制定英语教学计划时应因地制宜、因园制宜、因人制宜,要根据幼儿的年龄、兴趣、认知、学习、生活等生理心理特点以及语言习得的基本规律来组织和实施教学。
1.2.2开设形式。幼儿英语课是双语教育还是兴趣班?是语言知识课还是语言实践课?各园应有明确的方向。
1.2.3教学目标。幼儿在学习之后在听、说、唱、看等方面应达到什么程度,各园应根据本园幼儿的水平及本园具体情况进行合理的定位。
1.2.4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选取应遵循下列原则和标准:所选内容与幼儿当前的生活、学习经验相关。如数字、颜色、玩具、动物、家具、家庭成员、交通工具等等,这些都是幼儿日常生活感兴趣、能理解的事物;内容本身可以组织有趣的游戏;教学内容中的语言应当是幼儿通过直观手段可以整体理解;教学内容应体现一定的交际功能,如问候、告别、感谢、道歉、请求、疑问等等。
1.2.5教学模式。幼儿园英语教学往往都是采取以游戏活动为主的教学模式。教师应本着“活动游戏化,游戏交际化”的原则精心设计和组织生动活泼的英语游戏活动,让孩子们在活动中学,在游戏中吸收,从而不知不觉地在愉快的环境中学到英语。
1.3 各年龄段目标
教育目标都具有层次性,对不同年龄班应有所不同。
小班:培养幼儿的英语兴趣及听力。
中班:培养幼儿正确发音、掌握基本单词、进行简单对话的能力和对语言的理解能力。
大班:培养幼儿根据不同情景运用语言描述的能力。
2学科整合
所谓学科整合,就是将英语教育融入幼儿园整体课程之中,统筹计划安排幼儿英语教育活动,使之成为一个有机整体的组成部分。
与其他学科整合的英语活动既包括用英语组织的游戏活动,也包括用英语组织的部分生活、学习等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在所有的英语活动中,英语有时是学习内容,但在更多的时候是教师的组织语言和师幼共同游戏的材料。如当幼儿每天来园离园时,英语教师和扮演卡通形象的小朋友可用英语迎送幼儿和家长,并与其进行简单的交流;在吃点心、进餐、睡眠、盥洗、散步、游戏活动、区域活动等日常活动中,英语教师都可反复地运用常用英语词句,潜移默化地引导幼儿进行听、说练习。幼儿学习和运用英语做游戏,不是从思维和逻辑上接受英语表达的规则,而是自然地从游戏中接受英语表达的方式。教师在一日活动中随机地为幼儿提供学习和练习英语的机会,让幼儿在活动中无意识地模仿、操练,使幼儿时时感到英语就在他们身边。同时,在英语教育活动中,揉和多种儿童发展因素,通过音乐、美术、动作语言等各种手段,促进幼儿语言和其他方面的发展。幼儿可以在一日生活这样一个很自然的环境下接触英语,也有利于幼儿习得语言。有位教育学家曾经这样说:“教好外语的首要条件是要尽可能地让学生接触外语和使用外语,学外语就象游泳一样,学生必须泡在水中,而不是偶尔沾沾水。学生必须潜到水里面去,并感到得其所哉,这样他最后才能像一个熟练的游泳者那样乐在其中。”幼儿学习英语也是这样,只有通过在生活中的模仿和运用,才能真正地获得语言表达的能力。所以,教师应该根据幼儿的特点,努力创设生活化的英语教学氛围,提供一个幼儿想说、敢说、爱说的英语环境,让幼儿沉浸其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从而激发幼儿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运用英语的能力。
3培养师资
教师是决定幼儿园英语教育成功的关键,是幼儿语言习得的模仿榜样和主要输入源。因此,有无合格的英语教师是幼儿园能否开展好英语教学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目前幼儿园英语教师的来源主要有:(1)原班幼儿教师教外语。他们懂幼儿教育,所用方法符合幼儿的特点,但在英语方面多为半路出家,语言质量难以保证。(2)英语专业的毕业生。他们的英语专业知识扎实,口语水平高,但是他们缺乏幼儿心理学、教育学的专业知识,不了解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以及语言习得的基本规律,在音乐、舞蹈、美术等技能方面相当薄弱,无法很好地胜任幼儿英语教师一职。(3)外籍教师。外籍教师在语言上的优势是无可否认的,但是具备幼儿心理学和教育学知识的外教少之又少,他们只是把英语当作一门课程来教,师生互动活动不多,不能满足幼儿的需要和兴趣。理想的幼儿园英语教师,最好是教师专业水平、艺术技能、教学艺术、创新能力以及活动组织能力等都可以直接影响到幼儿英语学习的质量。他们是语言环境的创造者和体现者,幼儿英语教学的特点要求他们必须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能熟练掌握“说、懂、学、蹈、唱、做”几方面的技艺。所谓“说”,就是要求幼儿英语教师有很强的英语听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要有比较纯正标准的语音语调。“懂”,即教师应该具备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以及语言习得基本规律的专业知识。“学”,是指善于摸索教学方法和规律,及时总结教学经验,具备较强的科研能力。“蹈”,即舞蹈,幼儿英语教师要能跳舞,会运用各种形体语言与幼儿交流沟通。“唱”,即唱歌,幼儿英语教学内容很多都是以歌曲童谣的形式呈现。“做”,就是做游戏,制作教具、图片、简笔画以及其他饰物等。所有这些都是构成语境的重要因素。因此,对幼儿英语教师的要求也就相对较高,非经过专门的训练不可能完全胜任。
要解决师资问题,各幼儿园、师范院校和国家教育部门应该齐抓共管。对各园所来说,一方面可以选派目前担任英语教学的幼儿教师到大专院校接受专业培训;另一方面,可以聘用英语专业的毕业生,对他们进行幼教岗前培训,集中学习幼儿教育理论。师范院校也应根据市场需求,从人才培养角度出发,开设适应社会需要的“幼儿英语教育”专业,招收培养高质量的本专科学生,毕业后专门从事幼儿英语教学和研究工作。目前较具备这一培养资质的是幼儿师范学校的外语系。首先,外语系可以培养较高专业素质、较强口语表达能力和听说能力的学生;其次,幼儿师范学校本身就具有培养专业幼儿教师的师资和各方面的条件。所以,英语专业与幼教专业的结合必将培养出合格的幼儿英语教师,能真正实现幼儿教师英语化,英语教师幼儿教育化。同时,教育行政部门也应出台相关的政策,对幼儿英语教师的任职资格进行界定。
4加强研究
一方面,我国幼儿园英语教育的发展历史还不是很长,所以在幼儿英语学习的特点和规律、英语教学模式等方面的研究仍然有限。尽管在我国许多大中城市特别是经济发达地区的英语教育已取得了一定成绩,对英语教育研究也做出了一定贡献。而在另外一些英语教育起步较晚的地区,相关的研究还是很少,实践缺乏理论支持。另一方面,目前各地区英语教育开办得有特色、较成功的幼儿园大多数都是从开办英语教育的同时开始这方面的研究,而且在科研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理论是对实践的总结,同时又对实践起指导作用,没有理论的支持,我们的工作将无章可循。因此,各地区幼儿园要发展幼儿英语教育,必须组织教师们从事脚踏实地的研究,探寻本地区幼儿学习英语的特点和规律,总结出可以指导实践的教学经验,构建一种适合本地区幼儿的英语教学模式,为幼儿园课程改革和建设提供理论和实践的依据。
参考文献:
[1] 余珍有.幼儿园双语教育的实践研究[J]. 学前教育研究,2000(4):35-38.
[2] 赵琳 强海燕.儿童早期第二语言浸入式教学与整合建构研究[J]. 学前教育研究, 2002(4): 30-33.
[3] 余珍有.应该让幼儿学英语 [J]. 学前教育研究,2002(3):28-30.
一、激发兴趣,增强学生的动手意识
众所周知,初学者对微机这种高科技产品存在着神秘感和畏惧感,而对键盘和鼠标,他们不敢下手。农村初中学生由于见得少,这种感觉更加强烈。为了激发兴趣,在微机课的起始教学中,我用相当多的时间给学生展示计算机的多媒体功能,让学生看到计算机的确“多才多艺”,在不影响教学进度的情况下教会学生进行电脑游戏,激励学生动手参与,提高学生使用鼠标和键盘的能力,让同学们上网,引导他们到信息世界去“冲浪”,让他们感受到计算机世界的无穷乐趣。
二、循序渐进,妥善处理好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
前面己经说过,农村的孩子由于见识少,回去后又没有机会上机练习,因而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学习任务是有一定困难的。为了提高教学效率,我仔细研究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妥善制订教学计划,把握好教学进度。教学中,我对学生的学习要求体现一种“坡度”意识,开始时降低难度,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在练习中促进提高,使学生在不觉得“难以适应”中,始终怀着浓厚的兴趣。在组织初中学生学习Excel时,为了证明计算机有强大的计算能力,我先要求学生着手计算某列或某个区域约几百个数值的结果,多数学生半途而废,个别学生较有毅力,但很费力。我再用计算机表演计算过程,几秒钟的运算就得到精确的结果。学生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很直观,也很深刻。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增,很快就掌握了本课需要掌握的计算方法,先后计算了几张工作表中的成绩统计。在此基础上,再向学生介绍计算机在Exce1领域中的其它应用。学生就容易接受和理解了。
三、更新观念,探讨多样的课堂教学模式
现代教育理论研究表明,固定的课堂模式越来越不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更不利于培养创造性人才。更新观念,实施多种形式的课堂教学也是推行素质教育的要求。微机教学课时少,如何少时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开发他们在计算机运用方面的创造力,是我们每个计算机教育启蒙者经常思考的问题。例如,在小学生的第一堂微机课上,教师不一定非得讲解有关计算机常识。可以直接带领他们到微机室,让孩子们看看、摸模,教会他们掌握计算机的开机、关机的方法,让他们自由交流第一次上机的体会,开始就让孩子们形象生动地感知电脑、操作电脑,给他们带来成功的喜悦,留下更多的想象空间,效果会更好。
四、素质为本,正视信息技术学科有的“零起点”现象
“零起点”现象是小学、初中、高中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都有信息技术基础、操作系统简介、文字处理、网络基础、用计算机制作多媒体作品等相同或相似的模块。
“零起点”现象,使得各类学校计算机的入门教育内容相对滞后,一些新技术如多媒体和一些新面世的软件在课堂教学中都不见踪影,这就使得我们培训出来的学生仍象没有学过微机一样,对市面上的主流配置和流行软件都—无所知。有人总结:“学校培训为应试,部门培训为考级”,微机课的教学从应试出发,考什么就教什么,这就走进了微机教学的误区。我认为,在微机教学中,同样要提倡素质教育,重视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培养提高,不唯考试、考级内容是瞻。我花相当多的时间介绍微机的发展趋势,介绍新问世的一些新硬件、新软件,开拓学生的视野,提高他们对新知识的应变能力。另外,我注意培养学生随机查阅资料手册能力,让学生带着实际问题查阅、参考资料,这是衡量学生自我获取知识能力及创新精神的主要标志。教学中,我把主要精力放在提高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意识和能力上。在学生碰到问题时启发他们查阅相应的参考书和资料,尽可能地自己排除问题,重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目前适合微机学习的课外读物是很多的,如《电脑爱好者》、《中国电脑教育报》等。通过学习这些读物,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灵感,而且能使学生的知识面更加开阔,方方面面而获得的知识整合在一起,思维更加灵活。
五、学以致用,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育的整合
培养学生的知识创新素质,是课程知识的教育价值之一,也是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改革所要着力追求的目标之一。创新素质教育的一大特点就是跨学科。传统的学科教育往往强调了线性思维,而忽视了发散思维,这样是很难培养出具有创新素质的人才的。计算机的工具性,为以学生为主体的跨学科教育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条件,教师应让学生在巩固性练习中,多进行知识的整合创造。如用 Windows自带的“画图”进行美术创作,用WPS2000 或Word2000设计贺卡、办报,用Music作曲、用VisuFoxpro分析班级成绩,用Internet进行信息交流等。这种学以致用的教学方法既有利于完成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任务,又有利于开发学生智力、促进学生主动发展,使“两个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关键词 书法进课堂 路径 破解
为适应新时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继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教育部曾出台了系列文件,明确要求中小学必须开设书法课。早在1998年,教育部出台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写字教学指导纲要(试用)》,要求小学教育阶段必须开展写字教学。2001年6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在义务阶段的语文课、艺术课和美术课中对写字教学予以加强,强调了写字教学的重要性。2002年出台了《教育部关于在中小学加强写字教学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了中小学写字教学的目的和意义,并对写字教学作出明确规定。2011年出台的《教育部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开展书法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初步的书法欣赏能力,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并对课程和课时数作出了规定。2013年2月,教育部正式出台《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明确规定各学段的硬笔和软笔书法的学习内容、学习目标”等。从以上的梳理中可以看出:“书法进课堂”主要指的是书法教育作为一门课程安排进中小学的课堂。十多年来,教育部门对书法教育进行了逐步规范,体现了国家对书法教育的重视,解决了中小学书法教育中的诸多问题,在教育部门的指导和引领下,各地中小学“书法进课堂”正逐步推进。
一、“书法进课堂”的现实困境
教育部门指导文件的相继出台,促进了中小学书法教育现状的大大改观,但在现实操作中仍然存在一些难以回避的困境。
1.师资之困
当前,由于没有“书法教师”岗,中小学的书法教师多由语文、美术和校内有书法专长的教师兼任,少数学校也聘请了书法家和有一定书法基础的社会人士担任书法教师,绝大多数学校不仅没有专业的书法教师,甚至连具备书法基础、能指导学生正确写字的人都没有。书法教师的紧缺情况严重。
我国中小学书法教师数量短缺现象不言自明,“在岗”的书法教师除去少部分专业教师外,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兼职的语文、美术教师,他们懂得教育,具备教师资格,但对书法不胜精通;另一类情况是外聘的书法家和在书法方面有一技之长的社会人士,他们在从事书法教学之前很少接受过专业培养或培训,对教育的规律不甚精通。因此,当前“在岗”的书法教师,在书法基本素养、书写技能、教W能力等方面参差不齐,难以胜任中小学书法教师这一岗位,即便勉强承担书法教学任务,也很难达到预期效果,保证不了书法课程的教学质量。更何况,中小学生正处在写字的初级阶段,是良好书写习惯形成的关键期,此间书法教师的正确引导与指导将影响学生的一生,至关重要。
2.教材之困
尽管从1998年教育部制定《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写字教学指导纲要(试用)》到现在,已经过去了十几年,但适合中小学生的书法教材仍处在“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研究编写阶段;中小学书法教材不仅要重视书法知识的介绍、书写技能的传授,更要重视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的培养,重视艺术性与实用性的高度统一,重视体现中小学生书法学习的规律和书法教学理念,还应体现教材思维,观照写字与书法、硬笔与软笔的衔接与区别。当前市场上出现的《中小学生书法字帖》《中小学书法练习册》《中小学生书法艺术指导》等之类的书籍,要么过分拔高,要么简单重复,要么缺少系统性,还未达到教材的高度,全国统编教材值得期待。
3.课程之困
严格规范的课程体系是良好书法教育的基础。教学认识上,受应试教育左右,在高考指挥棒的支配下,学生、家长、学校及社会都错误地认为书法课程应让步于“应试”课程,从属于语文、英语、数学甚至美术课,所以,规定完成的铅笔字、钢笔字、毛笔字教学任务难以很好地落实。教材开发上,因为教学评价的优与差不与教师的任何利益挂钩,难以触动教师主动研究学情、教情、教法及教学效果,更谈不上校本课程和乡土教材的开发。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依据个人经验和专长爱好随意改动、增减教学内容,导致书法教学的随意性,使学生难以得到科学系统的训练。教学方法上,一般以教师讲授、示范,学生描红、临摹的授课方式为主,很少见到启发式、探究式、实践式、讨论式教学方法的运用,课堂显得枯燥无味、死气沉沉,缺乏生机,时间一长,容易出现厌学情绪。其实,书法史上有许多动人故事可资讲授、书法作品中有许多审美情愫值得品味、书法传承中有许多人文情怀值得颂扬……如能将这些内容融入书法教学,肯定有事半功倍之效。课程评价上,由于书法课归于素质教育而非应试序列,课程评价难免随意,学生的课业成绩难以反映实际书写水平。学生的课业成绩往往由平时表现“成绩”、出勤“成绩”、书写“成绩”组成,均由任课教师评定,与其说是最终成绩,倒不如称之为过程性评价或总体评价更为贴切。学生只要依据老师的讲授、示范不断临摹,从“不像”到“像”,不缺课,课堂不捣乱就“优秀”了。
“书法进课堂”必须结合中小学书法教育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规范的教学大纲,明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要求、教学时数和教学进度等,指定教材和教学参考书目,要求教师在严格执行教学大纲的前提下,结合中小学实际和地域特点开发出高质量的校本课程和乡土教材,形成生动活泼、科学严谨、突出个性的课程体系。
4.专家引领之困
多数中小学书法教师往往长期扎根于教学一线,疲于繁重的教学任务,眼界和视角难免局限,不善于高屋建瓴,科学研究。为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就需要了解中小学书法教育、熟悉师范教育、熟悉书法专业的专家“引领”。因为中小学是书法教育的启蒙阶段,不仅要重视书写技能训练,也要兼顾书法史、书法理论、书法审美及书法文化的介绍,兼顾到书法的实用功能和艺术表现;既要观照规范汉字书写的要求,也要兼涉审美情趣的培养,这样的教育专家往往集中在高校。所以,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都应关注书法教师的职后教育,完善培训计划,通过“国培”“省培”“县培”和教师进修、课程学习等途径来培训和培养书法教师,接受专家引领,提高“书法进课堂”的实效性。
二、“书法进课堂”困境的破解
1.提高认识,中小学增设专职书法教师岗
面对书法进课堂,部分学校、家长、学生或多或少地存在抵触情绪,认为现代应试教育下,考试科目大都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哪有时间和精力去学习书法,与当前的“减负”呼声背道而驰。存在这种认识偏差的原因是不了解书法的素质教育功能。武汉大学美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刘纲纪在《书法美学简论》中提出:“书法艺术的美,是现实生活中各种事物的形体和动态的美在书法家头脑中反映的产物。在这种反映的同时,书法家又表现出他的一定的思想感情。”所以,学习书法的过程就是美育的过程,书法活动就是美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书法的形式美不仅使人得到精神上的享受,重要的是可以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书法的意境美可以使人们得到精神上的享受,同时可以使人获得某种教育和启迪。因而,中小学的书法教育是自觉的、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素质。在中小学阶段,开设书法教育,能够使青少年在学习书法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较高的人文素养,以及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也可以使青少年了解民族传统文化知识,形成文化认同,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
“书法进课堂”能否得到真正重视,还需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切实作为,在中小学增设专职书法教师岗。在没有专业教师的情况下,中小学书法课只好由语文、美术教师兼任,或聘请社会上有书法特长的“书法家”兼任。由于语文、美术教师并不具备系统的书法专业知识,外聘“书法家”又缺乏师范素养,所以书法基本素养、书写技能、教学能力等方面参差不齐,教育质量很难保证。设置书法教师岗紧迫而必须。
2.选、培互补,打造优质师资队伍
优秀的书法教师不仅要精通书法,还要具备“为人师”的三个“度”,即师德修养的厚度、专业学识的深度、人文知识的广度。其来源无外乎两种途径,职前挑选和职后培养。
目前我国高等书法教育取得相当大的发展,高校培养了大量书法人才和书法师资,中小学可以结合自己的实际需要,挑选出适合自己的优秀师资,作为种子教师,通过传、帮、带来提升书法教师的整体水平,进而提高书法教育质量。也可选派一些具备教师素质的兼职教师参加书法进修班、书法高研班、硕士研究生学位课程进修班、高级访问学者等的培训,强化书写水平和书法技能,提升师资水平。还可通过参加书法成人教育、“国培”“省培”等多种方式改善师资结构,完善师资队伍。
总的来说,目前我国已基本形成多层次、多渠道、多格局、完善的书法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培训过程中一旦融入中小W教育知识、融入师范技能,培养、培训的人才完全能够满足中小学书法教育师资的多样化需求。
3.借力高校,联合开发课程和教材
多年来,由于用人制度和工作性质的原因,大量的书法博士、硕士云集高校,他们活跃在书法创作、学术研究、书法教育的各个方面,他们所取得的成就正在改变和影响着当代人的书法观念,为当代书法繁荣发挥着日益显著的作用,得到了人们的普遍认同。他们在书法学科建设、学术研究、课程体系研究、教材教法探讨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丰硕的成果,他们的研究领域正在向基础教育辐射和渗透。中小学可以借助它们的实力,通过合作或协同创新的方式开展学术研究。只要中小学主动嫁接,“书法进课堂”的教材开发、课程体系研发、校本课程与乡土教材建设等都会得到很好的解决。
4.总结经验,建立科学的教学评价机制
教学评价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书法进课堂”应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通过相对评价与绝对评价、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自我评价与家长(第三方)评价等多种形式来检验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再把这些评价信息反馈给师生,让教师有针对性地研究学情、教情,有针对性地备课,适时调整教学计划,从而顺利实现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状态,达到学习目的。通过建立科学的教学评价机制,让教师和学生共同面对不足,查漏补缺,教学相长,互相促进,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5.开展研讨,积极推行智慧课堂
书法是中国的国粹艺术,“鲁迅先生这样说:‘我国的书法艺术是东方的明珠瑰宝,它不是诗却有诗的韵味,它不是画却有画的美感,它不是舞却有舞的节奏,它不是歌却有歌的旋律。’”要把书法这一国粹传承好、弘扬好,中小学确实有许多工作可以做。比如,可以定期邀请书法家、书法教育家到校为师生作示范和学术报告,开阔大家的视野;也可通过名师沙龙的形式,定期邀请专家坐镇,主持交流与研讨,引领中小学书法教育健康、可持续的发展;还可通过名师课堂和集体备课等形式,发挥种子教师的引领作用。
当然,破解“书法进课堂”困境的对策还有很多,比如,定期举办和积极参与书法比赛,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促进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有效对接,与“互联网+”融合,开发新媒体课堂等。
书法是中华民族特有的艺术素养与审美观念的完美体现。我们每一个人从小就应该加强汉字书写训练,自觉传承和弘扬传统的书法文化。“书法进课堂”正是提高中小学生汉字书写能力、培养审美情趣、提高文化修养、促进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 教育部.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EB/OL].http:/// 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714/201301/xxgk_147389. html.
[3] 胡建铭,周彭,万谨林.全国中小学书法教育调查报告[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