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农产品走势分析范文

农产品走势分析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产品走势分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农产品走势分析

第1篇:农产品走势分析范文

【关键词】早籼稻;期货品种;稻谷产量;粮食生产;套期保值;国家粮食安全

中国不仅稻谷品种繁多,且种类多元化,早籼稻能成为第一个上市期货的稻谷品种,这与早籼稻的特殊性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早籼稻的特殊性

1.国内目前开发出的稻谷品种中,最早成熟并上市销售的就是早籼稻。因此早籼稻可以在某种程度上说成是后期稻谷市场的侦察兵,早籼稻的商品价值高,价格的浮动也比较大。同时在稻米市场正直青黄不接的时候,早籼稻的成熟期也到了,针对于市场需求的紧张,早籼稻又像是及时雨一样的出现。

2.早籼稻的国产数量不多,所以出口量也不大,相比于其他品种,国家政策以及对早籼稻的调控政策薄弱,价格趋向于市场化,浮动比率较大,这样早籼稻就符合市场期货保值需求和期货投资动机。

3.早籼稻符合期货合约中规定的品种特征。新陈之分明显,同时早籼稻的各个品种之间也很容易辨别,完全符合早籼稻期货合约的标准化理念,同时早籼稻相更易于保存存储,同时陈年的早籼稻更加有利于加工。

二、早籼稻期货上市的意义

早籼稻作为农业产品期货中的一员,它充当着侦察兵的作用,它的上市间接性的引导者稻谷期货市场未来的价格,同时,早籼稻期货还给农民和企事业期货保值提供了可观的数据分析。

1.早籼稻期货健全了中国农产品期货品种,开拓了期货市场的经营范围,间接的促进了粮食生产进程。由于再起期货市场的无目的无目标的盲目发展,农产品期货业随着国家对期货市场的整顿悄然退出了历史舞台,自此,国家半数的粮食生产经营得不到期货市场的辅助,而在2009年,早籼稻期货上市后,部件健全了农产品期货市场的需求品种,更加的完善了期货市场对粮食生产经营的指导。从而促使了农产品相关企业在观察市场变化的情况下能主动的调整自身的生产模式和经营策略,达到避免高风险的目的。

2.据不完全数据统计,早籼稻与晚稻的种植面积系数达到了0.39,也就是说早籼稻的种植面积带动了晚稻种植面积的增长脚步,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国内稻谷产量的增长发展。同时作为农产品期货市场的侦察兵,早籼稻更有利于缓解市场价格波动,从而保障国家粮食产业安全。

3.国内农产品期货市场的完善者就是早籼稻期货,它间接为国家进行粮食宏观调控提供了强有力的数据分析。早籼稻期货的上市促使国内农产品期货市场形成了期货和现货两种交易模式。丰富了农产品期货市场的体系,同时也促成了企业利用套期进行保值。最后,期货现货的结合,可以让国家能够及时准确的把握市场趋势,平衡粮价稳定粮价,保障农产品价格安全。

三、早籼稻期货市场后期走势分析

早籼稻期货自从进入到期货市场以来,一直不温不火,其主力合约一直表现平平,作为核心烙印较深的一种产品,相对缺乏了活跃性,因此关注早籼稻期货市场要关心以下几点。

1.国内稻谷产品的供应能力和需求状况

由于稻谷产品的用途比较单一,大都作为食用口粮,所以稻谷产品的消费是随着人口增加而随之增长的,即涨幅效果不显著。再加上金融危机的出现,直接的导致稻谷产品需求量疲软,这也给国内稻谷产品价格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2.国家政策对稻谷产品价格控制因素

在稳步提高粮食价格和促进农民收入的同时,国内粮食价格的可控制性比较明显,在掌握了充足的粮食资源以后,政策对价格控制明显的增强,这对期货市场也造成了一定的涨幅波动。

3.周期性质的新陈轮换储备

因为五月份是粮食轮换储备周期,而七月份早籼稻上市,所以每年的四月份会促使陈稻谷出现一个高峰,这种高峰会直接在模拟各种特定程度上打压价格市场。

4.天气因素决定着期货价格

5月、6月、7月是早籼稻的关键期,只要出现任何的风吹草动都能直接的影响到期货价格,所以,在上市后期必须关注早籼稻的成长和生产进度以及天气情况。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根据国内稻谷产品供应松懈,稻谷市场政策因素等方面的原因,早籼稻价格将呈现一种中长期稳中向上的发展走势,短期内,陈旧稻谷储备轮换和早籼稻生长期受到天气因素影响,都会对农产品期货市场产生负面影响,所以,在期货市场上,如果没有明显的信息提示出现,鉴于投资者的参与情况来看,早籼稻价格走势将以小幅度震荡为主。

参考文献

[1]刘刚.早籼稻期货品种上市对我国粮食市场影响分析[J].中国经贸导刊,2009(09).

[2]任芳.早籼稻期货将促成“中国价格”[J].农产品市场周刊,2009(16).

[3]罗江华.早籼稻期货投资策略探析[J].粮食科技与经济,2009(02).

[4]施鹏.波澜不惊的早籼稻期货交易[J].中国民营科技与经济,2009(05).

[5]中国证监会批准郑州商品交易所开展早籼稻期货交易[J].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公告,2009(03).

第2篇:农产品走势分析范文

一、国际因素影响

1 美元弱原油坚,经济环境利多油脂

油脂期货从4月底至7月初的下跌,除了自身基本面供给宽松、需求低迷影响外,与全球宏观经济不振、原油价格逆转直下、美元指数不断高走有着密切的关系。而近期,随着欧洲债务危机的平稳化解,全球经济二次探底的担心逐渐消除,自6月初,美元指数不断走软,弱势基本形成,目前来看还没有止跌迹象,而国际原油价格经过5月份的恐慌性下跌后,走势在震荡调整中也日益趋稳。

当前,我国主要油脂油料供应主要依靠国际进口,美元指数涨跌直接决定原料进口成本的高低。美元走软、原油走强将引领油脂期现货维持较为坚挺的走势。

2 不利天气继续提供市场炒作题材

第二季度农产品期价普遍进入天气炒作的关键期,今年依然也不例外。7月份油脂期货市场的全线上扬就是得益于在此期间不利天气题材的热烈炒作。据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近日根据绝大多数模型的表现做出预测,拉尼娜事件会在7―8月份形成,并将在2010年下半年不断加强,且有可能持续到2011年年初。拉尼娜现象的形成会造成全球气候的异常,美国西南部和南美洲西岸变得异常干燥,并使澳洲、印尼、马来西亚和菲律宾等东南亚地区有异常多的降雨量,大豆和棕桐油的单产会因此而受到影响。

主产区马来西亚的棕榈树种植户和交易商因担忧拉尼娜现象可能损及单产,棕榈油产量面临下滑的威胁,已经开始放缓将棕桐油果实运往炼厂,为8月份棕榈油的坚挺走势打下基础。8月份是美国大豆灌浆成熟期,虽然目前美国大豆的生长状况良好,优良率保持在6796的历史较高水平,而且生长进度也快于往年。但如果在后期出现任何不利的天气变化,就可能会造成单产下降,而在播种面积为历史高值的情况下,市场对待不利天气的炒作热情更为高涨。

今年加拿大油菜种植期间降雨不断,导致播种推迟,很多地区甚至未能播种。当前是油菜籽生长关键期,持续不断的降雨使农户无法使用农业机械喷洒农药,加上光照积温不足,作物单产前景不佳。油世界此前预估加拿大2010年油菜籽产量下降至1000万吨,远低于去年的1180万吨;预估全球2010/201 1年度油菜籽产量将达到5677万吨,低于上年度的5986万吨。产量的下滑为下半年菜籽油价格走高提供了基础,不利的天气情况也将在此基础上提升市场炒作热情。

逼近的拉尼娜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市场的活力,增加了多方入场的信心。因此,8月份走势对天气的变化较为敏感,应及时根据天气情况调整投资方向。

二、国内因素市场影响

1 价格调控政策或压制上行高度

7月28日,黑龙江省省内临储大豆定向销售加工和收购加工2009年度国产大豆核查工作方案的通知,这可能是对临储大豆抛售而做的事前准备工作。第四季度市场将面临新季大豆的上市,在新年度可能进行的临储大豆收购进行之前政府抛售2009年度临储大豆的可能性较高,这一潜在的利空因素对后期豆类走势影响较大,油脂影响泽偏轻,但仍需纳入关注范围之内。

7月28日,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工信部、农业部、商务部等多部门为进一步完善和加强现有市场调控体系,联合通知要求对大宗农产品市场进行有效监管,防止因管理不力造成部分农产品价格被肆意抬高,扰乱市场秩序的正常运转,损害广大粮油加工企业利益,以确保粮油收储工作积极稳步开展。稳定物价一直是我国经济调控的重中之重,虽然油腊的政策效应较谷物不那么明显,但也不应忽视。

2 库存依然充足,消耗仍需时日

在外盘走高带动下,贸易商入市积极性提高,近期港口出库量有放大迹象,但相对于进口补库速率来看,目前油脂油料库存依然充足,去库存化进程仍需时日。据中华油脂网数据,截至7月28日,主要港口大豆库存约670.3万吨,较前期同期上涨44.1万吨。据商务部进口信息,今年7月份中国进口大豆预计到港560万吨,比上年同期高出27%。这将是今年迄今为止第二高的单月进口规模。上月大豆进口创下了历史最高纪录,达到了620万吨。在连续高企的大规模进口之后,8月份进口大豆到港量预计将会回落,仅为389万吨。虽然8月份进口规模缩小,但港口库存水平的降低较之将会有时间段上的滞后至第三季度末,在消费未能显著改善的情况下预计后期大豆库存仍将保持在高位。

商务部进口信息显示,7月份我国进口豆油预报到港20.05万吨,8月预报到港32.34万吨;7月份进口棕榈油预报到港20.22万吨,8月预报到港7.39万吨。就整体供应情况来看,油脂油料近阶段库存仍充裕。需要注意的是近两月棕榈油到港量出现明显减少,将会对棕榈油及豆油价格形成一定支撑。分析当前库存模式认为,油脂后期仍有上行空间,但应警惕库存充裕情况下的市场回调风险。

3 需求预期提升市场上行动力

受气温偏低等反常气候影响,油脂消费旺季不旺,棕榈油的季节性消费需求启动较为迟缓,油脂整体需求亦略显疲软,现货市场购销不旺,去库存化进程缓慢。加之第二季度油脂价格震荡下行,市场看跌情绪弥漫,致使贸易商不敢大量囤货,使得港口库存高企。一旦价格上涨态势确立,贸易商的积极补库行为可能使油脂需求大幅增加,从而助涨油脂价格。

9月份将迎来大中专学校的集中开学,棕榈油的消费量将会迅速增加。而之后接踵而至的传统节日中秋佳节、国庆也将“闪亮登场”,掀起油脂消费的季节性高峰。“双节”的集中备货预计将在8月中下旬启动,需求的预期增加将为油脂现货价格的上涨提高基本面支撑。

三、后期走势分析观点

第3篇:农产品走势分析范文

新一轮物价上涨的成因和特点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过两次严重的通货膨胀:第一次是1988年至1989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分别达到18?郾8%和18%;第二次是1993年至1995年,CPI分别达到14?郾7%、24?郾1%和17?郾1%。2007年开始的新一轮物价上涨与前两次相比,在体制环境、经济开放度、总供求格局等方面有着很大不同。这一轮物价上涨更为复杂,既有需求拉动又有成本推动,既有国内原因又有输入型通胀影响,是多种因素叠加引起的。其主要特点和成因是:

农产品价格上涨为主带动的价格结构性上涨。2007年CPI走高开始于年初粮食和食用植物油涨价,加速于5月份猪肉价格突发性上涨,全年上涨4?郾8%。其中,食品价格涨幅达12?郾3%,影响CPI上升4?郾1个百分点。2008年一季度CPI同比上涨8%,增幅同比高出5?郾3个百分点,其中食品价格同比上涨21?郾4%。4月和5月CPI同比分别上涨8?郾5%和7?郾7%,其中食品价格同比分别上涨22?郾1%和19?郾9%,仍然是主要因素。这一轮农产品涨价,除了一些短期因素(如去年生猪发生疫病、今年初遭遇严重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和汶川大地震等),主要是受中长期因素的影响。一是从1997年至2006年,CPI累计上涨9?郾5%,平均每年上涨不到1%,尤其是农产品价格多年处于较低水平,而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持续上涨,农产品生产成本大幅度增加必然推动农产品价格上涨。二是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其结果是:一方面耕地逐年减少,2002年以来全国耕地面积净减少8820万亩;另一方面城镇人口不断增加,2002年以来城镇人口每年增加近2000万人,加之随着人民收入持续增长,对农产品(尤其是畜禽产品)的需求日益增加。因此,不论从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耕地有限、农业受自然条件的制约大、农产品需求有一定刚性等决定了农产品价格由劣等条件的生产成本加平均利润决定)看,还是从农产品供求规律看,这一轮农产品价格上涨都是必然的。工业化国家的历史表明,农产品价格逐步上升,从而使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逐步缩小,是伴随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不可避免的长期趋势。这个过程也是我国必然要经历的。问题在于,由于前些年农产品价格一直稳定在较低水平,使矛盾逐渐积累、集中爆发,以至于去年以来食品价格上涨过快,对低收入群体的基本生活影响较大。因此,必须采取有力措施抑制价格总水平的过快上涨。

输入型通胀对国内价格的传导和影响。近几年国际市场上原油、粮食、铁矿石等初级产品价格大幅攀升,而我国对石油、铁矿石等初级产品的需求大幅增长,对外依存度很高。因此,国内成品油、食用植物油、化肥、钢材等涨价主要受国际市场价格上涨影响,输入型通胀的特征明显。

旺盛的投资需求的推动。2003年以来我国经济持续保持10%以上的高速增长,投资需求旺盛推动国内投资品价格和土地、劳动力等要素价格上涨,并逐步传导到CPI。今年3月以来,工业品出厂价格涨幅都在8%以上。

这些因素决定了我国CPI近期仍将保持在较高水平。由于去年CPI上半年低下半年高,受翘尾因素影响,预计今年CPI走势将是上半年走高、下半年走低。

物价上涨与我国经济

结构性矛盾的关系

这一轮物价上涨的深层原因还在于,我国经济在持续5年10%以上的高速增长中积累了一些结构性矛盾,其突出表现是两个失衡,即国内储蓄、投资与消费失衡以及内需与外需失衡,经济增长在需求上过多地依赖投资和出口,在产业上过多地依赖工业尤其是重化工业。2003年至2007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一直保持高位增长,5年累计增长2?郾12倍。2007年投资率上升到42?郾1%,而消费率降到49%,为1978年以来最低。投资过度扩张造成一些行业产能过剩,必须依赖出口扩张消化,从而使外贸顺差占GDP的比重从2003年的1?郾5%上升到2007年的8%。从三次产业结构看,2003年至2007年第二产业的比重由46%上升到49?郾2%,而第三产业的比重由40?郾4%下降到39?郾1%。在轻重工业结构上,重工业比重持续上升,2007年达到69?郾9%,轻工业比重则降到30?郾1%。三次产业发展不均衡和轻重工业发展不均衡,同投资与消费失衡有密切关系,两者互为因果。

在投资增长很快、投资率持续上升的情况下,储蓄仍然大于投资,表现为净出口和资本净流出。这说明投资增长过快、货币信贷投放过多、外贸顺差过大,其根源在于储蓄率过高,而这又与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不合理变化密切相关。2003年至2007年,财政收入和企业利润年均增长分别超过22%和35%,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分别为9?郾8%和6?郾8%。据测算,我国总储蓄率上世纪90年代平均为39?郾8%,2006年上升到49%,这主要是由于企业储蓄和政府储蓄大幅增长。2006年,居民储蓄、企业储蓄、政府储蓄占国民总储蓄的比重分别为38?郾5%、42?郾2%和19?郾3%,其中居民储蓄的比重比上世纪90年代平均水平下降11?郾9个百分点,而企业储蓄和政府储蓄的比重分别上升6个百分点和5?郾9个百分点。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这种变化,是投资与消费失衡的重要原因。

这种内部失衡和内外失衡,在货币上表现为银行体系流动性过剩。一般来说,货币供应量增长率等于GDP增长率加物价上涨率(以CPI表示)。2003年至2007年广义货币M2累计增长率为117?郾6%,超过GDP增长率和CPI增长率之和80?郾0%达37?郾6个百分点。从理论上讲,超过经济增长正常需要的货币供应量都会表现为物价上涨。只是由于金融机构的存差不断扩大,这些超量货币供应才没有完全转化为物价上涨。近年来消费价格上涨和资产价格上涨,其根源是流动性过剩。

为什么会出现流动性过剩呢?问题又回到了前面所说的两个失衡上。国内储蓄与消费失衡,储蓄率过高,直接表现为银行体系资金过剩,引起货币信贷投放过多、投资增长过快、一些行业产能过剩,从而导致出口快速增长、外贸顺差不断扩大,加上资本项目顺差以及从其他渠道进入的境外资金,造成国家外汇储备超常增长,使中央银行不得不吐出大量的基础货币用于购汇。基础货币是高能量货币,到了商业银行就可以产生几倍的乘数效应。中央银行虽然采取多种措施对冲、冻结商业银行的基础货币,但流动性过剩问题仍然存在。因此,从根本上治理通货膨胀,必须解决银行体系流动性过剩问题,而这又必须解决国内储蓄与消费失衡以及内外需失衡问题。

今明两年的经济走势分析

最近有论者认为,当前我国经济形势和1998年十分相似,今明两年很有可能出现经济下滑。从外部环境和出口形势看,今年和10年前确实有些类似:1998年受亚洲金融危机影响,我国出口大幅回落,1998年出口仅增长0?郾5%,1999年增长6?郾1%。今年受美国次贷危机影响,美国经济濒临衰退,世界经济增速明显放缓。我国出口形势严峻,一方面外需减弱,出口市场面临萎缩风险;另一方面,受人民币升值加快、原材料涨价、劳动力成本上升、利率上调和去年外贸政策调整等多种因素叠加影响,企业出口成本明显上升。今年1月至5月出口同比增长22?郾9%,上半年出口大幅回落的可能性不大,但如果下半年国内外环境继续趋紧,一些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将难以支撑,出口增速有可能出现较大幅度的回落。

第4篇:农产品走势分析范文

[关键词] 粮食企业价格风险

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作为国家粮食购销主渠道,在粮食购销市场化以后的经营运作,一方面要参与市场经营活动,一方面又要贯彻执行国家粮油方针政策,在农民出现“卖粮难”时要想法“吞入”,在市场粮价上涨,社会粮食安全受到严重威胁时,必须及时“吐出”,以此缓解市场粮食供需矛盾的加剧。而企业经营好坏,其外部环境与市场粮食价格变动有着密切相关的联系。作为粮食企业如何在价格波动中赢得商机、搞好企业管理、拓展企业发展空间,获取企业效益最大化?已成为业内经营者主要思索的问题。笔者认为要解决这个难题,关键要掌握市场经济条件下规避价格风险的方法,根据现实情况作出合理的选择,使粮食价格风险降到最低。

一、粮食企业在价格波动中赢得商机要掌握规避价格风险的方法

受小农生产的影响,我国农业传统的避险方法主要是现货出售或储存。但是,市场经济发展越来越充分;传统的思维模式和生产方式难以立足于买方市场;这就要求粮食企业具备市场经济条件下管理价格风险的能力,了解一些可行的规避价格风险的方法。

1.套期保值与价格风险

为了避免农业生产价格风险,国际上通用的方法是在期货市场上套期保值。企业回避价格风险需要利用期货市场。并依据期货市场提供的仅威性、预期性的价格信号指导生产经营活动,进行套期保值。当前,粮食企业利用期货市场套期保值主要是通过买入套期保值和卖出套期保期的方法。买入套期保值就是先在期货市场上买入与其在现货市场上买入的现货商品数量相等、交割日期相同或相近的商品期货合约。然后,在买入现货商品的同时,在期货市场上进行对冲,卖出原先买进的期货合约,用对冲后的盈利来弥补因现货市场价格上涨所造成的损失,进而为其在现货市场上买进现货商品的交易进行保值。卖出套期保值是指先在期货市场上卖出与其在现货市场上卖出的商品数量相等,交割日期也相同或相近的期货合约。然后,在现货市场上卖出现货商品的同时或前后,又在期货市场上进行对冲(买进与原先所卖出的期货合约),用对冲后的盈利弥补因现货市场出售所发生亏损,进而实现其在现货市场上卖出现货保值。对粮食企业来说,套期保值是一种能够有效降低价格风险,保护其自身经济利益的方法。

2.远期合约与价格风险

远期合约是我国粮食生产者普遍采用的一种行之有效的规避价格风险的方法,占粮食总销售的绝大部分。远期合约的做法是生产者在尚未收获时,即与经销者以双方认为合适的价格签定的销售契约。按照契约,农民只需在收获后按约定的时间,将农产品交付给经销者,即可获得较为稳定的收入。

远期合约有现货远期销售合约、延期或延迟定价合约(包括固定基准合约和服务收费合约)、延期或推迟支付合约、最低价格合约等多种形式。有利于粮农根据生产期内价格变动状况灵活选择。因此,为了降低价格风险,粮食企业可与粮食经营者签定远期合约。

3.粮食储存与价格风险

粮食储存是我国粮食企业长期采用的一种规避价格风险的方法。但粮食储存会受到资金、技术、场地等因素的制约,且避险能力十分有限。粮食储存的核心是粮食企业为了避免在市场销售淡季,以较低的价格出售农产品,而在农产品收获以后,采取适当的措施暂时将农产品储藏起来,以期在销售旺季或价格较高时出售,获得收益。

二、粮食企业如何规避价格风险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我国的粮食企业面对紧逼的竞争,必须对粮食价格态势进行及时的分析,才能利用市场机会,有效的化解价格风险,抓住市场机遇,获得更好的经营效益。

1.粮食企业要准确分析粮食市场价格走势

粮食市场价格走势的准确分析预测是正确选择规避粮食价格风险的前提和基础。粮食企业要对粮食市场做出准确的分析,首先,必须具有一定的理论素养和知识基础。从目前粮食企业看,生产周期内粮食市场价格波动状况分析主要依赖于企业经营决策者本身素质和自身努力。粮食企业经营者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化素质,利用各种机会,不断接受有关农产品营销和粮食价格管理方面知识,努力提高自身专业理论素养。同时,粮食生产企业或粮食经营企业,必须建立相应的粮食信息管理部门,由专人或专门队伍进行分析研究。其次,要有畅通、有效的市场信息渠道。一般而言,影响粮食价格的主要因素是年度生产情况、库存变化、净进出口(国际市场)需求、气候、国家粮食政策措施等,这些信息,不仅可以从我国粮食信息系统中获取,也可以委托相关中介机构获取。第三,科学的分析预测。随着我国粮食信息系统完善,粮食经营咨询中介机构将不断壮大,专业性的咨询机构将在市场竞争中不断扩大,提高专业水平和服务质量,他们不仅有明确的价格走势分析,还有科学的、详细的各因素对粮价变动的影响分析,这将为粮食企业分析粮价趋势、抓住市场机遇、合理决策提供有效依据。

2.粮食企业要合理的选择规避价格风险的方法

由于粮食生产季节性、粮食消费的跨越性,粮食价格有一定幅度的波动是必然的。为提高粮食企业决策效率,回避价格风险需有不同的对策。

(1)预测粮价处于下跌状态。粮食企业应采用卖出套期保值的方法进行保值。卖套期保值的目的在于回避日后因价格下跌而带来的亏损风险。例如,某农场手头有库存粮食即将收获,担心日后收获时价格下跌;某粮食购销企业手头有库存粮食尚未出售,担心日后出售时价格下跌;某面粉厂担心库存小麦价格下跌等。

(2)预测粮价处于上升状态。粮食企业应采用买入套期保值的方法和粮食储存的方法。买入套期保值是在将来必须购进某种商品时价格仍能维持在自己认可的水平保值方法,他们最大的担心是当买入现货商品时,价格上涨。例如,某制粉企业为了防止日后购进小麦时价格上涨在期货市场进行保值;某粮食购销企业已经与加工企业签订好现货供货合同,将来交货,但该企业此时尚未购进货源,担心日后购进货源时价格上涨;某粮食购销企业认为目前现货市场的价格很合适,但由于资金不足不能立即买进现货,担心日后购进现货,价格上涨。此时,另外一种最有利的方法是积极扩大自有粮食储备规模,享受未来粮价上升的收益,实现收益最大化。

(3)预测粮价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对于这种情况,粮食企业应大量利用远期合约方法,从而获得最高的成本收益比。由于远期合约一般不需要太多的市场营销知识,无须保证金,交易成本较低,有利于粮食企业生产者在一个完整的营销年份捕捉最佳的价格机会,减少价格风险。同时,有利于粮食企业之间的纵向联合,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例如:农户分散生产,抵御价格风险能力很差,又不能进入期货市场套期保值,此时,农户与粮食购销企业、加工企业订立远期合约。

3.加强政府指导与粮食企业的联合

第5篇:农产品走势分析范文

一、陕西省农村流通体系建设现状

(一)各级政府扶持力度不断加大。近年来,各级财政不断加大对农村流通市场体系建设资金投入,中央财政通过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新网工程”、“双百市场工程”、“农超对接”、“农产品流通综合试点”等项目,以及采取增加中央预算内基本建设资金、国债资金等措施加大扶持力度,省市县财政也相应安排了一定的配套资金,扶持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以及销售网点建设,有力地促进了陕西省农村流通市场体系的建设和发展。

(二)农村消费市场规模不断扩大。近年来,陕西省农村消费理念不断更新,消费结构更趋合理,农村市场消费水平不断提高。2012年陕西省县以下(不含城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430.38亿元,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4383.75亿元的 32.6%。全省农村现有各类商业零售网点15.2万家,全省农产品批发市场年交易总额达到了360亿元。农村市场的扩大,对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发挥了积极作用。农村市场将是今后扩大内需、促进新一轮经济增长最具潜力的地方。

(三)农产品进城和工业品下乡的双向流通网络初步形成。陕西省通过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新网工程”、“双百市场工程”、“农超(校、厂)对接”、“农产品流通综合试点”等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逐步完善了全省从产地批发到销地批发再到零售终端的各类流通网点基础设施,形成了中心城市、县、镇三位一体的农产品购销网络。截至2012年,全省农产品交易市场已发展到1682个,具有一定规模的各类农产品批发市场58个,其中交易额超亿元的批发市场达到40多个,超亿元的农贸市场达16个。全省“万村千乡市场工程”、“镇超工程”已经累计建成标准化农家店31826个,其中直营店3138个,加盟店28688个,配送中心134个,乡镇商贸中心27个,乡镇标准化超市175个,购置配送车辆(叉车)156台,项目实施区域覆盖了全省有农业人口的县(区)、98%的乡镇和75%的行政村,初步构建了一张覆盖面较广、示范带动作用较强的现代农村商品流通网络。

二、农村流通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流通网络建设不完整。受农村人口流动的影响,边远地区农村“人口空心化”现象越来越严重。人口数量的骤减,消费能力的下降,使商贸流通企业在规划其商业网点建设时,更多地关注中心城市、城镇周边人口稠密的区域,忽视了边远地区的农村,从而使商业网点的布局不够合理,网络不够完整。同时,受农村商品配送成本高的影响,边远一些的网点商品配送困难,商品销售价格高于城市。

(二)流通方式和经营业态较为落后。目前,在陕西省农村流通体系中,传统流通方式仍居于主导地位,现代流通业态和经营方式发展缓慢。农村市场实行连锁经营的交易额占农村总交易额的比重不足10%,夫妻店、食杂店仍然是农村生活消费品流通的主要形式。据商务部和中国农业大学对全国20个省555个村1万个农户进行实地问卷调查,42%的农户自己销售农产品,45%的农户卖给个体商贩,只有2.7%的农户通过定单销售。农村商品流通的信息化建设处于起步阶段,电子商务交易技术采用率较低。

(三)农村流通基础设施较差。经过多年的努力,陕西省农村流通基础设施得到明显改善,但农村流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建设滞后的问题依然严重。如农村人均商业面积仅为城市的1/10,现有农产品批发市场的道路失修,供水等基础设施陈旧,电子信息、冷藏等设备设施不完善,服务功能单一,大部分批发市场缺乏信息服务、质量检测、交易结算、安全监控、垃圾处理等配套服务设施。一些与促进农民增收关系十分密切的产地农产品批发市场发展慢、数量少;大部分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基础设施只是一个简单的交易大棚,道路、排污等基础设施十分简陋,尤其缺乏贮藏保鲜的冷链系统和农产品质量检测设施,信息化设施更为落后。调查表明,目前只有41.7%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建有冷库,11.1%的配备了冷藏车,12.9%的有陈列冷柜。全省果品的鲜果贮藏能力仅占总产量的45%,而且以低档冷库为主,符合国际标准要求的气调、冷藏保鲜库不足贮藏能力的10%,造成每年苹果销售期过于集中,果品贮藏中损耗较大,效益受损,尤其不能满足国内外大客商长年均衡供货的要求。

三、健全和完善农村流通体系建设的思路

(一)发展以三级市场体系为基础的日用消费品流通网络。

1.打造提升县域商贸中心和物流配送中心辐射带动功能。建设以商业街区、商业综合体为核心的县域商贸中心,形成基本满足城乡居民生活消费品和服务消费需求的新型商圈,带动县域商贸服务业发展。积极引导、扶持流通企业建设,改造面向农村市场的商品配送中心,实现全县范围商品配送基本覆盖。

2.提升乡镇商业设施水平,建设标准化的直营连锁店、乡镇商贸中心和农贸市场。以大中型连锁流通企业、品牌企业为依托,以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为手段,建设标准化直营连锁店、乡镇商贸中心和农贸市场,提高农村消费便利化、安全化水平。

3.发展农村新型社区生活服务业。适应城镇化和农村居民生产、生活、居住方式的新变化,建设服务项目适度集中、各具特色的新型社区生活服务中心区,拓展服务领域,充实服务功能,便利居民日常生活,拉动居民消费。

(二)发展以产销对接为基础的农产品流通网络。

1.优化农产品批发市场布局。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扶优汰劣”的要求,调整农产品批发市场布局结构,优化交易环境,提高流通效率,构筑与当地农业发展、居民生活需要相适应的农产品流通骨干体系。

2.鼓励发展农产品冷链物流和第三方物流。鼓励农产品基地、农产品批发市场、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和大型农产品流通企业加快发展冷链物流技术,重点完善冷藏、仓储、运输、零售终端设施。大力发展农产品第三方物流,鼓励物流外包,提高农产品物流专业化水平。

3.搭建农超对接的流通平台。鼓励大型连锁经营企业、农产品流通企业与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产品生产基地等对接,拓宽对接渠道,创新对接机制,构建多元、长效、稳定的产销对接新模式。

4.鼓励农产品生产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拓展农产品外销渠道,扩大农产品出口。

(三)发展以农资店为基础的农业生产资料流通网络。

1.发展农业生产资料流通网络。鼓励通过兼并、联合等方式,做大做强农业生产资料流通企业。规范流通秩序,提升农资店服务水平,大力推行品牌化、连锁化经营。

2.完善农业生产资料配送服务体系。发展以县区配送中心为支撑的县、乡(镇)、村多级配送网络,形成以集中采购、统一配送为核心的营销保障体系。鼓励农业生产资料流通企业建立质量信息管理系统,加强流通过程质量管理,完善农业生产资料流通技术控制。

3.探索农业生产资料信用销售模式。探索开展以大型农业生产资料流通企业为核心,以银行消费信贷为基础,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为基本对象的农业生产资料信用销售模式,建立农业生产资料信用销售示范区,形成农业生产资料服务消费新模式。

(四)发展以普及电子商务应用为主线的信息服务网络。

1.建设农村市场新型交易服务平台。鼓励农产品流通企业使用电子商务,支持电子商务企业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为主要对象开展网上营销服务。建设“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信息服务平台,以农家店和农资店为窗口,提供市场供求信息、农产品生产与深加工技术指导和农民就业创业等服务。

2.改善农村市场运行监测体系。建立农村市场运行监测体系和信息制度,改进信息采集技术手段,加强农村市场供应与需求的走势分析预测,提高农村市场预测预警能力。

3.完善农村流通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强化对生活消费品、农产品、农业生产资料等的质量监督,健全检验检测机构,扩大检验检测范围,提升检验检测能力。推行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规范,运用信息化手段,建立并完善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

4.发展农村金融服务业。做大做强农村商业银行,积极发展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以及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金融服务机构,拓宽农村流通业融资渠道。鼓励融资性担保机构发展面向农村流通企业的信贷担保,帮助企业解决融资困难。鼓励保险行业及公司拓展农村市场,为农业生产、生活提供保险服务。

四、促进陕西省农村流通体系建设的财税政策建议

(一)加大财税政策扶持力度。

1.加大各级财政扶持力度。一是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将农村流通设施建设纳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范围给予支持。重点支持“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双百市场工程”、“镇超工程”、“新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和“农村商务信息服务”等工程。二是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以政府为投资主体,通过投资入股、产权回购回租、公建配套等方式,加强农产品信息系统、批发市场、仓储、交通运输条件和工具等基础设施的建设。

2.落实税费政策。落实西部大开发、关天经济区各项税收优惠政策,对用于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的进口设备免征进口环节增值税和关税、免征新鲜农产品流通环节增值税、减免涉农流通企业所得税。落实国家有关下放审批权限和清理乱收费各项规定,适当减免农产品批零市场的租金、摊位费、管理费等费用。继续扩大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网络和品种,进一步完善鲜活农产品运输的“绿色通道”政策。

(二)支持构建农村流通体系建设多渠道投融资机制。

1.支持涉农金融主体建设。发展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如小额贷款公司),鼓励和引导其把支持农产品生产、加工和流通方面的业务作为重点。加强信贷支持,在信贷增量中保持一定比例用于支持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对农产品流通企业和农户的信贷支持。

2.采取财政补贴、风险补偿等方式支持担保机构,为农产品流通主体(如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和中小流通企业)提供融资担保。

3.设立流通产业发展基金。以政府引导、企业为主、多渠道投入等方式设立流通产业发展基金,支持大型农村流通企业扩大流通规模,完善农村网络布局以及农村流通基础设施建设等。

4.积极搭建农村流通网络建设投资平台。通过政府参股,吸收有实力的企业组建农村流通投资平台,支持农村流通企业、经济合作社等建设。

(三)大力支持发展农村现代流通方式。

建议出台鼓励性财税政策,以及整合相关资金,支持发展农村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推动交易方式、服务功能、管理制度、经营技术的创新,推进农产品、农业生产资料和农村生活消费品流通网络建设;鼓励农产品批发市场创新流通方式、推进入市农产品质量等级化、包装标准化和经营规范化,支持农产品批发市场培育品牌农产品;积极引导、鼓励农产品批发市场和流通企业与农产品生产基地建立长期产销联盟。建立农产品“从农田到城市”直达快速通道,清除城乡流通壁垒,降低物流运输费用,促进鲜活农产品跨地区流通,形成畅通、便捷、低成本的城乡农产品物流网络;建立以集中采购、统一配送为核心的农资流通体系,提高大型连锁化农资流通企业的市场占有率。鼓励各类投资主体依法进入农业生产资料流通领域,建立以农业生产资料配送中心为枢纽、以农资超市和便民店为终端的新型供应体制;加强农村日用品连锁配送经营网络建设,积极发展农村日用品超市,优化农民购物环境。

(四)积极支持培育农村流通主体。

采取财政补助、贴息、以奖代补等方式,积极支持培育和发展农村流通合作组织,支持农民跨区域成立农产品产销合作组织;加快培育农村经纪人、农产品运销专业户和农村各类流通中介组织,支持其与农产品批发市场、农产品流通企业建立合作关系;积极培育和引导一批有著名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流通企业以直接投资或特许加盟的方式将现代流通方式由城市延伸到农村;支持中小型农村流通企业发展,在市场准入、信用担保、金融服务、人才培训、技术改造等方面给予扶持。

第6篇:农产品走势分析范文

关键词:大宗商品 定价权缺失 外汇风险 应对体系

中图分类号:F74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3-050-02

随着世界经济形势进一步复杂化,欧洲债务危机和欧洲货币贬值,美国推出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企图以增加的流动性及美元的进一步贬值来刺激本国虚弱的经济走势。而在过去两年内,由于中国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持续宽松的货币政策,使得国内出现了货币流动性泛滥,各种商品价格尤其是资产价格出现大幅上涨。上述形势使得2010年以来中国大宗商品进口出现大幅增长趋势,但是大宗商品的价格波动进一步加剧,因而如何防范大宗商晶进口风险成为我们关注的问题之一。

一、我国大宗商品进口市场形势与特点

2010年我『司商品进口总额达到13948.3亿美元,同比增幅达到38.7%,同时比本年度出口增幅高7.4个百分点,而从货物的进口量来看进口仅增加6.44%,我同商品进口的月度分布来看,进口同比增速呈现逐步递减的趋势,一方而是由于2009年初同期受金融危机的影响进口基数较小使得2010年初的同比增速较高,另一方面是受“翘尾”因素的影响使得2010年下半年的同比增长出现明显下滑。而货物进口的平均增幅要高于出口很大程度是由于人民币升值所致,根据马歇尔―勒纳条件,在进口需求弹性小于出口需求弹性的情况下,货币升值的情况下会导致出口的减少及进口的增加,但是由于“ J”曲线效应带来的时滞,出口并不会出现立即的减少,尤其是在当前我国出口商品的竞争力依旧强势的情况下,出口近期可能不会减少但是其增速未来必然会受到影响,而人民币的升值会对进口未来进一步的增加会形成有力的支撑。

2010年中国大宗商品进口呈现大幅增长,增长幅度达到4l.05%,高于货物贸易进口总体增长,凸现了年内国内外经济进一步好转导致需求、价格的膨胀以及由于人民币升值带来的进口融资成本下降,带来的大宗商品进口规模的扩张效应。但是2010年中国大宗商品进口量(扣除农产品及纺织纱线、织物及制品)却仅增加6.4%,反映出本年度大宗商品进口的大幅增加更大程度上是由于大宗商品价格的大幅攀升所致,这是2010年中国大宗商品市场的一个显著特征。从大宗商品的进口结构上看,资源类产品仍㈦是大宗商品进口的主要部分,其中原油依然是进口商品中占比最大的商品,进口金额同比增幅达到51.4%,高于大宗商品整体进口的同比增速,铁矿砂及其精矿2010年进口金额的同比增加达到58.4%,但是其进口量同比却下降了1.4%,尤其是废金属2010年度进口金额同比增加40.2%,但是进口量却同比大幅减少了35.6%。

二、对大宗商品的进口风险的微观分析

1 进口企业定价权缺失。首先,大宗商品进口企业尤其是中小进口企业缺乏进口定价权。目前我国的外贸企业以中小企业为主,根据调查,80%的中小企业反映在企业签订进口合同是无法掌握进口定价权,只能被动成为价格的接受者,主要原因是买卖双方力量的失衡,在大宗商品领域,买方往往处于垄断或者寡头垄断地位,而且大宗商品往往足不可替代的,使得买方具有很强的议价能力,而同时需求的相对分散使得买方议价能力进一步下降。其次,进口企业缺乏对卖方企业的有效约束手段。由于卖方的对资源的相对垄断及商品的不可替代性,使得卖方在执行进口合同时为了己方的利益,可以有恃无恐地违反合同规定,而进口企业而对此种情况往往投鼠忌器,而这又进一步助长了卖方的嚣张气焰。进口企业的相对弱势,侵蚀了人民币升值的收益,使得企业面临成本剧烈波动风险,扰乱正常的生产经营,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国内通胀。

2 进口企业高价位基础上的进口规模扩张,市场风险及财务风险不断集聚。监测显示,监测样本企业顺周期进口行为明显,高价位基础上的高库存现象普遍,存货周转率下降。库存面临巨大的资产减值风险。如2009年宁波市重点监测企业的季度平均总库存为45.8亿元人民币,但是在2010年监测企业季度平均总库存上升到68.01亿元,大幅增加48.5%,高于CCPI同期增速30.19%,同时从监测样本企业的季度平均存货周转率电由2.71下降到了2.19,下降19.2%,存货周转率下降,使得存货的在库时间增加,进一步增大了价格波动风险下的存货资产减值风险;同时从企业销售的角度考虑,应收账款平均余额的增加幅度要超过大宗商品季度平均销售额的增加幅度,企业应收账款周转率由2.63下降到1.95,同比下降25.86%,应收账款周转率下降可能伴随着企业规模扩张过程中信用条件的弱化,应收账款损失带来财务风险会大幅增加。

3 银行表内及表外进口融资服务及产品大幅增加,银行外汇风险敞口不断增加,系统性风险不容忽视。(1)银行外汇贷款及表内进口融资大幅增加,商品市场价格剧烈波动下的资产减值风险不断集聚。由于外币筹资成本的相对低廉,使得企业的外币融资规模不断增长,而这些债务的履约与大宗商品市场价格走势密切相连,企业盲目扩张情况下进一步加大了银行债务的违约风险,使得企业经营风险向银行扩散。(2)表外融资产品及服务迅速扩张,银行潜在风险值得关注。受制于外债指标及外汇的限制,银行纷纷开发新的金融产品及服务规避管制,表外融资产品迅速增加。表外融资产品增加了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但是也隐藏着巨大的风险,一旦企业状况恶化,银行将承担相关的连带责,从而使得银行的资产负债表状况恶化。以宁波地区为例,近年来辖区内外汇指定银行的表外外币融资规模不断扩大,表外风险不断累积。

三、未来大宗商品进口形势预测及风险防范

2011年,从国际环境来看,在发达国家方而,近期美国经济出现了复苏的迹象,一直低迷的劳动力市场开始回升,2011年经济可能出现小幅增长,但是欧元区的经济形势依然不容乐观,2011年可能经济依旧复苏乏力;在新兴市场国家方面。2011年可能继续维持2010年的经济高速增长的态势。在国内方面,央行2011年工作会议“破例”未明确提出全年信贷增长目标,一方面是由于央行推行的利率市场化改革改变传统的信贷目标制定模式,另一方而可能是由于2011年的经济形势更加复杂,央行需要以相机抉择的信贷控制来获得在保增长和防通胀之间主动权。

随着前期调控政策的陆续出台,加上去年上半年经济增速较快,今年前两季度经济增速可能延续回落态势,今年国内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速会相对放缓,国内通胀可能进一步高企,各利,宏观调控政策会根据经济走势的变化相机推出,人民币相对2010年可能进一步升值,各种政策风险依然不容忽视。

鉴于楼体向好的国际、国内形势,今年对大宗商品的需求可能依旧旺盛,进口总额会继续增加,但是增进会与2010年相比会相对下滑;在价格方面,由于大宗商品的走势是经济形势走向的风向标,同时也反映了市场资金的流向,旺盛的需求及充足的流动性会使得大宗商品的价格可能会在高位继续运行,但是复杂的形势及可能的各种调控政策会使大宗商品的价格出现短期的大幅振荡。

结合大宗商品市场近年来的走势及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及不足,我们对当前及未来的工作提出以下建议:

1 进一步推进进口贸易便利化,降低进口成本。一是积极推动海关、国检、边防、国税、外经贸、外管及港务等贸易相关部门改革管理政策,在不降低监管质量的前提下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工作效率,积极推进相关服务的网络化。二是完善进口贸易配套服务建设。大力培育进口贸易服务中介机构建设,为进口企业提供优质融资、保险、理赔、税务、仲裁利法律等方面的服务,同时积极引导进口贸易服务中介机构的区域集聚,建设进口贸易综合服务区,进一步实现企业进口的便利化。

2 加大政策调控力度,促进大宗商品进口结构优化。首先,加大对大宗商品进口企业财、税政策支持力度,尤其是对资源类大宗商品进口企业的财、税支持力度。对于重点资源类大宗商品进口企业加大对其的财政补贴,同时通过结构性的税收调整和优化,大力促进对国内经济发展重要作用的重要大宗商品进口,遏制违反国家产业政策、污染环境的大宗商品进口,推进进口商品结构的不断优化。

3,建立大宗商品进口市场风险识别、评价及应对体系。(1)建立大宗商品进口风险相关部门协调机制,联合海关、外经贸、银监局及外汇管理局等单位定期举行联席会议对商品市场进口风险进行分析,分析报告,完善大宗商品进口业务风险处置体系,对各种可能发生的大宗商品进口业务风险设置应急预案。(2)银行应建立大宗商品进口融资企业债务监测体系,监测进口企业债务状况,使用风险缓释工具来应对企业风险的变化,防范大宗商品进口风险向金融系统的蔓延,同时建立银行外汇资产的风险监测体系,控制表外风险规模,积极推动外汇资产的分散化。(3)大宗商品进口企业应该加强内控制度建设,规范进口操作流程,避免操作风险,强化风险控制,对于大的企业应该建立多部门构成的风险管理委员会,对风险进行全面的识别、评估及应对,同时企业应该树立逆经济周期进口的思想,在价格低位时建立应急库存储备,尽量避免高位时的大量进口,在价格波动时采用梯级买进策略,熨平单位成本,同时积极利用期货、期权等风险规避工具规避价格波动风险。

4 强化大宗商品价格形成及信息披露机制。一是推进国家区域性资源配置中心建设,促进特色大宗商品价格国内形成机制。充分发挥各地保税区域及产业集聚优势,促进特色资源区域配置中心建设,加强国家大宗商品交易平台建设,建立特色商品行业大宗商品价格指数,增强相关大宗商品价格指数的国际影响力,努力推动特色大宗商品价格的国内定价机制的形成。二是强化大宗商品进口相关信息披露机制。推动大宗商品进口信息平台建设,及时对大宗商品进口市场的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建立大宗商出口商信用数据库,随时根据进口企业的反馈跟踪大宗商品出口商信用的变化并及时在信息平台,警示进口企业相关的违约风险。

5 提升金融服务水平,促进大宗商品进口市场的稳定、持续发展。推动贸易融资产品创新,满足进门企业的多样化需求。鼓励金融机构从各地大宗商品进口市场的具体情况出发开发新的贸易融资产品,在满足进口企业融资需求的前提下化解进口企业的融资风险。

6 加强对大宗商品进口企业的组织、引导。积极组织大宗商品进口企业加强信息沟通,在有条件的行业建立进口行业协会,由行业协会统一对外签订进口合同,增强进口企业的定价权。

参考文献:

1郑联盛美联储量化宽松政策及其对大宗商品的影响,国际石油经济,2010(11)

2龚雄军 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走势分析国际商务财会,201()(5)

3曾才生 大宗商品国际定价权的金融视角分析求索,2010(11)

4蔡纯 本次经济危机主要大宗商品期货价格波动性研究,2010

第7篇:农产品走势分析范文

农民收入与权益保障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 韩俊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 卢锋

新浪网“中国经济展望”论坛 对话之三

2003年12月8日

农民问题最突出的是收入和权益保障问题。

长期来讲,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长期的结构转变,实际上必然包含着一个农业的人口、农村的资源问题,比如非农业向城市部门转移的过程。从1997年到现在,中国农民的人均纯收入平均每年的增长率还不到4%,深层次的原因在于,农产品的价格持续低迷,粮食的价格1997年以来跌了30%以上,在前几年的价格水平之下,种地基本是无利可图;更为根本性的原因在于,农民的就业机会非常有限,尤其是在中西部地区,这几年农民增收主要靠跨地区流动和外出打工,农民的收入很难有一个快速的增长;农民作为一个社会阶层,相对的税收负担在所有的社会阶层里面最重;公共财政对农村社会公共事业的支持力度远远不够,农民教育、医疗卫生负担会增长非常快;农民没有完整的土地产权,现在各种形式的侵犯农民土地权益问题已经成为农村矛盾最尖锐的一个问题。

大中华区经济情况及未来走势分析

《德意志银行快讯》

2003年11月

中国大陆GDP的增长率在第四季度将保持在9%左右,中央银行在未来的几个月里再次采取银根收紧政策的可能性下降,出口的实际业绩表现可能高于预期。

香港地区近期零售业销售额的反弹完全来自于游客数量的增加。地方零售支出在9月份持续下跌,劳动力市场的真正改善还未到来。近期消费者信心的恢复仅仅足以带来物业价格的当月环比的增长,而非当年同比的增长。分析家认为需要将销售税提高4%才能在2008年9月份财政年度之前重新实现财政平衡,但是征收该税只有在GDP增长率达到4%的时候才能得到政府的接受。

台湾地区未来的出口增长将达到15%。台湾的“中央银行”计划达到实际有效汇率,对冲操作将继续。

中国能源的现状和前景

《高盛研究报告》

2003年12月

2002年,中国超过日本成为世界上继美国之后的第二大原油消费国,目前石油需求的35%依赖进口,国际能源署估计,到2030年中国的石油进口比例将高达84%。

另一方面,当年中国消耗的天然气326亿立方米,仅占全球需求的1.2%。当年中国共生产326亿立方米的天然气,足够自给自足。中国的天然气管道设施非常有限,基本上都集中在现有的气田附近。我们相信中国政府的政策比如“绿色奥运”将促进对天然气的需求和消费。不过,下游基础设施的缺乏将阻碍需求的增长。而且,区别定价对吸引大客户至关重要。

尽管中国的石油产量达到每天340万桶,是世界上第五大产油国,但还是不能满足国内的需求。原因很简单:一方面,中国是世界上石油消费增长最快的国家,另一方面,中国现有的主要油田的产量都在经历着自然下滑。中国目前每天有能力提炼570万桶的原油。不过厂商规模过小是个问题。

[金融]

公司债市场要发展机构投资者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 周小川

2003年12月12日

“债券市场发展:机遇和挑战”国际研讨会会议发言

发达国家公司债的投资者主要是机构投资者,家庭或个人投资者所占比例较低。在转轨经济和新兴市场中,由于金融基础设施和金融服务的不足,公司债的发债对象可能会更加偏重家庭和个人投资者。这样的话,投资者对发债企业的偿付能力要求会比较高,公司债券市场的发展就会慢下来,因为符合这种要求的公司不多;另一方面,如果评级和国际接轨的话,我国许多大中型企业尚处于改革进程中,无论从公司治理还是从内部控制上都满足不了发债条件。因此对公司债市场要重点发展机构投资者,增强整个市场的流动性和稳定性。

超稳定汇率安排与外汇市场培育

清华大学海外中国MPA 资源中心 王信

《国际经济评论》

2003年12月

第8篇:农产品走势分析范文

近年来,慈溪市对外贸易发展迅猛,自营出口从2001年开始以每两年翻一番的速度高速增长,2006年达到40.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8.8%。但是随着出口量的大幅提升和出口产品种类的增多,涉及的贸易摩擦也不断增加。

1.贸易摩擦的数量不断增多,范围不断扩大。从入世当年即遭遇美国轴承反倾销开始,慈溪市涉及反倾销的案件不断增多。去年慈溪企业涉及反倾销案件有13例,其中美国对我国聚酯短纤的反倾销调查,全国涉案金额前2位分别是慈溪的大发化纤和江南化纤。去年7月,慈溪市又第一次涉及反补贴调查(加拿大对我国铜制管件的反补贴调查),贸易摩擦方式又进一步增多。同时,发起反倾销调查的国家也由原来的发达国家逐步蔓延到发展中国家,如印度、巴西等。

2.贸易摩擦形式转变,技术性贸易壁垒增多。目前,国际贸易摩擦已由原来的关税壁垒、行政保护措施逐步转变到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以及更具“合法性”、“合理性”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如以日本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以食品安全为由而不断实施的“绿色壁垒”,且实施标准也不断提高。去年5月29日,日本全面实施“肯定列表制”便是一个典型案件,慈溪市有近20家农产品企业涉及。又如去年7月1日,以正式实施欧盟ROHS指令为典型的环保技术壁垒,对产品中一些特定物质含量作出了近乎苛刻的要求,以削弱发展中国家相应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对慈溪市机电产品,特别是家电生产企业带来了较大的压力。

3.市场地位不利应对,应诉难度增大。由于我国目前尚处于入世过渡期,各国在对我国企业发起反倾销时,一般不会给予市场经济地位,绝大多数以第三国为替代国,作为反倾销调查和裁定的依据。而这些提起反倾销的国家为保护本国企业,在选择替代国时,有意挑选一些“特列”国家。如去年美国提起的化纤反倾销,挑选的替代国为印度,而印度在化纤行业上因其国内行业垄断的原因,价格很高,是一个“特列”国家,因此造成慈溪市涉案企业应诉难度增大。

二、近年来应对贸易摩擦的一些做法

面对日益增多的贸易摩擦,为帮助企业安全出口,慈溪市积极实施“主动应对战略”,构建“安全贸易”平台,逐步完善贸易摩擦应对体系。

1.政策扶持,为企业主动应对提供坚强后盾。一是设立应对贸易摩擦服务专项资金30万元,用于开展全市贸易摩擦信息、政策辅导、知识培训及宣传普及工作。二是鼓励主动应对。在反倾销应诉中,对牵头应诉企业奖励10万元;对全市出口1亿美元以上的单个涉案产品在反倾销诉讼中有特殊贡献的企业,按应诉支出的15%给予补助。三是对慈溪市有重大影响的贸易壁垒设立专项扶持政策。去年慈溪市出台专项扶持政策,鼓励企业购置应对ROHS指令的检测设备,对购置设备的企业,经外经贸、财政部门认定,在2006年6月30日前购置的给予总额35%的补助,6月30后购置的给予总额25%的补助,最高补助不超过40万元。这一有力扶持政策的出台,进一步打消了一些企业的消极应对心理,为企业积极主动应对ROHS指令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预计该专项扶持资金兑现近2000万元人民币。

2.加强宣传,营造主动应对的氛围。慈溪企业规模多为中小型,对反倾销应诉等工作尚有相当的神秘感和恐惧感。为此,在政策引导的基础上,着力加强宣传引导,营造积极主动应对的氛围。开展“访百家企业,送优质服务”活动,大力宣传主动应对的必要性、重要性,宣传相关政策,提高企业主动应对、提早应对的认识。同时,利用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体,不定期宣传各项专项应对的基本知识和主要办法等相关情况。

3.注重培训,提高主动应对的水平。各项贸易摩擦,特别是技术壁垒的应对专业性很强。为帮助企业少走弯路,提高应对实效,慈溪市着力做好专业培训工作。一是办班轮训。2005年8月,市外经贸局、检验检疫局等单位联合举办了一期培训班,邀请国检总局参与欧盟ROHS指令谈判的专家和宁波检测中心的检测专家,给全市250家企业介绍ROHS指令应对重点、难点和相关应对办法。后又先后3次组织150家企业,参加了由宁波市外经贸局组织的专项培训班。去年6月又邀请国家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专家咨询委员和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的两位专家来慈讲课,主讲国际贸易壁垒应对,从而基本实现了相关出口商进行一次普遍轮训的目标。组织全市“三外”联络员学习应对国际贸易摩擦专业知识,实现工作人员一次普遍轮训。二是典型引导。如2006年4月编印了一份《应对欧盟ROHS指令专刊》,由先进企业介绍应对经验,通报欧盟各成员国推行ROHS指令的最新进展,宣传政府相关扶持政策,并为企业提供相关设备采购信息。2006年3月,获悉美国可能提起化纤反倾销,立即组织可能涉案的大企业召开专题会议,由原反倾销应诉成功的企业介绍经验、应诉方法和注意事项,帮助企业提前做好相关工作,提高应诉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三是做好专业培训。如在应对欧盟ROHS指令时,一些企业反映专业设备检测人员素质跟不上,市外经贸局及时联系专业检测机构,为企业提供培训和技术支撑,并帮助企业构建实验室。现奇迪电器集团有限公司与杭州家电检测中心合作,投资200万元建设的检测实验室已建成运行。

4.立足实效,构建“四位一体”工作机制。根据“信息早、预警早拉响、政府早介入、企业早准备”的要求,建立完善国家职能部门、地方政府、中介机构、应对主体(企业)“四位一体”的工作机制。一是发挥国家职能部门信息收集优势和协调优势。慈溪市已与国家商务部公平贸易局签订了合作协议,建立起了长期的、直通的信息共享关系,使市内相关企业能在第一时间获得各种信息,及时地、有的放矢地应对各类反倾销和贸易壁垒,并在实际工作中多次得到商务部公平贸易局领导的指导和协调。二是地方政府建立健全服务机构。在市外经贸局设立WTO咨询服务办公室,做好信息收集、反馈和服务工作。开发了一个专业网站作为信息平台。去年3月网站正式成立至今,共各类贸易壁垒和反倾销预警60起。同时,根据慈溪市产业特点,市政府拨付专项资金,建立市应对ROHS指令公共检测服务平台;由政府出资近3000万元,在市检验检疫局组建了宁波慈溪电气安全检测中心。去年又投资近200万元,购买全套ROHS检测设备,为全市中小型出口企业提供专业检测服务,做好技术支撑工作。三是中介机构发挥专业优势。与上海WTO事务咨询中心签约合作,向慈溪市提供各类公共信息服务,如产品供求、市场价格、发展趋势等结构性数据和相关新闻、法律、政治等非结构性数据,并及时传递国外贸易壁垒和预警等信息,同时根据慈溪企业的实际需求开发和设计反倾销措施监控预警系统,为企业量身定制相关产品监控报告和走势分析。四是发挥企业信息网络优势。在全市选择27家不同行业的龙头企业,充分发挥其国外机构、客商及营销网络的信息收集优势,形成一个信息收集、反馈、、利用的有效网络。

5.加强“多元化”建设,降低贸易摩擦风险。改变过去扶持政策“普降细雨”的做法,优先扶持高新技术产品和自主品牌产品出口。一是鼓励先进设备、先进技术的进口,引导企业加大对技术引进的消化吸收,提高企业的研发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促进新兴产业发展与传统产业改造,推进产品做优做新。二是加强名牌出口商品和中国畅销品牌建设,鼓励企业注册境外商标,鼓励企业并购具有一定知名度、一定市场份额的国外品牌,加速品牌建设。三是鼓励企业开拓新兴市场,强化出口信用保险建设,为企业培植新客户、开拓新市场、创新贸易方式提供强大后盾。

三、取得的初步成效

一是企业应对贸易摩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明显提高。至今已有7家企业10次应诉反倾销,291家企业应对ROHS指令、日本“肯定列表制”等技术壁垒。有些反倾销案尽管涉及金额很小,但企业都不愿就此放弃。如乌克兰提起的轴承反倾销、欧盟提起的碳素紧固件反倾销,慈溪企业相应市场出口均不足百万美元,但涉及的宁波环驰进出口有限公司和慈溪振成机械有限公司都表示将积极应诉。

第9篇:农产品走势分析范文

5月31日,国家发改委下发《关于做好2009年油菜籽收购工作的通知》,要求继续在主产区对油菜籽实行临时收储,同时确定今年油菜籽托市收购价格为每市斤1.85元。

“目前这一收储价格与市场价格相吻合,进口油菜籽大量涌入的趋势将有可能得到遏制。”《中华油脂网》主编郭清保评价说。

进口政策三大调整

在郭清保看来,此次收储政策相比去年出现了三大调整。首先是价格。

2008年11月国家对油菜籽进行收储,收储价格定在每斤2.2元,折合每吨4400元,这一价格,要比当时进口油菜籽每吨高出600元-700元。

正是这样的巨大差价,造成了过去一年国内油菜籽产业受制于进口的状况。据海关统计,去年我国进口油菜籽为130.3万吨。4月23日,商务部《大豆、油菜籽进口预警通报》。根据商务部大宗农产品进口报告系统监测,预计4月份油菜籽进口将超过27万吨,同比增长超过1.8倍。前四个月累计进口约90万吨,增长近1.2倍,创历史最高进口量。

而此次的收储价格,折合成每吨价格为3700元,相比去年每吨下调了700元,甚至低于进口油菜籽的价格。目前,进口油菜籽价格为每吨4000元。

郭清保表示,就目前主产区湖南而言,生产一斤油菜籽的成本在1_6元一1.8元,农民还是有赚的。而且,《中华油脂网》通过两次调研范县,农民对政策的认可度还是很大。

其次,此次托市收储政策对于市场所关注的收储数量并没有明确规定。但郭清保认为,根据目前所收集信息,此次收储应该是一次敞开收购的模式。而去年,对于油菜籽的国家收储量仅为150万吨。

与此同时,《通知》规定,为调动加工企业入市收购油菜籽的积极性,国家委托一部分规模较大、有一定资质的中央直属粮油企业和地方国有或民营油脂加工企业,按照不低于国家确定的托市收购价格挂牌收购农民交售的油菜籽,并加工成菜籽油自行销售,自负盈亏。中央财政给予委托企业每市斤0.10元的一次性费用补贴,如果油菜籽市场价格回升到每市斤2.00元以上,停止补贴。

事实上,在去年,企业并没有进入到托市收购的主体之中,再加上去年的溢价政策,造成了国内油菜籽加工企业行业性的亏损。

根据中国油菜籽网的统计,国内220家菜籽油加工企业亏损的有208家,盈利或保本的仅有12家。

据一位业内人士透露,此次收储量应该在900万吨左右。其中,中储收购500万吨,其余一些企业收购400万吨左右。据预计,今年国内油菜籽产量为1100万吨。

在收储政策出台之后,国外贸易商已经做出反应。据外电报道,有贸易商在6月1日表示,经过一年的大量进口后,中国或将停止进口加拿大油菜籽,因政府降低了国内新油菜籽的收购价。同时,加元走强以及运费上涨亦令加拿大油菜籽的进口变得昂贵。

该贸易商还表示,“短期看来,进口已没有价格优势,我们也没有再收到任何(进口业务)咨询。”

广德油脂副总陈刚告诉记者,去年企业因为加工国产油菜籽亏损严重,今年开始进口油菜籽加工。不过,最近进口业务已经基本停止,因为“进口的价格在不断抬高”。

或为大豆收储借鉴

最新出台的油菜籽收储政策也让目前陷入困境的国内大豆产业看到一丝曙光。

此前,大豆的收储政策也面临同油菜籽一样的尴尬。2008年10月,国家对大豆的挂牌收购价格高达1.85元/斤,即每吨3700元。与此同时,进口大豆的价格却从去年下半年开始一路下跌,达到每吨3000元左右。这使得国产大豆加工厂出现了严重的价格倒挂,包括九三粮油在内的位于黑龙江的大豆加工企业,从2009年年初开始停产至今。

面对如此困境,九三粮油董事长田仁礼此前已经对本报记者表示,希望能把国储的政策给部分大型龙头企业,让企业参与到收储行列中来,既可解决国储仓容不足问题,又可以减少加工企业进口大豆的数量,减少进口大豆对国产大豆的冲击。

家惠油脂一位人士告诉记者,此次参与油菜籽收购的企业,各省的数量在3-5家左右。“(油菜籽收储政策)所显现的信息表明下半年的大豆收储政策也可能有调整的倾向。”黑龙江大豆协会一位人士表示,这次政策兼顾了各方利益,显然是根据前一年国储收购出现的问题作了修订。而且,无论油菜籽还是大豆,其托市收购政策均有相同的部门拟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