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农业技术培训计划范文

农业技术培训计划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业技术培训计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农业技术培训计划

第1篇:农业技术培训计划范文

论文摘要:加快农业现代化的步伐,要特别重视大力发展农业信息技术培训,努力为农业生产一线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加快农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增加农民收入,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宝应农广校成为主要的农业科技培训阵地。“十二五”期间让农村教育培训体系发挥更大的作用。  

 

农业现代化要求运用具有高科技含量的现代农业技术和设备武装农业生产的各个方面。农业信息技术作为软支撑部分,通过收集、加工、传递应用各类信息,使硬支撑部分的潜力充分发挥。农业信息化将使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等方面的农业产业经营者更快得到新的知识,加速科学技术的应用速度,促进农业实用科学技术的全面推广和普及。农业信息化通过网络进行远程技术培训和教育,促进农民文化素质的提高和科技意识的增强,从而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促进农业现代化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1]。 

一、农业信息技术在实现农业现代化中的作用 

1.农业信息技术加速了传统农业改造和农业现代化管理 

农业是以土地为基本生产资料,中国土地辽阔,自然条件复杂,气象和生物性灾害频繁,农户规模小而且分散,再加上几千年传统的生产方式,因而呈现出生产的分散性,很低的可控性和稳定性。而先进的信息收集、处理和传递技术将有效地克服传统农业生产的分散化和小型化的行业弱势。将农业信息技术与航空航天遥感技术(rs)、农业地理信息系统技术 (agis)以及全球定位系统(gps)等相结合,大大加强了对影响农业资源、生态环境、生产条件、气象、生物灾变和生产状况的宏观监测和预警预报,提高了农业生产的可控性、稳定性和精确性,并能对农业生产过程实行科学、有效的宏观管理。 

2.农业信息技术促进了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 

落后的生产管理水平和小农意识经营管理水平,是农民增收的重要障碍。随着农业信息系统(gis)的建立、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农业信息网站及时准确地向农民提供政策信息、技术信息、价格信息、生产信息、库存信息以及气象信息,提供中长期的市场预测分析,指导帮助农民按照市场需求安排生产和经营。建立农产品和农业服务贸易的快速交易通道,农民在网上洽谈,交易在网上实现,降低了农产品的销售成本。在网上获得农业生产订单,减少了农业生产的盲目性。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农业生产者可以与不同产业结盟,共同经营,共同管理,共同打造品牌,稳定市场占有量,并不断拓展新的市场。由此可见农业实现了信息化,就可以大大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管理水平。因此,可以说农业信息技术对整个农业生产、农业经济、农业科研、农业教育以及农村发展和农村文化生活产生了无法估量的积极影响,成为现代农业的主导技术之一,推动了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2]。 

二、农业信息技术培训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要途径 

1.加强信息技术培训的重要性 

“十二五”农业发展方向就是建设农业现代化,就宝应县来讲,农业现代化最大的“靠山”是科技信息,但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低,成为制约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主要因素。要改变这一现状,出路只有一条,必须加快现代农业技术的推广,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及农业生产者在计算机操作、网络知识、农业信息采集上传技术和农业专家系统应用技术等高新技术培训,让更多农民掌握现代农业科技技术,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大幅度提高农民接受新技术的能力。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高低,决定着对先进农业技术及工具的采用,决定着对农产品市场信息的捕捉、分析与判断。农民不仅是农业的主体,更是农民增收的主体,只有培养出觉悟高、懂技术、善经营、能创业的现代职业农民,才能使农业持续增效、农民持续稳定增收。 

2.农广校是农民信息技术培训的重要阵地 

宝应县农广校在农业科技教育培训,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已成为现代农业科技示范推广的一个重要渠道。2005年宝应县农广校实施了农业信息技能培训工程项目。累计培训学员3500人,培训对象从对农民的培训向农村干部、农村加工、流通、生产经营等龙头企业和乡镇企业的领导、技术人员和从业人员延伸。宝应县农广校在科技教育培训工作中作出了有益的尝试,取得较好的培训效果。通过问卷调查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76份,涉及14个乡镇。从调查的学员分析看,90%以上的学员都掌握了农业信息技术,80%的学员,特别是村干部学员能用所学的农业信息技术和生产技能发家致富,成为广大农民群众致富的领头雁,一大批学员成为当地发家致富的典型户。学员祁国银入学前种粮为主,零星张了5亩田藕,由于缺乏市场信息观念,藕难卖。通过两年培训学习后,运用现代农业技术和网络信息,发展了200亩藕田,而且带领全村发展荷藕产业,兴办了荷藕加工厂,系列藕制品出口国外。带动全村经济大幅上升。学员陆书咏,经营大棚蔬菜种植已经有很多年,通过培训后种植面积达150亩。一家日本公司为辣蓼的生产在网上寻找合作伙伴,陆书咏在网上看到这信息,立即和对方取得联系,经过多方的交流,双方就合作事宜达成了共识。目前,日方对宝应进行现场调研后,决定与陆书咏就辣蓼项目进行长期的合作,项目一期投资200万元,实施规模达300亩。像这样学以致用、致富的学员还很多。 

3.农业信息技术教育培训的新路子 

在终身教育已成必然趋势的新世纪,随着农业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农民对教育培训的需求必然是多层次的。农业科技教育培训工作要适应农民的广泛需求,农广校要积极创造条件,拓展农民和农村基层干部的科技培训,实现各层次教育的连贯和沟通。采用更多为广大农民乐意接受,为广大农村干部和科技人员所欢迎的形式和载体。大力发展远程教育,利用网络教学,增强培训手段。如农广校借助网络等高科技手段开展远程教育培训就是借科技之力传播科技之业的好形式,使农业科技教育培训工作更加富有成效,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提供更为直接有效的服务,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第2篇:农业技术培训计划范文

一、春季农业送科技下乡

本次活动由省农业厅和市农粮局统一部署,采取市、县联动、农科教协作的方式进行。一是开展科技服务。集中组织专家和农技人员深入基层,围绕现代农业发展,宣讲党的惠农政策,推介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开展现场技术咨询。创新体制机制,积极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和优良品种,促进良种、良法配套,推进集约化、产业化、设施化、规模化、生态化经营,夯实农业基础,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二是进行农资展示、资料发放。充分利用图片、光盘实物等展示方式,宣传和展示种子、农药、化肥、植保农机等农业新品种和生产资料。印制、发放农业生产实用技术、新品种推介等资料15000份。三是组织技术培训。探索建立经常性、开放式的培训机制,分类指导。围绕当地主导和特色产业,组织科技服务小分队或科技服务小组进村入户,针对农民生产所需,推广良种良法,手把手、面对面指导农民、服务生产,重点对农民技术员、科技示范户、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头人等开展各类技术培训。据统计,这次活动共出动宣传车40辆次,参与的农业专家和农技人员106人,开展农民培训和举办讲座52期,培训农民3000人,接受咨询服务的农民达2000余人。发放技术资料、光盘等15000份,赠送种子(苗)2.6万元、肥料等农资16.5万元,展示新型农机54台。通过科技培训,在全县范围内掀起了“学科技、用科技,促双增”的热潮。

二、阳光工程工作

1、开展2013年阳光工程培训的计划申报工作

2013年我县的阳光工程培训需求根据农民培训意愿围绕农业工作重点,申报了以下培训计划:

(一)农业职业技能培训1250人,其中:农药经销员150人;

蔬菜园艺工100人;花卉园艺工50人;果桑茶园艺工100人;畜禽养殖技术员100人;水产养殖技术员50人;农机操作员100人;农机维修员100人;合作社骨干人员200人;农村经纪人100人;乡村旅游服务员200人。

(二)农业技术专业培训500人,其中:镇村水稻新品种对比试验种植技术培训150人;乡村花卉苗木种植技术培训100人;乡村有机稻种植技术培训100人;乡村野生刺葡萄种植技术培训150人。

2、开展了培训基地的认定申报和2013年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县的申报

申报了三个阳光工程培训基地,分别为:县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县委党校;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为贯彻落实全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会议精神,加快培育我县新型职业农民,着力推进全县现代农业发展,切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根据《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方案的通知》和《省农业厅办公室关于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的通知》文件精神,我县开展了2013年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县的申报。

三、全国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管理信息系统在我县启动运行

按照《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启动全国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管理信息系统运行的通知》(农办科函〔2013〕24号)精神,5月份启动了县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管理信息系统,报送了16个乡镇农业综合站和县农业技术推广站、县果树股、县农机技术推广股、县植保植检站、县水产站、县畜牧兽医站、县土壤肥料工作站、县种子管理站共计24个农技推广机构的基本情况,报送了129名农技推广人员的工作情况和基本信息。

四、对2012年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项目和2010——2012年阳光工程实施项目进行了自查

1、组织94名农技人员到农校培训;定做农业示范基地示范牌三块、农业科技示范户门牌941块,农业科技示范户手册950册,农技指导员手册150册;印发农业科技下乡进村技术、宣传资料20000份。

2、对2010——2012年阳光工程实施项目进行了自查自纠,印制了工作方案,召开了培训基地相关人员自查自纠动员会;进一步完善报账制度和审核审批制度,把好原则关,确保项目资金专款专用;对县农业广播电视学校违规使用的项目资金29761.37元进行了调账处理,冲减支出,于2013年6月6日缴存专户,归还了原渠道,由实施单位继续阳光工程培训使用;县委党校已把违规使用的1980元归还原渠道。

五、开展了中国美丽田园申报工作

根据《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开展中国美丽田园推介活动的通知》有关要求,已把县梯田推介参加农业部开展的中国美丽田园活动,各项申报工作正在进行中。

六、下半年工作打算:

1、组织县梯田稻作农业文化系统申报全国农业文化遗产工作;

第3篇:农业技术培训计划范文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省、市、县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大力实施万名农民素质工程,以培养素质型农民,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按照城乡统筹发展的总要求,在教育培训上规范化,培训就业上一体化,劳力开发上品牌化,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二、主要目标和任务

2011年,全乡完成农村劳动力培训568人,其中农民转移就业技能等级培训157人;农业专业技能培训411人,使全乡多数农户每户都有1名主要劳动力通过教育培训,60%的适龄农民经过知识技能培训。

1、农民转移就业技能等级培训157人。

责任领导:

责任单位:劳动力技能培训中心各工作站

工作人员:

2、农业专业技能培训411人。

责任领导:

责任单位:劳动力技能培训中心各工作站

工作人员:

三、工作措施

1、大力宣传,营造氛围

充分抓住春节期间农民工回家团圆的有利时机,利用各种宣传工具,宣传实施“万名农民素质工程”的目的意义,使农民从“要他培训到我要培训”转变,努力营造万名农民素质培训的良好氛围。

2、搞好调查,摸清底子

对全乡农民进行一次农民就业培训意愿大调查,摸清农民参与培训及就业意愿和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又不愿外出人员情况,了解具体参加哪项培训,希望培训多长时间。掌握有意向外出务工人员的人数、特长、去向及培训要求。并于月底前撰写好调查报告。

3、集中精力,开展培训

根据调查情况,集中精力开展培训。突出一个坚持,二个转变,三个重点:一是坚持一个目标:完成县下达的各项培训任务。二是实现二个转变:转移就业技能培训从主要面向外出转移就业转变到外出和就近转移就业创业培训相结合上来,加大外出务工返乡人员培训力度;农业实用技术培训从抓常规的短期培训向围绕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特色村和种养专业大户培育的正规性农业专业技能提升培训上来。三是三个重点:①转移就业技能等级培训仍是重中之重;②大力开展自主创业培训,结合农民创业需求,因地制宜开展农民所需的创业技能培训,要结合农家乐发展、来料加工等农民创业需求抓好培训;③探索开展农民综合素质培训(包括民间文化)。参加农民转移就业技能等级和农业专业技能培训的学员一般是在全乡组织的各类培训班或市、县各类职校培训学习。一般农业技术培训是参加乡农办组织的各类培训班培训。

4、规范农民培训标准

今年农民培训列入项目化管理,县素质工程办出台了万名农民素质工程项目管理办法。转移就业技能培训指以获得职业资格证书并实现转移就业;农业专业技能培训指围绕一个农业专业累计培训时间达80课时以上;自创业培训批通过转移就业技能和农业专业技能培训实现自主创业的;一般农业技术培训时间为3天以上。

四、加强领导,把万名农民素质工程落到实处

1、加强农民培训的组织领导

为进一步加强对万名农民素质工程的领导,成立乡万名农民素质工程领导小组,组长:,副组长:。

2、加强考核奖励

乡党委把万名农民素质工程作为“三农”工作的一项中心内容,落实责任制,一级抓一级,并列入乡村两级干部工作考核内容。对实施素质工程的先进村,予以表彰奖励。对动员参加农民转移就业技能等级培训、农民自主创业培训、农业专业技能培训的工作人员,凭等级技能证书每人补贴误工费80元。

第4篇:农业技术培训计划范文

一、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基本情况

我市辖6个镇5个街道,356个行政村,农业人口占全市人口比例为79.44%。从07年起建立农技推广责任制度,09年至今连续四年实施农业部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目前我市共有农技、种子、畜牧兽医、农机、林特等5个市级农技推广服务机构、11个镇(街道)农业公共服务中心(综合站)、320个村级(包括有影响的农业主体)服务站点、17家民办农业科研所,基本形成了市、镇(街道)、村(点)多级农业科技服务网络,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和服务效能逐步提升。各级农技推广机构、人员队伍分工职责明确,我市已基本建立了“首席农技专家+技术指导员(农业科技创新团队)+示范基地-科技示范户-辐射示范户”农技推广服务模式,在新阶段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二、实施目标

通过项目实施,进一步推进建立运行高效、服务到位、支撑有力、农民满意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大力提升农业公共服务能力,全面推进农业科技进村入户。2013年全市计划围绕6个农业主导产业,建立科技示范基地10个,培育科技示范户650户,培训科技指导员80名,力争主推技术和主推品种推广应用率达到90%以上,同时,积极探索和总结农技推广新模式、新机制,真正发挥补助项目的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

三、实施内容

(一)加强体系建设、提升农业公共服务能力。创新思路,完善市、镇(街道)、村(点)和社会化民营机构各级农技推广体系管理,明确工作职责和要求。进一步加大对社会化农技推广队伍的培育力度,鼓励引导相关农业主体和民营科研机构在满足自我服务的同时,积极开展社会化服务,从而真正构建政府主导力、科技支撑力、农民主体力、社会参与力等“四力合一”的农业公共服务机制。今年在第一批创建的基础上,继续推进第二批溪口、莼湖和裘村3个示范性农业公共服务中心和松岙、大堰、江口、西坞、锦屏5个一般性农业公共服务中心建设。按照“多功能、一体化”要求,改善服务条件,不断强化服务中心的延伸作用,提高基层农技推广服务能力。2014年6月底前全部完成第二批8个镇(街道)的农业公共服务中心建设并通过市级验收。

(二)完善工作机制,提升示范带动能力。继续完善农技人员包村到户的工作机制和“首席农技专家+技术指导员(科技创新团队)+示范基地-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户”的技术服务模式。结合前几年我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实施的实际,做好以下主要工作:

1、遴选各产业主导品种和集成主推技术。2013年确定优质稻米、蔬菜瓜果、生猪养殖、水蜜桃(水果)、名优茶、雷笋六个产业为项目重点实施的主导产业,将建立相应的以首席农技推广专家领衔、农技指导员和责任农技员组成的实施团队,组织遴选各产业主导品种和集成主推技术,由专家组制定示范和推广方案,通过培育示范户和基地示范观摩提高推广效率。

2、建设科技试验示范基地。按照一业一示范的原则,在6个产业中认定和建设10个左右示范基地,并为每个示范基地配备由首席农技推广专家领衔,技术指导员组成的科技创新团队,积极参与基地建设工作,重点开展新品种、新技术、新机具引进、试验、示范和技术培训工作,使其成为新品种、新技术、新机具试验示范基地,良种、农艺与农机融合示范基地,农技人员、种养大户和农民科技培训基地,大学毕业生就业创业基地。并通过示范基地的观摩与培训等形式辐射带动周边农户。

3、培育科技示范户。在六大产业中遴选650名具有一定文化程度、种养水平较高、乐于助人农户作为科技示范户,其中水稻300名,蔬菜瓜果90名,生猪养殖80名、水蜜桃(水果)100名、名优茶30名、雷笋50名。选派78名技术人员进行结对技术帮扶指导,每名农技指导员结对联系科技示范户5-8个。采取集中培训、分户指导、实地考察、观摩交流等方式,指导科技示范户应用、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提高科学种养水平。同时创新农民培训方式,在科技示范基地上建立农民田间学校,加快新型农民培养力度。

(三)加强人才的培养,提升农技服务水平。根据省、市统一编制的分类别、分产业培训计划,2013年将继续选送全市基层骨干农技人员,到国家或省级农业技术培训基地开展重点班和普通班集中培训。鼓励农技人员利用业余时间报考相关大专院校进行学历提升自学,逐步提高业务能力。采用请进来、送出去的方式,以专家讲座和外出参观研修等形式,重点对我市责任农技人员和农业主体和民办科研机构社会化农技服务人员进行培训。积极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农业生产领域创业就业,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四、进度安排

项目实施时间:2013年7月-2014年5月

第一阶段(7-8月):动员部署。制定实施方案,成立项目实施领导小组、办公室及项目实施产业专家组;筛选好主导品种与主推技术;确定好各产业试验示范基地;按一定申报程序遴选好科技示范户、配备相应农技指导员;并按要求将所有数据录入到规定网站;

第二阶段(8-12月):组织实施。制定完善各环节具体管理办法,明确任务,落实责任,科学创新;

第三阶段(2014年1月-5月):各产业做好项目实施总结,按照绩效考评办法,查漏补缺,对项目实施情况进行自查自评,迎接上级验收。

五、项目实施产业责任单位、人员及任务分工

优质稻米产业实施小组:责任单位为市农技服务总站、市农机管理站和种子管理站。由(市农技服务总站科长,高级农艺师)、(市农机总站科长,高级工程师)、(市种子管理站站长,高级农艺师)领衔配备30名技术指导员组成水稻产业科技创新团队,主要抓好水稻产业的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筛选与推广;落实和建设科技示范基地(不能与高产创建基地重复),落实和培育水稻产业300个科技示范户,并开展结对联系和技术培训。

蔬菜瓜果产业实施小组:责任单位为市农技服务总站和市种子管理站。由(市农技服务总站站长,高级农艺师)、(市农技服务总站经作科科长,高级农艺师)、(市农技服务总站经作科,农艺师)领衔配备15名技术指导员组成蔬菜瓜果产业科技创新团队,主要抓好蔬菜瓜果产业的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筛选与推广,落实和建设蔬菜瓜果产业的科技示范基地,落实和培育90个科技示范户,并开展结对联系和技术培训。

生猪养殖产业实施小组:责任单位:市畜牧兽医总站。由(市畜牧兽医总站副站长,高级畜牧师),(市畜牧兽医总站副站长,高级兽医师)领衔配备生猪养殖产业15名技术指导员组成生猪养殖产业科技创新团队,主要抓好的生猪养殖产业的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筛选与推广,落实和建设畜禽养殖产业科技示范基地,落实和培育80个科技示范户,并开展结对联系和技术培训。

水蜜桃(水果)产业实施小组:责任单位:市林特总站。由(市水蜜桃研究所所长,高级工程师)、(市林特总站,农艺师)领衔配备10名技术指导员组成水果产业科技创新团队;主要抓好水蜜桃、猕猴桃、葡萄等水果产业的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筛选与推广;落实和建设水果产业科技示范基地,落实和培育100个科技示范户,并开展结对联系和技术培训。

名优茶产业实施小组:责任单位:市林特总站。由(市林特总站,高级农艺师)领衔配备3名技术指导员组成名优茶产业科技创新团队,主要抓好名优茶产业的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筛选与推广,建设产业科技示范基地,落实和培育30个科技示范户,并开展结对联系和技术培训。

雷笋产业实施小组:责任单位:市林特总站。由(市林特总站,工程师)领衔配备5名技术指导员组成雷笋产业科技创新团队,主要抓好全市雷笋产业的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筛选与推广;落实和建设产业科技示范基地,落实和培育50个科技示范户,并开展结对联系和技术培训。

六、经费使用安排和配套资金落实

2013年农技推广补助项目计划列支85万元,其中中央专项补助经费85万元.具体列支计划如下:

(1)农技推广服务补助:主要用于农技人员进村入户开展技术指导服务费用的交通、通讯、误餐等费用补助安排15万元;开展科技创新、完成农业技术推广重大任务的绩效奖励费用安排5万元;用于技术资料印刷以及建立相关制度和工作考评管理安排5万元。

(3)农业科技示范补助:结合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中心建设,以奖代补的方式对部分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建设中购买农(兽)药、化肥、饲料、试验设施等物资及组织展示活动补贴进行补助安排22万元;农业科技示范户采用新品种、新技术的种子、肥料、农药等物化技术补助,计划每户补贴200元共安排13万元;

(3)农技人员和新型农民能力建设补助:主要用于农技人员集中开展技术服务,参加异地研修、现场实训所需的教材、场地、差旅、食宿、交通等,安排15万元;新型农民培训、基地观摩等安排10万元。

七、保障措施

(1)加强项目领导组织。成立以方国波副市长为组长的市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实施领导小组,由市府办、市农办、市财政局、市农林局、市海洋与渔业局等部门负责人为小组成员。在市农林局下设农业办公室,由王荣定局长兼任办公室主任,副局长周叶君为副主任,局属办公室、组织人事科、科技教育科、市林特总站、市农机总站、市畜牧兽医总站、市农技服务总站、市种子管理站等科站负责人为实施成员。具体负责做好项目实施方案制订,资料收集和汇总,任务分解与协调组织,上下联络,指导技术指导员与示范户之间分别签订技术服务协议,开展绩效考核等项目实施工作。

(2)强化资金保障监管。会同市财政局加强对中央财政补助项目资金监管,明确项目实施的目标、内容、责任以及资金使用要求,保证项目资金的合理和规范使用,特别是建立补贴经费与工作考评挂钩的机制,做到专款专用,从而保障项目实施工作的有序推进。同时将统筹项目资源和技术力量,实现部门、人才、项目、资金的优势集成,形成工作合力。

(3)确保项目实施效果

第5篇:农业技术培训计划范文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 新型农民 培训

深泽县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县,全县总人口27.43万,其中农业人口23.76万。农民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能力,直接决定重点治理工作的推进和现代农业的发展水平。为此,从2010年以来,我县整合涉农培训资源,精心打造为农培训服务平台,多措并举力抓新型农民培训工作和农业技术信息服务工作。现已构建了一个为县域农民提供科技培训、技术指导和信息服务的新型农民培训平台和农业技术信息服务平台,促进了农民素质转型提升,为推动全县农业结构调整发挥了重要的科技支撑作用。

一、农民培训中的问题

1、培训基础薄弱。据农业普查有关资料显示,我县农民受教育的程度整体偏低。在农村从业人口中高中以上教育程度的仅占5.8%,小学占42.15%,初中占38.04%,平均受教育年限7.8年(城镇这一数值为11年),纯农业为6.23年。当前农村劳动力的培训状况也不容乐观。受过短期培训的只占20%,初级职业技术培训的占3.40%,受过中等职业技术培训的只占0.13%,而无任何培训的占76.4%。大多数农民仍然从事着简单的传统农业,新技术和新知识接受能力普遍较低,农村整体素质水平以及农业技术推广队伍已经难以适应新农村建设形势的需要,严重地制约了农村发展和农业现代化的实现。

2、培训内容不足。现有的农民培训,忽略了对农村留守劳动力的培训工作,而这部分群体在农村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对于发展农业生产、建设新农村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从目前培训的情况据调查表明,有超过80%的农民认为现在的职业技术培训没有合适的内容,超过70%的农民认为职业技术培训的内容不切合实际。

二、结合本地区相关实际情况展开具有较强针对性的培训

1、针对培训对象进行区别对待。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对于取得良好培训效果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对于参与培训的对象要根据其培训需求、知识层次进行区分。按照农民不同需要划分不同的门类。依照前文所述,参与培训学员主要通过农业生产增加收入的,应注重针对粮食增产技术、集约化科学养殖技术、特色经济作物生产技术等进行培训,以提高农业附加值为目的,并将培训作为推广发展生态农业的窗口。对于希望通过其他途径增加收入学员,要做好前期课程宣传与介绍,使学员在参加实际培训前,了解相应课程,明确自己的需求做出正确的课程选择,避免培训课程开始后,学员才了解学习的目的和运用的方向,产生不适合自己之感。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尝试对学员程度进行区分,针对不同层次的学员采用不同进度、深度的培训。

2、实施科技骨干培训,有效提升示范带动效应。农广校办学以来,一直注重科技骨干农户和示范户的科技培训,每年围绕设施农牧业、特色林果业等主要产业,组织骨干、核心和科技示范农户进行以日光温室、暖棚养殖、葡萄、红枣、枸杞等为主的高效农业周年生产关键技术、病害疫情防控等技术的培训。通过采取科普宣传、科技下乡、专题培训、现场培训、巡回指导、有奖知识竞赛等多种培训方式,使得培训教师直接到户、科技成果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每年出动科技直通车150多次,集中举办设施农牧业技术专题培训班60多场(次),培训农民3000余人(次),特色林果业培训70余场(次),现场示范指导30余场(次),培训农民8000多人(次),分发各种培训资料3万余册(张),完成新型农民科技培训800人(次),有效提升了日光温室的生产水平和发挥了特色林果示范户的带动效应。

三、着力打造农业技术信息服务平台,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1、建立手机科技信息平台,为农民提供科技信息服务。为了让全县农民在第一时间了解政策、技术、致富典型、市场信息,农广校于2011年5月开通了手机科技短信平台。短信发送实行定时段发送信息(每2天发送一条),并根据特殊农时农事,增加短信发送密度,紧急信息及时发送,截止现在,短信平台共发科技短信341条,受益农民达到12.3万人(次)。对帮助农民掌握科技知识,科学管理农业生产,促进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为重点治理工作提供了服务,受到了农民欢迎。

2、开通农业科技直通车,建立田间流动课堂,为农民进行现场培训指导服务。2010年,县财政拨专款16万元为新型农民培训配备了农业科技直通车,用于进行流动培训和进村入户进行现场指导服务。农广校利用这一有利条件积极配合农技人员建立田间流动课堂,农业科技直通车按照技术指导服务“三进”工作要求,依据各乡(镇)产业布局,针对日光温室建设、管理、病害防治及特色林果业苗木抚育、管护和暖棚养殖中凸显出的热点、难点技术、信息问题和乡镇报送的分区培训计划需求,在全县日光温室、特色林果业、暖棚养殖基地优先、重点进行培训。对农户热线咨询专家需要现场查看的,派科技直通车赴现场解决,并将农户生产中出现的问题通过报纸和手机科技短信平台及时进行,较好的发挥了技术服务的联动效应。每年开展日光温室技术集中培训186场(次),暖棚养殖技术集中培训58场(次),进棚入户分类指导培训 86次,特色林果技术专家现场巡回培训60场次,受益农民达到3.8万人(次)。有效推进全县日光温室建设进程,有效提升了设施农业和特色林果业的生产管理技术水平。

【参考文献】

[1]邵云,冒美娟.关于新形势下开展农民培训的思考[J].上海农业科技,2008,(1).

第6篇:农业技术培训计划范文

一、近年来移民培训工作情况

(一)培训内容和方式

从调查的情况看,这几个县在移民培训的内容和方式上具有共同的特点:

(1)农业实用技术培训。主要是通过这方面的培训,使移民在农业生产中掌握1-2门符合当地农业主导产业的农业实用技术。武宁县充分整合阳光工程、雨露计划、农函大等培训资源,利用农民学校、产业基地,面向从事种养的移民开展以油茶种植、水果生产、花卉苗木、茶叶低改、水产养殖等为主要内容的实用技术培训。分宜县主要开展优质水稻种植,无公害蔬菜种植,西瓜、甜瓜种植,生猪养殖,水产养殖,蜜桔种植等。宜丰县根据农事季节,开展以特色农业、规模养殖、反季节蔬菜、毛竹丰产技术的培训。南城县根据移民区主导发展产业项目,开展南丰蜜桔、麻姑仙枣、水库养鱼、养猪、养鸡、池蝶蚌养殖、大棚蔬菜、水稻等种植养殖方面的培训,同时还编制了一些技术培训小册子,送给千家万户移民。培训方式为集中培训和实地技术指导相结合,实行三种办班方式:一是聘请有关专家单独举办培训班;二是与县农业局、畜牧水产局、专业协会联合办班;三是委托乡(镇)政府、专业合作社开展培训。一般为3-5天;授课方式由课堂书面讲课和实地实践讲解相结合。

(2)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上犹县主要采取校企联动订单式培训模式,按照“劳动力输出基地+培训基地+劳动力输入基地”的方式进行,以茶叶种植和加工、农村妇女农家乐烹饪技术、油茶种植技术、脐橙种植管理技术、网箱养鱼等开展技能方面的培训,提高了移民的就业稳定率和就业质量。南城县与县劳动就业局举办电脑培训班,委托县恒丰制衣有限公司、立敏门业公司各举办培训班,并在本企业就业。武宁县加强与深圳学院、县职高、江西丰良艺院、县工业园等培训机构的合作,以市场为导向,以室内装饰、工程监理、车身美容、服装缝纫、电子工程等专业为内容,组织移民参加技能培训。

(3)自主创业培训。分宜、上犹县针对农民转移合作社自主带头人、农村经纪人和农村自主创业者,开展自主创业培训和专题知识讲座,全面提高他们的技术、经营、管理水平,使之成为移民致富的带头人。南城、武宁县根据产业特点,每年组织乡村组移民干部培训,聘请有资质和实践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士授课,培养从事经营、营销等农业产业管理的经纪人。宜丰县联合县劳动就业局阳光工程、创业移民培训、企业岗前培训,参加农业技术培训。通过县城集中培训、委托技术部门培训、乡镇请有关专家学者讲课等方式,培养自主创业带头人。

(4)职业学历教育。主要是对移民新生劳动力参加职业学历教育的给予一定的学费补助,使其获得专业资格证书和学历证书,成为有一技之长的专门人才,为自主创业或劳动就业创造条件。

(二)培训的对象

主要是根据当地农村劳动力现状和移民培训意愿确定对象,组织开展培训。宜丰县培训对象为直补移民劳动力、移民家中新增劳动力。分宜县实用技术培训的对象为有劳动能力、不限文化程度和年龄的移民。技能培训对象主要是初中文化以上,年龄在45岁以下的移民。武宁县水库移民培训对象为,以水库移民为主和移民安置区和让迁区的农民为辅相结合为培训确定对象。上犹县培训对象为移民及其家庭成员,能带动移民发展生产的农村产业发展大户。南城县开展培训的对象主要是乡、村干部,占参培人员的71%,其他为移民群众代表,占参培人员的29%。这些人员的年龄均在35-60岁之间。农业生产实用技术和劳动技能培训对象主要为移民群众,村干部不到10%。在年龄结构方面,前者参培人员45岁以上占90%,其余10名为35-45岁,后者参培人员30岁以上占90%,其余10名为30-35岁。

(三)资金安排和培训标准

培训资金主要以县为单位,由县按省里下达的结余资金计划5%安排。由于资金计划是按人均标准,以各县移民人数下达。因此,各县的资金总量不同,所安排的培训资金量也不相同,但基本适应了各地开展培训工作的需要。在培训工作中各地因地制宜确定培训标准。由于开展培训的内容不一、形式不同,在培训的标准上,根据实际自行确定培训的补助标准。武宁县培训补助标准有四种类型:一是职业技能培训(全脱产学历制)每人每学年补助1500元;二是进城入厂就业技能培训每人每天补助200元;三是干部培训(县、乡、村、组移民干部集中县城培训或外出考察学习培训)每人每天培训补助200~300元;四是农业科技培训每人每天补助80元。宜丰县农业实用技术培训补助标准为每人每天100元,每桌80-100元用餐标准,分宜县培训补助标准为:实用技术每期每人150元;技能培训为每期每人600元。上犹县短期培训按人均300元经费使用标准编制培训计划,职业技能资格等级培训按1200元标准补助到学员个人。

(四)取得的成效

一是宣传了政策,提高了能力。通过开展移民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劳动力转移培训、移民创业培训和职业教育证书培训,不仅把党和政府关注农业、关心农村、关怀农民的政策及时传递给了广大移民,而且使移民的农业生产和劳动技能等方面的能力得到了较大提高。分宜县2010年至2011年安排培训资金59.5万元,举办培训班26期,培训移民1462人,使69.5%的参培者掌握了实用技术,中青年移民群体创业就业率达49.1%。上犹县开展移民技能培训班12期。培训移民321 5人,提高了移民农业生产和自主经营管理水平。宜丰县累计培训移民0.4万人,转移0.3万人,转移率达75%,500多人创办了各种实业,促进了移民的增收。

二是转变了观念,带动了产业。通过连续几年移民创业培训,使广大移民在思想观念上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认清了“合作才能求发展,抱团才能闯市场”的道理,从而推动了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健康发展。宜丰县移民专业合作社短短不到3年的时间,目前已发展到了8家,提高了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带动了一方产业发展。该县潭山镇中兴村主任谢芳华通过培训,2012年带领移民在本地发展起了有机产业,引进了种植茭白500亩,今年又辐射周边村组参与种植,面积发展到了1500亩,实现了规模化经营,为提高移民的收入打下了基础。南城县按照“民有、民管、民受益”的原则,组织创建了“南城柑桔协会”、“南城县洪门库区板栗协会”等8个农业协会和专业合作社,为移民生产开发提供一系列产前、产中、产后服务,解决了移民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各类难题。武宁、上犹、分宜县的移民农业合作组织也得到蓬勃发展,兴起了一方产业。

三是培育了骨干,促进了增收。通过组织农业实用技术等移民培训项目,造就了一大批农村科技骨干,他们不仅成为农业技术推广员、政策宣讲员、而且成为了上连“技术专家”、下连“一线移民”的桥梁纽带。宜丰县通过“六大培训行动”已培育移民辅导员307人,移民技术骨干550人,培训示范户782户,直接带动培训移民6497人。武宁县五年多来,共投入培训经费356万元,举办移民实用技术培训班18期,培训转移移民近1320人。举办农业科技培训班86期,培训在家务农移民和农民6880人,实现了外出务工移民有技能、转得出、稳得住,在家务农移民有特长、兴产业,能增收的年度工作目标。移民郭平,24岁,全家五口人,初中毕业后,由于没有一技之长,难以出外谋生,2007年他在移民培训基地丰良学院参加室内装饰工程监理培训6个月后,经学院介绍,前往广东韶关担任室内装饰工程监理。经过半年的理论与实践操作,加上自己的勤奋努力,现在年薪可达40多万元。

二、当前培训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培训的组织方式有待调整。随着城镇化、工业化的逐步加快,农村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员逐步减少,且年龄较大。目前,参加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的都是仍在家从事农业生产的中老年人,而且对象基本固定。随着年复一年的培训,移民群众基本掌握了1 2门种养业常规生产技术,对培训的积极性不高。因此,从当前培训工作实际看,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的社会效果在逐步萎缩。据南城县不完全调查统计,目前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移民占移民总人口的45%左右,部分库区、深山区常住移民不到移民人口的10%。

二是培训的管理方式有待完善。当前县级移民机构人员少,项目组织管理任务重,基本不具备直接组织开展农业技术培训的条件。每年县级农业部门都要举办几次大型农业生产技术培训班,同时还要组织有关专家深入到各乡(镇)开展科技指导及示范户、专业大户培训服务,并到生产示范点作现场技术指导。与农业部门相比,移民机构无论从培训体系、培训设施还是培训师资人员等都不具备直接举办农业技术培训的主客观条件。

三是培训经费使用有待规范。一是补助标准各不相同。从这几个县的情况看,农业实用技术培训为每天补助80元1D0元不等。技能培训有按天补助的,也有按期补助的,为200-600不等。证书培训补助为1200-1500不等。二是经费开支五花八门,技能补助、物化补助、误工补贴等个人现金支出将越来越多。审计部门在培训资金使用范围上,一般只认可餐费、住宿、资料、授课费等项开支。此外,培训经费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挤占、挪用,用于弥补移民机构工作经费不足的现象。

三、加强和改进移民培训工作的建议

(一)转变培训方式。面对当前和今后农村劳动力转移不断加快的新形势,移民培训工作的重点和方式要实现三个转变。即由过去以农业实用技术培训为重点,向技能职业教育和学历证书教育培训转变;由对农业生产人员为主体的培训向移民搬迁安置点和外出务工移民为主要对象的转变;由移民机构组织直接培训向做好培训的宣传、引导、管理、服务方面转变。

(二)创新培训途径。随着农村劳动力大量向城镇转移,发展非农产业是移民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特别是现在的移民青年,基本从事非农产业。因此,开展移民技能培训,是加快移民向非农产业转移的有效途径,也是为移民向非农产业转移,自主创业提供了平台。要采取鼓励和引导的方式,指导移民根据自身条件、特长、需要及爱好,自主选择培训机构和技能专业。同时,以农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为载体,依托农业技术部门,有针对性地开展农业实用技术方面的培训,提高培训学习的效果。

(三)规范管理制度。一是统一培训补助标准。根据培训的类别、学时、对象困难程度、确定培训的补助标准,对所有参加培训的对象,不重过程,只看结果,移民凭取得的各种职业技能培训资格证书、学历证书、农业实用技术培训证书和缴纳培训费时的正规发票,到移民管理机构申请培训补助。二是完善工作考核办法,制定培训工作量化考核实施细则,将培训资金与培训效果相挂钩,培训效果好的多补,差的少补,确保培训取得实效。三是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建立健全对象认定、证书确认、补助发放、档案管理工作制度。通过年度考评、检查培训工作档案、抽取培训补助对象随机访问等形式,加强对培训工作的检查监督,确保移民培训落到实处,从而促进移民收入不断增长和经济社会的发展。

第7篇:农业技术培训计划范文

一年来,我们紧紧围绕“科教兴国”、“科教兴县”这一战略目标,加强领导,提高认识,加大投入,强化农技校建设,全县共有农技校304所,其中县农业技术培训中心一所,乡农技校14所,村农技校289所,达国家示范性化技术学校标准2所。90以上的农校配有电教设施、图书、仪器等其它教学设施。全县共发表科技论文国家级2篇,省级5篇,市级16篇,通二村的果业管理受到省政府的表彰,被确定为市苹果七日游景点之一。今年我们又投入30万元改建和修建了农技校,充实了农技校的教学设施。各农技校利用“校校通”的网终优势,对全县农民进行了信息技术教育大培训,共培训农民3000余人。协同劳动保障部门实施农民工拟转移培训20__人,劳动力输出1700人,配合县科技局开展了万名高素质农民大培训活动。帮助农民下载农产品信息9000余条,网上发表农产品信息4000余条,给农民带来直接经济效益达5000余万元。

二、疏通渠道,构建成教网络

为了完善成教管理机制,我们成人办多次召开专题会,召集有关人员疏通各个环节,协同县劳动保障部门建立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第一职业中学和技工学校。配合县教教局确立了农村果业、大棚种植、养殖等培训基地,同时要求做到成人办和联区,联区与农校,农校与个人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一级抓一级,层层不放松。定期检查落实:培训有计划,上课有教案,作业有批改,实习辅导适时有效,学员培训档案健全,联合相关部门拓宽就业渠道,千方百计推荐农民工转移就业,同时做好跟踪服务。逐步构建了一个“培训、检测、执证上岗、跟踪服务”的成人教育网络。

三、合理布局,设施继续完善

我县农技校点面结合,县农业技术培训中心设在县第一职业中学,14所乡农技校分别设在各乡镇或乡镇初中,各村农技校分别设在各村小学,大部分农校都和小学或初中的微机连接,有利于农民学电脑及上网查询农业信息。根据国家教委提出的“独立建校,初中建制”这个标准,现已完成独立建制的有设施基本齐全,人员齐备的通化、西村等示范乡镇农技校。

镇示范农技校,地处本镇黄金地段,王通中学对面,占地3000平米,有建筑面积400平米的一栋高标准二层小楼。另有配套瓦房三间,共投资40余万元。西村农技校投资20余万元,对内部设施进行了更新,通化西村两所农技校顺利通过省级示范农技校的验收,达国家级标准。

四、措施得力,确保成教效益

(一)服务农村经济,培养科技当家人

本着服务当地经济的目的,注重选拔农村专业人才,尤其是乡村干部,充分发掘人才资源,通过集中培训,掌握一技之长,以点带面,提高农民的文化素养和科学技术素质,服务于农业和农村的产业结构调整,才能大力发展农业生产,振兴农村经济。

(二)围绕主导产业,推广实用技术

为适应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我们充分发挥各级农技校的作用,抓实用技术培训,配合科委、果业部门,指导乡村农技校把引进新品种,推广新技术作为农村成教工作的突破口,紧紧围绕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村小康建设这条主线,结合各村资源优势和主导产业,采取走出去,请进来,和短班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坚持以“实际、实用、实效”为原则,组织开展了科技含量高,学习周期短的多种实用技术培训。两年来,全县共进行了地膜覆盖、苹果套袋、大棚蔬菜、药材种植、养殖等50多个项目的实用技术培训两千余次,培训人数达10万人。

苹果是我县的主导产业,随着技术培训的加强和提高,涌现出程兆会等67名亩收入超万元的苹果状元,西村乡大量种植药材,药农经农技校培训后,对药村的种植管理、性能、特色有了更清楚的认识,种植及粗加工技术有了显著提高,现在西村乡家家种药材,成了闻名全省乃至全国的药材种植基地。

(三)适应时代需求,普及信息技术教育

随着我国加入世贸,了解国际国内信息,引导农民适时调产,振兴农村经济,为此我们依托各村小学校校装电脑,校校网络化这一优势,重点对全县农民进行了信息技术教育大培训。

1、安排细致周密,确保培训圆满

针对实际情况,出台了详细的五年培训规划,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培训制度,每村确定一名信息员,制做1—2块信息栏,逐村核实培训人数,确定每期学员名单。审阅了各村的培训计划,各村信息员具体负责各村的培训工作,及时果市行情、药材种植、作物引种等各种信息,培训教师由各村小学电脑教师担任,地点在各村小学,时间主要是晚上和节假日白天,每月培训一期,每期一机一人,确保每位学员都能学会学懂,熟练掌握,培训内容为理论讲授和实际操作,每期培训结束后由信息技术教育办公室统一命题,组织考试,合 格者发给培训合格证,不合格者参加下期培训。

2、鼠标忙忙击点,硕果映红笑脸

通过一年多的培训,现已培训5000人全部能上网查询资料,下载信息,水平较高的学员还会制作网页,处理文字,编辑广告,刻录光盘。

杨郭村农民根据网络信息,往全国各地发油桃,共销售150多万斤,获利40万元。巩村农民通过三门峡网站在网上销售笤帚信息,出售15万把,净赚7万余元。大谢村谢新业在网上苹果信息销果20多万斤,获利3万8千余元。

(四)协同相关部门,实施两大工程

1、千名农民劳务输出培训工程

20__年元月,我们与劳动部门一起启动了劳务输出培训工程。我们主要做了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外出调查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情况。二是建立劳务输出信息网络,县劳动局设劳务市场,乡设劳务站,村确定劳务信息/!/员,对剩余劳动力的年龄文化技术进行了认真的统计。三是实行订单培训,我们主要开设炊事、缝纫、电子、制药、机械维修等专业。四是组织劳务输出。五是做好跟踪服务,保证劳工合法权益。

2、万名高素质农民培训工程

第8篇:农业技术培训计划范文

【关键词】民族地区;农民培训;购买服务

一、农民培训领域存在“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

农民是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培养造就一支综合素质高、创业能力强、发展潜力大,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致富中起带头作用的农村创业人才队伍,既是农民培训的重要内容,也是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然而,在农民培训领域存在“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的现象。

农民培训是指使农民通过学习获得相应知识和技能的活动,是培训主体对于农民进行技能训练或短期的再教育的活动,属于国家职业教育的范畴。农民培训具有准公共产品特性,具有较强的正外部性。给农民培训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农民综合素质、促进科技成果在劳作的过程中的转化、增强农民自我发展的基本能力。在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和培养现代化农业生产、农村经济中起到了不小的作用。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村发展与社会发展相结合,农民的劳作需要更多地培训来引导,受训人群主要有农村青壮年、妇女、残障人员等弱势群体,培训内容包含传统的农业技能、农民自主创业、劳动力转移的培训,培训方式实行普及型和专项培训相结合,务农培训与外出务工技能相结合,技能培训与职业技能培训结合,培训范围不断扩大到整个农村地区。在“全国农民教育培训‘十二五’发展规划”中,农民教育培训覆盖全国所有乡村,围绕农民生产生活实际开展实用技术培训5亿人次,使每个受训农民掌握1-2项实用技术,开展现代农业产业技术培训1000万人,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和农民职业技能培训2500万人、农民创业培训25万人,培养具有中高等学历的高素质新型农民100万人。[1]面临种类繁多、数量庞大的农民培训任务,显然以政府一己之力无法面对。并且与市场细分的各类专业培训服务机构比较,政府服务具有的“一刀切”与公众的个性化需求相距较远,产生“政府失灵”。面对较大的农民培训市场,具有追逐利润本能的企业,虽然具有天然降低交易成本的机制和动力,对具有准公共产品性质的农民培训而言,提供动力不足,且在农民培训提供中难于避免逐利倾向,造成“市场失灵”。

在农民职业培训方面,传统的路径有两种,一是各类公办的农业院校与职业技校,二是政府主办的职业培训机构。目前,全国有县级以上农业广播电视学校2577所,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和农业中专学校339所,农村职业高中4200多所。县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2.2万个,乡镇农技推广机构8.15万个。[2]以上机构是我国长期以来农民培训的主要承担者,前者主要承担长期培训任务,后者负责短期项目培训。公办机构因体制原因,难于扩大规模与增加数量以适应不断增加的农民培训市场的需求。而以公益目的而设立的民间专业培训机构从性质与路径上是适应于进行农民公益培训的。民间专业培训机构的最大优势是拥有技术人才与教育资源上的优势,虽然目前民间培训机构在农民培训领域还只是“参与”和“辅助”的地位,并且在经济资源上尚不足以支撑长期的农民公益培训,但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途径可以得到经费支持,可以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地开展农民培训。

二、云南中华职教社开展农民培训概况

近年来,云南省不断加大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的培训。民间组织在承接农民培训职能方面发挥了重要而积极的作用,开展了灵活多样的订单培训、定向培训、校企联合培训等多种方式的培训活动。

云南中华职教社是具有统战性、教育性、民间性的职业教育团体。长期以来团结联系有关社会力量开展职业教育,举办多层次、多形式的短期职业培训。至2005年以来,云南职教社立足本地实际,配合劳动就业和农业科技等部门,积极推进农民培训工作,举办多层次、多形式的短期职业培训。先后为社会培养了各级各类人才50万余人次,为建设云南输送了大量实用技能型人才。“温暖工程百县百万农民培训计划”(简称“双百计划”)的实施,共有18个县(区)纳入实施方案,引进资金1798多万元,多方面培训农民职业技能。职教社还积极参与了“温暖工程李兆基基金百万农民培训”项目,共完成了3.87万人的农村劳动力的培训和转移工作;承担了“温暖工程李兆基基金建筑业农民工培训”项目2000名农民工培训任务;实施“温暖工程李兆基基金万名乡村医生培训”项目,在10个项目县对1000名乡村医生开展了培训。[3]

云南职教社的农业培训温暖工程,通过科技下乡、举办现代农业技能培训班、创建“农业产业化培训基地”等多种形式,开展农业生产实用技术培训。2011年4月“云南省中华职业教育社农民工实训基地”正式揭牌成立的同时,红河州职教社第一期现代农业技能培训班也正式开班。在为期2个月的培训中,采取理论联系实际的培训方式,系统学习现代农业栽培技术。2011年5月,职教社与泸西县畜牧兽医局联合举办了常年存栏5000只以上规模蛋鸡养殖培训会。专家为养殖户提供了先进的养殖理念,可操作性较强的养殖技巧以及准确及时的市场信息,深受当地养殖户欢迎。2006年,云南职业教育社实施“温暖工程贫困学生职业教育助学行动”。以资助家庭贫困的学生接受职业教育的方式开展活动,已相继资助了2000余名贫困学生。2008年,云南职教社和昆明市农校联合举办“温暖工程班”,招收来自昭通、保山、红河、普洱等州市28个县区的350余名贫困学生接受职业教育。

三、促进政府购买农民培训服务的建议

第9篇:农业技术培训计划范文

1、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

农业系统现有专业技术人员215人。从职称上看,高级职称32人,中级70人,初级113人。从年龄上看,50岁以上人员41人,40—50岁人员101人,30—40岁人员60人,30岁及以下人员3人。整体上看专业技术队伍年龄老化,需培养年轻业务骨干,因此,今年经区政府批准,招聘2名农学专业大学生,充实到专业人员队伍,现已经过公开招聘,8月25日进行统一考试。同时抓好专业技术人才继续教育,支持、鼓励在岗人员在职学习和参加各类业务培训。依托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项目,年内完成对100名基层农技人员的知识更新培训,提高业务素质。通过科技直通车、专家面对面等形式,组织专业技术人才下乡进村直接为农民服务,提高业务实践能力。

2、加强农村实用人才技能培训

一是认真开展冬春农业科技服务。围绕我区优势产业,根据农时季节和生产要求,开展实用技术下乡活动,组织专业技术人员深入乡镇、村屯,开展农业技术指导员、农业科技示范户、农业生产明白人培训,全年计划培训8.3万人次,通过实用技术培训向广大农民推介农业科技新成果、新品种、新技术,引导农民了解市场信息、选择致富项目,着力解决好农业生产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深入宣传农业科技知识、农民科技致富典型经验、党和国家惠农政策、新农村建设等内容,推动冬春农业科技服务活动的顺利开展。目前共开展科技培训1060场次,发放科技书籍及资料10.8万份,培训农民10万人次。其中种植业7.5万人、蔬菜0.3万人、水利1万人、农机0.5万人、畜牧0.7万人。

二是实施农村劳动力培训计划,依托阳光工程开展规范化的技能培训。结合我区农业产业特点,从农民的实际需求出发,坚持实际、实用、高效的原则,承担培训任务3290人。其中:病虫专业防治员440人,蔬菜园艺工260人,畜禽养殖技术员80人,村级动物防疫员80人,农机操作员100人,合作社骨干人员280人,农民信息员100人,农产品贮藏加工员50人,专项技术培训1900人。

三是组织开办农民田间学校。以村级种植大户为核心,开办5期农民田间学校,每期培训30户左右科技示范户,以老师与学员互动方式为主。增强了农民学习的直观性,通俗易懂,可及时解决生产中的一些实际问题。通过学习,学员也将成为科技带头人,充分发挥幅射带动作用,进一步推广新技术,抓户带村、抓村带片,以点带面,激发引导农民致富的积极性,让更多的农民受益。

四是依托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培育科技示范户1000户。选派100名农技人员,每人包保10个示范户,定期进行入户指导,随时解答示范户在农业生产中遇到的各类问题。

五是加强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管理人员的培训。年内开1期农民专业合作社管理人员培训班,通过学习提高他们的组织能力和生产技术水平,培养一批懂经营会管理、农民拥护的合作社领头人。

二、以服务人才为中心,营造有利于人才发展的环境

一是加强人才工作的组织领导。成立人才领导小组,负责农村实用人才和农业系统人才队伍建设,做好使用、培养、关心、激励人才的各项工作。二是加大人才宣传力度,注重发挥以农技推广人员、种养能人、农村经纪人为主的实用技术人才典型示范作用,提高人们对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的认识,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的良好氛围。三是完善各项制度。建立健全专业技术人员考评制度、职称评聘、培训等制度,落实好国家有关人才政策,加强人才服务管理,提高人才工作的积极和主动性。

未来五年,我局拟从完善机制入手,大力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证。

1、完善教育培养机制,提高农村实用人才素质。在每年冬春培训的基础上,采取与有关院校联合办学、定向培训等方式,举办科技培训班,培训农民致富带头人、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周边农民,使农村实用人才的传帮带工作进一步得到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