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盆底肌康复培训范文

盆底肌康复培训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盆底肌康复培训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盆底肌康复培训

第1篇:盆底肌康复培训范文

[关键词]

分娩方式;盆底筛查;盆底功能障碍

[中图分类号]R711.5 [文献标志码]A

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elvic floor dysfunction,PFD),根据盆底肌群受损的不同,出现盆腔器官脱垂(pelvic organ pro-lapse,POP)、尿失禁(stress urinary incontinence,SUI)和粪失禁(fecal incontinence,FI)等一系列临床表现。

盆底功能障碍的主要原因是妊娠和分娩双重因素,造成盆底支持结构损伤,进而出现尿失禁、子宫脱垂、性生活不满意等,是妇女常见病。由于疾病不严重,羞于启齿,常被忽视,从而影响广大妇女生活质量,严重影响妇女的身心健康。通过对产后6至8周妇女进行盆底肌力功能的评估,探讨损伤机制,了解产后妇女盆底功能恢复情况,加强对盆底功能障碍认识,制定盆底康复方案,我们对2200例产后6至8周妇女的盆底筛查结果进行了回顾性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按就诊顺序随机选取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北京市上地医院住院分娩的产妇共2200例。产后6至8周进行盆底筛查。按分娩方式分成两组,其中阴道分娩组1126例,剖宫产组1074例。入选标准:(1)所有病例均为单胎妊娠,初产妇,阴道分娩的均未会阴侧切,未进行阴道助产,足月分娩,胎儿体重2600-4000g;(2)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同意参加本次研究。排除标准:(1)有神经肌肉病史,恶露不净,有慢性咳嗽病史,有各种合并症者:(2)不愿配合随访和筛查者。两组在年龄、分娩孕周、妊娠前BMI、新生儿体重等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1.2 方法

产科临床医生经培训后对产妇进行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和盆底功能评估。评估前,医生与产妇进行充分沟通,解除产妇思想顾虑,评估时进行阴道检查,同时教会产妇正确收缩盆底肌肉,放松腹部或臀部肌肉,之后利用法国盆底功能障碍治疗仪(型号;PHENIX USB2)进行盆底肌力功能评估及指导盆底肌肉功能锻炼。

利用法国盆底功能诊断仪检测盆底肌力分0~Ⅴ级:(1)盆底深部肌层(肛提肌,以Ⅰ类慢纤维为主)肌力测定:振幅达到40%为Ⅰ类肌纤维在收缩。0级:无收缩;Ⅰ级:持续1秒;Ⅱ级:持续2秒;Ⅲ级:持续3秒;Ⅳ级:持续4秒;Ⅴ级:持续5秒。(2)盆底浅肌层(会阴、阴道浅肌层以Ⅱ类快纤维为主)肌力测定:振幅达到60%,100%为Ⅱ类纤维在收缩。0级:无收缩:Ⅰ级:持续1次;Ⅱ级:持续2次:Ⅲ级:持续3次:Ⅳ级:持续4次:Ⅴ级:持续5次。盆底肌力测定小于Ⅲ级以下定义为肌力受损。

压力性尿失禁诊断标准:当咳嗽、打喷嚏、大笑、运动或者改变等增加腹压时发生的不自主漏尿。应用POP-Q分度评价盆腔脏器脱垂情况。POP-Q分度法参照2013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第八版《妇产科学》标准。

2 结果

2200例产后6至8周妇女进行盆底筛查,其盆底肌力和动态压力正常率、压力性尿失禁发生率、盆腔脏器脱垂发生率见表2和表3。从表中可见,产后6至8周妇女盆底肌力不正常率较高,盆底Ⅰ类肌力不正常率阴道分娩病例中为34.28%,剖宫产组为35.67%;Ⅱ类肌力不正率阴道分娩病例中为19.54%,剖宫产组为21.6%。盆底动态压力不正常率更高,阴道分娩病例中69.98%;剖宫产组41.06%。可见产后6至8周妇女盆底肌松弛较普遍。压力性尿失禁的发生率在剖宫产27.09%和阴道分娩中28.06%,两组比较P>0.05(P=0.611),差异不显著。盆腔脏器脱垂的发生率阴道分娩病例中31.34%,明显高于剖宫产组15.64%,两组比较P

3 讨论

盆底功能障碍是孕产妇及高龄妇女常见的疾病,主要为盆底肌力下降,导致盆底器官脱垂、压力性尿失禁。产后经过积极治疗,肌力锻炼能使盆底功能障碍得效改善。本研究分析两组产后病例,检查盆底肌力。盆底类肌力不正常率阴道分娩病例中为34.28%,剖宫产为35.67%:Ⅱ类肌力不正率阴道分娩病例中为19.54%,剖宫为21.6%。两组的两类肌力不正常率比较,均为P>0.05(aP=1.21,bP=0.9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见,盆底肌力的受损与分娩方式无关。女性盆底由盆底肌肉群、筋膜和韧带共同保持子宫、直肠和膀胱等脏器位于正常的解剖位置,任何一种结构的损害都可导致盆底功能缺陷。盆低肌力受损在妊娠期的主要原因是在整个妊娠过程中,盆底组织长期受激素、重力和增大的子宫压迫等三重因素影响。盆底的神经、肌肉和胶原纤维为适应阴道分娩的需要,在雌、孕激素和重力压迫的影响下,肌肉张力减弱,肌纤维逐渐延伸扩展,致盆底松弛。盆底组织受损也与妊娠期不断增大的子宫压迫盆腔静脉,影响血液回流,导致组织缺氧、代谢障碍有关。即无论分娩方式,妊娠本身就会对女性盆底功能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导致盆底肌力下降,盆底肌肉松弛。阴道分娩是盆底肌力受损另一重要因素之一。分娩可直接引起会阴、肛提肌撕裂和(或)耻骨宫颈筋膜撕裂,对骨盆底支持组织造成直接机械损害。另外分娩时对支配盆底组织神经的压迫、牵拉作用,损伤盆底神经,导致支配盆底肌和尿道括约肌的部分神经作用减弱,甚至神经萎缩,对盆底肌造成间接损害。因此,不管是经阴道分娩还是剖宫产,女性盆底功能均会不同程度地受到损伤,在阴道分娩的妇女中,较剖宫产盆底受损更甚。本文的统计结果中,阴道分娩组盆腔脏器脱垂发生率为31.34%,剖宫产组盆腔脏器脱垂发生率为15.64%,即与阴道分娩比较,剖宫产可以降低子宫脱垂的发生。盆腔脏器脱垂包括阴道前后壁膨出、子宫脱垂、膀胱脱垂等,系因盆底肌肉松弛引起。这与阴道分娩直接损伤盆腔内筋膜支持结构和神经,导致盆底肌松弛,盆腔器官支撑薄弱有关,进而造成脱垂。

妊娠和分娩是造成压力性尿失禁的高危因素。妊娠过程中胎先露对盆底肌肉过度压迫造成盆底组织松弛,阴道分娩直接间接的损伤盆腔内筋膜支持结构和神经,均可引起尿失禁。阴道分娩似较剖宫产更容易引起尿失禁,然而文中与剖宫产相比无差异。本文统计显示阴道分娩发生压力性尿失禁为28.06%,剖宫产组压力性尿失禁发生率为27.09%,结果提示,与阴道分娩比较,剖宫产并不减少产后尿失禁的发生。这种较高的发病率,极大地影响了妇女的身心健康。有报道称,妊娠晚期妇女尿失禁发生率高于产后6至8周妇女。由此可见,妊娠和分娩是共同造成压力性尿失禁的高危因素。

第2篇:盆底肌康复培训范文

关键词:分娩镇痛;盆底功能;肌纤维肌力;肌纤维疲劳度

中图分类号:R711.2 文献标识码:A

Effects of Labor Analgesia on Early Postpartum Pelvic Floor

(ZHENG Xiao-jing,CUI Jin-hui,CHEN Qin,LI Ling,FAN Jian-hui. Department of Obstetrics, The Thir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Sun Yat-sen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630,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impact of labor analgesia on early postpartum pelvic floor dysfunction. Method Randomly selected primipara who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underwent pelvic floor muscle strength screen in 6~8 weeks postpartum and their obstetric factors were recorded. Results In labor analgesia group and non labor analgesia group, the abnormal rates of type I muscle fiber strength were 58%(29/50)and 56.99%(106/186); the abnormal rates of type II muscle fiber strength were 30%(15/50)and 48.92%(91/186); the abnormal rates of type I muscle fiber fatigue were 2%(1/50)and 15.59%(29/186); the abnormal rates of type II muscle fiber fatigue were 10%(5/50) and 14.52%(27/186).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of type II muscle fiber strength and type I muscle fiber fatigue between the two groups(P<0.05). The labor analgesia group had lower abnormal ratio of type II muscle fiber fatigue compared with non labor analgesia group,but there were no statistic differences. Conclusions Labor analgesia could reduce damage to the pelvic floor during childbirth,and be beneficial to protecting pelvic floor function.

Key words: labor analgesia; pelvic floor function; pelvic floor muscle strength; pelvic floor muscle fatigue

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 (Pelvic Floor Dysfunction,PFD) 是盆底组织受到损伤出现病理变化时盆腔脏器乃至相应器官的生理状态及功能发生异常的一系列疾病,阴道分娩是其独立危险因素[1,2]。在此疾病发病过程中,盆底电生理特性改变是盆底组织损伤比较早的阶段,目前盆底肌力和疲劳度是非常有价值的盆底基础电生理指标[3]。随着分娩镇痛在临床的应用,椎管内麻醉因其镇痛效果满意,已成为目前国外最为广泛采用的方法之一。因此本文通过对阴道分娩初产妇产后盆底功能电生理指标的分析,全面探讨分娩镇痛对产后早期盆底功能的影响。

1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随机选择2012年11月~2013年12月在我院经阴道分娩并于产后6~8周,门诊回访行盆底综合肌力测定初产妇共236例。所有产妇年龄均在20~35岁,既往无盆底疾病史及家族史,孕龄37-41周头位单活胎,无严重产科合并症及并发症,均行会阴侧切术,无阴道助产,恶露干净,既往无盆腔手术史,无阴道炎及泌尿系统感染。根据分娩方式分为分娩镇痛组50例,非分娩镇痛组186例。分娩镇痛采用椎管内麻醉方式,选用舒芬太尼+罗哌卡因药物通过腰硬联合麻醉+自控硬膜外镇痛途径给药,实施分娩镇痛的产妇均无麻醉相关禁忌。

1.2 研究方法 由专门培训的人员经检查仪 (盆底功能检查仪-PHENIX U2由广州杉山公司提供) 对所有入选产妇进行盆底肌力分级诊断,分为0~Ⅴ级。

①Ⅰ类纤维肌力测定:振幅达到40%为Ⅰ类纤维肌力在收缩。0 级: 持续0秒;Ⅰ级: 持续 1 秒; Ⅱ级: 持续 2 秒; Ⅲ级: 持续 3 秒; Ⅳ级: 持续 4 秒; Ⅴ级: 持续 5 秒或大于5秒。

②Ⅱ类纤维肌力测定: 振幅达到70%~90% 为Ⅱ类纤维肌力在收缩。0级:持续0次;Ⅰ级:持续1次;Ⅱ级:持续2次;Ⅲ级:持续3次;Ⅳ级:持续4 次;Ⅴ级:持续5次或大于5次。盆底肌力测定小于Ⅲ级以下定义为肌力受损。肌肉疲劳度正常为0%。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 统计软件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及秩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均采用双侧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一般情况比较 年龄、新生儿体重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一产程、第二产程在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I类肌纤维肌力及疲劳度比较 分娩镇痛组I类肌纤维肌力异常者占58%(29/50),疲劳度异常者占2%(1/50),非分娩镇痛组I类纤维肌力异常者占56.99%(106/186),疲劳度异常者占15.59%(29/186),两组比较I类肌纤维疲劳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II类肌纤维肌力及疲劳度比较 分娩镇痛组II类肌纤维肌力异常者占30%(15/50),疲劳度异常者占10%(5/50),非分娩镇痛组II类纤维肌力异常者占48.92%(91/186),疲劳度异常者占14.52%(27/186),两组比较II类肌纤维肌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疲劳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分娩镇痛组较非分娩镇痛组有降低趋势。见表3。

表1 两组一般情况比较Tab 1 Comparison of general information of patients

组别

例数

年龄(岁)

新生儿体重(g)

第一产程(min)

第二产程(min)

分娩镇痛组

50

27.18±2.27

3238±331.75

547.26±178.17

60.36±29.12

非分娩镇痛组

186

26.89±2.77

3140.32±306.57

435.05±207.92

42.78±26.54

P

>0.05

>0.05

<0.05

<0.05

表2两组I类肌纤维肌力及疲劳度比较Tab 2 Comparison of type I muscle fiber strength and muscle fiber fatigue

组别

总例数

I类肌纤维肌力异常

I类肌纤维疲劳度异常

例数 百分率(%)

例数 百分率(%)

分娩镇痛组

50

29 58%

1 2%

非分娩镇痛组

186

106 56.99%

29 12.77%

P

>0.05

<0.05

表3两组II类肌纤维肌力及疲劳度比较Tab 3Comparison of type II muscle fiber strength and muscle fiber fatigue

组别

总例数

II类肌纤维肌力异常

II类肌纤维疲劳度异常

例数 百分率(%)

例数 百分率(%)

分娩镇痛组

50

15 30%

5 10%

非分娩镇痛组

186

91 48.92%

27 14.52%

P

<0.05

>0.05

3 讨论

盆底结构分为主动支持系统(由盆底肌肉构成)、被动支持系统(由筋膜组织构成)和混合支持系统(由骨骼和韧带构成),使身体功能在静息和活动状态下保持协调一致。肛提肌是盆底器官支持系统的重要组成结构[4],盆底肌肉的收缩能力反映了盆底组织的功能状态。肛提肌包含占大部分的 I 类肌纤维(慢收缩纤维)和小部分的 II 类肌纤维(快收缩纤维),I 类纤维约占70%,功能特点为强直收缩,收缩时间长且持久,不易疲劳。它与维持静息条件下的恒定持久的盆腔器官支持功能有关,关闭尿道和括约肌,缩小尿生殖裂孔等;II 类肌纤维约占30%,功能特点为阶段性收缩,快速短暂,易疲劳。主要参与维持动态条件下的支持功能,如腹压突然升高时,强烈收缩以维持盆底的稳定、对抗腹内压的增加及传导压力。

Lin[5]等研究发现分娩时发现盆底肌肉、神经等可直接受到损伤。尤其经阴道分娩时可引起肛提肌形态学及神经病理学的改变。Hoyte[6]等采用MRI观察女性盆底解剖,发现阴道分娩妇女比未生育妇女肛提肌裂隙增宽,甚至断裂,左右侧耻骨直肠肌不对称,骼尾肌变薄。Unterweger[7]等通过采用动态MRI成像技术评估盆底功能时,发现阴道分娩后妇女膀胱颈和宫颈的移动度较未生育妇女明显增大。Faundes[8]等对197例产妇的调查结果显示阴道分娩者与未产妇相比,其压力性尿失禁(Stress Urinary Incontinence,SUI)发病率高5倍。现大量循证医学研究已证实阴道分娩是盆底功能障碍的高危因素,产妇经阴道分娩尤其是难产,可不同程度地损伤盆底肌肉、神经、韧带、筋膜和血管,导致盆底组织支持作用减弱,收缩能力下降[9,10]。

盆底电生理检查是及时发现盆底组织损伤情况的手段之一,在出现压力控尿功能障碍症状漏尿、张力支持功能障碍症状脏器脱垂、生殖与障碍性冷淡等之前,盆底电生理功能已经发生相应功能障碍性变化。本研究中显示173例经阴道分娩的产妇于产后6-8周门诊盆底功能检查发现:I类肌纤维和II类肌纤维的异常率为73.3%,因此我们常规对经阴道分娩的产妇建议其产后早期进行盆底功能检查,对盆底功能检查异常者给予相应的康复治疗,希望可以预防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发生发展。

分娩镇痛可以直接降低孕产妇的焦虑、紧张和恐惧心理,有利于产程进展,减少难产发生率,提高自然分娩率。本团队前期研究认为分娩镇痛可安全应用潜伏期,能使孕妇得到满意的镇痛效果,而且不影响产程进展和分娩结局[11,12]。Sartore A[13]等指出硬膜外分娩镇痛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无相关性。但分娩镇痛是否对盆底组织有保护作用,至今仍无研究。本研究是根据产妇个人的自愿选择,将其分为分娩镇痛组和非分娩镇痛组观察,产后6-8周门诊行盆底功能检查,结果显示分娩镇痛组I类肌纤维疲劳度及II类肌纤维肌力异常率分别较非分娩镇痛组低,可能是施行分娩镇痛后使盆底肌肉得到一定的放松,相对增加了盆底肌肉弹性,降低软产道的阻力,胎头在下降及内旋转的过程中需要克服的阻力也有所减小,减轻了对盆底肌肉的持续压迫和损伤。提示分娩镇痛对盆底组织可能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同时研究中亦显示分娩镇痛组产程较非分娩镇痛组有延长,但根据正常分娩产程的观察,两组产程都在正常范围之内。现多数学者都认为分娩镇痛有其特有的宫缩和产程特点,只要严格控制药物剂量,并把握好用药时机,椎管内分娩镇痛并不明显增加难产率[14]。这从某种意义上也说明分娩镇痛可降低产时对盆底组织的损伤。但分娩镇痛对盆底障碍性疾病的发生是否有影响还需进一步跟踪研究。同时本研究中I类肌纤维肌力在两组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因为I类肌纤维是慢收缩纤维,在妊娠过程中持久的维持盆腔器官支持功能,本研究结果提示可能与妊娠本身对盆底肌力产生影响有关,这与Baracho SM[15]等研究结果一致。

综上所述,经阴道分娩是盆底支持组织受损的因素之一,首先表现在盆底肌力、疲劳度下降,而分娩镇痛可减轻产时对盆底组织的损伤,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 Fritel X. Pelvic floor and pregnancy [J]. Gynecol Obstet Fertil, 2010,5,8(5):332-346.

[2] Findik RB, Unluer AN, Sahin E,et al. Urinary incontinence in women and its relation with pregnancy, mode of delivery, connective tissue disease and other factors[J]. Adv Clin Exp Med,2012,21 (2): 207-213.

[3] 张琼,郑伟,王良等.女性压力性尿失禁患者的盆底肌表面肌电检测及临床意义[J].中华医学杂志,2006,56(41):2940-2942.

[4] 张珂,贺晶.产后盆底功能重建的研究进展[J].国际妇产科学杂志,2011,38(1):24-27.

[5] Lin G, Shindel AW, Banie L,et al. Molecular mechanisms related to parturition-induced stress urinary incontinence[J]. Eur Urol,2009,55:1213-1222.

[6] Hoyte L, Damaser MS. Magnetic resonance-based female pelvic anatomy as relevant for maternal childbirth injury simulations[J]. Ann N Y Acad Sci,2007,1101:361-376.

[7] Unterweger M, Marincek B, Gottstein-Aalame N, et al. Ultrafast MR imaging of the Pelvic floor[J]. AJR Am J Roentgenol, 2001,176(4):959-963.

[8] Faundes A, Guarisi T, pinto-Neto AM. The risk of urinary incontinence of parous women who delivered only by cesarean section[J]. Int J Gynaecol Obstet, 2001,72(1):41-46.

[9] 龙燕,边旭明,朱兰,等.分娩方式对产妇盆底支持组织功能的近期影响[J].中华妇产科杂志,2007,42:808-811.

[10] Dinc A, Kizilkaya Beji N, Yalcin O. Effect of pelvic floor muscle exercises in the treatment of urinary incontinence during pregnancy and the postpartum period[J]. Int Urogynecol J Pelvic Floor Dysfunct, 2009,20:1223-1231.

[11] 范建辉,滕奔琦,李萍等.蛛网膜下腔联合硬膜外腔阻滞用于分娩镇痛时机的探讨[J].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2011,32(5):628-632.

[12] 滕奔琦,侯红瑛,李萍等.蛛网膜下腔联合硬膜外腔阻滞分娩镇痛对脐血血气及妊娠结局的影响[J].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2011,32(6):799-802.

[13] Sartore A, Pregazzi R, Bortoli P, et al. Effects of epidural analgesia during labor on pelvic floor function after vaginal delivery[J]. Acta Obstet Gynecol Scand.2003 Feb;82(2):143-6.

[14] Halpern SH, Abdallah FW. Effect of labor analgesia on labor outcome[J]. Curr Opin Anaesthesiol, 2010 6;23(3):317-322.

[15] Baracho SM, Barbosa da Silva L, Baracho E, et al. Pelvic floor muscle strength predicts stress urinary incontinence in primiparous women after vaginal delivery[J]. Int Urogynecol J, 2012,23 (7): 899-906.

第3篇:盆底肌康复培训范文

1 延续护理的概念和发展

1994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护理学院Nayor研究团队提出[3]:延续护理是指在安全和及时地协助患者从急性期过渡到亚急性期,或由医院转移到家庭的过程中,所提供的护理照顾。作为住院护理的延伸,使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服务延伸到患者的家庭。我国的延续护理始于2001年香港理工大学的黄金月教授进行的糖尿病患者延续护理的研究[4]。从2008年开始,延续护理服务在国内得到广泛关注。研究多以慢性病为主,涉及脑卒中、糖尿病、高血压、心血管等多种疾病[5,6]。2011年卫生部颁发的《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中指出:增强医疗机构长期护理服务能力,医疗机构充分发挥专业技术和人才优势,将护理服务延伸到家庭和社区,更加注重病人的延续性护理和康复[7]。针对孕产妇的产后延续护理作为社区护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在产妇正常分娩后,为保障母婴健康及产妇身体机能恢复所提供的一系列相关医疗护理保健服务[8],是住院分娩护理服务的补充和拓展,是产后护理服务发展的必然趋势[9]。

2 产后延续护理的开展方式和内容

2.1电话随访 在产妇出院的2w内,通过电话询问产妇恢复情况,了解产妇在产褥期遇到的困难,提供口头保健信息,给予健康知识宣教。也有学者建议随访时间分别在产妇出院后3d、1、2、3w、1个月进行[10]。目前对于实施电话随访的开始时间、频率及次数没有统一规定。

2.2家庭访视 产后访视与新生儿访视同时进行。按照《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2011年)要求:对辖区内的孕产妇进行产前5次随访和产后2次访视。产后2次访视时间是:产妇分娩出院后3~7d进行家庭访视是第一次,产后42d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做健康检查是第二次访视。也有学者认为产后访视至少3次,第一次在出院后的第3d内,第二次在产后14d,第三次在产后28d。如为高危产妇或发现异常情况时,酌情增加访视次数[11]。

社区护士接到辖区内产妇出院的信息后,电话预约访视对象,确认家庭住址及访视时间。社区护士与产妇面对面沟通并进行查体及心理护理。产妇访视内容包括:测量体温、血压;询问产妇饮食、睡眠、大小便及哺乳情况;检查有无红肿、硬结、有无破裂;查看会阴切口或腹部切口愈合情况,有无感染;按摩宫底观察子宫复旧和恶露排出情况;了解产妇的心理负担和社会支持系统等。新生儿访视内容包括:理解新生儿出生时的情况;评估呼吸、面色、吸吮力和大小便情况;测量体温、体重;检查皮肤黄疸和脐带愈合情况;检查有无臀红发生。对产妇及家属进行母乳喂养、新生儿沐浴、脐带护理、维生素D添加等指导。并提醒产妇在产后42d带孕产妇保健手册到当地妇女儿童保健中心进行全面检查。

2.3产科护理咨询门诊 由有经验的护师以上资格的护士坐诊,针对产妇的不同情况,进行个体化指导。余慧等研究为产妇提供母乳喂养门诊咨询,进一步提高了母乳喂养成功率[12]。

2.4其他方式 利用网络平台、短信平台、建立产妇QQ群、建立患者俱乐部等形式,充分发挥电子信息媒介方便、快捷的优势,开展健康教育和经验交流等。

目前我国社区主要采用家庭访视和电话随访的方式。家庭访视能直观地观察产妇及新生儿的身体状况,可有效建立“引导-合作型”护患关系,是所有延续护理中最能提高满意度的一种[13]。

3 产后延续护理的研究和效果

3.1母乳是婴儿最好的天然食品,足够乳量是保证母乳喂养的关键。通过延续护理向产妇及家属宣传母乳喂养的好处,进行相关知识宣教,解决母乳喂养中遇到的问题,可有效提高6个月内婴儿的纯母乳喂养率[14]。成功的母乳喂养可避免乳汁淤积,降低乳腺炎的发生。新生儿在充足的母乳喂养下新陈代谢加快,生理性黄疸可以得到快速消退[15]。母乳中含有大量免疫球蛋白,可提高新生儿的免疫力。

3.2身体切口的疼痛,母乳喂养及新生儿护理知识的缺乏,使初产妇往往感到无助和茫然,产褥期若观察护理不当,易形成心理障碍。通过家庭访视向产妇讲解产后保健知识,教会新生儿护理技能,增强产妇自信心,适时给予心理疏导有助于降低产后抑郁症的发病率,对产妇产褥期生活质量的提高有很大帮助[16]。

3.3利用家庭访视将祖国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结合按摩和子宫,通过刺激穴位和神经调节的作用,刺激子宫收缩,对产后子宫复旧效果良好,并能减少产后晚期出血的发生[17]。

3.4早产儿全身各器官发育不成熟,吸吮、吞咽功能较弱,皮肤娇嫩,对各种感染的抵抗力差。利用家庭访视和网络信息平台及时了解早产儿喂养情况、身体出现的状况,有效解决了早产儿常见疾病防治问题,降低了脐部感染、湿疹、呼吸道疾病和消化道疾病的发生率[18]。

3.5产妇在分娩时盆底肌及筋膜过度扩张导致弹性减弱,且常伴有部分肌纤维断裂,严重的断裂造成盆底肌松弛,甚至子宫脱垂等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对妇女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霍然等研究结果表明:产后盆底功能训练延续护理有效地改善了产妇盆底肌肌力、和满意度[19]。

3.6产后延续护理满足了产妇及家庭对医疗保健知识的需求,促进新生儿的健康成长,帮助产妇顺利渡过产褥期,同时还能不断征求产妇及家庭的意见和要求,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改进,有利于提高护理服务的满意度[16]。

3.7社区护士在产后延续护理过程中承担了护理者、教育者、咨询者、组织管理者等多种角色,这就要求护士要熟悉多学科的知识,不断进行学习、培训、总结经验,提升了护士的积极性和成就感[20],有利于个人专业知识水平的提高。

4 小结

产后延续护理作为住院护理的延伸服务,在提升产妇保健意识、改善产妇生活质量、提高新生儿健康水平上起到了积极作用。而我国社区延续性护理尚处于起步阶段,进行产后延续护理的护士知识水平,技术能力参差不齐,有必要通过继续教育、组织培训提高护理人员产褥期护理知识水平、技术技能。必须制定统一的护理服务标准和流程,加强对延续护理的宣传,提高社区护士主动服务意识,以期达到预期效果。产后延续护理使护理服务从医院延伸至社区,拓宽了护理服务领域,是护理未来发展的趋势。

参考文献:

[1]袁蜀豫,陈炜卿,张艳,等.产褥期母婴健康需求调查与跟踪服务[J].中国妇幼保健,2001,16(2):95-96.

[2]Wong F K,Chau J,So C,et al.Cost-Effectiveness of a Health -Social Partnership Transitional Program for Post -Discharge Medical Patients[J].BMC Health Serv Res,2012(12):479.

[3]Nayor M,Brooten D,Jones R, et al. Comprehensive Discharge Planning for the Hospitalized Elderly: A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J].Ann Intern Med,1994,120(12):999-1006.

[4] Wong F K Y,Mok M P H, Chan T, et al. Nurse Follow-Up of Patients with Diabetes: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J Adv Nurse,2005,50(4):391-402.

[5]王丽丽,郭宇.延续护理对冠状动脉搭桥术后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J].护士进修杂志,2013,28(14):1300-1301.

[6]古云兰,崔秋霞,单君,等.个体化延续护理对改善高血压患者生存质量的效果[J].护士进修杂志,2012,27(15):1401-1403.

[7]卫生部.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J].中国护理管理,2012,12(2):5-8.

[8]叶丽容.护理干预对产妇抑郁的作用[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2,31(3):507-508.

[9]周丽娅.产后延伸护理服务模式的临床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9(24):35-36.

[10]李炜.电话回访在产褥期母婴保健延续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妇幼保健,2008,23(32):4530-4531.

[11]李春玉.社区护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0:131.

[12]余慧,吴娜,庄薇.初产妇参与母乳喂养咨询门诊体验的质性研究[J].上海护理,2013,13(4):5-8.

[13]覃桂荣.出院患者延续护理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护理学杂志:综合版,2012,27(3):89-91.

[14]吴西英,黄婉明,关渐明,等.产科护理咨询门诊对产妇母乳喂养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12,18(9):24-25.

[15]史杨.浅谈产后保健对产妇产后恢复及新生儿健康状况的临床可行性[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5,6(4):182-183.

[16]覃桂荣.产后延续护理干预影响产妇生活质量的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5,12(6):75-77.

[17]许晓飞,陈庆亮,成金焕,等.利用家庭访视进行按摩护理对产后子宫复旧的影响[J].护士进修杂志,2015,30(4):356-357.

[18]卜凡玲.信息平台结合家庭访视护理指导对早产儿健康影响的研究[J].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36(3):191-194.

第4篇:盆底肌康复培训范文

关键词 不安全因素 防范 心血管内科

护理安全的概念是,在对患者实施护理的过程中,没有发生法律法规之外的机体功能和结构以及心理的上障碍、损害[1]。护理工作的每一个细微环节,都会存在法律风险。随着近年来不断上升的护理纠纷,如何增强护理工作的安全意识,已经成为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而心血管内科如何做好不安全因素防范,已经成为心血管内科护理人员比较关注的热门话题。近年来心血管内科在防范措施上,已经初见成效,并积累了一定的宝贵经验,现做如下探讨,以为同行提供借鉴和参考。

心血管内科护理的不安全因素

护理人员超负荷工作:一些医院没有配备足够的护理人员,护士在超负荷工作的状态下,极易发生疲劳综合征,导致工作效率低,认知行为缓慢、注意力分散,稍有不慎,就会出现护理纠纷。

护理人员缺乏足够的自我保护意识:有些护理人员在接待患者时,不注意细节,说话随随便便,或者没有执行规范的操作,在书写临床护理资料时,往往不及时不正规,引发患者或家属不满意或不信任,严重的会出现护疗纠纷[2]。

护理人员缺乏必备的敬业精神:有些护理人员在工作时,没有强烈的责任心,工作时马马虎虎,处理问题容易情绪化,不能理智对待突发事件,这些也是引发护患纠纷的主要原因。

操作流程和规章制度不健全:护理人员在工作时,没有依据规范的操作流程或者没有执行严格的规章制度,稍有纰漏,就会发生工作差错,严重的还会导致医疗事故,引发护患纠纷[3]。

其他因素:媒体及社会公众对医疗机构存在一些偏见,没有进行公正的评价,医院的医疗设施和生存环境尚待完善[4]。护理的不安全因素还包括在护理过程中,出现食品污染、环境污染、静滴渗液、患者跌倒、烫伤及院内感染等等一系列因素。

心血管内科的常规护理

药疗护理:对各种药物的疗效、方法、剂量及副作用熟知,根据不同患者的病情,合理指导用药。

生活护理:对于患有急性心肌炎、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及心功能不全的患者,协助患者搞好个人卫生,并照顾其生活起居[5]。

心理护理:体贴、关心患者,和患者加建立良好的关系,使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态,促进身体早日康复。

饮食护理:对患有心功能不全及冠心病、高血压患者,应限制服用钠盐食品,遵循少量多餐的原则,多进食易消化及高维生素食物。

排泄护理:鼓励和协助患者进行运动,养成每天排便的习惯,对于行动不便、长期卧床的患者,鼓励多食水果、蔬菜等含有丰富纤维素的食品,科学地指导患者运动锻炼盆底肌肉及腹肌,促进排便。

提高心血管内科护理安全管理水平

做好对患者的评估工作:护士应对患者病情熟悉和掌握,根据病情情况,进行合理的安排。对于病情严重的患者,要安排在监护室,视患者情况进行陪护[6]。在患者入院伊始,要进行准确的识别,严格执行核对制度,确保护理过程准确无误。

加强专业技能培训:护理安全要求护士必须具备娴熟的医疗护理技术和专业的知识水平。除了对心血管内科进行专业的护理操作培训外,还应该进行安全培训和教育培训。不断提高护士的沟通能力、专业技能、及护理水平,定期进行操作考试和理论考核,规避护理差错和事故,提高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减少发生护患纠纷[7]。

做好心理指导:心血管疾病的特征是久病不愈,需要进行反复、长期治疗,给患者带来了一定的经济负担和精神负担[8]。护士在护理过程中,应该给予患者积极的引导,解决患者心理层面的负担,对疾病能有正确的认识,建立良好的行为模式,缓解心理压力,一旦发现患者情绪不稳定,及时进行心理疏导,消除不良干扰。

完善安全管理制度:对各项规章制度进行完善,科学分担风险,规避索赔和纠纷的发生,严格把关,充分发挥护理人员的职能作用,维护护患双方的合法权益。

在护理工作中,护理安全是一项重要的指标,直接体现了护理质量的高低,它是为患者提供优质服务和良好护理的基础,为促进社会治安,维护医院的正常秩序,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张静.心血管内科护理不安全因素分析及防范对策[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11:321-322.

2 王育红.心内科护理管理中风险管理的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387-388.

3 王继君,田秀峰.舒适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J].中国当代医药,2012,12:119-121.

4 王露.600例心内科患者的护理方法的改进与效果[J].当代医学,2012,12:132-133.

5 李敏,王俊,陈谨献.运用综合性模拟演练提升疗养院护理应急能力[J].中国疗养医学,2012,4:320-321.

6 刘桂玲.心血管内科护理中不安全因素分析[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2,1:152-153.

第5篇:盆底肌康复培训范文

【关键词】 根本原因分析法; 拔除尿管; 尿潴留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root cause analysis (RCA) in reducing the incident of urine retention after catheter removal among patients with indwelling catheter. Method: RCA group was established,the related data were collected,the fishbone diagram was used to identify the immediate causes of the incident of urine retention after catheter removal,the root causes were determined, then improvement measures were developed and implemented, and the effects before and after the application of RCA were compared. Result: After implementation the method of RCA, the incidence of urine retention after catheter removal among patients with indwelling catheter decreased from 17.65% to 6.37%,the patients’ satisfaction improved from 83.33% to 94.55%,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Key words】 Root cause analysis; Catheter removal; Urine retention

First-author’s address:The People’s Hospital of Xiajin County,Xiajin 253200,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5.28.026

根本原因分析法(Root Cause Analysis,RCA)是一种回溯失误分析工具,对已发生的不良事件进行科学分析并找出系统中的根本原因加以纠正,可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1]。留置尿管是临床尿失禁、尿潴留及昏迷患者的常见基本操作,拔除尿管后约有20%的患者发生尿潴留[2-3]。再次导尿不但增加逆行感染的机会,甚至延长住院时间,增加住院费用,而且对患者及家属的身心造成严重的影响[4]。如何降低拔除尿管后尿潴留的发生,已越来越引起医务人员的关注。本科自2013年1月以来,应用RCA对拔除留置导尿管后尿潴留事件进行回顾性分析,找出根本原因,制定预防改进措施,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2年7月-2013年6月本科留置导尿患者102例(实施RCA前),男57例,女45例;年龄30~85岁,平均(65.73±7.37)岁;疾病分类:脑出血61例,脑梗死33例,其他8例;留置导尿时间3~23 d,平均(10.73±3.38)d;发生尿潴留18例。收集2013年7月-2014年6月留置导尿患者110例(实施RCA后),男59例,女51例;年龄33~87岁,平均(66.25±7.68)岁;疾病分类:脑出血67例,脑梗死36例,其他7例;留置导尿时间4~25 d,平均(11.25±4.26)d;发生尿潴留6例。实施RCA前后留置导尿患者的年龄、性别、疾病分类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严格按照无菌导尿原则留置规格为16Fr双腔气囊导尿管。

1.2 方法

1.2.1 组建RCA小组,收集资料 RCA小组成员由2~8人为宜,包括与事件有关的人员参与[5]。本研究由护士长、科室3名护理骨干(其中两名本科学历,一名研究生学历)组成RCA小组,护士长任组长,各成员均接受RCA知识培训。拔除尿管后尿潴留事件发生后,责任护士及时汇报给护士长,护士长组织RCA小组成员进行讨论分析,收集相关资料,并对有关人员进行访谈(包括拔尿管的责任护士、主管医生、患者及其家属),了解患者发生尿潴留的原因。

1.2.2 找出近端原因 RCA小组成员利用“头脑风暴法”,结合工作实际,找出留置导尿患者拔除尿管后尿潴留的各种近端原因,并采用“鱼骨图”工具从人、物、环、法四方面加以分析,见图1。

1.2.3 确认根本原因 列出近端原因后,小组成员逐一进行论证,理清各原因之间的联系,挖掘其隐藏的根本原因[6]。通过以下3个问题来区别根本原因与近端原因:当此原因不存在时,该问题还会发生吗?如果原因被纠正,此问题还会因相同因素而再次发生吗?原因纠正后还会导致类似事件的发生吗?答“否”者为根本原因,答“是”者则为近端原因[5]。经过多次讨论,结合2012年7月-2013年6月18例尿潴留患者的原因分析,找出拔除尿管后发生尿潴留的根本原因,患者膀胱功能锻炼不足7例(38.89%),如留置导尿管后,尿管持续开放,膀胱持续呈空虚状态,从而导致膀胱张力消失,迷走神经兴奋受抑制,使膀胱收缩力下降;拔尿管流程和方法不规范5例(27.78%),如未等患者膀胱充盈时即拔除导尿管,拔管动作不规范,尿管前端的椭圆形球囊皱襞刺激尿道导致疼痛等;患者精神紧张3例(17.67%),如心理护理不到位等,导致患者存在紧张恐惧等心理;环境因素2例(11.11%),如排尿环境嘈杂,排尿姿势和不舒适等;其他1例(5.56%),如留置尿管时间过长等。

1.2.4 制定改进措施 (1)加强膀胱功能训练:膀胱功能训练可加强膀胱逼尿肌的收缩功能,降低尿道外括约肌痉挛,从而使膀胱恢复排尿功能。①留置导尿管后,首次不超过800 mL,然后将尿管夹闭,间歇30 min后,再放400~500 mL,以后根据临床实际情况,采用间歇性夹管方式,输液患者开放1~2 h/次,不输液患者开放3~4 h/次,使膀胱规律性充盈与排空,从而达到接近生理的状态,促进患者尽早建立反射性膀胱。②耻骨上区轻扣法:用手轻轻叩击耻骨上区,每次扣8~9下,间歇3 s再扣8~9下,连续3~4 min[7]。③腹肌功能锻炼:指导患者收缩腹肌,持续3 min,在呼气时放松,反复10次左右[8]。④盆腔肌肉训练:指导患者进行尿道、阴道及部位肌肉的收缩及舒张锻炼,3次/d,每次持续5~10 min[9]。研究表明,经常进行盆底肌肉训练可使膀胱颈部与近端尿道于小骨盆内实现提升,可与腹压一起作用在膀胱颈部至近端尿道,对尿道内腔造成压迫,增强控尿能力[10]。(2)完善拔尿管流程和方法,加强宣教和心理护理。①医生下达停留置导尿管医嘱后,责任护士首先评估患者意识和留置尿管天数,嘱其夹毕尿管至有尿意或膀胱膨隆,选择患者膀胱充盈时拔管。因为膀胱充盈时,膀胱内压力上升,膀胱逼尿肌收缩,尿道内括约肌扩张,尿道半径增大,可减轻尿管与尿道黏膜之间的摩擦。②拔管前做好心理护理工作,消除患者紧张、焦虑心理。因为情绪焦虑和肌肉紧张等可引起反射性尿道括约肌痉挛[11]。③拔管时,先将气囊内生理盐水抽尽并回注0.5 mL,将注入的液体反复抽吸两次,令液体在气囊内均匀分布,以使原来完全瘪陷的气囊尽量充盈,从而使球囊皱襞消失,减轻拔尿管时尿管与尿道的剪切力和摩擦力,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尿潴留的发生[12]。为男性患者拔管时,应提起与腹壁成60度角,消除生理弯曲,从而增大尿道半径,减轻黏膜损伤[13]。拔管动作轻柔,一手左右旋转缓慢拔管,另一手同时轻轻按摩膀胱区,嘱患者均匀呼吸,做排尿动作,促使尿液随尿管一同排出,拔管过程中注意保护患者的隐私。④拔管后做好宣教指导工作,嘱患者多饮水,轻轻按摩膀胱区,必要时可进行腹压排尿训练。双手拇指置于髂嵴处,掌根部置于髂前上棘,双手掌由近端向远端用力挤压腹部,直至有尿液流出[14]。也可给予下腹部热湿敷,因热湿敷能够刺激膀胱逼尿肌收缩,引起排尿反射,缓解痉挛,使尿道口括约肌松弛,利于尿液排出[15]。热湿敷温度一直保持在50 ℃左右,以患者耐受又不烫伤为宜,时间自患者拔除尿管到自行排尿或需再行导尿[16]。(3)改善排尿环境,调整排尿姿势和。为患者提供一个安静、舒适、隐蔽的排尿环境,用屏风遮挡患者,保护其隐私。在病情许可的情况下,协助患者下床采取蹲位排尿;需绝对卧床的患者,可协助其略抬高上身或在床上坐起,使其以舒适排尿。(4)加强科内护士培训。RCA小组通过对科内护士进行改进后拔尿管流程和方法的培训,使各项措施落实到位,并由护士长进行监督执行,促进护理工作的规范化和标准化,提升护理质量。

1.3 评价方法 比较RCA实施前(2012年7月-2013年6月)、实施后(2013年7月-2014年6月)留置导尿患者拔除尿管后尿潴留发生情况及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患者满意度采用自行设计问卷进行调查,主要包括患者对拔管流程的认可情况,对护士服务态度的评价,护士沟通宣教情况等内容,共10个条目,每个条目分为满意和不满意两个选项,问卷经院内有关专家评定,内容效度指数为(CVI)为0.93,内部一致性信度Cronbach’s α 系数为0.91。患者出院前1天,责任护士向患者及其家属说明调查目的及要求,取得其知情同意,对于因文化程度较低无法阅读问卷者,研究者向其口述问题和选择方法,帮助其填写。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录入Excel 2007,使用SPSS 16.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 字2检验,以P

2 结果

改进措施后,实施后留置导尿患者拔除尿管后尿潴留发生率明显低于RCA实施前,满意度高于RCA实施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3.1 实施RCA降低了留置导尿患者拔除尿管后尿潴留发生率 根本原因分析法(RCA)是一种系统分析工具,在医院安全护理管理工作中执行,提倡建立“持续性质量改进”的文化。RCA是以科学证据为基础,通过深入调查、认真分析,找出根源问题,从工作流程、制度完善上制定和执行切实可行的整改措施[17]。这种分析法有助于管理者理清事件的症结点,从根源上彻底解决问题,减少类似不良事件的再次发生[18]。本研究应用RCA方法,先用“鱼骨图”找出近端直接原因,再从中确认根本原因,从而采取具有针对性的预防改进措施,包括拔尿管前指导患者加强膀胱功能锻炼,制定标准化的拔尿管流程和方法,加强健康宣教指导和心理护理、改善排尿环境等,使留置导尿患者拔除尿管后尿潴留的发生率由17.65%下降为6.37%,减少了尿潴留事件的发生,促进了护理质量持续改进。

3.2 实施RCA提高了患者满意度 留置尿管是一种侵入性的护理操作,容易导致尿路感染、损伤、尿道黏膜水肿和疼痛,引起拔管后尿潴留的发生。研究证实,不恰当的拔尿管方法可引起患者尿道损伤、血尿、尿潴留等多种并发症[13]。实施RCA后,细化和完善了拔尿管流程和方法,患者满意度提高。拔管前做好沟通解释,拔管中注意保护患者隐私,拔管后做好宣教指导,整个过程均贯穿着“以患者为中心”的人性化护理服务理念。拔管后留置导尿患者尿潴留发生率降低,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再次导尿造成的尿道局部损伤,减轻了患者痛苦,减少了尿路感染的机会,缩短了住院时间,减轻了经济负担,患者满意度由83.33%提高至94.55%。

3.3 实施RCA有利于转变管理思路,促进小组成员自身成长 RCA的核心价值着眼于整个系统及过程,而非个人执行上的咎责,并通过采取积极预防措施来避免未来类似事件的再发生,改变了以往惩罚教育等管理方法[19-20]。实施RCA过程中,小组成员利用“头脑风暴法”积极讨论拔除留置导尿管后尿潴留的原因,并制定改进措施,完善拔尿管流程,评价实施后效果,在提升其业务知识水平和临床工作能力的同时,也培养了其沟通交流能力、查阅文献资料能力、评判性思维能力和科研能力等护理软技能,促进了其自身成长,激发了其工作热情和主人翁精神,增进了团队凝聚力。

本研究针对留置导尿患者拔除尿管后尿潴留事件,应用RCA分析方法,找出了尿潴留的根本原因。可以改变传统只针对单一事件解决问题的不足,协助找出流程及系统设计上的风险与缺点[21]。针对根本原因,制定了加强膀胱功能训练,完善拔尿管流程和方法,提供隐蔽的排尿环境,采取舒适的排尿姿势和,拔管前、中、后给予针对性的心理护理等一系列整改措施后,有效降低了留置导尿患者拔除尿管后尿潴留的发生率,提升了护理质量,提高了患者满意度,同时也促进了小组成员的自身成长。

参考文献

[1]曾月英.根本原因分析法在提高消毒供应中心工作质量中的应用[J].中国护理管理,2011,11(1):19-21.

[2]李丹华.护理干预对留置尿管拔管后正常排尿的影响[J].内蒙古中医药,2013,32(4):159-160.

[3]黄香妹.留置气囊导尿管并发症的相关因素及护理对策[J].护理与康复,2004,3(2):91-93.

[4]覃华晶.品管圈在降低胸科患者术后拔尿管后尿潴留发生率的应用[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4,35(9):1387-1388.

[5]郑小伟,王泠.根本原因分析在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护理管理,2009,9(6):66-68.

[6]储小红,虞华,康群,等.根本原因分析法在PICC安全管理中的应用与效果[J].护理管理杂志,2013,13(3):221-223.

[7]康玉闻,陈玉梅,韩月明,等.中医手法联合膀胱功能训练对截瘫患者尿潴留的影响[J].内蒙古中医药,2014,33(22):80-82.

[8]李志群.肛肠科患者术后尿潴留的护理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2013,6(4):19-20.

[9]黎一霖,杨萌,黄慧娟,等.围手术期提肛训练预防PPH术后尿潴留的效果观察[J].海南医学,2013,24(15):2304-2305.

[10]周燕莉,肖春芳,欧有良.盆底肌训练对预防产后尿潴留的作用探讨[J].护士进修杂志,2012,27(21):1992-1993.

[11]张金凤.护理干预对剖宫产术后尿潴留的疗效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5):83-84.

[12]梁桂秀,陈春丽,杨文梅,等.改良式拔尿管法在提高病人舒适度中的应用[J].中外健康文摘,2010,7(22):203.

[13]高俊平,李育玲,贺美,等.应用品管圈降低男性患者拔除尿管疼痛率的实践[J].中国护理护理,2014,14(5):522-524.

[14]王忠华,杨波.电针配合膀胱功能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尿潴留的疗效观察[J].现代泌尿外科杂志,2009,14(2):121-122.

[15]刘立君,廖美丽.持续热湿敷对长期留置尿管病人拔除尿管后尿潴留的影响[J].护理研究,2014,12(12):1086-1087.

[16]李小寒,尚小梅.基础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263-264.

[17]黄丽华,李丽娟,黄娟,等.根本原因分析法在预防老年患者跌倒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4,20(3):100-101.

[18]乔艳,纪成莲.根本原因分析法在护理不良事件中的应用[J].护理管理杂志,2010,10(10):747-748.

[19]郭丽琼,吴妙莉.RCA法在改进肠道术前肠道准备护理质量中的应用[J].中外医学研究,2014,12(1):60-61.

[20]阮景,潘继红.应用根本原因分析法减少新生儿科高危药物外渗及损伤的实践[J].中国护理管理,2013,13(10):64-66.

第6篇:盆底肌康复培训范文

妇产科

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是国家级重点学科、国家教委博士学位授予点、妇产科博士后流动站,同时也是全国妇产科疑难重症诊治中心、卫生部妇产科住院医师培训基地、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妇产科药物研究基地、国家级妇产科继续教育基地。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人才济济,医疗梯队完整,专业设备齐全,学科发展均衡,实验仪器精良,现设有产科门诊、妇科门诊、计划生育门诊、妇科常规门诊、妇科肿瘤门诊、妇科内分泌门诊、妇女保健门诊、滋养细胞肿瘤门诊、急诊、特需门诊等诊室,拥有住院床位221张。该科室擅长诊治子宫内膜异位症、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宫颈疾病、卵巢功能衰退、月经异常、生殖功能异常、围绝经期疾病、性发育异常及各种复杂疑难性妇产科疾病,擅长做羊膜腔穿刺、脐静脉穿刺、经腹早孕绒毛活检、胎儿镜等检查及宫外孕手术、异位环取出术、附件切除术、全子宫切除术、息肉和黏膜下肌瘤切除术及各类人工流产术。

郎景和医生简介:

郎景和医生现为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华医学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科普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妇科内镜学组组长。上世纪70年代初,郎景和主任曾协助我国现代妇产科的奠基人林巧稚教授从事妇产科的临床医疗、教学及科研工作。1982年,他首次在国内实施了卵巢癌肿瘤细胞减灭术,并把手术的各个关键步骤、手术的彻底性评价及再次减灭术、分期手术等概念推向全国。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郎景和主任参与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课题“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机制”的研究,并提出抗粘附、抗侵袭、抗血管形成以及卵巢抑制或孕激素对抗的内异症治疗理论,并于2001年获得中国妇科肿瘤特殊贡献奖。郎景和主任擅长诊治子宫内膜异位症、生殖道畸形、妇科肿瘤及各种妇科疑难杂症。

边旭明医生简介:

边旭明医生现为北京协和医院产科主任、妇产科副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华医学会围产医学分会常委、中华医学会围产医学北京分会副主任委员、全国产前诊断技术专家组成员、中国优生学会理事。边旭明主任1970年毕业于北京协和医科大学,曾赴美国圣地亚哥加州大学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进修,此后一直在北京协和医院从事妇产科的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她擅长各种妊娠期高危重症及分娩期合并症的诊治、新生儿窒息的预防及治疗、重大遗传病的产前诊断及产前筛查。近年来,边旭明主任多次承担国家卫生部及北京市重大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曾荣获卫生部科技进步奖、北京市科技进步奖、中华医学科技进步奖等多种奖项。

呼吸内科

北京协和医院呼吸内科是我国成立最早的呼吸病专业科室之一,由我国已故著名呼吸病学专家朱贵卿教授创建,目前已成为我国一流的呼吸系统疾病诊治及研究中心。该科室历史悠久,在临床医疗、教学、科研等领域一直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并涌现出罗慰慈、朱元珏、黄席珍、林耀广、李龙芸、蔡柏薔、陆慰萱等国内外著名的医学专家。目前,该科室开放住院病床82张,拥有在编人员37人,其中正教授10人,副教授5人,主治医师13人,技术人员11人,博士生导师4人,硕士生导师11人,科内设有肺癌诊疗中心、哮喘和慢性阻塞性肺病诊疗中心、睡眠呼吸疾患诊疗中心、肺功能实验室、血气分析实验室、支气管镜室、细胞学实验室、基础研究实验室等亚级科室。

肖毅医生简介:

肖毅医生现为北京协和医院呼吸内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分会常委、中华医学会老年呼吸学组组长、中华医学会呼吸和结核病学会睡眠学组成员、亚洲睡眠研究会专家、中国睡眠研究会副理事长、北京医师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肖毅主任1984年毕业于西安医科大学医疗系,1998年获得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医学博士学位,此后一直在北京协和医院呼吸内科从事呼吸系统疾病的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他擅长诊治各种呼吸系统疾病,尤其在诊治睡眠呼吸疾病等方面有极深的造诣。

蔡柏蔷医生简介:

蔡柏蔷医生曾任北京协和医院呼吸内科主任,现为呼吸内科专家、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分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分会慢阻肺学组副组长、美国胸科学会(ATS)会员、美国胸科医师协会(ACCP)资深会员、欧洲呼吸学会(ERS)会员。蔡柏蔷教授师从我国著名呼吸内科专家朱贵卿教授,曾多次赴美国路易斯安娜州医学中心进修,回国后一直从事呼吸内科的临床医疗、教学和研究工作,他擅长诊治各种呼吸系统的疑难杂症,尤其在诊治慢性阻塞性肺病及哮喘等方面有极深的造诣。

基本外科

北京协和医院基本外科成立于1921年,是该院建院之初即成立的核心科室之一。数十年来,在历届科主任及学科带头人的不懈努力下,该科室在国内率先细化并建立了十余个外科专业组,包括胰腺专业组、胆道专业组、胃肠专业组、血管专业组、乳腺专业组、肝脏专业组、外科营养专业组、重症专业组及相关临床专业实验室,目前已成为国内外基本外科疑难重症的诊治及研究中心。北京协和医院基本外科共有住院床位158张,拥有教授8人,副教授12人,主治医师25人,博士21人,硕士13人。该科室擅长诊治各类胰腺疾病、胃肠疾病、胆道疾病、肝脏疾病及各种外科疑难杂症,尤其擅长做各类外科手术及微创手术,治疗水平处于国际领先地位。

赵玉沛医生简介:

赵玉沛医生现为北京协和医院院长、基本外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华医学会副会长、中华医学会外科分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外科分会胰腺学组组长、北京医师协会副会长、英格兰皇家外科学院院士、亚洲外科学会主席、国际胃肠肝胆胰外科协会副主席,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赵玉沛院长从医近30年,一直工作在基本外科的临床医疗、教学及科研第一线,擅长诊治各种基本外科疾病,尤其擅长诊治各类胰腺、胆道、胃肠、甲状腺疾病。他医术精湛,治学严谨,特别关爱患者,深受百姓的信赖。赵玉沛院长带领他的团队通过刻苦钻研,提出了“胰腺癌高危人群”的概念,从而有效地减少了胰腺癌的误诊误治率。同时,他还提出并建立了“胰腺癌诊治绿色通道”,进而规范了胰腺癌的诊治流程。这对于在胰腺癌的治疗中减少不必要的开腹手术、合理地利用医疗资源、提高手术成功率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他领导的课题组对胰腺内分泌肿瘤的诊断和手术治疗进行了一系列的临床研究,成功地完成了我国首例通过腹腔镜摘除胰岛素瘤的手术,使患者避免了因剖腹手术给其带来的痛苦,缩短了手术和住院的时间。医学界的同仁赞扬说:“赵玉沛院长的手术就像是一场精彩的艺术表演”、“手术做得又快又好,手术切口小,并发症少,皮肤愈合好,深受病人的拥戴”。

于健春医生简介:

于健春医生现为北京协和医院普外科副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华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外科营养支持学组副组长、北京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临床营养学会常委、北京医学会理事、北京医师协会理事、中国抗癌协会胃癌专业委员会委员。于健春主任曾赴日本、德国、美国等国家进修,擅长诊治各类胃肠疾病、胆道疾病、甲状腺疾病,尤其擅长做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腹腔镜胃肠肿瘤微创手术、腹腔镜胃束带减肥手术及经皮内镜下胃造口营养置管术。

血管外科

北京协和医院血管外科是国内最早开展血管外科临床医疗及科研工作的单位之一。早在上世纪50~60年代,在曾宪九、朱预等老一辈著名外科学专家的带领下,该科室就已经率先在国内开展诸如大动脉瘤等各类血管疾病的外科治疗工作。目前,该科室共开放床位39张,每年接诊人数高达2万余人,每年收治住院患者800余人,每年进行各种血管腔内介入治疗及血管外科手术700余例。北京协和医院血管外科擅长诊治各种血管外科疾病,包括大动脉炎、肾动脉狭窄、锁骨下动脉盗血、布加氏综合症,尤其擅长做各种动脉疾病的血管重建手术及血管微创治疗,包括腹主动脉瘤的外科治疗和腔内隔绝、急性主动脉夹层的腔内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手术和微创治疗、糖尿病足血管病变的微创介入治疗、颈动脉狭窄内膜剥脱术和颈动脉支架、主髂动脉闭塞的髂动脉支架和主髂动脉架桥等。

刘昌伟医生简介:

刘昌伟医生现为北京协和医院血管外科主任、北京协和医学院外科学系副主任、主任医师、教授、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血管外科学组副组长、中华医学会医疗事故鉴定专家组成员、卫生部国家药监局药物评审专家组委员、教育部科技成果评审专家、美国血管外科学会会员。刘昌伟主任1984年毕业于白求恩医科大学医学系,曾先后两次赴美国进修,此后一直在北京协和医院从事血管外科的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他在诊治各种血管外科疾病方面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娴熟的手术技能,擅长腹主动脉瘤的手术治疗、急性主动脉夹层的支架治疗、颈动脉狭窄的手术和支架治疗及糖尿病足的血管腔内治疗,特别是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外科手术和腔内治疗等方面有极深的造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