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康复护理评定方法范文

康复护理评定方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康复护理评定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康复护理评定方法

第1篇:康复护理评定方法范文

关键词:脑卒中;偏瘫;门诊;家庭;康复护理

中图分类号:R743.3 R255.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 1349(2007)06―0487―02

我国是脑卒中发病率、死亡率和致残率相当高的国家之一,约75%的生存者大多在不具有独立生活能力时就出院了,加之社区和家庭的康复护理服务水平不高,甚至许多地区尚无康复服务,以至于到处可见脑卒中后病人严重的“废用”“误用”“过用”状态。所以将康复护理推向家庭是既经济又有效的康复方法。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04年4月-2006年10月在我院门诊就诊(未进行过康复治疗)的发病1个月内的意识清楚的脑卒中病人80例,均能理解家人说话,年龄(29~80)岁。均为初次发病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或脑出血,除外溶栓及手术的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康复组42例,其中脑梗死33例,脑出血9例;对照组38例,其中脑梗死31例,脑出血7例。两组各有鼻饲4例,留置尿管2例。两组性别、年龄、偏瘫侧、病情、入院时日常生活能力及运动功能评价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康复评定 采用Brunnstrom分级评定法、简式Fugl―Meyer运动量表(FMA)评定运动功能,用Barthel指数评分表(BI)评定日常生活能力(ADL)。

1.3方法 康复组病人进行每日1次的门诊护理与康复训练,陪护家属给予每周1次的护理与康复知识培训;对照组病人仅给予常规体检。

1.3.1护理方法 包括安全护理、大小便护理、吞咽障碍及进食护理,同时注重心理护理,发挥病人主动参与意识,树立信心,及时反馈病人的心理感受和训练心得。

1.3.2训练方法 具体方法是以Bobarth为指导,给予病人正确、翻身训练、双手交叉上举、摆动训练、搭桥训练、仰卧位到坐位到站位的训练、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等,并注重安全防范。门诊训练每日45min,其余时间由陪护家属帮助训练。

1.3.3随访 每两周派我科曾从事过多年护理工作并具有中国康复中心结业证书的治疗师到观察者家中进行随访,同时带2名或3名实习护士。随访工作包括基础护理技术的指导,如膀胱冲洗、鼻饲护理、合理的饮食搭配、家庭设施的改造、合并症的控制,帮助病人树立坚强的信念及战胜疾病的主动意识,达到最大限度的康复,减少“再中风”风险;同时纠正病人康复训练中的错误,督促训练的完成。

1.4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比较

采用t检验与x2检验。

2结果

经过康复指导和家人的帮助,3个月后康复组病人的运动功能经Brunnstrom分级评分及FMA评分运动功能明显提高(P

第2篇:康复护理评定方法范文

关键词:精神障碍;社会功能缺陷筛查选量表(SDSS);精神护理观察量表(NOSIE)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8-0029-0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1年1月~7月收住上海市闸北区精神卫生中心精神疾病患者60例,均符合CCMD-2R的精神疾病诊断标准,排除严重的器质性疾病,经系统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后,急性症状得到控制,病情稳定后,能顺利接受康复护理。其中男性39例,女性21例。年龄在19~53(38.4±15.0)岁。其中精神分裂症31例,躁狂症5例,酒依赖精神障碍9例,反应性精神症3例,抑郁症12例。病程最长10年,最短6个月,平均(4.20±2.80)年。文化:初中及以上28例,高中14例,中专6例,大专以上12例。住院天数100~116(114.60±8.60)d。将60例患者随机抽取,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2组性别、年龄、病情及治疗前阴性症状量表(SANS)、精神科症状自评量表(SCL-90)、社会功能缺陷筛查选量表(SDSS)[2]——评定差异无明显性意义(均P>0.05)。

1.2 实施方法:2组在接受药物治疗4~6周后,症状处于稳定状态,开始接受康复护理,对照组实施传统病房护理,试验组实施康复护理。常规护理按照传统护理模式,另加入无针对性的森田治疗、工娱治疗。试验组康复护理措施包括改善个人生活自理能力以及社会兴趣爱好培养,并结合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康复计划和措施。从接受系统康复护理开始到结束,时间为3个月,无脱落病例。其内容为:(1)生活行为的技能训练,精神患者常常生活自理能力差,行为懒散,鼓励患者为自己做力所能及的生活护理。如:早晨6:00按时起床,整理床铺、洗漱,督促患者勤换衣服并自己洗衣;督促患者修剪指(趾)甲;开展日常生活卫生小常识的宣教工作,纠正患者不当的卫生习惯,鼓励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有条件的可以展开周卫生评比项目,采用抽查检查及评比、奖励等方法激烈患者的信心。并以讲解、督促、培养和强化手段帮助患者增强自理能力,(2)兴趣爱好的技能训练,患者在病区的康复护士的带领下,接受绘画、下棋、扑克、文学阅读、唱卡拉OK等兴趣爱好的兴趣训练,根据患者的不同文化程度,在有条件的前提下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并不定期地组织病房的文艺活动,康复护士带领患者编排节目,同时在病房中将患者的作品展示出来,条件许可的情况下,聘请专业的老师指导,给予患者鼓励,提高患者的兴趣。(3)人际关系的技能训练,精神病患者由于情绪不稳定,容易有起伏,易激动,自私、心胸狭隘,多疑,自控能力差,在住院期间容易产生冲突,轻者口头冲突,重者身体冲突,拳打脚踢等。由于正常的情绪发泄不良,使得精神疾病患者心理负担更加严重,同时,也给护理工作带来很多不安全因素。常规的护理中发生以上情况,往往用处罚的方法使患者了解错误。康复护理的要求是帮助患者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力。试验组每周开展情绪管理方式的讲座,教会患者使用有效的方法释放不良情绪,逐渐建立起正确的情绪管理方法。并且当班护士需观察患者心理变化,采取相应心理护理措施,找患者谈心,化解矛盾。在病房中适时开展人际关系的知识教育,通过教育和心理疏导逐渐改变患者之间的交往能力。(4)就业行为的技能训练(功能恢复),长期住院患者的社会功能容易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害,往往时间越长损害越大。康复护理的目的是帮助患者减缓社会功能减退的速度。首先,要求住院患者轮流负责病房整体卫生,协助当班护士管理病房秩序,并帮助不能自理的患者料理日常生活。一般先从简单的轻体力劳动做起,如打扫卫生,搬桌椅,布置病房理的装饰画等。在有条件的情况下,组织患者学习一样有用的技能,使患者恢复回归社会的信心。

1.2.1 评价方法:依照“精神护理观察量表”(NORS)、自制的社会功能恢复治疗表及社会功能缺陷筛查选量表(SDSS)、住院患者观察量表(NOSIE)分别进行评定,并通过问卷调查方式,让2组患者每月进行1次填写并评定,其评定时间为6个月,6个月结束后进行总评定。患者的社会功能包括适应能力、交往能力、活动能力,劳动能力4项内容。其中适应能力包括在新环境中的适应能力,生活能力的自理程度,遵守制度的情况,冲动行为的控制情况;交往能力包括对周围的兴趣程度,与周围人之间的互动情况;活动能力包括活动量的多少、参加娱乐活动的积极性;劳动能力包括参加公益活动的积极性、料理个人卫生的情况,参加工疗的情况。计分标准为正常、较差、差、很差,分别为0、1、2、3,分值越小,社会功能损害成都越小,分值越大,社会功能损害程度越大。

1.2.2 统计学处理:对所有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并进行处理,采用t检验。

2 结果

(对照组:n=30,观察组:n=30)

第3篇:康复护理评定方法范文

中图分类号 R47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6)13-0095-02

脑卒中是医院常见的脑组织损伤疾病,且多见于中老年人群,对中老年人群的身体健康及生命安全造成严重的威胁,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对于脑卒中偏瘫患者,为了加快其机体的康复,应尽早实施康复护理干预,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能力与运动能力。笔者所在医院于2012年10月-2015年10月对28例脑卒中偏瘫患者给予早期康复护理干预,效果较为明显,患者满意度高,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55例均为笔者所在医院2012年10月-2015年10月收治的脑卒中偏瘫患者,所有患者均通过MRI检查及CT检查得到确诊,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观察组28例,男19例,女9例;年龄60~88岁,平均(63.75±3.38)岁;病程1~4年,平均(1.20±0.42)年;脑梗死11例,脑出血17例。对照组27例,男20例,女7例;年龄60~88岁,平均(62.57±3.42)岁;病程0.8~5年,平均(1.18±0.53)年;脑梗死9例,脑出血18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观察组28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即依据Brunnstrom脑卒中恢复分级标准,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进行康复评定,主要包括弛缓期(Brunnstrom分级1~2期)与痉挛期(Brunnstrom分级3~5期),再根据康复评定结果进行针对性、规范化的康复训练[1]。(1)弛缓期:若为偏瘫侧肢体弛缓性麻痹者,则必须引导其正确卧床,掌握准确、有效的翻身方法,同时引导其掌握正确的坐位,从练习床坐开始,逐渐扩展到轮椅,再接着扩展到家庭内坐椅[2]。先指导患者进行坐位练习,以训练其静态平衡,之后再引导其进行动态平衡训练。若患者处于软瘫期且存在明显肌张力,则可以引导家属与患者共同进行各项日常生活活动,这样不仅对提高患者的生活能力起到一定的协助作用,而且可以减少患者内心的孤独感与无助感,增强疾病治疗的信心。但是必须注意不能强行步行,只有达到相应的站立位平衡条件时,方能进行步行练习,否则容易引发膝反张[3]。(2)痉挛期:引导患者进行椅坐位训练,再进行站位训练,可以通过椅背等作用进行站立训练,之后再进行站立平衡训练,以提高站立的平衡性,成功站立后可在室内进行步行训练,尽可能提高肢体的动态平衡,之后可以依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增加训练强度,进行上下阶梯训练[4]。除此之外,还要进行各方面的训练,如训练患者通过加粗柄的锅铲顺利炒菜;训练患者利用双手进行简易的家务劳动,包括擦桌子、准备碗筷、拖地等;训练患者通过患侧上臂顺利夹持瓶子,再通过健侧手将?J盖打开等[5]。若患者上肢仍然具备较好的抓握功能,则可进行手指训练,如系鞋带、打领带、扣钮扣、拿捏花生、拿放空盒子等。

对照组27例只给予常规治疗,未进行规范社区康复治疗。

1.3 观察指标与评价标准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应用改良Bathel指数评定量表进行日常生活能力评定(ADL),并进行详细地记录。护理满意评价分为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对比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生活能力与运动能力

两组治疗前ADL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ADL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患者护理满意度

观察组、对照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分别为96.43%、62.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脑卒中是一种突然性发生的疾病,俗称“中风”,其发病率高,具有发病突然、病情凶险、危害大等多种特点,是导致中老年人死亡的重要疾病之一,不容忽视[5]。对于脑卒中偏瘫患者,在经过临床治疗后,其仍然出现不同程度的运动功能障碍,丧失生活自理能力,因此应加强早期康复护理干预,以促进机体康复。

早期康复护理干预是从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实际情况出发,依据Brunnstrom脑卒中恢复分级标准,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进行康复评定,再根据康复评定结果进行各项规范化的康复训练[6]。早期康复护理干预深入到每一位患者的实际,针对性强,效果明显,因此得到多位患者的高度认可。对于弛缓期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康复护理干预是其肢体能力恢复的基础,通过卧床、翻身、坐位等训练,提高患者的静态平衡与动态平衡,为其日后的行走奠定基础[7]。对于痉挛期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康复护理干预主要是对其肌肉关节的训练,使其肌肉关节可以独立运动,同时有助于各关节之间协调性的提高,有助于生活自理能力的提高[8]。

第4篇:康复护理评定方法范文

[关键词] 脑卒中;临床路径;ADL;康复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3.5[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10)04(b)-081-02

临床路径(clinical pathways, CNP)的概念最早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早期,是一种先进有效的护理管理模式[1]。

我国脑卒中患病率呈上升的趋势,发病率为(109.7~217.0)/10万,死亡率为(116.0~141.8)/10万。随着诊疗水平的不断提高,脑卒中的致死率缓慢地持续下降,从而使存在躯体障碍的幸存者增加。幸存者中约有3/4有不同程度的劳动能力丧失,重度致残者占40%以上[2],给患者本人、家庭、社会带来沉重的精神和经济负担。

日常生活能力(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ADL)[3]指人们在每日生活中,为了照料自己的衣、食、住、行,保持个人卫生整洁和独立地在社区中生活所必须进行的一系列基本活动。康复护士运用所学的康复知识按照CNP标准化程序对患者进行护理评估、诊断、计划、实施、评价,提供帮助脑卒中患者康复的有效护理服务,从而提高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2009年1~10月,我院神经内科住院,并经CT 或MRI 确诊为脑梗死的患者 101 例,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其中,实验组:男34例,女19例,平均年龄68.2岁;对照组:男28 例,女20例,平均年龄57.1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文化程度等方面比较,P>0.05,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人员培训。组织科室参与临床护理路径的护理人员学习护理路径的概念、目的、特点及应用。

1.2.2临床护理路径方案的制订。对患者进行评估,针对进食、转移、修饰、入厕、穿衣、大小便控制等的评估结果进行日程康复训练计划表,让患者了解自己的康复计划,主动参与ADL训练。

1.2.3实施方法。两组均以常规护理为基础。实验组根据科室统一制订的护理路径(表1)进行护理。护士必须按照当日护理路径的内容观察、分析康复进度, 实施相应的康复训练内容, 根据康复的不同阶段向患者及家属开展健康教育等。护士长随机进行检查评价。

1.3评价标准

进行临床护理路径前后Barthel指数评分[4]。

表1日常生活能力临床护理路径

2结果

两组治疗前后 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见表2。

表2两组治疗前后 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分)

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两组各项指标在治疗前后均有显著性差异,P

3讨论

3.1康复护理路径,增加了脑卒中患者康复知识和满意度

在实施护理路径中,护士按照路径计划表预定的内容实施,健康教育规范化、制度化、具体化。患者和家属住院期间掌握了相关康复知识、训练方法,从而增加了患者对护理人员的信任感,密切了护患关系,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

3.2康复护理路径,提升了康复训练有效率

实验组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护理在急性期介入临床,并保持连续性,明确康复的目的及重要性,在康复护士的指导和协助下,进行循序渐进的康复,显著提高了康复效果。

3.3康复护理路径,指导和协调了护理工作,提高了护士素质

护理工作必须沿路径内容进行,由康复护士负责具体落实。每日的工作重点和内容随病情发展而不同,可使其有预见、有计划地工作。护理路径对低年资护士指导性更强,使她们很快投入工作,促进了她们学习专科知识的积极性,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业务素质,从而提高了护理质量[5]。

3.4康复护理路径,提高了患者的参与意识

患者了解自己的病情,明确自己的护理计划目标,能调动患者战胜疾病的积极性,增强了自我康复护理意识和能力。

临床护理路径是护士与医生及其他人员共同合作,以提供最恰当的有序性和时间性的照护路线,以减少康复延迟及资源浪费,使服务对象获得最佳照护计划[6]。康复护理临床路径的实施,能帮助脑卒中偏瘫患者尽早开始针对ADL能力的评定和训练,有利于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促进患者早日回归家庭,重返社会。

对脑卒中的康复,不能只注重于改善患者的生理功能,提高他们的生存时间、生存率,还应注重患者ADL能力的评估和训练,提高其生活自理能力、生存质量。康复护理临床路径的早期介入在脑卒中患者康复过程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雪丽霜.日本对临床护理路径管理的研究[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1,20(12):547-549.

[2]王拥军.卒中单元[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4:536.

[3]缪鸿石,南登昆.康复医学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333.

[4]王维治.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714.

[5]袁剑云,英立平.临床路径实施手册[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2:1.

第5篇:康复护理评定方法范文

[关键词] 早期康复护理;脑卒中;肢体功能恢复

[中图分类号] R248.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4)02(b)-0116-03

脑卒中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具有高致残率、高病死率和高医疗支出等特点,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1]。脑卒中患者的脑功能恢复主要在发病后3个月内。研究表明,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实行早期康复护理对于最大限度地恢复患者肢体功能、早日开始自理生活至关重要[2]。本研究以本院收治的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旨在探讨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材料

选取本院2010年1月~2012年11月收治的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均符合1995年第4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订的诊断标准[3],经脑CT或MRT检查证实为首次发病,意识清楚,一侧肢体功能障碍,排除其他影响功能恢复的神经或肌肉骨骼疾病,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男19例,女11例,年龄46~80岁,平均(58.42±5.63)岁;发病至入院时间3 h~8 d,平均(3.32±1.04)d;脑出血12例,脑梗死18例。观察组:男21例,女9例,年龄47~81岁,平均(58.52±5.16)岁;发病至入院时间2.5 h~7 d,平均(3.41±1.12)d;脑出血11例,脑梗死19例。两组患者在基本资料、病程和病情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等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给予早期康复护理,具体如下。

1.2.1 心理护理 脑卒中患者情绪控制能力差,常有明显的无能及无助感,甚至产生厌世和轻生的念头,对疾病的康复造成很大的影响。护理人员应积极与患者进行交流沟通,稳定患者的情绪,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

1.2.2 卧床 脑卒中患者的卧床可选择仰卧位、患侧卧位及健侧卧位3种方式。仰卧位:抬高患肢,使上臂外旋外展,肘同腕伸直于同一平面,手指伸直分开,掌心朝上,垫软枕于患侧臀下,脚背翘起同床面成直角,患侧下肢保持中立位,并适当垫高患侧手足,便于静脉回流;患侧卧位:患臂置于前伸位,外旋手指拉开,掌心向上,健腿屈曲朝前,放于体前支撑枕上,保持患腿在后微屈;健侧卧位:垫软枕于胸前,使患肩、肘关节及腕关节充分伸展,手握布卷,忌垂腕,使大拇指同四肢分开,患腿屈曲朝前放于另一支撑枕上,使髋和膝自然放置。

1.2.3 床上被动功能训练 待患者各项生命体征稳定后,对脑卒中患者进行肢体按摩,由瘫痪肢体的被动运动循序渐进到各个关节的活动,积极指导翻身和移动等床上活动锻炼,并合理运动躯干的旋转及屈曲,尽力矫正坐位姿势,15~30 min/次,2~3次/d。

1.2.4 下床主动功能锻炼 待脑卒中患者肌力恢复到能站立和行走锻炼后,患者的康复训练以他人辅助和机能训练结合,活动量从小至大,活动时间从短变长,3次/d,步行训练先进行平衡杆内训练,后慢慢进行辅助步行手杖训练,至独立步行和上下台阶练习。

1.2.5 平衡反应及日常生活训练 护理人员指导患者诱发平衡反应,躯干尽量向患侧移动,进行行走和上下撞梯等项目训练,并练习刷牙、进食、穿脱衣服和橡皮泥塑等日常自理活动。

1.3 康复评定标准

两组患者均于护理前和护理后6周,使用Fugl-Meyer评分法评定神经运动功能,使用Barthel指数(BI)法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包括进食、穿衣、用厕、小便控制、大便控制、床椅转移、平地行走和上下楼梯等10项内容。根据1996年第4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订的脑卒中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FDS)标准进行评定,显著进步:NFDS减少46%~90%,病残程度1~3级;进步:NFDS减少18%~45%;无效:NFDS减少

1.4 观察指标

两组患者的护理前后Fugl-Meyer、BI评分和总有效率。

1.5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Fugl-Meyer、BI评分的比较

护理前,两组患者的Fugl-Meyer、B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的评分均明显高于护理前(P

2.2 两组患者总有效率的比较

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3.3%(28/3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0.0%(18/30)(χ2=5.091,P

3 讨论

脑卒中是临床的常见疾病,多数患者遗留程度不等的偏瘫和失语等后遗症。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可在发病后3个月内达到最佳状态[4]。研究表明,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早期恢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至关重要[5]。

康复护理可加速脑卒中患者建立自主侧支循环,促使病灶周围组织或者健侧脑细胞重组或代谢,经过学习-获得-强化-再学习-获得-强化相互交替,达到永久性地固定,尽可能发挥脑细胞的可塑性[6]。研究表明,康复护理介入愈早,脑卒中偏瘫患者恢复愈好,其恢复机制与脑的可塑性密切相关,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受损,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通过功能重组及功能代偿,功能的再训练以及感受器的传入冲动,达到促进脑细胞的可塑性发展及建立神经轴突触联系或者侧支循环的目的[7]。日常生活能力是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重要指标,BI可较好地反映患者功能恢复及残疾程度[8]。对脑卒中患者进行被动训练及主动训练,可有效防止其肌肉萎缩、关节僵硬和神经衰退,促进肢体功能的早期恢复。依据患者疾病的不同阶段,选取适宜的训练方式,循序渐进,从简单到复杂,运动量从小到大,保持在关节疼痛范围内做最大限度的活动,手法宜轻柔,待患者运动控制能力改善后,逐步增加主动运动,减少辅助运动,达到协调及随意的正常主动运动[9-10]。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护理前Fugl-Meyer、B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护理后,观察组的Fugl-Meyer、BI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3.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0.0%,提示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实行早期康复护理疗效确切,可有效促进肢体功能早期恢复,降低致残率。

综上所述,早期康复护理可显著提高脑卒中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及肢体运动功能,提高患者生存率及生活质量,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李慧,姜亚芳.脑卒中患者早期康复护理干预措施的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10,45(2):187-189.

[2] 申茂玲,贾玉玲,申智慧.抗肢体痉挛康复模式在脑卒中致偏瘫患者早期康复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11, 46(5):473-475.

[3] 勾丽洁,刘旭东,柴叶红,等.早期康复治疗对老年脑卒中患者功能恢复的疗效观察[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9, 24(7):653-654.

[4] 龚菊青.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的影响[J].中国当代医药,2011,18(22):114-115.

[5] 周红艳,张少茹,卢丹丹,等.超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卒中患者偏瘫肢体功能的影响[J].护士进修杂志,2012,27(18):1674-1675.

[6] 李春明.早期康复治疗及护理对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1,5(19):104-105.

[7] 祖晓堋.早期进行康复治疗及护理对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国实用医药,2011,6(20):221-222.

[8] 陈雪容,王永美,陈海英.康复护理训练对老年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效果探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7(24):21-22.

[9] 李金萍,刘增军,丁海敬,等.早期康复护理干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研究[J].医学研究生学报,2010,23(7):747-749.

第6篇:康复护理评定方法范文

【摘要】目的 探讨脑卒中患者进行康复护理的方法及效果;方法 将2010年2月至于2012年2月我院收治的脑卒中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常规护理+康复护理)及对照组30例(常规护理),对两组的效果进行对比;结果 治疗组的有效率为77.3%(23/30),对照组的为43.1%(14/30),两组的有效率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

【关键词】脑卒中;康复护理;效果

前言

突然发病是患有脑卒中的病患人员最显著的特性,同时由此致死或者是致残的机率特别高。根据目前康复事业的不断壮大,这样的状况并不是常会发生的,适当有效的康复锻炼能够减少病患人员的致残率。现对2010年2月至于2012年2月我院收治的脑卒中患者采用康复护理措施取得的良好效果报导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本组资料共计60例,均为2010年2月至于2012年2月我院收治的脑卒中患者,男34例,女26例,年龄45~79岁,平均59.36±2.69岁,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常规护理+康复护理)及对照组30例(常规护理),两组在性别、年龄及病情等方面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

1.2 康复方法:对照组的病患人员实施神经内科的常规护理方法;而治疗组不仅实施常规护理,还实施相关的康复护理方法,重点涵盖了:(1)身体训练:重点就是训练病患人员的行走、站和坐等基本的动作;(2)心理康复:医务者要经常的对病患人员实行心理疏导,使其没有过重的心理负担,并且将有关的脑卒中知识介绍给病患人员,这样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加大其康复的信心;(3)持续的按摩。共计坚持四个月;(4)刺激康复:在必要的状况下要实行电生理刺激,这主要针对的是病患人员的触觉和感觉器官。 

1.3 疗效评定的标准:(1)基本治愈:神经功能恢复情况达到原来水平的91%到100%,没有出现残疾;(2)显著改善:恢复情况达到原来水平的46%到90%,出现了致残,其程度为1至3度;(3)改善:恢复情况达到原来水平的18%到45%;(4)没有效果:恢复情况没有达到原来水平的18%。上述的1至3项都是治疗有效果的,而第4项是没有效果的。出了这种方法,还能够用ADL和CSS对两组病患实施评定,同时对其治疗的不同阶段实行观察。 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t和x2检验。差异有显著性为P

2 结果 

治疗4个月后,治疗组的有效率为77.3%(23/30),对照组的为43.1%(14/23),两组的有效率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

3 讨论 

在经过准确的康复护理后,脑卒中病患人员的致死或者是致残率明显下降,并且大部分的病患人员都能够康复。由于脑卒中疾病的原因,出现残疾是常有时事情,主要的症状就是偏瘫,然而,部分的病患人员的行动不便并不是因为瘫痪形成的,很大一部分是因为早期的匡扶护理工作没有做好,甚至是康复的方式出现错误而引起的,最终使得关节变形,肌肉萎缩等。即使脑卒中病患人员在后续的时间里有所康复,但是依然存在着功能障碍,所出现的时间有所差别,有几个月的,几年的,甚至还有终身的。为此,康复护理开始的时间越早,恢复的可能性就越大。 

本组资料显示,治疗组的有效率为77.3%(23/30),对照组的为43.1%(14/30),两组的有效率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

参考文献

[1] 张敏.脑血管意外的康复护理[J].河南外科学杂志,2009,13(1):12.

[2] 徐静.脑卒中患者的护理进展[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13(24):33.

第7篇:康复护理评定方法范文

1.治疗方法

术前完善检查,经病理检查明确诊断后,即与家属谈话,签署治疗同意书,行ADIM(阿霉素、达卡巴嗪、异环磷酰胺、美司钠)方案化疗2周期后,对照组行瘤段切除人工假体置换术3例、异体骨植骨术15例,干预组行瘤段切除人工假体置换术4例、异体骨植骨术14例。术后行继续化疗4~6周期,方案同术前。

2.护理

2.1常规康复护理

根据患者心理状态、化疗及手术不同时期给予护理措施,包括心理护理、化疗护理、术前术后护理、肢体功能锻炼。

1)心理护理:恶性骨肿瘤是一种难以治愈的疾病,病程长,预后差,60%~70%的患者都会对自己所患肿瘤的性质有一定了解,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需要根据患者不同心理特点,进行心理疏导,稳定患者情绪,创造安静舒适的休养环境,争取家属、亲友、同事的配合,消除患者的顾虑,增强患者的求生欲望和对治疗的信心。

2)化疗护理:评估了解患者的情况,合理选择化疗通路,全面进行化疗知识宣教,观察化疗副反应并积极进行预防和处理,帮助患者顺利完成化疗。明确患者肝肾功能及骨髓造血功能,观察患者有无潜在感染病灶和淋巴结、肝脾肿大等,以作为确定能否化疗及其观察化疗反应的依据

3)术前康复护理:提前戒烟戒酒,行深呼吸及咳嗽训练,教会患者床上使用便器;指导患者患肢活动,防止病理性骨折的发生;协助完善术前检查及完成各项术前准备。

4)术后护理: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肢体血液循环及感觉运动功能、引流液的情况等;保持伤口敷料整洁干燥,保持引流管固定通畅;保证患者的营养与水分的摄入;加强基础护理,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5)术后康复锻炼:根据患者病变部位,指导患肢功能锻炼方法。手术后1~5天:被动活动,每2小时按摩10分钟,协助关节屈伸活动;主动训练,足的背伸和跖屈,每隔1小时10下,每个动作持续10秒;该阶段锻炼的主要目的是牵拉挛缩组织,避免粘连,促进下肢血液循环,防止深静脉血栓形成和栓塞。手术后5~14天:可在保护下进行抱大腿上提屈膝活动、侧身患肢在上做无重力屈伸膝关节动作、仰卧于床边患肢小腿悬于床沿下、健侧足与小腿压于患侧足上做向下悠压动作、上楼梯以及双拐下地行走等主动活动,该阶段锻炼的主要目的是恢复关节功能,加强肌肉力量。手术后15天~2月:逐渐负重行走,可进行无辅助平路练习行走、上下楼梯练习等功能锻炼;拆线后进行用力推拿按摩瘢痕部位,使瘢痕软化。该阶段锻炼的主要目的是进一步加强肌肉力量,增加患者平衡能力,逐渐恢复日常生活能力。

6)出院指导:患者出院前进行出院指导,包括继续功能锻炼的方法、定期复查及门诊随访、按时返院继续化疗等。

2.2全程康复护理干预组在给予上述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在整个住院过程中,实施全程康复护理干预。

1)术前康复护理注重前瞻和取得患者配合:自患者入院起,即充分告知术后康复锻炼的目的和意义,根据患者病变部位,指导并教会患者术后不同时期功能锻炼方法。责任护士每日2次检查患者掌握情况,对没有完全掌握者继续进行指导直至病员完全掌握,并督促病员练习。

2)术后康复护理注重早期、个体化、实效:将患者术后功能锻炼时间前移,自患者术后全麻清醒或持续硬膜外麻醉肢体感觉、运动功能恢复,即进行肢体被动活动、足的背伸和跖屈以及踝关节旋转活动,以尽早促进下肢血液循环、牵拉挛缩组织避免粘连。与主管医生讨论,了解患者术后康复锻炼特殊要求,必要时调整康复锻炼计划。责任护士每日上午、下午、术前3次督促指导病员进行康复锻炼,术后疼痛者给予充分镇痛,保证病员按要求完成锻炼。

3)出院后的延续康复护理:病区成立延续康复小组,小组成员为三级医师和经验丰富、专业知识扎实的专业护士。通过电话或QQ每周一次进行随访,了解患者康复锻炼进展、进行肢体功能评估,并根据患者情况指导继续康复锻炼。

3.评估工具

本研究结合下肢恶性骨肿瘤手术病员的实际康复需求,采用2.0版本Oswestry腰背、下肢功能障碍评分问卷调查表的部分项目评定患者下肢功能,能客观的反映病员术前术后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生活状况。

4.统计方法

采用重复测量设计的方差分析,应用SPSS17.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重复测量设计的方差分析,Sig<0.01为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干预组与对照组肢体功能(采用2.0版本Oswestry腰背、下肢功能障碍评分问卷调查部分项目评定,分值越高表明肢体功能越差)在腿痛程度、个人生活料理情况、行走状况、坐立状况、站立状况、睡眠状况六个项目评估总分相比较,干预组与对照组在术后1周、2周、1月总体优于对照组(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干预组肢体功能在术前、术后1周、术后2周、术后1月相比较(P<0.01),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3讨论

第8篇:康复护理评定方法范文

关键词:脑外科手术;康复护理;高龄患者

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进程的加快,老年患者发生意外摔伤、高血压、脑血管等疾病明显增加,脑外科手术率也呈逐步增加的趋势。由于老龄人身体的特殊性,进行脑外手术时存在风险较高,容易发生并发症,致残率、死亡率较高,因此康复护理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选择120例高龄脑外科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给予康复护理,同期选择120例患者,给予脑外科手术常规护理,对比研究康复护理在脑外科手术患者中的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4月~2013年4月就诊的240例高龄患者(73岁以上)为研究对象,其中重型脑出血患者176例,脑损伤患者64例;其中男性患者196例,女性患者54例,年龄73~84岁,平均年龄(81.5±1.5)岁。240例患者中有110例由于脑血管突发性出血引起,50例由于意外摔伤引起,30例由于交通事故引起,70例其他因素引起的。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类型、受伤原因等资料上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脑外科手术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康复护理策略:①心理指导:脑外科患者在进行手术之后,自身的生理功能和活动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和限制,由此会影响到患者的情绪,大都对康复没有信心,不能接受手术的结果以及目前自身的一些具体情况,不与外界交流,自卑的心理。在康复的治疗中,不积极配合,导致病情加重、恶化[1]。康复护理工作要对患者的心理进行护理,树立患者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积极的配合康复治疗和训练。② 肢体活动指导:在脑外科手术之后,一般患者都要求卧床休息,为了防止患者不能活动引起的肌肉萎缩、肢体关节僵硬等现象,可制定合理的按摩计划,每天准时按摩,按摩四肢肌肉的相关穴位,并且每次按摩不能短于10min,同时每天至少1次肢体伸展运动,锻炼患者的肌肉收缩功能 [2]。③ 饮食锻炼:高龄患者脑外手术之后会出现吞咽的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进食功能,造成患者进食困难,并且容易会出现误吸的现象,给患者和家属带来不良的心理情绪。护理人员应该正确指导进食的、食物的形态和方法,在食物的选择上我们应该以营养丰富、易消化吸收、流食为主,保持患者有足够的体力[3]。随着身体状况的不断恢复,可以选择饮食食物,不断加大餐量,特别要注意不能营养太多引起消化不良。⑤ 皮肤护理的指导:患者大多会卧床休息,所以要帮助患者多翻身,在翻身的过程中,不要强拉硬推,应该进行抬起患者的身体,以免造成患者其他部位的损伤。指导患者进行皮肤清洁,保持干燥;对于大小便失禁的患者应该保持床铺的干净整洁;易出汗、分泌物较多的患者应该多擦拭身体,保持皮肤的干燥,防止长期受压引起的皮肤疾病 [4]。⑤语言功能的锻炼:在患者手术之后,生命体征虽然稳定,但是意识还没有恢复,可以通过声音刺激唤醒患者的潜意识,有效促进患者的清醒。并且也可以根据患者不同程度的失语性,针对性的给予个性化指导,强化患者的应答能力锻炼。⑥生活自理能力锻炼:指导患者进行学握手、松手、自己擦嘴等简单训练,同时还要叮嘱家属注意对病患的指导方式。

1.3 观察指标 采用Barthel指数评定患者ADL能力,Fugl-Meyer评定肢体运动功能,比较两组治疗康复率、满意度。

1.4 数据分析 Barthel、Fugl-Meyer等计量资料用(x±s)表示,康复率、满意度等计数资料用[n(%)]表示,采用SPSS16.0分别进行t检验和χ2检验,检验标准:P

2结果

2.1 两组护理效果比较 观察组康复率、满意度(98.33%、99.16%)明显高于对照组,致残率(1.66%)明显低于对照组,见表1。

2.2 Barthel、Fugl-Meyer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Barthel、Fugl-Meyer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评分均明显增加,观察组Barthel、Fugl-Meyer评分(76.5±8.4、39.8±5.7)比较明显高于对照组,见表2。

4护理体会

高龄脑外科病患术后的康复护理很重要,同时不能按照传统的护理方法,在进行康复护理时,需要家属与医院的密切配合,提高患者的信心,并且在康复过程中帮助患者树立自我保护意识。使患者得到最大限度的康复,要求医务人员不但注重抢救生命,还要注意治疗,更要注重功能康复锻炼。康复要从病情稳定开始。改变被动治疗为主动治疗,结合实际病情,寻找更科学的康复护理策略,使临床患者的病情稳定,尽早康复。

本文研究表明,给予康复护理策略后,观察组Barthel、Fugl-Meyer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进而提高患者康复效果,维护医患关系,具有积极的临床价值。

参考文献:

[1]马奎云,张博爱,主编.中风的康复与防治[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87

[2]何馨,王涛,崔军.脑外伤患者的临床观察及护理[J].山东医药,2012,49(45):30.

第9篇:康复护理评定方法范文

方 法:将120例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60例,接受常规治疗与护理;干预组60例,接受常规治疗的同时,给予早期康复护理干预。

结 果:干预组以上观察指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早期康复护理干预能有效减轻脑卒中偏瘫病人残疾的发生,能促进偏瘫病人的恢复。(P<0.05)

关键词:护理干预预防脑卒中偏瘫

脑卒中在我国是发病率、病死率、致残率较高的疾病之一[1]。尽管脑卒中的诊疗技术和抢救水平不断提高,使死亡率明显降低,但存活的患者中因有不同程度的肢体功能障碍而致残[2]。这不仅使患者因劳动力丧失,生活自理能力下降而痛苦,而且给社会和家庭造成沉重负担。如何降低致残率,减少废用综合征和误用综合征,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使其回归社会,是护理工作的新课题和努力目标。

1.临床资料

我科为针灸科病房,所选病人为2002年7月一2004年7月在我院入住的脑卒中病人,病例入选条件:(1)符合1995年全国脑血管病会议诊断标准[3],并经CT或MRI明确诊断为脑梗塞或脑出血;(2)系第一次发病,上肢肌力在Ⅲ级以下;(3)无严重心功能不全者;(4)除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蛛网膜下腔出血;(5)均于发病14天内人院。康复护理组患者60例,男35例,女25例,脑梗塞39例,脑出血21例,平均年龄64.8岁,平均住院天数44.1天;对照组为我院内科所收治病人60例,男36例,女24例,脑梗塞37例,脑出血23例,平均年龄61.3岁,平均住院天数40.55天;住院病人一般情况见表1。

2.方法

2.1康复护理组

2.1.1 从患者入院即给予良姿位摆放。患者生命体征稳定,神经学症状不再发展后48h,意识障碍Glazgow昏迷量表评分>8分的情况下,可以开始康复护理[4]。

2.1.1.1 健侧卧位:患者上肢充分前伸,其下垫高枕,肩关节屈曲。患侧下肢髋、膝关节屈曲,其下垫长软枕至足部,保持功能位。

2.1.1.2 患侧卧位:保持头部舒适,患侧上肢充分前伸,患侧下肢自然伸展。

2.1.1.3 平卧位:以软枕支撑患侧肢体,防止髋关节外旋。

2.1.2 全身关节活动度训练:是指发病早期在床上做各关节的被动运动。每天2次,10-20分/次。

2.1.3 主动运动:对肢体肌力开始恢复患者则在护士负责指导、帮助其进行自主运动,提高关节运动的协调性。

2.1.4ADL训练:鼓励患者进行进食、入厕等生活自理能力的练习。

2.1.5 心理支持:脑卒中思者多存在焦虑、抑郁等心理变化称为卒中后抑郁(PSD),护士与患者交流中经常使用鼓励性言语,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2.1.6健康教育:做好评估,掌握患者病情和心理需要,及时把健康知识传授给患者和家属。

2.2内科常规护理,无以上康复指导。

3 观察指标及结果分析

3.1观察指标 采用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法对患者神经功能情况进行评定,采用简式Fugl-Meyer对患者的肢体功能进行评估,采用ADL法对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评定,采用HDRS对患者卒中后抑郁进行评定。由于康复护理与药物治疗同步进行,多为10天一疗程,上述指标治疗前、治疗后10天、20天、30天、40天各评定1次,并观察上述指标的动态变化。数据处理用SPPS统计分析。

3.2结果

3.2.1治疗神经功能状态的变化

3.2.1.1 治疗后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变化(见表2)

3.2.1.2 治疗后简式Fugl-Meyer表的变化(见表3)

3.2.2治疗后日常生活活动量表ADL变化

3.2.2.1治疗后2组病人日常生活活动量表ADL变化(见表4)

3.2.2.2两组病人治疗后HDRS(见表5)

4.讨论

4.1 早期正确卧位的重要性 正确卧位的目的是防止关节肢体变形,避免关节挛缩,影响以后的康复效果。卧床患者经常变换不仅能够预防褥疮而且有利于心肺功能的提高,为以后的肢体功能锻炼提供保证。

4.2 影响肢体功能康复效果的因素病变部位、性质、程度及个体因素如年龄、既往史、生活习惯文化程度等患者内在因素可影响疾病预后,很多外在因素如药物治疗、护理水平、经济能力等对康复效果也有很大影响[5]。对康复的重视程度,早期康复决定康复护理的效果。

4.3 肢体功能康复护理的原则以康复医学理论为依据,指导患者康复护理同时注意循序渐进。加强监护和指导保护,训练时不宜用力过猛,幅度不宜过大。

4.4 本观察存在的问题本研究可能缺少随机化原则,但客观上由于针灸科床位比较紧张,医师根据床位情况随机将脑卒中患者收入普通内科,由此看来两组对比仍然存在一定的随机性。由于缺少康复设备,对步行训练康复措施较少,可能影响效果。

5 小结

脑卒中可导致肢体功能永久障碍,致使患者失去工作和生活能力,使社会和家庭承受巨大的压力。因此护理人员应努力探索降低致残率的措施,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龙洁,王文治:脑血管病防治与康复[M1,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4―6,198―199。

[2]龙洁,王文治:脑血管病防治与康复[M1,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4―6,198―199。

[3]中华神经科学会,中华神经外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L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