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骨质疏松健康管理范文

骨质疏松健康管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骨质疏松健康管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骨质疏松健康管理

第1篇:骨质疏松健康管理范文

【关键词】护理干预;原发性骨质疏松;骨质疏松治疗仪;骨密度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6-3745-01

骨质疏松是机体在一定条件下的生理状态,是机体衰老的表现之一,也可能是某些疾病的表现形式。对老年人有十分巨大的危害,但是由于其发展缓慢,治疗效果不明显所以大多数老年人对骨质疏松的认识不足。因此预防和治疗骨质疏松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研究旨在评价护理干预对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的干预效果,对护理干预的作用进行初步探讨。本院对门诊接诊的40例老年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护理干预效果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取我院40例门诊治疗的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女性患者,以患者T值

1.2方法:常规治疗组进行常规药物治疗同时使用XT--2000B骨质疏松治疗仪进行治疗。具体方法:仙灵骨葆胶囊0.5g/粒,3粒/次,每日2次,维生素D碳酸钙片600mg/粒,2粒/次,每日1次;阿法骨化醇0.5ug/片,每日1次。同时使用XT--2000B骨质疏松治疗仪进行抗骨质疏松治疗,10次为一疗程治疗,VAS评分>7分给予美洛昔康0.75mg,每日1次,VAS

1.3观察指标临床疗效:疼痛VAS评分“0―2”分为“优”,“3―5”分为“良”,“6―8”分为“可”,“>8”分为“差”;BMD的 T值:采用超声骨密度测量系统进行足底骨密度检测;药物不良反应:观察用药后临床表现及患者不良反应。

1.4统计学方法2 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前采用随机分组,无论年龄,T值及VAS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骨密度T值干预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对照组和干预组治疗前相比骨密度值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

2.3两组患者VAS评分在治疗前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一个月与治疗前相比两组都有明显差异(P

2.4两组患者在观察期间均没有出现骨折等严重并发症。

3讨论

当前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的社会问题。骨质疏松症是伴随老龄化社会,对老年人健康造成巨大危害的疾病 ,骨质疏松症防治是现今医学界较为棘手的难题。目前针对骨质疏松症的治疗,护理作为骨质疏松症等慢性病防治的基层落脚点,有序开展社区卫生医疗服务是慢性病防治的最佳途径[1]。护理干预在对骨质疏松症的治疗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居民对于骨质疏松症相关知识的知晓率仍处于较低的水平[2],关于骨质疏松症的治疗目前主要集中在调整生活方式,基础治疗和药物治疗,同时通过理疗进行抗骨质疏松治疗。骨质疏松最严重的后果是骨折,尤其是髋部骨折,由此可带来患者的长期卧床、并发感染、致残等危害,不仅增加患者的痛苦而且带来昂贵的医疗费用。治疗的目的在于能增加骨密度从而减少骨折发生风险。有研究表明抗骨质疏松治疗至少要6个月才能有明显疗效。老年人疾病预防意识比较差。由于现在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对老年骨质疏松症治疗很少有老年人能够坚持六个月的正规治疗,但是骨质疏松随着年龄的增长,病情会有所进展,对骨质疏松症的治疗可以采取药物与健康教育并重的综合管理模式,以减少该病的危险因素,延缓其发生发展,防止骨折等并发症出现,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3]。因此护理干预对老年人骨质疏松症的治疗显得尤为重要[4]。

通过对本研究组随访发现,进行护理干预组患者和常规治疗骨密度T值、VA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原发性骨质疏松患者进行护理综合管理有助于减轻患者疼痛,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对骨折发生率可能造成一定影响,但对于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来说,规范、长期的药物治疗是必不可少的,医生的指导和建议可以帮助患者提高用药依从性。因此,在以后的工作中应加强这护理干预力度,提高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以达到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目的。

总之,通过对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进行护理综合管理,在疾病控制、减轻患者疼痛、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老年患者对骨质疏松症的认识转归并发症及危害有了很好的认识,能够认真服从护理管理,其治疗效果有了较好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刘腊梅,路丽娜,周兰珠.老年人照顾者健康状况与护理护理需求的调查[J].护士进修杂志2012,27(5)435-437.

[2] 程玉琴, 顾自玲. 谈护理干预对社区老年骨质疏松症病人生活质量的影响[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2,3(12)253.

第2篇:骨质疏松健康管理范文

关键词 糖尿病 骨质疏松症 安全 护理

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DOP)的主要症状为骨痛、骨折,对大众的身心健康造成了严重损害。其不安全因素日益凸显,本文对我服务站管理的老年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症患者80例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选取本服务站辖区内的已确诊老年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症患者80例,年龄60~82岁,平均71±3.2岁;按随机原则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40例。排除长期替代治疗者,严重肝病者,类风湿性关节炎,肾功能不全,患其他营养代谢性疾病、内分泌疾病,长期使用肝素、巴比妥、皮质激素等,长期饮浓茶、咖啡,大量吸烟、酗酒,BMI低于19kg/m2,养缺乏者,长期低钙饮食,长期卧床者。

统计学处理:利用统计软件SPSS13.0进行统计,采用X2检验,P

护 理

危险因素评估:告知老年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症患者具体的防范措施,提高其护理安全意识,并详细记录于护理文件中。

防范措施与安全管理

⑴健康教育:为促进钙的吸收应保证充足的阳光照射,注意饮食的多样化。增加摄入含钙、镁、锌等无机盐,尤其是含钙丰富的食物(如牛奶,含有丰富的钙,且容易吸收)。每天进行规律、合理、适量的锻炼,运动量应控制在中等强度。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如吸烟、过度饮酒、滥用药物、喝浓咖啡等,以防骨质疏松。

⑵血糖及自我症状的监测:控制血糖是基础,同时检测血脂、血压的变化,延缓和减少各类并发症。由于生理差异,骨质疏松更多发于妇女,自我症状的监测可以及早发现骨质疏松,其症状有腰背疼痛、抽筋(好发于手臂或小腿)、身材变矮、身高较以前低于3cm以上,这是骨质疏松症明显的标志。

⑶避免意外伤害:伴骨痛的患者可取侧卧位或仰卧位,睡硬板床,缓慢改变,固定床栏。患者使用镇静剂或利尿剂时,需监视其精神状态以免发生意外。生活中从地上拾东西时先下蹲,腰背要挺直;运动时要选择地面平坦的场地,防止地面过度湿滑,活动场所光线不宜太暗,以防止跌倒,不要在离地过高的器械上运动。

⑷低血糖处理:运动时随身携带糖果,锻炼时间以早餐后或晚餐后30分~1小时为宜,因为餐前运动易引起低血糖。社区护理人员指导患者熟练使用胰岛素注射笔,保证注射剂量的精确。指导家庭有血糖仪的患者正确操作,可嘱其临睡前加测血糖,避免无症状性低血糖的发生。

⑸保证环境安全:尽可能确保环境安全,在服务站内,就医场所宽敞明亮,设备摆放合理,避免使用旋转式患者座椅,铺设防滑地板,洗漱间、厕所加添扶手和防滑垫,以便患者需要,保持地面、走廊干燥清洁,放置防滑标识。家居生活中,指导患者及家属,患者日常所需物品放在伸手可及之处,避免不必要的走动。琐碎物品需集中收藏管理,保证患者出入通畅安全。

⑹建立跌倒应急方案:提升社区护士的安全意识,告知服务站的热线电话号码,以便及时取得联络。若患者跌倒,应立即检查受伤情况,避免过多搬动受伤肢体,防止移位,可适当加以固定并采取保暖等对症处理,密切观察病变情况,必要时到医院就诊。

结 果

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症的防治,严格控制血糖是基础。在血糖控制方面,观察组较对照组好,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讨 论

骨质疏松症是糖尿病较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糖尿病患者绝对或相对缺乏胰岛素,使钙随骨基质胶原蛋白的分解而逐渐丢失,导致骨质疏松[1]。主要有以下安全隐患:①严重骨质疏松:全部患者皆有程度不一的腰背部疼痛。②低血糖反应:20例患者出现程度不一的低血糖,因需控制血糖,糖尿病患者常发生低血糖,导致软弱无力、心慌、头晕。③合并血管、神经病变:下肢出现麻木、乏力等症状,位置觉、震动觉受到影响,4例患者常出现跌倒,且因压力觉、温度觉、痛觉、触觉存在障碍,患者肢体易受损害。④合并眼部病变:失明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常见症状,易发生意外伤害。⑤意识障碍:意识障碍4例,给予限制活动或睡眠时加床栏进行保护。⑥药物因素:糖尿病患者多伴高血压,运用降压药的过程中,血压下降过快导致大脑血供足,出现跌倒。⑦意外事故:老年患者的听觉和视觉感知能力、平衡功能、步态、肌力及肌张力均显著下降,易发生撞伤、跌倒。

糖尿病性骨质疏松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了严重影响,损害了患者的身心健康,致残率高,易发生骨折、骨痛[2],故糖尿病并发骨质疏松需引起护理人员的注意。在实施护理时,患者的健康教育工作非常重要,对治疗及预后影响都较大,患者的治疗和监测配合度高。总之,早期对糖尿病并发症作出诊断及处理,减少不安全因素,实施合理的护理措施,对患者生活质量的提高、患者健康的保护、并发症的控制都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第3篇:骨质疏松健康管理范文

[关键词] 骨质疏松;生活质量;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 R68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4)11(b)-0132-03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是以骨量减少、骨组织微观结构退化为特征,以致骨的脆性增加而骨折危险性增加的一种全身性退行性骨病[1],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其中绝经后OP是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中非常重要的一种,患者因为雌激素缺乏,导致骨量迅速流失,出现腰背、关节疼痛,身高缩矮,下肢乏力症状,患者步态协调、稳定性下降,易于跌倒,发生骨折及骨折后活动受限等,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2],因此我们利用评估工具――生存质量量表(SF-36)研究绝经后OP患者接受针对性的健康教育生活质量的变化,从而寻求切实可行的方法达到预防骨折,减轻骨质疏松带来的痛楚,改善生活质量的目的。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11年10月~2012年9月在本院门诊及住院的绝经后OP患者,其诊断均符合中国老年学学会骨质疏松委员会骨质疏松症诊断标准学科组建议的诊断标准[3]。所有研究对象共160例,均填写知情同意书,随机分为实验组80例及对照组80例,实验组平均年龄(64.7±6.8)岁,愿意接受健康教育并随访。对照组平均年龄(63.2±8.1)岁,只进行一般指导,干预前两组的各维度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6个月后随访评分,对比两组的生活质量。

1.2方法

1.2.1 评估方法 生活质量调查表由患者自填,不能自行填写的由调查员(本院经统一培训的医护人员)面对面逐条询问填写。

1.2.2 健康教育 培训一名专科医生和两名专科护士为骨质疏松健康教员。实验组:根据个体情况制订健康教育计划和内容,于患者住院期间对其进行健康教育,随访6个月。教育方法及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集体授课:于住院期间组织患者进行小组授课,30 min/次,每周3次,授课内容包括OP的基本知识:发病原因、临床表现、诊断分型、治疗方法等,指导患者健康饮食、适量运动、坚持服药、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②个别指导:发放OP知识手册,根据患者的病情、心理及行为方式,进行个体化指导;患者出院后每月电话随访1次,了解患者生活情况,强调遵医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再进行一些指导和建议,解答患者的疑问。对照组采用骨质疏松科门诊及入院常规的健康教育。

1.3 评价标准

采用简明健康状况调查问卷SF-36 (short form 36 health survey questionnaire)进行,该调查表是国际上最为常用的生活质量标准化测量工具其中之一。两组患者均在研究入组前及干预6个月后分别以SF-36量表进行评分。量表由8个维度36个条目组成。评分时先将各条目进行正向化处理,再按各项条目计分,最后按标准积分转换公式转换为0~100的标准分,得分越高表示生活质量越好。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应用 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以P

2 结果

干预前,两组的各维度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6个月后,对照组干预6个月后的各维度评分与干预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干预6个月后的各维度评分与干预前及对照组比较均明显升高(P

3 讨论

绝经后OP是老年女性常见的一种慢性进行性疾病,一般发生在绝经后5~10年,与衰老有关,由于雌激素缺乏导致骨量减少及骨组织结构变化,使骨脆性增加易发骨折以及由此导致疼痛、骨骼变形、出现并发症,乃至死亡,严重影响老年女性的身体健康及生活质量,甚至缩短寿命[4]。绝经后OP使患者的生理功能一般较差,常发生躯体疼痛、躯体功能下降、日常活动能力下降等,严重者可致畸甚至功能丧失,常合并许多心理问题,从而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5]。SF-36是美国医学结局研究组开发的一个普适性量表,被广泛用来测量、评价不同人群、不同状况和临床个体患者的生活质量[6]。

国内外对于OP的治疗及其并发症防治已开展了大量的研究,但是关于该病对患者生活质量影响的研究近几年来才开始被关注[7-9]。国内沈奕等[10]研究发现,系统性健康教育对于改善OP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积极意义。严继莲等[11]对OP出院的患者持续进行健康教育,发现患者的生活方式有明显改变,生活质量有明显提高。本研究中绝经后OP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总体健康水平较低,各维度明显低于正常人群,尤其是在躯体疼痛、生理职能方面。有研究[12-14]发现,OP导致的骨痛,可以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严重者发生骨骼畸形使躯体功能下降甚至功能丧失,自我效能感下降,恐惧跌倒等,还会影响患者的精神及心理健康,导致生活质量低下。

绝经后妇女如果缺乏相关的健康知识,一些不良的生活方式可导致或加重OP的发生。通过正规的系统性的健康教育,患者改变了一些以前的不良饮食习惯,如低钙饮食、浓茶、咖啡、缺少体育锻炼等,通过心理指导,给予鼓励和支持,激发其战胜疾病的信心,提高其骨质疏松知识水平和自我管理能力,自觉地采取有利于健康的行为,从而改善、维护和促进身体健康,提升患者的情绪和社会功能。本研究结果显示,通过对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进行系统性健康教育,患者的总体健康水平明显提高,包括疼痛的体验明显减轻,生活自理能力改善,社会功能、情感和精神职能明显增加,说明系统性健康教育不仅能改善OP患者的躯体症状,而且能使患者的情绪、精神状态、生活态度、生活方式发生正面和积极的变化。

[参考文献]

[1] 刘忠厚.骨质疏松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142-162.

[2] 黄卫,陈金春,陈海斌,等.阿伦磷酸钠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伴椎体压缩性骨折骨密度及VAS评分研究[J].当代医学,2013,19(36):120-121.

[3] 刘忠厚,杨定焯,朱汉民,等.中国人骨质疏松症建议诊断标准[J].中国骨质疏松症杂志,2000,6(1):1.

[4] 周沛然,洪霞,夏维波,等. 阿仑膦酸钠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华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杂志, 2013 ,6 (3):207-212.

[5] 李凌芳.依普黄酮对防治女性绝经后骨质疏松的疗效评价[J].中国当代医药,2013,20(14):85-86.

[6] Hu J,Gruber KJ,Hsueh KH.Psychometric properties of the Chinese version of the SF-36 in older adults with diabetes in Beijing, China[J].Diabetes Res Clin Pract,2010,88(3):273-281.

[7] 马国艳.心理护理干预对妇科肿瘤伴绝经骨质疏松患者生活质量的观察[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12,18(7):607-609.

[8] 陈晓依,刘峰,陈红方,等.老年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自我感受负担与生活质量的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13,28(6):486-489.

[9] 薛庆云,纪泉,张良,等.鲑鱼降钙素对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疼痛及生活质量的影响:12 周多中心开放标记性观察研究[J].中华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杂志,2013,6(3):137-142.

[10] 沈奕,朱唯一,徐双双,等.系统性健康教育对骨质疏松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护理管理杂志,2010,10(10):745-746.

[11] 严继莲,陶腊枝,徐莲香,等.院外护理干预对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12,18(5):33-34.

[12] 李洁菡,陈健英,陈威峻,等.社区女性骨质疏松症高危人群自我管理模式的效果评价[J].现代医院,2014,14(7):151-153,156.

[13] 温志刚,梁志繁,詹国强,等.阿仑膦酸钠与阿法骨化醇治疗老年性骨质疏松症的疗效比较[J].现代医院,2014, 14(1):38-40.

第4篇:骨质疏松健康管理范文

引言

骨质疏松是一种骨病,受到多种病因的影响,因随着人们年龄的增长,骨组织也会随着改变,逐渐显示出钙化的情况,然而骨质中的基质与钙盐呈现出正常的比例,以单位体积内的骨组织的减少量为主要改变的一种代谢性骨病变。大部分骨质疏松的患者,骨组织减少的主要因素为骨质吸收增多所引起,主要见于来年患者,发病过程需要很长时间,一般患者会感到骨骼疼痛到医院就诊[1]。因我国人口老龄化现象越来越突出,因而临床上所见的老年骨质疏松患者数量也越来越多,因老年人是一类特殊的群体,因而需要给予特别的关注及实施相应的护理措施,最大限度的保证老年患者的身心健康。我院选择2015年8月至2016年7月间诊治的80例骨质疏松患者,对所选的患者实施相应的护理措施,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14年8月至2016年7月收治的骨质疏松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其中观察组22例男性,18例女性;,年龄56-85岁,平均年龄(66.1±10.8)岁;对照组25例男性,15例女性;,年龄55-83岁,平均年龄(65.9±11.3)岁。所有病人均排除存在恶性肿瘤及严重的心、肺、肝、肾等疾病史。两组病人在性别、年龄致伤原因等一般资料上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入组后,两组患者均给予给予社区居民常规健康指导及骨质疏松患者基础健康指导,包括药物服用知识及日常生活注意事项。干预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以下内容:

(1)心理干预交流和沟通,及时了解他们的心理和生活情况。对于存在心理问题的患者,给予相应的心理疏导。组织专题讲座、有奖答题等活动。鼓励患者积极参与集体活动,让患者在了解疾病相关知识的同时舒缓心情,增加愉悦的情感。让患者了解乐观稳定的情绪能维持患者机体内环境的稳定,有利于身体健康和疾病的民恢复。

(2)饮食护理。因患者存在骨质疏松,是一群特殊的体质人群,这是需要临床医师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为其制定饮食食谱,促进患者在进餐过程中能够更多的补充维生素和钙质。

(3)预防骨折护理。骨质疏松患者可能在治疗前已经出现了骨折情况,已经存在骨折情况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还容易出现骨折情况,而且对治疗过程产生影响。因而,应该积极预防再次骨折的出现,积极预防可能出现意外的情况,向患者详细讲解整个过程,例如清晨起床时应缓慢做起,散步缓慢,不可急于求成。

(4)功能锻炼。鼓励患者在床上尽量进行腰背肌肉及四肢的主动运动,以防止失用性肌肉性萎缩及骨质疏松。活动膝关节、肘关节及髋关节,以防关节僵硬,握健身球,以增加手部肌肉的肌力,作上肢平举、抬高运动,以锻炼臀部肌力,作下肢直腿抬高运动,提高腿部肌力。骨质疏松患者因骨强度下降,因此容易发生脆性骨折。要嘱咐人活动肢体动作要轻,上下楼梯时要扶好扶手,地面保持干燥,以防滑倒,对于下肢肌力差可使用辅助工具。护理人员为患者制定合理户外活动方案,患者严格按照作息时间表进行作息,饭后多散步,每天的运动量逐渐增多如1~3次/d,20~40min/次。

(5)合理地服用补钙药品与激素,同时还可以服用剂量较少的维生素D,每天增加日光的照射,但避免阳光暴晒,有利于钙与磷的吸收。

(6)护理人员对患者一定要有爱心和耐心,时刻了解患者的疼痛感觉与不良情绪,尝试抚平患者焦虑与抑郁的心理,使患者身心舒畅有利于改善其生存质量。

(7)护理人员与患者家属做好沟通,督促患者出院后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并加强运动,防止患者再次发生骨质疏松。

(8)定期随访:对于出院的患者,通过每周一次的电话随访以及每月一次的家庭随访,及时了解患者的情况,并对患者及其家属提供必要的专业护理指导。

1.3 观察指标

护理完毕后,调查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以及护理后的并发症。并发症包括:深静脉血栓、褥疮以及关节僵硬等。

1.4 统计学方法

收集整理本组实验数据,在统计学软件SPSS20.0数据包中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应用(n%)表示,组间差异通过x?检验,在P

2.结果

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97.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5%。两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社区老年人群由于年龄偏大,伴随更多慢性疾病。再加上老年人很少暴露在阳光下,所以他们比普通人群更易患骨质疏松症。有较多研究报告关于社区骨质疏松症的护理干预,本实验以我所在社区管理辖区内的八个小区为研究对象,研究了该群体中护理干预对骨质疏松症的疗效。护理干预可在病人心理饮食及运动等方面进行指导。为了让老年人群充分掌握骨质疏松症的病因、发展和危害,并且从自身开始主动进行防治,还有必要的宣传措施。食物中的钙元素有利于维持骨量峰值在稳定水平,同时在防治骨质疏松症方面也是相当重要的。日常饮食中应该以米面和杂粮为主食,做到饮食花样多变,粗粮细粮搭配食用。平时钙、磷元素和维生素D含量丰富的食物应该多吃,如大豆和牛奶及其制品类、鱼虾等海产品类、鸡蛋坚果类,还要多喝骨头汤搭配绿叶蔬菜,多吃水果等。坚持喝牛奶每天500mL。进行有规律的体育活动对各年龄段人群身体机能都有较大提高,从事体育活动对于骨骼发育的正面影响已经在临床研究中得以证实。大量证据显示,即便是已经90岁高龄的老年人经过体育锻炼肌肉力量也会显著增加。在预防及治疗方面应用的药物目前有很多,应该根据具体病人状况合理用药,以真正达到治疗的目的。护理干预对预防老年骨质疏松症及其并发症骨折有很好的临床效果,对老年人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预防已经成为最重要的防治手段。干预人员应认真对待老年骨质疏松症病人,积极给病人提供服务,认真讲解骨质疏松症疾病的危害及如何防治向患者及家属讲授心理健康知识,如何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加强病人自我防护意识,降低老年病人骨质疏松症性骨折的发生,维护老年病人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

为了减少患者的并发症,本研究对患者实施常规和护理干预,本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的满意度较对照组而言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的并发症较对照组而言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由此可知,护理干预可提高患者护理的满意度,减少患者的并发症的发生。

总之,对老年骨质疏松骨折患者实施科学化的社区护理干预,可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邓海波.社区护理干预对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生活质量影响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2012(36):49-51.

第5篇:骨质疏松健康管理范文

[关键词] 骨量减少;骨密度;强化生活方式

[中图分类号] R5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3)08(b)-0018-02

随着人口老龄化,骨质疏松患病率逐年增高,已成为影响公共健康最严重的问题之一。WHO数据显示,全世界骨质疏松总人数超过2亿。在我国,按全国2006年调查估算,在50岁以上人群中,约有6944万人患有骨质疏松症,约2亿万人存在低骨量[1]。骨质疏松目前尚无法根本治愈 ,骨量减少是骨质疏松的临床前期状态, 如忽略对其进行干预或者干预措施不恰当很容易发展成骨质疏松,进而引起椎体和髋部骨折等严重并发症。该研究选取该院2011年6月―2012年3月来院门诊的中老年人,通过强化生活方式联合药物干预,探讨其对中老年人骨量减少的治疗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来该院门诊体检50~65岁的中老年人,经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骨密度诊断为骨量减少,即T值在-1.0~-2.0之间,共计210例。通过病史及其他检查排除骨折、继发性骨质疏松、糖尿病、肾病、甲状旁腺亢进、代谢性疾病及服用影响骨代谢药物和严重肝肾功能损害者。

1.2 研究方法

所有入选210名实验对象,随机分成两组: 强化生活方式联合药物组(即干预组)110人, 干预措施包括有氧运动(每天快走或慢跑30 min~1 h,舒展体操10 min,每周4~5次) ,每天补充补充钙尔奇D 1片(含元素钙 600 mg ,维生素D125IU);对照组对生活方式无特殊要求。详细记录每位受检者性别、年龄、身高、体质量及饮食生活习惯等资料。

1.3 研究过程

两组干预及观察时间为12个月 ,每月随访1次 ,随访内容包括运动量和服药情况记录,确保各项实验措施落实,每月化验1次血钙、磷浓度,分别于干预前和干预12个月时测量腰椎(L1~4)和左侧股骨颈骨密度。

1.4 统计方法

采用 SPSS 16.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入组与基线比较

干预组共入组 120人,男女比例1:1.34,平均年龄(56.38±6.23)岁,最终随访102人,随访率85% ,6人因无法坚持运动而放弃,2人因血钙过高停止口服药物。对照组共入组 100人,男女比例1:1.31,平均年龄(57.13±5.18)岁,最终随访94人,随访率94%,6人因出现骨质疏松临床症状而使用药物治疗。两组一般情况及基线指标的比较, 性别、年龄、身高、身体质量指数等一般情况及腰椎、股骨颈等部位BMD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组对象基本情况构成具有可比性,见表1。

3 讨论

骨量减低是骨质疏松症的前期,是正常骨量人群与骨质疏松症患者过渡阶段,即骨量丢失、骨密度下降,但尚不能诊断为骨质疏松症的状态。若病情进一步发展,出现骨量加速丢失和骨结构改变,则进入骨质疏松状态,需终身治疗。美国骨质疏松基金会的调查结果显示[2],绝经后白人妇女分别有54.0%和30.0%患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50岁的男性有3%~6%患骨质疏松,28%~47%为骨量减少。李宁华等[3]针对我国五大行政区进行分层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调查,40岁以上中老年人骨量减少患病率女性为32.4%,而男性患病率则高达为45.8%。

骨质疏松相关的危险因素包括不可控制因素和可控制因素,不可控制因素包括种族、遗传、性别、年龄、绝经和母系家族骨折史等,可控制因素包括低体重、不良生活方式及药物使用等。研究表明[4],不良的生活方式(包括吸烟、饮酒、少运动、日晒不足、长期饮碳酸饮料等)、钙元素及维生素D摄入不足和缺乏运动是骨量减少发展成骨质疏松的重要原因之一。而有目的的一年以上的平衡饮食、戒烟限酒、钙和维生素D补充、阳光日晒及适量的有氧运动等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调整,可有效的防止和延缓绝经后腰椎和髋部的骨量丢失,预防骨质疏松症[5]。然而何斌等[6]研究发现单纯补钙及少量维生素D(即口服钙尔奇D),治疗前后一年,腰椎及股骨颈BMD均有下降,并且骨代谢指标β-CTX上升明显,提示骨量的进一步丢失,可能导致骨质疏松的发生。张健等[7]针对骨量减少患者设计了一套健骨运动,每周运动3次,60~70 min/次,运动程序依次为热身、有氧运动、跳跃运动(跳绳)、力量练习和柔韧练习,6个月后观察实验组腰椎BMD和髋部BMD分别升高了1.13%和下降了0.13%,说明6个月的健骨运动提高了腰椎BMD并延缓了髋部BMD的下降。

该研究中,我们简化了何斌等[6]的运动方法,使其更适合中老年的运动方式,探讨强化生活方式联合钙尔奇D干预对中老年骨量减少的治疗效果。结果显示:联合干预组1年后腰椎BMD升高了2.9%,股骨颈BMD没有发生变化,而对照组腰椎BMD下降了2.28%,左股骨颈BMD下降了2.66%,说明强化生活方式联合钙剂补充能有效提高腰椎BMD并延缓髋部BMD的下降。所以骨质疏松防治应重视骨质疏松临床前期状态即骨量减少时的早期干预。该研究证实了在骨量减低阶段进行积极有效干预,尤其对日常生活方式的调整,对预防和延缓骨质疏松症及骨折的发生十分重要。

[参考文献]

[1] 中国健康促进基金会骨质疏松防治中国白皮书编委会[J].骨质疏松症中国白皮书[J]. 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2009,3(3):148-154.

[2] Bonnick SL. Osteoporosis in men and women[J].Clin Comerstone, 2006,8(1): 28-39.

[3] 李宁华, 区品中, 朱汉民,等. 中国部分地区中老年人群骨量减少症患病率研究[J].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2001, 35(3): 205-206.

[4] 朱秀芬, 林华. 生活方式与骨量变化[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2007,13 (8): 588-591.

[5] 林华, 陈新, 朱秀芬, 等. 生活方式调整干预绝经后骨量减少[J].中华骨质疏松杂志, 2008, 14(6): 409-413.

[6] 何斌,智喜梅,张伟杰,等.钙与骨化三醇淳对中老年骨量减少患者的预防作用研究[J]. 中山大学学报 (医学科学版), 2009(A03):193-195.

第6篇:骨质疏松健康管理范文

就会容易断裂,这就是骨质疏松症。

流行病学调查的数据显示,在我国50岁以上的中老年总人口2.56亿中,约有6 944万骨质疏松患者,也即总体上约1/3有骨质疏松症,多么可观的数字!事实上,50岁以上的女性一生遭受一次或多次骨折者多达30%,而髋部骨折中15%~20%的患者常会在1~2年内死亡,它所夺走的妇女性命远多于乳癌。虽然老年男性骨松患病率要低于同年龄段女性,但是一旦老年男性发生股骨颈骨折,死亡率要大大高于女性。如此巨大的社会影响以至于骨质疏松与糖尿病、老年痴呆一起被列为三大重点攻关的老年疾病,世界卫生组织也将治疗骨松预防骨折,治疗高血压预防脑卒中,治疗高胆固醇血症预防心肌梗塞一同列为三大警示性共识并加以积极实施。

一、基础篇

钙:伴随一生的兴盛衰亡

骨质疏松症是一个潜隐性疾病,你可能经年累月地流失骨骼中的钙质却毫无觉察,因为你看不到或感觉不到正在发生的变化。大多数人是在骨折后才知道患有此病的,或甚至骨折了也未能与骨质疏松症联系一起,因为此病早期既无疼痛也没有外在表现,常常好像是毫无预警地突然发病。

骨骼的发育生长和健康伴随着人一生的兴盛衰亡。骨骼健全是需要不断培育充实的,人体摄取钙就像是在银行存钱一样,早年在银行储蓄得越多,骨库内的钙就越殷实,到晚年时就越能推迟入不敷出、骨库空虚的窘境。可以说骨质疏松症是一种起源于小儿时期、而表现在老年时期的漫漫人生之路的疾病。

TIPS:骨质疏松惹得祸

* 骨质疏松症令妇女看上去比实际年龄苍老,而她们对日渐弯曲隆起的驼背和脊背疼痛常不太介意,以为仅仅是老衰的表现。其实,那是骨质疏松造成的骨骼脆弱已无法支撑身体重量,引起脊椎骨压缩性骨折,造成畸形和缩短所致。

* 骨质疏松症患者常伴随下肢肌力差,走路不稳,容易跌倒,往往手撑地导致腕骨、前臂骨折,跨步踏空导致脚背骨折,摔倒坐地发生髋骨骨折。

* 骨质疏松症进入严重阶段,恼人的病痛使人身心憔悴,胸背佝偻、步履蹒跚更显老态龙钟。

科学已经为骨质疏松症的防治作好了准备,只要我们认识这个病,及早关注和防止骨松症的发生发展,那么,恢复骨骼的健康、重拾往日快乐是做得到的。

钙:重塑骨骼的最活跃流动“人口”

骨的新陈代谢非常活跃,虽然我们用肉眼看不见,但是在显微镜下,却是一片繁忙的工作景象:像是一个建筑工地,工人们分工有序,当一组工人拆毁了骨骼中的一小块区域,另一组工人就会赶来将其重建。

在骨质中,负责破坏任务的骨细胞称为破骨细胞,它们会分泌一种酸性物质来溶解老化的骨质,溶解的骨质中的钙质和其他矿物质流入血液,一部分在稍后的重建过程中再被利用,而另外一部分则被用于其他功能了。所以身体在任何时刻都需要额外的外源性钙来补充这个缺失,一旦供应不足,破骨细胞就会溶解更多的骨质,形成破骨-钙流失-再破骨,这样一个不良循环。及时补充钙质,才能保存骨的钙盐。

破骨细胞将骨质溶解,形成一个个的小空腔,当它们完成这一工作时,它们就死亡,随之另一组不同的细胞聚集到现场,这就是成骨细胞。它们分泌胶原蛋白来填补空腔,这是一种柔软、黏稠的物质,随后从血液中吸收钙质及其他矿物质使其在胶原蛋白上形成结晶,变为具有硬度和韧性的成熟骨质。这一骨骼重塑过程需要花费3~6个月的时间,远比人体其他组织更新花费的时间要长。这也正是为什么骨质疏松症的治疗和预防需要花费那么漫长的时间才能见效的原因。

精妙调停中的钙平衡系统

钙不同于其他营养素,例如脂肪、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后者被摄入人体的量如果高于消耗量时可以以脂肪、糖原等形式储存体内,而钙则是属于一种有“阈值”,即吸收有限度的的营养素。当钙摄入后最大程度满足了骨基质形成及矿化需要后,即使再增加钙的摄入,人体也不会增加钙的保留,因为钙多了对骨骼也无益。

因此,人体只能无时无刻不在骨、钙代谢中运筹帷幄、精妙调停,不敢懈怠。人体在维护骨钙稳定和维持血钙正常水平的系统工程中,维生素D、人体自身分泌的甲状旁腺激素、降钙素都是调控的主力军,尤其维生素D更是人体摄取钙的“重型武器”。

维生素D通过增加肠道吸收钙来调节血钙和骨钙的稳定。人体的皮肤中储存着一种可形成 维生素D的原料即7-脱氢胆固醇,在阳光(紫外线)照射下,经光化反应,形成维生素D3,再经血循环输送至肝脏、肾脏,分别改造、活化成为1,25双羟维生素D(1α-(25(OH)2D3),才真正成为能从肠道中摄取钙的有力武器。老年人或肾功能减退的人,维生素D在体内转化的活性能力减弱,故有时需要直接供给这种活性维生素D3来帮助钙吸收。

二、预警篇

堪忧的特殊群体1:绝经后妇女

进入中老年,骨量最充实的顶峰时期已经过去,身体的各项调控机制虽使命在身,悉心呵护,但显然已经力不从心且已捉襟见肘,这时骨质疏松这个幽灵也就悄然隐现。

妇女骨质疏松症,其雌激素水平与骨量丢失直接有关。妇女在围绝经期(俗称更年期)的3~5年内雌激素已经减少,所以,在此期间一般已经丢失了骨总量的1/3。绝经后更由于雌激素缺乏,破骨细胞解脱了雌激素对它的约束作用,破骨活力大大增强,在骨切片上可以看到更多的溶骨性陷窝,导致骨量减少,骨组织微结构变得纤细,使骨脆性增高,易于骨折。原先雌激素可以促进合成活性维生素D的作用被削弱,雌激素还可以拮抗甲状旁腺刺激骨溶解的作用,绝经后这种拮抗释放,加速了骨质的消溶,逐渐发展为骨质疏松。

TIPS:绝经妇女骨质疏松类型

绝经后骨松症又称Ⅰ型骨质疏松症,主要发生在松质骨部位,骨质量显著改变(扁骨部位),因此患者过早地呈现出脊柱压缩变短、胸背佝偻(龟背状);进入65~70岁老龄以后,女性髋部骨折(皮质骨为主)逐渐增多,此时女性骨质疏松既有绝经因素(Ⅰ型骨质疏松)也有老龄因素(增龄性Ⅱ型骨质疏松)。

堪忧的特殊群体2:老年人

老年性骨质疏松症(增龄性骨质疏松)又称Ⅱ型骨质疏松,发病年龄多在70岁以上。与Ⅰ型比较,男性患者增加,此年龄段骨转换较慢,虽破骨慢,但终究是成骨更慢。表现为骨量缓慢丢失,骨折好发部位除扁骨外,髋部骨折(股骨颈骨折)相对增多。这种发生在高龄老人骨质疏松症基础上的髋部骨折,其骨痂生长、愈合慢,手术复位难度大,病人被迫长期处于病榻上,各种并发症应运而生:因强迫卧床,多见坠积性肺炎、便秘、尿潴留;因所处生存状态、环境大改变,出现忧郁、厌食、精神恍惚、痴呆的人也大有人在,凡此种种均有可能使髋部骨折患者在1~2年内死亡,死亡率高达15%~20%。街头巷尾可以见到不少老者拄着拐杖谨慎行走,这不失为一个明智之举。短暂人生,亲历了幼时4条腿爬行,成年后2条腿直行,老年后带个拐杖成3条腿,可以稳当踏实。

只要我们遵从科学,了解自我、关爱自我,在医生指导下早作补钙和进行药物治疗,那么,从年轻时期起,延缓骨质衰老,最大程度避免骨折的发生,更自由地亲密接触这个无限眷恋的万千世界是做得到的。

TIPS:具有骨质疏松倾向的高危人群

目前,有些中青年在体检中经骨密度检测,发现骨量减低的不少。以下为具有骨质疏松倾向的高危人群的特征,提请注意:

1. 父母或兄妹有骨质疏松史或母亲有80岁前髋骨骨折史。

2. 女性月经初潮较迟,周期断续不规则,更年期症状提前出现等雌激素低

下表现或更有做过卵巢切除术者。

3. 女性身材瘦高、体质指数低,皮下脂肪少。这类瘦弱的女性通常体内的雌激素水平低于正常,必要的营养素也较少。

4. 饮食控制不当的节食者,体重循环式地减轻再增加,幅度

上下在6.8千克以上。快速地减低体重尤其会导致肌肉和骨质的减少。

5. 大多数的时间都是坐着,一天不超过30分钟的中等度有氧运动。

6. 每日的饮食中根本不包含4种含钙量丰富的食品:牛奶、豆类制品、富

含钙的蔬菜和水果。

7. 每天接受阳光照射的时间不到10分钟,并且不从药物或强化食品中获取

维生素D。

8.每周饮酒超过7次,酒精会减低成骨细胞的造骨活动、会导致营养不足。9.每天饮用大量咖啡(超过4杯,约含400毫克咖啡因)会导致增加髋骨骨折的危险性,

因为咖啡利尿,伴钙质从尿中排出增加。

10.有吸烟经历的人,其骨质密度明显偏低,而且她(他)们发生骨折的危险性显著高于那些从不吸烟的人。

骨量已经低下又伴有两项以上危险因素的人,应列为骨质疏松症的高危人群。应该提早补钙和全面改善营养,杜绝烟酒等不良嗜好,积极参与有指导的增强骨质的体育运动,必要时还要加用药物干预,以预防骨质疏松症提前到来。

三、防治篇

补钙医学术语:每日推荐剂量(RDA)

人体每日从尿液中排出大约100~200毫克钙,为了弥补这个流失,至少每日从肠道摄取200~300毫克钙,才能保证骨增长及平衡的需求,而饮食供应的钙在肠道内其实只能有1/5~1/3被吸收入血。所以,理论上每天应该供应700~1 500毫克钙,才能有200~300毫克钙进入人体,所谓国际公认的每日推荐剂量(RDA)就是这个意思。

我国调查的不同年龄段居民每日膳食中含钙量平均在400~450毫克左右,与制订的中国成年人标准(RDA)800~1000毫克/天相差甚远,存在着300~500毫克钙的缺口。身体如一直处于钙的负平衡,长年累月必然会掏空骨库,只是青壮年人正处于骨钙量的巅峰时期,骨钙积累多,流失少,做的是加法;35岁以后骨量不再增多,骨库里的骨量慢慢做了减法,因此要求年轻时多积累,中年后骨量透支就少,骨质疏松症发生就会推迟。

绝经后妇女及老年特殊群体,更需要足够的钙摄入方可维持骨量。目前各国对此阶段的补钙也都较为积极,1997年美国食品和药品监督管理局公布了一种新推荐的建议,称作饮食参考摄取量(DRI),这个量反映了最新的研究成果,其中推荐51~70岁和70岁以上男女人群每日剂量可达1200毫克,19~50岁期间每日推荐量为1 000毫克,都呈一定程度的增加趋势。

饮食补钙花样多

从食物中摄取充足的钙,是防治骨质疏松症的有效途径之一。从饮食中摄取钙,按东西方人的饮食结构一般都不足,添加一瓶牛奶(220毫升)很有必要。在膳食结构中记住几种主要含钙量高的食物,对食物补钙很可借鉴。例如,牛奶及乳制品是成年人、老年人的必需品;豆类、坚果;河虾海虾、虾皮、海带;蔬菜中的草头(苜蓿)、苋菜、荠菜都是含钙极为丰富的食物应该多选用;水果和鱼、肉中的含钙较少,但适量的蛋白质和维生素也是身体和骨质健康必须的营养素,不可偏废。

简易的食谱钙计算方法是:

如果多选食草头、荠菜、海带、丝瓜、虾皮、草虾、海虾、花生酱佐餐,加上豆类、芝麻、莲子等干果作为副食,膳食钙可更丰富些。但居民膳食中提供的钙终究与每日钙的标准推荐量还有300~500毫克的短缺,所以骨质疏松症及快速流失钙的特殊群体,除膳食钙以外再以钙制剂形式补足这个短缺量很有必要。

药物补钙心中要有个数

补钙要有个总剂量概念,虽然相关的调查报告:每天补钙1 500毫克(元素钙)连续4年,结石发生率低于摄钙不足人群;9万名护士随访12年的健康数据表明,饮食摄入高钙,症状性结石发生较低。但临床实践中因个体差异,对高钙摄入者仍宜注意结石病的监控,应估算每天从膳食、额外补充的钙剂、复合维生素制剂和高钙奶等摄入的钙剂量总和,若超过2 000毫克/天,应该定期在骨质疏松专科门诊随访,监测尿钙排出量,以避免发生肾结石的风险。

目前,市售钙片剂量多在每片300~600毫克之间,是适应补缺的需要量,也方便每天一片使用。但要看清各种钙制剂含元素钙的百分比,如1克(1 000毫克)葡萄糖酸钙(属钙盐),钙元素仅占9%,因此1克葡萄糖酸钙仅补钙90毫克;又如钙尔奇D为碳酸钙盐,1500毫克钙尔奇D,钙元素占40%,因此,每片含钙量为600毫克,在选用及计算补钙量时应予注意。

服用钙剂应选用价格相对便宜,无不良反应,对胃肠道无刺激作用,不易引起便秘者;补钙前先估算一下膳食中大致已有多少钙,再按需补的钙量选择常用钙剂;注意肾功能障碍的病人不选择磷酸钙制剂;胃酸低下的病人钙剂应放在餐后服用;胃病服铝剂者要与钙剂分开服,以免影响钙吸收。

目前上海市有5家综合性医院设有骨质疏松专科门诊,每天都可接诊患者。

补钙不忘结伴维生素D

钙剂作为骨质疏松症的膳食补充剂,也是治疗骨质疏松症基本的辅助药物,维生素D则促进肠道对钙的吸收,协助钙在体内的调节,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维生素D的成年人推荐剂量为200 IU/天,老年人推荐剂量为400~800IU/天。市售的维生素D丸,含维生素D1000 IU,隔天或每天服1粒。 复合维生素(商品名:善存)含维生素D400国际单位。有些情况如老年人骨质疏松症、慢性肾衰合并肾性骨病等,则可能要选择活性维生素D制剂如阿法骨化醇[1-a(OH)D]和骨化三醇[1,25(OH)2D3,胶囊每粒含0.25-0.5-1微克], 骨质疏松症治疗剂量一般为每日0.5微克。

药物治疗加补钙=骨质补缺加堵漏

要是你被诊断为患有了骨质疏松症或是你处于骨质疏松的非常高危状态,医生除了建议你服用含有维生素D的钙质补充剂外(这是骨骼健康任何阶段的基础营养剂);还可能建议你服用一种或几种药物,以实现最终目的:避免初次骨折和再次骨折。

第7篇:骨质疏松健康管理范文

钙是人体必需的营养素,钙缺乏会导致骨骼代谢障碍。中国营养学会推荐,成人每日的钙摄入量应为800~1200毫克;而中国膳食结构营养调查表明,我国居民的实际钙摄入量一般偏低,仅为成人适宜摄入量的50%~60%。从生活方式来说,无论是成人还是孩子,晒太阳、运动的时间都不够充足。但目前一些补钙的保健食品或所谓的特殊营养食品,违反《食品广告管理办法》,有疗效和治疗作用的广告宣传,给消费者造成误导。从专业角度来看,补钙,要补得巧,补得好才有效。要解决缺钙问题,着重调整膳食结构。多吃奶制品、豆制品等含钙丰富的食物;同时养成良好积极的生活习惯,多晒太阳,多运动,促进钙的吸收。两者缺一不可。

补钙的药不是吃得越多越好 提高补钙意识,预防钙缺乏症的发生,在中国这个以植物性来源的食物为主的国家是十分必要的。但补钙并非必须服用钙制剂。以食补为主,调整膳食结构,增加奶类及其制品的消费量和在大众食品中强化钙,是改善中国人群钙摄入量缺乏的最有效途径。从膳食结构来看,我们的奶制品摄入量少。而在各种食物中,奶制品不仅含钙量高,而且吸收率相对也要高。虽说现在的大人和孩子喝的奶要比以前多,但总体来看还是很不够的。补钙并非多多益善,长期大量服用补钙制剂,可能引起便秘;肾功能不良患者由于钙的排泄受影响而形成肾结石。

补钙不能治“腰酸、背痛、腿抽筋” 有些不良广告给我们的误解,就是缺钙以后,就腰酸背疼腿抽筋。其实真正腰酸背疼的时候,补钙一点用也没有。因为腰酸背疼可能是各种原因引起的,但是很大程度上不是由缺钙引起的。缺钙要缺到非常严重的时候才会腰酸背疼腿抽筋,那时的人已经很不健康了,真正到了骨质疏松、骨骼变形、骨骼软化的时候。正常情况下,缺钙是没有什么症状的,即使是骨密度低一些,不一定有任何症状。当然,适当补钙肯定没有什么害处,但绝不能说补钙对骨质疏松有很可靠的作用,骨质疏松不能靠补钙来解决问题。我们还是强调生命早期增加钙的摄入量,从而老了以后能延缓钙丢失的时间和骨质疏松的发病时间。钙不是各种疾病都能治,它的作用不能无限夸大。

第8篇:骨质疏松健康管理范文

骨质疏松症自我效能感量表(OSES)该量表含有12个条目,分为两部分:骨质疏松症运动效能分量表、骨质疏松症摄钙效能分量表,各个分量表的Cronbach’sα系数均为0.90,具有良好的内部一致性。英文版OSES采取视觉模拟评分法,得分范围0~100分,得分越高表明研究对象预防骨质疏松症行为的自我效能感越高。有学者将原来的视觉模拟评分法改为Likert11级评分法,经调查研究中文版OSES的Cronbach’sα系数为0.93,内部一致性高。

2临床应用

2.1骨科患者自我效能感现状

了解骨科患者自我效能水平,可帮助临床护士为骨科患者制定合理的自我效能管理方案。冯晨秋等利用慢性疼痛自我效能感问卷对192例老年慢性疼痛患者进行调查研究后发现,慢性疼痛自我效能感在抑郁和屈服型应对方式对疼痛调试影响的过程中起到了中介作用同时证实中文版慢性疼痛自我效能感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邓伟等对37例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进行调查研究后发现,患者的骨质疏松症自我效能水平较低(平均59.8分),需要建立社会慢性病综合管理模式对患者进行健康管理,提高患者的自我效能水平。

2.2骨科患者自我效能管理

自我效能管理是自我效能理论在骨科临床护理工作中的重点实践内容。实施有效的自我效能管理可以帮助患者提高骨科自我效能感,帮助患者减轻主要不愉,促进患者康复。刘鹏等通过健康教育、患者自我管理、获取替代效能信息、减少外界因素对患者自我管理不良行为的影响、引导和鼓励正向效能5种途径,运用自我效能训练5步模式对45例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进行康复训练指导,术后3个月患者的一般自我效能感(GSES)评分、膝关节评分(HSS)明显优于对照组。王爱平等运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调查患者的自我效能,通过心理支持、行为成就、社会支持、间接经验四种途径提高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的自我效能,3个月后观察组患者的Harri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黄苑芬等利用自我效能理论,采用直接经验、间接经验、调动潜能、启动支持系统四种途径为骨科自控镇痛患者提供术前教育,术后观察组患者的疼痛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高木荣等对114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进行以自我效能为基础的健康教育后,2个月后随访发现观察组患者的健康自我管理水平优于对照组。VandenAkker-Scheek等运用自我效能理论制定了格罗宁根骨科患者出院康复计划,证实术后6个月患者的自我效能水平与康复效果有直接关系。

3小结

第9篇:骨质疏松健康管理范文

关键词 新疆地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服药依从性

骨质疏松症(OP)是一种以骨量低下、骨微结构损坏,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OP分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POP)和继发性骨质疏松症。脆性骨折是OP的严重并发症,即轻微创伤或日常活动就会引发骨折,骨折好发于脊柱、髓部和前臂远端,一旦骨折,不足1/3的骨折患者能恢复先前活动能力,而1/3以上的患者会造成终生残疾,给患者的家庭及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且髓部骨折可导致病残率和死亡率增加。骨质疏松症的治疗依照三级预防原则进行,都是为了避免骨折的发生或者降低再次骨折发生率。其中药物治疗是老年性OP的主要治疗方法,治疗效果依赖于患者的服药依从性。依从性指患者按医生规定进行治疗、与医嘱一致的行为。患者的服药依从性对病情的发展和疗效会产生直接的影响。目前,国内关于各民族OP患者用药的依从性影响因素的研究较少。本研究利用新疆多民族聚居的特点,对2011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168例≥60岁POP患者进行调查,以了解不同民族患者的服药依从性及主要影响因素并指导治疗。

资料与方法

2011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60岁POP患者168例,男95例,女73例,年龄60~88岁,平均(73.58±8.24)岁。其中维吾尔族43例、哈萨克族36例、汉族89例。

入组标准:诊断标准: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量骨密度,脊柱或髋部任一部位T>-1为骨量正常,-2.5≤T≤-1为骨量减少,T10年。意识清楚,语言表达能力正常,能与调查人员进行正常的沟通。②由研究组中主治及主治以上医师为其制定用药方案及复诊计划。③与研究对象沟通后自愿入组参加本研究。

排除标准:①影响骨代谢的内分泌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1型糖尿病、库欣综合征、性腺功能低减等)。②类风湿性关节炎等免疫性疾病。③影响钙和维生素D吸收和调节的消化道和肾脏疾病。④多发性骨髓瘤、白血病等恶性疾病。⑤长期口服激素或影响骨代谢的药物。⑥其他先天或继发性骨质疏松症。

调查方法:采用自制的《新疆地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服药依从性调查表》,由经过培训的调查员完成统一的问卷调查,问卷包括年龄、性别、民族、文化程度、家庭状况(是否与子女同住,配偶健康状况)、是否有医保、自理程度、体质量等一般资料。近1年的服药情况以及未按照医嘱服药的前3位因素。

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采用SPSS16.0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

结果

89例汉族、43例维吾尔族、36例哈萨克族患者的年龄、性别、医保状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文化程度、居住状况、自理情况、汉语沟通能力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在所调查的患者中,服药依从比率30.3%,其中汉族患者服药依从佳者33.7%,维吾尔族患者服药依从率佳者25.6%,哈萨克族患者中服药依从率佳者27.8%,3个民族患者的服药依从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个民族患者服药依从性差的原因各不相同,见表3。

讨论

POP患者严格按医嘱坚持服药的程度称为POP药物治疗依从性。患者不按医嘱坚持进行药物的自我管理定义为依从性不佳。在POP的防治过程中,服药情况决定了治疗的成败。然而多种因素都能够影响POP患者的服药依从性。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