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心内科的护理范文

心内科的护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心内科的护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心内科的护理

第1篇:心内科的护理范文

关键词:舒适护理;心内科;应用分析

Abstract:Objective To summarize the studies the application of comfortable nursing in cardiology,method and application value.Methods Collected in June 2014 to December 2014 in our heart patients with 300 cases,on the basis of accepting heart care on a regular basis with individualized psychological analysis,given the corresponding basis of comfortable nursing,the environment comfortable nursing,sleep comfortable nursing,comfortable nursing,bowel movement posture,comfortable comfortable nursing,diet nursing,etc.And recorded before and after the comfortable nursing in patients with anxiety,fear,depression and other psychological state changes.Results The incidence of depression after comfortable nursing the patients fell by 25.2%,the incidence of anxiety has fallen by 31.8%,the incidence of fear fell by 27.5%,P values

Key words:Comfortable nursing;Heart medicine;Application analysis

近些年来,随着医学护理模式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们对护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1]。舒适护理是一种整体的、个体化的、创造性的、有效的护理模式,它使人在生理、心理、社会、心灵上达到最愉快的状态,或缩短降低其不愉快的程度[2]。随着我国老龄化的进程加快,人口老龄化导致患病率升高,尤其是心内科患者越来越多,心血管疾病已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严重疾病之一[3]。而内科老年患者是一群特殊性的人群,由于患者的病情严重、体质虚弱、年龄大等原因对护理有非常高的要求[4]。患者均存在生理、心理2方面不适,而过度的不适和焦虑会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护理学中的舒适是指没有病痛折磨、精神放松且心情愉悦的良好体验,任何影响和破坏这种良好体验状态的原因都称为不舒适[5]。因此,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消除患者的各种不适感,是心内科护理工作中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有研究指出舒适护理是整体护理艺术的过程及追求的结果[6]。然而舒适是一种生理和躯体性感受,无法用仪器来测量,这对护理活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7]。本文对2014年6月~12月在我院心内科接受舒适护理的30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舒适护理在心内科护理中的应用体会进行总结,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300例患者均为2014年6月~12月入住我院心内科并接受舒适护理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男性患者150例,女性患者150例,年龄45~78岁,平均年龄为(60.5±2.0)岁,均为神志清醒患者。

1.2护理方法 全部患者在接受心内科常规基础护理的基础上进行个性化的心理分析,制定针对性强的护理心理干预措施;所有患者给予基础舒适护理、环境舒适护理、心理舒适护理、睡眠舒适护理、疼痛舒适护理等舒适护理。护理效果观察指标:在舒适护理前后,分别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量表)对患者的焦虑、恐惧、抑郁等心理状态进行评价。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用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进行χ2检验,P

2结果

见表1。舒适护理前后患者的抑郁、焦虑、恐惧症状发生情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3.1.患者不适的因素

3.1.1生理因素 心内科的患者大多年龄大,发病突然、猝死率极高,生活自理能力差,常处于疼痛、寒冷、呼吸不畅,不良等不舒适状态。因此,患者容易出现睡眠障碍、烦躁、抑郁、焦虑及恐惧等等负性不良心理从而感到不适。

3.1.2心理因素 患者病情重,而各种仪器的使用进一步加重患者对自己病情的认知,担心医疗费用高,愈后效果不好。因此患者常处于担心和焦虑的不适状态。

3.2.舒适护理模式 舒适护理模式是1998年台湾萧丰富先生提出的,又称为:萧氏双C护理模式。舒适护理是本着为患者服务的思想,不断探讨摸索研究患者的舒适,使其达到最愉快的状态,或降低和缩短其不愉快的体验,真正从心理、生理、社会、精神方面达到舒适的目的,从而促进患者的健康和疾病的康服[8]。护理学中传统意义上的舒适护理亦被称为舒适度的干预行为,目的是让患者身心处于配合治疗的最佳状态,且在整体护理过程中提升护理学科的水平和深化护理学理念。护理人员在做好基础护理工作的同时,应从各个方面帮助生理及心理缺少健康的患者从新获得生理及心理等各方面的愉悦感、满足感及舒适感[9]。

3.3护理对策

3.3.1基础舒适护理 在做好心内科常规基础护理的同时,身体皮肤的直接感觉和周围的环境是最直观的影响患者的生理舒适感的因素。为提高患者的舒适度,首先,护士面对患者时做到精神饱满、面带微笑、主动招呼患者以激发其对生活的积极心态;做好口腔护理,防止口腔粘膜破溃,铺床换被时协助患者翻身拍背,帮助患者咳嗽、排痰,防止肺部感染;仔细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有预见性地防止并发症的发生。需要注意的是,护士对患者的每一样护理操作都应尽量做到动作准确轻柔、表情自然和睦,操作过程中要本着对患者关爱的精神,急患者所急,想患者所想。

3.3.2环境舒适护理 保持室内环境安静、清洁整齐,光线柔和,温度控制在20~22℃,湿度控制在50%~60%。相关文献报道[10]病房内的色彩对患者的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心内科内宜使用淡蓝或淡绿色的隔帘有且于减轻患者的忧虑、恐惧、头痛、发热、失眠等症状。心内科应为患者创造一个舒适安静的治疗环境。病房要定时开窗通风透气,保证空气新鲜;光线柔和,与昼夜节律相一致。

3.3.3睡眠舒适护理 充足良好的睡眠是促进患者康复的重要因素。护士应为患者创造安静舒适的睡眠环境,做好晚间护理,睡前帮助患者用热水洗脚、听音乐、喝牛奶、帮助患者盖被等。尽量减少对患者夜间睡眠的影响,夜间护理治疗操作时间要尽量集中。患者因疾病带来的痛苦明显或精神抑郁容易失眠,可给予适当止痛或镇痛干预措施帮助患者恢复睡眠或睡眠质量。

3.3.4舒适护理 根据患者的需求和病情,协助患者取半卧位,每2h翻身拍背一次,按摩骨突及受压部位,并建立翻身卡,做好记录。在给患者翻身时,动作要轻柔,避免拖拉患者。协助清醒患者每30min被动活动下肢,以防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对介入术后制动患者,护士应经常将手伸在患者腰下进行按摩,以减轻腰背部酸痛,增加舒适感。

3.3.5排便舒适护理 由于疾病及心电监护的影响,患者必须卧床,应耐心讲解床上排便的重要性,保护患者隐私,给予屏风遮挡,及时倾倒排泄物,维护患者自尊,同时饮食中应增加粗纤维的蔬菜,多食新鲜水果,注意补充水分,给予腹部按摩等,保持大便通畅,指导患者床上排便,排便时不能用力,以免加重心脏负担,甚至引起心脏骤停,养成定时排习惯,对排便困难者可使用开塞路或口服缓泻剂。

3.3.6饮食舒适护理 患者饮食应给予低盐、低动物脂肪、低胆固醇、低热量、低糖类、适量蛋白质、丰富维生素、清淡易消化、避免刺激性食物,少量多餐,以减轻心脏负荷。切勿饱食,因饱食后,胃部胀满,可反射性引起冠状动脉痉挛,造成心肌缺血,诱发心肌梗塞[11]。胆固醇的摄入量不应超过300mg/d,或100mg以下/每千卡总热量。脂肪不应超过总热量的30%,减少钠的摄入,每人的摄入量应首先争取达到10g/d以下,将来能减至5g/d以下为最好。不饮或少饮酒,量不超过30g/d。戒烟便的。

4结论

综上所述,护理在传统意义上称为人性化舒适度的干预行为,而舒适护理是对拓宽护理领域服务的一种展现,它可以用于各种疾病的任何时期和任何患者[9]将舒适护理应用于心内科护理工作中,不仅能明显减轻患者的忧虑、焦虑、恐惧等不良心理状态,同时亦能增进护患间的交流,使患者在心理上产生安全感、亲切感、信任感和满足感,从而达到提高护理质量及患者满意度的目的。护土以患者需求为考虑重点,提供人性化的服务,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护理服务理念,顺应了现代护理的发展,拓展了护理专业的实践范围[12]。把一切为了患者的理念渗透到工作的每一个环节,充分调动了护患双方在疾病治疗护理过程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医疗护理质量。同时高度敬业精神与责任感是舒适护理的基本要求,在实际的工作中,护理人员不仅关心患者身体上的疾患,还要关注由身体疾患而引发的各种心理反应。利用自己具备的专业知识及服务技巧,为患者解除痛苦,从各个层面上满足患者的舒适需求,不仅提高患者的满意度,还激发患者的主观能动性,对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有积极意义,从而提高了护理质量及患者的满意度,护士也能从患者的赞扬声中体现自身的工作价值,提高护理人员对职业自豪感。

参考文献:

[1]吴风.舒适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溶栓中的作用[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1,(08):120.

[2]张宏,朱光君.舒适护理的理论与实践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01,16(6):409.

[3]邱爱霞.舒适护理在心内科病房护理中的应用研究及临床意义[J].药物与人,2014.4.

[4]谭晓艳,许超,刘晓虹,郭伟航.个体化舒适护理在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中的应用[J].现代临床护理2011,(05):44-46.

[5]彭燕、何先弟、杨秀木ICU患者护理不安全因素分析及对策[J].中华全科医学、2011、(2)115.

[46]王芳,韩芳.舒适护理研究新进展[J].中国护理杂志,2006,3(10):9.

[7]杨莉.舒适护理在冠心病介入治疗中的应用效果[J].2004.1.

[8]邵素云;鲍丽;杨茹;刘巧;王金婉舒适护理在心脏介入治疗中的应用[J].中华全科医学2010.11.

[9]运怀英,满力.论舒适护理的美学要求[J].护理人员学杂志,2006,21(5):74.

[10]王婷.重症监护室患者82例舒适护理人员[J].齐鲁护理杂志,2009,15(7):109.

第2篇:心内科的护理范文

[中图分类号] R47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7)04(b)-0190-04

Application of specialist nursing quality control team in department of cardiology nursing management

SUN Chi1 GUO Ting2 ZHANG Chao3

1.Department of Emergency,the Secon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Nanchang University in Jiangxi Province,Nanchang 330006,China;2.Department of Cardiology,the Secon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Nanchang University in Jiangxi Province,Nanchang 330006,China;3.Department of Nursing,the Secon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Nanchang University in Jiangxi Province,Nanchang 330006,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application effect of the establishment of specialist nursing quality control group on department of cardiology.Methods 1310 patients hospitalized in department of cardiology from January 2016 to January 2017 were selected as the observation group,using the implementation of quality control group of specialist nursing management mode;1310 patients from January 2014 to January 2015 were selected as the control group did not implement the quality control group of nursing management mode.Nursing management effect were compared between two groups.Results The ECG recognition rate,correct operation rate,reading rate,difficult ECG recognition rate and correct operation rat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the average time of treatment in patients with chest pain,diagnosis time of coronary disease were short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the understanding of disease rate and awareness rate were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the qualified rate of nursing document writing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adverse event probability was low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the levels of first aid course tacit satisfaction and accuracy of verbal orders performance were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the operation error rate was low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All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Key words]Specialistnursing quality control group;Department of Cardiology;Nursing management;Nursing quality

心内科的疾病病种多样,交错复杂,特别是急危重患者,病情瞬息万变。因此,心内科的临床医疗和护理工作都面临着诸多难题[1-2]。针对我院心内科的蓬勃发展,以及系统、规范的专科护士培训工作的开展,具有统筹规划的专科护理质控小组是必不可少的[3]。我院心内科成立专科护理质量控制小组开展护理管理,取得了理想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月我院心内科患者1310例作为观察组,由科室成立专科护理质量控制小组开展护理管理,进行了心电图评估者1310例,以胸痛为主诉者783例,诊断为冠心病者574例,其中330例患者进行了心脏介入治疗,112例患者被告知临床病重(含病危),采取急救措施的患者为71例。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月我院心内科患者1310例作为对照组,该组患者未进行严格的护理质量控制和评估,此组患者中,进行了心电图评估者1310例,以胸痛为主诉者833例,诊断为冠心病者529例,其中297例患者进行了心脏介入治疗,133例患者被告知临床病重(含病危),采取急救措施的患者为82例。本次研究已经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患者均知情并自愿参与本次研究,且均已签署知情同意书。两组患者基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成立专科护理质控小组 由我院护理部组织并成立了医院心内科质量专科控制小组。小组由来自7个临床科室的副主任护师及以上的成员共7名组成,其中男1名,女6名,中位年龄40岁。该护理质控小组设置组长1名,?责整体工作的安排和统筹规划,接受过心内科专科护理培训和教育培训并获得相应证书的技术评估成员3名以及质控巡查成员3名。

1.2.2质控内容 ①教育监管单元。该单元拟定通过对专科护理人员心电图教育培训进行监管和督促,最终评估在质控小组的指导下,心内科护理人员能否获得更合理的成长。②宣教督促单元。该单元主要评估质控小组在心内科护理人员中延伸护理的指引效果。以胸痛患者的引导和宣讲为例,合理调节心内科护理人员在常规护理和延伸护理中的平衡。③工作监督单元。该单元主要以心脏重症监护室的常规护理单元为基础,以质控小组的方式来考察并监督心脏介入后患者的病情观察,交流反馈,穿刺口护理,以及相关文书的书写、记录和医嘱的签署情况等。④医护配合督导单元。该单元主要以心内科急救为契机,通过质控小组的督导来增加并完善医务人员之间的配合,促进医疗工作的改善。

1.2.3明确工作职责 ①负责心内专科护理整改措施的计划制订和实施;②护理质量的把控,及时发现护理问题并积极指导解决;③防范心内专科的护理差错,鉴定相关事故并提出具体责任问责;具体检查方式包括:①以上述的护理内容为基础,每周不定时进行至少1次的护理质量抽样调查,并将检查所发现的缺陷问题向本组的主管护士进行汇报;②质控小组每周不定时地至少1次针对责任护士工作进行重点检查,发现护理缺陷,督促护理计划的制定和落实;③每周至少1次针对专科护士指导工作的现场聆听,并提出指导意见;④质控小组将每月开展1次专科护理质控会议,对每月心内专科护理质量检查中发现的一些护理问题和缺陷进行综合分析,提出整改意见,落实整改方案,提高并改进护理质量。

1.3观察指标

①比较两组心电图识别率、心电图的操作规范、心电图解读情况及疑难心电图的识别和反馈率;②比较胸痛患者的平均就诊时间、冠心病确诊时间、患者对胸痛的认知率及疾病严重程度的知晓率;③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护理实施的完成度、不良事件发生率、护理文书书写的合格率及相关记录完善率;④比较两组急救过程中的配合默契满意度、操作失误率及口头医嘱执行的准确率[4-5]。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tata 1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

2结果

2.1两组患者心电图识别及操作情况的比较

观察组心电图识别率、心电图的操作规范率、心电图解读率及疑难心电图的识别和反馈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胸痛患者就诊及认知情况的比较

观察组就诊时间、冠心病确诊时间短于对照组,对胸痛的认识率及该疾病严重程度的知晓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两组术后护理质量及不良事件发生率的比较

两组术后护理实施完成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文书书写合格率高于对照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

2.4两组急救过程中的配合情况、操作情况及医嘱执行情况的比较

观察组急救过程中的配合默契满意度及口头医嘱执行准确率高于对照组,操作失误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随着医疗技术的持续发展,医疗服务在整体诊疗过程中的地位也越来越受到重视[6]。其中,护理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医疗进程和患者满意度的提升。但是,护理人力资源配置不足、护士学历参差不齐等现状皆对医院护理质量和护理安全带来挑战[7]。虽然目前专科护士培训和人员配比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上述问题,但是日常繁琐的工作和松懈的考核环境往往会影响到专科护理人员在临床护理、门诊会诊、科研教学等方面所发挥的作用[8-9]。现阶段,我们以“护理部-专科小组-专科护士”为梯队的模式建立质量控制小组,通过直接参与的方式,予以“实时考核,实时评估,实时反馈,实施处理”来督促并提高整个心内科的专科护理质量[10-11]。

第3篇:心内科的护理范文

关键词:心内科 优质护理 人性化护理

0前言

心内科疾病患者病症的发生往往具有突发性、不确定性,严重的情况下会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为了能够提高患者疾病的治愈效果,做好护理工作将有助于患者在接受治疗期间更好的康复。人性化护理措施作为优质护理模式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合理的运用人性化的护理措施,将有助于提高临床护理的效果,帮助患者早日康复出院。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首先将我院2015年2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124位心内科收治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平均的将其分成对照组及观察组,每组62人。所有患者的年龄均在28~80岁之间。参与治疗的患者主要以原发性高血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肌炎等疾病为主。所有患者在进行临床治疗之前均需接受心电图、彩超等临床仪器的检查。若患者患有严重的外伤、心脑血管等疾病或者是孕妇及认知功能障碍的疾病,则不应参与临床治疗及研究活动。参与治疗的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患病时间等因素方面没有明显的差异,且P

1.2方法

对照组所有治疗患者均采用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模式在基于常规护理模式的基础上加设人性化护理措施:

第一点,心理护理:所有参与住院治疗的患者都会进入一个陌生的环境,在这里他们面对新的事物可能产生未知的恐惧、焦虑等负面情绪,尤其是心肌梗死、心脏病患者他们会感觉自己的人生已经走到了尽头。此时,护理人员需要用和蔼的态度去对待每一个患者,并通过肢体语言的使用鼓励并慰藉参与治疗的患者,帮助他们建立一个阳光的心态,引导他们积极的参与治疗及护理工作。

第二点,治疗护理干预:在基础护理工作的开展中应该轻手轻脚的进行,相关动作要准确、到位、力度要拿捏恰当;不要随便的议论患者的病情状况,避免对患者造成心理创伤,使患者增加心理负担,引发患者疾病病症的加重;护理中应确保患者呼吸顺利、打通的静脉通路时刻畅通;相关急救设备应该备好,若需要开展急救手术治疗,应密切关注患者个人身体生命体征变化,一旦发现异常应及时与医师进行联系。

第三点,应做好药物护理:应根据患者患病种类、治疗方案等基本信息嘱咐患者及时的用药、输液,并了解患者所用药物的相关作用,及时的告知患者及家属用药的相关注意事项,监督患者用药,从而确保用药环节中患者的生命安全。

第四点,饮食护理:进入心内科进行治疗的患者一般心功能已经不是十分健全,在日常活动中存在障碍,所以护理人员应帮助患者进行作息调整,为患者提供健康的饮食条件,合理控制患者的盐分摄取量,鼓励患者多食用高能量、高维生素类食物,引导患者多餐少食,避免发生便秘影响心血管正常功能。

第五点,营造人性化的住院环境:对于心内科患者而言,良好的住院环境会加速病症治愈及康复的进程。医院方及护士要千方百计搞好病房内硬件设施的改造和更新,同时营造舒适的住院环境,护士每日定点彻底打扫卫生,做到病房内一尘不染,保持室内外通风及空气畅通,完成室内的灭虫及消毒任务,为患者创设温馨、和谐的住院环境。

第六点,做好患者的出院指导工作:当患者经治疗后符合出院条件后,患者一旦出院应嘱咐患者及家属出院后的用药方法,并对家庭卧床的摆放进行提前指导,然后积极的向患者及其家属接受心功能康复的重要性,定期对患者进行电话随访调查,并对患者的疑问给予细心的解答,如果发现问题,应及时告知患者入院进行检查、治疗。

1.3观察指标

医院通过自制满意度调查问卷邀请患者对住院治疗期间的护理满意度进行评价,并通过数据整理对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花费费用等进行比较。

1.4统计学处理

本文所有数据采用SPSS18.0数据统计软件进行处理,采用X2进行组间差异检验,若P

2结果

2.1观察组及对照组T住院及住院费用的对比

经过对表1数据研究发现,观察组住院时间明显比对照组短、观察组花费的住院费用也相对较少,且P

2.2观察组及对照组患者对护理满意度调查对比

经表2数据研究发现,观察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且P

三、讨论

在心内科患者疾病的人性化护理过程中,应坚持“以人为本”的护理思想,并将其应用于整个护理的环节当中,确保患者在接受护理时的护理质量得到保障;通过人性化护理措施的合理应用,将有效的提高优质护理模式的护理效果。本组研究中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住院花费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

[1]刘夕英,冯欣岚.优质护理服务在心内科的应用.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4(34).

第4篇:心内科的护理范文

方法:选取2012年6月~2013年6月期间我院心血管内科的加床患者96例,将入选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48例,两组加床患者均采用常规基础护理措施,而研究组患者则在此基础上加用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方案,并分别对两组加床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情况进行比较和分析。

结果:研究组加床患者对医护人员护理服务很满意的比率和总满意度分别为60.42%和91.67%,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的41.67%和68.75%,并且两组间比较差别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结论: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对于心血管内科加床患者护理满意度的改善和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适于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心血管内科加床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11-0317-01

目前,伴随着亚健康人群的日益增多,以及人们健康意识的不断增强,导致住院治疗的患者呈现出急剧上升的迅猛趋势[1],其中以心血管内科表现最为明显,特别是在一些心血管疾病的高发期,其大部分医疗机构的心内科都会有加床现象的发生,从而使患者和家属以及医护人员在一定程度上都受到了严重的影响[2]。因此,本研究为进一步规范对心血管内科加床患者的日常管理工作,积极探讨护理干预对策在心血管内科加床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意义,从辅助治疗的层面最大限度提升心血管内科加床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笔者特对我院心血管内科的加床患者进行了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并显现出较为显著的临床疗效,现将研究过程和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6月~2013年6月期间我院心血管内科的加床患者96例,其中男51例,女45例,年龄为28~75岁,平均年龄为50.36±8.42岁。所有入选患者均通过心血管内科相应疾病的临床诊断标准明确诊断,其中高血压患者94例,冠心病患者72例,心力衰竭患者25例,风湿性心脏病患者17例。将入选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48例,并且两组患者在性别和年龄以及病情危重临床等一般资料等方面比较,其差别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组间可比性。

1.2研究方法。两组心血管内科加床患者均采用常规基础护理措施,而研究组患者则在此基础上加用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方案,具体措施包括:①完善排班制度,合理安排工作:医护人员应全面掌握疗区内加床患者的实际病情,在遵循满足患者需要的原则下按照先急后缓,先重后轻的顺序安排各班次的工作内容。特别是在加床患者的密集时段应及时采取积极的人力调配方案,切实制定和实行弹性排班制度。在为加床患者进行护理安排时应做到科学合理、职责清晰、分工明确、紧密衔接,有效避免护理过程中脱节现象的发生,严格确保护理安全。②制订护理流程,规范护理标识:由于加床患者往往无固定的床位号,故应加强对其床位号和床头卡的管理,尤其是在迁床时更应及时更换各种护理标识,严格避免迁床后床头卡漏换或缺失现象的发生。医护人员可根据心血管内科的护理工作特点,全面制订和实施规范的加床患者护理工作流程,并充分认识到护理工作中查对制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不断增强医护人员的工作责任意识,有效杜绝各种护理隐患的存在。③强化消毒隔离制度,严防院内感染发生:医护人员应尽量减少家属陪护的人数以及在疗区内滞留的时间,以有效缓解病房内已经由于加床而造成的人员密集现状。为保障病房内的空气清新程度,应每天开窗换气两次,并且保证单次在一小时以上。严格实行湿式扫地的方式,并定期采用含氯消毒液对地面、床位以及病房内的其他设施进行擦拭。全面督促加床患者不要互窜病房,以严格避免由此而引发的院内感染现象的发生。④改善住院环境:医护人员应通过宣教而使加床患者充分意识到自身休息对疾病康复的重要意义,针对加床病房环境复杂的特殊性,更应做到定时通风和消毒处理,严格控制病房内的温、湿度,并全面督促患者及家属自觉维护病房内的秩序,最大限度保持病房内的安静与清洁,积极为疗区内的加床患者营造一个舒适和谐的住院环境。⑤做好后勤保障:由于加床属于一种机动性的医疗预案行为,故应依照疗区内床位的历年使用形势而提前做好后勤物资储备。确保加床患者享受同等的医疗保障和支持,力争做到生活用品充足、药品配备齐全。再加之心血管内科疾病的特殊性,还应确保疗区内加床患者使用的吸引和吸氧设备,从而严格避免由于而产生的护患纠纷。

1.3评价指标。分别对两组心血管内科加床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情况进行全面细致的比较和分析。采用我院自行设计的《护理工作满意度调查问卷》对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评价进行评定,具体调查内容包括医护人员的基础护理、健康教育、服务态度、护理技术、护理主动性等五个方面。调查问卷的满分为100分,每项20分,其中:①很满意:为得分在90分以上;②满意:为得分在75~90分之间;③基本满意:为得分在60~74分之间;④不满意:为得分在60分以下。总满意度为很满意与满意之和。

1.4统计学处理。本次临床研究采用SPSS 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计量资料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并以P

2结果

两组心血管内科加床患者经不同模式的护理干预后,其护理满意度情况均有所改善。研究组加床患者对医护人员护理服务很满意的比率和总满意度分别为60.42%和91.67%,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的41.67%和68.75%,并且两组间比较差别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近年来,随着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医保等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不断完善,以及基本医疗保险政策的进一步健全,其基本医疗保险的覆盖范围也全面扩大,再加之人们对健康要求的大幅度提高,促使住院患者数量的急剧攀升,疗区内正常开放的床位数已经无法满足患者现有的需求,最终导致疗区内加床现象的频繁发生[3]。也正是这种加床现象的不断出现,使临床护理工作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导致护理差错事故的发生机率进一步增加[4]。因此,如何采取一系列针对性强的护理干预措施已成为心血管内科加床患者临床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心血管内科疾病的复杂性在一定程度上也决定了其护理工作的特殊性,使护理工作的难度进一步加大,护患关系的紧张,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低等一些列问题依然存在,也在某种意义上给患者临床治疗带来了诸多不利影响,护患矛盾和纠纷进一步增多[5]。而心血管加床患者则更需要采取一系列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有效完善排班制度,合理安排工作;积极制订护理流程,全面规范护理标识;强化消毒隔离制度,严防院内感染发生;改善住院环境,并做好后勤保障工作。

本研究特对我院心血管内科的加床患者进行了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通过本次临床研究的过程和结果我们可以看出,采用针对性护理干预方案患者对医护人员护理服务很满意的比率和总满意度均显著提高,分别高达60.42%和91.67%。由此可见,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对于心血管内科加床患者护理满意度的改善和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适于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胡霞.病区加床护理安全管理研究[J].护理研究,2012,26(10):2755-2756

[2]鲁娟.护理干预对心血管内科患者的影响[J].中国当代医药,2012,19(12):108-109

[3]李培彦,张容,朱桂花,等.舒适护理在加床患者中的应用[J].川北医学院学报,2012,27(5):508-510

第5篇:心内科的护理范文

关键词:健康教育;心内科护理;应用

前言:心血管内科是一个风险较高的科室,主要治疗心绞痛、高血压、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等心血管疾病。对于心血管病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有助于患者健康的恢复,疾病的治疗以及生命的延续。

1、临床资料以及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1.1 临床资料

通过对2012 年4 月至2012年12月在心血管内科住院治疗的180 位患者进行健康教育以及护理过程做详细记录,并对其效果进行分析研究。

1.2 研究方法

随机将180 位患者分成两组,每组90人,一组为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一组为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健康教育,分别记录他们在健康教育前和健康教育后的药物依从度和对护理的满意度。

1.3 分析结果

两组患者在健康教育前药物依从差异不明显,经过12周的健康教育以后的记录数据显示,观察组药物完全依从程度明显提高,上升了40% 。对护理的满意度上,观察组的满意度为90% 以上,对照组为75% 。

1.4 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健康教育是医护人员对患者进行有目的的系统的教育,通过健康教育,与患者进行信息与情感上的交流,纠正患者的不良行为,提高其康复效果。

2、对心血管内科患者进行健康教育的内容

2.1心理健康教育

医护人员向患者普及有关心血管内科疾病的基本知识,鼓励他们通过合理治疗有效康复。让患者知道心血管疾病都是慢性病,需要稳定情绪,患者要有健康的心态,坚持长期的和有规律的治疗,同时对不同心血管疾病的患者要采取不同的健康教育方法。对悲观情绪比较严重的患者,要根据个人情况,教育他们要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要正确对待自身疾病,良好的心态有利于疾病的好转。对危重心血管疾病患者,应加强安慰、鼓励,适当让家属陪伴守护,对其指导放松,让患者保持情绪稳定,有安全感,更好地配合医院进行治疗。

2.2饮食健康教育

心血管内科的患者饮食要清淡,多吃富含维生素和膳食纤维的食物,尽量少摄入脂肪和高胆固醇类的食物。根据不同的心血管类疾病以及病情严重程度对患者进行个性化的饮食健康教育,告诉患者饮食会影响病情变化,心肌梗死以及心衰患者在急性期忌饱餐和忌用力排便,以防病情加重。吸烟、喝酒和熬夜等都是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动物内脏及腌制类和果脯等食物心血管内科患者都不宜食用。

2.3治疗和药品使用

健康教育医护人员正确指导患者使用药品,将病情及治疗方法和药品的作用详细向患者和家属说明,时刻监测药品的反应,教患者家属掌握一些必要的急救知识和技术。根据患者及其家属对疾病认识的程度以及文化的差异,从生理、病理等方面为其分析病因、症状和治疗方法,消除患者的恐惧感和焦虑感。一些患者如安装心脏起搏器、冠脉造影、球囊扩张术等,可能会担心手术情况,这时医护人员应对其说明手术方法并列举康复病例,给患者手术成功的信心,解除其不必要的思想顾虑和精神负担。

2.4生活健康教育

患者应避免过度疲劳,保证适当的休息和睡眠,适当进行一些锻炼增强体质,因人而异制定适合患者锻炼的可行性计划。同时加强对患者的自我护理意识的指导,懂得头晕头痛可能是血压升高,情绪激动、受凉可诱发心绞痛等。

2.5情感健康教育

医护人员应与患者及其家属面对面交谈,提供一些必要的医疗读物,对年龄大的患者给他们讲解,让患者感受到医护人员对他们情感上的关怀,对他们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加强信任。2.6出院健康教育

患者出院后,应加强自我护理能力,出院时向患者说明病情现状,坚持按时服药,定期检查,定期随访。指导其进行一些康复训练,掌握简单的应急处理能力。嘱咐患者生活规律,合理饮食,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使患者在出院后巩固住院治疗的成果,防止病情复发。

3、健康教育在心血管内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3.1健康教育对疾病治疗的效果

在心血管内科护理中应用健康教育,首先提高患者住院期间的适应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缩短了住院时间,减少了医疗保健费用。研究表明,健康教育可缓解患者的焦虑和不安情绪,使治愈率上升,同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降低死亡率。

3.2健康教育对护理水平提高的效果

在心血管内科护理中应用健康教育,使医护人员学会了健康的教育方法,提升了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使护理人员掌握了许多与护理有关的知识,使患者及其家属对医院护理的满意度有了明显提高。

3.3健康教育对患者自身条件改变的效果

在心血管内科护理中应用健康教育,使患者了解了疾病发生的原因及危害,医护人员采取讲解与示范相结合的教育方式,对患者从生理、心理、饮食以及社会等各方面因素进行健康教育,改变了患者的一些不良生活习惯和行为,患者学到一些保健和预防疾病的知识,对其住院期间的治疗和出院后的康复起到很好的作用。

4、讨论

心血管疾病是一种发病快、病程长、易复发、易反复的疾病,多发于中老年人特别是老年人。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经治疗后,其病情得以初步控制,但是有许多患者反复发病住院,这与患者在病情被初步控制后的生活习惯,自身生活方式,对疾病的不了解和认知盲区,以及家人的预防和护理不当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对患者以及其家人进行健康教育非常必要。目前对于心脑血管疾病还不能达到根治的水平。本研究结果表明,健康教育组患者较普通护理组患者服药依从性方面明显升高,而且3年复发率明显降低,3年内存活率明显升高,所以,健康教育在患者之间开展很有必要。

参考文献:

[1]王惠兰.术前访视护理路径在骨科手术患者中的应用 [J]. 安徽医药 ,2012(6).

第6篇:心内科的护理范文

关键词:导师负责制 护理 继续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3.011

心内科的患者多为危重患者,需要重症监护,且多有急症发作,要求护士细心周到看护的同时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因此对心内科护士护理要求较高。不仅需要护士圆满完成常规护理工作,还需要掌握心内科常见疾病的相关理论知识;不仅需要护士具有丰富的临床技能,还需要了解疾病的治疗原则以及治疗过程中护理的关注要点,从而保证医疗工作顺利完成。心内科护士的教育程度呈多样性,需要不断地继续教育提高护理业务水平以满足临床工作要求[1]。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PBL)目前已广泛应用于教学工作中,导师负责制是经典的PBL的教学方法。学生在导师指导下分组活动,解决一个指定的实际问题。导师通常是由教授来担任,主要是在学生解决问题时提供帮助。心内科护士在工作中需要继续教育,在具体的护理过程中需要医生的指点和帮助,因此以医疗组中的主任医师为导师的导师负责制教学法可能更适于心内科护士的继续教育,能够在提高护士理论知识的同时提高其临床思维能力。

1 研究对象

建立教学小组:依据心内科医疗护理分组,将每一个医护小组作为一个继续教育的教学小组。导师由医疗组内的主任医师担任,因为主任医师的专业水平较高、临床经验丰富,且具有多年的教学经验、自身学历较高、教学能力强,足以胜任导师的职责。研究对象为与医疗组相辅助配合的护理组护士。

2 研究方法

第一,病例引导:首先由导师选择本医疗组内的典型病例,组内护士了解患者的临床情况。第二,小组讨论:在导师主持下,护士围绕患者的临床资料提出问题,自由发言,互相启发,补充更正,最后给出适合的护理措施。在讨论过程中导师只针对问题引导讨论,一般不正面回答提出的问题,有些问题当场解决不了,可留作护士自学。第三,查资料:护士们带着问题阅读有关参考书籍、期刊杂志,或从互联网中寻求问题的答案。第四,导师答疑:每个典型病例讨论后,由导师总结所学到的知识点。导师以实际病例为出发点利用课余时间准备相关资料,补充临床病例中未能展示的相关知识点,让护士能够深层次理解相应疾病的理论知识及涉及到的临床操作,为今后护理类似的病例打下基础。第五,综合素质能力考核:阶段小结时每个成员进行理论考核、实践技能考核,并进行医生、患者满意度问卷调查,最后得出综合的评价。导师指出每个成员的优缺点和继续努力的目标。

3 综合考核及统计方法

综合考核包括:①患者满意度;②医生满意度;③理论考试;④技术操作考核。

4 结果

①患者满意度:导师负责制应用前98.81%,导师负责制应用后99.06%,差异无显著性。

②医生满意度:导师负责制应用前97.63%,导师负责制应用后98.16%,差异无显著性。

③理论成绩:导师负责制应用前74.29,导师负责制应用后85.43。

5 讨论

心内科护理队伍的组成是复杂多样的,护士的教育程度不同,有中专生、大专生、本科生及研究生,而且他们的工作经历及经验也不同,整体素质不均但均有待提高。心内科的多种疾病均有发病急、进展快、危害大的特点,需要护士详细观察并掌握患者病程中的众多细节问题,因此对心内科护理要求较高。心内科护士的继续教育必不可少,而继续教育的起点不同,传统的集中授课不能满足心内科护士的继续教育的需要。常规的继续教育方式包括函授、夜大、短期培训班及网络等等,但是学习效果不佳,只是学历的提高。但护士继续教育的目的是提高学习效果为主,提高学历为辅。“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以提高护士的自主学习能力的继续教育才是我们最需要的。PBL教学法就是以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学习的效率为最终目标的,目前PBL教学法也应用于护理学的教育中[2-3]。心内科护理的继续教育不仅要求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更需要护士向医生学习、掌握病人病情及处理原则,使护理工作能够密切配合医疗,顺利完成疾病的诊疗。护士护理业务水平的提高依靠传统的“课堂讲授制”的教学方式是不适合的,以心内科主任医师为导师的PBL教学法可能更适于心内科护士的继续教育。

PBL教学法以学生为中心,以实际面临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方式。导师制是PBL教学法的一种经典的小组教学形式,起源于十五世纪初的英国牛津大学,主要应用于本科生的教育。在我国导师制主要是针对研究生教育,2002年后国内各大高校才将导师制应用于本科生教育[4-6]。导师制下导师与学生之间关系密切,导师了解学生各方面的情况,可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及不足因材施教,医学院校由于疾病表现的多样性及诊疗的实践性强等特点也广泛应用导师制。导师制的PBL教学形式中,每组由1名导师和多名学生组成学习小组。在目前心内科的临床工作中,每个医疗小组均由主任医师及主治医生等组成并配备相应的护理小组,从人员组成上符合导师制的PBL教学要求。PBL教学中导师应在熟练掌握PBL教学理念的同时具备高水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7],而心内科每个医疗组内的主任医师具有临床经验丰富、理论知识完善、教学经验丰富等优势,完全符合导师的要求。因此,以心内科每个医疗组内的主任医师为导师,以本医疗组内患者的典型疾病为内容,以实际诊疗中面临的问题为基础,护士可以充分利用医疗组中的医疗资源,在临床工作中进行理论和临床技能的全面学习,以提高临床思维能力。

实行导师负责制有利于医护之间的沟通,增进了医护之间的情感,缩短了医护之间的距离感,使护士充分了解医生对病情的判断、病程中观察的重点以及治疗效果的判定,促进了科室护士继续教育教学的发展,有利于临床工作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罗玲,张爱琴.心血管内科护士继续教育的现状及其对策[J].齐鲁护理杂志,2005,(12):1072.

[2]杜小静,王彦,张玉华.PBL教学法在我国基础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现状[J].旅行医学科学,2010,(4):56-59.

[3]谢芸.导师制联合PBL教学法在新护士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25):69-70.

[4]章志红,廖承红,平静等.医学本科生导师制探讨[J].医学教育探索,2008,7(2):210-211.

[5]柏志全,李久香,敖杰男等.对推行和完善医学本科生导师制的认识[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6,(7):72-73.

[6]童旭辉,董淑英,蒋志文,祝晓光,吴华璞.本科生导师制实施初探[J].基础医学教育,2012,(7):556-558.

[7]欧阳霞,冯晓玲,李小梅.导师制在新护士培训教育中的运用探讨[J].岭南急诊医学杂志,2009,14(5):400-401.

作者简介:杨爽,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心血管内科,黑龙江哈尔滨 150086

于波,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心血管内科,黑龙江哈尔滨 150086

第7篇:心内科的护理范文

【关键词】心血管护理;不安全因素;防范

【中图分类号】R473.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2-0300-01

心血管疾病在人群中比较常见,属于高发病,正确的心血管护理可以防止心血管疾病的进一步恶化,但是心血管科室是医院的所有科室中存在医疗风险比较大的科室之一,每年都有不少的医疗纠纷案件发生。因而要把改进医院的护理工作中高安全隐患的护理方法,提升患者对医院心血管护理的满意程度当成一项重要任务。

1研究对象和方法

对我院2010年1月到2012年12月年心血管护理工作的记录和病人的治疗效果以及病人的反映情况进行整理并分析,总结出其中的不安全因素。

2存在于内科护理中心血管护理的不安全因素

2.1医护人员护理工作中的不安全因素

2.1.1在护理过程中医护人员没有严格按照按照药剂药量,在配置药物时没有严格的审核,导致药物使用量不合理无法使护理达到最佳效果;医护人员有时对同名药物混用,导致使用量不合理从而出现安全风险;在医护人员对于患者进行护理时对医疗仪器使用不当导致患者身体出现不适,往往造成医疗事故。

2.1.2医疗护理人员对于患者治疗情况的记录情况也是影响心血管护理的安全因素之一。医疗人员能否正确、客观记录病人的动态信息对护理工作有很大的影响,有些负责记录的医护人员,不能及时的记录患者的病情,仅仅凭借自己对于患者病情的估计来填写护理记录,这是对患者极为不负责的行为;另外,医护人员记录的患者的信息残缺不全,把复杂而必要的工作过程简单化,有时做不到医院要求的观察次数,因而造成护理记录不完整。漏记和记录不全部的事情时有发生,这也是对患者的不负责;对于一些突发疾病的患者的护理记录往往不及时,这种不及时的记录往往会影响抢救时间和延误治疗时间,极易造成医疗事故。

2.2.来自于院方医疗费用收取的问题

由于心血管治疗和护理的检查和医药费用较高,而患者的经济水平有限,承担不起高额的治疗费用,医疗保险对于患者经济问题的作用也不起不到很大的作用。而患者在在治疗后往往批评收费过高,自己不知道消费的具体情况,如检查费用、药物费用等,这种事件在心血管护理中十分常见,容易造成患者及家属对于护理工作的不满和批评。

2.3患者本身存在的一些问题

2.3.1患者往往不重视自己的病情不按照一生的要求严格执行,对于某些心血管疾病不太严重的患者,经初步治疗便认为自己已经痊愈就不在遵照医嘱服药和作相应的护理工作,在这种轻视病情的情况下遇到心血管疾病突发,导致医护人员无法及时给与救治。有些病人往往认为走出病房没事,擅自离开医护病房,当疾病发作时往往处于危险的境地,另外有些患者不遵医嘱吃一些不利于心血管的食物或者处于刺激性的环境中往往导致心血管疾病发作。

2.3.2患者医疗责任都归咎于院方,患者认为医院有义务拿自己的病治好,当病情严重时,往往把责任都归咎于医护人员或者医院,病情恶化导致患者不信任院方或者拒绝配合治疗,这都影响到了治疗效果。有些患者情绪低落,这也影响到了治疗效果。

3对于心血管护理中常见不安全因素的几点建议

3.1医院加强对于护理人员的管理,在医护人员的用药的配方、药物的剂量、使用方法严格把关,规范护理操作流程,并制定相应的操作规程。医院严格监督护理记录人员的记录情况,并进行抽查,确保医护人员按时、负责、准确的做好护理记录情况,以免耽误患者的治疗进程,为患者提供安全、及时的护理工作。

3.2医院加强对患者的教育工作,提升患者对于病情的认识程度,科学合理的看待医学护理工作,以积极的态度配合医院的治疗工作;加强患者遵循遗嘱的意识,要从健康的角度出发,在护理期内严格按照医生的要求,积极配合主治医师的护理工作。

3.3作为院方,应积极推进治疗费用的透明度,主动给患者提供消费明细,在涉及昂贵药物的使用时应提前通知患者或其家属,以免造成医疗纠纷;医院应积极加强和患者的沟通,积极改进患者所提出的问题,对于情绪低落的患者,医院应主动给以心理疏导,确保患者有一个积极的心态,使护理工作更加安全、有效。

4总结

心血管护理的不安全因素来自于护理人员、医院及患者本身。这要求心血管的医护人员应积极加强护理工作的服务水平,使护理工作规范化,人性化,减少在护理过程中的不安全因素。提升自身的专业护理水平和医疗安全意识,做一个有医德的医疗护理人员,严格遵守医院医护环节的各项规定,为患者提供更加安全、高质量的护理服务。

参考文献

[1]张国力. 心血管疾病合理用药与护理[J].中国实用医药,2007,(08):96-97.

[2]富川华,雷静,袁莉. 心血管内科护理风险管理[J].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07,(04):20-21

第8篇:心内科的护理范文

做为一名白衣天使,我从学校毕业分配到医院工作,心里既高兴又紧张。从医院分配至心血管内科工作时,当时就傻了,因为在我心里一直有一个梦想,觉得外科才是我最佳的“战场“,才是我人生的“舞台”,从未想到要当一名内科护士,常言道“老人就如小孩”,可是小孩不懂事容易沟通,可是老人懂得多会有自己的一套理解方式,当时我不是很情愿地下到了心血管内科上班,心想等时间一到就轮科,谁知,在心血管内科一干就是八年,在这八年里,我为心血管内科护理奉献了我的青春和热血,并深深爱上了“它”,尝遍了做为一名护士的酸甜苦辣,在此也总结了一些成为一名优秀心血管内科护士应具备的素质.

心血管内科护士面对的大多数都是急性或者慢性疾病的老年患者,而且要面对焦虑烦躁,因此, 需要护士更加的细心、耐心的护理态度,护理工作难度较大,大家都知道,以前非常多的农村老年患者因为住不起医院而错过了治疗,但是近几年,由于国家的农保政策,让曾经看不起病的农村老年病人有了有病就可以到医院进行治疗的条件,所以也会接触到更多各个层次的患者,我们要具备更高的素质来对待每一位患者,现归纳了几点,与大家共勉:

一: 护士应具备的素质:1.道德素质要求。2.心理素质要求。3.业务素质要求。4.注重首因效应。5.掌握沟通技巧。6.具有敏锐的观察力。7.保持稳定愉快的情绪。

二: 对病情要充分了解,对疾病要有“预知能力”“预后能力”。

三: 善于与患者及家属沟通的能力,特别是要想办法与患者沟通,如:急性心肌梗塞患者需要绝对卧床休息一周以上,有些老年患者不能理解过早下床活动会加重病情,这就需要护士要了解并掌握病人的心理需求,要告知患者疾病的病情变化以及可能发生的情况,让患者配合护理工作,以此可以提高治疗效果,提高病人对疾病的认识度,提高病人对医护的满意度。

四: 具有超强的“心理素质”,和过硬的“业务素质”。现在有非常多心功能不全的患者会发生全身浮肿的情况,就会给护士在选择静脉注射时带来一定的困难,这就要求护理人员自身的心理素质一定要高,不要紧张,如:静脉穿刺不成功时,及时表示歉意,并取得支持和理解。

五: 积极加强业务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和修养。

六: 提高法律意识,随着医学社会的高速发展,现代人越来越重视自我保护,我们在护理工作中每时每刻都直接或间接接触法律。为了避免医疗纠纷,我们首先要懂法知法,才能运用法律意识自我保护。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慎独自律,时刻不忘护理工作的严肃性。避免差错事故的发生,与高度责任心从事护理工作。

第9篇:心内科的护理范文

关键词:呼吸内科;老年患者;心理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49(2013)03-0-01

老年人经历了几十年的社会生活,各系统、组织、器官功能随着时间的流逝在逐步的退化,呼吸内科住院老年患者多患有慢性病,治疗时间长,长期服药和输液,而且病情常常反复发作,给患者带来沉重的心理负担,从而对患者的工作学习以及日常生活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1],会对疾病的恢复带来很大的影响,我们必须根据不同对象的不同需求,为老年提供适合的护理,以达到药物所不能达到的作用,下面笔者就浅谈一下护理体会:

1 呼吸内科老年患者的心理

1.1 焦虑不安

这是老年住院患者最常见的心理问题,每位患者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但以首次住院的患者人院第1周最为明显[2]。患者由于一时不能彻底解除病痛而引起焦虑心理,他们对自己患的什么病,严重到什么程度,什么时候才能治好等还不怎么清楚,表现为烦躁,食欲下降,睡眠不佳,烦躁不安等,同时担心所患的疾病会影响以后的生活质量,甚至怕会有生命危险而导致焦虑。

1.2 悲观消极

人到老年就自然会对衰老有种恐惧的心理,对死亡会产生畏惧,一旦生病后,往往由于疾病反复发作、病情得不到缓解,老年病人考虑问题就很多,就会使心理极其脆弱,很容易就产生悲观失望的心理,认为自己老了,没有用了,还给别人增加负担,对疾病本身所带来的后果和预后产生担忧,怕对家庭子女及亲属的生活产生影响,或是怕成为他们的累赘,所以往往悲观消极的对待治疗,主动配合性差,对疾病的治疗产生巨大的负面效果,这种情况常见于平时生活独立性较强及自尊心和病情较严重的患者。

1.3 恐惧紧张

主要见于病情严重得不到缓解或短时间内病情迅速加重或患癌症的老年患者,对疾病知识的缺乏,对疾病的预后过于悲观,从而产生恐惧心理。心理上认为自己病入膏肓,已经无药可救了,自己正在向死亡靠近,但本能上又有强烈的求生欲望,因此产生恐惧心理。

1.4 怀疑和不信任

一般存在两种心理情况,一种是对自己所患的疾病产生否认心理,怀疑医生的诊断的正确性以及怀疑检查结果的准确性,另一种会由于在疾病早期由于对疾病缺乏一定的认识,加上病情反复发作导致疾病久治不愈,怀疑医务人员和亲属没有对自己讲实话,觉得自己患的病肯定比医生说的严重,觉得自己的病可能治不好了,特别是当医生和家属小声或私下讨论其病情的时候,会认为是在隐瞒自己的病情,产生多疑、不信任心理。

1.5 情绪急躁不稳定

由于呼吸系统疾病的原因,老年患者住进呼吸内科,生活的环境发生了巨大改变,由家变成了充满消毒水味道的医院,有些老年人甚至没有亲属陪伴,缺少家庭温暖,这些因素都极易导致有些老年患者情绪不稳定,遇事易冲动,容易产生过激的行为,有时甚至与亲属、病友及医护人员发生冲突。

1.6 对医疗费用的担心

老年患者大多数都已经退休,在经济收入上十分有限,甚至有的老年患者没有退休金,住院费用往往需要自费,这种情况下就会十分担心住院期间所产生的治疗费用,在思想上就会产生很大的压力,从而产生不安的心理。

2 护理方法

2.1 在入院时要全面准确评估患者情况

在入院后应全面收集患者的资料,包括患者的既往史以及现病史,现在有哪些不适症状、生活自理的程度、对自己所患疾病的了解程度、心理上的接受程度以及家庭经济条件和家属的情况等。同时在患者入院时,病区的护理人员应主动热情的进行接待,积极的做好入院宣教,详细想患者介绍病区环境,告知其病区内各种设施的使用方法,介绍病区或同病室其他病友认识,帮助消除老年患者新入院时的陌生和孤独感。

2.2 善于稳定住院老年患者的各种消极负面的情绪

老年患者住院考虑的问题较多,如担心自己的病情的严重情况,是否能够治愈,疾病的预后怎么样等等一系列问题,从而产生各种负面情绪。护理人员应该在患者入院后对患者进行详细的健康教育,告知其所患疾病的相关知识以及护理方法和预后的情况,并针对病情加以解释和安慰,给他们以足够心理上的支持,引导病人从心理上自我调节,建立良好的心理状态。

2.3 护理人员应注意护理过程中的细节

语言在心理护理中起关键作用,正确运用暗示性、安慰性、开导性语言,可以帮助患者正确认识和对待疾病,消除其消极情绪[3]。根据患者的年龄和文化程度,对患者进行恰当的称呼,切忌直呼其名或床号,并用通俗易懂、恰当的语言回答病人提出的问题,平时进病房时主动和老年人打招呼,对老年患者的倾诉而应耐静听,并恰当地结束谈话,切不可流露出漠不关心的表情。对老年患者主诉的任何不适都应及时处理,在日常的操作护理等过程中注意操作细节,对反应缓慢者不可催促不耐烦,对言语过多絮叨的患者耐心听其讲完,不能随意打断其话题。在老年患者住院期间,要对其提出的问题必须做到有问必答,有需求必解决,护理人员要用自己的耐心、用心,让患者住的舒心、放心。

2.4 增加护患沟通,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老年患者由于工作、社交活动等的减少,再加上身体上的疾病,容易产生孤独感、无用感,甚至负罪感或被遗弃感等不良情绪。因此,对于老年患者应给予更多的关心和爱护,并经常给予鼓励和支持,还要充分发挥和利用家庭支持以及朋友等的支持作用,如积极与家属及亲友沟通,鼓励家属、亲友经常探视,从经济上、生理上、生活上给予有力的支持和照顾,使患者重新树自信和自我价值感。

综上所述,在呼吸内科的临床护理工作中,掌握好老年患者的各种心理和需要,采取得当的护理措施,对老年患者疾病的恢复有很大帮助。

参考文献

[1] 凌艳娟.呼吸内科老年患者心理分析及护理实践的体会[J].临床肺科杂志,2009,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