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医学的特征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粗糙;精细;粗中有细
在实施课程改革的今天,教学大纲变成了课程标准,新课程标准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放开了教学手段、方法,甚至是组织形式,体育教学变为多元化、多样化。进行体育教学时,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不管选用什么教学内容,采取什么教学方法,使用什么教学手段,其目的就是以“健康第一”作为指导思想,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以适应社会的需要。
但是,大家都有这样的体验:在相同的场地和器材条件下,对于同样的教学对象和内容,不同教师的教学效果相差甚大。究其原因,我们不难发现,在体育教学活动中,教学的目的是什么?教学方法是否得当?教学的进度是否适宜?教学手段与内容是否与学生的运动能力相适应?对于这些问题人们不同的理解和回答决定着体育教学效果的优劣。
我认为,在体育教学中应立足于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让教学适应学生,同时调动学生学习的激情,让学生主动适应教学,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佳。那么在有效的教学方法中就应该具备“粗糙”和“精细”的特征。“粗糙”与“精细”是方法截然不同、意义完全相反的两个概念。但在体育教学中两者的应用,则是相互补充、相得益彰的。“粗糙”是指教师粗略地讲解要领、粗线条地勾画出动作技术要领的方法。“精细”则是指对教学语言,以及对教学的全部过程及每一个环节要进行周密和细心的琢磨,精心设计过程,两者的目的都在于加速条件反射的建立,促进技术动作的形成,有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
在体育教学中之所以要用“粗糙”教法,主要是由人们的认识规律、动作技巧的形成规律和体育教学中的任务决定的。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总是由简到繁、由浅入深、由低级到高级,逐渐深化的。
教师的责任就在于把技术动作的特有矛盾鲜明地展示给学生,使学生首先打上深刻的烙印。这对于学生进一步掌握技术动作是非常重要的。在教学中,冗长的讲解、细致入微的描述,虽然主观愿望是好的,但违背了客观规律,因而只能在大脑皮质中引起过多的兴奋,增加多余的紧张,延长泛化阶段,延缓分化过程,甚至使学生形成错误的概念和难以纠正的错误动作定型。而“粗糙”教法由于重点突出,容易造成兴奋优势,因而能缩短泛化阶段,促进分化过程,这对学生技术动作的形成有事半功倍之作用。
另外,体育教学目标的达成是学生通过身体练习完成的,熟能生巧,而从目前现行的体育教学学时来看,初中每周3节,高中每周2节,再加上天气原因等,这些都与繁多的学习内容是矛盾的。所以,要充分利用每一节课的有限时间,就要做到“粗糙”,使学生能有更多的时间从事实践练习。
同时,体育教学中也应有“精细”,其目的是在有效的时间里,发挥最大的教学艺术作用,当然在讲解上的“精细”并不是对技术细节做详尽的描述,而是对教学重点、难点进行反复考虑,对教学语言进行合理筛选,力求重点突出,语言简练而生动形象。如,在跨栏教学中,其技术总要求为:猛、准、快。在示范和讲解时,要突出:“起跨”“攻栏”步幅大,提膝摆腿向前跨,跨腿蹬直髋前送,屈膝外展“侧、平、拉”,身体腾空胸前压,手臂协调前后划,快速直压摆动腿,脚掌着地向后“扒”。在语言中要把摆动腿的“屈、抬、伸、划、摆”等这些要领精练的意思完整地表达出来,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对跨栏跑有基本的感性认识,才有可能使学生有时间多练,才能真正体现以练为主的原则,从技术来说,也易收到先入为主的效果,为建立正确的动力定型奠定可靠的基础。
[关键词] 中学政治教学 中学生 特质
一、中学政治教学与中学生行为特质的形成
一个卓越特质的中学生在行为特质上应具备以下特点,有坚定的目标与志向、自信、做事有计划,且能坚持完成,有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
在政治教学中,从行为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探讨当代中学生的行为心理特征,巧妙地把中学生行为特质的形成融入到政治教学中,是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出的新要求。
比如,开学第一课,我没有马上讲书本上的内容,而是先围绕同学们的理想和同学们聊起了家常。我从他们的描述中便能简单判断出他是否自信能达到这个目标。当这些得到初步论证的时候,我号召同学们能否为自己的理想和目标做个切实可行的计划。这样,我把一些优秀的行为特质的元素加到了日常的教学中了。
二、中学政治教学与中学生人格特质的形成
长期以来,由于教育资源的不平衡,应试教育的苦恼及竞争的环境态势太单一等诸多原因,中学政治教学尤其是农村中学政治教育不时地陷入到种种误区中。重视智力教育,轻视情商教育。重视应试教育,轻视素质教育成为了“主流”。这样,中学生卓越人格特质就在教学中无法形成。
面对生龙活虎、具有复杂情感的学生,正确实施人格特质教育,在感人、化人、育人中不断提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和人格素养,不但是政治课程的根本任务,而且也是整个素质教育的灵魂,因此,中学思想政治新课程将人格教育作为优先设置的课程目标。
具备卓越特质的中学生,他们的人格特质应该是诚实善良、乐观自立、有责任心、乐于为大家奉献的。但现实生活中的现状是什么样的呢?
我在教学中遇到这么一件尴尬的事情。开学伊始,班级里要选班长,按常理同学们应该是争先恐后的吧,但事实让我们吃惊。成绩好的同学对当班长出奇的排斥,更多的同学是冷漠,是无动于衷。事后我简单的做了个调查, 耽误学习、得罪人是他们不愿意当班长的主要原因。这个事例从深层折射出了现代的中学生在责任心和乐于为大家奉献等方面的人格问题,很值得我们深思的。
早熟,悲观,某种程度说是当代中学生很普遍的心态。这可能是社会的环境影响,也可能是生活、升学的压力所致,但归根结底是同学们还没有完全形成完善的人格特质。我们在教学别是在政治教学中应如果给予克服呢,怎样让中学生树立乐观、自立的心态呢?我探讨这么做过,首先,在课堂上让同学们自己寻找自己最为欣赏的点,然后让同学们自己用笔写下来,然后再让同学们写他(她)最熟悉同学的优点,当两方面的优点重合时候,每个同学就坚定了自己的认识。长此以往,同学们自信的特质就很容易在课堂上形成了。
三、中学政治教学与中学生智力特质的形成
中学生优秀的智力特质应该是什么样的呢?做事专注、勤奋好学、兴趣广泛、想象超凡、勤于思考、勇于创新等等这些都是优秀智力特质的表现。但在应试教育的体制下,孩子的诸多特质是没有得到应有的开发,更为可惜的是,有很多优秀的智力特质在萌芽状态就被扼杀了。
实践的目的是让学生理解和消化教师传授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社会活动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最终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实施实践教育可以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为学生提供创造的机会。比如可以让学生成立各种课外活动小组,指导和组织更多的同学参加课外实践活动;可以开展不同形式的知识竞赛、讨论会和辩论会以及组织参观学习、调查访问、听报告、参与教育宣传活动等。这些教育实践活动有助于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我在政治教育实践过程中曾这样做过:把政治教学与语文、英语、历史、地理等科目的教学结合起来,围绕社会热点问题结合政治教学进行主题讨论,以主题班会的形式,让学生走向讲台。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各科的教育越来越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语文考试也越来越多的与时政结合起来,比如2009年的中考、高考,都大篇幅的引入了时政的考题,全面考核一个学生的综合素质。如美国为什么敢于发动伊拉克战争,现在却不敢发动针对伊朗和朝鲜的战争呢?为什么节能减排成为了全球性的关注问题?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争端问题的解决到底还有没有个头?
进入新世纪,现代科学知识的高度综合更加明显,作为政治教师,如果仅是满足于本学科的知识,那就远远不够了。还应具有多方面的基础知识,逐步掌握投影、录像机、电脑、多媒体等现代的教学手段,使教育活动真正融入现代化教学之中。另一方面,还可以涉猎教育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知识。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了解学生的思维、兴趣、爱好、才能,承担起分析学生的个性特征、正确评价学生、指导和帮助学生学习等工作,而教师本身才能不断超越现有水平。
四、中学政治教学与中学生卓越特质的形成
真正卓越的中学生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特质呢?勤于反省、善于激励、勇于进取、能正视缺陷、敢于挑战挫折、勇于超越自我等。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孩子们的卓越特质呢?例如,我讲“人生难免有挫折”一课时,板书课题后,在“挫折”下面标上着重号,然后我说,请大家完成一个任务:前后四人一小组,用“挫折”造句,每组造三句,然后派代表发言。学生积极讨论、发言踊跃、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我将学生所举例子按“自然因素”、“社会因素”、“家庭、学校因素”、“个人因素”分类列于黑板上,从而总结出造成挫折的因素。这样,通过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大胆思考、大胆说、大胆做,在大胆实践中领悟知识点,有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承启中国艺术传统以儒家学说为主导,兼及道家、佛家之说形成的结构主体。道家突显在哲学方面,其反对制约,讲究无为而治、道法自然,注重自然与心灵的结合。“道”是万事万物的本源与总规律,可谓是虚静无畏,无处不在,无处不有。
中国传统文化以道儒两家为基底,徐复观指出:“中国文化中的艺术精神,穷究到底,只是由孔子和庄子所显出的两个典型。”①但两者修养基础上的超越对象和属性不尽相同,儒家所谓“天道远,人道迩”注重人道和现实的理性精神,道家则“复归于朴”、“道法自然”以天道超越人道,庄子是纯粹的自然精神,即在虚、静、明的心。这是艺术价值之根源,也更能代表中国艺术精神。前者是“仁”“德”的转化,后者则是无为自由的艺术人生。艺术的创作是成立于人与自然之间的接触线上,而伟大的艺术品常表现为人物两忘、主客合一的境界。文化根源的心,不脱离现实。由心而来的理想,必融合于现实现世生活之中。
徐复观论“庄”与“老庄”时常并称,认为庄子思想是老子思想的再发展,“中国艺术精神”换言之则可谓“老庄艺术精神”。庄子的艺术观照要求真境现前,前后际断,物化后孤立的知觉,把自己与想象都从时间空间中割断,美地观照是忘物,忘己,忘知,以虚静之心照物的。“我国的艺术精神,则主要由庄子的人性论所启发出来的。”②庄子的人性论更好的把握在“心性”结构,即“体道”的心理体验活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东西,就像是作者心境的写意,把心融入物,提取出神,放在画布上,人与自然的统一,是画家一种微妙的独有的表达。道家思想对中国艺术影响超越了儒家和佛家思想,乃至诸子百家。画家顾恺之、吴道子、张彦远等均不同程度受道家思想的影响,道是万物生成的本原,道无形无象,体现在艺术作品中就是鲜活的生命。绘画艺术的创作,离不开意象创造活动,而意象的创造是心物关系上发生的人的精神活动,最终目标在于表现,绘画艺术毕竟是要创作艺术品的。我国的绘画是要把自然物的形相得以成立的神、灵、玄,通过某种形相而将其画了出来。所以,最高的画境不是模写对象,而是以自己的精神创造对象。这种最高的精神追求突出表现在我国山水画当中,“澄怀观道”、“静雅虚怀”、“含道映物”、“造乎自然”发乎本原的灵性,天人融一,复归本真,虚静心怀,气韵与意境相贯穿,亦是中国山水画的灵魂和主旨。宗炳《画山水序》云:“圣人含道映物,贤者澄怀味像。至于山水,质有而趣灵。”王微的《叙画》中:“辱颜光禄书,以图画非止艺行,成(诚)当与《易》象同体。”《文心雕龙·明诗》曾云:“宋初文咏,体有因革,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
北宋是我国历朝历代道教盛行之际,宋徽宗尊信道教,自称教主道君皇帝。“圣祖降临”、“天书下降”等事件无不揭示着道教的盛行,徽宗将道教列为科举考试的内容,改僧为道,设道官,建道学。将道释绘画尊为十门之首,以“淡而无为”作为当时美的标准。徽宗酷爱艺术,在位时将画家的地位提到在中国历史上最高的位置,成立翰林书画院
徽宗的花鸟画可称之为“仙境绘画”,李裴在《宋徽宗的美学思想评析》中评价赵佶花鸟画特点时写到:“他最为世人称道的花鸟画体现着一个有着宗教思想背景的艺术家对‘自然’的崇尚。在对自然物的描画中赞美,表达着对摆脱物欲,逍遥于自然的向往。而对‘自然’的崇尚正是道教的美学原则,也是北宋艺术的总体风格。”③徽宗的《芙蓉锦鸡图》、《池塘秋晚图》等精品均体现了他注重自然意境,崇尚道家美学的思想。他称赞花鸟画有着“粉饰大化,文明天下,亦所以观众目,协和气焉”的功能。道教把龟鹤作为特殊的审美符号,《瑞鹤图卷》则是宋徽宗以鹤为主题强化自然物象的审美特征所创作的作品,一种对生命灵性的抒发与追求,在他看来祥瑞之物的工笔花鸟画是道教神仙思想的体现,是为国家百姓祈福的一种形式。
庄子为求得精神上之自由解放,自然而然地达到了近代之所谓艺术精神的境域。但他并非为了创造或观赏艺术品而作此反省,而系为了他针对当时大变动的时代所发出的安顿自己、成就自己的要求。因之,此精神之落实,当然是他自身人格的彻底艺术化。中国传承文化博大精深,文明智慧源远流长,我们在继承与发展中要以开放的心灵摒弃门户之见,彰显现代与传统的大仁大智。正如牟宗三弟子蔡仁厚所言:“风会之来,豪杰呼应。天下有道,必归于儒。归于儒,不是归于作为一家一派的儒,而是归于道,归于大中至正的时中大道。”
注释:
①②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M].上海:东华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③李裴.宋徽宗的美学思想评析[J].宗教学研究,2004(03).
参考文献:
[1]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2]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关键词:《阿Q正传》;艺术;特色
《阿Q正传》这篇课文通过对阿Q悲惨一生的描写,既揭示了造成阿Q命运的个人因素,又挖掘了造成阿Q由生到死的社会因素,同时也激起当时“救世医”来根治这个时代的病症。文中塑造了阿Q这一形象具有典型的社会意义,阿Q这一典型环境下的典型形象自问世以来成为不朽的艺术,除了它的思想意义,还在于它独到的艺术特色。下面,本文就从这三方面加以论述:
一、喜剧的表象,悲剧的本质
《阿Q正传》最突出的艺术特色,是用喜剧的表象,包装一个悲剧的故事。阿Q的一生是悲剧性的,他的下场令人同情,令人感叹,但这一切又是通过阿Q日常生活富有喜剧性的事件表现出来的。用喜剧性艺术因素,叙述一个悲剧性的故事,悲剧因素与喜剧因素在小说里相互交织、融合,构成这篇小说最大的艺术特色。
1.悲喜交织融合的人物形象
(1)轻贱,可笑可悲
阿Q在未庄被闲人揪住辫子在墙上碰头而且要他自认为“人打畜生”时,他就说:“打虫豸,好不好?我是虫豸――还不放么?”事实上,我们把一切“虫豸”都叫“畜生”也未尝不可。在现在,像这种想另辟蹊径对同一性质的事物追求不同说法,自认为文化高于一切,而求得当时一种精神上的解脱,他在精神上胜利了,真是贼喊捉贼,可笑可悲。
(2)自欺,可笑可悲
阿Q在与人打架吃亏时,心里想:“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世界真不像样……”于是他也心满意足俨如得胜地回去了。他赌博赢得的洋钱被抢,无法解脱“忽忽不乐”时,就自己打自己的嘴巴,好像被打的是“另一个”,他在精神上又一次转败为胜,让人啼笑皆非。
2.喜剧情节中包含着悲剧的因素
阿Q的如此种种的取胜法宝,让我们时时发笑。但是为什么阿Q会做出如此种种可笑的事呢,原来阿Q又是如此的可怜。地保可以无原则地欺压他,乡绅可以无情地践踏他,群众可以无熟视无睹地嘲弄他。阿Q死得冤枉,死得糊涂,他直到最后看见围观者狼一样的眼睛,才开始对自己的处境有较为清醒的认识,而他的生命也就此结束了。
二、白描的手法,入骨的刻画
1.运笔干净利索
如赵太爷不准阿Q姓赵的场面:
……太爷一见,满脸溅朱,喝道:
“阿Q,你这浑小子!你说我是你的本家么?”
……
阿Q不开口,想往后退了;赵太爷跳过去,给了他一个嘴巴。
“你怎么会姓赵!――你那里配姓赵!”
寥寥数笔,就把赵太爷这样一个土霸王的蛮横霸道的嘴脸活画出来了。”极经济的一段话,就把一个满口鬼话,胡侃乱吹,捏造革命资本的假洋鬼子展现在读者面前。
2.言语简练,独特漂亮,形象生动
阿Q肚饥难耐之余,跑到静修庵偷萝卜,“拔起四个萝卜,拧下青叶,兜在大襟里,然而老尼姑已经出来了”,作者把阿Q偷盗过程准确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让人有亲眼目睹之感。阿Q逃跑时,“爬上桑树,跨到土墙,连人和萝卜都滚出墙外面了”,一个做贼被抓、然后逃跑的可怜相尽收眼底,用语十分准确、精练。
像这种用语准确、一字活画的例子在文中比比皆是。小说第六章“从中兴到末路”的第二段,阿Q偷东西有了一点钱时神气十足的样子,我们不能不提起,“扔”出铜钱、“挂”着褡裢、“坠”成弧线。三个字,就把阿Q神气十足、不可一世、迂腐可憎的“富老爷们儿”勾画得惟妙惟肖。
三、辛辣的讽刺,强烈的批判
1.小说主题的讽刺意味
小说通过人物形象的刻画及社会生活图景的描绘,强烈的讽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讽刺了人们的冷酷,批判了专制势力在后变本加厉地盘剥劳苦人民的罪行,揭示了国民的劣根性。
2.在讽刺手法上采用了有效的直接议论讽刺的艺术手法
【关键词】语文教学;情感教学;特征;意义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是人对客观世界的一种特殊的反映形式。①当客观事物满足人的需要时,就会产生愉悦、乐观等积极情感,反之,则会产生痛苦、悲观等消极情感。人类的任何实践活动都具有情感色彩,作为特殊实践活动的教学活动,更是如此。所谓情感教学,从最根本的含义上说,就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考虑认知因素的同时,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以完善教学目标,增强教学效果的教学。②
一、初中语文情感教学的特征
(一)情感性
情感性是指语文教学要以情感人、以情动人,通过文章中优美的语言文字激发人们的情感,唤起感情的共鸣,达到乐学的教学境界,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的特征。因此,语文教学不能仅采用理性的分析,不该成为知识的机械传递,更不该通过技能训练来进行,它应该是流动着热烈的教与学的情感交流碰撞的场所。在这个情感场中,既有教师对职业,对学生的热爱,更有教师自己融入教学情感中的各种性感表现和被教师唤醒的学生的情感表现。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怀着对语文教学的爱,对学生的爱去讲授语文课,用富有感情的教学方法、教学语言去引领学生感受语文课的语言美、情感美,人性美等。
(二)形象性
形象性是指语文情感教学以激发学生的感情、调动学生的形象思维来参与学习和解决问题的特性。它首先是语文课堂教学中一直活跃着课文的形象,其次是教师通过自己的讲解和描述,唤起学生头脑中的有关形象,这些形象在学生脑海中不断变化,以达到活跃思维的效果。教师可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比如多媒体展示图像画面,加上教师本身的语言手段,以此调动学生头脑中产生想象、联想、创造出各种形象的活动,让语文课的文字图像符号转化为学生头脑中的形象,从而使学生进入教材的意境,体味教材中美的形象。
(三)审美性
审美性是指语文情感教学中蕴含着丰富的美育因素,具有其他学科无与伦比的美育功能的特性。对美的感受、理解和追求是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不可或缺的基本素质,语文情感教学的美育目标具体包括:1.美的感受力。即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使其在学习和生活中感受美,享受美带来的愉悦。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感受教材中优美文章的优美片段和句子,感受汉字的意境美、韵律美和节奏美,让学生由衷地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2.美的理解力。在语文教学中,应当结合具体的素材,传授必要的审美知识,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自然界的各种美,懂得美的多样性和不同风格。3.美的创造力。创造美的培养,是美育目标的最高层次,应鼓励学生对美的追求与创造。在语文教学中,特别是汉字和汉语的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追求汉字的书写美和汉语的表达美以及其文化内涵的美。
二、初中语文情感教学的意义
(一)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语文教学曾经过度强调其工具性,不管什么样的教材,不管什么题材的文章,都采用统一的讲解方式,“释词――分段――概括段落大意――归纳中心思想――提示写作特点”③,结果优美的文章被截肢的支离破碎,只剩干巴巴的字、词、句、段,语文教学毫无生机,学科的人文性遭到严重摧残。《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④“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⑤而情感教学就是要以人为本,着眼于培养完整人格的人,为语文学科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二)有利于确立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传统教学观念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动性,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生当作消极、被动的接受知识的容器,压抑了学生的天性,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⑥,而情感教学认同学生的主体作用,认为学生应该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让学生动起来。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情感的血液在知识这个获得集体中欢腾地流动的时候,知识才成为信念、成为学生主观世界的一部分。”⑦情感和认识从来都是相互促进的,当学生怀着浓厚的兴趣进行学习这个认知活动时,才能使认知活动顺利进行,情感教学就能很好的达到这个目的。
(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
人类社会在漫长的进化中,之所以能一代代的延续生存下来,情感发挥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哈佛大学作家赖德勒曾直言:“当代社会的生存之战,通常是情感的生存之战。”⑧因此,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现代社会中,培养学生的积极向上的情感,促使学生学会生存是语文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而语文学科是一门人文性浓郁的学科,在培养学生情感方面有着先天的优势。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正确的审美价值观念以及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只有学生的人格健康日益完善,适应能力逐步增强,创造能力进一步提升,才能使学生在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中获得更多的机会。
注释:
①桂世权:《心理学》,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76页.
②卢家楣:《情感教学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2页.
③童庆炳:《语文教学与人的发展》,课程教材教法,1999年第5期.
④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⑤同④.
⑥同④.
【关键词】农村初中;数学;学困生;情意特征
数学在整个科学的发展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可以说,一个国家的科学水平可以在数学水平中得到体现。初中数学的学习在整个数学体系中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它是学生数学学习的开端,将初中数学学习好是为将来在社会中竞争提供了良好的基础。由于农村的教育设施落后,对于数学的空间思维抽象能力得不到开发,学生问题老师找不到解决方法,农村和城市学生的水平逐渐拉大。因此,必须要求老师了解每位学困生的问题,找出有效解决的方法,提高学生自身能力,推动农村数学教学的模式,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一、调查对象和调查方法
(一)调查对象的选择
选择经济条件较差的农村地区的初中同学,将学生在初中生活中的数学成绩做一个整合,挑选出每次数学成绩都在及格线以下的,经过智商测试,智商都没有问题的学生进行调查研究。
(二)调查方法
将学生和老师分开进行调查,用问卷以及座谈会和调查人员走进课堂,了解被调查同学的真实情况等多种方法结合的调查方式。被调查同学的家长也开展交流工作,不同年级的同学发放不同的调查问卷,分人调查,最终整合出结果。
二、调查结果
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查,我们发现这群数学成绩较低的同学在数学学习上有许多问题,总结起来有以下几点:
(一)在数学学习上没有兴趣
通过问卷的形式可以发现,大部分的学困生都在数学这门学科上没有自己的兴趣。座谈会中,专家会发现被调查的学生往往大部分时候都处在焦躁的状态,学习过程中感受不到学习的乐趣,没有学习劲头。在提到数学学习时,感受不到他们学习数学的乐趣,他们把数学当做是讨厌的学科。
(二)不了解自己的学习目的
调查人员在座谈会的过程中了解到,大多数学困生并不能正确的认识到数学学习的重要性,他们觉得数学是一门可有可无的学科,学习目的不明确。另外,大部分学困生注意力相较于成绩稍好的同学比较不集中,自觉性较差
(三)学习的耐久力差
在问卷调查中问到是否努力学习的问题时,大部分的学困生都选择“没有”,在课堂上,这部分学生集中注意力的时间往往较短。遇到问题没有解决问题的欲望,没有想钻研的精神。学习方法也常常用走马观花的方法,对于做错一次的数学问题不会主动寻找其原因,常常犯重复错误。
(四)学困生心理自卑
问卷调查表明,在问到自认为成绩差的原因的问题时,大部分同学都选择了没有努力学习。很多学生都觉得紫的学习能力差,得不到老师的夸奖,恶心循环,学生的自信越来越少,更有同学在数学这门学科上自暴自弃,放弃了这门学科的学习。
三、调查结果原因分析
(一)学困生得不到教师的重视
学困生在平常人眼中都会认为是先天智力低下,老师就会直观的否定学生的能力。当学困生在学习中遇到重复错误时得不到良好的反馈,老师也对这些学生没有期许。调查得知,初中数学课堂往往比较乏味,课堂模式较为古板,当学困生在学习难点中的不到透彻的教育,会形成消极的自我评价,觉得自己的学习能力不如其他学生,反复如此,数学学习越来越差。
(二)农村老师水平较低
调查显示,农村的大部分教师都采用将书本上的知识讲授给学生知道,这就是教学目的了。他们习惯用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往往都是一根粉笔,一块黑板,不能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感受的数学学习的乐趣。在教学设备等方面,只有少数的辅助设备,学生的数学课堂都是在听,练,考中度过的。通过座谈会,研究人员发现,农村中大部分老师的教育思想都很古板,正确的学生观,教育观的不到开发,不能掌握正确的教育观念。大部分老师都会忽略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这大大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失去了学习的乐趣。
(三)学生得不到鼓励
学困生在学习过程中一直打不到老师的要求,往往在自卑,苦恼中度过数学学习的课堂,老师在学困生有进步时不能及时鼓励,学困生就更加没有信心,从而自暴自弃,产生极大的消极情绪。逃避数学学习,更有学生会产生心理问题。
(四)学困生家庭学习气氛不浓烈
调查发现,大多数学困生家庭的学习气氛不高,课后不能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在学困生中,大部分孩子的父母都在外打工,学生一般与长辈生活,而长辈的观念落后,学生在长辈身上吸收不到知识,缺少父母的关心。
四、解决方法
(一)提高教师素质
学生的素质能否得到提高,到部分因素都在老师。许多老师的课堂气氛严肃,学生不能在轻松地课堂气氛中学习。调查人员认为,老师应该试图改变教育模式,将先进的教育模式引入数学课堂中,提高老师自身素质的同时,让学生轻松地学习。
(二)重视学生心理
心理学研究得出,老师的讲授和学生的学习会形成一个回路,两者是相互联系的,学生的成绩好坏离不开老师。老师期望学生的学习成绩能够提高,学生希望能够吸收老师所教的内容。大多数学困生由于缺乏自信,心理上都存在一定问题,这时就需要老师的鼓励,使这些学生能对学习有兴趣有自信。
在数学教学中,老师不光要注意将知识让学生们接受,还要注意学生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心理的变化。因材施教,对待不同学生用不同的态度,多与学生交流,缓和师生关系,学生的数学成绩就会慢慢的提高,学习方法也能慢慢掌握,学习起来就更加轻松。
总结:帮助学困生学习室教师的责任,将学生引入到学习气氛中,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长此以来,我们国家的栋梁就会越来越多,我们的教育事业就会更加强大。
参考文献:
[1](美)Barry A.Farber等编,郑刚等译.罗杰斯心理治疗[M].中国轻工业
出版社,2006.
[2]刘超.初中数学教法与学法探讨[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5(z2).
【关键词】 个性特征 规则意识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教育的本质和根本目的是人的社会化,就是要把一个生物的人通过教育转变成一个能和谐地融入社会的人”。尊重个性特征,培养高职学生的规则意识正是实现这一转变的重要途径,也是高校教育赋予我们的责任和义务。那么,如何尊重个性特征,培养高职学生的规则意识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一、加强正面引导,使学生正确认识个性和规则之间的和谐关系,自觉养成规则意识
规则和个性是相互统一、相互促进的。个性影响个体对规则的认知、认同、尊重、信仰和自觉遵守,而规则影响个性发展的方向和空间。英国哲学家洛克在其著作《政府论》中写到:“法律按其真正的含义而言,与其说是限制还不如说是指导一个自由而有智慧的人去追求他的正当利益。”以此推之,规则的意义也在于保护和扩大自由,而非废除和限制自由。换言之,规则首先具有保护个性的功能。按规则办事,用公正的制度、规章对待所有的人,就是对个性最有力的保护,并使个体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
规则意识不仅是对规则的认知、认同、尊重和信仰并自觉遵守的观念,而且是人的素质的重要方面。教育实践中,人们往往有这样的共识:个性良好的学生,他的人格是健康的,而人格的健康又使他具有较强的规则意识,做事讲规则、循规则,这样的学生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性。他们在学校生活中人生目标明确,职业规划合理,人际关系良好,能力素质全面;在求职就业中懂岗位标准,善换位思考,能沉着应对,富有自信心;在职业生涯中有较高的认可度,较强的竞争力,较好的适应性,较大的的发展空间。究其原因就在于其自身个性和社会规则之间的关系和谐。
高职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的个性特征有一定的趋同性。因此,在对学生的教育中,我们除了秉承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为学生自由、全面发展提供广阔发展空间外,还必须使学生明了个性和规则的和谐关系,认识规则意识对良好个性特征形成的作用和对个人将来发展的支撑作用,使他们在学习技能、掌握知识、弘扬个性的同时增强规则意识,在张扬个性时不悖规则。
二、强化价值观教育,端正学生对规则的基本态度,增强他们对规则的认同
首先,要使学生认识到,当今世界正处于开放、竞争、变动和一体化的关键时期,以现代化为根本特征的社会变革,使得现实生活中的个体的思维方式、生活观念、价值取向呈显出多元化的发展态势,但多重价值观并不是一种社会常态,而是社会发展过程中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达到和谐统一之前暂时的状态,随着和谐社会建设的不断推进,人们的价值取向将趋向一致,人们对法律、道德、规章等价值准则的认识将上升到较高层次。
其次,要教育学生学会全面看问题。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我国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以及利益格局不断发生深刻的变化,一部分人对公平、公正、效益、秩序、自由等价值准则的认同感弱化,一些人持有金钱万能、享乐主义、不劳而获观念,但这毕竟不是社会发展的主流,作为时代先锋的大学生,不能被一时的表象所迷惑,要有更高层次的选择和追求。
再次,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促进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人类社会中的规则可以表现为法、道德、规章,也可以表现为各种“文化”,如企业文化、校园文化、纪律等,但无论是何种规则都应当有一些共同的价值准则,如公平、公正、效益、秩序、自由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价值取向多元化背景下的最高准则,是实现社会和谐、科学发展的前提,也是个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条件。因此,在尊重学生个性多元化前提下,必须发挥学校、家庭、社会的合力作用,形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端正对规则的态度,树立正确的规则意识。
三、构建高职学生规则意识教育目标体系,通过行为规范养成训练,矫正其行为选择中的随意性,强化规则意识
完善的学生规则意识教育目标体系构建是实现从“他律”到“自律”转变的前提。高职学生规则意识目标体系,应该秉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原则,促进学生在学习规则中发展,而不是用规范窒息他、限制他,泯灭他的个性。体现在规则内容上,就要求合理、必要、可行,有助于促进学生社会性的发展和人格的健全;体现在规则的目标体系上,就要求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涵盖学生在学校、家庭、社会三个不同场所的行为准则,包括学校、家庭、社会三个层面的制度、规章、规则组成的教育目标体系格局。
行为规范训练是实现从“他律”到“自律”转变的重要载体。及时有效地对学生进行规则意识的教育和训练,可使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形成。行为规范养成训练要发挥学生个体的作用,通过班规大家定、和谐班级创建活动、室长轮流当、学院发展我的责任等全员参与的方式和途径开展,既要发挥学生的个性,又要体现以学生为本;既要有助于学生在参与中了解规则、把握规则,又要有助于促进班集体规范转化为学生个体的自我期望,进而产生规范的同化激励;既要使个体自身主动地遵守规则,又要使集体成员敢于对违反规范的行为说“不”。如此,不仅有效地矫正了行为选择中的随意性,而且促进了规则意识的培养和提高。
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是实现从“他律”到“自律”转变的关键。培养规则意识不是为了塑造“听话”的动物,而是要培养个性和社会性一起飞扬的公民。要使学生悦纳规则并上升为自觉的规则意识,体现对学生的尊重,关注学生的个性和生存状态,和学生的心理需求结合,以正面教育和倡导型规范为主,使学生知道我们希望学生做什么,要求学生做到什么。“只有当人从内心体验某种价值,或产生认同、敬畏、信任的情感或产生拒绝、厌恶、羞愧的情感时,才谈得上道德学习和道德教育的实存性”。细节的变化带来的是结果上的差异,是学生规则意识的自觉提升。
四、帮助学生树立规则至上的观念,提升学生对规则的尊重和信仰,实现学生的内在个性和外在规则在行为层面上的和谐统一
帮助学生树立规则至上的观念,要求我们讲究个性教育的艺术。高职生正处于对个性发展要求最为强烈的青年时期,而社会对人才种类的需求是多种多样的,因此,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鼓励学生各显神通,根据自己的特长来发展自己是教育的创新。但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建立在规则至上的基础上的。因此,只有充分地了解学生的性格、习惯、兴趣、爱好、潜能、心理状态和家庭状况,尊重他们不同的兴趣、爱好、个性差异,挖掘他们各自的潜质与能力,把握学生的个性特征,扬个性之长,弃个性之短,才能使学生从心灵深处产生对规则的认同,树立规则至上的观念。
提升学生对规则的尊重和信仰,必须保证规则执行过程中的公正性。规则有一定的适用范围,在此范围内必须保证执行过程中的公正性。法律和社会公德是每个公民都应当遵守的准则;职业道德和行业规章是职场人应该遵循的准则;学生行为规范是在校生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班级规章则是同一班级学生必须遵守的准则。规则既然是对一定范围人群的约定,大家就要尊重、信仰,有勇于承担相应的后果、接受相应惩罚的责任意识,不能看人下菜碟,厚此薄彼,保证执行过程中的公正性。
实现学生的内在个性和外在规则在行为层面上的和谐统一,必须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亲身体验。如果只向学生讲规则意识没有他们的亲身体验,规则意识是树立不起来的。不妨让学生自己来约定自己的行为规则,在讨论,筛选,确定,执行中自己教育自己,达成一致性。通过主体间有效的合作,使之成为既有张扬的个体性,又有内敛的社会性;既放得开,又收得拢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总之,培养高职学生的规则意识必须将发挥本体功能与借助载体效应有机结合起来,以尊重学生个性特征为前提,加强正面引导,强化价值观教育,构建高职学生规则意识教育目标体系,树立规则至上的观念,提升学生对规则的尊重和信仰,突出学生对“规则意识”的道德认知水平和情感体验,才能达到学生的内在个性和外在规则在行为层面上的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1] 李贵洁,“关于德育中学生个性发展问题的研究”,《思想政 治课教学》,1995年3月。
[2] 李和民,“论大学生规则意识的培养”,《中国林业教育》, 2007年25卷1期。
课题项目:
本文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可持续发展教育(ESD)项目 “十一五”课题――“尊重个性发展,培养高职学生规则意识的研究”结题成果。课题编号:KBD062042-072
作者简介: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1)列举种群的特征 (2)掌握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2.能力目标:(1)尝试模拟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2)利用种群的特征来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认同事物的发展性和多面性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教学重点:种群的特征:种群的特征之间的相互关系;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探讨模拟估测某种生物在一定地域范围的密度。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教学准备:课件 黄豆 烧杯 蓝色塑料盘 A4纸(画满五角星和三角形)
六、教学过程
七、教学反思
1.本节教学设计的核心是用样方法测定种群的密度。而样方法的学习,如果仅仅是直接告诉学生如何去做,怎样计算,该注意什么,学生则失去了体验的是机会,撇开实际问题去讨论科学方法则使学生无法内化样方法。基于此,我设计了模拟调查种群密度的活动,由易到难,逐步引导学生,启发学生,鼓励学生,由学生自己总结出样方法,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把生物学的实际问题和数学计算有效融合在一起,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所提高。
2.在利用黄豆(染色和未染色的)引入标志重捕法的活动中,台上学生的活动充分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并在此时加以有效引导,如提出问题:活动能力较强的动物该如何调查种群密度。学生能够很快的进行思考,并提出各种解决方案,最后进行总结,水到渠成。
[关键词] 《吸血鬼日记》;字幕翻译;策略;应用
当前,影视作品的字幕翻译已经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领域,因为影视作品自身拥有独特的吸引力,已经成为一种媒体的宣传的方式,在社会群里具有深远的影响力。影视作品是人们娱乐的一种有效方式,并且它承载了语言的交流以及文化传播的作用。而随着英文电影逐渐进驻我国的市场,要如何把这些英文电影进行汉译已经得到广泛的关注,其中要让中国观众能很好欣赏和理解英文电影,这是进行字幕翻译过程中的首要前提。电影的字幕翻译与文学作品的翻译相比较,它更具有一些鲜明的特征。
一、美剧《吸血鬼日记》
近几年,美剧在我国得到广泛的流传,并且已经拥有了众多的观众基础。美剧《吸血鬼日记》也是一部令人震撼的电影之一,它于2009年开播,电影故事综合了青春、魔幻、恐怖等电影元素。这部影视作品是由著名的美国女作家L.J.史密斯的小说而改编的,并且从开播至今,就吸引了众多的影迷。美剧《吸血鬼日记》带来的影响力无疑是巨大的,这一效果也要得益于字幕翻译的成功,因为它包含了很多的流行语言,所以对于翻译者来说,要正确把握目的语观众接受的程度和正确表达出其中的意涵,确实是一项挑战,而且在翻译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的问题也有很多。
二、从《吸血鬼日记》看字幕翻译的特点
(一)形式上的短暂性和同步性
字幕出现在屏幕上的时间都是短暂性的,与书本上的文字不同,因为书本上的信息内容是可以给观众作为前后参考的。同时,电影中的声音和情节画面都是跟随着剧情的变化而发生改变,如果哪一段没有看懂,那也就这样地过去,如果观众过多去理清前面的信息内容,就会错失后面的更多内容。字幕是把影视作品中的口语化表达转换为书面形式的文字,这种文字信息与影视作品中的原声语言是相同的。影视作品的字幕翻译主要是在不同的语言之间进行转化,而字幕的限制性因素则要求翻译者把原文进行通俗化的翻译,并让目的语观众感受到一种熟悉的语言环境。
另外,字幕还应与影视作品中的声音和画面保持同步性,不然就会给观众造成理解上的误区。但如果字幕翻译后的内容需要过多的内容和空间,就会影响屏幕中的整体性,影响观众视觉上的美的享受。例如,剧中有一个例子为“Stefan's gone,I don't mean geographically”,在这一处的翻译中,如果翻译者把原文中的信息全部都要说明的话,就显得很累赘,而且原句本身就很简短,但是对其实质的意涵进行解释和说明,则会造成影视画面的不平衡,并且会让观众花费更多的时间在字幕的阅读上,如把这一句翻译为“Stefan离开了,心也不在了”,就显得简单、明了,也便于观众的理解。
(二)内容上的通俗性和融合性
字幕翻译要求具有通俗性的特征,即能保证大众能认可及立即领会其中的内涵,并且按照大众化的思想意识来进行翻译。因为大众的思想意识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人们的心理认识,对人们的行为和思维都具有指引的作用。文学具有高雅以及通俗的区分,但是过于高雅的信息内容则需要观众花费过多的时间来理解其中的意思,这样就必然带来负面的影响。而影视作品本身就是供大众娱乐的一种形式,并且在精神上能给人带来愉悦的享受,如果电影本身不能得到观众的认可,那么电影就丧失了自身的价值意义。好的字幕翻译追求的也是同样的大众认可度,源语中影视作品的主题,经过字幕翻译后也要表现原有的效果。
在当前阶段,影视作品已经不再仅限于传统上鼓励人们的作用,而是作为一种人们娱乐的有效方式,从中感受到快乐则是娱乐活动中的根本目的。所以从这一点出发,要求翻译者对原文进行字幕翻译的过程中,还应添加一些具有时代特性的元素,例如流行语言、幽默语等,把源语和目的语进行相互融合,并尽力使字幕翻译后的内容能满足观众的审美要求,所以就可以从目的语中找寻到与源语中意涵相近的词汇和句子来替换。美剧《吸血鬼日记》中就有许多流行语言,观众可以从流行语中感受到时代的发展和生活的快速变化,并从中影响观众的思维和态度。例如在《吸血鬼日记》中采用了中国传统的四个字进行翻译就取得了良好的效果,“She's out of tricks”,根据国内观众的语言表达习惯就可以译为“她黔驴技穷了”。
三、《吸血鬼日记》中字幕翻译策略的应用
影视作品的字幕翻译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给目的语观众提供熟悉的语言环境,便于观众对电影主题的理解和信息内容的掌握,并力求使他们在观看完影视作品后的感受以及内心的体验与源语观众的感受是一致的。
(一)归化策略
归化法是一种经常运用于英文影视作品字幕翻译中的方法,而且能很好处理源语中的语言信息。例如在《吸血鬼日记》中,当泰勒主动去关心刚出院的薇姬感受时,薇姬之前就认为是他在欺骗她,所以她就回应他为“Like you care”,在这一处的翻译中,翻译者综合考虑到中国观众的语言表达习惯,所以采用归化法进行这一处的翻译,译为“别假惺惺了”则更为贴切,而且也符合薇姬的心情,因为她在说这一句话的时候本身就对泰勒怀有厌恶的语气,所以这一处的翻译能让中国观众感受到薇姬心中对他的怨愤之情。在美剧的另一处中,当Stefan向Elen道歉时,说道:“I'm sorry about yesterday.I wasn't myself.”在这一处中如果对“I wasn't myself”进行直接翻译的话,就会译为“我不是我自己”,这就必然让中国观众感到莫名其妙,在理解上产生误解。而翻译者采用归化法对这一处翻译为“当时我很不自在”就能让观众体会到Stefan当时的情感,他对这件事情本身就感到很抱歉,所以在情绪上不能自控,而这样的翻译则很准确地表达了他所面临的窘境。
(二)口语化策略
在当前的美剧作品中有许多的人物对话大多数都是口语化的形式,而且影视作品本身也是大众化的一种娱乐形式,所以其中的人物对话应该与人们的生活相接近,说话的语言也应采用日常中的口语表达,也能让中国观众更能理解其中的意涵,也有利于观众与电影的信息的交流,促使观众与电影之间产生共鸣。在《吸血鬼日记》中就采用了口语化策略,例如“She tries to kill Jenna,we can't just forget it.”在这一句话中,把“we can't just forget it.”译为“我们不能就这么算了”不仅符合当时的语言环境,还采用了较为口语化的翻译策略,表达出了其中的意涵。
(三)语义明晰法
在《吸血鬼日记》中,因为人物的对话都比较简单,所以有多处中出现了人物的语义还没有明晰化的现象,所以翻译者不仅要把源语中的语言进行转换,还要把人物的潜藏意涵也表达出来,这样就缩减了观众花费在字幕上理解的时间。例如:“Yes,we can.If it keeps us safe.”在这一处中,很明显“we can”后面缺少句子的成分,所以翻译者在进行这一处的翻译时要把前后部分的内容综合考虑在其中,把这一句话的内容补充完整,那么这一处就可以翻译为“我们就会放过你”,就完整表达出了整句话的意思。另外,在这部美剧的另一处中还出现了专有的人名,但是中国观众也并不是十分了解美国的人名,所以也要采用语义明晰法来进一步说明。例如:“And my unflinching ability to listen to Taylor Swift.”在这一处中,对“Taylor Swift”会有许多观众感到不解,所以在一处的翻译中,翻译者要进一步解释这一人名,所以就要在人名的后面加一个括号,解释为“美国的一名著名的乡村女歌手”,如果没有对这一信息的添加就会让观众感到很疑惑,而且不能让观众体会出这句话的意思。
(四)简洁策略
字幕翻译受到时空的限制性,所以在有限的时间内,翻译者要尽量采用通俗性和简洁的语言进行翻译,在字幕翻译中,简洁策略也常被运用在其中,特别是在《吸血鬼日记》中得到广泛的运用。例如:“Ok,I'll bite.What is it,this is stuff?”在这一处中,“What is it,this is stuff?”其中是在说明一个意思,所以在字幕翻译中可以把这一处进行简洁化,直接翻译为“你在做什么”,就与前后部分的内容连贯在一起,并且能很好地让观众理解其中的人物对白和感情变化。例如在这部作品中的另一处:“She'll come home eventually when she needs something,I played that game.”在这一句话中,共有两个“she”,所以翻译者在进行这一处的翻译时就乐于采用简洁策略,使其语言更加简练,也便于观众对英文影视作品的信息内容能理解并在脑海中留下整体的形象。
字幕翻译是各国语言和文化沟通和交流的桥梁,而影视作品则包含了大量的文化信息,能有效传播本国的民族风情。《吸血鬼日记》是一部广受青睐的美剧,本文对其采用的字幕翻译策略进行了分析,可以看出在对英文影视作品的字幕翻译中,应该采用目的论的翻译策略,这一理论的指导不仅能切合影视作品中的具体字幕信息,也是以目的语观众的视角为出发点,促使他们能真正掌握其中的信息,而且这一翻译理论也不局限于传统的形式,把观众的认知度作为字幕翻译的入手点,不仅满足观众在娱乐方面的需求,还能在娱乐的过程中与电影进行沟通和交流。
[参考文献]
[1] 刘彬.英文电影字幕翻译策略之初探[J].辽宁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5).
[2] 刘蓉.英文电影字幕翻译的特点及技巧[J].新疆石油教育学院学报,2009(06).
[3] 杨春宇.英文电影字幕翻译中的情感同步处理[J].大众商务,20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