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范文

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

第1篇: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范文

关键词:经济发展 生态环境 相关性 思考

宁夏资源丰富,自然条件差异比较大,适合于发展各种特色经济产品。如何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机遇,大力发展宁夏经济,保护和改善宁夏的生态环境,实现宁夏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是宁夏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过程中需要解决和处理的关键问题。只有很好地把握经济和环境二者密不可分的关系,解决和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各种矛盾,才能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一、宁夏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1、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还没有得到有效控制

多年来,宁夏人民艰苦奋斗,努力改善生态环境,缓减了生态环境恶化的速度,但由于宁夏是全国生态系统最脆弱的省区之一,森林覆盖率只有全国的一半,森林调节气候、涵养水分、防止水土流失与荒漠化功能较弱。加上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宁夏又地处中纬度内陆地区,变暖程度在0.8℃左右,尤其是近10年来全区平均气温已达到了有历史记录的最高阶段。在气温升高的同时年降水量逐渐减少,干旱日趋显著。干旱的频繁发生,加剧了荒漠化进程,也给生态环境的改善带来了巨大困难。生态环境整体改观的态势还没有形成,恶化的趋势还没有得到有效控制,从根本上改变恶劣的生态环境任重道远。

2、水资源日益紧缺,发展节水农业投入较大

宁夏是水资源极缺的地区之一,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不足全国人均水平的十分之一,也低于西北其他省区。据水文资料统计,近10年来,宁夏黄河来水与正常年份相比减少近30%,灌区遭遇了50年来最为严峻的缺水困难。面对严峻的缺水形势,全区各级政府高度重视,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大灌溉设施老化失修、田间节水灌溉设施建设滞后、先进的节水措施难以推广等主要问题没有根本改变。加之近年来宁夏工业用水逐年增加,为加快工业发展,自治区采取农业水权转让的方式,提供工业用水。虽然农业节水潜力大,前景好,但从根本上改变引黄灌区灌溉条件,投资大,任务艰巨。

3、产业化经营水平低,特色产业优势发挥不足

尽管宁夏枸杞、清真牛羊肉、奶产品、马铃薯、粮食、蔬菜等产业比较优势明显,但因产业化经营水平较低,技术水平、资金投入、生产效率和营销管理比较落后,产品科技含量较低,品种、口味、保鲜、深加工和安全性不足,制约了优势特色产品产业的发挥。

4、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扶贫开发任务依然艰巨

经过近30年的扶贫攻坚工作,南部山区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绩,2008年,宁夏山区8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578元,比上年增加388元,增长17.7%,已基本解决了温饱,群众的生产、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截至2007年底,宁夏全区农村绝对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总数为33.6万人,西海固地区贫穷和落后的面貌依然存在,特别是中部干旱带还有20多万人居住在生态失衡、干旱缺水、偏远分散、不具备基本生存条件的地方,全区扶贫开发任务依然艰巨。

二、宁夏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之间的关系

1、抓住机遇,发展经济

宁夏必须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创造一切条件,大力发展经济。只有经济发展了,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才有可能使其他事业同步发展。经济的大发展,使科学、文化、教育、社会保障等事业的发展有了经济保障,也使社会面貌焕然一新,也就有可能发展科学、文化和教育事业,才能使公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得到广泛提高。因此,宁夏社会发展的根本是发展经济,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循环。

2、宁夏经济发展与环境建设要统筹兼顾

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更要注重和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生态环境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它有其固有特征和发展变化规律,人类只有引导和顺应其发展变化,才能够从生态环境中不断获取人们所需要的物质和能量,才能够与自然环境和睦相处,和谐生活。由于历史的原因,宁夏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非常有限,在这种情况下,要更加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要做到时时、事事不忘生态环境保护。宁夏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二者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密不可分的关系。美好和谐的生态环境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只有生态环境和谐发展了,宁夏的经济发展才有了保障,才能实现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

三、宁夏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的思考

宁夏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机遇和挑战并存,西部大开发为宁夏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和机遇,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奋斗目标为宁夏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政策条件。当然,宁夏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也面临许多不利因素。如何抓住历史机遇,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处理好各种矛盾和冲突,大力发展经济,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使二者统筹兼顾,协调发展显得非常重要。因此必须更新观念,创新方法、创新机制,加快宁夏经济社会的协调快速发展,逐步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

1、进一步提高各级领导干部和全体公民环境保护的意识

要通过对领导干部和公民环境保护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他们的环境保护意识。同时,要使各级领导干部和全体公民牢固树立环境意识,坚决防止那种将环境保护只挂在嘴边,只当作一句口号,而不付诸实施的错误做法。在具体的经济活动中,要狠抓落实,真正做到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全民动员,全民参与,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和合力,共同改善和恢复宁夏美好的生态环境。

2、加大生态环境建设资金的投入力度

充分发挥国家宏观调控作用,进一步增大国家财政和地方政府对宁夏生态环境建设资金的投入力度,发挥政府在生态环境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同时,动员各方的力量,通过引进外资、发行国债、发行国家生态环境建设债券等方式筹集资金,采用投资补贴、减免税收、财政贴息等政策,积极引导民间闲散资金、企业和个人投资,实现宁夏生态环境建设资金投资的多元化。

3、植树种草,增大绿地面积

森林、植被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防风固沙的重要作用,对宁夏生态环境建设和经济的持续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要进一步完善和强化植树造林、种草种树工程,全民动员,开展植树造林,植树种草。进一步加强林地和草地管理,开展荒漠、沙漠土地的综合治理,逐步实现沙漠绿洲化,使宁夏人均绿地面积有大幅度的提高,以加快改善生态环境的步伐。

4、发展生态的循环经济

发展生态的循环经济是宁夏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趋势。宁夏资源丰富,人口稀少,有着发展生态经济的巨大优势和潜力。通过发展生态的循环经济,能够使宁夏的经济、环境统筹兼顾,使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得到充分发挥,能够把生态资源的社会效益转化为经济效益,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之间的正回馈,使宁夏经济社会发展走上可持续发展的良性轨道。宁夏的经济发展必须打破常规,决不能重走以生态环境恶化作为代价换取暂时的“经济发展”的老路,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生态的循环经济,使宁夏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生态环境得到保护和改善,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的“双赢”。生态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注重经济、环境和社会的协调发展,注重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循环利用,其基本概念是注重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经济。该模式是建立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基础上,建立在人类的环境和资源意识非常强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合理、充分利用自然资源,极大地发展社会经济,实现资源的经济、节约利用。环境优先,尽可能地保护人类居住的生态环境,实现工业发展和农业资源的充分开发利用,实现生物物质链的循环利用, 在经济发展的同时,生态环境得到很好的保护,实现资源利用、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友好发展,为人类生存创造美好的居住环境。

随着人类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当前的能源结构、资源结构、环境状态已不能支撑现有的发展模式,特别重要的是随着煤、石油等能源的耗竭以及环境保护的需要,如果没有基于科技进步的大力开发,能源和资源将难以支撑人类社会进一步发展的需要。不久的将来,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必定走到尽头,必须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道路。基于碳氢化合物的经济将逐渐转变为基于碳水化合物的经济,逐步地将工业革命世纪转变为生物技术世纪。在这种转变过程中,要依靠生物技术才能将来源于太阳能的可再生资源―碳水化合物转变为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工业原料和能源。这种能源结构和资源结构的转变将直接关系到宁夏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宁夏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状况决定了宁夏的经济发展必须走生态的循环经济的发展道路。

5、进一步加强生态产业经济的发展

在宁夏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要注重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生产经营方式,根据本地区自然条件及资源特点,使产业结构与生态环境建设相结合,充分发挥产业市场的调节作用,大力发展生态的循环经济和绿色产业,真正实现宁夏生态环境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总之,宁夏生态环境的现状决定了宁夏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要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发展生态的循环经济。只有充分认识宁夏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之间的辩证关系,预见性地提出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策略并着力实施,才能使宁夏的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保持协调、可持续发展。

注:本文为08校级课题《宁夏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良性互动机制研究》部分内容

参考文献:

[1] 胡仪元.西部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模式选择――生态学的视角[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5期

第2篇: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范文

生态环境压力较大滇中城市群2010年森林面积584万hm2,占云南省森林面积的22%,其中林地面积占全省的22%,活立木蓄积15413万m3,占云南省的11%(表1);森林覆盖率为39%,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20%。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成为滇中城市群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之一,但动植物资源分布不均,加上本区人口众多,人们不合理的采伐开荒,使生态环境更加脆弱,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任重而道远。近年来,滇中城市地区的生态环境质量大幅度下降,森林蓄积量减少,水土流失面积增加。不合理的经营导致土质下降,大面积的采矿、修路等工程建设的废弃物处理不当,造成局部的水土流失和泥石流等;环境污染逐步形成多元化趋势,工业污染仍为主体。由于不合理的工业“三废”排放,造成多数河段水域不同程度的污染;空气综合污染指数虽然整体有下降趋势,但个别城市仍然在逐年上升,如玉溪从2006年的1.54mg/m3上升到2010年的2.1mg/m3;研究区域内水环境质量也在恶化,重化工业与生态环境的破坏具有高度的相关性[2]。总之,滇中地区的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在下降,生态环境压力相对较大。

工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评价方法

1指标体系的构建本文在资料统计和实地调查的基础上,根据客观性、可操作性、相对完备性的原则,并参照相关专家构建指标体系的思路,将经济—环境系统划分为生态环境和工业经济两个子系统,然后采用相关的指标值进行评价。综合考虑影响工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因素,本文选取的生态环境子系统有工业废水排放总量、工业废水排放达标量、工业废气排放总量、SO2排放总量、工业SO2排放达标量、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化学需氧量(COD)排放量7个指标;经济子系统有工业总产值、财政总收入、GDP、人均GDP、第二产业产值、单位GDP能耗、地均GDP7个指标(表2)。在上述定性评价的基础上,从环境和经济系统中选择若干项对环境—经济系统协调发展有代表性的特性指标,运用相关分析等数理统计法进行定量评价。

2评价方法本文选用的评价方法是基于变异系数的距离协调度法[3,4],通过测量系统间的距离大小来判断这些系统是否协调。用f(x)和g(x)两个函数来代表不同的系统,两个系统之间的协调度用它们代表函数之间的离差来衡量。

3数值整理根据2006—2010年《云南省统计年鉴》,选取2006—2010年的数据,按照以上所述的熵值法计算经济系统和生态环境系统各个指标的权重。

4结果分析工业经济与生态环境矛盾突出:滇中城市群作为云南省经济最发达的地区,改革开放以来工业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工业体系由原来的小规模工业逐渐扩大。滇中地区的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同时滇中城市地区的生态环境也发生了巨大变化。随着滇中地区人口的不断增多,工业“三废”的不合理排放,滇中地区的水环境、土壤环境、大气环境等均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和破坏,限制了滇中城市地区经济的进一部发展,工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工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空间差异明显:由于区域之间的工业经济发展不平衡,资源分布不均,人口密度不同等原因使人类所创造的价值不同,人类对环境的影响各异,致使工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空间差异明显。研究结果表明(表6),滇中城市群工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度平均值为0.55,处于勉强协调水平。近几年来,在滇中的4个城市中,昆明的协调度值一直处于优质协调水平,仅微有波动;曲靖地区的协调度值则一直处于严重失调状态;玉溪地区的状况不容乐观,整体协调状况处于失调水平;楚雄则处于良好协调状态,在滇中4城市中的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状况仅次于昆明。滇中各地区2006—2010年的研究结果各地区的工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度呈稍有好转的趋势:研究表明,2006—2010年滇中地区4个市州的工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度等级均分别处于同一水平,但数值之间有微小的变动。从波动来看,滇中地区4个市州的工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状况有稍微好转的趋势。

对策与建议

1转变经济增长模式对协调度等级一直处于优质协调的昆明可保持现阶段的经济增长方式,也可做微小的调整;而对曲靖,转变其经济增长模式则刻不容缓。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辅相成。实践经验证明,经济越发达的地区,生态环境保护越需要跟进。如果只为获取GDP的逐年增长而忽略生态环境的恶化,这就成了一种“有增长无发展”的发展[11]。改变经济的增长方式,将原来的“资源—产品—污染物排放”模式转变为“资源—产品—再生资源”模式。在工业生产中大力推广清洁生产,采用先进的工业技术和设备,在源头将污染消减,实现节能、减排、减污、增效,获取更好的社会经济效益,因此应加强区域经济合作,探求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

2推进生态工业发展发展工业与防治污染是滇中城市群发展的两难选择,实施生态经济发展模式已成为必然,推进实施生态经济发展模式是滇中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现代社会是一个由经济社会和自然生态融合而成的生态经济有机整体,必须保持人与自然、环境、经济的协调。如果按照这种传统的工业化发展道路的方式,中国的现代化目标是难以实现的,这将大大超越目前的资源、环境供给能力。因此,应以优化资源利用方式为核心,以提高资源生产效率和降低废弃物排放为目标,推动技术创新,建立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机制,形成中国特色的生态经济发展模式。今后,滇中城市地区经济应侧重发展两类工业:一是利用云南省的资源优势,发展技术含量高、低污染的工业类型,如生物制药、烟草、精密加工业、精细化工、花卉等农产品深度加工、旅游产品加工和信息工业;二是充分利用国际大通道区位优势,发展低污染的加工业,最终将滇中城市经济群建成西南地区有特色的工业基地。

第3篇: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范文

摘 要 新疆作为国家战略资源的重要接替区,正面临着大规模开发资源,求得经济全面大发展的历史机遇。本文运用经济学的一些基本理论,根据新疆实际情况提出在新疆经济发展过程当中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提出新疆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现状及具体措施和对策。

关键词 新疆经济 生态环境 可持续发展

一、新疆经济发展与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之矛盾分析

(一)经济发展与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

1.新疆人口资源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

人口作为一个经济范畴,是社会基本生产力和消费力的统一体。一个地区的人口现象,是这一地区在一定生产方式下,自然、经济、社会诸因素综合作用的一种反映。人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单就从生产力的角度讲,人是最主要的因素。从新疆的人口分布以及整体人口的受教育程度来看,新疆人力资源的现实状况不容乐观。新疆的教育事业在建国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有了很大发展,但整体人口的受教育率仍然偏低,还远不能适应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

2.资源开发利用效益低

新疆作为资源大省的资源优势未能转变为经济优势多年来新疆人一直认为我们有占全国六分之一的国土,有丰富的地下资源和独特的气候和光热资源,靠资源优势带动经济发展被大部分人认同。但是,实践证明这种想法有点太天真。改革开放以来,新疆地下资源的勘探和开发都进人了加速发展的时期,新疆作为国家重要的资源接替区已被中央认可,但新疆输出的资源大都是未经深加工的低附加值的初级产品,或者由于加工技术落后,造成一流原料,二流技术,加工制造出三流商品,资源潜在的经济价值根本无法发挥,形成资源开发的低效益运行,资源优势未能转化为经济优势。

3.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破坏继续加重

新疆重点城市大气污染尤为突出,自治区首府――乌鲁木齐市是全国空气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之一。绿洲的荒漠生态系统的破坏十分严重,土地荒漠化、盐渍化面积不断增加。塔里木河、博斯腾湖、艾比湖等周围的生态恶化趋势还在扩大。新疆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应当全面、客观地分析和看待,有针对性地采取得力措施,切实加以解决,确保实现新疆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导致环境问题越来越严峻的因素分析

1.自然因素

气候变化是各种自然因素中的首要因素。最近40多年来,特别是从1987年以来,新疆气候增暖、增湿明显,总体说来,有利于生态环境的恢复和改善。表现在:近几年南疆地表径流量有所增加;艾丁湖再生、艾比湖和博斯腾湖湖面扩大;博湖矿化度降低;从孔雀河、开都河向塔里木河干流下游调水量增加;植被覆盖绿度值有所增加等。当然,也存在着冰川退缩进一步加剧的潜在危险等。

2.人为因素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有正、负两方面效应:由于开荒造田、兴修水利、营造防护林带、建设人工草地、控制排污量以及立法、执法监督等,扩大和稳定了绿洲;改善了局部小气候条件;提高了土地的生产性能;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效益;增加了环境的人口承载能力。

二、新疆保护生态环境、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可持续发展,按照国际上的通行解释,是指“在满足当代人需要的同时,不损害人类后代满足其自身需要的能力”;也就是要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到重要位置,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使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相统一,实现良性循环。党的十七大再次强调将可持续发展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发展战略。其中,保护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资源和生态环境,是功在当代、惠及子孙的伟大事业,对于可持续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一)在发展中重保护,在保护中求发展,坚持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相统一

在发展中重保护,在保护中求发展,恰好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想。在发展中重保护,实际上就是不求一时一事的短期发展,而是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在人口、资源、环境有效阑的范围内争取合理、持续的发展;在保护中求发展,就是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在尊重客观规律,维护生态平衡的前提下,求得经济的最大发展。只有在发展中注重生态环境,才能保证发展得以持续的基础,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同样只有在保护生态环境的过程中,取得了经济的合理发展,才能使人类具备更强的能力,投人更多的能量、物质和信息,保护生态环境,使生态环境不断向更高层次的良性循环转化。

(二)统筹规划,突出重点,且力而行,分步骤、分阶段地实现新疆生态环境退化的零增长

治理和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以系统论的基本思想为指导。系统论最基本的思想就是其整体性,要求把任何一个系统都看作一个整体进行统筹规划。新疆本身就是一个大的生态系统,在这个大生态系统中的各个子系统与人类在系统中的各种活动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共同决定着生态系统的转化方向。统筹规划最重要的就是要认识和把握人类行为系统与生态系统的功能、变化、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而利用人类的主观能动性统筹协调生态系统各子系统的功能作用,使其保持良性循环。

(三)运用政府调控与市场调控相结合的机制保护生态环境

1.保护生态环境离不开政府的宏观调控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经济行为的利益取向是十分明显的,市场经济必然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从而人们经济行为的利益取向与生态环境的保护在一定程度上必然会发生矛盾,尤其是可能与人们短期的眼前的经济利益发生尖锐冲突和矛盾。如工业的治污问题,农业为获取高产大量使用化肥问题,为眼前利益大规模采挖甘草问题等等,都表现了这一现实的冲突与矛盾。

2.政府的宏观调控应与市场调控有机结合起来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必须借助于经济利益的驱动制定出符合市场经济法则的环保政策、措施。把维护生态环境与单位、个人的经济利益挂钩,谁维护谁得益,谁破坏谁受罚,建立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责任制。如新疆植被稀少、草场退化、森林面积小,种草种树,扩大绿化面积,防风固沙,营造良好的生态小环境是保护新疆生态环境的一项当务之急的大工程。显然这仅靠政府的行政力量是不行的,必须制定出符合市场经济法则、能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种草植树积极性的政策措施,发动各族人民群众都积极投身于这一利国利民的浩大工程中去。政府必须保障人民群众种草、植树的经济利益,谁营造谁拥有,谁种树谁得益,使其利益落到实处。

(四)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

当前,新疆面临着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双重挑战,应把环境保护与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结合起来,把经济快速增长建立在生态良性循环的基础上,正确处理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统一。在新疆尤其重要的是做好森林植被的保护工作,遏制土地和草原退化,大力发展人工造林,推广牲畜圈养。

(五)优化经济结构、增加生态投资、推进技术创新、强化绿色经营

十七大提出开发和推广节约、替代、循环利用的先进适用技术,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保护土地和水资源,建设科学合理的能源资源利用体系,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因此,积极响应党的号召的基础上,要改造对生态环境有影响的工业,对严重污染生态环境的产业要坚决关停。在开发矿产资源时,要坚持合理、有序、持续的开发原则,充分考虑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

参考文献:

[1]杨小柳,刘戈力,甘泓.新疆经济发展与水资源合理配置及承载能力研究.黄河水利出版社.2003.1.

[2]吴淼.加强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促进新疆可持续发展.省略

[3]国映.新疆的生态环境建设与可持续发展.xjepb.省略

第4篇: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范文

关键词:农业生态环境;农村经济;循环经济

1.前言

建设全面小康的农业社会是当前农村工作的主题,要将农业生态环境的建设作为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要基础,形成对农村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在降低农业生态环境污染,提高农业生态环境效益的基础上,打造出新时期农业生态环境文明,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农业生态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农村经济模式过于僵化

当前,农村的经济形势存在传统和僵化的弱点,讲求一味的经济投入,希望产生更大的经济回报,这种不顾及农业生态环境建设,没有发展潜力的农村经济模式,会形成农业生态环境的持续恶化,难于帮助农村建立可持续发展的产业链和生态链,最终形成农业生态环境的破坏,农村经济的增长失去了本源。

2.2绿色农业生态建设过程缓慢

当前农民对农业生态环境的建设没有一个正确地认知,导致绿色农业这一概念不能得到很好地普及与执行,农民不能将实际的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和农村经济增长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低层次的生产模式中破坏着环境,却取得了较低的综合收益。由于没有绿色农业概念,农民所产的农产品同质性高,导致抵御市场冲击和风险的能力低,不仅不利于农业的生产与发展,而且也会存在破坏农业生态环境的实际问题。

2.3化肥和农药的污染严重

化肥和农药是农业生态环境的主要污染物,当前农村过分依靠化肥和农药,导致水体和土壤的富营养化,出现大量有害生物的繁殖,或者出现了生态链条的断裂,影响了正常的农作物生长,也影响了城乡人民的生产与生活。

3.优化农业生态环境振兴农村经济的措施

3.1构建农村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要以生态农业为中心,以绿色农业为基础,以有机农业为目标,形成农业生态环境与农村经济健康的发展模式,要主动在农村经济建设中推行清洁生产,要将垃圾和废弃物的全面处理和综合利用列为重点,使农村经济的途径得到生态化的改善,在降低污染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同时,构建农村经济的循环发展链,打造农村经济的发展新模式。

3.2建立生态友好性新农业

要以有机、环保、节能和绿色为目标,建立农业生态环境,通过生态友好型农业的打造,促进农业生态环境和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契合,使农业生态环境得到进一步优化,为农村经济的增长打下生态基础,更好地建立起高端的农业经济形势,扩大农村经济体系的收益与效率,真正做到农村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全面发展。

3.3控制农业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

由于造成农业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很多,新时期要从农村基础性生产和生活入手,探寻制止农业生态环境恶化,转变农业生态环境发展的有效途径。当前应该加强农业生产和生活中废水、废物的处理,要引入成型的垃圾处理设备,通过集中处理和分散消化等一系列措施,使废水和废物得到有效降解和无害化处理,有条件地区还可以对废水和废物展开利用,形成新的资源,总之,通过对恶化农业生态环境的垃圾处理遏制住环境下滑的趋势,为营建新型农业生态环境打下基础。

3.4控制农业生产中化肥和农药的污染

农业生态环境破坏的主要因素是有机化合物的污染,应该在农业生产中控制相关有机物的使用,这一点要发挥农技推广站的专业性优势,使技术指导尽量贴近农村生产和农民,降低化肥的使用量,控制农业生态环境中有机肥料对水体富营养化的威胁,同时控制农药的使用量,避免对整个农村生态环境的进一步伤害。在农业生态环境的维护与改造中要将化肥和农药的用量、品种科学地管理树立在广大的农民中间,这样就可以起到从意识上和行为上对污染的控制。

3.5加大对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力度

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不是相悖的两个概念,应该在农村经济建设中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使经济建设和生产生活得到生态环境的支持,同时在农业生态环境的重构与创建中要注重对农村经济的发展,为农业生态环境得到坚实的经济基础作为支撑。在农村工作中应该突出宣传工作,要让农村工作者、农民知晓上述的辩证关系,形成对农业生产、生活和管理细节的改变,进而达到对生活方式、生产工艺、生产技术和管理科学性的有效变革,打造出农业生态环境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舆论基础,更好地实现农村的全面发展。

4.结语

根据本文对农业生态环境的分析,我们能够看到新时期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要立足于农村循环经济和绿色发展模式的创建,形成农业生态环境与农村经济观念在广大农村的深化,通过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细节的改变,形成农村建设生态环境发展农村经济的新方法。要在农业生态环境的营造和农村经济的振兴过程中加强人才培养,以人才作用的发挥打造出农业生态环境发展与农村经济的新局面,这也是本研究在最后需要重点强调地地方。

参考文献:

第5篇: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范文

一、生态文明、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生态文明是指人们在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同时,不断克服改造过程中的负面效应,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方面成果的总和。它反映的是人类处理自身活动与自然界关系的进步程度,是人与社会进步的重要体现。生态文明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标志,是生态建设所追求的目标。虽然它着眼点在于保护自然,但最终所关怀的还是人的生存与发展,不仅关怀人类现实的利益和发展,更关怀人类未来的利益和发展,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内涵。

循环经济(Circular Economy)是对物质闭环流动型(Closing Materials Cycle)经济的简称,它倡导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的基础上发展经济,建立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新经济模式。循环经济的主要原则是:减量化原则(reduce),即减少资源利用量及废物排放量;资源化原则(recycle),即以污染排放最小化为目标,大力实施物料的循环利用系统;重组化原则(reorganize),即以生态经济系统最优化运行为目标。很显然,循环经济的实施将使资源和能源得到最合理和持久的利用,并使经济活动对环境的不良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

可持续发展是针对全球面临的生态危机而提出的一个全新的概念。1987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出版的《我们共同的未来》给可持续发展下的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通过的《关于环境与发展里约热内卢宣言》中进一步将这一概念阐述为:“人类应享有与自然和谐的方式过健康而富有成果的生活的权利”,并强调:“各国政府应与国际组织合作,酌情按照环境发展会议各项决定的执行情况,特别要按照关于《21世纪议程》的决定来制定促进可持续发展全国战略。其目的在于确保对社会负责的经济发展,并为后代的长远利益保护资源基础和环境”。它强调了四个原则:(1)公平性。包括代际公平、代内公平,以及资源利用的发展机会公平三个方面。(2)协调性原则。一是生态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二是经济发展规模与生态环境承载力的协调。主张保护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和功能,将人类对自然资源和环境的利用限制在其承载能力范围内,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3)高效性原则。强调经济资源的合理利用,在经济资源开发中应针对经济资源的特性,协调资源开发、保护与经济交往之间的关系,科学合理地规划、开发和保护好不同属性的经济资源,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独有的内涵,并尽可能地延长其使用寿命,实现经济资源的持续利用。(4)发展性原则。可持续发展是以满足当代人和未来各代人的需求为目标,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类的需求内容和层次将不断增加和提高,可持续发展本身也不断地从较低层次向较高层次发展,呈现出渐进、上升过程。

二、生态文明是可持续发展得已实现的必由之路

生态文明是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模式,在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组成一个稳定高效的系统,通过复杂的物质链和物质网,系统中一切可以利用的物质和能源都得到了充分的利用。生态文明系统中的生产组织,是人类社会与自然社会系统相互作用最为强烈的一个子系统,这主要是表现为它快速、大量地从自然资源库中提取、消耗各种再生和不可再生的原料;在生产各种产品提供各种服务的过程中大量地排放各种废物;不同产品在短时间被人们使用后,最终以废弃物的形式返回大自然。而生态文明系统中的生产组织最基本的目标是降低因为生产浪费的大量材料和能源对自然界的生态系统造成的负面冲击。所以通过环境关系,生态文明生产组织的基本目标与可持续联系起来,生产组织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对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影响。通过闭路循环,减少生产组织对资源和能源的大量消耗和对自然环境的污染,它不仅满足了现在的发展需要,同时帮助下一代能够有能力满足自己的需要。在建设生态文明系统中,通过掩埋式垃圾处理场、清洁生产、绿色化学、环境技术等方法,将会有更多的资源可以利用,更少的空间被占用,从而在环境因素上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生态文明系统要求把工业经济活动组织变成为“自然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封闭式流程,所有的原料和能源要能在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利用,根据科学规律,有效利用有限的各种资源,最大限度地优化配置全球经济资源,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控制在尽可能小的程度。从系统的角度来思考,生态文明系统要求经济的增长必须以集中资源,消除多余,提高效率,力争效益来实现。因此,生态文明是可持续发展在经济方面的重要支持。

三、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具体实践

1.循环经济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载体。建设生态文明,强调要从大多数人的利益着眼,从子孙后代的幸福立足,在生产、消费等各个领域防止对能源资源尤其是不可再生能源资源的无限索取和透支使用,做到能源资源长盛不衰、生态环境永续友好。而循环经济是国际社会在寻求解决资源、环境与经济增长之间矛盾的过程中探索出来的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这种新的发展模式最大的特征是物质的循环、高效利用和环境友好的发展模式,即“资源能源消耗少、经济效益高、污染排放小”的新型经济发展模式。强调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是循环经济的核心内容。因此,发展循环经济和生态文明建设具有一致性,发展循环经济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和载体,而生态文明则是循环经济的必然结果。

2.循环经济是遵循生态文明发展规律的必然选择。工业革命以来,世界各国(尤其发达国家)经济的飞速发展是以大量消耗能源资源为代价的,破坏了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而生态经济、循环经济理念的产生和发展,则是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深刻认识和反思的结果,也是人类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中陷入资源危机、环境危机、生存危机时深刻反省自身发展模式的产物。循环经济要求遵循生态规律和经济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与优化环境,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的基础上发展经济,使生态经济原则体现在不同层次的循环经济形式上。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发展理念和模式,其关键在于加速经济转型。即要按照生态经济理论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从传统的资源依赖过量消耗型、粗放经营的经济增长方式向资源节用循环型、集约经营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四、发展循环经济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有效途径

目前我国在取得巨大经济发展成就的同时,生态环境形势严峻:一是森林质量不高,草地退化,土地沙化速度加快,水土流失严重,水生态环境仍在恶化;二是农业和农村水源污染严重,食品安全问题日益突出;三是有害外来物种入侵,生物多样性锐减,遗传资源丧失,生物资源破坏形势不容乐观;四是人口规模庞大,素质较低,人口老龄化严重;五是资源危机显现,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资源人均占有量低;六是生态功能继续衰退,生态安全受到威胁,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急剧增加,全国大气污染排放总量仍处于较高水平,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等等。上述生态环境现状不仅给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的破坏力,而且制约了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发展循环经济是整体上降低资源消耗,解决资源矛盾,有效控制污染的战略选择,同时是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增强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措施。循环经济生态系统理念引入经济运行机制,将环境保护渗透到经济活动的全过程,从经济发展初始阶段就注重了保护生态、保护环境和经济建设的协调统一,从而使可持续发展成为可能。

五、人类社会的发展趋势:生态文明――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

第6篇: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范文

xx县人民政府县长xxx

xx县位于山西省东南部,太行山东南端,是一个干石山区、革命老区和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也是一方历史悠久、民风淳朴、山川壮美、气候宜人、区位优越的宝地。改革开放以来,xx县委、县政府坚持把推进生态环境建设作为改变全县贫困落后面貌的一项基础工程、治本工程、造福工程来抓,20年如一日坚持不懈,29万人民群众齐心协力,取得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步提高、协调发展的突出成效。站在新世纪新阶段,回顾我县生态环境建设的历程,展望我县生态经济建设的前景,我们倍感自豪,也更加充满信心。

发扬艰苦奋斗精神,生态环境建设迈出大步伐

一是持续大搞荒山绿化和退耕还林。改革开放20多年来,xx县八任书记、十任县长紧紧围绕“在万分之一的国土上搞绿化、做贡献”的战略决策,持续开展绿化接力赛,带领全县人民群众树绿化志、干绿化事、创绿化业,将原来只有7万亩次生林的荒山秃岭建设成为近90万亩的涛涛林海,使全县150多个山头无山不绿,3368条沟壑沟沟有林,森林覆盖率达到47.6%。为加强对森林资源的保护,从2000年起,我们发动群众肩扛手抬,用石头垒起了7000多华里的森林防护墙,被誉为“天下第一墙”,并夺得上海大世界吉尼斯纪录。

二是突出狠抓小流域治理和水土保持。我们坚持把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小流域治理作为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建设良好生态环境的一项重要举措来抓,沟坡岭河滩科学规划,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累计新修基本农田8万亩,完成小流域治理面积20万亩,打井建水窑7000孔(眼),建成各类饮水工程184处,解决了全县287个村庄、9.7万人的饮水困难问题。

三是积极开展城镇绿化和小城镇建设。我们以打造中国北方绿城为目标,按照风景化、园林化、林荫化、多样化的要求,见缝插绿,拆墙透绿,持之以恒地大抓县城绿化工作,县城及县城周边绿化总面积达到2406亩,绿地面积达到1267亩。建设园林化庭院、园林化单位、园林化小区80多个,县城绿化覆盖率达到20.54%,绿地率达到11%,人均公共绿地达到21.81平方米,山水园林县城初见雏形。与此同时,积极推进园林化乡村建设,全县涌现出了常平、晋庄、桥上等一批园林化乡镇和小逢善、河西庄、西柏林等一批园林化村庄。

四是大刀阔斧治理工业污染。近年来,我们采取“关、停、并、转”等办法,先后取缔中小企业65个,淘汰关闭落后生产能力企业8家。投入巨资对重点企业进行污染治理,大力推行清洁无害化生产,使企业内部变废为宝,化害为利,吃干榨尽,实现循环生产。目前,全县工业废水污染排放达标率达到96%,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87%,工业污染防治工作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探索绿色经济路子,生态环境建设带来新效应

在大力推进生态环境建设的同时,我们依托全县良好的生态优势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努力实施绿色战略,积极发展绿色经济着力培育绿色产业,初步走出了一条发展绿色经济的新路子。

第一,生产生活环境明显改善。从1978年到2004年的20多年间,全县森林覆盖率由5%提高到47.6%。水土流失面积由83%下降到15%以下,年侵蚀模数由4300吨下降到了150吨,年降雨量达到近600毫米,气候相对湿度提高了15个百分点,无霜期延长10—15天,旱、洪、雹、霜等自然灾害减少43%,豹、鹿、红豆杉等濒危珍稀动植物重现高山深峡,全县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我县也因此荣获了“全国造林绿化先进县”、“全球环保500佳提名奖”和“全国生态建设示范区”等荣誉称号。

第二,绿色产品开发初见成效。全县绿色种植基地面积达到20万亩,有7个农产品通过国家绿色认证,奶牛、肉驴特色养殖发展势头良好,全县建有奶牛、肉驴养殖小区36个,奶牛达到1650头,肉驴达到2900头。农业产业化进程明显加快,九牛寨乳业、郭氏羊汤、紫团饮业、辛寨陈醋、西街裕丰酿造、西柏林豆制品等农业龙头企业规模进一步扩张,带动了一产发展,促进了农民增收。去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136元。

第三,旅游产业开发快速发展。地外我县东南部的太行山大峡谷,绵延百里,景色奇异,是国家森林公园和国家地质公园。近年来,我们充分依托景区良好的生态环境,加大综合开发力度,制定了整体规划,修建了旅游循环路,改善了通讯设施,开发了旅游商品,兴建了接待设施,打造了八泉峡、红豆峡、黑龙潭等一批精品景点,尤其是在北京、郑州、石家庄、太原等城市举办了宣传推介会,去年5月份成功举办了“中国长治·壶关太行山大峡谷国际攀岩邀请赛”,进一步扩大了太行山大峡谷的知名度。

第四,企业技术创新步伐加快。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绿色经济的大力发展,大大加快了全县企业的技术改造和环保治理,促进了企业技术创新、产品更新换代和产业升级。常平集团200万吨炼钢一期工程采用世界一流的四机四流连铸技术,环保严格按照国家要求采用二次除尘,转炉采用全电脑控制,实行清洁式生产,是长治市第一家环保型钢铁企业。壶化集团4000万发钢性药头电雷管自动生产线项目的设计规模、生产工艺、自动化程度居世界领先水平。环海集团20万吨热轧不锈钢带项目科技含量高、环境污染小,具有国内一流水平。庄益通公司1000吨电子精细硅微粉项目在科技含量上更是达到了一个新高度。在这些高新项目带动下,县域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2005年全县生产总值达到17.8亿元,财政收入达到2.5亿元。

坚持科学发展理念,生态经济建设再创高水平

搞好生态环境建设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去年我县被中国国土经济学研究会确定为山西省首家全国中小城市生态经济建设实验区,为我县加快生态环境建设,促进县域经济持续快速发展,赢得了难得的机遇。我们决心以此为新的起点,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生态环境建设为基础,坚持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建设、环境保护相结合,坚持生态建设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努力推进生态与经济双赢共进:

一要在生态环境建设上实现新飞跃。牢固确立生态环境不仅要保护和修复,更要注重建设的理念,把建设“绿色壶关”作为最大的生态工程,在发展中优先保护生态环境、在建设中优先建设生态环境,继续大搞植树造林,切实抓好低效林改造相混交林建设,全面加快草地发展、城镇绿化、通道绿化、园林化建设等生态环境建设基础工作,力争利用3—5年时间彻底绿化剩余的近20万亩荒山面积,使全县有林面积达到10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50%以上。

二要在生态农业开发上实现新突破。坚持走“公司+基地+农户”发展之路,实现规模化经营,多元化发展,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重点培育壮大紫团、壶化、开源三个乳制品加工企业,玉米加工、小杂粮加工、陈醋、羊汤、豆制品加工等8大龙头企业,积极引资建设肉制品加工项目。突出抓好优质玉米、小杂粮、无公害蔬菜、中药材和食用菌基地建设。大力发展优质奶牛、生猪、肉驴、羊、鸡和特种养殖。认真搞好农业高科技项目的引进推广工作,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同时,要继续抓好小泉小水、小流域治理、中低产田改造、节水灌溉、农村交通、沃土工程和农村沼气等农业基础工程建设,不断改善农业和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农民增收,加速农村发展。

三要在做大旅游产业上实现新目标。牢固树立抓旅游产业就是抓生态经济的新理念,按照开发与保护并重的原则,搞好太行山大峡谷自然风光旅游区各景区详细规划,建设旅游专用交通道路,加大精品景点开发力度,完善旅游服务设施,强化旅游宣传促销,增强旅游知名度和美誉度,力度在太行山大峡谷拥有国家地质公园、国家森林公园两块牌子的基础上,把大峡谷建成国家aaaa级景区,培育成全第市一、全省一流、全国有名的旅游胜地。

第7篇: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范文

关键词:京津冀;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

一、前言

生态环境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自然物质基础,而人们对生态环境所树立的正确思想观念和对生态环境全面科学的了解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推动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有效而顺利的实现。随着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日益突出,2014年10月7日至11日、10月17日至20日两轮恶劣的雾霾天气过后,京津冀地区遭受到10月第三次重雾霾侵袭。京津冀地区连续发生雾霾天气,2014年的雾霾天气成为近60年来同期最多。由此看出,京津冀大气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并且,生态环境问题在危害着人民身体健康的同时,已明显成为影响京津冀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因此,把京津冀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在可持续发展的层面上进行治理和改善,这对实现京津冀区域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相关概念

(一)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着眼于未来长远发展的经济增长模式,是指达到了经济与社会的资源和环境的协同发展,既能够满足当代人的生产和生活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生产和生活需要的发展,是作为我国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之一。可以说,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在文明发展的阶段中对其工业文明进程进行反思的结果,是人类为了解决生活环境同经济生产和人类社会之间的问题,特别是全球性的环境污染和广泛的生态破坏,以及它们之间关系失衡所做出的理性选择,必然选择。

(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

自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提出和出现,到与“生态环境”一词的必然相遇,可以说,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是它们相遇之后迸溅的可爱的火花。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最早是由生态学家首先提出来的,并将其称之为生态持续。通过对以往学者观点的总结,我们将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定义为,通过对生态环境的科学保护和开发,使生态环境达到良好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实现生态、社会和经济同发展共进步,使人类的生存环境得以持续。

三、京津冀区域生态环境现状与问题

(一)水土流失问题严峻

水土流失比较严重的地区主要集中在西部以及北部的太行山的正东面和燕山山地附近,严重的洪涝和凶猛的泥石流,几乎每年都会造成水库淤积,以致于水库本身的调控功能失调,调节效果不能达到理想状态,受其影响最深的便是官厅水库和密云水库,山地的水土流失给这两大水库的行洪和供水问题造成了重大实际性影响。有学者指出,在未来的30年内,如果未能对两大山地的水土流失区域进行及时合理的科学治理,官厅水库和密云水库的调控功能仍会继续失调,后期只会更加增大洪涝灾害的隐患,增强供水的难度。

(二)土地沙化问题极易造成沙尘暴

冀北地区的土地沙化对京津风沙天气影响比较大,从而容易产生沙尘暴天气。沙尘暴所产生的环境污染不仅损害人体健康,而且对城市的交通安全和众多行业的正常生产活动都有着重大的影响。

(三)水资源短缺,水污染现象增多

首先是水的供求问题日益严重,水资源短缺严重阻碍了本地区人们正常的生产生活和经济。即使我国在2010年开展了南水北调工程,但实际上人们对本土水库供水的需要并没有太多改变。另一方面则是供水质量下降,水质愈加恶化,各个城市中的地表水和地下水源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各种类型的污染,甚至有些水库已经出现了富营养化现象,使饮用水的安全保障成为问题。

(四)贫困地区的生态经济处于恶性循环之中

以河北北部地区内的许多县区为例,这些县城不但所处的自然环境十分恶劣,影响日常生活,而且多数属于国家级贫困县。当地农民基本都为贫困人口,主要的生产因素便是劳动力,再加上落后的文化观念,人们不得不采取广种薄收的生产方式来养家糊口。对土地过度的开垦给当地土地造成了严重的破坏,从而使水土流失问题更加严重。水土流失问题的严重只会更加降低土地的生产力,这无形之中又迫使当地人们进一步加大对土地的开垦,使得上游地区更加处于生态经济的恶性循环之中无法逃脱。

四、京津冀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对策

(一)树立正确的可持续消费观念,建立可持续消费模式

我们作为消费环境的主体,应该努力把消费的正常发展建立在可持续消费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相统一的基础之上。首先京津冀各地政府应进行有力的引导和宣传,使人们转变之前错误的、不可持续的消费模式;其次人们自身应树立生态可持续的观念意识,注重环境消费的科学性、合理性、节约性,建立符合现代社会需要的可持续的消费模式。

(二)保护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首先,加强对现有土地资源的保护力度,尤其是农村中的农业用地,严厉抵制以牺牲农业用地来促进经济增长的做法,鼓励保持合理科学的农业用地占地面积。其次,合理开发和利用现有的土地资源,科学生态的提高土地基本的生产能力,并且建立土地集约利用机制,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三)加强京津冀区域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和改造

总体来说,北京地区这一负有国之重任的地区最好应侧重于利用信息科技技术,加强对已有产业集群的生态工业园区改造,起到作为首都城市的榜样效应。天津市作为北京市的好伙伴好搭档应从具有优势的传统产业入手,以滨海新区的新兴发展为改造基础,建立具有本市特色的生态工业园。而河北地区应大力提高工业园区生产设备的质量效率,对高耗能、高污染行业进行合理控制和规划。

(四)建立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利益协调体系

一是应建立京津冀区域大气联防联治机制,来治理类似于雾霆等严重的大气污染问题;二是应构建可跨界断面考核的生态补偿机制,以此来促进各个流域的跨界水质监测体系的完善;三是应强化要素生态补偿机制,因环境治理而蒙受巨大亏损的企业和农户,京津冀地区都应给他们予以及时的补偿和合理的政府帮助。四是应建立京津冀区域跨界的资源开发和环境污染纠纷仲裁机制,可依据现有的有关环保法律法规和条款,利用我国法律的威严和力量来完成对生态的补偿,处理解决因跨界资源开发和环境污染所导致的需要及时仲裁的纠纷。五是建立区域性质的生态网络共享机制,此机制由管理平台和科研及数据两个平台组成。管理平台的基本设定是可超越各区域行政界线的,而科研及数据的平台,则是以高端的科学技术联合监测和统计污染物区域的地理位置和时空分布。

五、结论

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目前京津冀区域面临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和挑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无疑将成为实现经济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而京津冀区域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顺利实现,必须要促进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同发展,并且需要政府、企业和居民的共同努力来实现,而企业尤其要对其给予重视,同行业之间应彼此监督,互相学习,定期开展行业沟通会议,以科学的技术来减少生态环境的污染。(作者单位:天津商业大学)

参考文献:

[1]白丽,王健,刘晓东.环首都贫困带生态补偿标准研究[J].广东农业科学,2013,(3).

[2]潘家华.持续发展途径的经济学分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3]刘晓春,白婕.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主要问题和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1).

[4]Ehrenfeld,J.Industrial ecology:a new field or only a metaphor[J].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04,(12):825-831.

第8篇: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范文

##县人民政府

(====年=月==日)

近年来,我县围绕构建“速度##、和谐##、诚信##、小康##”的目标,把改善金融生态环境纳入了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以江华列入永州市创建金融生态环境示范县为契机,积极改善金融生态环境,取得了良好效果。目前,全县金融业经营环境不断优化,金融支持地方经济发展力度不断加大,形成了经济金融“双赢”的良性循环。截止====年底,全县金融机构各项贷款比年初净增贷款=亿多元,增长==;各项存款净增=.=亿元,增长==;不良贷款比年初减少====万元,下降==;全县所有金融机构均实现了盈利,共盈利====万元;金融机构的贷款近几年以平均每年==以上的速度增长。全县====年完成GDP==.=亿元,比上年增长=.=;完成财政收入====万元,剔除政策性减收因素,比上年增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元,比上年增长=.=。在改善金融生态环境过程中,我们立足本县实际,狠抓了以下三个方面工作:

一、强化舆论导向,树立正确的金融工作观

要想金融部门加大信贷有效投入,正确的金融工作观是思想基础。我们县委、县政府历任领导都充分认识到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落后地区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金融部门的大力支持,一直以来都想方设法营造良好的舆论导向,即全县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金融工作,支持金融工作。一方面,形成重视金融工作的合力。县委、县政府多次在全县经济工作上和金融工作会议强调金融工作的重要性,金融机构信贷投入对拉动全县经济发展的助推作用,并大力支持金融部门创建金融安全区。同时,在====年改善金融生态环境的过程中,我们及时成立了以县委副书记、常务副县长任组长,县政府办、纪委、检察院、法院、公安局、司法局、工商局、财政局等==个单位为成员的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积极牵头组织,促进多方协调配合,达成共识,化解矛盾,解决问题,在全县范围内形成了齐抓共创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合力。研究制定出台了《关于改善##县金融生态环境的方案》,明确了搞好全县金融生态环境的工作思路、工作步骤和工作措施,建立工作责任机制,探索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提供创建工作保障。另一方面,通过宣传提高社会影响力。我们充分发挥电视、刊物等媒介的导向作用,在全县营造了良好的改善金融生态环境的舆论氛围。县电视台拍摄了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专题片——《金融生态富瑶乡》,在县有线台连续播放;在《##工作》等县内杂志上开辟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专 ,重点宣传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性和工作步骤;组织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专题上街宣传和咨询活动,宣传省市政府和人民银行关于创建金融生态环境的政策精神,宣传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重大意义和取得的成效,宣传诚信方面的正反两种典型。行之有效的宣传,使广大干部群众充分认识到改善金融生态环境,不仅是金融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更是改善区域投资环境、形成资金流入“洼地”效应、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关键所在;认识到要实现我县经济健康“快跑”,必须有持续、有效的资金投入作为支撑,从而大力支持和参与金融生态环境的建高工作。

二、强化服务意识,搭建金融业发展良好平台

要想金融部门加大信贷有效投入,良好的金融业经营环境是保障。我们强化服务金融部门的意识,积极为金融部门营造良好的经营发展环境。一是完善机制,构建新型政银关系。多次组织召开政银恳谈会、金融工作汇报会,促成政银相互交流、相互沟通,就金融部门经营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和专题研究,提出可行的建议和措施,并积极促成县直有关部门及时为金融业解决经营发展中遇到的实际困难。二是寻找载体,推动银企合作。组织召开银企座谈会,促成银企消除误会,形成互相支持、共同发展的良好意识。同时,积极寻找和推荐优势项目,为金融部门投入提供有效载体。通过湘西开发银企洽谈会,组织银信部门和民营企业签约银行贷款项目=个,贷款额达=亿多元;通过永州市第一届银企洽谈会上,签约项目=个,贷款额====万元;通过县庆招商洽谈会,签约项目==个,贷款额=== =万元。三是推进改革,培育市场化的金融机构主体。密切关注当前农村信用社改革面临的种种新情况、新动向、新苗头,切实防范和化解各种不稳定因素,利用优质资产置换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积极推动农村信用社改革工作,使我县农村信用社成为全市第一批符合发行中央银行票据的农村信用社,为加快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农村经济发展增强了后劲。四是充实基金,推动小额担保贷款发放。我们成立了下岗失业人员小额贷款担保机构,按市政府要求对担保基金进行了充实,对下岗失业人员小额贷款实现===担保,有效防范农银信部门发放小额担保贷款的风险。====年,全县共发放小额担保贷款===万元,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提供了有利保障。五是财政支持,充分调动金融部门积极性。我们与县内各金融机构分别签订了《信贷投入目标责任书》,对完成信贷投入任务的,实行与招商引资统一的奖励政策,给予专项奖励。====年底,我们对全县金融机构分别进行考核,由县财政兑现奖励近==万元。

三、建设诚信江华,营造良好金融生态环境

第9篇: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范文

[关键词]区域金融生态环境、经济发展、关系

中图分类号:F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45-0159-01

仅就我国来看,对于金融环境的相关研究具体开始于上世纪末期,相比于欧美发达国家,起步较晚,但是近几年的发展趋势非常迅速。进入新千年以后,有关于金融生态环境的研究和建设项目也越来越多。区域金融生态环境的具体含义指的是,在区域范围内金融系统与其他系统构成的生态环境链,与经济发展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就目前来看,虽然我们对于这一点的研究取得了明显的进步,但是我国在区域金融生态环境中依旧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例如,具体的金融法制依旧不健全、政府的引导作用也没有完全发挥、社会信息体系也没有建成。如何解决这些现实存在的问题,是目前我们工作中一个必须面对的问题。

一、两者之间的关系

1.1 区域金融生态环境对经济发展有极大的影响

在整个国民经济体系中,金融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而金融生态环境的优劣对于经济发展的影响也非常大。总的说来,当前我国的区域金融生态环境中起着重要作用的还是银行贷款,如果在某一个区域内,银行贷款的数额比较多,那么其金融环境就会比较好,对于该地区的经济发展起到的促进作用也更加明显。由此可见,资源的优化配置和资金受到区域金融生态环境的影响非常大,在这种情况下,更加能够体现优化区域生态经济环境的重要性。对于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来说,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我们在具体的经济活动中更加应该遵循市场的价值规律,从这一点来说,我们也应该对区域生态金融环境不断优化,这样才能最大程度的保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2 区域金融生态环境对经济安全有极大的影响

我们所说的金融主要包括了银行、保险、证券和基金等方面的内容,无论是哪一个都是我们国民经济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假设,金融生态环境比较差且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到位,那么就有可能成为区域内金融的不安定因素,严重威胁着经济安。此外,在这种环境下,还会严重影响到国民经济收入,给社会造成比较严峻的就业压力,对于社会安定也有非常大的影响。再者,如果金融生态环境较差,还容易出现,企业生产效率低下产业结构优化效果较差等情况;总之一句话,一个相对较差的金融生态环境对于经济及社会的影响都是负面且明显的。

1.3 区域金融生态环境是衡量经济改革的指标之一

结合研究及实践我们可以看到,区域金融生态环境主要包括产业机构、法制环境、政府职能以及社会信用体系等具体的内容,无论是这几项中的哪一个都对于经济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再者,结合国外的经验来看,区域金融生态环境对于经济发展速度的快慢也有比较明显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应该将整体经济发展和区域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有机的结合起来,这样才能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一个更为理想的环境,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添柴加火。

二、改善优化区域金融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发展

2.1 产业优化升级

首先,我们应该对区域金融生态环境有一个比较客观、全面的认识,这样才能够充分利用自身存在的资源和优势。政府在指定相关法规、政策时,必须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包括:自然资源、市场环境、劳动力情况等,这样才能够最大程度的挖掘出区域范围内的经济发展潜力。

再者,政府还要起好带头作用,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如果区域范围内是一中小型企业为主的话,政府就必须针对这些中小型企业的特点制定相应的政策,鼓励企业自主创新,促进企业向高科技企业进行转变,这样才能改善区域内企业的整体实力,才能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大的助推作用。

最后,不断优化市场机制,为经济发展服务。在这一点上,政府首先要对区域范围内的市场规律进行客观的调查,然后找出相应的规律来制定维护市场秩序的方法,在这种情况下,政府才能够更好地对产业结构进行优化。

2.2 构件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

在经济发展中,信用是一个不容被忽视的方面。要想致力于构建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构件一个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可以说是高楼之基。

首先,根据区域范围内具体经济信用现状,结合国家的法规和政策,对于经济活动中一些失信活动进行严厉的惩罚,给社会营造出一种经济活动必须遵循一定规律的气氛,并以此来维护市场秩序。

其次,还应该成立专业的服务机构,加大监管力度。该机构必须在国家法规政策的指引下,对经济活动的信息进行搜集和整理,然后采取相应的措施减少经济活动失信行为的发生。同时,还应该加强政府与企业之间的沟通,实现信用资源的共享,双管齐下,来为维护经济信用体系保驾护航。

最后,构件信用担保制度。就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信用担保制度缺乏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因此构件信用担保制度非常有必要;采取一些必要的手段对于贷款和还款行为进行规范。随着我国整体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小型企业发展的速度也越来越快,作为与之关系密切的贷款和还款也应该有必要的发展,才能满足现状。

2.3 创造良好的环境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我国与世界经济的交流也越来越频繁,这也从客观上加剧了金融市场的竞争;此外,我们还存在着政府干预经济过多、非公有制经济进入金融市场困难大的问题,这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都是非常不利的。针对这样的情况,政府就应该减少对于金融市场的干预,把市场的事情交给市场去处理,降低进入市场的门槛,充分发挥金融市场的调节作用;在这个环节中,政府应该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监督上。

2.4 加强不同区域间的交流和合作

首先,政府应该进一步加强对外开放的程度,加强与周边区域之间的经济合作交流。在当下,金融本身就是一种市场流动活动,活动范围非常之大,在这种情况下,政府更应该把更多的工作重心放在引导作用的发挥上,加强对于区域经济和企业的宣传,以此来助推吸引资金的工作。

再者,对于国外一些先进经验应该抱着谦虚学习的态度,积极引入。在这一点上,需要注意的是,在引进国外先进经验上必须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否则很有可能不仅无法发挥其预期作用,还有可能出现负作用。

结束语

经过文章的探讨,我们可以看到区域金融生态环境对于经济发展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必须深度挖掘两者之间的关系,找到他们的切合点,通过科学的手段,对经济的发展起到助推作用。

参考文献

[1] 杜凤娜.中部地区金融生态环境优化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13,102:35-39.

[2] 郭露.区域金融生态环境对中小企业融资的影响及优化研究[D].湖北工业大学,2014,11:31-34.

[3] 李嘉晓.区域金融生态环境的理论阐析及其优化对策[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1:117-121.

[4] 李嘉晓,秦宏. 区域金融生态环境:理论阐析、优化价值与优化对策[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3:115-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