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雪梅的古诗范文

雪梅的古诗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雪梅的古诗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雪梅的古诗

第1篇:雪梅的古诗范文

一、我们可以借助书上的插图,结合幻灯片、绘画、多媒体等手段,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帮助他们感受诗中的画面美。如在教学《小池》时,可以出示本课的教学挂图,让学生细细观察,然后指导学生从挂图中找出古诗所描写的“涓涓细流”、“浓密的树阴”、“停落的蜻蜓”、“初露尖角的小荷”,启发学生想象优美、宁静的“泉池小荷图:,更加深入的体会了“惜”、“爱”、“露”、“立”几个动词的巧妙运用。学生形象思维和想象力结合,可以更好地领悟文章的内涵。

二、教师可根据诗意,以生动形象的语言进行描绘,帮助学生把优美的诗句转化成直观的具体景象。如讲《春晓》时,通过教师声情并茂的描述,把春天美好的景色展现春来:盛开的桃花,欢快的小鸟,柔和的春风……随着悦耳的鸟叫声,和着优美的配乐,学生仿佛自己就在那一幅美妙的画面中,想象力也随之而来。

三、教师可以根据古诗内容适当提出相关问题,引导学生思维、想象,从而更好地理解诗文内容和意境。如教学《所见》:“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越。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教师可以提问:骑牛高歌的牧童,想捕蝉时为什么“忽然闭口立”?在生活中你要捉小鸟或昆虫时又是怎么做的呢?使学生有自己的生活实践联想到诗中所描绘的画面,切实感受诗所表达的意境。

四、运用情景教学法,引导学生感受意境美。在教学古诗时,教师要通过多种方式,多种渠道创设情境,因学生入“境”,展开合理的想象。具体方法有很多:一是介绍作者及背景,介绍作者生活的时代、环境,把握作者作诗时的特殊心情去读诗去想象。二是联系现实生活,把现实生活中学生熟悉的事物引入古诗中,拉近距离,好像在诗和现实生活中搭起了一座桥梁。三是运用直观法,在古诗教学中往往由于条件的限制,不能实景实物进行观赏,可以通过出示幻灯片、图片和录音等辅助手段,教学时指导学生想象诗中的情节、场面。例如《江雪》这首诗,启发学生思索和联想:“大雪漫天飞舞,北风呼啸,天地间白茫茫一片的场面。”从而更好地理解诗文内容和意境。

五、 逐字分析,在理解语言的基础上展开想象,从而达到体会古诗的意境及内涵。古诗语言精练、含蓄、优美,教师应抓住重点字、词,让学生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字义,引导学生理解语言,了解大意。如《梅花》这首诗,学生通过对“凌寒”、“独自”、“唯”、“遥知”、“暗香”这几个词的理解展开想象,很快就会知道这首诗歌是在赞美梅花,因为它不畏严寒,散发着芳香。

第2篇:雪梅的古诗范文

摘 要:古诗审美教育可以培养学生语感,提高学生语言能力;启迪学生智慧,发展学生思维;净化学生情感、陶冶学生性情;美化学生心灵,培养学生品德,小学古诗审美教育的功能是不可忽视的。古诗中的语言美表现在独特的音乐美、语言的精确、凝练和朦胧美,这是其它文学体裁所不能企及的。

关键词:小学古诗;古诗教学;审美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4-054-02

素质教育是一种着眼于开发人的内在潜能,以完全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教育。而审美素质是人格修养的重要方面,是人文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重视美育,重视学生的审美教育,将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自古以来诗对一个人的文学修养非常有用。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我们应该抓住古诗这一教学内容,帮助学生认识美,感受美和创造美。

一、古诗教学在整个语文教育中的地位

古诗是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它凝练含蓄的语言,深邃的意境,倍受人们的喜爱。它以极简练、形象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幅色彩明丽、动静相宜的画面,创设了优美的意境,表达了真挚的情感,千百年来脍炙人口。

古诗词把色彩美、画面美、意境美与艺术妙笔融为一体,有着特殊的审美功能,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诗中有画”、“诗中有情”、“诗中有理”,既闪耀着美的光彩,又给人以深刻的启迪;既抓住“亦画、亦情、亦理”的特点,又引导学生思想情操上受到美的陶冶和升华。因此小学古诗词教学的过程其实是鉴赏美的过程。

古诗词教学可以汲取古诗有益精髓,弘扬民族文化。古诗词不仅体现诗人对社会事物、人情哲理的深刻认识,更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的思想结晶。它能让学生珍惜新生活,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以及思乡惜友之情,同时教给学生阐事明理,为人处事之道,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并且,还可以培养学会在音乐、建筑、绘画等方面的兴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如何探索小学古诗中的美育资源

1、通过逐字分析,反复吟诵,品味古诗的语言美。古人作诗十分讲究语言的含蓄凝练,用词的恰当确切,有时一字一句都包含了极其丰富的思想内涵,有的是“传神”之笔,有的是“点睛”之句,诗人追求的是“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境界。因此,在古诗教学中引导学生品味古诗的思想内容和写作艺术,以及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古诗的语言美是指古诗的语言凝练、生动、形象,常常用夸张、比喻、象征等手法来描写环境的美、社会的美和艺术的美。正由于古诗的语言精练、含蓄、优美,教师应抓住重点字词,让学生读字音,认清字形指导学生理解语言,了解大意。

2、运用电教媒体及自我表演等形式,创设古诗情境,感受诗的意境美。意境,是创作者的审美体验、情感与经过提炼、加工后的生活图景融为一体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诗不同于小说,它不可能像小说那样,按照生活矛盾发展的过程铺叙开去。如:在教学《江雪》时,我放映诗中之画的电影片段:大地银妆素裹,在雪花纷飞的江面上,一位老翁独坐一叶小舟,在寒风中垂钓。影片把学生带入诗人刻意营造的孤独、冷清、寂静的世界。

3、通过分析、解读,体会诗的情感美。读诗的过程就是探求作者灵魂的过程。学生在感知阶段已渐渐走进了作者的心,所以教师要找到学生生活经验与诗词所述之情的契合点,恰到好处地点拨激起学生已有的相似情感,体验作品的情境,实现“诗中有我”的融合。如:柳宗元的《江雪》一诗,描写了江面落雪纷纷,渔翁独钓的景色。看到这里,学生脑海里自然会浮现出一幅孤寂的画面,进而体会到诗人的孤独之感,领会到诗人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贵品质,教师要帮助学生透过抽象的语言文学感受到生动的美的形象。

4、通过想象,感受古诗的绘画美。中国的诗歌讲求意境,意境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所描绘的生活图景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如:王维的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画面如电影镜头般出现在大家面前:边疆沙漠,浩瀚无垠,一片空旷之中,烽火台燃起的浓烟使得天地似乎相接;落日,在地平线的尽头,带着大漠的苍凉,留下了唯一暖色的形象。这儿应该让学生把自己对这句诗的理解稍微画一画。

在教学中我抓住古诗“诗中有画”的特点,把“诗”与“画”结合起来进行教学,通过作画,具体而形象地再现古诗中的画意,唤起学生丰富的联想,从而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古诗的画面美。

5、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领略古诗的音乐美。对中国诗的音乐美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探讨了声、韵、顿的特点和在诗中的运用,认为声、韵、顿由不自觉到自觉的巧妙运用产生了中国诗,尤其是古诗的音韵与节奏的谐和,形成了强烈的音乐美感。音乐性是诗歌的艺术生命,音乐美是诗歌的文学特质。诗歌的音乐美主要表现在音韵的和谐、节奏的铿镪,平仄的协调、声调的抑扬顿挫。根据我自己的教学实践体会到,诗歌教学的效果要靠多种形式让学生诵读。或集体放声朗读,如潮水奔腾;或自由低声微吟,如细流涓涓;或一人登诵,众人赏听;或男女分队轮读,比赛吟咏。让学生读的根本目的,并不仅仅是让学生懂的停顿、重音、速度、语调的要领,而是为达到“目视其文,口发其声,心同其情,耳醉其音”的效果。如:教学(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的“杨柳绿千里,春风暖万家”的这一句对联时,我是这样引导的:首先,教师示范对联的读法,学生感悟吟诵的语气。接着,提示注意读的节奏要相同,以显示其对应关系。上联一般要吟诵得低缓一些,下联一般要吟诵得高而平。

6、通过探求意蕴,领悟古诗的哲理美。生活中有美,教学中也有美。祖国文化源远流长,古诗在我国文化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要注意运用美学原理处理教材,根据古诗的具体内容和学生 特点,设计出多种形式优化课堂教学,使古诗的教学成为语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让学生品尝美,使他们的思想感情、审美理想与诗人产生共鸣,在共鸣中体会诗中蕴含的各种形式的美,以提高学生审美能力,达到很好的美育目的。作为小学教师有义务带领学生在课堂上体会古诗的语言美,感受古诗的绘画美和音乐美,领会古诗的意境美、情感美,理解古诗的哲理美,从而引导学生学会鉴赏美,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加强学生的审美特质。

第3篇:雪梅的古诗范文

从源头上看,哲学与诗本是一体,大哲学家与大诗人往往心灵相通。老子、黑格尔、赫拉克利特、尼采的哲学著作放射着经久不散的诗的光辉,而屈原、李白、苏轼、但丁、哥德的诗篇里回荡着千古不衰的哲学喟叹。但哲学深奥抽象的特点,让学生在学习中总感到非常困难,一方面是哲学对提高人们思维能力上的巨大诱惑,另一方面,人们对作为最高层次的理论思维方式的陌生乃至恐惧,让许多人不得不发出这样的感慨:哲学,要说爱你不容易。而古诗以优美凝练的语言、朗朗上口的韵律、动人心魄的情感、深刻经典的哲理,深得师生的喜爱。哲学的智慧与优秀古诗词的有效结合,可以在教学中“美美与共”,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化抽象于具体,化晦涩于浅显易懂,化枯燥于趣味,提高哲学教学的实效性,达到琴瑟和鸣的惊人效果。在笔者看来巧用古诗词激发哲学教学的实效性有以下几种方法可用:

1.利用古诗词创设情景,感悟哲学

在哲学课堂教学中,利用古诗词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凭借古诗词特有的语言艺术,喧染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兴趣,同时陶冶学生情操,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例如《生活与哲学》第四课主要讲唯物论中有关物质、运动、规律的知识。我受唐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意境的启发,先用多媒体播放了一幅国画,然后徐徐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学生可以形象而直观的看到物(草)、人处于永不停息的变化之中,而且这种变化不是杂乱无章而是有规律的——“春风吹又生”。既讲清了相关的哲学道理,又让学生感受到了文学的美,以及对生活的顽强追求。

2.利用古诗词突破重难点,如虎添翼

正如“擒贼先擒王,射人先射马”一样,要上好一堂课,也必须从突破重点、突破难点着手。哲学教学中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往往都是些知识性、理论性、抽象性很强的概念、观点或原理,如果采用单纯的说理,其效果显然是不会理想的。所以笔者认为,借助古诗词,适度选择,合理解释,精心设计和演示,教学的重点问题就容易说清楚,难点问题就容易突破,学生也容易记忆和理解,大大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讲授《事物是运动变化发展的》一课时,就可以引用下面的一首诗,宋朱熹《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组织学生集体朗诵后,笔者提问学生:这“半亩方塘”为什么这么清澈呢?生答:因为有这源头活水不断地补充进来,才使得它这么清澈。在笔者的提示下,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万事万物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正是这种不间断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使事物才能在不断自我更新中存在下去。这种运动一旦停止,事物也就不可能存在了。如果没有知识的不断更新,不断积累,一个人的学问也就会变成一潭死水,毫无生气和进展了。

3.组织讨论,开展师生互动

矛盾,是整个辩证法中最难理解的部分之一,在以往的哲学教学中,学生往往不能很好的理解矛盾分析法,觉得在哲学中这是最抽象的,不可捉摸。此时教师可以利用古诗词特有的文学魅力,在课堂热烈而深刻的讨论中,引领学生思路,帮助其理清逻辑,轻松快乐思考,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

例如在上《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一课时,我首先用多媒体展示了两首诗,宋代诗人王安石的《钟山即事》——“茅檐相对坐终日,一鸟不鸣山更幽。”六朝王籍的《入若耶溪》——“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让大家对其中的“一鸟不鸣山更幽”和“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进行热烈的讨论,让学生通过广泛而深入的讨论,感悟哪句诗更优美,为什么?最后一致得出结论:王籍的“蝉躁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比王安石的“一鸟不鸣山更幽”更好。因为唯其鸟鸣婉转,方知人迹不至,才显山更幽静,以“蝉躁”衬托“林静”,用“鸟鸣”显现“山幽”。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个问题:躁和静、鸣和幽是什么关系?这种既对立又相互统一的关系,就是哲学上所讲的“矛盾”。

4.设置“陷阱”,促进师生共鸣

古诗词往往用朴实的字句揭示出深邃的哲理,使人增长智慧,通晓事理。讲授唯物论中“意识活动的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时,必须讲清作为人脑对客观事物反映的意识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主动的、有选择的,是一种主动创造的过程。正因为如此,不同的人观察同一客观对象可能产生不同的结果。这一知识点,在第六课“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中表述得十分清晰: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受不同的立场、观点、方法、知识体系、思维能力、生理素质等条件的限制。显然这个“立场”的角度不是唯一的,所以当我运用了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即从观察事物的角度来进行解释时,班上立即有同学朗读了李约的《观祈雨》——“桑条无叶土生烟,本文由收集整理,萧管迎龙水庙前。朱门几处耽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这是从不同的阶级立场的角度来解释。这种师生互动,学生主动钻研的精神,正是新课程改革所要达到的效果之一。

总之,在哲学教学中进行古诗词渗透,既有利于突显学生主体地位和哲学课的智育和德育目标,也有利于培养、提高学生在人文精神方面的素质以及发扬我国古诗词这一传统文化奇葩的魅力。

第4篇:雪梅的古诗范文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古典诗词并不算多,可是却异常重要,如何使其保持原汁原味而又为学生所理解接受,这在教学中是一个难点。有时总会面临这样的矛盾:学生希望我将这首诗一字一句讲解透彻,而我却不忍破坏其原有的诗韵,有时候讲了很多,学生却不知所云。为求两全其美,我认为在古诗词的教学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观其人,读其言

所谓观其人,读其言,即在学习诗词之前要先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古人认为“诗言志”,作者见诸于文字的必是其有感而发,所作为一时一地之感,而非无中生有,任意妄为。其间或是触景生情,或是借物抒怀。所以对于作者和当时社会背景的了解是十分必要的,有时还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讲解纳兰性德的《长相思》时,就应该提到当时的社会背景。康熙二十年,三藩之乱平定。翌年三月,玄烨出山海关至盛京告祭祖陵,纳兰性德扈从。词人由京城(北京)赴关外盛京(沈阳)途中,出关时冰雪未销,千山万水,对于生于关内,长于京城的纳兰性德而言,一切都是那么荒凉,那么寂寞,于是不由得思念亲人朋友,作者有感而发,填下这首《长相思》。如此一来学生必然会想象出一个羁旅怀乡人的形象,理解起来也较为容易。

二、读百遍,意即现

读百遍,意即见,顾名思义即为“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小学所接触的诗词,一般说来篇幅不长,而且还要受到句式拘束,表达上言简意赅,而现代汉语和其却存在着千差万别,在读时应注意让学生把握诗词的内在节奏,即其音韵节律,因其本就是音乐文学,所以节奏是古诗词的生命,读诗的过程也是欣赏的一种过程。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读多了,自然成诵,就不难体味出作者的思想和情感,乃至化为心中之本。如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其切切思乡情,读者完全可以通过“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的诵读来体味,从景至人,读时应舒缓而有顿挫,不可急促,否则就其情难感。

三、知古今,辨异同

古诗词作品距今都有一段较长的时间,随着时世变迁,古人的语言表达、古时文化习俗与现在都有一定差异,古典诗词语言的言简意赅,其表现往往一个字、一个词,而一个字一个词都可能有其较丰富的内涵,古今意义不同也会造成理解上的变化。如唐代张籍的《秋思》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的一个片断――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异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羁旅之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其中“行人”并非为我们现在普通意义上所理解的“路上行走的人”之意,而是指捎信的人,这还只是古今意义差异较小的。再如辛弃疾《清平乐・村居》中的“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亡赖”同“无赖”,我们现在所理解的“无赖”一般即指蛮不讲理之人,而在词中意为顽皮可爱之态,这在理解上就存在很大不同了。

所以在理解古诗词时并不能以我们今天所知的意义去理解,而应区别其古今意义的不同,这样才能达到正确理解的效果。

四、会其意,感其情

第5篇:雪梅的古诗范文

一、语文教材中古诗的审美教育作用

大致说来,小学语文教材中古诗的审美教育作用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一是可以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古诗的语言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有人说诗歌的语言是“陌生化”的语言。因此,在教学古诗时,应从言语形式的陌生化入手,审视、体验古典诗歌的艺术形式美。陌生化这种艺术形式是中国古老诗歌言语形式本身的内在价值,它对现代语文语感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小学古诗教学中,我们要利用古诗言语形式的陌生化,强化大量的读,从而让学生感知大量的语言,博闻强记并从中领悟规律,从而培养学生的语感。

二是可以启迪学生的智慧。不可否认,我国大量的古诗凝炼、精美地体现了人类原创性思维的智慧。诗的思维方式有自己的特点,它的原创性突出地表现了直觉的一面。中外学者都承认诗人的灵感,这是某种原创性思维的顿悟,即直觉在经验和想象基础上对事物的直接把握。古诗审美教育可以很好地培养理性和感性融合统一的审美能力,可以使处在人生最佳脑力开发阶段的孩子们在快乐和激动中接受对他们原创性思维能力的开发,为一般智力认知能力走向直观和创造能力、为认知真理走向发明创造提供了一把打开通道的钥匙。

三是可以净化学生的情感。诗歌中有生活的激情、有智慧的积淀、有美的闪光……可以说是人生的浓缩、生活的结晶。千百年来,诗歌合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脉搏撞击着国人的灵魂。中国古典诗词的内涵非常丰富,饱含着种种积极向上的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因此,对小学生来说,古诗审美教育不仅能使他们获得诗文化的熏陶,让他们在与诗人的对话间体会古诗中蕴藏的智慧和精神,让他们在历史文化的长河中品味诗人的胸怀及其人生信念,在潜移默化中感受美、欣赏美、最终学会创造美,还能激发他们对真、善、美的追求,促进自身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四是可以美化学生的心灵。诗歌是高尚审美情操和精神素养的载体,古诗中蕴含着有益于学生人生态度、人生理想、精神志趣、人格建树等诸多有益的教育元素。因此,古诗审美教育不应仅满足于发掘教材中的“美”去陶冶情操,而应该把学生个性的自由、人格的发展看作是美育的根本目的。更进一步说,古诗审美教育更应着眼于美化学生的心灵、培养学生的品德,从而使他们养成良好的人生态度。

二、语文教材中古诗的美育素材

大致说来,小学语文教材中古诗的美育素材主要表现在美的语言、美的画意、美的意境等几方面。

一是美的语言。由于古诗在形成时是用来吟唱的,因此与音乐的关系特别密切。它对偶工整、节奏鲜明、韵律和谐、抑扬顿挫,读起来朗朗上口、铿锵有力,听起来声声悦耳、扣人心弦,从而产生了音乐美。在古诗教学中,如果在疏通文字、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让学生反复吟读,细细品味诗的节奏、平仄及韵部,就能给他们以心理上的。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鹏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诗中一、四句的“天”“船”押韵,句内平仄交错,句间平仄相对,充分显示出语言的音韵美。

二是美的画意。我国古代诗人都有一双“绘画的眼睛”,从色彩、线条、构图等绘画性的角度去观察景物,从而使他们的诗歌具有浓郁的绘画美。我们仍以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鹏鸣翠柳”为例:诗人展开语言的调色板,选用缤纷的色彩,将眼前的景物描绘成一幅绚丽多彩的画面,黄鹏、白鹭、翠柳、青天,四种景物四种颜色,黄绿相间,白蓝辉映,使它产生了诱人的魅力,令读者心旷神怡、心情舒畅。

三是美的意境。我国古代诗歌还十分注重意境美。如:李白的诗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就生动地写出了瀑布的动态,把瀑布的流势之速、声响之洪以及气势之磅礴、色泽之鲜明完全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使得全诗气势雄伟壮阔、格调豪放明快,可谓古今之绝唱。

三、在古诗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的途径

要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

一是要让学生在诵读中感受美。诵读的基本表现形式是朗读。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诗歌的特点予以指导,使他们明白读的目的和要求,同时要让他们注重停顿、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的不同与思想感情和心理变化之间的微妙关系。随着学生理解和领悟能力的增强以及诵读技巧的提高,教师还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确定不同学段的诵读要求和训练方法。实践证明,学生只有通过诵读和吟咏,才能进入审美意象的感知,才能在头脑中留下一个个美的印象,从而产生美的愉悦感,进而达到一种美的和谐。

二是要让学生在联想中感悟美。在古诗审美的诸多特点中,想象和联想是非常突出的。如果说联想能够使知识得到充实和丰富的话,想象就是在知识不断充实和丰富的基础上的不断创新。我们知道,王维的诗很多都充满了画意,但即便是这样的诗也仍然会留下空白,需要读者展开想象与联想去填充。如:《山居秋螟》:“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洗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在这首诗中就有五幅画面:空山新雨后,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洗女,莲动下渔舟。这些画面学生要靠想象与联想的参与,才能把它们充实、连缀成一幅初秋雨后的山间晚景图,才能体会出诗中清新、明朗的意境和作者喜爱大自然、热爱纯朴自由生活的情怀。

第6篇:雪梅的古诗范文

古诗是古代文学中的精华,语言凝炼,意境优美。古诗在小学阶段语文教材中占有一定的比重,《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中为1~6年级学生推荐的优秀篇目就达75篇。但是,由于小学生年龄和知识面的限制,对诗歌的理解不够深刻,对所描绘的情景不能展开丰富的想象,学习起来比较困难,因而古诗教学一直困扰着小学语文教师。近年来,多媒体技术迅速发展,课件的应用给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在古诗教学中如能合理巧妙地运用多媒体,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指导学生朗读,还能深入挖掘古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促进学生对古诗的学习理解,体会文章的语言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

一、巧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由于古诗是古人创作的,它用的是古汉语,节奏强、跳跃大、文言语多、意义浓缩性大,不像现代的儿歌能一读就懂。有的学生见到古诗就很茫然,对古诗望而生畏,还没学首先就有了畏惧心理。在这种情况下,巧妙地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就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克服畏难情绪。

我在教学《饮湖上初晴后雨》时,首先利用多媒体在屏幕上播放动画:诗人在西湖游宴,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荡漾,闪烁着粼粼的金光,十分美丽。后来天空下起了雨,在雨幕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非常奇妙。看到这样的美景,诗人的脑海里出现了一位非常美丽的女子。学生看了课件的展示后明白了,在善于领略自然美景的诗人眼中,不论西湖是晴还是雨,其姿态都是非常美好奇妙的,令人心驰神往。我相机在旁边说道:“画中的女子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四大美女之一的西施,也叫西子。西湖由于其景色秀美,诗人把她比作西子。从古到今,不知有多少诗人为它所倾倒,不知他们写下了多少的名篇佳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宋代大诗人苏轼写的赞美西湖的诗句,好不好啊?”学生为这美丽的景色所陶醉,不禁齐答道:“好!”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就被激发起来了。通过这样的情景创设,不仅使学生先前的畏难情绪一扫而光,又为后面课文的学习作了有效的铺垫。

二、巧用多媒体指导朗读,深入挖掘古诗的思想感情

教学实践证明,多媒体技术中声音与图像的合理运用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而且能使学生通过朗读,展开想象,揣摩诗人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

在指导朗读《望庐山瀑布》时,我先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庐山瀑布的壮观景象让学生初步感知,紧接着再播放抑扬顿挫的朗读录音,为学生做朗读示范。第一句“日照香炉生紫烟”,写香炉峰的烟雾不断地慢慢向上升腾,因此“生”字要读得重而缓。第二句“遥看瀑布挂前川”,这里的一个“挂”字,化动为静,突现了远望中瀑布的静态感,因此要重读。第三句“飞流直下三千尺”,诗人通过“飞流”“直下”两个极有气势的动词和“三千尺”这个富于夸张的数量词,把瀑流之湍急、冲力之猛烈、声势之宏大,展现于读者眼前,因此要读得强劲而响亮。第四句中“疑”是诗人大胆而新奇的想象,诗人巧借银河自天而降的比喻,渲染瀑布飞动的气势,此处的“疑”字分外传神,它既真切地传达了诗人仰观飞瀑时一刹那间的心灵感受,又符合瀑布高接云大的实际,应该重读,以突出诗人对大自然的赞叹。在我的讲解和多媒体朗读的示范下,学生很快掌握了读的技巧,再让他们跟录音试着读,学生很快就读了诗的韵味,读出了诗的抑扬顿挫,体会到了诗人昂扬激进的思想和他对祖国锦绣山河的热爱,同时也受到了美的熏陶。

人们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来也会吟。”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在反复的诵读中,学生对诗的含义会有更深一步的理解和意会。而合理巧妙地运用多媒体,则能有效地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熟读成诵。

三、巧用多媒体帮助理解,体会古诗语言美

第7篇:雪梅的古诗范文

关键词:语文;古诗词教学;美学教育

语文,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门主要学科,除了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培养外,还应该利用它得天独厚的优势,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使他们在学习中陶冶情操,美化心灵,提高审美能力。我国是一个诗词的国度,古人给我们留下了大量璀璨的诗词杰作,这些优美的诗词是我们实施美育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教师应当充分发掘它们蕴藏的美,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提高他们的审美水平和写作能力。

一、古诗词教学中的美育内容

古诗词教学中的美育内容是极其丰富的,只要教师结合教材恰当加以点拨、讲解,就会给学生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激起其对传统文化的喜爱,达到净化心灵、陶冶情操的目的。

(一)朴素天成的自然美

自然美是古诗词中所描写的主要内容之一,有长江的雄浑——“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黄河的壮丽——“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洞庭湖的壮阔——“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也有“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细腻,“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田园乡村的恬静;更有那春的妩媚——“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夏的绚丽——“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秋的悲壮——“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冬的宁静——“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其自然美的魅力真是无处不在。

(二)博大精深的社会美

从某种意义上说,古诗词是美的载体,每一首都体现着各自不同的美学思想,不仅展现了自然美,还记载着社会美、人性美。李白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博怀;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崇高气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的离愁别恨……这一个个崇高伟大的形象,这一幕幕感人至深的情景,哪一个、哪一样不令人钦佩、不启人心智呢?

(三)清丽隽永的艺术美

美育是用具体鲜明的形象来感染人、教育人的,它具有形象性、可感知性,这是由美本身的特点决定的。如贺知章的《咏柳》,诗中千丝万缕、参差披拂、随风拂荡的柳枝形象和给柳树裁剪绿色春装的春风形象都显得柔美至极。诗人似乎懂得形象美的重要,把看不见、摸不着的春风,通过“似剪刀”的比喻使之形象化了。如果离开了具体的形象,就失去了美的基础,就没有美的存在。

二、古诗词教学中美育任务的实施

(一)入情入境,探索诗的意境美

意境美,是诗歌追求的最高境界。王国维有言:“词以境界为上,有境界自成高格,自有名句。”如何引导学生领悟古诗的意境美呢?首先应该动之以情,使学生情感的琴弦得以奏响,一同进入或欢欣或伤感的情态。其次,教师应根据每首诗的不同特点,从具体的语言文字出发,启发学生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感情。最后是悟境,即领悟意境之美。如宋代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对宇宙的奇想和对人生的情思,玉洁冰清的境界和超绝尘凡的浩荡之气,构成了空灵清幽的意境,让人感觉这似在人间,更似到了仙境。

(二)展开想象,引导学生欣赏美

诗重感情和想象,没有感情就没有艺术,没有想象就没有审美。想象与联想,使欣赏的过程成为艺术形象再现与再创造的过程,这正是古诗词欣赏审美设计中最重要的。教学时只有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使之产生移情和共鸣,引起联想,调动自己的生活底蕴,来再现、丰富作品中的形象,才能欣赏到绝胜的佳景、动人的情思和美妙的旨趣。如我们读着“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词句时,脑海中便会浮现出这样的画面:几颗稀疏的星星挂在天空,几点飘动的雨珠洒在山前,这是一个多么美妙的意境啊!人们仿佛与词人一起沉浸于清新宁静的乡村夏夜里了,我们的心都陶醉其中了。

(三)指导诵读,引导学生感受美

感受美必须要有情感体验,只有真正体会了诗篇的情感,才能获得最真切的感受,与作者的心灵情感相沟通。教师要指导学生诵读,只有通过声情并茂的反复吟诵,传达作品和谐婉转的韵律,再现作品的意境美和形式美,才能进入作品中的意境,体会古诗的情感,引起心理上的和审美联想,并在反复吟诵中达到“目视其文、口发其音、心同其情、耳醉其音”的艺术效果。

(四)指导绘画,引导学生体会美

第8篇:雪梅的古诗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美育

加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能够使学生在学习、积累丰富知识的同时,为其带来美的享受与熏陶。

一、诵读美

自古以来,古诗乐舞就是一体的,诗人作诗强调押韵,进而每首古诗读起来都朗朗上口,在诵读时都好像在诵读一曲词清曲雅、优美动听的古曲,也充分体现出了音韵和节奏的美感。要想使小学生对古诗的音节法度有更好的体会,最有效的方式就是让学生反复地充满感情地朗读。比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分组进行朗读竞赛,并通过现有教学资源与工具进行不断的完善,从而评出优秀的朗读小组。同时,还要加强教师领读与学生自由朗读的相互配合,进而不断增强小学生的语感,也充分体验到古典诗歌艺术形式之美。

二、感受美

生活中从不缺乏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所以,为了进一步拓宽学生的视野,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发现自然与生活的美。比如,在学习《村居》一诗时,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春天的意境,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到郊外去感受大自然,加深对“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的理解。通过开展实践活动,小学生可以听见水声,闻见花香,可以看到大自然中的各种色彩,可以尽情地玩耍与感受。

三、描绘美

通过组织、引导学生感受和领悟古诗中描绘的美之外,还要指导学生积极地表现和创造美。在讲解古诗描绘的美的意境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并将其用画笔描绘出来。比如,在讲解《咏鹅》时,其描写的就是一只美丽的天鹅在水上自由自在浮游的情境,充分体现出了其形象美、动态美和色彩美。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想象诗人描写的鹅具有怎样的神态和动作,然后在让学生分析、总结诗中涉及哪些色彩,之后再指导学生结合诗人的描写和自己的想象,将诗中描写的生动、形象的意境描绘出来,让学生通过描绘来理解诗歌中蕴含的情感,收获心灵美。

总之,古诗中的美是多层次、多角度的,对培养和提高小学生的审美意识有重要作用。教师应该结合自身教学经验,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将美育科学、恰当地渗透到古诗词中,从而使其得到不断创新与完善。

第9篇:雪梅的古诗范文

关键词: 语文教学 古诗教学 电教媒体

古诗可谓中国文学史上一朵瑰丽的奇葩。千百年来,就已经成为我们民族精神约定俗成的教科书。它以其遣词造句高度精辟,具有浓郁的诗意见长,是其他文学体裁无法相比的。传统的古诗教学中,老师和学生都感到比较吃力的。教师怎样去领悟诗中传达的韵味,怎样把自己理解的意思完全地教授给学生,而学生的理解是不是跟老师一模一样呢?是不是真正领略到诗歌那浓浓的韵味呢?正是上述的种种模棱两可和不确定性,使古诗教学没有取得好的效果。

随着科技的发展,特别是电教媒体的普遍推广,语文老师在教学古诗时的困惑慢慢消解,可以说,在现在的古诗教学中,多媒体发挥了很大的作用,真称得上是得力的助手。

下面我来谈谈电教媒体在古诗教学中起到的实质性的作用。

一、创设情境,整体感知古诗传达出的意境美。

现在的小学生知识面狭窄,生活阅历浅,表象储备贫乏,对古诗描绘的社会时代、人物思想、风土人情都很陌生,运用电教媒体可以化静为动,变无声为有声,通过绚丽的画面,鲜艳的色彩,悦耳的音乐为学生创设优美的诗境。这样有助于学生较为迅速、深刻地整体感知古诗的内容和传达出的思想感情,从而真正地领会古诗的意境美。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情以物迁,辞紧情发。”清代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情境教学是指依据教学内容和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创设教学需要的特定情境,有效、全面地完成语文教学任务的教学方法——它是语文“乐学”教学的基本方法之一。运用电教媒体进行教学,不仅可以在形象的大小、远近、虚实、动静,抽象与具体之间实现转换,而且能突破时空限制,有利于实现其他教学手段难以实现的“形真”。电化教学过程中通过形、声、色、光的运用与结合,能够有效地渲染气氛,营造氛围,激发学习情感,使得“情深”,引起教师、学生与作者之间的强烈共鸣。情境教学讲究意境深远,讲求意象,而电化教学则有利于意境和意象的整体展现,以达到情境教学的最佳境界。

如教学杜牧的《江南春》时,为了让学生体会到作者对江南春色的喜爱之情,我特意制作了一组春意盎然的图片:有黄莺在欢快地鸣唱;有一团团绿叶掩映着一簇簇红花;有依山傍水的村庄和城镇;还有微风中飘摇的酒旗。另外还给学生展示了烟雨蒙蒙中的众多寺庙,这样通过图片创设一种情境,当学生看到这样的图片时不禁发出赞叹声:“好美呀!”无须再多作讲解,听到学生这般赞叹,我明白了学生真正感受到春色的美,真的已经领悟到诗人通过作品传达出的对江南春色的喜爱之情。美感的熏陶目标就这样借助多媒体潜移默化地达到了。

二、指导朗读,有效提高读书效率。

朗读是书面语言的有声化,具有移情、激趣,引起共鸣的作用。运用传统的教学手段指导朗读,在情感的调动、情境的创设、意境的复现都难以调动学生入情入境。电教媒体可使古诗文的语言材料变成可感的声音,让其中的语言形象和情感迅速渗透到学生心里去,从而使学生耳醉其音、心醉其情。

我个人认为,一首古诗如果老师读不出其中的韵味来,那么这首古诗的教学就失败了一半,朗读往往能在某种程度上增强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当我们教师无法做到最好时,多媒体的作用显现了,借鉴优秀的朗读示范,配上和谐的音乐,优雅的画面,让学生完全沉浸在示范朗读中,认真地聆听,慢慢地酝酿自己的感情,顺其自然地就会模仿着读出声,这样不仅有效地培养和提高学生朗读的能力,而且调动他们学习古诗的积极性,同时也为下一步古诗的教学营造一个非常良好的氛围。

比如在学习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这首诗时,我先让学生看画面听朗读,听着听着,就有学生在小声地跟读,于是我就让部分学生站起来大声地读,并让学生谈谈听读体会?学生马上答道:“这首诗首先把我们领到一个有陵墓的江边,这样的情景令人悲伤,随着作者在向前行的时候,看到了桃花怒发的争妍斗艳的场景,让人眼前为之一亮,心情也变得兴奋了起来。”这样的听,这样的读,这样的想,古诗的教学就变得容易且更有成效了。

三、启发想象,及时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

有人认为:使用多媒体展示画面,完全遏制了学生的想象力,因为画面展示已经定格了诗文的内容,总让学生认为这是真的。其实这是忽视多媒体对人的想象力和思维力的作用,适时地使用多媒体反而可以开辟更大的想象空间,从而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