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对幼儿教育的认识和理解范文

对幼儿教育的认识和理解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对幼儿教育的认识和理解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对幼儿教育的认识和理解

第1篇:对幼儿教育的认识和理解范文

根据幼儿教育的特殊性,提高幼儿教育对促进小学教育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这一分析,应对幼儿教育的重要性有足够的认识。从目前幼儿教育的实际发展来看,要想取得良好的效果,就要结合幼儿教育的特殊性和幼儿的年龄及个性特征,采取因材施教、因人施教的教育策略,以满足幼儿教育发展的需要。在幼儿园教学中,应认识到因材施教、因人施教的必要性,明确因材施教的原则,推进因材施教的进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幼儿教育实施因材施教的必要性分析

从幼儿教育的实际发展来看,在幼儿教育实施因材施教策略是十分必要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重新认识古代因材施教原则的精髓是幼教事业发展的现实需要

中国古代教育史上最早提出因材施教的当推孔子,但这时候的因材施教并没有上升到理论高度,可以说只是现代因材施教的雏形。这时候孔子的因材施教是针对不同的材的问从而答异,抑强而扶弱,使之得到均衡的发展,带有典型的孔子儒的思想。由此可见,对于幼儿园教育而言,因材施教是重要的教学理念,对实际教学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不但保证了整体教学效果,而且还提高了幼儿园教育的有效性。因此,我们应对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应引起足够重视。

2、采取因材施教策略是解决在幼儿教育实施中存在的问题的需要

长期以来,在幼儿教育中所采用的教学模式不够灵活,没有对幼儿的个性特点引起足够的重视,采取的教学模式体现差异性不够,许多幼儿园都是对幼儿采取统一的教学模式,没有形成有针对性的教育,导致了幼儿园教育教学水平整体效果不高,甚至小学化倾向严重。考虑到幼儿教育的特殊性,应积极探讨因材施教的策略,有效解决因材施教在幼儿教育中的具体问题。

目前,在幼儿教育过程中,因材施教的开展并不理想,究其原因在于幼儿园教师没有意识到因材施教的重要性。所以,在幼儿教育中,应注重因材施教策略的推进,满足实际教学需要。

3、采取因材施教策略是满足幼儿教育发展的需要

根据幼儿年龄特点、认知和能力方面的个体差异,应采取差异化的因材施教、因人施教,满足每位幼儿发展的实际需要,达到提升教育教学的目的。因此,采取因材施教策略是满足幼儿教育发展的需要。

从目前幼儿园教学实际出发,因材施教已经成为促进幼儿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只有坚持开展因材施教策略,提高因材施教的推进质量,才能满足幼儿教育的实际需求,达到促进幼儿园教育教学发展的目的。

三、因材施教在幼儿园教学中的运用和实施途径

1、科学认识因材施教是实施因材施教的前提

因材施教的关键在于对“材”的理解。“因材”是“施教”的基础和前提,只有正确理解“材”,才能对幼儿实施针对性的教育。对此,教师要结合现代和现实深挖材的涵义。根据不同的幼儿进行分类教学,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在因材施教的过程中,要注意因材和施教这两个环节教育教学,要对这两个环节都引起足够的关注,提高因材施教的整体效果,以达到提升幼儿教学效果的目的。

在幼儿教育实施因材施教策略时,要对因材施教有科学的认识,具体应采取以下几方面措施:

首先,应在幼儿园教育教学中明确因材施教的重要性,通过加大宣传,提高因材施教在幼儿园教学中的地位,使教师对因材施教有正确认识。

其次,应在幼儿园教育教学中树立因材施教的理念,使因材施教成为幼儿园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

再次,应在幼儿园教育教学中积极宣传和推广因材施教的理念和方法,使幼儿教师能够对因材施教的理念有正确的认识,并通过采取有效的方法,达到因材施教、因人施教的目的。所以,在幼儿园教育教学中实施因材施教策略,就要科学地认识因材施教的意义,达到提高教育教学的目的。

2、面向全体幼儿,了解幼儿年龄特点,是因材施教的关键

教育要面向全体幼儿,应该如何面向全体幼儿呢?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教学主要围绕着“优秀生”、“尖子生”,而忽视了大部分幼儿的发展,也忽视了幼儿的个性和独创性发展,这就违背了“为了一切孩子”的教育思想。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面向全体,了解全体幼儿,让每位幼儿做到“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让每位幼儿都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最大的提高和发展。

幼儿教育的因材施教其对象是全体幼儿,要想使因材施教取得积极效果,就要认真分析幼儿年龄特点,将全体幼儿作为教学对象,制定具体的教学措施,使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能够体现出个体差异,满足差异化教学的目的,满足因材施教、因人施教的需求。在实施因材施教策略时,应加深对幼儿的认识和了解,掌握幼儿的个性特点和学习能力,使因材施教能够成为促进幼儿园教育的主要教学理念,来满足幼儿园教育教学的需要,使因材施教策略能够取得积极效果。

3、注重创新,是新时代因材施教的新要求

在今天的小学教育中,许多教师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为了业绩,要求学生回答的总是所谓的标准的答案,让学生不敢去想自己的答案,这样的教育就成为了复制机,教师就是那一页页的白纸,这就是我们当今为什么很少出大师的主要原因。因材施教是新时代赋予我们教育工作者的重大历史责任,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培养出更多的有创造性的优秀人才,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我们每位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从目前幼儿园教育发展来看,因材施教要想取得积极效果,就要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认识到教学创新的重要性,积极采取创新途径和措施,提升创新水平,提高创新能力,使幼儿教育的因材施教能够从根本上满足幼儿园教育教学需要。基于这一认识,在幼儿园因材施教过程中,应注重教师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的创新,应创造出适合不同幼儿能力培养的教育教学方法,使因材施教在实际教学中取得积极效果。由此可见,在幼儿园阶段的教育中,要想实现因材施教的积极效果,就要在教学理念上更新、在教学设计上进行创新,使因材施教理念和目标都能够满足幼儿发展的需要,促进幼教事业的发展,达到提高幼儿园教学水平的目的。

第2篇:对幼儿教育的认识和理解范文

1 幼儿教育的特点

基础性 幼儿教育是我国学校教育的最早阶段,是丰富认知、学习技能、培养能力和品质的初级阶段,是基础性教育。在幼儿教育阶段,教师要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要帮助幼儿掌握基本的生活知识,要引导幼儿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断提高幼儿对自己的认识。而这些都是基础性的教育,为学生以后的学习、生活奠定基础。

趣味性 幼儿教育具有趣味性的特点。幼儿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其生理和心理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他们对世界、事物的认识具有简单性、非逻辑性的特点。由于心理发展的不完善,幼儿的注意力集中时间短,容易被新奇事物吸引,所以幼儿教育要具有趣味性的特点,以此抓住幼儿的注意力,让他们将注意力集中到教学内容上来,这样才能够增强教学的效果。

启发性 幼儿犹如一张构建宏伟蓝图的白纸,需要教师进行悉心的培养,才能够使他们的生活美丽多彩,才能够促进他们的发展和成长。而在幼儿教育的过程中需要对其进行启发性教育,积极引导幼儿学习知识、养成习惯,为他们的成长奠定基础。启发性教育也是培养幼儿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在教师积极的启发和引导下,让幼儿积极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促进幼儿养成善于思考、勤于思考的良好习惯。

2 多媒体技术的特征

多媒体是指为了达到一定的目地,将多个单媒体组合使用。多媒体技术是以利用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将文字、图像、声音等多种媒体信息有机集成,并通过计算机输出设备展示给操作者,使其通过交互界面完成一系列人机交互操作[1]。

信息的多元化 多媒体技术提供的教学信息具有多元化的特点。通过多媒体技术可以向幼儿提供视觉信息、听觉信息,可以通过文字的形式提供信息,也可以通过录像和图像的形式提供信息,而多种信息的综合更是能够向幼儿提供多渠道的信息,对知识的传授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操作的灵活性 多媒体技术是教师根据教学要求、幼儿特点、教学条件等主客观条件,删选相应的教学内容制作成多媒体教学课件。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教师具有很大的灵活性,不会拘泥于某种固定的形式,只要具有基本的教学条件和可参考的教学资料,均可以制作出良好的多媒体课件用于教学。

3 多媒体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作用

提高课堂的趣味性 课堂教学是系统、复杂的过程,尤其幼儿教育由于面对的特殊的群体,教学过程的控制尤为重要。对幼儿教育来讲,趣味性是其一大特点。多媒体技术结合了声音、录像、图像、文字的多通道信息施加方式,比单纯的教师讲解、文字阅读趣味性强。多媒体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运用,能够大大提高其趣味性,对幼儿教育的发展极为有利。

促进幼儿对知识的理解 知识传授是教育的基本目的,幼儿也不例外。幼儿教育是让幼儿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的阶段,而这些知识和技能的获得都是通过教师和幼儿之间借助某种媒介或载体的信息交流得以实现。由于幼儿身心发展不完善,很多知识在传播的过程中会遇到障碍,以至于幼儿不能够或者不能很好地理解知识,导致教学效果不好。而多媒体技术可以通过展示录像案例、提供形象图片、配以文字或者语言解释的形式,向幼儿具体形象地展示所学知识,达到促进其对知识理解的目的。

提高教师的积极性 教师是教学的主导,是能动的重要的教学力量,教学过程中必须大大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才能够保证教学质量。幼儿教育知识具有基础性但是繁杂,幼儿具有好动性但是难于管理,所以如何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是非常重要的问题。教师需要根据幼儿园、自身、幼儿等因素合理制作多媒体课件,需要教师对幼儿教育和儿童特点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需要教师不断地丰富自身的知识,这对提高教师的积极性大有好处。

4 多媒体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运用原则

实效性原则 教学以质量为衡量标准,教学质量不高的教育不是成功的教育,教学质量不好的教育不是好的教育。幼儿教育作为教育的重要形式和阶段,其教育的质量深受社会的关注。作为最基础的教育形式之一,幼儿教育对幼儿习惯的养成、基本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所以多媒体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运用一定要注意实效性原则,即多媒体技术能够有效地提高幼儿教育的质量。只有这样,才能够完成幼儿教育的目标,也才能够体现多媒体技术在幼儿教育中运用的优势。教师在多媒体课件制作上一定要注意实效性,选择符合幼儿身心特点,并具有教育意义的材料。课件的播放也要注意时间的间隔等影响教学效果的因素,最大程度保证多媒体技术应用的实效性。

基础性原则 幼儿教育是我国的基础教育,幼儿教育所担负的任务就是帮助、引导、支持幼儿获得基本的学习、生活、实践、社会知识,为幼儿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所以多媒体技术在幼儿教育运用中也要遵循基础性原则,在知识材料的选取上要遵循基础性原则,选择符合幼儿教育特点和目标的基础知识材料。应注意内容的基础性,不要过度追求课件的优美、丰富而忽视了内容的基础性。只有保证多媒体技术的基础性,才能够符合并促进幼儿教育的开展。

适当性原则 幼儿教育的对象是幼儿,幼儿这一群体在身心发展上还不完善,对学习、生活、社会、世界的先前知识储备不多,对知识的学习和理解能力较差,所以在幼儿教育中要把握传授内容的适当性。多媒体技术在幼儿教育中运用也要注意适当性原则,即要根据幼儿的接受能力和知识储备向幼儿传授适当的内容。这就要求教师深入地学习幼儿的身心特点,并不断地进行知识的丰富和教学能力的提高。

5 结论

幼儿教育作为我国教育的主要形式,具有基础性、趣味性和启发性的特点;多媒体技术信息多元化和操作灵活性的特征能够有效地提高幼儿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促进幼儿对知识的理解,并能够大大地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多媒体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运用,要注意实效性、基础性和适当性原则。

建议幼儿教育要高度重视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应该督促教师深入地对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进行研究,积极地丰富相关的知识和提高相关的能力,促进幼儿教育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徐明成.多媒体技术对教学的作用和影响[J].现代情报,2006(10):219-221.

第3篇:对幼儿教育的认识和理解范文

关键词: 幼儿教育 家园合作 有效策略

引言

当今社会发展很快,科技进步速度也相当快,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但是很多不良现象及一些负面影响也随之而来。这个时候,幼儿教育就显得更为重要,要求也更为严格和全面。幼儿教师任务非常艰巨,因此家长对幼儿教育更要有一个重新的深刻的认识。有的家长认为,只要把孩子送到幼儿园,自己就不必再对孩子进行什么教育了,这些想法是错误的。幼儿生活的空间不仅仅是幼儿园,孩子出生后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所以家庭环境是幼儿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要保证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一车两轮的关系,同步发展,同向而行,这样才能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一、家园合作的意义

(一)家园合作可以多方开发幼儿教育资源。

家园合作可以多方开发幼儿教育资源。家长的不同职业、不同文化背景可以为幼儿园提供丰富的教育内容,也可以为幼儿园的教育需要提供多种支持和帮助;幼儿园则可以为家长提供各种有关教育的资讯,并指导家长充分认识家庭、社区环境的教育价值,学会积极利用各种有效的教育资源教育幼儿。

(二)家园合作可以提供交流与经验共享的机会。

教育是一种通过共同探索而进行的社群活动和文化分享。家园合作为教师和家长、家长与家长之间提供一个交流和经验共享的机会。幼儿教师在与家长的沟通中,可以分享教师先进的教育理念、教育技能和教育经验,也可以从家长那里获取更多的有关幼儿的有效信息,进一步了解幼儿的在家表现及喜好,并可以从中发现自己在教育工作中的不足,及时调整教育方式,了解家长对教育的理解和期望,从他们所拥有的专业知识和工作经验中获得帮助。这样不但可以帮助教师拓宽思路,而且可以调动家长的主动性、积极性,让家长产生参与幼儿教育的兴趣,有利于促进家长与教师之间的合作,密切家园关系。

(三)家园合作有利于促进幼儿健康和谐地发展。

教师、家长作为孩子的教育者,是对幼儿实施发展教育的主体。新《指南》指出:“幼儿园应主动与家长配合,帮助家长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向家长宣传科学保育教育幼儿的知识,共同担负幼儿教育的任务。”幼儿园要发挥主导作用,充分重视并主动做好家园衔接合作工作,使幼儿园与家长在教育思想、原则、方法等方面取得统一认识,形成教育合力,家园双方配合一致,促进幼儿健康和谐地发展。

二、家园合作的现状

虽然家园合作的重要性已经被家庭、社会、幼儿园认识了,但是通过对家园合作开展现状的调查与分析,发现家园合作中存在一些问题。

(一)幼儿园、家长对家园合作的内涵理解不够。

一方面,幼儿园扮演着居高临下、指挥者的身份,在缺乏对家长教育需求的考虑情况下,或多或少地改变了“本着平等的原则、双向互动、共同促进儿童身心发展”的初衷,给人一种幼儿园“要对家长进行教育”的感觉。另一方面,家长没能以积极主动的态度与幼儿园共同合作教育孩子。有些家长对于幼儿园组织的各项活动只是被动参与,在对“家园平等合作、家园教育同步”理念的认识有待进一步增强。

(二)幼儿家长缺乏科学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

在现实生活中,有的幼儿家长把对幼儿的教育误解为幼儿园教育,认为只需把孩子“放心”地交给幼儿园,家长只管孩子的生活就行。还有的家长认为“树大自然直”,孩子年幼时主要是长身体,上小学才是教育的开始。这些家长从未专门学习过家庭教育方面的知识,家园共育的观念薄弱,教育方法不当,有时一味地追求智力开发,不懂得非智力因素对幼儿发展的重要性,对孩子或过分溺爱与保护,或过于严厉经常打骂,或某些家庭三代同堂造成教养孩子观念不一致等。

(三)实际开展的家园合作教育工作实效性不强。

虽然幼儿园有邀请家长来园与幼儿游戏,但一般家长都没有时间参与。而且有些家长认为和幼儿一起游戏享受不到游戏乐趣,回家后更不愿意和幼儿聊天娱乐。家园合作不够深入,多停留在表面,很少深入幼儿园教育过程的每个环节。虽然幼儿园经常邀请家长来园讨论幼儿的生活,但是家园合作仍然不够密切,两者常常脱节,并且家园活动和家庭之间的教育差距明显,家园活动很少与家庭教育联系起来,家园合作的教育效果不好。

(四)家园联系表现出随意性。

与家长及时沟通是幼儿园的日常工作之一。多数幼儿园常用的是“对话式联系”,即家长接送孩子时进行面对面的谈话。这种形式容易忽略不常由父母接送的孩子,也不能及时有效地和家长沟通,家园联系表现出随意性。

(五)家长参与体现出盲目性。

为了方便家长了解幼儿的在园表现及幼儿园所搞的教育、生活活动,幼儿园经常举行各种“开放”活动,一般过程是:告诉家长开放的时间和内容,家长按时来观看。这种做法会让家长不明确参与活动的目的,也就不能很好地配合工作。家长参与缺乏计划性和针对性。

三、家园合作的策略

家园合作是幼儿园与家庭相互合作、交流,以促进幼儿的身心全面健康发展为目的的教育形式。可见,家园合作是一种双边互动活动,幼儿园与家庭对幼儿教育应该处于积极主动的地位,只有这样才可以提高幼儿教育的有效性。

(一)幼儿园和家长应经常沟通,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

家园合作的成功往往取决于家长的参与态度。家长的理解、支持、主动参与和相互信任,是保证家园共育能顺利开展的前提条件。因此要努力满足家长的合理需要,取得家长的信任。心理学原理表明,家长合作的态度取决于合作能否满足他们在教育孩子方面的需要。当幼儿园满足家长的合理需求时,家长合作的愿望和热情也会更高。因此,教师要了解家长对孩子教育的需要,尽可能地满足他们的需求,取得家长的信任,从而激发他们参与幼儿园教育的兴趣和热情。对幼儿教育时应尽量做到相互沟通、理解和支持,这样对幼儿各方面能力的发展有全面而准确的认识,使教育更具针对性和及时性,更有利于幼儿发展。教师和家长沟通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选择合适的时间

(1)利用家长接送幼儿的时间进行个别交谈,这种形式最普通也最灵活。每天早晨入园和下午离园时都应与家长沟通,同时观察幼儿与家长间的举止、言语,用以了解幼儿的个性特征,从而做到因人施教。

(2)选择合适的时间召开家长会。这是幼儿教师和家长及家长与家长之间进行相互沟通最好的方式。由于大部分家长都有自己的工作,在召开家长会的时间安排上,需要幼儿教师把握全局,选择合适的时间。

2.采取合适的方式

幼儿教师与家长初次接触时,不可避免地会有生疏感。教师应主动向家长介绍幼儿在幼儿园的各种表现,包括幼儿的健康、情绪、行为、人际关系等,以及幼儿园最近开展的教学活动及其要求,使家长全方位地了解幼儿的在园情况及幼儿园的教学要求,从而使家长配合教师工作,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对于一些在园表现不好的幼儿或者一些在教育孩子上有失误的家长,教师应将家长单独请到幼儿园谈话。在谈话中,教师的态度要委婉、诚恳,语言要实事求是,既要对优点进行褒奖,又要指出缺点所在,向家长提出中肯的建议,让家长乐于接受。

3.建立合作伙伴式关系

幼儿教师在与家长进行沟通时,必须摆正自己的位置,充分尊重家长,不要以教育专家的姿态居高临下地教训家长。教师与家长应该是平等的合作关系,这种关系是建立在互相信任、互相尊重的基础上的。要善于耐心听取家长的意见,使家长乐于和教师接近,愿意和教师沟通,与教师相互配合地教育孩子。在彼此尊重与理解的基础上,获取多种沟通信息,共同商讨符合幼儿特点的教育措施,相互配合完成教养幼儿的任务。

(二)幼儿园多开展亲子活动。

亲子活动是促使家长直接参与幼儿园活动最有效的活动形式。首先,亲子活动有利于增进家长和孩子之间的情感交流。古希腊某位哲人说过:感情是由交流堆积而成的,任何一种感情的升华都有赖于交流。亲子活动有助于加强教师与家长、家长与幼儿之间的情感沟通,并进一步加深对彼此的相互理解。通过参与亲子活动,家长了解到幼儿的发展情况和幼儿园的教育情况,这样可以让幼儿在家中所受的教育与幼儿园的教育保持一致,有助于保证幼儿知识的系统、连贯。

其次,亲子活动有利于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更有利于激发孩子的内在潜能。当家长参与教学活动时,其孩子往往表现特别出色。其实,每个孩子都有这样一种心理,希望有人看着他,希望自己是亲人视线的焦点。每个孩子都希望在父母面前表现一把,让父母为他们骄傲,父母鼓励的目光是他们不断进取的动力,能开发他们的内在潜能。

(三)充分发挥家长园地的功能。

班级的家长园地是反映保教工作情况的一扇窗户,更是进行家园教育交流的一块园地。它能密切幼儿园与家庭、教师与家长间的沟通和了解,使双方形成合力,共同对孩子实施素质教育。

(四)充分发挥家委会的桥梁纽带作用。

成立家委会,充分发挥家委会的带头作用。帮助家长树立主人翁意识,使家长明确家园共育的重要性,让家长不仅对幼儿园和班级有更清楚的认识,同时也更明确自己在班级中应担当的角色,知道应怎样参与幼儿园、班级的活动,怎样参与家委会的工作,怎样指导、教育幼儿。班级家长委员会成了教师与家长沟通的桥梁与纽带。

结语

家园合作不仅有利于幼儿的发展,更有利于成人教育水平的提高。家园合作,教师与家长建立密切的伙伴关系,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因为我们有一个共同关心的话题——孩子,有一个共同追求的目标——孩子的健康成长。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在“合作”中应该持一种更为积极主动的态度,与家长建立合作的情感,通过多种途径与家长沟通交流。相信只要我们出于教育幼儿的目的,本着尊重、理解、平等、互惠、协商、自愿的原则,家长就会满足幼儿园的教育需要,积极支持幼儿园工作。

参考文献: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2001.7.

[2]张琳.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李生兰.美国学前教育与家庭合作[M].幼儿教育,2006,11.

第4篇:对幼儿教育的认识和理解范文

【关键词】幼儿教育小学化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教学对策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23-0131-02

国家教育部2012年印发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是对幼儿教育“学什么”与“怎样学”等教学问题的一次规范,对于纠正当前存在的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具有积极意义。

一 幼儿教育小学化的现状

1.知识传授方面

幼儿教育小学化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在知识传授方面要求幼儿掌握超出其年龄阶段甚至是小学生所应当掌握的知识内容,把读、写、算看作是教学的重点,强调学习结果甚至是测试的分数;课程安排接近小学教育,游戏和活动的时间很少。对于3~6岁的幼儿而言,从其学习的特点来看,在游戏中学、在游戏中成长是符合其年龄阶段的教学方法,而这些具有严重小学化倾向的幼儿园,一味要求幼儿刻苦学习、认真做作业,完全忽视了幼儿的学习特点而以小学生的学习要求加以规范,其教育方式与办园目标严重偏离了《指南》的要求。

2.行为导正方面

3~6岁的幼儿,其行为正处于模仿与养成时期,过于严格的纪律约束并不适合此年龄阶段的幼儿。在幼儿教育中,行为导正的主要目的是使幼儿明确哪些行为是正确的、哪些行为是错误的,并在导正的过程中逐步使其养成集体生活中遵守纪律的意识,从而为此后义务教育阶段的纪律约束打下基础。然而这些具有小学化倾向的幼儿园,其行为导正却完全违背了幼儿的身心特点,而是照搬小学阶段的行为规范来硬性要求幼儿予以遵守。

二 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危害与成因

1.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危害

幼儿教育小学化不仅仅是违背了幼儿园的办园目标,而且对儿童身心等各方面产生了不利影响,违反了素质教育的精神,具有严重危害,表现在:

第一,违背了幼儿阶段的天性特点。对于3~6岁的幼儿而言,活泼好动正是这一年龄阶段的天性特点,这个天性特点也决定了他们不可能像小学生那样坐下来安静学习,游戏才是他们的基本活动。然而小学化的教育方式与内容,却粗暴地剥夺了幼儿游戏的权利,扼杀了其天性,对于幼儿的身心发展产生了强烈的抑制作用。

第二,违背了幼儿教育的科学方法。著名的儿童教育家陈鹤琴曾说过:“儿童的世界,是儿童自己去探索、去发现的,他自己索求得来的知识,才是真正的知识。”3~6岁正是通过游戏来进行主动探索学习的最佳阶段,通过科学的游戏设计,幼儿在“玩”中“学”,“玩”中“做”,“做”中“学”,不仅能充分发挥其天性,更能在游戏中锻炼语言、数理逻辑、音乐欣赏、身体控制、人际交往等多种能力。而小学化的教学方式,却违背了以上的科学教育方法,教师忽视幼儿的主体地位,一味地灌输注入,幼儿一板一眼地坐着学习,一遍一遍地写,一遍一遍地算,长期这样,不仅不利于孩子肌肉、骨骼的发育,而且过度的注意容易使幼儿大脑疲劳,造成神经系统的伤害,甚至严重影响其智力的正常发展。

第三,造成了幼儿阶段厌学情绪的提前形成,不利于今后的教育。幼儿好玩好动的天性决定了幼儿阶段本应是没有学习压力、没有规范的学习要求,教育应该是顺其自然地发挥孩子的最大潜力,而小学化的教育使得孩子的生活一点也不轻松。每天在幼儿园的课程安排得满满的,课后还要做作业。周末的时候又跟着家长奔走于各种所谓的“特色课程班”,使得幼儿还没有对学习产生兴趣就被重担压垮。由于部分小学的知识在幼儿园阶段已经开始学习,在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不用花多大力气就会取得好成绩,这样会使某些孩子养成不动脑、不思考、死记硬背的不良习惯,最终可能导致幼儿在上小学后开始厌学从而极早形成了厌学情绪,扼杀了幼儿的创造才能,不利于幼小顺利衔接,更不利于今后的教育。与此同时,小学的知识提前在幼儿园阶段进行学习,也是对教育资源的一种浪费。

2.幼儿教育小学化的成因

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形成具有多方面的原因,具体而言主要是:

第一,办园以经济效益为先。部分幼儿园的办园宗旨不是为了幼儿的健康成长,而是以追求扩大知名度、美誉度以及获取更多经济利益为目的,因而一味迎合家长望子成龙的期望,刻意拔高幼儿阶段的学习要求,以此作为成绩来吸引更多的幼儿入园。

第二,部分幼儿教师本身素质不高,师资力量不能配合幼儿园的教育教学工作。目前很多从事幼儿教育的老师并没接受过专业的幼儿教育知识,很多老师都是学习小学教育的,甚至于某些幼儿园因为缺乏人手而招收一些并非教育专业毕业的毕业生来从事幼儿教育工作。她们不了解3~6岁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不了解儿童正确的教育方式,而是片面认为传授知识、规范行为就是成功的教育,从而导致了幼儿教育的小学化。

第三,家长认识不足。很多家长认为幼儿教育就是学习的起点,现在社会竞争激烈,大家都不想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在孩子升入小学后,一些孩子的成绩不理想,使得家长认为现在“跟不上”是因为在幼儿园没有打好基础,因而导致更多的家长一味追求哪所幼儿园教授的知识更多,以此作为评价幼儿教育的标准,从而造成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愈演愈烈。

三 幼儿教育小学化问题的对策

1.理解《指南》所确定的幼儿学习方式

2012年新出台的《指南》,是教育部专门组织专家学者经过几年的试验研究制定出来的,是幼儿教育的重要指导性纲领,其严格地阐释了幼儿教育的正确方式,解读了幼儿应当“怎样学”的问题,对于纠正当前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指南》指出,幼儿的主要学习方式有三种:

第一,观察比较。观察,即幼儿通过感知、依靠表象来认识世界;而比较则是在观察的基础上进一步加深对事物差异的辨别并加深学习印象。对于幼儿而言,观察比较是最为适合的一种学习方式。

第二,操作体验。幼儿通过摆弄物品以探究其特性,并在此操作基础上形成情感上的反应,即形成体验。操作体验是最适合幼儿阶段好奇、好动、好问的生理特点的学习方式,通过操作体验,幼儿更易于记忆物品的特性。

第三,同伴合作。幼儿通过与同年龄阶段的同伴之间的交往来形成对事物的正确认识,从而有利于幼儿理解事物并加深记忆。

以上三种方法是幼儿教育的科学方法,对于纠正幼儿教育的小学化倾向具有明显作用。

2.应对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具体措施

针对幼儿教育小学化的问题以及《指南》所确定的教学方法,本文认为应对小学化问题的主要措施有:

第一,全面提高社会与家庭对于幼儿教育的正确认识。通过加强宣传等手段,来提高全社会、特别是家长对于幼儿教育科学性的认识,引导家长正确理解3~6岁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幼儿教育的宗旨、意义和目的,使家长珍视幼儿生活和游戏的独特价值,让幼儿按照自身的速度和方式发展、前行,充分尊重和保护其好奇心和学习兴趣,转变对于幼儿教育掌握知识越多越好的错误观念,使幼儿能够在良好的家庭氛围下成长,从而使幼儿教育小学化失去利益驱动。

第二,提升幼儿教师的专业素质。幼儿教师是家长之外,幼儿较早的启蒙老师,教师的素质不高,必将影响到幼儿教育的正常发展。教育行政部门和幼儿园应加强对幼儿教师的业务培训,切实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尤其是通过加强对《指南》中所确定的教育方法的培训,使其充分认识到幼儿教育科学方式的重要性,使幼儿教师掌握正确的幼儿教育方法,从而纠正小学化的教育倾向。

第三,加强教育行政部门的监管指导力度。要求教育行政部门严格按照《指南》的要求来指导幼儿教育的开展,不管是公办园还是民办园,要求其办园宗旨必须符合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必须体现《指南》的精神,坚持以幼儿为本的教育。对于存在小学化倾向的幼儿园要通过严格的管理措施,从而使其主动纠正,保证幼儿教育的正常化。

四 结语

幼儿教育小学化是一种错误倾向,对于幼儿的成长与发育危害极大。幼儿教育必须注重科学的方式方法、注重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以《指南》为教学指导,给孩子一个安全又自信的成长空间,让孩子们享受原本属于自己的快乐童年与幸福,为幼儿的健康成长打下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高艳.幼儿教育小学化的思考[J].现代阅读(教育),2011(20)

第5篇:对幼儿教育的认识和理解范文

幼儿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准备阶段,也是学校教育的基础。1989年,国家教委颁布的《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明确提出幼儿园、学前班的教育任务是:对幼儿进行体、智、德、美全面发展的教育,使幼儿健康成长。也就是说,通过对幼儿的教育,使孩子们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幼儿广泛的兴趣、爱好,培养认识事物、理解事物和用语言表达感情的能力。2001年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也明确指出,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起始阶段。幼儿教育应为幼儿的近期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素质基础。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度过快乐而有意义的童年。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充分关注幼儿的经验,引导幼儿在生活和活动中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

二、克服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弊端,进行科学的幼儿教育

世界卫生组织曾指出,一个真正健康的人,必须有健全的身心、良好的交往能力。因此,遵循《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教育教学理念及具体的实施方法,正确搞好幼小衔接,克服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势在必行。

1、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习能力。学前教育有自身的科学性和规律性,学前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奠基阶段,幼儿教育要为幼儿进入小学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幼儿学习的知识量是有限的,而长远发挥作用的是学习能力,因此,学前教育的着眼点应该放在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和幼儿喜闻乐见的方法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使孩子在宽松、愉悦、丰富的环境中,通过游戏活动来获取知识、提高能力,并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智力的开发。我们知道。孩子在幼儿存在着的各种巨大的潜能,我们要抓住孩子的幼儿期,最大限度的开发他们的潜能,才能使孩子将来有所作为。比如,孩子识字的潜能很大,可是记住很多的汉字,但是,教孩子识字,要有科学的方法和态度,不能用识字量来衡量孩子是否聪明。

2、进行行为训练,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幼儿教育是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会给孩子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学前教育要特别重视学习习惯的培养,具体有以下几方面:

①培养孩子学会倾听。让孩子养成注意倾听别人讲话,理解意思,这是孩子学习知识的基础。

②训练孩子学会认真观察事物。

③训练孩子善于思考的习惯。培养孩子多动脑思考问题,教孩子遇事多问一些“为什么?”引导孩子对事物进行比较、分析,推理、想象等。

④训练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为幼儿创设宽松愉快轻松的语言环境,使孩子敢说、喜欢说、会说,在宽松自由的氛围中交谈,发展语言能力。

第6篇:对幼儿教育的认识和理解范文

关键词:幼儿;早期阅读;活动的情趣;主体精神

中图分类号:G61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02-0068-01

早期阅读活动是指幼儿借助一些文字性质的、符号性质的、标记性质的、图片性质的图书进行认读、理解以及运用文字的一种活动。早期阅读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早期阅读能提升幼儿的认知经验、语言经验,加深幼儿的情绪体验,触发幼儿积极的情感,能促进幼儿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的变革。

一、在早期阅读活动中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情趣

俗语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幼儿开展早期阅读活动的动力源泉之所在。显然,在早期阅读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幼儿教育工作者着力培养幼儿的兴趣就显得尤其重要。幼儿有着极强的好奇心,有时会不可避免地凭着一时的兴趣去选择某一特殊的活动,但经过一段时间的活动后新鲜感又会慢慢消失,有部分幼儿甚至会出现不愿意参与活动的负面情绪。基于这样的情形,幼儿教育工作者在引导幼儿开展早期阅读活动时,必须密切关注幼儿、观察幼儿、了解和探究幼儿参与早期阅读活动时的心理变化特征。在早期阅读活动的素材选择、方法运用上都应妥善考虑幼儿的兴趣爱好以及开展早期阅读活动的特点。尤其在早期阅读活动开展的形式、手段上更应不断创新、不断变化、不断尝试,以激发起幼儿参与早期阅读活动的兴趣与热情。需要强调的是,早期阅读活动必须为幼儿提供一些有意义的、形象的、生动的活动素材,且这样的素材宜图文并茂、画面清晰,主要的感知对象应鲜明突出,语言宜浅显、生动、有趣、朗朗上口、易学易记。比如,幼儿教育工作者可以为幼儿推荐诸如《草莓点心》《我爱洗澡》《你好》《火车来了》《我喜欢游泳》《婴儿画报》《嘟嘟熊》《小熊宝宝绘本》《可爱的鼠小弟》等色彩鲜艳、内容丰富、生动有趣的早期阅读读物,让幼儿进行广泛的阅读,以努力激发起幼儿参与阅读活动的兴趣与热情。

为了调动起幼儿参与早期阅读活动的兴趣与热情,幼儿教育工作者可以引导幼儿开展一系列的活动,让幼儿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彰显个性,享受阅读的快乐。幼儿园可以定期(一月或一学期)引导幼儿开展“我是阅读小标兵”的阅读探究活动,引导幼儿交流阅读体验,分享读书快乐,为早期阅读活动注入活力与动力。幼儿教育工作者可以鼓励幼儿将早期阅读活动中阅读到的素材借助于角色表演、演讲、小品、创编等形式加以呈现,为幼儿构建鲜活灵动的早期阅读环境。在这种环境下,幼儿一定会无拘无束地自主表现、自主展示、自主发挥、自主创造、自主创新,享受到自主成长的快乐。

二、在早期阅读活动中彰显幼儿的主体精神

尽管幼儿的早期阅读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但令人遗憾的是有的教师对早期阅读仍存在着认识的误区,错误地认为阅读是儿童入学以后的事情。所以,他们在让幼儿看画报或书籍时,通常的做法大多是由成人讲、幼儿听,这种做法就是让幼儿处于消极被动的接受状态。如何在早期阅读活动中让幼儿成为阅读活动的“主角”,以彰显幼儿的主体作用,作为一名一线幼儿教育工作者必须做到如下几点。

首先应为幼儿提供大量的、内容丰富的、图文并茂的早期阅读材料。这些早期阅读材料应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特征,充满正能量,且有引爆幼儿阅读“洪荒之力”的作用,引发幼儿早期阅读的欲望。其次教育工作者应积极探寻幼儿早期阅读活动的形式和方法,以提升幼儿的阅读素养。比如,幼儿们阅读同一题材、同一内容的故事书时,幼儿教育工作者可以采用“分层指导”的活动形式。对能力较强的幼儿,幼儿教育工作者除了引导他们理解阅读材料的内涵,归纳阅读材料的主题外,还应重视对这类幼儿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对能力处于中等层次的幼儿,幼儿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在于帮助这类幼儿理解画面与故事构成的关系,为这类幼儿构建放飞想象、张扬个性的舞台;对于能力相对较差的幼儿,幼儿教育工作者的使命在于帮助这类幼儿理解画面间的发展变化情况,并引导这类幼儿认识将前后画面联系起来的方式、方法、途径、策略。通过这样的分层指导,不同层面的幼儿在早期阅读活动中一定能激活思维的灵性、启迪幼儿的创造性,放飞幼儿理想的情愫,让幼儿主动地发展。

三、结束语

幼儿教育工作者应积极探寻早期阅读活动的指导策略,着力培养幼儿良好的阅读兴趣与良好的阅读习惯,形成良好的阅读技能。幼儿教育工作者要探究多种多样的早期阅读方式方法,着力培养幼儿的阅读能力。可以通过典型画面的导读,可以通过完整故事的试读,可以通过自主交流的共读,以及通过耐心细致的细读,着力培养幼儿多方面的能力。幼儿教育工作者在幼儿的早期阅读活动中,应通过阅读活动的开展,进一步规范幼儿的阅读行为,让幼儿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努力提升幼儿的综合素养,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季红.幼儿园开展分享阅读活动的有效策略[J].学前教育研究,2007(12).

[2]李桂芹.幼儿阅读能力培养策略[J].学前教育研究,2010(02).

第7篇:对幼儿教育的认识和理解范文

幼儿教育是启蒙教育,而启蒙教育对于人一生的成长都会产生深远的印象。这个年龄段是儿童行为习惯、个性养成的重要阶段。它和小学教育是不同的两个阶段的教育。现在,幼儿教育已经基本普及,甚至一些偏远山区也建立了幼儿园,但是,很多人对幼儿教育的宗旨和目的并不清楚,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倾向非常普遍。

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对幼儿有弊无利。幼儿教育遵循的最重要的原则必须坚持从幼儿生理、心理特点出发,因材施教,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将小学教育提前到幼儿阶段,违不利于孩子今后健康发展。

心理专家认为,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做法从根本上忽视了幼儿的生理及心理特点,幼儿的身体机能和神经系统都很脆弱。让幼儿完成小学生应该完成的一些功课,长此以往,必然会伤害儿童神经系统的正常发育,严重危害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特别是还可能对上学产生厌烦感,还容易使儿童养成不良学习态度、习惯,可以说有百害而无一利。

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原因多种多样。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家长的错误认识,一位幼儿园教师认为,现在很多家长衡量一个幼儿园的好坏,只看孩子在幼儿园认了多少字、会背多少诗、能做多少算术题等,家长这种“望子成龙,盼女成凤”,“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急功近利思想,让很多幼儿园很难坚持原有的办园理念。二是一些幼儿园办园宗旨不端正。有些幼儿园不是真正把培育全面发展的、促进幼儿身心健康成长作为办园宗旨,而是一味“向钱看”。为了多收幼儿、多赚钱,这些幼儿园不顾幼儿的年龄特点、身心发展情况,开设一些不该开设的课程,向幼儿提出过高的学习要求,以求幼儿拿出学习成绩来,满足家长的虚荣,并以此作为“办园成绩”向社会炫耀,提高幼儿园的吸引力和竞争力。除此之外,还有幼儿教师自身的认识和素质的原因等等。

那么,该如何解决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倾向呢?

一、社会要正确理解幼儿教育的宗旨

家长要了解幼儿教育不同于小学教育,了解幼儿大班并不是小学一年级的延伸,懂得“顺自然,展个性”,了解幼儿,尊重幼儿,以幼儿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为依据,遵循教育规律,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健康成长的道理,纠正家庭错误的幼儿教育观念。同时,纠正和防止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还需要一大批示范性幼儿园的榜样表率作用。

二、教育行政机构要加强对幼儿园的管理

规范幼儿园办学行为,组织培养、培训各类幼儿园园长、教师,建立园长、教师的考核和资格审定制度;办好示范园和骨干园;指导幼儿教育科学研究工作,促进幼儿教育质量不断提高,从管理上紧缩小学化存在的空间,让每一个幼儿都能得到最适合的教育,能够健康成长。

三、改变幼儿教师的理念

改变幼儿教师的理念非常关键。我国很多地方虽然普及了幼儿教育,但是真正幼儿教育专业毕业的教师数量非常少,很多的幼儿教师都是从小学调入的,有的是因为年龄大了,到幼儿园任教。这部分教师还是按照小学教育的理念来教幼儿,注重对幼儿识字、算术的教学。这主要是观念没有转变。对于这部分教师,应该在上岗前对她们进行基本的培训,主要就是改变她们的理念。从小学教育理念转变到幼儿教育的理念。

四、对幼儿教师进行技能培训

第8篇:对幼儿教育的认识和理解范文

关键词: 幼儿教育 课程模式 儿童观 教育过程

随着科学儿童观的出现,如何教育儿童并使之健康快乐成长的观点和方法层出不穷,一些创新的学前教育课程范式应运而生。几个世纪以来,世界学前教育课程流派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出现了蒙台梭利教育方法、艾里克森方法、银行街方案、瑞吉欧方案教学法、华德福教育、全纳教育、多元智能理论等学前教育课程或教育方案。这些模式之所以能得到大面积推广并为大多数人接受,是因为它们都体现了“为了幼儿的发展”这一学前教育的基本价值目标。

近些年来,幼儿教育问题广泛受到各界人士的关注,幼儿教育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幼儿的健康成长。因此,在实际的幼儿教育工作中,幼儿教师应该认清形势,全面认识在幼儿教育课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且积极创新幼儿教育课程模式,才能够提升教育水平。

1.幼儿教育对幼儿教师的要求

幼儿教育是人的启蒙教育,奠定一生发展的教育。这种决定一个人未来发展质量与一生发展成功与否的教育,不仅是每个家庭都非常重视的,而且是国家发展与兴盛的希望。同志亲自考察了北京两所幼儿园,随后主持召开了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政策。这说明党与国家已开始下决心花大力气加大投入抓好学前教育。在这样的大好形势下,幼儿教师应该站在时展的高度,重新审视现代幼儿教育发展的特点和其对我们的要求。

1.1幼儿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儿童观

在幼儿教育中,幼儿教师需要对幼儿的实际特点进行全面了解,并且对幼儿心理发展的相关要求进行充分把握,进而采取有效的教育模式,促进幼儿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的提高。可见,正确的儿童观是非常重要的,幼儿教师只有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才能够从儿童的实际情况出发,强化教育效果,有助于促进幼儿的长远发展。

1.2充分理解教育过程

在对幼儿进行教育时,教师需要对教育过程进行充分理解。所谓的教育过程主要指教师通过对幼儿进行有效的教育,使幼儿在行为方面和思想方面得到提高,使幼儿逐渐向好的方向发展。幼儿教师只有充分理解教育的过程,才能够在实际的幼儿教育中,采取有效的策略,不断改变幼儿的思想和行为,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为幼儿思想发展打好基础。

1.3教师综合素质需要进一步提高

教师的素质决定了幼儿教育的质量,因此,教师应该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很多教师认为对幼儿主要进行知识教学,教师只要具有较高的教学素质就可以了,这种想法是不正确的。由于教师除了要对幼儿进行知识的教育之外,还需要对幼儿进行思想引导,纠正幼儿的错误行为。教师要具有较强的责任心和较高职业道德素质,幼儿年龄小,无法进行自我表达,如果教师不具备较强的责任心,就将影响到幼儿的良好发展。

2.幼儿教育模式分析

近年来,幼儿园教育呈小学化,重知识灌输、技能训练,轻主体意识、学习兴趣,幼儿整日围着教师转,对教师的话唯命是从,机械地记诵不感兴趣的东西,是被动的沮丧的学习者。教师是知识的传声筒,以课堂教学为中心,上课是基本活动,“教师讲,幼儿听”、“教师做,幼儿看”、“教师指示,幼儿做”,完全忽视幼儿自我学习的愿望。这种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教育体制,严重束缚了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幼儿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在教学过程中难以体现。

2.1设立科学的幼儿教育课程目标

在幼儿教育过程中,教师需要确立正确的幼儿教育课程目标。教师应该充分了解在对幼儿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其主要是为了达到怎样的目的。教师主要设定几个课堂目标:幼儿应该在幼儿园学习中,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数学技能、书写能力、艺术技能和社会技能等。通过对幼儿进行有效的课程教育,实现有效的课程教育,使幼儿打好基础,有助于幼儿的良好发展。

2.2设定合理的课程内容

教师需要设定合理的课程内容,由于针对幼儿教育的教材非常少,无法使教师进行充分教学,幼儿无法全面掌握知识和提高能力。因此,教师应该进一步丰富课程内容。教师所教授的课程内容至少应该包括对学生进行空间、形状、数字和时间的教学,教学生识字,教学生书写,教学生学习音乐、舞蹈、体育,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思想教育,使学生能够具备一定的社会能力,等等。教师通过合理设定课程内容,能够使学生学到的知识更全面,学生的思想素质和行为能力也会显著提高,这样才能够真正对幼儿进行有效的课程教育。

2.3运用多种行之有效的课程教育方法

由于幼儿的年龄较小,无法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并且很多幼儿对教师教授的内容不感兴趣,影响幼儿教育效果。教师需要运用多种行之有效的课程教育方法,如游戏教育法、合作学习教育法等,充分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有助于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使幼儿能够参与学习,这样,幼儿才能显著提高学习效率,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2.4运用正确的课程评价方法

课程评价是幼儿教育课程模式中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一些教师忽略了对课程的有效评价,影响了幼儿的学习效果。因此,教师应该运用正确的课程评价方法,通过对自身教学情况的评价,对幼儿学习的情况进行评价,及时发现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而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加以解决,有助于提高教育水平。另外,在对幼儿进行评价的过程中,教师应该采取鼓励性的语言,多用赞美性的语言,有效提高幼儿学习的自信心,使幼儿在课堂学习中能够积极配合教师,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促进幼儿的学习进步。

本文主要针对幼儿教育课程模式进行了分析和研究。通过探讨,我们了解到,幼儿教师通过创新幼儿教育课程的模式,能够使幼儿更容易接受知识,学习效果更好,有助于幼儿在幼儿园打好学习基础,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促进幼儿的学习。

参考文献:

[1]张娜,陈佑清.我国学前教育课程结构现状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13(06).

[2]张娜,陈佑清.现代儿童观及其对学前教育课程设计的意义[J].全球教育展望,2013(03).

第9篇:对幼儿教育的认识和理解范文

幼儿教育 教学质量 创造性 教学反思

要提高幼儿教育的教学质量,提高课堂教学,涉及到很多方面的因素。对于老师来说,教学的质量有依赖与教师有效的“教”,促进幼儿学的有效的“教”,教师通过直接促进,通过课堂教学,让幼儿学得更多,更全面。再就是通过间接的促进,让幼儿学会怎样去爱上一个东西,从而对它产生兴趣,达到“教”的目的。

一、充分利用教师资源

1.教学需要创造性

创造性对于幼儿教师教学来说很重要,作为教学,只有教师带有创造性的教,通过各种有趣的游戏、活动来促进幼儿学生的心情,让他们爱上这个活动,从而让孩子主动参与活动,积极地响应活动的内容,才能使幼儿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并且在活动中充分表达自己的心情与想法。

同时,结合班级实际及孩子的接受能力开展教学活动,是最基本的教学原则。在幼儿教学活动中,教师必须做到“教”的与当前学生所学、所能领悟的东西相统一,对于幼儿园的孩子,游戏与歌曲是沟通的很关键的因素,将其与教学相融入,是教师创造性的重要表现。

例如,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可以充分利用孩子喜欢游戏,喜欢歌曲这一特点,孩子在音乐活动《找朋友》中,我们可以打破以往的教学模式,让孩子不仅仅是只在唱歌,而是在真实的情景中理解歌曲、感受歌曲中的意境。并且,在歌曲唱完后,真正地让孩子们去寻找自己的好伙伴。活动开始,我们可以先让孩子们在《找朋友》这首歌的音乐声中和自己的好朋友玩一玩,做一做亲热的动作,鼓励孩子们相互拍拍手、拍拍肩、碰碰头、拥抱等。然后,在音乐声中鼓励孩子把刚才做的动作用语言表达出来。最后,我们可以让孩子真正地去寻找自己最好的朋友,然后,组织朋友之间做游戏,这样,不仅是给予孩子们课堂学习游戏的乐趣,更重要的,可以让孩子们真正明白朋友,加强孩子之间的交流,更有利于孩子成长。

音乐与游戏对于幼儿园的孩子来说,是幼儿阶段最喜欢的活动。教师在教学中,让孩子置身于歌曲的情景中,而不是教师一味地只教不理解,让幼儿也能充分理解歌词、感受歌曲意境,从而渐渐去体会,这样,孩子们才会更快地学会歌曲、更乐意地参与音乐活动中,从而更加有利于孩子之间的感情交流,而不至于孩子小小年纪,感情生疏。

2.教学需要反思

作为教师,教学反思也是提高幼儿教师教学质量与水平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幼儿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是幼儿可持续发展和学习的重要保障。

我们在教育幼儿的时候,从幼儿的教学反思下手,对于教学中的一些事情,教学程度、如何在教学进程完毕后进行教学反思作思考和总结,了解最近教学中的好与坏,从而为今后更好地开展教学活动提供有力的基础和保障。

教师教学反思是教师教学中一种常见的思维活动和再学习方式,只教学教师提高自身教育水平,把自己的一天的教学活动作为当前教学的内容而进行全面、深入的冷静思考和总结,从而进入更优化的教学状态,使幼儿得到更充分的发展。

教学反思是教师对自己教学的总结,是幼儿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作为教育事业工作者,每一位幼儿教师在自己工作中,对于工作的质量与不足的总结和成长都离不开教学反思。例如,常常进行教学反思,可以让自己认识到自己工作中的不足,这一天哪些方面做得好,哪些做得不好,这样,不仅可以让自己对于工作更加地有头绪,在以后的工作中更加地游刃有余,同时,还可以让自己获得更多的教学成就、教学经验,为以后的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开发利用家庭教育资源

《幼儿园教育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家庭作为幼儿成长中的第一个接触场所,是幼儿成长中的第一学校园地和认识社会的起点,是影响幼儿认知度的关键所在,对于幼儿以后的成长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幼儿科学教育活动应重视挖掘丰富的家庭教育资源,通过家庭,加强幼儿学习的能力,扩展幼儿学习和生活的空间。

首先,作为教师,加强与家长的联系,了解家长的教育方法,主动让家长了解科学教育课程的理念,让家长理解教师的教学目的与方法,这样,家长就会与教师一道,从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出发,和教师共同构建适合幼儿发展的科学教育课程,并在日常生活中对孩子进行科学教育,从而强化的孩子的学前教育,促动在日常生活中挖掘利用家庭教育资源。这样,不仅让家长更加了解孩子,加强了对幼儿科学教育课程的理解和认识,从而主动参与构建幼儿教育的课程。

其次,引导家长挖掘自身潜在资源,实现资源共享,发挥家庭教育的优势也是很重要的。教师教学中,家长形成辅导的作用,通过家庭教育,让家长有意识在日常生活中为幼儿创设科学探究环境,培养孩子好奇探究、仔细观察的探索能力。例如,对于幼儿,组织进行科学探究的活动时,对于科学活动《黄叶落地》,让家长引导孩子在户外观看秋天的树叶飘落,使孩子明白,为什么秋天树叶会落下,在什么情况下树叶才会落下,落下的树叶会怎样,有什么好处,哪些树的叶子在秋天是不会变黄的。又如,《动物探究》关于鱼和青蛙,为什么鱼只能在水里面而不能上岸,青蛙为什么就可以在陆地上生存,为什么青蛙会冬眠之类的,让孩子充分了解到两栖动物与其他动物之间的区别,认识之间的不同点,从而学会更多的知识。

三、总结

教师资源的利用,是加强幼儿教学质量的重点,同时,家园互动同样重要。家园互动可以让教师与家长更好地加强沟通,在通过教师与家长的交流沟通后,教师与家长可以更好地根据自己孩子的当前特点,孩子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科学教育课程,有针对性、有重点、有选择地进行教育,这样不仅对孩子的发展有很大的帮助,同时,也可以让家长与老师之间的交流更加密切,使家长与教师,及家长与家长相互之间,在信息交流的基础上互相学习,对于孩子的成长,提高幼儿教学的质量有着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刘述中.浅谈提高幼儿师范学校信息技术课教学质量的途径[J].魅力中国,2010,(4).

[2]陈国强.幼儿园教学活动设计的再思考――对教学活动目标的再思考.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