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职业素质能力培训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新兴行业 基本素质 教学能力
一、物业管理行业及师资队伍现状
(一)物业管理行业概述。物业管理是一个新兴行业。从1981年3月10日,中国第一家物业管理企业(“深圳市物业管理公司”)成立到现在才30年左右时间。它是我国市场经济的产物。伴随着住房商品化、货币化,管理专业化、社会化、市场化而出现的新型城市社区管理模式。随着我国房地产业的发展,物业管理行业也不断地发展壮大,覆盖面逐步地扩大,从业人员不断地增多。目前行业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尤其内陆地区),门槛低、技术含量还不高。从业人员大多数是半路出家,行业人才匮乏,高速质人才更是凤毛麟角。从业者基本来自企业改制分流人员,城市待业者,部队复转军人和农村进城务工人员。相当数量企业的人力资源队伍在专业结构、知识结构方面与行业发展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业主满意度不高,从业人员也得不到社会的普遍尊重。从业者素质的落后与业主的期望要求极不适应,严重制约着行业的发展。
(二)物业管理师资队伍现状。企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优秀的管理人员是公司的一面旗帜。物业管理从业人员素质的高低,关系到整个企业的兴衰成败。所以,加强行业人员的培训,提高管理人员的思想道德素质、知识结构素质、个性心理素质、业务能力素质等,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这领域的教学在我国尤其内陆地区,还处于初步探索阶段。目前,中职物业管理教师基本上是改行、改专业而来的,大都没有接受过系统的物业管理教育培训,许多教师缺乏实际经验,教学中理论阐述多、实践讲解少,靠自己的主观想象进行教学。有的甚至照本宣科或“照猫画虎”,对学员提出的实际问题一知半解,似答非答,教学效果与企业和业主的要求之间存在距离。行业的快速发展,迫切需求尽快建立一支专业理论和实际技能都过硬的“双师型”的师资队伍。
(一)职业道德素质。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一个有责任感的物业管理教师,要用自己的言传身教,品德风范感召学员。物业管理从业人员来源复杂,文化知识、思想道德参差不齐,他们面对的业主也是形形的,千姿百态。要求从业者具有良好的执业行为,而培训者教师首先要做到为人师表,从而引导感化他们。要把教师与育人紧密结合起来,针对不同的物业人员因材施教。大多物业人员因学历低,自卑感较严重。干的工作琐碎繁杂,忍气吞气,委曲求全的情况常有。教师要善于矫正员工的心态,疏导他们的情绪,引导他们端正服务态度。教师用自己的品德风范能给学员以攻坚破难的力量,增强他们搞好服务的自信心。
(二)捕捉社会信息的能力。教师的知识结构应适应我国物业管理行业市场化、专业化、社会化发展的趁势。应结合实践和亲身体会,善于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要思想活跃、兴趣广泛,视野开阔。多深入物业管理行业一线,城市新旧小区或物业公司,经常参加社区和物业企业的文化活动,更应该成为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头人。教师要时刻关注本地区乃至全省全国的行业发展状况,做到“知彼知己”,教学时才能左右逢源,游忍有余。因为物业管理涉及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从业人员管物还要管人,从而要求培训者的知识面要渊博,不能单一,必须具有开放性。这就要求教师“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善于捕捉社会信息,并总结提炼社会信息。
(三)精通房地产专业知识。物业管理是服务行业,属房地产行业的分支行业。房地产是我国经济的基础产业,现今,房屋管理由过去的行政管理模式正逐步转变为社会化、专业化、经营型的新体制,相关法律法规正逐步完善。物业管理的综合性,要求培训者必须具备扎实地房地产相关知识,如建筑识图、房屋设备设施、房地产开发经营、房地产经纪等。只有如此,才能“传道、授业、解惑”。而且物业的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这就要求教师要及时吸收新技术、新知识,才能胜任本职工作。
三、物业管理职业教师应具有的教学能力
(一)完善设计能力。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级各类教育正逐步进入信息教育的时代,多煤体教学设备逐步普及。物业教师要将授课内容、相关资料制作成精细、规范的课件,课件要有技术性、科学性、艺术性,层次清晰,图文并茂。能根据学员的学习需求,编写出优秀的课件,不仅能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也能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二)提高授课能力。物业管理教学活动具有一定的综合性,涉及到水、电、暖等实际运用知识,教者和听者有时感到枯燥无味。这就要求教师能以风趣幽默、轻松愉快等易被学员接受的方式进行表达。教学中多进行案例分析,能通过与学员互动交流的方式,充分调动学习兴趣,采用各种技巧启发引导学员深入思考,使自己的讲解尽可能达到最佳效果。教者要明知,即使内容再好,如果学员没有听进去,也是徒劳无功的。
(三)优化测试能力。有教必考。重教轻考,学习者会产生松懈偷懒的不良行为。学员的学习成绩能反映教师的教学效果。目前,物业管理行业培训形式主要有岗前培训、取证培训、应急(问题)培训、提高型培训等几类。这些培训对象和职校在校生不同,他们已有一定的实战经验,具备一定的知识技能。有的虽文化水平不高,学历低,但实际操作能力很强。所以,应根据不同类型,研究学员的实际,优选合适的测试方法,不能千人一面。将传统的办法和现代的方法相互结合补充,达到公平、准确、合理。要注重考察学员的发散性思维。考试毕竟是手段,不是目的,这点教者始终要清楚。
被称为朝阳产业的物业管理行业,经过30年的发展,已显现出越来越强的生机。而这方面的教学还处于探索开发阶段。为适应蓬勃发展的市场化城市管理的需要,我们承担教学任务的教师,将努力探索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进一步提高个人能力素质,与物业管理企业携手并进,共同创造文明、舒适、安全的居住环境。
参考文献:
[1]《物业管理基本制度与政策》中国物业管理培训指定教材。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 职业技能培训 影响
一、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分析
大学生就业是一个系统的社会工程,受到各方面的因素影响,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客观因素。包含社会因素的影响,如地方经济状况,地方政策等条件状况;学校因素的影响,如专业设置,就业指导等现实条件;家庭因素的影响,如家庭经济因素,父母择业观等。二是主观因素。主要指学生自身素质和能力方面对就业产生的影响。本文的分析主要集中于主观因素的分析,原因在于作为高校教育者,更多思考的角度是如何在自身职责范围内做好学生的就业工作,因此,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主要有:
首先,专业素质。专业素质一般包含专业知识,知识结构,外语应用水平,计算机应用水平,在校证书的获得情况等几个方面的内容。在大学生就业影响各因素中,专业素质是最重要的,合格的专业素质是大学生获得招聘单位青睐的首要条件。其次,综合素质。综合素质一般包含实践经历,语言表达能力,思维创新能力,社交能力,实际操作能力等方面的内涵。在就业影响因素中,综合素质是仅次于专业的素质的影响因素,而其中的思维创新能力、社交能力、实际操作能力是企业在招聘过程中最重视的三项综合素质,因为这关系到企业的发展和个人的成长。再次,心理素质。心理素质一般包含个性特点与岗位的相宜度,绪控制能力,社会责任感,工作责任心等方面内容。近年来,用人单位越来越重视学生心理素质的考量,一般要求大学生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和工作心,与企业的要求比较吻合,能够较快地融入单位的文化。最后,身体素质。主要是指身体状况与岗位相符度。针对不同工作性质,用人单位会提出相应的要求。
二、大学生职业技能培训对就业的影响
1.职业技能培训的基本内涵
职业是个人在社会中所从事的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工作。每一种职业都有具体的职业岗位,都对从事该职业者有特殊的素质要求,其中包括知识结构、技术技能、生理心理、道德品质等方面的要求。这些要求,实质上是对准备从事该职业的人员提出的必须具备的条件。职业技能培训是一种按照不同职业岗位的要求对接受培训的人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传授职业知识,培养职业技能,进行职业指导的职业教育活动,其目标在于提高劳动者的就业能力、工作能力和职业转换能力,促使劳动者顺利地实现就业和再就业。
职业技能培训有以下特点:第一,针对性和实用性。职业技能培训的职业分类、培训目标、教学内容等均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用人单位实际需要和职业标准确定。职业劳动者经过职业技能培训后能尽快适应岗位实际工作的要求,上岗就业。第二,灵活性和多样性。在培训形式上可采取联合办学、委托培训、定向培训等形式;在培训时限上采取弹性学制,可以脱产也可以半脱产;在培养对象上依据岗位的实际需要灵活确定,不受学籍、年龄和文化程度的限制,实行开放式入学;在教学形式上不受某种固定模式的限制,根据职业标准要求采取多种形式的教学手段。第三,技术性和技能性。在培训方法上强调理论知识教育与实际操作训练相结合,突出技能操作训练,强化培训者运用技术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推动培训与就业和使用相结合。
2.职业技能培训对大学生就业的促进作用
与前文所述,职业技能培训的最终目标在于促进劳动者就业或者再就业,因此,职业技能培训是服务于就业。同时,职业技能培训对于大学生就业也有着积极地促进作用,主要表现为职业技能培训对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的积极作用。
首先,职业技能培训对大学生专业素质的促进作用。职业技能培训有利于专业知识的内化,并促进知识结构完善。大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一般以理论学习为主,实践环节为辅,职业培训能够帮助大学生将专业知识运用于实践,提高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这不仅可以提高大学生学习兴趣,更为重要的是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专业技能可以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并能为学生提供相关专业的技能证书,确保学生在就业市场上得到用人单位的信任。
其次,职业技能培训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促进作用。职业技能培训是以社会需要为前提,一般包含专业方面的技能,同时也包含综合素质的提升,因此,职业技能培训一方面丰富了学生的实践经历,提高了实际操作能力,另一方面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创新能力和社交能力也有很大的促进。
总之,职业技能培训,对于毕业生来说不仅可以通过培训获得工作技能,提高就业能力;还可以通过培训获得更高现代教育技术在职业技能培训中的应用,提高适应岗位变化能力,激发创新能力,增强就业的稳定性;对于那些创业者来说,可以提高创业能力,提高自主创业的成功率,形成以培训促进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的良性机制。
参考文献:
[1]郝杰.在校大学生进行职业技能培训的几点设想.大众科技,2009.9
[2]王云艳,王东明,王粟.大学生职业技能培训与就业关系的探讨.中国电力教育,2008.9
职业培训论文可以让劳动者掌握职业常识、道德和技能,帮助劳动者提高劳动效率、素质和就业能力,促进经济发展。而长春市无论中介制还是员工制的家政公司对职业培训都未高度重视起来,暴露出很多职业培训方面的问题,阻碍了家政服务业的发展。
一、 长春市家政服务业职业培训存在问题
(一) 培训对象素质较低
长春市家政服务员主要来自吉林省农村贫困家庭妇女和下岗女职工,年龄大都在40岁左右,少数培训育婴师的年龄在35左右,年龄结构偏大,学历多为小学和初中,学历较低,影响了培训效果。
(二) 培训课程、内容较单一,应试化现象严重
长春市具有职业资格授权的家政培训学校有6家,培训内容主要围绕家政员、育婴师、月嫂、催乳师、营养师、护理员进行,其他如按摩、厨艺、茶艺等课程因需求少而较少开设,课程设置较单一。
初级培训,国家推行的是免费政策,分为理论和实操两部分,实操课占60%以上学时,理论课主要涉及职业道德、职业礼仪等。培训内容多围绕职业资格考试进行,从国家职业资格考试题库里划考试范围进行培训,培训学时较短,达不到职业资格标准要求,理论学时多于实操学时,培训过于应试化。
(三) 培训形式较单一,缺失人性化
理论课培训以多媒体课件形式进行,培训师根据职业资格考试范围制作课件,课件制作多不规范,背景和内容选取不考虑中年妇女的视觉感官和接受度,只符合自己的授课要求,授课过程互动较少,老师讲学员记,培训师也不知道学员是否都听懂学会了,缺少人性化。
(四) 培训师队伍素质参差不齐
整个家政行业培训师,年龄和学历结构参差不齐,多是40岁左右的中年妇女,她们曾参加过职业资格考试,从事过家庭服务,学历不高但理论和实际经验都具备;青年培训师大都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很多都未从事过家政服务的实际工作,通过了职业资格证和教师资格证考试便可培养成培训师;另一部分是有十几年工作经验的技能型培训师,级别较高,能力较强。
(五) 培训环节不健全
只有家政员职前培训,职中和职后培训缺失,通过职前培训拿到证书的员工就业后,多是自己根据需要再参加高一级的考试,家政公司几乎没有职中和职后培训,对于企业从事行政等管理的员工,也仅是岗前培训,培训环节都集中在职前,职中和职后培训跟不上,极易导致服务质量下降。
(六) 培训考核方式较单一
培训考核方式是职业资格考试,通过了理论知识和实操技能考试就算合格,拿到证书后家政公司就可安排上岗,家政公司不再进行员工学习能力、性格、整体素质等的考核,缺少对员工的整体认识,导致了所派家政员不让雇主满意等矛盾的出现。
二、 长春市家政服务业职业培训存在问题解决措施
(一) 国家、政府应继续加大对家政职业培训的扶持力度
除了初级免费培训外,由政府扶持家政员免费参加职业资格初级考试,除了政府下属的家政培训公司和学校外,给予其他有职业资格认证资质的家政职业培训学校经费支持,帮助学校扩大招生,分区就近培训,以增加就业者数量和提升就业者素质,缓解供需矛盾。
(二) 吸纳高素质人才加入到家政服务业
现在长春的家政服务市场缺少从事高端家政的人才,而目前家政学专业正发展蓬勃,在这种形式下,吸纳优秀大学生充实家政培训师、企业管理或者家政员队伍,将对整个行业的发展带来新活力。
(三) 改革创新家政职业培训的教学方法
长春市家政培训学校的教学方法单一,不人性化,迫切需要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在原有直观演示法基础上,加入情景教学和问题讨论法等与学员互动,启发引导学员的综合能力。现在实操课培训采用的是四级教学法,即准备、示范、模仿、练习,应融合项目导向教学法,即提出问题,学员制定工作计划,培训师指导,实施,检查,自我反思和进步。
(四) 严格考核评价体系
培训课程需要一个合理规范的教学评价来检查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和改进教学方案。长春市家政职业培训的教学评价仅是职业资格考试,培训学校内部和家政公司没有针对培训的教学评价。
培训学校应在整个授课过程中每节课都给学员发放课程评价表,评价课程的内容、方法、手段、条理等,培训师课后审查找出问题,下节课及时改正,有利于提高培训质量。
家政企业应制定评价表,评价员工的知识水平、技能水平等,有利于进一步了解员工素质。
(五) 家政公司要提高对职业培训的认识,强化职业培训
[关键词]农电工 素质能力 提高
中图分类号:F426.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02-0385-01
一、农电工队伍素质现状
(一)文化水平偏低,理论素养不足。初中及以下者占53.56%,高中(中职)占23.48%,大学(本、专科)占22.96%。
(二)技能构成不佳,职业技能欠缺。没参加或技能鉴定没通过者占34.92%;通过技能鉴定者中,初级工14.77%、中级工占35.48%、高级工占45.45%、技师占4.30%。
(三)年龄趋于老化,学习能力下降。50岁及以上者占11.08%,40岁-49岁者占44.85%(45岁以上者逾6成),30岁-39岁者占32.12%,30岁以下者占11.95%。年长者居多,学习能力和操作水平进入下降通道。这样的素质构成既适应不了国家电网公司建设“一强三优”现代企业的需要,也满足不了新农村建设的用电服务需求。
二、提高农电工队伍素质能力的方法及短板分析
(一)培训软硬件资源短缺。乡镇电力体制改革后,农电培训基地建设依然未能跟上企业现代化建设的步伐,信息化培训平台依然在追赶企业发展的脚步,专职培训教师依然缺乏,兼职培训师数量依然不足,尤其是理论水平高、实践经验丰富、年富力强的专兼职培训师极其缺乏。培训软、硬件资源短缺,保障机制缺失的局面亟需改观。
(二)培训针对性有效性不强。农村电工多工作在生产现场,对专业知识、实践技能的培训要求最迫切。由于他们文化水平高低不一,业务技能参差不齐,实际培训时只能就低不就高,搞一些内容陈旧、人人过关的机械式培训,降低了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培训又常以理论灌输为主,疏于技能操作演训,培训内容与生产现场、生产应用做不到有效结合,对农电工职业能力提升的支撑严重不足。
(三)培训激励机制不健全。农电工培训激励机制不健全。能力素质提升工作一般不与农电工绩效考核挂钩,也不与其职业发展关联,农电工普遍缺乏参加培训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由于职业发展通道单一,很少有农电工参加学历教育,影响了文化水平的提高,也妨碍了新知识、新技术的学习。
三、提高农电工队伍素质能力的有效方式
(一)强化培训基础设施建设,配齐配强兼职培训师队伍。各供电企业可针对本单位培训基础设施建设情况,进一步筹措资金强化农电培训基地建设,有针对性地开发建设具有鲜明农电特色的培训项目和实训装置,重点建设和完善符合农网营配工职业技能特点的技能实训场所,优先配置安全性高、功能性强的实训设备。根据专职老师不足和农电工培训重在职业素质和职业工作能力提升的实际,选拔实践经验丰富、理论水平高、德才兼备的企业内部专业拔尖人才、技术骨干担任内训师,并加强对其授课技能的培训,配齐配强兼职培训师队伍。
(二)加强培训需求分析,促进素质提升与生产经营完美结合。强化培训需求调查分析,加强培训项目规范化管理,针对不同的培训目标,开发不同的培训模块,设计针对性强的培训课程,并充分考虑工学矛盾,尽量将培训时间安排在生产任务较轻的季节。科学划分培训层次,突出个性化培训计划的制定与实施,将培训重点由过去的人员培训更多地转变为能力培训,针对不同层次的职工(新职工、年轻职工、老职工、班组长),采取不同方式有的放矢地开展培训,保证所有人员都有机会得到适时有效的相应培训。
加强培训方向研究,探索建立新的岗位培训模式。从开发标准化培训教材入手努力构建农电工岗位能力标准化培训体系。可根据农电工管理特点,组织开发涵盖培训目标、内容、方式及考核要求的农电工岗位技能培训教材,并配套开发PPT课件。
(三)建立健全培训激励机制,营造农电工全员自主提升氛围。建立农电工素质能力提升激励机制,将农电工参训、参培、参赛等与绩效考核、福利待遇、职业发展等联系起来,增强农电工参与培训的自觉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促进自我素质提升。可制定严格的上岗考试制度,对培训考试不合格者进行待岗脱岗培训,同时与绩效工资挂钩,以增强所有在岗职工的工作压力感,激发职工参培热情。辽宁某区供电公司实行农电工“每月一考”制度,考试成绩纳入月度绩效考核,促进了农电工素质能力提升,近几年参加上级单位生产运动会的成绩不断走高。
激励引导农电工认同“培训是最大的福利”理念,使他们充分认识到,岗位培训是为确保其职业工作能力和岗位权益而实施的。对参加上级培训、调考取得优异成绩的农电工,除了给予必要的物资奖励外,尽量再给予一些外出疗养、学习考察的机会,使职工把培训看成是企业的一种特殊关怀。
(四)突出师带徒培训和现场演练,增强实际操作能力。师带徒是提高农电工业务素质和职业技能的良好选择。师带徒重点是选好师傅、签订师徒合同和建立相应考核制度。帮带期一般为1年,期满重新签订,师徒视需要轮换调整。要大力营造传帮带的浓厚氛围,形成师傅之间、学徒之间“你追我赶,互补共进”的竞争态势。要举办各类具有针对性、实用性的现场专业演练和应急演练,有的放矢地就生产中常规管理、施工现场安全、紧急救护、“两票三制”等进行强化训练,不断增强实际操作能力。
(五)坚持开展专业竞赛,推动素质能力提升由表层化转向实效化。坚持组织农电工开展岗位练兵、比武竞赛活动,以考促学、以赛促培,并使之常态化、长效化。营造“人人争先、比学赶超、升能提素”氛围,形成“比学习、比技术、比质量、比安全、比服务、比贡献”的良好风气,推动能力素质提升由表层化、形式化向深层化、实效化转变。竞赛可分安全生产、营销服务等专业进行,竞赛成绩可由理论知识考试、实际操作和日常工作考核3部分组成。对竞赛成绩优秀者,可分别授予“状元”、“标兵”、“能手”等称号,并给予一次性奖励。
(六)坚持强化学历教育,努力提高农电工文化层次。文化水平低限制了农电工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的提升。要在开展技能培训的同时,采取有效措施鼓励农电工通过自学、函授等途径,接受高等教育,引导和激励广大农电工岗位成才或自学成才,努力提升文化层次。值得推荐的途径是电大的开放式教育。开放式教育的特征是以学生和学习为中心,而不是以教师、学校和教学为中心,采用多种教和学的方法、手段,取消和突破了种种对学习的限制和障碍,是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一种形式。”
提高农电工素质能力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十二五”末期,国家将进一步加大农网改造力度,农网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建设也将快速推进。只有加大农电工培训教育力度,全面提升农电工综合素质和职业技能,才能为现代化农网的安全稳定运行提供坚强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
参考文献:
1 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
高等职业教育要培养适合现代企业的人才,首先要清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现代企业对人才的素质要求是多方面的,不同的企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侧重点也不尽相同,但就人才的职业能力素质来讲,是有他们的共同点的。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最终要通过提升大学生的职业能力素质来实现。
2 融合企业文化是实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必然要求
企业文化通常代表了一系列相互依存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的总和,是通过较长的时间积淀、存留下来的。大学生进入企业后,如果能迅速接受企业的这些观念和行为方式,将会得到认可,反之,则受到企业的排斥和打击。高等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主动融合企业文化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
当今的高职学生对企业的了解不够多,进入企业后适应性不强,主要的原因是我们在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忽视了对企业文化的认知和理解。因此,要实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全面提高大学生的职业素质和专业能力,在教育的过程中主动融合企业文化是非常必要的。
3 提高学生素质,融合企业文化的途径
高等职业院校融合企业文化的途径主要是走出去和请进来。走出去就是大学生走出校园,参与到企业的生产、经营中去,只有这样大学生才能更直观的学习专业技术,亲身感受企业文化的意义。请进来就是高职院校要主动融合企业文化,把企业引进大学校园,让学生在校园内接触更多的企业,以了解企业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其中,把企业引入校园共建培训基地是提高大学生职业能力的非常有效的途径。
山东交通职业学院有着多年的校企合作经验,且有着非常成熟的校企合作项目,目前已经与宝马、东风雪铁龙、东风标致、东风日产、上海大众、巴斯夫、保时捷等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建设了校内的培训基地。这些校内的培训基地不但供我院的学生使用,同时也接纳大量的企业员工,为企业服务。基于这些合作项目,汽车类专业的大多数学生在大二下学期进入各品牌的“订单班”,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将企业文化融入自己的课堂,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经过企业文化的熏陶和专业的培训之后,进入企业的学生不但技术水平过硬,能够马上上手工作,而且对企业文化的认同感强,纷纷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真正达到了高职学生培养目标的要求。借助于深层次的校企合作,有多种途径将企业文化的传授引入到学生的人才培养体系中,这对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有非常大的帮助!
3.1 基于校企合作,建立了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这些老师在给学生上课时是高素质的老师,在对企业员工进行培训时又是满足企业要求的培训师。山东交通职业学院众多的校企合作项目中,以宝马培训基地的老师为例,各位老师通过近一年的培训和学习才通过了宝马公司的认证成为了宝马公司认可的培训师,具备了对企业的员工进行授课的资格。对老师的培训过程中有为期一周的企业文化培训、两个月的专业知识培训、两个周的教学技巧培训、两个周的强化训练及七个月的企业一线实习。借助企业的技术资源和文化资源,使我院教师的专业素质和管理水平迅速提高,在培训的过程中老师切身的感受到了企业的文化内涵,这有益于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融合企业文化,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2 融合企业文化,有助于深化教学改革,培养企业需要的高技能型人才,达成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
借助教学改革,通过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直接体验企业的生产氛围,掌握岗位技能。要达到工学结合的教学效果,在各种形式的工学结合实施过程中,融合企业文化非常重要,因为只有融合企业文化,才能使工学结合的全过程与企业实际的生产过程不但形似,而且更加神似。
宝马“订单班”的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既是学校的学生,同时也是经企业确认将要录用的员工,学生的培养通过在校学习和在企业顶岗实习来交替完成。因为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企业将参与实习的学生直接纳入企业员工进行生产学习和管理,企业文化的融合不在话下。此外,学生在校内的学习场所是山东交通职业学院与宝马公司共同出资按照企业的标准建设的,力求模拟建设一个真实的企业生产环境。同时,学院对进入培训基地学习的大学生,以“准员工”的身份进行管理,培养学生的生产行为规范。工学结合的各个环节,主动融合企业文化,既能对学生进行岗位专业技能培养,同时通过企业文化的熏陶,加强学生对企业文化的认识,增强了高职大学生对企业环境和职业岗位群的适应能力。
3.3 邀请企业专家举办企业文化讲座,更新高职大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理念
为拉近学生与企业的距离,高校应积极邀请企业专家为大学生举办各种讲座。企业专家用生动的创业故事、形象的管理案例引导大学生形成科学的职业价值观,才能使大学生感悟到,踏入工作岗位,不仅需要扎实的专业基本功,还需要与企业文化、信念相适应的能力。
关键词:核心竞争力;人文素质;修养
一、问题的提出
“核心竞争力”概念最早是由美国战略管理学家普拉德与哈默在1990年《哈佛商业评论》中的“公司核心竞争力”一文中提出的,该文精辟地论述了特定企业或组织获得竞争优势的源泉取决于其核心竞争力。此概念提出后,西方一大批学者紧随其后,特别是美国麦卡锡公司的研究结论——核心竞争力具有使一项或多项业务达到世界一流水平的能力,使核心竞争力研究成为显学,并被引入经济、管理以外的众多领域。
近年来,核心竞争力被引入高职教育的研究领域,虽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德国:首提“关键能力”;英国:构建了完善的核心能力培训认证体系,政府重视,成果显著。从20纪80年代起,英国在国家NVQ体系中实施六项核心能力(与人交流、信息处理、数字应用、与人合作、解决问题、自我提高)的培训和认证;美国:政府重视基本素质和能力培养,测评认证体系完善,推进有力。澳大利亚:1990年开始,澳洲进行即以“核心能力取向的教育”(Key competency based education 简称“KC教育”),新加坡:2003年,新加坡人力资源部(MOM)成立了新加坡劳动力发展局(WDA),以引导并推动新加坡的劳动力发展;香港特别行政区:借鉴英、澳经验,推出资历架构,制定课程结构,强调职业核心能力,引导培训。台湾地区在职业教育和培训中注重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
职业核心能力是人们职业生涯中除岗位专业能力之外的基本能力,它适用于各种职业,能适应岗位不断变换,是伴随人终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德国、澳大利亚、新加坡称为“关键能力”,在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也有人称它为“关键能力”;美国称为“基本能力”,在全美测评协会的技能测评体系中称为“软技能”;香港称为“基础技能”、“共同能力”等等。这些发达国家和地区的职业教育、人力资源开发的培训具有鲜明的共识:职业的核心能力是就业需求的必备技能。
二、核心竞争力与人文素质两者关系
人文素质:它是相对于“科学主义”,关注人的生命、价值和意义的人本主义,相对于“工具理性”或“技术理性”,强调的是价值理性和目的理性;相对于实用主义,强调的是注重人的精神追求的理想主义或浪漫主义。协同学(Synergetics)是由赫尔曼·哈肯(Harmann-Haken)创建的一门交叉学科,它是研究开放系统通过内部子系统间的协同作用而形成有序结构机理和规律的学科。而核心能力与人文素质的关系就是交叉协同的关系。
“人的一种可感觉的综合素质”,一个人的人文素质高,则核心竞争力就强,成正比例。核心能力在的人本主义的引导下,会朝着人的健康与幸福的方向发展。人文素质则是贯穿在核心能力中的主题与实质之中。以上发达国家和地区的职业教育、人力资源开发的培训具有鲜明的共识:职业的核心能力是就业需求的必备技能。通过重视和加强职业核心能力(关键能力)的培养培训,使劳动者获得了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他人交流和合作的能力、应用技术的能力、计算的能力、创新的能力和继续学习的(人文素质)能力等,已经取得良好的效果。
20世纪90年代中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展望21世纪,提出了“四个学会”的教育理念:“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和“学会共处”,这四者形成教育目标的整体,成为了教育发展的四个支柱,也成为了职业教育的基本理念。
在描述“学会做事”这一支柱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已经不能再像过去那样简单地理解学会做事的含义就是为了培养某人去从事某一特定的具体工作……不能再被看做是单纯的传授多少有些重复不变的实践方法……知识和信息对生产系统起着支配作用,专业资格的概念变得有些过时,雇主们越来越注重能力方面的要求,能力是每个人特有的一种混合物,它把通过技术和职业培训获得的严格意义上的资格、社会行为、协作能力、首创精神和冒险精神结合在一起。”未来的劳动者需要具备什么样的能力?这个在就业市场上提出来的问题,直接关系到一个组织能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然而,根据1998年国际劳工组织和世界银行在17个国家的研究表明,职业教育和培训在适应企业和劳动者的就业需要上却总是令人失望。针对这个问题,世界发达国家的政府和企业都十分关注职业教育和培训制度,寻求改革举措,以期建立一支能适应经济发展需要的高技能的劳动队伍。为此,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都不约而同地提出了一个富有远见的目标:“开发劳动者的核心能力”。而人文素质的培养是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而,核心能力又推动了人文素质的提高。他们互为影响,共同推动向前发展。
转贴于
三、高职院校如何提高人的人文素质,增强人的核心竞争力
1.强调个性与创造能力的培养,注重专业课程与人文素质的开设的科学性。就是自由成长的需要,使教育教学满足每一个学生个性成长的需要。人类也同样如此,人无完人,突出自己的优势才能为自己找到一个生存的空间。个体是存在差异的。因而在学校教育中、尤其在高等职业教育中要突出学生的个性知识的挖掘和个体能力特色的培养,这就为培养专长打下基础,为特殊技能成为专家打下基础。注重专业课程与人文素质的开设,注重特色与创新性,规模化与竞争力,文化性与社会性,教育与经济的兼容性与双赢性。
2.探索核心能力与人文素质教育在增强高职教育吸引力方面,提高就业和人才培养质量。围绕教育与就业质量,树立全面发展的人才观、质量观,人文素质教育在职业技术教育中理应被视为整个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不是单纯的岗位教育。
3.开设职业核心能力课程和人文素质课程。通过学分互认,学分替换,发展学生能力。通过重视和加强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培训,使学生获得了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他人交流和合作的能力、应用技术的能力、计算的能力、创新的能力和继续学习的能力等。
4.加强对职业核心能力与人文素质课程设置,探讨融合性;探索高职职业核心能力与人文素质教育的吸引力:特色与创新性,规模化与竞争力,文化性与社会性,强调思维能力、创新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意志品质培养与训练。面对教育实际,树立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独特性、价值性、系统性、稀缺性、发展性。20世纪末出现的一场波及全球的新技术革命,一方面有力地冲击着传统的产业结构并构建着新的行业,另一方面极大地激发了人们新的需求及其消费方式。在这两个互为因果条件的推动下,在世界范围内引发了市场需求结构的巨大变化,推动了各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改组,改变了各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格局和速度。这种巨大的变革必然会从根本上影响着社会职业结构和就业方式的变化。首先,大批新职业以超出人们想象的形式和速度显现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之中。这些新职业工作岗位的技术更新快、技术复合性强、智能化程度高,工作的完成更多地依靠劳动者的善于学习,会解决实际问题,并具有改革创新精神;其次,现代职业的工作方式发生了根本变化,社会产品、服务和管理更注重以人为本的理念,工作的完成更多地依靠每一个人的团队合作精神和与人沟通的能力;此外,人们发现不再有终身职业,工作流动加快,人们在职业生涯中要不断改变职业,不管你现在掌握了什么技术,都不能保证你能成功地应对明天的工作,社会最需要的是能不断适应新的工作岗位的能力。
5.探索以培养学生创业能力与核心竞争力的校园文化氛围建设。以人文素质建设为平台,大力开展学生创业教育,提高学生的核心竞争力。“职业方法能力”(含“自我学习”、“信息处理”、“数字应用”三个模块)和“职业社会能力”(含“与人交流”、“与人合作”、“解决问题”三个模块)组合培训;可以全部模块系统培训,也可以按需选择模块培训。职业院校开展各项学生活动,与企业一道举办各种竞赛,提供学生拟就业和创业平台,从而提高学生人文素质,增强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四、结语
培养职业核心能力或关键能力,已经成为世界先进国家、地区的政府、行业组织和职业培训机构人力资源开发的热点,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趋势,而人文素质的培养是推动核心竞争力的动力。
参考文献
[1]王良青.核心竞争力视阈下的示范院校建设[J].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6).
【关键词】职业教育,作用,改革
一、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性
人才差距造成产业差距。美国总统奥巴马强调,对职业教育进行投资,是对未来长期经济发展进行投资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增强美国经济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劳动者素质直接影响我国经济的发展。提高劳动者素质,主要是依靠教育,包括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只有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才能培养大批适应各种岗位的高技能高技术人才。职业技术教育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
二、纵观国外职业教育
在美国,职业教育被称为“职业生涯与技术教育”;在日本,他们之所以成为世界工业强国,与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是分不开的;法国的通才教育是一种一脉相承的教育理念,在职业教育中,避免按某个特定岗位培养人。法国的职业教育序列十分完整,一方面,职业教育体系与主流的普通教育体系,两个渠道互相补充,另一方面,从初中后到职校到大学再到硕士,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 路路相通。
1.由行业根据全国统一的框架体系负责制定本行业的具体能力标准。较为完善的培训体系,他们称他为培训包,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国家认证部分,这是培训包的主体包括能力标准、资格证书、评估指南三方面内容。第二部分为非国家认证部分,由学习方法指导、评估资料、职业发展资料三方面组成。培训包是澳洲国家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制度的重要官方文件,是学院开展职业教育和培训的培训指南。
2.根据实际制定课程标准。在课程安排方面,提供有阶段性的、但又是可连续的教育与培训课程,使学生可以在不同时期、针对不同需求决定所修课程。学生可以通过课程学分认证灵活地在证书,文凭或者只是提高个人品位等方面自由选择。在教学组织方面,针对不同的学习对象和课程类型,采取各种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和手段开展教学工作。为一切愿意接受教育或培训的人员提供有效的服务。
3.以培养实际工作能力为中心。各学院和培训机构严把课程设置。教学工作落实到实处,培训学习有明确的培养目标、能力要求和学习时间。并对学生进行严格的考核,只有考核合格者方可获得全国通用的等级证书,凭此资格证书可参加不同层次的工作或进入更高层次的学习,这样使培养的学生到工作岗位后能很快地胜任工作,这充分反映了澳洲的职业技术教育而是以职业岗位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核心。正是由于这种职业技术教育的灵活性。它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学生,使职业教育与社会贴得更加紧密,甚至一半以上是业余时间学习,他们真正从以传授知识为中心转到了以培养实际工作能力为中心。
4.以行业主导作用,强化产学合作教育。澳洲国家由政府行业教育界的代表组成,其中大部分成员来自澳洲的支柱行业。企业首先提出员工培训的需求和目标,职教学院等培训机构派人与企业的专职培训教师共同研讨。如适应就业市场、满足企业需求、争取经费投入等做出的宏观决策,充分体现了行业的主导作用。行业直接参与学校管理,充实学院教师队伍,支持实训基地建设等四个方面。开展产学合作教育是澳洲职业技术继续教育立足与发展的重要途径。
三、现行职业教育现状,加强职业教育的改革
1.我国职业教育现状。我国的工业化进程加快,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大大增加;产品周期和技术周期缩短,城市化进程加快,对一线劳动者培训需求量大大增加;(1)从教育公平角度,中等职业教育的重要性仅次于九年义务教育;(2)教育形式上,我国的职业教育主要包括职业学校教育、职业培训和民间学徒制三种。前者是学历教育,属于国民教育体系范畴,后两者是非学历教育,属于职业培训范畴。职业学校教育就目前而言是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的主要形式,主要由各级各类职业学校承担。(3)依据职业技能标准,培训的层次分为初级、中级、高级和其它适应性培训。在办学形式上,有公办与民办两种。但从整体说,我国职业教育办学形式以公办为主,民办等其他形式并存。(4)培训机构主要由技工学校、就业培训中心、社会和各方面(包括个人)举办的培训机构承担。我国现行的职业教育体系反映是工业社会对技术人才的要求,是传统的职业教育体系。从类型看,我国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已基本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专业门类齐全,专业设置多样化。多元办学的机制逐步形成。
2.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一些建议
(1)转变教育观念和职业理念。从认识上提高职业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量高素质劳动者和实用人才。通过结构布局调整和资源重组,打造一批职业教育的精品品牌,进行规模化、集团化经营,利用规模优势和办学特色开拓国际市场。(2)以改革的思路办好职业教育,创新职业教育模式、教学手段,提供优质的教育、培训、服务,最大程度地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人力资源开发的需求。强调职业能力、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要求职业学院的专业设置、课程教学都要根据所从事的职业岗位要求来设计,课程设置必须从学科体系向以职业导向和工作过程导向的模式转变。(3)职业教育主体还应尊重市场经济规律和职业教育的特点,根据行业或产业岗位群对人才规格、能力、素质等方面的要求,设定专业培养方向、能力素质标准、教育内容、教育模式。(4)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加大依法治教力度;优化教育资源结构,实现办学主体社会化、多元化,建立与市场经济条件下融资体制相适应的多渠道筹资办学的教育资本投入机制。(5)调整师资结构,完善教师社会实践制度。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在企业中建立职工教育和培训体系。(6)确立职业教育是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和完善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相互衔接的机制。
参考文献:
[1]李春林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发展战略研究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06年
[2]戴斌. 《市场转型、产业升级与旅游人才培养》.
关键词:高职;教师培训;教师专业化;模式
作者简介:罗尧(1981-),女,江西樟树人,北京联合大学高职所研究实习员,教育学硕士,研究方向为高等技术与职业教育。
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和就业的有效途径。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高职教育面临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肩负着培养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等从事实际工作技术人员的历史使命,但高职师资队伍存在的种种问题是制约高职教育发展、影响职业教育质量的主要因素,因此建立起一支高质量、高素质、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成为整个职业教育的迫切需要。文章针对现阶段我国高职教师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剖析高职教师应该具备的素质;构建专业化取向的高职教师培训若干新模式。
一、现阶段我国高职教师队伍建设面临的困境
随着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我国高职教师队伍建设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多方面的综合性原因,我国高职教师总体情况还不容乐观,目前,我国高职师资队伍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高职教师数量不多,结构不合理,教师素质不高
近年来,高职作为新生事物迅速发展,而高职教师却严重缺乏,限制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根据教育部信息中心提供的数据显示,2006年,全国共有独立设置的普通高等职业院校1147所,占全国普通高校总数的62%,在校生794万人,而独立设置的高职高专院校专任教师26.8万人,师生之间比例的严重失调,成为制约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的瓶颈。
高职师资队伍在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学科结构等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从学历结构看,高职教师学历层次普遍较低,学历达标率低,本科学历的教师占了很大比例,缺乏硕士、博士学位的高学历教师。从职称结构看,初、中、高级职称教师比例分布极不合理,绝大多数是由原来中专学校的高级讲师平转为副教授的,正高级职称的比例非常小。从年龄结构看,高职教师队伍出现了断层,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趋向老龄化,而青年教师均以刚毕业的大学生为主,缺乏必需的职业教育理论和专业实践能力。从学科结构看,理论型教师居多,而双师型教师很少,导致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不足,缺乏适应能力。
合格的高职教师应具备“双师型”的素质,即能够授好课又具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而在现实中,高职教师理论素质不高,实践操作能力差却普遍存在。据北京市调查资料显示,在最能体现高职教师特点的“双师型”教师中,曾下厂实践过的“双师型”教师只占23.9%。{1}同时,高职教师教育与培训体系匮乏,部分教师没有接受过教育理论与方法的培训,教育教学能力相对较弱,尤其是课程开发能力弱,很难根据企业需要将新知识、新技术融入教学中,使目前我国高职教师整体素质相对滞后。
(二)培训机制不健全,缺乏完善的高职教师教育与培训体系;尚未推行严格的高职教师资格准入制度
目前,我国高职教师主要来自师范院校的毕业生、高校教师和少数企业技术人员,来源渠道比较复杂,综合素质不高。高职院校的教师基本都在学科型的人才培养模式下成长起来的,缺乏企业工作经验;从企业引进的教师在专业培训方面也未跟上,甚至有些教师未参加过专门的高职教师教育与培训就直接从事高职教师工作,导致部分教师缺乏必要的教学技能和实践操作技能,也限制了教师自身的成长和教学水平的提高。此外,我国还尚未推行严格的高职教师资格准入制度,在教师聘任时把关不严,不具备条件的人也加入了高职教师队伍的行列,难以保证教师的素质和质量,影响了高职教育质量和社会声誉。
二、合格高职教师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
在教师专业化日渐提上日程的今天,高职教师不仅要注重数量的提高更要重视如何提高自身的素质。教师的素质是影响教育质量的重要决定因素,也是衡量教师能否胜任本职工作的基本条件。教师必须具备合理的素质才能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发挥最佳功能。由于职业教育及其师资的特殊性,不同于普通本科对教师的要求,高职教师应该具备特定的素质。
(一)科学合理的基础和专业知识结构
1.具有宽厚的基础知识是对高职教师的基本要求。在知识经济时代,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掌握宽厚的基础理论知识十分重要,有宽厚的基础知识作为支撑,才能学好专业知识,更好地实现知识的迁移,适应专业变化的需求。
2.扎实精深的专业知识是高职教师应具备的必要素质。作为高职教师,对于自己所教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等应有详细、深入的研究,要掌握特定知识领域中的基本概念在“量”上的不断扩展和“质”上的不断丰富,对本学科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和演绎归纳的脉络有明晰的认识。教师只有具备完善的知识结构,才能为专业知识的讲授奠定坚实的基础,在教学时才能做到既有深度又有广度,才能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
(二)实践操作能力、课程开发能力和教学设计能力
1.实践操作能力是高职教师必备的条件之一。这是由职业教育目标和高职院校的职业特性决定的。在传统的教育教学中,理论课教师和实验、实训指导教师相对独立,理论课的教师,偏重于理论研究,实践能力弱;而实训教师则偏重于实践操作技能,忽视对理论的研究。无论是理论课教师还是实验、实训指导教师应理论结合实践,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认知能力和应用能力。
2.课程开发和教学设计能力是高职教师教学改革和创新能力的重要体现。职业教育课程强调课程的实用性和针对性,其中心目标是发展职业能力。如今,很多课程都需要根据职业分析和岗位分析来确定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设计出符合实际需求的教学内容,开发职业教育课程,因此,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显得尤其重要。高职教师还应该具备教学设计能力,制定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教学计划、设计科目课程以及编写教学大纲和教学方案,推进当前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改革和创新。
三、高职教师教育与培训模式的创新
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5届国际教育大会强调,教师问题,特别是教师教育问题已经成为当代教育发展所面临的一个最为关键的挑战。这一挑战所要求的不是按老办法去思考,而是以全面振兴教师专业为框架,从根本上去重新思考传统的教师教育模式。{2}目前,我国高职教师培训模式的滞后性已经严重制约着高职教育的发展和人才培养质量。如何突破传统的模式,构建并形成适应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要求的本土化高职教师培训模式,已成为一项迫切需要研究的课题。
(一)建立高职教师教育与培训模式的取向
我国高职教师教育与培训的模式应结合高等职业教育革新的要求,明确高职教师教育与培训的发展取向。只有确定了明确的目标,才能更好地构建出真正属于高职教育的、本土化的教师教育与培训模式。
教师专业化是世界教师教育发展的主流方向。教师专业化包括教师职业的专业化和教师培训的专业化。教师职业的专业化发展为教师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也对教师培训专业化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教师培训专业化为教师职业的专业化提供了有利保障。职教教师的专业发展呼唤专业化的职教教师培训,因此建立一支专业化的职教教师队伍,应该从职教教师培训的专业化入手,而高职教师培训的专业化取向是实现高职教师培训模式创新的重要导向。
(二)构建高职教师培训的若干模式
以高职教师教育专业化为导向,提高高职教师的素质和高职的教学质量,突破传统的高职教师培训模式,文章构建了专业化取向的高职教师培训的三种新模式。
1.以学习型组织为主的新型校本高职教师培训模式
“校本”首先表现为一种理念,{3}体现了对学校内在价值的尊重,对学校主体性的重视。构建新型校本培训模式,通过互动式学习、个人反思总结、专家引领升华的过程,激发教师提升自我认识价值,主动改变行为方式,实现自我超越。在高职教师培训中,建立学习型组织,实质是创设一种新型的互动的工作模式,目的在于使参加培训的教师有针对性地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剖析、反思、研究,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和提高。同时,激发教师的创造力,使发展成为教师自主的、系统的学习行为,在组织中通过系统思考、团队学习,不断提升创新和自我超越等方面的能力,形成在学习中工作、在工作中学习的氛围。在学习型组织中,通过展示精品课程、校本专题论坛等形式营造轻松的环境,让教师畅所欲言,对课程教学、教师发展等问题进行讨论、沟通,提高教师能力,使教师发展、学校发展和学生发展达到和谐统一。
建立学习型组织旨在为教师提供一个反思工作、研究问题、更新观念、改变方法、设计未来的平台。同时聘请职教领域的专家对培训教师进行指导。在教师共同学习、交流、总结反思的基础上,经过自己的反思和专家引领,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构建以学习型组织为载体的教师校本培训模式,就是以学习为平台,反思自己的行为,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开展以学习型组织为主的校本培训,是一种有效的教学反思和创新模式。
2.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教师培训模式
高职教师教育与培训在传统的培训模式下,知识结构单一化,缺乏实践操作能力。能否培养出符合高职发展需求的高素质高职师资队伍,取决于相应的教师教育与培训模式。采用校企合作的形式开展高职教师培训,派遣教师到企业学习或聘请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来校兼职,这无疑是双方取得双赢的结合点。在培训中教师根据自身的切身体验以及对企业的了解,从而对自己的职业有全新的认识,理论付诸实践;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能够有的放矢,有针对性地传授知识并培养学生的技能,使其培养出的学生符合企业的需求,为企业输送更多的紧缺人才;在满足企业对人才需求的同时又解决了学生的就业问题。
校企合作的培训模式要求学校应该根据改善师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教学工作的实际需要,有计划、有目的地选派教师参与有关的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学习、了解企业的需求,增强实践能力。同时,培训的教师还可根据自身的经验和知识,为企业提供智力支持,为企业创造潜在的价值。校企合作的高职教师教育与培训模式为师资培养提供了真实的工作情境,有利于拓展教师的视野,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
3.高职教师培训与信息通信技术相结合的模式
高职教师培训与信息通信技术相结合的模式是指将先进的信息通信技术如互动式视频、Wii技术运用于教师培训,让教师学习信息通信技术,并尝试将信息通信技术应用到教育教学过程中。在高职教师培训中有针对性地利用信息通信技术,能使教师运用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有利于教师在信息化的背景下具备专业发展的能力和素质。运用信息通信技术进行合作,利用先进的信息通信技术开发高职教师培训的核心课程,实现资源共享。这种模式使教师能够深切体会信息通信技术对教育教学方式带来的改变,也能使教师足不出户接受教育与培训,减少了培训的成本,并且能吸引更多的人参与高职教师培训,增加了高职师资的来源渠道。在高职教师培训过程中,通过对信息通信技术的创新,提高高职教师培训的质量,实现终身学习的目的。通过网络搭建平台为受训教师提供交流的机会,探讨关系课堂教学、教师发展等热点和难点问题,提高教师能力。
构建高职教师的培训模式是一个需要在教育实践中不断探索、构建和完善的过程,是高职教师理论运用于实践的纽带和桥梁,是加强高职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关键。以创新的理念和实践构建本土化的高职教师的培训模式是我国高职教师培训创新的必然选择。我们要不断研究高职教师培训中的新问题,从科学整合的视野进一步推动高职教师培训模式的发展。
注释:
{1}张长谦.职教师资队伍应具备怎样的要求和特色[J].职教论坛,2003.
关键词:CBE;能力目标;教学实践
能力本位教育,英文名称CBE(Competence Based Education),又称CBT(Competence Based Training 能力本位培训)。能力作为一个教育概念,在职业技术教育体系中十分突出。人们对这一概念的认识存在一定的差异,不同的能力观具有不同的能力标准。能力标准对能力本位教育(培训)教学体系的构建起着十分重要的主导作用。下面将就职教师资的能力标准、职教师资是否要有相对统一的标准、如何构建职教师资培训基地的能力本位教育或能力本位培训、其教学体系体现何种内容、“十一五”期间应该表现出何种时代特征等问题进行详细探讨。
以能力目标为中心构建职教师资培训基地的CBE教学体系
教育部《关于“十一五”期间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强调要“完善职教师资培养培训体系,大幅度提高职教师资培训基地的培养培训能力”。《意见》指出,必须切实加强职教师资培训基地建设,进一步完善职教师资培养培训体系,基地在加强硬件建设的同时,必须高度重视内涵建设,必须把师资培养培训项目开发和课程建设作为核心,各基地的培养培训项目要体现自身的专业和学科优势,创出品牌和特色。
职教师资培训基地作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其能力培养目标应具有以下鲜明特点:
第一,坚持以提高性培训为主,面向社会开展职教师资资格培训。
“十一五”期间,中央财政将安排专项资金支持全国重点建设职教师资培训基地、制定80个专业师资培养培训方案、开发相应的课程和教材,用以完善教师培养培训项目体系,满足新师资培养、教师继续教育和校长培训等不同层次和类型的培养培训需求。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实现了快速高质量的发展,教师队伍规模稳步扩大,素质结构不断优化,职教师资培养培训体系建设取得了重大突破,基本建立起了以国家重点建设的职教师资培训基地为龙头、省级基地为主体的师资培养培训网络,以骨干教师为重点的师资培养培训活动广泛开展。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职教师资队伍仍是当前制约职业教育发展、影响职业教育质量的一个关键问题和薄弱环节。教师的数量、素质、结构等都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和困难。表现比较突出的是快速发展的职业教育规模与职教师资增长数量不相适应、教师总量不足、生师比偏高,专业课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比例偏低,骨干教师和专业带头人缺乏等。此外,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也与人才培养素质的要求不相适应,教师培养培训体系也亟待完善等。
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已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不断创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在过去一段时期内,职教师资培训基地的弥补性培训曾对师资培养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比如提高教师的学历,对于提高职教师资的整体质量很有必要,但如果不尽快把弥补性培训调整到提高性上来,职教师资培训基地就会落伍。要使基地成为培养培训合格师资的主战场,培养培训对象不仅应包括学历不达标的教师,还应包括一切从事与职教事业相关的教育类人才,如教师、管理人员、实习指导人员,以及一切具有一定职业技能且有相关相应学历并有志从事职业教育的人员。只有这样,基地才能为加快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相对稳定的高水平、专业化教师队伍。同时,职教师资培训基地要加强对职业教育特别是职教师资队伍的调查分析,依托学校的人才优势,积极开展相关科学研究,特别是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法的研究,力争取得一批有重要理论和实践价值的研究成果,为行政部门科学决策提供依据,使基地成为职教师资培养培训的主阵地和职教师资科研的重要平台。
第二,以职业性为特征,以复合性为内涵,切实提高职教师资的师德师能。
能力由知识、技能组成,是知识、技能、才智、态度等多元素的整合,是职业表现中多成分的素质结晶。职教师资的能力认定,首先要体现“教与授”的职业特征。职教师资与理论型、研究型、设计型、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区别在于能教会做、能讲会教。“口才”是教的基本条件,不但要能动口还要能动手,这是职业教育师资的底蕴所在。这就要求基地的CBE充分体现职教师资的职业特点,为其打造深厚的本位能力功底,包括胜任教师岗位的职业技能技艺和动手能力、群体协作能力、创新能力及自我调控能力等。这些能力集中成复合性能力。在职教师资培训基地的CBE构建中,必须目标突出并严格考核复合性能力的程度。
教育部的《意见》明确指出:各地要认真贯彻落实《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试行)》,要“进一步加强师德建设,提高教师职业道德水平”。师德师能培养已成为基地CBE的重要内容。基地要建立师德考评奖励制度,要把师德建设作为职教教师专业化的重要内容,把师德表现作为教师工作考核、职务聘任、选派进修和评优奖励的重要依据。要构建师德建设工作检查评估体系,对到基地学习的每一个学员进行科学的师德考评。与此同时,以地方职业教育的师资德能需求作为基地培养培训的方向,不断强化德能教学实践。
教师的专业教育是对已经取得某一学科文凭或正在学习其他学科专业的学生进行的职前或在职教育。其内涵是培训教育知识、教育技能、养成职业态度、进行伦理训练。职教师资的CBE是把所教授的学科知识、应用技能与教师的专门教育训练有机结合起来,把教师的系统知识与专业技能结合起来。对于职教师资而言,其专业知识不是指所教课程的知识,而是指该专业领域的知识,即职业技术(工种)。教师要传授知识技能,就必须懂得如何教授才能使学生获得最大收益。因此,掌握教育工作的基本规律,提高教育教学工作的效率、熟悉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方法和手段等,正是基地CBE体系中建立在职业性特征基础上的复合性能力的培养培训所需要的重要一环,也是提高师德师能的关键所在。
第三,以提高教育教学素质为基点,重点加强学生对知识运用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
基地是师资的锻造场所,职业教育的师资培养培训包括教学计划、教材建设、课程体系、实训模式等一系列环节,每一个环节的设计都必须严格遵循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素质这一能力目标原则。基地必须牢固树立知识结构的多元化和教育手段的综合化观念。在培养目标上,要以培养高素质职教师资为基本规定。在培养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动手能力的同时,加强教育教学的技能训练,还要特别注重拓展和延伸其专业知识,使其个性特征得到很好的发挥。
知识技能的主体与多维以及传授方法的多样与多变是现代教育的主要特征,为了适应日新月异的社会变化,职教师资必须做到一专多能。基地面对的教育对象是教师,教师对教师的教育应有别于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基地CBE教育的终端是应用型技能人才。所以,基地教育的深度和广度具有相对的特殊性。职教师资必须使理论与实践相辅相成、相互沟通,这是根本。在这个根本上养成教学的技能技巧是职业教育师资的特殊性所在。如今电脑、视听等现代化教育手段广泛运用,特别是信息网络的发展使教育手段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扩张。为了使学生的知识技能得到更快提升,基地应当十分重视视听教育的综合、讲授与讨论的综合、集体与个体教学的综合、多媒体技术与交互网络的综合,把CBE过程的多层次性、多方面性和多阶段性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教育与自我教育、育才与
自我成才的生态型网状教育环境。
加强教学实践能力的锻造,不断提升职教师资整体水平
职教师资培训基地以培养培训职业教育的骨干师资力量为主,以适应地方经济建设并有利于促进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职业市场需求为导向。基地以造就合格的职业师资人才为本位。这些年来,基地在新师资培养培训方面的主渠道作用日益凸显。“十五”期间,随着职业市场的逐步完善,我国已经初步形成职教师资培养培训的体系框架。今后,在加强基地自身师资队伍建设的同时,必须切实抓好教学实践能力培养培训这一重要环节,把对学生的实践能力锻造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做大做强。具体做法如下:
第一,优化CBE教学环境,建立健全“教学型实践”工程体系。
“教学型”实践针对“应用型”实践而言。职教师资的实践实训目标和方法与“应用型”应当有所不同。基地的培养培训对象并非直接从事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应用型技能人才,而是肩负对这些应用型技能人才进行知识技能传授的职业师资人才。通俗地说,基地的能力本位培训依据的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这两个相互关联、相互渗透的教学体系,对学生进行“教他们怎么教”的教学,而非“教他们怎么做”。优化CBE教学环境要求合理安排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与教育教学技能的训练、教学实践与职业岗位考评、教育科学研究与教学手段创新等各个环节,并依据职业教育发展对教师素质的全面要求将专业学科知识与教育教学技能进行系统的设计,做到以专业学科知识为载体,把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进行有机融合。这样,在培养培训过程中就能充分体现教育理念与教学结构的最优化。
另外,突出“教学型”实践,还必须在学生的专业知识培养、能力目标、规格方向等方面进行系统设计。要严格按照教学实践的要求,加大与实习教学基地、校企合作基地、企事业合作单位以及中等职业学校的合作力度,有目的地构建起本地区资源共享的实践教学体系。
第二,强化实践教学能力的锻造功能,形成科学合理的实践结构布局。
最近,教育部副部长吴启迪在全国中等职业教育师资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出:“职教师资培训基地必须依托高校,不断创新教师培训模式”、“大力推进教师到企业实践工作,提高教师实践教学能力,是提高教师专业技能和实践教学能力的有效途径。”因此,优化职教师资的培养培训资源,强化实践教学能力的锻造功能,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教学空间是基地CBE的本位职能。应不断加强基地与基地间、基地与企业间、基地与行业间、基地与人才需求方之间、基地与各科研机构及行政主管部门之间的沟通和联系,目的在于寻找实践教学的最有利突破口,并在专业建设、项目开发、岗位培训等方面广泛与社会接触,从而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教学综合运用能力。
职业教育与职业岗位的不可分割性,注定了教育的内涵是“职业岗位的不断重组与派生所影响的教育”。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使产业的纵向延伸与横向交叉及相互渗透随处可见,这必然要求职教教师既要有工作能力,又要有应对社会职业岗位不断变化的教学适应能力。在知识与能力成为人们谋事立身的当今时代,注定了从岗位到行业、到领域知识与能力的要求具有不断扩张性。因此,作为职业教育的师资人才,在养成自身的岗位能力和传授职业岗位知识时,应广泛涉猎岗位所在专业领域的知识技能范畴。因而,强化实践教学能力十分重要。
实践证明,具有行业领域知识技能的人才比只具有岗位知识技能的人才更具有社会适应性与技能生命力。基地培养师资,必须充分考虑到这一因素,在强化教学实践过程中,要突出专业领域的知识培养,重视行业领域与岗位职业技能训练,正确处理好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的关系,把教师的职业素质教育与岗位综合能力培养结合起来,把知识型人才培养与教育型人才培养结合起来,并把相关的职业资格培训与操作技术技能训练始终贯穿到职教师资的CBE目标培养培训计划中,从而使实践教学形成一个专业面广、适应性宽、针对性强、能有效发挥职教师资培养培训整体功能的系统的教育教学网络。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