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绿色矿山环境治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环境治理;复杂地质条件;矿山地质环境;对策分析
1多矿区复杂条件下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方案优化
1.1加快矿山植被恢复
根据对拥有多矿区的成矿地区进行分析得知,一般具有多矿区的城市,都是在我国过往经济开发中占有主体地位的矿产城市[3]。在我国处在于计划经济时期都经历了大规模的开采,更有一部分是我国重要的矿产基地。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与新矿区的开发,这些老矿区也步入历史的长河之中。在拥有多矿区复杂地质环境的矿山开展治理工作时,首要任务是对在开采中被破坏的矿山植被进行治理。要求当地政府加快进行如何恢复矿山植被进行规划,并将每年的植被恢复达标率作为矿采资源开采的约束性指标。同时对矿山植被恢复加大扶持力度,当地政府应采用“以奖代补”的形式进行扶持,促进矿产企业对植被种植的积极性,弥补绿色矿山在建设初期的高成本。当地政府应对矿产企业的开采活动加以规划指导,在保证矿产企业正常盈利的前提下,维持矿山生态环境的现状。同时,加大对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的投资力度,加强财政支持下,恢复治理矿山地质环境。
1.2对矿山周围地区进行地形恢复
在提升政府在矿山环境治理中监管职能的同时,也需要使矿产企业明确自身在治理工作中的责任。矿产企业应加强矿产资源的整合力度,同时,保证矿产资源的开采秩序[4]。通过这样的方式明确其进行矿山治理与环境保护的职责。其次,应积极将开采后的矿山开展地表的平整工程,对于在开采矿产资源过程中造成的矿山地表环境破坏,依照“谁受益,谁治理”的基本准则,要求矿物开采责任人对矿山环境进行治理。对于没有找到责任人的,由其企业承担治理责任。对矿山周围规模大小不等的碎石堆、土坑,利用大型机械设施进行回填、压实。在靠近边坡的地区采用人工或轻型设备进行作业,预防山体滑坡的发生。在地表恢复的同时应考虑排水工程要求,以防造成不必要的水土流失。
1.3加强矿山环境保护宣传力度
在进行矿山环境治理工作时,除政府与企业的重要责任外,还需要社会大众积极参与到矿山环境保护工作中来。可以通过增加环境治理保护宣传提高民众对矿山环境治理的了解与认识。例如采用报纸、电视、网络、讲座等一系列的宣传活动进行居民教育。随着宣传力度的增加,当地居民对治理工作内容的了解越充分。只有使当地居民充分的参与到矿山治理中来,才能提高矿山环境治理工作速度[5]。相对的,矿山环境治理工作才会成为一项全民参与的活动,政府与企业的矿山环境治理工作也有了相应的监督与管理,假使企业在环境治理工作中有懈怠现象,当地居民可以及时向上级反映,保证环境治理工作的正常运行。
2实验论证分析
为保证本文提出的多矿区复杂条件下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方案的有效性,进行实验论证。实验对象选择某一多矿区矿山具有相同地质特征的两坡进行实验。其中一个实验区域采用本文设计的方案进行环境治理,另一个则采用原有的环境治理方案。为保证实验的严谨性,选取采用对比治理面积增长率方式进行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方案评估。本文采用的治理方案有效的提高了环境治理的速度。为保证本次实验结果的严谨性,我们在研究期间对矿山环境进行多次调查。如表1所示,在对矿山环境进行第一次检测时,矿山环境恢复的面积不足63%,经过几次实验,通过使用本文采用的方法,矿山环境恢复的速度在不断地提升,在进行最后一次实验时,环境治理的速度高达83%。同时,将本文采用的方案与原有方案进行对比也可以看出,本文采用的治理方案有效的保证了矿山环境治理的成果。
关键词:景观生态学;矿山地质;环境治理
随着我国经济的大力发展,我国的工业也在不断的进行发展当中。与此同时,生态环境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比如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以及采矿对环境带来的破坏问题也变得越来越严重,并且由于矿产资源位置的不可选择性和国内现有的技术水平,如果在一个地区当中进行采矿生产,对景观生态环境会造成极其不利的影响,会导致矿区的生态环境严重恶化。因此,必须在景观生态学的基础上,对矿山地质环境采取有效的改善措施。
1 景观生态学概述
景观,即为土地和土地空间上所拥有的物体共同组成的综合体,就被称为景观,也可以称之为一种地表现象。属于一种人类在发展变化过程中创造出的一种工艺品。在带来财富的同时,还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社会意识形态。在现代的景观设计当中,更多的融入了丰富的形式语言,强调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必然联系,构成了景观生态学。在对整体建筑进行设计规划的时候,要考虑到多方面的因素,比如自然因素和人工因素,从而使得建筑和自然环境形成相互协调的关系[1]。
2 矿区环境质量问题
在很多采矿工业区,出现了很多的地质环境质量问题。
首先,土地沉陷积水问题。在一个地区,进行采矿业发展的时候,大多属于多煤层开采的形式,煤层大多是中、厚煤层,在长期采矿的情况之下,就会形成大量的地表塌陷的现象。当雨季到来的时候,地表塌陷会引起农田生产的地表积水。长此以往,就会造成农田减产,对农村经济效益造成了极其不利的影响。
其次,在采矿区必然会产生废矸石,而对于废矸石的排放一般会采取露天堆放的形式进行堆放。废矸石长期露天堆放的过程中,会释放出大量的有毒气体,并且会产生很多的粉尘,对周围环境造成极其不利的影响。与此同时,露天堆放的废矸石在雨季的时候,经过雨水的冲刷之后,就会产生很多有毒的金属物质,久而久之就会随着雨水的降落而流入到地表水当中,对地下水和水循环系统造成相当不利的影响[2]。
3 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当中的景观生态设计
3.1 地形的治理与利用
在对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之前,首先要对当地的地形进行良好的治理改善,结合当地的边坡生态环境和废弃的地形地貌特征进行综合治理。在对边坡地形进行治理的时候,不仅要使得边坡的生态环境得到稳定科学合理的发展,还要保证在对边坡实行美化绿化等生态工程的时候可以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对于边坡的稳定治理,要根据当地的地质环境的相关要求进行合理整改。与此同时,还要使得植被可以完全覆盖在边坡上方,保证边坡的整体稳定性。
在一些地区还存在着废弃地区,对于此种情况下的土地,也要进行合理的改善,但是要在尊重原有地貌地形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科学的治理。对于路面和坡度相对较大的地段可以适当的改造。一般情况下,对于纵向坡度的整治一般都在10°到15°之间,必要的时候还需要配置挡土墙和排水系统来进行配套设施的完善。
3.2 植被的选择和景观的绿化
在矿山地质环境的治理过程中,绿色植被的选择也是一个相当重要的因素,需要根据不同的地质条件和环境因素,来选择不同的绿色植被进行种植。矿山地区的地质环境条件一般会呈现出边坡岩石、地形凹凸不平、石渣过多甚至成堆摆放以及土地肥力不够的特点。在这种地质条件下,一般需要采取耐寒、耐贫瘠的植被来进行种植,还要和当地的气候条件相适应。在对植被的种植过程中,采取的工艺有喷播、鱼鳞坑穴植、以及苗木补植等方式进行。在废弃的地区一般都会采取混播和混种的方式来进行植被的种植。除此之外,绿色植被的选择也是一项重要措施,选用绿色植被进行绿化,在进行土壤改良、环境修复方面都有着显著的效果。
3.3 场地特色景观的营造
一直以来,采矿都是人类古老的一项专业之一,展示着人类发展的进程。在采矿区,可以对工业历史和文化进行进一步的了解和分析。因此,可以在矿区进行场地特色景观的营造。首先,可以充分利用当地的地形地貌来进行景观改造,使得人们有一个休闲娱乐的场所。其次,还可以根据当地的地质环境,来对当地的地质遗址进行充分的挖掘。通过此种方式,可以在改善矿区地质环境的同时,也可以对当地的地质遗迹进行充分全面的挖掘并且进行分析,充分发挥当地的营造内涵。另外,还可以对当地的地质遗迹进行专项保护,矿山属于一种不可再生资源,是人类重要的矿业资源,可以在当地建立起矿山公园。通过矿山公园的建立,在保护矿业资源的同时,还在很大程度上刺激了当地的旅游业的发展。除此之外,还可以结合当地的绿色资源情况,对周边的居住环境进行行之有效的改善。
3.4 园林造景
在对矿区地质环境进行改造治理的时候,可以充分的吸收传统的中国景观,将中国的古典园林思维进行充分的融合渗透,比如建筑小品、九曲回肠、花木配置、亭台楼阁以及塑像雕刻等,再赋予形象生动的内涵比喻以及象征。通过此种方式,不仅仅体现了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因地制宜的原则,还可以将中国传统的古典文化进行良好的融入,从整体上提升了矿山地区的内涵。比如,可以将地表凹陷的矿山地质区改造成一个景观湖或者人工湖,寓情于景;在边坡地区可以设置半悬空式的栈桥等[3]。
4 生态景观学在矿山地质改造中的社会价值
对于矿山地质环境的综合治理,可以实现矿山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对社会、经济以及环境都会产生相当显著的效益。通过对矿山地质环境的综合治理,可以有效的改善矿山地质当中沉陷区的居住环境,为当地的居民建设出一个环境优美的居住环境,可以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在经过矿山地质综合治理之后,可以使得原本的地质环境得到最大限度的改善,使原本脏乱差的环境变得绿意盎然,在生态效益方面有着相当大的成效。与此同时,在经过整治之后的矿山地质区,可以使得当地居民的收入得到很大的提高。比如,通过治理之后,获得耕地315.6ha,鱼塘36.62ha,每年的鱼塘按照每年每亩可以收入2000元,耕地每年每亩可以收获600元,每年当地的居民可以收获394.06万元的收入,在经济效益方面也有着巨大的贡献。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矿山地质环境的治理不仅仅可以消除由于采矿带来的地质灾害,对周边的环境进行大力改善的同时,还可以利用对生态景观来对周围的相关产业进行带动,对于我国的城市建设方面有着很多积极的影响。在利用景观生态的理念对矿区地址环境进行建设营造的时候,还要不断地进行完善和创新,积极吸收国内外的各种成功经验,从而推动全社会的经济建设发展和生态环境相协调,推动和谐社会的大力发展。
参考文献
[1]黄敬军,陈子玉,蒋波,等.景观设计在废弃露采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中的应用[J].中国矿业,2011,7:55-58.
[2]周锦华,胡振琪,王乐杰.景观生态学在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中的应用[J].煤炭工程,2007,10:24-27.
记者:大中公司是自治区12家国家级绿色矿山试点单位之一,请问贵公司在绿色矿山建设中采取了哪些重要措施?
梁宝东:矿山企业如果不重视绿色环保,企业非但不能为社会做贡献,而且还会破坏环境,对社会产生严重的危害。因此,大中公司被自治区国土资源厅推荐到国土资源部定为全国绿色矿山建设试点企业后,严格按照绿色矿山要求进行综合治理,并纳入生产全过程进行管理。
近年来,为构建绿色矿山,大中公司主要采取了三大措施:第一,综合利用,发展循环经济。大中公司书记沟铁矿将选矿废水及尾矿水循环使用,全厂实现了生产废水的零排放;建设了专用的尾矿库,尾矿库坝面、坝坡采取种植植物和覆盖等措施,既防止了扬尘、滑坡及水土流失,又美化了矿区环境;第二,创新技术,节能减排。“矿石不出坑,尾矿砂零排放”,这是2011年以来大中公司在铁矿采矿方法技改之后取得的重要成果。科技创新永远是一家企业快速发展的不竭动力。书记沟铁矿采用分段空场嗣后充填采矿法,实现了地表不塌陷,同时,利用尾砂填充采空区,减少了尾砂占地,有力改善了生态环境。分段空场嗣后填充采矿法具有生产工艺先进,矿块生产能力大,生产成本低等特点。通过该方法既可节约大量土地资源,也可降低环境污染,从而实现“少投入、多产出、低污染、零排放、高效益、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第三,保护环境,制度先行。边开采资源,边治理环境,这是大中公司的一项重要制度。2007年8月,大中公司委托内蒙古地质环境监测院为书记沟铁矿编写了《大中矿业有限责任公司书记沟铁矿矿山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方案》,并由自治区国土资源厅相关专家进行了审查。这是内蒙古第一家在国土部门要求前就已经开始按照方案进行矿山环境恢复治理的矿山企业。2009年,大中公司根据国土部门的要求,编写了《书记沟铁矿矿山环境治理方案》,并于2010年2月在巴彦淖尔市国土资源局完成备案,签订了矿山地质环境治理责任书。截至目前,大中公司书记沟铁矿已累计缴纳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428.34万元。
记者:矿区生态环境相对脆弱,容易发生各种地质灾害。贵公司在地质灾害防治方面是如何做的?
梁宝东:我认为“绿色矿山建设”是防治地质灾害最有效的措施。比如位于白音查干山和查斯泰山两山之间的谷地的大中公司书记沟铁矿,属中低山丘陵区,矿区大小冲沟较多,周围自然环境恶劣,常年干旱少雨,植被稀疏,生物群落生存能力极低。根据实际情况,书记沟铁矿采取林草措施,恢复植被,防风固沙,主要有各功能区的绿化、美化,防风护林的建设,矿部防护林、道路两侧防护林、线型工程恢复种草等。截至目前,书记沟铁矿矿区绿化覆盖面积已达1.76平方公里,矿区绿化覆盖率达到可绿化区域面积的85.64%。通过对塌陷区回填、采坑削坡推平、防洪坝加固、尾矿库扩容建设等专项治理工程的完善,近三年内未发生过重大地质灾害。
浙江省一直以来把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作为全省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的一件大事。浙江省是长三角地区重要的矿产品基地。上世纪八十年代,浙江省有矿山上万座。近几年来,为推进生态省建设,大力实施了关矿压产工作,现有矿山近2000座。近十年来,浙江省按照“谁开发、谁治理,谁破坏、谁治理,谁得益、谁治理”的原则,在全国率先实施了矿山治理备用金制度,建立健全了矿山生态环境的一系列制度,先后开展了“百矿示范、千矿整治”和绿色矿山创建工作,矿山生态环境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一)矿山生态环境现状
一、建立了完善的制度体系。早在1999年,在《浙江省矿产资源管理条例》出台时,就将建立“浙江省矿山自然生态环境治理保证金制度”。2001年12月下发了《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矿山自然生态环境治理备用金收取管理办法的通知》(浙政发〔2001〕81号),对备用金的收取标准作了明确规定。2009年5月以实施《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定》(国土资源部令第44号)为契机,要求具备二年以上采矿权期限的矿山编制《矿山地质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治理方案》中确定的治理经费作为备用金收取的依据,使备用金收取标准更具针对性和实际意义。
二、全面收取备用金。将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与采矿权新设、延续、变更登记相挂钩,凡是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不符合要求的,采矿权新设、延续、变更登记一律暂停。截至2011年三季度末,应缴矿山数1910个,已缴矿山数1910个,收取面达到100%(不含地热、水、气类采矿权),从2001年12月到2011年11月,十年间,全省历年累计应缴备用金11.2亿元,已累计收取备用金10.5亿元,已累计返还0.9亿元。到2011年已治理矿山累计达427家,累计治理面积669万平方米,其中采矿权人投入治理资金9597万元。确保持证矿山不添治理新帐提供了保证。
三、走出了独具特色的道路。
一是规划先行。2002年编制了《浙江省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规划》,提出矿山生态环境治理的重点区域是:城镇规划区、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饮用水源保护区以及主要交通干线可视范围等区域。并要求市、县、区的《规划》在2004年编制完成。
二是落实治理责任。将各地区《规划》中需要人工治理的废弃纳入政府生态省年度考核目标和各级国土资源局的工作目标责任中。到2011年考核达标率为91%。
三是精心设计载体。浙江省已经废弃的矿山有近万家,亟待治理的有1615个。从2004年起浙江省对历史遗留下来的废弃矿山按年度制度治理计划,开展了“百矿示范、千矿整治”活动,给予一定的经费补助。除百矿示范外,还积极推进1000座废弃矿山治理。到2008年全省累计批准“百矿示范”项目183个,“千矿整治”1220个,投入治理资金5.7亿元,治理面积2230万元。“百矿示范、千矿整治”让浙江省还清了“历史老帐”。
四是因地制宜。坚持 “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景则景、宜建则建”原则,探索了多种治理的形式:
1、土地复垦。对废弃矿山按标准进行治理,平整出农用地,农用地的60%可作为建设用地指标。如湖州市长兴县从2006年开始的五年时间里,对全县50家废弃矿山进行了复垦,复垦面积达1334亩,获取建设用地指标789亩,这些指标占了长兴县同期用地指标总数的的三分之一,有力支持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
2、景观再造。采取“同步设计、造绿添景、互为结合”的方法,废弃矿山打造成旅游景点。长兴县槐坎乡的劳武石矿是个废弃矿山,位于长兴金钉子剖面的旁边。长兴县充分利用这个特点,将劳武废弃矿山改造成金钉子保护区形象门口的瀑布山体。
3、土地利用。对一些占地多又较为平整的废弃矿山,平整出来成为工业用地。既改善了周围环境,又拓展了建设用地空间。如长兴县煤山镇的花石山废弃矿山经过平整,整理出174亩土地,引进了一个投资2亿元的发电厂,目前这个电厂年发电能力为3亿度电。
4、生态复绿。主要对矿区进行植被重建和生态修复,使其恢复成周围协调。这类治理方式多集中于交通要道两侧可视范围内。浙江已治理废弃矿山坡面17500亩,如湖州市道路场湾矿区治理工程完成边坡绿化98亩,使光秃秃的宕面披上了绿色。
五、大力推行绿色矿山创建。浙江省从2006年开始试行绿色矿山创建,到2011年已创建绿色矿山200多家。有效改善了矿山的矿容矿貌,成为矿山生态环境建设的良好载体。2011年制定文件将绿色矿山创建工作纳入新批矿山的必备条件之一。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浙江省的矿山生态环境建设无论在制度上还是在实践成果上都取得了丰硕成果,不少方面走在了全国的前列。但是目前矿山生态环境治理中存在的问题也不少:
一是边生产边治理没有落实到位。在备用金的收取中做到了“不欠新帐、还清老帐”,但是在矿山企业生产过程中未能按《矿山开发利用方案》和《矿山地质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落实到位。很少有企业真正做到了边开采边治理。
二是备用金收取的多返还的少。由于矿山企业没有做到边生产边治理,矿山关闭时基本没有治理。这种情况十分突出和普遍。关闭后的矿山由于采矿权到期,按法律法规应属无权治理。由于台阶、边坡离方案设定的差距很大,都只能搁置一边,成为新的废弃矿山。
三是《方案》闭坑设定与现实用途冲突。《矿山地质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往往是在矿权设置时编制的,采权期一般三、五年,有些更长十年、二十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矿山闭坑时的用途乡镇往往会另有打算。业主希望按《方案》治理。而当地政府则出于发展经济的考虑,则会另有打算。这些问题在现行的法律法规中都没有提及,也是我们面对目前的关闭矿山治理无法破解的难题。
(三)矿山生态建设的具体措施
一、完善制定适合浙江省的治理政策
浙江省矿山的特点是占地面积都不大,与西北部的大型矿山不可同日而语。大型矿山采矿期限长达二三十年,一个矿区开采完毕后进行治理,再去开采另一个矿区。而浙江省的矿山往往在开采过程中无法治理,只有到采矿期满后停止开采。而在采矿证到期前,矿山业主在利益驱动下,为追求经济效益,多开多采,不考虑治理。为此,是否可以制定政策,在采矿证到期前一年,台阶必须做到按规定设置,这为以后治理打下基础。而将治理期限适当延长一年。这样能推动关闭矿山的治理,加快备用金返还。
(二)加强矿山《地质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的监管
只有加强生产过程中和监管,加强对矿山业主的宣传,加强如何实施两《方案》的业务培训,运用储量实测手段,加强平时对台阶、坡角等的监督,为将来矿山业主进行治理打下良好基础。2012年长兴县打算采取了聘请资质单位担任监理,按《浙江省矿山开发利用方案监督情况表》的内容进行监管每月通报一次,并对矿山企业实行红、黄、蓝的等级考核,作为年检的重要资料。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增长,对国土资源的消耗越来越大,对能源的需求仍将呈现高速增长的态势。对经济增长的追求,使得资源消耗日渐加大,带来了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同时,对生态环境保护的不足使得我国生态环境面临着巨大的污染治理压力。实现人类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成为必须解决的问题。我国的环保投入资金一直处于相对不足的状态,与实际需求之间存在着巨大的资金缺口,矿山地质环境的保护同样离不开资金的投入,因此,探析矿山地质环境融资渠道显得尤为重要。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融资困局
模式单一:“凡事靠政府”
目前来说,财政拨款仍是治理矿山地质环境资金的主要来源,占我国矿山地质灾害治理投资总量的70%以上。中央和地方的投入也不断增加,据2011年中国国土资源公报显示,政府不断加大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力度和投入,2011年投入矿山环境治理资金96.98亿元,其中中央财政投入45.17亿元,地方财政投入26.36亿元,企业投资29.45亿元。此外,政府治理矿山地质环境融资渠道还有地质灾害防治专项基金、地质灾害恢复保证金、银行贷款等方式。地质灾害防治专项基金也是由中央财政投入,属于政府投入;地质灾害恢复保证金在我国已基本建立,可以说是吸纳企业投资的一种方式,目前还需进一步加强完善;银行贷款作为市场经济运作的一部分,由于市场的外部性、矿山治理项目的特殊性,风险大、周期长、收益低等原因,吸纳资金数量有限。多种客观原因导致政府在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方面融资模式单一。主观上来说,政府管制观念强,长期在社会的各个方面发挥着强势的作用。这易给人们造成一种印象:凡事靠政府。
使用效率低:“如同投入无底洞”
政府投入了大量的资金用于治理矿山地质环境,但由于资金使用效率低下,资金效用发挥不充分,污染并没有减轻,生态恢复的矿山也较少,治理效果并不明显。主要表现在:其一,资金预算较粗。在项目经费预算方面缺乏统一规范的预算标准,对经费的使用监督力度及经费的效果评估都还比较欠缺。随意支付、局部支付问题严重,缺乏统一的全局使用观念和动态监测评估意识。国家投入的资金愈多,预算过粗、不细化、不合理支付、使用效率低等现象愈严重。其二,大量的资金并没有用于改进生产、提高治理技术。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存在着技术落后、方式方法单一等问题。目前,我国采矿开采方式、选矿方法等技术相对于发达国家仍比较落后,中小矿山企业较多,矿山回采率较低,也导致了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严重。据不完全统计,占全国煤矿总数的90%以上、产量超过1/3的小煤矿资源回收率只有10%~15%,全国平均综合回收率仅30%。1990—2010年,我国因乱采滥挖造成的煤炭资源浪费最少有100亿吨。其三,我国对于治理矿山地质环境着重于末端污染控制和恢复治理,缺乏事前预防,未从源头上加以控制。在治理过程中,没有注重工作分析,事中也很少进行过程监督,没有重视对整个生产过程的调节,导致治理的无穷性,形成恶性循环,治理恢复的速度赶不上污染破坏的速度。资金就像投入了一个无底洞,有去无回,导致效率低下。
没有注重社会责任培养:“缺乏绿色消费观”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和治理是一项环境保护工程,更是一项社会责任工程,是政府、企业、公民都需要知晓和参与的工程。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社会责任意识日益强烈。而目前在矿山开发开采过程中仍片面追求经济效应,忽略了环境保护、资源的重复利用和社会责任,缺乏“绿色消费观”。在矿山资源开发主体方面,目前中小企业较多,准入机制也相对宽泛,主要是地方政府引资愿望迫切。在不少地方,招商引资成为政府的头号工程,利益的驱动使部分中小矿山企业与地方政府形成了一个个利益相关体,在开发资源、实现经济增长方面达成了共识,但在保护环境、治理污染方面,矿山企业及地方政府都不愿投入。
多元视角下融资新模式
矿山地质环境的保护和治理持续时间长、规模大、影响力广,需要不断地融资投资。单一的资金投入不能满足治理的需求。随着公民环保意识的日益增强,公民权利意识不断强化,对公共事务的关心力度也不断加强,因此,保护矿山地质环境,实现矿山环境的较好治理,需要社会的多元参与,形成以市场为主导,以政府和公民为两翼的三角环保模式是新时期环保治理之路,从而实现融资主体多元化、融资渠道多元化、环境治理多元化。
实现资金开源
一是积极开展社会责任投资(SRI)。建立矿山企业准入机制,在选择投资企业时,不仅考虑其实力,也关注其社会责任,实现“绿色生产”。对于矿山开发企业,无实力者免进,无社会责任者免进,无视环境保护者免进。全面考察企业的投资方式,实现“进得起,留得住”。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同步,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一致。社会责任投资者包括个人、企业、学校及非营利组织机构等,希望在获取财务目标的同时,创造公平及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社会。在这些目标的指引下,社会责任投资可分为三类投资策略:筛选(Screening)、股东主张(ShareholderAdvocacy)和社区投资(CommunityInvesting),社会责任者可充分利用自己的权利,筛选具有社会责任的企业,主张经济发展与环境“双赢”,鼓励社区的投资,实现经济社会帕累托最优。
二是开展项目融资。充分发挥市场的主导作用,开展项目融资活动,如BOT模式(Building-Operate-Transfer,建设—经营—转让)。用在环保项目上是指企业以政府给予的特许权为基础获取环保项目,并投入资金,在规定的时间内依法经营该项目,回收投资获取合法利润,期满之后将环保设施交给政府环保部门。其操作流程一般是由政府主管部门和BOT项目承包公司通过项目协议,明确各自的职责权限。承包公司再通过股东集资、银行贷款解决资金问题,进而通过承建项目、之后经营项目来收回成本及获利。这种方式可以有效地解决资金短缺问题,实现项目的顺利进行及公共利益最大化。
三是进一步实行市场化,鼓励多元资本投资。在银行贷款方面,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实行银行股权投资,克服因矿山地质环境保护长期性、收益低等不利因素,提高银行贷款的积极性,以收益来激励其主动性。政府可以通过发行债券、彩票吸纳民间资本,并积极建立各项环保基金,充分利用民间闲置资金,创造宽松的融资市场,支持公益事业发展。
四是进一步完善相关税收政策,提高政府宏观调控能力。解决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治理的资金问题,一方面要依靠上级或他人的帮助,另一方面要自力更生。目前而言,政府财政投资仍是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保护的主要资金来源,因此,加大政府财政投入及专项资金仍显得十分重要。此外,在税收方面,规范征税行为,提高税收的效率。合理征收资源税、排污费等,鼓励企业采用先进技术,为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减少污染。对于“绿色生产”企业,给予其在税收方面的优惠政策,发展循环经济。在排污权交易方面,界定产权,明确职责,规范市场行为,像矿山地质环境的污染,应严格要求,因其污染治理难度较大,具有一次性特征,故应慎重开展,以预防为目的。对于保证金制度和土地复垦制度,积极学习国外先进的经验,根据国情制定符合我国实际的相关政策并坚持依法行政,严格保证工作的实效性和有序性。
五是建立信息平台,接受社会捐助。政府可以大力发展电子政务,建设信息库和网站,通过宣传、公益广告等呼吁社会关注,建立信息平台,接受社会各界的捐助并及时公布相关信息,这个组织可以盈利,但盈利的目的不是为了个人,而是为保护矿山地质环境募集资金的,且信息平台全国联网,实现信息的全方位、立体化效应。
此外,在实现融资渠道的多元化的基础上,还需把好资金的使用关。一方面,为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必须加强完善矿山地质环境工程投资预算,加大对资金使用的监督。细化预算、合理支付,制定规范的标准,加强过程监督。另一方面要加大治理,变废为宝,加大对矿山地质环境的勘察,稳步推进矿山公园建设。
【关键词】地质环境;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恢复治理;影响
在矿山资源的开采利用过程中,存在着资源的保障程度较低、矿山的地质环境遭受破坏、矿山的安全隐患大等问题,影响着矿山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也给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工程的部署和落实造成较大的影响。在合理开发利用矿产资源的同时,避免对矿山的地质环境和生态环境等造成较大的危害,减少重大地质灾害的发生等,是矿山资源开采和矿山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工作中的重要的研究课题。重点分析采矿区地质构造给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的部署和落实造成的影响,研究分析针对性治理措施。
一.地质环境对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的影响
随着人类开采活动的不断进行,在开采出大量的矿物质、抛弃大量废弃物等一系列的开采行为发生的过程中,矿山的原始地形地貌被破坏,不可避免的给开采区内生态环境造成较大的负面影响,致使地质灾害在矿区的发生情况较为普遍。在分析矿区地质环境对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的影响的基础上,尤其是矿区质地环境中的地质构造,合理制定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的综合目标,落实具体的治理部署工程,对于提升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工程的科学开展和落实具有重要的意义。
1.地质环境对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工作量的影响
矿区具有节理裂缝发育的特点,存在着较大的坍塌滑坡等安全隐患,周边矿区在受到各种开采活动以及区域范围内地质构造等多方面的影响,矿区的各个安全台的边缘存在较为明显的缝隙;边坡的角度远大于岩层的倾斜角度,随时存在着较为严重的滑坡等安全事故隐患,矿区开采区域内的底边的边缘沿着斜坡呈现较为复杂的节理性发育特点,岩层破碎情况严重,在安全平台之上可以见到有大量的崩落的岩石存在,给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增加了难度。岩石大多处于的状态,因为边坡的倾斜角度存在较大的差别,在矿区之上随处可见大量的滚石,安全隐患的存在状况较为严重,严重影响着矿山的外在景观;在矿区周边由于民采和各种小型开采场的乱挖乱采,使矿区的整个开采面积增大,且在开采深度上存在较大的差别,使整个矿区的地质构造受到严重的破坏,给矿山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工程的开展,增加了较大的工作范围和工作量。
2.地质环境对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内容的影响
在开采活动的不断进行中,矿区的地质构造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因开采活动引发的地面坍塌、滑坡、裂缝、露天矿边坡的碰裂、爆裂等引起的较大的冲击波和飞石带来的破坏等,对原本已经遭受到破坏的地质结构还会造成较大的次生灾害影响,将直接危害着开采活动前后相关人员的人身安全,以及矿区地面上的建筑物,并且地质结构严重破坏有所带来的地质灾害远不止限定在矿区及周边,在巨大内外力的作用下,可能会对其他看似相距遥远而无关的区域带来较大的地质灾害,甚至给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质量工程的部署开展造成较大的危害。矿区的地质构造被严重打破,增加了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和发生的频率,矿山开采原就是一种对山体岩层的破坏行为,开采作业不可避免的打破了矿区边缘岩体内所原有的应力及平衡状态,造成次生应力场的形成,在次生应力场及其他因素的作用下,很容易使矿山的边坡岩体出现变形,使岩体失去最初的稳定性,导致崩落、倾倒坍塌、滑落等现象的发生,这是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的重点内容。
3.地质环境对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目标的影响
在对矿山的地质构造等给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造成的影响做出科学全面分析的基础上,科学的制定出针对矿区的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内容,是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部署中重要的工作内容。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内容有,综合治理开采矿区周边边坡的地质环境,有效的消除危岩等滑坡体所带来的安全隐患,建立起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的模式,并为其他矿区开展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提供可供参考借鉴的宝贵经验,为矿山的开采及矿山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等工程的开展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对矿区内的采空区的边坡,以及安全台等岩体滑落类安全风险较高的区域进行综合治理,对已经发生过滑坡的危岩体实施治理,有效的减少矿山在开采过程中所面临的安全隐患,在对矿山已被破坏的地质环境进行治理和落实保护措施之后,适当的种植草和树木等植被,使矿山的地质环境尽快的恢复至良好的状态。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的主要任务是,依靠科技的进步,在矿区发展起循环经济,建立起绿色的矿业;通过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最大程度的减少有可能造成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因素,实现地表生态环境以及地质构造的切实保护与恢复;对矿山的开发建设活动中涉及到的生态环境实施保护,恢复矿山在开采过程中被破坏地质构造,实施矿山及周边区域各种次生地质灾害的监测与防控。
4.地质环境对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时间的影响
开采活动中造成的地质构造严重破坏,所引发的地质灾害和次生灾害较为严重,甚至会在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开展中给相关人员和工程落实造成较大的危害,使得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工程在部署上要坚持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质量并举的原则,确立保护优先、防治结合、以防促治的保护与治理思想,切实的提高和重视矿山地质环境的保护工作,也就是在各种开采活动进行的过程程中,矿产资源的开采不能已地质结构等地质环境的破坏为代价,开采活动开始之前要先进行地质环境及地质灾害的评估,针对不可避免的要造成的地质破坏提出防护措施,随着开采活动的开展,调整防护措施,将对地质构造造成的破坏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并在恢复质量工程的开展中将地质破坏严重部位的恢复治理订立为重点恢复内容,减少地质破坏因恢复治理不善引发的次生灾害。
二.地质环境背景下加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的措施
1.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要立足于地质构造
现就所要开展综合治理和保护的矿区进行全面细致的考察,全面收集矿区的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底层岩性以及工程地质等相关的地质条件的资料,调查并分析矿体的赋存条件等特征,地质构造等遭受开采破坏的情况,地表土地、地表植被以及土地资源被破坏和占用的情况,以及矿山及周边地区地质灾害的发生情况,包括发生的强度和频率。分析研究矿区所存在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形成原因、发育程度以及具体的表现特征,地质构造引发的多种问题对施工人员、公共财产、自然环境、矿产资源、周边设施的影响程度,就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地质灾害的预防工作的开展情况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研究地质环境等对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等工程部署的影响,确定出治理工程的部署重点和难点。
2.对矿山地质环境的破坏状况进行评估并提出综合治理方案
对需要进行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的矿区,进行开采中各项开采活动所带来的影响进行地质环境影响评估,结合治理矿区的地质环境和地质条件,就各种开采活动可能引发或加剧的环境问题、矿山建设中所受到的来至地质灾害的影响等进行预测分析,并对地质灾害的危害对象、危害程度、危害的发展趋势、综合防治的难度等进行分析评估。依据矿山的地质环境影响评估和分析结果,制定出在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部署所需要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就治理工程部署中涉及到的针对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工程的主要内容,工程部署施工中需要的技术方法以及措施等进行详细的落实。
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实践近年来,国家地质调查局投资近四千万用作地质环境调查经费,重点调查我国区域性矿山地质环境、全国性矿山地质环境、典型矿山地质环境等项目,并取得了丰硕成果。如今,我国政府越来越重视对矿山地质环境的保护。自从2000年开始,国土资源部设置探矿权、采矿权两种专项费用,展开了对国有老矿山、闭坑矿山的地质环境综合治理工作。通过专项工作治理采煤塌陷区,加固危险矿库,防治矿山地质灾害的发生。截止到2007年底,中央已经投入37亿资金,对上述矿山地质环境问题进行治理。有利的改善了矿山地质环境的威胁,缓解了矿区矿地紧张的局面。与此同时,国土资源局在开展上述工作的过程中,及时总结以往的工作经验,了关于矿山环境治理规范《矿山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发难编制规范(DZ/T223—2007)》。该规范的,从法律法规层面上,加强了对矿山资源开发的治理。
二、矿山环境地质研究展望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生活环境的质量。而矿山资源的过度开发,破坏了生态平衡,影响了人类的正常生活。因此,加强对矿山资源开发治理工作,重视对矿山地质环境的调查研究,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矿山治理工作势在必行。对于矿山开发治理工作,应当从以下四方面着手。
(1)建立科学、实用的矿山地质环境评估体系,为矿山资源的开发提供准确的环境影响评估意见。同时,在矿山资源开发之前,需要对矿山地质环境进行细致调查。并建立多层次的环境影响评估模型,为矿山地质环境的管理及预警提供技术支持。
(2)我国地域广阔,地理环境差异很大,对于矿山资源开采工作应当因地制宜。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报告应当考虑区域环境的差异,在不破坏环境平衡的前提下,为开发矿山资源提供科学的指导。
(3)建立矿山地质环境动态监控机制,在矿山开发过程中,做好监督工作,及时掌握矿山地质环境的变化规律。设立动态监控机制,实地监控矿山环境污染问题。及时发觉矿山地质危害,督促相关部门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降低地质灾害对人类的破坏。
(4)对于矿产资源的勘探开发,我们应当摒弃以往“先开发,后治理”的老路,也不能效仿发达国家“严格环境限制下的资源开发”模式。先开发,后治理的老路需要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这不符合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而西方的资源开发模式,将限制我国经济的发展速度,影响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我国在新时期的资源开发过程中,必须走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并重的绿色矿业之路。对矿产资源勘探、开发及后期治理实施一体化研究,树立全新的资源勘探、开发、治理理念。并将矿山环境模型及地理环境模型有机结合,从而贯彻落实“开发前预防、开发中治理、开发后恢复”的资源开发理念。
三、结语
关键词:露天煤矿;环境治理;对策
引言
露天煤矿开采比井工煤矿开采具有很多优势,比如劳动生产率高,成本低,安全程度好,劳动条件好,建设速度快,同时也具有一定的缺点,比如受气候条件影响大,对地表破坏大,对环境影响大,由此带来的环境问题也非常突出,严重制约了煤矿的可持续发展。
1我国露天煤矿现状
近几年来,随着国民经济快速发展,露天煤矿也迎来了发展的机遇,露天煤矿产量快速增长,占总采煤量的比例逐年上升,与此同时,面对日益严峻的环境形势,纷纷探索以节能环保为核心的绿色开采技术,当前正在向绿色、安全、高效及智能化方向发展。开采方式也由最初的间断开采工艺逐渐转变为半连续、连续开采工艺,成本进一步降低,效益进一步提高。
2露天开采所引起的环境问题
2.1对原始地表破坏大
由于露天开采原始地表大多为林地或草地,露天开采势必引起地表的破坏,矿基建工程同样会占用并破坏一部分土地,比如外排土场、储煤场、工业广场、运输道路等,同时随着原岩应力的释放,会破坏原有边坡的稳定,造成坍塌、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使矿区的生态系统出现不平衡,动物迁移,水土流失。
2.2对生活环境影响大
露天开采爆破、采装、运输、排土等各环节都可能产生粉尘与煤尘,并随风漂浮,危害周边环境,危害矿职工身体健康,可能引发尘肺病,影响周围居民生活环境,可能引发村民纠纷等社会问题,由此造成的损失无法估量。
3环境问题原因分析
3.1责任心不强
我国露天煤矿虽然发展较快,但是环境治理工作存在滞后现象,认识不足,责任心不强,没有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大多数人对于环境问题的客观状况缺乏一个清醒的认识,人们只关注于经济增长的数字,却往往忽略了其背后所付出的沉重代价,对资源的掠夺式开发造成环境的极大破坏。
3.2只重眼前利益
露天煤矿大多只考虑眼前利益,忽视长远利益,没有未来规划,没有详细的治理方案,认为没有必要也不愿花费大价钱来进行环境治理,主动性、积极性不强,法制意识淡薄,没有意识到破坏环境会受到国家法律法规严厉制裁。
4环境治理对策的建议
环境治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同时也是一个庞大工程,需要从基建环境保护措施“三同时”开始。通过调查研究某露天矿开采现状,提出了环境治理对策,为露天煤矿环境治理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
4.1粉尘治理对策
4.1.1钻孔粉尘防治。钻孔要对钻机进行改造,配备捕尘装置,捕尘效果达到环保粉尘排放标准,同时加强对作业人员的培训教育,监督作业人员个体劳动防护用品使用,严格按照规程进行钻眼,从源头减少粉尘污染。4.1.2爆破粉尘防治。要加强爆破设计管理,合理设计爆破参数,减少一次爆破量,合理选择爆破自由面,炮眼填塞质量符合要求,尽量采用水炮泥进行填塞,在爆破前对爆破区域进行洒水降尘,爆破后及时对爆堆进行洒水。4.1.3采装运输粉尘防治。按要求配备足够洒水车辆,增加洒水次数,全天对采剥工作面、矿内运输道路进行洒水降尘,同时对于道路及工作面积尘,及时用装载机进行处理,对所有采剥车辆进行排气筒改造,基本做到工作面、运输道路不扬尘,粉尘浓度符合要求。4.1.4排弃粉尘防治。洒水车定期对排土场进行洒水,形成制度,自卸卡车倾倒岩土时,听从排土场工作人员指挥,按序进场,缓慢向排土场坡顶线靠近,缓慢倾倒岩土,防止过快过急,产生扬尘污染。4.1.5储煤场筛分、装车及外运粉尘防治。在储煤场卸煤地点以及储煤场装车地点新增喷雾降尘设备,降低粉尘浓度,同时加大储煤场和外运道路洒水次数,对所有外运车辆严格检查,做到外运车辆顶部全部覆盖苫布,排气筒全部改造,基本做到不洒煤、不扬尘,减少扬尘污染,保证环境质量。
4.2噪声防治对策
露天煤矿开采工艺,生产过程中易产生噪声源的是爆破、挖掘、运输等环节,主要对设备操作人员产生影响。
4.3工业广场环境治理对策
4.3.1废水处理矿坑废水处理措施是经简单物理沉淀后,利用抽水设备将水抽入洒水车,可用于采掘场工作面、道路洒水降尘,做到循环利用;生活废水处理措施是生活废水集中处理,然后综合利用。4.3.2固体废弃物处理生活垃圾处理。生活垃圾使用封闭式的容器进行集中堆放,定期进行处理,处理方式为在指定地方填埋,禁止乱扔,无序堆放,以免污染环境。采场剥离物处理。采场剥离物全部实现内排,减少对林地的占用,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储煤场产出的矸石处理。经储煤场筛分过的煤矸石再次过筛,回收利用,提高资源回收率,剩余矸石集中堆放在储煤场北部的专用场地,及时联系买家进行销售,对于暂时不能销售的矸石,采取纱网覆盖。
4.4加快复垦绿化工程
要坚持边开采边治理的原则,按照矿山地质环境分期治理方案要求,及时削坡整平,植树种草,保护生态环境,防止水土流失,做到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矿山;生态环境;恢复对策
中图分类号:X171.1 文献标识码:A
我国现有的私营矿山有20多万个,国有的矿山企业也有将近1万个,每年累计的土地被破坏面积达到约280万hm2,并且这个数字还在逐年上升,给我国的社会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危害。在矿山开采过程中,缺乏环境保护意识,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影响了人们群众的正常生活和健康安全。
1 矿山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目前,我国的矿山生态环境的破坏主要表现在:土地资源和地表景观被破坏;水资源与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矿山开采引起的地质灾害频发。
1.1 对土地资源的破坏
矿山开采一般包括露天开采和地下开采两种方式。露天开采破坏了土地,并且排出的大量废石也侵占了土地,且露天开采以剥离挖土为主,改变了地表的景观。地下开采将矿物挖出后,破坏了岩层内部的应力平衡,造成采空区的岩层发生移位、变形甚至被破坏。矿山开采前,矿区大多为森林覆盖的地区,开采时,要砍掉植物,毁坏了山体平衡。同时,矿山企业在开采时产生的大量废气、废水等对矿区周围的农田土壤进行了严重的破坏。
1.2 对水资源进行了污染
矿山开采既影响了地表的水资源,又破坏了地下水资源。地表水资源的影响通常表现为矿山开采,改变了原有的河道,污染了水质等,而地下水资源的破坏表现为过度开采造成地下水位的下降、地面沉降等严重的地质灾害。在干旱的地区里,地下水位的下降还可能引起植被的死亡,进而形成沙漠化,引起了生态环境的恶性循环。
1.3 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
由于矿山开采需要砍掉大量植被,这样会直接导致森林面积的急剧减少,从而引起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同时,由于矿区开采后的土地层较薄,营养匮乏,生物多样性是很难再逆转的。另外,由于废水、废弃的大量排放,对于大气污染非常严重,甚至导致气候条件的变异,造成对环境的严重破坏[1]。
2 矿山生态环境恢复的对策及相关技术
2.1 加强对矿区土壤的治理
首先要对矿区的土壤进行培肥改造。土壤的培肥是指对土壤的pH值等物理化学性质进行改良,并对土壤的有机营养状况进行改造,这是对矿区进行生态恢复的最重要目的。这种治理方式通常包括:先在采矿前就将土壤的表层和亚表层取走并保存,再将废弃的土层进行覆盖和固定,并引起微生物、氮肥等进行改良,保证矿区的植被能够重建。然后对土壤中的pH值、有机废弃物、化肥等进行改良,以改善土壤的结构。最后将取走的表层土壤进行覆盖。这样,即使植被破坏了,但土壤的物理性质和养分并未受到大多破坏,有利于植物的迅速生长。对于矿山开采过程中产生的废石要进行及时处理,提高土壤的利用率。
由于矿山的主要构造都是含有重金属的矿产,所以矿区的重金属污染也较为严重。对于重金属污染,一般采用生物治理技术,这种治理方式投资较低、设施简便,对环境的影响较小,是最有生命力的一种金属治理技术。
2.2 加强对矿区水资源的保护治理
首先在开采前,就要在废弃物的堆放地筑坝砌墙,进行排水工程的处理,对固体废弃物进行拦截和防漏处理。然后对于影响矿山地质安全的坡面,要进行设置截流沟,修筑排洪渠等水利工程,还要在坡面建造防护带,增加植被的覆盖,防止坡面的径流以及极端天气引发的泥石流、山体滑坡的影响,保证矿区的安全。然后,在矿山的边坡也要尽可能的恢复植被、增加植被,同时还要根据边坡的稳定程度,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2]。
2.3 完善相关法律与政策的机制
首先,应该制定和完善矿山环境治理的法律法规,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明确矿山生态环境恢复的原则,即谁开发谁保护,谁污染谁治理,以防为主,防治结合。其次,要明确矿山治理的责任主体,将责任落实到具体的人头上,并完善责任追究制。总之,一定要制定相关的技术标准规范,做到矿山生态环境治理有法可依。
相关政府部门要积极配合,落实相应的政策措施:简化矿山治理的相关登记、报告批准程序;完善相应的经济刺激手段;对矿山的生态环境治理实行税收和费用的减免政策;建立起协调矿业公司、政府之间利益争端的法律机制。在管理上,应该编制符合情况的矿山生态环境防治规划,并纳入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中,建立健全完善的矿山生态环境的管理机制,提高矿山开采的准入条件,加大对矿山生态环境的执法力度。还要加强新闻舆论的监督作用,对矿山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进行广泛宣传。
2.4 几种类型矿区植树造林的技术
不同类型的矿区有不同的造林技术。排土场为稳固坡体,必须将坡度降到35°以下,并用大石块固定,再沿着高等线以鱼鳞坑的形式来进行植树造林,提高水土的保持效果。这种矿区一般开药纯林、混交林、经济林的造林方式。
采矿坑通常采用乔灌结合、立体绿化的造林模式。由于采矿坑已经没有土壤,就只能在坑的斜坡基部挖掘深沟,再用其他地方的土壤进行填埋。并且只有在斜坡的基部上厚度为1m的土壤体方能进行造林。对于尾矿库来说,它的顶部平面可以直接进行造林,一般选用抗旱力强、耐贫瘠、适应能力强的树种[3]。
3 结语
矿山生态环境的治理和恢复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所以,我们一定要将经济利益与环境保护捆绑在一起,用双赢的理念合理开发矿产,让青山绿水常在。
参考文献
[1] 谢兆倩,丁凝.矿山开采生态环境破坏欲恢复研究——以赣州市矿山为例[J].绿色科技,2012(10):11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