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企业营销方向范文

企业营销方向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企业营销方向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企业营销方向

第1篇:企业营销方向范文

[关键词]市场营销;渠道模式;企业

1前言

在现代社会市场经济制度下,企业大多采用渠道营销作为主要营销模式。渠道的选择直接影响其营销策略。但是随着市场环境的日益变化,传统的渠道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企业需要根据自身的发展状况,以及行业市场的激烈竞争来不断调整渠道模式,以使企业的销售量持续增长,促进企业快速发展。营销渠道是连接生产者与最终用户之间的纽带,作为市场营销的基本要素之一,对于企业发展战略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企业营销渠道的发展趋势

传统模式下的企业营销渠道是:厂商—总经销商—二级批发商—三级批发商—零售商—消费者。这一市场渠道存在严重缺陷,其厂商和最终用户之间包含的中间销售机构的层次较多,这将直接影响消费者的权益,为了改变其模式,使厂家与消费者更直接、更便捷地交流沟通,采用“零级渠道”、“一级渠道”模式,从而使厂商的业务及市场开拓面较宽,深入了解用户需求,更好把握整体渠道市场格局和动态。目前,企业营销渠道模式呈现出以下几种发展趋势。

(1)直接营销渠道的重要性日益加强。随着现代型企业的不断涌现,很多企业的产品都有自己的优势,包括专业性、技术含量等各方面,由于产品技术越来越复杂,中间商就很难为消费者提供较好的售后服务,例如:产品安装、操作指导等,只能厂商与客户直接交涉沟通,这就要求使用直接营销渠道;另外,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企业希望能够收集到更多的市场信息,把握产品策略,从而有利于产品的营销及推广。而中间商经营产品种类繁多,很难针对某个企业的产品进行推荐宣传,客户对产品的评价信息也不能及时反馈,所以有些企业为了弥补这一缺陷,就承担起了产品分销的工作。

(2)加强营销渠道的整合。传统营销渠道系统中,渠道成员之间都是以各自的利益为出发点,独立完成各自的职能。其存在的关系只是纯粹的买卖关系,而很少重视相互间的交流合作。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要想适应其发展,使渠道能够高效运作,提高各自的经济效益,就必须加强成员之间的协调统一,促进垂直营销渠道模式的发展。在这种新型整合的营销渠道下,厂商、批发商和零售商就要联合成一体,由以前的“你、我”关系转变为“我们”的关系,从以前的交易型活动方式转变成伙伴型活动方式。这样大家都以渠道系统的利益最大化为目标,联合在一起营销,将会提高其经济效益,提升行业地位,也是今后渠道发展的重要方向

(3)加强直接零售的短渠道营销模式。目前,厂商为了其产品能够更好地打入并深入拓宽市场,积极创造营销条件,也希望能够掌握更丰富的市场信息,以便厂商及时了解顾客的需求,这就需要厂商与消费者直接沟通。但是,对于一些大型的、产品多样化的厂商来说,其客户群体很多,如果直接与消费者进行营销不切实际,因此,企业就采取减少渠道营销环节,缩短渠道,绕过批发商直接供应零售商,既可以让零售商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同时自己也能获得直销的好处。随着中间批发商与零售商的分工界限的淡化,缩短渠道成为可能,但是对于批发商来说,地位逐渐下降,其经营方式与零售商趋近相似。

(4)零售终端实力增强,大型零售企业积极争夺市场主导地位。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购买力的增强促使零售企业规模日益扩大,其竞争实力也逐渐提高。零售商绕过批发商,享受厂商的优惠价格销售产品,同时也将与厂商进行价格战,来尽可能获得更大的利润价值,还能够利用其企业实力及声望拓宽市场,与厂商争夺市场支配地位。

(5)电子营销渠道成为渠道营销的创新方式。随着信息技术时代的到来,电子营销渠道成为主流渠道,其主要是指利用简单、快捷的电子通信方式使厂家与商家通过互联网进行商务活动。与传统渠道方式相比,电子商务具有营销效率高、费用低等特点,也能够使营销市场无限化,营销方式具有多样性、开放性。企业通过电子商务的平台缩短了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距离,节省了商品流通中经历的诸多环节,从而降低产品价格,对消费者也是一种极大的优惠手段,其空间开放性又打破传统营销手段的局限性,从而使企业的渠道营销方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3现代企业营销渠道模式的选择与构建

随着企业营销渠道的发展变化,从形式上向“短化”和“宽化”发展,使渠道成员的关系趋于整合,其功能趋于丰富,管理水平有了一个新的提高。因此,我国企业为了适应营销渠道的发展趋势遵循以下原则,从而更好地把握其发展方向。

(1)渠道成员关系战略化——垂直型市场营销渠道模式的构建。垂直型市场营销渠道是实现专业化管理和集中控制的网络构造,其中有一个渠道成员拥有其他成员的所有权,大多数是生产者占主导地位。事先规定好要实现的经济效益,从而使生产者和经销者一体化经营,消除各渠道成员为追求各自的利益而造成冲突。这样,通过协同合作,生产者与中间商双方共同提高市场营销网络的运作效率,减少其中的复杂运作环节,获得更大的利润。

(2)营销渠道多极化——多极型市场营销渠道的模式建立。多极型市场营销渠道指的是企业建立两条或者更多的分销渠道来获取更多消费者市场信息,而传统的生产者只通过一条渠道来销售产品,营销渠道属于单极化。但是随着市场经济制度的日趋完善,涌现出了越来越多的企业,为了赢得更多的客户资源,一些企业采取了多极型市场营销渠道。这样对生产者来说,提高了市场覆盖率,降低了渠道成本,同时也能够获取更大的利润价值,何乐而不为?

(3)中小企业营销渠道的新选择——中间商为主导的渠道模式构建。垂直型渠道和多极型渠道的建设,都是以生产者为主导的营销渠道,这就需要企业有较强实力和完善的管理水平、雄厚的资金以及高质量的产品系列,才能保证渠道营销正常运转。而大多数中小企业产品较单一,资金基础薄弱,对于渠道经营资金成本占用比重大的产品无法有效、较好地营销,如果企业把营销渠道的主导地位转移给中间商,产品营销的主要任务交给实力较强、信誉度较高的中间商负责,可以通过其实力提升自己的品牌,同时企业也可以将重心转移到产品的质量和新技术的研发上来,将资金投入到生产领域,从而使企业从自身提高经济实力。这样,生产商和中间商就可以分工合作,各行其责,达到双赢的效果。

(4)营销渠道的革命——电子商务的兴起。虽然我国企业的电子商务业务水平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例如,受物流配送系统及安全保障体系等因素的制约,但是企业已经在最大限度缩短新产品的由销售到形成现金流的时间,减少了各个组织层次的运作,同时全方位通过信息传递产品本身及售后服务内容等,便捷、有效地完成商品的营销过程。

总之,现阶段我国企业的营销渠道构建处于一个发展建设的关键时期,应该从整体上把握好其可操作性,企业营销渠道的建设受到市场因素、环境因素等诸多因素的制约,所以要在宏观上进行整体规划,使其建设适应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创造更多的市场价值。

第2篇:企业营销方向范文

关键词:市场营销渠道模式企业

在现代社会市场经济制度下,企业大多采用渠道营销作为主要营销模式。渠道的选择直接影响其营销策略。但是随着市场环境的日益变化,传统的渠道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企业需要根据自身的发展状况,以及行业市场的激烈竞争来不断调整渠道模式,以使企业的销售量持续增长,促进企业快速发展。营销渠道是连接生产者与最终用户之间的纽带,作为市场营销的基本要素之一,对于企业发展战略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企业营销渠道的发展趋势

传统模式下的企业营销渠道是:厂商—总经销商—二级批发商—三级批发商—零售商—消费者。这一市场渠道存在严重缺陷,其厂商和最终用户之间包含的中间销售机构的层次较多,这将直接影响消费者的权益,为了改变其模式,使厂家与消费者更直接、更便捷地交流沟通,采用“零级渠道”、“一级渠道”模式,从而使厂商的业务及市场开拓面较宽,深入了解用户需求,更好把握整体渠道市场格局和动态。目前,企业营销渠道模式呈现出以下几种发展趋势。

(1)直接营销渠道的重要性日益加强。随着现代型企业的不断涌现,很多企业的产品都有自己的优势,包括专业性、技术含量等各方面,由于产品技术越来越复杂,中间商就很难为消费者提供较好的售后服务,例如:产品安装、操作指导等,只能厂商与客户直接交涉沟通,这就要求使用直接营销渠道;另外,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企业希望能够收集到更多的市场信息,把握产品策略,从而有利于产品的营销及推广。而中间商经营产品种类繁多,很难针对某个企业的产品进行推荐宣传,客户对产品的评价信息也不能及时反馈,所以有些企业为了弥补这一缺陷,就承担起了产品分销的工作。

(2)加强营销渠道的整合。传统营销渠道系统中,渠道成员之间都是以各自的利益为出发点,独立完成各自的职能。其存在的关系只是纯粹的买卖关系,而很少重视相互间的交流合作。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要想适应其发展,使渠道能够高效运作,提高各自的经济效益,就必须加强成员之间的协调统一,促进垂直营销渠道模式的发展。在这种新型整合的营销渠道下,厂商、批发商和零售商就要联合成一体,由以前的“你、我”关系转变为“我们”的关系,从以前的交易型活动方式转变成伙伴型活动方式。这样大家都以渠道系统的利益最大化为目标,联合在一起营销,将会提高其经济效益,提升行业地位,也是今后渠道发展的重要方向。

(3)加强直接零售的短渠道营销模式。目前,厂商为了其产品能够更好地打入并深入拓宽市场,积极创造营销条件,也希望能够掌握更丰富的市场信息,以便厂商及时了解顾客的需求,这就需要厂商与消费者直接沟通。但是,对于一些大型的、产品多样化的厂商来说,其客户群体很多,如果直接与消费者进行营销不切实际,因此,企业就采取减少渠道营销环节,缩短渠道,绕过批发商直接供应零售商,既可以让零售商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同时自己也能获得直销的好处。随着中间批发商与零售商的分工界限的淡化,缩短渠道成为可能,但是对于批发商来说,地位逐渐下降,其经营方式与零售商趋近相似。

(4)零售终端实力增强,大型零售企业积极争夺市场主导地位。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购买力的增强促使零售企业规模日益扩大,其竞争实力也逐渐提高。零售商绕过批发商,享受厂商的优惠价格销售产品,同时也将与厂商进行价格战,来尽可能获得更大的利润价值,还能够利用其企业实力及声望拓宽市场,与厂商争夺市场支配地位。

(5)电子营销渠道成为渠道营销的创新方式。随着信息技术时代的到来,电子营销渠道成为主流渠道,其主要是指利用简单、快捷的电子通信方式使厂家与商家通过互联网进行商务活动。与传统渠道方式相比,电子商务具有营销效率高、费用低等特点,也能够使营销市场无限化,营销方式具有多样性、开放性。企业通过电子商务的平台缩短了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距离,节省了商品流通中经历的诸多环节,从而降低产品价格,对消费者也是一种极大的优惠手段,其空间开放性又打破传统营销手段的局限性,从而使企业的渠道营销方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二、现代企业营销渠道模式的选择与构建

随着企业营销渠道的发展变化,从形式上向“短化”和“宽化”发展,使渠道成员的关系趋于整合,其功能趋于丰富,管理水平有了一个新的提高。因此,我国企业为了适应营销渠道的发展趋势遵循以下原则,从而更好地把握其发展方向。

(1)渠道成员关系战略化,垂直型市场营销渠道模式的构建。垂直型市场营销渠道是实现专业化管理和集中控制的网络构造,其中有一个渠道成员拥有其他成员的所有权,大多数是生产者占主导地位。事先规定好要实现的经济效益,从而使生产者和经销者一体化经营,消除各渠道成员为追求各自的利益而造成冲突。这样,通过协同合作,生产者与中间商双方共同提高市场营销网络的运作效率,减少其中的复杂运作环节,获得更大的利润。

(2)营销渠道多极化,多极型市场营销渠道的模式建立。多极型市场营销渠道指的是企业建立两条或者更多的分销渠道来获取更多消费者市场信息,而传统的生产者只通过一条渠道来销售产品,营销渠道属于单极化。但是随着市场经济制度的日趋完善,涌现出了越来越多的企业,为了赢得更多的客户资源,一些企业采取了多极型市场营销渠道。这样对生产者来说,提高了市场覆盖率,降低了渠道成本,同时也能够获取更大的利润价值,何乐而不为?

(3)中小企业营销渠道的新选择,中间商为主导的渠道模式构建。垂直型渠道和多极型渠道的建设,都是以生产者为主导的营销渠道,这就需要企业有较强实力和完善的管理水平、雄厚的资金以及高质量的产品系列,才能保证渠道营销正常运转。而大多数中小企业产品较单一,资金基础薄弱,对于渠道经营资金成本占用比重大的产品无法有效、较好地营销,如果企业把营销渠道的主导地位转移给中间商,产品营销的主要任务交给实力较强、信誉度较高的中间商负责,可以通过其实力提升自己的品牌,同时企业也可以将重心转移到产品的质量和新技术的研发上来,将资金投入到生产领域,从而使企业从自身提高经济实力。这样,生产商和中间商就可以分工合作,各行其责,达到双赢的效果。

(4)营销渠道的革命,电子商务的兴起。虽然我国企业的电子商务业务水平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例如,受物流配送系统及安全保障体系等因素的制约,但是企业已经在最大限度缩短新产品的由销售到形成现金流的时间,减少了各个组织层次的运作,同时全方位通过信息传递产品本身及售后服务内容等,便捷、有效地完成商品的营销过程。

总之,现阶段我国企业的营销渠道构建处于一个发展建设的关键时期,应该从整体上把握好其可操作性,企业营销渠道的建设受到市场因素、环境因素等诸多因素的制约,所以要在宏观上进行整体规划,使其建设适应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创造更多的市场价值。

第3篇:企业营销方向范文

关键词:市场营销;国有企业;意义

市场营销包括教育机构、个人、当地居民、医疗机构、行政管理机构等在内的各种组织,基于与顾客、委托人、业务伙伴、个人、当地居民、雇员以及有关各方达成的相互理解,通过对社会、文化、自然环境等领域的仔细观察,而对组织内外的调研、产品、价格、促销、分销、顾客关系、环境适应等进行整合、集成和协调的各种活动。随着我国从计划经济逐步转变为市场经济,我国的国有企业的产品也从政府统购统销转变为企业走向市场,自谋销路,这促使国有企业不得不去研究市场营销。

一、市场营销对国有企业的重要意义

随着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市场营销作为现代企业的一项重要决策和经济活动,内容也不断丰富和完善,观念也深入快速地发展。而我国国有企业的营销工作还相当薄弱,营销观念落后,仍用老习惯进行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产品开发能力差,品牌意识薄弱,销售渠道不畅通,营销不规范,不能很好地适应和开拓市场,导致企业产销不能有效衔接,库存积压严重,经济效益急剧下滑等等。因此,改善营销观念,建立科学、合理的市场营销策略对国有企业是亟待且重要的任务,对国有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国有企业存在的几种营销管理模式

1 生产导向型模式。这种模式只考虑本企业的资源,注重企业内部的生产能力而不关注市场需求,没有考虑企业最后有效地提供出来的商品或者服务是否符合市场的需求。如果企业的产品正好是市场所需要的,或者竞争不激烈,供不应求,那么生产导向型的企业也你那个生存甚至经营的很好。但是,如果管理者不先了解顾客需求就只仅仅根据自身资源从事生产,在大多数情况下,产品是不能满足市场需求的,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

2 销售导向型模式。这种营销模式认为企业只要采取积极的销售措施,人们就会购买更多的商品或者服务,而且只要多销售,就会有高额利润。它不仅注重对最终消费者的销售,而且还鼓励中间商尽力推销自己企业的产品。这种模式的不足之处和生产导向型模式比较相似,都是对市场需求缺乏深入了解。

3 市场导向型模式。这种营销模式认为,一个企业是否有存在的价值,就在于它能否在满足客户需求的同时又达到企业的经营目标。按照这种观念,销售活动靠的不是销售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而是客户的购买决策,因此企业要想成功,不在于企业自己决定生产什么产品,而是在于客户想要什么样的产品。这种营销管理模式比较关注客户的需求,由此来区别本企业的产品与竞争对手的产品,并且合法的,积极的、负责任的满足客户的需求,努力使得本企业的产品或者服务优于竞争对手来赢得客户,此外还与客户建立并保持双赢的关系来实现企业的长期目标。现如今,大部分成功的国有企业都在转向市场导向型模式。

4 社会导向型模式。这种营销模式认为,企业的存在并不仅仅是为了满足客户的需求以及大的企业本身的目标,它还需要维护并提升个人和整个社会的长期利益,比如向市场提供的产品及其包装是无毒的、耐用的、可回收的、可再利用的、环保的等等。这种模式一般只存在于一些有良知的,而不仅仅是以牟利为目的的企业。

三、国有企业在市场营销过程中需要重视的几个方面

1 重视及分析市场营销环境。市场营销环境是指影响企业与其目标市场进行有效交易能力的所有力量的总和,分为宏观市场营销环境和微观市场营销环境两部分。企业营销活动的核心就是顾客和需求,而顾客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生产在一定的环境之中,环境既影响顾客的需求和行为,也影响企业与顾客之间的关系,环境力量的变化既可以给企业营销带来市场机会,也可以形成某种环境威胁。所以,是否能全面、及时、准确的监测、把握各种环境力量的变化,对于企业审时度势,趋利避害地开展市场营销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第4篇:企业营销方向范文

    关键词:能力营销;营销方式;选择机理

    一、引言

    现有企业能力理论特别是营销能力理论很难解释产业市场上企业之间的营销沟通活动。因为在产业市场营销中,企业之间的沟通越来越聚焦于供应商的资源和能力,而不是当前所要销售的产品。例如,在资本类产品交易会上,参展商往往倾向于向客户介绍来自研发部门的技术人员和产品的技术发展趋势,而不是把当前所要销售的产品作为介绍的重点;在纺织品展销会上,参展商往往用各种时髦的时装表演来演示其产品能力,而不是展示各种具体的棉纱或羊毛等材料;在医疗器械专业展览会上,供应企业的技术人员一般喜欢讨论病理学的发展和研究技巧,而不是探讨各种器械本身的具体特点等等。由此看来,在实践中,许多参展商向顾客所展示和沟通的重点并非是各种产品,而是潜藏于这些产品背后的、能为客户带来增值甚至能弥补客户能力缺口的各种能力。

    而供应商或参展商为什么将营销沟通的内容聚焦于能力而非产品呢?这主要是因为,一方面,具体的产品太明显,顾客想要知道企业或产品中的各种技术和能力是如何支撑他们的业务活动以及能否支持特殊的创新项目。例如,在现场沟通过程中,我们甚至还能看到,一些企业为了证明那些难于演示的能力的可信度,还可以现场免费讲解和传教一些技术知识。另一方面,由于产品的生命周期不断缩短,顾客努力寻求一些相对不易贬值的要素(如战略性资源和能力)取代产品来评估和选择供应商。根据能力来评估供应商的价值创造潜力已成为客户企业采购与营销的一项战略活动。越来越多的管理实践也表明,产品和服务是客户评价供应商创造当前价值大小的核心要素,而企业的资源和能力是衡量其将来价值创造潜力的关键指标。因此,供应商有必要向客户推销、沟通和营销自己的能力。而主流文献,特别是企业资源基础观或能力基础观似乎并没有考虑到这些活动,它们把资源或能力(本文将资源和能力视为可替代使用)视为组织流程的输入要素或者看作具有价值性、稀缺性、不可转移性和不可替代性等特征的企业内部要素。特别是有关能力在要素市场上具有不可转移性的观点与实践中企业能力的沟通和营销现象存在本质上的冲突。很明显,利用现有的资源基础理论并不能解释商品交易会和展览会上的“能力沟通和营销”活动。为了澄清和解释这一冲突,一些学者结合企业的具体实际对上述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讨。例如,Dyer and Nobeoka(2000)、Laseter(2001)分别以TOYOTA和HONDA为例探讨了日本汽车产业能力转移的成功做法。Prevot and Spencer(2006)采用案例对比研究方法比较了巴西物流产业、制药产业和电信产业的能力转移实践,发现能力转移的战略目标、所转移的能力类型和转移机制之间存在显着的相关性。nZerbini et al.(2006)也采用案例对比研究方法研究了意大利的纺织产业、汽车制造产业以及美国的IBM公司的成功实践,识别了能力营销的主要特征和机制。

    从实践来看,“能力营销”对企业的采购和营销活动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但目前学术界对该领域的研究才刚刚起步,研究的内容主要聚焦在对企业能力营销现象的理论解释、概念界定和机制探讨,国内的研究还几乎是空白。为此,本文将在回顾能力营销研究的基础上重点探讨能力营销的方式及其选择机理,以从理论上揭示选择能力营销方式的情境条件和作用机制,为企业制定能力营销策略和有效开展能力营销活动提供理论依据。

    二、文献回顾

    “能力营销(marketing of competence)”概念最早是由Colfetto and Mazursky(2004)在哈佛商业评论发表的一文中提出来的,他们认为传统的营销研究并没有看到企业营销实践中一种特殊营销形式(如意大利纺织行业中的能力促销和销售现象)的存在,他们把这种特殊的营销形式称作为“能力营销”。Gibbert et al.(2006)也指出,企业能力基础观并不能解释产业市场中企业所开展的能力沟通和交易的活动。而且,他们也把这种现象称之为“能力营销”,并把它定义为“企业在产业市场中进行能力促销、转移和销售的工具和流程”。Moiler(2006)也支持“能力营销”的观点,并提出了另外一种解释。例如,企业为了强化核心能力建设往往把一些非核心的能力外包出去,那么这些合适的外购商在逻辑上就成为这些外包商的能力销售商,出售给外包商所需要的能力。Ritte(2006)认为,所有的市场沟通都是基于能力的沟通,但是能力沟通和营销的内容随着市场导向的类型和顾客需求的不同而改变。Blois and Ramirez(2006)也认为能力可以作为一项能够进行市场交易的资产。

    从概念来看,能力营销对资源基础观的逻辑基础提出了挑战。因为,传统的营销资源或能力研究遵从资源基础观逻辑,主要是解释消费者市场中营销能力如顾客关系能力、市场导向和优越的渠道设计技能等是如何影响竞争优势的。但是这种逻辑认为绩效的差异来自于所输入的或投入的要素在市场上不可移动、深深嵌入于组织程序之中,并且通常具有很强的粘性,从而很难在内部进行转移,更不用说在外部进行转移。而能力营销观认为,一些能力并不像资源基础观认为的那样不可流动,事实上,作为输出要素的营销能力在要素市场上能够购买到。这就表明传统认识对营销能力存在狭隘的理解,将营销通常作为一个形容词,因此,“营销能力”就成为了具体营销能力(如顾客关系能力、渠道管理技能等)的一般或统一标志。实际上,营销还可以作为一个动词,从这个意义来看,营销能力可以被理解为能力的促销、转移、销售和联盟。

    为此,上述观点引发了许多理论和实际问题需要重新进行思考和新的探讨。例如,从理论上看,既然企业能力可以进行“促销、转移、销售”和可作为“进行市场交易的资产”,那么相对于作为主流的产品或服务营销而言,能力从作为一个输入因素变为一个输出要素,这与资源基础观构成挑战,我们该如何理解它们之间的冲突?从实际来看,既然能力营销是“企业进行能力促销、转移和销售的工具和流程”,那么哪些因素会影响这些能力营销活动呢?开展这些活动的条件又是什么呢?本文将在总结能力营销活动或方式的基础上探讨能力营销方式的选择机理以回答适合能力营销的情境问题。

    三、能力营销的方式

    能力营销是企业进行能力促销、转移和销售的工具和流程。根据定义,我们可以看出能力营销可 以采取促销、转移和销售等方式。根据产业市场中的企业能力营销实践,结合上述文献,我们将企业能力营销归纳为三种方式:能力沟通与展示、能力销售和转移、能力联盟与共享。每种方式又有多种不同的具体手段。但在不同的情境下,能力营销的方式和手段具有差异性。

    1 能力转移与销售能力

    转移与销售是企业借助一定工具和手段为客户提高整体解决方案或直接为客户植入所需能力而进行的一系列相关活动。能力转移和销售可以采取人际沟通、编码传播、内嵌转移、人员交换、管理者迁移、团队工作、现场参观、业务外包等具体形式。这种方式对营销双方的互动程度要求较高,而且主要是以业务流程和管理活动为载体的互动,但对双方所需作的组织与流程调整以及制度变革的要求较低。

    2 能力促销与沟通能力

    促销不同于能力的实际销售,因为能力的角色是促销而不是销售。也就是说,在产业市场中,能力不仅自身可以作为一种产品或产品的附加价值能够被销售,而且还能像广告一样作为一种促销手段促进其他产品和服务进行销售。如一些纺织企业利用时装表演就是向顾客展示和沟通其生产的纺织材料制作下游最终产品的能力。产业市场中常见的能力促销与沟通手段有参与展销会、制造公共关系事件和邀请媒体宣传等。这种方式需要营销双方进行一定程度的沟通互动,但这种互动更多地使用介绍、讲解、演示和体验等手段,对双方所需作的组织与流程调整和制度变革的程度最低。

    3 能力联盟与共享能力

    联盟与共享是营销双方在资源和能力互补的基础上,基于某一技术、能力或市场开发等战略的需要共同所进行的能力研发、整合和共享的联盟活动。整合企业之间的能力并组建能力开发联盟可以采用组建跨文化团队、相互调整、任务标准化、流程定义、目标共享、发展共同的战略逻辑和标准以及共享价值观等具体手段,但是为各个联盟企业分配不同的角色是有效利用上述手段实现能力整合和联盟的前提。这种方式对营销双方的互动要求最高,不仅需要知识的讲解和培训,而且需要组建合作团队就研发项目进行职能分工和流程整合,同时,这种方式对双方的组织和制度调整与变革的程度和范围也最大。

    四、能力营销的选择机理

    根据知识管理理论,我们认为,能力营销是能力属性、营销双方特性、双方组织文化距离、双方关系质量以及顾客价值和企业价值等变量的函数,但这些变量与能力营销之间的作用机理并不相同,从而影响不同能力营销方式的选择,如图1所示。

    1 能力属性因素与能力

第5篇:企业营销方向范文

1.开放式创新研究的理论基础

1.1开放式创新开放度

Chesbrough2003年首次提出了开放式创新的思维模式,其研究发现很多高科技行业企业已经转变创新模式,由传统的封闭式创新转变成开放式创新。企业采用开放式创新模式进行创新,企业边界不再封闭,在研发、生产、营销等环节中企业所需的资源既可以从组织内部获得,也可以从外部获取,创新思想的开放是企业能否正确认识开放式创新的关键所在。

1.2技术创新绩效

Hagedoorn和Cloodt将企业绩效分为发明绩效、技术绩效、创新绩效。发明的绩效是指企业在开发新设备、新产品、新工艺和新体制的过程中所获得的创意、草案、模型等方面的成就。技术的绩效是指与R&D投入相对应的R&D产出的成果。创新绩效是指从概念化的创意到将创新引人市场这一完整过程所达到的成就。

2.实证研究

2.1变量度量

本文所涉及的变量包括解释变量-技术创新的开放度和被解释变量-企业技术创新绩效。

2.2开放度对创新绩效影响的相关分析

对开放广度、开放深度和创新绩效进行相关分析,利用SPSS软件计算Pearson积矩相关系数.

开放广度与创新绩效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511,在0.001显著性水平下显著,说明开放广度与创新绩效之间存在高度正相关关系。开放深度与创新绩效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478,在0.001显著性水平下显著,说明开放深度与创新绩效之间存在高度正相关关系。2.2.3开放度对创新绩效影响的回归分析

(1)科技驱动型产业的企业开放度对创新绩效的回归分析。

解释变量创新绩效创新绩效

常数-2.2253(3.034)

开放广度0.4776**(2.006)

开放广度**2-0.0255(-1.420)

开放深度0.5316***(4.653)

开放深度**2-0.3387**(-2.964)

(2)经验驱动型产业的企业开放度对创新绩效的回归分析。

解释变量创新绩效创新绩效

常数-1.4479***(-6.099)

开放广度0.2317***(7.445)

开放深度0.5351***(6.151)

开放深度**20.0439(0.504)

3.总结和政策建议

3.1总结

回归分析的结果显示,企业进行开放式创新能显著促进研究成果的成功,不同产业的企业所实施的开放度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不同。对于科技驱动型产业的企业,开放度对创新绩效呈倒U型的二次型曲线相关关系。企业开放度增加,创新绩效会随着开放的提高而提高;而过度开放对创新绩效存在负面影响,开放度到达某一阈值后,开放度的增加会致使创新绩效下降。对于经验驱动型产业的企业,开放度的增加会一直促进企业创新绩效。

3.2政策建议

(1)要着力提高企业经营者对开放式技术创新战略的理解。

通过大学、战略管理咨询公司和科研机构等,向企业经营者宣讲开放式技术创新战略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使企业经营者理解开放式技术创新战略,并知道怎样构建开放式技术创新战略。

(2)技术创新的政策应激励企业增加研发投资。

提高企业对外部技术的吸收能力,开放式技术创新战略要与吸收能力紧密联系在一起。

第6篇:企业营销方向范文

纺织业作为我国传统的优势产业,在国际市场上有相当强的竞争力,2004年中国纺织服装的国际市场占有率已达到21.04%,并持续保持世界第一的位置,其中大量的出口是通过跨国采购进入国际市场的。本文尝试从一个新的角度应用钻石模型来分析我国纺织业竞争力对纺织业出口的影响,选择年产值,总资产,成本,大学以上文化人员比重,固定资产成新率这几个指标来考察纺织企业的竞争力,与年出口值建立一个模型:

出口=f(年产值,总资产,成本,大学以上文化人员比重,固定资产成新率)考察样本选择的是纺织业上市公司中,有主营业务出口的公司年报作为分析样本,要求纺织品出口占纺织业产出的20%以上的公司,最后选定了13家,具体采用的是2006年的公司年报。

一、数据收集

上市公司2006年年报中得到的部分数据:

①部分公司的主营业务中,非纺织业收入占有较大比重,表中的主营业务收入和主营业务成本仅是纺织部分的收入和成本,如雅戈尔、鄂尔多斯等。

②部分公司的人员构成中,大学和中专是统计在一起的,统计的大专以上文化员工比重实际为大中专员工比重,如金鹰股份、天山纺织、中国服装、华润锦华。

二、直观分析

首先,选取样本数据中总资产、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成本和出口的指标作图,从而直观的分析四个指标的走势,见下图:

图1纺织业上市公司出口、总资产、收入、成本走势图

从图中可以直观的看出,出口、总资产、收入、成本是具有一定的线性关系的。

接下来,对大学以上文化人员比重,固定资产成新率和出口三个指标取自然对数作图,见图2:

图形显示,固定资产成新率和出口有一定的正相关性;但是大专以上文化员工比重和出口没有明显的相关性,这也可以用纺织业的现状加以解释:目前我国的纺织业出口,主要是三来一补居多,自主品牌出口的也大多是面向低端市场,产品的技术含量,品牌含量,科技含量都不高,走的是低价竞争路线,靠低劳动力工资水平,低利润率得来的低供货价格进入国际市场。那么一个公司只要有必须的几个外语或外贸方面的人才,就可以进入国际市场,而大多数的普通或较低文化的员工进行生产,正好使得工资平均水平降低,增加了产品的价格优势。所以图形显示员工的教育水平和出口没有明显的正相关性,这在下面的模型回归中应该有进一步的证明。

三、模型回归分析

假设模型一:

LnEX=c1+c2lnA+c3lnB+c4lnE+c5lnF+c6lnG

式中,EX、A、B、E、F、G分别为某纺织业上市公司的年出口值、公司总资产、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成本、固定资产成新率和大专以上文化员工比例。对变量取对数不会影响变量之间的关系,而且可以使其趋势线性化。

用普通最小二乘法(OLS)进行相关性回归验证,所有计量分析过程用Eviews3.1完成。结果如下:

LnEX = -5.440563+ -0.248133lnA+ 3.070907lnB+ -1.946167lnE+ 1.453999lnF+ -0.148623lnG

t = (-1.276359)( -0.886336)( 1.441533)( -0.983047)( 1.098027) ( -0.578045)

R2=0.865791 F=9.031501

模型检验的结果和直观观察的结论一致,员工教育程度不能显著的解释公司出口量。下面在模型中把有关员工教育程度的变量去掉,建立模型二:

LnEX=c1+c2lnA+c3lnB+c4lnE+c5lnF

模型二进行回归分析,得到如下结果:

LnEX = -5.424382+-0.218677lnA+ 2.615236lnB+ -1.500353lnE+ 1.325387lnF

t=(-1.329104) ( -0.829668) ( 1.380118)( -0.859410) ( 1.060427)

R2=0.859385 F=12.22322

从上面的结果看来,相比模型一,去掉大专以上文化员工比例解释变量的模型二可以更好的解释纺织业产业竞争力对跨国采购的影响。一般认为,企业的员工教育程度越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就越强,出口应该更多,但是在纺织业中却有例外,样本中比较典型的两家公司:维科金华和华芳纺织。这两家都是主营出口业务的公司,但是它们的大专以上文化员工的比例只有8%和10%,低于样本平均值14.5%。仔细分析这两家公司,维科金华是单一的OEM出口,华芳纺织主要是做来样、贴牌生产,自有品牌、自主设计开发产品的出口比重不到10%。两家公司都是主要出口低附加值的产品,因此员工的教育文化水平不会影响他们目前的出口数量。不过这样的现状使得两公司获利水平较低,维科金华的主营业务成本占了主营业务收入的90.48%,而华芳纺织的这个数值达到了93.70%,在国际产业链和价值链中处于初级加工这一受上下游挤压的不利位置,长此以往肯定不是经营之道。两家公司都面临从OEM向ODM的转型,在年报中也提到要加大对研发的投入,强化品牌建设。如果从可持续的竞争力角度看,员工的教育水平显然很重要的因素,但是样本只是2006年的截面数据,无法将此反映出来。模型二能更好的反映目前我国纺织业产业竞争力对跨国采购的影响,但是如果放在长期来看,教育水平的指标显然是不能剔除的。

模型中固定资产成新率和出口有显著的正相关性,这和现实情况也完全符合,不管是自主品牌出口,还是“三来一补”、贴牌生产,设备情况都是竞争力的硬指标,是跨国公司考察供应商时必然会关注的一个方面。

在模型中,主营业务收入和出口有显著的正相关性,这和前面的理论分析是一致的,主营业务收入代表了企业的生产规模,是跨国公司选择供应商的先决条件,也和最终的采购数量直接相关。企业生产规模的大小很大程度上是本地需求市场和企业结构、同业竞争决定的。

模型中主营业务成本和出口是负相关的,这个也很合理。成本低的企业可以向跨国公司提供报价更低的产品,价格是采购的终极考量标准。采购的课程中就要求采购员对供应商的报价进行成本分析,以此作为议价的依据,获得更优惠的供货价格。

模型中,总资产的系数的负的,就是说和出口是负相关的,这个和最初的估计不同,可能的解释是要结合我国纺织业的现状:目前服装行业出口最多的是OEM,因此出口的公司很多,但是自有品牌出口的却很少。跨国公司来我国大量是采购代加工,贴牌服装,而总资产规模较大的纺织公司,一般会着力发展自有品牌,较少做OEM业务,双方就不具备合作的可能。而资产规模中等或较小的公司,还要靠做“三来一补”积累和发展,因此表现出来的结果就是,总资产多的纺织业公司出口少,总资产少的公司反而出口多。例如样本中的雅戈尔和鄂尔多斯,是总资产最多的两家公司,比其他公司都高出一个数量级,它们的出口量却没有明显的增加。仔细考察这两家公司的经营情况,发现都是做自有品牌的。在2006年世界品牌价值权威评估机构“世界品牌实验室(WBL)” 公布的《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排行榜中,它们也是样本中仅有的两家榜上有名的公司,品牌价值分别为91.81亿和61.09亿。我国的本土服装品牌在世界上的认知度还不高,因此造成了自有品牌很难出口,而大量出口代加工国外品牌的现状,这也许就能解释为什么在纺织服装业,总资产和出口是负相关的。

四、结论

从上面的分析中可以得到如下的结论:我国的纺织服装业中,低附加值的“三来一补”和贴牌生产很具有国际竞争力,而高端的品牌商品还没有在国际市场中现实出强大的竞争力,跨国采购也集中于世界名牌在中国纺织企业中寻找代加工的生产车间。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中,跨国公司选择供应商的标准集中在这几个方面:企业要具备相当的生产规模,优秀的生产设备流水线,优质低价的生产要素。员工受教育程度不是跨国公司考察的重点,因为中国的企业主要是代加工,不需要承担研发等任务,员工素质在跨国采购时显得不怎么重要。生产企业的总资产和跨国采购呈反向关系,这不是由于跨国公司主动选择的结果,并非他们更青睐资产小的公司,而是总资产规模大的中国纺织业公司主动选择自有品牌的开发和建设,不着力于替国外品牌代做嫁衣。跨国公司对中国纺织业供应商的选择标准,实际上是双向选择的结果,是国外和采购商和国内的供应商双方博弈的结果。

五、建议

通过前文的分析和总结,可以一窥我国纺织业出口的现状:出口总量高,附加价值低,贴牌生产多,自有品牌少。我国纺织业目前的国际竞争力主要来源是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但这一比较优势会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逐渐减退。而且由于行业中企业众多,总体规模较小,技术含量低,内部竞争激烈,相互压价情况严重,行业整体盈利水平不高。除了行业内部的问题,现阶段纺织企业还面临许多外部困难:原材料和能源价格上涨,劳动力成本增加,出口退税下调,人民币持续升值。这些都对纺织业出口企业造成了不小的压力。

对于我国众多的中小型纺织企业来说,可以发挥做 OEM 的优势,积极利用跨国采购的机会,争取与跨国公司长期合作,确保自己在全球生产体系中的地位不丧失,另外借此提高自身在制造、管理、组织结构等方面的素质,强壮和发展自己。随着市场竞争机制发挥作用,必然有一批强势企业发展起来,弱势企业退出市场,使行业中企业规模更趋合理,整合原来分散在若干小企业中的利润,实现规模经济,把OEM做强。

对于已经有一定规模的纺织业企业,要建立国际化发展战略,实现从 OEM―ODM―OBM的跨越。我国企业可以通过OEM 引进和学习跨国公司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在做OEM 的过程中也培育企业自身的创新与研发能力,最终建立自己的品牌。

第7篇:企业营销方向范文

关键词:税收负担 房地产企业 经营绩效 影响

笔者进行总结整理认为,普遍的学者都认为国内房地产行业实际的税负水平都比较高,同时也根据这一理论提出了与之对应的结构性减税等政策建议。然而,这些理论都的主要内容都偏重于定性分析以及行业比较分析为主,而站在税收负担影响房地产企业经营绩效这一角度的却寥寥无几。因此,本文将以这些理论作为基础,通过一系列的实例证明我国相对于过重的税收负担对房地产企业经营绩效的具体影响有哪些,并基于此,提出一些建议。

一、税收负担对房地产企业经营绩效的影响

(一)影响流程

总的来说,税收负担对于房地产企业经营绩效的影响需要经过四个流程,并且是处于循环反复的状态。

1、不断变化的政府税收政策

税收政策作为国家进行宏观调控政策的一个重要内容,需要国家根据实时状况进行不断的调整。合理的税收政策能够保证国家经济可以健康增长、群众拥有合理的就业率、物价也处于预计的范围内。通过增加或者减少税收进而协调好不同利益群体所获得的收入,进而实现资源能够得到最为科学的有效配置。

2、利益联系者的动作变化

国家出台的税收政策会让利益的联系者的税收负担产生改变,继而导致其收入以及其他福利也跟着改变,这就迫使利益的联系者改变其动作变化,进而保证自己的经济收入处于可控的范围内。

3、企业的经济动作改变

利益联系者的收入发生改变之后,其引发的连锁反应就是企业在进行投资以及资本结构的选择或者产品价格定位等动作时也会跟着改变,进而保证自己的经济利益时刻处于最大化,这样最终会使企业的资源配置以及制度的设置发生改变,整个企业的经营绩效也跟着改变。

(二)具体影响

1、房地产税收负担不断上涨,整体税负情况偏高,内部结构极为混乱

因为房地产的外部环境较为良好,例如货币政策并不紧张、外国资本持续流入以及经济发展的形势较为理想,这样房地产行业的税收负担提高不仅不会使整个行业的发展受到阻碍,还会保证其发展处于健康状态。作为国家财政收入比较关键的来源,房地产税收主要被用于城市以及周边基础设施的建设支出,而政府的投资在另一方面能够将新建房屋的潜在价值提升上去。因此,房地产的税负水平将持续上涨。

2、房地产企业总体税收负担会降低其经营绩效的提高力度

通过进行实例证明的话,我们可以发现税收负担已经成为了影响我国房地产企业以及未来经营绩效的一个关键因素,如果税收负担过重的话,不但会导致我国房地产的企业竞争力降低,还会阻碍房地产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3、房地产企业营业税金以及附加税收负担同其经营绩效成正比关系

如果政府通过提高企业以及消费者的税收来提高自己的财政收入,那么这些财政收入将被用来投入到政府的采购以及基础设施的建设中,这样却能够提高房地产企业经营绩效。

二、相关建议

(一)精简房地产开发环节的税种

在进行房地产开发的流程中,一旦过度课税房地产企业,那么不仅会导致企业进行开发的成本大大增加,还会在某些方面使得房屋商品的供求关系处于不平衡的状态,所以,需要精简房地产开发环节的税种,继而减少在这一环节中税收的负担。例如,我们可以减少那些已经按照法律规定土地出让金同时获得了土地使用证明的企业,可以减少其在其他方面的附加税,因为我们需要明白,出台耕地占用税的原因在于使耕地得到保护并让土地资源能够被合理利用。

(二)优化交易环节

当前我国的房价较为昂贵,所以,如果在这一环节,房地产开发商需要承担相当沉重的税收负担,那么房地产企业的开发成本将不得不提高,为了实现利益最大化,其制定的房价也较高,这样不仅会使消费者感到负担过重,企业也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4]。所以,笔者认为有必要降低目前交易环节的税收负担。

而交易环节中,土地增值税以及营业税这两项税收政策的重复征收最能够体现出来。比如,房地产企业在销售的环节,首先就需要交纳营业税,而在新建房完工并且结束销售时,还另外需要再缴纳土地增值税,这样一来,房地产企业需要承担相当大的税收负担。其实,我们站在宏观的角度来开,土地增值税同营业税有着相同的特点,而我国一贯的政策都是增值税同营业税并不需要重复缴纳,但是在房地产行业却没用确切的实施。

(三)保有环节的完善

房地产的抱有环节所征收的税种主要包括房产税以及城镇土地应用税。因为抱有环节计税基础并不清晰,所以造成了保有环节征收房地产的相关税收不高,这就是导致国家为了扩大财政收入而被迫提高流转税税收征收比例的关键因素。其实,我们可以试着将抱有环节的城镇土地应用税以及目前的房产税并成综合的房地产税,保证二者的功能得到体现,继而提高保有环节的税收效率。

三、结束语

从目前情形来看,我国的楼市行情已经不断下降,而国家经济结构也处于调整状态,减轻房地产企业税收的负担不仅能够使房屋的销售价格得到下调,还能够让更多的消费者购得起房,另外也能够保证房地产行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所以基于此,笔者提出三条减少房地产企业税收负担的建议。同时,希望有关的学术研究者,能够不断创新与进步,通过共同努力,能够更加完善税收政策,保证税收负担对房地产企业经营绩效之间的平衡,继而社会群众的生活质量得到提高,并使国家的经济得到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刘莉.税收负担对房地产企业经营绩效的影响研究[D].浙江大学,2015

第8篇:企业营销方向范文

1 对消防安全资金供应带来不利现象的要素

1.1 由于资金供应和利润等的独特性导致该项活动受到干扰

单位的该项安全投入活动有非常显著地特征,比如超前而且利润的获取不及时。因此其必然会有一种时空上的差异。而且,对资金进行供应之后,我们又无法确保其一定可以获取效益,资金的使用和利润的取得是不协调的。一些时候,相关单位可以获取利润,但是很多时候却无法获取。除此之外,该项活动的计价是不显示的,也就是说带来的利润是不能够用具体的数字体现出的。通常以企业火灾事故损失期望值的减少额为依据,不过具体情况中还要涵盖其他一些要素。因为单位的该项投入的意义并不是单纯的展示在经济层次上,还应该展示在信誉等其他的一些层次上。因此,站在一定的层次上来看,单位的该项投入活动是可以开展的,但是具体情况是,由于安全效益的特殊表现形式和短期的利益,了解此类性质是非常有难度的。

1.2 由于灾情的具体特征对该项投入带来一定的作用

1.2.1 灾情的外在特性对该项投入活动的意义,从外在条件中来分析,其有着非常显著的外在特征,也就是说灾情对群众带来的负面情况,所以,单位出现灾情的时候,全部的不利现象并不是由单位来全权负责的,是工作者和保险机构等来担负的,正是因为这种情况的出现,所以单位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该项资金的供应力度。

1.2.2 问题不明确导致资金供应受到干扰

我们都知道,火灾的发生并没有规律,是无法预估的。所以,当我们投入费用之后,无法有效地处理灾情,只是在一定层次上使得其损失现象降低。就算是该项费用是明确的,但是它带来的后果并不是可以明确地,我们不能够确保事故不会出现。单位本身是将利润看成是最终的追求目标,所以,为确保利润最优,很多时候都忽视该项资金。很多单位通过不进行该项资金供应来片面的提升其竞争水平,很显然这对于其安全发展来讲是非常不利的。

通过上面的叙述,我们得知灾情是无法明确的,单位在分析不利现象的时候,往往不关注其外在的问题,忽略灾情出现的几率。此时必然会使得单位意识到的资金和实际的资金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别,进而使得该项投入活动受到影响。通过分析该项资金的经济要素,我们发现,单位总是期待该项投入活动能够最少,使得单位开展该项投入活动的积极性受到影响。

1.3 由于决策不合理导致其受到负面效益

一些企业经营管理者不懂消防安全投入的效益产出规律,有的企业经营管理者把消防安全投入当作一种没有效益、多此一举的行为;还有一部分企业经营管理者有能力、有意愿进行消防安全投入,不过因为无法有效地开展投入活动,导致投资利润不合理。比如,无法有效的分析该项投入中的不同要素间的内在关联,无法精准合理的掌握投入和利润间的内在关联。导致投资活动无法顺畅开展,非常的盲从,进而导致该项资金被不合理的利用,另一方面处于异常紧缺的矛盾之中,使企业对消防安全投入产生莫大困惑。企业消防安全投入决策缺乏信息支持,安全投入效益得不到有效的评价M。最终结果是,企业经营者看不到消防安全投入所带来的经济效益,缺乏消防安全投入的动力。

1.4 别的要素

1.4.1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对消防安全投入的影响

任何区域和机构,可以把多少费用运用到群众的安保活动里,其终究是由所在区域的经济性来决定的。在那些经济发展不是很好的区域中,群众看中的是他们的基础生活,所以将费用大多数放到确保基本生活上面,将安全等要素放到不是很关键的层次上。由于经济高速前进,群众的生活能力切实得以提升,首先,科技以及经济等带来了最基础的前提,其次,群众的身心等对安全的规定也不断的提升,此时必然导致这项资金供给变多,由于经济高速前进单位的综合效益也获取了显著地提升,进行时的对消防活动的关注力也提升。

1.4.2 政治因素对消防安全投入的制约

一定社会条件下的安全是受该社会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制约的。一个企业的消防安全投入规模,也受政治制度和政治形势、乃至政治决策人对消防安全的重视程度等因素的制约。

2 促进企业消防安全投入的对策

2.1 经济激励

经济激励是一种提高企业消防安全投入水平的策略,由内部化损失的一系列政策组成,目的是当火灾事故发生后,让企业承担大部分损失,即促进损失的内部化。这种方法相对于关注火灾事故本身丽言,更为直接。它的优势在于:首先,经济激励非常有益于获得企业管理层的注意,简单易用,是用经济的语言回答经济的问题,管理层容易看到刺激手段对于企业的直接影响,从而作出相应的反馈。其次,经济激励易于从下至上贯彻执行,无论企业以往的安全水平如何优秀,经济激励都有相应的刺激方式。最后,经济激励具有灵活性,企业有自主性,主动寻找适合自身的消防安全投入方式。经济激励强调结果,不重过程,鼓励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2.2 制度保障

根据市场经济的规律,健全消防法规,按照依法行政原则,切实把消防监督管理方式由传统的权力导向型转为法律、规则导向型,改变企业过分依赖消防机构的监督管理,缺乏做好自身消防安全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被动局面,实现消防监督职能由“包揽型”向“有限型”过渡,强化企业消防安全投入。

2.3 确保投入活动有序开展

第一,切实提升经济效益,确保产业模式合理,确保经济模式符合规定,将以往的那种只是凭借国家投资的形式更改,形成一种和经济模式相互协调的制度,带动投入活动开展顺畅,进而使得该项活动能够顺畅的进行。通过国家扶持以及金融机构辅助等的一些措施来获取费用。而且,要认真地对各种单位开展相关的安全宣讲活动,切实提升其安全思想,确保该项活动朝着积极合理的方向发展迈进,而且要搭配合理的行政方法,对那些处在困难之中的单位进行必要的扶持,确保活动开展有效。

第9篇:企业营销方向范文

关键词:中小企业 影响因素 融资方式 强制优序融资

在中小企业经营与发展中,融资一直是困扰中小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几乎所有中小企业在由小壮大的过程中都面临着融资难题。影响中小企业融资方式及融资渠道选择的因素是中小企业能否实施某种融资的关键所在,对这些因素进行分析,可以给中小企业一个清晰的融资选择依据。

由于自身所处的内外环境不同,各企业选择融资的方式不同,主要有信贷融资、吸收风险融资、股票融资、租赁融资等。影响中小企业融资方式选择的因素多种多样,但从整体来看,主要包括企业性质、所在行业、企业规模、所在地区、销售额、企业总产值、职工人数、企业发展潜力、企业获利能力、所处发展阶段、政府政策、外界融资环境等。

融资方式选择的影响因素

国外有关企业融资方式的研究文献极为丰富,但多以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对有关中小企业融资方式的研究却少见。Scherr和Hulburrt(2001)利用美国中小企业局和联邦储备银行的数据库,对美国中小企业的融资期限进行了实证研究,他们以债务期限为内生变量,企业价值、销售额、盈利、企业增长机会以及人数等为外生变量,通过回归分析,发现企业的增长机会与债务期限无关。我国学者陈晓红、黎璞在《中小企业融资结构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一文中,以长沙市中小企业为样本,检验影响中小企业融资结构的影响因素,得出结论:长沙市中小企业在融资方式的选择上,表现出较为明显的“强制优序融资”现象,在债务融资中多依赖商业信用以及民间金融来解决自身的融资困难。在融资期限的选择上,中小企业一般还是遵循债务期限与资产期限相匹配的原则,而民间金融的发达程度与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金融抑制的政策已不适用于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应尽快制定有关引导和发展民间金融的政策。这表明中小企业的融资微观结构在表面上表现得较杂乱无序,但却有着有序的内生机制。

样本来源与统计描述

样本来源 本文数据来自湖北、河南、广东深圳、广西、湖南、浙江等六个省市中小企业的问卷调查。被调查的129家中小企业符合2003年2月19日国家经贸委、国家计委、财政部、国家统计局研究制订下发的《中小企业标准暂行规定》,其中123家企业所填写数据完整, 6家因考虑商业秘密未填写融资方式具体比例。问卷将中小企业融资方式划分为银行借款、自由资金、亲友挪借、风险投资和其他等方式,内容涉及企业的所处地区、所有制性质、所属行业、注册资金、资产总额、所处阶段、融资方式等方面。

样本企业概况及统计描述 在被调查的129家企业中,从所在地区来看,有13家广西企业,3家河南企业,63家湖北企业,39家湖南企业,10家深圳企业,1家浙江企业。从调查数据来看,被调查企业主要集中在湖北和湖南两省。

在本文129家样本企业中,从所有制性质来看,民营企业81家、国有企业33家、国有控股企业5家、外资企业10家。其中非国有企业占样本企业总数的74.42%,民营企业占样本企业总数的62.79%,国有企业占样本企业总数的25.58%,国有控股企业占样本企业总数的3.88%,外资企业占样本企业总数的7.75%(见图1)。

样本中企业所有制性质分布的构成反应了目前中小企业经过“抓大放小”的改革措施后,民营企业已占中小企业的大多数。本文将企业所属行业分为医药、通信、商业、制造、电子和其他等六种行业(见表1-1)。

行业分布中,样本企业以其他行业为首,占样本企业总数的34.12%,第二位是制造行业,然后为商业行业,电子、医药、通信行业较少。样本企业的注册资本在100万元以下的占样本企业总数的34.11%,50-300万元的占24.81%,500万元以上的占41.08%。就资产规模而言,20.93%的企业在100万元以下,24.03%在100-500万元,其余在500万元以上。

样本企业中,处于起步阶段的有29家,72家处于成长阶段,1家处于成熟阶段,27家处于衰退阶段。

在融资方式的选择方面,有56家企业选择了银行借款进行融资,其中17家企业银行借款比例在20%以内,10家在20%-40%之间,14家在40%-60%之间,11家在60%-80%之间,4家在80%-100%之间。有114家企业选择利用自有资金融资,其中11家企业自有资金比例在20%以内,13家在20%-40%之间,21家在40%-60%之间,18家在60%-80%之间,51家在80%-100%之间。有10家选择亲友挪借,其中7家在20%以内,3家在20%-60%之间。6家企业选择风险投资,均在30%以内;有29家企业选择其他融资方式(见表1-2),其中17家在20%以内,5家在20%-40%之间,3家在40%-60%之间,4家在80%-100%之间。由于在被调查的129家企业中选择亲友挪借的只有10家,选择风险投资的只有6家,基于样本数量过少会给分析带来过大误差,甚至可能产生错误这一原因,故在本文后面的分析过程中将不再考虑各因素对这两种融资方式的影响情况。

分析模型及结果

由于本文所涉及影响中小企业融资方式选择的因素为地区、所有制性质、发展阶段、行业、注册资本额、企业总资产,前四种因素为不可量化因素,后两种为可量化因素,故本文在分析过程中将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分析前四种因素的影响,用相关系数分析法分析后两种因素的影响,并将后两种因素影响程度的大小进行比较,最终得出结论。考虑到部分地区样本过少给分析结果带来的差异,本文在分析过程中将不再使用河南3家企业和浙江1家企业数据进行分析。

地区因素的影响分析 地区因素对银行借款的影响(见表1-3),由F=4.9948>2.7862可知,地区因素对银行借款有显著性影响。地区因素对自有资金的影响(见表1-4),由F=1.7881

所有制因素的影响分析 所有制因素对银行借款的影响(见表1-6),由F=16.9287>3.1453可知,所有制性质对银行借款有显著性影响。所有制因素对自有资金的影响(见表1-7),由F=11.1295>3.0804可知,所有制性质对自有资金有显著性影响。所有制因素对其他融资方式的影响(见表1-8),由F=1.2098

发展阶段因素的影响分析 发展阶段对银行借款的影响(见表1-9),由F=6.4019>3.1751可知,发展阶段对银行借款有显著性影响。发展阶段对自有资金的影响(见表1-10),由F=15.2426>3.0804可知,发展阶段对自有资金有显著性影响。发展阶段对其他融资方式的影响(表1-11),由F=0.8351

行业因素的影响分析 行业对银行借款的影响(见表1-12),由F=1.5491

通过计算,注册资本与银行借款的相关系数为-0.0017,与自有资金的相关系数为0.0098,与其他融资的相关系数为-0.1816。资产规模与银行借款的相关系数为-0.1731,与自有资金的相关系数为0.0098,与其他融资的相关系数为-0.1813。

根据上述分析结果显示,四种不可量化影响因素中,在对银行借款影响方面,行业对银行借款没有显著性影响,地区、所有制性质、发展阶段均对其有显著的影响;在对自有资金影响方面,地区和行业对企业使用自有资金没有显著性影响,企业所处发展阶段和企业所有制性质对自有资金的使用具有显著性影响;在对其他融资方式影响方面,四种不可量化因素对其均没有显著性影响。两种可量化因素中,注册资本和资产规模与银行借款均为负相关,且资产规模与银行借款的相关性较强,注册资本与银行借款几乎不存在相关性;注册资本和资产规模与自有资金均为正相关,且相关系数相等,但相关系数较小,说明两种因素对自有资金的影响程度也很小;注册资本和资产规模与其他融资均为负相关,且两种因素产生的影响基本相同。

样本分析后的结论及建议

融资方式选择的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中小企业在融资方式的选择上表现出较为明显的“强制优序融资”现象,在融资中,中小企业首先多依赖自有资金,其次为银行借款。对中小企业融资方式选择产生影响的六种因素中,地区、所有制性质、发展阶段、注册资本、资产规模对某种融资方式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中小企业在选择某种融资方式进行融资时,应首先确定影响这种融资方式的因素,参考本文分析数据做出合理的决策。

本文局限性

样本数量的限制 由于只有129家样本企业,使得本文受到很大分析上的限制。比如,由于样本过少,本文没有使用河南3家企业和浙江1家企业数据进行分析,也没有分析各因素对亲友挪借和风险投资的影响,这样就大大影响了本文的分析效果。此外,本文分析结果显示,地区因素对银行借款没有显著性影响,而国内外有些学者分析认为,地区因素对银行借款具有显著性影响,这也有可能是样本过少的原因。

时间的紧迫性 本文可以通过进一步调查,用虚拟系数将不可量化因素进行量化,使各因素之间实现可比性,更加详尽的分析各因素对中小企业融资方式的影响大小,更有利于中小企业制定决策。但由于时间问题使本文不能达到更加完美的效果。

涉及因素的有限性 本文涉及影响中小企业融资方式的因素有6个,而事实上影响中小企业融资方式的因素有多种。如果把各影响因素综合分析,本文对中小企业融资选择将更具参考意义。

解决融资困难的建议

通过本文样本分析结果,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难,在此笔者给出几点建议:

鼓励中小企业从民间融资,民间金融形式对当地中小企业的经营情况比较了解,信息费用不高,信息传导性强;并且二者均处于基层,点面结合,几乎不存在沟通难的问题,交易成本较低,能提高双方的运营效率。因此,民间融资是中小企业融资的一个良好方式。

从所得数据情况来看,被调查的处于成长阶段的72家样本企业中,使用民间融资的比例占到了88.2%。按照公司制的法理要求,应该还公司制中小企业的基本直接融资权。目前,我国各类公司制企业,虽然尽了上缴公司所得税的义务,但仍然不能完全享有自由发行债券和股票的权力。

本文建议,应尽快建立我国正常的债券或股票柜台交易市场体系。银行在给企业实施贷款时,越来越重视考察企业诚信度,建议中小企业注重信誉,给客户和银行一个良好的形象,只有这样中小企业实施银行借款时才能少受挫。此外,加强政府援助,如对中小企业实施税收优惠、财政补贴、政府贷款援助等,也将有利于中小企业融资。

参考文献:

1.陈晓红,黎璞.中小企业融资结构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系统工程,2004

2.陈晓红,刘剑.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结构与融资方式演进研究.中国软科学,2003

3.张晓彬.浅谈拓展中小企业间接融资的途径.商业研究,2004

4.杨蕙馨,张鹏,徐凤增,张勇.中小企业融资策略选择的问卷调查与分析.山东大学学报,2004

5.郭玉德.我国中小企业与民营经济融资渠道初探.中国流通经济,2004

6.徐利霞.浙江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经济师,2004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