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竞技体育的本质范文

竞技体育的本质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竞技体育的本质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竞技体育的本质

第1篇:竞技体育的本质范文

关键词:国际投机资本;风险预警机制;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F830.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217(2009)03-0048-04

一、引言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格局下,面对2008年这轮金融海啸各国经济都受到一定程度的打压。近几年来,由于国际投机资本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中美利率倒挂大量热钱流入中国境内,给中国的股市、房市造成很大的泡沫。国际投机资本的“快进快出”特性无疑成为影响中国宏观经济运行的重要因素。如果用“外汇储备-贸易顺差-外商直接投资=国际投机资本规模”计算国际投机资本的流量,2008年一季度流入中国的国际投机资本高达850亿美元,占外汇储备增加额的55%。二季度,国际投机资本流入下降到434亿美元,其中的6月份国际投机资本流入甚至为负数。自6月份以来的四个月里,国际投机资本共计流出了近800亿美元,其中9月单月流出大约145亿美元。

国际投机资本出现大规模回流,将给我国金融秩序带来难以估量的影响。次贷危机正在继续加剧,在收入锐减的情况下,如果海外机构投资者、外资企业等为了弥补总部损失而大举出售在华资产,把资金调回母国,人民币汇率将受到沉重的向下压力。长期内,相信人民币兑美元仍呈升值态势,但在中期,只要上述机制启动,外逃的市场参与者达到一定数量,其余市场参与者也会跟着逃离中国市场,人民币汇率将会发生较大变动。面对国际投机资本挑战,为维护中国宏观经济稳定,保持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加快国际投机资本冲击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建设迫在眉睫。

对于这一问题近年来学术界已有相关研究,杨元杰认为,跨境短期资本流动检测系统建设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外汇管制条件下,检测系统不仅能够检测资金流入的真实性,而且能够检测资金的异动。对我国而言,该体系的建设一方面在现有职能分工的基础上,建立部门之间制度化的沟通和协调监管机制,逐步实现商务部门、海关、税务部门、金融监管部门信息共享,形成监控跨境资本流动的联动机制。另一方面,在完善现有国际收支管理系统和提高现有系统兼容性的基础上,加快建立外资进入房地产市场、证券市场以及外汇市场和货币市场的统计检测分析机制,并将上述市场的监测系统与反洗钱系统联通,在投机资本流人的各个环节和各个领域对大额可疑资金进行全方位监测。

赵哲、阚景阳针对短期资本的管理问题指出,我国应该坚守资本管制底线。1994年IMF成立时所制定的章程并没有“资本账户自由化条款”,IMF还赋予各国资本控制的权利。按照IMF分类的43个资本交易项目中,目前我国只剩6项是严格管制的,为有效控制国际短期资本冲击,必须坚守资本项目管制的底线。应当指出,在这个问题上,上世纪90年代末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J,EdwardsTM,赞成在发生危机时实施资本管制,并将其定义为“治疗性管制”(Curative Controls);托宾1972年首次建议对所有与货币兑换有关的国内证券和外汇即期交易征收税率统一的国际税。即通过交易成本的上升降低全球资本的流动性和各国汇率的波动性。

刘放通过实证分析了影响中国市场短期资本流人的因素,认为影响的主要因素是汇率、资本市场投资收益和利差因素。但就影响力大小而言,人民币预期升值的影响比其他因素重要得多。要真正抑制短期资本的异常流动,必须积极寻求治理人民币汇率内外部失衡的长久发展战略。

在以往对风险预警机制的研究中,Frankel和Rose的FR单位概率模型,Sacha、Tornel和Velasco建立的STV横截面回归模型,Kaminsky、Limndo和Reihart建立的KLR信号分析法得到广泛使用。但是根据实证结果分析来看,KLR信号分析法的预警效果最好。

二、国际投机资本冲击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的构建

(一)国际投机资本冲击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建立的必要性

投机资本往往热衷于流入那些经济开放程度高、经济高速增长的国家,这是因为这些国家经济增长率较高,使潜在的巨大市场日益成为现实,消费品和投资不断膨胀,产业不断更新,为国际投机资本的流入提供了更多的机会;这些国家的经济持续发展,可能导致投资膨胀,出现资本缺口;同时,这些国家参与国际金融市场的一体化程度较低,与发达国家的利率差较大。为赚取利差和汇差,国际投机资本频繁出入这些国家。

1 对实体经济的冲击。热钱羊群效应,即国际投机资本典型的“套利投机性质”会通过影响一国汇率造成经济的不稳定。国际投机资本大量流入国内是赌人民币升值。如人民币在短时间内快速升值,国际投机资本就会在短期内完成外币一人民币一外币的转换,在这个过程中以外币计价的资产将大幅增加,外资的大进大出会严重影响本国经济的稳定。东南亚金融危机中,索罗斯就是通过引起东南亚诸国汇率震荡,使得这些市场外汇储备大量流失,外汇兑换比例严重失控,最终造成货币大规模贬值,直接对这些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经济构成威胁。

2 对房地产市场和金融市场的冲击。国际投机资本活动的一个重要领域是房地产市场。国际炒家们投资房地产,可以脱离实际地把价格哄抬到很高,在这个价格背后,却没有实质性的、兴旺的房地产业作为支撑,给一国经济造成虚假的繁荣。又由于房地产业通常是一国的支柱产业,具有极强的波及效应,房地产业的剧烈起伏也必将冲击整个实体经济。此外,国际投机资本在股票市场往往以其规模上的相对优势,通过快进快出在短期内获得较高收益。这种操作风格对其他投资人会产生示范效应,进而使国际投机资本对股票市场产生的负面影响被放大。

3 影响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实施。在一国实施固定汇率政策的情况下,境外资金的持续大量流入,引发了国际收支大量顺差和外汇储备快速增长,外汇占款已成为央行基础货币投放的主渠道,明显增加了被动的基础货币供给,对货币政策形成倒逼机制,削弱了货币政策的有效性,给国家宏观调控和货币政策的实施带来挑战。

(二)国际投机资本冲击风险预警指标的选择

1 预警指标选取的原则。指标的选取对预警系统发挥精确的预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危机的发生是国内外各种经济状况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预警指标的选取要具有全面性,既要包括内外部的均

衡,又要包括内部经济体系的变化。借鉴国际金融预警指标体系并结合我国的基本情况以及数据的可得性,选取12个风险监测指标,并确定其阀值以及该指标在整个系统风险测度中的比重(见表1)。

2 系统风险的界定。系统风险状态可分为安全、基本安全、风险、严重风险四个等级。系统安全状态下,各项指标均在安全区间内,市场稳定运行,国家经济保持稳定的增长速度;基本安全状态下,部分指标接近预警值,经济运行比较平稳,货币可能存在贬值的压力;系统风险状态下,明显表现为有大量企业倒闭、严重失业、货币大幅贬值等;系统严重风险状态下,国家大批金融机构倒闭,经济严重萧条,社会动荡不安。本文给各风险等级划分的值域分别是(0,20)、(21,50)、(51,80)、(81,100)。这里为各个指标划分各个风险等级状态的临界值,得到各个状态下的指标取值区间,在指标值一定的情况下按区间比例计算该值的风险得分,再给某一年度的各个指标数值加权求和即可得到该年的风险得分。

其中,GDP增长率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反映了经济增长的状态,从世界范围看,公认经济增长的最佳速度是在6%~8%,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多年来持续在9%以上,有些地区甚至超过10%。此外,我国的经济体制并不健全,产业结构也存在很多问题,过快的经济增长从长远看不利于我国经济长期稳定的健康发展。M2/GDP和通货膨胀率反映一国币值的稳定,如果货币供给多,会导致货币的价值下降,购买力变弱,造成市场的通货膨胀;如果货币供给少,会导致货币的价值上升,购买力变强,造成市场的通货紧缩。另外,货币供给对于汇率有较大影响,进而会影响进出口。财政收入/GDP和财政赤字/GDP反映一国的财政风险,财政政策被称为经济社会的“内在稳定器”,能够调节经济、稳定经济发展。偿债率、短期外债/外债总额、债务率、负债率、短期外债/外汇储备反映一国国际收支平衡情况,一国的国际收支出现逆差,会引起本国货币汇率下浮,如果逆差严重会造成外汇储备的枯竭,从而严重削弱一国的对外支付能力;另一方面会导致国内通货紧缩,促使利率水平上升,影响本国经济的增长,从而引致失业的增加和国民收入增长率的下降。一国的国际收支出现顺差,固然可以增加其外汇储备,加强其对外支付能力,但也会使本国货币汇率上升,而不利于其出口贸易的发展。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国际收支顺差形成往往是由于出口过多形成的,这意味着国内可供使用资源的减少,也不利于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

三、国际投机资本冲击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统计分析

通过整理我国1996~2007年的各指标数据,并根据表1计算各年度的风险得分,整理得到表2。

从表2述数据分析结果看,1995年以来我国一直处于基本安全状态,但2004~2007年这三年的风险呈增加的态势。由表2的数据可以看出,最重要的原因是通货膨胀因子带来的风险为系统风险加分。追溯通货膨胀的原因考虑到国际收支顺差矛盾持续积累后有向物价上涨扩散的趋势,并且国际投机资本的大量进入也推高了我国通胀的压力。综合国内外因素判断,当前物价上涨并非仅受偶发或临时性因素影响,通货膨胀风险趋于上升。而根据菲利普斯曲线理论,GDP的过快增长会导致高通货膨胀。国家统计局2008年4月公布修正后的2007年GDP比2006年增长11.9%,说明我国国民经济增长的动力依然较强。而短期内全球增长前景的不确定性,促使投机资金还会进入并不断追逐短期套利机会。

第2篇:竞技体育的本质范文

国内微课的竞赛、培训、建设和研究,已经成为当下教育领域炙手可热的焦点。分析发现目前“微课热”背后的微课建设主要存在着三种价值取向上的误区:“重讲解、轻引导”的知识取向、“重技术、轻设计”的技术取向和“重竞赛、轻应用”的竞赛取向。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微课开发指向了教师的动机需要,却忽视了其本体价值,而“经济型微课”开发是打碎微课花瓶、回归微课应用价值的有效途径。针对国内微课建设的误区,提出了“经济型微课”的概念模型,并通过准实验方法验证了该模型的价值性与可行性。

【关键词】 本体价值;微课;经济型微课;概念模型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458x(2017)02-0053-06

伴随着在线学习和微学习等新型学习方式的兴起,微课成为支持泛在学习的重要学习资源而备受学习者青睐,在短时间内得到了广泛关注和迅速发展。在国外,影响最大的是可汗学院和TED-ED。在国内,自2010年佛山市教育局胡铁生将微课引入后,无论是实践层面还是研究层面,微课都已经成为我国教育领域关注的“热点”,一定程度上推动着教学模式和教学方式的变革(魏江明, 等, 2014)。尽管我国的微课竞赛、培训、建设和研究如火如荼,但其应用现状却不容乐观。产生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微课建设指向了开发者的动机需求,歪曲了微课的实践价值。因此,校正微课的价值取向对促进其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微课的本体价值:应用价值

对“中国微课网”和“全国高校微课资源网”的作品分析发现,当前国内微课开发普遍存在着知识取向、技术取向和竞赛取向三种误区,都偏离了微课的应用价值。从国外微课的成功经验来看,“应用取向”才是微课建设的应然价值追求,国内微课建设务必打碎花瓶、回归应用。

(一)微课建设的误区:走得太远忘记起点

1. 知识取向:重讲解、轻引导

开发微课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有效地自主学习,利用微课让自主学习变得更轻松、容易、有效。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布鲁姆教学目标分类体系,微课就是要利用信息技术手段通过搭建脚手架、创设情境和任务驱动等策略,引导学习者进行一系列的探究性活动,培养学习者的高阶认知能力。新课程改革也明确提出,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利用信息技术实现学习方式、教学方式和互动方式的变化(李锋, 等, 2014)。但是,当前国内的微课开发普遍呈现出一种“知识至上”的价值取向,即把微课作为信息呈现的载体,一味地注重知识传授,忽视了“启发式”原则的应用。陈子超等(2014)对“中国微课网”和“全国高校微课教学竞赛网”的作品抽样发现,以讲授为主的微课占到了76%左右,仍然停留在浅层次的“信息呈现”上。范建丽等(2016)对第二届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作品的分析发现,参赛作品基本上都是知识理解类,过于追求知识内容的全面性与教学结构的完整性。“知识取向”的微课很容易变成教师讲授录像的片段式切割,难以有效地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2. 技术取向:重技术、轻设计

微课的建设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持,但是过于注重技术而忽视用户体验设计,一定会影响学习者的认知体验。从“中国微课网”和“全国高校微课教学竞赛网”的作品分析来看,普遍体现出“技术取向”,缺乏有效的教学设计和资源设计。胡铁生(2014)Ω咝2稳教师的调查显示,开发者普遍认为自己作品的缺陷主要在技术层面上,呈现形式单调(52.8%)、画面不清晰(36.1%),远大于教学水平不高(32.1%)、教学互动不够(27.9%)等。范建丽等(2016)认为,第二届全国高校微课教学参赛作品过于追求形式效果、较少考虑制作成本,甚至花费较大的代价请校外专业团队制作包装。从笔者带学生参加大学生信息技术创新大赛“微课评优”和全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微课组”评选来看,大赛评委比较偏爱3D动画、Flas制作的作品。比如获得全国一等奖的一个微课作品,利用3D建模技术制作“传统建筑的屋顶形式”,可谓高成本技术呈现浅层次信息,典型地体现了微课开发的“技术取向”。过于重视技术、忽视设计的微课,把简单的知识信息以绚丽的技术呈现出来,除了给学习者带来视觉美感之外,难以启发学习者进行深度思考,更无法促进学生的高阶认知发展,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微课的本体价值。

3. 竞赛取向:重竞赛、轻应用

张一川等(2013)认为,我国当前微课建设主要应用于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即通过教师参加微课竞赛,实现同行之间的学习交流,提高微课的开发水平。2010年,佛山市举办的“首届中小学教师优秀微课作品大赛”征集了1,700多件参赛作品;2012~2013年,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举办的“中国微课大赛”面向全国征集了上万件作品;教育部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举办的“全国首届高校微课教学比赛”,超过1,600所学校参赛,选手人数超过了12,000人,覆盖高校各个学科专业。目前,这两项微课竞赛已在全国范围内举办了两届,第二届的规模超过了第一届。尽管我国微课竞赛热火朝天地开展着,但是缺乏应用的现状却不容忽视。范建丽等(2016)认为,我国的微课始于竞赛、热于竞赛,存在着较大的作秀成分,主要以获奖为目的,较少考虑微课的教学应用。陈子超等(2015)对佛山市参加“中小学教师微课开发与应用能力培训”的100名教师调查显示:将微课应用于教学的比例居然是0,制作微课的目的全部是参加竞赛。微课建设“重竞赛、轻应用”的现状在全国范围内大同小异。王玉龙等(2015)研究发现,造成“竞赛取向”的主要原因在于,教师制作微课的目的是希望通过参加竞赛获奖而晋升职称,并不是为了支持学生的自主学习或优化课堂教学效果。

(二)微课的本体价值:打碎花瓶、回归应用

在国外,微课主要应用于教学改革实践和学生自主学习。美国有2万多所学校使用可汗学院的微课开展数学教学,并且受到师生们的欢迎(吕森林, 2014)。Teachers TV涵盖了英国中小学及幼儿阶段的微视频,不仅为学习者提供课外学习资源,而且为教师提供课堂教学资源,帮助教师拓展专业知识,提高教学水平(吴秉健, 2013)。无论从微课的起源和内涵看,还是从国外微课的应用看,微课的本体价值无疑是“教学应用”,而不是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微课主要有三个应用情境:一是支持翻转课堂,是课前学习者自主学习的主要资源;二是应用于课堂教学某个环节,优化课堂教学效果;三是应用于课外拓展学习,作为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微课建设就是要根据其应用情境,从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出发,指向用户的学习需要和认知规律,通过精心的设计和平民化开发,打碎微课作为摆设的“花瓶”,回归微课教学应用的本体价值,提高微课的应用绩效,促进微课的可持续发展。

二、凸显应用价值的微课形态:“经济型微课”

笔者针对国内微课建设的三种价值误区,从微课的制作成本和教学功效两个维度提出了“经济型微课”概念模型。它不仅能够体现微课的应用价值,而且可以降低微课的开发成本,便于系统地开发系列“微课”。同时,“经济型微课”概念模型能为微课建设者选择开发技术提供一种参考方法。

(一)构建“经济型微课”的理论基础

在具体教学情境中,“是否需要开发微课”和“选择何种技术开发微课”都是微课建设者不可回避的问题。微课作为一种教学资源,有其特定的适用条件和适用情境。是否开发微课主要取决于微课能否发挥其独特的优势,即当微课能够发挥较高的教学功效时,可以考虑进行开发,反之则不开发。选用开发技术的过程其实是一个媒体选择的过程,可借鉴教学设计过程中的媒体选择方法。

美国著名教育技术专家罗米斯佐斯基(Romiszowski, 1981)提出了影响媒体选择的因素模型,指出影响媒体选择的主要因素包括学习任务类型、选择的教学方法、学生的特点、教师的态度与技能、教学环境、资金与时间限制等。依据这个模型,章伟民(2000)把影响教学媒体选择的因素归纳为有效的传播(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合理的代价(价格和效用)、现实的制约(时间和便利)以及人的因素(教师和学生)。何克抗(2002)依据罗米斯佐斯基影响媒体选择的因素模型,提出了在选择教学媒体过程中要遵守“代价最小原则”,即在选择教学媒体时,要根据能得到的效能和需要付出的代价来决定,力求做到以最小的代价实现最大的收益。

美国传播学专家施拉姆(Wilber Schramm)根据经济学的“最省力原理”提出了“施拉姆公式”,即媒体选择概率(P)=媒体的功效(V)/媒体的代价(C)(张亚斌, 2006)。其中,V指教学媒体促进教学目标达成的功能和效率,具体包括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动机、拓展思维视角、唤醒已有经验、清晰呈现内容、直观显示过程、高效阐释原理以及提高学习体验等;C主要指使用教学媒体所需要花M的人力成本、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李龙(2001)认为施拉姆公式是一种教学媒体选择的最优化规律,依据“施拉姆公式”,选择教学媒体时必须遵循低成本、高效能的原则。有学者基于这个原则设计了“媒体最优选择决策模型”。在一个二维坐标系中,用纵坐标表示媒体成本(C)、横坐标表示媒体功效(V),在横坐标和纵坐标的中央位置绘制两条虚线,分别表示成本(C)和功效(V)的“中间值”。这样就将坐标系分为高功效高代价、高功效低代价、低功效低代价、低功效高代价四个区域。那么,高功效低代价区域即为媒体最佳选区,高功效高代价区域即为媒体可选区。

(二)“经济型微课”概念模型的架构

任何一个微课都有制作成本和应用功效,采用不同技术开发的微课所耗费的成本不同,其功效也可能存在差异。微课的制作成本主要包括人力资源成本、设备购买成本和设备使用成本等。微课的功效是指微课能够帮助学生达成目标的功能和效率,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微课能够多大程度上帮助学生实现学习目标,二是微课帮助学生实现目标的效率如何。假如某微课的制作成本为C,微课的功效为V,微课的价值指数为P。那么,价值指数=应用功效÷制作成本,即P=V/C。这样就可以依据微课的价值指数来选择微课的开发技术。

基于当前微课开发“知识取向”“技术取向”和“竞赛取向”的现状,依据媒体选择的“代价最小原则”和“媒体最优选择决策模型”,笔者提出了“经济型微课”的概念模型(如图1所示)。“经济型微课”是指在微课开发过程中,综合考虑内容、目标、对象、条件等因素,依据应用功效和制作成本决定采用何种技术开发微课,力求做到以最小的成本实现最大的功效。在二维坐标系中,把微课的制作成本(C)作为横坐标、微课的功效(V)作为纵坐标,成本(C)和功效(V)从坐标原点开始由低向高,在横坐标和纵坐标的中央位置绘制两条虚线,分别表示成本(C)和功效(V)的“中间值”,这样就将坐标系分为四个区域。依据微课的制作技术,将微课分为录屏型、拍摄型、富媒体(混合使用多种媒体)和动画型。一般来说,这四种类型微课的制作成本和制作难度关系为:动画型>富媒体>拍摄型>录屏型。将这四种常见的微课开发技术按照成本大小依次放置在横坐标成本(C)上。

在确定“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对象”等因素的前提下,如果能够通过开发微课实现“中高”教学功效,就可以考虑进行开发;否则就不开发。在确定开发微课后,选择何种技术手段来制作,可以依据微课的价值指数(P)来确定,P值越大表示功效与成本之间的比值越大,微课的收益就越高。也就是说,开发微课要优先选择“低成本、高功效”的制作技术,即图1中的“最优选区”。在无法找到“低成本、高功效”的技术情况下,才考虑“高成本、高功效”的开发技术,即图1中的“可选区”。

三、“经济型微课”概念模型应用的

效果检验

为了检验“经济型微课”概念模型的价值性与可行性,笔者于2016年6月选取某大学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作为准实验对象,将一个班的学生分成两个无显著性差异的等组,学生对分组和准实验并不知情。让两组学生分别使用“常规型微课”和“经济型微课”进行自主学习,然后利用统计分析法检验两组学生利用微课开展学习的效果。

(一)等组准实验设计

在教学内容上,选取“Premiere非线性编辑”课程中的3个知识点:关键帧动画、局部马赛克和视频抠像,开展基于微课的自主学习等组准实验,利用组间差异性分析比较两组学生分别学习两种微课后的学习成绩。准实验尽量控制干扰变量,排除了对照组与实验组的差异、研究主体的主观因素、数据收集信息失真等方面的影响与干扰。本研究控制干扰变量的方法如下:在两类微课学习效果的对比准实验中,采用测量配对法分组,确保对照组A和实验组B在学业能力和知识基础上基本相当,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对作业匿名评分所收集的数据真实可靠,排除了研究主体的主观性因素干扰。准实验的具体步骤如下:

1. 采用测量配对法把学生分成两个等组。先依据学生在该课程曾经提交的电子作业成绩对学生进行排序,再根据成绩排序将学生分成两个等组,其中对照组A有17人,实验组B有18人。

2. 让两组学生各自学习两种不同类型的微课。A组学生学习“常规型微课”,均来自“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平台”,微课名称分别是“关键帧动画”“局部马赛克效果”“抠像效果的运用”,微课的制作方法主要是幻灯录屏+操作录屏+视频拍摄+视频剪辑;B组学生学习“经济型微课”,依据本文的“经济型微课”概念模型、知识点的特点和学习者特征,选用“操作录屏+简单剪辑”的经济性技术手段制作。两组学生学习微课有时间限制。学生学习遇到困难时可随时向教师请教,自学结束后教师针对自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提升讲解。

3. 收集学生自主学习微课后的学习成绩。自主学习完成以后,每个学生独自完成配套的三个小作业,要求学生完成作业后按照学号提交,作业文件名不显示学生姓名。由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匿名评分,并计算每个学生三个小作业的平均分。假设A组学生所使用“常规型微课”的制作成本为CA,A组学生的学习效果为VA,“常规型微课”的价值指数PA=VA/CA。B组学生所使用“经济型微课”的成本为CB,B组学生的学习效果为VB,“经济型微课”的价值指数PB=VB/CB。对照组A与实验组B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4. 对学生学习成绩数据做组间差异性分析。由于数据样本较小、成绩具有连续性的特点,可利用SPSS20.0对两组学生的作业成绩采用T检验进行组间差异性分析。在做均数显著性差异检验(T检验)之前对数据做方差齐性检验,如果两个样本方差的差异未超过统计学所规定的范围,即两样本的方差齐性,直接采用均数显著性差异检验。如果两样本的方差不齐,选用均值比较的校正公式进行处理(杜晓新, 2013)。

(二)成本与效益分析

两组数据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在方差齐性检验中,F=2.827,p(sig)=0.102>0.05,说明两样本方差齐性。因此t检验结果为:t=-0.197,p值(p侧)=0.845>0.05,说明实验组与对照组的自主学习效果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另外,从两样本的均值(MA=80.53, MB=81.00)可以看出:实验组成绩均值和对照组成绩均值相差非常小,也未呈现出明显差异。

从双组对比准实验结果可以看出,“经济型微课”的教学效果与“常规型微课”基本相当,两个样本在统计学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因此两种类型的微课在支持学生的自主学习上取得了基本等同的效果,即VA=VB。但是,分析微课的价值不仅仅要看微课所达到的教学功效,还要看其制作成本。准实验中的“经济型微课”是在安静环境下,使用笔记本电脑、头戴式麦克风和Camtasia Studio录屏软件等简易设备和软件,在Premiere软件中进行操作录屏,采用视频软件对其简单剪辑、音频降噪处理后制作而成。三个“常规型微课”都是采用摄像机拍摄、幻灯片录屏、Premiere操作录屏、后期多路信号剪辑、音频降噪等技术制作。从制作设备、花费时间、环境要求、制作技术等方面来看,竞赛平台上所选用的“常规型微课”的制作成本远大于“经济型微课”,即CA>CB。因此,PA

需要说明的是,“经济型微课”并不是说一定要选择低成本的制作技术,而是依据功效(V)与成本(C)的比值来确定,即优先考虑低成本的制作技术,在低成本制作技术难以奏效的情况下才选择高成本制作技术。如在“Premiere非线性编辑”课程学习过程中,仅用操作录屏的制作技术能实现较高功效,就可以不使用摄像机进行拍摄。再如,在制作小学数学“扇形统计图”微课时,用幻灯片录屏的低成本制作技术就可以达到较高的功效,也不需要用到更复杂的制作手段。但是,在制作“日食和月食的形成原理”微课时,采用录屏或拍摄的方法都难以呈现天体复杂的运动过程,此时只能“退而求其次”,混合运用录屏技术、Flas等多种技术手段制作“富媒体微课”,以取得更理想的效果。

四、倡导“经济型微课”开发的重要价值

微课作为支持自主学习的一种新型学习资源,其本体价值是应用而非竞赛。针对我国微课建设呈现出的知识取向、技术取向和竞赛取向三种价值误区,准实验研究表明,“经济型微课”打碎了微课作为摆设的“花瓶”,指向了学习者的学习需要,降低了微课的开发成本,便于微课的系统开发,体现出微课的应用价值,值得广大教师借鉴。

(一)“经济型微课”体现了微课的本体价值

“经济型微课”从学习者的认知特征出发,摒弃了以展示华丽技术为主要目的的竞赛需求,指向了学习者的学习需要,将开发的重点放在了微课的设计上。通过精心的教学设计和界面设计,利用情境创设、任务驱动、问题求解和启发讲授等手段激发学习者的动机,引导学习者进行探究性学习,实现对内容的深度建构,提高学习者自主学习的有效性,回归微课的本体价值,即教学应用。

(二)“经济型微课”降低了微课的开发成本

“经济型微课”能够有效地降低微课的开发成本。一方面,“经济型微课”追求微课的高功效,避免低效或无效开发。微课并不是万能的资源形态,也无法解决教学中的所有问题。“经济型微课”以较高的功效为开发前提,把是否能达到较高的功效作为微课开发的必要条件,避免由于大量低水平的无效或低效开发而浪费人力、物力和财力。另一方面,“经济型微课”倡导优先使用低成本技术,在低成本技术无法满足要求的情况下才使用高成本技术,避免由于盲目追求绚丽技术而带来的资源消耗和资源浪费。

(三)“经济型微课”有利于微课的系统开发

国外微课的成功案例和经验告诉我们,针对单个知识点“零散制作”的微课难以满足学习者系统学习的需求,只有为课程重要知识点开发出系列微课并组成“微课程体系”,才能真正有效地发挥微课的本体价值。“经济型微课”坚持微课的应用取向,从学习者的学习需要出发,在大大降低开发成本的同时,还为系统地制作微课创造了便利条件,让批量开发系列“微课程”成为可能。

[参考文献]

陈子超,王玉龙,蒋家傅. 2015. 当前微课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 现代教育技术(10): 67-72.

杜晓新. 2013. 心理与教育研究中实验设计与SPSS数据处理[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5-25.

范建丽,方辉平. 2016. “互联网+”时代高校微课发展的对策及应用――从第二届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谈微课与教学的整合[J]. 远程教育杂志(3):104-112.

何克抗. 2002. 教学系统设计[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24.

胡铁生,周晓清. 2014. 高校微课建设的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研究[J]. 现代教育技术(2):6-13.

李锋,张斌. 2014. 基于课程标准的学校微课程研发[J]. 课程・教材・教法(11):23-27.

李龙. 2001. 教学过程设计[M]. 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16.

吕森林. 2015. 互联网+能否破解“上学难”?大数据挖掘学生个性[N]. 光明日报,11-13(11).

王玉龙,陈奕如. 2015. 我国中小学微课开发与应用现状的内容分析研究――以中国微课网的微课资源为例[J]. 中国远程教育(4):56-62.

魏江明,张学军,王梅. 2014. 我国首届中小学微课大赛作品研究综述――基于内容分析法[J]. 中国远程教育(10):78-82.

吴秉健. 2013. 国外微课资源开发和应用案例剖析[J].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4):23-26.

章ッ. 2000. 要重视教学媒体的选择和组合运用[J]. 教学仪器与实验(9):31-33.

张亚斌. 2006. 远程教学中的媒体选择理论[J]. 开放教育研究(1):54-58.

第3篇:竞技体育的本质范文

基于价值链的技术经济一体化成本控制系统是一个开放性的系统,必须与企业成本核算系统高度融合。然而,在实践中,大多企业由于各种原因没能做到这一点。有的企业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放在成本核算方面,而忽视了成本控制工作。有的企业将成本控制和成本核算绝缘分开,导致互相推委,各自为政的局面。前者的根源在于多年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以及企业管理水平的欠缺。后者主要是成本控制企业化和成本核算政府化即执行主体的错位使然。因此,拓宽成本控制的深度和广度,实现成本控制和成本核算的有机兼容是企业成本管理工作必须重视的问题。本文拟在这方面进行探讨,以求与同仁切磋。

二、成本控制系统之核算系统的特点

基于价值链的技术经济一体化成本控制系统之核算系统不是撇开传统的会计核算系统另起炉灶,而是在传统会计核算系统基础上的扩充,包括核算领域、核算内容、核算账户和核算方法等方面的扩充。其显著的特点有如下四个方面。首先,更能体现产品成本市场化的成本控制理念。该核算系统计算的产品成本只包含目标成本,不包含实际成本与目标成本的差异,也即主营业务成本账户和库存商品账户通过用目标成本计量的,实际成本与目标成本差异冲减当期损益。第二,拓宽了成本核算的范围,即立足于价值链,以生产阶段为界,向前延伸到供应商及合作企业和产品规划设计阶段,向后延伸至产品销售和售后服务阶段。第三,实现了成本控制与成本核算的有机兼容。基于价值链的成本控制系统之重心在于成本控制,但控制离不开控制标准的制定、实际成本的核算和控制结果的反馈等成本核算工作。该核算系统提供的成本核算信息既能满足企业成本控制的需要,又能满足财务会计报告对成本核算数据的需求。

三、核算子系统账户设置及基本账务处理

(一)规划设计阶段

1.应设置的主要账户

(1)“目标及实际规划设计成本”账户。该账户核算产品规划设计阶段目标规划设计成本和实际规划设计成本,按产品品种设置明细账,同时按成本项目名称设置专栏进行明细分类核算。规划设计成本项目包括规划设计部门的人工费、市场调研费、差旅费、办公费和固定资产折旧等。实际发生的规划设计成本记入该账户的借方,目标成本记入该账户的贷方,借贷方差额记入“规划设计成本差异”账户。账户期末余额一般为零。

(2)“规划设计成本差异”账户。该账户用于考核规划设计部门工作成果,核算目标规划设计成本与实际规划设计成本的差异,按产品名称设置明细账;实际规划设计成本小于目标规划设计成本即形成节约差异,节约差异记入该账户的贷方。

2.基本账务处理

(1)实际发生规划设计成本时

借:目标及实际规划设计成本——XXX产品——实际成本

贷:银行存款

应付职工薪酬

库存现金

累计折旧等

(2)差异结转

如为超支差异,做如下处理:

借:规划设计成本差异

贷:目标及实际规划设计成本

如为节约差异,做相反会计分录。

(3)期末结转

为了与会计准则要求的会计核算相兼容,便于对外财务会计报告的编制,期末将目标规划设计成本和规划设计成本差异记入“管理费用”账户。

借:管理费用

贷:目标及实际规划设计成本——XXX产品——目标成本

借或贷规划设计成本差异

(二)采购和生产阶段

1.应设置的主要账户

(1)“原材料”账户。该账户核算原材料收入、发出和结存的目标成本和实际成本,借方登记验收入库的原材料实际成本,贷方登记转入“基本生产成本”等账户的目标成本和转入“直接材料差异”账户的实际成本与目标成本之差异。

(2)“基本生产成本”账户。该账户核算各产品应负担的材料、工资、制造费用的目标成本,借方登记产品所消耗的材料、工资、制造费用等成本项目的目标成本,贷方登记验收入库且结转至“库存商品”账户的完工产品的目标成本。

(3)“库存商品”账户。该账户核算库存商品收入、发出和结存的目标成本,该账户借方登记验收入库的库存商品之目标成本,贷方登记转入“主营业务成本”账户的目标成本。

(4)“制造费用”账户。该账户核算制造费用发生和结转的目标成本和实际成本,应设置“变动制造费用”和“固定制造费用”两个二级账户。账户借方登记本期实际发生的制造费用,贷方登记制造费用的结转数,其中目标成本转入“基本生产成本”账户,差异部分视差异的性质记入有关差异账户的借方或贷方。变动性制造费用成本差异转入“变动性制造费用差异”账户,固定性制造费用成本差异转入“固定性制造费用差异”账户。

(5)“直接材料成本差异”账户。该账户核算产品直接材料目标成本与实际成本之差异,按差异类型设置“直接材料用量差异”和“直接材料价格差异”两个二级账户。直接材料用量差异是指企业在一定时期为生产一定数量产品由于实际单位消耗量与目标单位消耗量不一致而造成的差异。“直接材料价格差异”是由于产品耗用原材料实际单价与目标单价不一致而造成的差异。

(6)“直接人工成本差异”账户。该账户核算产品所消耗的直接人工目标成本与实际成本之差异,按照差异类型设置“直接人工工时差异”和“直接人工工资率差异”两个二级账户。直接人工工时的差异反映了生产一定数量(实际产量)的产品所耗用的实际总工时与实际产量按目标应耗工时计算的目标总工时不同而造成的差异。直接人工价格差异就是直接人工实际小时工资率与目标小时工资率的不同而造成的差异。

(7)“变动制造费用差异”账户。该账户核算目标变动制造费用和实际制造费用之差异,下设“变动制造费用工时差异”和“变动制造费用分配率差异”两个二级账户。变动制造费用工时差异是因实际耗用工时脱离目标工时而导致的变动制造费用之差异,是变动制造费用的用量差异。变动制造费用分配率差异是因实际分配率脱离目标分配率而导致的差异,也叫变动制造费用的开支差异。

(8)“固定制造费用差异”账户。该账户核算目标固定制造费用和实际固定制造费用之差异,下设“固定制造费用预算差异”和“固定制造费用产量差异”两个二级账户。固定制造费用预算差异是指实际固定制造费用发生额与目标固定制造费用之间的差异。固定制造费用产量差异总额并不随产量、工时的变化而变化,但单位产品承担的固定制造费用则会随着产量的增加而减少,或由于产量的减少而相对增加。由于产量增减而引起的实际固定制造费用与目标固定制造费用的相对节约或超支额,即固定制造费用的产量差异。

2.基本的账务处理

(1)原材料验收入库时:

借:原材料(目标成本)

贷:物资采购(目标成本)

(2)生产过程中消耗材料、人工和制造费用等

借:基本生产成本——XXX产品——直接材料——目标成本

——直接人工——目标成本

——制造费用——目标成本

贷:原材料——XXX大类原材料——目标成本

应付职工薪酬——目标成本

制造费用——变动性制造费用——目标成本

——固定性制造费用——目标成本

(3)差异结转,以超支差异为例

借:直接材料差异——直接材料用量差异

——直接材料价格差异

直接人工差异——直接人工工时差异

——直接人工工资率差异

变动性制造费用差异——变动性制造费用工时差异

——变动性制造费用分配率差异

固定性制造费用差异——固定性制造费用预算差异

——固定性制造费用产量差异

贷:物资采购——XXX大类原材料——成本差异

应付职工薪酬——职工工资——成本差异

制造费用——变动性制造费用——成本差异

——固定性制造费用——成本差异

借:本年利润

贷:直接材料差异——直接材料用量差异

——直接材料价格差异

直接人工差异——直接人工工时差异

——直接人工工资率差异

变动性制造费用差异——变动性制造费用工时差异

——变动性制造费用分配率差异

固定性制造费用差异——固定性制造费用预算差异

——固定性制造费用产量差异

如为节约,则做相反的会计分录。

(4)完工产品验收入库

借:库存商品——XXX产品——目标成本

贷:基本生产成本——XXX产品——直接材料——目标成本

——直接人工——目标成本

——制造费用——目标成本

(5)销售商品时:

借:主营业务成本——目标成本

贷:库存商品——XXX产品——目标成本

(三)销售阶段和售后服务阶段

1.应设置的主要账户

(1)“目标及实际营销成本”账户。该账户用于考核营销部门的工作成果,核算某种产品销售阶段的目标和实际发生的销售成本,按产品品种设置明细账,同时按成本项目名称设置专栏进行明细分类核算。营销成本项目包括销售部门人员工资、市场拓展费、差旅费、办公费和固定资产折旧等成本项目。实际发生的营销成本记入该账户的借方,目标营销成本记入该账户的贷方,借贷方之差异转入“营销成本差异”账户,期末余额一般为零。

(2)“营销成本差异”账户。该账户核算目标营销成本与实际营销成本的差异,按产品名称设置明细账进行明细核算。实际营销成本大于目标营销成本即形成超支差异,超支差异记入该账户的借方。实际营销成本小于目标营销成本即形成节约差异,节约差异记入该账户的贷方。

2.基本账务处理

(1)发生营销成本

借:目标及实际营销成本——XXX产品——实际成本

贷:银行存款、库存现金、应付职工薪酬——职工工资等

(2)差异结转,如为超支差异,做如下处理:

借:营销成本差异

贷:目标及实际营销成本——XXX产品——营销成本差异

如为节约差异,做相反会计分录。

(3)期末结转

借:本年利润

贷:目标及实际营销成本——XXX产品——目标成本

借或贷营销成本差异

(四)售后服务阶段

1.应设置的主要账户

(1)“目标及实际消费者成本”科目。该账户用于考核售后服务部门目标成本执行情况,按产品品种设置明细账,同时按成本项目名称设置专栏进行明细分类核算。消费者成本项目包括使用成本、维护成本和废弃成本等。实际发生的消费者成本记入该账户的借方,目标消费者成本记入该账户的贷方,借贷方之差异转入“消费者成本差异”账户,期末余额一般为零。

(2)“消费者成本差异”账户。该账户用于考核售后服务部门的工作成果,核算目标消费者成本与实际消费者成本的差异,按产品名称设置明细账进行明细核算。实际消费者成本大于目标消费者成本即形成超支差异,超支差异记入该账户的借方。实际消费者成本小于目标消费者成本即形成节约差异,节约差异记入该账户的贷方。

2.基本账务处理

(1)发生消费者成本

借:目标及实际消费者成本——XXX产品——实际成本

贷:银行存款、库存现金、应付职工薪酬——职工工资等

(2)差异结转,如为超支差异,做如下处理:

借:消费者成本差异

贷:目标及实际消费者成本——XXX产品——消费者成本差异

如为节约差异,做相反会计分录。

(3)期末结转

借:本年利润

贷:目标及实际消费者成本——XXX产品——目标成本

借或贷消费者成本差异

第4篇:竞技体育的本质范文

[关键词]物流企业;交易成本;新制度经济

[中图分类号]F25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2095-3283(2012)03-0015-03

一、前言

2011年上半年,一些蔬菜产区部分蔬菜价跌滞销,农户损失严重,有的品种蔬菜在田间的收购价仅为几分钱,可是老百姓却明显感觉到农贸市场的蔬菜价格翻了几倍。对于这种“菜贱伤农,菜贵伤民”的现象,许多专家学者都归咎于中间流通环节的成本过高。据国家“2011年全国物流运行情况通报”显示,当年全国社会物流总费用为8.4万亿元,同比增长18.5%,经济运行的物流成本仍然较高。对于物流企业来说,物流成本除了受人工成本、材料费用和管理成本等企业内部可控因素影响外,还受制度和政策因素的影响。

近年来对于物流企业成本控制的研究大多是从企业自身的角度出发,并提出了一系列成本控制方法,包括作业成本法、目标成本法、质量功能展开法、kaizen成本法、项目成本法、标准成本法以及规模成本控制法等,很少有人关注物流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所带来的不可控成本,而这些因素恰恰是造成物流成本难以降低的重要因素。本文基于新制度经济学角度来分析影响物流企业成本的外部环境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降低企业物流成本的建议,为物流企业发展创造更好的外部环境。

二、新制度经济学理论

在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中,最核心的部分是交易费用理论,自科斯1937年提出交易费用的思想以来,经过阿罗、威廉姆森和张五常等多个学者的努力,交易费用理论已形成比较系统的理论体系。最早以罗纳德·科斯为代表的新制度经济学者认为市场运行是需要成本的,根据“科斯定理”,如果交易费用为零,不管权利最初如何安排, 当事人之间的谈判都会导致那些财富最大化的安排, 即市场机制自动驱使人们谈判, 使资源配置实现帕累托最优;如果交易费用不为零,不同的产权安排会带来不同效率的资源配置,可以利用明确的产权之间的自愿交换来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佳效率。后来的学者将“科斯定理”予以发展,归纳为三个定理:第一定理指出,如果交易费用为零,不管最初权利如何安排,市场机制会驱使人们谈判,使资源配置实现帕累托最优;第二定理指出,交易费用大于零,不同的权利界定会带来不同效率的资源配置, 法律制度对产权的初始安排和重新安排的选择是重要的;第三定理指出,如果没有产权的界定划分、保护和监督,产权的交易就难以进行。 正是由于交易成本的存在, 新制度经济学才将制度因素视作与技术同等重要甚至更为重要的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技术进步的功能在于克服人们利用自然的各种障碍,降低生产活动的直接生产成本,而制度可以削弱个人收益与社会效益之间的差异, 激励个人和组织从事生产性活动,通过降低交易成本促进经济增长。正是由于交易费用的存在才会产生制度,而制度的制定也是为了降低交易成本。

按照一般的定义,交易费用又可译为交易成本,即交易过程中谈判、签约和履行合约的成本。广义的交易费用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1.市场交易费用,是指市场交易过程中谈判、签约和履行合约的成本。

2.经理交易费用,是指交易由企业来组织时所涉及的费用,典型的是在企业和雇员之间履行劳动合同的费用以及经理决策失误的费用。

3.政治交易费用,市场交易费用和政治交易费用都发生在一定的政治背景下,这种政治背景的形成和公共物品的供给,都是有成本的。简单来说,政治交易费用就是通过集体行动来供给公共物品的成本。

物流企业的成本实际上也可以理解为交易费用,即物流企业在交易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系列成本。本文所讲的交易费用主要是指物流企业难以控制的受外部制度以及政策影响的部分成本。据联合国开发署的数据显示,我国物流业流通费用成本约占产品成本20%~40%,而发达国家一般为9.5%~10%。当前我国物流成本较高,这既与我国处于重化工阶段有关,也显示我国在减轻物流业成本负担方面还有努力的空间,而减轻物流企业成本负担的一个重要方向就是制度化,比如给高速公路的收费划定一个合理的期限。因此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看,物流企业的交易成本过高在很大程度上是受不尽完善或者是有缺陷的政策制度影响,而过高的物流成本已成为制约我国物流产业发展的瓶颈,所以加强对物流产业的政策性引导和支持有利于降低物流企业交易的成本,有助于为物流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三、影响物流企业交易成本的外部环境

在我国,交易费用大多是一种制度费用,制度以及相关政策制定的不合理或执行不力会导致某些行业的交易费用居高不下。据统计2011年1-11月社会物流总费用7.1万亿元,同比增长18.5%,增幅虽比1-10月回落0.2个百分点,但仍然保持较快增长,表明社会经济发展的物流成本仍然较高。与此同时,物流企业成本压力仍然较大,2011年 1-10月全国重点物流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29.4%,继续保持较快增长。而主营业务成本同比增长31.7%,增速继续快于主营业务收入,从11月物流业PMI看,中间投入价格指数为57.5%,环比大幅上升6个百分点,而收费价格指数仅为50.5%(中国交通运输经济信息网)。在高成本的压力下,物流企业的利润增速明显下降。目前由于我国物流市场分散及复杂的管理体制和管理工作不到位,物流企业的交易费用高昂,而这些成本是企业不可避免以及难以控制的。当然物流业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必须加强政策扶持,但是目前从整体上看还未形成完整的物流政策体系,相关的制度尚不健全,仍需进一步完善,而且制度落实也不到位。近日,北京市邮政管理局了《关于实行验视盖章制度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要求全市快递企业从2012年3月1日起在物品类快件收寄环节实行验视盖章制度,遵循谁收寄谁负责的原则,明确生产经营的主要负责人是第一责任人,而快件的揽收业务人员是直接责任人。实际上,在2008年开始执行的快递服务标准里已对快递员接收快件时验货作出了相关规定:“快递服务人员应询问和验视内件的性质和种类,若是法律、法规规定禁寄物品,应拒收并向寄件人说明原因”。“通知”最大的改进在于加了一个印章的环节,可是对于这样的通知要求,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很难落实。首先快递业务员相对缺乏识别复杂危险品和爆炸品的能力;其次强制规定执行成本较高,如果所有快递都要开箱验视,会耗费企业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通知”一出台就有业内人士提出可以考虑引入像机场、火车站一样的安检系统,通过科技手段降低危险程度,提高安全性。与之类似的制度问题还有很多,需要有关部门予以重视,加以完善。

从物流企业的外部政策制度环境看,造成这些不可控的高成本的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不完善的税收机制以及迅速攀升的地价

“税率不一”﹑“重复征税”等税收方面的问题一直是物流企业特别是中小物流企业反响强烈的问题。物流运作环节税率不统一,土地使用税等税收仍保持较高水平。以某大型仓储企业为例,该公司全年仓储、装卸和租赁收入为10.47亿元,扣除直接费用之后的主营业务利润仅有1.57亿元;而缴纳营业税4487万元,土地使用税4486万元,房产税1741万元,三项合计1.07亿元,三项税费占主营业务利润的68.15%。在复杂的税收机制以及不合理的财税体制下,物流企业的税务负担沉重,增加了物流企业的交易成本。此外,地价的迅速攀升也使得物流企业不堪重负。物流业是用地大户,但由于我国土地资源有限,再加上严格的土地管理政策,物流企业越来越难以获得用地。据中国物资储运协会调研资料显示,2010年我国一些地区仓储用地挂牌价大约同比上涨了30%~50%。

2.交通收费不合理

过高、过多的公路通行费以及港口、堆场使用费等费用,使物流企业的运输成本大幅提高。2011年12月15日,河南“天价过路费案”当庭宣判:被告人时军锋犯诈骗罪,判处有期徒刑7年,罚金5万元;被告人时建锋犯诈骗罪,判处有期徒刑两年半,罚金1万元。这一备受关注的“天价过路费案”历时近一年,暂且不讨论司法的公正性,从最初被告人因偷逃368万元过路费而被判无期徒刑时,大多数民众就对此提出质疑,大家关注的焦点是平均每趟1500多元、每天高达15000多元的天价过路费的计算标准以及这件事背后隐藏的高速公路乱收费问题。对于高速公路的收费,有关方面总是会有些冠冕堂皇的理由,比如用来建设还贷以及日常维护等,打的都是“收费还贷,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口号。但是国家审计署办公厅的2008年第2号文件即《18个省市收费公路建设运营管理情况审计调查结果》中指出:抽查山东、北京等12个省(市)35条经营性公路,由于批准收费期限过长,获取的通行费收入高出投资成本数倍乃至10倍以上,成为“高价公路”。

3. 管理体制不健全

由于管理政出多门,有时会出现针对一个问题多部门、多地区重复处罚的现象,以及依法行政和维护市场秩序为目的的监管环节缺失等问题,有些部门甚至通过罚款来创收,这些行为都会给企业带来不可预测的额外成本,从而提高了企业的交易成本;相对复杂的海关通关手续,行政审批制度不完善以及物流企业在与海关﹑边检等相关单位合作的过程中出现的人员配置和工作时间不协调等一系列问题,降低了工作效率,从而产生了流通环节的隐形成本。

4.物流基础设施不完善

随着物流业的不断发展,我国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已有较大改善,但是还面临设备管理技术落后、物资吞吐能力弱、物流服务效率低以及信息化支撑不足等问题。能够有效连接不同运输方式的大型综合货运枢纽、服务于区域或城市的物流基地和物流中心等现代化物流设施尚不完善,严重制约了物流集散以及物流效率的提高,从而拉高了物流企业的交易成本。

5.物流企业资源整合难度大

物流业属跨部门、跨行业的服务行业,不仅涉及公路、铁路、航空、水路甚至管道运输等多种方式,还涉及复杂的业务种类众多的行业主管部门,这些部门各有各的计划,缺乏统一规划,导致物流企业资源整合时难度较大,一定程度抬高了物流成本。

四、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降低物流企业交易成本

新制度经济理论中制度的功能体现在降低交易费用、为经济提供服务和为合作创造条件三个方面。为了给物流企业创造更有利于其发展的制度政策环境,一定程度上降低物流企业的不可控交易成本,政府以及相关部门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加大对于物流企业的政策扶持力度。

1.完善物流企业税收管理机制,提高土地使用率

统筹完善相关税收支持政策,不断完善物流企业营业税差额纳税试点办法,并在完善相关配套措施的基础上进行全面推广;相关部门应研究并解决仓储、配送和货运等环节与运输环节营业税税率不统一等问题。通过不断完善物流企业税收机制,切实减轻物流企业税收负担。

物流用地的使用价值、土地开发成本、地产开发商利润和土地税费等是构成物流用地价格的主要部分,物流用地价格主要受政府产业政策、土地位置、使用年限和市场供求关系影响,当物流用地的市场价格上升时,物流企业都倾向于在单位面积土地上投入更多的资本,提高物流用地的集约利用度以及仓储设施和装卸搬运设备的技术水平,从而减少对土地的占用、节约购置或租赁土地的成本。反之,过低的物流用地市场价格则不利于土地资源的节约,所以单纯降低物流节点用地价格并不能促进物流业整体的良性循环,反而有可能造成土地投机需求增加以及土地综合利用效率降低,因此政府需要在提高土地利用率方面制定相关政策并加强监管。

2.进一步解决交通收费不合理问题

进一步加大对高速公路收费的监管力度,全面整顿道路收费站点,逐步降低偏高的高速公路收费标准,合理划定高速公路收费期限。对于目前正在进展的收费公路专项清理工作,应明确责任主体,加快研究并落实相关政策措施,使相关工作尽快取得成效。

3.完善管理体制

完善收费管理制度,全面清理向货运车辆收取的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集资、政府性基金、罚款项目以及不符合国家规定的各种收费项目,并严惩对企业乱收费、乱罚款的行为。针对相对复杂的海关通关手续和文件要求问题,应简化通关程序,优化通关作业流程,提高信息化管理应用水平实现快速高效通关,统筹使用物流业发展专项资金,建立专项资金制度,改变物流业发展扶持资金由多个部门分头管理的现状,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4.完善物流配套设施

国家和各级政府应加强公路、海港、铁路以及空港建设,加大对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的扶持力度,对符合条件的重点物流企业的运输、仓储、配送、信息和物流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给予必要的资金支持;统筹规划和完善物流工业园区、经济开发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等制造业聚集区的物流服务体系,推动区域内物流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对于市内物流的整体规划,生产商、物流业从业者、居民和商业街等各相关部门人员的合理组合非常重要;制定相关政策鼓励、支持和引导物流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创新,不断提高其信息化水平,搭建公共物流信息平台,为增进供需企业间的信息沟通、降低信息化成本与企业交易费用创造条件,比如利用信息通信技术及时提供关于工程、规制情况及快捷路线方面的情报,以达到物流的高效率运行;对于货物的输送处理,可以针对不同地区的物流特点和实际,制定关于步行、自行车、公交车和汽车使用的一体化计划,全面保证路上货物输送带的整备、路外货物输送设施的完善以及附设的停车设施三者的有效配合。

5. 整合物流企业资源

支持大型优势物流企业通过兼并、重组等方式,对分散的物流设施资源进行整合;鼓励中小物流企业加强联盟合作,创新合作方式和服务模式,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服务水平,并进一步推进物流技术创新和应用,积极推进物流业发展方式转变。还要统筹规划,加强各相关部门间的合作,提高办事效率,降低流通过程中的隐形成本。

[参考文献]

[1]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中国物流发展报告(2010—2011)[M].中国物资出版社,2011.

[2]中国物流行业分析报告(2010年4季度)[EB/OL].中国经济信息网.

[3]张五常.新制度经济学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J].当代财经,2008(7).

[4]李倩倩.我国中小型物流企业发展现状浅析[J].经营与管理,2009(9).

第5篇:竞技体育的本质范文

[关键词]内部控制环境;成本效益原则;激励机制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一、前言

2010年4月26日,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五部委联合的《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连同此前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共同标志着中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的基本建成。我国企业的基本控制规范认为,内部控制环境是企业实施内部控制的基础。一般包括:企业文化、公司治理结构、机构设置以及权责分配、内部审计、人力资源政策。虽然内部控制环境不能直接创造价值,但却是内部控制得到有效执行的重要保障,有利于企业的正常运行,并且对企业的发展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企业内部控制环境是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执行的前提和保证,企业的任何控制活动都无法离开控制环境。内部控制环境的组成要素是推动企业前进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内部控制的实行,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关注内部控制环境的建设,同时也不断暴露出内部控制环境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将会影响企业内部控制的健康发展。

二、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环境建设存在的问题

从目前企业内部控制实施情况来看,成本仍然是制约内部控制执行的主要原因,过多的成本支出却不能在短时间内收到预期效益,原因在于内部控制环境存在以下的问题:

(一)缺乏良好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包括员工的诚信程度和职业道德水平以及管理层的经营理念,这些因素都是影响企业内部控制环境的重要因素。但是目前有些企业还没有形成有利于内部控制环境建设的企业文化,突出的表现在对内部控制实施的认识上,传统的企业文化认为企业的一切管理活动以“节约为主”,但是内部控制环境的建设因为巨大的成本投入和未能立竿见影的效益产生的矛盾即成本效益问题,导致了一系列问题的产生,所以树立良好的企业文化是实施内部控制环境建设的关键。

(二)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董事会不能正常履行监督职能

公司治理结构的不完善所导致的最直接后果就是无法形成有效的权力制衡机制。由于众多小股东抱着“搭便车”心理,这样就形成了“一股独大”的现象,最终形成了董事之间、执行董事和非执行董事都受到了总经理的控制,从根本上无法履行董事会的监督职能。在公司内部形成的这种“内部人控制”现象使得企业的实际经营者往往更看重的是短期行为给自己带来的利益,导致经营者在实际工作中常常,最终造成企业内部控制的失灵。

(三)组织结构设置缺乏科学性

受计划经济模式的影响,我国企业内部普遍存在机构臃肿,人员过多,工作效率低下的问题,同时由于信息在公司内部流通不畅,加大了管理成本,降低了管理效率。并且这种负面影响会随着企业规模的增大而更加严重。这样的组织结构对内部控制的实施有着巨大的阻碍,从根本上使得内部控制不能发挥效果。

(四)内部审计形同虚设

内部审计是内部控制有效实施的一个重要环节,同时内部审计部门担任着监督的重要职责。由于企业中组织结构的设置不合理使得内部审计在实质上受到经理机构的制约和控制,结果造成了内部审计部门形同虚设,监督职能也无法真正履行。

(五)人力资源政策不合理

在内部控制执行中“人”是最重要的因素,人才不仅对内部控制的执行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也对整个企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但是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在人员招聘、培训和考核等方面都存在着不合理的因素。其中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对激励机制和考核机制的运用不合理,如激励机制方式单一,缺乏长期激励机制,人员考核流于形式。最终严重影响企业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人才流失严重,从而使得内部控制环境建设困难重重。

三、优化企业内部控制环境建设的措施

在企业当前存在的问题中,成本效益问题贯穿了每个因素,因此必须将成本效益原则应用于每一个解决问题的方法中,使得成本和效益相匹配,进而促进企业内部控制环境的建设。基于这种思想,提出了相应的五种措施来解决内部控制环境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转变思想观念,建立良好的企业文化

企业应实现由传统的“节约”观念向现代效益观念的转变。的确在现代企业经营中“节约”观念必不可少,但是真正的效益是从现代管理中得到的:先进的管理理念虽然会使得成本略有上升,但是会从根本上大大提升产品的质量,突出企业的整体效益。应该让企业中管理者和员工看到内部控制带来的长期效益和社会效益远远大于所花费的成本,树立“花钱就是省钱”的成本效益理念。因此应做到:一是企业的领导者要充分认识到内部控制的重要性,进而带动员工认识到内部控制环境建设的重要性,在整个企业内部形成自觉执行内部控制的理念。二是充分发挥员工的主动能动性,利用企业文化所具有的无形性、稳定性和人性化来感染企业员工,使得企业员工从自身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出发自觉发挥主动能动性来进行内部控制环境的建设,最终达成企业整体的目标。

(二)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特别是构建合理的薪酬制度。可以借鉴国外在此方面的经验让经营者持有一定数量的股票,将自身的利益与公司的利益联系在一起。同时规范薪酬管理,将高级管理人员的薪酬与企业经营风险联系在一起,一旦公司出现重大的责任问题和管理风险应该实行薪酬追回制度,对企业的管理层进行约束。在管理层中建立合理薪酬制度不仅会有效地削减成本,同时会让企业整体效益得到提升,同样可以将管理层的薪酬制度合理使用在企业员工的薪酬管理中,这样会使企业效益得到更大提高。完善独立董事制度,使得独立董事能够在实际上起到监督的作用。

(三)建立科学的组织结构

有效利用组织资源,合理设置组织机构,明确各个层次和部门的职能。加强企业横向、纵向之间的信息管理,及时、全面、准确的信息会使得整个企业的工作效率增强,更重要的是信息流通会使得最少的岗位和员工创造最大的企业价值。臃肿的公司机构和庞大的工作人员会造成巨大的浪费,所以从内部控制的角度来说不是越多的内控层次越好,同样不是越多越细的职位分工就会有更高的效率。将更多的成本应用于信息的流通同样会取得更高的整体效益。

(四)加强内部审计监督职能

内部审计制度对于内部控制环境的建设有着重要的作用,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内部审计队伍,对企业能起到真正的监督作用。我国企业中内部审计部门缺乏独立性,表面上内部审计部门受到董事会的制约和监督,但是在实际上,却受到经理机构和其他部门的约束。为了确保审计部门的独立性和监督性,应该让其直接隶属于董事会。在新的形势下,不仅要发挥审计部门的监督稽查职责,还要使其成为企业内部控制执行的顾问,对公司的管理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五)科学制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

在人力资源的管理上多数企业会制定激励约束制度,企业往往更注重约束制度的应用,但是能够真正引起内部控制参与者主动性的却是激励制度,最重要的是激励制度能够达到单纯的约束制度所不能达到的效果和作用。在企业的实际运行中,无论是约束制度还是激励制度都需要花费一定的成本,但是同样的成本支出激励制度能够使企业得到更高的整体效益,所以企业在实际运行中应该建立科学、合理、有效的人事管理制度和激励约束机制。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企业内部控制环境的建设中成本效益问题始终是困扰企业的最大障碍,因此在所有的解决措施中应当将如何降低成本和增加效益放在首位。内部控制环境的建设中会有着各种各样的成本支出,但是如果有效地对成本的支出进行规划和配置,则会产生更大的效益收入。但是无论怎样的规划和配置在执行中一定成本花费是避免不了的,因此更重要的是将有限的成本创造出更多的效益,包括短期效益、长期效益、企业自身的效益和社会效益。如果在内部控制环境建设中能够时刻本着成本效益的观念,并且真正将改进措施应用其中,那么在企业的实际工作中,内部控制环境建设将会取得更大的成效,有效推动内部控制的执行。

[参考文献]

[1]樊行健.成本费用内部控制[M].大连:大连出版社,2010.

[2]张伟.企业内部控制环境建设分析[J].财会通讯,2012(2).

第6篇:竞技体育的本质范文

然而,小微企业“融资难”却是可以解决的。从国外的情况看,小微企业在不同的成长周期就会有不同的融资方式与之相适应。比方,小微企业在初创阶段主要“内源性融资”为主,即要么依靠家庭自身积累,要么向亲朋好友化缘求助;当小微企业进一步做大时,可以引入若干个合伙人;当然,对于高科技、高成长小微企业也有机会引入风投(VC)或私募(PE),这是小微企业做大的绝佳机会;此外,小微企业做大到一定程度时,还可以发行高收益债券(即垃圾债),或在场外市场(OTC)挂牌,甚至可以直接到场内市场进行IPO,这时的企业也许早已成为了银行抢手的优质客户了!

因此,政府不应该强行要求银行放贷给小微企业,而是应该通过金融创新,大力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并将民间资本导入正途,为小微企业提供广泛、便利的直接融资渠道。尤其是在经济转型、产业升级的当今,我国庞大的银行业的无度扩张已明显受到遏制,在此情形下,如何构建多层次资本市场,打通直接融资渠道,为小微企业提供高效便利的融资解决方案,已变得更加紧迫。

从顶层设计来看,经济转型,金融必须先行,关键是要大力发展直接融资市场,废除银行存贷款利率的官方定价,彻底消除银行内外的资金价格双轨制,提高社会融资效率,降低社会融资成本。具体地讲,今后我国金融创新与金融发展的基本思路大体是:

(1)利率市场化,取消存贷款官定利率;

(2)允许银行倒闭,建立存款保险制度;

(3)银行业不再“一业独大”,银行不再“以大为美”,银行无度扩张停滞;

(4)做大做强直接融资,建立全国统一的场外市场,允许小微企业发行垃圾债;

(5)鼓励VC/PE大发展,鼓励全民创业;

第7篇:竞技体育的本质范文

日本国势调查的结果显示,1970年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日本人口总量的65%,日本开始进入高龄化社会。之后,1995年、2007年此比率分别上升至14.5%和21.5%,日本经由高龄社会进入了超高龄社会。在老年人口迅速增长的同时,自1973年第二次婴儿出生以来,日本人口的出生率却在年年递减,少子高龄化程度逐渐加深,给日本的社会保障体系,尤其是年金制度造成了巨大的负担。因为少子高龄化意味着领取年金的人越来越多,而缴纳年金保险的人越来越少,与此同时,少子高龄化带来的一系列问题都使现行的年金制度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而国际上,像日本这样面临少子高龄化问题的国家不在少数。如中国,中国正在迈入老龄化社会,生育率低、人口结构老化,少子高龄化程度不亚于日本。因此研究日本的年金制度也能给中国以启示。

一、日本的公共年金体系

日本年金制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二战前,之后经过多次改革,形成了现在的比较完备的体系,分为公共年金制度和非公共年金制度两部分。公共年金是由国家主导施行的年金制度,而非公共年金是由国家以外的组织运营的年金体系。本论文主要研究公共年金制度。

日本的公共年金制度具有社会保险的性质,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为国民年金(基础年金)。国民年金具有强制全民加入的特点。第二层次为厚生年金或共济年金,与加入者的收入相关。以下对这两个层次进行具体阐述。

1、国民年金。它是以全部的国民为对象的年金制度。具备参保资格的人分为三类:①第一号被保险者即个体工商户或学生;②第二号被保险者即厚生年金或共济年金制度的加入者;③第三号被保险者即第二号被保险者的配偶(20岁以上且未满60岁)。这三类被保险者缴纳的保险费都不同。第一号被保险者缴纳的费用与个人收入无关,每月是定额的。对第二号被保险者,有关部门定期从其工资中每月扣除相应费用来缴纳保险费。而第三号被保险者无需缴纳保险费。

其发放标准为:79万7000日元*z(缴费月数+半免保险费的月数*2/3+全免保险费的月数*1/3)/480个月{

2004年改革后,将国民年金的国库负担比例提高到了1/2。

2、厚生年金。它与个人的收入成正比。原则上正式员工在5人以上的企业事业单位都必须加入厚生年金,缴费方式为劳使折半。

应缴纳的保险费为:标准月工资额*保险费率(逐年增加,到2017年固定为18.3%)

发放额为定额部分、报酬比例部分与加给年金额部分的总和。

3、共济年金。它以国家公务员、教员等特定职业的人员为对象。2015年10月开始,厚生年金将与共济年金统合在一起。

二、日本的公共年金制度在少子高龄化背景下存在的问题

随着少子高龄化程度的加深,日本公共年金制度也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解决这些问题,将影响到公共年金制度的存续。总结来看,日本公共年金制度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年金财政恶化问题。根据2003年6月发表的资料显示,此前一直处于盈余状态的厚生年金在2001年出现了约7000亿日元的赤字。并且,2001年以后,连续三年都出现了赤字。根据野口悠纪雄(2013)的测算,厚生年金将在2030年前后破产。这是由于日本的年金制度采用的是现收现付制,即现在的劳动年龄人口缴纳的保险费用于发放给现阶段领取养老金的人群的方式,而伴随少子高龄化程度的加深,领取养老金的老年人逐渐增多,但缴费人群逐渐减少,政府不得不采取降低养老金发放标准并提高缴费额的政策。

厚生年金赤字问题已经产生,并且今后会将长时间持续下去。政府需要正面去面对此问题,并向国民说明情况,实施危机管理。

2、国民对年金制度的不信任问题。总结来看,国民对年金制度的不信任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①不确定保险费将增加到多高,因此而感到不安。

②与自己交的保险费相对应,不确定自己将来能得到多少养老金,因此而感到不安。

③代际之间缴纳的保险费与得到的养老金相差悬殊,因此而感到不满。

对于保险费上升的不安,归根结底来自于少子高龄化的现实,少子高龄化的压力应由年金的缴费方和领取方共同承担。此外,关于现阶段的劳动年龄人口今后能领到多少养老金的不安,这是由于现行制度的缺陷引起的。日本的年金制度中,每人缴纳的保险费与他们领取的养老金之间不存在直接的联系。从上一节的论述中可以发现,养老金发放额的算式中并没有把缴纳的保险费纳入考虑,即使由于保险费率上升而导致缴纳的保险费增多,也不会使最终的领取额增多。结果,有时甚至会发生缴纳的保险费甚至比领取的养老金还多的情况,这确实是不公平的。关于此问题的改革,需要参照瑞典的模式,之后加以分析。

3、代际之间的不公平问题。日本公共年金制度的一大特征是代际间抚养方式,在这种方式下,保险费率取决于领取年金的人数和在职加入年金制度的人数之比例。伴随着少子高龄化的加深,势必会产生代际间的不平等问题。

根据日本劳动省2010年的测算,在厚生年金方面,70岁的人群一生中需要缴纳的保险费为900万日元,可以领取5600万日元的养老金,是缴费额的6.5倍;45岁的人群可以领取到自己缴费额2.7倍的养老金;30岁以下人群领取到的养老金是自己缴费额的2.3倍。在国民年金方面,70岁人群可以领取到缴费额4.5倍的养老金;而35岁以下人群只能领取到1.5倍。代际之间的不公平问题可见一斑,也由此引发了国民对年金制度的不满。

4、年金空洞化问题。国民年金方面,2002年第一号被保险者中有近四成没有缴纳保险费,如果再加上学生、保险费免除者的话实际上有近半数的人都没有缴纳保险费。而厚生年金方面,空洞化现象更加明显。企业的经营者为了压缩人力费、逃避为员工缴纳保险费,而大量雇佣派遣工等的非正式员工,而非正式员工由于不能加入厚生年金,而被纳入国民年金制度,又因保险费过高而逃避缴纳保险费,这种现象非常普遍。

三、日本年金制度改革的方向

在少子高龄化问题日益严峻的今天,如何改革日本的年金制度,使其能够持续下去,是一个重大课题。经过大量的研究发现,将瑞典模式与日本模式相结合,是一个可以探索的方向。

在瑞典,无论是公司职员还是个体工商户,都加入的是报酬比例年金。保险费率是固定的18.5%,其中有16%采取现收现付制,剩下的2.5%采取基金积累制。这种制度下,如果缴纳的保险费少,领取的养老金也会较低。因此,政府为了保护一定生活水准以下的人群,设立了最低保证年金,其财源来自于税收。

瑞典模式的一大特征是在现收现付制之下实现了缴费额与领取额关系的明确化。这对于消除日本国民对年金制度的不信任可以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瑞典模式也有其弊端,即忽略了年金制度的社会收入再分配原则。在瑞典模式下,年轻时如果收入高,缴纳保险费高,随之年老之后得到的养老金也高。而如果年轻时收入低,则年老后也不会得到太多的养老金。

将日本模式与瑞典模式相结合,可以解决现在日本存在的年金财政问题、国民对年金制度的不信任问题、代际之间的不公平问题及年金空洞化问题,但具体细节需要更加深入的探讨。

四、给中国的启示

中国现今少子高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在研究了日本的经验教训后,为了避免重复犯日本的错误,中国应积极改革养老保险制度,逐渐完善“全民皆保”的政策,建立基本养老保险,推动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一体化改革。适当、适度地提高退休年龄,缓解养老保险压力。使养老保险制度健康持续下去。(作者单位:天津外国语大学研究生院)

参考文献:

[1]杜军,任景波 日本的年金制度及其改革[J] 现代日本经济 2004,(6)

第8篇:竞技体育的本质范文

关键词:竞技体育;本质;渴望

一、中国竞技体育本质“求真”的探索

竞技体育发展对“求真”的探索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理解:(1)竞技体育发展的科学性;(2)竞技体育成绩表现的真实性;3.竞技体育发展应返璞归真。从哲学的视角来看,“求真”是客观世界的运动、变化中表现出来的客观事物自身的客观规律性、客观条件结果性等。对竞技体育“求真”的探索,首先我们要明确竞技体育发展的主体,只有确定竞技体育发展的主体就能引导出竞技体育发展的真理尺度。有研究认为:人作为竞技发展的主体,发展主体要想成功实现竞技体育的发展、进步,除了具备确定对主体的需要外,还应掌握竞技体育内部发展的大量规律,按照竞技体育发展的固有规律,综合地来推动竞技体育的发展。

二、对中国竞技体育本质“向善”的渴望

竞技体育“向善”则是人们通过认识竞技体育发展的本质与规律,并遵循和利用它而达到一定的发展目的――这种目的应该是代表了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并有益于社会文明进步的变化,体现着社会发展的人本原则。就目前中国竞技体育所取得的成效来看,并不是竞技体育所真正追求的一种本质,竞技体育则更想向人们释放“善”的本质。从古希腊奥林匹克所倡导的精神来看,善是竞技体育发展的灵魂所在,竞技体育向人们表达的“团结”“友谊”“和平”“进步”“道德”才是对“善”的一种完美诠释。

三.对中国竞技体育本质“至美”的追求

哲学家柏拉图曾提出美育与体育结合的主张,古希腊将体育与美育结合作为雕塑的基础,正因为将美赋予了人体的模特才创造出了大量健美的人体雕塑杰作。竞技体育发展所表现的美即是表现了客观事物发展的本质和规律,也是对竞技体育发展所创造结果的一种表现。苏联学者萨拉夫指出:“体育运动的发展,同时也意味着新的艺术现象的出现,人类的运动美和人体形象特征在这种现象中被体现出来。”

参考文献:

[1]熊文.竞技体育发展中的新理念[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4(5):29-32.

[2]熊文.竞技体育发展中的新理念[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4(5):29-32.

[3]丹纳.艺术哲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43-48.

[4]杜卫.美育与体育关系论[M].浙江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5(3):33.

作者简介:王庆然,女,1986年3月出生,硕士,就职学校:东北师大附中明珠学校体育组,研究方向:体育教学。

第9篇:竞技体育的本质范文

关键词:高校体育;武术散打;问题

前言

散打已经发展成为区别于拳击、泰拳、跆拳道等国外对抗运动的中国特色的竞技对抗体育运动,是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民族体育。在高校体育中开设散打内容,是散打运动发展的必然,也是基层散打教师的期盼,有着广泛的学生基础。练习散打可以增强体质,防身自卫,传播民族文化的同时,培养学生尊师爱友、勇于吃苦、奋发向上、乐于助人、见义勇为、无私奉献、热爱祖国的思想品质;学习散打可以开发学生智力,提高文化素养。但对普通大学生的散打教学应区别于专业训练,在教学方法、手段和教学内容等方面应注意几个问题。

一、高校体育开展散打教学需注意的问题

1.竞技散打与普通散打之间的差异

(以下暂把普通大学生使用的散打书定名健康散打)举国体制下,散打运动更多以竞技散打形式表现出来。注重的是散打的特殊本质(技击性);而针对普通人群的健康散打,突出的应该是散打运动的一般本质(健身与文化性)。竞技散打和健康散打(或大众散打)两者有着共同和不同之处。两种意义上的散打都是以传统武术为母体。虽说是东西方文化交融与碰撞的产物,但都能突出地反映浓烈的东方民族传统色彩。包含了中国哲学、民俗学、兵学、美学、养生学和中医学,都具有强身健体、陶冶情操、观赏和娱乐、增进交往等功能。两者又表现出不同之处。第一,对象不同。竞技散打拥有稳定的训练群体,在“举国体制”的保障下,竞技散打形成了从业余体校、传统项目学校、运动技术学校到散打优秀运动队的三级人才培养网络。健康散打的对象是学生和一些散打爱好者。第二,竞赛规则不同。竞技散打具有严格的竞赛规则,倡导“费厄泼赖”精神,它不承认除体力、智力之外的任何不平等,昭示了拼搏奋斗的价值。健康散打注重的是健身与娱乐,在安全的条件下,对散打规则的使用某些方面并不做严格要求,如不同级别间的对抗,不同性别问的对抗等。第三,竞争对抗程度不同。竞技散打表现激烈的竞争对抗,竞争是体育活动的固有属性,更是竞技运动的核心理念,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基本形式之一,是人类最高的竞技法则。竞争性也是中西文化碰撞与融合的焦点,竞技散打也是传统武术在吸取西方体育竞技思想的产物,竞争对抗是竞技散打区别于其他武术运动的本质属性。竞技散打与健康散打在竞争对抗上表现程度不同。第四,动机不同。竞技散打追求强烈的功利目的,一切竞技散打比赛,争分夺牌都是运动员和教练员共同的价值追求。健康散打注重的是自身的发展,是人们在闲暇时间进行的健身方式,旨在锻炼身体,陶冶情操。

2.健康散打在内容设置和规则上应区别于竞技散打

健康散打应该结合学生素质教育、健康教育;结合散打一般本质——健身本质和民族文化本质。以散打健身功能为主线重新整合,推出散打相应的“套路”,突出武德教育,强化礼仪规范。针对没有武术基础、没有经过系统身体运动训练的普通大学生来说,以基本技术练习为主,更多以手脚技术为主,结合简单组合动作,限制摔法。实战方面,禁打部位除外,还应主张打击时力量化整为零的练习方法,即拳脚接触到对方身体一刹那,力量收回,或点击到对方身体某个部位,裁判员立即叫停,计算得分。打击只能点击而不能连击,或者连击而不能重击,腿不能击打头部;针对学生的耐力差原因,一局胜利制,比赛时间以1分30秒为一局,以点击数量多的为胜。展现出散打的特殊本质——技击本质即可。

3.散打课的教学评价体系以及竞赛激励机制

(1)高校体育散打教学的评价体系。建立完善的教学评价体系,有利于学校的教学管理;教学评价体系不科学,对老师、学生都会有消极作用,不利于调动老师、学生的教与学的积极性。尤其对学生的评价考核,不能仅仅停留在一次考试上,或者仅仅看几个单个基本技术。应该对学生的散打综合能力进行全面的考核,给学生留有一些自由发挥的空间。(2)建立大学生散打竞赛激励机制。竞争是体育的本质属性。体育就是通过刻苦努力来陶冶情操,没有竞争就不是体育,体育失去竞争也就不可能有生命力。散打运动的基本特征就是格斗对抗,就是竞争,这种竞争通过竞赛来体现。所以,建立完善的竞赛制度,可以有助于散打运动的发展生刻苦训练的成绩要通过比赛表现出来,个人价值、个人魅力也同时通过竞赛体现出来。有了比赛,也就有了训练的目标,有了练习的动力。在大学生中开展散打竞赛,学校可以建立“新规则”下的校级散打竞赛制度,通过学校的散打比赛,选拔出优秀散打队员参加省级间大学生的散打比赛。通过学校的散打赛事,对散打造成影响,有利于散打运动的传播,通过省级以上的比赛,树立学校的影响,从而加强领导对散打运动的认识。同时通过散打比赛加强学生间的交流学习,提高技术水平。

4.散打教材与教学方法

市场上散打书籍都是竞技散打用书,它的教学方法、教学原则都总结于竞技训练中,不适应普通大学生使用,对不同兴趣、不同身体素质的大学生进行散打教学,方法应多样化。教材内容趋于过时老化;内容的设置不利于新时代培养人才的需要,也跟不上散打运动的发展,尤其是散打规则的变化,近年来,散打运动在党和政府、广大武术散打工作者和爱好者的努力下,散打运动发展迅速,散打规则的变化也是与时俱进,教材的使用制约了学生对新知识、新信息的掌握。不利于理论指导实践。应以健康与娱乐为主线创编一本“健康散打”教材。

二、结束语

正如刘三元先生所云:“弘扬民族文化的误区,最核心、最根本的在于我们不是缺少优秀传统文化,而是缺少优秀文化的教育。”根据散打运动特点,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对抗性、观赏性,它是一项年青人喜爱的运动。大学是传播武术散打的主要途径之一,大学也是年青人接受系统教育的最后一站,所以作为文化传播中心的大学进行散打文化传播,有着重要意义。现在的学校体育中,民族传统的东西太少了,缺的就是这方面的教育。

武术散打的传播与发展问题,不仅有利于民族文化在具有高文化素养的大学生群体中传承,弘扬民族精神;而且能通过武术散打在大学生中的普及,加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

参考文献:

[1]杨祥全,姚静辉.武术发展分化论[J].体育文化导刊,2006,6:8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