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法律的学习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为了更清晰和深刻地理解法律关系的元形式,我们首先应当明了有关法律关系的若干原则:
1.法律关系具有三项基本要素,即法律关系的主体、法律关系的形式和法律关系所指向的行为。
2.法律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不是人与物之间的关系。
这里,所谓的“人”是法律上的人,即法律主体。所谓的“物”是指非法律主体的客观事物。法律上的人并不一定仅仅就是我国法律上的自然人与法人两种,一些国家的古代法律曾经将神庙和动物也拟制为法律主体,在分析法学的观念中,这也是法律上的人,因为法律上的人不同于社会学和生物学上的人,它的本质特征在于法律的拟制,它只因法律的拟制而产生,而不因其它。[注释]
法律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即法律主体与法律主体之间的关系,这是一个基本的原则,然而,人们在认识和分析法律有关系时,常常忽略这一原则,走向歧途。如关于“物权关系”的一种学说就认为,“物权关系”是人与物之间的法律关系,物权就是对物的权。其实,物权的本质也仍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非人与物之间的关系,不过物权所包含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物的所有权人与一切其他人之间的关系而已。
3.每一种法律关系都指向一种行为,它是对于这种行为的规范关系,这种行为可以与物有关,也可以与物无关,可以是事实行为,也可以是法律行为。
4.每一种法律关系都具有一种规范形式,最为基本的法律关系的规范形式,即法律关系的元形式,是两个法律主体之间的关于某一行为(事实行为或法律行为)的规范性关系,而不是一个法律主体与多个法律主体或多个法律主体与多个法律主体之间的复合关系。
关于这一原则,权力——责任关系需要特别说明,例如在甲与乙之间,甲有权力,乙有责任,甲能够决定乙与丙之间的法律关系,尽管这里涉及到丙,但是,这里的权力——责任关系仍然只是存在于甲和乙这两个法律主体之间。
5.法律关系的结构可以这样的公式来表示:N=F(xy),其中N=法律关系,F=法律关系规范形式,x=法律关系的主体,y=法律关系所指向的特定行为
6.在法律关系的元形式中,一方法律主体承受法律利益,另一方法律主体承受法律负担,法律利益表现为(狭义)权利、无义务(自由)、权力、无责任(豁免)四种形式,相对应地,法律负担表现为义务、无权利、责任、无权力四种形式。
法律利益就是广义上的的权利概念,见下文。
7.一个法律主体和多个法律主体之间的法律关系或多个法律主体与多个法律主体之间的关系可以化约为若干的法律关系元形式。
这一原则就像数学中一个原则:“任何数都可以化约为质数之和”,只不过数学中的质数是无限的,而法律关系的元形式却只有四种。这一原则也象物理学中的一个原则:“任何物质都可以化约为原子组合的形式”。
五、与法律关系元形式相关的法律术语之阐释
每一种法律关系的元形式包含两个基本的法律概念,四种法律关系的元形式则涉及八个基本的法律概念,这八个基本的法律概念之间存在着相互对应的相反关系、关联关系和矛盾关系(注:法律上的相反关系和关联关系是霍菲尔德提出的,而法律上的矛盾关系是G.L.Williams教授提出的,那么,法律上的矛盾关系是什么含义呢?让我们举例说明,例如(狭义)权利与自由之间的矛盾关系就是指,在甲与乙之间,如果甲有(狭义)权利,就意味着乙没有自由,即“一方有(狭义)权利,另一方就没有自由”,也就是说,这两个概念不可能共存于一个法律关系的元形式之中,这就是(狭义)权利与自由之间的矛盾关系。),如下列图式所示:[注释]
法律上的相反关系
权利
无权利
无义务(自由) 义务
权力
无权力
无责任(豁免) 责任
法律上的关联关系
权利
义务
无义务(自由) 无权利
权利
责任
无责任(豁免) 无权力
法律上的矛盾关系
权利 无义务(自由)
义务 无权利
权力 无责任(豁免)
责任 无权力
下面,我们对八个基本的法律概念及其法律术语作具体阐释。
权利——义务
这里的权利概念是狭义的权利概念,而在一般的法学文献中,“权利”是一个大箩筐般的词语,其内涵繁多,歧义丛生。除狭义的权利概念外,本文所谓的权力、自由和豁免等概念也均有权利一词的指向范围之中。
所以,关于“权利”一词在法学话语中的使用,我们可以作这样的总结:狭义上的权利概念是指,在一方法律主体(甲)必须为另一方法律主体(乙)做什么或不做什么的法律关系中,另一方法律主体(乙)所处的法律地位,即另一方法律主体(乙)具有要求一方法律主体(甲)做什么或不做什么的正当性;而广义上的权利概念则等同于法律利益的概念,它不仅包括狭义的权利概念,也包括本文前面所界定的权力、无义务(自由)和无责任(豁免)三个概念。
狭义的权利概念本质上是一种十分抽象的理念,是一种无形的规范关系,令人难以直观把握,但在实践中,它往往通过拥有(狭义)权利的一方法律主体的请求行为表现出来,所以,在法学史上,法学家通过“请求”这一形象的概念来把握(狭义)的权利概念。例如,在英美法系,法学家用“claim”一词来表示狭义的权利概念,而在大陆法系,民法学家则用“请求权”(Anspruch)的概念来表示狭义的权利概念。但是,严格说来,用一个形象的行为来演示一个纯粹理念上的规范关系是一种不严谨的做法。
无权利——无义务(自由)
这里的自由概念与我人的日常意识所理解的自由概念不尽相同,它纯粹是对义务的否定,它是指在一方法律主体(甲)无权利要求另一方法律主体(乙)做什么或不做什么的法律关系中,另一方法律主体(乙)所处的法律地位。而我们的日常意识所理解的自由概念则不是一种最为基本的法律关系,而是一种复合性的法律关系,它不仅包含上面所定义的自由概念,同时还包含狭义的权利概念,例如,在我们的日常意识中的“公民的迁徙自由”概念,它一方面包含公民可以自由迁徙的含义,即他人或政府无权利要求公民不自由迁徙,另一方面,它也包含公民有权利要求他人或政府不干预其迁徙自由,即他人或政府有义务不干预公民自由迁徙的含义,甚至包含公民有权利要求他人或政府积极协助其自由迁徙,即他人或政府有义务积极协助其自由迁徙的含义。在现实生活中,一种自由如何仅含有“可以做什么或不做什么”的概念,而不含有“请求他人不干预”以及“请求他人积极协助”的概念,那么,它是形同虚设,无实际意义,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而否认本文所界定的自由概念在逻辑上是一种独立的法律关系。
所以,关于“自由”一词在法学话语中的使用,我们也可以做这样的总结:狭义的自由概念是指本文所界定的与“无权利”相关联的、与“义务”相反的自由概念,而广义的自由概念就是指上述的我们日常意识所理解的自由概念。
在英美法系,一些法学家如霍菲尔德用“privilege”来表示本文所界定的自由概念,而用“liberty”表示我们的日常意识所理解的自由概念。
权力——责任
法学家对权力概念的发现是比较晚近的事情,在英国第一个比较明确地将权力(power)概念从权利(right)概念中提炼出来的法学家是萨尔蒙德,他指出权力可以是公法性质的,即公权力,也可以是私法性质的,即私权力。
公权力与私权力都可作进一步的分类。在公法中,如果实施权力是一种义务,那么这种权力就是职权(ministrialpower),如是实施权力是一种自由,那么,这种权力就是裁量权(discretionrypower),(注:Dias:Jurisprudence,fourthedition,Butterworths1976,p.57.)但是,这里的职权和裁量权概念就不是纯粹的权力形式了,而是复合性的法律概念,因为它们中掺入了其它元形式如义务和自由。在私法中,决定他人法律关系的权力通常称为authority,而决定自己的法律关系的权力通常称为capacity.
值得注意的是,在当前的许多法学论文中,强制力被视为“权力”特别是“公权力”的本质特征,这是一个歧途,而且是一个巨大的歧途,然而在这个歧途中却挤满了法学学者。这一歧途之“歧”就在于:它将对权力这一法律概念的分析引到社会学的路途上了,却抛弃了法学自身的方法,即规范分析的方法,将一种法学上的规范关系变为一种社会学上的事实关系,实在有“张冠李戴”之嫌,因为规范关系纯粹是理念世界中的关系,不掺杂丝毫强制力的成分。
本文中责任概念与一般的汉语法学文献中的责任概念的差异就更大了,在后者,所谓责任是指违反了既定的法律规范后所导致的法律上的不利。而在本文中,责任则是指一法律主体的法律关系的设定、变更和消灭决定于另一法律主体的法律行为这样一种法律关系。
无权力——无责任(豁免)
这里的豁免概念与国际法上的豁免概念如“国家及其财产豁免权”不尽相同,后者主要是指“法律规定的例外”,这种“例外”可以是义务上的例外,免于某种义务,当然,也可以是责任上的例外,免于某种责任,即无责任,但是它决不仅仅是指“无责任”状态。[注释]
六、权利[注释]的元形式:一种基于法律关系元形式理论的分析
由于权利概念在法学中的极端重要性,对权利概念的分析特别是对权利的基本类型的区分是法学的一项基础工作,以上本文关系法律关系的元形式的分析也为权利概念类型化奠定了基础。[注释]
上文已经指出,每一种法律关系的元形式都包含一种法律利益与一种法律负担两上方面,法律关系中的一方法律主体承担法律利益,另一方法律主体承担法律负担,而所谓法律利益就是(广义的)权利的概念,因此,每一种法律利益实质上就是一种(广义)权利的类型,所以,相对于法律关系的四种元形式,(广义)权利也具有四种基本类型。由于这里所谓的(广义)权利的四种基本类型的区分是以法律关系元形式为基础,以权利的形式四种基本类型的区分是以法律关系元形式为基础,以权利的形式而不是内容为标准的,所以,以下本文也将(广义)权利的基本类型称为元形式。如下:
相对于法律关系元形式之一即(狭义)权利——义务关系,(广义)权利元形式之一就是(狭义)的权利。
相对于法律关系元形式之二即无权利——无义务(自由)关系,(广义)权利元形式之二就是自由(无义务)。
相对于法律关系元形式之三即权力——责任关系,(广义)权利元形式之三就是权力。
相对于法律关系元形式之四即无权力——无责任(豁免)关系,(广义)权利元形式之四就是豁免(无责任)。
在权利概念的分析史上,以上四种权利类型并不是在一夜之间就被人们认清的,而是经过数代法学家立足于经验材料的细致分析后而达致的。早在三个世纪前,霍布斯在批评科克(EdwardCoke)时就指出beingbound和beingfree的差异,而边沁在《特定的法理学的范围》(TheLimitsofJurisprudenceDefined)一书中也区分了claim和liberty两个概念,尽管此书直到1945年才出版。边沁的门徒奥斯丁也做了同样的区分,这实际上都是本文以上所说的(狭义)权利与自由的区别。1862年温德夏特在其著作《潘德克顿》(LehrbuchdesPandektenrechts)中区分了(狭义)权利与权力的概念,1878年Thon在《法律规范与主观的权利》(RechtnormundsubjektivesRecht)一书中区分了Anspruch请求权(相当于狭义权利)、Genuss享益权(相当于自由)和Befugung权力三个概念,1883年Bierling区分了Anspruch请求权、Durfen可为权和Konnen能为权三种权利形式,1902年萨尔蒙德区分了claim、liberty、power三种权利以及duty、disability和liability等概念,直到1913年,德裔美籍法学家霍菲尔德做了一个集大成的工作,在萨尔蒙德的分析基础上增加了豁免(immunity)的概念,终于完成了权利分析的完整体系,他的论文已成为美国法学院的学生学习法律分析方法的入门教材,而法学院图书馆中那些汗牛充栋的有关法律权利的论文与著作,几乎没有不提及霍菲尔德这个名字的,霍菲尔德似乎已经成为人们认识法律权利的路途上的一座绕不过去的桥梁。
下面,我们继续思考了一个问题。以长于思辩为特色的德国民法理论将权利按所谓“法律上的力”也区分为四种类型,即请求权、支配权、形成权、抗辩权。尽管在表面上,这与本文以上所分析的权利的四种元形式十分相似,那么,差别是否存在呢?厘清这个问题,在我们今后将法律关系元形式的方法引入民法研究时,可以扫清许多概念上的障碍。下面,我就作一简要的比较分析。
1.请求权(Anspruchrechte)与(狭义的)权利概念
请求权的概念是德国法学家温德夏特创制的,上面已经指出,请求权与(狭义的)权利概念的内涵是基本一致的,其义都是要求他人做什么或不做什么的权利。但是,民法学上的所谓“请求权与其基础权利关系”理论使问题变得复杂了。这一理论说明,请求权的概念主要侧重于它是因原权利受侵犯而生的一种救济性的权利。[注释]而不是侧重于它是一种独立的权利元形式,尽管“请求”二字形象地标示着它是一种独特的权利形式。所以,请求权的概念不能与本文所界定的狭义的权利概念画等号,正如“公民”的概念,尽管它也指人,但它也决不能与“自然人”的概念画等号。
在使用请求权的概念时,“请求权”这三个字还令人常常将请求权概念幻觉为:如果某人有请求权就是意味他有实施“请求”这一行为的权利,从而将“请求权”与“请求的自由”两个概念混淆了。在许多情形下,某人不具有请求权,但不能据此否认他的“请求的自由”。这一问题在诉讼法的理论上就表现为胜诉权与诉权的关系问题,在诉讼法上“不具有胜诉权”并不意味“不具有诉权”,其中的道理是一样的,这里不再赘述。
2.支配权(Herrschaftsrechte)与自由的概念
一、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优化教学过程是关键
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双边统一的活动过程。任何学生在走进课堂之前,都不是一张白纸。根据建构主义的观点,知识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对于世界的理解和赋予的意义每个人的领受是不同的,学习者在认知、解释和理解世界的过程中建构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
(一)优化教学目标
传统教学目标搞“一刀切”,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要为每个孩子量身定做不同的教学目标是不切实际的空想主义,但是制定分层目标是行得通的。可以分成下限目标、上限目标、发展目标。如在教学算法多样化时,笔者要求能力弱一些的学生只要求掌握基本算法即可,能力好些的学生则要求会运用多种算法,能力更好的学生在会运用多种算法的基础上学会择优或想出更好的方法。这样从学生的认知差异出发来设计差异化的教学目标,最终“促进所有学生在原有水平上得到应有的发展。”
(二)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既要精心预设又要注重生成。预设是教师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环节等做出的设计性的展望。目的是为了让课堂教学有序、有效的进行。生成是在课堂中自然出现的,这种出现与教材的精心设计是密不可分的,当然它也是意料之中的。预设与生成是一对矛盾统一体。没有充分的预设不会有也不可能有精彩的生成,它是生成的基础。生成是预设的补充和拓展,两者在教学过程中相辅相成,同样重要。
(三)注重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1.小组合作学习要讲实效性
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中为了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学习。合作学习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什么都是小组合作学习,要根据学生和教学的需要而组织进行。内容简单的不用小组合作学习,内容较难的先要给学生留有独立思考的时间,再组织小组合作。这样,每个人都有思维上的参与,实现人人学数学。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组织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第一步要做的就是制定相应的规则。合作学习的关键是教师要科学组建学习小组,即要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性格爱好、成绩等进行分组,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优化组合。
2.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的策略
在课堂学习中,合作小组常常表现出不善于合作的状况。教师在平时要采取策略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1)鼓励学生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小组合作学习需要每个成员都能积极的相互支持和配合,进行有效的沟通,特别是面对面的促进性互动,清楚的理解对方的想法与观点,积极承担自己扮演的角色。对那些内向的、怕羞、不敢说的学生要多加鼓励和点拨。(2)指导学生学会倾听。(3)达成共识。让学生对组内的认知冲突进行有效解决,从而解决问题,理解知识,建立并维护小组成员之间的彼此信任。
二、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保证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我们都晓得“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孩子喜欢哪个老师就会对该老师上的课青睐有加。现代教育家认为,在民主、平等、友好合作师生关系基础上,学生会积极、主动地探索求知。所以,师生关系的和谐,既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也能让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
(一)了解学生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因此,充分了解学生,对于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至关重要。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可以避免课堂教学中教与学脱节的现象;了解学生的兴趣所在,可以引起学生与教学内容的共鸣;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可以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二)营造民主化的师生关系
新课程对教育评价所起的作用十分重视,课堂效率的提高与它有密切的正相关。和谐的教学评价让学生的学习活动更有成就感,促进师生关系的发展。在课堂上我们都会使用评价。从评价主体上看,分为师生、生生、生师;从评价手段上看有口头语言和称赞的目光、亲切的微笑等体态语言。如“你的想法很独特,大家可以来讨论一下。”假如学生提出的问题果真有价值,老师应该马上肯定:“你的问题很有价值,老师很重视。”
关键词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合作研究型学习 方案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实效性,其中一个重要环节就是要搞好课堂教学的设计与教学理念创新,利用有限的课时,完成教学任务,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优。笔者根据以往在政治课教学中积累的经验,进行教学模式的重大改革。目前,已经基本形成了完整的“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教学达到了一定的效果。但是,这种教学模式欠缺了对学生主动学习意识的调动和培养,也就不能极大地引导学生创造性学习和主动探求知识,合作学习的能力培养。于是笔者探索尝试合作研究型学习模式,有利于弥补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的不足,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1 合作研究型学习模式的内涵及特点
合作研究型学习模式是在老师的引导和特定模块知识范围的划定下,大胆地给学生以创造、创新的锻炼机会。合作研究性学习部分,教师选择一些既有理论性、又具现实性的研究课题,以作业的形式布置给学生,要求学生以学习小组的形式合作完成。让学生通过翻阅书籍、查找资料、问题咨询、论文写作等,掌握综合性的学习和研究技巧,逐渐树立起自我学习、研究性学习、独立思考、相互交流、团结协作的习惯。
合作研究型学习模式的特点是改变以往学生单纯接受教师知识传授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接受知识的同时,使其形成一种对知识主动探求、发现和体验。使学生学会对信息获取、分析、判断、选择,并重视解决实际问题的积极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综合素质得到全面的提高。 知识经济对人才提出了新的素质要求,仅仅沿用原来“接受性学习”的方式来学习“确定的知识”已很难使教育所培养的人才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具有应对急剧变化、不断创新的社会变革的能力,在教学中寻求新的教学内容、学习方式。
2 合作研究型学习方案具体的实施方法
一种方法是组织合作性学习小组。先要求班级学生自愿组合成5~8人的学习小组,选出组长。老师根据课本学习任务出辩论和讨论题目两组,各10~15个题目。由小组选择辩题或讨论题目,利用课余时间各组组织讨论,学习委员要到场检查。组长要记录小组成员的发言讨论内容,对小组成员预先考核打分,交学习委员检查,全班集中后交老师。同时各组选出本组的代表人课堂讨论发言立论。老师同学根据选题可以提问,小组成员答辩。老师根据小组综合表现情况对小组打分。小组每个成员的分数则参照小组成员个人的课余参与、讨论的发言记录和小组的总分进行打分。每个学生的成绩作为过程化考核的一个参数登记在册。
一种方法是自主研发性学习。老师对本课程的学习任务全面分析讲解,让学生对课程内容及知识框架统揽了解。然后要求班级学生自愿组合成5~8人的研发学习小组,选出组长。每组依据老师的要求选题,制作合作学习成果。选题内容以老师划定课本内容为限,学习成果表现形式可以由老师提出一些形式(如朗诵、PPT展示、小品、快板、情景剧)供学生参考选择。角色分配,人员分工,都由小组成员自己协商决定。以课后作业形式布置,要求小组制作出节目策划书初稿。在课堂组织各组代表汇报交流本组合作学习的策划情况,老师根据各组的汇报对策划书初稿作相应的指导,使节目内容符合基本的学习目标要求。学生根据老师的指导,修改策划书,完成定稿后交由老师。各组课余组织合作学习成果的制作,然后课堂表演。老师根据小组节目的立意,创新性、学习态度、知识点的把握、表演等情况对小组打分,在此基础上根据每人的个人表现给个人打分,作为过程化考核的一个参数。
3 合作研究型学习教学模式的意义和作用
(1)可以使研究者本人不断钻研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理论知识,提高统揽全局,驾驭课本知识的能力,在不断探索运用新的教学方法设计理念的同时,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搞好课堂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创新,利用有限的课时,使课堂教学效果达到最优。
(2)合作研究型教学模式的开设,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教书育人的能力,而且还要具备针对学生的需要,指导学生开展课题研究的能力。“要求任课教师除了具备扎实的伦理学与法学的学科知识外,还需要涉猎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青年学、行为学等学科的相关知识,唯其如此,才能游刃有余地应对研究性教学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这就迫使老师为了扩大知识面、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指导能力必须继续学习和进修,促使教师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行为,切实提高自身素质,真正成为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3)采取理论讲授和小组研讨的“合作研究式”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大学生学习和研讨的热情,变“灌输”为“主动热情地参与教学”。让大学生在愉快和富有成就感的氛围中得到提升。离开了教育对象的内在需要,就不能很好地调动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难以“入耳入脑”,那么再好的理论也只能束之高阁。因此设计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需求的模式,更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4) 学会学习是所有大学生的重要任务。合作研究型学习模式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供了平台。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设置自主研发性学习模式,正是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同时培养自主学习,探索学习的能力。力图通过自学掌握一些道德法律的基本知识、基本理念,学会利用图书馆、网络等多种途径查阅相关资料,了解相关信息的能力,为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5)采用课内学习和课外学习相结合、个人学习与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方式。自主学习效果取决于教师对自主学习内容的设定,学习方法和途径的有效引导。成绩评定的客观、准确对学生下一步自主学习起到激励的作用。
在合作研讨式教学中,考试方式改革是重点。把过去注重“对知识点记忆”的考试转变为“考核评价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思考社会和人生问题能力”的考试,形成新的教学导向。在合作研讨式学习中,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在评价考核时,更注重学生平时的表现:平时参与合作性学习的积极性、小组合作中的表现、研究报告撰写情况,都作为考核成绩的一部分,增强了对学生平时过程学习的管理和督促,效果更好。
L鼙疚南翟杭痘鹣钅柯畚模钅刻饽浚焊咧霸盒!端枷氲赖滦扪敕苫 房魏献餮芯啃脱敖萄Х桨赋跆? 项目编号:JY2013-17
参考文献
一、注重效率的传统公共行政学:政治与行政的二分
自19世纪末传统公共行政学诞生以来,它就追求一个有效的、经济的、协调的行政管理系统,把研究的重点放在高层管理机构以及政府重要的职能部门中,旨在寻求如何利用可用资源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传统行政学的代表人物包括威尔逊、古德诺、韦伯等。作为西方行政学的鼻祖,威尔逊在《行政学之研究》中明确提出,组织的有效性和效率是行政学的根本,政治与行政二分,行政不参与政治的制定,政治不参与行政的执行,以提高行政效率,为了效率,可适当牺牲民主[1]。古德诺在《政治与行政》中指出,行政在国家意志与政策的执行中,只要求合乎技术标准并追求最高效率。马克斯·韦伯的“官僚制”组织理论,则把提高行政效率的着眼点放在处理好组织内的合作问题,认为科层管理的任务在于有效地调动组织中的各个部门各个环节的工作及全体人员的行动,达到管理目标的良性实现。官僚制是一种强调效率的管理制度,为现代社会的组织管理提供有效的工具,促进组织的合作与控制,而行政学正是要根据这些精神来分析和研究政府,对政府实际运行中的一切不合乎技术理念和技术标准的方面提出改进意见[2]。传统行政学主要特点在于效率成为传统公共行政学的最高标准,即用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多的管理效果,研究政府效率和节省开支,以便为社会提供高效率的服务。这就说明在此阶段,钟摆(传统行政学)处于中间点(效率与公平)的左侧,偏向效率优先。
二、从效率转向公平的行为主义时期:重返政治价值20世纪30年代末,行为主义研究方式盛行,行为主义理论学派在思考提高行政效率的同时,着眼于行政活动中人的要素。先是,梅奥和罗特里斯伯格等人以工作环境与行为的关系进行思考,发现了人员的心理对于工作效率提高的重要意义。接着,麦格雷格提出Y理论,对人性进行肯定的评价。然后,赫茨伯格提出“双因素理论”,表明保健因素与激励因素对工作效率的影响。1947年,达尔发表《公共行政学三个问题》,指出公共行政学必须研究社会需要的价值和目的,将自身建立在某些明确的目标及价值的基础上,更多地考虑公平、正义等伦理问题。尽管行为主义学派研究的最终的目的为了提高管理效率,但是他们已有意识的批判二分法,主张重返政治价值,这就表明钟摆(行为主义理论)开始围绕中间点(效率与公平)摆动,逐渐由注重效率慢慢向注重公平过渡。
三、注重公平的新公共行政学:行政不能背离政治价值基础
人类进入20世纪后半叶时,整个世界几乎处在一种急剧变革和纷扰不安的状态,科技的迅猛发展,经济水平不断提高,但科技发展造成当代规范系统的混乱。面对社会出现的种种变化,现代政府已无法再用过去的管理模式来控制局势和解决问题。在此背景下,1968年,新公共行政学应运而生。新公共行政学是一种运用现象学方法、本土方法论、符号互动论以及解释学和批判理论等新的研究方法的公共行政理论。新公共行政学的特点就在于它把社会公平作为公共行政的核心价值与公共目的,并赋予它极其丰富的内涵。(正如弗雷德里克森所说:社会公平强调政府提供服务的公平性;社会公平强调公共管理者在决策和组织推行过程中的责任与义务;社会公平强调公共行政管理的变革;社会公平强调对公众要求做出积极的回应而不是以追求行政自身需要满足为目的;社会公平还强调在公共行政的教学与研究中更注重与其他学科的交叉以实现对解决相关问题的期待[3]。新公共行政学认为,以增进社会公平为基本价值准则的公共行政应关心社会生活中存在的矛盾和冲突,研究如何发展公共政策,从而促进公共利益,遏制政府自身的利益扩张。新公共行政学的产生是西方特别是美国公共行政学历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同时,它也说明新公共行政学的产生与发展成功完成了从注重效率到注重公平的蜕变,钟摆(新公共行政学)处于中间点(效率与公平)的右侧,偏向公平优先。
四、注重效率的新公共管理时期:市场化与企业化
1980年后,新公共行政学的影响减弱,取而代之的是影响更为深远的新公共管理学派。新公共管理学将新公共行政学的主张发扬光大,强调改变传统公共行政价值取向下的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关系,重新对政府职能及其与社会的关系进行价值定位,确立了效率优先的目标。1980年至1990年的新公共管理时期的代表人物有奥斯本、波利特、波兹曼等。奥斯本在《改革政府》中提出企业家政府理论,倡导用“企业家精神”来克服政府官僚主义并为政府改革开出了10种“药方”。波利特则认为,管理“显然是一种与资源流动的控制密切相关的活动,其目的在于实现既定的目标”,而这些目标“绝大部分是用经济学的语言——产出、货币价值来界定的”。由此可见,新公共管理注重管理而不是政策制定,强调绩效评估和效率,通过引进市场的契约理性使公共部门产品和服务市场化,以此提高行政效率。新公共管理以实现经济、效率、效能的“3E”理论为价值导向,效率是新公共管理的核心价值观。公共管理的效率体现在组织取向与结果取向两个方面。组织效率,即在组织内部通过优化配置组织资源来实现效率;结果效率,即把对效率的关注点从组织内转移到组织外,从而实现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的效率。新公共管理理论认为组织效率和结果效率在政府管理中相辅相成,不可偏废,改革措施的施行要兼顾组织效率和结果效率[4]。这一时期理论的特征是重新将效率的单一价值取向提到了至高的位置。无论是市场化取向、分权理念还是引入私人企业的管理方法,其目的都是为了提高政府的效率。这就说明新公共管理理论重新确立了效率优先的目标,在此阶段,钟摆(新公共管理时期)处于中间点(效率与公平)的左侧,偏向效率优先。
五、从效率转向公平的公共治理时期:多中心共治当新公共管理运动方兴未艾时,公共治理理论应运而生,公共治理理论对新公共管理理论进行了一系列的批评,认为公共利益是基于共同价值观基础上的对话,政府要集中精力与公民建立信任和合作关系,要关注公民的声音和利益,应重视公平、公正,以服务理念为基础。1990年至今的公共治理时期的代表人物主要有奥斯特罗姆、帕特南、罗兹等。奥斯特罗姆在《公共事务的治理之道》中明确提出,可以通过自治组织管理公共物品,以解决当前的公共事务问题,但这也不是唯一的途径,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管理的效果、效益和公平的兼顾。帕特南在《使民主运转起来》中提到,民主政府的成功取决于其环境接近“公民共同体”理想的程度。公共治理的理论基础是:民主公民权理论;社区与公民社会模式;组织人本主义等。它对公共治理学派在公共行政的核心价值观中公平和效率的地位问题作出了修正,认为新公共管理的“3E”效率观会有意无意的导致政府逃避为公民提供共物品和公共服务的责任,造成公共行政公共性的丧失,公共治理理论把公平摆到了与效率同等重要的位置,强调社会公平和社会公正,将新公共管理理论的“3E”价值观修改为“4E”价值观,即在经济、效率、效能基础上加上了公平[5]。这一时期理论的特点体现在把公平、公正、民主等看作公共治理的重要价值取向,认为私人部门的管理理论和方法并不能应用于公共部门,公共治理导向型的现代化行政管理应是以政府为主体的公共组织,公平、民主地运用公共权力并以科学的方法,依法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从而有效地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促进公共利益的最大化。这就说明公共治理理论强调公平,民主协商,多中心共治,在此阶段,钟摆(公共治理时期)开始围绕中间点(效率与公平)摆动,逐渐由注重效率慢慢向注重公平过渡。这就再次印证了西方行政学说发展的钟摆规律。
每一位教师都有自己的一套独立的教学方式,对于初中课堂中的英语教师来说,探寻一种更好的、更适合于学生的教学方法,以此来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是非常重要的事。如果想要学生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力性,那么学生们就需要适合他们的教学方法;学生认知领域、能力领域、情感领域的拓展需要好的教学方法;发展学生的个性、开拓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则更需要好的教学方法;在英语教学中多年来一直很注重知识性目标的达标,而没有注意到学生态度、情感、价值观的趋势。这一种情形造成英语初学者畏难情绪,难以触动学习激情。本文从如何培养英语学习兴趣、如何树立明确目标以培养自信心、交际教学法的研究以及模拟训练四个方面讨论了初中英语教学方法的发展和学习。
【关键词】
初中英语课堂 教学方法 综合训练
每一个课堂都有其自由的特点,我们不能对课堂模式固步自封。也就是说,师生在不同的课堂模式中的表现是不一样的,既难以导演,又难以预测。事实上,看似普通的课堂教学也可以算是一门艺术。但是只有教师和学生才可以共同努力决定这门艺术水平的高低。教育界的课程可谓是数不胜数,但是却没有一堂课是完全相同的。这是因为教师的素质、能力和学生群体决定了课程的多样性。正是因为这些多样性才让每一个课堂变得异彩纷呈,引人注目。而教学方法,决定了大多数课堂的教学效果。如果教师可以使用正确的教学方法,那么课堂效果就将收效颇多。不仅学生接受英语知识速度快,而且教师也会将课堂控制得游刃有余。相反,如果教学方法不科学,教学过程就会变得举步维艰。不仅学生会一头雾水,教师也会越讲越乱,最终打乱课堂秩序,让一趟精心准备的英语课面临失败。所以说,在如今教育越来越重要的国际形势下,教师们如何选用正确的教学方法就变得极其重要。课堂效率、学生成绩、听课效果与教师能力培养等都与此息息相关。对此,我有几个教育方法要与各位英语教育者分享。
一、培养英语学习兴趣
在刚刚接触一门语言的时候,学生经常会产生抵触心理。这种对新事物、新语言的陌生感是非常正常的。如果我们不加研究就强行将知识一股脑地灌输给学生,只会让这份抵触情绪更加强烈。所以,教师需要做的就是努力去帮助学生们培养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热情。英语的学习方法无非是听说读写等常规练习,但是教学方法却是层出不穷的。只有创造、发现层出不穷的新奇方法,才能游刃自如地迎合不同水平学生的学习需求。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想要促进学生的学习热情,就要从把学习任务变成兴趣开始。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发现英语学习中的乐趣,让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让英语课堂变成学生最向往的课堂。
二、增强信心,树立明确目标
其实对于教师来说,要做到这一点非常的不容易。学生的信心主要来源于教师。如果教师浑浑噩噩,态度马虎,那么教出来的学生也一定会粗心大意。所以,作为一名教师,一定要注意提高教学素养,力求备课认真,课堂流程顺利、科学。在遇到教学困难的时候快速解决问题、淡定处事。这样的态度就像是一颗定心丸,让学生对教师的课程充满信心。
当然,英语教学同样需要充分的准备。无论对于什么任务而言,都需要周密的计划,英语教学也是一样。所以在进行英语教学之前,教师一定要根据教学内容为学生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计划。只有拥有了计划,学生们才能感到自己“有法可依”,这种归属感在教学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自然,明确的目标同样非常重要。这两者是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教师要时刻监督学生,从侧面帮助他们完成目标,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快速地达到预期效果。
三、使用交际教学法
对于学英语来说,听说读写每一项都要得到充分的训练。但是我们学习英语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把英语“讲出来”和“听明白”。或者,换一种方法说,交际,这才是一门语言真正的魅力。但是无止境的抄写单词和语法阅读却让这门语言显得越发枯燥了起来。我们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渐渐失去了兴趣,把学习变成了一件痛苦的事情。所以,交际教学法其实非常重要。所谓交际教学法,就是用听读、对话的方式赋予英语学习者英语交际的能力和机会。适当的听力练习和小组对话活动可以为英语学习者提供一种身临其境的语感环境,让学生更加得心应手地运用这门语言。
四、通过模拟训练得到综合提高
对于重点语言的学习不能偏重,也不能只挑容易的学习。无论是哪种类型的知识都需要学生熟练地掌握。所以综合练习也是很重要的。综合训练可以快速发现学生的学习弱点和易错点,并在学习后期对此进行集中训练。而且在纠错过程中要通过错题发现本质问题,力求通过一个问题解决一个根本问题,使全班学生得到警示,并从中受益。所以,虽然说语言的运用能力很重要,但是英语学习者还是要立足课本,打好基础,才能更好地、正确地对语言加以运用。教师还可以对练习册、参考书等教参进行研究,并从中总结更容易被学生接受的训练方法。
【结 语】
通过总结以上四点教学方法,可知英语教学其实是一门高深的学问。想要学好英语,英语教师们的教学方法非常重要。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科学地进行英语教学更是一门艺术。所以,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时刻注意职业修养,善于研究和观察学生本体和英语课堂教学,为日后的教学工作积累经验,打下基础。我们还要立足英语教学,不忘升华思想,树立明确目标,带领学生享受英语学习,力求全面提高学习能力和教学能力。
【参考文献】
【1】刘彬.空中英语教教室中级版【M】.吉林空中英语教师杂志社有限公司,2014(09)
【2】英语沙龙杂志社.英语沙龙・阅读【M】.世界知识出版社,2013(07)
一、抓住课前预习环节是提高物理学习效率的前提
在整个学习活动中,课前预习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通过预习,我们可以熟悉所学内容的知识体系和大致脉络,整体把握知识内容,明确学习内容的重点和难点。这就使得学生的听课有主有次,有很强的针对性,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预习过程中,首先要浏览一遍所学内容,即“略读”,使自己对所学内容产生感性认识;而后再逐一研究、各个击破,即“精读”,理解其内涵,掌握其精华。一旦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理性认识,就会对其加深理解而经久不忘。对预习时遇到的暂时不能理解的问题,要及时标记,留待课堂上解决。
二、确保课堂高效是提高物理学习效率的关键所在
在当今教育背景下,物理的课前预习时间是相当有限的,因而课堂学习作为接受知识的主要途径就显得更为突出,向45分钟要效率尤为重要。
物理教学中的教学内容是教师充分准备、精心总结而成的,其教学方法也是针对本年级、本班级学生的特点逐步摸索出来的。因而,学生在课堂上认真听讲十分重要,能极大地提高学习效率。
第一,听课过程中,学生要紧跟着教师的思路,认真做好笔记,沿着教师的思路去分析、理解内容,防止“开小差”而出现思维“断层”。这样不仅可以巩固已经理解的知识,而且预习过程中出现的难点、重点问题也会迎刃而解。
第二,学生要调节情绪,使自己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听课过程中常常会出现令自己费解的内容,不要因此而烦躁,要及时调节情绪,积极思考,使自己的思维保持高速运转,从而保证不影响听课效率。
第三,积极发言或提问,将自己对内容的理解情况及时反馈给教师。教师为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及对知识的理解程度,会提出若干问题,这时学生要积极发言,按自己的思路,实事求是地回答问题,也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将自己的理解情况主动地、及时地反馈给教师,以利于教师有针对性地解答、纠正学生的偏差,切不可因怕答错或害羞而放弃这种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疑惑的机会。
第四,要善于比较和借鉴,吸取经验。听完教师的讲述后,学生要将自己的思路与教师做比较,吸取经验和教训。在物理学习中,学生要认真研究定理,再根据定理理解例题,寻找自己的思路与教师思路的异同点,从而达到理解并融会贯通的目的。
三、做好笔记是提高物理学习效率的重要途径
课堂笔记是所学知识的骨架、线索,也是精华。养成课堂上做笔记的好习惯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道理就在其中。首先,做好笔记,便于复习,使自己复习时有着眼点,能找到突破口。其次,笔记对所学内容进行了高度浓缩和总结,其提纲挈领的记录便于我们掌握主旨。再次,便于我们把握重点、难点问题和延伸知识,是我们自己制作的、易懂的复习资料。如:物理考试前复习时间不足,就要依照自己详细的笔记进行系统复习,这样既节省了时间,又提高了效率,从而在考试中取得较好的成绩。
四、坚持课后复习和总结是提高物理学习效率的重要环节
要养成每天总结复习、每周知识小结的习惯。每天上完课后把所学物理知识穿针引线,形成整体的体系脉络。每周小节不仅要提纲挈领,而且要由点到面地复习。巩固、提高学习效率的记忆方法大体有两种:第一种是回忆记忆法,就是静下心来把一天所学知识像过电影一样仔细过一遍,想不起来就看一下笔记,这种方法对加深印象、巩固理解很有效;第二种是卡片帮助记忆法,就是将定理、公式等记录在卡片上,随身携带,随时翻看,这种方法很适合当今学生,能充分利用零散时间,将所学知识化整为零、消化理解。
案例教学起源于国外,最早运用于医学和法学专业教学中,因其教学效果明显后来这种教学方法被广泛引用到各学科中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入适当的案例材料,师生共同对教学案例进行分析和研讨,启发法律思维,有助于学生清晰掌握基础知识,同时可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逻辑辩论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从而起到既改善课堂教学效果又提高学生的法律素养的双重作用。相比较于传统的讲授教学,案例教学法避免了传统讲授教学枯燥乏味的说教,利用鲜活的案例现场剖析,教师抛砖引玉,学生充分参与,彼此互动交流,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索欲望,以及更容易从具体的案例中把握法律基础课程中抽象的理论,所以案例教学法无疑是法律基础课程中最佳的教学方法之一,教师教学的首要选择。
那么,如何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案例教学法呢?笔者认为,关键在于案例的选择加工和教学过程的组织安排。首先,案例的选择须遵循时效性、真实性和典型性的原则,根据教学的内容和目的,尽可能从当前社会的热点问题和典型时事新闻中选材,避免选择陈旧、复杂而且分歧较大的案例,这样的案例既能贴近学生的生活体验又能吸引学生的眼球。其次,需要对原始材料进行有针对性的加工,简化案例中次要的情节,围绕教学的重难点突出案例中的重要情节,案例要为教学服务,达到案例与教学有机的结合。再次,教学的组织方面可以采用分组研讨的方式,不要拘泥于固定的课室座位结构,允许相同观点的学生自行组队,在研讨案例时可以团队形式进行分析、抗辩、讨论,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最后,教师作为案例教学的主导人物,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做好基础知识讲解、提出问题引导思考和进行教学总结及点评3项工作。尤其是总结点评,这是案例教学最后的点睛之笔,教师在总结点评中,可以就师生共同研讨的意见进行归纳,理清条理,强调案例中涉及的知识点、分析思路和处理方法,并指出学生的不足与可取之处,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法律认识。
二、基于问题的教学模式(Problem-based learning),简称PBL教学法
PBL教学法产生稍晚于案例教学法,同样起源于国外的医学教学中,可谓一脉相承。因其能有效调动学生自主学习和提高学生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所以被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理念在国际上广泛采用。我国许多学校也在此背景下引进PBL教学法,同时也取得不错的教学效果。
(一)PBL教学法的运用主要包括4个环节
1、创设问题情景。教师选取特定案例素材,将学生置身于该案例情景中,引出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2、组织学生进行探究。在该阶段教师退居二线,只负责引导学生分组合作,起组织协调作用,由学生自行收集信息,整理资源,自主学习,与他人合作分析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3、成果形成。经过前面两个阶段后,将学习的成果进行梳理总结,形成比较成熟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间共同讨论评析。4、学习成果的评价与反思。最后的这个环节中,教师需要对学生展现的成果进行一个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评价,评价范围不单包括学生研究的结果,还包括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表现,是否积极参与、学习的效果如何与思考问题的深度等都是重要的评价项目。
(二)PBL教学法也并不是百试百灵的,运用PBL教学法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关键词]高中音乐;课堂教学;效率;方法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4)43-0165-02
音乐对人类具有重要意义,音乐是人类表达情感的一个重要途径,同时音乐也影响着人类的情感,陶冶情操,宣泄压力,消除疲劳等。对高中学生而言,高中阶段正是人生的重要阶段,高考的压力随时督促着他们努力学习,一切时间和行动都为高考服务成为了指导原则,但是在高中阶段仍然开设了音乐课程,说明音乐对高中学生来说仍然具有重要意义。在高中的音乐教学中,课堂效率非常关键,因为高中的学生面临着高考的巨大压力,学习时间非常紧张,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成功而又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成为每一个高中音乐教师共同的话题。本文以提高高中音乐课堂教学效率的方法为题,对此加以论述以求抛砖引玉,为大家共同探讨研究。
1概述
11高中音乐
普通高中音乐课程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音乐或艺术课程相衔接,是高中阶段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必修课程。音乐是一种能够产生共鸣效果的声频,出自人类本体的最初生命运动,它们伴随人类产生而产生,伴随人类起源而起源,伴随人类发展而发展。它们不是人类身外之物,也不是人类最初的物质生产,而是一开始就是一种富有情感的感于外物存在的人类最初精神活动的产物。高中音乐课程以培养音乐兴趣爱好,塑造审美理念为基础,通过音乐教学释放学生的个性,凸显创造性。普通高中音乐课程的基本任务,是提高每个学生的音乐素养,使学生各方面的潜能得到开发,并使他们从中受益。
12高中音乐课堂教学普遍效率低下
虽然高中音乐教育对高中生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高中音乐课堂教学效率普遍低下。由于高中阶段的根本任务是应对高考,学校的大部分资源都投入到高考中。面对高考不考的科目音乐,就显得地位尴尬。音乐教师积极性普遍不高。在课堂上,老师上课无法全身心投入,在课堂上教师的积极性不足,上课的质量不高。在课堂上,学生对音乐课也是心不在焉,把音乐课当成一种休息,也不是全身心的投入。老师按照教程要求照本宣科的上课,学生在台下浑浑噩噩。一堂课上完,老师一走,学生基本上将老师讲的东西还给老师了。可以说目前高中音乐课堂教学效率低下。
2当前高中音乐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的原因分析
21对音乐教学思想上不重视
对任何人来说高中阶段的根本任务就是在高考中考出一个好成绩,除此以外别无其他。高考的意义,对学校、家长和学生来说都是独一无二的。因此,在学校、学生和家长的角度来看,除了高考要考的几个科目外,其他高中阶段要学的科目都是可有可无的。
对学校来说,提高高考升学率是学校发展的根本保证。只有高考升学率上去了,学校才能获得更多的资源来提升学校建设。基于以上的出发点,学校对高考不考的科目自然就不重视了。音乐课对绝大部分高中学校来说都是高考的副科,对高考不考的科目学校对该科目的资源投入当然就少。对教师来说,高中音乐课不是高考的科目能够得到的资源较少受关注程度低,教师上课的积极性自然就低很多。音乐课教学对教师的要求很高,尤其要求教师有一个全身心投入的态度,不然所表现出来的音乐无法感染人,影响人。音乐课任教师对音乐课态度上不重视,不能发挥全部主观能动性,音乐课堂效率自然无法提高。对高中学生来说,高中阶段的课程时间是有限的,为了能在高考中取得优异成绩就得多花时间在高考科目,对音乐课当然是不重视了。
22音乐课堂教学模式落后
目前音乐课堂教学模式是单向度的模式,又称为灌输式教育,即教师在台上讲学生在台下听。此种模式是教师单向度的向学生灌输。这种教育模式也是目前我国高中音乐教育的主流模式。在此种模式下,教师是课堂教育的主体,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教师是权威者的角色定位,是信息的唯一者。在此种模式下,强调了教师的作用,特别突出教师的积极性,但是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意义,将学生作为一个被动的接受者。在整个教学中,学生不单单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更是教学课堂的一个重要参与主体。并且灌输式教育模式还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师是对所有学生进行教学,学生存在个体差异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接受教师的授课内容。这些原因造成了高中音乐课堂教学效率低下。
23音乐课堂教学方法单一
与上文所述的灌输式的单向度的教育模式相对应的音乐课堂教学方法毫无疑问是单一的,简单地说就是教师教,学生跟着学。一般来说高中音乐课堂教学上教得最多的是声乐,很少上器乐课,组织大型的音乐活动更是几乎没有。在此种情况下,教师在音乐课堂教学上采用的教学方法就极为简单,老师对着教材唱一句,学生在下面跟着唱一句。一唱一和的看起来声势不错,但是学生只是简单的应付,老师一停让学生自己来唱,学生就不知道怎么办了的现象非常普遍。有的高中音乐课课堂教学就连最基本的声乐教学都不进行了,而是采用音乐欣赏的形式,老师在台上放着名曲学生在下面听,时间长音乐欣赏成了催眠曲,音乐学习就无从谈起了。高中音乐课堂教学方法单一直接造成了音乐教学的效率低下。
3提高高中音乐课堂教学效率的方法
31思想上重视高中音乐教学的作用
首先,应当明确高中音乐教学对高中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意义。虽然高中学习的终极目标是为了高考,但是人的一生是漫长的,高中阶段所学习的内容也深远影响了学生的一生。高中音乐教学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普通高中音乐课程中,通过鉴赏与表现音乐,及其他艺术形式的审美活动,使学生充分体验音乐的美和蕴含于其中的丰富情感,为音乐所表达的真善美境界所吸引、所陶醉,进而产生强烈的情绪反应和情感体验。丰富多样的音乐实践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共同参与的群体意识和相互尊重的合作精神,使学生的团队意识与共处能力得到锻炼和发展。音乐是人类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学习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中国民族音乐,有助于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的文化;学习丰富多彩的世界各民族音乐,拓展音乐文化视野,有益于学生对不同文化的理解与尊重。因此,高中音乐课程对于促进学生全面的、有个性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其次,高中音乐教学对高考复习也起着重要的作用。毫无疑问高考复习是一个漫长而辛苦的过程,对高中生来说他们承受的心理压力无疑是异常巨大的。现在大部分高中生的心理素质不强,面对高强度的高考复习和遇到的各种问题,他们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尤其紧张。紧张是人体在精神及肉体两方面对外界事物反应的加强,紧张使人睡眠不安,思考力及注意力不能集中,头痛,心悸,腹背疼痛,疲累。音乐对缓解因紧张而产生的焦虑、烦躁有明显的作用。实践证明音乐能对人类心理产生影响,将不良的情绪予以缓解和消除。高中音乐教育能够很好地起到引导学生,排遣不良情绪,尤其是紧张感,因紧张而产生的生理反应极大地影响了学生的学习,通过音乐对大脑的刺激,释放舒缓的心理刺激。
32高中音乐课堂教学模式上进行革新
提高高中音乐课堂教学效率,必须改变单向度的灌输式的高中音乐课堂教学模式。高中音乐课堂教学可以采用互动式的教学模式。所谓“互动式”教学模式,就是把教育活动看作师生进行一种生命与生命的交往、沟通,把教学过程看作是一个动态发展着的教与学统一的交互影响和交互活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优化“教学互动”的方式,即通过调节师生关系及其相互作用,形成和谐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习个体与教学中介的互动,强化人与环境的交互影响,以产生教学共振,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结构模式。采用互动式教学,最大限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单位时间内提高音乐教学的效率。
33高中音乐课堂教学方式创新
首先,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创造一个全新的教学环境,通过运用技术手段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以前多采用的是教学磁带,学生代入感不强,无法制造身临其境的环境。利用电脑多媒体技术,营造一个声光电的全新场景,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其次,通过组织音乐活动的方式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一般的课堂教学多是教师教学生学,实践机会不多,可以组织音乐会、合唱会等,让学生通过音乐演出来实践,在实践中发现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而不断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这样能够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最后,在高中音乐课程评价上改变传统的只注重考试的方法。高中音乐作为必修课是要纳入学生高中学业成绩的,为了提高课堂效率,可以将学生日常考核成绩、课堂表现纳入最后的考试成绩中,与期末考试成绩一起成为学业成绩的组成部分。通过考核方式的变革来激励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提高效率。
参考文献:
[1]吴少敏浅谈如何提高高中音乐课堂教学有效性[J].大众文艺,2012(24).
[2]滕海燕影响高中音乐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J].儿童音乐,2009(10).
[3]冯丽颖谈高中音乐教学中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J].新课程改革与实践,2011(3).
[4]陈玉娣,杨江丽,周宇坤给音乐课披上时尚外衣音乐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5).
[5]邵海燕如何提升高中音乐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考试周刊,2012(40).
[6]张莹新课改下的高中音乐教学浅议[J].才智,2010(7).
一、习惯很重要,从小要养成。
国内外教学研究统计资料表明,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说,学习的好坏,20%与智力因素相关,80%与非智力因素相关。而在信心、意志、习惯、兴趣、性格等非智力因素中,习惯又占有重要位置,养成好的习惯,能有效提高学习效率。
1、重视课前预习,养成有目的、有效果预习的好习惯。
高中阶段,随着学生学习知识量的不断膨胀,预习有助于学生提高学习效率。绝大多数学生都能意识到预习的重要性,但不注重预习的效果。很多学生认为预习只要笼统的浏览一下课本内容就可以了,其实这样的预习没有太大的收获。按照新课程高中化学教材的编排,每一章节内容之后都有相关的习题,学生可以先看这些试题,带着问题去看课本,标出疑点,使预习有一定的针对性,预习之后再独立完成试题,以此检验预习的效果。
2、积极参与课堂,掌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会灵活记笔记,加强学习能力,提高课堂效率。
课堂学习是中学生学习基础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主要途径,也是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途径,有了课前的认真预习,学生就能积极主动的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能力。观察实验,独立思考,用实验验证理论,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操作能力;小组讨论与交流,有助于学生合作性学习;发现新问题,探究新思路、新方法,养成好学、好问、好思考的习惯。笔记记重点,难点多思考,向课堂40分钟要效率。
3、加强课后练习、复习,巩固学习效果,养成归纳总结、查缺补漏的好习惯。
练习是对所学知识的再次检验和巩固,不论是老师布置的作业,还是辅导书上的练习题,都要求学生到独立思考、自主完成。复习过程是掌握知识的高级阶段,取决于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化学需要记忆的知识点很多,例如物质的物理性质、结构、化学性质,以及化学方程式等,是一个分散的网络。这就需要在复习时学会总结整理,归纳相似的性质、辨别不同的地方,深化记忆。在自己归纳的基础上,再和老师全面系统的总结进行对照。查出漏缺,分析原因,从而完善自己的归纳,进一步加强对知识的理解,透彻理解和掌握好全部基础知识。通过自学归纳和查漏补缺,主要是把以前所学的分散的、个别的、孤立的知识联系起来,变成系统的知识,从而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产生质的飞跃,加强化学学习的效果和效率。
二、时间是关键,科学利用之。
做任何事情都应该有计划,面对学习也是如此,要学会提前计划时间,合理安排活动。一名学生如果对学习时间缺少预先计划,对学习的内容缺乏安排,那么他的学习就是暂时性的,受情绪影响很大,学习时断时续,这必然影响学习的效率和效果。现在的青少年学生学业压力比较大,尤其高中生因为作业量多,做功课的时间很长,休息时间受到影响,容易造成精神持续紧张。如果这种情况持续不断,学生就会打不起精神,注意力难集中。注意力不能持久、记忆力差,精神易疲劳,对学习很不利,学习成绩会受到很大的影响。所以,要学会合理安排学习时间,注重提高学习效率。
1、定好学习计划,牢牢抓住今天。
要正确利用好每天、每时、每刻的学习时间,每天早上起来就对一天的学习作个大致的安排,根据老师的安排再补充、修改并定下来。什么时候预习,什么时候复习和做作业都做到心中有数,并且一件一件按时完成,养成科学利用时间的好习惯。为了充分地利用时间,学生还要学会"牢牢抓住今天"这一诀窍。许多学生喜欢把今天的事拖到明天去办,这样的习惯不好,要想赢得时间,就必须抓住每一分、每一秒,不让时间空白度过。如果放弃了今天,就等于失去了明天,也就会一事无成,安排好和珍惜好每分每秒的时光,使自己的学习更有效率。
2、确定学习目标,科学安排时间。
学习有主次、详略之分,因此,在安排的学习时间上要根据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合理地安排时间,才不会浪费时间。一天中供学生安排的时间基本上分为四段:早上起床到上学,上午放学到下午放学,下午放学到吃晚饭前,吃晚饭后到睡觉,学生主要应在这四段时间里统筹安排自己的学习生活内容,提高学习效率。
3、学会珍惜时间,善于利用零碎时间。
懂得珍惜时间的学生善于充分利用平时的时间完成学习任务,通常学习效率高,学习成绩良好。但是有的学生平时不珍惜时间学习,要到考试之前才开始忙碌起来,原本记忆类的相关知识点可以在平时利用零碎的时间来完成,考前复习起到加强记忆和查缺补漏的作用。然而这类同学平时不关注需要记忆的知识点,考前却一下要求自己记住十几个或者几十个化学方程式,这样的记忆方式效率很低、效果很差,导致考试过程中常常出现记不住、记错、记混淆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