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纺织服装制造范文

纺织服装制造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纺织服装制造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纺织服装制造

第1篇:纺织服装制造范文

[关键词] 行业再造 产业细分 市场对接

一、问题提出

近年来,我国经济形态开始转型,基础产业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产业结构的变化,引发和促进了企业由规模扩张转为效益提高,在效益引导下,行业内部分工、产业链迅速转化,产业集聚方式由原来的规模效益转为技术为核心的相互合作,行业的发展空间更加清晰,它要求教育与产业发展深度结合,催生高职、企业在人才、专业、生产、研发上的内生机制,这可以说是高职内涵化发展的新内容。

这种内生型的中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出现,表现为整个社会体系的重新构建,因此,势必引发高职教育的深刻变化,这种变化要求高职内涵化发展进入到了新的阶段。在“转移”中调整产业结构,是目前我们在“工学结合”中普遍面临的问题。作为一个产业链,无论是面对产业转移,还是承接产业转移,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他们都在利用产业转移的机遇促进当地产业结构的调整。无疑,最先转移的一般都是劳动密集型、资源能源消耗高的产业。产业转移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结构调整的过程。而对于浙江乡镇企业为主的经济结构,已经不是“船小好掉头”的承接产业,而是“转移”与“提升”的“腾笼换鸟”,因此,对我们高职教育模式提出了新的“对接”要求。从“承接”到“对接”,从“制造”到“创造”,关键就是教育体系的“对接”和“创造”。

二、产业“腾笼换鸟”与行业结构专业化

1.横向产业面上拓宽,纵向产业链上做精,并不是传统产业就一定要转移,高职教育对接对促进行业升级具有很大的意义,“产业没有优劣之分,区别在于技术工艺”,高职教育的对接使得产业结构“腾笼换鸟”。纺织这样的传统产业,通过转型升级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产业转移就是要把纺织产业的低端环节转移出去,实现了在棉花基地就地收购、就地加工,专门供给在宁波市的纺织厂使用。向产业链上游延伸,不仅得以在更大范围内配置资源,避免了原材料市场价格波动带来的风险,也可以向技术水平更高、工艺更为复杂的纺纱进军。

2.专业拓展,行业升级。作为传统优势产业和主导产业,经过多年发展,宁波已形成由化纤、织造、印染、服装等行业组成的完整的产业链,产业集群优势十分明显。近年来,通过调整结构、产业升级等办法,把那些产能过剩、经营粗放的企业占用的“笼子”腾出来,发展占用资源少、创新能力强、附加值高的高新技术产业,真正推动经济发展从制造型向创造型转变,从创业型向创新型提升,引导和促进纺织产业的转型提升,达到“印染减量提质,织造控量提质,化纤稳量提质,服装增量提质”。

3.工学并重,筑巢引风。纺织业的提升发展,需要搭建多种公共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专业化的生产服务。为此,政府扶持成立了高职院校,引进科学研究机构,大力发展壮大技术研发、产品设计、检测检验、会展、物流等现代服务业。高等职业教育在培养应用型高技能人才推进地方经济上取得显著成效,高职教育完成了《全国教育事业第十个五年计划》提出的目标,“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方面实现重大突破”,“具有中国特色和充满生机活力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初步形成”。

三、宁波的纺织服装业现今面临的竞争与挑战

宁波的纺织服装企业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面临着如此严峻的竞争和挑战:他们不仅需要经历从区域经济向全球板块经济的过渡,要在全球化浪潮中参与新经济秩序的建立。还要在一轮又一轮的市场竞争中,要求企业渡过难关甚至脱颖而出,关键在于如何再造竞争优势。一是要拥有差别竞争能力。即协调不同生产技能和整合多种技术的知识,并以此获得超越其他竞争对手的独特能力。二是要拥有可持续的竞争能力。可持续的竞争能力来自于可持续发展能力。因此,纺织服装企业要在未来的竞争中保持优势、处于领先地位,必须重视培育、发展和保持自己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而且可持续发展能力将在未来的竞争中显示出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三是要拥有创新能力。再造竞争优势,纺织服装企业必须在管理理念、经营战略、组织与制度、以及企业品牌、企业文化、信息技术、人力资源管理上全面创新。创新是知识经济和现代科学技术的要求;是市场经济和激烈的市场竞争的要求;也是企业现状和深化改革的要求。

企业必须构建自己的市场竞争优势,进一步与市场对接。所谓竞争优势就是企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所具有的能够超越或优于竞争对手的方面。这些“超越”或“优于”的根本在于企业能够比竞争对手向消费者提供更高的价值,具体表现为同等价值条件下的低成本或同等成本条件下的高价值,而且这些“超越”或“优于”还必须能够保证企业在一定时期内获得的利润水平高于本行业的平均水平。首先,“职业”,开始从企业内部同构向专业化分化发展。经过产业集聚,企业在粗放的规模发展之后,开始构建自己作为行业龙头的新体系。行业体系的基础是建立在新的行业职业标准、行业发展规则上的,因此,企业成为社会劳动制度改革的缔造者地位逐步清晰,以适应社会普遍的和谐发展的要求。同时,我们宁波纺织服装产业有规模效应的优势,也有与市场脱节的不足。依托产业、行业化发展,宁波提出了把学校办到企业、车间 的策略,但是,如何加大市场对接,对宁波的纺织服装提出了市场机制深化的要求。目前,宁波涌现了新的行业细分,加强了产业的差别竞争能力。企业协调不同生产技能和整合多种技术的知识,并以此获得超越其他竞争对手的独特能力,宁波纺织异军突起。开发和衍生多种强势产品。

根据宁波实现从单纯追求发展数量和当代人利益的传统发展模式到注重发展质量和后代人福祉的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宁波开始转移原材料基地,已经表明纺织服装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精加工、品牌化竞争已经开始。因此,要在未来的竞争中保持优势、处于领先地位,必须不断培育、发展和保持自己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而且可持续发展能力将在未来的竞争中显示出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这个意义上,宁波建立服务型教育体系,完善和落实教育、科技、文化要素参与权益分配的政策,强化知识产权的激励作用;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使拥有自主创新能力的企业在市场上充分实现其经济价值;加强舆论导向,在企业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氛围;改善科技基础设施条件,增加科研投资,提供科技支撑平台,形成技术市场与资本市场、人才市场对接和互动;加大对孵化器的扶持;完善企业科技管理体制,加大对重大技术攻关和高技术产业化扶持,从而深刻揭示出浙江的产学模式,对于区域经济社会的重大“影响力”,甚至具有“内在动力”和“原动力”的重要作用。

随着浙江产业发展由规模小而重复向集中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和主导产业转变,市场体系成为企业的重要依靠对象,重点体现为建设孕育自主创新力量的特色产业化基地,形成规模化、特色化、国际化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升级的市场竞争,就是将市场,比如义乌、绍兴,纳入产业链延伸、产业群构建的主线,以技术项目、企业、基地为主要环节,加快促进市场依托向合作开发延伸,在宁波品牌内涵化建设上集中力量,突破和掌握一批对产业发展有明显带动作用的核心、关键技术,形成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先导专业和国家项目,一批集聚效应突出的产业基地,构建龙头骨干作用的集团模式,吸纳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品牌。在以上的探索机制作用下,加大对技术的资金扶持力度,积极发展技术更新体系,推动新技术服务的发展,扩大对外合作与交流,有效利用全球技术资源,最终形成纺织服装在新技术、新产业上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全国教育事业第十个五年计划》

第2篇:纺织服装制造范文

【关键词】止血器; 压迫时间; 效果

我国每年约260万人死于心脑血管疾病,介人治疗已成为最有效的冠心病治疗手段之一。冠心病参与支架手术胜利后大约有10%~15%左右患者可能发生支架内再狭窄,因此患者应该在术后6个月内做冠状动脉造影复查[1]。支架术后为预防血栓形成,需长期服用防止支架内血栓形成的药物如硫酸氢氯吡格雷与拜阿司匹林。此类药物在复查冠脉造影减压过程中有引起穿刺点出血、渗血现象。我们在临床实践中摸索出一种改变止血器的放气时间来减少患者穿刺点出血、渗血方法,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11年1月至2012年11月行冠状动脉支架术后半年复查冠脉造影检查患者60例,男38例,女22例,年龄48~75岁,平均年龄65岁。患者桡动脉搏动良好,艾伦(Allens)实验阳性。以简单随机的方式将60例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均采用TR Band止血器。

12方法①实验组。术后3 h止血器缓慢放气2 ml,4 h再缓慢放气2 ml,6 h再放气2 ml,8 h后完全放气,观察2 h无异常后撤除止血器。如患者术肢肿胀、疼痛、麻木剧烈,术后2 h止血器缓慢放气1 ml,4 h再缓慢放气2 ml,6 h再放气2 ml,8 h后完全放气,观察2 h无异常后撤除止血器。②对照组。术后2 h止血器放气2 ml[2],4 h再放气2 ml,6 h再放气2 ml,8 h后完全放气,观察2 h无异常后撤除止血器。如在放气的过程中穿刺局部有出血、渗血情况时,立即充入同量气体加压止血, 完全放气时间达10 h。

13观察指标观察2组患者穿刺点出血、渗血发生率及止血器完全放气时间。

2结果

3讨论

冠状动脉支架术后需长期服用抗血小板抑制剂药物(硫酸氢氯吡格雷),其药物可延长出血时间,对于有伤口时止血时间可能比往常长。另外硫酸氢氯吡格雷与拜阿司匹林之间可能存在药效学相互作用,两药合用时会使出血危险性增加[3],所以支架术后复查冠脉造影引起穿刺点出血、渗血机会增加。实验组护士认真评估患者支架手术后服药情况及平时有无异常出血等情况,采取有效的止血器的放气方法,大大减少了穿刺点的出血、渗血现象及完全放气时间,避免反复充气带给患者的痛苦。

参考文献

[1]成辉恒,王东明.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的机制和防治新进展.汕头大学医学院学报,2012,25(1):5860.

第3篇:纺织服装制造范文

 

一、制定背景

我市2019年成立了市长任组长的数字枣庄暨智慧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组建了市大数据中心,印发了一系列规范性文件,建设了鲁南大数据中心、数据共享交换平台、政务云网等数字基础设施,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有了一定的基础。目前,滕州市列入省级四星级城市建设试点,其余区到达二星级标准。省工作会议后,围绕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市大数据中心结合我市实际,按照“整体设计、分步实施”原则,通过调度梳理相关部门信息化建设情况,组织开展研讨,初步形成了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思路,在前期调研、收集资料、充分论证基础上,研究起草了《关于加快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实施方案(代拟稿)》,并征求了市直相关部门和区(市)的意见建议。

二、决策依据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工作,主要领导亲自部署、亲自调度。9月份,省委常委会议、省政府常务会议先后审议了《关于加快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会上刘家义书记特别强调,这项工作非常必要,要加快进度,保质量、重实效;李干杰省长要求各市各部门抓住机遇,扛牢责任,趟路子、破壁垒、解难题,争取形成一批成果。

三、出台目的

按照全省大数据创新应用暨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工作会议要求,把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作为今后工作的总抓手,全面落实好我省《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指导意见》文件要求,加快推动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工作走在前列。

四、主要内容

第4篇:纺织服装制造范文

关键词:纺织服装业;发展历程;现状;政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416.81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4-0025-02

一、我国纺织服装业发展历程

建国60年来,我国纺织服装业通过不断的发展和进步,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其发展历程可以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首先,1952到1983年是中国纺织服装业的起步阶段。基于当时我国工业基础薄弱以及政府财力不足的现实情况,具有装备系数低、投资少、建设周期短、资金效益高、投资回收期短等优点的纺织服装业,毫无疑义地成为我国工业化过程中的先导型产业。在这个时期,政府也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政策支持,使得纺织服装工业快速发展。在这30年间,我国国有纺织服装业企业基本建设投资约为220亿元,占全部国有工业企业基本建设投资总额4.7%。纺织产业的总产值增长11.8倍,由1952年的94亿元增加为1983年的1 109亿元。这一时期包括纺织品和纺织服装在内的纺织服装业整体出口总额占全国出口总额的比重的20%以上。

其次,1983到1990年是中国纺织服装业快速发展阶段。这个阶段的标志性事件是1983年的全国取消布票,这意味着国内的基本生活用布供给不足问题得到了解决。此后,我国纺织服装业的竞争型产业特征渐渐形成,各种纺织原料逐步放开经营(棉花除外)。纺织服装业在这个时期也开始重视国外市场开发的巩固,1985年前后,我国纺织服装业提出了“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纺织的外贸依存度开始逐年提高。同时,随着投资主体多元化,纺织业乡镇企业和三资企业发展迅速。这一时期,纺织服装业经济增长速度进一步提高,1983-1990年纺织服装业总产值累计达到14599亿元,纺织服装对外出口占全国对外出口比重平均达到了25%左右。

最后,1990年至今是中国纺织服装业的结构调整阶段。我国纺织服装业总量过剩和结构不合理的矛盾日益显现出来,经济效益下降,特别是一批国有纺织企业陷入严重困境。由于加工能力的过度膨胀,90年代纺织产品总量过剩和结构不合理的矛盾逐步凸现出来。加之纺织纤维原料发展滞后导致原料价格上升,致使纺织企业经济效益下滑,国有纺织企业1993年出现净亏损,1996年净亏损高达83亿元,1997年亏损45亿元,1998年亏损20亿元。我国纺织服装业进入艰难的结构调整时期。为此,纺织服装业从1993年起,积极实施控制总量、优化存量、转化机制、减员增效等改革措施。1997年,中央把纺织业作为国有改革解困的突破口,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1997年至1999年,纺织行业积极进行改革、调整和重组,控制总量,优化存量,转换机制,减员增效,下岗分流,努力遏制纺织经济效益下滑的局面,促进纺织服装工业逐步摆脱困境。经过全行业调整和发展,大中型国有纺织企业在1999年实现扭亏并盈利9.5亿元,在此之后,纺织业逐步走出困境,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

加入WTO至今,纺织行业进入了产业结构升级、产业优化发展的新阶段,在国内外需求的拉动下,纺织服装业虽然在全国工业总产值和全国对外出口中所占的比重有所下降,但纺织服装业总产值和出口的增长率仍保持在较高水平。

二、我国纺织服装业发展现状分析

2005年以来,全球经济继续回暖和我国国民经济的稳定增长,使得国际、国内市场对纺织品服装的需求不断扩大,纺织服装业得到了更大的空间发展。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世界纺织产业格局调整使产业竞争加剧并趋于复杂化。贸易摩擦加剧、人民币升值形成的新挑战,棉花和石油涨价又增加了企业经营难度。复杂的局势和严峻的挑战双重压力下,2005以来我国纺织品进出口贸易总额占全国商品进出口贸易总额的比例出现下降的趋势。与此同时,面对 2009年全球性金融危机后续影响导致世界贸易额下滑12%,中国外贸进出口总额同比下降13.9%,出口下降16%的严峻形势时,纺织服装业出口占全国商品进出口贸易总额的比重达到13.89%。我国纺织服装业完成了1 670.24亿美元的出口,其中纺织业出口599.73亿美元,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出口1 070.51亿美元,尽管增速分别下降了8.4%和11%,仍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尽管纺织服装业进出口额在全国行业中所占的比重呈下降趋势,但是在全国所有行业中,纺织服装业仍然是我国出口创汇的主要项目之一,2005―2008年间纺织品服装进出口贸易额继续呈逐年递增趋势,2008年纺织服装业贸易顺差高达1650.6亿美元,占我国贸易顺差总额的55.4%,对拉动全国贸易顺差有着其他行业无法替代的作用。

根据2005―2009年纺织服装业出口数据与全国出口数据绘制的对比示意图(图1),可以清晰地看到纺织服装业在我国出口中所占的比重以及变化。

在图1中我们可以看2005―2009年间,伴随着我国整体经济的增长,纺织服装业在我国出口总额中所占的比重始终维持在10%左右,纺织业出口总额自2005年以来一直维持在1 000亿美元以上的较高水平,其对推动我国的出口的不断发展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2009年,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纺织业出口增幅下降8.9%,远低于出口降幅16%的全国平均水平,这表明纺织服装业的出口对与我国在全球性金融危机中维持一定的出口增速起着一定的缓冲作用

同时,尽管质疑纺织服装业已成为夕阳产业并主张缩减其在国民经济中比重的声音不断,但目前纺织服装业依然是我国最重要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之一。截至2008年末,在全国工业行业从业人员数的前十类行业中,我国规模以上纺织业从业人员804.6万人,占工业行业全部从业人数的6.8%,排名第二位;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的从业人数640.9万,在全部工业行业中排名第五位;纺织服装业全部从业人数占全国工业行业从业人数的12.3%。纺织服装业对于吸纳社会劳动力,解决就业压力起着巨大的缓解作用。

根据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的数据,2009年而纺织行业增加值增长率在全部工业行业中排名第六位,这说明纺织服装业在我国主要工业行业中仍有较强的生命力。但同属纺织服装业大类的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却未能出现在排行榜上,显示出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的增长活力较纺织业差。

纺织业在自身规模大、从业人员多、行业历史长的情况下能够与其他发展势头迅猛的行业进行竞争,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纺织业并不能说是所谓夕阳产业,而是在全部工业行业中仍然具有较强的生命力和产业竞争活力的行业之一。但也要看到,在纺织服装业内部,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的行业活力不及纺织业。

三、结论与政策建议

针对我国纺织服装业未来的发展,本文试图从政府和产业两个层面提出政策建议,以帮助改善我国纺织服装业国际竞争力的弱势环节,强化优势方面,促进我国纺织服装业在新时期继续快速健康发展。

首先,政府层面上应该完善纺织业外部运行环境。政府应加快纺织企业的结构调整,在培植优势产业、优化产业结构调整中,政府在一定程度上通过国家干预,有计划、有步骤地运作实施;间接地通过制定产业政策对行业协会进行引导,通过行业协会的调整,同时促进纺织品的精加工能力,促进纺织品结构升级;大力扶持企业的研发与创新精神,为纺织业创造良好的创新氛围,奖励创新人才,鼓励有创新的企业;促进体制不断创新,对传统纺织行业进行体制创新有助于为纺织产业的升级提供坚实的制度基础和有效的运行机制。

第5篇:纺织服装制造范文

[关键词] 纺织服装进入英国

中国加入WTO后,中英贸易是两国关系中最为广阔的合作项目。英国有比较好的投资环境,基础设施非常先进,商业法律法规也十分完善。英国又是欧盟中最大的纺织品服装市场之一。英国市场统计显示,市场年销售规模在300亿~310亿英镑。2002年英国成衣销售增长约3.4%。国外进口服装约占英国服装市场的54%[1]。而且英国的经济以私有企业为主体,而制造业仅占五分之一,近年来英国纺织服装业发展速度减缓,而进口则逐年递增。因此,与英国在纺织品服装方面发展稳固长久合作关系对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大有好处。

一、英国纺织服装市场现状分析

1.英国国内纺织业概况

纺织业为劳动密集型产业,为减少劳动成本,英国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逐渐将该行业的生产向劳动力低廉的第三世界国家转移或转产,国内多为100的中小型企业纷纷倒闭,致使国内纺织业就业人数减少。到20世界末基本上只保留了一些国内的名优产品,这些大企业如:伟业拉成衣(COATS VIYELLA)、考托尔兹纺织(COURTAULDS TEXTILES)、达威森国际(DAWSON INTERNATIONAL)。现在英国已经由一个纺织品服装生产净出口国变为净进口国。

2.英国纺织服装市场需求

英国人平时喜欢穿的整整齐齐,西装革履,周末才换上休闲服装。所以英国人大多数时间里穿得是正装,名牌高档服装(如AUSTIN REED,JAEGER,EPISODE,BURBERY等)仍有广阔市场,同时也可以看出英国人对服装品质要求很高。英国地处岛国,常年多雨水,所以新产品(如涂层防雨服装)仍有广阔市场,休闲服也很受欢迎。低档服装主要靠进口,这正是我国服装出口的强项。从纺织产业看,英国毛料质量较好,销量较大,生产毛料的工厂效益也比较好;但用于生产中低档服装的布料(棉坯布或涤纶布)需求较大。

3.纺织服装产品进口状况

进口对英国的织服装工业来说起着重要的作用:第一,为制造业输送原材料;第二,为加工业提供成品。国外进口服装约占英国服装市场的54%,英国主要进口服装有:套衫、T恤衫、各种裤子、女外衣、衬衫和滑雪服等;纺织品有:棉线、棉布、地毯、天然纤维、针织布料、化学长丝等。进口量增加较多的有:女内衣(166.4%)、套头衫(25.1%)、针织布(34.3%)、地毯(12.6%)。英国很受欢迎我国的纺织服装产品。

二、走进英国市场的对策研究

英国经济发展对外有很高依赖性,所以特别重视和倡导一个完全自由的贸易体系。虽然对外贸易法规,采取欧盟共同政策,但是总体上英国政府对企业从欧盟以外国家进口或者出口无限制,这为顺利进行国际贸易创立了良好市场环境。

综上所述,英国国内有广阔的纺织服装市场,而且英国政府也为外贸企业提供了良好市场环境,那么中国的纺织服装企业如何走出去?将是我国服装企业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所以笔者针对制约我国企业竞争力的内在因素以及对英国的民族特色的理解和分析,为我国纺织服装产品顺利进入英国市场提出一些对策:

1.提高产品的品质

英国人很注重产品的品质,所以对于服装产品品质要求也很高。我国的纺织服装业以劳动密集为特征,多年来在国际纺织服装舞台上,中国主要扮演着加工者的角色。所以我国企业一定要注重服装产品的质量,因为英国人对于低档产品的质量要求也很严格。在英国高档品牌服装很受欢迎,而中国纺织服装产品很多,但是都是贴牌,没有自己的品牌。所以我们的企业要努力打造自己得品牌,争取做到世界级品牌。

2.建立自己的销售渠道

加入WTO后,中英合作更加密切,而且英政府也为外国企业在国内投资提供了良好的市场环境。所以我国的纺织服装企业应该在提高质量和创立自己品牌的基础上,到英国建立我们中国品牌的专卖店。只有创立自己的销售网络才不会一次次在国际贸易中受制于人。同时力争进入英国纺织服装销售主营渠道,与英国较大的商业集团,进口商建立联系,通过主营渠道在英国分销我国的纺织服装产品。

3.提高产品的附加值

我国纺织服装业以数量增长模式已经不可行了,已没有竞争力。要求企业结构优化,结构要调整,向高附加值方向努力。并且英国的纺织服装行业现在成为了英国的再生行业,重视商展与科研开发相结合,努力学习并掌握经营产品的生产管理技术和品质控制技术,都是我国值得借鉴的。另一提高产品附加值的途径就是拓展中国纺织服装行业国际竞争力相关服务产业的发展。因为服装行业的核心不再是制造业,欧美很多国家把它更多的变成了服务行业,真正的缝合和制造加工过程,在整个纺织服装价格成本的比例越来越低。

4.了解英国的技术法规和标准

1903年英国制定了世界上第一个国家标准,时至今日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可以说英国标准体系是世界上最为古老和健全的标准体系。英国标准协会(British Standard Institution)为全球首家发行质量管理体系标准BS 5750的机构。但是纵观2005年欧盟贸易磨擦可知技术贸易壁垒将是我国纺织服装企业走出去的又一大障碍。因此学习英国的技术法规和标准。一方面,有利于我国企业走出去,减少经济损失;另一方面,有利于完善我国的标准体系。

第6篇:纺织服装制造范文

1.CEES调查介绍

该调查于2012年开始策划实施,历经3年的问卷设计研讨。2014年10月至2015年5月经过了共计5次实地仿真式调查。2015年8月底完成全部调查。

克服了进入企业、获得经营数据、员工现场填报和数据回访等一个又一个难关,平均每份问卷投入的时间达到28天。

2. 2016年CEES调查数据的基本情况

(1)样本数量

在2015年广东省570家企业问卷的基础上,本次调查覆盖湖北、广东两省。共收集1168家有效样本,其中湖北542家、广东622家。

(2)样本信息

有效收集调查样本2013―2015年的财务绩效、企业家精神、生产情况、管理效率、销售与出口、研发创新、质量竞争力、人力资源等维度的3年面板数据。对广东企业问卷,形成了有效的追踪样本。

2016 CEES调查的样本分布

(3)行业分布

本次调查有效覆盖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4754―2011)二维行业代码所示的27个行业,涵盖除废品加工(代码42)、设备修理(代码43)以外的全部二维行业。

经一周时间的问卷阅读、数据清洗、描述性统计与问题提炼,在企业经营质量、经营状况、发展模式转型、全要素生产率驱动、劳动力结构变化、企业家创新精神、质量创新主动性、企业管理效率、企业成本变化以及制造业行业的“泡沫化”危机等10个维度得出了新的总体发现。

二、湖北省纺织服装产业基本情况

1.样本数量

共计随机抽取湖北省13个城市、20个县级区域的164家纺织服装企业,成功调查企业103家、696名员工,收集了41万余条调查数据。企业受访率为62.8%,问卷完整填报率达78.42%,抽样误差率严格控制在1%以内。

2. 样本企业状况

根据调查结果,2015年我省被调查的纺织服装企业中,停产企业有15家,占比14.56%。企业平均存续时间为10.29年。从企业所有制类型看,抽样企业中的民营企业占比为77.67%,外资企业占比为15.53%,国有企业占比为6.8%。

3.样本企业经营利润状况

2015年我省纺织服装产业中,盈利企业的占比为76.7%,亏损企业占比为23.3%。平均每家企业的工业总产值为13505.43万元,销售额为9981.83万元,利润为671.33万元;较2014年分别增长6.93%、-16.09%和15.71%。平均销售利润率为1.66%;劳动生产率为13.18万元,较2014年增长了50.46%。

4.劳动力和工资状况

我省纺织服装产I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为9.93年(初中水平)。2015年平均每家企业的就业规模为411人,较2014年下降4.63%,其中:中高层管理者占比6.69%,增长7.43%;普通管理人员占比6%,下降0.12%;技术设计人员占比3.96%,增长2.13%;一线员工占比77%,下降0.38%。劳动力月平均工资水平为3317.34元,其中:中高层管理者平均工资5277.53元,技术研发人员平均工资3367.04元,普通管理人员平均工资3005.11元,一线工人平均工资3059.08元。

5.样本企业投资状况

2015年我省纺织服装产业中,40.78%的企业有新增投资行为。固定资产净值为4020.67万元,增长1.88%。2015年企业平均固定资产投资额为1634.34万元,增长14.29%;单位土地投资为21.8万元/亩,单位土地产值为344.56万元/亩。

6.样本企业创新状况

我省23.3%的纺织服装企业设立了独立的研发部门,27.18%的企业有研发支出,三年年均支出为161.14万元,年均复合增长率5.94%。

7.样本企业进出口状况

从出口来看,我省纺织服装企业有出口行为的占25.74 %,平均出口额为16693.36万元;企业平均出口目的地为10个,2015年有新增出口目的地的企业占比为16.67%;使用进口中间品的企业占比为2.91%。

8.样本企业成本状况

从成本来看,2013―2015年我省纺织服装企业的平均主营业务成本为6727.71万元,年均下降0.58%。其中:原材料支出年均4074.41万元,占比60.56%,年均上升2.99%;总工资成本支出年均1214.69万元,占比18.06%,年均上升12.16%;折旧年均426.8万元,占比6.34%,年均上升13.33%。社会保障支出432.07万元,占总工资成本的35.57%。

三、基于调查结果的产业现状及分析

1.产业发展质量正在发生向好的趋势性变化

(1)相对于工业总产值和销售的平稳增加,企业利润增幅明显。

产业发展质量的主要目标就是实现更高的效益,也就是以更少的要素投入获得更多的产出,一般性的研究是以利润的相对增速来反映产业的发展质量状况。调查数据表明,2013―2015年我省纺织服装产业的平均工业总产值的年均复合增长率为6.84%,高于湖北省制造业平均水平4.08个百分点;企业平均销售收入年均增长率为2.83%,与湖北省制造业平均水平大致持平。另一方面,所实现的利润总额平均增速为14.35%,高于湖北省制造业平均水平10.56个百分点,其增速分别是工业总产值、销售收入的2.1倍和5.1倍。

(2)劳动生产率近三年稳中有升。

劳动生产率上升,是产业发生向好趋势性变化的一个重要表现。根据调查结果,我省纺织服装产业的劳动生产率从2013年的人均8.47万元,增长到2015年的人均13.18万元,年均增长率为26.94%。这一增长率高出湖北省制造业增长率24个百分点,也是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的1.91倍。

(3)产品质量阶梯不断延长。

调查数据表明,驱动我省纺织服装产业发展质量提升的原因之一来自于产品质量的提高。质量阶梯越高,代表产品质量越能满足市场需求,其质量水平也越高。调查数据显示,目前我省纺织服装中等价位产品生产的比重最高(达50.13%),高价位产品的比重达到28.45%,两者之和接近78.58%,高于湖北省制造业平均水平约9个百分点。可以说,湖北纺织服装产业依靠开发新品种、开发高价位产品,已初步摆脱了低质低价的质量定位。

2.产业质量盈利型发展模式的优势开始凸显

(1)企业发展模式和效益的分化较为明显。

一部分企业的发展更加注重创新、人力资本和质量的投入,利润增速较少受到宏观经济增速下滑的影响,呈现出“质量盈利型”的模式,其工业总产值的3年平均增速为13.54%,销售收入年均增速为7.04%,利润年均增速为33.25%。另一部分企业的发展则仍然依赖资本、劳动力等传统要素的驱动,利润增长受制于宏观经济的波动,呈现出“速度盈利型”的模式,其工业总产值的年平均增速为0.23%,销售收入和利润甚至为负增长。

(2)发展理念和人力资本的差异是造成分化的两大原因。

首先,发展理念的差异是致使企业发展分化的主要因素。“速度盈利型”企业中33.33%的企业认为,外部市场需求是影响企业经营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这一比例较质量盈利型企业高出近25%。

其次,人力资本质量的差异,也是导致企业发展分化的重要因素。“质量盈利型”企业的技术和设计人员占比为5.42%,而速度盈利型企业的占比仅为2.5%,前者是后者的2倍还多。

(3)出口的学习效应较为显著。

相关理论表明,出口行为的学习效应能显著拉动企业的投入产出效率。我省纺织服装产业中,有出口行为的企业占比为25.74%。从对比来看,有出口行为的企业年均利润额为726.59万元,其利润额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12.84%;而没有出口行为的企业,其年均利润额为264.73万元,利润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8.45%。

3.已形成较为合理的产业结构

(1)产业的市场化程度较高。

根据调查数据,在我省纺织服装产业中,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占比分别为77.7%和15.5%,国有企业占比6.8%。较高的民营企业占比表明,该产业具有依靠市场化机制传导信息的能力和资源配置能力,企业的进入退出壁垒相对较低。

(2)形成较为合理的产业链结构。

根据调查数据,我省纺织服装产业中进行原材料种植的企业占比6.38%,进行纺织服装生产机器制造的企业占比2.14%,进行面料加工的企业占比31.91%,进行服装成品生产的企业占比59.57%。加之我省属于我国著名的棉产区,因而构成覆盖棉花种植、纺织原料、织物织造、服装生产的湖北纺织服装产业链。

(3)区域化集群优势突出。

湖北纺织服装产业的企业,49.51%的企业位于开发区或工业园,14.85%的企业原材料供应商在本地,本地市场(本市、本区或本省)为主要销售市场的企业占比为15.84%。

沿江汉平原的棉花产地,我省形成了武汉女装、黄石商务男装、潜江户外运动装、仙桃无纺布、汉川制线业等纺织服装的特色产业集群,产业集聚的规模效应较为突出。

4.支撑创新发展的要素投入和制度环境“双提高”

(1)企业平均固定资产投资呈增长趋势。

2013―2015年我省纺织服装产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呈增长趋势,年增速为14.13%,比湖北全省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速高0.6个百分点。据y算,平均每家纺织服装企业用于购买机器设备投资约为1046.20万元,其中49.0%用于购买国外机器设备。

(2)质量要素投入有所增加。

本次调查表明,我省纺织服装产业对质量要素投入的重视程度明显增强。突出表现为:27.18%的企业有专门的研发支出行为;32.04%的企业参与了产品质量标准制定(含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71.84%的企业购买了用于产品质量检测的设备,平均企业质量检测人员数量约为14人,近三年有9.71%的企业引入了来自发达国家的质量检测设备。

(3)主动加强员工在职培训的力度。

与正规学校教育相比,在职技能培训是着眼于提升员工实际工作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调查表明,我省纺织服装产业72.8%的企业对员工进行了高于10天的专业技能培训,93.2%的企业对员工进行了入职培训,平均每家企业对入职员工培训20天。从企业的经费支出看,2015年企业用于员工教育的支出约为11.51万元,近三年的年均复合增长率为7.9%。

(4)“干中学”机制逐渐形成。

创新理论的研究表明,创新动能的发挥,除研发投入以外,更重要的是来自于创新方法的创新,“干中学”机制是创新发展的根本性制度保障。本次调查发现,我省纺织服装企业的不同层级人员,每周交流质量改进的次数为3.21次;基层员工每周开展质量故障讨论与改进的次数为3.0次;40.86%的员工每月都会进行与工作业务相关的非正式讨论,频率为每月4次。可以说,企业内部研发交流频繁,有效推进了创新知识生产与企业内部的创新知识扩散。

5.技能型专业人力资本的创新优势明显

(1)劳动力总量减少。

经济新常态的核心,就是低成本劳动力红利的消失。调查数据表明,随着人口转型“刘易斯拐点”的到来,劳动力供给总量已呈现下行趋势,我省纺织服装产业也表现出了这一趋势特征。根据调查数据,该产业雇佣的劳动力总量从2013年的40449人,下降到2015年的38888人,年均下降1.61%。

(2)本地化的专用性人力资本资源较强。

技能型专用人才,对纺织服装这一传统制造业的质量创新有着决定性的作用。根据调查结果,我省纺织服装产业劳动力的受教育年限较为稳定,平均学历为初中,低于湖北省制造业的平均水平(接近中专),工人的平均年龄约为49岁,高于全省制造业平均水平4年。但是,他们在纺织服装行业工作的年限平均为11.2年,高于全省制造业平均水平约3年。可见,我省纺织服装产业的劳动力,虽已呈现较为明显的老龄化特征,但由于在本行业工作时间较长,劳动力的专用性人力资本较强。调查还显示,我省纺织服装企业的劳动力80%以上主要来自企业周边乡镇,农村剩余劳动力就近转移和闲时做工的特征较为明显。

(3)高技能型劳动力的需求和价值不断攀升。

根据调查数据,在劳动力供给总量趋于饱和的前提下,我省纺织服装产业对一般性管理人员需求趋于下降,但对高技能劳动力的需求正在显著上升。

湖北省纺织服装产业对技能型劳动力的雇佣比例在不断增长。2013年具有职业资质的一线员工占比10.77%,2014年占比11.37%,2015年占比达到12.41%,年均复合增速约为7.38%。

技能水平越高,工人的工资水平越高。具体来看,高技能劳动力的工资水平2014年为4561.53元/月, 2015年上升到5114.37元/月,年均增长率为12.12%;具有职业证书工人的工资是4119.86元,研发设计人员工资约为4788.48元,他们分别是没有职业证书工人工资(3140.24元)的1.3倍和1.5倍。

6.企业家整体能力亟待提高

(1)60后企业家占比相对较高。

企业家的年龄作为其个体特征的一个重要变量,能反映企业家的阅历、经验积累和心智成熟程度。根据调查结果,我省纺织服装产业的企业家平均年龄为47岁;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3.4年(高中水平);企业家的工龄平均为26年,其中在纺织服装行业工作的年限为19.37年,在本企业工作的年限达11.53年。这表明我省纺织服装产业的企业家,一方面在该行业的工作经验较为丰富,另一方面也较易出现“中年创新瓶颈”。

(2)创新意识和资源配置能力仍需提高。

企业的研发行为、进口中间品、机器设备采用等指标,可反映企业家的创新意识和资源配置能力。调查数据显示,我省纺织服装产业的平均研发强度为1.33%,比湖北省制造业的平均研发强度(2.12%)低0.79个百分点;采用进口中间品、国外机器设备等创新要素的企业占8.74%,低于湖北省制造业平均水平8个百分点。尤其是国际化程度所代表的学习能力不足,具有外资企业工作经历的仅占9.82%。

(3)企业家的整体冒险精神不足。

相当一部分企业仍从事着本地化的低附加值加工贸易,产品更新周期相对较长,2013―2015年推出新产品的企业占比29.13%,比全省制造业平均水平低11.9个百分点。

7.创新意识和投入不足成为发展最重要的制约因素

(1)发展仍依赖于外部的市场需求和低成本劳动力优势。

针对企业管理者的调查表明,分别有28.70%、15.85%的企业认为外部市场需求变化、劳动力成本上涨是妨碍企业经营发展的最重要因素,两者占比超过44.55%。与之形成对比的是,仅有4.23%的企业认为创新能力是影响企业经营发展的决定因素。这说明现阶段我省纺织服装产业仍较为关注外部市场需求状况,相当数量企业的发展模式仍较为依赖于外部的市场需求,而对内生增长动力的重视程度相对较弱。

(2)研发支出和研发强度仍在底部徘徊。

研发投入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最为直接的体现。调查表明,我省纺织服装产业中有8.82%的企业为高新技术企业,仅为全省制造业平均水平的33.2%;企I的平均研发设计人员约有4人,仅为全省制造业平均水平的6.3%;有27.4%的企业有研发支出,近三年平均每家企业的研发支出为161.14万元,是全省制造业平均水平(924.12万元)的17.4%;23.3%的企业成立了独立的研发部门,比全省制造业平均水平低12.6个百分点。

(3)产品更新周期较为缓慢。

创新的结果,可从产品的更新升级速度加快、周期缩短来反映。我省纺织服装产业的产品升级周期相对较短,2015年企业新产品更新周期平均为9.1个月,低于湖北省制造业平均水平两个月。虽然我省纺织服装产业有一部分企业进行的是面料加工,面料的产品升级周期相对较长,但是这一更新周期仍然偏低。此外,63.11%的企业检测设备的第一大产地在国内,国外检测设备的使用比例仍然偏小。

8.纺织服装产业仍受制于传统的发展模式

(1)企业规模偏小且偏重于内向型的加工贸易商业模式。

其一,我省纺织服装产业的企业规模平均为411人,绝大部分为中小企业,具体来看:中小规模企业占比97.08%,大企业占比仅为2.92%。

其二,偏重内向型的加工贸易商业模式,加工贸易型企业占比42.86%。有出口行为的企业占比为25.74%,超过50%的出口企业处于“微笑曲线”的底部。同时,产品销售到外省的比例较高,本地市场(本市、本区或本省)为主要销售市场的企业占比为15.84%,外省为产品主要销售区域的企业占比则高达58.42%,后者为前者的3.6倍。

(2)品牌塑造意识和服务能力较弱。

从企业所拥有的品牌数量看,仅有32.04%的企业有自己的品牌,且企业拥有品牌的数量平均约为1.53个,自主打造的品牌数量约为1.29个,在调查的103家企业中仅有一家企业收购国内外品牌。从企业的服务能力来看,仅有45.63%的企业有售后服务,每家企业的售后服务人员平均约为5人,近三年每年售后服务支出约为18.13万元。15.53%的企业建立了客户数据库,对顾客数据分析的频率为3.19次/周; 8.74%企业建立了库存管理信息系统。以上数据均明显低于全省制造业的平均水平。

设立产学研合作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建设专项资金,支持本地知名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在企业、工业园区等组建转化基地,支持开展成果转化、中试试制、产业化推广等活动。另一方面,应建立企业研发机构专项资金,支持开展产学研合作,组织关键技术攻关、重大成果转化、试验设施建设、服务平台建设及创新人才培养等活动。

(4)构建“湖北纺织服装人体设计大数据库”公共服务平台。

建议由湖北省纤检局牵头,建立全省人体体型基础数据库公共服务平台,向我省纺织服装企业免费开放。同时,通过财政补贴的方式,鼓励该产业的企业加大定制化服装的生产,对这一人体体型数据库公共平台的数据进行补充和更新。

4.以政策改革激发产业创新的内生性投资

(1)鼓励企业加强技术改造和技术研发力度。

拓展企业创新融资渠道,通过担保补贴、风险补偿、贷款贴息等“组合拳”方式助推企业加快技术升级改造。进一步加快产业技术研发创新的步伐,提升企业技术创新的积极性,使产业的研发强度切实提高。

(2)引导企业加大智能化投资。

按照《中国制造2025湖北行动纲要》的发展战略,加快纺织服装产业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工程、智能化技改工程、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等工程的实施,推动纺织服装产业的智能化转型。一方面,在纺织服装产业较为集中的地区,特别加大对面料和服装生产企业的投资。另一方面,顺应制造I和服务业融合发展的新趋势,鼓励现代制造业和传统制造业相融合,通过服务化投资增强纺织服装产业的全要素增长能力。

(3)加大打造湖北服装的“国民品牌”,依托大数据助推产业向微笑曲线的两端跃升。

第一,选择我省发展潜力较好的纺织服装重点企业,引导其重点打造“国民服装”,即引导企业通过产品质量的提升,打造拥有强大市场竞争优势、高质量、高性价比,并能够为广大消费者居民所广泛购买的服装。

第二,围绕“国民服装”打造完整的品牌价值链。通过湖北服装文化节等一系列软文化的品牌工程建设,彰显湖北服装传统优势产业的品牌魅力与文化魅力。

第三,引导企业以市场需求的大数据导向来进行产品生产。以产品生产的大数据来满足质量,以质量的大数据来适应市场需求,形成纺织服装产业生产、销售的一体化商业模式。

5.尽快推动纺织服装产业转向质量盈利型模式

(1)全面推行企业质量战略。

组织企业进行质量创新战略的专题培训,使其具备系统的质量创新能力。使企业家加快从“速度盈利型模式”向“质量盈利型模式”的转变,逐步形成具有创新意识的企业家精神。同时,为企业家的质量创新提供一定的方法与路径,如质量需求挖掘、质量政策识别、标准能力、质量信用、质量文化等方面的内容。为我省纺织服装产业质量盈利型模式的形成打造一批高素质的企业家队伍。

(2)全面推进以团体标准为核心的标准创新体系。

团体标准是企业或企业联盟自主制定、自主使用的高于国家规定最低安全标准的一类标准,目前发达国家大部分企业主要采用的是团体标准。构建服务这些纺织服装行业及细分领域的团体标准,掌握在这些行业领域的标准话语权,提升湖北纺织服装产业竞争实力,发挥团体标准对企业转向质量盈利型模式的引领作用。

(3)加快面向消费者的比较试验服务。

商品比较试验在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的发展已经比较成熟,该组织主要按照消费者的需求,提供专业化的第三方质量比较信息,同时消费者为了获得这类信息需要支付一定的成本。建议我省可参照德国的TEST(《检测》)、美国的消费者报告等成熟模式,率先引入比较试验组织。利用现有的生产、技术和检测优势,率先打造一批全国领先的“服装比较试验”服务机构,为我省纺织服装产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信号传递机制。

6.健全“干中学”机制提升纺织服装产业的创新能力

(1)发展服务纺织服装产业的各类竞争性社会组织。

一方面,政府应从纺织服装产业的各类社会组织中退出,鼓励企业家成立商会、企业家协会等各种不同类型的社会组织,由企业家自我管理、自我发展,自发地组织企业家之间的交流活动。

另一方面,鼓励社会组织之间的竞争,企业家通过“用脚投票”的方式自由选择参加不同类型的社会组织,同时要建立社会组织的退出机制,对于不适应市场需求的社会组织,应通过一定程序让其退出。

(2)建立“湖北纺织服装创新电子化集市平台”。

以公共财政为企业搭建有利于创新创业知识交流分享的网络平台,让企业家、科研人员、投资人、创业者等各类人员有更多的机会进行零距离线上交流。让企业家与其他各类人才能够通过互联网来实现思想的碰撞,观点的交流,以进一步拉动我省纺织服装产业企业家“干中学”的实践。

第7篇:纺织服装制造范文

1. 新发展要增强对中国纺织工业由大变强的自信。

(1)世界第一大纺织服装生产国地位来之不易。中国纤维加工总量占世界纤维加工总量的比重在1980年是10.66%,2000年是22.81%,2014年是55.56%。1980年之后34年中世界纤维加工总量增长5800万吨,中国增长4659万吨。19802000年这20年在发达国家对中国采取歧视性贸易政策条件下,中国以2倍于世界的平均速度增长,中国增长量是世界增长总量的1/3。20012014年这14年,中国加工量增加3640万吨,世界除中国以外的国家和地区的纤维加工总量下降了603万吨。中国纤维加工产业是包括棉、毛、麻、丝、化学纤维、服装、产业用纺织品、家用纺织品等各种行业的完整的产业体系,其中每一个行业的总规模都位居世界前列。同时,纺织机械行业和纤维加工产业一体化发展,成为中国纺织服装产业持续高速发展的一大特色。这14年中国人均GDP从2001年的1020美元上升到2014年的7485美元,其在国际地位从低收入国家上升到中等国家行列,中国纺织服装产业非但没有因为国民收入进入世界中上水平而转出和萎缩,反而持续做大,显然,持续进步的因素使中国纺织服装产业比较优势不断提升。

全球人均纤维加工量,2000年是9.85千克/人,2010年是11.41千克/人,2014年是12.34千克/人;中国人均纤维加工量,2000年是10.73千克/人,2010年是30.8千克/人,2014年是36.55千克/人。在中国之外的全球人均纤维加工量,2000年是9.61千克/人,2010年是6.72千克/人,2014年是6.75千克/人,中国人均纤维加工量与世界扣除中国之外的人均纤维加工量之比分别为:2000年是1.12倍,2010年是4.59倍,2014年大约是5.42倍。这既是我国纤维加工产业发展的巨大成就,同时也是新时期中国纤维加工产业升级的重要基础和发展潜力所在。

(2)作为世界第一大纺织服装出口国的竞争优势明显。2000年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额占世界14.81%,2008年上升到30.28%,2013年继续上升到37.07%。

(3)纺织品服装出口贸易顺差对全国国际收支平衡贡献最大。从1981到2014年全国货物贸易累计顺差24945.43亿美元,其中纺织服装累计顺差24810.01亿美元,占全国99.46%。

“六五”期间,全国商品进出口贸易逆差123亿美元,纺织品服装进出口贸易顺差171.94亿美元,扣除纺织部分全国则是逆差295亿美元;“七五”期间,全国贸易逆差213.5亿美元,纺织品服装贸易顺差420.89亿美元,扣除纺织服装部分全国则是逆差634.39亿美元;“八五”期间,全国贸易顺差223.5亿美元,纺织品服装贸易顺差868.91亿美元,扣除纺织部分全国则是逆差645.41亿美元;“九五”期间,全国贸易顺差1494.5亿美元,纺织品服装顺差1548.44亿美元,扣除纺织服装部分全国则是逆差53.94亿美元;“十五”期间,全国贸易顺差2125.38亿美元,纺织品服装顺差3351.62亿美元,扣除纺织服装部分全国则是逆差1226.24亿美元;“十一五”期间,全国贸易顺差11171.84亿美元,纺织品服装贸易顺差8029.80亿美元,扣除纺织服装部分全国则是顺差3142.04亿美元;“十二五”前四年,全国贸易顺差10266.81亿美元,纺织品服装顺差10128.41亿美元,扣除纺织服装部分后全国顺差只有138.4亿美元,这就是纺织的贡献。

实践证明,中国建成纺织大国的历程始终伴随着产业进步,成为中国工业化进程的一个缩影,中国市场化改革不断地激发产业的活力和内生动力,一方面不断地自我调整、自我改造,另一方面不断扩大跨国合作,吸收先进技术与管理。生产力不断进步、产业组织方式不断改进、劳动生产率持续提高,这是纺织服装产业之所以成为中国最大的民生产业、国际竞争优势产业、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根本原因所在。金融危机过后,重振制造业和实体经济已成为欧美发达国家的共识,美国以《制造业行动计划》为标志的“再工业化”,欧洲的《未来工厂计划》和德国的《工业4.0》规划都提醒我们,一定要珍惜中国工业化已取得的重大成果,要增强自信,站在新的起跑线坚持向纺织强国目标奋斗。

我国第三产业的崛起是中国工业化发展到中后期的必然结果,但在新常态下,它的发展和提升同样面对新的挑战和新的机遇。要思考在新常态下如何调整三产结构,提高三产劳动生产率;如何在新的产业革命和云经济条件下发展现代服务业,促进三产结构升级。2013年中国三产增加值首次超过二产。但按劳动生产率来比较,三产人均创造增加值(现价)只是二产的82%。2013年按可比价,二产增加值增长7.8%,就业人数同比减少0.31%,劳动生产率提高8.14%;三产按可比价,增加值增长8.3%,就业人数同比增加7.03%,劳动生产率增长1.19%。2013年纺织服装业贸易顺差达2645.30亿美元,而服务贸易却是逆差1185亿美元,与2010年相比,纺织工业贸易顺差提高了38%,而服务贸易却是逆差扩大5.4倍。

2. 实现新发展,需要加速推动以现代制造技术、制造系统、制造范式为突破口的产业转型升级。

落实《中国制造2025》规划精神,纺织服装产业转型升级需抓紧做好以下三个层面的工作:工业基础技术全面升级、前沿技术全面拓展、构建基于物联网的云制造系统。

(1)工业基础层面的升级要注重基础材料、基础工艺、基础装备与专用基础件等技术的突破。

化学纤维是中国纺织工业从大变强最重要的基础材料。目前,中国纤维加工总量已占世界55.56%,其中化学纤维使用量已占全国纤维加工量的82%。化学纤维生产是中国当代纺织工业技术和资金密集度最高的行业,其生产流程已基本实现CIMS系统,处在大规模连续化生产、高水平检测与自动控制、高质量稳定生产、低耗低排放低成本运行状态。其产业升级的目标是适应对全球化市场快速反应,加速高仿真、高性能、高新功能及高功能复合等差别化新品种以及绿色加工的研发和产业化。实现基于分子结构设计、多种结构调整的分子技术,和对生产过程、工艺质量、设备运行等状态进行在线智能传感检测分析,工艺在线优化与控制,在CIMS系统基础上建立企业资源计划管理(ERP)系统、产品数据管理(PDM)系统平台。

所谓纺织基础工艺升级是指纤维加工产业链上各主要环节的常规工艺技术,主要包括纺前加工、纺纱、织造(梭织、针织等)、印染及后整理、非织造、产业用纺织品、家用纺织品、服装等工艺技术的升级。这里除印染及后整理是以化学过程为主的流程型工艺外,其他大多是以物理过程为主的离散型工艺。对印染及后整理工艺的数字化、智能化、信息化改造的突破点在于为适应市场对小批量、多品种、高品质、高文化含量、个性化、快速反应以及低成本、节能降耗减排环保等新要求,发展数字化智能化在线检测分析,有效进行自动配送、工艺在线优化、模块化,结合产品设计、过程设计、质量控制、市场营销、投资决策等对企业全过程进行系统集成管理。对印染及后整理之外的离散型工艺的提升目标,是在各独立加工单元建立分散式自动化控制系统,在整个生产过程建立更大规模、更高层次的全面自动化体系,利用物联网技术和设备监控技术,清晰管控产销流程,提高生产可控性和重组性,使整个生产技术系统更加智能、联网更加紧密、产品生命周期中的设计、研发、不同生产单元间相互感应与信息沟通更快,对市场反应更迅速,使创新能力大幅提高。

所谓基础装备与专用基础件技术的提升,是指适应各种纤维材料生产、多种纤维加工工艺的成套主机装备和高性能专用基础件工艺技术的现代化。其突破点是发展数字化智能化信息化制造技术,生产出适应各行业建设现代加工体系要求的整套工艺装备和高性能基础件。

(2)向纺织关键性前沿技术拓展。

促进纺织数字化、智能化、信息化先进工业技术与跨界高新技术结合,发展前沿技术,开发前沿产品。比如高性能纤维高品质、低成本化开发技术、化纤高效柔性化与功能化技术、天然纤维原料纺前处理技术、新型生物质纤维材料高效制备与应用技术、无水或节水印染技术、纳米纤维及非织造材料加工技术、新型高效低耗纺纱与织造技术、服装与家用产业用纺织品高性能高功能产品研发、数字化设计与智能化生产、仓储与物流等共性关键技术攻关。

(3)基于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的云制造系统。

现代制造业的发展对产业组织结构具有二元影响,一方面促进大型制造企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促使微型制造系统和微型工厂得到施展空间带来微型化生产趋势。由于突破前沿制造技术的开发和应用需要高投入,只有那些具有多元产品线和足够大的市场份额的大企业,才有可能做到投资研发与制造的协同效应,从而获取高端竞争优势。然而在物联网云制造条件下,也给微型制造和分散化经营带来经济性。这也为纺织服装产业集群的提升创造了条件。在产业集群要大力发展现代产业服务体系,推广普及科研成果和先进成熟制造技术,积极发展智能制造装备和产品,提高精准制造和敏捷制造水平,通过物联网系统融入大生产,提高资源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大幅提高劳动生产率。

3. 实现新发展需要全行业尽快适应云经济时代外部环境的积极变化,加快产业组织方式的转型,构建价值生态系统。

中国与世界同步进入互联网+、云经济时代,这对中国纺织工业应对国内外复杂经济形势以增强产业创造力、提高附加值为主要目标的产业升级进程,既是挑战更是机遇。一个重要的现象启示我们,在相当多的企业正在为经济下行压力踌躇不前的时候,已经有越来越多的纺织服装企业家、设计师、开发商(他们有些曾经是品牌加盟商)、市场经营者正在悄悄地涌进了这一互联网+的新经济形态。在服装纺织品电商日益兴旺的背后,恰恰是云经济形态下纺织服装产业升级的新变化。如辽宁省兴城泳装产业集群的产品,经过中国海关批准正筹备将电商海外仓建在德国。在这一有利形势下,产业协会和有关地方行政部门应当因势利导,促进产业适应云经济时代的产业生产范式的变革,加快结构调整,培育新的产业生态。

促进在云经济环境下的交易创新、价值创造流程创新、将服务创新嵌入到顾客的使用过程,拓展价值空间。企业要改变传统以“柜台”式组织方式面对顾客的创新机制,转变为以顾客消费过程为核心能够对顾客提供全方位、全周期服务的价值生态系统。处于产业弱势的企业可以通过参与企业间合作,重组价值创造流程,从被动变为主动。

协会要协助地方产业集群促进形成价值生态系统群落。在这些新型价值生态系统群落里,企业不分大小,相互依存,共生共赢,产业边界、地区边界都不重要。比如,在盛泽既有世界最大的长丝面料织造企业,也有众多参与供应链的小微企业,还有全国最大的长丝面料市场,但这些数以千计的企业中质量效益最高的是建立价值生态系统的企业,有些企业去年利润增长达30%。小微企业的强项是专注性研发与小批量生产,市场反应敏捷。很多著名的服装品牌之所以大量采购欧洲和韩国的面料,其主要原因是面料供应商对客户的个性化要求采取专注与细致的全周期服务,建立了稳定的供求关系,甚至可以共同来开发面料产品。而国内有些面料企业技术水平虽很高,但还是一味青睐大单,忽视小单,甚至得到大单后不惜对小单毁约。总之,目前在产业链的各个环节的产业创新和交易中都还存在无型的“柜台”,把顾客置于价值创造的旁观者的地位。其原因一方面是制造技术和体系不适应小批量多品种,另一方面是价值创造观念陈旧。

4. 实现新发展,需要在全行业倡导在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领域的创造思维。

中国纺织服装行业要从制造大国变成创造大国,仅仅靠物质生产技术的突破或者价值创造方式的转变还是不够的。以数字化、智能化、信息化技术为核心的现代制造体系,更需以人为本。以德国“工业4.0”为例,它是德国政府提出的一个高科技战略计划,旨在提升制造业的智能化水平,建立具有适应性、资源效率及人因工程学的智慧工厂。而所谓价值生态系统,也是把顾客体验过程对物质和精神文化的体验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纺织服装业在为人的生活世界提供物质消费资料的同时,也为人提供了精神消费资料。对国内,要满足十三亿人口对更好生活的新期待;对国际市场,要适应世界各民族出自多元文化的个性化选择。人的生活世界既是历史的,又是当下的;既有时空性、现实性,又指向未来,蕴含着价值和理想。因此也可以说生活世界是一个价值的和文化的世界。

然而,中国纺织服装企业出于发展历史的特殊性,往往更重视或者说更熟悉物质性创造,而不善于或者不重现文化创意和缺乏艺术想象力。不能不说,这是我国与发达国家产业或品牌创造力的重要差距。

既然消费既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那么生产也必须是物质的和精神的生产。从现代知识经济的视角来认识,智慧和创意正是产业创造力的源泉。目前我们许多企业在文化创意方面还处在学习和模仿的阶段。一些文化创意的概念传播很快,但大多停留在概念化阶段。从美学角度来分析,我们这个产业需要树立科学技术与文化艺术的创造思维,要着重提高对三种美学观的认知:一个是自然美,一个是生活美,一个技术美。

(1)自然美。产品体现自然美是纺织服装产业提升创造力、实现产业升级的一个必然前提。自然美的本质来源于客观的社会生活实践,是人类在漫长的文明史中人与自然关系发展的产物。它是自然的人化的表现,也是人的本质的对象化的历史尺度。自然美已深深地植根于人的情感、美感之中。人的思维由两部分组成,一个是对科学的认知能力,用于探索客观规律创造物质世界,采用的是逻辑思维;一个是对人文的认知能力,用于探索人的精神世界,采用的是形象思维和艺术想象力。纺织品服装的创造正是人的科学思维和文化艺术思维相结合的产物。人属于自然,自然也属于人。怎么观察自然,怎么感悟人们在衣着、环境、消费过程对自然美的内在需求,需要我们深入人的生活世界,再通过设计、研发、制造产品把这种审美体验表达出来。

以色彩为例,对色彩的美感是人类文化从原始到现在的积淀。不同文化人群对色彩美感有不同认知,产生不同的色彩审美心理。纺织品服装色彩的创造如果没有对消费者个性文化体验,没有消费者参与,只是随意向大自然索取或模仿别人的产品,就难以满足对自然美的个性化需求。我们常常听人说某个色彩不好看。实际色彩没有好坏之分,只有色彩的搭配好坏之分。色彩组合的好坏,叫色彩结构,色彩的色相、纯度、明度、色块大小比例构图,如果符合人对色彩环境的审美体验,那么你的产品就会给人带来归属感和满足感。因此,表现自然美既不能简单照搬自然,也不能靠仿制优秀作品,而是靠来自于生活世界和自然界的审美体验基础上的技术与艺术创造。

(2)生活美。体现生活美是纺织服装产业升级中的一个核心动力。我们说消费者决定我们的开发方向,消费者的体验决定我们的生产和创造。生活美揭示社会美,美是生活的灵魂,也为生活所创造。物质产品和精神生活的极大丰富是人们过上美好生活的集中体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经从解决温饱阶段进入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这为生活美的创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纺织服装行业为人们提供物质的生活的消费品,同时也因此满足人们精神消费的需要,成为生活美的元素。德国美学家席勒说过:美是形式,我们可以关照它,同时美也是生命,因为我们可以感知它。总之,美既是我们的状态,也是我们的作为。服饰文明作为人类生命的一种存在状态,正是透过对形式的寻觅去揭示社会历史的积淀,从而使形式自身具有生命、力量和激情。当代的时装再也不是专供少数人享受的产品,而是一种审美回归大众条件下的现代生活方式。以体现生活美为核心动力,必然促进我国纺织服装产业尽快摆脱以往那种囿于工具理性、漠视情感个体的审美差异,片面追求大规模、低成本、同质化生产和大规模营销的粗犷的生产方式。

要尽快建立起具有时代感、高情感、高技术、高度社会化以及恪守质量、创新、快速反应、社会责任四位一体的价值理念。美的生活需要美的创造,生活美既来自于历史的传承,更来自于新的生活创造和实践。

(3)技术美。体现技术美是纺织服装产业升级的一个时代性标志。人类文明史也是一部技术史,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劳动资料不仅是人类劳动力发展的测量器,还是劳动借以进行的社会关系的指示器。技术作为人类自由的实现方式,成为社会生存的基础,影响着人类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观念。如新型纤维的出现使得对衣着质感、手感、光感、造型美感表达的自由度大大提高,这本身也表现了新技术的美;各种织造技术、提花技术与印染技术的巧妙结合,各种新技术配饰都能创造出新的时尚美。各种“仿生”产品实际上是表达了我们的技术创造力,技术美是对人的智慧和创造力的一种赞誉。技术美要在自然美和生活美的创造中充分体现,也就是说创造美感要用一种技术来表达,如人们留恋手工却无法回到手工生产时代,但却可以通过技术模仿手工的视觉感受,而且比纯手工的成本要低不知多少倍。有的企业拥有最好的技术也能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却表达不出某种美感,比如精品面料技术含量都很高,但是承载的艺术价值却不高。有的面料企业用最高技术做出的服装却无人问津,就是因为没有产生自然美、生活美和技术美的审美文化价值。大力推动技术升级是十分重要的,但作为价值生态系统,只见技术不见人,只见物质创造力不见精神创造力是不全面的。技术体现人的发展和人的自由的实现方式,而人的自由的形式就是美。人们崇尚技术进步,以技术美展现时代的风采,并不意味着甘愿将自身沦为技术与工具理性的奴隶,进而丧失对人作为感性个体的尊重。人类按照美的规律去创造的内在要求,必然促使我们在无处不在的科技理性形式结构中不断发掘生命的新感性,为生命创造新的存在方式。

最后举个例子。有个中国服装名牌企业与一个意大利面料企业建立了较好的合作关系,并不是中国企业不喜欢中国的面料,而是中国面料生产企业大多采取规模化大批量生产,很难根据服装企业的风格特点量身定制,达到在艺术创意上的共鸣。而这个意大利伙伴企业的设计师经常来中国企业体验需求,他根据企业的市场定位和季节营销主题,选择了欧洲20世纪初一位奥地利象征主义画家古斯塔夫的水彩画名作――《吻》,从中获得灵感并构思出让中国服装企业满意的面料方案。

《吻》是一张用金色调完成的极具工艺特点的装饰画,以装饰性的色彩与画法表现的不是欢快而是爱的伤感与哀愁。画面中相吻的男女身着繁饰的衣衫拥抱在一起,产生了难以分离之感,装饰性色彩与画法呈现出东方的线条与重彩的美感。意大利面料设计师从这张画获取灵感,构思了这个中国女装品牌新一季面料的材质和设计图案,得到中国服装企业的青睐。

第8篇:纺织服装制造范文

纺织服装业的期望与问题

有经济学家预言,美国经济增长的玫瑰期即将到来。由于能源价格大幅下滑,华尔街股市和美国房市呈现出恢复的势头,更重要的是消费者指数令人乐观,失业率持续走低。由此,经济的好转必然要促使纺织服装工业的活跃。从历史上看,国民经济增长率往往能刺激纺织服装生产。当然,也有诸多问题不能忽视:进口减速:虽然纺织服装进口发运量减少,但这并不能帮助美国市场走出萧条。海外生产成本提高:过去的高能源价格曾降低了其他国家产品的竞争力,失去竞争优势,导致美国生产商成本戏剧性的下降。利润增加:由于低生产成本和其他优势,美国生产厂家过去几年曾步履维艰,但今天国外一些外国生产商甚至将生产线搬迁到美国的家门口。更具有创新与营销优势的战略:美国的纺织服装生产从来就没有离开过创新和新观念,尤其是无纺工业和技术性产品。在“绿色”和“美式”市场指引下,美国国内的市场强调传统与创新相结合的模式。资本支出急剧膨胀:纺织公司在新设备和新机器上的投资越来越多,这样确保了持续的成本效应和产品的灵活性。利润提升:美国纺织企业的利润很大部分来源于总成本的降低,导致工业利润收益不断提高。更高水平上的竞技:山姆大叔与其他国家的纺织业已适应利用货币杠杆调节自身,杜绝非法贸易,因此这更有利于美国的纺织服装市场。总而言之,美国纺织服装工业与市场呈现出积极的态势。

工业需求趋势

如上所述,美国纺织服装工业的货物发运增长达3%~4%,在过去12个月里提高至少1%。当然,纺织产品,如纤维和织品都引领着市场的走势。而地毯、家纺和家具产品在2014年的增长还要快于服装。这得益于两方面的因素,美国汽车和房地产市场的复苏快于前年。强劲的房地产市场就意味着地毯和垫类的增长,在今年还会有所表现。在过去4年中,美国由于房地产市场持续走低,地毯业遭遇了前所未有的萎缩。

与2008年美国陷入金融危机相比,美国去年地毯销售为10亿平方英尺,与前一年相比下降4%。但这一趋势已有所改善,地毯业出现持续投资热,创新和提升产品质量,促使企业产生更好的效益。

美国纺织服装业的复苏得益于无纺品的创新。无纺业的创新产品越来越多,也意味着用途越来越广泛。如过滤产品、保护性服装、屋顶无纺品和土工布的应用等等。值得一提的是,国内生产的用于活动或运动性服装的市场也日趋活跃。根据一份棉花调查公司的数据,每10位美国人就有9位购买活动性服装,这就是为什么这类纺织品呈两位数增长的缘故。美国专门用于生产牛仔装的斜纹布也呈现出好的态势。依据美国时尚专家的话说,年青一代对牛仔裤的喜爱并不亚于老一代,并且他们要求是百分之百的苗条型斜纹棉布,当然,现代与传统的结合更受他们青睐。这就是为什么美国在新的一年里,纺织服装的生产旗开得胜,增长跃升达5%。

正常情况下,不同的生产指标只是一个物理概念,而发运量的提升却能说明其活跃度。不仅如此,价格也维持得相当平稳。结合积极的消费者购买因素,美国国内的纺织服装和市场前景的确看好。

充足的供应

有一因素可以确定,即美国国内的原材料和劳动力即能满足上述需求。美国工业生产具有市场的应变能力,更重要的是海外供应商经常利用美元比价效应,美国制造商对此不屑一顾。

看看过去,美国纺织服装公司的产能在过去一直呈下降态势。而如今,纺织厂的开工率也在提高,顺应了市场的需求。在去年年末,美国纺织厂的开工率仅为总产能的74%。事实上,在过去12个月里美国纺织厂的开工率提升了5%。其中,其他因素也促使产能提升3.5个百分点。美国进口减少并不是美国纺织服装复苏的直接原因。另一重要市场信息却是,美国纺织业已大大提升了国际竞争力。这或许是美国纺织业复苏的最主要原因。在去年,美国纺织业在新工厂和设备更新上的投入就超越了10亿美元。不仅如此,美国纺织业在新的一年里投资将会更大。美国《纺织世界》杂志预言,新工厂与新设备的运用已在美国各地的纺织业中遍地开花。包括纤维生产、纺纱和无纺、无纺材料、技术纤维、地毯和技术纺织物的生产已进入更新换代潮流。不足为奇,美国纺织服装业的投资热与10年前几乎如出一辙。其中约有2.2%的投资来源于新资金。但这已大大好于往年。

当然,美国仍然在继续关停老旧的纺织厂,这并不影响开工率的提高。

重要的影响因素

这些趋势性动态与国际国内的市场有很大关系。美国业界最关心的问题是,如何夺回被进口产品夺走的市场份额。要立即产生奇迹肯定不现实,但可以肯定的是,美国纺织服装业正在赢得市场份额,并且稳步提高。

根据美国波士顿企业咨询公司的调查,美国工业,包括纺织服装业在过去10年中,其市场占有率提高了7%。这不仅得益于能源价格的下降,更得益于中国劳动力价格的攀升。对美国消费者而言,中国进口的商品越来越贵,因此中国制造商在未来的美国市场将面临考验。依据相关数据,2015年进入美国的纺织服装发运量将有1%的减少,美国在今后还会继续降低进口。而美国出口至少在5年的时间内都会持续增长,因此以技术为主导的美国纺织服装在国际市场上将脱颖而出。

美国生产的纤维,尤其是棉花的价格几年来一直在下降,因此本地产棉花用于本地制造,其生产的成本会降至很低。美国纺纱厂用在棉纤维上的成本降低了72.2%,目前回升为59.4%;纺织厂的成本原来降低了65.1%,而目前回升至40.1%,服装厂的成本在2011年达到峰值,随后降低了62.2%,之后逐步回升至44.6%。依据美国《纺织世界》的预测,2015年,美国纺织服装业的成本会进一步降低。

这要从美国的棉价谈起。2011年美国棉价仅为2美元。在新的一年里,棉纤维消耗将提高。但由于2014―2015年全球棉花产量预计将超过1.2亿大包,也就是说,棉纤维会继续增产。而世界需求仅为1.14亿大包,供求差异将直接影响棉价。把2010―2011年的棉价进行对比就很容易看出,棉价走势为什么会如此颓丧。此外,还有其他自然因素影响棉价,如中国巨额棉储相当于是全球1.65年的供应量。倘若将其全部推入市场,那么它将再次将世界棉价打入地狱。

此外,人造棉的市场也十分疲弱。好在新品不断开发,人造棉的价格相对稳定。尽管如此,这也增加了来年的担忧。毫无疑问,供过于求是世界纤维价格走低的最主要因素。就拿聚酯来说,世界长丝纤维需求仅为世界产量的70%~72%。而聚酯的产能却在扶摇直上。因此人造纤维的市场前景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新产品的研发。从另一方面来看,由于天然气和石油价格持续走低,人造纤维的价格也不可避免地走低。其实,世界人造纤维的价格已有多年没有上涨,并且今后也很难上涨。

美国纺织服装中最重要的因素是劳动力。由于经济缓慢复苏,美国劳动力价格也温和上涨,并且美国劳动生产效率较高,这也可能影响到价格走势。根据美国纺织机构全国委员会,美国纺织厂在过去10年中提高生产效率达24%,这促使该行业成为美国生产效率最高的领域,平均年提高率达2%。再根据美国劳动统计局的数据,美国平均周薪在过去一年中上涨了1%。

不仅如此,美国纺织服装工业随着不断创新和开发,生产效率仍然在继续提高。根据《纺织世界》的计算,美国纺织工业的年提高效率接近3%。与之同时,美国纺织服装业的雇佣人数却在逐年下降。这就是为什么美国的纺织服装工业能再度崛起的理由。

供应、需求与成本趋势构成了产品的价格,而价格又受制于通货膨胀率,无论是纤维、纺织还是服装,无一例外地受其影响。其实美国市场在去年的服装价格几乎原地踏步,而再早一年却有2%的下滑。

分析人士将其归结于进口的增加。然而,若仔细分析,你会发现,除中国外,其余第三世界国家的生产成本仍然在持续走低。这将直接影响美国国内的价格走势。再加上美国国内出现了2%~3%的通胀紧缩率。

因此,展望未来,美国的纺织服装工业要获得较高的利润其实也很不现实。

靠创新驱动纺织服装业

美国纺织服装企业拥有很强的创新能力。从纤维到纺织品,再到服装,美国企业始终如一地瞄准消费品市场需求。这不仅能增加销售,而且能刺激消费。就拿纺织服装公司来说,几乎无一例外地对升级换代深感兴趣,他们对增加纺织服装的附加值产品趋之若鹜。比如,他们对服装的安全性、功能性、舒适度、生态环保具有很强的意识,与消费观念紧密合拍。无论是内衣,还是衬衣或袜类,或是汽车或包装业用纺织品,均离不开创新与功能化的趋势。例如,据美国消费者的调查发现,美国人无一例外地要求运动型服装在人体运动期间能确保干爽和舒适,再加上数字化,美国的技术纺织物呈遍地开花的走势。

再就是美国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青睐于在线3D量体裁衣的模式。究其原因,它促使在线成交的可能性大大增加。而外国进口商却对此望尘莫及。美国一些时尚公司为了留住客户,甚至引入跟踪技术。当与客户成交第一笔买卖后,他们将客户信息全部收录,然后依据其爱好和体型推陈出新地提供相关产品信息,使其回头。

目前美国的人均在线购买时间超过100分钟,这已远远超过在实体店内的买卖时间。美国纺织服装公司在销售上可谓绞尽脑汁,想方设法刺激消费。最新的一份调查发现,每10位美国人中就有7位注重环保与生态,每10位消费者中就有4位在发现产品生态问题时敢于直接投诉。约有三分之一的客户青睐“环境亲密型”或“可持续性”产品。

例如,耐克公司甚至专为消费者开发出环保测试软件。该公司请消费者给其产品打分和对比。另一有趣的现象是,美国市场上销售的服装上出现越来越细的数据,代表特定含义的大写字母越来越多,而代表产品的编号却越来越少。事实上,美国服装制造商在研发上正在重新引领世界时尚的趋势,在传导正确理念和功能化方面引导消费。

第9篇:纺织服装制造范文

关键词:纺织服装产业;一带一路;政策;机遇

一、引言

“一带一路”是指“丝绸之路经济带”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是当前我国的重要发展战略,其沿线共涉及65个国家和地区,这些国家和地区经济总量约21万亿美元,约占全球的29%,在经济贸易、投资等方面具有巨大潜力。2015年3月28日,历时两年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并包括了合作重点、合作机制等具体方案,“一带一路”自此进入全面实施阶段。5月份《国务院关于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的指导意见》中将轻纺等行业列为重点对外投资合作行业,并显著提高对外投资的便利性。今年1月份《国务院关于促进加工贸易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做好境外合作重点国家和重点行业布局,引导轻工、纺织等产业开展境外合作。9月工信部了《纺织工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指出要利用好“一带一路”机遇加快产业布局与结构调整。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核心区,新疆政府也了多份促进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的文件,主要有《关于促进纺织服装产业集聚发展的意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纺织服装产业专项补贴资金管理办法》等等。可见,“一带一路”相关政策对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不容忽视。

二、我国纺织服装业发展现状及问题

显见地,我国纺织服装产业近四年工业增加值增长率基本平稳;利润总额不断增加,运行质量较为稳定;固定投资持续增加,且增长率较高,说明我国纺织服装产业运行基本平稳。但同时也可以看出,这些指标虽然一直保持增长趋势,增速却放缓;特别是出口额2015年首次出现负增长,且纺织服装出口额下降水平较高,说明我国纺织服装产业面临较大的发展压力。

随着近几年劳动力成本不断增加、产能过剩、制造业向东南亚国家转移以及全球纺织产业与贸易出现新格局等形势的发展,我国纺织服装业优势越来越不明显。《纺织工业发展规划(2016-2020)》中指出,“十二五”以来,纺织工业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诸多困扰发展和需要持续关注的问题,主要包括:产业创新能力弱;产业成本不断增加,国际竞争力下降;缺乏中高端产品,部分存在产能过剩;品牌建设不足。可见,目前我国纺织服装业从外部环境到自身结构都在发生深刻变化。

三、“一带一路”战略下我国纺织服装业发展机遇

在纺织服装产业面临诸多新的挑战的同时,“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给纺织服装产业的发展带来了诸多机遇。

1.生产成本降低

“一带一路”沿线大多是新兴经济体国家,GDP水平普遍不高,人工、土地等要素水平较低,例如2014年,越南人均国民收入只有1980美元,仅是中国的四分之一。可见在这些国家建立生产基地,无论是劳动力成本,还是水电房地产价格都会使产品生产成本降低。另外,国家与地方制定的促进“一带一路”建设的相关政策,也使得产业各项成本降低,如新疆实施的各项补贴政策。

2.缓解过剩产能

我国纺织服装产业产量大,尤其是纺织机械工业,随着海外投资规模的不断扩大,我国过剩的纺织服装产能将转移至沿线国家。资料显示,2015年纺织机械对印度、孟加拉、巴基斯坦出口分别增长16.35%、13.88%、17.48%,远高于整体1.87%的负增长率。

3.贸易投资环境改善,物流效率增加

首先,《愿景与行动》中明确提出了要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并设立了丝路基金与亚投行等为产能合作提供资金支撑,可见对沿线国家的贸易投资效率会增加。其次,加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会极大提高我国与其它国家的交通联系程度,使得物流效率增加。最后,《关于新形势下做好境外中资企业商(协)会工作的通知》等政策创造了沿线国家的良好安全环境,提供了安全保障。

4.加快产业转移,优化产业布局

借助“一带一路”战略,我国纺织服装产业将加快产业布局步伐,进行跨区域布局甚至是跨国布局。一是新疆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的优势将进一步促进产业向西转移。资料显示:2016年上半年,东部地区投资增长较去年放缓7.3%,中部地区17.2%的放缓程度则更大,相反地,新疆投资增长达1.3倍,西部地区投资增长率达31.4%,其发展速度明显加快。二是明确表示要引导轻工、纺织等产业开展境外合作;支持传统优势产业到劳动力和能源资源丰富的国家建立生产基地,这意味着我国纺织服装产业跨国布局的步伐将不断加快。资料显示,2015年我国企业对外投资增长率为6.1%,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增长率为18.2%,是其3倍。

5.加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在“一带一路”战略下,政府与行业鼓励企业“走出去“,利用海外投资与并购对全球各种优质资源如原料、设计、品牌、市场渠道等进行产业链的垂直延伸,从而提高整个产业的附加值。同时,利用加工制造等劳动密集型生产部分向西部、国外转移腾出来的国内空间与资源,东部地区重点发展产业价值链的高端环节,如技术研发、品牌建设等,并且鼓励发展生产业,如检验检测认证、节能环保服务等。可见借助“一带一路“战略,纺织服装产业的结构转型升级步伐也将加快。

6.促进出口市场多元化

“一带一路“沿线65个国家,虽然大多是新兴经济体,GDP水平不高,但将其结合后整体来看,却是不容忽视的市场。65个国家人口总量44亿,GDP总量21万亿美元,分别占世界的63%、29%,而贸易总量只占全球的四分之一,可见这些国家市场潜力大,纺织服装产业的出口市场将会更加多元化。

我国纺织服装出口近年增长放缓,2015年对四大出口市场的欧盟、日本出口分别下降9.4%、11.7%。根据表2可知,2015年1-10月在我国纺织服装出口下降,仅对16个国家出口实现增长,而其中不仅有11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增幅也大;从洲际来看,仅对三个洲国家实现了增长,而其中就包括非洲与中东两个“一带一路“沿线区域。显见的,我国纺织服装出口对“一带一路“新兴国家呈现较好的态势,对这些地区出口仍能保持增长。

四、结论

我国的纺织服装产业目前虽然面临着较大的发展压力,但从总体看,其发展机遇大于挑战,这主要得益于我国“一带一路”等战略政策的提出。利用好这些机遇,积极把握需求增长与消费升级的趋势,纺织服装产业未来将保持中高速发展,并加快向中高端迈进。

参考文献:

[1]秦玉才,周谷平.“一带一路”读本[M].浙江大学出版社,2015年10月.

[2]张倩.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三个利好[N].中国纺织报,2014.11.3.

[3]桩子.自保与突破:中国服装企业大胆“走出去“[J].中国纤检,2015.12.

[4]王天凯.抓住“一带一路“战略机遇大力推进纺织业国际布局[J].中国纺织,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