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大学生礼仪的现状范文

大学生礼仪的现状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学生礼仪的现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大学生礼仪的现状

第1篇:大学生礼仪的现状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礼仪;传统文化;现状;对策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文明古国,自古以来中国便具有礼仪之邦的美称。中华民族五千年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不但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而且形成了古老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博大精深的伦理文化遗产中,很多优良的、传统的礼仪规范,直至今天仍然有很强大的生命力,它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的精神财富。但是,中国正在经历着有史以来最大的传统文化危机,当今中国人的礼仪修养存在着严重的缺失,这种缺失具体表现在个人修养、社会交往、生活细节等方面。大学生作为社会上一个独特的群体,今天在强调加强道德教育的同时,重温礼仪教育依然应该同步而行。

一、大学生传统礼仪文化的继承现状

礼仪在我国有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社会历史的发展起到了广泛深远的影响。大学生群体是一个崇尚时尚、追求潮流、注重自身形象的群体,在西方主流思想占上风的当代,盲目追求并歪曲理解自由、平等的现象无处不在,传统礼仪文化教育和继承已被无形的边缘化,在大学生当中普遍存在着排斥和挤兑传统文化的思想。因此,加强大学生礼仪修养,就是继承我国优秀的礼仪文明,是弘扬我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

二、大学生礼仪修养的缺失的表现及主要原因

1、大学生礼仪修养缺失的表现

(一)对传统礼仪文化认知缺失

传统礼仪文化是我们中华“礼仪之邦”几千年积淀的宝贵资源,可是现代人却忽视了礼仪文化的存在作用,礼仪文化的缺失日益严重,而且有蜕变的趋势。新时期大学生缺少传统的伦理道德意识和礼仪行为的知识,不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礼”文化所包含的精深内涵,受一些片面认识的影响对有关礼进行了有意无意的误读,认为“礼”文化都是封建糟粕。

(二)礼仪文明意识淡漠 缺少谦敬意识

“礼主敬”,礼者敬人也,也就是说,礼就是要先要尊敬他人。现在很多大学生不尊重长辈,不敬重老师,不尊敬同学的现象时有发生。

(三)仪容仪貌有失文雅

如今部分大学生斯文不再,“失礼”现象屡见不鲜:言谈不文明,脏话连篇;某些大学生情侣在教室里旁若无人、举止亲昵;某些大学生在安静的图书馆里大声地接听手机;某些大学生坐在公共汽车上,对身边的老人视若无睹;另外,很多大学生缺少对形象美的正确认识及追求,对美的仪表、仪态方面的客观标准认识模糊,盲目追求社会上所谓的“潮流”,以时髦、前卫、新奇为美,浓妆艳抹、服饰怪异等等,这些现象都与大学生的身份极不相符。

(四)礼仪践行手足无措

礼仪的修养在于内外兼修。某些大学生不懂得谦虚、礼让,凡事以自我为中心,既不懂礼仪,自然也就谈不上能够做到遵守礼仪了;某些大学生内心有良好的道德品质,但是缺乏起码的礼仪常识,如不知道鞠躬、不会微笑、不会握手、不会问候,不知道应该怎样与别人建立关系,遇到陌生人不知所措,不知道与长辈乘车时自己应该坐在哪个位置,不知道在什么样的场合应该穿什么样的衣服等等。

礼仪教育的形势不容乐观,但是礼仪教育的重要性又告诉我们,加强大学生礼仪教育势在必行。

2、大学生礼仪修养缺失的主要原因

造成大学生礼仪修养缺失的原因很多,既有社会、校园、家庭等成长环境的影响、也有外来文化的冲击。

(一)个人成长环境的影响。由于各方面原因,我国公民的社会道德修养还处于较低水平。在个人社会化的过程中,大学生没有受到来自社会的足够示范和指导,这其中一方面是家庭所施加影响的力度不够;另一方面,在中、小学这一礼仪修养养成的重要阶段,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没有对礼仪教育给予足够的重视。所以,在大学前的阶段,一些学生的礼仪素养就已经有所缺失。

(二)外来文化的影响。在世界一体化的今天,由于当代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不够,新鲜的外来文化更容易被他们认同与接纳。大学生表现出对于外来文化全面接触、快速适应、积极迎合的态度,年轻一代越来越崇尚过“洋节”就是一个证明。礼仪的产生发展存在着与其他文化背景的礼仪相融合的过程,但如果不坚守本民族固有的传统文化,又何来面向世界呢?

(三)大学生人格“单面化”与礼仪规范“多面性”的冲突。

新世纪大学生对待学习刻苦努力,勤于思考,注重效率。但是,正是由于过于注重专业知识的获得, 一切以为将来消费作投入准备。这些为了功利的目的对专业知识的过分追求,对实用化价值取向的过分强调,恰恰反映了当代大学生的人格上是理性因素的过分膨胀,从而导致大学生人格发展的“单面化”趋势严重。然而,礼仪规范所体现的是:遵守、自律、敬人、宽容、平等、真诚和适度等“多面性”原则,它强调“礼之用,和为贵”。功利化的目的使大学生们只有一种追求,那就是为了升学、为了将来的谋职而将自己的关注点过多地集中于智力性教育。道德教育、理想教育、人格教育则不同程度地受到大学生忽视和冷落。这样,势必造成受教育者科学知识的掌握与道德品质的养成、礼仪规范的领略与人文素养的获得之间的无情脱节。

三、大学生礼仪教育改善的对策

荀子曾说过:“人无礼则不立,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 对于礼仪这份珍贵的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弘扬,当代大学生义不容辞。对于大学生礼仪修养的改善,我觉得有以下几种途径。

1、开设专门的礼仪课程

“人无礼而不生”,礼仪是人生的一门必修课。高校可以根据不同的专业,适当设置不同种类的礼仪课程,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礼仪基本理论和具体规范的教育。学校礼仪课程的开设可以使学生行为更自然得体加礼貌大方,气质更加文雅端庄,对学生一生都起重要作用,社会礼仪文明程度也大有提高。

2、营造良好的礼仪氛围

在学校的礼仪教育中除了对学生进行礼仪说教、规范礼仪的要求之外,更重要的是要营造一个良好的礼仪氛围。

校园的环境熏陶作用。加强礼仪教育必须发挥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修养、自我完善的优势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礼仪活动,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校内外各种礼仪活动和社会公共活动,不断积累交往经验,展示礼仪的魅力和大学生的风范。这样,学生在校园内处处感受到礼的存在、礼的气息,就可以在良好的校园礼仪环境中潜移默化地接受礼仪和熏陶。

3、开辟礼仪教育第二课堂,提高大学生文化修养

高校可以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来指导大学生提高人际交往水平,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提供正确的舆论导向,对大学生规范自身行为,克服不良习惯,逐步提高自身的礼仪素养是十分必要。要在校园内掀起文明修身之风,形成人人学礼仪,处处用礼仪的风气。

逐步将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纳入第二课堂,取其精华,渗透到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使其由督学,自学到爱学健康发展,进一步提高大学生文化修养,使当代大学生礼仪具有深厚中华传统文化底蕴。

4、发挥网络平台的教育优势

第2篇:大学生礼仪的现状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适应

近年来,大学生心理适应问题日益突出,尤其反映在刚刚步入大学校门的新生身上。根据国外精神疾病的研究结果,社会心理适应不良综合症的表现特征是受到不良刺激以后三个月,人们的心理对社会刺激产生一种适应不良的反应。由于生活环境、人际环境、学习内容和方式以及角色地位的变化,一些大学新生无法在短时期内调整自己的心态,在心理适应方面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自豪和自卑的矛盾,渴望交往和孤独的矛盾,独立和依赖的矛盾,理想和现实的矛盾等,并由此而产生一系列症状,如学习方面有考试综合症、学习适应不良症等;人际关系方面有社交恐怖综合症、异性恐怖综合症等等。根据北京高校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研究课题组的调查显示,社会心理适应不良引起的综合症患者有42. 35%,在被调查的170人中,其中由社会心理适应不良引起的综合症患者有17人,占总数的10%。从大量的调查资料来看,这个比例有上升趋势。此外江光荣也提出:心理适应问题明显高于其它心理障碍,特别是在大学新生中,适应不良已成为首要而普遍的问题。

众多的研究显示,大学生中有四个高危群体,即新生群体、贫困生群体、单亲家庭群体和毕业生群体。新生群体是很多学者以及教育工作者首先予以关注、研究和开展心理调适的群体。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对大学新生进行心理调试,提高大学新生心理适应能力,是整个大学阶段教育工作的基础工程。近些年的大学新生与早期的大学新生的情况有所不同,早期的大学新生(如79级——82级)很多都有丰富的社会阅历,而近些年的大学新生都是从学校到学校,社会阅历浅、思想较单纯、自主要求强烈而独立处理问题能力和心理适应能力较低,基本上保留着中学后期即青年初期的一些心理特点。从中学进入大学,是人生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因此帮助大学一年级学生迅速适应大学生活,对他们进行相关的心理适应方面的调整至关重要,这也是心理咨询与治疗的“预防为主”原则的体现。应该通过有组织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完善大学一年级学生的心理品质,提升其心理适应能力,使大学一年级学生能对四年的大学生活有更好的规划与憧憬,帮助其迅速进入角色,处理好学习、生活、人际关系等各方面由于适应不良所产生的问题。

国内解决大学生入学适应问题主要是采取思想教育、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心理咨询等形式,这些形式对于帮助大学生顺利适应大学生活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实践证明,针对全体新生开展的思想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由于教育面广、对象分散、内容缺乏针对性、教育周期长,因而对帮助学生迅速适应大学生活的作用很有限。多数大学新生存在的问题主要是适应与发展的问题,采取团体心理辅导的形式更适合多数大学新生的需要。

团体心理咨询是在团体情境中提供心理帮助与指导的一种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形式。它是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和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以发展良好的生活适应的助人过程。从宏观上来看,高校开展团体心理咨询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不断地接受社会环境的熏陶,形成了各种各样的社会联系、人际关系。这种群体关系既可能使人得到满足和发展,亦可能使人受到阻碍和伤害。事实上,人类的许多适应或不适应、心理健康或障碍往往起源、发展、转变于人际关系中,这在人际关系日趋频繁、复杂的当今社会更是如此。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的高速发展,竞争机制的导入,造成躁动起伏、变化剧烈的社会环境,威胁心理健康的因素越来越多,而这种社会大气候也冲击着大学校园,大学生的心理困惑增多,心理适应不良加剧,精神疾患的发生率不断增高。国内已有许多调查研究表明,在大学生这个特殊的群体中,约有10%-30%的人有心理问题。而他们的心理问题相对集中在某些方面,比如与环境适应不良有关的问题、与人际交往有关的问题等,把具有相同性质心理问题的学生组织起来,通过团体咨询这种应用范围广泛的咨询形式对其进行及时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重要的,而且在心理咨询专业人员严重不足,学生心理疾患增多的情况下,开展团体咨询就显得尤为必要。我们应该对这种方法进行大力推广,改善大学生的心理适应问题。

参考文献:

[1]赵君.21世纪大学生心理问题发展的五个趋势[J].中国地质教育,2003(3).

[2]江光荣:社会变革与人的适应[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哲社版),1995(6).

[3]张晓勇,胡吉省,吕瑞芳.浅谈大学新生心理特点及其心理适应能力的提高.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6:75-76.

第3篇:大学生礼仪的现状范文

【关键词】 医学院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心理健康

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SWB)是指“评价者根据自定的标准对生活质量的整体性评估”,是个体衡量其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准,主观幸福感存在民族、地区差异[1]。一般认为主观幸福感由三个不同维度组成: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1]。为了解包头地区医学院校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现状及其对心理健康的影响,进行了本次问卷调查。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从包头医学院抽取临床、护理、检验、预防等专业的1~4年级在校大学生642人为测试对象;其中男生247人(38.5 %),女生395人(61.5 %);年龄(21.47±1.48)岁。

1.2 方法 采用自评问卷调查形式。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基本情况、国际大学生心理调查(该量表包括总体主观幸福感、生活满意度、正性情感和负性情感四个分量表,均为单维量表)、症状自评量表(SCL-90)等。调查者经培训后,采用统一问卷和指导语,组织学生填写后统一收回。共发放问卷718份,获得有效问卷642份,有效回收率为89.42 %。

1.3 数据分析 数据分析与统计在SPSS10.0统计软件包上完成。

2 结果

2.1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现状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一般情况见表1。由表1可见,医学院大学生具有中等偏上程度的总体主观幸福感、生活满意度和积极情感以及较低的消极情感。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性别分布见表2。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水平随性别而不同,女生的总体主观幸福感、生活满意度和正性情感高于男生(P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随是否认可本专业的变化见表3。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水平随是否认可本专业而不同,喜欢本专业的学生总体主观幸福感、生活满意度和积极情感高于不喜欢本专业的学生(P

2.2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大学生总体主观幸福感及其三个成分(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消极情感)均与SCL-90总分及各因子相关关系显著(P

3 讨论

本次调查发现,包头地区医学院校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总体情况比较好,其中总体主观幸福感、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的得分都是中上水平,消极情感得分较低。故医学大学生具有中等偏上程度的主观幸福感、生活满意度、正性情感及较低水平的负性情感。

从医学院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分布可以看出,医学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具有明显的性别差异。女性的主观幸福感、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水平高于男性,消极情感水平低于男性。这源于男女在社会角色上的不同。在社会生活中,人们对男性的期望值更大,故男性所面临的生活压力也更大,长期处于应激状态,导致其体验的幸福可能低于女性。这个结果与温翠红等[2]的调查结果是一致的。而且,由于高校扩招,在读大学生逐年增加,毕业生就业压力日益增大,所读专业能否为自己谋取一份满意的职业已成为当前大学生首要关心的问题,特别是医学类院校。由于专业限制,就业面远不如其它专业,因此,专业的含金量越来越受到在校大学生的重视。对本专业认可的学生主观幸福感、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的水平高于对本专业不认可的学生,消极情感水平低于对本专业不认可的学生。同时,在就业与考试的压力下,学习成绩也成为大学生群体情感体验的重要影响因素。学习成绩越好,总体主观幸福感、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水平越高,消极情感水平越低。这与严标宾等[3]的研究结论“学业成绩对主观幸福感有重要作用”一致。

结果还表明,总体主观幸福感及其三个成分都与心理健康水平呈显著相关。说明主观幸福感是心理健康水平的一个影响因素,提高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有助于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而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可采取提高他们的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或降低消极情感水平的方法。生活满意度代表了主观幸福感中的认知成分[1],所以在改善学生的生活物质质量的同时,也可改进他们的认知方式,使学生们主观感受到对现有条件的满足对于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是有很大作用的。相比之下,消极情感与SCL-90总分及各因子的相关系数绝对值要远大于生活满意度和积极情感,这与国内的一些研究结果一致[4]。可以认为,消极情感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更大,不良情绪更易引发心理问题。与生活满意度和积极情感对心理健康的正向促进相比,消极情感更容易影响心理健康水平,降低学生的消极情感水平,减少消极情感体验对心理健康的负面影响,比提高学生的生活满意度和积极情感体验更有效。

由此可见,包头地区医学院校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水平较高,对现有的生活比较满意,提高主观幸福感水平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参考文献

[1] 卞小华,费昕.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研究述评[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07,23(1):86-88.

[2] 温翠红,韩建茹,黄晓明,等.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15(2):106-108.

第4篇:大学生礼仪的现状范文

关键词:畜牧兽医语言表达能力现状教改

中图分类号:G71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8(b)-0158-02

目前,畜牧兽医系毕业生在就业后由于不能适应新型的大型的企业文化,绝大部分的学生只能从事饲养员的工作,而企业的人力资源部,办公室管理部,销售部反而招收外专业的毕业生。因此,畜牧兽医专业就业招生存在萎缩现象。针对此现象,特对湖南天心种猪场各部门人员的专业调查研究,对湘西职院畜牧兽医13级临毕业学生进行调查研究。

1研究方法

1.1研究对象以湘西职院生物系畜牧兽医13级学生发放103份问卷,回收103份,回收率100%,有效问卷98份,有效率95.1%。

1.2研究方法

1.2.1问卷调查法

对湘西职院生物系畜牧兽医13级学生发放《畜牧兽医专业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调查问卷》进行调查。

1.2.2数据统计法

把回收好的问卷中各类数据剔除出来,用Excel97-2003进行整理和数据统计分析。

2结果分析

2.1畜牧兽医专业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现状

2.1.1畜牧兽医专业学生基本的语言表达能力现状

从表1调查结果表明13级学生专业学生的基本语言表达能力总体均差。在调查中认为“公众演讲紧张”的男女生的比例分别为90.7%、94.1%。且在有关能够顺畅地表达某一事物时的选项则男女均没有超过30%。只有在问到“强大的气场控制”时比率更低,男生为10.5%,女生为11.8%,这可能与畜牧兽医专业学生家庭条件有关。比较而言,学院开设的畜牧兽医专业中专都是免学费的,这就吸引了大批想学又上不起学的学生。这些学生因为家庭自身的各种因素往往羞于表达。

2.1.213级畜牧兽医专业学生专业语言表达能力现状

从表2的统计结果显示,在“普通话不标准,带有地方口音”、“表达结巴,用语跳跃”、“表达无逻辑”“口水话多,不注意使用专业術语”、“思维不流畅,怯场”选项“不可以”和“基本不可以”的比例之和分别为84.4%、73.8%、61.2%、50.4%和46.6%,表明畜牧兽医专业的学生对专业语言的表达能力水平存在着严重不足,尤其以“普通话不标准,地方口音重”和“表达结巴,用语跳跃”这两方面比例均超过70%以上,应引起足够重视。

2.2畜牧兽医专业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水平欠缺的原因分析

由表3统计可知“学校的锻炼机会少”和“课堂学生语言表达练习少”的比例为72.8、86.4%;均在70%以上畜牧兽医的教学课堂不仅是传授知识技能,对学生的各种综合能力也有提高作用。现在很多畜牧兽医课堂是教师一直不停的讲,学生听的模式。在畜牧兽医专业课程教学中,语言能力,这是一个软目标,多被当成不必要的,不重要的方面。专业课程的设置是以学习专业知识技能和专业理论为主,而学校的选修课程中较少关于语言表达类的课程,并且不能从时间、师资、教材、教学设备上给予保证,无法做到规范、实效,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学校本地教师多外地老师少”本地教师自身就不重视语言的表达与交流能力,更有甚者教授语文的教师竟然用方言教学,有的虽然用普通话但不标准。这样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无法提高。家庭环境影响,中职学校大部分学生来自农村,语言表达能力很大程度受到家庭的影响,表达不规范及浓重的方言很难改过来。

3结论与教改研究

3.1结论

一是13级畜牧兽医专业学生的基本语言表达能力水平总体上比较差。尤其体现在“公众演讲紧张”,“控制气场”方面。

二是13级畜牧兽医专业学生专业语言表达能力差。尤其以“普通话不标准,地方口音重”和“表达结巴,用语跳跃”这两方面比例均超过70%以上,应该要引起足够重视。

三是“学校的锻炼机会少”和“课堂学生语言表达练习少”是13级畜牧兽医专业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不足最主要的因素,达到70%以上。家庭环境影响,中职学校大部分学生来自农村,语言表达能力很大程度受到家庭的影响,表达不规范及浓重的方言很难改过来。

3.2教改

第5篇:大学生礼仪的现状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文明礼仪;意识培养;文明礼仪教育

引言

现如今企业对人才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用人单位不仅看重人才专业技能,更关注人才的个人素质与修养,提高大学生文明礼仪意识具有重要意义。就目前当代大学生文明礼仪现状来看,并不乐观,生活中、学习中存在诸多不文明行为,存在文明礼仪缺失现象。当代大学生是文明社会建设的后备军,是未来人才市场的主力军,为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应加强对大学生文明礼仪教育,采取相应教育措施,提升学生文明礼仪意识。

一、当代大学生文明礼仪现状

虽然大学生整体基数大幅度增长,但大学生的文明礼仪意识明显跟不上时展潮流,个人素质没有显示出线性增长趋势,反而出现诸多不文行为[1]。根据中国信息网调查数据显示,在校园内外都存在大学生不文明现象。校园内不文明现象集中在课堂纪律和在校生活方面。一些学生课堂上缺乏对老师的尊重,课堂上睡觉、聊天、用餐,甚至旷课、早退,顶撞老师,纪律和行为习惯较差。另外,数据显示49%的大学生曾在考试中抄袭,45%的学生不在乎抄袭行为。此外,在校生活中与同学间的交往同样缺乏文明礼仪意识,不尊重同学;未经主人允许私自使用同学物品的现象非常普遍。另一方面,在校外生活中,一些学生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插队、奇装异服;在与父母的相处中冷言相对,甚至欺骗父母,对父母缺乏基本礼仪,没有感恩之心,普遍缺乏文明礼仪意识。

二、提高大学生文明礼仪意识的意义

大学生是高级知识分子,是未来人才市场的主力军,担负国家经济发展建设重任,保持基本的文明礼仪意识非常重要。现如今用人单位,不仅看重学历,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综合素质和个人修养,就算学生专业技能过硬,个人品行不过关,仍然难以获得社会和企业的认可。从前文分析可知道,当代大学生文明礼仪现状并不乐观,令人堪忧,采取文明礼仪教育措施非常有必要。在教育部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一文中已明确要求,把“育人”作为教育工作重点,把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协调发展作为出发点,基于当代大学生心理特征,采取教育措施,切实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文明礼仪意识[2]。提高大学生文明礼仪意识不仅是教育要求,更是高素质人才培养需要。因此,高校教育应提高对文明礼仪教育的重视,积极落实教育转化,培养品学兼优的高素质人才。

三、提升大学生文明礼仪意识的策略

当代大学生文明礼仪意识缺失,既有学生自身原因,也有教育原因,显然这并不利于学生未来走入社会,参加工作。加强文明礼仪教育,提升学生文明礼仪意识,不仅有利于学生身心协调发展,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更有利于社会文明程度的提升。因此,下面本文通过几点分析提升大学生文明礼仪意识的策略:

(一)培养大学生文明礼仪自觉

影响大学生个人素质与修养的不仅是教育因素,更重要的是学生自身因素。因此,必须要培养学生文明礼仪自觉,帮助明确自身优缺点和实际问题,从而实现学生的自我完善,思想观念的转变。为培养学生文明礼仪自觉,要加强引导,准确把握学生心理动态,积极与学建立有效沟通交流[3]。传统文明礼仪教育沟通方式,说教性强,学生认同度低。而且在面对面交流中,学生有所顾及,难以敞开心扉。为提高师生沟通效率,与学生建立有效沟通,可采用信息化沟通方式,基于网络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这种教育引导方式,学生更愿意说出心声,更愿意接受老师建议,教育引导性强,能有效促进学生思想转变。

(二)加强思想教育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时代变迁的必然结果,大学生思维观念受到一定影响在所难免。而这些影响既有正面,也有负面。若教育实践中不正视这些影响因素,仅采取回避教育策略,缺乏有效的思想教育引导,必然要导致学生整体素质下滑,文明礼仪意识缺失。因此,应加强思想教育,通过具有时代性、针对性、实效性的思想教育,培养学生文明礼仪意识,使思想教育职能得到充分发挥。具体教学实践过程中,应加强思想教育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突破传统的说教模式,根据当代大学生心理特点和认知条件,以当下社会中发生的常见问题和文化现象作为教育案例,展开贴近生活的思想教育。通过有效思想教育,强化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和是非辨析能力,帮助学生提高文明礼仪意识,树立正确价值观。

(三)加强校园文化营造

大学生处事未深,易受到大环境影响。校园是学生生活的地方,大学期间学生大部分时间在校园内生活、学习,所以校园文化气氛对学生影响较大。因此,为了培养学生的文理礼仪意识,应加强良好校园文化的营造,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通过在校园内传播正能量,熏染学生身心。例如,在校园内设置文明标语、宣传板、黑板报。另外,可加强榜样宣传,发挥榜样影响力,引导积极健康校园氛围,潜移默化帮助学生形成文明礼仪意识。

四、结语

通过正文分析可知道,当代大学生文明礼仪现状令人堪忧,诸多学生在生活中、学习中存在不文明行为。这不仅是学生个人素质问题,更重要的是教育引导缺失。因此,为提高大学生文明礼仪意识,应加强教育引导,积极展开文明礼仪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李华,沈青青.浅析高职高专学生文明礼仪教育实施路径研究——以杭州医学院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6,3(9):177-179.

[2]胡蓉.内外兼修于蒙养礼——谈对学生的文明礼仪教育与实践[J/OL].教育观察:下半月,2016,5(1):28-29+38.

第6篇:大学生礼仪的现状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 礼仪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3.113

礼仪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适应时展、促进个人进步的重要途径。礼仪教育对培养全面发展、高素质人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全社会大力提倡精神文明建设的今天,加强礼仪教育,提高大学生礼仪素养,对我国的道德建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重要的意义。然而,从目前大学生礼仪素质的现状来看,还存在着许多不足的地方。因此,如何有效对大学生进行礼仪教育是所有教育工作者共同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1 礼仪教育概述

简单地说,“礼”就是礼貌、礼节,同时也是一种道德规范――尊重;“仪”就是仪态、仪表仪容,同时也是一种将对他人的尊重以恰当的形式表达出来的一种仪式。礼仪,是人们在社会的各种交往中,为了相互尊重,在仪表、仪态、仪式、仪容、言谈举止方面约定俗成、共同认可的规范和程序。礼仪教育在和谐人格的构建中有重要的作用,它具有塑造自我形象的功能、调节行为举止的功能、改善人际关系的功能等等。

2 大学生礼仪教育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我国自古就有重视礼仪教育的优良传统。青年大学生是国家、民族的希望,无论是科学文化知识,还是道德、品格、修养,都起着引领和影响全国公民素质的作用。总体来说,作为青年中的优秀群体,大学生礼仪素质相对较高。然而,根据笔者在大学从事礼仪课程教学过程的所看所闻,就目前的现状来说,大学生礼仪修养情况并不乐观。大学生礼仪修养与精神文明建设极不和谐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大学生在思想方面不注重礼仪修养。在西方一些不良文化的冲击下,一些大学生认为中国的一些礼仪是传统陋习,不利于人的个性的发展,对礼仪修养采取漠视甚至反感的态度。当自己的不文明行为被教育和批评时,往往也不屑一顾。第二,大学生在行为方面出现与礼仪相悖的现象。在大学校园里,我们仍然能够看到这样一些情况:许多墙壁上的乱涂乱画,公共场所中的大声喧哗,上课迟到早退的现象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无论男生女生,讲粗话、大声骂人等行为已经司空见惯。诸如此类的不文明现象,直接影响大学生的个人形象,同时也危及大学的形象甚至影响中华民族下一代的整体素质。笔者认为,当今大学生礼仪缺乏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传统礼仪的遗失导致大学生礼仪缺失。长时间以来,我国对传统礼仪都没有做到很好的批判吸收,社会整体上对传统的伦理道德缺乏一种包容之心。

第二,低劣文化的冲击导致大学生礼仪缺失。进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迎来了西方文化,而这种西方文化作为一种价值取向在大学生中泛滥,西方个人主义的倾向导致大学生们将礼仪规范将为无关紧要的东西,过分关注现实生活和物质利益,这些现象折射出当前大学生礼仪规范和公德意识的缺失。

第三,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结合做得不够。人的礼仪修养好坏主要是后天习得的,影响它的因素异常复杂,特别与人的教育密切有关。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没有很好地衔接起来,造成了校园与社会的脱节。

第四,大学生缺乏系统的礼仪学习。在我国重视应试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情况下,教师和学生都将全部精力投入到文化课程的学习上面,根本无暇顾及学生的道德、礼仪等方面的教育。儿童良好礼仪行为的养成需要专门的一贯的教育,虽然大学生入学之前也受过一些礼仪教育,有了一定的礼仪基础知识,但他们都未经过系统的学习和训练,致使大学生的礼仪教育缺乏应有的根基。因此,大学生缺乏礼仪教育与高校缺乏系统的礼仪教育有关。

3 当前大学生礼仪教育的思路

子曰:“不知礼,无以立也”。即是说一个人要有所成就,就必须从学礼开始。“礼仪教育实质是培养人的教养,是教人如何尊重人,如何与他人相处,人在社会中生活,必须要学会尊重他人。高校是担负大学生教育重任的主要阵地,理应重视大学生礼仪教育,应当认真研究礼仪教育的对策,通过开展礼仪教育和培训来弥补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不足,努力培养大学生的礼仪修养和文明行为,使他们成为具有优雅风度和良好形象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3.1 完善校园礼仪环境系统

礼仪教育是贯穿于学生各种生活和学习中的,环境对学生礼仪素质的形成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校园文明建设要从物质和精神两方面共同展开。

第一,布置有利于大学生良好礼仪形成的学校环境。学校是大学生生活的主要场所,学校的环境创设对大学生良好礼仪的形成有重要的作用。这种学校礼仪环境的布置不仅有理由让学生学习良好的礼仪行为,还可以防范不良的行为。

第二,学校制定礼仪规范,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首先,将礼仪要求纳入各项管理规章制度中。其次,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礼仪活动,形成浓厚的尚礼风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校内校外各种礼仪活动和社会公益活动,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第三,注重高校教职工队伍的礼仪修养。教职工也应该有适当的礼仪形象:对自己注重仪容、仪表的修饰;对学生,以礼相待,尊重为先。

第四,完善礼仪教育评价制度。目前,高校每年都应用综合评价体系对大学生进行测评。从礼仪教育的特殊性来说,应当加大礼仪教育实践环节的比重,同时应更加明确礼仪素质的类别、标准和要求。

3.2 完善礼仪教学系统

课堂教育是高校礼仪教育的主渠道,各高校应把礼仪课设为学生的必修或选修课程,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应运用多种手段、采取多种形式开展教学,增强教学的生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对此,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来完善礼仪教育:

第一,开设现代礼仪课程,完善礼仪教学课程设置。首先,学校要合理地调整课程设置结构,根据各类不同的专业,适当设置相关课程。其次,要加强对大学生日常言行的教育和管理,并适时地组织礼仪修养知识讲座,丰富礼仪教学的内容。

第二,把握课堂教学,丰富礼仪教育的内容和手段。现代礼仪课程的内容非常丰富,涉及了言行举止、礼仪服饰、迎来送往等礼仪知识,其内容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且多元化的知识体系。当然,多元化的礼仪文化教育离不开丰富的教学环节和手段,要注重课堂的生动活泼。如可以边学习边操练,教师和学生一起创作编写一些礼仪小品,有条件的还可以自编自导制成录像,作为示范;也可以让学生用摄像机或照相机捕捉一些不当的和不规范的动作、场景,随后制成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同时,还可将礼仪的教学融进学生的职业培训和就业培训中,让学生在就业历程和职业生涯中去领略礼仪修养给自己带来的成功和喜悦。

第三,改革考试的方式和成绩评定的标准。礼仪课程是一门比较特殊的课程,课程目标是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礼仪行为,更注重的是学生礼仪行为的培养,是一门非常注重实践的课程。因此,礼仪课的考核评价不能仅用笔和纸的方式来进行,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考核方法效果比较理想,学生的礼仪成绩可由三个部分组成:卷面成绩、实践成绩和平时考勤表现与作业成绩。笔者认为,礼仪教育实践成绩和平时的考勤表现的成绩比重,应该比卷面成绩有更高的比重。同时,卷面考试除了考核学生对礼仪知识掌握的程度,还应当把礼仪考试当作学生再次学习礼仪、应用礼仪和提高应变能力的一个机会,实践成绩要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相关实训项目的实践考核。通过这样的考核方式,学生既温故了理论知识,又体验了场景实训的感受。

总之,礼仪是一门实践性和实用性都较强的学科,加强大学生礼仪素质的培养对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礼仪教育可以丰富他们的礼仪知识,让他们明确掌握符合社会主义道德要求的礼仪规范,并指导他们在实际生活中如何按照社交礼仪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这样不仅是形成良好的社会心理氛围的主要途径,而且也是学生立足社会、成就事业、获得美好人生的基本技能和重要条件。

参考文献:

[1]秦启文.现代公关礼仪[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周艳波.大学生礼仪教育[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

[3]王蕊.提高大学生礼仪修养加强高校素质教育[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8,(7).

第7篇:大学生礼仪的现状范文

为有效了解独立学院大学生礼仪现状,笔者对山东师范大学历山学院、曲阜师范大学杏坛学院、青岛理工大学琴岛学院、聊城大学东昌学院四所独立学院在校大学生进行了随机调查。发放调查问卷1000份,回收有效问卷953份,回收率为95.3%。

礼仪素质现状

认识到礼仪的重要性 调查数据显示,在问及“您认为礼仪修养对大学生是否有作用时”,有880名学生回答有很大作用,占总人数的92.4%;回答一般的有60名,认为没有作用的只有13名。由此得知大多数大学生在思想上已认识到礼仪的重要性。而且在认为有很大作用的大学生中,大一、大四学生占的比例要远远高于大二、大三的学生,这是由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决定的。绝大多数大一新生第一次离开家庭,开始在学校过集体生活,在此过程中,逐渐认识到礼仪在建立良好人际关系中的重要性,因此他们对礼仪的作用评价较高。大四学生面临着求职就业,而面视中的礼仪是关系求职成败的关键,所以他们对这个问题的答案也是肯定的。

知行不统一 虽然调查人数中92.4%的同学认为礼仪很重要,但在问及“在教室、图书馆、和餐厅是否有占座行为”时,有78%的同学回答是经常,只有8%的同学回答是从不。问及“在公共汽车上是否主动给老人让座”时,只有31%的人回答是经常。问及“您认为我校大学生礼仪修养程度如何”时,认为很高的只有20人,较高的有29人,一般的有539人,问题很大的有365人。以上数据说明大学生虽然认识到礼仪的重要性,却没有贯彻到自己的实践中,存在知行不统一现象。

缺乏规范性 调查结果显示:在问及“您对礼仪知识的认知和掌握程度”时,39%的人认为熟练掌握,45%的人认为自己了解,16%的人认为自己略知一点。这些数据表明84%的大学生认为自己对礼仪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在涉及礼仪的具体细节性的问题时,答案的准确率非常低。例如,在问及“西装着装规则中,西装的袖口应长于还是短于衬衫的袖口”时,只有20%的同学选择了短于这个正确答案。问及“您对礼仪知识的需求程度如何”时,有77%的同学认为需要。以上结果显示,独立学院大学生虽然对礼仪知识有不同程度的了解,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一些细节性的礼仪规则不知如何正确地去操作,缺乏规范性。

具有功利性 在回答“您认为礼仪修养对大学生的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这个多选题时,有743人的答案是就业应聘,854人认为是提升个人形象,385人回答是吸引异性。这些数据表明,大部分独立学院大学生在对礼仪作用的认识方面具有很强的功利性,把礼仪当做一种有用的工具。特别是部分大四学生,为了提高自己的面试分数,临阵磨枪,去参加专门的面试礼仪培训,而不是发自内心的需要,不是为了提升自我修养,不是为了建立良好的个人品德。

存在的问题

家庭教育的缺失 家庭是孩子接受礼仪教育最早的地方,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其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中国父母自古就注重家庭对孩子教育的重要性,出现了“岳母刺字”“孟母三迁”这些著名的教子故事,但是也有些父母没有以身作则,没有给孩子起到良好的榜样作用。例如,一方面教育孩子遵守交通规则,另一方面又带孩子去闯红灯;一方面教育孩子尊老爱幼,另一方面又不养亲、不孝亲。这些都给孩子带来困惑,为以后礼仪践行中的知行不统一埋下了隐患。另外,随着社会的变迁和计划生育的实行,家庭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四二一”家庭不断增多。所谓“四二一”家庭,“四”是孩子的祖父母和外祖父母,“二”是孩子的父母,“一”是孩子,也就是说,在这种家庭中孩子是重心,六个大人围着一个孩子,这样很容易溺爱孩子。传统的“尊老爱幼”演变成了“尊幼爱幼”。这导致家长在孩子教育问题上的一些偏颇,在教育方式上缺乏理性和正确的导向,对孩子言听计从、百般呵护,从而使孩子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意识,而这种自私自利的思想同礼仪的核心尊重、关爱他人与严于律己是相违背的。同时,家长在教育内容上存在一定的盲目性与片面性, 急功近利。家长们主要把精力倾注在孩子的各种特长的发展和学习成绩上,忽视了对孩子发展至关重要的礼仪养成教育。

学校教育的偏颇 虽然我国从2001年开始实施素质教育,但是由于应试教育的惯性思维导致了从小学到高中阶段对学生的评价标准仍旧是以学习成绩好坏为主。素质教育的核心思想是教育学生做人,但在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而学生个体在巨大的升学压力下,学习几乎占据了学生所有的时间。学校缺乏基本的礼仪教育课程,而学生也没有时间进行人际和社会交往,缺乏礼仪实践。教师的基本职责“为人师表”,在礼仪方面应成为学生的典范,但中小学教师在当前应试教育的背景下,课堂教学仍以知识传授为主,忽视礼仪知识的渗透,在自己言行方面也不注重礼仪的示范作用。上述原因导致本应在中小学阶段完成学生的基本礼仪素养教育没有得到贯彻实施,这就直接导致了独立学院大学生礼仪修养程度普遍较低的现状。

社会的不良影响 由于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一些传统的思想观念受到挑战,在伦理、道德领域出现了某些失范现象。社会上存在“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性解放”“社会冷漠”等的各种不道德、不文明、有失礼仪的现象无不对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时期的大学生带来消极影响。

应对策略

设置礼仪课 高校在德育实施过程中,往往重知轻行,大学生知道基本的文明礼仪规范,却不知怎样正确地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通过礼仪课的教学,使同学们了解礼仪规范的正确运用,从而提高德育的实践性。通过礼仪课的设置,也可以弥补在中小学阶段和家庭教育环节中礼仪教育的缺失,使大学生对礼仪有一个系统性、规范性的认知,提高自己的礼仪修养。礼仪课在内容选择上要兼顾普遍性和特殊性。面对所有大学生,在授课内容上要侧重基本礼仪知识的传授,可选择《大学生礼仪修养》这类教材,其主要内容有个人礼仪修养、社会交往礼仪、场景礼仪和涉外礼仪等。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学习,使同学们能熟练掌握和运用生活中的基本礼仪规范。在此基础上,对不同系部,针对其专业特点,再增设相关的教学内容。例如:针对国际贸易专业,增设与其专业密切相关的《商务礼仪》;教育系针对学生未来职业主要为教师的特点,可增设《教师礼仪》。

此外,礼仪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课,这就要求礼仪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做到“教、学、做”一体,通过场景模拟、礼仪大赛等方式,创造学生进行礼仪实践的机会,把学习到的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做到“知行”统一。

建立完备的监督、奖惩机制 在我国,是否遵循礼仪规范,还没有完备的社会监督机制和相关的法律法规。这也是在整个社会范围内礼仪失范现象屡屡出现的原因之一。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礼仪规范的实施虽然具有很强的自觉性,但在独立学院大学生整体礼仪素养程度较低的情况下,健全大学生礼仪践行情况的学校监督和奖惩机制是十分必要的。这有助于大学生把礼仪行为的实施由他律变为自律,进而形成一种良好的行为习惯。

建设良好的礼仪环境 据一项对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主要受到的影响的调查显示:家庭占40.11%,学校占19.16%,社会风气占32.93,其他因素只占7.78,所以良好礼仪环境的建设要从家庭、学校、社会三个方面入手。

家庭是个人接受礼仪教育最早也是时间最长的地方,人的一生有三分之二的时间是在家中度过的,因此在家庭中发扬中华民族特有的“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和妻柔”“尊老爱幼”“邻里和睦”等传统礼仪规范,不但有助于形成和谐的家庭氛围,树立良好的家风,而且对大学生礼仪素养的提高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第8篇:大学生礼仪的现状范文

文明礼仪教育是大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礼仪是道德意识、道德信念、道德情感等精神内涵的外化的产物。大学生只有对礼仪形成正确的认识,深刻理解礼仪内涵,才能产生积极的道德情感,养成正确的道德判断能力。日常生活中,大学生的言谈举止、待人接物等,都能反映出大学生的基本道德素养,体现德育的基本要素。文明礼仪教育不仅能规范大学生的自身行为,还有利于培养其高尚的道德情操,从而能有效弥补道德教育之不足,使道德教育更加坚实可靠,丰富厚实。文明礼仪教育有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提高大学生的社会适应力。通过加强文明礼仪教育,大学生能自觉地在社交等公共活动中使用文明用语,主动关心他人,尊重他人。这有助于形成和谐融洽的氛围,从而使大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其身心发展。大学生个人的思想修养和文明程度,会从其社会交往时的言谈、举止、仪表和服饰中反映出来,因此,在社会交往过程中,大学生如能掌握基本的文明礼仪知识规范,基本的交往技巧,遵循平等友爱、诚信真挚等原则,就能很快与交往对象建立起和谐良好的人际关系。通过内化并践行社交礼仪的基本规范,灵活运用人际交往的技巧,大学生就能很快与他人产生共鸣,更好地被别人所接受。因此,接受良好的文明礼仪教育,能帮助大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赢得友谊,树立自信,从而使其更好地走向社会,适应社会,走向成功。文明礼仪教育能提升社会整体的文明程度。文明礼仪教育是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不仅能够反映一个学校的精神面貌,更能引领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高校文明礼仪教育的前提是让大学生认识到文明礼仪的重要性。通过文明礼仪教育,大学生能自觉践行文明礼仪规范,争当学礼仪、重礼仪、行礼仪的模范。这在一定程度上,将提高学校乃至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促进社会和谐。

二、大学生文明礼仪行为缺失现状

当前,以独生子女为主的家庭教育方式和传统教育模式,已经难以适应与时俱进的形势发展需求,在一定程度上,致使部分大学生出现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社会责任感缺乏、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这些问题具体到文明礼仪层面,则是大学校园中存在着的大学生不知礼、不懂礼、不守礼等不文明行为。这与大学校园整体的精神文明建设极不和谐。笔者在某高校开展过针对大学生礼仪行为的相关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在日常行为中的文明礼仪缺失令人担忧。调查问卷中有一项为“你认为大学生(包括你自己)的礼仪表现状况如何”,结果显示,有近六成的大学生认为一般,37%的大学生回答“因人而异”,仅有3%的大学生对此表示乐观。此外,笔者还针对大学一年级30名新生展开了随机走访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有22名大学生认为室友间相互态度冷漠,有7名大学生表示室友间彼此态度一般,仅有3名大学生认为室友“极其热情”。由此可见,大学生知行脱节,人际关系相对冷漠,文明礼仪教育缺失现象严重。虽历经多年的学习教育,但大学生有关礼仪的基本常识、主观愿望与礼仪动机、外化行为相脱节,知礼而不会行礼。大学生基本礼仪的缺失,不仅影响到大学生个人素质的提高和社会形象的树立,在一定程度上,更反映出现有教育对于文明礼仪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教育的内容形式急需拓宽。身为高知分子的代表,大学生理应体现出优雅的谈吐,文明的素养,但由于家庭文明礼仪教育的偏颇,社会文明礼仪教育的错位,学校文明礼仪教育的弱化,大学生主观文明礼仪意识淡薄,加之缺乏有效的社会监督,现实生活中,大学生的失礼现象屡见不鲜,部分大学生言谈不文明,脏话连篇,部分大学生情侣在公共场所举止过度亲密,部分大学生不懂尊老爱幼,不懂谦虚,不愿承担社会责任,盲目追求所谓的潮流,凡此等等,均凸显出加强大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的重要性。造成大学生文明礼仪行为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高校文明礼仪教育层面分析,其主要原因有三。首先,高校对文明礼仪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部分高校没有认识到文明礼仪教育的重要性,认为文明礼仪教育只是家庭、社会的事情,由此导致对其的关注重视程度不够,开展文明礼仪教育的内容不丰富,形式单一,缺乏针对性;加上受学校主导教育意识的影响,大学生主观上对于文明礼仪教育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也不足,因而难以聚焦文明礼仪教育的合力。其次,文明礼仪教育宣传不够。高校对文明礼仪教育主题宣传的力度不大,对先进典型的挖掘和宣传相对缺乏。文明礼仪教育宣传不足乃至校园文明礼仪文化的缺失,导致大学生很难形成正确的礼仪观,文明礼仪素养缺失。再次,缺乏相对完整的文明礼仪规范,对学生不良礼仪行为的教育不及时。教育部于2011年出台了《中小学文明礼仪教育指导纲要》,而高校层面却缺乏相对统一的文明礼仪行为规范,当大学生发生不良礼仪行为时,高校不能及时地对其加以批评和引导。此外,高校挫折教育的缺失,导致部分大学生自信心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其失礼行为。部分自信心不足的大学生大多来自于贫困家庭,他们身上背负着家庭的期望。面对未来的社会生活,他们常常因不能选择理想的职业,或找不到满意的工作而情绪低落沮丧。家庭的重压,使他们对自我失望,甚至对未来绝望。当此之时,陷入不断的自我否定以及对未来绝望中的他们,生存尚且艰难,自然无暇顾及自己的礼仪行为,致使其失礼行为泛滥。

三、推进大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的路径

文明礼仪教育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更是一项综合系统工程。推进大学生文明礼仪教育,意义深远,责任重大,形势紧迫。高校应将加强文明礼仪教育,传承礼仪文化,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以行为养成为目标,多渠道、多途径、多角度构建大学生文明礼仪教育体系,为大学生成为一个文明的高尚的人铺平道路。文明礼仪教育应系统全面,致力于在校园内营造良好的文明礼仪氛围。要达到这一目标,仅靠一门文明礼仪教育课程,一次文明礼仪教育讲座,一次文明礼仪教育活动,是远远不够的,需要构建一个由课程教育、礼仪文化主题教育、校园文化熏陶及社会礼仪践行所组成的完整的教育体系,以此完成和实现文明礼仪教育目标。高校要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文明礼仪基本理论和具体规范教育,把文明礼仪教育列入德育教育的重要范畴之中,把文明礼仪教育内容纳入《法律基础与思想道德修养》课之中,或开设专门的《大学生礼仪修养》课,从最基本的文明礼仪规范入手,在教会大学生如何规范自身行为,塑造良好的仪表形象的同时,培养其高尚的道德情操,进而使其形成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世界观,以达到文明礼仪教育与思想道德修养的有机结合。积极向上的心态,是使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的重要保障。要消除外部环境对大学生心理、身体和个性发展的负面影响,高校就必须在加强学生思想教育的同时,积极营造良好的校园礼仪文化氛围,以全方位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需要指出的是,高校文明礼仪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金玉其外的表层上,要及时制定大学生校园文明礼仪修养条例等规章制度,通过主题教育活动,组织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志愿服务活动等,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加强礼仪修养,使其克服自身的不良习惯,逐步提高自我约束和自我克制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形成良好的校园礼仪文化氛围。文明礼仪教育应因地制宜,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良好的道德品质,体现在思想与行为的高度统一上,为此,高校文明礼仪教育需要搭建一座联通学生的桥梁,以提升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能力。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再仅仅停留在知识和技能层面,道德品质、诚信观、礼仪行为、价值观、创新能力等等,都是人们衡量人才的重要标准。大学生只有真正认识自己,了解自己,了解社会渴求文明礼仪的现状,才能更好地养成文明礼仪行为,提升自我的礼仪修养。对此,学校应不断拓宽文明礼仪教育的形式,让大学生在亲身领会文明礼仪重要性的同时,亲自参与文明社会的构建,将个人的人生目标与日常的学习生活紧密结合起来,从个人文明礼仪行为做起。文明礼仪教育与社会实践的联系,有助于学生在客观上更好地认识自我,不断地提升学生自我教育与自我管理的能力和水平。

四、结语

第9篇:大学生礼仪的现状范文

Abstract: Noticing etiquette and manners is the traditional virtues. As colleger in new century, they should learn and master knowledge about etiquette, improve etiquette quality. Aiming at the problems in colleger's etiquette education, this paper explored the cause of lack of etiquette quality of colleger and how to strengthen etiquette education.

关键词: 大学生;始业教育;礼节

Key words: colleger; beginning education; etiquette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7-0278-02

0引言

当代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注重礼节,讲究礼仪,应是当代大学生的一个基本素养。然而,目前一些高校大学生的礼节教育现状却令人担忧。孟子曾说:“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讲究礼节、注重礼教、尊敬师长、孝敬父母、关爱亲朋、礼尚往来等优秀传统礼节,早就成为我国人民所恪守、且为众人所称道的美德。古人云:“不学礼,无以立”,“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安” 。然而,目前的大学校园里存在的现状,可谓是“无礼”可言。例如:在公共场合出口说脏话,乱扔杂物;路上碰到老师视而不见;着装打扮奇形怪异;课堂上不只玩手机,而且随便接听电话;校车上与老师争座位等等现象,在大学校园里可谓是举不胜举,这也与构建和谐的人文社会极不协调。当代大学生的礼仪素养也是日益淡薄,一届不如一届。某著名合资企业资深人力资源管理师在提及招聘过程中遇到的大学生礼仪素养问题时,颇有感触地说:“现在的大学生在礼仪修养这一问题上很淡漠,过于追求英语、计算机之类的等级证书,而忽视了最根本的自身修养的积累与提高,这是一种很大的误区”![1]

1大学生礼节素养缺失及其影响因素

目前,许多高校存在着这样的现象:学生接受的是高层次教育,而其个人的实际行为却连基本的文明礼仪素养、道德水平都达不到。究其原因,可有以下几个因素:

1.1 家庭因素缺乏有关礼节方面的家庭教育。目前大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子女在家中就是“小皇帝”,全家六个大人围着一个孩子转,孩子就是家里的太阳,备受溺爱,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孩子,怎能会有礼节可谈呢?另外,家长最关心的是孩子能否考出优异的成绩,上重点中学,进入重点大学,从而不够重视对孩子礼节的教育。所以,在如此的家庭环境中成长的孩子,从小就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人际交往沟通能力差、合作意识及服务他人和社会的意识较差,体内缺少了必要的“礼节基因”与“礼节维生素”。

1.2 自身因素当代大学生不注重自身修养的提高,对礼节、礼仪方面的学习并不感兴趣。大多数学生认为:学不学不重要,学习了也没什么用处。这就导致了这些从思想上不够重视礼节教育的大学生,对礼节方面知识的缺乏,以致于经常出现一些失礼的表现与行为。某高校一份调查结果显示:53%的大学生认为人文课程是“不实用,学了没用”的课程[2]。问卷调查反映出,大多数大学生尚不能正确认识人文课程和人文素养在人的整体素质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忽视了人文课程对于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道德修养的影响。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对某方面或专业感兴趣,才能够真正学到有用的知识,才能够学以致用,在生活实践中得到发展。

1.3 学校因素长期以来,相当一部分高校(尤其是理工农医类)“重专业轻人文”思想严重。在人才培养方面,院校领导重视的是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以及对学生传授使用的专业技术,这样一来,就会使人文素质,特别是礼节教育出现边缘化。当前,因为我国绝大多数的院校没有充分地认识到礼节教育的重要性,缺乏对礼节教育的认识,即便某些院校设置了礼节课程,由于没有足够的礼仪教师,或虽有礼仪教师但其专业性不高、教学方式单一等,不能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从而更多的是出现礼节教育的“盲区”。另外,一些新建本科院校,其本身建校的时间就不长,历史文化积淀浅薄,人文环境优化不够,致使大学生礼仪素养意识明显淡薄。

1.4 社会因素北京大学谢晃教授尖锐地指出:“现在是学生与家长共谋实利。在大学里,精神的东西逐渐淡化了,而物质的实用的东西在增长。”[3]在大学校园里,大学生的大部分时间和精力会用在考取各类证书和英语、计算机的等级考试上,在业余时间即使有一些学生会阅读人文书籍,也是出于消遣与解闷的目的。我们很少看到那些有针对性的去对社交礼仪方面的书籍进行阅读,发自内心地想了解有关礼仪类的知识,从而提升自身在社交礼仪方面的素养。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一些腐朽的价值观念,诸如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以及利己主义等进入我国,这对于高等院校的大学生来讲,由于他们的理念还不成熟,没有较强的鉴别能力,他们很容易认可并接受这些新的事物和思想,加之我国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民的道德素质普遍不高, 社会上一些不文明现象也是司空见惯的。

2如何加强高校大学生礼节教育

2.1 礼节教育应纳入教学课程当前,我国高校由于对礼节教育没有给予足够重视,礼节教育处于德育的盲区。清华大学经学研究中心等单位共同进行了一次“你认为社会是否需要民族传统礼仪”的问卷调查,此项调查结果显示,88%的人认为需要将传统礼仪教育作为学生的必修课。可见,我国人对通过学校必修课程来弘扬传统礼仪教育的效果寄予较高期望。课程教学是大学生礼节教育的主阵地。为此,加强礼节教育首先必须把礼节教育引入大学课堂,并且要注重其长期化,礼节教育可贯穿整个大学生涯,应作为一门课程来开展。同时随着网络的普及,电脑已经成为大学生学习、娱乐的重要工具。因此,开展礼节教育不能忽视网络这一重要的阵地。

2.2 礼节教育应以教师做表率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是教育者,是学生学习仿效的对象,教师的礼仪示范,对学生会起到很大的榜样表率作用。因此,加强大学生礼节教育不仅应将其纳入教学计划,还要着手于教育观念的转变,增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教师以良好的礼仪形象、幽默的语言表述、以及较强的审美能力和人格魅力出现在学生眼前,势必会产生说服力以及示范作用。基于此,高等院校应将教师的礼仪教育提上日程,一方面制定有关的计划以及合理有效的措施;另一方面要注重对教师的礼仪进行培训,加强教师的礼仪素养。对于院校教师而言,要做到身正为范,言行举止要得体,不管是在课堂之上,亦或是日常生活之中,教师都要注重自身的举止,使用文明语言,进而对学生诠释中华民族优秀礼节教育的无穷魅力以及体现出传统礼节教育的价值。曾有这样一句话:一个有才华而又上了年纪的人,尽管他自己对于任何学科没有多少心得,但仍可以指导学生深入学习――但是他若对于人情世故尤其是礼仪,是一个门外汉,那么,他是决不可能将被指导者引上正途的。这句话说明:在实施礼节教育过程中,教师礼仪教育是形象大使,而其在学生中产生的影响将远远超过书本的影响力和渗透力。

2.3 礼节教育应体现于校园的多元化活动礼节教育重在实践,只有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实践和积累才能养成良好的礼节习惯。校园文化活动是礼节教育的有效载体,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旨在弘扬传统礼仪文化的活动,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接受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礼仪文化的熏陶,感受优秀传统礼仪文化的魅力。通过让学生参加“明礼诚信”活动、“礼仪风采大赛”、“校园是我家,我爱我家”镜子工程活动、“礼仪知识大赛”、 “校园文明使者”、“礼仪标兵”的评选活动、“礼仪表演大赛”、“和谐校园演讲比赛”、“星级宿舍评比”活动等主题的实践活动,来提高学生的礼仪修养,进而推动文明校园建设。另外,还应在教学楼、学生宿舍、图书馆、食堂等公共场所张贴文明提示标语;在各教学楼门厅内设整衣镜;在教室、走廊等处根据不同专业分别挂上国旗、名人画像、名言警句,形成文化长廊;在办公楼和学生宿舍区放置名人塑像,附上其修身立业的事迹介绍。这些标识都能够随时随处地提醒师生注意自己的一举一动,培养自己的礼仪意识。

2.4 礼节教育还应有社会大环境的渲染社会是影响大学生成长的重要环境,只有营造文明礼貌的社会氛围,青年学生才能将学到的礼节知识得到很好的发挥。因此,礼节教育仅靠家庭教育、学校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必须着力营造良好的社会大环境氛围。比如,利用节日进行文化熏陶教育,春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价值,这些节日尽管形式不同、主题各异,但所凝结的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的核心价值观念却是一脉相承的,这些都体现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承载着中华民族精神,昭示着民族之魂。深入挖掘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发挥文化育人、文化立人的有力作用,促进大学生礼仪素养的形成。在利用节日对大学生进行礼节教育时,要形成体系并突出主题,强调其参与性,如中秋节突出亲情、友情的主题,以培养学生感恩的品质;重阳节突出尊老、敬老的主题,可组织学生去敬老院与老人一起过节,以培养尊敬长辈的品质;春节突出勤劳、节俭的主题,开展“我与父母购年货”等活动,以培养学生“共同参与、孝敬长辈、勤俭节约”的品质等。

总之,在新世纪新形势下,加强高校大学生礼节教育意义深远。但是,仅仅靠大学四年的短期礼节教育也是不够的,还要有赖于社会以及家庭的共同努力,在环境的影响和家庭教育的熏陶下,才能使大学生的礼节教育取得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吴春彦等.高校大学生礼仪教育现状调查与对策分析[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0,(5):3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