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康复护理特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辅助器具;养老机构;康复护理
目前,我国人口老龄化进入快速发展期,江西省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610.92万人,占总人口比重13.45%。有数据显示,该省自2005年开始正式步入老龄化社会,近年来老龄化形势日益严峻。主要表现为高龄人口呈持续增长态势、失能老年人日益增加及慢性疾病老年患者不断增加,这些都给社会及家庭带来极大的负担。现阶段,高龄老年人的康复护理成为社会、医院及政府关注的重点及难点,越来越多人认识到辅助工具在老年人功能康复中的重要性,这也使更多人看到了辅助器具在养老机构应用的广阔前景和应用价值[1]。本文主要探讨江西养老机构康复护理中辅助器具的应用情况。
1 老年康复护理的概述
"十二五"开展以来,江西省不断加大投入积极推进养老服务业的发展,积极探索具有江西特色的养老服务模式。截止2014年底,全省各类养老机构达到1730余家,床位超过17.4万张,其中有550家养老机构和各类医疗机构建立医疗服务合作。通常所说的养老机构主要有:敬老院、荣军疗养院、养老院、老年公寓、老年护理院等。
1.1老年人功能障碍情况 目前,老年人的功能障碍大多数是因老年各类疾病所导致的,还有一些则是因老化过程,即衰老所造成的。老年人的功能障碍主要有这些:感觉和运动障碍、机体脏器功能、骨关节和肌肉功能障碍、语言沟通和交流障碍、精神、心理、活动能力障碍与社交能力局限等。现阶段的养老机构中,高龄老人比例相对较大,大多数存在一定程度的功能,特别是运动功能障碍、视听障碍,个人生活自理能力不强[2]。
1.2康复护理概念 当前,康复护理已成为功能障碍老年人康复治疗中重要组内容,在养老机构各种服务中,康复护理已被纳入新时期养老护理人员的职业标准中[3]。养老护理人员的职业标准中已明确康复护理的具体内容,主要有肢体康复、日常活动、康复效果评估、群体康复方案和个体康复方案制定等。在辅助器具的应用上,主要是指训练类和康复类辅助器具。在最新出台的养老护理人员职业标准中,除训练类和康复类辅助器具的应用外,还新增了个人移动类、防护类辅助器具的应用及相应护理服务。先进的辅助技术和适用的辅助器具可为老年人的日常生活提供优质化服务,也使得老年康复护理更为人性化、个性化,在养老机构的康复护理中应加大投入,提高应用效率。
2 辅助器具在江西各类养老机构康复护理中的应用分析
2.1辅助技术的概念 辅助器具是现代辅助技术中一个重要组成,广义层面的辅助技术主要指辅助器具的研发与服务两个方面[4]。近年来,随着社会大众对辅助技术的认识日益提高,其内涵得到进一步深化,现阶段普遍观点是,辅助技术主要包括三个方面:①硬件和软件方面,即器具和应用方法;②服务方面,适配与供应服务;③系统方面,主要指研发、生产、销售、服务及管理。辅助器具是辅助技术实际应用的一个载体,依据相关标准,辅助器具根据其实际功能分成12个大类、93个次类。通常而言,凡可有效解决或克服功能障碍带来的影响,改善和提升残障人群的生活质量和社交能力的器具均属于辅助器具,比如:电子耳蜗、拐杖等。辅助器具的使用对象不仅单一指残疾人,而高龄老年人、慢性病患者也是重要的适用对象。
2.2关于老年人辅助器具 大多数辅助器具可适用于老年人,尤其是高龄老人。主要包括这几类:移动类、视听类、防护类及生活类等辅助器具。根据南昌市2013年3月~2014年3月对924名残疾人开展残疾等级的鉴定和康复需求的评估,通过集中和社区个别评估法,获得的康复需求评估结果表明,级别和类型差异的残疾人士对辅助器具的需求情况分别为:视力方面77.4%、听力方面75.6%、肢体方面74.3%,尤以语言、智力及精神方面的需求最少。从该市残疾人的辅助器具需求情况看,视听功能障碍者对辅助器具需求最高。
3 强化辅助器具在养老机构康复护理中应用的原则和对策
3.1辅助器具在康复护理中应用的基本原则 为提高养老机构康复护理的水平,及提升辅助器具的应用效率,应确保各类辅助器具能遵循人体活动规律,满足人的生理功能[6]。具体而言,需要遵循这几个原则:①遵循老年人功能障碍情况选用辅助器具,养老机构应根据老年人的功能障碍的类型和程度,以及可能出现的危险,经专业评估后选用合理的辅助器具进行康复护理。比如:设计具有在紧急状态下预警及求救的辅助器具,在老年人跌倒、心脏病突发等情况下可迅速和医疗中心联系;再如设计适合视力障碍老年人的语音测温计、语音血压计等;②严格遵循必要即最简原则,也就是尽量选用简单,适合老年人力量大小的辅助器具,且以临时应用为主,通过临时性的康复护理措施最大限度解决存在的问题;③充分重视辅助器具的应用教育,在实际应用中,如果老年人没有掌握辅助器具的正确应用方法或使用不当,即便极为适配老年人的实际情况,也会造成无法达到预期的使用效果,同时也会导致辅助器材的使用寿命减少。因而,需要告诉老年人正确的使用方法和日常维修方法。
3.2强化辅助器具在康复护理中应用对策 根据当前江西各类养老机构康复护理中辅助器具的应用效率和整体服务水平较低,以及配置率不高的情况,可从确立养老护理人员新标准、强化养老护理人员的培训、老年辅助护理课程的改革、专业人员进驻及政府政策支持等方面来有有效解决。
3.3积极引进辅助技术人员入驻养老机构 辅助器具的康复护理服务是一个系统性、整体性工程,养老护理人员的职责是为老年人提供日常护理,而仅仅依靠培训来获得辅助器具相关知识是很难为老年人提供系统性康复护理服务的。一些辅助器具有良好的通用性,也有些并非随买随用的产品,而应要根据老年人的功能障碍情况,开展需求调查、适配评估、量身定制及跟踪随访等工作。所以,科学合理地选用辅助器具还应有专业人员入驻养老机构以提供全面的服务。
4 结语
古人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这要求社会、国家及家庭充分重视老年人的权益,要满足老年人的生活实际需要,积极改善和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新时期,为促进养老机构服务水平的提升,应充分重视辅助器具的科学合理应用,加大投入,培养护理人才,提高辅助器具的适配率,为老年人提供优质化康复护理。
参考文献:
[1]吴敏.基于需求与供给视角的机构养老服务发展现状研究[D].山东大学,2011,(05):32-35.
[2]屠其雷.辅助器具在养老机构康复护理中的探索与实践[J].社会福利(理论版),2014,(10):134-135.
【摘要】 目的 分析并评价中医康复护理在脑梗死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将我院自2008年12月至2010年12月期间收治的98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9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内科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再给予中医辨证论治以及康复护理,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以及生活活动能力的变化状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经治疗后其神经功能缺损以及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和治疗前相比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中医康复护理;脑梗死;神经功能缺损;生活活动能力较为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其病死率在10%~15%范围内,该病的致残率高而且易复发。脑梗死多因忧思恼怒、房劳无忌、精血亏耗、恣食肥甘厚腻等所致阴亏于下、阳亢于上、阻滞经络、气血逆乱、横窜经脉、内风旋动、夹痰夹瘀、半身不遂且人事不知[1]。为确保患者能够在身心两方面处于最佳的康复状态,对入我院接受治疗的脑梗死患者实施中医康复护理,旨在加快患者的功能康复,取得了理想的临床疗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我院自2008年12月至2010年12月期间共收治经CT确诊为脑梗死患者98例,将其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9例。观察组包括男25例,女24例;年龄45~76岁,平均为(609±55)岁。对照组包括男22例,女27例;年龄51~77岁,平均为(602±49)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有可比性。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于第1日填写观察表,每周记录1次,连续治疗4周时间。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内科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再给予中医辨证论治以及康复护理。西医治疗的主要项目包括:早期溶栓治疗、清除自由基、抗血小板凝集以及降纤等治疗措施。此外还要维持生命体征、控制感染、确保呼吸道畅通、处理并发症以及调节患者的焦虑或抑郁心理等。中医辨证论治主张在急性期应治其标,应以祛邪为主[2]。闭证应祛邪开窍以醒脑,脱证应行扶正固脱,对内闭外脱者当醒脑开窍兼顾扶正固脱。给予全面的康复护理,推拿主要适于中风急性期或恢复期,特别是重症半身不遂患者。采用针灸治疗闭证:主穴为人中、十二井及中冲。针法采用毫针泻法或者点刺出血[3]。取穴足三里行穴位注射,取2 ml当归注射液进行穴位注射,并取人中、解溪、风池、三阴交、曲池、穴合谷,针刺采用虚实补泻法,留针10~15 min,1次/d。做好日常生活能力训练,嘱患者多进行主动运动。运动时要循序渐进,由简单的翻身到坐位,再由坐位到站立,由双足过渡到单足站立。对患者的语言锻炼康复训练也需从简单到复杂,多鼓励患者说话,为患者提供讲话机会。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在治疗前与治疗后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定;对生活活动能力(ADL)采用Barthel指数进行评定。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 135软件进行处理, 计量资料以x±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对P
观察组患者经治疗后其神经功能缺损以及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和治疗前相比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经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其神经功能缺损以及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随着我国社会老年人数的日益增加,人口老龄化问题不容忽视,随之而来的是脑梗死的发病率也逐年升高[4]。中医康复护理是护理学领域中的重要内容,在康复治疗过程中能够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它能够最大限度的改善患者的功能,加快康复进程,增强患者的日常的生活能力。NIHSS量表的可信度高,且内容比较全面,该量表属于综合性脑卒中量表[5]。ADL能够对人们的独立生活的基本能力进行评价,该能力的提升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存质量,该量表以患者的日常实际表现作为其评价的基本依据。上述两种量表是康复医学中最具特色且最为常用的量表,能够在治疗前、中、后对患者进行评价。本组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经治疗后其神经功能缺损以及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和治疗前相比明显下降;两组经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其神经功能缺损以及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均明显下降。综上所述,中医康复护理在改善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以及生活活动能力方面效果理想,明显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对脑梗死的病情恢复效果令人满意,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参 考 文 献[1] 鲍远程现代中医神经病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399.[2] 孙小苗 中医康复护理在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 中外健康文摘, 2010, 7(29):124125.[3] 薛芳 伸筋草汤泡浸法治疗脑卒中后手足拘挛.中医杂志,2009, 12(2):1517.[4] 樊科.中医药综合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100例疗效观察.中西医结合实用临床急救,2005,(3):135136.[5] 郑榕芳,萧惠中医心理护理对脑卒中后抑郁患者康复的影.护理研究, 2006,20(18):1461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3783(2008)-7-0079-02
【摘 要】目的 观察急性中风后偏瘫患肢的功能康复疗效。方法 将80例中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40 例。对照组予常规治疗护理,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配合中草药烫疗,观察患肢肌力康复情况。结果 治疗组显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中草药烫疗的中医特色护理对中风偏瘫肢体运动功能恢复起到促进作用。
【关键词】中风 中草药烫疗 康复 护理
中风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三大疾病之一,是我国老年人致死致残的最主要疾病。中风急性期内约有90%的患者残留各种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1]。其中最常见的是运动障碍――偏瘫。偏瘫不仅是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主要原因,同时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因此必须尽早进行护理干预,实施康复介入,改善其运动功能,预防并发症,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1 临床资料
将2006年01月至2007年12月,本院对首次发病且无明显精神和意识障碍的急性中风后偏瘫的患者80例。均经头颅CT确诊,符合中风病诊断标准,按入院顺序,应用随机数字表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40例。
2 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治疗组以头皮针针法治疗加用中草药烫疗和功能锻炼。
2.1 心理康复护理 急性期患者因为不了解病情及其预后而焦虑和慌乱,不良的心理状态直接影响功能锻炼的效果,所以有效的沟通与良好的护患关系、适时的健康教育、鼓励患者面对现实,可以使患者增强自信心,积极配合进行功能训练。康复护士每天向患者及家属作宣传教育,并亲自进行形体示范,从身心两方面指导患者作康复训练。
2.2 头皮针法 入院后凡生命征平稳,即给予针刺治疗。向患者讲解针刺的方法,告知头针并非刺入大脑,而是在颅骨外头皮上行针,十分安全,消除紧张心理。具体方法:(1)定位针刺病灶侧运动区,下肢、上肢运动区各针一针,有运动性失语加语言1区,感觉性失语加语言2区,混合性失语加语言3区。(2)针法 平刺,留针1小时,每隔20分钟运针一次,快速运针200转/分。运针过程中嘱患者主动活动患肢,根据患者的肌力情况做水平移动、抬举、屈伸等功能活动。(3)疗程连续针6天,每天针1次,休息1天,7天一个疗程。
2.3 中草药烫疗法 借助温热之力,将药性由表达里,通过皮毛腠理透入经络、血脉、内达脏腑的一种治疗方法。采用本院中草药烫疗组方,根据患者病情、肢体瘫痪的部位及程度,辨证用药。烫疗时按经络循行方向从上而下、从阳至阴地抹擦患部。将温度适宜的毛巾覆盖于患肢,保持温度均匀。药熨过程中多询问患者反应,注意观察局部皮肤情况,防止烫伤。每次烫疗在30-40分钟,每天1次。每天头针和烫疗分别进行。
2.4 功能锻炼 患者生命体征稳定72h后开始进行康复干预,使患者保持正确的卧床姿势及肢体功能位置,各关节被动运动及坐位训练[1]。
2.4.1 卧床期要定时变换。凡不能自行翻身者,应每2h翻身1次,健侧在下,患侧在上的侧卧或半侧卧。当患者仰卧时,将患侧上肢上举过头,或者用健手握患手上举上肢,来回左右摆动,以患肢不感疲劳为度,4-6次/d。
2.4.2 早期坐位训练。若病情允许从发病4-5d就可起床,一般从坐位30°位置持续5min开始逐步抬高角度及延长时间,最终达到80°位置持续30min[2]。随着患者肌力的改善,协助坐起、坐位、立位平衡训练及步行训练每天2次。指导病人进行手的技巧性、四肢的精细协调训练,运用正确的姿势反复训练握笔,穿脱衣裤,协助病人逐步学会洗脸、刷牙、梳头、入厕等。
2.4.3 步行期护理。训练内容主要以坐位平衡转身、站立重心转移、跨步、步行及日常生活能力的训练为主。训练的程序为先离床站立,而后踏步、抬腿、侧移至行走,行走时应防止患者跌倒,注意患侧踝关节的位置及患者能否耐受,以免发生意外。同时鼓励家属积极参与,在家人帮助合作下进行训练。
2.4.4 出院指导。患者从医院出院后,在社区康复中心继续进行一段时间的康复定期随访指导,以巩固康复效果。要完全康复,则需在出院后进行持之以恒的功能锻炼。根据患者病情针对性地制定康复计划,包括的摆放、运动锻炼、日常生活自理能力锻炼等,合理地进行康复训练,定期回访。
3 结果
两组疗效比较见表1。
中风早期介入中医特色护理,可使病人最大限度地恢复肢体功能,减少致残率,有效的缩短康复期[3]。对于急性中风病人,康复介入越早,病人的功能恢复和整体疗效越好,超早期康复治疗有利于促进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4]。况且中草药烫疗药源丰富,操作简单,无毒副作用,患者乐于接受,依从性好,利于基层单位开展,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严秀群,杨建英,吴军君. 中医偏瘫急性期的康复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22(3):14-15.
[2] 陈文.急性脑卒中早期康复的护理[J]. 现代临床医学, 2006,32(1):59-60.
关键词脑血管意外中医康复护理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05.123
资料与方法
2006年1月~2009年1月收治急性脑血管意外患者40例患者,均符合脑血管意外临床诊断并经CT证实,年龄42~71岁;其中男18例,女22例;住院天数12~51天,均为经过中西医结合治疗后,表现为不同程度上下肢肌力下降,肌张力降低,生活不能自理者。
早期康复护理:文献报道,早期康复训练可促进侧支循环或神经轴突突触联系的建立,促进对侧大脑半球的功能代偿及功能的重组;同时可促进肢体功能的恢复,防止肌肉萎缩,关节僵直和足内翻等,为以后肢体功能恢复打下良好的基础。脑血管意外急性期,由于出现肢体麻痹,产生肌张力异常,在很短时间内就可能引起关节挛缩和变形,为防止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直,在偏瘫患者卧床期间除做好基础护理外,实行早期康复护理极为重要。要使患者保持良好的,及时进行关节活动,被动运动等训练。正确肢置摆放,在第一阶段应将床头抬高15~20cm,保持患者肢体处于功能位,即肩外展50°、内旋50°、屈40°,将肩胛骨及整个上肢放在衬垫(或小枕头)上,并高于心脏水平,预防手部水肿。上臂手微弯曲,腕和手指轻度伸展。患侧下肢髋及膝关节略屈,膝下垫小枕头,大腿外侧至膝关节放沙袋,一防其外展、外旋,足底部顶住足板以防足下垂和外翻。主动和被动活动关节训练,重点是加强瘫痪肢体的功能训练,其方法为由健侧至患侧,由大关节到小关节循序进行,对肢体小关节如指、肘、踝关节活动要特别注意,因小关节易发生强直,应按规定多做运动。
恢复期康复护理:临床研究表明,脑血管意外患者的恢复速率在病后3个月,特别是最初4周最快,故脑血管意外患者病情稳定后应及时进行针灸、按摩治疗,如果延长3~6个月,疗效就大为降低。①针刺选穴及方法,以手足阳明胃经穴为主,辅以少阳经穴,均取患侧穴,肩、曲池、合谷、环跳、阳陵泉、绝骨。用28号毫针快速进针,得气后继续捻转,使肩针感传至肘关节,曲池针感传至脚跟部,阳陵泉、绝骨以穴位局部得气为度。10次为1个疗程,休息3天,开始下1个疗程。②灸法:选用隔蒜灸,将紫皮独头蒜,切成5mm厚的薄片,用针刺数个小孔,置于穴位上,每穴用小艾柱,以穴位局部热感为度。针刺结束30分钟后施灸,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每穴7壮,第2个疗程每穴5壮,以后每穴3壮,局部发红时,可隔日灸。③按摩:按摩是用手法作用于患者的穴位或局部,促进血液和淋巴循环及新陈代谢,防止肢体水肿,肌肉萎缩,关节强直及其他并发症。操作时手法要柔和,有力、均匀,由轻到重,由远心端到近心端,以不引起肌肉挛缩为度,当患肢关节有轻微的自主收缩时,按摩手法可稍加重一些。④床上被动锻炼:在按摩后进行,软瘫期由于关节周围肌肉松弛,被动活动范围小,进行上下肢各关节运动要从大关节开始,然后到小关节,运动幅度逐渐增加,鼓励患者尽量用健肢给患肢做被动动作,训练上肢时,家属可协助抬起患肢到头侧,再放回原位,训练下肢时,在护士或家人协助下使髋骨、双膝关节屈曲,两足靠拢,双膝左右慢慢摆动,以上每个动作重复10次,2次/日,每次历时根据患者的耐受情况做5~15分钟。⑤肢体主动功能训练:可保持肌力,防止肌肉萎缩,应缓慢进行,并尽可能带动患肢一起活动,以促进和诱发自主运动。方法是教给患者先做患肢的假象运动,即用意志支配发出神经冲动,使瘫痪肌肉收缩,然后做肌力运动,进而做主动运动,为保证健侧肢体的肌力维持,可用健手托起患手,健腿架起患腿一起活动。训练要循序渐进,坚持不懈。⑥下床主动功能锻炼:床下运动时,训练的重点是站立及步行,先在帮助下扶支撑物站立(如床头、椅子等),并多次重复直至最后徒手站立,当下肢肌力达2~3级时,可开始步行训练,一般采用三步法,在锻炼过程中,鼓励患者以增加其信心,取得患者的配合,锻炼时间一般每日3次,安排在输液前后,睡觉前,活动量根据患者的情况逐日增加,从3人协助活动到1人协助活动,最后独立行走。
康复训练注意事项:①加强心理护理,帮助患者树立恢复健康的信心,调动心理积极因素,取得最佳疗效。②加强基础护理:脑血管意外患者多为老年人,其病情复杂,并发症多,因此加强基础护理,特别注意加强患者口腔及呼吸道的护理,并指导患者每天进行有效咳嗽练习,以提高气管的保护机能。③加强饮食护理:脑血管意外患者因其活动少,肠蠕动减慢,食欲降低,因此加强饮食护理,补充足够的营养和水分,增强抵抗力,对患者的康复极为重要。饮食以清淡易消化、少油腻、柔软的均衡膳食为主,多食蔬菜水果,避免辛辣食物,同时注意营养搭配,防止便秘。
结果
本研究40例患者中,20例上下肢肌力、肌张力基本恢复,生活可自理;12例上下肢肌力较前明显改善,生活基本自理;8例下肢肌力较前明显增加,上肢肌力恢复不太理想,与患者住院时间短,发病后未及时进行治疗,错过了最佳康复时机有关。
关键词: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疼痛;功能锻炼
近年来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已广泛开展应用[1],可以较快恢复髋关节功能,既能解除疼痛,又能纠正畸形,有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2]。现将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一般护理、疼痛护理、中医护理、功能锻炼护理进展综述如下。
1 一般护理
术前应详细了解疾病原因及转归过程,了解患者消化系统、内分泌系统、心脑血管系统等功能状态,做好健康教育与心理相关护理。积极与患者交流,帮助其减轻心理的负担。耐心向患者讲解为其实施的治疗措施,同时注意尊重知情权[3]。认真解答患者提出的有关治疗方案的疑问,促使其自觉接受手术,配合治疗[4]。有观点认为,在手术的皮肤区域术前3 d即进行备皮工作,清毒后用无菌巾包扎,更换1次/d[5]。术晨禁食水,术前置尿管。术毕向麻醉师、手术医师了解患者术中有无呼吸、循环方面改变等情况。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特别注意心肺功能、失血问题及是否髋关节脱位等问题,积极做好患者生活护理[6]。
2 疼痛护理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因为创伤较大,术毕会出现时间较长的切口疼痛。临床常用镇痛方法有置冰敷带,降温,减弱伤口出血的程度[7]。 由于疼痛的不断刺激,将直接对患者的治疗、饮食、睡眠和心理状态等造成影响,不利于身体的康复。有人提出可用冷敷的方法减轻术后口疼痛[8]。Skinner等[9]对比发现,临床持续周期性给药比标准的需要时给药对疼痛的缓解更有效。
3 功能锻炼
正确的功能锻炼可促进患者早日康复,有效地减少术后并发症。肢体处于功能位置既可固定关节,又对减轻切口张力有利,可一定程度减轻疼痛,有效的方便肢体活动和肿胀尽快消退[10-11]。术后功能锻炼应遵循如下原则:由轻到重,由易到难,锻炼量由少到多,幅度由小到大,循序渐进。但 DVT形成后为防止拴子脱落,不能按摩、揉捏患者肢体,指导患者须患肢抬高、限制行动、卧床静养[12]。CPM锻炼均速,可连续性,可随患者不同耐受相适应,一定程度消除因精神紧张导致的肌紧张,使因关节活动导致的疼痛减轻[13]。为保证并尽量延长人工关节的使用寿命,患者在以下方面予以注意[14]:①弯腰屈髋的尽量不超过90°水平;②不可使患肢过分抬高,不可使使患侧膝关节高于骨盆;③不可使双腿盘叠交叉;④忌患肢过分外展和内收,不可扭转关节;⑤不可单靠患肢来承托全身的重量;⑥不可提取重物。练习行走时应注意,开始时,应借助拐杖或助行器,术后3 w内可借助助行器、拐杖进行短距离行走,患者宜在3个月后,可逐渐患肢负重,循序渐进[15]。
4 中医护理
西医的护理方案与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的中医理念,越来越多的应用于髋关节置换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中。中西医结合规范化护理全髋关节置换术对关节功能的恢复,有效减少术后并发症方面具有独特优势[16]。孙晓洁对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予中医护理常规,患者在其随访期间未出现并发症如假体下沉、大腿疼痛及发生假体周围骨折等[17]。廖春容将中医特色护理与快速康复外科理念结合,因人制宜,在老年人工髋关节置换患者围术期中,加快了患者康复的速度,提高了术后康复的效果[18]。
综上所述,医护人员根据患者自身的不同情况,因人制宜,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治疗效果,更好的提高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董淑娟.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护理进展分析[J]. 中国保健营养,2015,05:98+100.
[2]杨杨,王磊. 浅谈对人工髋关节置换的认识进展[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91:33-35.
[3]王英喜,吴彩华,高荣英. 股骨颈骨折的护理新进展[J]. 中国医学创新,2012,9(10):159-160.
[4]马小菊.高龄患者人工全髋置换术的围手术期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12):28.
[5]钱雪梅.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护理和康复[J].中国人工关节杂志,1991,1(1):59-60.
[6]马晓梅,于红,梁侠. 人工关节置换手术康复护理的研究进展[J]. 当代护士(专科版),2011,12:14-17.
[7]杨铱.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术后护理进展[J]. 人人健康,2016,04:190.
[8]于丽荣,曹颖.冷敷应用于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观察[J].实用护理杂志,1996,12(2):73.
[9]Skinner HB,Shintani EY.Results of a multimodal analgesictrial involving patients with total hip or total knee arthroplasty[J]. Am J Orthop,2002,31(9 Suppl):20-30.
[10]钱雪梅.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护理和康复[J].中国人工关节杂志,1996,1(1):59-60.
[11]伊丽安,唐晓春,李艳.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整体康复护理[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1997,4(3):252.
[12]杨云红.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和护理研究进展[J].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6,25:179-180.
[13]陈睿,许燕杏,林巧如,等.康复训练程序在人工髋关节置换手术患者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22(4B):30-31.
[14]郭锦丽,张蜀华,刘巧玲,等.髋关节置换术后日常生活动作训练[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1997,4(4):340.
[15]韦丽琴.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康复护理进展[J]. 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11,03:365-367.
[16]肖雪芬,李云,李慧敏,等. 全髋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中西医结合规范化护理研究[J]. 护理研究(下旬版),2006,12:1069-1071.
【关键词】 脑梗塞 恢复期 中西医结合 护理
脑梗塞是我国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之一,其发病率约占急性脑血管病的50%~60% [1]。急性期过后,多数留有不同程度的半身不遂,语言不利,口角歪斜等症状,甚至生活不能自理,给患者和家庭带来沉重的精神和经济压力负担。我国流行病学资料显示:脑中风后约3/4的存活者有残疾[2],例如不同程度的语言障碍及肢体瘫痪。脑梗塞康复的目的是改善运动、言语、认知和其他受损的功能,使患者在精神、心理和社会上的再适应,能恢复自主活动和人际间的交往,尽可能恢复患者的日常活动能力。中医辨证认为康复期的前6个月,正处于邪气被逐,正气未复,是康复的良机。有研究显示,急性脑梗塞患者发病后的前3个月是功能恢复最快的时期[3]。我院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和护理脑梗塞恢复期患者100例,取得了满意疗效,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病例资料介绍
1.1 入选对象
2005年1月至2006年10月入住我科的200例经CT或MRI确诊的脑梗塞患者,男119例,女81例;31例为二次发病;均为发病的6天内入院;入院时均有不同程度的肢体运动障碍,其中52例伴有意识障碍,全部患者皮肤无压疮;住院时间为2-4周。
1.2分组及护理方法
将200例脑梗塞康复期患者按入院先后顺序,随机分为中西医结合组和对照组各100例。中西医结合组100例,男61例,女39例;平均年龄65.6±10.5岁,有28例患者伴有意识障碍。对照组100例,男58例,女42例;平均年龄63.8±11.3岁,有24例患者伴有意识障碍。根据1995年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提出的《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及病情严重程度评定,分为轻、中、重型。[4]两组病例在性别、年龄、病情、神经功能缺损、并发症及既往史等方面,在统计学上无显著差异(P>0.05)。
两组病例均采用神经内科常规的治疗与西医的常规护理(包括心理、生活、康复、安全、用药等方面的护理),而中西医结合组则在常规西医护理基础上,接受以下中医特色的护理治疗。
2 中医特色的护理体会
2.1中医辨证的心理护理
脑血管病的发生及其躯体残疾的严重程度与精神因素(包括急躁易怒、紧张、抑郁)是密切相关[5]和互相影响的,脑梗塞患者经常表现为愤怒、焦虑、忧郁、恐惧、暴喜等几种情绪改变,这些心理、情绪因素常常导致患者失去治疗信心、甚至产生绝望的心理。因此,我们通过护理评估患者不同的心理特征,运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肝,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的理论对病人进行心理护理。帮助患者学习在情志上的自我控制,以纠正异常的心理状态。特别是昏迷患者清醒之后,更应加强心理护理。
愤怒型患者,常表现为急躁易怒、咽干、口苦、胸闷胁痛、五心烦热。对于此类病人,需要在谅解的基础上,给以正确的疏导。我们运用中医的情志制约法,以悲制怒,向其家人了解患者最悲伤的生活事件,当其发怒时,予以适当刺激,以控制其烦怒的情绪。当其挑衅时,不予计较,待其情绪稳定后,我们向其讲明“百病生于气”的道理,并说服同病室的人给予谅解、忍让,减少其发怒机会。
忧思型患者,常表现为善太息、气短、愁容满面,心胸痞闷,纳食不香。针对患者的忧思症结,我们予以劝导,说明其思虑的错误性,让其认识到只有心情舒畅,配合治疗才是治疗的最好方法。
悲观型患者,常表现为悲观失望、失眠多梦、头晕心悸、疲倦乏力等神经衰弱的症状。“悲则气消”,意思是说悲伤能耗散阳气。我们运用中医情志相胜法,以喜胜悲,为病人提供周到的生活护理,给予患者关心体贴,经常与病人交谈,根据患者的爱好,讲些让其开心高兴的话,并让患者多听欢快、轻松的音乐。
惊恐型患者,常表现为精神紧张,怕病情恶化、瘫痪不起,总惶惶不可终日。祖国医学认为“恐则气下,令人善惊,思使气结。”对此类患者,我们就其病情的发展及恢复过程给患者作出详细的解析,并引导患者对此进行对照分析,使病人消除恐惧的心理。
暴喜型患者,常表现为易于激动,情不自禁,喜笑无常,精神恍惚。喜属于对人体有益的情志,但欢喜太过,则使心气缓散而不藏,心气不足。针对此类患者,我们采用情志制约法,以恐胜喜。了解患者生活中最担心、最敏感的事情,以此适当恐吓之,并告之其疾病的危害性,嘱其家属勿与病人谈论家庭、工作等事,防止诱发病人情绪激动而使病情加重。
2.2按中医分型辨证施护
按中医辨证,脑血管病可分为中经络与中脏腑二种。根据不同的证型选择不同的护理方法。
2.2.1中经络者病在经络,症见半身不遂、肌肤不仁、舌强语涩或口角歪斜等,舌苔白腻,脉弦滑或兼浮象。肝阳上亢型以情志调理为主,避免暴怒抑郁,保持情绪稳定,饮食宜清淡甘寒,汤药宜凉服;风痰瘀阻型易眩晕,应安静卧床休息,防跌倒;气虚血瘀型体弱多汗,病室保持温暖避风,多汗时及时擦汗更衣,手足肿胀或瘀紫则用温水浸泡以消肿化瘀,并且帮助或指导病人做主动和被动运动;痰热腑实型饮食以清热、化痰、润燥为主;阴虚风动型可用五倍子粉水调后敷神阙穴,饮食以养阴清热为主。
2.2.2中脏腑:中脏腑又分为闭证与脱证。 闭证表现为因气血冲逆,血苑于上,肝风煽张,痰浊壅盛,症见神志昏沉,牙关紧闭,两手紧握,面赤气粗,喉中痰鸣,大便闭塞,舌苔厚腻,脉弦滑而数者。闭证之阳闭风火上扰清窍型,按医嘱予以羚羊角汤服用外,并鼻饲安宫牛黄丸液体以辛凉开窍、清热解毒;指导家属予以病人饮食应清淡易消化,忌辛辣、肥甘等生湿助火之品;痰热内闭心窍型应严密观察面红、身热、肢凉、舌绛、苔黄褐等变化,按医嘱鼻饲安宫牛黄丸液体,中药煎液擦身及针刺曲池等穴位以降温。阳闭证病人可用银花、水清洁口腔,达到清热除口臭的目的;阴闭之痰湿蒙闭心神型除服用涤痰汤外,并鼻饲苏合香丸液以辛温开窍;注意保暖,饮食宜偏温性食物。脱证者处于病情垂危阶段,表现出目合口张,手撒遗溺,鼻鼾息微,四肢逆冷,脉细弱;或汗出如油,面赤如妆,脉微欲绝浮大无根者,为真阳外越,证情凶险之征,应采取一切西医措施进行抢救,同时予以结合针灸人中、涌泉、合谷,加艾灸关元、气海、神阙、檀中以回阳救逆,病情稳定后可鼻饲参附粥,有回阳固脱之效[6]。
2.3中医辨证施食,药膳治疗的方法。
合理的饮食不仅能促进疾病早日康复,而且能调理疾病,尤其是慢性病恢复健康和重病恢复期的饮食调节,能起巩固疗效的作用[7]。脑梗塞患者饮食应以清淡、低盐、低糖、低脂、高蛋白、易消化食物为原则。昏迷者按医嘱予以鼻饲流质饮食,吞咽不便者选择半流或稀软食品,少量多餐,进食不宜过快;一般患者可给普食。恢复期应注意滋补,可选用山楂、莲子、大枣、桂圆、甲鱼等有降压、降脂、软化血管和补益作用的食品。
2.4中医辨证的康复护理
早期康复训练对促进侧枝循环式的轴突突触联系的建立、对侧大脑半球的代偿及功能重组可起到积极作用[8]。我们除常规的康复护理外(例如肢体、语言训练等),还进行以下的中医特色的康复护理。
2.4.1按摩:部位和穴位要根据疾病所涉及的部位和中医取穴论加以选定,依照先轻后重,由浅而深,由慢而快的原则,每日给患者按摩2-3次。上肢选用肩髃、曲池、外关、合谷等穴。下肢选用环跳、承扶、委中、阳陵泉、足三里等穴。头面选用太阳、头维、百会等穴。
2.4.2中药药熨或外敷法:将川芎、丹参、红花、当归、赤芍等中药饮片等用布包好,水煮至沸,待温度适宜时,用药包热敷外熨患肢,日2-3次。熨烫过程中途经上述穴位处稍停片刻以达到温热刺激穴位作用。
2.4.3针灸:在康复早期实行针灸治疗具有一定意义[9]。头针和体针他们的意义相同,但头针更为方便易行应首选。常用的头针刺激区有运动区、感觉区、血管舒缩区和语言区,可根据病情选用,留针时间为1-2小时,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上肢瘫痪取肩髃、曲池、外关、合谷、手三里等穴。下肢瘫痪取环跳、风市、阳陵泉、足三里、悬钟、绝骨、三阴交、昆仑、丘墟、太冲等穴,每次取4-5个穴位,交替使用,一般用平补平泻或补患侧、泻健侧的手法。语言不畅者可加用通理穴,吞咽困难者可加廉泉穴,口眼歪斜者可加地仓、下关等穴,15次为1个疗程;同时可采用电针或艾灸加强刺激,也可用丹参注射液或当归注射液穴位注射。耳针可根据病情选用肝点、肾点、脑干点和脊柱点交替刺激。
2.5褥疮预防及护理
除常规护理外(例如翻身、垫棉圈、上气垫床等),每日早晚翻身后用红花酒精(红花15g加75%酒精500mL浸泡1周)倾倒于手掌中少许,用手掌的大鱼际部位向心性进行按摩局部皮肤10-15min。因为红花酒精有利于促进血液循环,对于皮肤已出现潮红的患者,能更有效预防褥疮。对酒精过敏者,用热毛巾敷后涂剂按摩。
对于褥疮溃疡期,清洁疮面后予以外敷祛腐生肌膏以除腐生新,促使愈合。
3 疗效评定
3.1疗效评定标准
参考1995年中华医学会第4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订的标准。基本痊愈: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0%-100%,病残程度0级;显著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89% ,病残程度1-3级;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45%;无变化:功能缺损评分减少或增加在18%以内;恶化:功能缺损评分增加18%以上。临床观察中无变化、恶化或死亡均属于无效。
3.2结果
2组病人住院治疗护理后,病情均有不同程度的好转,2组总有效率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
通过中西医结合综合康复治疗护理,观察组的100名患者中,绝大部分患者心理状态正常,病情明显好转,生活质量明显提高,而功能康复程度及并发症减少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
4 总结
护理是一门独立学科,中、西医护理在本质、内涵上是一致的。中医护理历来在祖国医学整体观、辨证观的理论指导下强调“三分治、七分养”,坚持“防重于治”的原则;在临床护理实践中,强调以脏腑功能、经络协调、气血平和内在的有机整体;强调人体与自然界、社会人际关系和与疾病的相互关系;强调护士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手段获取病情,并根据中医八纲辨证、脏腑辨证、病因辨证等方法确立患者证型,并通过辨证施护、三因制宜的方式,针对患者不同年龄、不同体质和发病的不同季节以及所处的不同环境,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10]。这种强调个性化护理以及强调整体调整的思想,符合人类健康需求。而西医护理在新的医学模式影响下更强调有针对性地对临床出现的症状进行及时有效的护理,其中护理程序是其常用的工作方法之一。在实践中我们体会到,运用中西医两套理论指导临床实践,把中医理论融入西医的护理程序当中,一方面可使中医护理更加规范化、制度化,同时也使西医护理工作进一步完善;另一方面有利于灵活地辨证施护、辨症施护、辨病施护[11]。中医护理和西医护理谁主谁次应因人而异、因病而异。
参 考 文 献
[1]戴自英主编. 实用内科学. 第8 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6.2026
[2]朱镰连.急性脑血管病早期康复,机不可失.中华内科杂志,1997,36(12): 840-841.
[3]Lincoln NB,Jackson JM,Edmans JA,et al. The accuracy of predictions about progress of patients on a stroke unit.Journal of Neurology,Neuro-surgery and Psychiatry,1990,53:972-975.
[4]廖鸿石,朱镛连,吴弦光,等.脑卒中的康复评定和治疗.北京:华夏出版社,1996.8-24.
[5]孟祥明,丁伟,郑加平.脑血管病的现代治疗[M].山东:青岛出版社,1999:200-203.
[6]庄礼兴.食疗本草[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7]张广清.中医护理现状及科研展望.中华护理杂志,2002, 37 (4):290.
[8]Weiller C,Cho11et F, Friston KJ, et al.Functional reorganization of the brain in recovery from striatocapsular infarction in man. Ann Neurol,1992, 31:463-472.
[9]李育英,杨莉,刘洁.针灸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偏瘫痉挛状态及功能锻炼指导[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5,l9(3):293.
关键词:医学文献康复护理管理
1做法
自2001年至今,对《护理管理杂志》、《中华护理杂志》、《中国疗养医学》等核心及国家级期刊做到每期必读,对其他类杂志选择性的阅读,并做好阅读笔记。把认为适合自己科室管理的方法尝试性的应用,并根据使用后的结果进行适当修改、补充完善。
2讨论
2.1提高了自身的理论水平和工作能力
科室护理质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护士长的理论水平和工作能力,借鉴护理管理文献中的理论和经验方法,是掌握新观念、新知识、新方法的捷径。例如阅读顾海波等[1-4]的论文,可以较全面地掌握在教科书上学不到的适合护理管理者应具备的实践经验理论,用这些理论加强自身人品、人格、工作方法和技巧以及领导艺术的培养。运用权变理论充分使用护理人力资源,按每个人的能力安排合适的工作,做到知人善任、人尽其才、才尽其用。阅读张凤花等[5-7]的文章,注重培养具有专业素质的护理人才,比如定期组织护士对个案病例进行学习、分析、讨论,总结因护理原因导致误诊的直接因素或间接因素,以此为借鉴,避免工作中的差错发生;针对康复病人的特点,培养护士的健康教育能力、康复护理能力、心电图临床诊断能力、卒中护理单元的管理能力、护士骨干的组织管理能力等。阅读刘军等[8-10]的论文,改进了技术训练的方法:技术上提高一针见血率、心理上训练护士参加技术比武的适应性,训练项目依照季节和病人的病情特点而定。理论水平和工作能力的提升,使笔者在工作实践中科学安排,把握重点,康复护理管理工作顺利开展。
2.2调动了护士工作的积极性
护士长能够顺利开展工作,保证临床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离不开护士的大力支持,如何调动护士的积极性,文献中介绍了许多宝贵的经验。阅读李凤等[11-12]的论文,笔者意识到开展护士群体同事支持、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缓解护士的工作压力是护士长的任务,并在管理时注重以人为本的理念,实行民主管理,摒除家长式作风,解决护士的实际困难。比如对年轻护士尤其是独生子女护士经常与其谈心,了解思想状况;对孩子小的护士,遇到孩子生病、家庭生活出现问题时,在排班、工作时间上给予照顾;护士过生日时送上一句“生日快乐”、节日时发送一条祝福短信。另外注重宽容待人、虚心听取同事的意见,使用精神鼓励法、奖罚激励法等,调动护士的工作热情,增加主动性,使护士之间互帮互助,团结协作,相互补台,形成了一种讲正气、讲奉献的良好局面。
2.3加强了对护理风险的管理
目前,风险管理已是护理管理工作者探讨的热点问题,姜旖菲等[13-14]对风险管理从不同的角度作了阐述。阅读这些文献后,笔者加强了对护理文书的管理力度,专门建立了错误护理文书登记本,把不合格护理记录收集、整理、装订后作为护士的学习资料;建立了“护理留言簿”;月质量分析会上分析不安全因素;设立警示牌,张贴警示语;严格毒麻药品的专人专管制度;为加强护士的风险意识,开展了《康复护理实践中风险问题的调查与研究》的科研课题,带领全体护士在科研中培养风险意识,在学习中强化风险意识。
2.4开展了特色化护理服务
现代护理观念、理论和方法层出不穷。借鉴护理文献中的观念和方法,对临床护理措施考虑的更加科学、细致、周到。从席淑华等[15-17]的管理模式中受到启发:注重护士的仪容仪表、礼仪服务培训,把护理工作当作一项系统工程来抓。在护理服务中注重细节,开展了需求服务护理,应用关怀照护行为,创建和谐环境。如为病人提供针线,为在住院期间过生日的病人送上生日贺卡和一句祝福,为新入院病人送上第一壶开水等。对临床护理路径以前只是理论上的认识,不知道如何使用,阅读盛华丽等[18-20]的论文后,根据康复科工作特点,制定了脑卒中康复病人护理路径,提高了护士的主动服务意识,在卒中护理单元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5提高了撰写护理管理论文的水平
要学会撰写护理管理文章,必须先阅读有关护理管理文献。通过阅读笔者受到了很大启发,知晓了各类杂志的书写格式和要求,写作水平不断提高。多年来,笔者把学到的管理知识应用到工作中,认真总结经验,完成护理管理论文5篇,均已发表在核心医学期刊上。
总之,护理管理工作需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中华护理杂志》、《护理管理杂志》等均是军队和国家最高层次的医学期刊,观点新颖,联系实际密切,临床实用性和指导性较强。笔者正是通过学习护理管理中的新观念、新理论、新方法,有针对性地应用到工作中,从而改进了管理方法,提高了管理水平和管理能力,带领全科护士高标准、高质量完成了各项护理工作,为康复病人提供了更科学、更系统、更优质的护理,有效地避免了各类护理差错、事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顾海波,杜美芳,邹月珍.怎样做好新时期的护士长[J].护理管理杂志,2007,7(4):56-57.
[2]李海兰,吕娟.新护士长在管理工作中应重视的问题[J].中华护理杂志,2001,36(10):766-767.
[3]康琳,宿桂霞.新任护士长工作方法与领导技巧[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10):765-766.
[4]刘万芳,张利岩,龙彬,.权变理论在救援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12):918-919.
[5]张凤花,李跃芹.脑梗死患者的康复护理观察[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17(8):4140.
[6]姜永飞,刘学文.青年脑卒中脑血管病变研究进展[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27(8):6567-6569.
[7]贾美英.低血糖昏迷误诊为脑血病18例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27(8):6687-6688.
[8]刘军,林志芳,寻丽彬,等.在动态微光下进行静脉输液操作训练的方法与体会[J].护理管理杂志,2008,8(1):45-47.
[9]刘晓联,靳晓玉,毕越英,等.静脉穿刺训练量化管理的探讨[J].中华护理杂志,2001,36(12):927-928.
[10]陈风桂,李玉芳,肖高尚.静
脉穿刺操作技术训练方法[J].中华护理杂志,2003,38(7):566.
[11]李凤.军队疗养院护士压力源分析及干预对策[J].中国疗养医学,2008,17(1):19-20.
[12]颜艳萍.人性化护理管理的实施与体会[J].护理管理杂志,2005,5(8):53-54.
[13]姜旖菲,张瑶,刘慧珠,等.我院实施风险管理的方法与效果[J].护理管理杂志,2008,8(1):54-55.
[14]李亚洁,张立颖,李瑛,等.风险管理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12):918-920.
[15]席淑华,周立,张晓萍,等.开展礼仪服务提高服务质量[J].中华护理杂志,2001,36(12):929-931.
[16]韩英.突出以人为本管理提高护士整体素质[J].护理管理杂志,2008,8(2):1-2.
[17]李美华,谭惠仪,李书琴,等.细节管理对护理服务流程再造效果的影响[J].中华护理杂志,2006,41(9):826-827.
[18]盛华丽,施长春,刘志聪,等.临床路径构筑主动护理平台[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6):455-457.
1主要做法
1.1完善服务体系
2010年以来,海宁市陆续出台了包括养老机构和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建设、人才队伍培养、养老服务补贴等16个养老服务相关政策。2013年,市卫生局、市民政局又联合印发了《海宁市社会养老养医结合实施意见》,成立由市卫生计生行政部门主要负责人为组长的海宁市社会养老医疗结合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了养医结合服务工作的目标、措施和要求,确保各项工作落实到位。
1.2合理布局城乡养老和医疗机构
2011年起,海宁市政府通过三年实事工程,投入4亿多,对全市12所公办养老机构进行新建、改(扩)建,新改扩建设施全部达到三星级宾馆以上标准,2014年新增机构养老床位1716张。同时,根据“一社区一场地”的要求,全面推动含文体娱乐、康复保健、日托午休等功能于一体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建设,到2015年底实现了城乡全覆盖。
1.3加强养老机构医疗资源配置
全市共有8家镇(街道)养老服务中心配置了医务室或健康管理室,并由辖区医疗机构派驻10名医务人员,开展入住老年人的医疗和保健服务。其余6家暂无条件设置医务室或健康管理室的养老服务中心,参照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做法,实行定期服务,参与服务的医务人员数共计59人;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按照资源共享、就近配置的原则,由相近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医疗服务,落实责任医生和护士共计201名。
1.4落实各项老年人健康管理措施
在全市各社区卫生作者单位:314400浙江海宁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监测科通信作者:铁月刚,Email:服务机构推行全科医生签约服务模式,为养老机构和社区养老照料中心签约老年人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帮助解决常见健康问题,提供个性化健康管理建议、有针对性的健康干预措施和医疗卫生服务上的便利,协助转诊和预约诊疗等。对于居家养老的老年人,依托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和社区家庭医生团队,为其建立健康档案,提供健康管理等各项服务。
1.5提高老年人专业护理队伍素质
在海宁卫校挂牌成立了海宁市养老护理教育培训中心,并在其护理专业中增设养老护理内容,为全市养老服务事业发展培养专业化人才。同时,借助卫校的师资力量开展全市在职养老护理人员职业技能培训,共培训专业护理人员313人,养老护理员职业技能鉴定3188人。同时,市政府出台了《关于提升养老服务队伍素质的实施意见(试行)》,优化护理人员结构比例,解决护理人员待遇低、招聘难的实际问题。
1.6营造村、社区健康支持环境
结合“健康海宁”建设,在全市开展健康示范村(社区)创建活动,共创建海宁市级健康村(社区)150家,覆盖率66.96%。从改善健康环境、开展健康活动、加强健康管理和提升健康指标这几项创建实事做起,建立健康管理室,设置健身步道或健康知识宣传长廊,配备电子身高体重仪和电子血压计,使老年人村(社区)健康支持环境进一步改善。
2取得经验
2.1政府重视是推动
医养结合服务工作的关键政府部门领导高度重视养老服务事业发展,主要领导每年调研养老服务工作,将养老服务工作作为主抓主推的工作之一,全力推进。特别是养老机构建设和管理、医疗资源配置、专业队伍培养等一系列措施,切实为医养结合服务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撑。2.2整合资源是实施医养结合服务的重要保障市、镇(街道)全力保障养老服务所需资金,在养老服务中心、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的建设过程中,按照属地管理原则,积极为养老服务中心配置医务室、为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创造健康管理条件。
2.3结合项目是开展
医养结合服务的主要手段老年人多有慢性病,在实施医养结合服务过程中,不仅要为其提供医疗服务,还要进行健康管理。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通过与养老机构的合作,不仅提升了老年人的健康管理水平,也促进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规范实施。
3存在问题与对策建议
3.1进一步加强医疗资源配置
推进责任医生签约服务,使签约老年人享受以健康管理、基本医疗和转诊、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为内容的基本服务包;并根据签约老年人的需要和申请,提供家庭出诊、家庭病床、家庭护理、康复指导等个性化服务包;探索将医疗机构部分床位转为康复护理床位,收治需要照护的失能半失能老人,为老年人提供康复护理服务。
3.2进一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建立多领域的医疗服务和养老服务人才联动机制。加强医疗机构医务人员的老年医学和康复护理知识培训,鼓励各专业医务人员到养老机构开展多点执业。同时,重点培养和引进养老机构内的医生、护士、康复医师、康复治疗师等专业技术人员。
3.3进一步加强宣传教育引导
【关键词】中医护理;教育
1.大健康时代的新形势
《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年)指出“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加快发展中医药健康服务,……,是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重要任务”,规划中还指出五年内政府会推动包括“中医药健康服务人力资源建设项目”在内的中医药健康服务,并且重点强调了中医药优势特色教育培训和中医药职业技能培训鉴定体系建设;《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2015〕70号)中指出“要求大力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在做好基层卫生机构服务能力的同时,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药服务能力和医疗康复服务能力,加强中医药特色诊疗区建设,推广中医药综合服务模式,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常见病、多发病和慢性病防治中的作用”。2015年“两会”期间,贵州省大健康医药产业推介会在北京举行,会后贵州制定了一些具体的政策措施和实施计划,大力支持发展大健康产业,包括了发展健康养生产业、健康医疗产业、健康养老产业等六大产业,其中计划到2017年,三年共推进48个健康养老产业[1]。黔东南州建设了贵州侗乡大健康产业示范区,《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支持贵州侗乡大健康产业示范区建设发展的意见》中指出:培育健康养生产业链为其重点任务之一,包括构建集休闲养生、健康养老、总部后勤服务等;将按照三级甲等民族医院标准建设侗乡疗养中医院及特色专科医院等[2]。
2.中医护理的优势
中医护理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哲学的理论基础,以整体观念和辩证施护为特点。强调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同时人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是一个整体。正如《灵枢•邪客》中说“人与天地相应”。辩证施护是通过四诊收集病情资料,分析综合,辨别疾病的证型,据辩证的结果,应用同病异护,异病同护等原则制定护理计划。中医护理学的这一特点和以病人为中心的现代整体护理模式不谋而合。中医护理技术,如艾灸、拔罐、刮痧等,操作简便、行之有效、费用低廉、毒副反应小。而随着医疗改革的推行,国家大力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中医护理技术特别适于在社区医院和家庭里操作,对老年病、慢性病的治疗和康复有独到的优势[3]。中医认为“七情”当中某种情绪过激可使脏腑气血功能紊乱而导致疾病发生。情志舒畅对健康十分重要,因此,中医护理重视患者情志的护理。通过运用心理学和护理学知识,帮助患者保持平和、安静的心境,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同时能取得患者的积极配合,保证医护工作顺利进行,确保疗效的充分发挥[4]。饮食不节也是中医病因学说中的又一发病因素,药食同源,疾病发生后通过合理的饮食调养,有利于疾病的康复。所以,中医护理十分重视饮食护理。重视合理搭配饮食,达到营养均衡。各种食物也各自有自己的性味和归经,在护理过程中,根据辨证结果,指导选择饮食,促进疾病康复。《素问•上古天真论》中谈及养生的法则,“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劳作”。起居护理要求“法于阴阳”,顺应自然的变化来调养身心。按照“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进行患者的生活起居护理。中医护理在康复治疗、养生保健方面拥有独特的理论和方法优势,正契合当前人们追求健康的需求。
3.黔东南地区中医护理现状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位于贵州省东南部,经济发落后,2014年户籍人口466.2万人,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州总人口的79.9%。全州有省级医院1所,地区级医院2所,市、县级医院32所,中心镇医院85所,社区医院121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6所,村卫生室2395所[5]。在社会经济和医疗条件落后的情况下,以中医护理为组成部分的中医药健康服务以其简便、有效、廉价的特点,更适合在黔东南地区开展。2014年笔者曾参与由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护理系组织的黔东南州居民社区护理需求状况调查,调查结果显示中医康复护理位于社区居民对疾病护理需求的第三位。可见黔东南社区居民对中医康复护理有较高需求。而近期笔者对黔东南某地区级医院护士进行走访调查,了解到护理人员对各项中医护理知识技能掌握情况不容乐观,多数表示需要再接受培训。
4.黔东南地区中医护理教育现状
我国中医护理人才培养从20世纪50年代就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很多中医护士学校、中医护士班,在改革开放以后,大专、本科、函授等各种中医护理人才培养方式大量涌现[6]。谢红等对贵州省9地市中医院护理人员中医药知识技能现状进行的调查结果显示:77.71%的在岗护士在学历教育期间学习过中医知识;60.33%的在岗护士岗前培训期间学习过中医药知识;82.82%的在岗护士在工作期间参加过中医基础操作培训[7]。笔者工作的学校是黔东南地区唯一一所培养护理人才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除此之外,黔东南还有贵阳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卫生学校,凯里市第一职校及部分县级职校等开设有中等职业教育的护理专业。在黔东南的各级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室工作的护士有85%以上是通过黔东南地区的护理职业教育培养的。在这些职业技术院校中,虽然开设有中医护理课程,但是由于学制短、学生基础相对较差,再加上中西医在基础理论、思维方式等方面的显著差异及教学时数不足、理解难度大、学生认同度不高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其中医护理教学效果大多不甚理想[8]。具体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内容多课时少。据了解,目前各职业技术院校护理专业的中医护理学时数从30多学时到50多学时不等,我校目前是36学时。而现行高职院校的中医护理教材包括了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中药学、针灸学、中医临床各科护理等诸多方面,由于内容多课时少,只能选讲部分的内容,学生很难在36个学时内掌握。二是理论多实践少。中医护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而由于总学时少,只能压缩实践学时,学生少有机会进行操作实践。三是授课方式老旧。学习中医理论需要有哲学的思维,学生普遍反映晦涩难懂,加上学时有限,授课方式仍旧以“复习提问、讲授新课、小结”为主,少有机会采用其他新式教学方法[9]。
5.总结
中医护理拥有深厚的哲学理论基础,“简、便、验、廉”的中医护理操作技术并且重视养生保健,对于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老年护理服务、疾病康复服务等方面具有十分独到的优势。大健康时代,基层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增加,中医药健康服务人员包括懂得中医知识的护理人员需求量也随之增加。社会经济发展落后的黔东南地区更需要懂中医的护理人员。黔东南地区在加快发展中医药健康服务,大力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大力发展大健康产业的新形势下,以建设贵州侗乡大健康产业示范区为契机,中医护理人才紧缺也愈加凸显。作为为黔东南地区培养护理人才的职业技术院校,中医护理教学现状不容乐观,很难满足社会需求,中医护理课程急需不断调整和优化。可以适当增加课时,增加实践教学,更新教学模式,进行将中医护理融入到《社区护理》[10],或者融入到《老年护理》[11]的教学改革;同时可以在各中医院、综合医院中医科、养生养老等机构的护理人员中开展短期有针对性的集中培训,从而适应大健康时代对中医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更好地提高黔东南地区居民健康素养。
参考文献
[1]IUD中国领导决策案例研究中心.贵州医、养、健、管四措并举布局大健康[J].领导决策信息,2015,(36):18-19
[2]贵州省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关于支持贵州侗乡大健康产业示范区建设发展的意见[J].贵州省人民政府公报,2016,(1):14-20
[3]王燕,王英.《社区护理》教学中融入中医护理的效果[J].护理研究,2008,22(8):2246-2247
[4]梁小琳.浅谈中医护理的基本原理和侧重点[J].陕西中医.2005,26(6):607-608
[5]杨燕玲.苗侗医药在社区医疗中的应用研究:贵州省黔东南地区调查研究[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2,(20):19-21
[6]苗晓琦,王晓燕.浅谈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中医护理教育模式[J].卫生职业教育,2013,31(10)94-95
[7]谢红,熊江艳,潘定举,冷毅,罗永红.贵州省9地市中医院护理人员中医药知识技能现状调查报告[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5,(2):80-82
[8]董惠娟,陈丽华,齐晓红,等.从护理教学实践看西医院校中医护理临床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护理研究,2011,25(11):3095-3096
[9]高莉萍.高职护理专业中医教学面临的困境与思考[J].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2):51-55
[10]王燕,王英.《社区护理》教学中融入中医护理的效果[J].护理研究杂志,2008,(24):2245-2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