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茶艺教学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中西方数学教学 教学方法 教学实际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教育国际化,是21世纪世界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近阶段我国的教育事业得到了蓬勃发展,但从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上与国外相比有许多改进之处,为了完善我们的教育,需要对国外教育进行研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以促进我们教育事业的发展。本文从中西方教学方法和教育实际进行对比,找出我们和国外教育教学方法下所蕴含的教育理念的不同,从而找出更适合于我们的教育教学方法,以促进我们的教育教学的发展。
1中西方数学教学方法的相似之处
(1)讲授法是各国数学教学普遍采用的基本方法。不论中国、美国,或西方其他发达国家,数学知识的传授基本上是以讲授法为主,其他方法为辅助。
(2)普遍重视启发式教学。通过教育改革各国都重视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生能力的教学,尤其重视启发式教学思想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
2中西方数学教学实际的差别
从数学教学实际来看,我国的教学方法与西方发达国家的相比,存在着差别,主要表现在:
(1)教师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地位不同
中国的教学方法大都“重教轻学”,以老师为中心,在教学过程中采取灌输式的教学方法,这主要是我国中学阶段长期的应试教育导致的。尽管我国的教育改革努力向素质教育的方向发展,但由于受教材、进度、环境等几个方面的影响,使得大多数学校教育仍然传统式教学,基本上是老师讲、学生听,课堂容量大,学生基本上没有动手动脑的时间,这样的教学方法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束缚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国外特别是发达国家多采用启发式教学,重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讲究自愿、轻松愉快的学习,注重应用教育,鼓励学生发展。
(2)数学教学中学生与老师的关系不同
数学教学中学生与老师的关系不同造成了教学气氛有明显的差异。发达国家中,老师和学生基本上是朋友关系,可以互相自由地讨论、交往、交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辅导提示的作用。这种教学方法教学气氛欢快,能促进学生积极开动脑筋,增加对学习数学的快乐,减轻学生压力。但中国学生长期以来处于严格的课堂管理中,使得学生从思想上还是行动上备受约束。同时由于中国传统思想习惯不同,在严重“尊师”思想的影响下造成了老师与学生之间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过分严肃,学生过分紧张,更加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学生很容易感到疲惫懈怠,致使一部分学生特别是差生把学习数学当成是服“苦役”。
(3)对培养能力与个性发展的重视程度不同
在发达国家中强调个性的培养,鼓励学生自由发展,强调自学,注重因材施教,能较好地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但这样的教学方法也存在一定的弊端,如学生很少听到老师主动的讲解,难以与同学进行互相帮助,互相影响;此外学生很少接触到课本以外的数学知识,影响学生的社会化。我国教学方法大多采用的是集中型吃“大锅饭”的统一的教学。虽然随着教学的改革的进行,教师也有意识的分层教学,但由于受环境和进度的影响,只是一种形式上的分层。这样的教学方法虽然有利于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有利于教师全面考虑、统筹安排,教师易于把握节奏。但是容易造成优差生的严重分化,教学没有针对性,不利于因材施教,实际上忽视了个性的差异。
(4)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与应用数学教育的思想存在差异。国外的教学方法一般注意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重视应用数学教育,具体反映在注重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数学中采用的例子尽量来源于现实生活。我国的教育目标虽然说重视应用教育,但至今未有与之协调的教学方法,事实上成了纸上谈兵,仍然只是从数学本身的结构出发培养学生的数学素质,造成曲高和寡的情形。另一方面,中国当前的教育方法对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非常有效,善解题是中国教学方法中比较突出的特点,这从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中取得的突出成绩可以看出。
(5)教学中使用的工具和教学媒体也存在着差异。国外由于经济和科技发达,直观教学手段有了极大提高,计算机辅助教学及各类教学媒体普遍被使用。随着我国教育的改革,中国也力争改善教学手段,如多媒体教学,但由于经济、科技等方面的原因,多媒体的普及远远不是近期可以实现的。
参考文献
[1] 李继成.浅谈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 初中教学研究.江苏省教育学会主办,2009.6.
[关键词] PBL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儿科学;教学改革
儿科因其诊疗对象的特殊性,以及我国医疗体制改革后“以病人为主体”、举证倒置特殊模式的体制因素,和实施独生子女政策的特有政策模式,使得学生学习《儿科学》的积极性颇受影响,如何利用一切有利因素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成为众教学一线人员亟待解决的问题,针对高等教育中《儿科学》教学模式改革,众学者进行了深入研究,有学者认为PBL教学法能充分的调动了学生的自主思维,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校,极大的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而另一些研究人员则认为,案例教学法因其高度概括性更能让学生融会贯通,二者各有特色应用甚广,但这些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对中职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应用效果如何不得而知,本课题组旨在结合中职学校学习时间有限和学生学习能力不足的实际,讨论将两种成熟教学模式在中职学校中应用的效果差异,探讨一种能在中职学校推广的《儿科学》教学模式。
1 实验对象和方法
1.1 试验对象。2005级中西结合2个班共102位同学均纳入试验对象,受试对象以班级为单位随机分为PBL组――1班和案例教学组2班,试验对象入学时为随机分班,试验开始前各组年龄、入学成绩等相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后续试验具有可比性。
1.2 试验方法。1.2,1PBL教学组在学期开始前根据大纲要求,精心挑选病例并设计好相应问题。病例要求病种单一、病史简单、实验室检查确切、诊断明确、治疗方案得当、效果肯定;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初步诊断、诊断思路、治疗原则3个部分。学期开始时要求学生根据教学计划做好预习,上课时,先将病例用幻灯片的形式展示给学生,考虑5分钟后随机抽取2位同学回答,根据回答的情况做好解答并适时诱导学生回到正常的上课氛围中来,然后按照临床诊断的思路重点讲述每个疾病临床表现、诊断策略和治疗原则,而不重要的病因、病理和防治一带而过。
1.2.2 案例教学组根据大纲要求按传统“灌输式”模式完成教学任务,每堂课留下5~10min时间用幻灯片的形式展示相应病例(病例质量要求同1.2.1),要求学生回答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思路和治疗原则。
1.2.3 考评方法。
1.2.3.1 满意度调查在学期末,以班级为单位通过调表的形式实施学生满意度单盲调查,答案限定于满意或是不满意。
1.2.3.2 自我评定在学期末,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学生自我评定单盲考察。
1.2.3.3 期末考试以年级为单位,题型为选择题(考察对重要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共50题计50分)、问答题(考察对疾病的综合理解程度,共2题计20分)、病案分析题(考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鉴别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共2题计30分)
1.2.4 统计方法根据数据特点,用spssl3.0进行Wilcox-on检验、Mann-WhitneyTest检验和两样本T检验,检验水准α设定为0.05。
2 结果
2.1 满意度调查下发调查表共计102份,回收102份,总回收率100%,Wilcoxon检验统计后结果见表1。
表1:河源市卫生学校2006级中西医结合专业1、2、3班教学满意度调查表(n=102)
a组间比较P<0.001,Sum of RanksPBL组=2049、案例组=3204
2.2 学生自我评定下发调查表共计102份,回收102份,总回收率100%,Chi-Square Tests统计后结果见表2。表2:河源市卫生学校2006级中西医结合专业1、2、3班学期末自我考评量化表(n=102)
2.3 期末考试参考人数173人,无缺考和代考现象,考试结果见表3。表3:河源市卫生学校2006级中西医结合专业1、2、3班期末考试成绩表(n=102±s)
3 讨论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以及具有我国特色的计划生育政策的深入和市场经济下物欲横流的冲击,越来越多的医学生选择了远离儿科临床,如何让学生在学习阶段就树立信心并决心为此而奋斗终生,成为摆在众教学一线人员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而“诱使”更多中职学校医学生投身于基层儿科临床或是护理工作,则是中职学校《儿科学》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为此,转变落后的教学模式,探索一种既能调动学生学习《儿科学》的积极性、增强学习的信心,又能结合中职学校教学实际、提高解决儿科临床实践问题能力的教学方法,具有深远意义。
关键词: 中职英语 教学差异 差异评估
随着教育制度的改革和推进,中等职业学校的生源越来越少,且学生素质每况愈下,尤其是英语学科,成为大多数中职学生的薄弱学科,很多中职生说不出完整的英语句子,阅读教学、写作教学等更是空谈,教学质量严重滑坡。由此,在中职英语教学中,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进行改革,实施差异教学势在必行。实施差异教学,教学评估也必然发生变化。笔者重点谈谈教学差异评估方法的变化,和同仁们交流。
一、剖析差异化教学的内涵和外延
著名学者华国栋对差异化教学的理解:所谓差异化教学,就是在班集体中立足于不同学生的实际及差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提出不同的教学目标,使用不同的教学评价,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让每位学生在不同程度上都学有所得、学有所获。
差异教学倡导的是每个学生都能成功的教育观,实现每一位学生和谐发展和全面发展,实施多维评价观。差异教学是对传统教学的一定程度上的否定,是对传统整体教学、只把“考试分数”作为唯一评价尺度的扬弃,是对学生个性发展、全面发展和变化发展观的突出体现。
中职生是特殊的群体,其学习态度、学习激情、学习成绩、学习方法、学习效率等都存在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因此实施英语教学差异化、进行差异化评估更见其必要性和实践意义。对其从学习态度、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学习自信心、学习策略、学习能力、学习目标、学习情感态度等各方面作合理、公正、全面的评价,不以考试成绩为唯一标准,不把成绩看做第一位的过程性评价更见其重要性。
二、中职英语教学差异性评估研究的实施
要研究教学差异评估的方法,首先应从差异教学开始。
差异教学的理念必将引起中职英语课堂教学的变革。要使每一位中职学生都有所发展,在总的教学目标的要求下,为每一位学生提供不同的教学内容、使用有效的不同的教学方法、采取不同的学习途径、进行不同的教学评价等是差异教学不该忽略的方面,更是有效教学差异评估方法研究的课题和领域。
1.差异化教学观的重要性。
这里所说的教学差异化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把握中职生和普高学生的差异,二是根据学生实际,对班级不同学生的差异性予以注重。
可以理解,英语教师希望中职生像普通高中学生一样,有流利的口语、标准的发音、漂亮的书写、3000多个词汇量、好学、会问、成绩斐然……希望学生出类拔萃。可是,教师忽略了主要的一面,那就是这些中职学生不是为了以后走进高校大门而继续深造的,而是为了就业的需要。
因此,对这些学生,应立足于英语基础的掌握和学习能力的形成,对英语能听懂,有所进步,能适应以后的就业就可以了,所以,评价他们无需也没必要以高考的标准,低层次、实用性才是评价的最基本标准,并且能为专业服务、为他们以后的就业服务。
如果中职英语教学中以终结性评价评价学生,以高考的标准要求中职学生,学生本来英语就薄弱,对英语知之甚少,再以考试成绩评价学生,“以分数定英雄”,学生就会毫无兴趣而言,会对英语退避三舍,对英语望而生畏,丧失学习信心和勇气,更会失去学习英语的动力和激情。
2.差异化评估的实施
中职英语教师务必全面认识和了解中职学生的学习特点与实际情况,才能恰当使用评价机制,对他们的学习进行客观、合理的评价。
(1)把握中职生学习英语的目的性。中职学生学习英语不是为了进一步深造,不是为了高考,其出发点是为了更好地就业。因此,在教学时,教师应该把英语教学与学生的专业、将来的就业结合起来,以此为教学活动的中心和重心,并作为评价的依据。
(2)了解中职生英语基础薄弱的特点。大部分中职生文化成绩极差,有的甚至是一位数,有的连中考都不敢参加而直接入学。其实每一位中职教师都明白,但在实际教学中仍忽略这一点,以高要求、严要求,以普高的标准给他们上课、考核、评价,导致中职生不懂、不学、不会、厌学、弃学、逃学等,带来恶性循环的恶果。对这些特殊的中职生而言,教师应把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参与欲望等作为评价的重点,将提高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作为首要任务。
如对于学习销售专业的学生而言,创设情境,激发求知欲,在真实、生动的情境中,学会运用Can I help you?/What can I do for you?及其答语I would like to have ...,以及学会使用问“价格”How much is it?等句型,这些只需要口头运用就可以,学生会兴趣倍增,与职业、就业挂钩,积极性高自不待言。如果以高考的标准,渗透讨价还价的句型,要求学生抄写、默写一些与之相关的单词,再要求运用,学生会有压力,感到英语难以攻克。
因此,不应以成绩为主要依据,重过程的评价有其实际意义和现实意义。
(3)了解中职生的优势,合理利用评价机制。中职生虽然学习成绩差,可是他们好动、爱表现、动口动手能力强,小组团体意识强烈等,如果教学中教师能把握这些优点,根据这些优势,开展英语学习活动,并以此作为评价的工具,教学效果自然好。
一直以来,受应试教育的束缚和影响,英语教师给学生的评价是英语考了多少分,总是把成绩、分数的高低放在首位;学生每一次拿到成绩单,也都关心自己考了多少分,会不会被家长和老师批评。
现在流行一句话:新世纪的文盲是不会学习的人,而不是不识字的人。因此,用考试成绩来衡量一个学生是荒谬的、不合理的是不可取的。
为此,教师应该改变评估的方式,进行差异评估。如评价学生时,以考试成绩进行评价,按分数段划定而评价,85分以上,优;70分以上,良好;其他的不可划为及格,不及格,这样会严重制约学生的发展,挫伤其学习积极性,可以从学习兴趣的提高、策略的改进、积极性的提高、英语知识的增加、口语表达能力的提高、学习欲望的激发等方面进行评价,走出百分制的桎梏,使中职英语教学的评估趋于合理、有效、实效。
中职英语教学评估的方法不容忽视,它对中职学生英语学习的发展、兴趣的提高和维持、学习策略的改进、学习需要的改善等都很重要。中职教师应该从实际情况出发,立足于学生这一主体,把握课改理念和大纲要求,对教学评价勇于改革和创新,才能适应新时代的要求,更好地服务于中职生,为他们以后就业、择业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关键词:建构主义;思维导图;历史学科
中图分类号:G64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1-0303-02
思维导图是以图解的形式和网状的结构,用于存储、组织、优化和输出信息的思维工具。 它呈现的是一个思维过程,它往往从中心主题开始,随着思维的不断深入,逐步形成一个向周围发散而有序的树状图,同一层节点数表示思维的广度,一个分支的长度表示思维的深度。思维导图与大脑神经网络有异曲同工之妙,二者相比,不仅"形似",而且"神似"。思维导图以一个主题为中心,每个与其相关的关键词或图像作为一个子主题或联想,围绕中心主题向四周发散,形成某一特定主题知识的一种可视化网络结构。其中的关键词类似于神经网络中的神经元,它是思维导图的基本构成元素,每个单独的关键词都可能引发成千上万的联想,就像神经元有很多触角一般,关键词含义广、具焕发性,可以自由扩散、组合与连接。在国外的诸多研究中,一直将思维导图作为一种记录笔记的方式,或者是一种教学方法手段。且近年来,国外在如何用可视化的方式或材料展现学生的已有知识、评价学生的所学知识、吸引学生课堂注意力并帮助学生更好储存和记忆所学知识等方面展开了大量研究。国内的研究也逐步趋同这个国外的研究方向。
为了研究国内教师对思维导图教学法的使用情况,我选取了在Y城较有代表性且教学质量较好的中学,S中学。在对25位历史教师的访谈与调查过程中发现,开始问及思维导图的相关问题时,有些教师回答并不知道这是什么,但是在给他们看过思维导图模板之后,教师们则表示"我们上课用过这种方法"、"原来这就是思维导图",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很多教师并没有很专业的学习过思维导图,但是在平时的教学中却有相关的教学方法会使用思维导图。
那么,在对思维导图的分析中,设置五个开放性问题对教师进行调查,分别是:"(1)您认为思维导图与概念图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是否有用?为什么?""(2)您认为思维导图与概念图适合历史教学中的每一个主题吗?为什么?""(3)思维导图与概念图在历史学习中有什么优势?有什么理由?""(4)在哪些环节使用思维导图和概念图最有效果?为什么?""(5)你认为思维导图与概念图对于构建知识体系是一个合适的工具吗?"下表是对访谈内容进行的分析。
从表格1中我们可以看出,所有的老师都认为思维导图在历史教学中是一种较为有效的学习工具。除此之外,有48.8%的教师认为思维导图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记忆已经学过的历史知识点,也更好的复习讲过的知识点;有21.9%的老师认为思维导图可以帮助学生在两个陌生或者看似不关联的抽象历史事件中建立联系。其他老师的观点见表格1,不再赘述。
表格2主要的问题是关于思维导图是否符合历史教学的每一个主题,是一个教学适应性的问题,内容见下表。
除了表格之外,老师们也有一些共性的回答,例如:认为思维导图适合每一个主题的老师表示,每一个主题我们都可以想办法用思维导图来引导学生学习。但并不是每一个老师都认为思维导图的作用可以大到每一个都可以用思维导图来教学,这部分老师的数量占16%。更多的老师其实本身也不确定,是否每一个主题都可以用思维导图教学。从这一点上,可以看出,大多数历史教师对思维导图的认识处于初级阶段,即会根据教学设计使用,但是却不会更好的将其设计于教学中,也无法引导学生使用思维导图进行历史学习。
第三个问题是关于思维导图在历史学习中产生的影响的开放性问题,主要调查教师认为思维导图对学生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从表格里面可以看出,并不是所有老师都认为思维导图只有积极的一面,也有些老师认为思维导图过于频繁的使用会使不喜爱画画的部分学生产生倦怠心理。除此之外,老师们大多还是认为思维导图对学生还是会产生较多的积极影响。
图表4调查的是在什么环节使用思维导图能产生最大的效果。
从表格4里可以看出,老师们大多认为从两大方面会最有教学效果,一方面是教学目标上,另一方面是学习的过程中。在教学目标上,在评价成果的时候最适合使用思维导图,占26.6%,而在学习过程中,老师们大都认为在开始或结束一个主题或者单元的时候最适合使用思维导图,或者是在单元总结的时候最适合使用,回答频数分别占20.6%。由此可见,教师们还是认为思维导图是一个总结类型的工具。
第五个问题是你认为思维导图对建构知识体系是否有所帮助,从历史知识的建构特点来考察思维导图是否适合历史教学中的建构主义。
从表格反应出,被调查的老师都认为在知识体系建构中,使用思维导图可以更好地促进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整理历史知识的体系。其中较多的回答是,思维导图可以使学生更好的学习,加强知识点关联程度,便于由点及面的复习知识。这个回答频率占29.7%,还有较多的老师认为,思维导图可以增强学生的参与度,有助于注意力和记忆力的提升,这一部分的老师占22.2%。
针对以上问题的总结,第六个问题比较直接,答案也是较为确定的。你愿意在将来的历史教学中使用思维导图吗?
在25名中学历史教师中,有20名老师愿意以后使用,或者尽可能多的使用思维导图进行教学,因为它的确在历史教学中可以起到较好的作用,对历史学科的学习较有帮助;有5位教师不愿意经常使用思维导图教学,他们认为思维导图教学可能会把教室弄得混乱,不好掌握课堂,或者他们觉得思维导图式教学耽误时间,同样的时间,不使用思维导图,上课可以拓展更多的内容。
所以从上述调查问卷中可以看出,思维导图并不是适合每一个历史教学的主题的,同时它也不一定适合每一个学生。但是它的优点还是较为突出,主要的几个是,在思维导图的使用中,可以构建起自己的知识体系,将分散的知识点进行连接,由点及面的复习,适用于预习和复习,而且思维导图类似于大脑的结构,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思考历史相关的知识点,尤其在进行评价的时候,评价体系会更加立体,让学生可以从多个角度来思考问题。
关键词 中外文化 商务英语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商务英语作为一门国际英语教学课程,它与普通的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有所不同,它不仅仅要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和应用英语的能力,还要让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对西方企业的管理理念、西方人工作心理、西方人日常生活习惯等进行全面了解,而对这些方面的了解就从侧面反映了学生在学习商务英语的同时,还要学习西方文化。面对中西反复文化存在的众多差异时,教师如何将商务英语课程顺利开展,如何培养更多的商务英语人才,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不断探索和创新教学方法,以加强对学生商务文化意识的培养。
1 商务英语学习中体现出的中外文化差异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商务英语课堂学习中了解中外文化背景知识是必要的,也是重要的,要想学好商务英语,将所学英语有效地应用到实际生活和工作中去,还应对中外文化背景知识的差异进行全面了解和认识。
1.1 了解西方文化中的
自古以来对文化的发展就产生着重要影响,也可以说的出现和发展涉及到国家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各个方面。在西方,受基督教文化影响的国家较多,因此,很多西方国家的社会习俗与基督教的文化都息息相关,尤其是基督教中的经典故事和传说,多数渗透在西方文学、绘画和音乐作品之中,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西方的语言习惯、语言艺术和语言文化。因此,在商务英语教学中应让学生了解更多的西方。
1.2 了解西方文化中的价值观
世界上的文化多种多样,每种文化都有属于自己的、特定的价值观和价值体系,这种文化的价值体系在国家中就体现为民族文化的价值观念。一般而言,每个民族价值观都体现在一直以来的风俗习惯和礼仪习惯上,其中,礼仪习惯对一个民族的语言文化的影响是非常深刻的。例如,中国作为礼仪大国,非常重视与人交谈过程中的思维模式和表达技巧,而西方,很少重视与人交谈的语言表达方式,而是按照自己的思维和想法对问题的看法和意见进行直接阐述。这样,学生在与西方人进行交谈时,就存在明显的语言交流障碍,在不了解西方语言交流模式和特点的基础上,一味地以自己的交流方式与其进行交流,不仅会在语言理解上造成一定的困惑,也会在不经意间产生误会。因此,学生在学习商务英语的过程中,应该多了解西方文化中的价值观和价值体系,将我国的民族价值观与西方国家价值观进行比较,然后分析出差异所在,最后则是将这些差异应用在日常的英语交流中,从而减少价值观差异导致的各种矛盾和冲突。
1.3 了解西方文化中词语的具体含义和来源
中国的成语可以说是中国语言的一大特色,也被当今世界很多国家人们认同的学习,中国成语之所以能够被世界认同,不仅是因为这种语言能够以最简单的形式表达出最深刻的涵义,还因为成语的出现背后都应藏着一段段经典的故事。同样的,英语中的很多单词和词组的形成也有其特定的来源和经典故事,例如,被翻译汉语意思为“绿眼睛”的“green-eyed”,就是出自英国著名作家莎士比亚的著名作品《奥赛罗》,其实按照作品中的意思翻译成汉语就是嫉妒的意思。从中,我们可以明确看出,学生在于西方人进行英语交流时,不仅要了解单词或词组本身的涵义,还应充分考虑其在西方文化中的特殊含义,只有将两方面进行有效结合,才能进一步加强学生对英语语言的理解,才能使语言交流更加顺利。除此之外,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对除使用英语的其他国家的文化背景进行全面了解,不能将语言文化教学作为基础教学来对待,而是应在不断积累经验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学习西方语言文化背景的能力。
2 商务英语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商务文化意识
商务英语的教学与大学英语教学不同,它不仅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英语基本知识的学习水平,还要向学生传授语言文化背景知识,让学生在充分了解语言文化背景的前提下学习商务英语。
2.1 教师应不断完善自身的各方面知识和技能
教师,作为课堂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学习成绩的提高和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都起到了主要作用,为此,教师必须首先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和文化素养,在教学过程中明确教学目标并采取适合本专业课程教学的指导思想,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创新思维。
首先,教师应不断更新自己关于商务方面的知识,因为商务英语与商业之间的联系是十分密切的,教师只有完善自身的商务知识,才能引导学生加强商务知识的学习,同时,还应强化自身对西方国家政治、文化、经济、习俗等各方面进行深入了解,只有加深对这些方面的了解,才能将中西语言文化背景进行比较,从而使学生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注重文化背景的学习。
其次,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积累教学经验,不断研究和创新教学方法,根据教学现状明确教学指导思想。如今,随着商务环境的不断变化和更新,商务英语教学知道思想也在不断变化,面对不同形式的商务环境,教师应明确不同的指导思想,并将这种教学指导思想渗透到日常课堂教学之中,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加强对国际和国内商务的形式变化的了解和认识。只有明确了教学指导思想和教学目标,才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商务人才,才能进一步加强学生语言文化意识的培养。
2.2 将提高学生商务文化意识作为教学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商务英语教学过程中,除了完善教师自身教学素质、明确教学目标、改善教学方式之外,还应加强学生商务文化意识的培养。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将商务文化知识渗透到语言知识技能的教学之中。
一方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引导学生对中外文化进行比较。面对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教师应在传授商务英语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多了解西方传统和当前的文化。例如,教师可以寻找一些课外关于西方文化的资料,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充分了解西方传统的接待、告别等商务交往文化,并提示学生在阅读到对自身学习有辅助作用的文化知识进行记录,久而久之,学生便可以达到对西方文化的全面掌握程度,为了方便记忆,还可以将西方文化特点与中国文化进行比较。
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在英语课堂教学中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一直以来,英语教学中都是以教师为主体,学生却很少主动参与。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不仅无法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反而会降低学生对商务英语的学习兴趣。为此,教师应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和教学需求,采用以学生为主、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增加学生主动参与的机会。例如,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情境教学方法,根据教学内容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扮演适当的角色,以此提高学生英语听、说、读、写能力,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化学生对商务文化的认识和了解。
3 结束语
商务英语作为一种国际英语,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提高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水平,还应加强学生对商务文化的了解,面对中外文化的众多差异,要想学好商务英语,将其有效地应用到实际生活和工作中,必须全面了解西方文化。为此,教师应在积累教学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和创新教学方式,将对学生商务文化学习能力的培养与英语基础知识教学进行有效整合,从而培养出国际文化交流能力强的英语人才。
参考文献
[1] 黄扬.外语教学中的文化差异对比策略[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07(3).
【关键词】学生差异;分层教学;实践启示
差异教学是当代教育非常强调的一种教学理念,源于孔子的“因材施教”思想就是我国古代的一条最为典型和重要的教学原则。所谓差异教学是相对于统一性教学而言的,是指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从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出发,开展差异性教学活动,以促进每个学生主体性的个性化发展。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必须正视学生差异的存在,采取切实而有效的手段和措施,通过课程内容的合理设置或拓展,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实现学生个性化的发展。本文结合《摄影测量学》课程特点,从09级工程测量两个班的实践入手,探讨了基于学生差异的分层教学的一些实施策略,同时也进行了总结,以期得到交流、互动,从而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教学方法,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一、学生差异现状分析
第斯多惠说过:“学生的发展水平是教学的出发点。” 因此,实行差异分层教学的首要问题是了解并掌握学生的差异情况。掌握学生的差异情况可以通过班级课代表、辅导员等多种渠道了解学生情况,这通常应至少开课前一周完成,以便于及时更改教学进程和教学内容。其中,主要掌握的学生差异包括已修课程、现时学生学习状况、对本课程的初步认识、今后发展意向等。
通过了解,同一班级,学生个体之间的存在着多维的差异包括学生已有知识储备、认知能力、学习风格、特长兴趣、自身发展意向等。这些客观存在的因素,对教师的上课、学生的学习都将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尊重并充分考虑,从而制定适合具体情况的教学方案,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二、分层教学实施措施
基于学生间的种种差异情况,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主要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安排、实习任务设置和考核评价方法四方面入手,实施分层教学。
(一)教学目标分层
依据班级和学生具体情况,确定符合教学要求的差异目标体系,包括集体目标和具有层次的个人目标。集体目标是大纲要求达到的基本目标,根据专业需求适当调整。个人目标是根据学生差异情况确定不同目标,分成三个层次:基础性目标、提高性目标和发展性目标。基础性目标要求了解基本概念、理论算法和应用情况,主要适合于基础知识较差、学习能力不强的学生;提高性目标要求理解基本理论和算法,并能够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适合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发展性目标要求要求在理解的基础上,能够发现某些算法的本质并有适当的改进,能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较复杂的问题,适合于有进一步学习要求的学生。
(二) 教学内容分层
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是相互联系的。在确定教学目标的情况下,依据目标优选教学内容,安排课程次序,“保底不封顶”,弹性组织教学。首先,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同课异构”的方法,即依据班级设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手段。
(三)实习任务分层
对于实践性强的课程,要有充分的课时进行实习。实习任务主要包括实习内容的设置和完成实习的方法。在设置实习内容时,要考虑与专业知识密切相关的问题、学生的已有知识储备和学习能力。因此,要制定有梯度的实习任务,学生依据个人能力可选择性完成,这样使不同知识水平的学生都能感受到完成任务后的成功感,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自信心。
(四)考核评价分层
现行考核方式多为试卷考试和实习考核相结合。因该课程是应用性课程,基本概念、原理无须死记硬背,重在理解。因此,考核试题在保证达到最低教学要求的基础上,增加一些情景式题目,考察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能体现不同层次学生间学习效果的差异。实习考核评价时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根据分层目标来分层衡量:①认可不同起点学生在已有基础上取得的进步;②尊重学生在学习和实习练习中表现出的个性和创造性;③引导学生进行自评和互评,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相互提高。
三、教学总结
基于学生差异的分层教学,通过实验,得到了学生的普遍认可,教学成果良好。从现时情况来看,此教学方法的优点主要体现在:
(一)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班级中的师生关系对每个学生和教师的情绪、学习、工作和生活都有着重大的影响。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形成健康和谐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完成教育教学目标。基于学生差异的分层教学,在了解学生差异的过程中,增加了教师与学生间的交流,拉近了师生关系。此外,分层教学以学生为中心,把学生置于师生交往、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顾学生之所需,良好的师生关系建立的同时,也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满足了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求
从学生的差异出发,了解学生的个体优势与劣势和发展方向,摒弃“一刀切”、“齐步走”的教学模式,进行分类指导,分层施教,使学生好学、乐学、善学,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求知。既保证了基本教学内容的顺利开展,又适当地进行了课程知识的拓展,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吃得了、吃得饱”。
(三)减轻了学生学习时的心理负担
由于该课程涉及到数学、计算机、模式识别等多学科知识,理论基础理解起来相对困难,这些问题让学生在未上课前就产生了一定的惧怕心理。制定分层的教学目标,充分考虑学生自身条件,不做凌驾于学生自己能力之上的要求,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学生学习的负担。而分层的考核评价体系,肯定学生的细微进步,更符合学生实际情况,使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自信心得到了提高。
四、结束语
由于差异分层教学涉及到的学生情况的复杂性,需要教师在开课前做足功课,具有丰富的知识,拥有更强的课堂组织及与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任何方法都不能简单地搬用,而根据实际情况创造地运用”。在以往实施过程中,也发现了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如何优选教学内容,布置实习任务等,需要在今后教学中不断的探索和改进。
参考文献:
[1]张如珍.“因材施教”的历史演进及其现代化[J].教育研究,1997(9):73—76.
关键词 “社会调查方法” 探究能力培养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社会调查方法”是社会学、经济学、公共管理学、政治学等人文社会科学的普及型课程。该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在领会系统的社会研究方法论的基础上,掌握具体的调查方法和技术,具备探究社会真实的能力,兼具理论性、实践性和综合性。在实用主义教学观下,“社会调查方法”课程的教学一直定位于技能获得,将学生作为技能培训的对象,忽视了社会调查调查方法在大学生综合素质,特别是科学探究能力培养方面的作用。这不仅不符合对素质教育和创新性人才培养的要求,也忽视了”社会调查方法”这门课程应具有的终极目标。本文以风笑天著《社会研究方法》的教材所包含的教学内容为例,提出旨在提高学生探究能力为核心的综合性教学改革思路。
1 以探究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必要性
“社会调查方法”是社会科学诸学科探索社会现象、发现社会规律的方法和途径,从素质教育和创新性人才培养的角度来看,单纯的方法和技能是不够的。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社会科学相关专业的学生应具备科学的世界观和科学的探索精神,并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即获得“如何了解事物,而不是知道什么事物”的探究能力。①在建构主义学习观看来,单纯的科学知识是一种不完美的知识,(科学事实、科学概念和原理)是不断发展的、暂时的,相比于科学知识,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具有更高的价值。②大多关于“社会调查方法”的教改思路都将实践教学放在了突出位置,忽视了对学生探究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③
笔者在“社会调查方法”的教学实践中体会到,之所以造成以上倾向的主要原因是对这门课程教学内容的性质认识不够充分,对“社会调查方法”课程所指涉的终极教学目标认识不到位。“社会调查方法”课程内容可分为个方面,社会调查理论(科学方法论)、调查的方法和技术,多学科的综合知识。除调查的方法和技术之外,科学方法论和多学科综合知识两方面的教学内容皆不适合实践教学。教学内容的性质决定了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法,一定的教学方法又服务于教学目标的实现。要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必须以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为旨归,针对不同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在教学实践中有针对性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
2 “社会调查方法”教学内容的性质
作为一种系统的科学方法,“社会调查方法”的教学内容既包含了对学生而言的先验性的理论知识,又包含了让学生以经验的方式认知社会现实,形成新认识和创造新知识的实操性课程内容。国内使用较为普遍“社会调查方法”教材是风笑天所著的《社会研究方法》,其主要内容分为3个部分:社会调查的基础、社会调查的方式,资料的分析和表达。④社会调查基础实质上是科学调查方法论的内容,是科学探究方法的总论。社会调查方式包括问卷法、实验法、文献法、实地调查等4种方式,具体的方法和技术包含在以上4种研究方式的不同环节以及资料的分析与表达中,科学世界观和科学探究精神渗透在各部分教学内容中。此外,该门课程还包含了社会统计学、概率论和统计分析软件的应用等涉及多个学科的教学内容。这些教学内容从探究能力培养的角度来看具有不同性质。
(1)理论性的调查方法论:作为指导社会调查的理论基础,方法性课程必然包含着方法论的理论内容。社会调查的哲学基础、社会调查的方法体系、科学求知的一般程序、调查方式的概要介绍等都属于这部分内容。这部分内容的教学重点是要让学生明白:科学的、可靠的认识是如何来的;以经验观察和逻辑推理为核心的科学求知方式与传统的权威法、朴素经验法和思辨法的不同之处。此外,这部分教学内容还对上述4种研究方式从研究范式层次进行了归类,并区分了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这些内容与哲学上的认识论内有关,其难点在于让学生理解科学探究的哲学基础,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学生应该能体会到科学探究的精神内核。在教学实践中,习惯了基础知识接受性学习的低年级大学生接受这方面内容有一些困难,而这部分内容也不可能通过实践性教学来完成。
(2)实操性的调查方法和技术:“社会调查方法”课程的具体目标是教给学生从现实生活中获取有用信息的系统方法,必然涉及到一些实操性内容,这些内容就是调查方式和具体的方法与技术。这部分内容是“社会调查方法”课程的主体部分,是科学探究能力的具体表现形式。调查方式指的是贯穿于调查研究全过程的程序与方法,包括抽样、问卷调查、访谈、观察等具体的方法与技术。如,如何选题、如何抽样、调查方式的选择,4种研究方式的操作过程,以及资料分析的方法和技术。与上述理论性内容不同,这部分教学内容如同操作说明书,程序性较强,课堂教授只能一般性地介绍各种方法和技术的操作规程,以及各个环节的注意事项。从知识内容角度来看,这部分实操性的教学内容是程序性知识。
程序性的知识有两种表现形态,一是“技术知识”,如一些操作步骤,可以在课堂讲解中被告知;二是表现为“实践的知识”,其特点是内隐的,很难通过课堂讲解方式传递给学习者,学习者只能通过亲身参与实践才能意会或体验到。⑤可以说这种知识是不能被“教”会的,只能在做的过程中被“领悟”。在教学实践中笔者注意到,仅仅通过课堂讲授,很难引起学生高度注意力和兴趣,学生既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将各种操作程序和技术记下,一些需要理解的内容也只有在具体的实际操作中理解。
(3)多学科的综合性知识和素养:“社会调查方法”是社会学、心理学、统计学、人类学等学科的共同研究手段,同时,“社会调查方法”也是借鉴和吸纳了上述多学科的方法而逐渐发展成熟的。⑥这就决定了这门课程一些教学内容会涉及到多学科的知识,其教学内容具有综合性的特点。比如,来源于统计学的抽样和定量资料分析,借鉴于心理学的实验法,借鉴于人类学的观察法和访谈法,借鉴于历史学的文献法,还有计算机辅助技术以及基于网络的调查分析。各种调查方式各有其不同的学科背景,而且随着社会调查方法的发展,其他一些方法和技术也不断地被吸纳进来,调查方法越来越走向多学科的综合。比如,近年来基于大数据的社会计算的发展,是社会科学、信息科学和管理科学等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结果,⑦跨越了人文社会科学和理工学科的界限。
要具备一定的探究能力,仅仅掌握了具体的方法和技术是不够的。学生如果要开展社会调查,必须深入到社会生活中去,主动与日常生活之外的人打交道,因此与人沟通的艺术也是“社会调查方法”课程中必不可少的教学内容。除了文献研究之外其他3种调查方式,都要求调查者与他人打交道,因此,调查者必须具备一定的人际交往能力。社会调查过程中的人际交往方式有两种:一种是通过问卷和调查表的间接交往,一种是与调查对象直接接触。前者要求调查者与调查对象进行书面沟通,后者要求调查者与调查对象面对面沟通。无论是哪一种沟通方式,都是对调查者社交能力的考验。从这一点来说,“社会调查方法”课程的教学就不仅仅是让学生习得一种方法和技术那么简单,人际交往、沟通协调等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也是其必然的教学内容和目标。
3 以提高学生探究能力为目标的教改思路
按照课程设计理论中的目标模式,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的基础和核心,教学设计要围绕着教学目标的确立、实现及评价而进行。⑧要建立与上述教学内容性质相协调的教学方案,达到提高学生探究能力为核心综合素质,首先必须明确不同的教学内容应达到的教学目标,其次确立达到相应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最后要注意将科学世界观、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等综合素养的培养渗透在各个教学环节。“社会调查方法”课程的理论性的内容大多指向科学世界观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而实操性的内容指向科学探究方法的培养,这几个方面共同构成了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显然,要达到这些教学目标需按照“有的放矢”的原则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摆在突出位置。具体的教学改革思路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针对理论性内容采取启发式教学:“社会调查方法”中理论性的教学内容从知识类型上来说是理解性知识,这部分教学内容对学生来说是间接性的经验,不宜采用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方式,启发式的教学方式才有可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启发式教学的直接目标在于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让学生在积极思考的过程中领会科学思维的精神,具备科学探究的气质。比如,在对“科学环”知识点的教学中,可以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基本内容讲解之后,引入相关实例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学生通过积极地、独立地思考,尝试形成自己对科学思维的认识。在此,教师起到引导者的作用。这样的教学设计思路的思想基础是,让学生在积极思考的过程中,体验运用科学方法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让间接性的经验转变成直接性的经验,以促成其探究能力的养成。
(2)针对实操性的内容采取分组实训模式:要让学生真正掌握一种方法,最好的方式当然是让学生在应用中掌握。针对“社会调查方法”课程中的实操性内容,教学实践中宜采取项目分组实训方式,将其与学生主持或参加的各种项目课题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如何进行社会调查,训练其探索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的能力。具体做法是:①从选择调查题目的章节开始,将学生分为每组6人左右的实训小组,指定一名组长;②在选择调研题目、制定调查方案、概念的操作化、抽样、问卷设计、访谈提纲的制定、观察表格的制定、资料的整理和分析、研究报告等关键环节让学生提交书面作业;③针对学生所提交的作业,结合相关教学内容进行纠错整改;④每个小组的作业完成情况作为课程成绩的一部分,一般占最终成绩的20%。分组实训的方法是任务教学法的一种具体运用,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在课程纠错和整改中还可以让学生发现理论内容的重要性,使其切身体会到科学方法论的重要性。在分组实训中学生所选择的调查课题贯穿整个课程的始终,学生上完这门课程,相当于完成了一个小的课题调查,社会调查的各个环节以及一些关键的方法和技术都将有所实践。“吃过桃子的人,才知道桃子的滋味”,经过分组实训,学生一方面实践了科学探究的方法,另一方面也切身体验了科学方法的魅力。
(3)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将“社会调查方法”的教学内容分为理论性的内容和实操性的内容,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叙述的方便,从知识论的角度来讲,一些教学内容实际上很难绝对地区分为是理论性的内容还是实操性的内容。针对这些既有理论性特征又有操作性特征的教学内容,不应拘泥某一种固定的教学模式,通过与学生的沟通和对教学效果的评估笔者发现,通过课堂精解、主题式学习和案例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综合运用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比如“概念的操作化”既具有理论性的特征,又是任何一种调查方法的必不可少环节,具有一定的实操性。“概念的操作化”是将抽象的概念转化成可以进行经验观察的指标体系,经过概念的操作化,较为抽象调查内容才有可能转化成现实生活可以经验观察的现象。在笔者的实践中,尽管结合多个操作化的实例进行了精讲,但是在学生课后交回的作业中,经常发现一些学生并没有完全理解“概念操作化”的要义。其主要原因是学生将“概念的操作化”作为一个知识点来学习,而没有理解“概念的操作化”是整个调查方法体系的一环。针对这种情况,单一的教学方法显然不行,需要在课堂精讲的基础上,将主题式教学与案例教学结合起来,给学生提供与其生活实际相贴近的需要进行操作化的概念主题,在现实情景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激发其自主探究的积极性,“做”的过程中学习概念操作化的内涵和方法。
4 余论
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作为“社会调查方法”课程的核心,最为重要的是通过精讲、实训及各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让学生具备进行科学探究的素养。不同性质的教学内容相辅相成,具有内在的逻辑关系,如果对理论性的方法论内容没有深透的理解,学生即使会用各种调查方法和技术,那也只能是成为一个调查员,而不具备进行科学探究的精神气质。反之,如果仅仅以灌输科学探索精神的理论性内容为主要教学目标,那么这门课程就失去了方法的意义,且无益于对学生实操能力、协同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等实践素质的培养。总之,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课堂精讲和实操训练两个不可偏废,应着力做到让学生在理解理论内容的基础上展开实操训练,以科学探索的精神灵活运用各种方法和技术。这样才能够达到让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观察社会现象、解释社会现象和解决社会问题的教学目标。这也是创新性人才培养和素质教育的要求所在。
项目:本文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主题教学法在通识课程《社会调查方法》教学中的运用研究”(项目编号:JY1302118)的阶段性成果
注释
① 艾尔・巴比.社会研究方法(第十一版)[M].邱泽奇,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9:5.
② 袁维新.科学探究:当代科学教学的基本理念[J].上海教育科研,2004.35(4):68-71.
③ 相关文献可参见:周琳琳.《社会调查方法》实践教学设计与效果评价[J].学理论,2013.17(4):241-243;李向前.围绕三个环节强化实践教学效果――“社会调查方法”课程教学探索[J].2012.4(21);徐晓军、郑伦楚.“社会调查方法”课程参与式研究性教学模式[J].中国大学教育,2010.36(2):48-50.
④ 风笑天.社会研究方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2-3.
⑤ 夏正江,梅珍兰.对研究性课程内涵的一种解读[J].教育研究,2001.31(6):66-70.
⑥ 袁方主编.社会研究方法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59.
一、新时期培养旅游专业中职生职业素养的重要意义
职业素养是指能遵循一定的潜在文化氛围做事,在职场上每个人都能用相同的语言沟通,用相同的行为与道德准则来办事。这是一种态度,更强调自我约束,更是个人职业生涯成败的关键因素。旅游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包括职业道德、服务意识、文明礼貌、团队合作精神等方面。职业养成教育则是一种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教育方式,其核心是价值观的培养。
很多中职生存在一定程度的消极心理,自认为学习成绩不好,自制力差,厌学心理严重。同时,受传统观念中天子骄子思想的影响,容易产生自卑感与失落感,对待学习非常消极。中职生正处于青春发育阶段,也是价值观初步形成的关键阶段。因此,加强职业素养培养对中职生今后的人生有着重大的影响。茶艺作为旅游专业中的重要课程,主要体现了儒家和的理念,而茶艺表演的过程则充分体现出中和之美,也是和、静、怡、真的思想境界的体现[1]。通过茶艺学习不仅能让学生掌握一门专业技能,更能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与淡定闲逸的优雅气质,从而使学生的精神境界得以提高。茶艺学习也是渗透德育的重要手段,中职生在沏茶、赏茶、品茶、饮茶的过程中得到新的感悟,使自己的自我修养与内在品质得到新的提升。因此,要将茶艺教学作为美育的重要手段,让中职生在茶艺这一传统文化的熏陶与感染下,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与道德情操。
二、茶艺教学中培养中职生职业素养的途径
(一)重视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职业院校要根据旅游专业的特点,着力打造一支专业强,素质好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茶艺专业也不例外。可采用“请进来,送出去”的办法,从大型茶产业公司、知名茶艺馆等相关单位邀请经验丰富的工作人员、管理人员到学校担任客座教师,优化师资力量,力争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进一步提高中职生的就业能力。同时,积极鼓励茶艺教师考取茶艺师职业资格证,并有计划地安排部分茶艺教师到茶叶公司、茶厂、茶艺馆等单位接受锻炼,在工作中积累经验,更新其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式,使茶艺教学更符合企业要求与人才培养要求。
(二)更新教学理念,适应新课改的要求
中职教育要顺应新课改的要求,在教学中真正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自主学习能力为目标。作为茶艺专业教师,在教学中首先必须激发中职生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让他们对茶文化产生强烈的兴趣,对中国茶艺精髓有更深刻的领悟。比如,在开展乌龙茶茶艺表演项目教学中,我们以小组为单位,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要求他们根据乌龙茶的冲泡程序,利用相关资源完成茶艺表演,并上台汇报。在汇报表演中,学生们根据自己的理解,将歌舞、乐器、绘画等元素融入到自己的茶艺表演中。这将有效避免学生对教师的机械模仿,也能使学生在表演过程中领悟到我国茶文化的深厚底蕴与茶艺的神韵。
(三)丰富教学手段,将理论与实训教学相结合
茶艺是传统茶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茶艺课涵盖的内容较多,包括了泡茶、品茶、识茶、服务、营销等知识。当前,不少中职学校将茶艺作为旅游专业、烹饪专业的选修课。加上硬件配套设施不足,无法满足广大学生学习茶艺表演,提升茶艺技能的需求。这就需要教师花一番功夫,丰富教学手段,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让学生有所获。根据几年的课堂教学实践,笔者总结出了下列教学方法:
1.示范教学法
茶艺课程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示范教学是最基本的教学方式,教师通过边讲解边示范,或者观看茶艺视频资料,让学生熟悉茶艺表演的技巧与表现手法等。同时,指导学生多次模仿练习,打好基础。
2.任务驱动法
任务驱动法即小组合作学习法,是茶艺教学的重要手段。由教师给出具体的任务,如表演型茶艺、实用型茶艺、接待型茶艺、展销型茶艺等内容,再由每个学习小组自主完成任务。各学习小组可根据任务要求,选定一个主题,并提出具体的方案,以讨论的方式确定最终方案[2]。随后,做好分工安排,进行实训练习。最后,每个小组在课堂上进行汇报表演。
3.项目导向法
这是最能激发学生茶艺潜能的教学方法,操作方法如下,为学生指定某一茶类、某一活动,要求其编排茶艺项目,并完成策划活动方案。比如,可让学生为周末茶吧、校园品茶日、茶艺技术培训等活动编制茶艺项目,并做好相关方案。通过这样的实训方式,学生能够将所学的茶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通过将知识融会贯通,形成满足项目要求的新节目。久而久之,学生的个人素养以及茶艺技能均会得到明显提升。
(四)建设茶艺社团,培养浓厚的校园茶艺氛围
中职院校在不断改进校本茶艺培训课程外,还应积极鼓励学生建立茶艺社团、茶文化研究社团等,营造良好的校园茶文化氛围[3]。社团内部可分设茶文化研究小组,负责组织与茶文化相关的主题活动,并学习茶文化与各种茶艺技能。比如,绿茶、红茶、黑茶、白茶、乌龙茶等不同茶类的冲泡技艺,茶艺舞蹈方法与技巧等。还可建设茶艺表演队,学校要经常组织校内茶艺活动,为茶艺表演队的学生提供更多的表演机会。此外,每年组织一次“校园茶文化节”与“校园奉茶会”,由学生自行组织策划。通过这样的活动,不仅能展示学生的茶艺技能,更能提高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
(五)加强实训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首先,校内要建设相关的实训基地,如模拟茶馆、模拟茶文化馆、模拟茶专卖店等,开展模拟实训。其次,采用校企合作方式,选择茶产品企业、茶文化单位作为实训基地,让学生到企业定岗实习[4]。最后,安排在最后一个学期,让学生到有就业意向的相关单位实习,并完成实习报告。通过上述“三级跳”的实训模式,能极大提高学生的社交能力,也能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就业技能与职业素养。
关键词:酒店管理专业;茶艺;课程设计;教学思路
酒店服务在整个服务体系中,属于涵盖内容最多,要求最全面的服务类型。要想有效开展酒店服务工作,不仅需要注重日常的服务内容和相关环节,同时也需要一些高端服务元素融入其中。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是职业教育中重要的板块内容,因此进行酒店管理专业教学活动时,不仅要重视培养其常规职业技能,还要结合服务对象的品质要求,丰富教学内容。鉴于当前人们对茶艺服务的要求不断提升,现阶段我们在进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时,必须融入茶艺内容设计,开展相关茶艺活动,从而实现人才培养活动的创新和发展。
1酒店管理专业茶艺课程开办的必要性分析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收入水平不断提升,酒店消费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客观表现。在对酒店品质要求不断提升的背景下,饮茶、欣赏茶艺已经成为多数人的正常需求。因此,很多酒店陆续开办了茶馆、茶室等品茶场所,人们可以在酒店的品茶环境中感受茶文化的魅力和内涵。在这一时代背景下,茶艺师逐渐成为一种职业,并且向专业化、体系化发展。受市场需求影响,目前多数高校酒店管理专业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先后设置了茶艺课程,通过丰富课程内容,完善课程设置,重视茶艺课程价值,从而为酒店管理专业人才综合化、复合化培养奠定了坚实基础。因此,对酒店管理专业而言,开办茶艺课程是其专业人才培养的客观要求。目前多数高职院校酒店专业人才培养时,都开展了茶艺课程,其主要目标是确保教学活动、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相匹配。衡量教学活动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于学生通过接受教育之后,能否顺利实现就业,也就是学生培养与社会客观需求之间是否匹配一致。而要想做到有效教学,就需要以提升教学实效为切入点。通过优化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思路,丰富教学形式,最终将人才培养与社会需要之间相协调。对酒店管理专业来说,其开办茶艺课程,实际上是从市场需求角度出发的,市场的客观需要决定了我们必须将茶艺课程融入到酒店管理专业教学之中。酒店管理专业开办茶艺课程的过程,实际上是其教学理念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过程,也是整个教学活动与市场需求之间相匹配的必然结果。对酒店管理专业来说,要想做好茶艺课程设计教学,其需要具备以下基础,这是实现茶艺课程教学效果的需要。首先,应该引导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理念和基础技能。尽管茶艺课程是以茶艺知识为基础的教学课程,但是学生的学习理念、学习积极性以及学习态度都会对其形成相应影响。学生态度积极与否,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茶艺课程对整个酒店专业教学体系来说,更多是一种深化,只有学生具备相关基础技能,才能对茶艺课程知识形成全面理解和认知。因此,酒店管理专业在进行茶艺课程教学活动时,要注重对学生积极性的激发和引导,切实有效深化学生理念。其次,还有注重茶艺教师的引导和配置。茶艺课程有着较高技能要求和素质要求,因此在整个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不仅需要老师掌握相关知识技能,同时也需要老师具备较高的示范能力,因此茶艺教师专业与否直接影响到茶艺课程教学效果的好坏。最后,茶艺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要求较强的学科,在茶艺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不仅要做好知识技能教育,更重要的是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以及具体运用这一技能所需要的物质条件。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要将知识理论教育与实践技能教育相结合,通过实践与理论的具体结合,从而实现学生对茶艺知识的掌握和理解。而随着教学条件的不断改善,如今越来越多的酒店管理专业具备了茶艺课程教学设计的条件和基础,因此将茶艺课程教学融入到酒店管理专业也成为可能。
2酒店管理专业茶艺课程设计与教学的相关理念分析
对茶艺课程设计与教学来说,想要确保其与酒店管理专业教学相融合,需要做到:首先,茶艺课程设计的主要理念为:以茶艺教学职业性和实践性为要求,以开放的、现代的教学理念为指导,通过将茶艺内容体系化融入到理论教学,并且辅助相关实践教学,将茶艺教学从知识内容教学深化为职业技能教育。此外,在茶艺课程开展过程中,要充分结合现代化教育技术的客观要求,丰富教学形式。将时代教学手段、方法与整个教学活动相融合,通过激发学生创造性、引导学生参与性、提升学生积极性,来实现茶艺课程教学质量的实质性提升。其次,茶艺课程设计的主要思路为:第一,要做到茶艺课程理论知识教育与实践教育的有效结合,通过丰富教学形式,创新教学方法,从而实现茶艺课程教学的目的。第二,在茶艺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要注重教学内容与实际需求之间的有效匹配度。通过充分了解市场需求,将市场需要与教学活动紧密关联,从而提升教学效果。第三,在茶艺教学课程设计过程中,要充分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选择便于学生理解和学习的教学内容,从根本上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学生主动参与到整个教学活动,从而实现教学效果。最后,在课程内容的设置上,首先要从目前国家对茶艺师的整体要求入手,结合茶艺内容,将传统茶艺与现代需求相融合,通过注重茶艺的实用性和内涵的结合,从而为茶艺课程取得实效提供有力支撑。茶艺是茶文化及茶产业成熟发展的表现,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当今休闲时代人们的消费特点,因此可以说,茶艺课程应该在充分结合时代需求的基础上,实现传统特点与时展需求相结合。其次,在茶艺课程教学设置时,要注重其具体层次性,无论是茶艺活动的具体内容,还是茶艺活动的内涵表现,都要将其纳入体系化发展的轨道中。在对学生进行培养时,要注重培养学生对茶叶知识的了解和掌握,无论是茶叶生产知识技术,还是茶叶加工技术,甚至是茶叶的具体品牌和特性等等,都需要从职业发展需求出发,对学生进行体系化教育。最后,在课程设置中,要做到创新教学模式,整个茶艺课程教学要突破狭隘思维和陈旧意识。只要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对茶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其方法都可以被广泛运用,要注重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而不是茶艺知识的教学。通过茶艺课程的有效教学,为学生综合职业技能的培养奠定基础。
3酒店管理专业茶艺课程设计与教学方案分析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如今人们的经济收入和生活品质有了实质性改善。酒店等一系列作为生活改善性的元素就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内容。酒店服务人才在培养过程中,更多的是依赖酒店管理专业教学活动。因此,在这一背景下,对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来说,如果其对茶艺知识能有一定了解,必然为其顺利就业提供重要保障和支撑。在茶艺课程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做到一切围绕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来开展。酒店管理专业是职业技能要求极强的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其职业表现力,同时茶艺活动表现的好坏,也是以学生综合素养为基础。我国是茶文化资源极为丰富的国家,无论是茶文化应用及普及现状,还是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在世界上都极具优势。而茶艺教学也是融入了多样元素的教学体系,因此必须注重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无论是学生的人文素养,还是其具体实践技能,都是整个茶艺课程教学活动中必须充分注重的内容。其次,在茶艺课程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要将实践教学纳入教学体系之中。茶艺是一项技能,无论是其中包含的内容,还是其具体表现形式,都是无法用简单的教学活动来展现的。因此,茶艺教学中,要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参与实践的机会和平台,通过引导学生将理论教学与技能实践相融合,从而实现茶艺课程教学的理想效果。对酒店管理专业来说,要想做好茶艺课程实践教学,需要在充分利用自身实践基地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实地参与实践和实施模拟实践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从而加深学生对茶艺知识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只有亲自参与到具体实践活动中,才能有针对性的实现茶艺课程教学目的。最后,要将茶艺课程教学放到实践的环境中教学,在充分提升教师专业性的同时,实现茶艺教学的理想效果。茶艺课程的实践性决定了我们在开展这一教学活动时,需要在具体操作中熟练掌握技能,开发技能创新。而融入实践环境的过程,不仅加深学生对茶艺知识的具体理解,同时增加整个教学过程的趣味性和艺术性,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实现茶艺课程教学目的。当然,对酒店管理专业来说,茶艺课程只是其中体系化教学内容的一部分,因此,要注重对茶艺课程内容的有效把控。
4结语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升,服务业实现了迅猛发展,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而全方位、高品位的服务更是当前现代化服务行业的新要求。酒店管理专业作为一门职业化发展要求较高的专业,无论是其对从业者的技能要求,还是相关社会要求,都需要酒店管理专业重视人才培养内涵。因此,酒店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要符合技能主导培养要求。新的职业化人才培养要求影响下,酒店管理专业进行人才培养时,不仅需要从业者做好简单的日常服务工作,同时也要不断深化自身职业技能,丰富服务内涵。因此,在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要将茶艺课程设计有效融入到教学目标中,使其成为学生顺利就业的“砝码”。
作者:马艳国 单位:内蒙古民族大学旅游与航空服务学院
参考文献:
[1]李敏.酒店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与教学体系探讨[J].知识界,2013,(05):118-121.
[2]游娜.高职院校旅游专业“茶艺”课程教学研究[J].旅游纵览,2014,(23):85-89.
[3]付帅.旅游管理专业茶艺课程实践教学研究[J].职教通讯,2015,(05):225-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