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智慧生命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CELL
《细胞》2013/01
“世界上最臭的花”十年来首次绽放艳丽异常SCIENCE
《科学》2013102影响植物开花的糖分子
植物只有在适当的时候开花才可以保证成功繁殖。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植物必须确保有足够的资源才能开花。白昼时间的长短对大多数植物的开花时间至关重要。当植物感知到适当的日长时,感光器和其他蛋白质的相互作用导致开花(FLOWERING LOCUS T FT)基因的表达。FT蛋白质,然后迁移到茎端,在那里它触发形成花,而不是叶子。来自波茨坦的马克斯普朗克分子植物生理研究所和蒂宾根大学马普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的科学家们指出,拟南芥中的糖分子海藻糖-6-磷酸(T6P)在控制开花时间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NATURE
《自然》201 3/1菊科植物在马达加斯加及其周边的生态研究
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生态进化生物学研究组的Joeri S.Strijk及其合作者对分布在马达加斯加群岛及其周边群岛上的菊科Psiadia属植物进行了进化历史和生物地理历史重建。马斯卡瑞恩岛的物种由来自马达加斯加群岛的两支独立进化支系通过两次不同扩散事件形成。每个事件均具有独特的空间和时间分布模式。像其他常见岛屿谱系地理模式,Psiadi属植物一直成功地扩散并在孤岛上发生适应辐射,具有典型的高生境多样性和强适应性,以适应频繁地质活动引发的多变的生态系统。
NationaI Geoqraphic
《美国国家地理》2013/02
【关键词】以人为本 生态课堂 尊重学生 新课改 学生主体 健康发展
构建一种“以人为本,以发展为本”的生态课堂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方式。所谓的“生态课堂”就是在“动态的、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下,变革教师的教学行为,营造一种自然、和谐的教学环境,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全面健康发展。
一、生态课堂下高中历史教学的不利因素
(一)教材的编制与学生的认知水平存在差异
高中历史教材这种模块式结构基于初中的编年史,章节之间跨度很大,而学生初中的历史基础又十分薄弱,到了高中,随着知识量的增加和难度的加大,他们出现了厌学情绪,他们薄弱的基础对于实施生态课堂,更为艰难,这可能是课程编制者所始料未及的。
(二)学生的不良习惯、意志品质的缺失不利于生态课堂的成长
现在的学生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家长溺爱孩子,娇生惯养,不注意培养孩子的勤奋、独立自主精神,不注重锻炼孩子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所以学生一次学习失败,便认为自己没有成功的能力,他们无力避免失败,也不去追求成功,产生失落感,无力感,这种现象称为“习得性无助感”。在这种感觉支配下,不愿再尝试,陷入“造成失败―缺乏能力―失落感―表现降低”的恶性循环。这种惰性心理不利于课改。
(三)教师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不利于生态课堂的推行
自古以来,教师被认为是“传道、授业、解惑”的人,教师是教学的绝对支配者,教学就是教师传授知识。教师“闻道在先”,教师和学生之间有一种“知”和“不知”的矛盾,教师在教学中应占主导地位,尽管新课改对历史教学提出了新的教学要求,但很多历史老师都担心采用新型的教学方法会影响到学生成绩与课程进度而仍沿用传统。因此没有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就始终处于被动状态,这种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不利于课改的推行。
(四)现有的应试教育体制不利于生态课堂的发展
应试教育的无奈,使学校片面追求成绩,忽视孩子全面发展。评价方法的单一,使大多数孩子得不到及时的鼓励。加上沉重的课业负担,无休止的考试练习,难于理解的知识,使孩子望而却步。外面的世界精彩纷呈,笼罩了孩子们的双眼。
二、生态课堂中我的点滴尝试
(一)课前功夫深,课堂才缤纷
生态大课堂倡导的激情永驻、生命鲜活、智慧绽放,并不是放纵课堂,杂乱无章的,它是有章可循的,关键功夫是落实在课前导学案的编制上,导学案是学生学习的线路图,贯穿课堂的生命线,我们教师如何设计好这张线路图尤为重要。我是本着这样几个原则制作导学案的:①首先确保知识的正确性,通过查阅大量资料,分析、筛选、归纳重难点;②其次定位知识的层次,知识要点分为基础梳理、重难点突破、能力提升等几个层次,让知识形成梯度;③丰富学习的趣味性,联系实际,贴近生活,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出来,如设置情境,引用身边案例,故事切入等;④挖掘讨论的空间,使学生思维的火花有所碰撞,情感的脉搏有所共鸣,我们设置的问题必须给学生们留有一定的空间,一定的讨论余地,这样我们的课堂才能做到百家争鸣,异彩纷呈。
(二)民主与和谐,理解与尊重
生态大课堂是一种富有生命气息、宽松和谐的课堂,课堂教学是学生个体知、情、意多向交流的过程,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主体参与,教学过程就必须为学生创设一个情理交融、心灵交汇的宽松的教学环境。因此我们在课堂中要创设民主与和谐,理解与尊重的学习环境。教师要会“燃情”,要点燃每一位学生的情感,让他们心甘情愿地全情投入到历史课的教学中来。我认为首先要调整自己的心态,激情投入,把微笑送给学生。作为教师,工作压力大,评聘职称难,家庭负担重,生活中有许多不如意的事情困扰着我们,有时,实在是笑不出来。但是,学生是天真的,他们不希望教师是凶巴巴的,他们不愿意看到老师整天板着脸孔训斥他们。当我们带着一种真爱,怀着一颗感恩,用微笑面对学生时,能给予学生宽松愉悦的心情,使他们感到亲切、温暖,能增强他们自信心。其次遇到突发事件要冷静思考,用艺术委婉的手段处理。因为我们面对的是三类学苗,什么层次的学生都有,遇到调皮的学生如教育不当会激化矛盾,惹火烧身。反之,我们如用艺术的手段,包容的眼光来对待学生,那么我们的教学不就没有不和谐的音符了吗? 记得一堂历史课上,正当我讲到雅典民主制时,一个粉笔头从台下飞来,直击在我的眼镜上,顿时教室一片哗然,这下以为老师要大发雷霆了,课堂要转换频道了,然而出乎意料是我笑了,还夸奖他说:“好眼力,神,将来你一定考军校,为国家多杀敌,但是今天你输了,老师的防护措施好,干打不透。”下课后,这个学生不好意思地向我承认了错误。所以“忍一下风平浪静,让一步海阔天空”我们既给予了孩子们的理解与尊重,又不失自己的身份与素养,这不就是我们教师所拥有的人格魅力吗?
(三)赞同多讨论,鼓励多质疑
由于学习压力的不断增大和生命教育的缺位,青少年对“生命”缺乏最基本的了解和思考,心理问题日渐突出。有关方面调查显示,在中小学生中,曾有13.3%的人认真考虑或计划过自杀,4.9%的人尝试过自杀,“特别想自杀”的占17.4%,青少年自杀日益呈现低龄化;在大学生、研究生中,轻视生命的行为也时有发生。而漠视生命的另一个恶果是不尊重和珍惜他人的生命。
从偏僻的山村来到喧闹的城市,家长关注孩子的学习能力,向孩子灌输只要分数考得高其他都无所谓,并拼命使加压力,产生偏激情绪,从而使孩子人格畸形发展,甚至走上极端。教育活动本应是帮助每个人更杰出,让孩子学会自尊、自信、珍爱生命、热爱生活,现在非但没有实现这个目标,反倒让孩子失去自尊、自信、失去幸福感,觉得活着没有意义。教育理念的偏差导致教育行为的断裂,由于不懂得孩子的心理需求,孩子们需要的我们没有给予,而给予的是他们背不动的东西,结果把孩子压垮了,过早地把他们压向死亡。
一、提升耐挫能力
当孩子遇到困难时,家长是最强的支持力量。首先,要及时与孩子沟通,告诉孩子挫折是人们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每个人都不可能完全避开挫折,永远一帆风顺。“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这是人生的常态。只要能坦然面对,勇敢正视挫折,就能把挫折作为进步的台阶、成功的起点。其次,要教育孩子懂得,挫折与其他事物一样也有两重性。它会给人以打击,带来损失和痛苦,但也能使人奋起、成熟,从中获益。“自古雄才多磨难”,让孩子懂得生活中的挫折和磨难是一种人生财富。如果将挫折当做垫脚砖,会让自己站得更高,看得更远。对于独立意识强的孩子,父母要给予他们更多的人文关怀,有意识地引导他们遇事冷静,使之以平和的心态对待危机,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应对,避免固执、偏见和蛮干;勇敢地面对现实,进行必要的心理承受能力锻炼,增强抗挫折承受力;学会掌握自我心理调整、自我控制的方法,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做出危害他人、危害社会以及危害自身的行为。另外,还要教育孩子善于忘记那些不愉快的事,放眼未来,努力摆脱痛苦,吸取教训,迎接新的生活。
二、敬畏生命之花
对生命的珍爱应从小培养,并在每一个生命历程之时潜移默化地强化。首先,用自身成长感悟生命历程。家长平时可以和孩子一起观看相关的生命历程教育片、阅读相关的资料,或由妈妈给孩子谈生育的体验展示可能危及生命安全的事件、事故材料,有条件的家长可以把孩子从胎儿到出生以及成长的过程用不同的方法记录下来(可以是录像、拍照、写成长日志等)。这样会使孩子真正了解生命的珍贵,树立起强烈的生命保护意识。
其次,以事实体验生命珍贵。对孩子进行生命教育父母不妨借助生活中的一些小事,懂得生命的可贵。比如,让孩子养一种小动物,每天照顾它,给它喂食喂水,看着它一天天健康成长;在小动物生病的时候,怎样帮助它、精心呵护它,使它渡过难关。
第三,引导孩子尊重生命、敬畏生命。家长要教育孩子爱家人。电视广告“给妈妈洗脚”为何如此震撼,身教胜于言传。家人之间的互敬互爱,感化引领孩子懂得关爱,学会体贴。同时可在孩子过生日时进行感恩教育,一位前人说过:死,是生者的痛苦。告诉孩子来到这个世界是很不容易的,是妈妈冒着生命危险生下来的,从诞生之日起,他的生命就不完全只属于他自己,他的生命是爸爸妈妈给予他的最珍贵的礼物,寄托着爸爸妈妈最深的爱和希望。所以不能够糟蹋它,也不能浪费它,更没有任何权利结束它。要让孩子懂得,不管发生了什么事情,都要坚强地保护自己的生命,不仅为了自己,也为了家长和所有的亲人。生命不能弃之如草芥!卢梭曾说过:“一个人抛弃了自己,便贬低了自己的存在;抛弃了生命,便完全消灭了自己的存在。”要让孩子正确认识生命的价值就应该引导他们尊重生命、敬畏生命。再说,你还没有体验美好的丰富多彩的人生,没有报答父母养育之恩,没有报效国家、服务社会,怎么能选择轻易离去呢?并要反复强调,选择轻生是懦夫,是愚蠢的行为。
三、正确诠释生死
增加学生正确认知死亡的教育。不知死,焉知生?死亡也是生命的存在形式。毕淑敏的《预约死亡》之所以引起轰动,就是唤醒了人们对死亡的关注和反思。要给孩子补上“如何面对死亡”这一课,让他们接受一堂沉重而有意义的死亡教育课,让孩子对生命进行全面思索。
家长要科学认真地和孩子一起谈论和解答生死问题,让孩子树立正确的生死观,这是家长的义务,更是家长的责任。以下家长的做法是错误的:对死亡问题采取回避的态度,即使偶尔说到死亡也闪烁其词;用童话和寓言来说明死亡,给孩子传达一些关于死亡的不正确的信息,使他们觉得死是一件很轻松的事,特别是一些死而复生的童话故事容易让人对死亡产生好奇感,在精神抑郁的时候,就有可能去做死亡游戏;对死亡给予错误解释,如奶奶去世了,却告诉孩子,奶奶“睡着了”,或者亲友突遭变故死亡,却说他去了一个很远很远的地方,那里很美……这些“美丽的谎言”是对“死”的最大误导。
四、强化自护教育
1、加强交通安全教育。随着社会的进步,交通工具剧增,交通事故成为小学生被伤害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对孩子加强交通安全教育十分必要。家长不仅要教会孩子懂得交通法规并自觉遵守,还要教会他们在骑车、步行时如何避让他人,如何防备他人碰撞自己。例如,骑车时速度不可过快,不可多人并骑,发现刹车失灵时要及时修理,始终保持车况良好,以减少交通事故。
2、开展险情求生教育。小学生幼稚、纯真又缺乏避险经验,碰到险情往往束手无策,求生能力较差。这方面的教训很多,也很深刻。因此,必须针对孩子的年龄特点,开展相应的训练。例如,让孩子学会游泳,掌握火灾、洪灾、煤气泄露、食物中毒、地震等突发事件的应对措施,以防不测事件对孩子生命的伤害。
关键词:智慧教师 ;生命课堂;前提;熔炉
当前,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深刻转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向纵深发展,对教师和课堂提出了新要求。新课程中教师必须转变自己的角色,就像叶澜教授提出的:“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把创造还给教师,让教育充满智慧挑战。”因此,中小学教师应把“争做智慧教师,构建生命课堂”作为努力的方向。
一、智慧教师和生命课堂的内涵
(一)智慧教师具有的五种基本品质
1.从思想品质角度说,智慧教师应该有崇高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
师德在构成教师素质的元素中,居于核心位置。叶澜教授精辟地指出,教育在本质上是生命与生命的交流。而教师的生命价值,在本质上,通过千万个学生的生命,甚至可以说通过民族的生命得以延续和发展。因此智慧教师应建立在教师职业道德信念的基础上。
2.从情感品质角度说,智慧教师应该有职业认同感和幸福感
职业认同感是指一个人对所从事的职业从内心上认为它有价值、有意义,并能够从中找到乐趣。职业幸福感是指主体在从事某一职业时基于需要得到满足、潜能得到发挥、力量得以增长所获得的持续快乐体验。申继亮教授认为,职业认同感正在成为教师能否实现自我成长的内在动力。教师的职业认同感是职业幸福感的基础。
3.从文化品质角度说,智慧教师应该有博专的学科知识和文化素养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教师所知道的东西,就应当比他在课堂上要讲的东西多十倍。”的确,作为一名教师,如果视野不宽,就会知识贫乏,不善举例、比喻和联想,不能把知识扩展和深化,教不活、化不开;如果底蕴不厚,就会智慧疲软,欠缺深度和厚度;如果修养不足,就会育人乏术,责任心虽强,艺术性却差,貌似很优秀,其实问题多;如果情趣不多,就会生活乏味,类似套中人,难与学生沟通。还何谈智慧教师?
4.从意志品质角度说,智慧教师应该勇于实践和不断创新
叶澜教授说:“教师是使人类和自己都变得更美好的职业……生命的本质就是创造,内在的魅力就是创造的魅力,也就是生命的魅力……”在教育实践中,教师只有丰富和积累经验、总结和提升能力、提炼和形成智慧,同时要求教师不断地去创新,才可能逐步由一般教师成长为智慧教师。
5.从行为品质角度说,智慧教师应该善于思考和经常总结
肖川博士在《教育探索:从自我反思开始》中说道:许多的教育探索并不需要高精尖的仪器与设备,它只需要一颗忠诚、明锐的心,只需要我们对那些习以为常的事物进行批判性审视,只需要我们不断咀嚼那些理所当然的常规说辞,只需要我们试图去改变那些貌似合理的想法与做法,哪怕一点点。
(二)生命课堂的主要标志
1.生命课堂是教育教学目标全面明晰的课堂
新课程改革提出了三维教学目标,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新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分别立足于让学生学会、会学和乐学。任何割裂 “三维目标”的教学都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生命课堂是学生喜欢的课堂
俗话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说明了兴趣和态度的重要性。教学内容生动有趣,教学形式灵活多样;教师风采纷呈、魅力无限;学生情趣被激发、智慧被开启、创造力得到发挥,主体地位凸显。这些无疑是生命课堂的重要特征。
3.生命课堂是激情澎湃、生动活泼、和谐发展的课堂
课堂教学应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对于学生而言,课堂教学是其学校生活的最基本构成部分;对于教师而言,课堂教学是职业生活的最基本的构成部分。基于此,生命课堂对于参与者具有个体生命价值,应该激情澎湃、生动活泼、和谐发展。
4.生命课堂是教学预设巧妙、生成精彩的课堂
新课程倡导在互动中,教师、学生的思想和教学文本交汇碰撞,火花不断迸发。新的信息、新的问题不断产生,通过讨论、辩论,认识不断提高,体验不断加深,情感不断升华,这就是生成性的课堂。叶澜教授曾说过,教师只要思想上真正顾及了学生多方面成长,顾及了生命活动的多面性和师生共同活动中多种组合和发展方式的可能性,就能发现课堂教学具有生成性的特征。
二、智慧教师与生命课堂的关系
智慧教师是构建生命课堂的前提,生命课堂是锤炼智慧教师的熔炉。教师是在课堂中“学会教学”的,是和学生一起在教室里成长进步的,课堂是教育思想生长和实践的土壤,这是教师成长和发展的规律。
三、争做智慧教师,构建生命课堂
(1)不断学习。古诗有云“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学习是教师维持其职业生命连续性的重要手段。
(2)不断实践。实践出真知,实践长才干。学习只是培养智慧教师的前提,教育实践才是教师成为智慧教师的不竭动力和源泉。
(3)不断反思。教师的反思,主要是指教师对其教育教学及其管理实践的过程和结果,不断进行自我诊断与修正的过程。帕斯卡尔说:“人是一根思想的芦苇。”教师应该是个思想者。
成为智慧教师是教师一生的追求,只要不断地学习、实践和反思,最终会成为一名智慧教师。
四、智慧教师构建生命课堂的主要策略
策略之一:在学习目标确定的基础上,应基于学情设计教学过程、环节。在“教”与“学”的活动中,教师应从“独奏者”向“伴奏者”的角色转变。
策略之二:根据学习内容,巧妙设计师生、生生交谈以及辩论内容,牵一发而动全身,激活学生思维。
策略之三:设法把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增强教学中的实践活动,引入情境教学。
策略之四:借助传媒、肢体语言等手段,使学生保持旺盛的学习兴趣。
策略之五:尊重基于个体差异的学习方式、方法。
综上所述,伴随着新课改向纵深发展,争做智慧教师,构建生命课堂,应该成为广大中小学教师追求的目标,成为教育人的共同理想。
参考文献:
[1]叶 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论中小学教学改革的深化[J].教育研究,1997(9).
[2]王 鉴.教学智慧内涵、特点与类型[J].课程・教材・教法,2006(6).
[3]高江海,高瑞娟.教师专业成长的三境界[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18).
[4]刘良华.成为有教学智慧的教师[N].中国教育报,2007-4-29.
此时风早已平息,天上的星星照亮大地,留下了一片银色光晕。突然,一星白光从天空划过,转眼又消失得无影无踪。
“那是什么?好漂亮呀!可它到哪里去了呢?”依米花一边想,一边摇动她那瘦小的叶子,四处张望起来,可最终还是没找到。
“算了,不找了!”小依米花说道,“还是先好好欣赏一下这个世界吧!”两天过去了。在这两天中,小依米花快乐极了,她白天在阳光下起舞,虽然阳光灼热,却也胜过她曾经生活的地下;夜晚,欣赏那美丽的星辰和那最大最亮的月牙,即使是那透骨的寒冷也不能阻止她,因为那六年的艰辛早就让她能适应这一切。可令她遗憾的是,她再也没看到那划破天际的白光——风告诉她那是流星。
现在又是一个夜晚,繁星闪烁。可依米花却没了心情,因为她那血色的花瓣快要谢了,这也预示她将要离开这个世界了,将再也看不到流星了。
“六年前我来到这个世界,在前五年的时间中我拼命地将根扎向地底。半个月前,我终于积蓄到了足够的养分,长出了叶,绽出了翠绿。两天前,我开出了花儿,是一种包含红、白、黄、蓝四色花瓣的花儿,让我六年期盼有了结果。可现在,我的生命就要终结了,我的生命有意义吗?”突然,依米花想起了昨天风伯伯告诉她白光是流星时说过的话:流星是天上的石头,你看见的是它留在这个世间最美丽的一刹那,是它用生命开出的花,那是它生命的智慧——在仅拥有一次的生命中绽放出最美丽的花。
想到这,依米花明白了,自己就如同那流星一样,生命虽然会完结,可却绽放了美丽的花,正如流星留下的一刹那的光华。
一阵风吹来,依米花的花瓣也开始凋落。
【关键词】星际文明;高级智慧生命;遥控;媒介人;思维波
历史上就有写“天书”之说,可当今现实也有!2017年3月30日中国星际文明研究院在北京正式成立。这一消息驱动笔者把自己田野考察的事实和认识写出来,以引起星际文明研究的重视。
李淑超出生于1962年,石家庄市新华区人,仅读过七年书。原是普通工人,后做个体,1991年开店做服装。2005年前,她一直过着普通人的生活。后来接受了“高级生命学说”,从1997年始,她有时看到各种图像映现在脑内或眼前。当她有疑问思考时,她接收到了回答这个问题的清晰的无声语言思维信息。她得知信息源是高级生命,就如获至宝。因为她早就认识到宇宙中有“人类真正的祖先―高级生命”的存在。后来,她开始用思维、笔提问与之对话。2005年中旬的一天,高级生命遥控她长篇大论地书写文章。
从此,她的生命不再属于自己,也不仅仅属于自己的家庭和社会,还要利用点滴时间为高级生命传信息。她一边照顾孩子和家庭;一边随时随地静心传言。高级生命选她为书写媒介,让她传递他们给人类的科学知识,给她传输的信息有图像、文字、无声语言和有声语言。迄今,书写内容已达350多万字。其中包括:《天地宇宙间特异之谜》、《人类社会之谜团》、《道德恢复正乾坤》、《人类进化论》、《宇宙九条规律》系列等,揭开了人与宇宙的很多奥秘;进一步认识了宇宙规律中与人类健康进化发展密切相关的“九条规律”;认识了高级生命怎样利用光能科技,以及人类如何做才能利用光能,走向光能时代;认识了人类与宇宙和高级生命之间的亲缘关系。这种星际文明交流为人类今后道德提升、科技发展、人体进化和走向光能科技普遍应用的高文明时代提供了新的知识启迪。最近,高级生命又传输了《人生思维像花朵》,对研究人的思维运动有重要启示价值。全套资料已经提交中国星际文明研究院。目前,她正在校对书稿,联系出版。
研究认为,李淑超遥控书写状态反映了高级生命与人类交互感应共写作,古代叫“天书”。高级生命传递“无声语言、有声语言、文字图画等信息时,表现为媒介人?r?接收和输出信息时处于被信息源――高级生命的能量遥控下的身不由己、下笔如有神和全神贯注的特异生命态。在书写前她得到的嘱咐信息是:“打开沟通通道,排除世俗干扰,不为异事所动,专为沟通让道”。书写中,她尽力排除杂念,如果写错或懒惰,立刻有提醒现象;她会即刻纠正。高级生命常用针刺痛、抽筋、牙痛、叉气、咳嗽、嗜睡、手指痛麻、揪耳痛、腹部痛或特异梦等来提示。如果她精力集中,书写正确,则没有任何提示;有时还有图像信息,传递的图像是内视,也就是在大脑神经线显示图像,就如一般人梦中看到的图像,只不过十分清晰,而且还流光溢彩。她把图像模拟着画出来,然后,请有计算机技术的人画出来。如果画得不像,请示高级生命重新显示图像,每次都能再显示,进一步修改到完美。但无论如何,人类的计算机技术也达不到高级生命显示的内视图像那光彩夺目的动态立体效果;书写的题目及页数是高级生命预先定好的。笔者自2008年以来也能接收到高级生命传递的信息,有切身体验来研究此类现象。
1)遥控书写。文字书写功能往往是高级生命控制的光导信息系统遥控媒介人,直接遥控手、笔书写;或通过无声或有声语言传导书写出来。这就像人类通过无线电波发传真或电报。他们利用非线性光能传导信息,非线性光能具穿透性、瞬间性、定点性。历史上的“扶乩”现象属于此类。这种书写现象一般是高级生命利用非线性物质能量遥控直接作用人的手书写,传递信息。
2)传输无声语言信息。这是媒介人的思维中出现了与自己思考时不同的思维信息,超出思维者的智慧水平。大脑越是处于入静时向内倾听的空白思维状态,无声语言信息越清晰;如果自己思维,其结果则达不到无声语言的智慧水平。李淑超书写的内容远远超越书写者自己的文化水平,又因其中有许多超常规知识,个别同音异形字她拿不准时会用括号,再提供一个字供读者自己理解选择。灵感的“神灵凭附说”、“天机说”大多属此类。
3)传输有声语言信息(声导)。这是高级生命利用非线性光能直接传导有声语言到人体、物体或空间,媒介人能清晰地听到。笔者曾总结高级生命的临时声源定位:有体内声,即利用人体内某部位输入输出语言信息;体外声,即利用体外各种空间物质甚至空气、暗物质等为媒体输入输出语言信息;有定点、定距或动态输入输出;有封闭式,这种形式只有媒介人自己能听到声音;还有开放式,只要有听力者都能听到,且无论距离远近,都非常清晰,例如有声语言信息源在太阳右边、一米多远,听者听得都很清晰;[1]声导角色有男声、女声、青年、中年、老人声、儿童声等,他们根据不同角色、语境以及人类的领悟水平等变换语音语调等;传递的语种根据媒介人的听力能力因人而异,例如有听到宇宙语(这时脑内出现同步翻译,译成听者的母语,让其写出来或说出来)、方言、汉语、英语等。历史上的“灵鸽”“腹话巫”现象属于此类。
4)多功能状态。这类媒介具有接收语言信息、绘画、演奏乐器、治病、预测、透视等多功能态。江苏卫视报道,尚志市贺昌秀不仅能绘外星信息画,还能说宇宙语,她认为她的能力来自外星人、高级生命,让她重复却不会,她说因为思维波过去了。“思维波”由一个文化程度不高的人说出,也是外星人传输让她脱口而出,她充当了光导信息系统的终端接收器和播放器。辽宁的常文霞能接收到外星人的无声语言信息、为人治病等,还能看到外星人形象。还有湖南张家界的朱单主,多年从事人体生命和特异功能研究,具有预知、意念感知、天眼、特异诊治、意念对气致动等功能,其实也是星际文明下的产物。是高级生命开启了他的智慧之门。这些都是千真万确的事实,民间类似的星际文明交流形式不乏其例。
5)结语及反思
研究表明思维是人类与高级生命交流的最好工具,历史上和现实中的各种神秘现象包括灵感、梦占及各种特异功能来自高级生命的遥控和信息传递。而多少年来,科学家在探索与宇宙中的智慧生命沟通时,一直在利用仪器试图发送信号或接收信号取得联系。忽视了思维波这种高级物质能量的巨大潜能。对于思维波的研究,目前人类的实验认为思维波的速度是760万公里/每秒[2],而人在入静祈祷状态下的思维波更快。据高级生命启示,人处于入静祈祷状态下的思维波可达到1036亿亿亿万公里/每秒。无论这个数字是否正确,抑或是一种对人类的启示。但对高级生命的信息传递通道、技术和人类思维波的研究应引起科学界高度重视!
因此,科学界在面对那些超越人类智慧的神秘现象时,应用彻底唯物宇宙观审视,特别是关于星际文明交流、人类思维潜能、光能科技应用、特异功能来源、和人类起源外来说等研究能引发新的科技革命、道德提升、文明进步,有关部门应积极提供研究渠道为此类研究开路搭桥;也希望能够实地采访报道李淑超现象。研究这类现象能推动星际文明交流的发展,使人类科技、道德、文明发生飞跃。
注释:
?q?“高级智慧生命”这一概念,笔者首见于雷蒙德・ E・ 福勒的《安德烈森事件》中,指比人类高级的智慧生物,也称外星人、宇宙人。根据美国研究者解剖有的外星人尸体体内是晶体结构,纯属人工合成。这说明外星人背后还有更高级的智慧生命/生物/人类,简称高级生命/高能生物/高级人类。
?r?媒介人指介于高级智慧生命和人类之间的信息传递者。一般是经过艰苦生活的历练或严峻的考验,具有全心全意为人类服务的人能稳定地成为高级生命的媒介。所选媒介具有双向选择性、阶段性、个别性、多样性等特点。
【参考文献】
2012“大浪杯”中国女装设计大赛新闻会自3月25日正式启动后就得到了广泛的关注。超过30家的相关专业媒体,对赛事进行了宣传报道;专业大赛网站――穿针引线网广告一月后,2012“大浪杯”大赛报名表下载量已超过4000余份;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北京服装学院、东华大学、深圳大学艺术学院等国内著名服装院校及吴海燕、王培娜等国内知名设计师工作室全力支持并配合组委会的各项宣传工作。截止到5月10日,大赛组委会共收到了国内外专业参赛设计稿件725份,相比去年增加了近百份作品。参赛选手来自全国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特别行政区。共有109家单位参加了本次设计大赛的投稿,其中全国各类纺织服装院校有144家,涵盖了所有国内知名服装设计院校;另外,服装公司及自由设计师共计41家单位。除了数量上的增加外,今年的参赛者对主题的认识更为深入,表现手法更为新颖多样。
产业转型升级的“风向标”
经历了一年的锤炼和沉淀,如今,‘大浪杯’中国女装设计大赛已成为大浪产业集群地以及深圳女装向创意时尚转型、产业升级的一个标志性活动。本届大赛依然秉承发现、挖掘中国原创女装设计人才的宗旨,展示中国原创设计实力,助推深圳女装乃至中国女装产业调整升级,向创意为主导的知识密集型创意文化产业转型。
2012“大浪杯”中国女装设计大赛主题为“集约・东方”。大赛自创办伊始,立足东方文化,寻找独特的东方设计语言是大赛的一贯宗旨。今年的选手在对“东方”主题的诠释上,并不只停留于运用京剧脸谱、中式的建筑等俗套的传统中国元素;面料的选择与再造也考虑的更加细致和深入;色彩上,拼色与撞色的使用突破了去年大部分作品以黑白灰为主的色彩基调。此外,采用与今年流行趋势相契合的数码印花手法也成为本届参赛选手作品中的一大亮点。
在本届决赛中,我们看到来自全国的20位新锐服装设计师用不同的视角对“东方”概念和中国元素进行了多元阐述和全新演绎,不仅结合当下的流行趋势,注重设计手法的突破与创新,更和谐、充分地呈现出原创设计的商业价值和市场潜力。从“蜕变”到“集约”,经过层层把关,严格选拔,评委们对于最终入围的20份优秀设计作品均给予了高度评价:今年的参赛作品质量与去年相比,有很大进步与突破,选手们不再局限于传统的中国元素,能够另辟蹊径,从多元多维的角度去表达自己对“集约・东方”主题的理解,并融入装饰、数码印花等流行元素,很有新意,并逐渐形成了“东方”概念下的几大风格模版,如“婉约东方”、“优雅东方”、“本源东方”、“时尚东方”、“智慧东方”、“趣味东方”、“山水东方”、“多元东方”……
本届大赛主题的另一关键词“集约”背后有着更深刻的产业背景。本届大赛以“集约・东方”为主题,意欲将创意和生产集约化相结合,实现“精打细算、精耕细作、精益求精”,并突出创意的市场化,将设计创新、创意与品牌资源、市场资源实现最优化组合。深圳女装将为消费者提供“性价比”突出的创新服饰,真正在消费者心目中树立根深蒂固的卓越品牌形象。
从最初的设计稿到璀璨的T台秀,从对概念的设计到成品制作的完善再到最终表演形式的创新,选手们都力求做到每一个细节的尽善尽美,生动展现了中国文化的多彩和未来中国服装的设计力量。一个个精彩的系列作品,很大程度上代表着中国女装发展的成果,更昭示着深圳女装产业蒸蒸日上的发展势头。
创新人才的“输送带”
深圳是联合国科教文组织认定的“设计之都”,设计、创意已经成为深圳城市发展的强大动力。深圳女装作为国人熟知的杰出女装代表,经历了从出口加工到自主品牌、从传统产业向时尚创意产业的转变,如今已经成为我国最大的女装品牌生产基地。
“大浪服装产业集聚基地”的建成是深圳市服装行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基地引进22家在国内有较大影响力的知名品牌企业,总规划面积达146万平方米。 “大浪服装产业基地”肩负推动深圳产业向时尚创意文化产业转型,推动深圳城市文化向现代化、多元化发展的重大使命;而以该基地命名的“大浪杯”中国女装设计大赛的成功举办,更让众人看到深圳女装乃至中国女装产业势不可挡的生命力。
【关键词】语文教学;对话策略;创造潜能
对话既是一种哲学思想,也是一种教学策略。作为一种教学策略,还可以再进行一些申述。对话方法最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真正意义上的思维,而不是仅仅靠复述书本答案或教师的讲解内容可以完成学习任务;教师和学生一起进入思维,树立了一种典范,对学生提高思维品质起到促进作用。
一、对话理论使语文教学凸现一定的特点
首先,对话理论视野中的语文教学,是师生共同构建、共同创造的过程,真诚和爱是有效教学的前提与基础。这里的爱包含了师生之间真诚、积极的情感,同时也意味着对他人的责任,因而语文教学过程中应该是真正意义上的心灵对话过程。在这过程中消解了教师权威地位,确立了师生之间人格的平等。从而减轻了传统的权威角色带给教师的紧张感,也给予了学生最大的自由空间,促进个体的发展与成熟。师生彼此之间能够相互敞开、相互接纳,在对话过程中不断融合。
案例(1)我在教鲁迅《故乡》一文时,先让学生通读课文,然后以问题导入对话:“小说中的‘我’这次回故乡时的感觉如何?”我的教案准备的标准答案是“感受到故乡的萧条、冷落,正和‘我’的悲凉心情一样。”但一位学生的回答却是:“我认为小说中‘我’此次回故乡最深切的感受是故乡变了。”于是我就改变了既定的教学步骤,以一个“变”字为对话的切入点,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学生分别从故乡的人变了、景变了,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变了展开对话,这堂课我放下了权威的架子,因势力利导,与学生平等对话,大大拓展了学生思维的自由空间,促进了学生个体的发展。
其次,语文教学应该充满肯定与赞誉。对话理论认为信任是开展良好教育的前提,“离开了对人的信任,对话就无可避免地退化成家长式的闹剧”。面对教学中产生的问题,要求教学双方表达真实、具体的观念或想法,并且要言行一致,只有在此基础上展开交流与对话,才能构建成教学的基本内容,促进教学的顺利开展。同时,对语文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语文教师与学生应该对探索与解答抱有热切的期盼,这样的对话过程才会促进意义的生成。
案例(2)有位教师教学《军神》,在研究“为什么沃克医生说遇到的是一块会说话的钢板,是一位军神”时,一名男生说:“他在手术台上十分坚强”,双手紧紧地抓住身下的白布,再从沃克医生“双手颤抖,汗珠滚滚”可以看出是一块“钢板”、是“军神”。老师及时评价肯定:“你不仅抓住了自己的表现,还从其他人的表现中感受到的坚强,非常全面。从你刚才激动的话语中,我相信你这个男子汉也被我们的军神感染了。”这时一名女生说:“从“居然”这个词中我们知道越来越用劲,最后竟把床单撕破了,从中可看出他的坚强。”老师又加以评价:“你真是个细心的女孩,从一个词可以看出当时的痛苦。如果你是在场的女护士,相信你看到这个动作一定会心疼不忍和万分担心!”这个老师针对性的评论既肯定了对文章理解的正确,又根据不同的性别渗透人文品质的塑造。这个教师针对学生正确理解的肯定和赞誉,使不同的学生,甚至同一个学生回答了不同的问题得到的都是不同的而又恰当的赏识的语言,这种对话使学生对探索与解答抱有热切的期盼。而老师独特的赞美也促成了对话的动力。
再次,语文教学应充满创新与追求。对话具有内在的未完成性与自由开放性。教学中的交流与对话,其最终目的不是说服与压制,而是在不断汇聚、融合的过程中形成新的意义。教师与学生通过真诚沟通、相互融合,在充满爱、信任与希望的合作情境中不断完善或发展师生的认识。参与对话的每一种观点都代表着独特的存在,同时对话本身也拒绝陈腐与雷同,因此不断追求与力图创新是对话理论对语文教学的基本诉求。
案例(3)有的教师在《项链》一课教学中作了为小说续写结尾的设计:玛蒂尔德从友人那里得知自己花十年辛苦还债却是为了一个假项链,后来怎样了?学生的交流可谓五花八门,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得到了锻炼。教师要重视学生的非理性特点,尤其是瞬间或偶然迸发出的“灵光乍现”式的创造性思维活动,有意识地通过讨论、对话激发学生的想象、联想、发散性思维,甚至允许学生“突发奇想”。这才是语文教学中对话所追求的目的。
二、对话理论体现·贯彻于现实的语文教学需要一定的过程
首先,教师权威的消解不是一蹴而就的,教师有时该悄然引退。如果教师始终作为只是权威、文化先知的角色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学生很难以独立的姿态积极参与对话,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师往往以权威学术者的姿态主宰课堂,几乎霸占了学生的话语权,掠夺了学生的思考权,绝大多数的学生几乎成了听众。师生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为主宰者与被主宰着、传授者与接受者、塑造者与被塑造者的主客体关系,使得师生之间的对话只停留在语言形式上,而不是深入到彼此之间的精神领域。而要打破这一僵局,平等、民主就成了课堂教学中展开对话的第一要义。学生与教师一样,在人格上是独立的,每一个学生都有着自己丰富的内心世界和独特的感情表达方式,都需要教师的理解与尊重。长期以来,各种因素使得师生之间总有一定的心里距离,课堂教学中的学生总是有些拘谨。因此,要“对话”,就必须营造一个宽松的环境,让学生敢于说真话,教师不要以审视的眼光去看待学生,多一份理解与尊重。这样,学生才会获得心理上的安全感,建立起作为对话的自信,才会敢于说真话表达出内心的真实想法,也只有这样,才会唤起学生学习的强烈欲望,而这正是对话的最好动力。
其次,学生参与对话需要一定的基础和条件,对话理论要求师生对于所讨论的话题不仅具有初步的理解,而且需要拥有独立的观念与看法。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如果学生没有具备一定的知识储备与认识水平,对于问题的思考处于感性层次,这就需要教师帮助、引导,否则学生就不可能积极参与。
案例(4)我在教学杜甫《羌村三首》其三,学生对第一句“鸡群正乱叫”未必了解,我就为他们提供了作诗的具体背景,即诗人经过安史之乱的颠沛流离后终于得以与家人团圆,故对乡村和平安宁的景象特别敏感,这样就帮助学生理解了诗人当时的真切感受,由已知引向未知,这就为对话提供了一个平台。
最后,对话并不意味着无序与混乱。在一定的情境中,主流观念或标准的缺乏将有可能把教学中的对话沦为单纯的辩驳与争吵。
案例(5)有位教师为了体现讨论,对话的新理念,模仿特级教师支玉恒的教法教学《只有一个地球》。学生初读课文后,教师问学生:“此时你心中有什么滋味?是不是觉得酸酸的、甜甜的、苦苦的?”结果,学生起来回答时,一会儿说酸,一会儿说甜,一会儿说苦。杂乱无序。学生说到哪儿,教师跟到哪儿,对教学无组织,对学生不引导,使听课的学生和教师如坠云里雾中,这绝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讨论、对话,也无法体现学生和教师在课堂中各自地位的内涵,教师既不能牵着学生鼻子走,也不能被学生牵着鼻子走。尊重,不等于迁就,提倡对论不等于乱说。教师应是学生的领队,当学生遇到疑问时,教师要引导他们去想;当学生的思路狭窄时,教师要启发他们拓宽;当学生迷途时,教师要把他们引上正路;当学生无路可走时,教师要引导他们铺路架桥;当学生“山重水复疑无路”时,教师要引导他们步入“柳暗花明又一村”佳境。
三、对话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对话教学过程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它需要问题和干扰的出现。在这里,问题和干扰不但不是教学的消极因素,恰恰相反,它是对话得以发生和进行的必要条件。所以在实施对话教学过程中应注意避免几种情况:
一是设法回避问题和干扰的发生,让学生被动地接受预设的对课文的确定解释。
二是不能容忍学生对课文产生看似荒唐,其实是富有想象力的想法。
三是教师应避免呆板的、生硬的、机械的提问而导致课堂气氛的沉闷。
一、柏格森生命哲学理论概述
亨利·柏格森是生命哲学研究最具影响力的学者之一,其生命哲学理论以生命冲动为基石,以绵延为本质,以直觉为方法,强调关注人的生命价值和意义,把对世界整体和人的存在的认识推向非理性的直觉。
生命的冲动是万物进化的本源。这一思想乃柏格森生命哲学的本体论学说。柏格森认为,整个宇宙是一个不断创造进化的过程,其动力主要来源于内在于生命中不可遏止的“生命欲”——亦即生命的冲动。有了这种冲动,才能促使万物像喷泉、像火箭一般保持向上喷射的运动状态,从而表现出一种动态生成的、生生不息的无限活力。
绵延,为生命真正的实在。在柏格森的生命哲学中,最核心的概念是“绵延”。如果用河流的源头来比喻“生命冲动”,那么“绵延”就是川流不息的状态。而把“绵延”与生命联系起来,它则是一股“生命之流”,柏格森称之为生命的“真正的实在”。柏格森曾经从“时间”、“生命”和“变易”等方面为绵延作界定。但不管是从哪一方面的阐述来看,都能从中概括出“绵延”具有连续、不可分割、运动变化发展等本质特征。也正因了这一动态生成的特征,才使得绵延在前进的过程中不断实现新的创造,新的超越。
直觉,乃通达生命本真的路径。柏格森认为,人具有一种特殊的直觉能力,他试图通过直觉体验认识论的阐述来揭示生命的奥秘。由他在《创造进化论》和《形而上学导言》两本著作中对直觉的阐述可以得知:直觉,是意识的向内运动,是“用一种精神的听诊法去感触原本的东西的心灵的博动”,即直接通达生命的本质——绵延,并与之相融合的体验和路径。而这种纯粹的、不自觉的精神活动也正是实现人类认识返璞归真的重要途径。
二、语文课程的生命特性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性的人文学科,具有区别于其它学科的独特性质,其教与学都离不开人的听、说、读、写、思等生命活动的参与。也就是说,不管是语文学科本身,还是语文教学活动,都具有突出的生命特性。
语文学科的情感性和不确定性与学习主体的情感性和个性化是息息相通的。语文学科的情感性和不确定性主要体现在文学形象的塑造与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过程中。首先,文学创作的过程正是作者捕捉、体验与提炼现实生活的生命过程,文学作品形象则是积淀着作者情思的生命化了的意象表达,它是作者认识和情感融合、感性与理性统一的生命智慧的结晶。其次,“言有尽而意无穷”是对语文学科特征的准确概括,有限的语言往往承载着无限的阅读情思。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在阅读、鉴赏文学作品的过程中,总是会表现出理解的差异性和个性化,这正是语文学科的特性与个体生命的主观能动性相互作用的结果。同时,文学作品中所蕴含的思想情感还能不断唤起主体生命新的体悟,让学生常读常新,获得绵延不绝的精神满足。这更是语文学科的生命特性的直接体现。
审美过程中的非理性和模糊性,以及教学主体智慧的独特性,决定了语文教学的创造性和生成性。语文教学的创造性主要体现在对教学资源的深度开发与利用,对教学内容的灵活把握与重组以及对教学活动的巧妙安排与组织。语文教学的生成性特点则主要体现于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等多方面的动态生成,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智慧地、动态地把握的结果。一个充满智慧的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时,不会仅仅局限于教科书的内容,而是结合“生活”这部百科全书,根据学生的学习状态、条件等,在教授预设知识的同时,随机创设新的教学情境,适时导入新的相关的信息,完善与生成新的教学目标。而在教学中开放地接纳始料未及的信息,针对具体的教学情境调整预定的教学环节和步骤的同时,必然也要改变教学的手段和策略。因此,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从最初的教学内容的创造性安排,到实际教学中教学方案的灵活变动,都充分体现其创造生成的特性。而这一点又是时刻伴随这师生的思维活动和创造活动进行的,教学智慧的参与让整个教学过程时刻呈现出生命的活力。
语文学科的情感性和不确定性必然形成语文学习的内隐性、体验性。内隐学习是指有机体在与环境接触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获得了一些经验并因之改变其事后某些行为的学习。语文学习的内隐性一方面表现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不知不觉地受到情感的熏陶和思想的启发而产生新的生命感悟;另一方面表现为学生会无意识地将自身已有的文化素养、知识经验、情感态度和需要兴趣等一同参与到阅读、鉴赏、写作等学习活动过程中而获得新的生命成长。体验学习是体验主体的身心与外部世界产生交往并生成反思的认识与实践活动。语文学习的体验性突出地表现在文本阅读和写作的过程中。一方面,语文文本是学习主体审美愉悦的最初源泉。在审美欣赏阶段,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用自己的全部感情与整个心灵去拥抱作品,在情感与理智的相互交融中,达到审美体验的,精神生命在体验中成长。另一方面,语文文本本身又是“作者心灵、语感对象化的一个整体性反映”。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总是会在充分调动感知、情感、想象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平时的体验,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用文字记录下来,以满足生命的情感需要和表达需要。而这个投入身心的作文过程本身也就是生命体验的过程。
三、生命哲学对语文教学智慧的启示
所谓语文教学智慧,应该是教师在深刻地把握语文课程和教学对象的生命特性后高屋建瓴地开发和利用各种语文课程资源,在洞见课堂氛围以及学习者认知与情感发展方向后机敏、巧妙、高效地进行教学引导与生成的能力。它是“教师全身心融合、全过程投入后达到的圆融贯通、自由和美的一种艺术境界,应该洋溢于课内课外的每一个角落,体现于整个教学过程的每一个阶段、每一个步骤之中。”
作为一门具有生命特性的特殊学科,语文教学不仅担负着“教书”的责任,而且必须扛起“育人”的重任。然而,在“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持续蔓延的现代语文教育中,生命严重缺席了。因此,寻找回归生命的轨道,成为当前语文教学智慧必须解决的问题。而柏格森呼吁对生命的关注,通过对“生命冲动”“绵延”“直觉”等生命活动的深入研究,主张用非理性来认识事物的生命哲学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对现代教学,特别是对具有生命特性的语文教学智慧的生成具有不容忽视的指导意义。
构建动态生成的教学过程,释放师生的生命活力。语文学科具有情感性、审美性、体验性等特点,但语文教师该如何引导学生在个性化的学习过程中体悟生命至真的情致,实现语文课程的生命特性,从而成就语文教学的独特智慧?柏格森生命哲学指出,生命冲动具有强大的、永恒的力量,是世界万物的源起,又推动着世界万物持续地创造和进化。这种内在于人本身的“生命欲”,使人成为一种具有超越性的存在体,它推动每个人不断学习,创造生活,展现出生命独有的光彩活力。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像珍视艺术家的创作灵感一般重视和保护这种生命冲动,并且,创造机会充分地释放这种生命活力。
释放师生的生命活力必须注重教学的动态生成。而这个过程是以保证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为基础的。首先,语文教学应该注重交流讨论,通过师生之间真诚、平等的对话让双方敞开自己的内心世界,在相互倾吐、碰撞与接纳的过程中实现新的精神交融与生命觉醒。其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有意识地设计一些具有挑战性的、开放性的探究课题,并给学生留足思索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在自主的体验、感悟与分享中享受生命的高峰体验和创造乐趣。最后,教师还应用心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根据学生的阅读见解即时创设一些新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相应的情境中更好地获得思想的陶冶和情感的升华,也由此获得人性的解放与心灵的自由,从而达到语文教学的理想境界。
引进内在于生命的教学内容,激发师生的无限潜能。柏格森的“绵延”本体论向我们阐明:世界并不存在一个绝对静止的本源,它是处在永恒流变和生成之中的。柏格森认为,每一个人都拥有两个“自我”,一个是表层自我,另一个是深层自我。表层自我处于自我的外层。为适应社会生活的需要,时刻会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因而是不真实的。深层自我则是“真正的自我”,这种自我内在最本真淳朴的自然状态“是混杂紊乱的,变动不停的,不可言状的”。人的“深层自我”所表现出来的不受束缚、自由创造、自由成长正是人的生命本质之所在。
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作为这样的个体生命的存在,处于一种不断生长发展的状态,具有无限的可能性和可塑性。而语文学科的不确定性和语文教学的创造性、生成性正好吻合了教与学的过程中师生生命的自由创造性和不断发展性。有人说“语文生活是人的生命的栖息地”。师生或者在对由有限的文字符号构成的文本的解读中,获得无限的思想碰撞和情感的共鸣;或者在对语文教学情境的适应及相互作用中逐步把预设的教学目标变成现实,同时又不断生成自己新的理解、新的领悟。因此,语文教师必须具有激发师生生命无限潜能的智慧。
激发师生“深层自我”的无限潜能要求引进内在于生命的知识。柏格森曾说:“我们幼时的感受、思考和希望无一不延伸到今天,与现在溶为一体,使你欲弃不能。”“没有任何知觉不是充满了记忆”。意在强调任何知觉活动都必然有着个体内在的经验和能力的参与。也只有具备内在的经验和能力,才能顺利进行新的学习与活动。而平时我们语文教师教授的,诸如文字的辨识、语句的表达、诗文的积累等内容,却几乎始终是直接存在的、占有空间的、可以计量的,也即“外在于生命的知识”,这样的教学无法帮助学生真正形成内在的经验和能力。只有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的内在需求,结合自身已有的经验和充分地理解,对这些表面存在的有限的文字和符号进行大胆地想象和联想,达到尽情尽兴的审美体验,实现生命与知识的一体化,最终获得有助于生命的创造和成长的刻骨铭心的记忆,才称得上真正的知识,即“内在于生命的知识”。“内在于生命的知识”在语文教学中的顺利引进需要师生的共同努力。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需求,并根据其需求搜集开发有价值的教学资源,创设有趣的学习情境,或借助直观、形象,或通过实践、活动,着力引导学生进行生命的体验,探寻师生之间内在的心灵共振,帮助学生将一串串直观的文字内化为内在于生命的知识——内在的体验和感悟、深层的素质和能力。同时,也使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得以无限提升。另一方面,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必须全神贯注,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要有意识地拓宽自己的视野,并尝试开阔思维,丰满想象的羽翼,从而在体验中获得深层的情感体会和能力素养。
创设自由体验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的直觉体验。柏格森认为,直觉是“理智的交融,这种交融使人们自己置身于对象之内,以便与其中独特的、从而无法表达的东西相符合。”也就是说,直觉就是当下的内心体验,也是通达生命本质,感受生命灵动的途径。虽然柏格森的“直觉”涉及到整个宇宙的运动、变化和体验,其外延远远大于语文学习过程中的“直觉体验”,但并不妨碍它对语文教学智慧产生巨大的启迪作用。而当柏格森强调直觉的发生还必须具备一定的知识结构和经验基础,同时还有赖于超越理智的审美态度和想象能力的培养。这时,我们便能从中获得更大的启示。
如前所述,语文学习的内隐性和体验性清楚地表明语文学习的本真状态总是未经理智的思考和抽象的分析,仅依据个体的体验、感知迅速地对客观对象作出判断、猜想和设想,或者突然对问题的解决产生“灵感”与“顿悟”。此即语文教学中的直觉体验。直觉体验对语文学习具有直接有效的推动作用,它有利于学生将所学到的知识真正内化为自身的素养和能力,有利于实现学生在学习上的创造和超越。因此,一个有智慧的语文教师应该致力于调动学习主体内在的知识涵养和情感态度,使其精神穿梭在字词间,寻找与“深层自我”相融合的本质,以达到最真实的,富有意义的直觉体验,并最终形成内在于生命的语感能力。首先,要打破以往单向灌输、生搬硬套、师者至上的教学格局,时刻注重学生的自由体验。并且,还必须保证这种体验不受自我主观意识和外在功利的干扰,要潜心深入对象内部,以获得对对象的本质的理解和感悟。其次,要着眼于学生对相关的语文经验的积累和规律的认识,着力创设自由体验的教学情境,营造轻松开放的课堂教学气氛,引导学生大胆地展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培养学生正确的判断力和审美的态度。
尊重生命,彰显人性,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是新一轮课程改革大力倡导的教学理念。生命化语文教学智慧对于焕发每一个生命的活力,促进生命的不断创造和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实现语文教学生命化是每一位语文教学工作者应该为之努力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刘放桐.新编现代西方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119.
[2]柏格森.形而上学导言[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16.
[3]卫灿金,行恭宝.谈谈语文学科的非科学性[J].新理念,2003,(1):6.
[4]郭秀艳,杨治良.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的相互关系[J].心理学报,2002,(34)4:351-356.
[5]靖国平.体验性学习与新课程改革[J].教育科学研究,2004,(2):28-30.
[6]娜仁其木格.结合语文学科特点培养学生语文素养[J].今日科苑,2010,(2):200.
[7]罗小娟.个性化阅读教学智慧探讨[J].教育评论,2011,(1):85.
[8]柏格森.时间与自由意志[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87.
[9]李维鼎.语文教材别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86.
[10]柏格森.创造进化论[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9:9.
[11]柏格森.形而上学导言[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3-4.
[12]罗小娟.儿童口语交际的特征[J].湖南教育,2011,(6):36-37.
(编辑:赵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