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旅游文化的特点范文

旅游文化的特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旅游文化的特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旅游文化的特点

第1篇:旅游文化的特点范文

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产业的发展在不断地前进,旅游文化的传播也在不断地摸索,旅游文化的传播有利于我国旅游产业的发展,本文对旅游文化传播形成深刻的认识,并分析传播战略,通过旅游文化的传播,实施准确的科学定位,制定传播战略,推广品牌化传播。

关键词:

旅游;文化;传播;战略

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对文化的重视程度不断地加深,外出旅游的人数也在不断地增加。在旅游迅速发展的大环境之下,通过旅游文化的传播促进旅游产业的发展,制定相关的旅游文化传播战略,对于旅游文化的传播起到不可磨灭的作用,能有效地促进我国旅游产业的大力发展。

一、旅游文化传播认识

1.传播内涵。

旅游是人们为了获得放松和精神上的愉悦而采取的休闲方式,是一种文化的互动性的传播,是文化的交流,因而,旅游文化传播的内涵就是人们寻求精神上的愉悦和轻松。旅游文化的传播内涵是通过主体对象和旅游媒体之间的信息传播,形成旅游信息的传播链,实现多方面的信息的交流,旅游文化传播的内涵主要是体现在旅游信息、经历的传播,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传播媒介等形式,形成文化的传播,不同地域的人形成互动,实现旅游文化的跨国际传播,更好地形成文化的交融,促进文化与文化之间的传播。

2.传播方式。

在旅游文化的传播中主要是旅游信息的传播,是文化扩散的重要方式,不同地区的旅游信息有所差异,也形成了旅游信息的特殊性,在信息的传播中要采用科学的方式,准确地表达出某种完整意义的传播方式,主要是通过旅游活动进行传播,通过主动提供或者传播旅游服务信息,从而达到吸引顾客、发展旅游产业的目的。旅游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的活动,人们为了精神上的享受和自我的丰富,进行旅游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就成功地传播着信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传播信息,并获得更多的文化信息,不断地完善自身的信息知识,通常在旅游传播中都是带有强烈的文化色彩。

3.传播媒介。

旅游文化传播的媒介包括传统媒介、网络和新媒体两种,传统媒介的旅游文化的传播主要是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等传统的媒介获得旅游文化的信息,但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传统媒介传播的旅游文化信息逐渐不再流行,由于传统媒介传播的被动,人们不再满足与被动地接受文化信息。新媒体媒介的传播弥补了这一缺陷,新媒体能带来更好的旅游文化传播体验,通过互联网传播更好地接受旅游文化信息传播的内容,颠覆了传统旅游文化传播的模式。受众也成为了旅游文化信息的传播者,能进行多对多的传播形式,全方位地传播旅游文化。

二、旅游文化传播战略

1.传播全面信息,选择多样化的传统媒介。

旅游文化的传播就是信息之间的传递,要促进旅游产业的发展,则要全面化地传播旅游文化的信息,采用多渠道的形式信息。传统媒体中的电视媒体是最直接方便的深入家庭的信息传播工具,其传播的范围广泛,信息的传播全面,到达率高,是重要的信息的渠道。报纸的传播具有较高的可信度,有着固定的读者,信息量大,读者选择的余地也较大,具有较高的可信度。广播电视的传播具有传播迅速及时等特点,传播手段多样化,口头传播信息的形式能很好的引起受众的情感共鸣,传播喜怒哀乐的情绪,传播有效的信息。

2.采取新媒体媒介,实施全球战略传播。

新媒体相较于传统媒体有着很多的优势,其传播速度快、覆盖范围广,还能形成互动。基于新时代的旅游文化的传播就是要做到及时有效,而且形成图文并茂的形式,新媒体的传播能让人从视听多方面地感受,从而形成全面化地感受,进行全方位的文化信息资源的宣传,形成全面性地整合传播的形式,形成更加广泛的影响力。我国的不同地区的旅游都有着不同的特点,旅游文化的传播要根据旅游形象特点进行综合性地考虑,设施全球化的战略,向全世界的人民展现出我国的旅游文化的特点,实现全球一体化,从而取得较大的经济效益。

3.精准定向的品牌化传播。

旅游文化的传播和推广就是为了促进我国的旅游产业的发展,形成旅游的价值,在旅游文化信息的传播过程中要进行精准的品牌化定位,不同的地区形成独具特色的品牌文化,设计有特色的旅游项目和活动,从而形成鲜明的特点。品牌化的传播则要设计具有代表性的旅游形象标志,在人流聚集地和重大的活动场所进行定向宣传,加大旅游品牌化的宣传力度,加强服务的质量。品牌化旅游文化的宣传战略需要形成全面的品牌体系,塑造品牌形象和旅游景区的品牌特色,才能吸引现代游客的目光,形成旅游消费的热点,从而达到宣传旅游文化的目的,促进旅游产业的发展。

三、结语

旅游文化的传播是一个复杂的领域,需要综合考虑旅游传播学的理论,从旅游传播的内涵和方式等方面广泛地传播旅游文化,形成独特感受的传播行为,则能形成特殊的个性和特征,宣传我国旅游文化的特征,使我国的旅游文化走向国际化,提高旅游文化的整合和创新能力,不断提高旅游文化的价值。

作者:刘典 单位:海南热带海洋学院

参考文献:

第2篇:旅游文化的特点范文

我国历史文化悠久,自然景观齐全,文物古迹丰富,形成了具有深厚积淀的旅游文化资源。因此,在迅猛发展的网络时代,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也要顺应时代潮流,跟随网络发展趋势开辟全新的网络传播渠道,有效地传播我国的旅游文化产业。

一、旅游文化产业在网络传播方面存在的问题

1.旅游文化产业的传播手段单一,较少使用网络传播

目前,我国的旅游文化产业传播手段比较单一,多采用单向传播模式,没有有效的对外传播渠道,并且依靠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作为主要的传播手段,而新兴的具有双向传播功能的网络传播方式应用却十分有限。由于单向传播手段覆盖范围窄且影响力较小,根本无法有效地推动旅游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在现代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网络时代,为了促使旅游文化产业拥有较大较好的发展,各地旅游部门应充分利用新技术、新手段、新的传播媒体进行旅游文化的宣传和推广活动,来带动当地旅游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

2.旅游文化产业的网络传播内容同质化严重,缺乏个性特征

通过对现有网络传播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我国各地旅游文化产业的网络传播内容和信息表达十分类似,无法突出全国各地旅游文化的特色,网络传播同质化现象非常严重。旅游文化产业网络传播内容同质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旅游文化的宣传内容和产品推广具有相似性;旅游文化传播网站和旅游咨询内容无法与地区文化产品进行有机结合,对当地有文化产品的推广作用及其有限;由于网站建设者缺乏对当地旅游文化的深入了解,认识肤浅,导致网络传播所展示的内容体现不出当地旅游文化价值内涵。

3.旅游文化产业的网络传播体系缺失,营销模式未实现网络化运作

目前,通过百度、搜狗等网络引擎进行搜索,关于旅游文化产业的网站为数不少但是良莠不齐,尤其是比较独立的小网站更是林林总总,彼此之间不相互借鉴相互参考亦无交集而言,旅游文化产业的网络传播体系尚未真正形成,处于缺失状态。除此之外,我国旅游文化产业仍然在沿用传统的营销模式,未实现网络化运作,比如数字营销、互动营销等先进的现代化营销理念尚未进入到旅游文化产业的营销模式运作中去,构建健全、创新、互动的网络传播体系和营销模式便显得迫在眉睫。

二、网络传播趋势下旅游文化产业的传播策略

1.充分发挥网络传播优势,加强旅游文化产业网络传播研究

现代社会信息传播技术发展迅速,网络资源共享趋于常态化,旅游文化信息网络传播具有跨区域性、跨行业性、多向互动、传播范围广等特点,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对外推广宣传当地的旅游文化,促进当地旅游产业的发展壮大。因此,各地旅游企业必须仔细研究民众的消费习惯、消费心理、旅游文化的偏好等等,深入挖掘网络传播的潜在能力,充分发挥网络传播优势,不断深化旅游文化产业网络传播研究,争取在降低经济成本的基础上获得最大的旅游产业效益,促进当地旅游文化产业的持续、稳定、快速发展。

2.整合网络信息资源,打造旅游文化产业的品牌网站

传统媒体传播内容兼容性较差,传播方式单一,传播速度不够快捷,传播覆盖范围较小,作为新兴媒体的网络信息传播手段与传统媒介相比,具有十分明显的优势。首先,网络传播的旅游文化内容丰富多样并且个性鲜明,带有浓郁地方特色和地域风情,易于吸引外地游客前来参观旅游。其次,网络传播平台的实效性可以适应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节奏和旅游需求,通过对旅游文化信息资源的有效整合,来推动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升级。最后,网络传播方式的多样性可以便于当地旅游业的对外传播,比如通过微博、论坛等手段以及某些大型网站的宣传和推广来拓宽旅游文化信息传播的广度。

3.强化网络互动传播,构建旅游文化产业的网络营销模式

在当今的网络化时代,旅游文化产业也进入到网络营销推广的时代,需要对所有旅游文化资源进行科学的分类,根据不同的景观特点、饮食特点、地域特色等划分为不同的旅游文化特色,以特色吸引消费,以特色拉动营销,构建全新、互动的网络营销模式。另外,在实际网络营销过程中,还需要强化网络互动传播,比如,综合运用旅游网站、论坛、留言板、讨论区等为旅游爱好者提供旅游文化资源的互动交流,以及开通微信、播客、博客等互动资讯平台,及时有关旅游文化资源的热点话题与活动信息,有效激发民众对旅游的兴趣,引导民众参与旅游文化体验,真正感受到旅游文化的魅力。

三、结语

第3篇:旅游文化的特点范文

(一)旅游文化教学受传统专业渊源影响较大

由于旅游管理专业涉及到众多学科,我国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设置基本上都起源于地理、历史、管理或者经济等专业。因此,旅游文化教学不可避免地受到传统专业的影响。如地理科学专业下设旅游管理专业的旅游文化学课程,更多地注重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相关内容的讲授,对旅游文化的空间分布和演变过程具有独到的见解;历史专业下设旅游管理专业的旅游文化课程偏向中华文化史、民俗文化和考古文化等,对旅游文化的自然演进规律和时空演变等问题关注较少;经济学专业下旅游管理专业的旅游文化学教学过程中,旅游文化产业的形成机理、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可能融入其中,在旅游文化现象的地域分布、传承意义等方面可能略显不足。因此,由于旅游文化教学受到各自渊源学科的影响,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教材选择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导致学生对旅游文化认知偏差,社会适应能力减弱,就业空间减少,直接影响了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

(二)旅游文化教学理念不明确

旅游文化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课程内容涉及面广泛,包括历史、建筑、宗教、艺术等。但由于内容过于庞杂,教师在有限的课时限制下只能简单地介绍各地山水人情、历史古迹和民俗风情,很少深入分析某种旅游文化现象的来龙去脉、空间演变规律等。一些泛泛而谈的旅游文化知识,学生在初中、高中甚至大学其他课程中都已经学过,严重影响了旅游文化学的教学质量,也重挫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些现象的产生归根到底还是旅游文化教学理念不明确,课程定位出现偏差,教学目标难以实现。因此,教学过程中必须首先明确旅游文化课程设置与地方性专业人才培养的关系,才能进行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对于地方性高校而言,培养的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主要是针对地方旅游市场需求,需要对地方旅游文化资源有深入的了解,注重培养学生的旅游文化服务实践能力,可将课程定位为专业综合课程,在理论基础课程的基础上,应特别注重学生对地方性旅游文化资源的实践能力。

(三)旅游文化教学内容中地域文化缺失

目前有关旅游文化学的教材众多,可选择性较大,但都存在一个显著性的问题,即旅游文化学教材无法融入地方性旅游文化。如旅游文化学中关于建筑、宗教和民俗的内容,仅仅是介绍了我国典型的区域文化特征,很难全面覆盖各地地域文化特色,当地丰富的旅游文化资源没有充分利用,也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南岳衡山是我国五岳之一,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在湖南省旅游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其旅游文化资源种类较多,特色分明,有悠久的佛教文化、道教文化、庙会文化、寿文化和书院文化。但遗憾的是,由于我们对本土文化缺乏深入了解和足够的重视,旅游文化学教学过程中,对地域性文化资源融入太少,课堂教学与学生就业市场需求脱节,与衡阳市旅游发展不相适应,难以达到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

二、地方旅游文化资源融入旅游文化学的意义

(一)拓展旅游文化教学的深度和广度,提升学生的文化审美修养

旅游文化教学过程中融入地方性旅游文化资源,可促使教师深刻领悟本土旅游文化,拓展教师知识层面的深度和广度。将地方性旅游文化资源转化为教学内容,对于地方性高校而言,更容易让学生接受,大大促进了学生对本土旅游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也会自觉对本土旅游文化进行深度挖掘。比如在讲授佛教文化时,除了一般介绍性讲解以外,可以重点分析南岳本土佛教文化。南岳佛教文化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可以讲解的内容很多,如南岳是禅宗的发源地,可以分为五个支系,可以从文化传播的视角分析南岳佛教文化流传的空间路径,也可以分析南岳寺庙的景观特点和空间分布状况等。通过对寺庙文化的学习研究,学生还可从寺庙的古朴美、色彩形态美、情操美、风格美等美学活教材中领域其美学思想,提高文化审美修养。

(二)融入旅游文化教学内容的地域性,实现教学的隐形教育目标

中国旅游文化资源分布广泛,区域特征明显,旅游文化只有根植于地方,才能彰显特色。因此,旅游文化教学应表现出高度的地域性。比如,人们常用“寿比南山”祝福老人高寿,这里的南山指的就是衡山,自古以来南岳就有主寿之山、中华寿岳的美誉。寿文化是南岳衡山旅游文化中极具地方性的文化,完全可以引入课程教学。南岳旅游文化的课程教学可以通过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的修订,强化其核心地位。地方文化的显性教育是了解和认知地方旅游文化的特点和旅游价值,但旅游文化课程的隐性教育也不容忽视,通过地方文化的深层次理解,培养学生强烈的文化自豪感和自信心,使学生树立健康的思想道德情操。

(三)利用旅游文化教学的社会实践性,对接旅游市场的现实需求

长期以来,主流观点一直认为旅游文化学是一门专业基础课,实际上旅游文化学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旅游文化知识不应该仅仅停留在书本上,很多旅游文化需要旅游从业者不断传播或者展示。对于地方性旅游人才培养机构,我们应注重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的实践能力,对接旅游市场需求。如导游方向的学生,对地方性旅游文化不仅要理解,更要深入分析缘由,开阔视野,拓宽知识面。如南岳衡山建筑文化就需要学生对历朝历代的建筑营造风格、建筑隐喻、材料选取等等知识有全面了解。只有这样,学生在讲解南岳建筑文化时,才能得心应手、信手捏来,旅游服务效果才好。

三、旅游文化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建议

(一)教学大纲:瞄准旅游市场现实需求

教学大纲是根据课程教学计划要求编写的教学指导文件,它以纲要的形式规定了课程的教学目的、任务,知识、技能的范围,深度与体系结构,也是评价教学效果的重要尺度和依据。旅游文化教学大纲应顺应地方高校的本土化教育目标,面向市场需求,有秩序地修改和制定教学大纲,设定符合市场需求的教学目标。因此,扩大和提升地方性旅游文化资源的教学深度和广度就变得尤为重要,也是地方性高校旅游文化课程改革需要密切关注的焦点。就本校而言,旅游文化学教学大纲应加大南岳旅游文化资源的渗透,首先将南岳旅游文化资源进行分类,融入到旅游文化课程的各个章节,对每一个旅游文化主题进行重难点分解,特别是要对南岳旅游文化资源进行分级定位,对极具本土文化特色的旅游文化资源要深入分析,强化理解。

(二)教学内容:根植南岳独特地域文化

地方文化是旅游文化教学中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旅游者直接能够感知的本土文化,因此,地域文化的展示成为吸引游客的主要手段之一。学生在旅游文化学习过程中,如能熟练地掌握本土旅游文化资源,并适时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很容易获得旅游者的认同感。作为地方旅游从业者,要发扬本土文化,提升旅游吸引力,就需要旅游从业者熟练掌握本土旅游文化资源,能够承载和传承本土丰富的极具特色的优秀旅游文化。笔者在旅游文化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发现,旅游文化学的每一个章节都可以穿插湖南特色旅游文化素材。在课时量一定的情况下,可以依据市场需求和湖南旅游发展现状,适当地在教学内容上做一些删减,增加一部分湖湘特色的旅游文化知识。

(三)教学过程:强化地方社会服务能力

目前,大多数高等院校将旅游文化学定位为专业基础课,并且是纯课堂教学。这与地方性旅游人才培养目标和旅游市场实际需求相脱节,应结合地方性旅游文化资源和旅游市场发展的实际,将旅游文化课程定位为专业综合课程,即除了理论教学外,强化学生对地方性旅游文化资源的认知,注重实用性、实践性和市场需求性。这就要求从整体上调整教学大纲,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增加实训课时量,加强学生的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转换能力。如旅游文化学原来总课时为51课时,现在可以压缩课堂教学课时,将实训课时由原来的6课时增加为27课时。针对地方性旅游文化资源和实训项目的目标定位,可以增加本土旅游文化项目的实训课时量。如在讲解建筑文化专题的时候,本地南岳大庙建筑文化就可以作为重点实训项目,需要学生掌握南岳大庙的主要建筑组成、模式、历史渊源、文化价值、建筑特征和文化内涵等。

四、结语

第4篇:旅游文化的特点范文

区位条件是决定旅游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放眼全国,道孚地处中国西部;置身四川,道孚位于四川省西北部,甘孜州东北部,东邻情歌故乡——康定,北靠丹巴美人谷,沿雅砻江大峡谷南下可抵达雅江县,驱车西进可到达格萨尔故里——德格。它不仅是贯穿康东和康北地区的黄金通道,也是古代民族走廊和茶马古道的交通要道,还是甘孜州府康定通往北路八县的第一站和通向的门户。在新一轮的西部大开发中,四川省将进一步加快道路基础设施建设,打造西部综合交通枢纽,特别是康定机场的通航、东俄路的改造、雅康高速路的建设等将为道孚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保障。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深入,旅游文化兴起一股“藏地旅游文化热”,许多人以到过藏区旅游为荣,作为“西环线”和“香格里拉生态旅游文化区”旅游文化圈重要节点的道孚县,区位优势、交通优势必将进一步凸显。道孚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旅游文化资源密集,遍及22个乡镇,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民族风情皆有,星罗棋布。如梦幻仙境般的亚拉风光;被誉为“康巴阿勒泰”的玉科立体大草原;清廷御赐的皇家寺庙惠远寺;十一世达赖的诞生地;语言、服饰、婚俗、民居、饮食等都与外界不同的扎坝走婚部落;被誉为“世界民族建筑艺术的奇迹”的艺术藏民居等。经过历史的沉淀和岁月的洗礼,道孚形成了木雅文化、农耕文化、游牧文化、走婚文化、格萨尔文化等多种文化交融的多元文化结构,成为了五彩斑斓、百花齐放的文化圣地。这些丰富多彩的多元文化无疑是道孚发展旅游文化产业、打造旅游文化精品的最好题材。

然而,长期以来,由于缺乏外力的推动,道孚旅游文化项目的开发资金极其匮乏,2001至2009年,道孚县旅游文化发展资金仅300万元,这导致景区开发欠广度和深度。目前,全县旅游文化开发尚处于初级水平,现有景区、景点小而散,看点不突出,特色不鲜明,知名度不高,吸引力不强,影响力不大,没有形成具有支撑力的旅游文化精品和具有震撼力的旅游文化龙头项目。在游客心中,道孚仅仅是川西旅游文化环线的一个过境地,缺少统一、鲜明的品牌形象。此外,在美丽的自然景色背后,道孚的藏族文化、民俗文化、宗教文化并没有与旅游紧密联系,发挥出优势。在全省旅游文化业“十二•五规划”中,仅亚拉雪山(多县共有)列入五个特色旅游文化经济区中的环贡嘎生态旅游文化区,八美镇列入100个特色旅游文化小城镇;在2012年全省四个一批重大旅游文化项目中,道孚无一个旅游文化项目列入。由此可见,道孚在全州旅游文化发展中仅居于中下游水平,远在康定、泸定、稻城、丹巴之后。

二、加快发展道孚旅游文化产业的思考

道孚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必须从道孚县情及甘孜州情出发,因地制宜,找准产业定位,举全县之力,从区位、交通、资源开发、品牌打造等方面入手,率先启动创建一批国家A级景区,打造一至二个拳头旅游文化产品,再实施政府引导,带动社会资本参与全域旅游文化发展。

(一)明确旅游文化产业目标近年来,道孚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但作为一个现实基础十分薄弱的产业,其在省、州旅游文化发展中仍然排位靠后。为此,要从近期和中长期的角度明确目标,积极规划,分段开展工作。首先,瞄准近期发展,奠定旅游文化发展基础,初步形成新兴产业。在“十二•五”期间,要抢抓机遇,加大资源开发力度,完善旅游文化基础设施,先期打造以八美土石林、亚拉雪山、惠远寺、龙灯大草原为代表的东部旅游文化区和以藏民居艺术、灵雀寺、白塔、龙虎沟温泉、鲜水镇湿地为代表的中部旅游文化区,打捆创建八美、鲜水古镇两个A级旅游文化景区,形成拳头产品,提升旅游文化综合接待能力,形成旅游文化接待人数和旅游文化总收入井喷式增长,建成四川知名旅游文化品牌,甘孜旅游文化大县,实现旅游文化产业跨越式、扩张式发展。到“十二•五”末期,旅游文化产业带动其他相关行业增加值在全县生产总值中的份额应达到30%左右。其次,着眼远景规划,基本形成战略支柱产业,建成全国知名旅游文化品牌。作为四川旅游文化资源大县,道孚要努力优化旅游文化产品体系,切实增强旅游文化业的综合竞争力,进一步调整旅游文化产业结构,合理配置旅游文化业“食、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全面实施全域旅游文化发展,形成以八美五彩游为龙头,以龙灯大草原生态文化旅游为主线,以扎坝走婚文化和玉科大草原游为两翼,以鲜水镇藏民居乡村旅游文化、胜利白塔休闲游和灵雀寺宗教旅游文化等为亮点的全域旅游文化发展格局,实现旅游文化产品的精品化,做优、做强道孚旅游文化品牌,使旅游文化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进一步提高,逐步发展成为道孚县域经济的战略支柱产业。到2020年,力争使旅游文化业带动其他行业增加值在全县生产总值中占50%左右。此外,还必须要清楚认识到,旅游产业的生命力在于自然美景背后的文化。因此,在旅游文化产业的定位上,必须要充分注意藏区文化、宗教文化以及道孚特有的地方文化在旅游发展中的作用,这些文化包括舞蹈、歌曲、雕刻、民俗等。要让文化深入旅游者的心灵,这样才能使道孚的旅游文化产业具有持续的、强劲的生命力。

(二)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道孚食、住、行、讯等基础设施条件虽大有改善,但发展不平衡、功能不协调。从康定到道孚,没有高等级公路通往景区、景点,宾馆建设、餐饮住宿、导游导购、车辆加油及维修等还不具备提供优质旅游文化服务的条件。即使作为全县重要旅游文化集散地和目的地的八美镇,目前也还处于无星级宾馆、无购物接待、无休闲娱乐、无景区客运、无旅游文化咨询的“五无”状态。当前,要配套建设旅游文化标识系统、数字信息系统、自驾游服务系统、旅游文化交通系统、旅游文化酒店餐饮业、旅游文化商品加工销售系统;要通过合作经营、入股等多种方式建设星级饭店、星级藏农乐、星级餐馆、游客中心,大力提高旅行社网络经营能力;要结合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活动,加快建设城市停车场、道路交通指示牌、公共厕所等配套服务设施,规范和完善旅游文化标识,增强城市的旅游文化服务功能;要提供人性化服务,发挥资源优势,加大吸引力度,稳定发展客源市场。根据道孚的区域位置和旅游文化资源现状,目前道孚可以四川、重庆、云南、贵州等为基本市场,以广东、上海、北京等大城市为重点市场,在发展自驾游、自行车骑游基础上,拓展团队游市场,逐步开拓大西南旅游文化市场,力争形成重点突出、渠道多元、增长稳定的客源市场格局。

(三)推出有竞争力的旅游文化产品产品是旅游文化的核心,地方旅游文化最根本的竞争力就在于其独特、高端的旅游文化产品。立足道孚的自然环境与历史文化,可积极发展民俗风情旅游文化、生态旅游文化、度假休闲避暑旅游文化、康巴高原科考探险旅游文化等产品。其一,民俗风情旅游文化产品。道孚县拥有灿烂的农耕文化、藏居文化、宗教文化、木雅文化、格萨尔文化、走婚文化等,可以利用这些文化底蕴深厚、民族格调浓郁的旅游文化资源,打造极富特色的道孚-八美民居考察及民族风情体验游、惠远寺-然姑寺-灵雀寺等寺庙文化考察游、扎坝走婚文化体验游等。同时,应进行民俗文化的配套建设,包装推出游客参与性强的节目,以适应不同风格和要求的游客。其二,度假休闲旅游文化产品。八美石林、亚拉雪山、龙灯大草原、玉科立体草原、亚拉温泉、龙普沟温泉等景点宜开发度假村、星级藏家乐、汽车自驾游营地等旅游文化项目,并进行整体开发,形成规模效应。同时,还要注重旅游文化品种的多样性、趣味性和参与性。可推出亚拉温泉-龙普沟温泉-新娘沟温泉-玉科温泉-七美温泉休闲度假游;草原骑马赏花摄影游;高原避暑度假游等。其三,康巴高原科考探险旅游文化产品。康巴高原具有与内地不同的独特气候、地理和动植物景观,可在此基础上发展康巴高原科考探险游,如亚拉雪山科考旅游文化线、亚卓乡高山湖泊探险旅游文化线、野生动物考察游线等。

(四)广泛开展旅游文化宣传道孚应根据自身特点,通过多种途径,做好旅游文化的营销、宣传和推广工作。可以向社会公开征集或发动全县讨论来确定道孚旅游文化形象宣传主题口号和旅游文化形象标识;还可以通过各种节庆活动加强宣传,如办好赛马节、安巴农耕节和扎巴攀碉节等,以节会友,以节促销;可以根据景点特点完善导游词,改变以往教条化、死板式、程序性的解说,推出贴近游客、反映现实、突出文化、融入现代特征的导游词。要积极构建全方位促销网络,把旅游文化宣传与经贸、会展、文化、招商等有机结合起来,将旅游文化发展贯穿到电视、网络、宾馆、商场、广告等各个环节、细节中去,加大和周边县以及州联合宣传的力度。现阶段可以在成都、雅安、康定等地设置道孚旅游文化示意图,加强与丹巴、康巴、海螺沟景区和旅行社的合作,搞好旅游文化线路的对接,互相推荐、互送客源、实现双赢。要积极培育新客源,加强对客源地市场及出游影响因素的研究,进一步明确要开发的客源市场,不断增强宣传、促销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以确保客流量稳定、快速增长。

(五)积极建设旅游文化人才队伍专业人才匮乏、旅游文化人才队伍总量严重不足以及高素质人才缺乏是制约道孚旅游文化发展的重要内因。目前,道孚旅游文化行政管理部门较为单一,大量缺乏从事旅游文化规划、旅游文化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旅游文化景区管理等方面的人才,从事电子商务、分时度假旅游文化网络管理、旅游文化资本运营的人才更是奇缺。全县有资质的导游为数不多,宗教历史文化旅游圣地惠远寺、灵雀寺、燃姑寺等都没有专业的导游和讲解员,游客只能观其外在结构而无法了解文化内涵,导致景点的吸引力大大减弱。此外,全县从业人员知识水平普遍偏低,宾馆、饭店服务人员大多只有初中甚至初中以下的学历,基本不会讲外语。为此,要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立足长远、以人为本,把旅游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实施人才强县战略的重要内容,高度重视培育人才、吸引人才、使用人才,制定人才引进和培养的有效办法,努力造就一大批领军拔尖人才、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为旅游文化强县建设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

第5篇:旅游文化的特点范文

随着文化旅游的强劲发展,传统的生态旅游人才已难以适应旅游市场的这种变化,高职教育应该主动适应旅游市场的需求,以市场为导向,顺应市场规律,按市场需求进行教学改革,将现代职业教育理念付诸实践。高职的生源决定了学生的理论功底不够扎实,因此,在进行旅游文化课程教学时,不能以枯燥的理论为主,应该通过形象、生动的实践性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否则,将会使学生逐渐丧失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不可能将知识在实践中加以运用,不利于人才的培养。

2高职旅游文化课程在实践性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

2.1缺少以完成技能培训为目标的实践性

教学需要的旅游文化教材当前高职旅游文化教材存在两种问题:一是成为本科专业的“压缩饼干”。混淆了高职教育和本科教育在培养目标上的差异性,仍然片面强调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只是在本科旅游文化教材总体框架的基础上进行简单化的删减。没有一套符合高职培养要求的,体现实践性教学需要的旅游文化教材。二是成为“拼盘菜”。没有构建起具有内在关联的逻辑体例,其内容抽自各个文化领域,这些内容并列在一起缺少内在关联,不成体系。没有根据高职学生的特点进行教材建设,缺乏针对性。

2.2缺乏体现实践性教学特点的评价体系

很多教师在观念上仍然认为旅游文化课是一门纯理论课,只强调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在进行学业评价时,仍然沿用纯理论课的评价方法,形式上以书面出卷笔试为主,内容上以理论知识为主,缺少实践性教学考核。这种评价体系也影响了学生对旅游文化课程的认识,认为旅游文化就是一门死记硬背的枯燥的课程。

2.3缺乏与实践性教学要求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教学方法上以教师讲授为主,满堂灌,讲授的内容也只是从概念到原理,很少使用案例教学法和情景教学法。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缺少积极参与的意识,师生间很少互动。一味地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概念、原理,原本生动活泼的课堂,变成了一潭死水。在教学手段上,只满足传统的纸质教材和板书,很少使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教与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都不能被激发出来。无法实现提高学生综合文化素养和职业能力的目标。

2.4缺少高质量的实习实训场所

近几年高职院校虽然不断加大了对校内实训场所的投入,但往往只注重硬件的投入,软件开发严重滞后。如何把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国旅游文化用现代化的手段生动地展示出来,形象地介绍给学生,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此外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浮于表面,校外实践性教学基地不稳定,使得实习实训流于形式,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因为缺少实习实训场所,目前旅游文化课程的教学主要还是在课堂上,完全成了一门理论课,严重影响了该门课程功能的发挥。既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对学生的未来从业也没有帮助,从而影响到学生对这门课程的评价。旅游文化课程在实践性教学方面所存在的问题,严重地制约了学生应用技能和职业能力的培养,影响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所以必须要探索如何增强该门课程的教学实践性。

3强化高职旅游文化课程教学实践性的路径

3.1开发“旅游文化”课程立体化教材

所谓立体化教材,是指“旅游文化”课程的教材包,既有该课程的主教材,又有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编写的辅助教材;既有纸质教材,又有音像制品。从而为学生提供一种综合性的教学资源。[3]教材是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载体,是把教学理念转变为具体教学过程的体现,是教学改革成果的结晶。根据旅游文化课实践性教学的要求,立体化教材建设的基本框架是:首先,确定立体化教材的形式。旅游文化课立体化教材应包括:主教材、学习辅导、练习题、实训指导、案例选编、音像资料、地方旅游文化汇编等。其中主教材是实施课堂教学的主要载体;学习辅导主要是帮助学生了解该门课的性质、学习方法、重点和难点等;练习题是提供给学生用来检测学习效果的;实训指导、案例选编和音像资料都是用来提高教学实践性的辅助手段;地方旅游文化就存在于学生身边,更加具有针对性和亲切感,对提高旅游文化课程教学实践性具有重要的价值。其次,应按照岗位设置,根据业务流程,以完成工作任务为目标设计课程内容。要改变传统教材“压缩饼干”和“拼盘菜”的模式,从传统的以理论学科本位转变为职业能力本位。课程内容设计应按照旅游企业岗位设置的特点,根据旅游业务流程,以完成旅游工作任务为目标来安排,要把旅游业职业资格证书的有关要求渗透到课程内容之中[4]。此外,课程内容的设计还应注意“旅游”与“文化”的深度融合。

3.2构建与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实践性教学体系

在设计教学体系时,以提高学生素质与能力为核心,形成“以课堂教学为基础,以实训为重点,以实习为延伸,以毕业设计和创新实践活动提升能力”的教学体系,达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目标。课堂教学:使学生掌握旅游文化的基本理论知识,打好理论知识基础。在课堂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教学课件等手段,通过影像、图片、声音使抽象的、枯燥的知识变得生动具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加深印象,使知识的掌握更加快捷和牢固。实训教学:使学生能够在开放、模拟、仿真的实训情境中强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例如:可以充分利用旅游情景展示厅,结合动态展示,让学生把在课堂教学中掌握的旅游文化知识进行现场的运用和演示,体验导游的实际工作过程,老师和其他学生作为观众,在讲解结束后,指出他的优缺点和努力的方向,这样既可以巩固学生所学的文化知识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实习教学:采取校内模拟实习和校外实习基地实习相结合的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和社会认知能力。校内模拟实习方面,运用旅游情景展示厅、模拟客房、餐厅等实训场所开展旅游案例教学、互动教学以及情景教学。校外实习基地实习,一是通过多种合作,建设一批稳定的、高质量的实习基地。二是鼓励学生多参加各类旅游技能大赛、导游比赛、酒店服务技能比赛等,并积极为他们提供指导和帮助。毕业设计与创新实践活动:指导学生参加列入学校管理体系的竞赛以及“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项目”等课外创新实践活动,以及课程论文(设计)、毕业论文(设计)、社会调查、志愿者活动、第二课堂活动等环节,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这一环节是对前三个环节实习实训教学成果的验证与提升。

3.3运用与实践性教学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

根据旅游文化课实践性教学的特点和要求,加强研究与探索,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在课程教学中以案例分析、情境教学、实践体验、团队学习、师生互动等教学方法开展教学。同时,利用多媒体课件、网上视频演示、旅游情景展示、构建虚实结合的教学环境,帮助学生更直观地掌握所学知识,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如讲授“园林文化”可采用实践体验法:在向学生介绍完基本的园林文化理论知识后,将学生带到风景区,实地欣赏各式园林,之后分小组对“中国园林和西方园林各自的特点”进行讨论,每组派一名代表发言,然后由老师进行评价和总结。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想象力,而且在讨论中,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考虑问题,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通过开展实践性教学活动,不仅可以提高学生自身的学习主动性,还可以加强学生的之间的协作,从而不断发展职业技能,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打下坚实的基础。根据旅游文化课实践性教学的特点对学生进行考核评价,以综合性的考核评价方式替代单一的书面闭卷考试。要做到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相结合。理论考核尽量减少死记硬背,主要是考核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考核学生对文化内涵的理解。实践考核关键是考核学生理论联系实践,把所学理论运用到工作现场的能力。要做到书面考核与口头考核相结合。书面考核可以使用调查报告、论文、导游词设计、游览图绘制等多种方式进行,口头考核可以讲述历史故事或就某个景点进行现场解说等。

3.4完善“校企合作”的实践教学模式

实践性教学当然离不开与企业的合作,要鼓励学生到旅游企业实践,验证所学的理论,在实践中训练和提高技能,以解决所学的文化理论与旅游实践之间脱节的问题,通过实践发现课堂上所学知识的不足[5]。作为旅游文化课程,“校企合作”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3.4.1校内教学环节方面

在教材的开发上,与旅游企业共同开发立体化教材。从立体化教材的编写提纲到内容的确定,都有旅游企业的人员全程参与。案例选编和情景展示都来自于旅游企业一线。在课堂教学的执行上,与旅游企业共同完成校内课堂教学。把课堂教学内容分成若干模块,分别有校内教师和旅游一线人员共同完成,各有侧重,互相补充。在学生校内学业考核评价上,理论考核以校内教师为主,实践性考核以旅游一线人员为主。

3.4.2师资队伍建设方面

现在高校里的旅游文化课教师,一般都是年轻教师,他们学历都比较高,理论功底比较扎实,但不足之处是缺乏实践动手能力,无法将旅游文化理论转化为职业应用能力。因此,他们要利用“校企合作”的机会,到旅游企业挂职锻炼,以增强实践动手能力。旅游企业一线人员具有丰富的实践动手能力,但由于工作繁忙,无法对旅游文化进行深度的梳理,往往只关注一些孤立的故事或传说,缺乏系统性和文化深度。因此,他们也可以利用“校企合作”的机会,重返校园再次进行“充电”。通过这样的双向互动,可以逐步培养出既有深度的理论功底,又有较强动手能力的“双师型”的文化旅游课程师资。

3.4.3顶岗实习方面

由于旅游企业一线人员全程参加了教材开发,课堂教学执行和学生学业考核评价的全过程,他们对学校、学生都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因此,顶岗实习的指导应该以企业一线人员为主,学校教师辅助。

3.4.4校企深度合作方面

第6篇:旅游文化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高职高专;旅游文化;课程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8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14-0249-03

国家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的十六号文件指出:“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千百万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提高课程教学质量,达到培养高素质的高职人才的目标。”高职教育的中心工作是教学工作,提高质量是永恒的主题,根据高职教育对人才培养的目标,改革高职旅游文化课程教学, 提高旅游文化课程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旅游人才是当务之急。

一、旅游文化课程教学的意义

旅游作为一项文化型的经济事业和经济型的文化事业,它的生命是特色,特色的旅游才具有吸引力,才能减少旅游竞争中的可比性,才具有生命力。旅游的特色是文化。明确旅游文化课程教学的意义非常重要。

1.旅游文化课教学是培养高素质旅游人才的需要

文化是旅游者的出发点和归结点,是旅游景观吸引力的源头,是旅游业的灵魂。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高素质的旅游人才,文化素质的提高是旅游人才素质提高的根本。旅游文化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课程对提高文化素质培养起着重要作用,旅游文化课程肩负着旅游人才文化素质培养的重要任务。旅游文化犹如浩瀚的大海,无边无际,并在不断地发展,学生要在很少的课时内掌握旅游文化的本质、规律,并自如地用于不同层次、不同性质的各旅游岗位,就要十分重视旅游文化课程学习,为高素质人才培养打下基础。旅游文化课程教学有利于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旅游人才,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为我国旅游高等职业教育实现由“量的扩张”到“质的提升”作出贡献。

2.旅游文化课教学是为旅游经济服务的需要

旅游文化来源于旅游,必将被旅游业应用。目前,我国旅游文化在用于开发旅游资源和特色旅游项目上已取得明显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以开发特色旅游为例,束有春和焦正安认为:“要想提高旅游业的文化品位,佛教等宗教文化景点的合力作用是不可低估的”,“我们可以围绕佛教文化主题,开展一些综合旅游文化项目”。喻学才和毛桃青指,出开发南京市旅游文化必须解决好今人与古人、有争议的历史人物遗迹的开发等六方面问题,很有针对性。所以,通过旅游文化的教学,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文化素养,使学生掌握利用所学,开发特色旅游产品,为旅游经济服务。

二、旅游文化与历史文化的区别

由于旅游文化与历史文化这两个概念本身的复杂性,使人们在把握时有很大的难度,尤其是在旅游实践中,“在中国旅游离不开历史”的观念深入人心,更加大了其难度。所以,学术界存在着将旅游文化与历史文化混为一谈,将历史文化的内涵等同于旅游文化来表述,在教学方面将旅游文化课讲成历史文化课的现象。其实,旅游文化与历史文化是一对具有交叉关系的概念,存在着一种辩证关系。但是旅游文化与历史文化追求的目的与社会功能不同,旅游文化研究的目的是在于发掘其表现形式及其个性意义,更着重从主观审美角度来扩展它的价值,张扬其能激起旅游动机的价值,其经济的目的性更大。同时,旅游文化是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进行再创造,塑造出一个新的旅游资源。区别旅游文化,能使我们的旅游研究、教学和实践都不再停留在表面层次。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在了解旅游人文资源的历史文化的基础上,通过旅游资源的可塑造性突出地方特色和文化底蕴。

三、围绕职业能力、项目化课程进行教学改革

1.整合旅游文化课程的内容体系,实现旅游文化课程内容改革的优化

职业能力培养,项目化课程是高职教育课程教学的方向(16号文件)。因此,必须打破传统的学科型教学按知识体系的逻辑顺序设置课程模式,紧紧围绕完成工作任务的需要来选择课程内容,变知识学科本位为职业能力本位。旅游文化课程内容应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理论知识的选取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来进行,并融合相关职业资格证书的要求,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按照项目选取课程内容和组织教学,不求学科体系的完整,强调课程内容的应用性和需求性。在实际操作上,旅游文化课程的教学内容根据旅游企业岗位工作调查,以导游等岗位的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为依据,来设计学习性工作任务,根据导游员等所应掌握的相关的知识要素、能力要素和素质要求,以职业能力为核心,设计与工作内容相一致的课程项目,课程教学内容以“够用”为尺度,按照相关知识与能力相互之间的内在的逻辑联系,整合成便于进行各种组合的相对独立的单元,包括“历史与民俗宗教”、“饮食与风物特产”、“旅游与古代建筑”、“旅游与文学艺术”等几个主题模块和相应的实训项目(如参观博物馆、实地参观考察宝山青莲寺),改变了原来教学内容体系中“杂而全,散而乱”的状况,并且赋予教学内容实践性要求。旅游文化课程教学总体框架的把握上,以文化为依据,以对旅游的把握为主线,将旅游文化分为宏观和微观两部分:从宏观方面探讨中国旅游文化所植根的土壤,以及传统文化对旅游文化所产生的深远影响,揭示其内在本质和发展规律。从微观方面阐释宗教、建筑、园林、民俗、饮食等诸多旅游文化形态,在主题模块里通过纵向历史比较和横向中西对比相结合,剖析其内涵和特征。围绕完成工作任务的需要来选择课程内容,更好地达到课程学习的能力目标,如能够辨别佛教、道教供奉的主要对象的名称和位置,并运用相关知识进行导游讲解;能够运用古代建筑知识去辨别古建筑的等级、种类、主要部分的构成、特点;能够运用中国古代园林知识去赏析旅游园林的组成要素、构景手段;能够运用旅游文学的基本知识,去分析、鉴赏、介绍旅游风景名胜的诗词、楹联、游记等。

2.以能力为本位,改革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根据高职教育对人才培养的目标,改革旅游文化课程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是旅游文化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在旅游文化课程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改革实践中,高职旅游文化课程教学改革体现“以应用为目的,以能力为本位,重视创新,提高素质”的原则,围绕旅游职业能力实施教学,任务明确,贯穿能力培养,把理论知识转化为能力,内化为素质。根据旅游文化课程内容和学生特点,在课程教学中以案例分析、情境教学、实践体验、团队学习、师生互动等教学方法开展教学,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1)案例教学:通过案例导入课程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案例教学,使学生对所学的理论知识加深理解,着眼点在于学生创造能力以及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发展,而不仅仅是获得那些固定的概念、原理等。(2)情境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促使学生能够主动地亲历或“虚拟地亲历”某种旅游情境或事件,从而获得认知和情感的经验。通过启发学生的想象,将静态的教学内容化为动态的具体场景,从而超越现实时空,激起学生内心的情感共鸣,受到美的熏陶。通过角色扮演,吟诵名人诗词,又使山水意境真切地再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产生如见其人、如历其事、如临其境的感受,从而激发出强烈的情感。(3)实践体验:以能力培养为中心进行理论内容与实际知识在实践教学中的一体化安排课程教学,如参观考察、调查调研等实践活动,进行认知性实践,感知旅游行业所需文化知识和基本技能。(4)团队学习:教师根据课程的内容选取相应热点问题,提前印发给学生。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上课前先进行预习,阅读相关材料,小组进行分工大量收集阅读相关资料并进行分析研究,形成小组的集体观点。课堂上由学生介绍各自小组的观点并相互讨论,教师记录学生的发言讨论过程及表现,最后由教师进行点评总结。这种方法能使学生较全面地掌握知识和灵活地运用知识,同时在形成小组观点的过程中,学生体验了团队合作的责任分工、互助、有效沟通和相互信任。学生学习兴趣浓厚。(5)师生互动:事实表明,绝大多学生都有一定的旅游生活经历,都积累和形成了一定的个人经验、知识背景和兴趣爱好,其情感世界是极富有个性的,都会有属于自己个性化的体验。在互动式教学中,师生双方作为自由自主的人在一同创造的教学氛围中相互尊重和接纳,相互理解和回应,相互交流和沟通,共同体验美好的人际关系,共同感悟知识的魅力和真谛。在教学中多给学生提供表达独特性思想和感情的机会,多给学生自我评价的机会,给学生提供主动学习的机会。另外,围绕旅游职业能力,旅游文化课程教学在训练学生讲解能力时,通过课前讲解训练、提问式训练、学生点评、学生演讲等教学方法,也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旅游文化主题模块的教学内容如:“历史与民俗宗教”、“旅游与古代建筑”等需要形象化教学,只凭传统的板书教学手段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因此,在旅游文化教学中,恰当、巧妙、灵活地运用多媒体,对提高教学效果是卓有成效的。因为旅游文化教学的内容,往往是学生没见过也想象不到的文化现象,如果借助于电教手段,用图片、图像、声音等多媒体手段形象生动地在屏幕上展示出来,使得原本难以理解的知识变得易于掌握。通过多媒体教学课件、播放教学VCD、用展示台呈现图片资料、互联网链接等多种形象生动的教学手段,可使抽象的概念例证化、具体化,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北京的四合院等传统民居文化,对于南方的学生来说,有的从没见过,仅凭口头讲述,学生会觉得特别难以理解,如果通过直观的图像演示,形象地介绍北京民居的特点,学生立马能理解。因此,旅游文化教学中应用教学课件,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教学手段和基于网络的多媒体互动教学,创设一个自由、宽松的教学环境,开放的旅游文化学习课堂。

第7篇:旅游文化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旅游文化旅游文化课程

随着现代文化浪潮日益高涨,文化旅游的规模不断壮大。人们再也不会简单地把旅游和度假看作是一种消费时间的娱乐形式了,而是把它当作锻炼身体、丰富精神生活和增加知识的途径。文化旅游的兴起,对旅游产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文化”要求,并对从业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新的挑战。文化旅游发展的积极作用,使现代旅游业发展从宣传策划到区域规划和景点开发,从商品开发到旅游服务等都十分注重文化品位。以“游”为例,旅游资源的开发及景点的利用就要增强文化的意识,发掘其文化内涵,增加景点的文化“含金量”,提高景点建设的文化品位。同样,激烈竞争的旅游市场也由过去的价格、服务和旅游产品多样化逐步转向“文化”竞争。但是,“文化旅游”的负面影响却未引起足够重视,主要表现在景区、景点受到外来文化冲击,原文化生态正在逐渐消失。这些带有普遍性的问题,说明了具备系统文化知识的高素质现代旅游人才的缺乏。因此,旅游文化课程建设为高素质人才培养打下基础。

一、课程性质及教学目的

《文化旅游学》课程是旅游管理专业主要必修课程之一。旅游文化,是旅游者和旅游经营者在旅游消费或旅游经营服务过程中所反映、创造出来的观念及其外在表现的总和,是旅游客源地社会文化和旅游接待地社会文化通过旅游者这个特殊媒介相互碰撞作用的过程和结果。把这些旅游文化现象、旅游文化本质以及旅游文化产生和发展的规律作为研究对象的旅游文化课程,就是以考察各种文化现象作为导向,探究旅游文化的本质及其产生和发展的规律。所以说,旅游文化课程肩负着旅游人才文化素质培养的重要任务。

旅游文化犹如浩瀚的大海,无边无际,还在不断地发展,学生要在很少的课时内掌握旅游文化的本质、规律,并自如地用于不同层次、不同性质的各旅游岗位,就要十分重视旅游文化课程建设,为高素质人才培养打下基础。

现代旅游人才除应具备中国传统文化外,还应具备旅游生态文化、中外比较文化、旅游文化生态、旅游文学等系统的文化知识,才能够在开发和利用传统文化资源的同时,更好地保护文化生态环境,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文化,是旅游的本质属性。旅游,首先是一种文化活动和文化现象。《文化旅游学》课程教学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正确认识本课程的性质、特点,全面了解本课程的理论体系、基本内容,以培养学生从理论高度认识和掌握旅游主体文化、旅游客体文化、旅游休闲文化、旅游企业文化、旅游制度文化和旅游生态文化等基础知识,揭示我国众多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的文化内涵,认识我国旅游文化的精神实质,感受我国旅游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并使学生能够初步分析旅游文化现象,培养学生初步的科研能力,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旅游文化发展中的各种实际问题,为后续课程和今后的实践工作打下基础。

旅游文化是一门理论色彩很浓的基础课程,但从它研究的目的、特点及其作用来看,它又具有很强的应用性。旅游文化的理论体系直接源于对旅游发展重大现实问题的关注和反思,从一开始就确立了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服务的目的。这一特点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不仅不被削弱,反而会得到进一步加强。所以,旅游文化课程必须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才能确保课程的先进性和实用性。如近几年持续的生态旅游热,支撑其发展的文化基础(生态文化),仍处于零散状态,急待研究、整理并充实到课程内容中。旅游文化课程内容没有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及时吸收新的内容,课程内容仍以传统的、历史的文化为主体,对现代旅游有关的其他文化没有或很少涉及。可以说,目前的旅游文化课程内容,仅是中国旅游文化的一部分,课程内容严重缺失,很不健全。

二、课程教学模式探讨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结构框架和程序。近年来我院在进行《文化旅游学》课程教学改革时,主要尝试以下几种教学方式创新:

1.问题启发式

讨论式教学是在教师指导下,有计划、有准备地组织学生运用已有知识,结合教学材料通过思考、探讨、交流(分析与争辩)来解决问题,从而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讨论式常见的方式有同桌讨论、前后(4人)讨论、小组讨论和全班讨论(或派代表发言)等多种方式,既可以单一使用,也可以多种方式并用。更可以和其他教学方式交叉使用,例如讨论式可以是探究式教学或问题(课题)式教学中的一个环节。

在讨论式教学中,教学材料应是广义的,它包括教材、资料、图表、录像、课件、采访、野外观察中获得的信息。在讨论中师生共同依据系列问题,为解决问题而研究有关信息,在研究、思考与交流中又会受到启发,提出新问题,或将问题引向深入或师生共同得出某种结论、解决某个问题的最佳方案或重要规律。讨论式教学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因为在讨论时,要求参与者明确某种看法,得出某种结论,积极参与辩论,理智地坚持己见,又尊重客观事实,敢于修正自己的错误观点。它完全不同于由教师独自讲授或仅以教材为中心个人自学的单向输入知识信息的呆板教学方法,而是气氛活跃,洋溢着开放、民主的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多向知识信息传递与交换的“立体式”、“交互式”的教学格局。在教师指导下,有效地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独立性、批判性和创造性等思维品质和灵活运用知识、清晰明了的口头表达能力,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科学思维方法。例如,在卤离子X-的还原性的实验探索讨论课上,每个小组的同学设计了2至3组系列实验方案,每人独立完成了8至9个实验,经汇总后共涉及十多个氧化还原反应。在这大量信息交流基础上共同得出的结论,远比教师讲授更为深刻。该实验班学生经过系列相关实验后,在学习方法改进、学习潜能发挥、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和思维品质的培养方面均有显著成效。上述这些典型课例体现了陶行知先生“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思想。在讨论式教学中,我们就是要让学生在行动中追求真知识。有行动的勇气,才有真知之收获,才有创造之可能。

运用讨论式教学时,需避免放任自流与偏离主题的局面,从而影响课堂教学效率,影响教学进度,其关键在于教师的主导。首先是讨论题的质量,讨论题要富于思考性、前瞻性、难易适中、切中要害、不能是无关紧要或漫无边际。其来源可以是教师拟定;或根据学生学习中的难点,师生共同拟定。其次,要让学生充分准备,最好提前布置课题,在各自有一定见解的基础上展开讨论,以保证学生的参与程度和积极性。三是发扬民主,让大家充分发表意见,包括错误的观点、方法。教师参与讨论,但不要过早做出结论,而是适时引导捕捉有利于深入解决间题的沦点,启发学生进一步探讨,最后师生共同归纳得出正确结论。

第8篇:旅游文化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旅游文化 开发 历史沿革

1、界定

旅游文化作为旅游学科研究在我国起步较晚,近二三十年来,国内学者对旅游文化的研究也由起始阶段过渡到发展阶段[1]。陈传康(1996)指出:当今旅游开发的本质是旅游文化开发[2]。旅游文化既涵盖旅游主体的文化,同时也包含旅游客体与旅游媒介的文化。目前,国内学者对于旅游文化的研究表现在理论与应用两大方向上,但是与国外的旅游文化研究一样,国内研究也存在着轻理论重应用的倾向[1]。旅游文化理论研究涉及旅游文化的概念、基础、特点、传统以及结构体系等内容;而旅游文化应用研究主要指旅游文化开发研究,赵飞等(2004)认为旅游文化开发研究包括对旅游文化应用理论、旅游文化开发实践以及文化开发研究方法的研究[3]。

2、旅游文化开发研究历史沿革

2.1旅游文化开发研究评述

国内学者对于旅游文化的研究始于1978年,而对于旅游文化应用的研究是从二十世纪90年代开始以旅游文化开发为主的旅游文化应用研究取得了明显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喻学才,毛桃青(1994)以南京为例,认为旅游历史文化开发必须解决好今人和古人对历史遗迹的争议问题[4]。束有春,焦正安(1998)提出可以围绕佛教等宗教文化开发一些旅游文化项目[5]。彭欢首[6]等对长沙市以及泰山地区的旅游文化资源开发进行了相关研究。对于旅游文化开发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基于文脉开发、旅游文化开发策划以及近几年被学者普遍运用的文化人类学以及符号学的相关理论或视角。

2.2文脉的旅游文化开发研究

文脉(context)一词,最早源于语言学范畴。它是一个在特定的空间发展起来的历史范畴,其上延下伸包含着极其广泛的内容,是集综合性、历史文化传统、社会心理积淀以及自然环境为一体的四维时空组合。

陈传康(1996)在国内首次将文脉引入旅游开发中,他认为旅游开发规划应当充分重视对文脉的发掘,景区开发规划既可以顺应当地的文脉,也可以突破文脉,从而达到出奇制胜的目的[2]。张国祥,杜强(2012)认为成功的旅游规则,一定会对当地文化进行系统梳理,形成交化脉络,并将其融入项酋的主题定位、产品谱系之中,形成差异化品牌,最终在良莠不齐的旅游产品中脱颖而出。他们从涉县娲皇宫规划中,提炼出女娲文化的主脉,从而打造了全窗顶级的女娲文化体验境区。

3、旅游文化开发研究

3.1旅游文化开发策略研究

旅游文化开发策略研究对于旅游文化的开发具有较为现实的意义。作为旅游文化开发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文化开发策略研究占到了整个旅游文化开发研究的较大比重,其中旅游文化开发策略相关研究所占比重在不同年份旅游文化开发的研究上普遍较大。邵永平(2012)通过对察布查尔县发展民俗旅游文化创意产业的认识,提出了察布查尔锡伯族民俗旅游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路径选择,即:制定民俗旅游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创造民俗旅游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培育民俗旅游文化创意行业、开发民俗旅游文化新产品以及引进和培育民俗旅游文化创意人才。

3.2区域旅游文化开发研究

旅游文化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具有空间分布的变异性特征。旅游文化区划的主要依据是作为文化内涵丰富的人文和社会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区域旅游文化开发要着力于不同地域的人文和社会旅游资源,对其进行开发要把握主导因素原则、相似性原则以及地域完整性与区域集中性原则。以湖北鄂州为例,从旅游文化视角出发,就区域旅游文化的表现形式、空间格局及其行为趋势,探讨了其旅游文化的历史继承性和区域独特性,从而揭示其丰富的旅游文化内涵。

3.3基于人类学视角的旅游文化开发研究

目前,国内基于人类学视角的旅游文化开发研究正逐步开展起来。如探讨西方旅游人类学的学术渊源、研究立场,揭示其对建构中国旅游文化研究的启迪意义,认为在制定旅游文化开发策略的同时,要采用人类学研究方法中被称为“影响分析”的方法,将区域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等相关因素都放在一起考虑,才能最大限度地避免旅游失控或者旅游资源的过度利用。

3.4基于符号学视角的旅游文化开发研究

l9世纪以来,符号学取得了快速的发展,这使许多相关的学科发生了变化。国外许多学者尝试运用符号学对传统文化进行现代诠释,符号学是作为跨学科的一般认识论和方法论,它为提取传统文化中的精髓提供了更加理性、明晰、规范的原则。旅游主体文化包括旅游者自身的文化素质、兴趣爱好、性格心理、行为方式等内容;旅游客体文化包括旅游历史文化、旅游饮食文化、旅游建筑文化、旅游宗教文化等内容;旅游介体文化包括旅游商品文化、旅游服务文化等内容。将符号学的相关理论运用到旅游文化开发上的研究主要体现在基于符号学的旅游商品文化研究、旅游建筑文化研究以及旅游行为方式研究等方面。

4、结论与展望

目前,国内学者对于旅游文化研究,尤其是是旅游文化开发研究还不够成熟。从国内学者对于旅游文化开发的研究中可以看到定性分析方法被普遍采用,涉及到的研究方向主要为基于文脉的旅游文化开发、旅游文化开发策略、区域旅游文化开发、民族旅游文化开发等内容。近几年来,国内学者开始逐渐从人类学以及符号学角度出发对旅游文化进行研究,但是对于旅游文化开发的相关研究还很少,人类学以及符号学作为与文化联系较为紧密的学科有着较为成熟的研究理论和方法,这对于旅游文化开发研究来说具有很多可借鉴之处,在研究趋势上也会逐渐成为旅游文化开发研究的新视野。

参考文献:

[1]沈祖祥.旅游文化学导论[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

[2]陈传康.城市旅游开发规划研究提纲[J].旅游学刊,1996(5):31-34.

[3]赵飞,彭华,姚静.国内旅游文化开发研究综述[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4(16),2:48-52.

[4]喻学才,毛桃青.关于南京旅游文化发展战略的思考[J].南京社会科学,1994.

第9篇:旅游文化的特点范文

旅游文化和旅游英语教学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在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应该让学生感受世界旅游文化,以世界旅游文化为根基,带领学生进入情境当中。通过这种学习,让学生更多地涉猎到世界各地的文化,了解各国的风土人情,从而在丰富多彩的旅游文化中,增强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展现能力。旅游作为一种文化活动,它带给人们的是精神上的满足。旅游活动作为自由的生命表现的一种形式,是一种精神的享受和个人发展的需要。旅游是一定文化背景的产物,是文化驱使的结果。如果没有文化的需求,就不能激发人们的旅游动机,就不可能去各国进行旅游。既然旅游是一种多元的文化,那么,旅游英语教学就应该是一个多元文化的教学。这样,在课堂上就不像通常的英语教学那样单纯,既要教语言又要教文化,既要教英语又要教旅游,从而充分体现旅游文化与旅游英语教学的深度交融。旅游是一种文化,这种文化是一种特定的文化。旅游英语教学的过程也是让学生接触感受旅游社会文化的过程。旅游英语专业的学生应该熟练掌握英语,并且有广博的旅游文化知识,二者缺一不可。

学习英语不单是掌握和运用语言的过程,更是感知和认识另一种社会文化的过程。同理,作为一门特定的专业英語—旅游英语,其教学过程就是要让学生接触感受旅游文化。因此,在这门课程的教学中,就必须要渗透旅游文化。只有把文化教学寓于旅游英语教学中,才能称得上是文化教学;只有用文化教学指导旅游英语教学,学生才能更好地接触、认识和感受旅游文化。既要发挥英语教学的教学特点,又要融入到旅游文化的内涵,让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既能提升学生听、说、读、写的语言技能,又能培养学生的旅游文化底蕴。

二、把文化教学寓于旅游英语教学之中

旅游英语的教学过程就是让学生接触和感受旅游文化的过程,让用英语来传播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用英语去接待世界各国的游客,在这个过程当中,只有把文化教学寓于旅游英语教学中,才能称得上是文化教学;同样,也只有用文化教学指导旅游英语教学,学生们才能更好地接触、认识和感受旅游文化。英语作为世界通用语言,是旅游过程中最常用的交际语言。我认为,旅游英语是一门知识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它要求学生们不仅要熟练地掌握英语,还要有广博的旅游文化知识,比如,客源地的文化历史背景、语言内涵等各个方面。这样,就为旅游英语教学提出了新要求和新挑战。

因此,在旅游英语教学中,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发挥旅游及旅游文化的渗透作用,提高英语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那么,如何将文化寓入到旅游英语的教学中去呢?众所周知,旅游本身就是一种文化,而旅游英语教学过程其实就是让学生感受旅游社会文化的过程。因此,在旅游英语教学中导入什么样的文化内容,是英语教师重点需要考虑的重要内容。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而且还要更加深入的了解中国的文化,只有两个方面的内容都了解的情况下才能够将双方的文化内容导入到实际的旅游英语的教学中去。同时,旅游英语教学中要让学生能够在以往学习的英语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各种涉及到旅游内容的一些文化的表达方式,更多的了解英语国家的政治、经济、人文以及社会概况等内容,这些都是旅游英语教学过程中需要重点学习的内容。

经历过近70个国家的旅游,我每到一个国家,都能感受到不同的文化理念,充分体会到旅游文化是一个多元的文化。在旅游英语教学过程中,我认识到,这门课程的最大特点就是多元文化的教学,要把这门课上好,教师也应该是一个吸收了多元文化的人,知识和阅历都要丰富的人。作为一名旅游英语教师,除了要熟练掌握英语之外,还必须具备相当丰富的文化知识,旅游文化学、旅游心理学、旅游美学等方面的知识也要掌握。最主要的是,要有国外旅游的亲身经历,现场去感受和领悟这些国家的文化。教师只有具备这样的文化素质,才能在教学中让学生体会到旅游文化特有的魅力。作为专门用途英语的一种,旅游英语的实用性与专业性是不言而喻的。它既是对语言的学习和掌握,又是对旅游文化的亲密接触。因此,旅游英语教学的过程就是让学生接触旅游社会文化的过程。只有把文化疏导寄予旅游英语教学中,才能称得上是立体的、全方位的语言教学;只有用文化教学指导旅游英语教学,学生才能更好地接触、认识和感受旅游文化。

三、创新旅游英语教学模式

在教学实践中,就要对旅游英语的教学模式进行创新,打开学生的正能量。作为一名大学教师,必须及时去了解旅游市场最新的趋势和资讯,掌握世界各地的旅游文化,在这个基础上,精心设计每一堂课,让学生们感受到各种产品的文化魅力和内涵,把旅游文化融入到课堂上。随着旅游方式的多元化,特别是私人订制的出现,新媒体的崛起,让旅游把世界紧密联系在一起。因此,在进行旅游英语的教学时,要通过模拟情景练习等手段,运用视频、音乐、情景对话、故事会等新颖的形式,让学生了解航空、酒店、旅行社操作的各种知识,让学生更多的参加讨论和互动,互相碰撞好的点子和经营理念。这样,既可以有效地提高英语口语表达能力,又能在课堂上提升他们的旅游策划能力,全面地发掘他们的文化潜力。在旅游英语的教学中,实践和练习这一环节非常重要,让学生们多说英语、多用英语,把英语运用到实际生活中,用英语去了解世界旅游文化的信息,用英语去掌握客源国文化和旅游路线,培养学生的路线策划能力。在介绍一个国家的旅游文化的同时,深入了解每一个客源国、目的国的相关知识。加强和世界各国的联系。用英语去和各旅行社沟通和交流,模拟英语导游,模拟旅游产业中涉及到的各种职业,在实践中强化英语表达能力,加强写作能力,按照旅游公司的操作模式,结合旅游文化,训练他们的业务能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同时,要实施“差别化”教学,结合世界旅游文化的最新趋势,结合每一名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帮助他们制定自己的学习规划,带领他们进入国际旅游的殿堂,掌握国际旅游方面的知识。

课堂上,要根据每一名学生的性格特征,进行启发式教学。作为一名大学老师,在课堂上应该给学生更多的实践环节,鼓励学生创业和创新,带领他们深入了解旅游市场,时刻给学生带来最新的世界旅游文化。在进行案例分析时,要从各种案例和旅游产品中,分析相关理论知识,加强讨论、总结和反馈,把每一堂课都是带领学生去探索世界各地的文化,从而,增强旅游英语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课堂上,要把英语教学和旅游文化结合起来,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把英语运用到旅游实践中,扩展学生的文化视野,提升他们的旅游策划能力和创意能力。因此,旅游英语教学,要充分考虑到其自身特点,让学生掌握丰富的旅游知识和相应素质,培养他们过硬的英语专业知识、尤其是听力及口语表达能力,并相应掌握与旅行相关方面的旅游常识,包括货币、卫生、住宿、餐饮甚至法律常识。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英语教学在课堂上最重要的一项任务就是文化的渗透。我认为,把文化导入旅游英语教学中以提高学生的语言交流能力、理解能力是十分必要的。而要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和理解能力,必须在进行语言教学的同时,进行英语的文化导入,培养学生的社会文化能力。特别是旅游英语,既要让学生对英语进行灵活运用,又要着力培养他冇对目的地、客源地文化的掌握。因此,在教学过程当中,除了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之外,老师还要进行文化引导,这是旅游英语教学的重中之重。可见,旅游英语教学既是一种文化教学,又是一种语言教学。

旅游英语教学不像通常的英语教学那样单纯,既要教语言,又要教文化;既要教英语,又要教旅游。如何把这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这就要求教师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开发学生对世界旅游的热情,这种热情对于他们从事旅游管理,达到旅游英语教学的目的。文化教学的目标是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文化是旅游的本质属性。旅游英语教学应围绕着学生的职业需求开展,注重文化教学,提高学生文化素质与交际能力。学生们还需要大胆地开拓的精神,积极去探索世界,不怕辛苦和接受挑战,沉着面对不同的人和文化,不管他们以后从事何种职业,世界文化的学习,课堂上项目策划,小组讨论,都可以提高他们内涵,锻炼他们的口才。加强人文内涵的培养,增强自主创新和策划能力,提高他们的经营管理的水平,共同促进中国的国际旅游发展。世界旅游文化对旅游英语教学实践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