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大学英语展示范文

大学英语展示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学英语展示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大学英语展示

第1篇:大学英语展示范文

关键词:课堂展示;行动研究;大学英语听说

2007年教育部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指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1]为大力提高合肥学院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我们增加了听说课的比重,实行小班教学。课堂教学由以前的以听为主变为现在的听说并重,增加了大量说的练习,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和任务型教学法,教师提前布置和单元主题相关的任务,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在课前完成,然后在课堂上进行展示,汇报形式不拘。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发现,课堂展示存在诸多的问题,如其他同学不能充分理解课堂展示的内容,从而影响小组活动的效果等。本研究拟采用教师行动研究的理论,探讨如何通过策略培训将学生汇报或展示的内容更有效地传达给听众,使小组合作学习获得预期效果。

一、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

合肥学院电子信息专业2013级新生的两个教学班,共91人,其中一个班45人,另一个班46人。小组活动为日常教学的主要组织形式。在划分小组时,由于授课对象是新生,以“自愿组合、合作愉快、就近方便”为原则将每个班的学生分为8个组,每组约4-6人,设组长1名。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旨在解决教学中出现的实际问题,所以研究方式主要采用教师行动研究。教师行动研究是“由课堂实践者就自己实践的某些方面开展的研究”[2]。其目的“不仅仅是描述、解释课堂教学……而是要引起课堂教学的变化与改进”[2]。行动研究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其基本的研究过程可归纳为计划、实施、观察和反思[3]。针对具体情况,我们将本研究环节细化为:发现问题,初步调查提出假设,确认问题行动和实施结果分析和反思。具体方法包括问卷、录音访谈、课堂观察和学生的反思日志。

(三)研究过程

1.发现问题,初步调查

新学期伊始,教师组根据教学单元主题结合学生的兴趣布置了相关的话题和任务,要求学生以小组的形式搜集资料、整合资料,并向全班展示小组活动成果,展示形式不拘。但是在具体实践中,笔者发现,在学生进行口头汇报的过程当中,部分同学注意力不集中,和其他人说话或低头做自己的事,似乎课堂展示与其无关,只是汇报者自己的事。为此,笔者对这部分学生进行了调查,得出的理由主要有以下几点:(1)我听不清也听不懂同学在说什么;(2)这个话题我不感兴趣;(3)我觉得这有点浪费时间,还不如自己背背单词或看看课文。

2.提出假设,确认问题

基于以上调查,我们提出以下假设:(1)学生发音不标准、语速快、声音小;(2)汇报的形式和内容不足以引发学生的兴趣;(3)学生习惯了教师控制课堂、学生做笔记的传统教学法,不习惯听同学的汇报。

为验证以上假设,在本学期听说课第三单元展示课结束后,笔者对执教的两个自然班共91人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影响学生课堂展示效果的主要因素有如下几点:(1)口语表达能力弱;(2)准备不充分,展示的内容不够充实,质量不高,语法错误多,有的学生只是简单收集、整理、拷贝和粘贴信息,不能激起听众的兴趣;(3)缺乏课堂展示技巧;(4)部分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缺乏合作精神和自主学习意识。此外,笔者还发现许多大学生还没能达到熟练应用语言的阶段,过分依赖母语思维,母语的负迁移严重,在课堂展示活动中主要表现为口头报告时主题不清、重点不突出、逻辑性和层次性差,上下文衔接不紧。因此,如何通过策略培训来提高小组课堂展示效果是我们要研究的问题。

3.行动与实施

(1)通过举办主题小讲座对学生进行元认知策略培训,以加强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的意识

Cotterall指出,学生的观念和态度对他们的学习行为有着深刻的影响[5],而元认知策略培训就是对学习的整个过程进行有效的监控、规划和评价,使外语学习成为学习者自觉能动的认知活动[5],因此,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意识是课堂展示策略培训的重中之重。

针对部分学生对合作学习所持的观望和消极的态度,教师通过小讲座阐述合作学习对于语言学习的重要性。课堂讨论时,尽量以小组为单位,选择有趣的、与学生生活相关的话题,并提供必备的词汇和句型表达,以激发学生讨论的兴趣,使他们逐渐适应合作学习,为保证任务高效、高质地完成,我们要求组长在第一时间确定任务流程和组员分工。小组展示采用小组自评(25%)、小组互评(25%)和教师评价(50%)相结合的评估方式,最后成绩记入平时成绩。要求学生建立小组学习档案,其中包括小组共同完成的展示提纲以及修改稿、每位组员的贡献及每位组员的反思日志。

鉴于大一新生自主学习意识较淡薄的现状,我们制定了明确的时间表,定时检查任务的完成状况,同时,根据学生在不同阶段任务完成的情况予以评分,并与平时成绩相关。

(2)向学生示范如何搜集和整合资料,从而形成充实的展示内容,提供英语常用的语篇结构的框架供学生学习和模仿,在准备过程中对展示小组进行指导

展示内容是展示的核心。针对展示主题不清、重点不突出、逻辑性和层次性差、上下文衔接不紧等问题,笔者制定了如下行动研究计划:提供英语常用的语篇结构的框架供学生学习和模仿;从网上找一些PPT,让学生对比,使他们了解结构一致、措辞整齐的语言更容易理解和记忆[6];然后给学生示范和讲解如何做到语言简练、结构和措辞整齐一致:使用关键词或短句;采用平行结构使语言结构和措辞整齐一致,如关键词的词性一致,都使用动名词、动词不定式短语等。

对展示小组进行指导,每个单元的课堂展示活动安排如下:集体制作好的PPT提前一周发到老师邮箱;老师收到后提供书面反馈,小组成员修改;修改稿再发到老师邮箱,老师和小组成员约定时间面谈,并进一步修改,定稿后进行课堂展示。

(3)对学生进行基础的语音和展示技巧培训

课堂展示的效果受语音、语速和观众互动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第一次展示前,教师简单介绍个人陈述、对话、情景剧、讲故事等形式,但学生多选择熟悉的个人陈述为展示形式。展示后,他们在问卷中指出“展示形式单一,不能引发兴趣”。第二次展示前,详细讲解各种展示形式的优缺点,展示形式适应展示内容的方法,并对每个组予以个别指导。这一次展示时,形式明显丰富,但依然存在许多问题,如展示组与听众缺乏互动,音量小,语速快和语调平淡等,于是,我们利用课堂录像和大学生演讲比赛优胜者的录像与学生分析探讨音量、节奏、眼神交流等展示技巧。

(4)课后通过电子邮件共享培训资料并讨论

4.评价(结果分析)与反思

一学期的行动研究结束后,笔者从两个方面进行了反思:一是课堂展示的效果,二是此次行动研究的不足和有待改进的地方。

(1)课堂展示的效果

通过笔者的观察和学生的问卷以及反思日记可以看出,这次行动研究的结果是令人满意的。首先是学生的态度发生了转变。从开始的观望、不以为然、只关心自己的展示到后来的认真观看其他同学的表现、热烈讨论并积极参与。第二是英文语篇的组织能力增强了。最初,学生会将搜集到的英文原文拷贝,然后直接大段地粘贴到PPT上,做展示的时候照读,而且往往读得非常快,观众既听不清,也没时间看完PPT上的密密麻麻的文字,结果是展示结束了,观众一头雾水,不知所云。而有的小组过度追求简洁,PPT上干脆只有图片和孤零零的几个单词。有的小组追求内容全面,结果主题不明确,重点不突出。一次次的尝试、修改,最终功夫不负有心人,到学期末时他们多数都能较好地按英语思维模式合理安排内容,做到主题明确、条理清楚、重点突出、逻辑关系清晰、语言简练、措辞一致。第三,小组档案袋的使用有效地增加了同学们的参与度和反思能力。

(2)有待改进的地方

首先,需要进一步提高语言知识的学习效果。小组课堂展示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增加专题语言输入量,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综合能力。但是,在第三次展示结束后的录音访谈中,有学生提到虽然他们确实在展示中扩大了知识面,锻炼了心理素质,但是语言知识的学习效果并不明显,因为他们很少会去看各组发到公共邮箱里的展示文稿和相关资料。

其次,要增加个人评估的比例。目前评估主要是以小组评估为主,对个人评估少,这就导致有些学生虽然承担任务少,但获得的分数与完成任务多的同学相差无几。因此,日后评价有必要加大个人评估比例,并将终结性评估和形成性评估结合起来。

总之,行动研究是一个系统的反思性实践行为,在本研究环节中,我们发现要想改进教学实践,教师必须及时总结反思学生展示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并积极寻求理论指导,设计实践对策,进行下一轮研究,而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也能够获得专业发展。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5.

[2] Nunan,D.&K.M.Bailey.Exploring Second Language Classroom

Research:A Comprehensive Guide[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10:17,227.

[3] 王蔷.英语教师行动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

版社,2002.

[4] Cotterall,S.Readiness for autonomy:Investigating learning be

liefs[J].System,1995,23(2):195-205.

[5] 任庆梅.培养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基础英语教学

效果[J].山东外语教学,2003,(4):68-71.

第2篇:大学英语展示范文

[关键词]CPE模式 拓展课程 改革

[中图分类号] H3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07-0065-02

一、研究背景

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进行了很多年,实行了分级教学、课程教学改革、教学评价体系改革等举措。英语作为语言工具,最终需要学生达到自如地运用这门语言进行有效交际的目的,尤其是大学生用英文获得专业最新信息,直接阅读英文文献,发表英文论文,用英语参与辩论和谈判,用英语进行国际政治、经济、商业和文化交流等等。但就目前的实际应用情况来看,未能达到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的既定目标,大学生的英语应用水平无法满足当前社会发展的要求。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英语的重视和投入,我国基础英语教学水平不断提高,大学生的基础英语水平也有了明显的进步。但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不断变化,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在高校中的地位显得有些尴尬,大学英语课程和学分在许多高校出现被缩减的情况。大学英语想要追上当前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高速发展,适应新形势下的教学目标和培养模式,就需要创新改革,打破传统大学英语的课程结构模式,增设各种行业特色的拓展课程。

广东金融学院担负省级金融系统继续教育基地的责任,亦被誉为“培养华南地区金融人才的摇篮”。近年来,我院坚持以办好行业性应用型本科院校为定位,开展校企联合,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本文将以广东金融学院实施的CPE课程模式为例,探讨大学英语拓展课程改革问题。

二、CPE模式的内涵

CPE人才培养课程模式是广东金融学院特有的教学模式,强调以行业的需求导向为主。CPE由基础核心课程(Core Curriculum)、专业课程(Professional Curricu?鄄lum)和就业导向课程(Employment Curriculum)组成。C模块和P模块是培养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基本专业理论和核心能力的课程;而实验、实践教学体系支撑着E模块,是为了增强学生就业的快速适应能力和灵活的应变性。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发展需要和个人职业发展规划目标,自主选择E模块的课程,形成“理论基础+专业应用+特色就业”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结构。

三、CPE模式下的大学英语拓展课程设置

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重点是注重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尤其是结合专业知识与国外同行英语沟通的能力。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阶段,在学生英语基础达到一定的程度时,就很有必要增加与学生专业相关的行业基础英语教学内容,特别是相关专业的听、说英语,也可使其能够尽快适应专业英语的学习。

从适应经济全球化和金融国际化形势出发,利用广东的区域优势,紧密联系金融行业和广东金融学院提出的CPE人才培养的模式。在此大背景下,我院从2010年起,对大学英语课程进行了一定的调整,增设了专业的拓展教学模块,建立了“大学英语基础课程+专业拓展课程”的教学内容体系。课程设置是大学英语教学的前三个学期为学生开设基础英语课程,主要是大学英语读写和听、说。大学英语的第四个学期为学生开设结合学生专业特点,以行业基础英语听、说为主的英语拓展课程。根据我校以金融、商务为主的办学特色,结合广东省的外资企业多等特点,开设了以《商务英语视听说》、《金融英语听说》等为主导的专业特色拓展课程。通过对学生在掌握商业和金融业务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系统的听力和口语训练,使学生在金融行业的实际涉外环境中,具备良好接洽客户和处理业务的能力,提升就业竞争力。

四、大学英语拓展课程教学理念

大学英语拓展阶段,教师应在培养学生基础行业知识的同时,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涉外业务工作的能力。拓展课程可采用由Stryker和Leaver倡导的CBI教学理念。他们认为CBI(Content-based in?鄄struction)是语言和内容学习的综合,从以往传统的注重强调语言学习本身转变为通过学习内容来掌握语言技能。

我院大学英语拓展课程是在传授基础行业英语的同时,更强调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倡“学习――巩固――展示”的课内外有效结合模式,重在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在教学时,以学生为中心,遵循学生主动参与原则,完成课程中实际情景的教学理念,学生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主的方式,课后自主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在教学形式上开展多样的小组活动,小组模仿(simu?鄄lation)、角色扮演(role play)、小组讨论(discussion)、小组展示(presentation)等形式展示合作的学习成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把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特别是实用交际能力作为教学的重点,使专业知识教学体现实践性和交际性。教师不仅要为学生创造参与课堂活动的机会,还指导他们到相关的单位、企业、公司进行现场学习和实践。课堂学习的时间毕竟有限,课外学习应成为必要的补充,教师要不定期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并在课堂上进行必要的抽查和考核。笔者认为应采取在鼓励的基础上给予学生一定压力的教育方式,激发其主观能动性,使其积极参与教学互动中。

五、大学英语拓展课程评估理念

大学英语拓展课程的评估原则上采用形成性和终结性评估两者相结合的方式,针对学生在学习实践中的具体表现、反应、综合运用能力进行过程评价,突出对学习过程的监控,并强化与教学目标评估结合。具体通过小组表现、情景模拟表现、见习和实习表现,结合期末专业基础知识的闭卷考试,来全面考查学生在具体情景下的学习效果。从而有利于教师根据学生学习的具体情况和要求,适时地调整教学进度,另一方面,可以促使学生反馈自身的学习,进行相应改进。

在该评估体系中,实施符合拓展课程特点的评估方式,实行多元化评估体系,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学生、见习实习单位参评等。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相结合,过程评价和期末考试相结合,笔试与口试相结合。过程评价占学期总成绩的40%,其中含小组学习(10%)、活动表现(10%)、出勤(10%)和课外实践(10%);期末考试占总成绩的60%。考试的模式也应根据学生所学的不同课程有所调整,如《商务英语视听说》课程中听的部分比例可以加大,而《金融英语听说》注重学生职场能力的课程,则要加大考核学生的实际应变能力。总之,要创建一种过程评估、动态评估与终结性评估等评价手段相结合的全面考核体系。

六、结语

大学英语拓展课程在广东金融学院实践以来,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效果评估各方面进行了不少尝试,使我院学生在行业专业基础上获得语言能力的提升。但五年的教学实践也反映出一些问题和不足:目前拓展课程的设置情况下,学生只能按专业选课,在专业之外的横向拓展还未实现;拓展课程班因教学资源限制,以合班授课为主,学生人数众多,客观上增加了课堂教学管理和课外学生自主学习的监管难度。

随着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越来越多的高校把大学英语拓展课程作为大学英语课程的有效补充和延续。大学英语拓展课程建设是一个动态、开放的体系,如何建设能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和发展需求的拓展课程体系,需要各个高校结合各自的情况,积极实践,探索出适合本校特色的大学英语拓展课程体系。

[ 参 考 文 献 ]

[1] 马龙海,范忠宝.以行业需求为导向构建CPE人才培养课程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2010(19).

[2] Leaver,B・L&Stryker,S・B.Content-based instruction for foreign language classrooms[J].Foreign Language Annals,1989(22):269~275.

第3篇:大学英语展示范文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转型期;ESP教师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4-0354-02

引言

近十年来,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开展,从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高校的外语教学水平,提高了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但是,随着国际化进程的加快和社会对多样化人才的需求,以通用英语为教学内容的课程设置模式转变成运用英语学习专业知识的专门用途英语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成为必然。在这一大学英语教学重要的转型期,ESP将成为大学英语教师专业知识新的发展方向,这必然给教师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因此,大学英语教师要积极应对并对自身现有的知识结构进行梳理,结合本院校其他专业的课程,合理运用培训机会,探寻自己的专业发展的新方向。

一、大学英语教学的转型期

“转型期”(TransitionalPeriod)原指由非有机(惯行)农业转为有机农业后的过渡时期。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转型期”的意义逐渐扩大,用来形容文学、艺术、语言学、甚至图书馆期刊管理工作的转折时期。当今,以基础英语为主的传统大学英语教育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和学生的需要,社会各界和学生都在强烈呼吁大学英语教学要进行改革。大学英语教学到了一个转型期,即必然由通用英语(EGP)教学为主逐步向专门用途英语(ESP)教学为主的转变时期。

通用英语(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EGP)主要是以传授英语语言知识为主要形式,提高学生的交际技能为最终目的,以PPP(Presentation讲解、Practice练习、Production输出)为主要教学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反复讲解词语、分析语法,甚至翻译课文,很少给学生思考的余地;学生只顾得记笔记,机械地被老师牵着走,这就造成课堂气氛单调、枯燥。目前,EGP是我国大多数高校为非英语专业学生开设的公共基础课程,并且,经过一系列的改革,EGP倾向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尤其是听说的能力,但这并没有涉及具体专业方面的知识,不能顺利实现大学英语教学的真正目的与意义。

相对EGP而言,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ESP),是一门新兴的分支学科,它是与某种特定专业或学科相关的英语,是根据学习者的特定目的和特定需求开设的英语课程。ESP教学一般具有以下特点:学习者的特别要求决定着课程设置;内容上与某些特定的职业、学科及活动相结合;教学重点应放在词汇、语法、篇章结构与特定学科相结合的语言运用上。作为一种以专业需求为基础的实用型英语课程,ESP能实现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发展。而教授以ESP为主的英语教师被称之为ESP教师。

二、大学英语教师向ESP教师转型的必然性

1.大学英语课程改革给大学英语教师带来了新的挑战

随着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许多高校在保留大学英语基础课的同时,开设了与专业相关的选修课与专业英语课程,如旅游英语课程、对外贸易英语课程、医学英语课程及学术交流、影视欣赏、跨文化交际等课程。教育部于2007年正式颁布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规定各高校应根据实际情况,设计出包括专业英语,即ESP在内各自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确保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英语应用能力方面得到充分的训练和提高。从长远角度看,我国高校英语课程的主流应该是ESP课程。然而,大学英语课程的任课教师依然是纯语言学、经典文科出身的大学英语教师,那么,这次大学英语课程设置改革对英语教师的能力与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师必须重视自身的发展和提高,紧跟时代的步伐,与其他学科接轨,形成最快的转型,以胜任英语课程改革的需求。

2.教学对象英语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

随着我国社会及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越来越多重视对英语的学习。在我国,从小学到了高中都开设英语课程,再加上,社会上出现了各样的英语培训班,学生的英语基础已经相当扎实。考入大学的高中毕业生基本上具备了大学英语的词汇要求以及“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英语水平能力要求。然而,目前,绝大多数高校的大学英语课程都是读写课,还有少量听说课,很少或者没有学术英语和双语课程,这就与学生想学的英语能力根本不对应,导致有近一半大学毕业生对英语的学习失去了兴趣,觉得他们的英语水平在大学阶段基本没有提高。在这种情况下,大学英语教师如何有效组织课堂教学,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学生英语学习的根本需求就成为了大学英语教学的难点,也是大学英语教师所面临的新挑战。

3.经济全球化趋势对应用型、复合型国际化人才的迫切需求

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深入及国际交往的扩大促进了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趋势,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和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适应国家经济对外开放的要求,就成了大学英语教学的第一要务。显然,非英语专业院校的大学英语教学对这种国际化人才的培养起了重要的作用。大学英语教师就要负担起不仅仅是为学生的英语学习打下扎实基础,而且要在某一文化或专门技能领域为学生讲授课程的职能。教育国际化和大学英语教学转型的结合,使大学英语教师必须向ESP教师转型。

三、ESP教师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毋庸置疑,在大学英语教学转型期,大学英语教师向ESP教师转型是历史的必然,ESP教师将在ESP讲授中发挥重要的作用。然而,ESP教师发展中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很大程度上阻碍了ESP教师的发展。

1.内部问题

首先,由基础英语教学转型而来的ESP教师,专业知识欠缺,英语能力发展不平衡,且更重要的是转型而来的ESP教师们原有的文科思维定式在他们汲取新的专业知识的过程中也形成一定的阻碍。其次,“转型期”的ESP教师发展的过程是对ESP教师毅力的考验,毅力较强的教师或许能坚持到最后,获得发展;相对的另一些教师或许就会半途而弃。此外,新手型ESP教师有着对教学职业的新鲜兴趣,但时间长了,都难免会产生倦怠情绪,徘徊蹉跎、止步不前,阻碍着教师寻求发展。

2.外部问题

首先,近些年高校教师教学和科研以及其他方面压力的逐步提升,很难有精力去寻求教师发展。再次,ESP课程地位不高,多数ESP课程被放入任选科目,且尽量缩短课时,这就导致ESP教师讲课的内容无法深入、新的教学方法无法施展,进而影响ESP教师谋求发展的积极性。同时,学校提供的进修、培训机会相对过少,得不到有利的外部指导。此外,学生的思想一直存在着教师是课堂权威的位置,对ESP教师课堂反馈不足,ESP教师发展缺少方向指引。并且,相关研究过少,ESP教师发展可参照经验成果不足。

四、ESP教师的发展途径

在大学英语改革转型期,对于以上ESP教师发展所出现的问题,笔者认为以下三种途径可促进ESP教师的发展。

1.加强自我发展

首先,激发教师自我发展意识,提高教师觉悟。ESP教师的专业发展关键是教师自己。ESP教师具有自我发展意识,对自己的专业发展做出诊断,通过各种途径获取自我发展的知识和信息,进行的各项教学活动,可以增强教师自我发展的信心,激发他们建构ESP教育知识的热情,促使大学英语教师教育和教学研究朝ESP的方向发展。其次,鼓励教师攻读跨学科学位。在学校政策允许的条件下,ESP教师完全可以攻读一门跨学科的学位,给予自我一次提升的机会,是应对竞争和适应制度做出的再次选择。通过这方面的进修,ESP教师更加认识到自己具备专业英语教学与基础英语教学研究的双重身份,同时,可以找到自己的职业认同感、归属感,为自己最终走向具备专业学术身份和专业研究者的道路。此外,在ESP教学实践中,教师必须不断开展教学反思,将实践和理论紧密结合,对教学活动进行系统的观察和不断反思,发现、提出问题,采取措施解决问题,提高效率,总结经验,升华理论,以教学为中心开展工作,促进自身职业发展。

2.创建合作模式

就ESP教师的发展而言,团队合作模式,不仅促使教师间相互学习,而且最终使个人成为发展的主体。ESP教师可以利用院校内部资源,旁听学习相关课程或积极与专业教师开展交流与合作,实现知识和经验互补,共同确定教学计划,编写教学材料,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在实践中,ESP教师不断摸索和总结适合ESP学习者的方案,不断深化教师个体的专业内涵和素质,在学习和合作中提高并发展自己。同时,由于师资力量有限,教学团队应该进一步深入了解该领域的知识,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体系,开展同行之间的广泛交流,让ESP教师更好地了解专业发展的新动向,更加有效开展教学与科研工作。可见,这种团队合作实践模式,可以帮助大学英语教师在实践中学习,快速成长为一名合格的ESP教师。

3.建立培训机制

建立校本培训机制对于ESP教师的发展是非常必要的。ESP教师可以利用高校丰富的教学资源,结合本校的专业优势选定自己感兴趣的专业方向,到专业院系旁听专业知识,弥补自身不足;学校可结合本校的优势,抽调优秀专业师资为本校ESP教师举办不同专业或不同方向的短期专门用途英语师资培训班或开设面向大学英语教师的ESP硕士课程,帮助ESP教师跨越缺乏专业知识的障碍,构建和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同时,校外培训也是必不可少的。学校及院部可以组织专门的培训机构,监督保障学习质量和效果,如建立激励机制,鼓励教师外出参加短期教学或学术研讨会议;建立监督机制,要求参加培训回来的教师以讲座或座谈形式将学习内容及收获进行展示汇报,并与其他教师交流共享,保障教师的学习质量和效果,实现效益最大化。同时,还可设立交流平台或论坛,培训资料可统一发到平台或论坛,大家讨论学习,达到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目的,且要将学习内容运用到教学实践和科研中。

参考文献:

[1]蔡基刚.关于我国大学英语教学重新定位的思考[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0,(4).

第4篇:大学英语展示范文

的、费用较低的大学英语教师职业发展模式,而行动研究是一条切实可行、卓有成效之路。

一、行动研究对大学英语教师职业发展的意义

行动研究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自己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以及由此产生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在反思中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理念,探讨、研究和改进教学方法,以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其优势在于:

1.行动研究让大学英语教师从他们最熟悉的课堂问题起步,每一个课堂教学的难点都可以成为他们的研究点,让他们享受到解决问题和搞好科研的双重成就感,从而发展自己的职业能力,最终成为课堂教学问题的研究者和专家。

2.行动研究可以兼顾教学和科研。很多教师虽然主观上认为提高教学质量和搞科研可以两不误,但在实际中却发现两方面很难两全,常常顾此失彼。因此,大学英语教师必须在教学质量和科研成果这对“矛盾”之间寻求一条可行之路。可喜的是:行动研究恰恰就是这样一条道路。因为行动研究和教学活动紧密相连:其研究对象就是教学现实中的各种问题;其研究过程可以在正常的教与学的过程中完成;其研究目的就是为了解决问题,改善显示的教学实践。可以说行动研究真正实现了行动与研究、实践与理论、教学与科研的结合。这样,大学英语教师在完成繁重的教学工作的同时,也探索和实践了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还做了非常有益而有用的科研。

3.行动研究有别于其他的传统的教师职业发展模式,可以做到不离岗,受益面广。很好的解决了工学矛盾及经费不足的问题,可以大面积提高广大大学英语教师的教学水平。而且,这种模式还能直接触及每个教师的内隐理论,有效的避免了“听课时觉得有道理,做起来还是老样子”的弊病,是打造新时期自我成长型大学英语教师的有力的“铁砧”。

二、大学英语教师进行行动研究的步骤

行动研究是一个扩展的螺旋式发展过程。总的说来,大学英语教师实施行动研究分为以下三个步骤:

1. 计划。计划是最关键的。发现并提出一个问题是一切科研活动的起点。在制订研究计划前,可以对课堂教学进行观察,阅读他人研究,反思自己的教学和与其他教师讨论,这些都有利于形成问题。笔者结合案例进行分析:如在非英语专业一年级新生大学英语课堂上,教师发现学生抱怨他们的英语词汇量有限,影响阅读理解和阅读速度。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与学生座谈和与同事交流,对问题可能出现的原因进行分析,确定问题为:学生缺乏英语词汇的记忆策略以及学生课下阅读量偏小,影响词汇学习的效果和阅读理解。并据此设计了行动方案:课堂上利用专门时间向学生展示多种词汇学习的方式和策略,包括设计和使用根据上下文猜测词汇意思的练习,熟练运用构词法知识记忆和猜测词汇,运用同义词和语义关联扩大学生词汇量和对词汇的理解;扩大阅读量,向学生推荐阅读书目并监督进度情况;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词汇,建立词汇本,经常复习。

2. 行动。计划制定好了,接下来就是按计划行动。行动研究的目的是解决现实问题,改变和改善实践活动。因此,行动研究更具有实践性和情景性,它并不是脱离正常的教学活动单独进行的。在行动阶段,另一个必不可少的任务就是对行动情况进行观察和记录,收集有关的资料进行分析,可能有用的资料有:记录课堂活动的录音和录象;问卷结果;访谈记录;教学日志;学生的学习日志等。

3. 反思。反思阶段包括对该研究各环节的评估和对教学活动的思考。前者是指对研究本身的评估,如问题是否明确;分析问题是否充分合理;计划是否周详;方法和工具是否应用得当;行动是否按计划进行;行动所得资料是否能有效地充分地证实假设。

当然,作为行动研究不可或缺的一环,“反思”更重要是通过研究结果对教学活动的参考,解决旧的问题,发现新的问题,实施新的行动研究。反思既是一个螺旋圈的结束,又是过渡到另一个螺旋圈的中介。这样,行动研究就形成了一个“计划、行动、反思”循环往复的过程,逐步解决教学活动中出现的问题,不断地改变教学实践,完善教学活动。

三、大学英语教师行动研究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1.研究课题不宜过大,要从小处入手。教师要选择本人最关心、最希望解决而且通过教师的努力可以解决的问题作为课题。如:学生课堂发言表现被动,与所期望的相差甚远;学生口语表达的积极性很高,听力能力也有较好的基础,但书面练习中最基本的语法错误却很多等。

2.行动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改进教学现状,提高教学效果。因此,研究的设计与实施应以此为目的,不应干扰正常的教学活动。

行动研究要使用科学的步骤与方法。数据要真实可靠,任何决策的作出都应基于数据的收集和分析。

3.收集数据的工作应该实际和实用,不应给教师带来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压力。

树立成果意识。要使自己的行动研究成为真正的教学研究,就必须完成撰写研究报告的写作。

4.要反复检验研究成果。根据研究结果总结出一套经验做法,但还要再次通过相同的方法在实践中检验它们的效度。某项行动研究可能要经过几轮实验才能对它的结果有明确的定论。

5.有关“道德规范”的问题。由于教师与学生的权利不平等,教师在开展行动研究时不能为了“利己”而“滥用权利”。如行动研究项目要同学习课程有关,学生有权决定自己是否参加。注意学生个人信息的保密,要用适当的形式向参与者致谢并告知研究结果。

6.正确认识行动研究中的失败。行动研究的过程是一个不断调整自己行为的过程。因此每一次失败其实都是研究的起点。失败不断,起点却在不断提高。在这个意义上,行动研究其实没有真正的失败,只需教师注意总结教训及时调整研究方向与行动。

第5篇:大学英语展示范文

关键词:行动研究;教师自主发展;行动;反思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8-0055-02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我国对外语教师的培养仅仅注重于由上而下的培养体系—体制的发展路线,这样做往往忽视了教师是各个不同的个体,有不同的个性和品质,因此教师的自身发展不应该忽视教师的自主发展,并主要依靠教师的自主发展。促进教师自主性发展和教师发展的三种主要途径,即人们较为熟悉的行动研究、反思性教学以及探索型实践,而行动研究是实现教师自主发展途径中的重要环节。

一、行动研究的定义及目的

行动研究是指有计划有步骤的对教学实践中产生的问题由教师或者研究人员共同边研究边行动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的一种科研研究方法。行动研究的目的是要使广大的教师将自己的意识提升到一个教育研究者的高度上,让他们自主的成为一名合格的研究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进行自我反思,自我教育,以及自我改进。由此,加深了教师教育实践,使自己的专业素质不断加强,同时也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进而整体提高教与学的质量。

二、行动研究的理论基础

1.实用主义。实用主义是从希腊词πραγμα(行动)派生出来的。产生于19世纪70年代的现代哲学派别,在20世纪的美国成为一种主流思潮。对法律、政治、教育、社会、宗教和艺术的研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对实用主义教育理论的研究中可以看出,行动研究在很多方面是建立在实用主义理论的基础上的,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教育即“生活”、“生长”和“经验改造”;知识就是经验,而经验就是个体在长期在环境中习得的;摈弃“理论”与“实用”两者的对立;目的是没有最后的、最终的和绝对的。行动研究的过程中也是不断地修正与改善,直到研究完成。

2.行动理论(Action Theory)。行动理论把行为当成是人与环境互动的结果。人有欲望,同时思考如何在特定环境下满足欲望。经过选择,人会作出行动以达致理想的效果。美国的社会学家派森思(Parsons)所阐述的行动理论体系也成为我们如今倡导的行动研究的宽厚理论基础。

三、行动研究在中国的发展现状

最初的行动研究工作与介绍由我国台湾省的教育学者在70年代引入。Christine Thorne和Wang Qiang从1993年开始把行动研究作为一个课程模块(module)引入中英合作教育项目——北京师范大学英语硕士研究生课程,进行了较高层次的师资教育实践研究并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吴欣着重探索在英语教师职业再培训(in-service teacher training)中对学员进行行动研究训练的基本原则与模式。

四、行动研究案例及分析

在下面这个完整的行动研究的案例中,笔者将行动研究的三个基本阶段运用到教学环节中,希望通过这些实践发现和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1.发现问题。教师在教学中感到,学生听课注意力低下,和老师的配合度不高,甚至是不合作,这严重的影响了老师上课的情绪导致教学质量不高。提出假设:学生对英语授课的方式不能接受,希望不要完全用英语上课;学生不能完全用英语回答问题;没有自信在其他人面前使用英语;老师对学生提供的帮助不够;老师对课堂内教学行程的安排无法体现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初步调查:采用问卷的方式调查课堂气氛沉闷的原因。调查结果:69%的学生表示他们能够接受老师用英语授课,认为不是很困难;只有9%的同学能够用英语在课堂上答问和与他人交流;有52%的学生害怕在老师和同学面前出丑,不敢用英语交流;30%的同学认为老师对课堂的趣味性的安排有待提高。

2.重新确认问题。学生不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的主要原因是担心不能得到老师与同伴的行为认同,问题还表现在没有良好有趣的课堂行程安排和课堂活动行为习惯。行动方案设计:为了增进老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之间的认同感,设计一些由他们相互合作才能完成的课题任务;为了增进团队精神和集体荣誉感,在课外适当的安排一些英语竞赛活动;老师要适时给予学生鼓励及指导,对有进步的学生要充分鼓励,增强学生自信。实施计划:为了摆脱教材的枯燥乏味使活动的内容更有趣,设计上我们采用了更加贴近学生生活的题材。第五、七、十周的教学活动是为了增进学生的自信心而组织的课前Presentation或者挑选一些适合的歌曲进行歌词欣赏。同时,也可以将课文改成Role Play,这样可以使枯燥的文章变得生动。与此同时,学生也在参与任务的过程中轻松愉快的掌握了知识并且增加了同学间的合作默契,互相促进。

3.评价效果。笔者对课堂观摩记录及问卷调查,积极访谈记录进行了评价分析:从观摩记录看出,通过这一系列任务学生的积极性大大提高,课堂气氛也活跃了起来,同学间通过小组互助讨论,增强了集体合作能力,各个层次的学生都有所进步。问卷调查表明93%的学生认为自己能够更好地参加课堂活动,78%的学生认为课堂活动使同学间的关系更加融洽了,55%的学生认为自己能放松的参加集体的英语活动。在访谈中,很多内向的学生表示自己敢于参加课堂教学活动了,外向的学生表示自己能展示和锻炼自己英语能力。

教学反思。通过分析可以看出,一方面这次的行动研究方案的效果是比较令人满意的。另一方面,此计划中也存在不足,笔者更多的是从自己的观点来思考,忽略了其他的一些因素,并且这些改进任务对学生在应试方面尤其是四六级考试方面起到的作用还不够,有待进一步的改革。

教师的教学行为是一个很广阔的研究领域,如何促进教师行为的完善与提高,对于高质量教学的实现具有重大的意义和价值。本文以教师教学的反思为突破,对教师行为进行探索,并发现一系列的问题,从问题解决中得到启示。近年来对教师行为的研究越来越深入,对教师自主的发展也相应的加大了重视,由此,针对教师行为改革和改进的相应科研成果也大量出现支持这一行为。作为教学主体和载体的教师,也应该主动让自己成为自我研究的主体,实现教学与自身的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Parsons,T.The Structure of Social Action[M].N.Y.:Free Press,1951.

[2]庞继贤.外语教学中的“行动研究”[J].浙江大学学报,1998,12(2).

[3]杜祖贻.杜威论教育与民主主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第6篇:大学英语展示范文

【关键词】大学英语;实践教学;挑战;困境

从实质上讲,大学英语实践教学就是让学生在真实、半真实情景中,运用所学的语言基础知识进行听、说、读、写、译等技能实践的过程。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呼声从未停止,大学英语教学面临的困境也从未逾越,因诸多大学把学生取得学位证同大学英语四六级成绩挂钩,加之用人单位看中毕业生的大学英语四六级证书,基于功利主义,大学英语教学越来越与四六级过关率暨应试教育挂钩。与此同时,随着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加之现在整个社会的浮躁心态——急于求成,大学英语教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一、目标困境

大学英语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译五项技能,听和读属于语言的输入,而说、写和译属于语言输出。这五项技能不可偏废,不能说哪个重要哪个不重要,但大学英语的教学时间非常有限(一般周学时为四学时),眉毛胡须一把抓且显得重点不突出,教学效果也一般。

(一)知识目标困境

在第二语言教学或外语教学中,教师要了解:①学习者需要学习的内容;②确认学习者已知什么和不知什么;③了解学习者的情感因素。迈克尔·波兰尼(Michael Polanyi)在1958年根据知识能否清晰地表述和有效地转移,把知识分为显性知识(Explicit Knowledge)和隐性知识(Tacit Knowledge)。很多同学在过去几年的英语学习中已然形成了语法就是英语知识,老师不讲语法就没有收获的思维定势。很多学者和高校教师提出了分层教学,如根据入学英语成绩或者根据入学英语水平测试划分不同班级进行教学,马晓华提出“隐形分层教学”等方法来试图解决这一难题。但英语五项基础技能知识该如何确定为大学英语教学目标,哪些应设定为大学英语实践教学的重点目标,如何体现英语教学的实践性与具有中国特色的考级应试性相结合等等仍然是一大挑战。

(二)能力目标困境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拟定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指出:“各高等学校应根据实际情况,按照《课程要求》和本校的大学英语教学目标设计出各自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将综合英语类、语言技能类、语言应用类、语言文化类和专业英语类等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有机结合,确保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英语应用能力方面得到充分的训练和提高。这里以学生口语能力目标为例,大学生的口语水平层次如何界定,口语内容应该如何确定等等,因学生学不同专业,就业选择各不相同,对英语口语能力的需求也不尽相同,如何在用一本教材分解出不同的口语需求,又如何根据大班70个人又或80个人的大班展开需求各异的口语教学等等这都成为大学英语这门公共基础课教师面临的重大挑战。

(三)情感目标困境

除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外,情感目标也是重要教学的教学目标之一,然这套教材是如何体现对学生的情感目标的,是否具有完整性、科学性,如何确定这些目标的实现显得非常重要。

二、途径困境

“大学英语教师自身有扎实的语言基本功是远远不够的,他们更需要的是对现代教育理念的理解”。20世纪8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卡罗尔等首次提出以学生为中心的认知教学法。认知教学法强调人类大脑的智能作用,把语言学习看做是智力活动,主张语言学习以学习者为中心,让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发挥其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观察、分析、归纳发现语言规律,掌握语言知识。英国教育学家科德提出外语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中心。正如Cook所说:“交际法把重点放在一定情景下的两个人的相互作用,也就是韩礼德所说的语言的‘人际交往功能’( interpersonal)。建构主义理论的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四大要素。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近年来在西方国家兴起的一种新的学习理论,是认知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是历经对皮亚杰、布鲁纳、维果茨基、维特罗克等人的早期建构主义思想的不断发展,认为个体的认知发展与学习过程密切相关,同时伴随着对认知心理学的批判和发展。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形成了建构主义理论,它的基本观点是:学习者对于客观存在的外部世界,是根据自身的经验来理解并赋子意义的。

但可谓“教有良法,教无定法”,没有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教法,也不可能用某一单一灵丹妙法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的。每种方法有自身的侧重点和优势,同时也存在不足,如早期盛行的翻译法,对培养笔译人才立下汗马功劳,但随着改革开放,我们需要对外交流,就需要大量用于口语交流的人才,包括今天的中国,随着中国2012年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贸易大国,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日趋显著,随着中国大国外交的开展,中国同世界的联系日益密切,英语的用途日益广泛,我们需要一批复合人才,既要求懂专业,也要求英语熟练,不管是口语还是文字功底,不仅听得懂、看得懂,而且还要求能作出回应。我们为深化大学英语实践教学,一方面注重课堂,注意语言输入与输出的关系,加强对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注重第二课堂,如成立大学英语协会,老师指导学生开展影视欣赏、话剧排演、英语角、英语演讲比赛、辅导鼓励学生参加全国大学英语竞赛、翻译比赛及写作比赛等等。虽然形式很多,内容也很广泛,但这些途径该如何科学抉择,科学组合,如何避免形式很累,心底发荒依然面临着许多现实挑战。

从国外语言教学研究者的研究方向上看,他们把重点放在研究学习者的语言能力(language aptitude)、学习者因素(learner factors)、学习策略(learning strategies)上,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语言学家和外语教育家努南(David Hunan)强烈主张以学生为中心组织课堂教学。他以自己教学实践为基础给以学生为中心下了定义:“在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什么,怎样教,何时教,怎样评都应根据学生的情况决定”。哈庆森(Hutchinson)指出:“学生中心论忽略了课堂这个各种社会下的大背景。” H·G·威多森(1990)指出:“无论我们认为应该给学生多少主动性,作为保证教学的教师的权限不能减少。”大学英语实践教学中,如何把握“以学生为中心”而又不失去“教师的权限”,如何结合学生的知识基础、心理特征暨情感基础、学习风格或学习习惯及国家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选择“适当的教学途径”来实现“可预期的教学目标”和达到“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仍然“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三、资源困境

资源困境指教学资源与教学需求之间的矛盾。马斯诺曾在1968年和1970年两次提出人的需求金字塔式梯级等级表,依据该表,人类的需求是低级向高级逐级递增的,包括基本生理需求(Basic physiological need)、安全需要(Need for safety and security)、归属和爱的需要(Need for interpersonal closeness),尊重需要(Need for self-esteem)、认知需要(Cognitive need)、对美的需要(Aesthetic needs)和自我实现的需要(Self-actualization)。人有各种需要,大学生求学的需求主要包括认知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等,但同时有其他方面的需要,而这些需要同供给之间存在的供需之间的矛盾依然存在。

(一)教学硬件选择

随着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大学英语实践教学越来越依赖于这些新型手段的运用。现在大学英语实践教学面临的硬件资源矛盾似乎已经从资源不足到资源过剩,变成选择者的困惑,资料资源如此“丰富多彩”、“玲琅满目”,选择的时间要多于使用和学习的时间了,为选择资源被转移注意力的时间超过了学习的有效时间了。加之,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技术是好,但每个老师都用,学生从早到晚都在音响的噪音中学习,不要讲辐射和审美疲劳,想借多媒体来吸引学生注意力的目的恐怕要泡汤了。

(二)师资配置矛盾

教师的水平决定了教学质量的高低,但一个知识渊博的老师并不一定会有好的教学效果。可见教师的知识水平并不一定和教学效果划等号,教学效果从老师的角度来分析,知识水平只是要素之一,要达到好的教学效果,恐怕离不开教学手段的选择、教学课堂的管理、教学内容的取舍等等。然大学英语师资不足,学校为节约成本采取大课堂教学,少则70-80人,多则上100人,这是严重违背语言教学规律的,教学效果也可想而知。另外大学英语教学在学校甚至院系中的地位尴尬,一方面每年四六级考试学校如临大敌,整个学校忙的不亦乐乎!学士学位同英语等级挂钩也显示出学校高度重视,但为过四六级,多少莘莘学子花掉宝贵的学习专业的时间,多少学子冒着高风险买答案请,市场上考级资料与培训班处处皆是,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产业链,这种对英语过度的“钟情”和“偏爱”已然发展成为一种社会“病态”,许多“学而不用”、“学而无用”浪费了多少学子的青春年华;另一方面大学英语被视为绿叶,仅为衬托,许多人瞧不起这门课,甚至瞧不起大学英语老师,认为这门课内容简单,试问幼儿园的小朋友学的知识可谓简单、小学的也不难,难道我们因为知识简单也瞧不起这些“启蒙老师”和“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吗?我想但凡有教学经历的人都知道,教学的难度不是靠知识的“难易”来确定的,老师的尊卑也不是靠“知识的多少”来衡量的。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惑之不解,道之不存。

参考文献

[1] 蒋桂珍.高职院校英语实践教学论略[J].教育评论,2011年第6期.

[2] Tarone E, Yule G. Focus on the language learner[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Press,2001,29,65.

[3]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

[4] 周燕.英语教师培训函待加强[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34(6).

[5] 李耸,赵晓丹,赵睿.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与大学英语教学改革[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

[6] Cook V.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and learning [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7] 范琳,张其云.建构主义与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契合[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 年第4期.

[8] 薛伟中.基于建构主义的计算机辅助远程英语教学实践[J].电大英语快讯,2004年第2期.

[9] 吴瑞芳.以学生为中心的主题教学模式的思考和实践[J].无锡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

[10] Nunan D.: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and learning [M]. 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Press, 2001,6,11.

第7篇:大学英语展示范文

【关键词】大学英语 学习 问题 高效 方法

传统教育理念下,英语教学的侧重点在教学方法上,各种各样的教学方法层出不穷。然而,实践证明了学生英语学习的效果并不像教师预期的那样好。于是,人们开始将视线从学生“外部”的教学方法转移到“内部”的学习方法上。

一、大学生在学习英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在学习英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1. 英语学时少,学生无法学到更多的知识;2. 英语学习的兴趣不大,甚至出现逃课现象;3. 过分依赖课本和老师,缺乏课外的学习通道;4. 偏重应试能力、技巧的训练,缺乏英语文化氛围的熏陶等。这些问题影响了大学生英语学习的效率,应当针对性地采取一些高效的方法。

二、大学生英语学习的高效方法

(一)课文复述法

根据加拿大应用语言学家Ellen Bialystok提出的第二语言习得模式,显性语言知识是指学生意识中存在的,可以言传的语言知识;隐性语言知识则是指学生内化后存在于潜意识中,无法言传的语言知识。他指出,学生积累越多的隐形语言知识,对目的语就越能熟练使用。由此可见,课文复述可以帮助学生将原来的显性语言知识转化成隐形语言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英语语感、口语水平和表达能力。

课文复述法有详细复述法、简单复述法、变换复述法三种。

详细复述法,包括以理解课文内容为基础,将课文句子顺序打乱,再根据时间或逻辑顺序将其重新排列的排序法;找出文中关键词,以点带面重新搭建课文信息的关键词法,比如段落中心词;根据与课文相关的课件、录音、视频等资料,对课文进行复述的资料法。

简单复述法,指通过自主分析、归纳,简单复述课文的主旨或大意。这个方法有利于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发展英语思维。

变换复述法,指在掌握课文内容的前提下,以另一种形式复述。1. 变换人称。如果课文以第三人称出现,就将其变换成第一人称进行复述;反之,则变换成第三人称来复述。2. 变换结构或体裁。在不改变大意的基础上,合理变换课文的叙事手法、体裁来复述。比如,把顺叙变成倒叙,或把倒叙变成顺叙;把对话形式变成叙述形式,并相应改变人称、时态和语态。

(二)网络辅助法

随着网络的飞速发展,网络已经成为学习中重要的资料来源和辅助工具。网络具有速度快、范围广、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的特点,大学生可以通过下面几种形式发挥网络优势学好英语。

有学生反映,英语听力课时太少,每周仅有的几个小时听力训练无法满足听力提高的要求;还有的学生抱怨听力教学过分依赖教材,灵活性和自主性太差。作为多媒体交汇的虚拟世界,网络具有海量的视听资源,学生可以不受地域、时间、内容的限制进行听力训练。比如,网络广播方面,可以收听中国国际广播电台(CRI)的英语综合广播——轻松调频(EASY FM),从标准流利的英语播音中训练听力;网络电视方面,可以收看中央电视台英语新闻频道(CCTV-NEWS)的《Culture Express》(《文化报道》)、《World Insight》(《世界观察》)等节目,从英语的角度了解我国和其他国家的文化背景,从而加深对英语的认知。网络课件资源方面,通过搜索引擎可以找到大量共享的课件、讲义、真题等资源,可以弥补师资或教师课件的不足,而且可以利用QQ、MSN、邮箱等通讯工具及时向英语教师请教。

现代人对网络的依赖性逐渐增强,合理利用网络无疑是使大学生英语学习事半功倍的有效途径。

(三)词典查阅法

词典是学习一门语言的重要工具。对学生来说,选对词典对学好英语很有帮助。通常情况下,很多学生会买英汉词典,而个别英语专业学生会买英英词典。

实际上,如果是非英语专业学生,常备一本《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足矣。它是一本以原版英文词典为基础,添加中文解释的双语词典。在使用这种词典时,不但要查阅英文单词对应的中文,还要知道它在英语原文确切语境中的解释,这样才能领会其最准确的含义。如果是英语专业的学生,还要具备一本英英词典。因为它是一本纯英语词典,没有任何中文翻译,有助于使英语专业学生在纯英语环境中体验英语文化氛围,而且也是对英语专业学生的基本要求。另外,学有余力的学生手头上还可以准备一些专门性较强的《牛津英语短语动词词典》《牛津英语搭配词典》《牛津当代英语成语词典》《牛津英语习语词典》或同义词词典。比如,要了解“low”和“short”的不同,在同义词词典上会有较详细的说明和用法。

英语单词中大部分是多义词,英语词典中的义项一般是按照从常用到少用的排列规则。学生在遇到某些词解释不通时,可以尝试从词典中找到这些词不太常用的义项,往往答案就在其中。

(四)英文电影法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强调:“没有任何兴趣,而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对于独立性较强的大学生来说,兴趣爱好是学习的最大动力。因此,用大学生比较喜爱的英文电影来学习英语,会使学习过程减少枯燥,增加趣味。现在的英文电影一般会有中英字幕,学生习惯于听着英语发音,看着中文句子,这样对增进英语语感会有很大的帮助。

英文电影中的语言反映了不同地理区域、不同社会阶层、不同文化程度、不同职业、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人的生活状态,是最贴近现实生活的语言。长期身处某种语言环境,会较快形成一种语言能力,英文电影《My Fair Lady》(《窈窕淑女》)就讲述了这么一个例子。高傲执拗的语言学家亨利·希金斯(Henry Higgins)仅用6个月时间,就将谈吐庸俗、发音失准的卖花女伊莉莎·多莉特(Eliza Doolittle)训练成一个发音标准、言谈高雅、端庄得体的高贵淑女,皇家语音专家还把她当成了某国公主。在发音标准、轻松幽默的语言环境中耳濡目染,就会自然而然地模仿纯正的发音。另外,像《罗马假日》《北非谍影》《音乐之声》这类语速较慢的经典影片,句子完整、语音清晰,有利于学生纠正错误的读音。

(五)扩展记忆法

扩展记忆法是一种相对复杂而又系统的单词记忆方法。美国哲学与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曾经说过:“记忆的秘诀以目标资料为依据,进行各种联想,而这些联想好比是目标资料的吊钩,一旦资料沉没脑海,就可以借助联想的吊钩将所有资料钩出来。”把词义联系较密切的,或同为某一类或系统的词汇进行整理归纳,这样就形成了一种线索,既便于记忆,也便于提取。某一主题下的词汇,可依照概念上的聚合关系、语法组合关系进行分类联想,比如,描述某种物体的材质时,可以扩展到paper,silk,wood,cotton,smooth,plastic,rayon,onionskin,fabric,tissue,nylon,grainy,parchment,batik等词;描述某种物体的形状时,可以扩展到angular,round,hooked,oblong,rectangle,square,crooked,linear,oval等词。这种系统的分类联想,从新知识联系到旧知识,有助于学生扩展思维记忆,积累更多的英语词汇。正如俄国心理学家巴甫洛夫所言,“记忆要依靠联想,而联想是新知识与旧知识互相联系的产物,旧知识积累得越多,新知识涉猎得越广,就越容易产生联想,越容易理解和掌握新知识”。

三、小结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英语已经成为国际交流中的一种重要工具。英语的重要性与日俱增,加上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影响,如何学好英语成为大学生心头的一块大石。无论是课文复述法、网络辅助法、词典查阅法、英文电影法,还是扩展记忆法,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使大学生更好地学习英语。

【参考文献】

第8篇:大学英语展示范文

关键词: 大学英语四、六级网络化考试 大学英语教学 可持续发展

一、大学英语教学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当前,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改革与走向已成为高校广大师生和主管部门关注的热点之一。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重读写,造就了一批只会读写、不会听说的“哑巴英语”、“聋子英语”为人所诟病。麦肯锡集团2007年在《应对中国隐现的人才短缺》报告中指出,中国缺乏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毕业生。尽管每年大学毕业生人数全球最多,但只有不到10%的人拥有为外企工作的技能,印度则达到了25%。原因在于印度学生的英语听说交流能力比中国学生强(张尧学,2008)。也就是说,在我国传统大学英语体制下,学生缺乏语言可持续发展能力。这就对我国非英语专业的大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大学英语教学的可持续发展改革势在必行。

二、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可持续发展转向

在此形势下,我国教育主管部门进行了分阶段、有层次的改革探索。1999年修订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下称《教学大纲》),将大学英语教学目标设定为:“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和一定的听说读写译能力,使他们能以英语为工具交流信息。”[3]2003年教育部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成为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2007年《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下称《课程要求》)修订了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社交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同时实施基于计算机的教学模式的改革,改革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4]

比较1999年的《教学大纲》和2007年的《课程要求》,二者最重大的变化在于:将大学英语教学重点由阅读写作转向听说,提高学生的语言可持续发展能力。而语言可持续发展能力最重要的方面,就是听说能力(张尧学,2008)。2008年,教育部在全国53所院校开始了大学英语四、六级网考(IBT-CET)试点,参与试点的考生达5000多人;2009年6月,四级网考在全国74所高校试点。笔者将此次改革称为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可持续发展转向”。

三、大学英语四、六级网络化考试(IBT-CET)改革解析

“测试的开发和使用不是在毫无使用价值的心理测量的试管中进行试验,测试必定是为满足某些需求而开发的,这些需求可能是教育体系内部的,也可能是整个社会的需求”(L.Bachman,1999)。IBT-CET改革满足了外语教学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其最明显转向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从测试手段上,摒弃实施了20多年的纸质版(Paper-based Test,PBT)考试,参照国际上最新的英语测试手段,采用了计算机网络化考试。

《课程要求》指出:新的教学模式应以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为支撑,使英语教学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朝着个性化学习、自主式学习方向发展。而计算机化语言测试是指在语言测试中使用计算机考试、评分及成绩反馈。该手段最明显的优势在于两个方面。其一,模拟了现实生活交际中最真实的场景和情境。“传媒是促进自然交际的催化剂”(Penfield,1959)。考题中的视听说的材料直接取自访谈、新闻、报道、讲座、经典或当红的英语影视剧等,其来源更具真实性。题材包括教育、时事、科技、健康、体育、文化等真实社交中的方方面面。藉此,考试由原先的对知识的考查转变为对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的测试。其二,通过IBT,建立起“标准化考试题库”。理论上IBT-CET将拥有100x100(一万套的题库)的组合几率,使每位考生的试卷都不同,最大程度上杜绝了PBT考试存在的试题外泄和考场舞弊现象,保证了教育与测试的基准性和公平性。

2.从考试内容上看,听力或与听说有关的测试在IBT-CET中的权重大幅度提高,全面贯彻听说优先的可持续发展思路。

由于IBT测试手段的引入,使得以听说为纲的改革理念得以实现,听力的分值提高到了史无前例的70%。各部分考题设置和分值如表一。

考试的具体流程如下:

第一部分:视听理解(Main Ideas and Important Details)。考生视听两个新闻报道和三个长对话,根据视频信息完成单选题。

第二部分:听力综合部分。分为:1.听力填空(Listening-based Integrated Dictation)。考生观看一段4―5分钟的视频两遍,接着系统从视频中摘出一段文字,按正常语速再播放两遍。试题中有10个空,考生用键盘将答案输入电脑。该部分类似于PBT-CET中的复合式听写(Compound Dictation)。2.会话跟读(Listening and Repeating)。IBT中最具特色的新题型。系统从前面听力填空材料中挑出8个短句,播放两遍,考生在12秒内跟读复述。3.话题写作(Summary and Comment):系统把先前的视频片段重放,然后从视频中引出写作题目,要求考生就视频细节进行转述并表达观点。这种作文题与传统作文最大的区别在于,必须以视频材料为基础才能进一步进行写作。也就是将听力输入作为写作输出的前提。

第三部分:阅读理解(Reading Comprehension)。分为:1.传统阅读(Reading in Depth)。阅读2篇短文,完成10题单选题。2.快速阅读(Skimming and Scanning),15分钟之内阅读1200字左右文章,并完成10题判断(T/F/NG)或选择与填空。3.语法句型(Grammar and Structure):以视频和阅读材料为基础,填空回答语法问题(Bank Filling)、完成翻译(Translation)。

3.首次将“读”的能力列入考查范围,并借助计算机语音识系统(Computer Phonetic Recognizing System,简称CPRS)对考生进行判分。

传统的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口语考试(CET-Spoken English Test,简称CET-SET)的局限性显而易见。第一,只有取得了笔试优秀成绩的学生才有资格参加口语考试。2002年5月的CET-SET参考人数只有20590人。这些考生仅是全体四、六级考生中极小的一部分。第二,如果有更多符合条件的考生参加CET-SET口语考试,那么实施上将会有不少困难,如缺乏足够的合格考官及有关考试设备。另外,过高的考试成本也会给实施带来困难。因此,开发一个更具操作性、能适应不断扩大的考生规模且能降低所需的人力物力的口语考试势在必行。[4]

IBT-CET恰如其分地解决了以上两大问题。首先,在IBT中,口语考试成为测试本身固有部分,占分值权重10%,每个考生都要参加,口语能力成为评价学生英语水平的一个重要部分。考生听、说的综合应用能力由此完整体现,使IBT-CET成为效度更高的考试。其次,通过引入CPRS技术,使大规模的口语测试成为可能,其题量和考试时间减少,组织实施的效率更高,评分人员的队伍可以更大,考试成本可明显降低。再者,通过比较基于CPRS技术的IBT口语考试和目前的面试型口语考试,学者发现考生在这两个考试中的成绩相关达到0.7058,97.80%的考生得到的成绩等级完全一致或只差半级。更重要的是IBT考试无论在效度和信度方面都将超过目前四、六级面试型口试。[5]

四、充分利用IBT-CET改革契机,实现大学英语教学的可持续发展

IBT-CET改革作为我国外语教育界朝着外语教学可持续发展方向所做出的影响深远的,同时也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转向,必然会对教师的教学方法和目标及学生的学习方法和目标产生巨大的反拨作用。和任何外语测试一样,IBT-CET能够在多大程度上促进大学英语教学的可持续发展,主要取决于使用考试的人。

对于教师而言,应充分认识到此次IBT-CET改革的目的及其意义,利用IBT-CET改革契机,在日常教学中更新英语教学观念,加强口语教学与听力训练,全面提高学生的语言可持续发展能力;同时要因材施教,转换教学角色,促进大学英语教学的全面发展。

对于学生而言,应顺应IBT-CET改革的能力要求,充分利用网络多媒体设备,搭建英语听说能力训练平台,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惟其如此,才能充分顺应改革趋势,利用改革契机,全面实现自身的外语能力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尧学.大学英语教学改革重在提高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OL].2008.11.24..

[2]张尧学.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示范点项目学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OL].2008.07.22.http://moe.省略/edoas/website18/ siju_gaojiao.jsp.

[3]Bachman,L.Fundamental Considerations in Language Testing[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0.

[4]金艳,郭杰克.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非面试型口语考试效度研究[J].外语界,2002,(5):73.

[5]蔡基刚.大学英语四、六级计算机口语测试效度、信度和可操作性研究[J].外语界,2005,(4):66-74.

第9篇:大学英语展示范文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学术英语;科研意识

0 引言

大学英语是一门具有中国特色的课程,是我国改革开放政策主导下特殊语言政策的产物。长期以来,大学英语在我国高校教育课程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一门贯通高等教育全程、学时配置最多的公共必修课程。几十年以来,大学英语一直坚持16学分、288个课时的基础英语的必修课程。2007年,教育部颁发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继续要求大学英语要“尽量保证在本科总学分中占10%(16学分)。但是最近几年,情况发生了巨大的改变。随着大学新生的英语水平不断提高,全国高校陆陆续续出现了大规模压缩学分的现象,而且势头越来越猛。不仅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985高校的大学英语学分压缩到8-分,一般高校也出现了压缩学分的情况。2014年笔者所在的青岛农业大学把原来的16学分压缩到10学分,把每学期的72课时减少到48课时。还有一些大学虽然没有大规模压缩学分,但学生只要通过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就可以免修部分大学英语学分。过去的16学分几乎都是基础英语或综合英语,而当前的大学英语课程还包括了英美概况、商务英语、高级听力等选修课程,由此可见,大学英语课程不断地在萎缩,日益边缘化。

1 大学英语课程边缘化给大学英语教师带来的挑战

毫无疑问,大学英语课程边缘化给大学英语老师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使他们面临空前绝后的压力,直接影响了老师的生存状态和发展态势。

1.1 大学英语教师地位下降,沦落为边缘群体

改革开放后,社会对国际交流的需要日益增强,而大学生的英语水平普遍低下,因此大学英语的需求增多。20世纪末是大学英语发展的鼎盛时期,也是大学英语老师地位最稳定、最富有成就感的时期。他们担负着确保自己的学校四级高通过率的重任,备受学校领导重视,普遍受到学生的尊重。以前大学英语老师教学任务繁重,经常超负荷工作。虽然工作繁忙,但他们有着强烈的成就感,有着高校主人公的归属感。然而,随着高校大学英语学分和学时的大幅度压缩,大学英语老师如今面临的却是教学无成效、工作量不满的局面。各学院把主要精力放在了专业课程上,给专业课安排的课时较多,而大学英语越来越不受重视,课程被边缘化。与此同时,学生越来越忽视英语学习,他们英语学习普遍懈怠,翘课现象日益严重。他们把专业课的学习放在首要位置, 他们的英语学习带有很强的功利性,只为了应付考试,往往在临近考试时才临时抱佛脚硬着头皮学习英语。在这种局势下,大学英语老师地位下降、被边缘化不可避免。他们成了一群可有可无的边缘群体,不被学生、其它院系的同事和学校领导重视。

1.2 大学英语教师对自己的职业缺乏认同感

由于大学英语学时和课时减少,大学英语老师教学上没有了往日的成就感,丧失了教学上的认同感。不仅如此,大学英语是一门公共课,而不是一门专业课,所以一直存在着科学归属问题。大学英语无论是课程建设还是教师发展都脱离了学科建设,很难获得学者认同。他们不是被学术边缘化,就是被学科看不起。所以大学英语老师始终有低人一等、无学科依托、学术身份不明、不知如何发展的问题。让人难以接受的是,大学英语老师的学术身份尴尬,他们不属于学者群体。所以大学英语老师面临申报课题艰难、发表文章艰难及评职称艰难的困境。这也导致了他们对科研认同感的缺失。

1.3 大学英语教师面临下岗的危险

大学英语必修学分的大量缩减给大学英语老师带来了职业危机,造成了教师的需求量不断减少,出现了大批教师过剩的情况。在不久的将来,大学英语有可能从各个高校课程体系中退场,而一旦大学英语不再作为课程存在,现有的大学英语老师必然会在短时间内成为无课可教的过剩老师。这正是教育部直属高校甚至普通高校大学英语老师即将面临的困境。大学英语老师面临转岗或下岗的危险。

2 面对大学英语边缘化大学英语老师需要采取的对策

2.1 更新教学观念,树立终身学习意识

在大学英语学分不断压缩、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日益淡薄的情况下,英语老师应该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严峻处境,当务之急就是要更新教学观念,从传统教学向现代教学转变。现代教学的发展要求教师不能一味地满堂灌,要赋予学生权利,提供给学生机会,让他们充分行使支配学习和调控学习的权利,真正对自己的学习负责。与此同时,英语教师还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教师如果不重视自身英语能力的持续提高,常年照本宣科从事重复性、基础性的大学英语教学,非常容易出现语言石化现象。因此,对于中国的英语教学来说,保持并提高英语教师的英语水平将是贯穿其职业始终的任务(夏纪梅,2007)。只有持之以恒的专研和学习,英语教师才能够不断地完善其知识结构,促进个人职业发展。一个职业性的专家教师应该具备四方面的复合型知识结构:一是,自我知识,既具有较高层次的自我意识,善于自知、自我评价和自我完善;二是,普通知识,即基本的科学人文知识,具备开阔的视野;三是,专业知识,精通自己所从事学科领域的知识;四是,教育科学知识。具备了这种复合型知识结构的老师才能够在大学英语改革的浪潮中与时俱进,避免被淘汰的命运,才会受到学校和学生的尊敬和欢迎。

2.2 改变教学内容,进行学术英语教学

随着我国大学新生水平日益提高,大学英语基础课时不断地压缩,各高校的大学英语教学普遍面临着课程内容的方向性选择。对课程内容的改革如何进行选择呢?刘润清(1996)说过:以后的英语教学是越来越多地与某一个方面的专业知识相结合,或者说,与另一个学科的知识结合起来。蔡基刚近年来多次撰文指出大学的基础英语教学应当实时地向学术英语教学转移,学术英语应是大学英语教学发展的方向。这里的学术英语包括一般学术英语(EAP)和专门学术英语(ESAP)。前者主要是指帮助学生上双语课程或用英语在专业学习和研究上做好学习技能上的准备,如学术口头交流课程,学术书面交流课程等。(蔡基刚,2010)。显而易见的是,所有专业的大学生都应当掌握一般学术英语,而这一点恰恰是我国高等教育所缺乏的。专门学术英语主要用来帮助学生熟悉专业词汇特点,句法结构和语篇特征,为他们以后上专业课和将来的工作做好语言和内容上的准备。这类英语包括人文社科英语、金融英语、法律英语、科技英语德等。

面对专家呼声较高的学术英语教学,对于英语老师来说绝对是职业生涯的一次挑战和转型。英语教师需要对自己的能力进行客观分析,找准自己的发展方向,在继续提高英语水平的基础上,有目的、有方向地在知识结构上学习并掌握相关用途的专业基础知识。

2.3 提高科研意识,提升自身地位

大学英语改革给老师带来了巨大的发展压力,教师不仅面临提高英语水平、跨学科素养、人文和技术素养的要求,更面临提高科研能力的紧迫要求。长期以来,大学英语教师缺乏与高等教育水平相匹配的科研能力,长期埋头教学,成了科研的门外汉。科研和教学实践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科研是教学的支撑,又是教学的拓展。科研本身就是广义上的备课,有了科研作背景,背‘小课’的时候才能得心应手。英语教师只有提高了科研能力,才能有效促进英语教学,促进个人的职业发展。

3 结束语

面对大学英语教学边缘化的严峻现实,大学英语教师要充分意识到面临的挑战,化压力为动力,积极寻求自身转型。大学英语教师不仅要更新教学观念,尝试进行学术英语教学,同时还要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英语教师只有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才能推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刘润清.21世纪的英语教学――记英国的一项调查[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6(2).

[3]夏纪梅.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对教师的挑战――教师发展问题与对策[J].中国外语,2007(2) .

[4]蔡基刚.ELE还是ESP,再论我国大学英语的发展方向[J].外语电化教学,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