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护理人才培养模式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4-0228-02
通过对中专学校的学生及中专毕业的护士的工作和生活现状进行调查,了解在校中专生及在职护士对未来的护理事业的希冀,从生活、学习、心理状态、个人发展前景以及对护理事业的认识等方面的研究分析,对中专护理教育及护理人才培养的模式进行浅显的分析。
1中专护理教育的现状及潜在问题
1.1中专护理教育的现状
从中专学校的学生生源来看,多数学生因在校成绩不理想,自己又无心学习,无奈之下而选择就读中专;也有一些贫富差异明显的偏远地区中的学生,虽然成绩优异但因为家境贫寒,大多数也不会选择继续考学,而是选择就读中专学校,以便尽早毕业进入社会工作,从而减轻家里的经济负担。如此一来,中专护生的平均年龄在16岁左右,这个年纪的学生正值青春期,对许多事情的看法、对社会的认知尚不完善,心里状态不稳定,动手操作能力普遍不强,进入学校后,由于新鲜事物的诱惑和对未来的过分憧憬,使得部分学生不能很好的适应全新的教学模式,无法安心学习,有的甚至误入歧途。在跟踪调查我校09级中专护生的毕业就业情况及就业心态后,发现75%以上的被调查者对自己的学历、工作环境、收入状况及生活条件不满意,这大大的暴露了中专护理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使得护理事业的发展隐患重重。中专护理教育的改革刻不容缓。[1]
1.2中专护理教育的潜在问题
1.2.1生源年龄小
中专学校的生源是初中毕业生,年龄大概在14―16岁,这一年龄段的学生尚处于青春期,年龄较小,具有心里状态不稳定,对许多事情的看法、对社会的认知尚不完善,动手操作能力普遍不强,适应能力差等特点,对老师的教学及学校的管理有一定的难度。护理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护理事业更是与人类健康息息相关的职业,因此必须加强中专护理教育。
1.2.2课程设置的不合理性
护理不仅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人类伟大的事业之一,具有较高的艺术性、灵活性。从事护理工作避免不了的就是与人交流沟通,因此,护理工作者应具备积极乐观的心理状态、良好的个人修养、恰到好处的举止、稳重大方的仪表、张弛有度的处世能力的基本素质。而对一个护生的评判,不仅要通过护理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来考核,更要对护生的综合能力进行考核。
提高综合素质要从学校的课程设置抓起,虽然现在国内各中、高专学校已开展心理、政治、伦理、就业等方面的课程,确未见得有明显的效果。综合素质的提高不应是喊空口号,要脚踏实地,在保证专业课、基础课正常开展的同时,增加这些学科的授课课时,改变单一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更多的接触专业以外的内容,寻找自己的兴趣爱好,将所学的内容融会贯通,提高个人的整体素质,这也是提高护生护理水平的基础。
1.2.3师资力量不够权威
若要对中专护理教育进行改革,解决其存在的弊端,防止潜在问题的发生,完备的师资力量是必不可少的。提高护生的整体素质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这是一个长期积累、不断蜕变、不停完善的过程,需要一点一滴的渗透到中专护理教育中。这就要求学校要不断的引进高水准、高素质的权威的师资力量,以此来提高课程教学的效率和多学科间的融合。要想提高护生的整体素质,首要问题就是是否能够切实提高师资力量和教学水平。
2.护理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理念指导下,为实现一定的培养目标而形成的较为稳定的结构状态和运行机制,包括教育理念、培养目标、培养过程、培养制度、培养评价。现今,国家已对医院内医生和护士的比例做出调整,但仍未达到国际上的先进比例,所以,护理专业人才的仍是我国紧缺人才专业之一。
2.1课程改革
从中专护理教育所存在的潜在问题来看,课程改革是护理人才培养的基础。课程改革并不意味着对现有的学科进行大幅度的调整,而是在现有的基础上增加专业、心理、政治、伦理、就业的实践课等能够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方面的课程,进而调整专业课与实践课的比例,实现以理论为基础,活学活用的目的,同时提高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
2.2多方面考核
在过去的护理教育中,对护生的考核无非是专业知识和技能操作两个方面的考核,这样的考核形式固然有其特别的优点,但是现今护理事业的发展对护生的要求不断提高,对护生进行多方面的考核实则是帮助她们更好的提高专业知识、操作能力和综合素质。可通过教师评价、同学评价、自我评价、小组考评、实践能力等多方面对护生进行考核。通过他人对自己的审核、自我审核和考核他人,让护生亲身参与考核过程的本身,了解各项考核的要求,以便更好的提高自己的护理能力。[2]
2.3明确培养方向
近年来,涉外护理、社区护理、老年护理等新的护理形式已慢慢的走进我们的日常生活。在新的护理发展趋势下,学校应该明确培养方向,让学生了解当下的形式,找准位置,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
2.4自我实现
在跟踪调查我校09级中专护生的毕业就业情况及就业心态后,发现75%以上的被调查者对自己的学历、工作环境、收入状况及生活条件不满意。这种现象暴露了中专护生多半不安于现状,心高气傲、追求与实际能力不相符的心态,但是这也可以激励学生不断学习、不断充实自己。我认为,作为教育者本身应该鼓励、支持学生进行更高层次的学习的深造,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完善,更深层次的投入护理事业的发展当中,了解人类护理的发展的新趋势,努力提高个人修养、专业知识、工作能力、工作态度、心理素质、社交能力,实现自己的个人追求和人生价值。
3小结
通过对我校中专学校的学生及中专毕业的护士的工作和生活现状进行调查,从生活、学习、心理状态、个人发展前景以及对护理事业的认识等方面的研究分析,中专护理教育日益发展、不断完善,但其中仍存在一些问题阻碍着其发展的进程,对护理人才的培养模式应更加明确,使得护理专业能够良性发展。[3]
参考文献:
[1]甄小鹃,徐淑秀,谢虹.涉外护理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进展[J].护理研究,2010,24(1):7-9.
培养目标的定位决定该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包括政治思想、业务素质、业务能力,是制订教学计划的依据。教学计划是实现人才培养的总体计划和实施方案,是办学思想、人才培养模式和对学生知识结构的具体体现,是组织、管理教学及监控教学质量的依据。
2优化课程设置
在三年高专护理的课程设置中,要体现“应用型”、“技术型”的特点,保山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通过校院合作,订单培养等活动,在护理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以临床护理岗位需求设计课程内容与教学计划,强化实践性与应用性,更新教学内容。打造优质核心课程,开发本校教材和教辅材料,共建共享优质教学资源库,以优质课程建设带动课程体系的改革。
2.1整合压缩基础课程
一些院校遵照“必需”、“够用”的原则,整合专业基础课,压缩基础课时,使护理学课程从医学课程体系中解脱出来。例如宁夏医学院护理学院[2]将组织胚胎学、解剖学、生理学合并为《正常人体学》,将免疫学、病原微生物、寄生虫学的基本知识及常见疾病的病理变化合并为《疾病学基础》。
2.2重视双证教育
许多院校都将全国护士执业资格考试融合到平时教学中,考前办辅导班,使学生能够顺利通过全国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毕业时能够取得毕业证和全国护士执业资格证。
3强化职业素养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患者自我保护意识明显增强,在这种新形势下,不仅要求护生具有高尚的思想,优秀的技术,还要求护生具有较强的法律知识,安全防范意识,并能够及时准确的处理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3.1注重首因效应,打造完美护士形象
护士形象是护士外在美与内在美的和谐统一,它对护理工作的效果产生直接的影响。仪表端庄大方、语言亲切和蔼、举止温文尔雅,这样会让病人以愉快的心情接受治疗,同时也可以在最短的时间里消除护生紧张的心理,让护生能够愉悦地开始临床实习,给今后的护理工作带来方便。
3.2树立优质服务护理理念,提高护士的职业素养
作为一名护士,热爱护理工作,对工作一丝不苟、对患者认真负责的品德以及无私奉献的精神极为重要。明确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是我们具备良好职业素养的前提,也是我们做好临床护理工作的动力。
3.3增强护生法律意识
作为护理学生,必须尽早树立法律观念,增强法律意识,提高“慎独”精神,认真学习医疗法律法规,加强工作责任心,在工作中严格三查八对,及时准确地书写护理文书,按时正确地执行医嘱。在工作实践过程中严格按照法律法规来要求自己,努力使护理事业在法制战线上健康成长。
4强化实践技能,融教、学、做为一体
构建“教、学、做”一体化的课程体系,很多学校都注重理论和实践并重,强化实践技能的培养。如大庆医学高等专科学校[3]理论课和实践课同步建设,制定了护理专业课实训大纲、实习指南和实习手册,通过校内实训、临床见习、毕业实习等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创新精神,提高了学生操作技能。
5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
围绕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这条主线,以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将素质教育理念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引导学生“在学习中研究,在研究中学习”,发挥学生的主体积极性和创造性。积极实践以案例为基础的启发式、讨论式、情景式等教学方法,从“灌输式”教学向“引导式”教学转变,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6改革考试形式和内容
除常规理论考试外,学习借鉴实施多站式客观结构化临床技能考核(OSCE)的考核方法,实施多站式流水式临床能力考核,建立了技能模拟训练系统及相应的技能考核病例库,考核站点包括健康评估、健康教育、病例分析、技能操作四个站点,考核方式包括口试、笔试、操作和答辩等,综合评价学生沟通交流能力、健康评估能力、分析决策能力、健康教育能力、技术操作能力,体现“知识、能力、素质”的培养宗旨,引导和促进了学生提高临床实际能力的意识和主动性,也增强了考试的客观公正性。
7加强高素质师资队伍建设
[关键词] 工学结合;高职护理;学生管理
[中图分类号] R47-4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3)02(c)-0143-02
工学结合是高职护理教育的一种新型护理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以院校合作为载体,把课堂学习和临床实践紧密结合起来[1]。近年来江苏省无锡市第九人民医院和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无锡卫生分院合作开展高职护理工学结合教育培养模式,经过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在院校合作办班模式下高职护生的管理方面积累了一定经验,现总结如下:
1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方案
2010年下半年,我院和无锡卫生分院达成协议,由高护2008级7班55名学生组建成“九院班”,尝试“2.5+2.0+0.5”教学形式改革的实践探索,即学生在校学习文化基础课和医学基础课2.5年。到医院进行临床见习实践和专业理论学习2年,其中1.5年的周一至周五的上午在医院进行临床见习实践,下午和晚上进行专业理论的学习,0.5年集中轮岗实习。最后返校进行护士执业综合训练0.5年。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中学校把学生的教室延伸到医院,让学生提前熟悉医院的工作环境,将护理工作岗位要求贯穿于学生见习实践和临床实习中,这样可以直接培养符合临床需要的护理人员,实现人才培养和临床需要的无缝衔接。
2 教学资源配备
医院内部另辟场所开设学生教室、学生宿舍、护理实训室和教学管理办公室,远离医院的诊疗区域,相对独立,环境安静,利于学生学习和生活。其中学生教室配备投影设备、无线话筒、音响等教学设施。护理实训室按照无锡卫生分院多功能护理实训室配备标准,可以开展基础护理、内、外、妇、儿等课程的护理操作授课和练习。
配备专职班主任,全面负责学生思想教育、学习、生活及班级日常管理工作。班主任由医院护理部分管护理教学工作的护理干事担任。选拔医院临床一线专科技术骨干,副高及以上职称,专业基础扎实,有丰富临床实践经验和操作技能的技术骨干作为专业课程的任课老师。依托院校合作,建立院校互动的师资开发与利用的机制。提前一学期到无锡卫生分院与相应专业课程任课老师开展集体备课、说课、讲课、听课、评课等一系列提升教学能力的教研活动和技术交流,做到优势互补[2]。目前我院已成为无锡卫生分院专业课程外聘老师的主要来源。各专业课程的任课老师负责学生理论课程的教授工作外,还要协同临床护理带教老师负责学生的临床见习实践任务。
3 学生管理工作
3.1 思想道德教育
3.1.1 开班前期思想教育 九院班的班主任在学生第二学年时就到学校兼职该班级的副班主任工作,在学校班主任的带领下参与班级学生管理工作,掌握班级学生的思想、心理、学习等方面的基本情况,了解学校在学生管理工作方面的规定和要求,结合医院特殊的环境,制订系列配套的规章制度如“医院集体宿舍管理规定”、“考勤制度”等,并提前告知学生,要求学生学习遵守。利用PPT提前介绍医院环境、教学及临床见习的基本情况,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消除疑惑和抵触情绪,使他们提前进入角色,为进入医院半工半读的学习模式做好心理准备。
3.1.2 临床见习期思想教育 下临床见习实践前1个月,开设岗前培训课程,邀请医院护理服务明星和优秀带教老师任课,讲解护士礼仪、护患沟通技巧、护士职业道德要求、护理职业防护等内容,使学生对护理职业要求初步了解,为今后成为高素质的护理人员奠定基础。学生在临床见习时接触真实的工作环境,对临床护理工作有了亲身体验和明确的认识,临床带教老师在见习带教过程中潜移默化的融入护理职业道德要求,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敬业意识和自律意识,引领学生不断加强职业道德的养成。班主任在管理班级时把医院的人文精神灌输给九院班的每个学生,让学生明白自己进入医院就已成为医院的一份子,个人的一言一行直接代表医院的形象[3]。
3.2 教学管理
3.2.1 学习纪律管理 在校期间学生受到学生会和班主任的双重管理,九院班学生的管理工作主要由班主任承担,实习在班主任领导下以学生干部主导的学生自我管理,根据工学结合模式下九院班的特点,制订“临床见习纪律规定”、“自修课纪律规定”等规章制度。在原有10名班干部的基础上,另有10名学生自愿报名成立值日班干小组,根据制订的“值日班干工作职责”,每天2名值日班干负责维持周一至周五早晚自修的班级纪律。班级采用指纹考勤机进行早中晚不同时段的考勤,值日班干每天将班级纪律和学生出勤情况汇总,全班通报,并纳入个人德育分的统计中。医院护理总值班负责每天检查班级晚自修的纪律和住宿人数的统计,并将此项工作内容纳入医院行政早交班。
3.2.2 教学质量管理 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受到医院和学校双方领导的高度重视[4]。为保证人才培养方案的顺利实施,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医院和学校共同建立和完善教学质量管理与监控体系,成立由护理部、科教科、学校护理系、教务处领导共同参与的护理教学质量改革管理委员会(简称教改委员会),其中医院科教科、学校护理系、任课老师、临床带教老师负责组织、分配、实施各项教学任务及处理教学过程中的相关问题。医院护理部和学校教务科负责监督管理教学质量和教学任务的完成情况,根据授课计划和见习指导手册,制订“理论教学进度检查表”、“授课计划完成情况统计表”、“专科见习实践情况完成表”、“学生专科知识综合能力测评”等进行考核。院校双方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密切配合,定期召开各专科教研活动,如课堂公开课、临床见习带教跟踪等,全程跟踪教学质量,相互沟通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总结经验教训,改进教学方法,努力提高教学质量[5]。
3.3 日常管理
院校合作办班的高职护理人才培养模式把学生的教室从学校搬到医院。医院不仅需要承担学生课堂教学和临床见习实践任务的完成,还需要保障学生的日常生活。九院班班主任对学生的教学、临床见习实践、日常生活实行全过程跟踪管理,及时处理相关问题,保障学生的学习、实践和生活。考虑学生青春期性格脾气多变的特性,在班级教室外墙增设“班主任信箱”和提供医院心理咨询室(心灵氧吧)的咨询电话和QQ号码,帮助学生释放和缓解在学习生活中产生的心理问题和压力。为了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鼓励学生多参加医院组织的集体活动,如各专科的业务学习、“5·12”护士节庆祝大会、三八妇女节文艺表演、团员青年义诊活动、护患沟通情景剧表演、院报的投稿等活动,让学生融入医院的大集体中,感受医院的文化气息,增强集体主义荣誉感和团结协助的能力[6]。班主任每月组织班级学生召开班会,确定班会主题,如“我心中的护士”、“临床见习感想”、“我的昨天-今天-明天”等,要求学生各抒己见,发表个人见解,体会临床护理工作的平凡与伟大,提高职业道德素养。
4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成效
进入实习岗位,九院班学生与同届无锡卫生分院学生相比,适应能力强,进入临床护理角色快,各项护理技能操作熟练,理论知识扎实。通过对临床带教老师和患者发放满意度调查表统计显示,九院班学生在操作技能、理论知识、沟通技巧、团队合作能力四方面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同年级其他班级学生,得到临床带教老师、护士长和患者的高度认可。
我们将继续追踪九院班学生各方面情况的发展情况,及时发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不断改进,培养社会需要、患者满意、高素质高技能型护理人才。
[参考文献]
[1] 曾学玲.对校企合作的几点思考[J].卫生职业教育,2007,25(20):32-33.
[2] 沈传华.高职院校护理“双师素质”教师的培养之管见[J].卫生职业教育,2010,(28):69-70.
[3] 陈敏,冯维希,张海云,等.院校合作下学习情景建构与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10,(3):209-211.
[4] 方华.基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的高职教学管理改革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7,(9):58-59.
[5] 胡昌荣.高职“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比较研究[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08,(7):160.
建立一个既符合医学教育国际标准又符合我国护理学教育基本要求的基于岗位胜任力的高职高专护理专业人才管理培养模式,达到国家对高职高专护理学专业的认证标准,并使本专业成为以实践教育为主、以就业为导向的特色专业。
2.研究方法
(1)成立基于岗位胜任力的高职护理专业人才管理培养模式改革研究与实践小组,组员均为从事多年护理教育和护理管理的一线护理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师,从而确保整个研究能够系统的实施。
(2)对照国际医学教育标准并结合我国高职高专护理学专业教育基本要求,研究组分析护理学专业培养方案及运行现状,明确基于岗位胜任力的高职护理专业人才管理培养模式建设思路和目标,充分体现创新教育的理念。在整个研究过程中,研究组成员广泛大量的查阅文献,首先对胜任力、岗位胜任力、临床护士核心岗位胜任力的概念进行科学合理的界定,通过问卷调查法、访谈法、专家咨询法等方法调查了解我校对口的上海市各级综合性医院及养老护理院对基于岗位胜任力的应用型高职护生的能力需求,以岗位胜任力为基点,通过分解临床护理岗位胜任力,界定临床护理岗位胜任力的构成要素及其评价体系,研究、分析实践应用型高职护理专业人才应具备的核心岗位能力,探讨新的符合临床实际需求的应用型高职护理专业人才的管理培养路径,从而构建出高职护理专业特色课程教学体系,使学校教学和临床及社会护理岗位需求有机融合,以期改变高职高专护生的知识结构、操作技能、工作态度与价值观等,从而提高护生的职业竞争力,使其能够尽快的胜任临床护理和社区护理以及老年护理等工作,做到理论与实际实践应用的衔接,促进护生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健康成长,并体现现代职业教育的目标和特色,达到现代职业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为社会服务的目的。
(3)基于岗位胜任力的高职护理专业人才管理培养模式构建,关键是要合理的对临床护理岗位胜任力进行分解,具体方法为通过梳理国内外理论研究成果,结合医疗机构对应用型高职高专护生的现实需求,研究组设计“基于岗位胜任力的应用型高职高专护生能力需求”调查问卷,并进行问卷调查,对临床护理岗位胜任力进行分解。其次,是对比分析传统高职高专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存在的不足,研究组采用文献回顾、理论分析、走访调查、座谈讨论等方法,了解传统培养模式下护理高职高专毕业生的工作能力,以及和实际临床护理岗位需求的差距。再者,构建临床护理岗位胜任力指标体系和培养途径至关重要,研究组采用功能分析法,研究构建临床护理岗位胜任力的指标体系,探索相应能力的培养途径,并制定出相应的质量评价体系。最后,根据研究结果强化护理护生实践技能教学,具体方法为到我校的对口教学医院及毕业实习医院等不同等级的综合性医院,对护士、护理管理者和医生进行问卷再调查,了解目前临床上对从事临床护理的护士应具备的知识和技能的要求,并参考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确定高职高专护理学专业实践教学的目标和具体内容,并按照护理工作的相关性,开发并强化综合性实践教学项目。
3.讨论
关键词: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劳动力市场;就业;互动
一、江西省社会经济发展概况和劳动力就业情况及存在问题
1.江西省社会经济发展概况和劳动力就业情况
从表中可以看出,河南无论是人口规模还是就业规模都具有明显的优势,排第一位,其次是湖南,其余依次为安徽、湖北、江西和山西。经济发展是区域发展的基础保障,雄厚的经济基础有利于加快区域的社会发展与进步。它将为资源环境的维护与开发利用提供必要的科技条件与物质基础,从而有助于推动资源环境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经济发展能力越高,相应区域内总体发展能力也越强。由数据分析可得,目前江西省在工农关系上呈现比例失调现象,农业所占比重较大,工业化推进不足,在优化结构中急需促进工业化进程;在城乡关系上,城镇化水平较低,农村人口偏多、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任务十分繁重,并且劳动力就业人数最少,就业率底,种种情况表明,近年来江西经济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需切实加强发展力度,才能逐步实现中部崛起。
2.江西省劳动力市场及就业现状
有关数据显示,2005年江西省年满16岁进入劳动年龄人口达到峰值近100万人,新增劳动力在未来几年中将以年均78万人左右的速度增加,加上下岗失业人员的存量以及农村进城劳动力,预计每年城镇新增劳动力超过 100万人,按“十一五”期间江西城镇年均新增就业岗位40万个来看,供需矛盾非常大,就业形势依然严峻。今年江西的高校毕业生仍会有所增加,就业压力会进一步加大。高校就业困难人群中较多出现在专科毕业生。
二、江西省高校人才培养方面的不足
其一,培养目标单一。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只重视知识结构的严谨性而轻视能力的提高,加之教学手段单一,严重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教学方法上,只注重知识的灌输,忽视获取知识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质量的评价上,只注重知识的记忆,忽视能力的开发;学生成了被灌输的“机器”,经过几年的培养,拿到毕业证书的学生大都是经过“机器”加工出来的“标准件”人才。
其二,限制学生的个性发展。由于学生忙于应付课堂学习,应付平时作业,应付期末考试,没有更多的时间去学习其他方面的知识,去从事自己的业余爱好,因此,他们的知识面非常狭窄。如数学专业的学生一点不懂文、史、地,英语专业的学生一点也不懂自然科学等现象,令人哑然。
其三,创新人才极度缺乏。由于当代教师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存在不足,有关数据显示,每年在Nature和Science上发表的论文数,在美国,仅哈佛一家就在60篇以上,20篇以上的还有10多所大学。在科学技术领域,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发明奖我国已经连续四年一等奖空缺;在专业技术领域,我国的发明专利只有美国和日本的三十分之一,只有韩国的四分之一。教师队伍自身的创新能力的严重缺乏,还指望一支本身就缺乏创新能力的教师队伍培养创新人才,只能说是异想天开。
其四,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学”“用”分离现象;而且某些高校在《就业指导》课程的讲授中,也与市场、企业的实际情况严重脱节,不难想象,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成才”的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必将寸步难行。
三、应对措施
第一,建立桥梁让企业加强与在校大学生进行互动,并通过提供实习机会、开展座谈会、组织俱乐部等形式,将企业的人才需求原则与文化传递给在校大学生。一些高校就业指导中心与大型企业共同建立资料库,为企业的人才培养和大学生就业牵线搭桥。学校还应让学生及时了解到现在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怎么样学会工作要求的技术?怎么样在竞争中取胜?只有这样,高校劳动力才有可能出现“脱销”。教育主管部门还针对高校就业问题提出了就业率不达标的专业要被取消的规定,其目的是在让高校办学要着眼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江西省也正致力于建设和完善全省毕业生就业信息监控和就业状况预警机制,同时拟对就业率最高仅为70%的学校的招生规模进行控制。
第二,结合省情,培养服务性的专门人才。江西省是劳务输出大省,去年跨省劳务输出人员达405万人,占全省农村劳动力的四分之一,跨省劳务输出收入240多亿元,所以,该省的高等院校人才培养应当紧密的与外出就业主要流向的沿海省份的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互动,合理定位,才能更好的带动地方经济。
第三,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方案中应融入职业技能实训模块,切实加强职业技能模块的课程建设。例如:目前社会上有影响、急需的汽车制造维修、食品安全检测、新型材料、纺织服装、电子电器维修等热门技术专业,同时对已经毕业的学生实行定期“回炉”,进行技能更新培训,使其不至于存在由于技能过时而再度失业的危机。
作者单位:江西科技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关键词:教育生态理论 高校与企业交互模式 人才培养方案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5.094
1 教育生态学理论与外语人才培养
劳伦斯・A・克雷明首先提出教育生态学的概念,教育生态学是将生态学与教育学相结合,借鉴生态学的理论对教育的现象和问题进行研究。生态系统中的生态平衡、结构与功能的统一、协同进化同样适用于对研究教育发展的规律并剖析教育的发展趋势和方向。高等教育作为教育生态系统的一个分支,肩负着培养创新性和实用性人才的重任,外语人才更是当今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的紧缺人才。然而,我国高校培养出来的外语人才却差强人意。究其根源,校企合作不紧密是导致外语人才在培养过程中缺乏明确的教学目标和缺乏系统性。外语人才普遍是理论知识水平高而实践能力低,在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竟然还存在着企业招聘难的问题。这就反映出具备专业知识且操作能力强的实用性人才的短缺。企业是人才输出目的地之一,是高校教育宏观生态系统中的一部分,也是实现和检验高校教育质量的重要场所。人才输出和需求之间的平衡与否会直接影响教育生态系统的平衡,本文在教育生态理论的指导下研究校企交互模式下实用性人才的培养方案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给出合理化的建议,旨在促进高校教育,并通过高校的人才输出推动企业的发展,实现校企合作的双赢。
2 当今校企合作的现状与问题
校企交互模式下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从职业教育向高等教育过度,通过校企合作,双方可以根据各自的利益寻求共同发展,谋求利益实现双赢。本文以新乡学院为例对校企合作的形式、途径、专业建设、教学管理进行调查,分析校企合作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了解校企合作的理念、企业在外语人才培养方面的资金投入和参与管理等情况并针对性的提出建议,推动校企合作的合理发展。
新乡学院外国语学院是本科教育,设置的专业有英语教育和应用英语,英语人才的培养方向包括教育和商务英语、旅游英语等。目前外国语学院和新乡市的新飞集团等企业建立了长期的人才培养合作关系。外国语学院的学生在第四个学期将会在该企业进行实习,从事相关的英语资料的翻译工作,比如一些设备仪器的说明书、维护设备的英文介绍以及该产品在一些宣传资料上的中英文文字的翻译等。这为学生的实践提供了有利的支持。虽然外语人才的培养在校企合作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外国语学院主动与企业联手可以了解其企业对外语人才的需求,也可以为英语的实践提供场所,进行相关专业设置的调整。然而,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发现,目前的校企合作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企业没有参与外语人才的培养方案的制定,对学校的实训资金的投入较少,没有专业的企业员工的相关培训等问题。学生经过一定时间的实习锻炼也发现了自身的问题,专业知识不够、不精,需要弥补。
外国语学院的人才培养虽然以“就业为导向”, 但在实施过程中未能彻底改变以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仍然过分注重理论知识而忽略了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导致了理论与实践的严重脱节,“学不能致用”的现象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越来越不能适应现代经济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校企合作的问题总结如下。
第一,校企合作表面化。在校企合作中,合作企业并未真正参与到外语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只是在形式上提供给外国语学院的学生实习的场所;合作企业并未将实习生作为招聘对象去培养。因此,即使实习过后学生的就业状况并没有得到改善。同时,由于实习的实践比较短,学生还没有真正适应企业的运作机制,实习就结束了。因此,实习的收获不大,流于形式。
第二,国家的政策法规有待完善。
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积极提倡校企合作,但缺乏相应的、可操作性强的政策和法规。因缺乏相应的政策激励措施,整体上企业与高校合作的积极性不高。当今,国家没有正式出台对企业的奖励机制,因此,宏观上,政府应尽快完善现行的相关法规,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校企合作配套的措施,营造良好的客观条件和社会环境,促进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良性发展。
第三,企业与高校的积极性有待提高。
一方面,高校应该转换教育理念,以就业为指导方针,积极寻求与企业的合作,得到企业的认同和支持,把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相结合,并根据人才市场的需求设置专业,开发企业急需专业。另一方面,企业同样要转变观念,不能只追求短期效益,要以人才作为企业强大的坚强后盾,从长远发展进行人才战略规划。校企在合作过程中,双方要紧密配合,不断改进。
3 教育生态理论指导下的校企合作
第一,限制因子定律。
教育生态系统中,最主要的限制因子是能量流与信息流,当能量流低于基本需求时,会限制教育的质量和规模。限制因子多种多样,而且有时空变化。在教育的生态环境中,几乎所有的生态因子都可能成为限制因子,比如培养人才的高校和接收人才的企业就是影响和制约教育发展的限制因子。当高校培养的人才适合企业的需求能够被企业就收才能保证人才培养的系统平衡。而人才是否合格,企业最有发言权; 同时,只有高校培养出了企业所需的人才,企业才有发展的空间。因此,外语人才的培养过程中要动态地了解这些限制因子,消除其负面的影响。高校的专业设置应和企业的需求挂钩,具有针对性和灵活性的特点。企业为了自身的发展也要积极参与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中,在人才的培养过程中融入企业的要求,让学生及早了解企业的要求和运行机制,以便将来进入企业岗位时能胜任并尽快适应企业,提高企业在市场中竞争力。
第二,花盆效应。
在生态学上,“花盆效应”又被称之为“局部环境效应”。其基本含义是,受花盆生态区域的限制“花盆里栽不出万年松”。在教育领域的意义是,要确定正确的教学理念。传统的教育理念更多地强调纯知识的传授,没有将学生放置到实践中,学生的实践能力较低。校企合作模式可使学生在获得基本的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英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不仅要有基本的知识,更要能够在实践中进行英语的运用,比如翻译和口语。学生在具体的企业岗位实习锻炼后,才能将英语的功能发挥出来,具有一定实践经验的学生在就业时也能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
其次,校企合作模式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提高职业能力,使学生毕业后尽快实现由学生向社会人的角色转变。在实习期间,学生通过参与工作实践,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有利于培养他们吃苦耐劳的精神,增强对对职业的感情。同时,在实习过程中,学生的动手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应变能力等这些职业岗位能力会得到了很好的培养和锻炼,这是学校教育无法完成的。
再次,校企合作模式能够让学校和企业及时进行人才方面的信息沟通,有利于学生的就业和企业用工的顺利对接。目前,高校教育的人才培养方案虽然一直改革,但因为缺少企业用人的有效信息,所以,高校教育还存在弊端。另外,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介入能够缩短企业在升级、转型方面的时间。因为,当企业在转型之前将对人才的需求信息传达给学校,就会避免人才短缺的情况。企业的发展也适用于花盆效应,企业只有在更广阔的天地里才能发展的空间和竞争的实力。
第三,教育生态位原理。
从教育生态系统角度看,教育和社会各方面都有相互的促进作用,而这种作用需要系统各功能团体的共同作用才能实现,因此学校和企业需要相互合作,从长远考虑,建立长效的机制。
从高校教育的内部看,校企合作模式需要打造双师型师资团队。“双师型教师可以培养出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熟练技能的学生”。[1]我国现有高校的教师队伍中,专业教师占绝大多数,具备与专业相应的职业资格的教师很少。而且职业资格获取的重要条件是丰富的职业经验和熟练的职业技能,因此,高校教师也需要走进企业,接受相关职业的培训,才能在课堂的教学中将实践所需求的能力传达给学生,让学生在专业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接受实践知识的指导。
企业的发展和竞争归根结底是高素质人才的竞争,因此,企业要和人才培养的高校建立长久的合作关系,根据自身的发展和规划,及时地对高校的专业设置提供参考,利用自身的资源为学校提供实习基地,同时也降低了人力资源的成本。
通过校企共建实践教学平台的模式,不但可以加强学院与企业的联系,而且也可以实现学院与合作企业的“共赢”。对于学校来说,高的就业率会提高人才的利用率和良好的社会声誉;对企业来说,高效率的对口人才的聘用可以让企业的发展避免走弯路,从而得到更高的经济回报,这样,校企合作就会形成良性循环,实现双赢。
4 结语
根据教育生态学原理,校企合作可以实现互惠共赢,该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从理论上说,该研究从教育生态学的角度,运用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分析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可以为教育生态学的发展和完善做出贡献,同时,该项目的研究涉及高校等院校教育的理念,内容和方法等问题,因此这一研究有助于高校人才培养理论的丰富和逐步完善。
从实践上讲,在校企合作过程中,企业提供实习岗位,接纳实习学生,可以解决学校在实践教学方面资源匮乏的问题,还可以为专业教师提供实践岗位,有利于学校双师素质师资队伍的建设提供; 同时,学校的师生构成的智力资源可以解决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难题,促进企业的快速发展和提高企业的经济收入。另一方面,学校可以聘请企业中的技术人员到学校担任教学任务,有效解决了学院专业教师不具备实践技能的问题,同时,学校也获得了企业提供的实验设备等物质资源,利用企业的先进生产技术建设实验实训室,满足教学需求。
高级专业人才的培养是增强企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也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目标之一,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根本出发点。通过校企合作,高校应根据市场对人才培养数量、人才培养规格的实际需求对现行的人才培养结构、专业设置结构进行调整,即对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重新构建和组合。而具有开拓性、创造性,能参与各种竞争所具备的人才,能为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取胜增加筹码。因此,探讨如何通过校企合作培养适应企业发展的人才标准,对校企的双赢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王伟.关于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J].辽宁高职学报,2005,(10).
[2]靳润奇,陈鸿雁,赵立民.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研究[J].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3).
[3]揭育通.我国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模式探析[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9,(9).
[4]黄亚妮.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模式初探[J].教育发展研究,2006,(10).
[5][6]刘天英,刘萍.高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2007,(8):88-89.
[7]吴继文,王娟茹.中国产学研合作的产生、发展过程和趋势[J].科技与管理,2002,(4).
[8]林苏.论黄炎培的职教思想与当代高职人才的培养[J].教育与职业.
[9]马树超.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再认识[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23).
[10]邹林斌.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培养人才之探析[J].教育研究,2004,(6).
[11]赵长林,刘霞.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模式的选择与区域经济发展[J].职业时空,2010,(3).
一、护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必要性
(一)培养目标与我国医疗卫生保健服务发展需求不相适应
高职护理教育是为医疗卫生保健第一线培养高素质技术应用性人才的专门教育,因此,护理教育必须符合卫生保健服务的发展,符合岗位对护理人才需要的层次、规格的要求。而目前我国在高职护理人才培养上以满足社会急需的数量为主,未重视护理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在教育上仍以传授知识为主,忽视了对学生人文素质和职业能力的培养,在培养目标上没能明确地定位于高素质技术应用性人才,培养模式上没能充分体现知识、能力、素质并重的要求【1】。
(二)临床教学资源不能满足教学的需求
随着医院的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的变化,尤其是近年来医患矛盾的升级,有些医院从维护自身利益考虑,不愿接收实习学生,接收的医院也减少了学生的动手机会;加上高校招生规模扩大,造成临床教学资源不足,学生实践机会减少,人才培养目标较难实现。
(三)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缺乏专业特色
护理学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突出实践教学是当前护理教学改革的关键环节。现在很多护理学校仍旧沿用医学类通用的“两年在校学习,一年在医院实习”的“2+1”人才培养模式;授课方式多为理论讲授,尽管近年来许多学校都建立了护理仿真实训基地,但护理实训多数情况下是模拟性的,无论是环境感受还是心理状态都与实际工作环境有差距【2】,教学与临床脱节,造成学生动手能力相对较差,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得不到更多的培养,毕业后临床适应时间较长,护理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二、高职护理专业双轨双控双向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以医院为依托,培养护理岗位所需人才,按照行业对护理人才规格的要求,调整和确立护理人才培养方案。双方共同承担培养学生的责任,保证人才培养的良好社会适用性【3】。“双轨”指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体系、课程内容与医疗卫生保健机构护理工作过程相符,学生在校学习内容和在护理岗位上的见习、实习、工作内容相一致;“双控”指校院双方就人才培养方案过程互商互通各教学环节的控制要求,起到校内校外双向控制培养标准;在双轨、双控实施过程中体现“双向融合”。
(一“)双轨”的实施步骤
1.学校和医院共同开发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学校和医院共同制订人才培养目标;医院参与学校课程体系开发的每个细节,学校专业教师定期到医院进行专业和课程调研,通过定期召开实践专家研讨会等方式,使医院专业人员直接参与到课程开发过程中;在人才培养计划实施过程中,学生在校完成的全部学习内容与医院护理工作岗位上工作内容相一致,最终实现护理专业课程的完全工学结合。我系护理专业通过三次召开实践专家研讨会,对职业岗位工作结构、工作过程、工作任务进行分析,归纳出护士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在课程专家的指导下,将典型工作任务进行教学分析形成了基础护理、常用临床护理技术操作、仪器设备的使用与维护、院内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护理评估、护理文件的书写与管理、成人系统疾病护理、母婴护理、儿童护理、急危重症患者的护理、护患沟通与心理护理、突发事件的应对、门诊与病房管理13门学习领域的课程。依照循序渐进的认知规律,按照临床护士护理工作能力培养渐进的过程(辅助护士责任护士护理组长),进行学习领域课程序化,形成专业学习领域课程,并在2010级的学生中实施教学。
2.学校和医院共同完成教学的实施过程。在教学实施的全过程中,依托医院和校内仿真实训基地,使教师和学生在实训实习环境中,完全实现与实际岗位角色的互换,即“教师”为“带教护师”、“学生”为“护士”;采用行动导向教学,选择真实的工作任务作为教学内容,完成完整的工作任务,加强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关键能力的培养,实现学生职业生涯的成长,使学生学会工作和学习。
3.学校和医院共同进行师资培养。学校实施教师的AB制的培养制度,即专任教师一年在医院工作,一年在校任教,派遣大量的教师到护理一线工作学习;同时学校聘请大量富有实践经验的一线护理专家担任专业课程教师。学校和医院建立师资共享的培养平台,制定相关管理制度,使学校师资水平进一步提高。
4.学校和医院共同进行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学校与医院在实训基地建设中实现深层次合作,在医院建设示教室和学生的实训室,学校提供先进的教学设施和资源,如多媒体教学设施、各种教学模型,医院参与建设学校仿真的校内实训基地,让学生在三年学习过程中,专业课程以及实训实习全部在真实环境中完成,实现学生所学与将来就业后的实际工作内容高度一致。
(二“)双控”的实施方案
学校和医院双方就人才培养过程互商互通各教学环节的控制要求,共同制定各项管理制度,确保校内、校外双向控制培养标准。
1.成立由学校和医院资深专家共同组成的护理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召开每年两次的联席会议。在联席会上,广泛听取护理行业专家、临床护理人员和用人单位的意见、建议,不断完善护理实训基地的硬件建设和管理,提高护理实习生和毕业生质量。
2.建立以学校专职教师、行业专家、兼职教师等组成的优质带教师资队伍,指导学生在校的课程实践教学及在实习基地的见习和顶岗实习工作。共同制定护理教学与实习管理制度和出科考试制度,使实训实习基地的教学管理规范化、科学化。
3.建立学校护理系与医院护理部主任、带教老师的三级联系网络,严格管理见习、实习环节,及时反馈、认真总结。学校定期组织召开实训实习教学研讨会,聘请实习医院的带教教师参加,研讨新形势下改进顶岗实习工作的办法,进一步修订实纲、实习标准及《顶岗实习任务书》,加强对学生实习过程与质量的全程监控,提高临床带教教师的理论和管理水平。
4.与行业和医院等资深的护理专家共同制订临床带教的工作规范和质量标准,完善临床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另外,通过辅导员对实习队长的管理,时刻了解学生思想动态;通过临床教学联席会议的长效制度、学校和医院建立的互联管理网络等方式,加强学校和医院双向管理,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培养良好的职业素质。
(三“)双向融合”目标实现的措施
通过学校与医院间的合作、联动,将专业教学与行业需求紧密对接。以行业岗位标准来规范和考核学生的综合技能水平,强化职业技能训练,缩短学生进入岗位的适应期,实施人才共育,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第一学期:学生在学校教师和医院带教老师的指导下,通过“认识护理课程”的学习以及去医院感受护理工作,对护理这个职业有认同感;通过“正常人体结构与机能”的学习,能够辨认各个系统的形态结构、知道人体各部分的形态结构与生理功能是如何参与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态。
第二学期:学生通过专兼职教师的讲授和带教,充分利用校内、校外实训基地,熟知临床患者基础护理和常用临床护理技术操作,为临床护理各专业课程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学生在教师讲授“健康评估”课程的基础上,通过去医院进行临床患者健康资料收集与评估,使其具备运用科学的临床思维去评估服务对象的健康问题;具有一定的沟通技巧和健康教育能力。
第三、四学期:根据岗位能力的要求,通过在模拟或真实环境内开展护理工作过程的学习领域课程,比如成人系统疾病护理、儿童护理、母婴与妇科疾病护理、突发事件应对等来引导学生的学习,拓展学生的知识、素质、能力,使其具备专科岗位能力。
第五、六学期:经过在校外实习医院轮岗实习,进一步熟悉岗位工作流程、工作内容和技能,检验学生岗位技术的实际运用能力,然后进行顶岗实习,实现与就业岗位的无缝对接。
三、双轨双控双向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可行性
(一)现代护士必将是双轨双控双向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产物
近年来,护理人才缺口较大,护理专业竞争激烈,我们国家需要护士,但不是传统的护士,而是现代护士。现代护士必须具有全面的综合素质和专业的岗位职业能力。这种模式培养出来的护士因和医院的高度融合,实现了和护理岗位的无缝对接,毕业后很快适应角色,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和临床思维能力等综合素质得到提升。
关键词:军地两用护理人才;校院合作;管理机制;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5-0165-03
近年来,由于军队体制改革,部队医院护理人员短缺的现象日益突显。校院合作培养护理人才,成为缓解部队医院护理人员不足的有效途径。自2006年以来,我校着力办学模式的创新,主动与部队医院合作,建立了“1+1+1”军地两用护理人才培养新模式,成功地培养了一批适应部队医院和地方医疗机构护理岗位工作需要的护理人才。在实践教育培养新模式的过程中,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工作进行了相应的转变,校院双方对教育教学管理模式进行深入探索,共建“2246”合作管理机制,保证了新模式的有序运行。
“1+1+1”军地两用护理
人才培养新模式的内涵
所谓“1+1+1”军地两用护理人才教育培养新模式,是将学生的三年学习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即第一学年)学生主要在学校学习医学基础知识;第二个阶段(即第二学年)学生到部队医院临床护理工作一线学习专业课程,直接由部队医院的医护专家授课,采用上午见习下午上课的方式学习,并在部队医院工作环境中接受准军人训练;第三个阶段(即第三学年)学生在部队医院进行顶岗实习。学生毕业后,经考核由部队医院优先录用。这一模式的基本特点是:(1)中心目标是将学生培养成为军队医院和地方医院所需要的合格护理人员;(2)部队医院参与了整个育人的过程;(3)理论学习与岗位实践交替进行,学用紧密结合;(4)教学在医院和学校两个场所进行。
目前,已有124名学生通过这种模式完成学习,其中64名被合作的部队医院录用,其他60名学生也分别为二级以上医院录用,毕业学生均受到录用医院的高度评价。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带来的变化
人才培养模式与教育教学管理模式是相互促进、相互依存、互相影响的。人才培养模式一旦改变,教育教学管理模式也将随之改变。“1+1+1”教育培养模式要求学生必须走出校园,到部队医院的一线岗位进行学习、实践与锻炼。因此,教育主体、教育客体、教学内容、教学环境四个因素与传统教育模式相比都发生了一定变化,加大了教育管理工作的难度。
教育主体的变化 在“1+1+1”培养模式下,第一阶段学校是教育的主体,教学主要由学校教师完成,管理工作全部由学校教师承担。第二、三阶段,教学完全为医院教师承担,医院成为教育主体的重要构成,承担人才培养的主要职责。由于承担教学的教师均为部队医院的兼职教师,其教学时间安排、教学方式方法运用、教学计划执行、学习考核与成绩评定等相对较为灵活。因此必然给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带来一定的影响。
教育客体的变化 学生由单纯的学生身份转变为学生与准军人护士双重身份,学生进入部队医院后,学习、生活(包括课余生活)由护理部统一安排,部队医院用军人护士的标准来严格要求学生,使学生感到不适应。
教学内容的变化 “1+1+1”培养模式下,虽然课程体系基本不变,但增加了具有部队医院特色的课程及教育与教学内容,必然会给校院双方的教师安排、教学计划制定、学生成绩管理与评定等工作带来影响。
教学环境的变化 “1+1+1”培养模式下,部队医院成为教学的核心,成为发展学生职业认知、职业能力、职业情感、职业习惯的主要场所,因此,部队医院的教学及管理人员责任和压力增大。同时,学生因离开学校大环境,思想会出现波动,学习和生活也会感到不适应,从而增加了校院双方的管理难度。
建立“2246”合作管理机制,
确保人才培养质量
建立行之有效的教育教学管理机制是维持教学秩序正常运行、实现既定人才培养目标的根本保证。校院共同研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带来的变化,探索并建立了“2246”合作管理机制,以确保人才培养的质量。
“22”即双主体、双环境,指学校和部队医院两个育人主体应用校内、校外两个育人环境共同培养学生。第一阶段,学习场所主要在学校,教学主要由校内教学完成,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任务由校内人员承担。第二、三阶段学生的学习全部在部队医院里完成,医院教师承担全部的教学任务,教育教学管理由校院双方共同承担,但以部队医院管理队伍为主。
“4”即四对接,指学校领导与部队医院领导对接,协商合作办学的方式以及责、权、利的分配等问题;护理系管理人员与护理部主任对接,解决合作班组建、教师选派、实训室建设、教学质量监控、管理制度的制定与执行等问题;护理系各教研室教师与部队医院教研室教师对接,具体落实教学内容的调整、教学计划的执行、课程的开发与建设、课程考核与成绩评定等;辅导员与班主任对接,共同对学生进行生活和学业指导、职业和就业引导。通过四对接形成由领导层、管理层到职能部门和具体实施层面的递进式管理格局,且各责任人职责明确、分工合理、各负其责,以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保证教学有序组织和学生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确保军地两用护理人才的培养质量。
“6”即六到位,包括组织到位、制度到位、计划到位、指导到位、奖惩到位和总结到位。
组织到位 主要是做好四项工作。一是做好宣传工作。在教学班组建前组织专题宣讲,就合作办学的部队医院的总体情况、师资队伍、学习与实训环境、住宿安排与收费情况、教学安排、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医院要求、就业去向等做详细说明,使学生对校院合作办学的优势与不足有清晰的认识。二是组建好教学班。在学生自愿报名的基础上,校院共同筛选学生,确保进入教学班学习的学生专业思想稳定。三是选好合作教学班的班团干部。通过竞选产生教学班的班团干部,建立组织能力和管理能力较强的班团组织。条件许可时可成立党支部,发挥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的模范带头作用。四是做好学生自我管理与自我教育,提高学生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进行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的能力,有效约束自己的思想和行为。
制度到位 有约束才有规范,有规范才有校企合作的健康发展。要保障校企合作的长效运行,需要从制度建设入手。为此,校院双方在合作框架下制定了一系列制度。一是制定校院合作教学管理协调委员会工作制度和校院联合培养护理人才管理规定,规范教学基地建设、教师工作站工作、教学班的组建与管理、教师选派、培训、管理和考核、实训室共建、顶岗实习安排、科研服务等事项,以保证合作双方能实现互惠双赢。二是建立双辅导员(班主任)制度、校院合作教学管理制度、校院定期交流与检查制度、学生学习奖励制度等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以实现校企合作的制度化和规范化,为校院合作有效运行提供制度保障。
计划到位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1+1+1”军地两用护理人才教育培养新模式的实施,要以翔实可行的专业教学计划为抓手,制定可行的运行方式,保证教学活动与校内教学“同步、同质、同序”进行,确保专业培养方案的完成。为此,校院双方组建专业建设团队,并根据军地两用人才的培养规格,从修订专业教学计划入手,以专业培养目标为核心,开发课程、调整课程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建设实训室、强化实践技能培养,科学合理构建产学结合的实施方案,确保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有章可循,有本可依。
指导到位 对合作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部队医院要全程参与,学校要跟踪负责,要纳入到学校管理的有效视线范围内,校院领导、管理人员、教师、辅导员(或班主任)要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对学生的学习与工作态度、敬业精神、思想素质、技术水平、业务能力的指导要逐条落实,确保指导不留空白。
奖励到位 必要的激励手段有助于增强教学与学生管理的效果,合理的激励措施有利于加强对学生的约束、引导和教育。为鼓励学生融入部队医院的环境、积极参与部队医院的各种活动、掌握实践技能、全面提高综合素质,校院双方设立了双重奖励制度。一是学校制定教学班评优评先办法,学生同样可以参加学校三好学生、各种奖学金和各种先进的评选,且在评选时进行一定的倾斜;二是医院设立“优秀学员奖”,用来奖励在第二、三阶段学习中表现出色、成绩优秀的学生,并将此作为优先录用的条件。
总结到位 有总结才有进步,有总结才有促进。校院通过协商,定期召开校院合作教学管理协调委员会工作会议、校院教师座谈会、学生教学反馈会等各种分析与总结会,从医院、学校、学生、教师等不同层面去反思、总结和提高。
在“1+1+1”军地两用护理人才培养新模式下,教育的主体、客体、环境和内容均发生了变化,因此,要求校院双方要共同介入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只有勇于创新,不断探索校院合作管理的新模式、新机制,密切校院合作关系,夯实合作基础,才能实现校院合作双赢,才能推动校院合作培养高技能军地两用护理人才的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1]王雪琴.基于“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探索[J].科技信息,2010(25):253,261.
[2]徐建平.创新体制建立机制优化管理――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建设途径探析[J].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l2(2):1-4.
[3]姜宇国.工学结合环境下高职学生管理模式的创新[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9(6):38-42.
【关键词】高职护理;人才培养方案;调研报告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理念指导下,为实现一定的培养目标而形成的较为稳定的结构状态和运行机制,包括教育理念、培养目标、培养过程、培养制度、培养评价[1]。科学、高效的护理人才培养模式是培养高质量护理人才的重要保障。为了进一步完善《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护理专业实施性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同时针对目前“4.5+0.5”的学制背景安排,由我校牵头组织江苏省职业教育护理协作委员会6所成员学校,对现有的方案进行调研,为其新修订提供依据。
1 调研内容及方法
1.1 调研对象
江苏省职业教育护理协作委员会6所成员学校,由各校护理专业负责人先广泛征集护理专业相关骨干教师调研意见后统一汇总。
1.2 调研内容
对当前《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护理专业实施性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实用性、设置比例、开课顺序、教材选用、护理人才培养模式等16个核心、热点问题进行调研。所有调研问题中,包括7个是非题,7个选择题,2个开放式问答题。
1.3 调查方法
采用电子问卷调查法,根据问卷内容开展。电子版本反馈的调研问卷统一收回。本次发放问卷60份,问卷回收率100%。
2 结果
所有调研问题中,是非题、选择题汇总表(详见表1、表2)
表1 是非题汇总表
3 讨论
3.1 高职护理专业的文化课与专业课设置比例如果调整为4:6是否合理?
调研对象表示护理专业是一特殊学科,社会和用人单位对护士要求高,新技术、新技能层出不穷;有各种学历层次的教育,竞争激烈;高职护理层次的学生学习能力有限,需要更多的时间去理解和掌握专业知识和理论和技能,对高职护生而言,短期的培养目标是学生能就业,如果没有足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难以顺利进入职场。因此文化课与专业课的学习均应齐头并进。
3.2 提升护生职业素养,提高就业能力,除了目前的课程,还需开设哪些课程?
调研对象表示为了护生能更好的适应未来临床岗位,还应开设一些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护理专业的课程,明确工作的内容、性质、意义及价值,如《医院感染管理》、《临床护理新技术》、《临床护理专业防护及相关法律法规》、《临床护理思维》、《医疗护理差错预防及应激预案》、《感恩教育》等相关内容。而上述课程在以往的课程开设中并未涉及,可以考虑逐渐增人护生学习课程设置中,以期培养适应新时期护理专业需要的专业人才。
3.3 目前高职护理教育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那些?如何解决?
3.3.1 人文素质作为综合素质的主要内容,已成为社会选拔人才的重要标准,在护理专业学生就业的过程中,亦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我国护理教育的知识结构体系存在人文课程偏少、课程开设不合理、随意性大的问题[2]。同时当前教育教学中人文学科课程学时及比例不合理、专业课程与人文课程之间缺乏横向沟通、护生对人文教育的认识和重视不够、人文教育的途径和教学方式的单一、缺乏科学的测评体系等。解决方法可在课程安排上提早让学生接触临床,让学生认识到护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理论必须与实践紧密结合,在实践中锻炼学生的沟通能力和与人合作能力。同时在专业课程及实践活动中注重并增加后者的培养和考核。
3.3.2 初中为起点的学生,心智成熟不够,理解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相对较弱,对知识的内在转化不够,临床工作中可能会对知识的灵活应用有欠缺,在将来的职场竞争中难以有长久的竞争优势。从护理专业的严谨性,和专业发展的趋势来看,建议招收高中起点的学生。
3.3.3 过于重视技能竞赛,竞赛操作标准与临床实际脱轨、抠细节,跟临床真实情景差距太大,培养的护理人员刻板、机械化。无论是日常护理教学还是各类护理竞赛应重视护生评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评判性思维能力是护理职业的核心胜任力之一[3],培养护生(下转第246页)(上接第229页)评判性思维能力,使他们能够面对临床复杂的护理问题进行有目的、有意义的自我调控性的判断、反思、推理及决策[4]。
3.3.4 护士执业考试与专业课程改革(强调动手能力培养)不协调。建议执业资格考试应由实践操作与理论两部分组成,适当减少理论考试难度,增加实践考核及面试等临床应急处理问题能力方面的测试,使学生能更好地适应临床工作。
4 结论
据调研结果显示,调研对象对目前《五年制高职护理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情况基本满意。高职护理专业的文化课与专业课设置比例若调整为4:6,赞成及反对意见持平。新的高职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后,作为护理教育工作者,依然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措施,为探索一条适应高职护理人才培养的道路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1]姜士伟.浅析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内涵及构成[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2):77-80.
[2]沈雁霞.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课程设置探析[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7,20(4):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