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律动音乐教学范文

律动音乐教学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律动音乐教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律动音乐教学

第1篇:律动音乐教学范文

[关键词]律动 节奏 音乐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11-0147-01

一、律动活动是培养学生音乐感受力的基本方法

音乐感受力是学生学习音乐的基本能力。其中分清音的高低、音的长短、音的强弱是感受音乐的基本技能。达尔克洛兹曾说过:“音乐本身就是以听觉为基础的,音乐教育应完全立足于听。”因此,音乐律动教学应该以听为主线,在听的基础上,教师用启发性的语言、图片去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帮助他们认知和了解音乐。在熟悉音乐的过程中,逐步引导他们去做拍手、点头、踏脚等动作,启发他们做简单的即兴表演。这样,既能帮助他们去掌握音乐的节奏、韵律,还能启发他们对音乐的感受力,使他们投入到音乐的意境中。

二、律动活动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力的重要方法

律动教学的目的就是要引导小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音乐;引发学生想象和联想,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培养学生聆听音乐的兴趣与态度;鼓励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审美体验。实现音乐的审美教育价值关键是在唱,过程中利用律动来接受音乐教育,接受音乐美的熏陶,并实现音乐的审美教育价值。

(一)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

首先,创设情境,熏陶感染。每次课前先准备一段音乐使学生进入音乐课时会有轻松快乐的感觉,然后让其在音乐中开始新的课堂。课件、图片的运用使学生身临其境,在相应的环境中感受音乐。其次,加强作品选择,首先提供给学生的应该是一些最优秀的音乐材料。再次,要精心设计具有美感的律动动作。有组织、有系统地组织律动教学,有助于孩子们的感知经验系统化,从而培养他们敏锐的审美感知能力。

(二)引发学生丰富的审美想象力

“在相同的阳光土壤中,一棵树没有两片完全相同颜色和走向的叶子”,人也是一样,每一个人对音乐都有不同的感受,因为每个人的想法都不同,所以想象力也各有差异。而音乐能唤起学生的想象力,而不同的声音能引发他们不同的想象。

(三)从情感入手,提高学生的审美理解力

孩子们的感情是丰富的,听到不同音乐的他们在无意间会有不同的反应。有的音乐节奏明快,孩子们表现的就会很活泼;有的音乐比较舒缓,孩子们表现的就会很安静;有的音乐节奏整齐,孩子们就会很有节奏地踏步。总之,不同的音乐能激发孩子不同的情感,情感不同理解力也就不同。

三、律动活动是培养学生音乐表现力的主要方式

律动是把音乐的感受和身体的运动密切地结合起来的活动。轻快活泼的舞曲,动作的设计必然干脆利落,表现出欢快的情绪;柔和优美的抒情曲,其动作就应该抒展。通过教师在律动活动积极创设的音乐意境,展开想象的翅膀,自由地用身体动作反映音乐节奏的强弱、快慢,尽情地表达着自己的情绪体验,提高了学生对音乐的表现力。

四、律动活动是培养学生音乐创造力的必要手段

第2篇:律动音乐教学范文

关键词 律动原则 体态律动 音乐 节奏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7-0123-02

律动又称为音乐动作,是在音乐伴奏下,根据音乐的性质、节拍、速度、力度等,有规律地反复地做某一个动作或一组动作。它对儿童身心的健康、情操的陶冶和智力的开发都有着重要的作用。瑞士著名音乐教育家达尔克洛兹认为:体态律动是在听音乐的同时以身体运动来体验音乐,并将这种体验转化为感受的认知。在音乐教学中,我们应打破传统教学的封闭模式,让学生在课堂上根据音乐作品的旋律和节奏特点,随之做各种相应的、有规律的动作,使学生在“动”中体验音乐形象,表达自己的音乐感受。笔者从几年的实际教学工作中,努力利用这一音乐教学原则,从中收益很大,以下是我几点教学体会:

一、律动这一原则最能体现小学生那种活泼好动的特点

青少年天性好动,当他们听到一段优美动听的旋律,一首节奏欢快的乐曲时,洋溢在心中的不仅仅是欢快的情绪,也迸发出“闻歌起舞”的感觉。所以,根据这种心理特征,我在教学过程中,把具有“动”的特征的音乐,施教于他们,使其身体的动,配合着音乐的动、音乐的动又调节身体的动,是动作更富有节奏感和旋律感,各种感官“通感”活跃起来,就能促进他们的身心全面发展。

例如,我在第一节课初次与学生见面时的自我介绍,我是用一个律动导入的:

?. ? ? ? ? ? ? ? ? ? ? ? ? ? ?

我 的 名 字 叫 ? ? 我 喜 欢 听 我 喜 欢 唱

结果,学生们听了之后,立即欢笑起来,并且鼓掌起立欢迎我,随后他们争先恐后的举手要求,尝试我的律动导入节奏型,整个课堂的气氛被活泼可爱的学生渲染得生动多彩。我也达到了拉近与学生初次见面零距离感的预期效果。

二、通过律动唤醒儿童的音乐本能

每个人都具有天生的节奏的本能,不过可以加以诱导和培养,进而为音乐所用。但孤立的听觉训练不会使儿童热爱和理解音乐。只有从儿童本身所具有的律动要素入手,以听音乐和身体运动为手段,才能唤醒儿童天生的音乐本能。音乐课的重要作用就是要唤醒学生的音乐意识,所以作为音乐老师要尽可能的去发现和研究学生身体活动,特别是游戏活动,将游戏活动引入到教学过程中,并以学生自己的体验为主,诱发、唤醒和扩大学生的音乐意识和本能。

例如,我在教学一年级第一课唱歌教学《要做好学生》中,我利用歌词创编小律动的形式,对学生进行节奏本能的培养。

太阳笑――双手伸出食指,指脸,做笑脸;鸟儿叫――双手作小鸟飞状;欢欢喜喜上学校――做齐步走状;敬个礼――敬礼;问声好――与同组同学互相握手问好;要做一年级的好学生――伸出双手大拇指,随音乐左右晃动。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形象的表演感受歌词的含义,还能够顺利的记下歌词。

三、通过律动促进儿童身心和谐发展

音乐的本质在于情感的反应。对音乐的理解与其说它是一个智力过程,不如说是情感过程――审美体验。因为音乐首先要通过(音乐与身体结合的)律动唤醒人的音乐本能,培养学生音乐感受力和敏捷的反应能力,进而获得体验和表现音乐的能力。通过律动这种教育手段,可以使学生从小就开始在生理运动器官和思维之间构成一种自由转换和密切联系的媒介,以达到身心的和谐发展。

例如,我在训练学生认识音的位置(音高)时,每教一个唱名就用柯达伊手势,帮助学生记住唱名及它们之间的音高关系。在学生记住了所有手势和所对应的位置后,我把第三线上的音做成Sol音的手势动作,把第二线上的音做成Si的手势,让学生跟着练习,同时在练习中提问同学:“老师做对了没有?”一部分学生回答:“对了!”而另一部分学生回答说:“不对!”而后我让全体学生自己去认识正确的和错误做法的区别。然后,跟琴演唱,感受Sol和Si的高度,再和手势中做比较,纠正错误的同学。正如教育家夸美纽斯所说的“一切事物都应该尽量地放到感官的跟前”。通过这种律动教学手段,不仅使学生形象地、直观地感受到音乐、学习到音乐,更让他们亲自参与到音乐教学的实践当中,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的热情。

第3篇:律动音乐教学范文

【关键字】律动教学;特殊儿童;音乐教育

音乐是和人的生命关系最为紧密的一种艺术形式,它给人们带来美感和幸福,它是一种寄托了人们情感的艺术语言。音乐教育可以让儿童体验欢乐,培养兴趣,对儿童的身心健康和智力开发以及陶冶情操都有着重要的作用。特殊儿童是指“在智力、感官、情绪、身体、行为或沟通能力上与正常儿童有显著差异的各类儿童”。正常儿童可以通过老师正常的教学方式来学习知识,如教师的讲解、板书,而特殊儿童,众所周知,他们不能通过这样的讲解和板书来学习知识,所以,教师必须通过其他手段和方法促进特殊儿童的学习发展[1]。

一、特殊儿童教育现状

国家宪法规定:“政府和社会帮助安排盲、聋、哑和其他残疾公民的劳动、生活和教育”。可见对特殊儿童的特殊教育,也是全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残疾人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特殊儿童人数多达300多万,其中部分人已经在接受特殊教育的学习。国家针对这些特殊儿童特别设置了各类学校,如人们所熟知的盲聋哑学校,另还有弱智儿童班等这类小众特殊班级。如今,让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拥有人权已经成为现代文明社会的基本共识,而教育则是残疾人通往享有平等人权的必经之路。但是,由于我国特殊儿童的数量较多,并且大部分分布在经济落后、交通不便的广大农村地区,创立一所特殊儿童的教育学校投资又大,所以针对特殊教育的学校数量并不多,规模也不大,而且主要集中在大中型城市,所以,依据这些国情,推广特殊儿童义务教育的任务迫在眉睫。

二、律动教学的音乐教育

瑞士音乐家达尔克罗兹认为“音乐本身离不开律动”,而律动可以说本身就是人的运动。若将人体作为乐器,人的各种形体动作、体态、姿势等,就是使抽象的音乐情感得以表达。儿童通过这样的表达,可以更直观地领略音乐,进而培养儿童的音乐节奏感、身体协调能力[2]。这就是“体态律动学”教学观点。达尔克罗兹音乐教学体系包括三方面:体态律动、视唱练耳、即兴训练。体态律动主要是通过借助节奏引起大脑与身体迅速规律的交流;视唱练耳是为了训练儿童的内心听觉和鼓励儿童表达自我情感。律动是身体随着音乐的节奏进行有规律协调的动作。律动教学法主要有以下几类方法:

(一)游戏方法。在游戏中将音乐元素贯穿其中,使学生边玩游戏边体验音乐,在充满趣味的游戏中,让音乐的节奏、音调的变化自然而然灌输给儿童,在游戏的过程中有效的激发学生的综合能力。教师在选择和设计游戏时,要注意游戏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让学生能在一个轻松快乐的氛围下,感受到音乐的律动和美丽,打开心扉,更愿意去了解外界的事务。例如:“找朋友”游戏。随着音乐的节奏,学生欢快地跳动,当听到“找到一个好朋友”的时候,他随即拉住一个小伙伴,开心地做出“敬个礼,握握手,你是我的好朋友”的动作。教师在弹奏歌曲的时候,由于面对的是一群特殊儿童,所以节奏不宜过快,在学生们找伙伴时,可以减慢速度或者谈一段其他的儿歌,给儿童们一定的时间寻找好朋友。这个游戏同时也加强了小伙伴们之间的交流,两全其美。

(二)示范模仿的方法。教师根据音乐的类型和节奏自己先设计一套动作或舞蹈,然后再在学生面前演示,让学生随之模仿,并且引导学生自己去改编、去创造这些动作[3]。教师需要注意的是,让学生模仿只是示范的作用,并不是局限儿童的想象力。

(三)引发律动的方法。“生命在于运动”,日常生活中,可以引发人们进行律动的事物有很多。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发现这些微小的细节,日积月累,学生们自然就丰富了对音乐、对节奏、对律动的感知能力。

三、律动教学对音乐教育的影响

特殊儿童通过提高音乐的感受力来学习音乐,通过具体的音乐提高对音乐的感受力,通过这样的学习方式,达到分清音的高低、曲调长短、节奏强弱[4]。达尔克洛兹认为:“音乐本身就是以听觉为基础的,音乐教育应完全立足于听”,因此,音乐教学应该以律动教学为主线,而倾听音乐则是律动教学的基本途径。特殊儿童倾听着音乐,拍拍手、跺跺脚、点点头,这一系列的表演,不仅使儿童的身体得到了锻炼,还能帮助特殊儿童去掌握音乐的节奏、韵律,并启蒙他们的音乐思想,培养音乐审美力,让他们全身心的置身于音乐的世界中。音乐教育不仅仅发挥着它的本体作用,更具有意义的是,它使特殊儿童得到情感上的体验,对特殊儿童具有一定的治疗和康复作用。

结束语

音乐是抽象的艺术,根据音乐的这种特性,教师恰好能运用这点对特殊儿童进行音乐教学,解决教学中沟通障碍的难题。音乐律动是他们最喜欢的课程。教师通过音乐与律动和特殊儿童交流,在充满童趣的音乐中,培养他们像正常儿童那样合作、反应能力、身体协调能力、情感表达能力,从而提高特殊儿童智力的发展。在这种愉快的氛围中,潜移默化的感染学生的情绪。故此,国家应该加大对这些特殊儿童的教育力度,使他们的身心能跟正常儿童一样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毕红歌.浅谈人工耳蜗儿童音乐律动教学[J].才智,2013,21(11):19-20.

[2]杨畅.用音乐做非音乐的事--论特殊儿童音乐治疗手段和目标的关系[J].艺海,2014,55(12):78-79.

[3]王诗慧.浅谈律动教学对特殊儿童音乐教育的影响[J].音乐时空,2015,78(13):45-46.

第4篇:律动音乐教学范文

[关键词]小学音乐;律动;作用;有效

中图分类号:G623.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14-0004-01

律动教学是引导小学生人人参与的一种有效形式,是融身体、音乐、情感为一体,不断促进听觉、动觉、情感思维发展的音乐教育体系,当学生参与这种体系的活动时,会沉浸在一种快乐和良好的自我感觉气氛中,这是一种艺术上的感受、体验和追求。律动教学的目的就是要引导小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音乐;引发学生想像和联想,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培养学生聆听音乐的兴趣与态度;鼓励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审美体验,实现音乐的审美教育价值关键是在唱游过程中利用律动来接受音乐教育,接受音乐美的熏陶。实现音乐的审美教育价值。

1 律动在教学中的作用

1.1 发展想象力、创造力

因为孩子具有好奇、好动的天性,所以在音乐课堂中加以进一步的引导利用,教师放手大胆让孩子去动、去玩、去实践、去感悟音乐,既培养孩子的肢体协调能力,发散孩子的思维,也培养了孩子创新的个性和能力。而在培养孩子创新的同时,则可以积极运用肢体律动来表现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1.2 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孩子学习的基础,是获得知识的开端,是学习的最大动力。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此,要让孩子轻松、愉快、有效地学习,关键是激发孩子学习的兴趣。孩子们天性好奇、好动、好玩。注意力很难集中,所以,他们需要有那么一种力量去吸引他们,那也正是“兴趣”。而看似无声的“肢体律动”他能像一个庞大的吸铁石深深的吸引着孩子的注意力,它的“手舞足蹈”正是迎合了孩子的心理,所以运用肢体律动可以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引导孩子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因此在音乐教学活动中不时的穿插一些肢体律动,不但可以调节课堂的教学气氛,而且还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更能强化他们的音乐节奏感。如:在音乐可开始之前,让孩子着欢快轻松的音乐,自主设计动作,运用肢体律动进课堂,让孩子开心的设计自己动作的同时悄悄的进入了音乐的课堂,那么轻松愉悦的学习气氛也就自然的产生了。

1.3 增强节奏感

音乐节奏总是和节拍密不可分的,音乐中正是有了节拍,声音才有了强弱之分,有了节奏,声音才有长短之分。音乐的节奏感就是指对音乐中声音的动与静、长与短、强与弱等抑扬缓急的音乐表现手段的感受能力与表达能力。节奏是音乐中的重要因素,它是音乐的核心,没有节奏也就不可能有音乐。对孩子进行音乐教育,节奏感的培养应放在重要地位。节奏感强的孩子在音乐活动中的条件更为有利。在培养孩子节奏感时,身体动作是重要途径。在上音乐课时无论是欣赏还是唱歌,孩子都会有外部动作,如点头、摇动身体、轻轻拍手脚、打拍子等显示他们正在感受音乐的节奏。律动是有节奏的身体活动,它对孩子节奏感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小学阶段是节奏发展的重要时期,所以在一日活动中应创设条件让孩子通过各种身体动作来感受音乐,增强其节奏感。

1.4 促进动作协调

小学阶段是动作发展的重要时期。孩子在进行有节奏的身体动作时,通过学习各种模仿动作、基本舞步等使控制动作的能力和平衡能力都有所发展。他们不仅能合拍做一些简单动作,而且还能完成需要手脚、眼手配合等较复杂的动作。若注意培养,他们还能随着音乐的速度、力度的变化而改变自己动作的速度与力度,能快慢强弱地动作,并达到一定灵活的程度,孩子能协调灵活的做各种动作,这就对他用动作表现音乐提供了条件。一个人的动作协调灵活,在生活上也会更轻松。

1.5 获得愉快的情绪

当孩子围着圆圈跳集体舞时,会因为动作的一致、合拍而感到快乐,那时因为孩子动作是在有节奏的音乐声中进行,动作与节奏同步了,若在此活动中,哪个孩子的动作不合拍就会使别人感到别扭、难受。孩子通过有节奏的身体动作,增强了节奏感,常常能合上音乐,与同伴门同步动作,这就会给他们带来愉快的情绪。

律动就是让学生通过身体来体验节奏感。律动教学是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动作来诱发孩子自身的音乐潜能,更好地完成素质教育的任务,达到逐步培养小学生的节奏感和韵律感,进而提高小学生音乐作品情感能力的目的。律动教学是引导小学生人人参与的一种有效形式,是融身体、音乐、情感为一体,不断促进听觉、动觉、情感思维发展的音乐教育体系,当学生参与这种体系的活动时,会沉浸在一种快乐和良好的自我感觉气氛中,这是一种艺术上的感受、体验和追求。总之,律动的使用可以使抽象的小学音乐教学变得直观,呆板的教学方式变得生动,使小学生学得更轻松,教师教得更轻松。小学音乐教育通过律动起到提高小学生音乐作品情感的能力,促进小学生思维,深入理解音乐作品意境的作用。

2 怎样有效应用律动教学

2.1 利用律动,练习音乐技能

《音乐课程标准》中阐明:“小学1--2年级能感受自然界和生活中的各种声音。能够用自己的声音或打击乐器进行模仿。聆听歌声时能作出相应的情绪或体态反应。”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引导学生用体态律动来感受和表现音乐情绪,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节奏感,练习音乐技能,他们随着音乐击拍、踏脚、拍手、摆动身体等,直接参与了音乐活动,律动让歌曲的处理由“难”变成了“易”。

2.2 利用律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传统的音乐教学以重复教唱歌曲为主,学生们只有单一的学唱模式,没有多少动的机会,很容易产生学习疲劳,而儿童天性好动,他们往往不满足于仅用歌声来表达情感,更喜欢用动作加以补充,边唱边动作,更符合儿童表达情感的特点,动作的伴随是儿童认识音乐和从音乐中获得快乐的最自然、最有效的途径。它可以为整堂课学习的开始塑造一个求知的良好情境,让学生更乐于学习。

2.3 利用律动,激活学生创新思维

第5篇:律动音乐教学范文

关键词:中学音乐教学;体态律动;运用

在音乐教学中,“体态律动学说”是瑞士音乐教育学家达尔克罗兹首先提出来的。“体态律动”教学方式,目的是通过听觉与肢体语言完美的结合,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音乐的内涵,通过动静结合的相互作用,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音乐的感知能力,从而提高音乐教学质量。目前,我国许多中小学音乐教学都采用了体态律动的教学方式,从实践来看,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体态律动教学完美无缺。在实践过程中,如果“体态律动”使用不当,也会影响到教学效果,本文结合初中音乐教学实践,简要论述体态律动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律动的设计要以音乐作品为基础,举手投足中尽现作品的风格

在音乐教学中,律动的设计要以音乐为基础,从音乐中来。首先,要反复聆听音乐作品,了解音乐作品所应具备的情绪、速度、力度、音色等要素,倾心关注音乐作品,注重培养学生的品质,让学生们懂得聆听与关注音乐。在此基础上,音乐作品的风格才能够通过有效地律动设计体现出来。值得注意的是,我们除了要关注情绪、音色、速度、力度、等音乐作品的音乐要素,还要仔细分析音乐作品体裁、地域、风格,把音乐作品放在一定的时代背景下加以分析,要挖掘音乐作品深层次的文化意韵,不能停留在感性层面进行欣赏。只有经历了深层次的情感体验,不是片面的理解音乐作品,音乐诠释才会饱满,律动语言才能够获得理性升华。以《踏雪寻梅》为例,这首艺术歌曲简短而又具有高雅的意境。运用了连音与断音对比、强弱对比,附点与非附点对比等表现手法。教师在教学中,并非是一味的教唱歌曲,而主要让学生采取多听的方式。同时加强示范,引导学生多注意曲谱。学生通过对歌曲的反复欣赏,而自然而然的掌握了歌曲的风格。在对《踏雪寻梅》进行学唱时,学生应断音正确唱好。多作一些带有断音的发声练习,通过对比连音唱法和断音,对不同的情感进行体会,促进歌曲的学唱。通过对力度对比的提示,使学生掌握不同的演唱方法,对歌曲进行生动的演唱。我们在“体态律动”的时候,才能够恰到好处地表现出音乐作品的风格,不再是无节制的活泼跳跃,要在活泼中带着典雅,既要体现那种淳朴豪放,也要在欢快中带着含蓄,让律动在活泼的基调中,恰到好处的将动与静相结合,欢快中透着点典雅,透着点含蓄。只有把握住这些,掌握了要领,所设计的律动才更能够体现音乐作品风格,律动设计才能够算是相当成功的。

二、律动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特点,与学生生理和心理和谐一致

律动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特点,不能选一首曲目就进行律动教学,律动的设计一定要考虑与学生生理和心理和谐一致。曾经有这样一个故事,某老师在音乐教学中,为了将“体态律动学说”运用于音乐教学,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将军旅歌曲《红旗颂》也应用律动教学,他还细心地按照歌词的意思,为学生们设计律动动作。然而,军旅歌曲舞蹈要求正规、威武,略带严肃地风格,这位教师将每个动作设计的像样板戏中所摆的造型,在律动的过程中,不禁引起学生们的阵阵笑声,整个课堂成为一堂音乐游戏,这样具象化的律动,在课堂上只能取得负面效果,根本就不符合体态律动学的本意。律动教学的审美作用,也很难在教学中体现出来。所以,在中学音乐教学中,律动的设计一定不能够具象、沉重,要注重律动的灵活性,要与音乐的神韵相通,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在欣赏四川民间歌舞《采花》的时候,歌曲后半拍开始的节奏特点是这首歌的难点和重点。首先给学生们讲解了作品的创作背景,体裁以及风格,然后,让学生们聆听这首动人的曲目。结合音乐旋律创编踢踏舞律动,学生们的情绪受到感染,也跟着一起律动起来。中学生处于青春期,在心理上有时会有一种逆反心理,因此,律动的设计要贴切,一定要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如果违背了学生的心理意愿,会导致学生抗拒跟随音乐的律动。例如,有的学生会因为觉得律动的设计比较夸张,而拒绝与老师一起律动,有的学生会因为觉得律动动作比较幼稚,拒绝与老师一起律动,有的学生觉得律动存在有难度,由于羞涩心理、畏惧心理而刻意拒绝律动。因此,设计的律动一定要符合中学生的年龄与性别特征,动作设计既不能够过于夸张,也不能存在较大的难度,要难度适中,动作协调,与学生生理和心理和谐一致,学生才乐于接受。

三、律动的体验要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律动的体验要以学生为主体,如果在教学过程中,还是以教师为中心,就算是律动的设计很贴切,教师也能够将动作示范的非常到位,但是,学生一直是处于观众的角色,自始至终都是老师一个人律动,学生只是简单的观看欣赏,也不符合体态律动学习的本意。因此,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我们要相信学生,相信学生对于音乐的感受,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培养学生的音乐情感,不断提升学生理解艺术的能力。教师做得再好,示范动作再到位,也不能够代替学生的亲身感受。学生只有亲身体验,音乐才能够从心中流淌。只有亲身体验,将自己的身体融入音乐之中,美好的音乐才能真正走进学生心里,这才是体态律动的最终追求。在中学音乐教学中,我们不单单让学生眼睛和大脑参与体态律动教学,更要让他们用身体参与,这才是体态律动应用的重点。另外,体态律动不是简单的模仿,而是一种深入的体验、要在运动中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在《青春舞曲》这一课的学习时,基本上由学生独自随旋律完成填词的,老师几乎没有教唱一句歌词。教师教的轻松愉悦、学生也学得主动积极。之所以能产生这样的教学效果,就是因为《青春舞曲》的歌曲蕴含着美好的寓意,诠释了学生的心声,与学生的生活更加贴近。这种情境与立意之美,对学生产生的感染力非常深刻。同时,优美的曲调和动听的歌词,也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深刻的艺术感染力,使学生百唱不厌、百听不厌,这种美磁般的音韵和曲调,对学生产生强烈的吸引力,自然而然的产生了润物细无声的审美功效。

四、结语

在中学音乐课堂中有效运用“体态律动”,可以使学生在快乐的学习气氛中,轻松愉悦地感受音乐作品,体味音乐作品的艺术魅力。采用体态律动教学方式,律动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特点,与学生生理和心理和谐一致,只有这样,才能够提高学生的参与兴趣,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促进学生全方位地发展。

作者:韩晓凌 单位:福建省福州市平潭一中

参考文献:

[1]蔡觉民,杨立梅.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2.

[2]吴琼茜.初中音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之微探[J].新课程(上),2013,(10).

[3]马丽.让身体和歌声一起飞翔———浅谈音乐中的律动教学[J].新课程学习(上),2011,(07).

第6篇:律动音乐教学范文

关键词:律动;课堂效率;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30-046-01

一、体态律动的内涵

音乐的“体态律动法”是二十世纪初瑞士作曲家、音乐家埃米尔雅克达尔克罗斯(1865―1950)首创的。他认为:音乐是时间的艺术,音乐本身又是以听觉经验为基础的,音乐教育应完全立足于听。所以,他的体态律动除了完成乐理、视唱练耳、和声等课程的教学外,还着重训练学生时刻敏锐地、有效地利用听觉,用身体各部分作为表达音乐的乐器,把所听到的音乐的各种因素(包括速度、节奏、力度、乐句、情绪等)及其内心感受,用各种动作表现出来体态律动。从狭义上来说:体态律动是指人随着音乐的旋律和节奏做有规律的肢体动作:如拍手、摇头、跺脚、摆动身躯等,唤醒天生的本能,培养对人体极为重要的节奏感,建立身心的和谐,使学生更加健康活泼,激发想象力,促进各方面的学习。在音乐教育中,他以音乐刺激听觉,产生再印象,以身体动作再现音乐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直接产生对音乐的经验,对低年级学生来说,随着音乐舞动身体是一种天生的自然反应,意味着对节奏、旋律的感同身受,比透过语言传达后所产生的动作更细腻、贴切。教师要因势利导,在音乐教学中有效利用学生的律动本能,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其音乐节奏感和动作协调性,逐步提高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和感受力。

二、体态律动使课堂动感十足

“动”是低段学生表达自己对音乐感受和理解最直接的方式。教师要充分利用他们好“动”的特点,通过律动激发他们对音乐课的兴趣,加深他们对音乐的理解和体验,并且利用他们对集体律动的兴趣进行有效的课堂调控。针对低年级学生好奇、好动的特点,教师在唤醒学生律动本能的基础上,要进一步引导学生想像,启发其产生联想,进行体态律动的创作,每个人都有获得成功的需求和愿望,让他们在参与教学过程中亲自感受到成功的愉悦,使他们乐于参与、善于参与。如在人教版第1册学习《动物说话》时,我启发学生用动物的叫声、动作来形象的表现歌曲内容,比如:小鸡说话 唧 唧 唧,节奏X X X,小鸭说话嘎 嘎 嘎,教师不用指导,学生就可以很快很够熟悉X X X 这个节奏,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十分的浓厚,不管是从歌曲的节奏、旋律还是枯燥的三段歌词的背诵方面都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学生很快地进入到歌曲中。在人教版第3册《不再麻烦好妈妈》这课的学习时,让学生用自己的动作来表现穿衣服、穿鞋袜、梳头发、叠被子,最后用摇头摇手表示不再麻烦自己的好妈妈。这样既让学生很有效率的记住歌词又让学生在律动表演和即兴创造共生中体验到探索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由于律动都是学生日常生活中所熟悉的动作模仿,所以他们接受起来快,我就充分利用这个特点,在上课前五分钟或下课前五分钟时间里让学生自愿到讲台前带领大家一起做律动,这样既解决了低年级不好组织课堂教学的困惑,又为学生提供了充分展示自我的舞台。

三、巧用律动,突破唱歌教学中的难点

3/4拍节奏,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是个难点,与他们熟悉的2/4拍节奏有明显不同,学生觉得既不能拍手唱,也不好表演唱。所以在欣赏《布娃娃弹琴》时,好多同学都说歌曲不好听,这使我意识到学生对3/4拍歌曲的学习可能会有一定的困难,于是在平时的律动练习中,我有意识的进行了3/4拍的听奏练习,用优美的律动来表现3/4拍节奏,在进行《布谷》歌唱教学时,我做了充分的铺垫,当然也是用我们都熟悉的律动引入,之后利用多媒体和网上资源介绍布谷鸟,它是我们人类的朋友,再根据歌曲内容引导学生自编律动,学生做起来兴趣浓厚,在听赏了两遍范唱之后,学生竟能准确的跟唱了,并分角色表演,这节课的教学效果超出了我的想像,而且学生对律动的喜爱和有趣的律动创意让我感到很惊奇,让我感到了在他们的思想中有了更新的东西在悄悄的萌发。

四、体态律动,解决学生音准概念

训练正确掌握音高音准的教学,是一个比较枯燥的教学内容,特别是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很难理解音与音之间的相互联系,采用达尔克罗滋的体态律动原理,运用学生自己的身置感受音的高低,是最易让孩子接受的方法。

让音的高低与身体的各部位构成有效的联系,在不断的身体运动中,达到训练音高音位的目的。例如:在教学生唱准d-―d’音阶的过程中,让学生运用身体不同部位的高低帮助学生理解音的不同高低:do蹲下,re摸膝盖,mi做在座位上, fa手插腰,sol两手放肩膀,la双手摸头,si双手高举,do’站在小凳上。用这样简单并且易记的方法,让学生将音高与身体活动自然而然地联系在一起,使学生在控制和运动的同时积极的掌握音高音准的概念。同时,在这一活动中还可以结合让学生进行听辩各种不同情绪和速度的乐曲的练习,听辩音准和听辩乐曲速度情绪交替进行,经过尝试,得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蔡觉民,杨立梅.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第7篇:律动音乐教学范文

关键词:体态运动;小学音乐教学;问题;分析;运用

在现代教育环境下,大多数家长已经意识到环境对于孩子的成长的重要作用。虽然每个人的音乐天赋是生来就有的,但是学习音乐的能力则主要依靠于后天的音乐学习。因此,作为小学音乐教师,必须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乐感以及相关的音乐知识。因为这一阶段,正是孩子学习音乐的启蒙阶段。而体态律动这种音乐学习方式,恰恰是培养学生感受音乐、理解音乐和创造性地表现音乐的一种良好途径,所以小学音乐教师应该注重体态律动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运用。

一、体态律动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运用的重要性

(一)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有一句话说的好:“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由此可见,兴趣对于学生学习的重要性,只有让学生发自内心的爱上它,喜欢他,学生才会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它。而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运用体态运动,恰恰能够激发学生对于音乐的学习兴趣。例如,我国大部分的小学音乐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过于注重对音乐知识的讲授,所采取的音乐讲课方法,也不过是由老师先做示范,进行演唱,然后带领学生一遍遍进行跟唱,最后全班学生进行合唱。在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下,学生很难产生学习音乐的热情和动力,甚至对于一遍遍的跟唱,觉得非常厌烦。但是如果针对此种情况,小学音乐教师选择体态律动的教学方式,教学效果就截然不同了,如学习小学人教版音乐教材四年级上册《赶海的小姑娘》一课时,教师将音乐和形体结合起来进行音乐讲授,会让小学音乐课堂的氛围变得宽松、活跃、有趣,学生对于音乐的兴趣也会增强。

(二)音乐知识形象化,减轻教学压力

在小学阶段,学生刚刚开始接触外面的世界,他们的求知欲和好奇心都很强,但是对于音乐中很多比较抽象的动作都无法进行更为透彻的理解,这为他们学习音乐知识带来了一定的困难。特别是音乐中的各种音调,只依靠教师的讲授是不够的。但是如果小学音乐教师在这个时候运用体态律动,就能够将音乐知识变得形象化,学生理解起来也比较容易,同时也减轻了音乐教师的教学压力。例如在小学音乐教学中,音乐教师可以将do、re、mi、fa、sol、la、si7个音调转化为几个肢体动作来代替,并且让学生在台上进行演示。通过具体的形象的肢体语言,学生能够更加容易地理解音乐知识。

二、体态律动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一)表现音乐节奏

在音乐中,节奏是其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我们通常喜欢用较快的节奏来表示高兴、快乐以及热烈。喜欢用缓慢的节奏来表示悲伤、难过和沉重。因此,在小学音乐教学中,音乐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去感受音乐的体态律动,掌握音乐节奏。例如在小学音乐人教版教材一年级上册《新年好》这一首歌曲时,音乐教师可以在学生听取完音乐之后,让其在课堂上较快的行走以及模拟拜年的动作,进而表现出音乐中快乐、高兴的情绪。而在学习小学音乐人教版教材四年级上册《大海啊,故乡》这一首歌曲时,可以通过一些比较舒缓的动作来表现对祖国母亲的真挚感情。除此之外,其指挥动作也同样是一种体态律动,如指挥一些情绪比较激昂或者愤怒的音乐时,指挥动作就比较大。而在指挥一些情感比较温柔和平静的音乐时,其指挥动作就比较舒缓。例如在对小学音乐人教版教材五年级下册《保卫黄河》这一歌曲进行指挥时,其指挥动作的幅度就比较大,因为这首歌曲,全篇音调都比较短促,节奏较快,充斥著振奋人心的音调以及响亮的战斗口号,它是一曲充满力量的爱国歌曲。而相应的在指挥《让我们荡起双桨》这一首歌曲时,其指挥动作的幅度就不会如同《保卫黄河》的指挥动作幅度一样了,它的指挥动作就会比较轻快、舒缓,因为这是一首划着小船尽情游玩、孩子们嬉耍玩闹心情无比愉悦的歌曲。

(二)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欣赏能力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尤其是在音乐欣赏这一部分,学生往往可以通过肢体语言来表达出对音乐的感受。例如,在表现高音时,音乐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运用体态律动,将身体稍微向上伸展。在表示中音时,知道学生将手平平放在胸前。在表示低音时,可以指导学生将身体稍微向下倾斜,手臂自然下垂,放在身体两侧。同时,还可以让学生体会到一首音乐歌曲中,节奏的快慢部分以及音调的相应变化。例如在欣赏小学音乐人教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牧民的一天》这一首歌曲时,音乐教师可以在音乐欣赏之后向学生提问,了解学生在音乐中听出了哪些内容?获得了怎样的感受?然后再指定学生扮演音乐中的音调,随着音调的变化,让学生灵活的变动身体动作。通过这样的体态律动教学,可以让学生更好的了解音乐,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

三、结论

总而言之,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运用体态律动教学所起到的教学效果是显而易见的。作为小学音乐教师,必须积极顺应新课改的教学要求,积极创新教学思维,将体态律动教学法充分的应用到小学音乐教学当中来。

参考文献:

[1]华蕾.让孩子们真正“动”起来——浅谈体态律动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的运用[J].画刊(学校艺术教育),2012,05:40-42.

第8篇:律动音乐教学范文

“体态律动”作为一种影响深远且行之有效教学方法,在我国音乐教育界已得到了较为普遍的认可,并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成果。然而,对于体态律动音乐教学活动中教师角色问题的研究至今仍然比较薄弱。本文试图对体态律动教学中教师的角色这一问题加以探讨,力图对音乐教学中更有效地实施体态律动教学有所帮助。

音乐教育中的体态律动教学法源自达尔克罗兹教学法,它由瑞士音乐家、音乐教育家爱弥儿・雅克・达尔克罗兹(Emile Jaques-Dalcroze,1865―1950)于1900年前后提出,包括体态律动、视唱练耳、即兴创作三个部分,其中,“体态律动”的思想贯穿其各个环节。达尔克罗兹认为,人是通过自身的运动将内心的情绪转译为音乐的,人体本身就是反应音乐、沟通情感的乐器。因此,对于音乐训练而言,只有耳朵、嗓音、手指的训练是不够的,必须包括体态、姿势及各种形体动作,在音乐中使学生通过身体姿势,即所谓“体态律动”,充分地体验音乐,提高对音乐的反应能力来发展其音乐才能。①其后,德国音乐教育家卡尔・奥尔夫(Carl Orff,1895―1982)受达尔克罗兹教学法的影响,在他提出的奥尔夫教学法中也包含了体态律动的因素,通过将朗诵和身体动作的节奏与乐器伴奏音型相结合,在节奏节拍的学习中调动身体,丰富学生对音乐的经验,优化学习效果。②

所谓体态律动音乐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就是指在体态律动音乐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具有的角色特征,它受体态律动音乐教学的特点及其教学规律的制约,音乐教师在体态律动音乐教学活动中的角色特征必须与之相符合,这与传统音乐教学中教师的角色不同。

运用体态律动教学法进行音乐教学,其最为突出的特点是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它打破了传统音乐教学中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的模式,将音乐作为活态事件使学生参与其中,更加凸显了音乐教育学科的教学内容――音乐是作为人类的一种有目的的实践活动。在体态律动教学中,非音乐操作行为的介入,使学生能以个人的动作和姿态感受并习得音乐,使音乐教学也不再局限于用耳朵聆听、嗓音歌唱、手指演奏的功用性教学,而是借助人的身体来实现对音乐艺术的感受、理解与表现,获得对音乐更加深层领悟,促进了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实现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更高目标。

事实上,对于音乐教师角色的问题已经引起了国内学者的关注。尽管有许多文章还是停留在诸如对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教学法授课方法实例,以及对奥尔夫教学法方法进行探讨的层面,但是,也有学者在其相关研究著述中意识到音乐教师角色的转变在音乐教学实践中的重要性,有的学者甚至明确地提出了音乐教师角色转变的问题。例如谢嘉幸先生曾就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出,中小学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将发生根本性的改变,教师将随着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而重建自己的教学方式。他立足于音乐教育对学生创造能力与健康人格培养的长远目标,提出教师角色的转变主要是教师从知识技能的传授者向音乐生活的指导者转变,将教学的重心由传统的向学生传授知识向促进其发展转变,将教与学的关系由传统的依赖教师的“教”向学生主动地“学”转变,师生关系由居高临下向相互平等转变,教学由模式化向个性化的转变。③虽然谢教授对于教师角色问题的思考是基于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即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兴趣,使其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并得到全面、自主、有个性的发展,但这对于我们探究体态律动音乐教学中教师角色问题的探讨是有所启发的。

在体态律动音乐教学的整个过程中,教师作为学生进行音乐活动的引导者的角色贯穿始终。体态律动教学的完整过程可分为学生对音乐的感知、理解与表现等不同的阶段。④这几个阶段的教学内容与任务各不同,因而,教师的教学活动也有不同的侧重。

首先,教师指导学生通过聆听来感受音乐,这是整个教学过程的起点。它是由作为听觉艺术的音乐自身的特殊性所决定的,只有通过聆听才能引起听者对音乐的共鸣,唤起对音乐的本能感受与想象。在这里聆听与传统音乐教学中不同,它不是为了对音乐进行单纯的欣赏,而是要把聆听与肢体动作结合起来以加深内心对音乐的感受和对音乐的印象,所以,教师在这个教学环节首先要找出音乐中具有典型意义的节奏,并启发和指导学生在音乐的伴随下,按照音乐的基本节奏组成各种体态律动的动作图形⑤,为下一个教学环节运用肢体动作来直观表现音乐做好准备。

然后,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肢体动作直观表现音乐。也就是运用身体的不同部位,以各种不同幅度的不同动作对音乐旋律的高低起伏、强弱变化、速度快慢、节奏舒缓做出反应,当然,更多的是通过肢体动作直观地表现音乐的节奏。在这一个教学环节,教师要指导学生倾听并判断音乐节奏的重音,进而启发他们用相应的肢体动作来加以表现,使学生在聆听音乐并运用身体的动作进行体验的同时,发现更多的肢体动作与音乐要素的关系,将音乐的节奏与身体的律动相互贯通,从而初步建立起音乐要素与身体动作的对应关系。

在音乐要素与身体动作对应关系建立之后,教师就要引导学生通过对肢体的动作与音乐要素之间关系的不断强化,使音乐要素与肢体动作之间的对应更为规律化,并有意识地借助不同的肢体动作来感知特定的音乐要素及其不同的组合,从而培养学生理解不同的音乐风格特征及其表现内涵的能力。这要求教师不仅要善于启发学生在运用不同的肢体动作表现相应的音乐要素,而且要引导他们逐步形成对不同音乐风格特征及其所表现的情绪之间的联系,从而使其培养起对音乐风格的感知力和理解力。

通过对体态律动音乐教学过程不同环节的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以及音乐教师在不同教学环节教学活动的特点进行分析可以看到,由于体态律动音乐教学更加注重对学生的情感表达、审美能力以及艺术创造培养,强调通过身体动作充分体验音乐,进而达到真正地认识、理解并掌握音乐的目的,音乐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必然要打破传统音乐教学中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的模式,教师不再仅仅是音乐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者,而成为整个教学活动的引导者。尽管由于这种教学方法强调学生借助身体的动作来感受音乐、表现音乐和理解音乐,而使得音乐教师不同环节的教学活动会有不同的侧重,但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始终处于主导地位。对于体态律动音乐教学中教师角色的正确认识与准确定位,将会有助于我们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清醒地认识教师的职责,充分发挥教师在各个教学环节中的作用,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既定的教育目标。

①[美]格雷珍・希尔尼穆斯・比尔《体验音乐――美国音乐教育理念与教学教案》,杨力译,人民音乐出版社2009年版,第104页。

②同①,第102页。

③谢嘉幸、郁文武《音乐教育与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196、197页。

④中央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编的《中央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硕士论文集》第二章《舞蹈律动与音乐教育》(张忻撰写)中,将体态律动音乐教学的过程划分为感受、感性的表现、理解与理性的表现四个阶段。

第9篇:律动音乐教学范文

一、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运用体态律动的作用

在小学低年段教学中运用体态律动的教学方式,可以将音乐与动作融合,以此来提高课堂效率。

1.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在传统教学中总是以“灌输式”的方法进行授课,使得本该是有趣的音乐课变得枯燥无味,不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而运用体态律动方法,可以使课堂变得更有趣味、更加活跃。小学生本就处在活泼好动的年龄段,比起让他们乖乖坐好听课,让他们动起来会让教学更加有效率。合理利用体态律动方法,为学生营造一个欢快愉悦的学习环境,使他们能够以最好的学习状态置身于课堂中,注意力能够集中,兴趣得以激发。

2. 使音乐教学生动化

小学生的心智尚不成熟,很多时候都跟不上成人的思维,很多知识他们都没有足够的能力理解。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音乐教学质量。但是利用体态律动教学方法,将抽象的音乐知识变得生动形象,以此大大改善这一现象。例如,教师可以把音调具体对应到不同的动作,让学生在熟悉动作之后,听到某个音调就做出相应的动作,这样既有趣又能使学生比较容易地理解音乐知识,以达到教学的目的。

二、小学音乐教学中体态律动的具体运用

运用体态律动的方法来教学可以在多个方面取得好的效果,教师可利用体态律动来辅助教学。

1. 培养学生节奏感

节奏是组成音乐的重要元素之一。一般来说,愉快的音乐,节奏比较快一些;悲伤的音乐,节奏比较慢一些。在低年段的教学中,节奏感的养成是必要部分。教师在课堂上,采用w态律动的教学方式,来促进学生节奏感的形成。 小学生在感情领悟和理解知识的能力上还比较欠缺,教师可以让学生跟着音乐,用拍手跺脚等方式表示不同的节拍,比如,弱拍拍拍手,强拍跺跺脚等;也可以在进入课堂之前,播放一些节奏轻松愉快的歌曲,让学生起立,随着音乐放松身体,跟随音乐自然律动,慢慢体会音乐的节奏的变化。通过这些动作,学生可以更好地放松,而且更形象地体会到节拍、节奏。

2. 培养学生音高音准

事实说明,音调也是表达情感的重要方式,音乐中不同的音调可以用不同的动作来展现。比如,用下蹲的动作来代表“do”音,用半蹲的方式来代表“re”音,用跳跃的动作来代表“mi”音等。让学生的身体重心随音调变高不断提高,使学生形象地体会到音调的变化。这样学生不仅可以愉快地度过一节课,还可以对高低音有更加深刻的了解。

3. 用律动表现音乐的主题

音乐中的速度经常与轻松、热情、活跃相关联。慢速会给人些庄重、沉痛、哀伤、宏伟的感觉,中速则给人豪放、柔情的感觉等。实际上,掌握音乐的律动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层地体会音乐表达的感情。低年段学生更加活泼,教师与之互动也更为配合。在这种情况下,使用体态律动教学方式,可以更好地让学生体会音乐的主题。

4. 激发学生的表演欲望

在音乐授课中,通过体态律动,能够使学生更好地表达情感。教师依据音乐内容,安排学生进行即兴表演,新奇的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表演欲望,提高他们的表演能力,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展示自己,用这种方式增加他们对音乐的热情和表演的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