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统计分析宏观经济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多元统计分析作为经典统计学发展中的重要分支,对社会宏观经济管理具有重要的作用,影响国民经济总体及其经济活动的状态。本文主要通过阐述多元经济分析方法的主要内容,探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在宏观经济中的应用状况。
关键词:
多元统计分析;宏观经济;应用探讨
统计学是一门收集、整理、归纳、描述、分析数据的学科。多元统计学作为经典统计学的一个重要分支,遵循了继承、发展的原则,在掌握统计学基本统计原理的同时,创造更多统计分析方法,使多元统计学合理应用到社会宏观经济的管理中,改善社会整体经济发展水平,促进国民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
一、多元统计分析方法的主要内容
随着社会科学技术水平的发展,统计学在应用数学知识的基础上,逐渐与计算机技术相融合,利用计算机快速、有效的应用能力,将统计学所涉及的领域扩大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影响社会经济水平的发展。多元统计分析作为一种综合的分析方法,拥有多种统计分析的方式。其中主要包括了判别分析、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对应分析、因子分析等统计分析的方式。判别分析,是多元统计分析中的主要分析方式。将多个不同的样本构造成为一个特别的函数,根据与样本相关联的量变的变化,判别分析出想要知道的未知函数属于哪一个所提供的样本。这种通过判断的方式寻找问题答案的分析过程就是判别分析。判别分析在社会中应用广泛,它涉及了医学、气象、图像识别等多种领域,用判别数据的方式促进社会的发展。
主成分分析,是一种归纳、整理、避免重复的分析方式。为了简化复杂的数据,将多个可变量综合整理为一个整体,应用新组合的无关变量群体替换原有的相关变量的群体,经过层层组合,将多个可变量因素归纳成为少数的主成分群体,通过少数群体所凸显的主要问题分析事物发展的主要矛盾,解决因多个相关变量互相干扰所带来的困扰。主成分分析适合解决综合性问题,将多个可变量数据组合成为一个综合的变量,逐层递减,逐渐减少可变量的数据,最终实现解决复杂问题的愿望。聚类分析,是一种较为直观的分析方式,根据它的名字我们就可以了解到,这是一种将同类属性的可变量因素综合在一起的统计分析方式,将相同类别、相同性质,可以互相关联的因素,合理的归纳在一起,这就是相互整合的聚类分析。聚类分析作为多元统计分析方式中的一种,应用图表合理的展示所要分析的数据,相比较经典统计学而言,聚类分析更为直观、具体。
二、多元统计分析在宏观经济中的应用实例
(一)判别分析在宏观经济中的应用判别分析,作为一种判断式的分析方式,在宏观经济中应用广泛。在医学领域、气象预报中,判别分析是一种主要的数据统计分析方式。1、判别分析在医学领域的应用案例判别分析对于医学领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下面将针对呼吸内科的应用案例,对判别分析的实际应用进行合理的解释。如果一个人的肺部产生阴影,那么可能产生的原因是肺癌、肺结核、乙肝、或者是肺气肿。在不知道具体患有什么病症的前提下,通过应用判别分析的分析方式,将多种可能含有的症状综合整理成为一个函数,然后通过患病者的患病状况,研究患病者是否含有咳嗽、咳血、发烧、体重减轻等症状,将患病者的患病状况视为一种可变的因变量,通过对因变量的统计分析,研究患病者患有哪一种肺部的疾病。通过这种判别式的数据统计分析方式,可以合理的分析出患病者属于哪一类的病症结果,通过对于因变量的分析,将患者想要了解的未知问题对应的寻找已知的答案,为医护人员以及病症患者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这种判别分析的方式,可以提高医护人员解决病症患者医疗问题的速度,为医疗事业提供及时有效的解决方案,使真正患有疾病的人员可以在最佳的治疗时间进行医治,以延长患者的生命,再次用宝贵的生命为社会的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使仅仅患有肺气肿的人员,可以以最快的时间排除自己可能患有癌症或传染性疾病的可能性,为患者以及患者家人带来一份安心。判别分析对于医疗事业的影响深远,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通过判别分析可以提高医疗诊断的效率,用最快的时间诊断出患者的病情,为医疗患者提供最佳的治疗时间,促进中国医疗事业的发展。2、判别分析在气象预报领域的应用案例在气象事业中,可以通过提供多种可知的样本,例如阴天、雨天、晴天、多云、雾霾天等多种可能出现的天气样本,将多种天气汇集成的样本制作成为一个总体的函数,根据气象台所侦察到的多种数据进行合理有效的分析,对应的放置在已经知道的样本中,选择最适合的样本作为想要了解的未知函数,在判别分析的判定下,我们可以将所有的天气状态进行整理,根据气象观测中显示的风力情况,云层厚度等所有可变因素,预判未来几天的天气情况,为未来生活的出行条件提供便利的因素。判别分析对于日常生活的影响十分的深远,它在方便人们生活的同时,改善了人们的生活状态,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二)聚类分析在宏观经济中的应用聚类分析在宏观经济中的应用范围也是十分的广泛的,在社会生活的多种领域中都存在聚类分析的统计分析方式。聚类分析,在宏观经济中的应用直接影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它不仅对中国经济的变化有着重要的影响,对于中国灾害的预报,聚类分析也同样产生重要的作用,在预报洪水、地震、暴雨等自然灾害中,聚类分析的效果要比其他的统计分析效果好很多。作为多元统计分析方式中的一种统计方式,相对于其他的统计数据分析而言,聚类分析可以通过图表的展示,更为直观、明朗的呈现数据的变化过程。1、聚类分析对于城市居民生活状态的分析应用案例对于我国各个省份的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状况,可以根据聚类分析的方式进行整理、归纳、分析。通过聚类分析的方式,可以首先将中国各个省份的城市居民生活状态绘制成为一个图标,将省份的名称以及城市居民的住房建筑物投资、人均收入水平、人均消费水平、城市就业人数等多种与城市居民经济水平相关联的可变量数据显示在图标中。可变量数据经过整理后,再次简化数据,将数据进行标准化的处理,使数据的图表呈现方式更加直观。经过合理整理后,用聚类分析的统计分析方式,将相关联的样本进行分类,将中国各个省份分成不同的类别。通过聚类分析的方式,可以直观、清楚的将中国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以图表的方式呈现出来,方便国家在宏观经济中对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进行宏观调控,使中国城市居民的生活可以得以改善、提高。宏观经济,是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水平及经济运营状态,国家对于宏观经济的掌控及其调整,直接影响着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多元统计分析作为一种统计、分析数据的方式,可以根据过去原有的陈旧数据,进行归纳、整理、分析,从现有的数据中,分析未来数据的变化过程,通过对于数据的掌握情况,可以改善社会中多种领域范围的发展状况。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由经典统计分析分支出来的多元统计分析方式也在不断的改善、提高。经过时间与实践的探索,多元统计分析衍生出主成分分析方式、聚类分析方式、判别分析方式、对应分析方式等多种分析方式,这些统计分析方式涉及了社会各个领域的发展变化,在宏观经济的应用中影响着社会中医学、科技、农业、电子科技等行业的发展状况,对社会的总体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精确的数据分析,多元统计分析方式满足社会发展中的多种发展需求,促进社会国民经济总体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朱小梅.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在宏观经济分析中的应用[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20):5-6
[2]刘君一.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在宏观经济分析中的运用[J].时代金融(中旬),2015,(7):168
关键词:GIS;普查;宏观经济统计;系统分析
我国对于普查和宏观经济统计等一向都是十分重视,相关部门和单位需要对这种基础性的信息资源进行认真的对待和处理。随着我国经济与人口的不断增长,所需要统计的信息数量也在呈现指数增长的趋势,所以需要引入更加系统的统计方法,才能对如此海量的信息科学资源进行有效归纳整理,并加以科学利用,最终成为相关部门对发展路线与决策制订的重要依据和参考。GIS的统计系统作为IT技术领域高速发展的产物,已经在各行各业的统计方面崭露头角。GIS拥有灵活多变的特性,综合了数据挖掘和统计分析等多重功能,效率极高的同时又能充分的实现普查与统计分析的目的。
1统计行业的GlS分析
1.1 GIS的含义探究
GIS的意思是地理信息系统,其具有管理、显示与采集分析等多重功能应用,可以实现对大量数据及时有效的分析和处理。GIS已经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历程,目前已经趋向于成熟,被大量地应用于了各方各面,包括公共管理、环境评估、交通安全、资源调查等,已经成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多元化的系统。
1.2 GIS的发展现状
GIS由于自身具有的多重优越性和先进性等原因,所以得到了很多国家与组织的高度重视。美国最早的对GIS展开了深入的钻研,并成功的将其应用到自身的统计管理系统之中。很快,欧洲等国也基于GIS研发出了适合自身国情与条件的统计系统,将GIS广泛的应用在了地理信息的采集、数据处理、统计等各个阶段。如今,越来越多的国家和组织投身到了GIS的统计研究当中。
在我国,GIS也已经逐渐的开始起步,统计部门与单位已经积极的将GIS引入到自身对统计的工作当中。在新世纪的初期阶段,国家统计部门就已经根据GIS建立了符合我国国情的人口普查地理信息系统。
2 GlS设计研究
想要集成普查与宏观经济统计数据,就需要将GIS进行各级行政区的划分,将所划分的单元为核心进行逐一统计归纳,并最终实现跨门类的数据集成。利用GIS特有的数据查询、空间定位与数据分析等功能特性,可以快速的提供辅的决策信息,及时有效的进行信息的共享与反馈,大幅度提升效率的同时还能更加及时的将统计数据进行,将统计服务做到更加的直观与透明。
如今的我国统计业务都是以行政区为单位进行划分的,最小的单位都是居委会,但普查所要求的最小单元则是小区,所以我国的统计业务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和改革,必须要尽快的在如今行政区为单元划分的体系基础上在进行细分,建立更加标准统一的统计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平台,这就需要GIS的积极引入。
2.1元数据库的建立
在普查和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过程中,统计的数据往往具有多维度、分布式、多变性和异构存储等多重的特征,根据不同的特征还要进行不同样式的数据库分散处理,同时还要依托于不同的部门单位和不同的行政地区,从而形成了多源异构的数据整合问题。统计部门往往在对人口、农业和经济等方面进行普查的过程中,会出现时间跨度大和采集系统不相同等问题,所以导致其的指标体系也会发生很大的变化。想要对这些方面的数据进行统计就需要考虑到其的指标系统、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等属性,并构建出相应的分析图来进行充分的考虑。
元数据库的基本思想就是在所收集归纳到的底层基础数据库之上加入元数据层,然后将相应的地名、统计与信息等数据库加上用户的信息,再通过元数据控制对数据进行转换,得到相应的信息元数据,在根据这些元数据进行有机的集合。
2.2数据分析的深刻挖掘
GIS中的统计系统设计的一个关键的步骤就是对数据的深刻挖掘与分析,需要坚持的以设计目标为数据的中心,通过一系列相关的算法进行计算编程。后期再通过对数据进行数次的分析与编辑总结,利用多重的分析方法对用户所需要的数据进行深度的挖掘和分析,并最终利用模块的方式进行输出和展示。
3区域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系统
区域宏观经济往往具有区域性和不平衡性等多重特点,应用GIS系统方法可以根据区域的实际构建与客观规律进行科学合理的分配,从而有效的促进各个部门之间有效的分工协作,并最终达成区域经济的高效发展和资源的合理分配。
在标准规范的运行体系之下,统计元数据需要利用先进的分析方法,对GIS所形成的数据进行采集与展示,根据不同的系统与数据进行功能维护。GIS模块实现了地理空间数据的统计、编辑与管理等功能,在系统中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其需要与其他的系统模块进行区分与独立,要深度分析数据模块,为GIS模块进行单独的对待。要为GIS创造出独立的输入与统计条件,根据不同的地理信息进行归纳与输入,尽可能的将数据进行直接的输入与输出,为分析所得到的结果创造空间展示平台。
GIS模块在数据查询模块中起到的是辅助作用,其可以利用自身灵活的空间特点进行数据的统计与查询等功能。还可以通过关键字等对地理要素信息进行搜索查询,进行精确定位或者是模糊定位;还可以根据所选择的图层,对封闭区域进行选取,按照GIS所划分的不同行政区对所需要求值的消费、单位、人口、投资等各方各面进行数据的收集与查询的汇总。
数据经过了收集与归纳后,需要集中的输入数据分析模块进行处理,根据不同的分析需求,可以对不同层次的数据进行不同方面的处理,从而对所需要处理的信息进行深度的挖掘和分析。在数据编辑展现模块,对目标的数据进行复制、调整等操作,利用软件生成诸如条形图、饼图或折线图等统计图表,实现统计数据的最终汇总。
关键词:合同信用;工商行政管理;合同监督管理;职责;法理
正文
市场经济的本质是契约经济,合同关系是契约经济最基本的法律关系,合同信用是社会诚信建设的重要基石。我国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在履行合同监督管理职责中,从规范行业合同行为到维护市场交易秩序,从促进企业发展到服务新农村建设,合同监督管理岗位上的工商人与时俱进,走在了新时代行政执法队伍的前列。在当前建设法治政府、服务政府的新形势下,合同监管执法工作具有得天独厚的理论基础和潜在价值。
一、合同监管工作的法理基础
1.“契约自由原则”的变迁,开创了合同监管工作的发展空间
“契约自由原则”(Freedom of Contract)即“合同自由原则”,是指当事人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自由地决定是否订立合同,决定合同的内容以及合同的形式等。此原则与所有权绝对原则、过失责任原则共同构成了近代社会中商品自由交换的基本保障。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高度发展,过分地强调尊重个人意志,会造成垄断行业对社会的支配。出现了拥有资源优势、信息优势、技术优势的一方,利用合同对弱势的另一方予以侵害的现象。合同参与方的平等地位,“合同自由原则”这一赖以建立的基础,已从根本上受到动摇,因此,对于契约自由原则的反省和批判也日益强烈,运用公平正义这一基本法律价值观对合同行为进行限制,显得势在必行。
《合同法》规定:“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和其他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依据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对利用合同危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的违法行为,负责监督处理。”工商部门利用自身监管地位的超然性,开展合同行政指导和监督查处合同违法行为,避免一方自由的滥用而对他方自由的践踏。这一职责正是消除自由的绝对性,使平等、公正与自由有机结合起来,确保整个社会的合同行为在诚实守信的原则下运行。
2.“契约信守精神”的传承,奠定了合同监管工作的理论基础
一言九鼎、一诺千金、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这些载负着历史文化的成语,都在传递着中国古代仁人君子坚守着的一个信念“守信”。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从另一个角度阐释了“守信”的意义:人人生而自由,但却无往而不在枷锁之中。在现代社会,人一出生,各种各样的规则就会对他产生效力。我们的社会之所以需要这么多的规则,原因就在于规则作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在为社会提供良好秩序的同时,还在总体上降低了治理社会的成本。规则的有效实施离不开规则的强制作用,但也不能仅依赖强制作用。理想的状态是,每位公民都养成一种很强的规则意识,让依照规则办事成为一种习惯。这就是契约精神。
中国古人的君子之风,法国思想家的启蒙之声,“穿越”到二十一世纪的今天,这种“守信”精神在履行合同监管职责的工商人身上得以传承。一方面是针对自己而言,要求自己严守职责、公正执法、倾心服务,是为律己;另一方面是针对服务对象而言,要求他们“守合同重信用”,是为律人。
(1)用“合同文本工程”夯实合同履约的基础。
合同示范文本,是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单独制定或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与其他有关主管部门联合制定,经过长期实践、反复调研、评审、正式规定后再予以公布,具有合法性、公平性和完整性,是从交易的源头上规范合同行为,有着较高的社会效益。目前,除国家工商总局制定的合同示范文本以外,各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根据本地经济发展的情况,从“政府关心的难点问题,老百姓关心的热点问题”入手,通过制定和宣传推广各类合同示范文本,解决老百姓消费领域的难题,行业涉及房地产转让、旅游、装潢、物业管理等,从而有利地保护了广大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2)用“守合同重信用”活动打造合同诚信的表率。
开展“守合同重信用”活动,是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根据我国《民法通则》和《合同法》中规定的诚实信用原则,依据企业合同履约的客观记录,经过严格评价、对合同履约信用程度达到规定标准的企业,向全社会予以公示,是弘扬企业诚信守约行为,促进全社会良好信用观念的形成,推动社会信用机制建立的一项重要措施。全国“守合同重信用”活动已开展20多年,在企业界形成了浓厚的氛围,“守合同重信用”企业的社会公信力和市场含金量越来越高,各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以“守合同重信用”活动为平台,改进工作方式,激励企业信守合同,诚实履约,做诚实守信的表率。
二、合同监管工作的法理价值分析
1.监管工作长效化,实现公平正义的法律价值
公平和正义是法律的精神和灵魂,是执法者应当始终奉行的核心价值观。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在订立和履行合同配置资源的同时,市场的盲目性、无序性也相伴而生,具体表现为:合同欺诈等损害国家利益、公共利益的违法行为屡禁不止;“霸王条款”等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行为层出不穷;因当事人合同责任意识缺失导致的恶意违约行为屡见不鲜。因此,迫切需要强化合同监督管理。工商部门在推广合同示范文本、调解合同争议的同时,依法严厉查处合同违法行为,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手段。
合同监管工作秉承公平正义的理念,以求权利义务相统一以及合同双方的利益平衡,并最终实现实质意义上的公平与社会正义。
2.监管方式多样化,实现刚柔并济的监管价值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也是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提高监管执法效能、提升服务发展水平推进自身改革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过去的30年,工商行政执法过多地采取了刚性手段,为改变群众心中“不是收费就是处罚”的形象,各级工商部门适时提出了“创新工作方式、服务经济发展”的理念,以动产抵押、订单农业、企业信用管理为重点,坚持依法行政、普法宣传、指导帮扶多管齐下。
推进“订单农业”,服务“三农”发展;拓展服务平台,帮助企业破解融资难题;注重培育引导,加强企业信用管理等柔性合同监管新方式,有效地弥补了刚性执法的盲点,最终达到市场秩序诚信稳定的监管目标。
3.执法办案专业化,实现和谐安定的社会价值
法的和谐价值表现在:通过协调和化解不同的利益,来缓和矛盾、化解矛盾;通过协调同一主体内部或不同主体之间的自由与纪律、公平与效率、发展与稳定等诸多方面的关系,来促进和谐。发挥法的和谐价值,要求在司法、执法中严格依法办事,在法律规定的方向和限度内,允许必要地自由裁量,加强法律监督。
据有关部门统计,中国每年众多的合同纠纷已经给仲裁和诉讼机制带来了巨大压力,高昂的诉讼成本、困难重重的举证程序,普通消费者的合同纠纷甚至无法得到解决,从而给社会稳定带来了潜在的威胁。工商合同监管部门积极探索运用行政手段指导和介入民事法律关系的长效机制,完善监管,制度治本。制定合同示范文本正是发挥行政力量的灵活性与主动性,从合同关系的源头进行治理。通过规范、正义、公平的条款降低出现合同纠纷的机率,进而降低整个社会合同管理的成本,促使合同运行环境更加和谐。
在合同争议进入诉讼或者仲裁程序之前,合同双方当事人自愿的情况下,工商部门依据《合同争议行政调解办法》组织开展合同争议行政调解工作,对合同争议情况进行调查了解,并制定《合同争议调解书》,经合同争议双方签订生效。需要履行权利与义务的,工商部门将监督签订双方履行约定,使由合同争议引发的矛盾及时化解,从而促进人们之间的和谐、促进社会的和谐。
三、以法理为视觉,探索合同监管工作的路径
当前,全球经济复苏依然面临严峻挑战,在保持经济增长的同时,各个国家都面临进一步提高经济发展水平、改善民生的艰巨任务,在经济转型和改革方面仍面临挑战。工商部门作为主管市场监督管理的行政执法机关,急需要在执法中以经济自由与经济秩序的统一和谐作为价值追求的目标。当代中国又是一个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东方大国,法制现代化的任务十分艰巨。这就需要一个充分行使公共职能的强大国家的存在,需要依靠一个现代的、理性的、法制化的政治架构来推动法制的转型,需要各级行政机关自觉地担负起正确引导法律发展走向的时代责任。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国家工商总局党组书记、局长周伯华同志审时度势提出了“五个更加”,既是重大的理论问题,又是重大的实践问题。“更加自觉服务经济发展”是根本任务,“更加高效加强市场监管”是职能所在,“更加有为强化消费维权”是民生所系,“更加努力推进依法行政”是必然要求,“更加严格锻炼干部队伍”是基本保证。“五个更加”的灵魂是服务,要义是发展,它要求我们牢固树立为民理念,切实增强服务意识、责任意识、创新意识、效能意识和协调意识,延伸职能不犹豫,挖掘潜力不懈怠,拓展服务不停步,不断提高服务的效能、服务的层次和服务的水平。
1.增强服务意识,,更加自觉服务经济发展
在工作中牢记“服务”宗旨,摆正位置,增强服务意识。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把管理寓于服务之中,把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作为工商行政管理工作的首要任务,把群众满意与否作为检验自己工作的重要标准,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要始终牢记我们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无论是监管还是执法,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保护人民的利益,更加自觉地运用工商监管执法权力为人民做事、谋利,使人民切身感受到工商人的存在、工商人的价值。
以人为本、真情为民,把提升服务质量与维权维稳促经济发展有机结合。一是提升服务层次,由热情服务向效率服务转变,及时预见预测在服务经济发展中可能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注重提高服务工作的超前性,提前介入研究,及早应对。二是提升服务方式,由现场服务向网上服务转变。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强与社会公众交流和互动,全面提高办事效率。三是提升服务举措,由政策优惠向机制创新转变。在工作中倡导简化环节、提高效率,积极探索,大胆尝试,确保成效。
2.增强责任意识,更加高效加强市场监管
增强责任意识,就要“在其位,谋其政;行其权,尽其职”。在实际工作中,就要努力做到:明确职责之所在,守土有责,胸中有数,尽心竭力把职责范围内的事情完成好。把责任意识贯穿于监管工作的每一个环节,促进工商职能有效发挥,树立红盾队伍崭新的风貌。
维护稳定,促进和谐,把加强工商责任与强化市场监管有机结合。坚持站在主动服务、解难帮困、利民惠企的角度,始终着眼“群众得实惠”这一根本目标,全力做好助企融资、合同帮农、红盾护农、整治合同违法行为等合同监管服务工作。牢固树立执法是手段、规范是目的的理念,在严格执法中更加注重抓治本、抓规范、抓信用建设。努力为企业、群众解烦事难事,办实事好事,取得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际效果,赢得广大经营者与消费者的信赖与支持。
3.增强创新意识,更加有为强化消费维权
首先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监管理念。要调解好心态,把自己从狭隘的思想笼子里解放出来,不能死守老一套,沉迷在过去的“经验主义”格局中。把上级部署与本地具体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其次是创新工作方式,积极主动作为。公开监管执法的内容、依据、程序、标准和服务承诺,对违反承诺规定的严肃处理。不能仅满足于会议部署和一般号召,要注重实效,提高工作效率,做到快想、快干、快出成效。
立足职能,开拓创新,把创新监管机制与强化消费维权有机结合。适应市场经济秩序不断完善、不断健全、不断规范运作的新形势,努力在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和法治化上下功夫,做到高效率、高质量、高水平监管。一是不断拓宽监管领域,坚持实体市场与虚拟市场监管并重、低端市场与高端市场监管并重,不断拓展对新兴行业、新兴领域、新型业态、新型市场的监管;二是将突击式、运动式的监管向长效、规范的监管转变,将事中监管、事后处理向事前规范指导、预警防范转变,探索建立依法、科学、高效的长效监管机制,做好保护消费权益、提振消费信心、释放消费潜力、升级消费结构等工作,努力把消费过程中的矛盾解决好,为社会和谐奠定重要基础。
4.增强效能意识,更加努力推进依法行政
市场经济的发育与成熟,效能政府与法治政府的提倡,一方面要求工商部门改变以往那种单一的以强制为特征的行为方式,而更多地采用非权力性行政,借助柔性管理的方法,努力提高行政效能。另一方面要求工商部门努力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完善法治工商建设。工商部门作为政府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监管的行政执法部门,努力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完善法治工商建设,是职责要求所在。更加努力推进依法行政,就是要转变执法理念,坚持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创新执法方式,提高执法科技手段,强化执法监督。更加努力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完善法治工商建设,要加快完善工商行政管理法律法规,切实加强执法监督,大力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创新执法机制。
求真务实、精益求精,把高效行政与建设法治工商相结合。各业务部门分步推进,在严格依法履职尽责中落实法治工商建设长效机制。一是法制部门积极协调,对法治工商建设加强指导,进一步修改完善行政执法评议标准,扎实做好规范性文件的审查和清理工作;建立诉讼与行政调解对接机制,提高行政调解、化解矛盾纠纷的效率,确保履行职责不越位、不缺位。二是大力提高行政执法透明度,推进阳光执法、和谐执法,通过上网络、上媒体、上墙面、上手册等多种形式,向社会公开公示执法权职的清单目录和办事流程。做到案情公开、调查过程公开、处罚结果公开,并通过案后逐一回访,实现行政执法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和谐统一。
5.增强协调意识,更加严格锻炼工商队伍
一方面,工商行政管理工作较为复杂,涉及面比较广泛,经常会因为各职能交叉部门的多头管理,给工商监管工作带来诸多不便,这就需要协调与外部环境的关系,增强本行政系统的适应力、创新力,形成多部门联动执法、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另一方面,协调内部纵横向的关系,以增强本行政系统的协作力、整合力。系统内部上下级之间、各部门之间形成整体的“合力”,为开展各项工作扫清障碍,以提高工作效率。
立足岗位,学以致用,把工商主体工作与建设工商队伍有机结合。广大工商行政管理干部就需要认真学习国家工商总局制定的《工商行政管理人员职业道德规范》(以下简称《规范》),在潜移默化中加深对《规范》的理解,真正把《规范》的基本要求转化为自觉行为,切实增强服务科学发展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为推动工商行政管理事业改革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进而进一步提升队伍素质,推动“政治上过硬、业务上过硬、作风上过硬”的干部队伍建设不断向更高水平迈进。
当前,我国既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又处于社会矛盾凸显期,社会管理任务更加艰巨繁重,社会管理的重点在基层,难点在基层,出路也在基层。在目前政府维护市场秩序的职能部门中,工商部门是唯一能把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的触角延伸到乡镇基层中的部门,是唯一能够进行市场主体准入、交易、竞争、退出全程监管的综合执法部门。从此项意义上说,各级工商部门具有与众不同的组织体系和职能优势,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上大有可为。工商部门的红盾卫士顺应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趋势,不断探索拓宽合同监管新领域,关注民生多角度多渠道为消费者维权,必将为创新监管手段、提升监管水平、建设服务型政府作出有益的实践。
参考文献:
[1]瞿常奇,陈勇.构建合同文本体系,促进企业信用建设[N].中国工商管理研究,2008,(9).
[2]高玉兰. 合同示范文本的法律认识[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4).
[3]孙云龙. 加强合同监督管理应注意五个转变[N].中国工商管理研究,2000,(9).
[4]金国坤. 行政权限争议的法制化解决途径探究[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8,(2).
[5]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M].邓正来,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368.
一、国库收支统计分析工作的现状
1、有关部门对国库收支统计认识不到位,数据的权威性不强。
长期以来,政府部门形成了重财政收支,轻国库统计的观念,在进行管理和决策时,一般以财政、税务机关的报表数据为依据,很少重视国库收支统计。在人民银行内部,国库统计只追求帐平表对,有的业务人员为了统计表平衡,随意更改统计数据,上级国库对下级上报的统计数据,也只停留在监督检查平衡关系是否正确这个较低的水平上。
2、国库收支统计与财政部门报表不一致,数据失真严重。
按常理来讲,国库收支统计应当与财政预算会计出具的会计报表数据一致,但是,实际工作中,无论是收入还是支出,无论是大项还是小项,甚至在决算日,都存在许多的不一致。国库收支统计,是以国库会计核算为基础编制,应当严格遵守会计年度和月度规则,但是,许多基层国库经常提前编制统计报表,并要求财政、税务机关和国库经收处提前结束库款收支,使各有关部门形成大量未达帐项,造成国库收支统计数据不全。另一方面,由于财政与国库核算及统计口径不一致,部分不属于收入和支出的业务,国库核算系统将其纳入收支核算,形成了财政与国库统计数据的偏差。
3、国库收支统计报表利用效率不高。
目前国库收支统计报表,大多往返于上下级国库之间,对外利用极为有限。政府决策一般采用财政部门的数据,虽然近年来有与财政、税务对帐制度,但是,由于财政和国库统计口径存在差异,许多款项连大致相符也难以做到。
4、国库统计分析2.0版中存在的问题。
生成的统计报表,不反映本期发生额,只有年累计数,不便于随时掌握进度和进行比较分析;在会计核算系统中做表内科目转帐时,系统无法自动采集相关数据,只能通过修改一般预算调拨支出的金额;相关信息数据库利用率低下,系统构建的宏观经济、金融信贷、金融现金、企业监测等相关数据库,由于数据采集渠道不畅,当期数据不能及时入库,所以多数成了空框架,其价值没有得到充分体现。
二、加强国库收支统计分析工作的必要性
近年来,财政、税务及金融体制均发生了巨大变化,国库业务量也随之成倍增加,作为预算资金收入、支出的统计机关,不但与财政、税务有着密切关系,而且与企业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国库资金是人民银行信贷资金的重要来源,是基础货币的重要组成部分,货币政策的制定必须研究财政政策、税收政策和国家信用的变化情况,这就客观上要求国库必须研究财政收支变化情况及发展趋势对经济、金融运行的影响。因此,对国库资金进行统计分析是非常必要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有利于各级领导和财政机关及时掌握预算收支执行情况,制定有效的财政政策
国库预算收支统计报表上的数字,真实地反映了社会生产各部门生产劳动的成果和各项事业的资金需求及发展变化情况,体现着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首先通过对税收入库情况的分析,可以了解国民经济各部门生产、销售情况和税收政策执行情况,还可以掌握税收入库的进度,预算完成情况等。其次通过对库款支拨的分析,可以反映财政政策执行情况,掌握财政资金的流向,监督财政资金的使用情况。再次是通过对财政收支结构的分析、趋势分析,可以为党政领导机关和财税部门随时掌握情况,以便加强和改进预算管理,为制定宏观经济政策提供依据。
(二)有利于中央银行制定正确的货币政策和措施,提高宏观调控能力
国库资金是中央银行信贷资金的重要来源,因此它的增减变化情况对于中央银行综合信贷计划的完成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中央银行要行使其宏观调控的职能,有力的调节国民经济,必须制定正确的货币信贷政策,而制定这一政策,仅仅依靠银行信贷收支情况是不够的,还必须研究财政收支情况,只有这样,中央银行制定金融政策和进行宏观调控才有可靠的依据。
(三)有利于加强国库监管工作,保证国库资金的安全
通过对财政预算收支数据的具体分析,可以及时发现国库资金存在的问题,例如通过对库款支拨的分析,可以监督财政部门的拨款情况,是否超计划、超预算;对预算收入退库情况的分析,可以发现退库是否符合财政、税收政策,有无文件依据,手续是否齐全,监督财政资金的出口,便于采取有力措施,防范和化解风险。
三、改进国库统计分析工作的设想
构建央行国库统计分析指标体系,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制定与协调提供有益参考。人行国
库的服务职能不仅体现在核算上,而且还体现在对人行国库数据的分析上。
1、准确定位。国库统计分析和调研工作应结合各级国库的实情和特点,我们现在的国库统计分析实际上是财政、税务、统计部门分析材料的综合和翻版。国库统计分析应准确及时反应国库资金全貌,分析特点,反映问题,提出建议,从国库角度反映、探讨财政、货币、信贷政策的执行状况以及改革中存在问题,切实提高人行国库服务质量和水平,为政府、人行宏观决策提供参考意见。
2、构建国库统计分析指标体系。应根据国库统计分析、资金监管的特点,设计一套统一、易于操作的国库统计分析程序,建立相应的模型,这对于提高统计分析的及时性、准确性和可比性具有积极意义。可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结合新的国库统计分析程序,与会计核算程序实现动态的横向、纵向联网,一旦需要可以随时自动采集数据,自动分析,从而及时发现、解决问题,提高统计分析工作效率。
3、加强与财政、税务、统计等部门的协调、配合。国库工作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如果“单枪匹马”进行分析、调研,工作难以深入和取得实效,得出的结论出难以准确和全面。应加强各有关部门之间协作,做到信息共享,减少重复劳动,避免以偏概全,确保分析、调研工作上档次上水平,以达到反应情况、解决问题的目的。
4、加强国库信息管理。制定和规范信息的采集、整理、的制度和程序。新的统计分析系统启用后,国库将面临如何采集信息,如何有效提取国库资金流量信息,如宏观经济科目、企业监测科目、金融现金科目、金融信贷科目数据的采集就有一定的困难,需要有一套完整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制度和程序,来保证数据的采集,为有效的预测和防范银行的流动性风险提供支持。
关键词:会计核算;统计核算;协调;会计统计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09)023(c)--0077--02
国民经济核算是把国民经济作为整体,利用会计与统计相结合的方法对社会经济运行过程中的数量关系进行系统、完整、统一的核算,它是宏观经济信息系统的核心,是进行宏观经济管理和决策的基础。要建立市场经济下新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关键是要解决好会计、统计核算的协调统一问题。新时期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已经初步建立,并逐步完善。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两大组成部分会计核算和统计核算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实现两者一体化的呼声渐强。但一直以来,在实际工作中这两种核算体系之间不协调和各自为政的状况使得资源不能共享,无论会计核算还是统计核算不能发挥应有作用,造成了企业经营管理的诸多不便。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与完善需要统计核算与会计核算的一体化。笔者将从两者的现状出发,探析统计会计―体化的途径,提出合理建议。
一、统计核算工作与会计核算工作各自的特点
(一)统计核算工作的特点。统计核算是通过对经营活动各种数量关系的研究,对客观现象的大量调查和统计,运用科学的方法掌握事物的总体特征,推算事物发展的总体概貌,揭示经济活动的本质和规律。其特点是:1 在统计对象上。统计核算的对象是宏观经济活动既包括实物核算也包括资金核算,从总体、宏观的角度来观察现象的资金运动以及实物运动、技术经济、人、财、物资源、社会政治环境等,并运用统计指标对各种总体、宏观的经济活动的某一方面或其规模、速度、效率等进行反映、评价,为各种总体、宏观经济分析、政策制定服务。2 在核算原则上。统计核算则是按生产原则以及权责发生制原则核算劳动消耗量,除了按货币为计量单位外,还要以劳动消耗量、实物消耗量为计量单位,从实物和价值两种形态上评价经营活动过程及成果。
(二)会计核算工作的特点。会计核算是指会计人员根据会计事项,将发生的每笔经济业务,取得或编制会计凭证,并将其数据采用记帐方式记入有关帐簿,定期根据帐簿编制会计报表。其特点是:1 在核算口径上、价格上,以实际价格为表示。会计核算的销售收入是以取得价款或索取价款的凭证为依据,并以实际价格为标示。对未出售的商品,会计核算按成本计算。2 在核算对象上,以微观的经济业务为对象。会计核算以微观的经济业务为对象,着重于经营活动过程中资金运动的财务状况,并通过会计报表为公众提供其资金运作情况。其目的是准确、及时、完整地记载经营活动的结果,分析检查、监督财务计划执行情况以及资金运转情况。3 在核算原则上。会计核算按权责发生制原则计算经营活动的结果,并以货币为计量单位,以价值形式反映经营活动过程和成果。以及按照支出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JI生支出原则。
二、统计核算、会计核算工作现状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统计核算工作与会计核算工作自成体系,造成数据不一,多重复劳动,各自的效能得不到更好的发挥,进而影响到企业经济核算和管理。两者不协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会计与统计各自为政,缺少信息沟通。因会计核算工作与统计核算工作的职责的差异、体系的不同。双方都使用自己的一套计量方法和指标体系进行收集、整理、汇总数据。会计工作的性质要求数据信息具有可信性、准确性。因而会计人员轻易不会采纳其他渠道的统计信息,使财务运行状况成为纯数据表,以致缺乏可比性。现行的统计工作隶属于国家统计局管理,会计工作隶属于财政部门,各部门往往站在自己的立场,根据自身的工作需要进行相应核算,造成核算指标口径不一致。部门之间的利益也会限制相互之间的协调统一,并最终影响到核算信息的沟通与传递。2 会计核算与统计核算工作方法的差异对协调性有影响。在会计核算与统计核算的工作原则上,会计核算按责权发生制原则即应计制或应收应付制原则以收入和费用的归属期为基础认定生产和经营的最终结果。统计核算是按生产原则和责权发生原则来计算和评价生产经营成果并核算劳动费用。如在计算生产经营成果时,会计核算是按实际销售价格进行计算的,而统计核算则是按现行价格计算;统计核算对本期生产未出售产品,按出厂价计算,会计核算则按成本价计算。统计核算对本期生产但未销售的产品、自制设备、大修理作业、定货者来料加工的原料价值都计算产值,而会计核算则不将其作为销售收入。在会计、统计在核算的方法上,会计核算是通过设置科目,填制审核会计凭证,采取复式记账的方式,对每一项业务加以登记、分类并进行成本核算。统计核算则是对经营活动通过大量观察,运用分组法、综合指标法、动态数列分析法、统计指数法等来推断事物总体特征及发展的总体趋势,进而揭示经济活动的本质和规律。国民经济核算采用的复式记账法和账户体系都是微观会计的方法。3 缺少会计、统计核算的复合型人才。。目前大部分基层会计人员缺乏统计知识、统计的综合能力,提供的财务分析报告停留在简单的算术计算上,缺乏深度性、系统性和有效性。无法将统计分析手段运用于财务分析报告之中以提供市场风险、财务风险、收益风险等指标分析和作出财务预测、决策。同时基层统计人员对会计认识还停留在传统的会计职能上,不了解账户内涵,无法将会计资料汇总成为可用的统计指标,造成基层大量的信息资源流失,也造成人力物力的重复浪费。复合型人才的缺乏也给会计、统计的协调统一带来了难度。
三、协调会计核算与统计核算的途径和建议
1 健全人才培养机制,培养会计统计核算的复合型人才。人才是实行会计统计核算一体化的关键。在高速发展的经济时代,企业经济的管理和发展要求财务报表分析不能仅停留在简单的算术计算上,会计和统计核算不仅要提供偿债能力、盈利能力等基本指标分析,还要更有效、更系统地把统计分析手段运用于财务分析报告之中,为企业提供高质量的财务预测、财务决策分析报告,提供市场风险、财务风险、收益风险等指标分析来指导经济工作的方向。这都要求会计统计人员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自觉地进行相互交流和借鉴,成为掌握现代会计知识、统计分析方法和计算机技术的高素质人才。加快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一方面可以通过教育部门在学校课程设置上加强统计与会计的结合,培养会统一体化人才;另一方面各级领导也要创造条件在部门之间建立合理的人才交换培养机制,对现有的统计、会计工作
人员要进行定期互补性培训、学习培训。使他们成为既懂会计,又掌握现代统计分析方法和电算化技术的信贷管理人才。
2 研究建立以计算机为技术手段的协调统一的会统核算体制。科技的进步和计算机在会计核算和统计核算中的应用使会计核算和统计核算在软件方面有了一体化的可能。技术的进步使得我们可以在会计核算软件中加入统计分析核算的功能,计算机强大的表处理功能使利用系统中的会计数据生成所需的统计表成为可能。因此,企业应在技术方面为会统一体化提供支持,加快开发具有会计与统计核算复合功能的数据处理软件。建立以计算机为载体,以会计核算为基础,以计算机为技术手段方法,以统计分析为依托的三位一体的核算体制,构建会计、统计一体化的信息平台。减少了数据在统计人员和会计人员的重复劳动,使数据处理速度得以加快,使数据的传递和信息的交流更加便捷和顺畅,为资料的共享和互相利用、互相借鉴提供便利。进而提高统计核算和会计核算的效率,促进企业信息管理规范化、标准化。最大限度地满足宏观和微观决策与管理的需要,提高企业综合信息的经济性、准确性和时效性。
论文摘要:数学化成为经济学发展的主流趋势,实证化和专门化、研究领域的非经济化、假定条件的多样化、证伪主义的普遍化、案例使用的经典化、学科发展的边缘化、古典的均衡分析和现实的非均衡分析相互补充、理性预期和不确定性问题等趋势强化,博弈论的应用范围扩大,以及政府作为经济学研究对象和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联系得到共同重视。
20世纪经济学之所以产生诸多“革命”和理论创新,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研究方法和角度的巨大变化。从某种意义上讲,研究方法的演变体现经济学的发展脉络。举其要者,研究方法的变化可归纳为以下十大趋势。
一、数学化成为经济学发展的主流趋势
经济学应用数学研究的专门化、技术化、职业化甚至到登峰造极的程度,使经济学更严密,表达更准确,思维更成熟。主要表现在以下三点:
第一,宏观计量分析法是最大贡献之一。诺贝尔奖获得者克莱因从上世纪50年代最早提出宏观经济计量模型,为宏观经济研究开辟新的视野。此后,随着大型计算机的诞生和使用,经济结构的各种参数得以推算出来,为制定政策提供依据。第一代计量经济学家的数理贡献在经济学方法论体系的整体性、严密性和形式化等方面发挥的巨大作用主要体现在宏观经济研究方面。中国经济学深受其影响。经济学理论与计量方法、计量模型,以及国民收入的核算体系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使得宏观经济理论从未像现在这样更贴近现实、更具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对比中国《经济研究》和《美国经济评论》,可以看到,自2002年开始,《美国经济评论》上刊登的应用计量经济学论文比重下降,而自2003年开始,《经济研究》上刊登的应用计量经济学的论文比重上升,开始超过《美国经济评论》。①
第二,计量经济学长足发展并成为经济学中一个极富魅力的分支,首先得益于统计学在经济学中的广泛使用,并最终成为构建计量经济学体系的一个重要基础。《1867-1960年美国货币史》是弗里德曼成功运用统计分析的一部经典性著作②,通过一系列的数据统计分析,得出货币数量的长期变化和实际收入的长期变化之间具有一种密切的相关性的结论,从而构建弗氏货币数量说。统计分析的运用不但支持计量经济学的发展,还大大推动诸如发展经济学、国际经济学、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等新的理论分野和发展。
但是,许多经济学家都激烈抨击滥用数学的现象。里昂惕夫在分析1972-1981年间发表在《美国经济评论》上各种文章的类型之后,指出“专业经济学杂志中数学公式连篇累牍,引导读者从一系列多少有点道理但却完全武断的假设走向陈述精确而却又不切实际的结论”。
二、越来越呈现出实证化和专门化趋势
实证化,是经济学研究和表述中,越来越注重对经济现象的因果联系进行客观的、不带有主观选择意味的研究。这是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迫切要求。这种趋势注重具体经济而非一般性经济问题的研究,注重经济政策而非经济理论研究。表现为经济学研究目的的实用性,也表现为现实经济问题对经济理论研究的实证要求。与这种趋势相关,整个西方经济学理论的发展过程也发生两次转换,即先是由重视对经济波动、就业和经济增长问题的研究转换到重视对财政赤字、通货膨胀、汇率变动和国际收支逆差问题的研究之后,又转换到重视对经济周期、经济增长问题的研究。
专门化倾向,是实证化研究深入发展的结果,也是借助日益丰富的分析工具而产生的结果。专门化倾向,是指在现代经济学的研究和表述方法方面,越来越多地使用一些特有的、非经济学家一般不使用的方法、分析工具和专业术语,以至于出现只有受过专门训练的人才能进行经济学研究和分析、才能够看懂经济学论文。于是,由实证化倾向而来的专门化倾向,通过分析手段的发展和丰富,在加强实证研究技术化倾向的同时,又逐渐脱离实证化。这一特征从凯恩斯主义宏观计量模型到货币主义和理性预期的动态模型,表现得越来越明显。从长期来看,实证化和专门化的倾向仍然在加强,但二者之间的距离却有加大的迹象。如非线性分析这类跨学科分析方法的引进,也许会引起经济学的较大变化。
三、均衡分析方法与非均衡分析方法并存的趋势
“新古典综合派”在召回凯恩斯以前传统的新古典微观经济学的同时,也在宏观分析方面大胆地恢复均衡分析方法。因为“凯恩斯革命”打破的主要是自由放任经济政策下市场自动均衡的实现和保持机制,而不是均衡分析方法本身。因此,新自由主义各派的经济理论,始终坚持均衡分析的方法。在宏观非均衡分析方面,成就最突出的是法国经济学家让-帕斯卡尔贝纳西、马林沃德,美国的霍瓦德和英国的波茨、温特等人,他们不仅提出一套和凯恩斯理论体系完全相容的宏观非均衡学说,而且运用这套理论对中央集权决策经济的非均衡问题进行分析。正是这些人的努力,使得当代西方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得到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尽管宏观非均衡分析方法不如均衡分析方法的影响普遍,但它无疑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其影响也在逐步扩大。
从广义上看,均衡分析方法和非均衡分析方法并没有本质上的差别,其不同点仅在于各自所涉及的均衡条件和水平的差异。值得注意的是,非均衡分析的研究对象更为现实一些,也更强调动态性。客观上,均衡分析和非均衡分析都是对经济现象某些方面的适当反映,二者虽有差别,但不是根本性的相互排斥,而是相互统一、相互补充的关系。
四、假定条件的多样化趋势
经济学家们不得不或放宽假设,或修改前提,或一反传统逆向假定,以构建和拓宽其研究领域,为重建和发展他们的理论,以反对和解释来自对方的理论。例如,经济人假定是微观经济学的核心,也是经济学的基石之一。在20世纪中,经济人假定的条件被不断地修改、拓展,甚至批评和攻击。凯恩斯经济学的诞生被一些学者认为是对经济人个体研究方法的最大“克服”,因为凯恩斯主义的基础和归宿都是围绕总供给与总需求等一系列“总量”关系而展开的。贝克尔拓展经济人假设,认为个人效用函数中具有利他主义的因素,这才是人类行为的一般性。鲍莫尔主张用“最大销售收益来代替最大利润的目标函数”,因为实证经验表明经理层的薪金与销售收益的关系大于它与利润的相关程度。公共选择学派提出的挑战是,经济人在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时,并不能得出集体利益最大化的结论,“阿罗定理”即可说明个人福利的简单加总不一定与社会福利一致。新制度主义认为经济人假定过于“简单化”,因为除物质经济利益以外,人还有追求安全、自尊、情感、地位等社会性的需要。
五、研究领域的非经济化趋势
经济学研究领域与范围开始逐渐超出传统经济学的范畴,分析的对象扩张到小至生育、婚姻、家庭、犯罪等,大至国家政治、投票选举、制度分析等。研究领域的这种“侵略”与扩张,被称之为“经济学帝国主义”。这取决于时代主题和研究角度的变化、个人兴趣和专业特长的不同。
六、强调理性、预期和不确定性问题的趋势
理性预期学派从通货膨胀问题入手,强调理性和预期的问题,并由此否定政府干预的有效性,这对凯恩斯主义形成较大冲击,也引起凯恩斯主义各派对理性和预期问题的重视。尽管在理性问题上各派未能取得共识,但关于预期的思想和方法的确渗入宏观经济学各流派之中。
七、学科交叉的边缘化趋势
经济学的大家族中又派生出许多交叉学科和边缘学派,例如,混沌经济学、不确定经济学、行为经济学、法律经济学、实验经济学等,百家争鸣,相得益彰。这取决于经济学家认识领域的拓宽和方法论的多元化,经济学与其他学科的交流和相互渗透得以大大加深,大量非经济学概念的引入使得当今的经济学与百年前相比已面目全非。
八、证伪主义的普遍化趋势
证伪主义经济学方法论是实证主义方法论的一种逻辑延续。据统计,20世纪70-80年代的20年间,经济学界出版50多本经济学方法论的著作,其中几乎都和证伪主义有一定的联系,在1991年总结的当代经济学家达成的13点共识中,有7个和证伪主义有直接联系。布劳格在《经济学方法论》中将20世纪经济学方法演变史归纳为一句话:“证伪主义者,整个20世纪的故事”。实证主义和证伪主义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新制度经济学方法论既是证实的又是证伪的,在某种程度上还兼有历史主义方法论的特点。
九、案例使用的经典化趋势
经济学中的“举例”,不仅已经发展到“经典化”的地步,而且在有些定理中不举例已不足以说明问题,甚至所举的案例已具有不可替代性。这种案例的惟一性,既简单明了、通俗易懂,又几十年上百年一贯制,代代相传。用案例阐明一个定理、寓意一个规律已经司空见惯,如“看不见的手”。
十、博弈论的应用范围扩大趋势
博弈论已延伸至政治、军事、外交、国际关系和犯罪学等学科,但其在经济学中的应用最为成功。博弈论研究的内容主要是决策主体的行为发生直接相互作用时的决策以及该决策的均衡问题。借助于博弈论这一强有力的分析工具,“机制设计”、“委托—”、“契约理论”等已被推向当代经济学的前沿。20世纪经济学及其研究方法的深化,还表现在:
1、第一次把政府作为经济活动的一个部门来对待。不仅将政府的经济活动纳入到宏观经济活动中,而且将政府的经济行为和经济政策作为能动的经济力量加以运用,使之成为影响和调节宏观经济活动与状况的重要机制之一。政府支出不断膨胀、效率低下是官僚主义的恶果,其原因是存在“政府失灵”,因此,市场是解决问题的惟一选择。③
2、宏观和微观的联系得到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的共同重视。
注释:
① 成九雁、秦建华.计量经济学在中国的发展轨迹[j].经济研究,2005(04):113-124.
② mary s.morgan,the history of econometric ideas,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
③ 参见〔法〕亨利·勒帕日.美国新自由主义经济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118-150.
参考文献:
[1] 〔英〕马克·布劳格.经济学方法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
这是数据杂志北京部分读者对统计媒体服务企业的一次专项活动的评价。
“五一”前夕,数据杂志社组织100多家企业近200人进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专项服务活动――“2009数据・统计分析报告会”。活动着眼企业读者现实所需,以企业统计分析为主题,先后请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副总队长邢志宏和北京市发改委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所投资消费研究部主任刘秀如,分别就北京市一季度经济形势和如何进行统计分析写作作精彩报告,并就读者关心的问题进行面对面沟通与互动,报告会引起读者的浓厚兴趣和广泛认可。
■ 缘起
多年以来,充分利用《数据》平台,加强与读者沟通与互动,努力为企业、为读者提供服务,是数据杂志社的一贯宗旨。2007年11月,数据杂志社以“政府统计服务与企业信息需求”为主题,举办了“2007・数据论坛”,200余家企业老总、企业分管统计工作领导和企业统计工作者参加论坛。2008年12月,数据杂志社组织召开了“2008数据・企业读者座谈会”,燕山石化、中粮集团等30多家企业代表围绕提升统计数据质量、加强统计信息服务、改进统计行政执法等热点问题积极建言献策。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背景,北京企业受到的影响程度有多大;在扩内需、保增长要求下,企业如何发展,前景如何?及时提供有质量、有份量的企业统计分析报告成为亟待解决的课题,也是企业领导对企业统计工作者的殷切希望和期待。许多企业统计工作者通过电话、电子邮件等形式纷纷向本刊反映提升统计分析能力的愿望及相关需求。
“数据杂志是企业统计人的家园,企业统计的需求就是我们的责任。”数据杂志社副总编云霞介绍,数据杂志社自2009年年初就开始筹办“2009数据・统计分析报告会”,邀请统计分析的行家里手,结合统计工作实际,就统计分析报告写作作专题讲座准备,用实实在在的行动来回报广大读者的支持和帮助。
■ 主讲
“统计分析写作是统计人的看家本领”。主持人数据杂志社总编张雪原一语道出了报告会的主旨和要义。在听众们的热切期待和掌声中,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副总队长邢志宏首先开讲。邢志宏结合一季度北京经济状况及发展走势,分别以饼图、柱状图、曲线图等专业图表作演示,从统计视角揭秘“数据背后的故事”。
邢志宏介绍,从近10年来的季度统计数据看,北京经济曾出现过两次低谷,分别在1997年的一季度和2002年的一季度,经济增长分别为7.5%和7.3%。今年一季度,北京经济增长6.1%,可以说近10年来是国际经济形势对北京经济冲击最大的一次。
邢志宏表示,从目前的情况分析,北京经济已出现企稳迹象。一季度,北京经济增长速度为6.1%,好于预期。从数据上看,虽然1至2月经济形势还非常严峻,但3月已有回暖迹象。工业方面,降幅已在放缓;服务业的14个业态中,有13个业态出现增长;财政收入3月份出现6.9%的增长。此外,从就业形势的稳定、消费者和企业家信心指数的提升以及旅游业降幅的缩小等方面都可以看出,北京经济最坏的时刻很可能已经过去。但是否就此判断北京经济已出现拐点,关键还要看第二季度数据。如果二季度启动内需的作用不足以弥补外需不足带来的影响,全市经济仍会处于低谷状态。所以,现在关键是落实内需的一揽子计划,巩固内需的基础。
“一季度北京房地产交易增长81.1%的回暖势头备受关注。一季度商品房交易量大增属于“乍暖还寒”,投资性消费需求尚未进场,房地产市场仍处于调整期。”北京市发发委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所投资消费研究部主任刘秀如以北京市房地产形势分析为例进行了她的统计分析写作的报告。
刘秀如指出,“房地产产业政策效应较为迟滞,针对单一调控目标密集使用‘组合拳’,容易造成市场周期调整步伐过快。如果从U形发展转变为V形反弹,对北京房地产产业的健康和北京经济长远发展都不利。”刘秀如认为,北京房地产调整包括房屋质量与综合配套水平提升、住宅产业化、开发模式革新等诸多方面,需要较长时间完成盘整。
刘秀如结合房地产形势指出,统计分析要本着客观、中立的态度,做一个理性的第三方;要尽可能预测客观走势,兼顾政府、开发商、消费者、公众等群体的态度;要以政府统计数据为基本依据,以建委数据、中介机构等调查数据为补充数据,从总体上考量房地产态势。
■ 共鸣
时钟已过10点,报告会后半场进入互动。丰台区统计局靳立华、北京现代汽车有限公司统计负责人王永梅、北京同仁堂连锁药店有限责任公司财务负责人黄丽萍等分别就统计分析报告的数据运用、出现统计口径不一致如何解决、执行新会计报表后与统计数据的衔接等问题与台上嘉宾进行了对话交流。
如一石激起万千涟漪,互动像开启了思维的闸门,许多企业读者把在基层难以解答的问题一个个抛向嘉宾,请求解答。报告会到了预定时间,但听众仍然意犹未尽。接下来,以企业统计分析为主题的相关问题又一次次地通过《数据》平台,在读者、编者、作者或专家中传递着、交流着、探索着,认识越来越一致,写法越来越清晰。
坚持以数据为支撑,分析为前提,在拥有详实数据和精到分析的基础上形成分析报告。北京首都开发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战略投资部孟佳致函本刊:“我以为,一些企业统计的参谋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原因在于不能运用手头现有数据写出内容详实的分析报告;有些则是统计数据分析的层面有局限性,不能及时从领导关心的角度提供急需的分析;有的是对企业所处行业的全面数据掌握不充分,因此,分析缺乏力度,说话没有底气。”孟佳强调统计分析报告要坚持数据为支撑,分析为前提。
经济景气监测,曾被有关经济学家誉为“触按经济脉胳的手指”,在一些国家已有几十年的发展历史。如何结合中国经济波动的特征,利用计算机手段,构建一套反映迅速、监测结果较为准确的景气监测系统需要不断研究,尤其是将这一系统与高层次宏观决策的办公自动化系统相联接,、直接作为其子系统,为正确进行宏观决策服务,是本系统构建的最终目的。作为经济辅助决策支持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立足于数据库、思想库、智囊库的总体规划,将经济月度数据库、景气监测模型和宏观决策办公自动系统连成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开放式的信息服务系统。
构建宏观经济景气监测系统,以江苏省为例,首要前提是认识江苏经济波动的若干特征,根据自身的经济波动的需要构造适合自己特点的监测系统,而不是照搬已有的模式和方法。江苏是中国资源较缺乏、乡镇工业较发达、加工工业基础较好的经济发达省份之一。江苏经济近若干年来大约每3~4年左右经历一次高涨与衰退的循环,表现为产量或产值的外延性扩张类型。其周期性波动与固定资产的扩张性冲动投资密切相关。当过热的经济增长导致经济结构关系失衡时,隐含在经济运行体制中的深一层次矛盾就显得更加突出,景气循环进入衰退阶段,经过适当的经济调整以后,经济增长又在原有的技术水平和产业基础上扩张,而经济整体素质优化和结构优化、技术水平提高的作用不够明显。资源制约下的投资扩张冲动未能根本解决,尽管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矛盾略有缓和,经济增一长波动的循环仍难以避免。现行中国是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商品经济运行体制。但由于旧经济体制的影响,中国经济增长波动也有自己的独特之处:表现为经济循环,而不是古典增长波动,就业波动不明显;利率、汇率波动对市场反映不灵敏、物价波动与经济波动相关度较低,并凡产品的短缺与过剩现象并存,形成发展中国家工业化阶段过程有的经济波动特征。
根据上述景气特征,决定了江苏宏观景气监测系统的内在要求和特点,根据本系统的总体设计,形成如下图的系统框架结构。
根据总体设计,本系统要与江苏省月度经济数据库相联系,这个月度数据库是根据现有统计基础和条件,建立一个开放式、多网络的数据库系统。主要搜集和反映有关经济景气状况的经济指标的分月数据,共有指标上百个。由于经济政策对经济运行的重大影响,为了加深‘对景气循环本质的认识,本系统设计中还考虑加入经济政策背景,以重大宏观政策为模型的背景参考。此外,为了反映省地间经济运行波动的地区差异,系统设计中还考虑将本系统与其他地区的同一系统相互联接,形成一个纵横交叉的空间分布的景气监测网,为政策的宏观决策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二、景气监侧系统的指标选择
由数据库的建立和背景资料的提供,进一步需要构造宏观景气监测指标,根据全高敏:感性、强影响性、相似性等原则,采用定性和定量分析以及经验验证的方法,对现行月度数据库指标予以综合确定‘定性分析主要是以宏观经济景气繁荣或萧条的各个典型的时刻,各指标数值的结果分析以及各指标在经济运行中的可能表现,进行选择和判断的。但由于社会经济运行系统的复杂性,客观上,仍有许多变量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要求我们补充此定量分析。本系统建立过程中运用时差相关系数法,K一L信息量以及周期图函数进行了全面、系统地分析,求出各指标值的波动值,进一步分析各时间序列的数量特征,计算先行、同步和滞后指标。区分各经济指标在经济波动中的反映程度。所谓先行指标,是指其指标的变化具有明显的预警效果,对景气特征有预感,、其二为同步指标,这类指标主要是其变化与经济周期进程中的转折点同时发生的指标,一般又将此类指标作为经济波动的基准犷其三为滞后指启标,这类指标的变化一般慢于经济周期中的转折点,表现为经济景气处于衰退的典型特征·根据上述定性与定量分析,加之历史数据的经验论证,即选择历史数据序列采用对照基准指标数列的方法进行验证。
经济景气监测指标的选择并非固定不变的,它的选择应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的变化而变化,经济发展了,系统中的某些监测指标很可能不再具备监测和预警功能,就应及时淘汰,而随着经济形势的发展和体制转轨的需要,在统计条件具备时,又可以补充新的监测指标。例如,股价指数、利率、工资、劳动力就业率等指标,由于经济运行中的刚性机制,还难以将其作为景气监测指标,而工业拖欠贷款额、机器设备利用率、商业票据交换率等指标由于统计条件的限制,还难以搜集完整,需要逐步完善之,只有在实践中逐步发展才有可能形成一套科学合理、平滑连续、稳定的经济监测指标体系。
三、最气信号系统的晚立
构建宏观景气监测指标后,运用历史数据可对景气状况作初步分析。但在宏观上,需要对指标进一步加工,取得对整个经济景气状况的认识。我们知道每个统计指标反映不同方面的间题,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加之处于经济波动的时刻不完全一样,就可能出现指标间评价不一样的结果,如某些指标处于过热状况,某些指标可能处于衰退状态,为了整个经济景气状况作出综合性的判断,我们需要对宏观景气指标体系进行合成。
对景气指标进行合成的方法很多,较常用的有扩散指数,历史扩散指数、合成指数、综合指数等,这些方法在一些国家运用取得良好的效果。由于江苏经济景气波动的特征,这些方法在使用中合成的效果不理想。.根据我们选择的景气监测指标体系,我们尝试着构建景气监测信号系统,运用经验和数理分析的方法对指标进行合成。
具体来说,景气循环监测的信号系统就是在上述景气监测指标中再选出若干个敏感的景气监测核心指标:运用经验和统计分析的方法确定预警界限,通过预警界限将各抬标值转化为可以相加的数据库分值,通过分数对不同执行结果的指标进行合成与相加,最后,获得景气动向综合分数,通过分数再转化为形象的红、蓝、黄、绿各种灯区,表示经济景气状况,直观地对景气状况作出料断,以供宏观决策。
四、在系统过立和实施过程中,主要有如下步骤
1.选择经济上较为重要、时序资料可取、平滑连续的经济景气监测指标,最好这些指命标具有一致性或超前性,这样,对景气动向反应能敏感些,根据江苏经济发展的实际资料,我们选择以下十项指标。
2.经X一n软件季节调整,求得时间序列C值。X一11法是美国国势调查局发表的一种时间序列季节调整方法软件,它基于移动平均法为主对时间序列进行季节调整的,运用的这一方法对原时间数列剔除季节波动因素(S)和不规则波动因素(1),取调整后的C序列进行景气分析。
3.对十个指标的C序列进行景气信号判断,确定经济分析和统计分析的结果验证,一般将各指标增长率化分为五个区段:分别定为红灯区、黄灯区、绿灯区、淡蓝灯区和蓝灯区。上述各灯区的经济景气对应含义分别为:红灯区表示经济过热,记景气动向分教为5分,表示宏观上需要采取降温措施,黄灯区属于过热与正常之间的景气状况,记景气动向分数为4分犷‘绿灯区属于经济运行正常状态,说明经济发展稳定,记景气动向分数为3分,淡蓝灯表示经济景气处于正常与萧条之间,有向两边转化的可能,记景气信号分数为2分,蓝灯区表示经济衰退,经济不景气、市场疲软,需要宏观上采取调整措施,以促使经济回升,记景气动向分数为l分。景气信号系统形象、直观、便于使宏观决策者所理解。特别是景气动向分数具有可加性,可对指标进行合成,便于综合。
4.根据指标的经济数据,确定景气监测的界限,如何确定科学合理的景气指标监测的界限,需要研究和探索。在实践中,我们选用工业总产值为一致性基准指标,认真分析历年各指标的变化规律、经专家系统调查,确定各指标的景气判断区间值如表2。如工业总产值以近十年来月度统计数据分析,其增长率以8一16%为正常运行值,划为绿灯区,以超20%为经济过热,划为红灯区,以低于4%为经济过冷,划为蓝灯区。这些判断是根据未来发展时期经济预测和历史数据综合确定的。随着经济的发展,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各经济景气指标的监测界限会不断变化,需要我们在动态发展中进行调查。
五、系统的运行和使用
以上我们简要介绍了宏观经济景气监测信号系统,这是江苏经济景气监测信息系统的核心部分。此外,本系统还包括有多种经济分析功能,如时间序列的季节调整,对景气指标进行分析运算,K一L信息量法等,还可以预测下一个周期变化的转折点,进行短期经济预测,推断景气循环变化中的未来趋势和变化等等。整个景气监测信息系统形成一个好的宏观经济分析软件,对宏观经济决策起到良好的辅助作用。
[关键词]网络时代 现状 思考
一、网络时代下统计工作的现状
1.统计任务与资源配置反差严重
我国目前统计工作体制是,顶层设计,任务集中统一,从上布置到下,分级管理,分级完成任务,完成统计任务的行政资源也是分级负责。基层统计任务与资源配置缺口大,上下层级反差严重。统计任务分布呈正三角形。目前的统计机制是分级管理、逐级统计,上层更多的是统计管理与统计汇总分析,越是基层统计任务越重。
2.缺乏信息化建设规划和设计
统计信息化建设缺乏长远的发展规划,造成建设目标不明,任务不清。从技术角度分析,各地区、各专业重复开发功能相似的应用系统和数据库,因技术上缺乏统一的标准,网络与设备建设均缺少系列性、兼容性、配套性,不但不能发挥建设的总体功能和作用,还带来不必要的浪费。从信息资源建设的角度分析,近年来,国家和地方统计局建设的数据库、数据仓库数以百计。但由于信息资源建设目标不清,可比性、共享性、可用性差;数据库与应用系统建设相脱节,游离于业务流程之外,数据只能依靠人工加载和维护,时间一长,这些“风光”一时的数据库便因为缺乏更新成了“死库”,导致许多宝贵的信息资源散失。
3.统计标准化和法制化滞后
统计信息化要求统计指标及其内涵相对稳定、统计设计标准化、工作流程规范化。目前,我国没有相应的各类统计标准、数据标准、统计信息标准和统计应用系统的技术标准,严重制约了统计信息化的建设。统计法制化滞后。企业报送单位的统计法制意识薄弱,不能依法上报统计数据;缺少网络环境下法制建设的标准与手段,对于迟报、不报企业没有网络环境下的处置手段,实行网络直报电子资料缺少相关法律依据,如何实行电子签名、签章,保障网络直报数据的真实性等缺少必要的技术手段。
4.存在统计信息安全隐患
网络环境下,统计信息的搜集、加工和,经常受到来自于各种病毒与黑客的入侵、攻击,造成信息安全的隐患。如信息很容易扰、滥用、遗漏、丢失、甚至被泄露、窃取、篡改、冒充和破坏,同时还有可能受到计算机病毒感染等。在运行安全方面,少有异地备份系统,对地震、水灾、火灾、电源故障、人为操作失误、设备被盗、线路截获等防范不足。
二、对网络时代下统计工作的新思考
信息化环境下,统计工作的总的思路是:建立三个平台,实现统计全流程的信息化改造,实行一站式联网直报,统一传输与处理,分门别类再分专业,完善基础数据库,增强共享能力服务水平。
1.联网直报平台
其目标为建设省一级一站式统计报送与服务平台,重点解决省级各个专业对各个调查对象的统计报表的网上采集(网上直报)与整理。具体包括数据采集、网上催报、网上审核、初步整理。联网直报平台可以更多地应用统计信息技术,为统计从采集传输处理汇总分析全流程的信息化奠定基础,推动统计工作以专业管理和分级管理为基础向统计流程管理与集中管理转变。这是统计流程再造和优化的一个飞跃性的前进,实现了与国际上发达国家的接轨。
联网直报平台的主要任务是:(1)建立基本单位名录库及管理系统,管理被调查的统计调查单位。(2)建立企业网上直报系统,按照“一套表”或“一表式”方式采集该企业要报送的所有专业统计报表。(3)网上催报与审核系统,对不满足要求的报表或没有报送报表的单位进行提示、催报。(4)建立基层数据库,使基层库拥有所有调查对象的各专业的按一定标准存储的基础数据。
2.统计工作平台
统计工作平台的主要任务是:
(1)以联网直报统计数据为基础,制定与信息化要求相配套的统计标准和规范。要打破以专业为核心进行统计设计的模式,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作为整体,对统计指标、统计报表进行标准化设计,解决以专业为中心模式统计设计中存在的统计指标重复、统计报表交叉、统计分类及其编码等标准不一致、统计数据不衔接等问题,提高统计设计的标准化水平。
(2)以统计业务管理为主线,构建专题与专业数据库。按照统计业务管理的需要,围绕基础数据库,建设专题库。比如专业统计数据库、统计分析等满足现行专业统计活动需求的应用专题库。
(3)加强基础数据库的开发与应用。要在联网直报数据库、综合数据库的基础上,利用数据库的资源,挖掘信息资源,开展专题研究,为各级各部门提供深层次、有价值的统计信息。
3.社会公众共享平台其目标是以基础数据库为中心,收集相关部门数据;通过公众共享平台的整理,达到统计标准化要求;建立宏观数据库;以宏观数据库为支撑,以统计网站为载体,加强应用开发,提供多角度、多层次、多样化和统计服务产品,以满足社会公众共享统计信息需要。建设宏观库的任务是:
(1)建立边界清晰、共享兼容的宏观经济运行支撑指标体系标准。只有信息的内涵、外延,部门间边界要清晰明了,宏观经济部门之间的数据共享才有可能,宏观经济基础数据库的建设才有保障。
(2)建立部门数据集中储存方式:集中―分布式元数据库。市、县在各部门的宏观经济基础数据库以节点方式并入省的数据库系统。各级数据库的建设相互独立,但指标体系要统一,要对各指标的时间、空间、范围、内涵、分组、计量单位、调查方式、专业(部门)等属性进行标准化的定义,以保障每笔统计数据都有明确意思表达。
(3)建立全面、权威、准确,能够满足各级领导决策,并向广大公众开放的系统。为此,宏观库的基础数据库的数据要全面、准确、权威,并符合GDDS系统的要求,还有要国际可比性。
(4)加强宏观库的开发与应用。要很好地整合各部门的宏观数据,建立政府的宏观决策体系与运行监测体系,及时对国民经济运行状况进行监测,及时提供宏观决策建议和依据。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