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物联网应用技术入门范文

物联网应用技术入门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物联网应用技术入门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物联网应用技术入门

第1篇:物联网应用技术入门范文

在智慧城市的建设过程中,城市安防是其中重要的应用领域。电梯作为工作和生活中重要的交通工具,如何保障城市中分布广泛、数量众多的电梯安全运行,是城市安防中重要的课题。物联网的发展,则为上述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个新思路。采用物联网技术建设的电梯安全物联公共服务平台,目前已经在我国多个地区进行试点。这种平台在辅助电梯状态监察的同时,也在电梯应急快速处置、维保作业核查、故障预警等方面发挥着重要功能,将我国电梯安全管理水平提升了一个新台阶。

电梯安全工作存在多种问题

作为一种复杂的机电一体化大型工业产品,电梯已成为人们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极为重要的交通工具。自从1857年美国奥的斯公司研究升降梯的安全设置实验成功,世界第一台载人电梯真正问世后,上上下下的电梯,就成为迎接都市忙碌生活的重要象征。

在很多影视作品中,因电梯的安全性所引起的机缘巧合是很多故事发展的重要线索之一。同样,电梯在真实的日常生活中也经常成为城市中重要的安全隐患。诸如电梯停电、梯门无法顺利开启、电梯突然冲顶或蹲底等突发事件,以及电梯电话没信号、拍门无响应等问题,时时刻刻在影响着城市的安全运行。

现代化高层建筑离不开电梯,随着城市化快速推进和多功能现代化高层建筑群不断涌现,我国使用电梯的数量正在迅速增加。以北京市为例,截至2013年5月底,北京市电梯已达近18万台,目前北京市电梯数量已经超过了美国纽约的电梯数量,居世界城市第二位,并且还在以每年1万多台的数量增加。预计到2020年,北京全市电梯将达到20万台。截至2013年底,我国电梯保有量已经增至 约300万台,电梯行业产销量超过50万台,超过全球总产量的60%。但同时,电梯故障频发也导致投诉占比一直较高。据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统计,电梯投诉举报已占到北京市类特种设备投诉量的86%。

那么,导致电梯投诉举报如此多的原因何在?

一是专业维护纠正不到位。电梯是固定性升降设备,长期使用会造成磨损,因此需要定期的专业维护以保证电梯运行良好。但一些物业为节省成本,降低费用,不少维保单位选择劣质配件,导致电梯部件频繁维修,使用寿命缩短。还有一些城市的住宅专项维修资金的使用渠道不畅,导致电梯发生故障时难以使用专项维修资金进行维修,安全隐患无法及时消除。

二是违规操作现象严重。有数据显示,在近年来的电梯安全事故中,违规操作在设备缺陷、意外情况、非法使用设备等同类选项中高居第一位,且已经占到事故总数的一半以上。如安装人员违规维修,维修人员短接安全回路,开门走梯,在维修时没有设置任何安全警示标志等。最近几年很多城市搬迁居民不断增多,由于缺乏电梯安全使用教育,因使用不当、人为锁伤电梯的现象也屡见不鲜。

三是电梯选用不当和老旧电梯逐渐增多。部分开发商在楼宇设计和招投标电梯时电梯选用不当,导致电梯在便捷、舒适、稳定等性能方面与用户要求产生了一定的距离。电梯长期高负荷的运行造成电梯老化速度加快,最终形成安全隐患。另外,老旧电梯在很多城市绝对数较大,且逐年递增。这些电梯大都已进入产品生命周期的“故障高发期”。而由于老旧电梯零配件购买困难、价格昂贵,有的甚至已停产,故障修复往往时间长、费用高。

要解决以上问题,就需要加强对电梯的管理。电梯是特种设备,对电梯的管理既需要专业的管理人员,也需要智能化的管理模式。而电梯物联网的特性,正适应了电梯安全管理的要求,不仅提高了电梯系统整体质量,还让其更安全、更节能环保和更加智能。

智能感知,智慧监管

电梯物联网将物联网技术应用在电梯中,从而实现对电梯的智能感知和智能化管理。电梯物联网系统主要由电梯数据采集器、视频监控,3G无线移动网、互联网、GSM短信、电话等双向远程通信,平台管理软件组成。每部电梯采集的电梯故障报警、状态信号通过3G无线互联网或GSM短信实现远程传输。

最早进行电梯物联网研究并应用的企业主要来自知名电梯企业,如上海新时达、日立电梯、上海三菱等。这些企业在产品研发中引入物联网技术,并着手研究物联网在电梯系统中的应用,也逐渐获得了市场的认可,提高了产品质量,增加了产品竞争力。

利用物联网感知系统可以采集任何需要监控、检测、连接或互动的物体和过程的实时信息,从而变“被动”为“主动”,变“事后”为“事前”,可实现事故超前预防的应急救援体系。电梯物联网功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分级别监控电梯各大部件、跟踪记录电梯部件老化信息、督促约束维保人员定期对电梯进行规范保养、强化故障报警机制(见图1)。

但电梯物联网真正获得国家的重视还是从2010年开始,国家相关部门、各地政府也开始规划利用物联网技术辅助电梯监管,监测监控电梯的运行。如北京市城市安全运行和应急管理物联网13个应用示范工程,就包括了电梯运行安全检测信息平台物联网应用项目。该项目开始从2011年2月立项以来,取得了快速推进。2012年,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在东城区开展了电梯物联网的试点工作,主要是在公共区域的每一部电梯上,都安装一套前端采集系统,它可以24h内不断采集电梯信息,并通过互联网向上一级平台传递,包括电梯的实时运行情况、维保记录等等。当电梯发生故障时,系统会自动处理、分级响应。此后,上海、杭州、重庆、合肥等省市也开始拓展电梯物联网应用技术

物联网技术的应用,为政府质监部门、行业协会和电梯企业提供了一个高效率的、统一的物联网信息技术平台,真正实现政府、协会、企业、物业、电梯、人员、手机和门禁等终端设备的全面互联,加强政府监管力度,提升企业工作效率,保障乘客安全。

政府积极参与电梯物联网建设

随着物联网技术在电梯安全监管中的应用,相关电梯物联网平台建设招标项目也逐步增多。北京是较早推广电梯物联网技术的城市。早在2011年电梯物联网就成为北京在公共安全领域确立的10个物联网运用项目之一。也正是因为北京的示范效应,国内各大电梯厂商、 配件企业和软件开发商迅速嗅到了这一商机,开始组织力量加紧电梯物联网服务平台的开发与市场推广。其中上海新时达、沈阳蓝光、无锡中科等企业推出的“电梯物联网”产品在2012年开始迈向市场,取得了不少订单。

从2012年开始,我国很多城市在“智慧城市”的政策引领下,开始着手电梯物联网平台建设。其中厦门市和杭州市是较早迈出步伐的城市之一。

厦门市在2012年下半年将电梯公共安全物联平台列为该市信息化建设项目之一。根据公开信息,厦门电梯物联平台以商业运作为主,由运营商与电梯使用单位、维保单位之间协商解决。据了解,该系统具有电梯维保过程监督、数字化维保管理、自动报警、应急救援联动、语音安抚轿厢内乘客等功能,并按照统一标准向平台传输相关信息。

杭州市也在2012年8月对电梯安全运行物联网规模示范网建设项目进行了公开招标。根据招标信息,杭州市规划第一批1000台规模的电梯运行安全物联网,建设电梯运行安全参数采集、电梯音视频图像采集、电梯运行状态显示及媒体平台综合系统。项目总投资200万元由杭州市财政全部安排。

此后,从2013年一直到2014年7月,天津市、内蒙古包头市、安徽芜湖市等数十个城市都开始进行政府主导下的电梯物联网试点工程建设。根据笔者的统计,相关项目基本以实现电梯运行状态的实时监控、故障自动远程报警、无线对讲、语音安抚、音视频指挥调度、应急救援联动、投诉管理等功能为主。但各地业务模式不统一,则需要引起了注意。据了解,很多电梯生产企业和物联网企业的小型应用系统都是自成一体,采用私有通信协议,导致不同厂家系统和方案无法互通,不易扩展。这种全国各地“齐头并进”的建设模式也形成了大量的信息化孤岛,特种设备安全管理部门也无法从社会运营机构获得有效数据,更是影响电梯安全监管模式的长远建设,以及特种设备安全管理部门的业务地位(图2)。

这种建设规划为政府和质量监管部门提供了可行的监管方案,较大程度地满足了政府对电梯监控功能的需求,其直接用户和受益者是政府质量监管部门。

亟待统一标准规范

早在去年,国家质检总局就已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电梯安全工作的意见》,提倡利用安防技术,如基于物联网的远程视频监控系统保障电梯安全。在电梯物联网这个新兴产业崛起的过程中,产业链中的每个环节都会对产业主导者的形成构成影响。那么什么才是决定电梯物联网产业主导地位形成的最主要因素呢?

这是一个令人值得深度思考的问题。以产业生态理论来思考,构筑合理的产业价值平台是最具行业主导作用的因素。那么在当前,如果给电梯物联网产业一场“及时雨”,就不是一时的用户规模,甚至也不是高精尖的技术,而是电梯物联平台统一的标准。因为,阻碍电梯物联网进一步推广的障碍主要在于标准不统一。

在2014年1月底上海召开的《上海市电梯安全管理办法(草案)》立法听证会上,多位代表表示,远程监测系统应该有标准接口,目前各个厂家的监测内容不同,一旦出了问题,不便于其他单位进行维护保养。

除了地方的努力,国家层面的动作也开始显现。去年10月全国电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第四工作组,组织召开了电梯物联网标准化动态信息交流技术研讨会,建议制定电梯、自动扶梯和自动人行道应用物联网技术的系列国家标准,并提议尽早立项《用于物联网的电梯、自动扶梯和自动人行道的数据信息规范》。

目前,在标准制定方面,地方政府已走在前面。

第2篇:物联网应用技术入门范文

中图分类号:TD2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44-0360-02

一、项目简介

风险控制技术的四种基本方法是风险回避、损失控制、风险转移和风险保留。通过风险控制技术的有效应用,内蒙古某多金属矿采矿系统改扩建工程得以在安全、速度、效益等方面的全面成功:工期提前4月,节约成本1531万元,新增利润1718.5万元,获得4项专利等知识产权。

风险管控技术的主要创新点,①建立了安全风险控制平台,即建立了以电子安全监察系统为创新点的井下人员定位、关键岗位可视控制调度、违章违规人员禁止下井的信集闭系统;②根据现场实际变更设计,突破设计规范,进行“细节多人次找茬、设计方案优化、创新有奖”设计制度创新;③建立了项目决策辅助系统,即贯穿项目生命全过程的动态指标优化平台;

内蒙古某多金属矿采矿系统改扩建工程是在原有采矿生产能力1500吨/日的基础上,通过提升、运输、通风、供排水、供配电等七大系统的全面优化升级,克服了资源负变、劳动力资源匮乏的自然环境风险,盈利水平低、市场低迷的财务风险,矿岩稳固性恶变、外委施工队伍综合素质低的安全风险等诸多风险因素,通过进行风险评估、实施项目风险管控,通过优化设计节约工程量、变更施工合同等多种手段以降低项目盈利风险,通过实施计划控制、组织劳动竞赛等手段管控项目进度,通过加强现场管理、进行从业人员安全技能培训等手段转嫁管控采矿专业安全风险,多种风险管控技术的组合应用,进而实现了项目提前竣工、盈利能力提高的结果。

采矿工程内容主要包括:主竖井、副井延深、辅助斜坡道、通风井、各中段开拓等井巷工程、矿山供电设施、矿山供水设施等。主要控制性工程有:井巷工程基建工程总量为30.52×104m3,其中开拓18.73×104m3,探矿5.42×104m3,采切工程6.37×104m3。Φ5主井19304 m3/582m、Φ4.2副井延伸6883 m3/445m、辅助斜坡道28288m3/2373m。

改扩建工程总投资47988.4287万元,设计确定本项目建设周期为2.5年,采矿项目工程投资26224.22万元,采矿专业占全部工程的54.6%。

通过风险管控技术的实施,项目建设周期压缩到2.2年,提前4个多月;设计优化节约工程量1175.11m/13958m3,设计节约工程费655.05万元,采矿方法改造节约成本876万元,累计节支1531.87万元。

二、主要科技创新

1、环境与人力资源风险:

由于矿床位于广袤的内蒙古高原,常年多风,气候干寒,地表为天然草场,生态脆弱,气候条件恶劣,大雪封路情况发生,总体自然作业条件及交通条件欠佳,矿区生产生活的环境条件恶劣,生产用工困难,外委施工队伍用工流动性大,从业人员安全素质低,项目建设面临人力资源风险。

对应的风险管控手段科技创新点是:加大安全科技创新投入,推广应用电子监察系统,为解决员工流动性较大,受教育程度又普遍偏低,安全意识淡薄等情况的存在,为了提高员工安全意识和自我防护意识及公司安全管理水平,结合公司实际情况研发公司矿用监察系统,将系统安设于下井入口。

本系统是基于物联网技术,集计算机软硬件技术、信息采集处理技术、无线射频技术、网络数据通讯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等多学科综合应用为一体的自动识别信息技术产品。同时集中了已有的丰富的网络设计、施工经验,以及在物联网应用和数据综合传输领域强大的产品优势,特别是针对实际需求和环境的调研,充分满足公司需求。

系统把井下作业人员、工作环境及相关管理制度巧妙地结合起来,通过对井下作业人员进行酒精检测、防护用品的佩戴识别及安全知识的实时培训以及员工升井后的爆破物品监察,从而达到提高员工安全意识的目的,实现井下区域管理安全、优质、高效的目标。同时对井下人员实际工作量进行科学的,规范管理。

该系统填补国内矿山安全管理空白,已获得国家版权局计算机软件著作权。

2、矿产资源负变风险

原初步设计利用资源量328m-848m范围内矿石量1272.20万吨,平均品位(Pb+Zn)4.8%,金属量(Pb+Zn)61.12万吨,可采矿脉120条,因此设计矿山开采年限14年,项目建设规模为3000吨/日,是科学合理的。

考虑到生产消耗因素,按照损失率20%计算,生产期消耗储量180.2万吨,计算可知,资源量负变57.5%,品位负变6.8%,因此推演,项目设计利用资源量负变严重,按照3000吨/日建设项目,矿山服务年限缩减,项目建设资源风险高。

风险管控技术措施:⑴加大生产探矿力度,在生产区域充分利用资料技术分析手段、钻探手段、坑探手段及技术分析手段,结合生产工艺如浅孔钻凿岩爆破需要,实施探边扫盲、矿体多次圈定,实现资源可采储量的增加。⑵根据资源负变规律,推演可采储量分布范围,设计遵循“沿脉探矿先行、探矿-采准-开拓工程综合利用”的原则,确定开拓工程量,避免工程浪费。

3、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变化风险。矿体形态变化较大,品位较低,如采矿方法选择不当,采矿工艺不合理,不仅会恶化经济指标,而且会破坏当地脆弱的生态环境。

风险管控技术创新手段:分析矿山开采技术条件、环境地质条件和矿山开采现状,分别实施了多种采矿法组合应用、高分段空场采矿法研究应用、废石充填采矿法研究应用、无底柱空场采矿法研究应用等多项研究,解决了困扰矿山采矿技术多年的采矿损失贫化率高、空场法存窿矿损失大、出矿作业安全风险高的难题。并在天井掘进、破碎带快速安全掘进技术、废石充填-空场采矿法组合应用技术方面取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2项、拟申请发明专利1项。

4、矿山设计人员素质责任风险。改扩建工程项目委托设计院设计,由于设计人员对于矿山实际的掌握程度、设计资料的真实性制约,设计脱离实际造成工程浪费风险较高。

风险管控措施:加强沟通,完善设计资料。创新设计市场化管理模式,开展设计多次多人找茬、有偿优化设计方案等活动。“市场化管理手段在矿山设计领域的应用”成果已经中国有色金属协会推广,项目实施2年来,通过Internet Web专业网站等手段,广泛征集设计优化方案,共有19份设计73人次参与设计活动,其中既有公司技术人员、施工单位管理人员,也有网络专业设计达人。设计优化节约工程量1175.11m/13958m3,设计节约工程费655.05万元

5、矿产品市场价格低迷、采矿成本高、资源利用率低、贫化率高、以及其他导致企业盈利的技术-经济-财务风险。(如图3)

(1)盈亏平衡分析(2)敏感性分析

分析主要经济因素发生波动时对企业经济效果产生的影响,预测最不利条件下企业经营状况,同时指出企业追求目标。对企业经济效果影响的敏感次序是:价格(回收率、品位)、成本、规模、投资。

采取的风险管控手段科技创新点是: 针对敏感因素,赋予不同权重,建立产品价格-资源品位-盈利目标的多指标动态优化程序,通过计算机程序计算,进行科学辅助决策。

三、第三方评价

贵公司3000吨/日改扩建工程采矿系统项目,是一个与资源条件、社会与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经济环境等多因素相关的巨系统,面临安全、技术、经济、环境多项风险,风险管控技术应用对于项目的成功具有重要意义。

风险管控技术是项目管理的主要组成部分,本成果通过项目风险辨识、风险评估,查找风险因素,采取了市场化运作优化设计资源、合同管理、计划控制、多指标动态优化程序等科技创新措施,并取得了多项专利成果。

科技创新成果显著、成果可复制、可推广,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应用情况概述:

1、“基于市场化的矿山设计领域改革”应用技术,充分利用当下流行的网络海量信息优势,将设计人力资源从本单位本部门拓展,设计资料上网求解,通过网络视频等手段,征集好的设计方案,择优录取,有偿录用。据不完全统计,截止到2月份,共有19份设计73人次参与设计活动,其中既有公司技术人员、施工单位管理人员,也有网络专业设计达人。设计优化节约工程量1175.11m/13958m3,设计节约工程费655.05万元;

2、“废石充填-空场采矿法组合应用”技术,自2012年8月选择74109实验采场应用,目前实现废石充填30000立方米,掘进副产3250吨,采切工程节约1370立方,折合费用278.47万元,金属量多回收504.6吨,采矿量增加1.09万吨,相对盈利876.82万元;废石井下充填采空区,社会及环保效益明显。

3、矿用电子监察系统,安设于矿井出入门户,通过严格把关,杜绝了从业人员违规违章现象,提高了员工安全素质;

4、矿山技术经济指标动态优化系统程序,通过多指标关联计算,实现矿山生产经营指标的动态管理,为实现计划控制,优化生产经营目标提供了辅助决策依据。

按照专业比重54.6%,科研成果对企业经济贡献度50%计算

2012年利润总额(亏损)-3837.96万元, 2011年同期利润总额(亏损)-5126.87万元,企业新增利润(扭亏)=5126.87-3837.96=1288.91万元;

2013年利润总额90.28万元, 2012年同期利润总额(亏损)-3837.96万元,企业新增利润(扭亏为赢)=90.28+3837.96=3928.24万元。

本项目新增利润为专业比重*贡献率*企业新增利润:

2012年项目新增利润(扭亏)=0.546*0.5*1288.91=351.88万元;

2013年项目新增利润(扭亏为赢)=0.546*0.5*3928.24=1072.4万元。

2014年项目新增利润(扭亏为赢)=294.22万元。

社会效益和间接经济效益

本项目的建设为项目所在地区的经济发展起到积极促进作用。对拉动当地经济建设及矿业发展起着较大的作用。

第3篇:物联网应用技术入门范文

关键词 CDIO模式 嵌入式系统 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6.06.027

Abstract Embedded System is a comprehensive, strongly practical professional course of computer, instrument, automation major. Huge market demand for embedded technology talent, many universities have set up embedded system courses.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problems of current embedded system teaching mode, conducting teaching reform of embedded system combined CDIO project-driven approach. proposed curriculum position, target, curriculum system and combined teachers in the teaching and practice of student projects, integrating practice into classroom teaching and cultivating students' practical ability.

Key words CDIO mode; Embedded System; course reform

嵌入式技术发展迅速,广泛应用于工业控制系统、汽车电子、医疗仪器、信息家电、通信设备等领域,近年新兴的物联网、车联网、智能家居等都是依托嵌入式技术发展起来的。市场对嵌入式人才的需求十分庞大,越来越多的高校在相关工科专业开设嵌入式系统课程,并取得了一些开创性成果。

但是,由于嵌入式系统发展速度快、课程内容覆盖面广、实践性强,导致学生入门较难,各高校讲授内容差异较大,各种教学问题凸显。为更好地改进嵌入式系统的教学,贵州民族大学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在CDIO教学改革中对嵌入式系统教学进行一些尝试与探索。CDIO是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运作(Operate)四个英文单词的缩写,它是“做中学”和“基于项目教育和学习”的集中概括和抽象表达。本次教改结合CDIO模式的项目驱动特点,对嵌入式系统的课程体系、师资力量、教学内容、实验平台、课堂模式等多方面进行调整,全面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满足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1 当前嵌入式系统的教学现状及问题

嵌入式系统作为许多工科专业的专业选修课程,主要开设在大三下或大四上,课时一般是30~40学时;教学方式多为理论课程与实验课程;教学内容尚无统一规范,各高校的嵌入式系统课程,或注重概念性、基础性的入门教学;或侧重ARM体系结构、指令系统;或偏重嵌入式操作系统,以Linux 或uC/OS-II为主讲内容;同时学生基础差异大,有的是计算机专业,软件知识扎实,但硬件知识缺乏,有的是自动化或仪器仪表专业,硬件知识学习的多,而软件工程、操作系统方面的软件知识缺乏。这些现状使得在教学过程中产生了较多的问题,需要我们去改善:

(1)教师对嵌入式技术知识掌握不够。高校教师普遍重理论、轻实践,而嵌入式技术要求教师有较高的实践研发水平;同时,嵌入式技术发展迅速,老教师使用的嵌入式技术多还停留在8位单片机,没有重新备课讲授较新的嵌入式相关知识。而青年教师缺乏项目经验,嵌入式理论知识不够扎实、实践能力较弱。

(2)教学内容陈旧。嵌入式技术是一种发展很快的应用技术,而教材一般落后实用技术五年左右,这就导致嵌入式教学不能反映当前市场广泛使用的嵌入式技术,不满足社会对嵌入式人才需求的培养。

(3)教学内容多,而学时较少。嵌入式技术涉及多门学科,知识点繁杂,而且实验项目耗时长。目前,高校嵌入式课程的学时一般为30~40小时,实验学时一般为10小时。学时较少,教学无法覆盖嵌入式系统的主要知识内容。

(4)传统教学方式课堂枯燥,学生学习兴趣小。传统教学的教学手段单一,多以课堂讲解为主,知识概念抽象,学生缺乏实践动手锻炼。课余时间没有实验平台以供学习,学习兴趣不高,教学效果不佳。

(5)没有合适的实验平台。实验平台是学生进行实验和项目开发的硬件平台,实验项目缺乏系统性,学生难以建立完整的嵌入式知识体系。并且由于嵌入式技术发展快,嵌入式实验平台使用时间一般只有5~10年。所以,应该选择当前较新的嵌入式实验平台,并且教学内容上以操作系统和软件开发为重点,这样既保证实验平台能长久使用,同时符合市场对嵌入式软件人才需求更大的现实情况。

(6)课堂缺少动手机会。虽然很多高校开设嵌入式实验课,但是嵌入式系统的实验或者项目步骤复杂,耗时长,仅开设十多小时的实验课,学生难以完成规定实验。嵌入式系统中的基础性实验模块化严重,学生难以理解该实验在嵌入式开发中的作用。所以,应当在实验中添加一些设计性、综合性的大项目,让学生能全局性的掌握嵌入式技术,在项目中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这些实验项目学生不可能在规定学时内完成,因此实验平台需要对学生开放,让学生课余时间能够在嵌入式实验平台上做实验、做项目。

2 嵌入式系统教学体系建设与CDIO模式教改

嵌入式系统课程是一门市场需求迫切,学生学习难度大的应用型、综合型课程。对其进行基于CDIO模式教学改革不仅能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项目中学习,而且符合了企业对嵌入式人才的技能需求。

2.1 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力量是嵌入式系统的教学的基础,师资力量从三个方面进行加强:一是引进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有较强的实际动手能力的从事嵌入式技术方向的硕士及博士;二是加强教师培训,挑选教师参加嵌入式教育培训机构的培训班,丰富教师的知识结构,提高实践能力;三是联合嵌入式产品研发公司,定期聘请具有深厚嵌入式研发经验的研发人员介绍该公司产品,以及具体研发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和所涉及的关键技术等。形成校企合作关系,让优秀的学生到公司实习。

2.2 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调整

嵌入式系统覆盖知识面广,要求学生具备嵌入式基础知识,然后再学习嵌入式系统。因此,需要构建一个结构合理、层次清晰、课程间相互连接的课程体系。嵌入式的课程体系由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创新实践课程三部分组成,专业基础课程包括电路分析、模拟电路、数字电路、微机原理、C/C++语言;专业课程包括单片机与接口技术、数据结构与算法、操作系统原理;创新实践课程就是以教师讲授与学生项目实践同时进行的嵌入式系统课程。

嵌入式系统教学内容需要结合目前市场的人才需求来进行选择。我系选择以基于ARM Cortex-A8内核的三星S5PV210为微处理器,以Linux为操作系统,讲授ARM架构及汇编指令、Linux编程基础、交叉编译环境搭建、Bootloader分析及移植、Linux内核分析及移植、根文件系统分析及移植、文件I/O及多线程编程、Linux设备驱动开发、Qt应用程序开发,其中重点讲解是Linux用户空间软件开发和应用程序开发。同时,市面上大多数嵌入式教材内容落后,因此,嵌入式系统课程不指定固定教材,而是以实训项目指导书为主,参考书为辅。

2.3 课堂模式改革

嵌入式系统将教师讲授与学生项目实践相结合,将项目驱动模式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3~4人一组,开始阶段为基础类实训项目,后期阶段为综合性实训项目,最后由学生自主设计一个综合性项目作为期末考查项目。学生成绩以项目验收方式考核。教学过程中实时跟进每组实际情况,其中选择优秀的小组进行PPT演示讲解,期末进行综合性项目答辩,同时结合学生的课堂研讨表现、作品实物演示效果、作品设计报告、答辩表现为依据,通过综合评判给出课程成绩,使成绩能合理反映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技术写作能力、口头表达及人际交流能力。

教学内容及教学方式的改革,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供更多动手实践机会,让学生边做边学,经过多个项目的训练,养成较强的实践能力,对嵌入式系统有较深入的理解。

3 结束语

对嵌入式技术人才的培养需要结合市场需求、课程特点、本校教学资源、学生实际情况等,对教学培养方案进行科学规划,设立专业方向,配套对应的课程体系,不断提高师资水平,特别是改革教学内容及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嵌入式技术。基于CDIO模式的嵌入式系统教学改革,使学生动手能力得到提高,形成较为完备的嵌入式系统知识体系,具备一定的嵌入式实践开发能力。

基金项目:贵州省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项目《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

参考文献

[1] 张雯雾,高守平,陆武魁.应用型本科嵌入式系统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204(18):39-40.

[2] 陈春林,朱张青.基于CDIO教育理念的工程学科教育改革与实践[J].教育与现代化,2010.94(1):30-33.

第4篇:物联网应用技术入门范文

基于云计算、全媒体时代的到来,大数据的概念随之而来,受到了广泛的关注。所谓大数据,即信息爆炸时代的海量数据及数据处理和应用技术。对于各行各业而言,大数据都意味着重要的价值,对于企业和机构、个人的发展都存在着突出的作用。从营销理论而言,大数据的作用主要表现为数据的价值挖掘。对于我国图书出版行业而言,在大数据环境下提出创新性的营销模式,将有利于推动行业的发展,冲破传统营销体系的限制,有理论性和现实性的双重意义。

一、大数据时代的3V特性

2011世界知名咨询公司麦肯锡首先提出“大数据”概念,公司认为数据正在深入到各个行业领域中,是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各行各业对于数据的深度挖掘与使用,象征着新一轮市场风潮的开始。大数据虽然与云计算有着紧密的关联性,然而绝非静态的大量数据,而是动态化的数据收集和处理。将数据作为资产,高效利用数据,并使其成为个人生活服务、国家治理与企业决策的重要基石,将是大数据的核心话题。探究大数据的3V特性,即volume(大体量)、variety(多样性)及velocity(速度快)势在必行。

(一)大体量

随着网络化的快速发展,互联网环境中的数据规模越来越庞大,并且突破了传统意义上的分析范畴,一般的软件已经无法对如此大基数的数据进行分析和储存。从计量单位角度而言,数据的计量单位已经从GB和TB扩大成了PB、ZB或EB。究竟大数据的大体量将有多大,目前还没有精确的说法。相较于传统数据库而言,现代大数据的数据增量已经高达十至五十倍,且占据人类社会80%-90%比例的总数据量。

(二)多样化

异构化和多样性的大数据特色,使得数据类型存在着更多种的形式,例如文本、图像、音乐、视频及机器数据等,多样性的数据处理需要现代化的技术。在数据的多样化应用过程中,人们需要对数据进行深入的整理与分析,将数据转化为有利的信息。目前很多政府机关与企事业单位,交通管理、气象管理部门等,都在采取多样化的大数据,来作为决策判断的依据。

(三)速度快

云计算技术的实现,使得大数据应用的速度大幅度提升,往往在很短的时间内便可以得到计算结果,并迅速投入使用。与传统的批量式数据分析不同,大数据的挖掘要强调实时性、同步性,瞬间完成数据的输入和处理,达成最快的效果。

二、大数据对传统营销的影响

在数十年的发展进程中,传统营销体系已经渐渐成型、逐渐成熟。基于三个层次的营销科学性建设,传统营销需要透过信息的控制与包装、信息的精确传递以及重复性地采取有效的操作方式,把握目标消费群体的需求,并采取低成本的传播方式,达成营销目标。其科学性的表象,主要体现在信息的复制效果,以数据信息为基础,将营销行为的经验变成了科学化的传播与决策依据。在传统营销的过程中,大众需求的了解和市场需求的把握十分重要,需要借助市场调查与分析来奠定营销前的准备基础。在此背景下,各类数据调研公司、数据库机构与调查组织相继出现,为企业和单位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帮助。在这些调研机构的推动下,市场营销在数据的汇总及分析之下,获得了更高的效率,并缔造了科学化、高效性的营销模式。

时下,消费者的消费需求正在改变,传统营销的传播渠道也趋向于多样化发展,在社会进步、时代更迭的路径中,传统营销模式的优势逐渐减小。例如传统的抽样调查方法,其所得到的数据真实性备受质疑,想要获得更准确的信息,就必须要付出昂贵的调查成本。与此同时,新兴大众媒体和网络媒体的出现,为市场营销提供了新的测量工具及调研体系,虽然还并未被市场完全认可,但已经取得了杰出的成果。消费者碎片化的生活模式,已经被社会媒体所认可,在此背景下,大众品牌的影响力逐渐下降,“碎片化”的社会发展趋势,需要企业站在消费者的角度,重新定义市场营销策略,并选择新的品牌定位与媒介,迎合时代的发展与市场的需求。

在大数据的环境下,全新的媒体背景中,传统的营销方式方法,都在受到强烈的冲击。数字化的发展已经成为了的未来趋势,包括公共关系营销、广告宣传营销及品牌管理等方式,如果没能结合大数据的基础,那么所取得的效果将大打折扣,不符合时展的潮流。

三、图书出版营销的创新思维

对于图书出版业而言,当前在政策准入门槛和市场开放度相继降低的情况下,有效地激活了出版机制,在使得行业发展繁荣的同时,也带来了更为激烈的行业竞争态势。在现代化的消费环境中,图书出版产品的类别日益丰富,但是对于消费者而言,存在着较大的甄别与选择难度。所以,对于图书出版行业而言,营销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借助网络化与新媒体的发展,图书出版营销正在不断推陈出新,包括手机出版、网上书店及微博营销等方式,为消费者提供了新的价值体验。伴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发展,新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营销模式还需要进一步发展,通过借助数据储存、维护及支持等方式,有利于为图书出版企业获取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动力。客观而言,图书出版的营销创新,是大数据时代的高层次需求。

(一)打造匹配的信息平台

目前,我国很多图书出版社都相继成立了各自的官方网站,然而在商业价值和传播效果方面,却始终处于低水平发展阶段,没能发挥网站应有的价值。对于很多出版企业而言,依旧没能意识到打造信息资源平台的价值与功能性。透过数据信息与图书出版营销的匹配,有利于将平台用户信息和记录全方位储存并分析,透过深入了解用户的基本资料、购买意愿和真实的读书反馈情况,可以让企业选择最佳的营销方法。时下,市场上已经出现了很多帮助企业提升营销效果的专业广告营销与策划机构,如果图书出版企业可以在这些机构的帮助下,对信息平台的数据进行深入分析和处理,将有利于实现精准化的营销,透过选择良好的媒体推广渠道,获得更多的利润。

(二)利用数据修正偏差

对于图书出版企业而言,其市场营销的主要目的,就是激发并充分迎合消费者(即读者)的真实需求。而现代化的消费理念下,读者的需求是容易改变的,是多元化、多样性的。所以,出版公司必须要深入了解市场发展走势,敏锐地把握市场动态。传统背景下,出版市场的判断依据是出版物的发行量,然而这种方式存在着滞后性的问题,抽样性的判断难以全面反馈读者真实需求,容易导致数据偏差的出现。借助大数据技术,可以有效地帮助图书出版企业获取更准确、清晰的信息,大大提高营销的效果。在大量的数据经过物联网和匹配技术分析后,将可以帮助图书出版企业完成出版产品的个性化定制生产。并且基于大数据的环境效果,将有利于降低图书出版企业的营销成本,可以在短时间内完成市场营销工作。

(三)转换数据拓展空间

在互联网环境下,图书出版企业的官方平台上,将拥有海量的客户数据。在大数据技术处理后,重新整合这些用户的数据与信息,将获取较高的商业价值,帮助企业找到新的赢利点。例如在淘宝网的技术架构之下,网上书店可以在该商务平台上,获取诸多数据处理功能的实现,并依靠淘宝网的影响力吸引大量的消费者。对于图书出版商而言,现代化的大数据营销模式,需要有效地将信息整理为数据产品,并将此类信息提供给价值需求方,有利于实现数据信息的价值最大化呈现。分段式的信息储存与应用,显然不利于信息的价值发挥。而构建统一的信息系统,避免信息孤岛的出现,及时、高校的转换数据,拓展数据的储存空间和使用范围,将有利于企业内部管理,更有利于实现产业链的信息高效运作。

第5篇:物联网应用技术入门范文

教育本来就是要使学习者不断适应时代的变化,立足当前,面向未来。教育的最高目标是要使人们能够达到自我实现和过负责任的生活。创新教育就是中小学教育中必然的一部分。创新教育应当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使学生在牢固、系统地掌握学科知识的同时,具有勇于实践的意识和精神,有综合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进而发展他们的创新能力。

对于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发展,环境是人的创新能力提高的重要条件,环境优劣影响着个体创新能力发展的速度和水平;实践是人的创新能力形成的唯一途径。因而,要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还需要给学生提供合适的环境和平台。这个平台应当具有一些特征:适应时展和学生兴趣;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具有基础知识学习的价值;有学生创意发展的空间。

随着近几十年来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以自动控制为核心的智能机器人,正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与发展。一方面是技术未来发展的趋势,另一方面也是引导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启发心智和思维,提高综合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创新精神和意识的综合学习平台。为使这个平台充分发挥其教育价值,我们在区级层面采用的做法主要如下。

创新教师的“机器人”的培训内容和方法

机器人作为一个优秀的综合教育平台,尽管在中小学已经得到了很大发展,但整体还不能做到面向“大众”的教育。其原因大致有:课程定位和教育理念;教学组织和成本;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模式;机器人的核心控制技术等。

针对上述问题,我区自行开发了一个机器人开放的平台,并对教师进行培训,力图从机器人涉及的多环节进行学习,并进行教学方法的熏陶。大体经历了以下环节。

1.焊接主板和输入输出板

本系统控制部分采用分立的几个模块,循序渐进,易于学习者分别学习,不至于一下子掉入“黑箱”中。在设计电路板时,采用双列直插元件,学习者可以自己进行焊接,在焊接过程中,认识电子元件,了解单片机系统构成,了解各模块组成,练习焊接技术,稍加指导,焊接成功率达到100%。目的是使老师们了解电子技术常识,因为这是机器人组成的一部分。主要焊接的电路板见图1。

本主板上的单片机采用的是AT89S52,该单片机系统成熟、价格低,教材较多,作为中学生的学习已经完全够用,未来作为学生开发一些控制系统,也基本可以。

2.嵌入式C语言程序设计学习

应用于教学的时候可以采用两种方式。

方式一:见图1,可以进行C语言程序设计的初步学习,包括计算机中的位、字节等,程序设计的基本概念和程序设计的三种结构,把按钮和拨码开关作为输入信号,把LED显示、数码管显示和蜂鸣器等作为输出设备,可以感悟计算机对物理信息的采集、处理和输出的全过程,可以认识当前应用技术上作为LED灯和数码管显示的原理和处理方式,也为后一步车体的运动打下基础。

方式二:见图2,包括了单片机系统、稳压电源、机器人车体、直流电机、直流电机控制板、声音传感器、红外传感器、光电传感器等部分。可以进行机器人整个过程的学习,体验物理信息采集、处理、加工全过程;学习软、硬件协调对机器行为的控制;学习者自己练习组装机器人系统,还可以自己设计底板、车轮等结构部分,与主板等电路组合,为其设计自己需要的控制系统留有充分的空间。

编程软件使用Keil,下载软件使用AVR fighter或者Progisp,这是社会上实际开发单片机系统使用的工具软件。使用本软件可以使学习者更接近当前社会上的实际应用,感兴趣的学生可以直接开发产品。

主板上单片机系统32个端口的开放以及与实际应用的开发软件相结合,给学习者提供更大的自由发展空间。车体结构可以自行设计加工带来的启发,可以引导学校中的爱好者根据学校条件自己开发,结构设计的不完善,有利于学生问题的产生,为学生将来的创意与制作提供了空间。

3.拓展培训

为更多了解机器人实际应用,又对教师进行了机械结构的拓展学习,如投球装置,机械手装置等见图3。

本系统的整体设计从课堂教学的角度出发,易于教学组织;从学习机器人的综合性出发,在电子、计算机构成、程序设计、结构基本设计与制作为学习者提供了发展空间。

作为对教师的培训,试图使教师更全面、深入地理解机器人。学生的发展需要环境,教师的发展同样也需要适合的环境。教师发展了,学生能更好发展;教师有创新意识、方法和能力,才可能引导学生创新意识和方法的提升。

教师的教学实践

自2013年3月起到现在,我区已经有20余所初中、高中学校,根据《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中程序与设计的要求,以信息技术程序设计为切入点进行以机器人为载体的程序设计教学试验。课程内容主要进行C语言的初步学习。教师们初步编写了实验教材,主要内容有机器人基本常识、C语言入门、程序的三种基本结构、计算机对物理信息的采集及处理、计算机控制技术的基本方法,计划用15课时。

教师们上课后普遍反映:可以完成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中的程序设计教学的基本要求,还可以学习计算机的一些基本知识;教学易于组织;成本低;学生感悟了计算机控制技术的应用原理;学生上课积极,参与度高;学习方式发生了变化,体现在“玩中学”“做中学”、探究、合作等;对开发校本课程进行学生的创意实践活动提供了一个平台……

在学习活动中,学生们根据自己的想法提出多种有创意的设计,并且实施出来。

1.在学习LED灯的显示变化时,学生提出了很多创意,其效果千变万化。有的学生主动把LED灯和数码管组合起来变化,自觉不自觉就把数制与数制转换问题、编码问题、程序结构应用结合到一起。如有的学生根据LED灯显示的效果(通过按键控制任意变化),将其转化成对应十六进制数值,并在数码管上显示出来(见图4),有的学生把其转换成十进制显示(见图5),在“玩”中学习了进制及转换以及程序设计;有的学生自己就编写“交通信号灯”等程序;有的学生编写“电梯”的运行程序过程,通过按键、LED灯和数码管组合来表示“电梯”上下运行过程,见图6。有的学生用通过按键、LED灯和数码管组合来表示公园“喷泉”的变化过程;有的学生通过现有条件模拟智能地铁交通信号及控制……在一次交流会上,参会的计算机老师们都为学生的创意和编程能力大加赞赏、感叹。同时我们也在考虑:学生有设计、创意,我们应该如何提供更好的实践环境,使学生的设计、创意能充分表达出来,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2.为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一些教师还组织学生进行焊接电路板的试验。一位初中信息技术教师组织初一学生焊接主板和输入输出板,见图7。老师第一次做,学生也是第一次做,最后都成功了,学生为自己能实际制作一台“计算机”而兴奋。做完后直接用在课堂教学中。

图7 制作电路板

我们议论学生实践能力不足时,是否也要考虑我们是否给学生提供了适合的学习、实践环境。

3.创意设计。学生学习基本程序设计后,还能有创意地进行一些综合创意活动。如老师用4×8点阵板做点阵编码的练习后,学生就想到了市面上的点阵屏,要制作一个“点阵屏”。由于设计的每个单片机与点阵板需要并行连接,因而一块主板仅能控制一个4×8点阵组。教师指导大家设计了组字方案后,每位学生负责其中一个4×8点阵,最后由专人负责组装在一起并进行统调,完成一个“点阵屏”的制作。结合学校的主题活动,图8是初中学生组的“福”。这其中包含了学生的创意、设计、硬件制作(连接很复杂但学生完成了)、程序设计、协作与合作。

教师除教学中面向多数学生使用车体进行机器人教学外,还组织、指导学生进行机器人拓展实践活动,如利用激光雕刻机使用平面加工的方式组装“机械手系统”,见图9;利用3D打印机和舵机设计并制作出的“机器人”,见图10。

当我们为学生提供合适的平台时,学生的能力往往会超出我们的想象。那么我们提供什么样的创新平台,就是我们教师的任务了。

4.比赛。有的教师在学生学习一个阶段后,自己设计了一些适合学生班级之间机器人比赛的活动项目,如图11是巡线、避障综合应用的巡线机器人活动项目,图12是运球机器人。在运球机器人项目中,仅给学生一周时间,学生应用现有条件,设计并制作了多种“运球”装置,参加比赛活动。

尽管前述学生的作品可能不如现成产品那么成熟、完善、理想,但实际上学生把智能控制的主要技术方法已经基本了解,其成果是学生综合知识运用的成果,是学生创意能力的体现。在这个空间里,学生在发展、提升。按有的老师说法:我们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学习。

在中小学进行机器人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习相关的知识,知道现代智能控制技术的方法,经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设计、制作、调试等过程,领悟科学实践的方法,养成勇于实践的精神和创新的意识。

第6篇:物联网应用技术入门范文

20世纪80年代初,在我国掀起了全国性普及计算机的。从此,一次又一次的计算机普及热潮席卷整个华夏大地,从大学师生到公务人员,从知识分子到人民大众,从青年人到中老年人,都在努力学习计算机,广泛使用计算机。信息技术深入到每一个角落,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的信息化和现代化进程。

计算机普及是泛指除了计算机专业教育以外的各种计算机教育,包括高校非计算机类的计算机教育、中小学生的计算机教育、面向在职人员和公务员的计算机教育、面向中老年人以及社会的计算机普及教育。20世纪80年代以前,在国内,只有高校计算机专业开设计算机课程,占学生95%以上的非计算机专业学生不学计算机。只有计算机专家和计算机专业人员使用计算机。与30年前相比,计算机已经在全社会普及开来。

在占世界四分之一人口的中国出现持续30年的波澜壮阔的计算机普及,不仅深刻地改变了中国的面貌,而且震撼了世界。全世界兴奋地看到,中国正成为普及信息技术的主战场之一,成为推广应用IT新技术的重要市场。

笔者作为我国计算机普及最早期的积极参与者,亲身经历并见证了这不平凡的30年。我们有责任系统地回顾我国计算机普及的历程,总结其基本经验,提高工作自觉性,这对于进一步推动今后的计算机普及与应用,是必要和有益的。

我国经历的三次计算机普及

1 第一次全国性的计算机普及

粉碎“”以后,改革开放使我国迎来了科学的春天,广大知识分子清醒地认识到与发达国家在科学技术方面的差距,迫切要求学习和掌握计算机知识与应用。在这样的形势下,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计算机学会(当时称为中国电子学会计算机专业委员会)与中央电视台决定利用最快捷有效的电视手段,向全国普及计算机知识,笔者应邀在中央电视台系统地面向全国讲授计算机基本知识与BASIC语言。当年全国在电视机前收看此节目的达100多万人。百万人同时听课,学习计算机编程,这种盛况在世界上是罕见的。从此在我国掀起了第一次全国性的计算机普及,历时10年。

在这次普及中,计算机普及的对象主要是三部分人:大学非计算机专业的师生、部分在职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以及大城市中的部分中学生。1984年成立了面向全国高校全体大学生计算机教育的“全国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有力地推动了大学各专业的计算机教育。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全国几乎所有高校的所有专业都开设了计算机课程,向大学生普及计算机知识,结束了我国大学生不懂计算机的历史。

当年,Windows和Office等应用软件还未问世,学习计算机知识和应用要从程序设计入手,因此,第一次全国性的计算机普及的切入点是计算机高级语言(主要是BASIC和FORTRAN语言),学习人数以百万计。我国许多专家和计算机工作者就是当年从学习BASIC语言进入计算机领域的。

这次普及主要是启蒙性的,促进全社会对计算机的了解和重视,也破除了人们对计算机的迷信,形成了舆论,建立了计算机教育体系,培养了大批骨干,为后来进一步的计算机普及打下良好的基础。

2 第二次全国性的计算机普及

20世纪90年代,微机和Windows和Office等软件的出现,为计算机的推广应用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这次普及的对象扩展到广大公务人员、在职干部和一般知识分子。20世纪90年代中期,教育部考试中心推出了“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NCRE)”和“全国计算机应用技术考试(NIT)”,劳动部推出“全国计算机信息高新技术考试(OSTA)”,全国许多单位都把具有计算机知识和通过计算机考试作为聘用和晋升职称的重要条件。教育部建立了面向全体大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指导委员会,进一步规范了高校的计算机基础教育模式。

第二次全国性的计算机普及的切入点是常用办公软件等应用软件。通过这次的推动,在全国范围内基本普及了日常办公软件的使用,有力推动了我国的办公自动化。在这次中学习计算机的人数以千万计。

3 第三次全国性的计算机普及

进入21世纪,普及对象扩展到广大中小学生。教育部要求在21世纪的前十年,在全国中小学中普及计算机教育,在中小学普遍开设计算机课程,从娃娃抓起。这是一个影响深远的举措,在扫除文盲的同时也扫除计算机盲。同时,由于网络的迅猛发展,使用计算机已不再是知识分子的专利,而真正成为广大群众的工具。网络通讯、网络游戏、微博等已经成为亿万群众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第三次计算机普及的切入点是网络应用,我国学习和使用计算机的人已经数以亿计。据统计,全国中小学生有2亿多人学习计算机,我国网民超过4亿。

经过30年来的三次计算机普及,我国计算机普及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在几亿人口中初步普及了信息技术知识与应用;计算机已经成为所有知识分子和工作人员必须具备的知识和能力;在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所有领域都广泛应用了计算机,我国进入了e时代;我国的网民已达4.5亿,居世界第一;在全体大中学生中建立了规范的信息技术教育体系;参加国际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成绩年年名列前茅;各种社会考试吸引了数千万考生(等级考试累计参加人数超过4 000万);每年正式出版的计算机普及书籍多达上万种,销售上亿册。

我国计算机普及的基本经验

1 使全社会认识到计算机普及是一项提高全民族科学素质的大事

原北京大学校长陈佳洱院士说得很深刻:“对于一个民族来说,科学普及的意义,决不亚于两弹一星”。我国30年来计算机普及所取得的成果充分证明了这一论断的正确。30年前,计算机普及的意义并未完全为人们所充分认识,有的人重提高,轻普及;重科研,轻教学。今天,计算机教育和计算机普及的伟大意义己为大多数人所认识,近年来,许多优秀的计算机专家纷纷参加并积极支持计算机普及工作,这是十分可喜的现象。

今后应当在全社会进一步从舆论上、政策上、措施上大力支持科学技术普及,树立从事科学普及工作光荣的风尚,鼓励更多的优秀专家从事科学普及工作。

2 建立计算机普及的正确理念,面向群众,面向应用

仅仅在思想上重视还不够,还必须深入研究计算机普及的目的、任务和对象,建立正确的计算机普及理念。在初期,有的同志积极性很高,但缺少研究,做法不对。把计算机专业的教材与要求搬到非计算机专业,把大学的讲授内容和方法搬到社会,例如对公务员的考试题目有“将123.456转换为二进制是什么?”。这样做效果很不好,初学者难以入门。计算机专业普及教育和计算机专业教育的目的、任务与理念是完全不同的,应当有的放矢,而不能简单照搬。我们有针对性地提出了“防止四个混淆,注意四个区别”:一是要区别计算机专业和非计算机专业;二是区别计算机专业人员与计算机应用人员;三是区别大学本科教育和高职教育;四是区别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根据不同对象的特点提出在各个领域中普及计算机的要求和内容。

在面向高校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和面向社会大众的计算机普及中, 我们始终坚持面向群众、面向应用的正确方向。非计算机专业人员学习计算机要以应用为目的,以应用为出发点,应当面向各个领域的应用需要,根据应用的需要确定学习内容,而不应当面向计算机学科体系,根据学科体系进行学习。在30年的实践中,大家认识到广大初学者学习计算机的有效方法是许多人耳熟能详的一句话:带着问题学,即活学活用,学用结合,急用先学,立竿见影,在“用”字上狠下功夫。

3 要充分为初学者着想,采用适合初学者的方法,扫除初学者的学习障碍

近年来,虽然有愈来愈多的专家关心计算机普及和计算机基础教育。但有时对于对象了解不够,要求不恰当,工作不甚得法。专家与初学者之间往往存在鸿沟。

进行计算机普及,必须以人为本,要设身处地为初学者考虑,站在初学者的立场上提出问题,从专家的高度解决问题。我们曾多次提出:要使广大初学者轻松愉快、兴趣盎然地进入计算机的世界。我们应当吸引他们,使他们感到有兴趣有收获,而不应故弄玄虚,难倒他们。

作为专家和教师,应当善于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而不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我们的责任是把复杂变为简单,把难变为不难,把枯燥变为生动。要用通俗易懂的方法和语言阐述清楚复杂的概念,这是一种本事。只有明白“不明白的人为什么不明白”的人才是明白人。

传统的理论学习的三部曲是:“提出概念、解释概念、举例说明”。我们在计算机基础教育和计算机普及中采取了新的三部曲:“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归纳分析”。一般理论课程采用的方法是“先理论,后实际;先抽象,后具体;先一般,后个别。”在对初学者进行计算机普及时采用的方法是“从实际到理论;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从零碎到系统。”

经过30年的努力,以上方法已为大家所接受并广泛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4 要有一支有事业心、有奉献精神的计算机普及工作队伍

任何工作都是需要人去做的,进行计算机普及需要有一支强有力的队伍,否则一切都会落空。

30年前,计算机普及在我国刚刚起步,当时经验不足,困难重重。有一批高校老师挺身而出,迎难而上,主动承担了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和计算机普及的工作。他们是一支有组织的队伍,在全国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和其他学术团体的带领下进行活动,互相交流,深入研究。他们不为名利,甘愿奉献,团结奋斗,开拓局面,坚持在这块未开垦的处女地上辛勤耕作,30年的奋斗换来满园硕果,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历史不会忘记他们为我国计算机基础教育和计算机普及作出的贡献。现在我国已建立了一支人数众多、水平较高、结构合理、作风优良的计算机普及队伍,这是取得成果的重要保障。

事实说明,要做好计算机普及工作,不仅需要高水平的计算机专家,更需要高水平的计算机教育专家。科学普及是一门学问,需要下功夫研究规律,需要有点奉献精神,不能太功利,要有把平凡的工作做得不平凡的精神状态,这样才能浇灌平凡,创造辉煌。

中国的计算机普及工作者硬是把一件看似平凡的工作做得有声有色,他们始终保持了实事求是的作风,不唯上,不唯书,不唯外,只唯实。大家从30年的经历中深深体会到:不要抽象地追求伟大,而要把平凡工作做成伟大。

5 全国形成合力,进一步提高计算机普及水平

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在党和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有关各方积极参与,容易形成合力。政府各部门统筹规划,明确要求,经费支持,创造条件;教育部门把计算机教育纳入教学计划,成立教学指导委员会进行研究和指导;有关部门推出各种计算机考试,提供了测试标准;全国各类学校思想明确,行动积极,落实计算机课程;各种学术团体举行学术论坛,进行经验交流;电视台安排计算机教育节目;各出版社出版了大批计算机教材和普及读物;各种计算机类杂志(特别是《计算机教育》杂志)刊登大量推动计算机基础教育和计算机普及的文章;许多专家积极参与,献计献策;尤其是广大一线教师长期坚守平凡岗位,努力工作,无私奉献,作出重要贡献。

在和谐社会的大环境下,以上各种因素主动参与,互相推动,配合默契,把合力发挥到极致。这是我国的一大特色,是其他国家难以做到的,今后应继续发扬光大,进一步提高计算机普及的水平。

迎接全国第四次计算机普及

现在已进入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可以看到在我国已开始出现一次新的计算机普及,即全国第四次计算机普及。

现在面临的形势已与30年前大不相同。世界已进入信息社会,信息技术迅猛发展,中国的经济高速发展。社会的发展和国力的增强愈来愈强烈地依赖于信息技术,迫切需要全社会更好地掌握和应用信息技术,把它深入应用于各个领域,转化为强大的社会生产力。这次是一次全民性的计算机应用。

这次计算机应用包括两个方面的内涵:

一方面是要最大限度地扩大应用的领域。我们高兴地看到近年来信息技术愈来愈广、愈来愈深入地应用于各个领域,例如物联网的迅速推广应用、许多领域已经用计算机实现了本系统全面的信息管理。应当通过这次应用,在全国各主要领域、从中央到地方都尽快实现计算机控制和计算机管理,有力地推动各个领域的信息化。

另一方面,要提高广大群众应用计算机的水平和实际能力。应当重视并着力提高广大群众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包括办公软件应用水平、网络应用水平),提高普及的水平。这种应用牵涉面最广、影响最直接、最立竿见影。与过去相比,这次普及有以下几个鲜明的特点。

1) 由数量的大发展到质量的大提高。

在前三次中计算机普及的对象从几百万发展到几千万,再到几亿人,成果显著。今天计算机普及不再是单纯追求数量的扩大(当然还要向各个角落的计算机盲普及计算机知识与应用),而是着眼于在初步普及基础上着力于提高。它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要强调“学习的目的全在于应用”,切实在“用”字上下功夫,要求所有人都要把学到的计算机知识真正切实用于实际;二是要切提高实应用的水平,要用出成果,用出水平。

现在有许多人虽然在使用计算机,但只是初步水平。许多人现在只用到计算机功能的10%左右,潜力还很大。很多大学华业生使用办公软件的能力只是最基本的普及水平,难以满足工作岗位的要求。可以设想,如果几千万甚至几亿具有初步计算机知识的人能再把水平提高10%,并用于实际,那将是多么巨大的生产力啊!众志成城,群众性提高的意义是巨大而深远的,决不可轻视。

2) 人们掌握计算机技能由专业技能到职业技能,再到生活技能。过去只有计算机专业人员掌握计算机应用,他们的技能主要表现为专业技能。随着计算机应用的发展,计算机已成为各个领域所必要的技能(例如文秘人员、银行办事人员、海关人员),无论走到哪里,做什么工作,都离不开计算机,都要求具有计算机的应用能力,它已成为各行各业所要求的一种职业能力。它也是一种职业竞争力,谁能更多更好地掌握计算机应用技能,谁就在职场上占有优势,这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现在,计算机技能已经成为一般群众的生活技能。写字换了笔,发信不必去邮局,查资料上网,作报告用电子幻灯,旅游照相后制成电子相册,写博客“织围脖”,高考网上报名,出国网上填表,玩网络游戏,……。计算机已经嵌入到社会生活的每个角落,要享受现代生活成果,必须掌握计算机这样一种必须的生活技能。这充分说明了计算机在现代社会中无处不在的巨大威力。而且这个趋势以指数曲线迅猛增长,人们不应也无法回避它,只能适应它,积极迎接它。

3) 计算机应用是经济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的必然,是创新型、学习型国家建设的必然。

当前中国经济结构亟需调整,发展方式急需转变。需要大力扶持新的增长点;扶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带动技术结构升级;扶持企业扩大规模,实现规模经济;大力发展知识型服务型产业,改变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农业劳动生产率低下的情况。这就要求大力发展信息技术,广泛推广计算机应用,在工业化同时实现信息化。计算机应用正是这个形势下的必然产物。

中国正在建设成为一个创新型和学习型的国家,要努力形成全民学习、处处创新的局面。全民性的计算机应用将有力地配合和推动这个过程。计算机能够吸引广大群众,激发学习热情,培养科学思维,启迪创新意识,促进自主创新。

对现代人来说,计算机不仅仅起着工具的作用,而且能培养现代科学素质。信息时代的人不能停留在手工业时代的思维方式。通过学习和应用计算机,人们改变了旧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逐步培养了现代的科学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懂得现代社会处理问题的科学方法,这个意义是更为深远的。

相关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