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通信设备制造行业现状范文

通信设备制造行业现状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通信设备制造行业现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通信设备制造行业现状

第1篇:通信设备制造行业现状范文

关键词: 不良库存 通信设备制造

库存管理是供应链管理的重点,库存对企业的生产计划、营销策略、资金利用、服务水平等方面有重要影响。从通信设备制造企业的实际来看,不良库存(呆滞、呆死库存)已经成为影响甚至制约企业发展的重要原因,本文将从该行业的特点入手,分析并提出对不良库存的改进策略。

一、通信设备制造企业库存状况特点

通信设备可分为构建通信基础设施网络的网络端设备和最终客户用于接收通信服务的终端设备。本文研究对象为前者,即网络端设备(以下简称网络设备)。

网络设备在其产品形态、市场需求、生产、研发等方面有以下的一些特点:

1.产品形态一般为同一设备个体中具备可支持不同业务的多种业务模块,业务模块种类可根据不同客户需求在此设备主控模块允许范围内增减,并且相同的业务模块常常可适应多种不同型号机型的主控模块,所以网络设备更多的以半成品即业务模块的形态进行研发、生产、储存和表达客户需求。可批量生产的固化有特定业务功能的产品仅占少数。

2.市场需求一般可分为电信级需求、企业级需求和个人需求。本文主要讨论前两种需求。相比企业级需求而言,电信运营商提出的电信级需求更加大量也更加连续,此外,由电信运营商成熟业务带来的网络设备需求更加稳定,而新业务和特殊业务导致的设备需求更加多变。一般大中型通信设备制造企业均在不同程度上参与电信级市场和企业级市场的竞争,从而导致企业所面对的市场需求较为复杂。

3.生产任务一般分制造任务和装配调试任务。制造任务以半成品为对象,制造完成后或者立刻进行装配调试,或者入库存放。当客户实际订单来到后,由装配调试任务进行半成品的挑拣并最终产出可发往客户的成品。

4.在研发管理上,网络设备往往以整机机型作为研发目标,但在技术支撑上,不同的整机研发可能共用相同或相似的技术平台,这样做的好处不但可以使技术积累的优势得以充分利用,而且各种物料甚至半成品均可因共用而降低研发成本。

由于网络设备具有上述特点,并且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各个企业均将快速响应客户需求作为拉动供应链运作的核心点,所以在一般的通信设备制造企业中,其库存结构往往有如下特点:

(1)一般采用PTO(按订单捡料 Pick to order)模式和安全库存策略指导生产,即在外部客户订单和内部安全库存订单的指导下进行捡料、制造、装配和调试(其中安全库存订单一般不进行装配和调试),而不做预先的成品库存准备。

(2)在全球化合作的今天,即使国际上知名的大型通信设备制造企业也需要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生产合作,并且网络设备技术复杂、器件繁多,这就导致网络设备生产所需原材料品种多且供货周期差异极大(可在数日到数月不等),而客户要求成品到货期限一般都较短(数日到数周),所以通信设备制造企业一般会对常用的半成品和原材料进行一定量的库存准备。

(3)由于大中型通信设备制造企业的产品种类往往成百上千种,且研发成本很高,所以其研发机构需设置单独的库存来满足研发需求,从而导致在企业内部存在生产库存和研发库存两个库存系统,且这两个系统之间互通性不强。

(4)客户需求复杂多变,尤其是新业务需求和特殊业务需求在需求量、需求时间、需求确定性等方面均存在较大风险,在牛鞭效应下,通信设备制造企业往往因此产生较大的呆滞库存,除此以外,即使成熟业务需求也不能保证不发生波动,所以不良库存成为行业内的通病。

二、通信设备制造业不良库存的改进策略

传统的单一库存管理模式中,各节点企业的库存管理各自为政,渠道商、产品制造商、原材料供应商都有自己的库存和自己的库存策略,且互相封闭、不通信息,企业无法利用整个供应链上的资源。渠道商仅仅将顾客的订货信息反馈给制造商,并不预测和传达顾客的需求预测,同时也不知道上游制造商的库存量和库存策略,供应链上游的制造商与供应商之间也是如此,为了规避无法预测的市场风险,每个企业不得不保留大量的库存,从而导致整个供应链库存成本的高昂。这样的库存管理模式随着激烈的市场竞争、全球协作和产业规模化的发展显现严重的不足,从而推动其向基于整个供应链的库存管理方向进行演化。

通信设备制造业的库存管理也经历了以上的过程,并且仍然处在从基于企业库存管理向基于供应链库存管理变化的阶段。核心企业仍然以自备库存应对市场不确定性为重要甚至是主要的策略,但也积极的寻求与供应链上相关企业的合作,分担风险。通信设备制造业面对的供应链极其复杂,呈现全球化、网络化形态,节点企业成千上万,难以同步协调所有企业的信息共享和意见统一,本文结合行业特点及目前较为成熟的基于供应链的库存管理理论,如供应商管理库存VMI(Vendor Managed Inventory)、联合库存管理 JMI(Jointed Managing Inventory)以及协同规划、预测和补给CPFR(Collaborative Planning Forecasting&Replenishment)等,对改进通信设备制造业库存管理以降低不良库存提出以下建议:

1.供货期短、低端、标准化程度高的产品的渠道商库存由供应商管理。低端产品一般可批量生产,并经过渠道商进行销售,如果一些低端产品供货期较短,则供应商就具备对这些产品快速补货能力,在此前提下,由供应商管理渠道商的库存,并在多家渠道商之间实现库存调配,从而能同时降低各方库存成本。

2.重要产品的库存管理以核心企业为主联合决策。大中型通信设备制造企业的所有产品系列中,重要产品的销售额和供应成本一般都在企业中占很大的比重。这些重要产品或是支持客户的成熟业务、或是产品制造商主推的产品、又或是为了争夺重要市场而准备的产品等,总之,相比其他产品而言,保证这些重要产品的及时供应显得更加重要和紧迫,此外,由于这些重要产品的备货量一般较大,一旦出现决策失误,给企业带来的损失也较大。所以在制定这些重要产品的库存策略时,应由核心企业为主,使供应链上下游相关企业共同参与、联合决策,在信息共享的基础上,充分评估缺货或呆滞的风险,在对成本分担原则协商一致的情况下,确定各环节的库存量和调配方式。

第2篇:通信设备制造行业现状范文

[关键词]不良库存通信设备制造业

库存管理是供应链管理的重点,库存对企业的生产计划、营销策略、资金利用、服务水平等方面有重要影响。从通信设备制造企业的实际来看,不良库存(呆滞、呆死库存)已经成为影响甚至制约企业发展的重要原因,本文将从该行业的特点入手,分析并提出对不良库存的改进策略。

一、通信设备制造企业库存状况特点

通信设备可分为构建通信基础设施网络的网络端设备和最终客户用于接收通信服务的终端设备。本文研究对象为前者,即网络端设备(以下简称网络设备)。

网络设备在其产品形态、市场需求、生产、研发等方面有以下的一些特点:

1.产品形态一般为同一设备个体中具备可支持不同业务的多种业务模块,业务模块种类可根据不同客户需求在此设备主控模块允许范围内增减,并且相同的业务模块常常可适应多种不同型号机型的主控模块,所以网络设备更多的以半成品即业务模块的形态进行研发、生产、储存和表达客户需求。可批量生产的固化有特定业务功能的产品仅占少数。

2.市场需求一般可分为电信级需求、企业级需求和个人需求。本文主要讨论前两种需求。相比企业级需求而言,电信运营商提出的电信级需求更加大量也更加连续,此外,由电信运营商成熟业务带来的网络设备需求更加稳定,而新业务和特殊业务导致的设备需求更加多变。一般大中型通信设备制造企业均在不同程度上参与电信级市场和企业级市场的竞争,从而导致企业所面对的市场需求较为复杂。

3.生产任务一般分制造任务和装配调试任务。制造任务以半成品为对象,制造完成后或者立刻进行装配调试,或者入库存放。当客户实际订单来到后,由装配调试任务进行半成品的挑拣并最终产出可发往客户的成品。

4.在研发管理上,网络设备往往以整机机型作为研发目标,但在技术支撑上,不同的整机研发可能共用相同或相似的技术平台,这样做的好处不但可以使技术积累的优势得以充分利用,而且各种物料甚至半成品均可因共用而降低研发成本。

由于网络设备具有上述特点,并且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各个企业均将快速响应客户需求作为拉动供应链运作的核心点,所以在一般的通信设备制造企业中,其库存结构往往有如下特点:

(1)一般采用PTO(按订单捡料Picktoorder)模式和安全库存策略指导生产,即在外部客户订单和内部安全库存订单的指导下进行捡料、制造、装配和调试(其中安全库存订单一般不进行装配和调试),而不做预先的成品库存准备。

(2)在全球化合作的今天,即使国际上知名的大型通信设备制造企业也需要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生产合作,并且网络设备技术复杂、器件繁多,这就导致网络设备生产所需原材料品种多且供货周期差异极大(可在数日到数月不等),而客户要求成品到货期限一般都较短(数日到数周),所以通信设备制造企业一般会对常用的半成品和原材料进行一定量的库存准备。

(3)由于大中型通信设备制造企业的产品种类往往成百上千种,且研发成本很高,所以其研发机构需设置单独的库存来满足研发需求,从而导致在企业内部存在生产库存和研发库存两个库存系统,且这两个系统之间互通性不强。

(4)客户需求复杂多变,尤其是新业务需求和特殊业务需求在需求量、需求时间、需求确定性等方面均存在较大风险,在牛鞭效应下,通信设备制造企业往往因此产生较大的呆滞库存,除此以外,即使成熟业务需求也不能保证不发生波动,所以不良库存成为行业内的通病。

二、通信设备制造业不良库存的改进策略

传统的单一库存管理模式中,各节点企业的库存管理各自为政,渠道商、产品制造商、原材料供应商都有自己的库存和自己的库存策略,且互相封闭、不通信息,企业无法利用整个供应链上的资源。渠道商仅仅将顾客的订货信息反馈给制造商,并不预测和传达顾客的需求预测,同时也不知道上游制造商的库存量和库存策略,供应链上游的制造商与供应商之间也是如此,为了规避无法预测的市场风险,每个企业不得不保留大量的库存,从而导致整个供应链库存成本的高昂。这样的库存管理模式随着激烈的市场竞争、全球协作和产业规模化的发展显现严重的不足,从而推动其向基于整个供应链的库存管理方向进行演化。

通信设备制造业的库存管理也经历了以上的过程,并且仍然处在从基于企业库存管理向基于供应链库存管理变化的阶段。核心企业仍然以自备库存应对市场不确定性为重要甚至是主要的策略,但也积极的寻求与供应链上相关企业的合作,分担风险。通信设备制造业面对的供应链极其复杂,呈现全球化、网络化形态,节点企业成千上万,难以同步协调所有企业的信息共享和意见统一,本文结合行业特点及目前较为成熟的基于供应链的库存管理理论,如供应商管理库存VMI(VendorManagedInventory)、联合库存管理JMI(JointedManagingInventory)以及协同规划、预测和补给CPFR(CollaborativePlanningForecasting&Replenishment)等,对改进通信设备制造业库存管理以降低不良库存提出以下建议:1.供货期短、低端、标准化程度高的产品的渠道商库存由供应商管理。低端产品一般可批量生产,并经过渠道商进行销售,如果一些低端产品供货期较短,则供应商就具备对这些产品快速补货能力,在此前提下,由供应商管理渠道商的库存,并在多家渠道商之间实现库存调配,从而能同时降低各方库存成本。

2.重要产品的库存管理以核心企业为主联合决策。大中型通信设备制造企业的所有产品系列中,重要产品的销售额和供应成本一般都在企业中占很大的比重。这些重要产品或是支持客户的成熟业务、或是产品制造商主推的产品、又或是为了争夺重要市场而准备的产品等,总之,相比其他产品而言,保证这些重要产品的及时供应显得更加重要和紧迫,此外,由于这些重要产品的备货量一般较大,一旦出现决策失误,给企业带来的损失也较大。所以在制定这些重要产品的库存策略时,应由核心企业为主,使供应链上下游相关企业共同参与、联合决策,在信息共享的基础上,充分评估缺货或呆滞的风险,在对成本分担原则协商一致的情况下,确定各环节的库存量和调配方式。

这样的联合决策体现了战略供应商联盟的新型合作关系,可有效解决供应链系统中由于各节点独立库存运作导致的需求扭曲现象,提高供应链的同步化。

3.共同参与重点市场的分析和预测。对某个市场的预测和分析涉及的不是单一产品,而是多种产品共同满足市场总需求,且所需产品种类和数量存在不确定性,供应链上下游的原材料供应商、网络设备制造商、渠道商甚至最终大客户共同参与重点市场的分析和预测有助于各方达成共识,使各企业的生产计划和需求计划基于同一销售预测报告,从而在相同的指导下安排各自的内部运作。这样可从全局的观点出发,各方制定统一的管理目标以及方案实施办法,以库存管理为核心,兼顾供应链上的其它方面的管理,因此在更高的层面实现伙伴间更广泛深入的合作,不再局限于对具体产品的协作。

4.生产库存系统与研发库存系统之间信息互通和资源调配。生产库存系统针对的是定型产品的生产供应,而研发库存系统针对的是不成熟产品的试验需求,二者在库存量、库存种类、库存时间等方面的要求都不同,所以不宜将其合并。但这两个库存系统存储的原材料、半成品和成品仍有一定的重合度,在实现信息互通的情况下,可对这部分双方都有的库存进行统一规划和利用,降低库存成本,而且在市场紧急需求时,可将研发库存作为备用调配源来使用。

5.信息系统向上下游企业延伸。大中型核心企业一般都有MRP(物料需求计划materialrequirementsplanning)系统或ERP(企业资源计划EnterpriseResourcePlanning)系统等信息系统承载供应链运作中的信息流。随着信息技术和通信网络的发展,以及协作意识的增强,一些实力较强的行业内领先企业已经着手实施内部信息系统的外延,即将自身的信息系统延伸到上下游合作伙伴或与合作伙伴的已有信息系统连接,从而在不泄露企业秘密的情况下,各方实时快速的掌握必要的数据信息,使供应链的资源协调处在相同的信息覆盖下,保证步调一致。

参考文献:

第3篇:通信设备制造行业现状范文

关键词:营改增;通信设备制造企业

中图分类号:F810.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05-000-03

通信设备制造业企业(主要指通信产品的开发、研制、技术和销售服务的企业)属于现代制造业。20世纪后期以来,随着科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传统制造行业的发展日趋成熟的同时,市场饱和导致传统制造行业在产品上获得的利润越来越少,这使得传统制造业企业将目光从产品转变到服务上来,以期获得更高的利润[1],通信设备制造行业也不例外,传统的通信设备设计、制造、安装等业务逐渐被压缩,取而代之的是通信方案设计、战略咨询、产品营销等现代服务业务的扩大。以烽火通信为例,其他业务收入(万元)由85,852,075.16(2010)到231,097,248.81(2013),增幅为169.18%,而主业务收入(万元)为由5,598,602,373.61(2010)到8,878,352,261.27(2013),增幅为58.58%,可见服务型业务的增长远高于产品型的业务的增长。同时,通信设备制造业其具有以下特点:

一、人力资源成本较高

通信设备制造业作为现代制造业,是比较看重产品设计、研发的行业,因此,在成本构成中人力资源成本占比较高。根据45部门的《2010年投入产出表》数据,劳动者报酬占总投入比为8.13%,高于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的6.64%。

二、通信设备制造企业处于转型时期,服务型业务收入逐渐增加

根据《烽火通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11、2012、2013年年度报告》,服务型业务的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呈增长趋势,1.5103%(2010)、2.0723%(2011)、2.9988%(2012)、2.5369%(2013)。

三、通信设备制造业企业既缴纳增值税也缴纳营业税,使得制造业转型之路受到影响

由于营业税(3%)和销项增值税税率(6%)差额,于是出现提品型业务的税负少于提供服务型业务的税负。这使得企业更倾向从事产品型业务。这无疑迟滞了通信设备企业转型升级的脚步。

四、以烽火通信公司为例,解释“营改增”会对通信设备制造企业的影响

根据烽火通信公司年报,我们整理出通信设备制造企业应缴纳的税项及计算方式。

税项税率征收方式

营业税(营业收入)3%应纳税额= 营业收入×营业税率

增值税(研发和技术服务、信息技术服务)6%应纳税额=当期销项税额-当期进项税额

教育费附加及地方教育附加税5%应纳税额=应缴纳流转税额×税率

城市维护建设税7%应纳税额=应缴纳流转税额×税率

企业所得税25%应纳税额=应纳税所得额×税率

“营改增”前后, 假设企业提供服务的市场价格不变, 则营业收入 (设为X) 是含增值税收入,营业收入包括信息技术服务(可抵扣)和普通产品销售收入(征营业税)。 假设营业成本 (设为Y) 是含税成本, 营业成本包括直接材料、 直接人工和其他直接成本, 后两项中有不可抵扣的部分, 假设全部营业成本中可进行进项税抵扣的比例为W、全部营业收入中可进行销项税抵扣的比例为C。 这里暂且不考虑企业的资产减值损失、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投资收益、 汇兑损益以及营业外收支等, 为便于计算,暂且将期间费用并入营业成本统一进行抵扣。 其中, 3%为营业税税率;6%为增值税税率,城建税7%、教育费附加5%合计为12%; 25%为企业所得税税率。

1.关于”营改增”对电信企业总体税负影响的测算。

“营改增”前:营业税金及附加=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教育费附加=营业额×3%×(1+12%)=0.0336X;企业所得税=(营业收入-营业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25%=0.2416X-0.25Y;“营改增”前企业税负=营业税金及附加+企业所得税=0.2752X-0.25Y。

“营改增”后: 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进项税额=6%÷(1+6%)CX-17%÷(1+17%)YW=0.0566CX-0.1453YW; 营业税=非增值税营业额×3%=(1-C)X×3%=0.03X-0.03CX;城市维护建税+教育费附加=(增值税+营业税)×12%=((6%÷(1+6%)CX-17%÷(1+17%)YW)+(1-C)X×3%)×12%=0.0036X+0.003192CX-0.017436YW;营业税金及附加=营业税+城市维护建税+教育费附加=0.0336X-0.026808CX-0.017436YW; 企业所得税=(营业收入-营业成本-营业金及附加)×25%=0.2416X-0.25Y+0.0067CX+0.00425YW; “营改增”后业税负=应交增值税+营业税金及附加+企业所得税=0.2752X-0.25Y+0.036492CX-0.158376YW。

假设”营改增”前后企业税负不变, 将”营改增”前后企业税计算公式联立求解, 可以求得WY/CX=0.23。

2.关于”营改增”对电信企业净利润的影响的测算。

企业净利润=营业收入-营业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所得税; “营改增”前企业净利润=1.2752X-1.25Y; “营改增”后企业净利润=1.2752X-1.25Y+0.036498113CX-0.158376068WY。

假设“营改增”前后企业净利润不变, 将“营改增”前后企业净利润公式联立求解, 可以得到WY/CX=0.23。

3.对电信企业总体税负和净利润的定量分析。

当WY/CX>0.23时, “营改增”后企业税负减少,净利润增加; 当WY/CX

若C等于1,将烽火通信公司2012年平均销售毛利率(X-Y)÷X=26.47% (Y / X =73.53%) 代入上述所求的等式关系, 可得W=31.28%, 这表明在保证销售毛利率26.47%不变的情况下,当运营成本中有31.28%以上可以进行抵扣时, 烽火通信的税负就会减少,净利润就会增加。

同时,根据上述等式,随着C的减小,WY/CX逐渐增大,减税效果越发明显。换而言之,营业收入中不可抵扣的部分(1-C)越多,对企业而言,其总的税负越少,净利润越多。换言之,企业提供的信息技术服务越少,则企业利润越大。这种与“营改增”措施向背离的现象,究其原因,在于现行销项增值税税率(6%)高于营业税税率(3%)。这使得企业在为自己提供的服务缴纳税费时比为自己提供的产品缴纳的税费高。

五、以“疑税从无”的角度解析“营改增”政策的影响

1.从通行设备制造企业的视角

对于通信设备制造企业来说,通信设备的制造、销售过程中往往包含有研发、设计、维修、调试等一系列信息技术服务。而下游企业也不会辨别这两种服务的差别,因此在付款时并未就通信设备的销售额与服务劳务营业额进行分别核算。国家出台的各项法律,并未明确规定通信设备的销售额与服务劳务营业额如何进行分别核算。基于“经济人”的考虑,企业对于税收要素尚不明确的“研发和技术服务、信息技术服务”会将其确定为产品的附加服务,将其归并到产品中,从而以此为基础缴纳营业税。事实上,在我们调查研究的过程中,通过走访相关企业,我们也发现这种现象。即将产品前期的研发设计,产品后期的售后服务、技术支持,与产品有关的软件设计等与产品相关的信息技术服务与产品打包在一起进行结算。合同中只显示产品的销售金额,不包含相关服务费用。

2.从立法者的角度

企业通过将与产品相关的信息技术服务与产品打包在一起进行结算的方法,以减少增值税中的销项额。这种作法似乎违背立法者的本意。但是,正如“疑罪从无”原则在刑法领域的适用一样,我们不能因为纳税人可纳此税可纳彼税的的应税行为而强制要求纳税人缴纳较高的税种。这是对“税收法定主义”的背离,也是当下中央助力小微企业、简政放权这一趋势的背离。

因此,针对因为“与产品相关的信息技术服务”这一税收要素规定不明的现状,我们小组讨论后,认为有两条解决方案:

(1)将“与产品相关的信息技术服务”解释为“信息技术服务”,也就是将产品前期的研发设计,产品后期的售后服务、技术支持,与产品有关的软件设计等信息技术服务全部纳入增值税的销项税额中,与产品区分。这种作法有利于税收的统一,避免税基的流失。但同时,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下游企业也不会辨别通信设备的制造、销售跟与产品相关的信息技术服务这两种服务的差别,因此国家就要出台相关政策,以细致的区分上述两种服务的区别。

(2)将“与产品相关的信息技术服务”解释为“产品”,也就是将产品前期的研发设计,产品后期的售后服务、技术支持,与产品有关的软件设计等信息技术服务全部纳入到营业税的应税范围。这种作法较为简便,不需要将通信设备的制造、销售跟与产品相关的信息技术服务这两种服务进行区别,缺点是“与产品相关的信息技术服务”这一部分“信息技术服务”就没有纳入增值税的范畴中。

我们小组以“税收法定”的观点审视这个问题,在“与产品相关的信息技术服务”这一税收要素规定不明的情况下,我们应该做出有利于纳税人一方的解释,正如“疑罪从无”要求我们保护犯罪嫌疑人。因此,我们小组更倾向于将与产品相关的信息技术服务”解释为“产品”,产品前期的研发设计,产品后期的售后服务、技术支持,与产品有关的软件设计等信息技术服务全部纳入到营业税的应税范围。

参考文献:

第4篇:通信设备制造行业现状范文

关键词:高技术产业;比较研究;实证分析

一、引言

21世纪以来,高技术产业蓬勃发展,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巨大,因此,高技术产业也成为经济学界研究的热点话题。江苏省和浙江省的高技术产业在我国的地位突出,研究这两个省份的高技术产业的规模、水平以及产业结构意义重大,通过比较分析,找出优势和劣势,即能促进两省的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又能为其他省市的高技术产业发展提供政策性指导。

二、江苏省和浙江省的高技术产业实证分析

(一)产业规模比较

江苏省和浙江省高技术产业的产值水平都有所增长。由时间序列数据显示,从2000年到2011年,江苏省的高技术产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总产值规模由2000年的1271.7亿元,迅速增加到2011年的19487.8亿元,是2000年产值的15倍之多;而浙江省从2000年到2011年之间,总产值规模由2000年的522.6亿元,迅速增加到2011年的3722.4亿元,是2000年产值的7倍之多。江苏省不仅总产值要高出浙江省,而且涨速迅猛,是浙江省的两倍。另外,从2000年到2010年,两省高技术企业近些年来在数量和规模方面也有提升,江苏省规模以上的高技术企业从2000年的1144家,2010年有4868家,增加三倍多,但2011年减少至4061家;而浙江省高技术企业发展得也不错,规模以上的高技术企业2000年只有861家, 2010年发展到3339家,是2000年的3.8倍,但2011年减少了近一半,只有1923家。

在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中,江苏省和浙江省高技术产业发展势头强劲,迈入第二个十年,各相关政策都有调整,淘汰了一些实力不够的企业,使得两省规模以上的高技术企业在2011年锐减,但高技术企业的产值反而增长,说明这些高技术企业在改善后的环境中发展良好,创造的价值更大。

(二)产业贡献能力比较

2000年以来,我国的高技术产业所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逐年上升。浙江省高技术产业在全国的地位没有明显变动,维持在5%的水平;而江苏省高技术产业在全国的比重稳步上升,从2000年12.2%一路增加到2011年的22%,将近翻了一倍,远远超出浙江省的水平,可见近年来高技术产业在江苏省经济中的地位正在不断提升,且发展速度较快,随着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和技术水平的提高,在未来可以给江苏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好的支撑。

在利税水平方面,浙江省的利税额从2000年的66.2亿元,增加至2011年的475亿元,增长将近7倍,但利税能力几乎没有变动,一直维持在6%左右;江苏省高技术产业的利税能力有波动,2000年利税额为117.1亿元,所占比例为11.3%,2011年利税额增长到1474.4亿元,是2000年的12倍之多,所占比例为18.8%,2008年到2011年四年间利税能力有小幅滑落,从2008年的23%逐步降到18.8%。从整个发展情况来看,浙江省的利税贡献较小,而江苏省的实力很强,贡献显著,可见江苏省的高技术产业对整个省的经济收入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产业结构比较

在江苏省高技术产业中,电子及通信设备产值从2000年的725.98亿元,增长到2011年的10278.2亿元,是2000年的14.15倍,所占比例2000年为57%,而2011年下滑到52.7%;计算机和办公设备产值从2000年的257.16亿元,增长到2011年的4787亿元,是2000年的18.6倍,2000年所占比例为20.2%,2011年所占比例为24.6%;这两大行,2011年在江苏省的整个高技术产业中达到77%,可见是江苏省的优先发展的行业。医疗设备和仪器仪表产值从2000年的106.86亿元增长到2011年的2422.7亿元,增长将近22.7倍,是高技术产业五大行业中增长最为迅猛的;医药业产值从2000年的158.87亿元增长到2011年的1810亿元,增长将近11.4倍,医疗设备制造业和医药行业所在比重在2011年不足22%,这两大行业在江苏省并驾发展,属于第二层次的行业。航空航天制造业是江苏省的劣势产业,发展态势不容乐观,在2011年所占比重不足1%。

浙江省的电子及通信设备产值从2000年的281.85亿元,增长到2011年的1851.9亿元,是2000年的6.6倍,由2000年的54%小幅跌落到2011年的50%,但仍然要遥遥领于其它行业;医药业产值2000年为151.8亿元,所占比重为29%,2011年涨到850.6亿元,是2000年的5.6倍,所占比重下滑到23%;医疗设备和仪器仪表产值从2000年91.5亿元增长到2011年的671.6亿元,翻了六倍有余,所占比在17%-18%之间变动,这三大行业发展速度比较一致,各自在浙江省的高技术产业中的地位变化不大;计算机和办公设备产值2000年不到3亿元,到2011年的产值为345.2亿元,以上百倍的速度在增长,2000年的比重不到0.5%,2011年达到9.3%,是五个行业中成长速度最快的;而航空航天器制造业起步晚,直到2004年才见成绩,到2011年产值接近3亿元远远落后于其他行业。

从产业结构的比较的结果来看,两省都将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作为优势产业。江省将医药制造业和医疗设备制造业作为第二发展的产业,在两行业后面的是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在江苏省,医药制造业和医疗设备制造业的产值都要高于浙江省,但这两大行业在江苏省明显没有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发展好,说明各省根据自己的地缘以及发展条件不同,选择的发展方针也有较大差异;两省的航空航天制造业都是劣势产业,对两省高技术产业的发展贡献不大。

三、结论

21世纪以来,江苏省的高技术产业一直处于领先水平,在我国的高技术产业中仅次于广东省位列第二,浙江省无论是在规模上还是在水平上都赶不上江苏省,但能从第六位越到第五位,进步明显。就产业结构而言,是以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为发展的中心,以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为支撑,扶持医药业和医疗设备产业,带动整个高技术产业的发展;浙江省也是以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为核心,极力发展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使得高技术产业在全国的地位上升,但是与江苏省还有较大差距。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应多借鉴其他发达省市的发展经验,更好的发展本省的高技术产业。

参考文献:

[1]孙静娟,戴忻.对中国高技术产业发展评价分析[J].特区经济,2007(12):32-34.

[2]王利政.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的现状与建议[J].科学管理研究,2011(10):70-77.

第5篇:通信设备制造行业现状范文

[关键词]安徽省 产业集聚 集聚水平 专业化水平

一、 引言

产业集聚是在某一特定领域内相互关联的,在地理位置上集中的公司和机构的集合,是指某一特定产业大量聚集于某一特定地区,形成了一个稳定、持续、有不寻常竞争优势的集合体。它是现代产业经济活动在空间结构上表现出来的一种基本趋势,不仅存在于许多的传统产业中,更存在于今天各国经济竞争的关键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中。在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地,产业内部的专业化程度高,而且各企业间相互协作、学习和交流知识、技术和信息,生产效率不断增加,使区域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

近几年来,安徽省的高新技术产业显示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各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初具规模。为了进一步了解安徽省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水平及趋势,本文将对其从集聚水平测度与专业化水平测度两方面进行定量分析,以期对未来的发展有所帮助。

根据2002年7月国家统计局印发的《高技术产业统计分类目录的通知》,结合安徽实际情况,本文选择医药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和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进行实证研究。

二、 实证研究测算方法选择

1.集聚水平测度。产业集聚水平是产业的集聚状态或程度,为了测度高技术产业的集聚水平,我们选择产业集聚指数进行测度与分析。

埃利森和格莱泽以企业利润最大化为基本假设,研究企业区位选择过程中的集聚趋向,提出了一个衡量产业集聚的指数――EG指数。该指数综合考虑了总就业和产业集中度等因素,避免了由于产业中一两个大企业的布局造成产业集聚的假象。计算公式为:

其中,是地区i产业k的就业份额;Si是地区i的总就业份额;Zj是第j个企业在全行业就业中所占的份额。

2.专业化水平测度。各地区按照各自的自然禀赋和市场需求进行专业化生产,有利于加强经营管理,提高劳动技能和劳动素质,充分利用规模经济和集聚经济,可以带来明显的经济效益。

为衡量安徽省各地区高技术行业的专业化程度,本文选择区位商指标进行测度。区位商,也叫专业化率,是长期以来得到广泛应用的衡量地区专业化的重要指标。它是某地区某产业占全区该产业的比重与该地区整个工业占全区工业的比重之比。计算公式为:

其中,Lik是地区i产业的区位商,是地区i产业k的就业份额;Si是地区i的总就业份额。一般认为,区位商大于1,表明该部门的产品除区内消费外,还可以向外输出,属于专业化部门;小于1,表明该部门的产品不能满足区内需要,需要从区外调入,属于非专业化部门;等于1,则表明该部门产品供需平衡。

三、 计算与分析

本文按照安徽省行政区域划分,选择合肥、芜湖、蚌埠、淮南、马鞍山、淮北、铜陵、安庆、黄山、滁州、阜阳、宿州、巢湖、六安、亳州、池州和宣城十七个地级市,并从《安徽统计年鉴》及《安徽工业经济年鉴》收集数据进行计算。

1.集聚水平计算。由于数据收集的限制,对集聚水平的测度选择1998、2004和2005年以上各市分年分行业的工业总产值(其中98年数据由规模以上企业当年价格整理而来)进行计算。结果如下表所示:

2.专业化程度计算。对专业化程度的测度选择2005年的数据进行计算。结果如下:

表22005年安徽省各地市高技术行业区位商Lik(i=17)

四、 分析计算结果

1.观察表1可知,从1998年到2005年,专用设备制造业和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的集聚水平明显增强,而医药制造业和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则变化不大。这与近几年来,以计算机为代表的电子产业迅速发展的状态相稳合。

2.除医药制造业外,其他四个行业的集聚水平较高,尤其是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和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这主要是因为医药制造业属资源密集型产业,全省各地的重复建设现象比较严重。

3.分析表2,从医药制造业看,亳州和阜阳的专业化程度高,已形成专业化部门。淮北、马鞍山、池州和铜陵的专业化程度低;专用设备制造方面,除合肥较高外,其他城市均没未形成专业化部门;合肥、芜湖两市在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上已形成专业化部门,而淮南、淮北和池州三市该行业的区位商则接近于0;通信电子设备方面,滁州和合肥实力较强;而在仪器仪表制造业上,黄山和池州异军突起,有着很强的专业化程度。

4.工业总产值排名前三的合肥、芜湖和马鞍山的高技术产业发展并不均衡。合肥作为省会城市,拥有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和各类工业园区,为其高技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在本文所研究的五个行业中,除医药制造业外,其他行业都有较好的集聚水平和专业化程度;芜湖作为安徽省第二大城市,在交通运输设备和仪器仪表设备制造业上表现突出;马鞍山工业总产值较高,但以马钢为主的钢铁产业占近70%,所以高技术产业并非马鞍山的发展重点。

五、 对策与建议

1.各地市应针对自身现状,在着重发展主导产业的同时,加大扶植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力度,如马鞍山可以将生物医药、电子通信业发展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以提升城市综合实力。

2.从安徽省整体考虑,应综合分析各地区的资源禀赋条件,在合适的区域形成一定规模的高技术产业集群。如针对医药制造业,可在合肥、阜阳和亳州三地加大研究与开发力度,提供配套设施,以提高该行业在安徽省的集聚水平。

3.从全国范围比较,安徽省的高新技术行业还主要集中在少数领域,产品结构不合理,品种较为单一,名牌产品较少,整体竞争能力较弱。面对这种情况,安徽省应着力扩大高新技术产品种类,调整产品结构,吸引各领域的核心企业进入安徽,以此带动安徽自主研发能力,从而形成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Portor Michael E. Competitive Strategy[M].New York:The Free Press,1999:165~168

[2]魏后凯:现代区域经济学[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155~162

第6篇:通信设备制造行业现状范文

关键词:跨国采购;制造业升级;技术创新;产业关联

中图分类号:F752;F424

跨国采购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际产业分工格局变化和结构调整的必然产物,同时也是现代信息技术、管理技术和物流技术高度发展的产物。现阶段下,随着全球化信息网络和全球化市场的形成及技术变革的加速,跨国采购已经成为世界各国企业充分利用全球资源、降低生产成本、增强核心竞争力、获取新利润增长点的重要手段之一。与此同时,我国制造业正迎来国际产业大转移的契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就明确指出了“推进重点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产业布局”、“加强企业技术改造”等一系列改造提升制造业的方针和措施,随着我国制造业的不断强大,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选择到我国建立跨国采购中心、研发基地和生产基地,把我国作为其全球配置的基地。鉴于此,以跨国采购为背景,对我国上海地区制造业的产业关联进行分析就显得尤为必要。

一、跨国采购的发展动因

当前形势下,跨国采购在全球范围内的迅速发展,主要基于以下两方面的动因:

一方面是成本优势,对于众多跨国公司而言,如果单纯依靠本土供应商和集团内部采购平台,导致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采购的范围和价格谈判的力度,长此以往,必将严重削弱公司的成本优势和市场地位。基于这一认识,走出自身的框架约束,寻求第三方采购平台和更为广泛的货源、料源,成为诸多跨国公司提升成本优势的不二选择。

另一方面是全球产业分工的重新布局,自2008年席卷全球的美国次贷危机开始,全球金融体系遭到了重大创伤,与此同时,实体经济也不可避免地受到牵连,全球产业分工的调整态势有增无减,许多新兴经济体以其廉价的资源、劳动力、运输成本等方面的优势,吸引着跨国集团进行设点采购。

二、我国上海地区制造业的优势供给

上海市位于中国大陆海岸线中部的长江口,并隔海与日本九州岛相望,南濒杭州湾,西部与江苏、浙江两省相接。拥有中国最大的外贸港口、最大的工业基地。改革开放以来,这里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科技、文化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之后,逐步成为国际上一些发达国家进行制造业转移及跨国采购的重要集聚地。而上海地区的制造业,则主要通过以下三种方式来嵌入国际分工体系:第一,参与产业间的垂直分工;第二,参与产业内的垂直分工,即同一产业内技术密集程度较高的产品与较低的产品进行国际分工;第三,参与产品内的垂直分工,即对同一产品的生产过程中技术密集程度较高的工序与较低的工序之间的国际分工。长久以来,上海地区的制造业均按上述三种分工方式在国际产业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上海市自身所具有的独特区位优势和产业布局也在国际分工活动中逐步显现和深化,为跨国采购活动提供了许多契机和平台。

三、基于上海地区的产业关联分析

(一)长期关联分析

1.数据选取

跨国公司在上海地区进行原材料、零部件或产成品的采购,最终以出口的方式将采购品输入到其公司所在国家或地区,因而从上海地区出发,相关采购品的出口额便成为可供度量的指标之一。

上海口岸是出口货物较为集中的关口之一,本文将以上海关区为切入点,来分析跨国采购引致的出口对上海市本土相关制造业的影响情况。

统计调查显示,在2008和2009这两年中,上海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制造业(本文所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依循《中国统计年鉴2010》对相关指标的解释,即统计范围1998年至2006年为全部国有及年主营业务收入在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2007至2008年为年主营业务收入在50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占总量比重最大的产业是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该产业产值在09年达到了5266.68亿元,占当年度上海市全部规模以上制造业产值比重的22.18%,紧随其后的是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和通用设备制造业,产值比重在09年分别达到了10.83%和9.33%。另外,以来料加工、进料加工、装配业务和协作生产为主要形式的加工贸易一直是我国制造业企业在跨国采购活动中作为供应商所从事的主要贸易活动之一。针对这两方面因素,本文选取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与加工贸易出口额来分别作为这二者的度量指标。

综上所述,本文选取2001-2009年间上海市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与加工贸易出口额作为自变量,分别选取相应年度内上海市规模以上制造业中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和通用设备制造业的主营业务收入额作为因变量。具体数据如表1所示。

根据外汇管理局公布的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汇总表,得出2001年-2009年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年平均值如表2所示。

将表1数据对应年份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和加工贸易出口额与表2相应年份的汇率相除,可以得出同一货币单位的相应数据,如表3所示。

2.关联分析

对于表3数据,本文将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与加工贸易出口额这两个自变量分别记为X1与X2,将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这一因变量记为Y1、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额记为Y2、通用设备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额记为Y3。

通过SPSS 统计分析软件:

(1) 分别对X1与Y1和X2与Y1进行一元回归分析,以判断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程度。

回归分析结果如表4~表9所示。

通过上述各表所示分析结果,可得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加工贸易出口额与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额的关联方式如下:

Y1=1199.354+45.522 X1

Y1=769.762+38.419 X2

对于前者:

由SPSS分析结果可知,R方=0.93,说明模型的拟合优度较好,即该模型反应了93%的真实情况。

T检验:

H0:Bi=0,Y=B0+B1X1+μi

y=b0+b1X1+ ei

t(bi)~ t0.025(8)

常量和自变量X1的t检验值分别为4.288和9.677,由于SPSS分析中默认的置信度为95%,查表可知在在该置信度下,t检验的拒绝域为[-∞,-2.306]和[2.306,+∞],可见常量和自变量的t值均落在拒绝域当最中,拒绝原假设,即常量和自变量在模型中均需要保留。

对于该模型的经济意义解释如下:

平均而言,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每变动一个单位,将引起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额变动45.522个单位,并且,该模型反映了93%的真实情况。

对于后者:

由SPSS分析结果可知,R方=0.94,说明模型的拟合优度较好,即该模型反应了94%的真实情况。

零零假设:

H0:Bi=0,Y=B0+B2X2+μi

y=b0+b2X2+ ei

t(bi)~ t0.025(8)

常量和自变量X2的t检验值分别为2.611和10.428,由于SPSS分析中默认的置信度为95%,查表可知在在该置信度下,t检验的拒绝域为[-∞,-2.306]和[2.306,+∞],可见常量和自变量的t值均落在拒绝域当最中,拒绝原假设,即常量和自变量在模型中均需要保留。

对于该模型的经济意义解释如下:

平均而言,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加工贸易出口额每变动一个单位,将引起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额变动38.419个单位,并且,该模型反映了94%的真实情况。

以上分析通过选取特定的产业来找出跨国采购业务与上海市本土制造业的相互关联,两个模型Y1=1199.354+45.522 X1 和Y1=769.762+38.419 X2中的系数45.522和38.419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了这种关联度的大小,进而反映出了跨国采购对特定产业的积极效应较为明显。

(2)分别对X1与Y2和X2与Y2进行一元回归分析,以判断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程度。

回归分析结果如下表10~表15所示。

通过上述各表所示分析结果,可得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加工贸易出口额与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额的关联方式如下:

Y2=823.648+24.740 X1

Y2=607.780+20.626 X2

对于前者:

由SPSS分析结果可知,R方=0.876,说明模型的拟合优度较好,即该模型反应了87.6%的真实情况。

T检验:

H0:Bi=0,Y=B0+B1X1+μi

y=b0+b1X1+ ei

t(bi)~ t0.025(8)

常量和自变量X1的t检验值分别为3.930和7.019,由于SPSS分析中默认的置信度为95%,查表可知在在该置信度下,t检验的拒绝域为[-∞,-2.306]和[2.306,+∞],可见常量和自变量的t值均落在拒绝域当最中,拒绝原假设,即常量和自变量在模型中均需要保留。

对于该模型的经济意义解释如下:

平均而言,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每变动一个单位,将引起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额变动24.740个单位,并且,该模型反映了87.6%的真实情况。

对于后者:

由SPSS分析结果可知,R方=0.863,说明模型的拟合优度较好,即该模型反应了86.3%的真实情况。

零零假设:

H0:Bi=0,Y=B0+B2X2+μi

y=b0+b2X2+ ei

t(bi)~ t0.025(8)

常量和自变量X2的t检验值分别为2.442和6.634,由于SPSS分析中默认的置信度为95%,查表可知在在该置信度下,t检验的拒绝域为[-∞,-2.306]和[2.306,+∞],可见常量和自变量的t值均落在拒绝域当最中,拒绝原假设,即常量和自变量在模型中均需要保留。

对于该模型的经济意义解释如下:

平均而言,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加工贸易出口额每变动一个单位,将引起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额变动20.626个单位,并且,该模型反映了86.3%的真实情况。

以上分析通过选取特定的产业来找出跨国采购业务与上海市本土制造业的相互关联,两个模型Y2=823.648+24.740X1和Y2=607.780+20.626X2中的系数24.740和20.626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了这种关联度的大小,进而反映出了跨国采购对特定产业的积极效应较为明显。

(3)分别对X1与Y3和X2与Y3进行一元回归分析,以判断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程度。

回归分析结果如下述各表所示:

通过上述各表所示分析结果,可得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加工贸易出口额与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额的关联方式如下:

Y3=188.466+2.933X1

Y3=95.471+16.915X2

对于前者:

由SPSS分析结果可知,R方=0.984,说明模型的拟合优度较好,即该模型反应了98.4%的真实情况。

T检验:

H0:Bi=0,Y=B0+B1X1+μi

y=b0+b1X1+ ei

t(bi)~ t0.025(8)

常量和自变量X1的t检验值分别为3.094和20.902,由于SPSS分析中默认的置信度为95%,查表可知在在该置信度下,t检验的拒绝域为[-∞,-2.306]和[2.306,+∞],可见常量和自变量的t值均落在拒绝域当最中,拒绝原假设,即常量和自变量在模型中均需要保留。

对于该模型的经济意义解释如下:

平均而言,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每变动一个单位,将引起通用设备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额变动2.933个单位,并且,该模型反映了98.4%的真实情况。

对于后者:

由SPSS分析结果可知,R方=0.987,说明模型的拟合优度较好,即该模型反应了98.7%的真实情况。

零零假设:

H0:Bi=0,Y=B0+B2X2+μi

y=b0+b2X2+ ei

t(bi)~ t0.025(8)

常量和自变量X2的t检验值分别为1.639和23.233,由于SPSS分析中默认的置信度为95%,查表可知在在该置信度下,t检验的拒绝域为[-∞,-2.306]和[2.306,+∞],可见常量的t值落在拒绝域之外,自变量的t值落在拒绝域当中,即常量应当剔除,自变量在模型中需要保留。

对于该模型的经济意义解释如下:

平均而言,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加工贸易出口额每变动一个单位,将引起通用设备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额变动16.915个单位,并且,该模型反映了98.7%的真实情况。

以上分析通过选取特定的产业来找出跨国采购业务与上海本土制造业的相互关联,两个模型Y3=188.466+2.933X1 和Y3=16.915X2中的系数2.933和16.915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了这种关联度的大小,进而反映出了跨国采购对特定产业的积极效应较为明显。

(二)短期关联分析

除此以外,还可以从特定产业的月度数据中读出所测度时间内跨国采购业务对该产业的影响趋势。为此,本文选取2010年7月至2011年4月上海市汽车零件出口额与汽车制造业产出额来分析这二者之间的关系。如表22所示。

由于汽车零件出口额与汽车制造业产出额的统计单位不一致,需通过对应时期的汇率对前者进行转换,以统一计价单位为人民币。

根据国家外汇管理局公布的人民币汇率中间价,2010年7月至2011年4月期间的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如表23所示。

将表22数据对应月份的汽车零件出口额与表23相应月份的汇率相除,所得如表24所示。

为更清晰了解这二者之间的联动关系,本文将汽车零件出口额占汽车制造业产出额的比重作出趋势图,(图1)。

由图1可以看出,在所选取的10个月中,上海市汽车零件出口额占汽车制造业产值的比重整体上较为稳定,期初,即2010年7月该比重为0.2560%,到期末2011年4月该比重升为0.2863%,期间虽有一定程度的波动,但整体趋势较为平缓,从而体现出了汽车零件出口额与汽车制造业产值之间较为紧密的联动关系。

在跨国采购业务中,汽车市场竞争尤为激烈,因而众多跨国汽车公司突破国界的限制,在一些成本低廉的国家进行汽车零部件的采购,以整合其全球业务进而实现资源最优配置。对于我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速度的迅猛、原材料资源的富足和劳动力资源的相对丰富,使得诸多跨国汽车企业将我国,尤其是上海地区列为其重要的零件采购基地之一。

综上所述,前文对于年度数据的分析,通过对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加工贸易出口额与规模以上制造业中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和通用设备制造业的主营业务收入额进行回归分析,探寻出了基于时间序列的采购业务与本土制造业关联程度,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对于月度数据的分析,从汽车零部件出口中探寻了采购业务与本地产业发展的关联,为我国本土汽车零件制造业带来了诸多思考。尽管所选取的产业范围较窄,无法涵盖整个上海地区制造业的整体情况,但通过长期年度数据与短期月份数据的综合分析,依然能对上海市大部分制造业与跨国采购业务的关联带来一定程度的启示效用。产值、主营业务收入额、出口额等数量层面的联动关系可以作为上海地区制造业全方位、多角度升级的一个初始要素,综合考虑进产业升级的全线运作之中,从而以产值的提升为支撑点,促使跨国采购背景下上海市制造业在结构上的优化升级。

四、上海市制造业升级的政策建议

(一) 提升自主创新力度 强化品牌竞争力

要实现强化品牌竞争力的目标,一方面要从创新投入和体制优化着手,另一方面要将内生创新与外来引进相结合起来进行考虑。

首先是加大创新资金的投入力度,因为创新资金是企业创新的保障,科研经费的短缺是创新难以深入开展的根本原因,这就需要相关部门做好工作,引导企业加大创新经费的投入,特别是要逐步加大R&D经费的投入,为单体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创造条件,进而为全行业的创新添砖加瓦。与此同时,政府机构也应该在税收中规划出专项资金用于对所辖区域内的制造业创新活动予以鼓励,扶持。其次是加强创新人才的培养,人才是创新的根本,上海市应切实落实好创新人才的高效培养和有效输入,在人才培养方面,整个区域内可以建立符合行业需求的人才联合培养机制,以需求来推动供给,从人才培养的上游环节进行把控,从而做好人才培养的专业化和高效化;在人才输入方面,既需要在具体的行业中进行适宜岗位的设置,同时也需要相配套的人才引进政策来保障入驻人才能够在区域内长久、稳定地服务。最后是加固创新体制的维护,体制的创新在任何时候都是不容忽视的重中之重,在上海尤是如此,区域内具体行业的创新活动还需要有一个完善的创新体制来对其进行维护,如在对于技术创新的维护上,就需要加大知识产权和技术专利保护的力度,对从事R&D的企业主体从产权角度进行激励,以减少搭便车的可能性,从而减少无收益的技术漏出。

在推动上海市制造业自主创新的同时,还需要审慎对待外来技术的引进、消化和吸收,只有将内生的自主创新与外来的引进相结合,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创新的理论效应和实践意义。在实际运作中,行业内的诸多企业必须一改往日单纯的模仿、改造,而应该在对外来技术的学习过程中提炼出适宜本土经济发展的产业运作模式,并且在技术转移的过程中添加更多的原始创新元素,达到真正程度上的洋为中用,进而提升自有品牌的行业竞争力。

(二) 加强供应链上下游行业间的纵向融合

要实现供应链上下游行业间的纵向融合,必须从供应链的具体环节着手,分析识别出不同环节中的价值分工和战略意义,所谓价值分工,在于制造业内部供应链是由众多的价值环节构成, 处于不同价值环节的企业进行着从设计、产品开发、中间产品及最终产品生产制造、营销、出售、消费、售后服务、最后循环利用等各种价值增值活动,这就需要对不同的价值环节进行有针对性地识别,从而有效对其进行有机串联,使得不同环节的价值增值活动能够联合成有机的整体,与此同时,还应该注意到,并不是每一个环节都以等量的方式创造价值,在实际中,整个制造业供应链的价值分布呈现出离散的状态,部分辅环节所创造的价值较低,而能够创造出较高附加值的环节便是具有战略意义的环节,需要引起高度重视。总结而言,就是在供应链的不同环节中进行战略意义的提取,对具有战略意义的环节赋予更多的资源和管理,以此带动整个供应链不同环节上协同效应的发挥,进而提升全行业的价值增值。

(三) 主动参与跨国采购商的业务创新流程

一方面,应充分完善跨国采购流程中的风险防机制,上海地区制造业企业在参与到跨国采购的具体流程之前,应多参加国际采购说明会或者相应的展会,以便加深对采购程序、条件和要求的了解,在说明会或展会的现场通过面对面交流的方式来获取最直接的跨国采购信息,进而提高自身企业在融入跨国采购具体流程之后的适应能力。在这之中,就不得不对跨国采购的风险予以重视,具体而言,采购风险是指企业采购实践中实际采购结果与预期采购目标之间可能出现的偏差。它同时包括客观存在与主观判断两项因素,客观存在与主观判断之间的偏离程度决定着采购风险的大小。二者之间偏离程度越大,采购风险就越高。通常情况下,采购风险可以划分为:技术风险、政治风险、人为风险、经济风险和自然风险。有鉴于此,上海地区制造业企业就必须针对不同的风险类别在具体的采购流程中对症下药,通过对全流程的参与、把控来最大限度地规避风险,从而完善跨国采购流程中的风险防范机制,以一种良性互动的方式来推进跨国采购商在上海的业务流程创新,最终促进全市制造业整体的优化升级。

另一方面,切实落实跨国采购信息共享机制,面对上海地区制造业充满潜力的市场和稳定的政策环境,诸多跨国采购商势必注入大量的资源到上海进行市场份额的开发和战略规划的选择,这给上海地区制造业带来契机的同时也提出了诸多需要引起注意的地方,如对跨国采购活动所产生的技术溢出效应和产业联动效应的及时吸收和利用,要充分达到这一目标就要求参与其中的主体构建一个有助于制造业单体企业和跨国采购商信息沟通的平台和有效共享的机制,借助于这一平台来将繁琐的信息资源汇总成有序的信息流,通过共享机制的效用发挥来将信息流传导给参与其中的主体,从而有效缩短信息获取的时间、降低信息不对称所引致的交易成本,如此一来,本土的制造业企业能够对跨国采购商的业务流程和技术要素有更充分的把控能力,同时,跨国采购商也能更有针对性地整合不同区域的制造业供应商资源,最终优化产业布局,实现双赢。具体而言,应从制造业企业和跨国采购商两方面进行着手,对于前者,应从行业内基础信息网络建设着手,上海地区可依据各区域内制造业不同行业的发展特点和发展阶段整合出具有明显行业特点的专用信息集成网络,同时利用上海市优势的地理环境和发展机遇吸纳具有专业技术水平的高端人才,打造一支特色鲜明、专业突出、工作高效的人才服务队伍,以为区域内信息网络的通常运行提供保障,这之中,就要求信息网络的建设必须充分落实、覆盖到具体行业、具体企业甚至具体环节,以通信设备制造业为例,其上游产业在原材料采购、研发创新、产能提升等方面的信息便可以通过这种信息网络所建立起的平台传导至自身行业内部,以便于相关企业及时跟进最新动态信息、调整运营策略,尤其是当下游产业遇到经济形势收紧的时候(如汇率下降导致出口受阻、存贷款利率提高导致企业资金短缺),通信设备制造业企业在充分获取了上游产业各个环节的信息之后便能及时整合出自身所处产业链环节的最优信息指向,以促进下游行业乃至全产业链的信息流畅运行,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对于后者,应从外资导入的政策着手,在初期引入外商的跨国采购集团或者与国外的采购商进行洽谈时,就应将采购信息共享平台的搭建以合作备忘录的形式纳入到采购章程中去,而这靠单体企业的力量是不足以完成的,必须借助行业协会和官方机构来组织协调这一政策的落实,在操作层面上,就要求与跨国采购商有业务往来的制造业企业在行业协会中主动跟新记录自己的往来客户名录和子行业类别,以便于所有的跨国采购商信息都能被整合到统一的数据库当中,并且定期通过官方平台来进行跨国采购信息的获取和维护,一旦国际采购形势发生变动,或者单个采购商的运营状况出现问题,这些信息就能及时、准确地传递至国内制造业当中,为本土制造业企业进行生产运营决策提供充分的依据,如此一来,便能完善跨国采购商的信息网络平台,形成与本土制造业企业信息平台的良性对接。

五、结论

跨国采购业务与上海地区制造业的联动效应正在日益加强,本文通过选取特定的行业和产品,量化得出了在以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额为因变量时,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每变动一个单位,将引起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额变动45.522个单位,加工贸易出口额每变动一个单位,将引起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额变动38.419个单位;在以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额为因变量时,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每变动一个单位,将引起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额变动24.740个单位,加工贸易出口额每变动一个单位,将引起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额变动20.626个单位;在以通用设备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额为因变量时,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每变动一个单位,将引起通用设备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额变动2.933个单位,加工贸易出口额每变动一个单位,将引起通用设备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额变动16.915个单位。这些既定的数理关系都是依据过往的数据模拟得出,随着跨国采购业务的不断深入和我国上海地区制造业升级的迫切需求,这二者之间的联动效应必定会逐渐加强。

在应对措施方面,上海市制造业为有效应对国际产业转移,需从自主创新力度的加强、供应链上下游行业间的融合和跨国采购流程的积极参与等几个方面做足工作。在政策的支持之外,行业本身还应该积极、努力培育内部的信息服务与高端管理能力,并在战略产业领域形成有效分工,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上海地区应在把握住产业发展基本面和传统产业优势得以巩固的基础之上,以前瞻性的高新技术投入加快步伐紧跟金融危机后世界产业调整的节奏,在区域内进行合理分工,优化资源配置,实现制造业的稳步升级。

参考文献:

[1] Gereffi,G. Commodity Chains and Regional Divisions of Labor in East Asia[J].Journal of Asian Business,1996,12(1):75~112.

[2] Gereffi.G.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industrial upgrading in the apparel commodity chain [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1999,48(1):37~70.

[3]成元君,赵玉川.从制造到创造的跨越――我国制造业自主技术创新的价值链分析[J].青年科技,2007(6):37~44.

[4] Natalia Levina and Ning Su. Global Multisourcing Strategy:The Emergence of a Supplier Portfolio in Services Off shoring. Decision Sciences Volume 39 Number 3 August 2008,541~570.

[5]燕春蓉.论跨国采购风险管理与企业社会责任[J].特区经济,2008(4):299~300.

[6]曹永峰. 长三角制造业技术创新的战略选择[J].改革与战略,2008(11):67~69.

[7]周彩红.全球价值链中的长三角制造业地位分析[J].阅江学刊,2009,(2):39~43.

[8]洪江涛,黄沛. 长三角地区制造业创新现状及对策研究[9].研究与发展管理,2010(6):96~102.

第7篇:通信设备制造行业现状范文

[关键词]灰色关联分析 信息产业 先进制造业 互动融合

一、引言

《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把海西建设成为“东部沿海地区先进制造业的重要基地”,这说明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定位已经由地方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工信部出台的《海峡西岸经济区先进制造业发展规划(2011-2015年)》对新的五年福建省先进制造业的发展做出了展望和规划。之后,工信部又与福建省人民政府签署了《关于支持推进福建省工业和信息化发展战略合作协议》,包括共同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先进制造业发展、加速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和应用、促进信息基础设施先行发展等方面的内容。

近几年,福建省非常重视企业信息化的投入,对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投资力度很大。信息化与先进制造业融合时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的一个重要领域,也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B.V.CHOWDARY提出信息系统可以将制造流程的供应链各个环节整合,将IT技术运用到制造业可以节约时间和原材料成本。LIAO Kun和TU Qiang等指出在低不确定性环境下,制造业信息化对制造业的发展有大的正面作用,但对制造业产业间的关联作用不明显;在高不确定环境下,制造业信息化对制造业的发展作用小,但可以推动制造业产业间的互动。胥军运用后发优势、比较优势等理论,结合“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可行性、必然性等现实基础,对影响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的相关因素进行进一步分析。王晰巍等结合吉林省中小企业发展现状和信息产业建设情况,分析了信息产业与工业相结合的发展方向。郑大庆等结合互补性融合与替代性融合从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面分析了信息化与先进制造业的6种融合类型。1

本文通过研究福建省信息产业与先进制造业关联和互动,研究信息产业对各个先进制造业带动的程度,将对福建省如何合理分配资源提升先进制造业信息化水平和竞争优势给出更为合理的建议,并可作为全国其他省份促进两业关联互动发展的参考。

二、相关模型介绍

三、实证研究

本文的数据来源于2011年福建省统计年鉴。为展现出最新的趋势,本文选取了2003-2010年福建省信息产业与8个先进制造业中代表行业的工业总产值,见表1。信息产业中,本文选择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它电子设备制造业(简称通信设备业)作为代表。我们在石化产业中选择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简称石油加工业)和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简称化工业)两个行业为代表;在装备制造业中选择通用设备制造业(简称通用设备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简称专用设备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简称交通运输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简称电气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简称仪器仪表业)为代表;在高新技术产业中选择医药制造业(简称医药业)为代表。

图1 福建省2003-2010年信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代表行业的工业总产值变化趋势图

福建省信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代表行业的工业总产值变化趋势图1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2003到2010年福建省的信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代表行业的工业总产值都强势增长,而信息产业的代表通信设备业工业总产值先于所有先进制造业代表行业工业总产值的增长,可以初步推测信息产业的发展推动了先进制造业的发展。

表2 建省信息产业对先进制造业代表行业的灰色关联度降序排列

灰色关联分析的计算结果如表2所示。在研究信息化和先进制造业的相互关系时,关注的重点在于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它电子设备制造业与各个先进制造业序列关联度的大小排序。因此,我们可以依据信息产业对各先进制造业的影响进行关联的排序,分析二者的同步变化程度,关联度越大,则同步变化程度越高。从表2中的数据可以看出,总体而言,通信设备业对其它八个行业的灰色关联系数均超过了0.6,这说明了通信设备业对这八个先进制造业行业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也说明了信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的关联不可忽视。

这其中,通信设备业对于仪器仪表业推动作用最大,灰色关联系数为0.9552。信息化是仪器仪表企业进行现代化管理的重要手段。降低仪器仪表企业的运营成本,并同时提高仪器仪表的产品质量和仪器仪表企业的管理水平,增加企业的竞争力,信息化技术无疑是一个重要手段。

四、 政策建议

(1)促进两业互动融合

当前,福建正处在全面加快发展的战略机遇期,要实现发展目标,关键靠实体经济,尤其是要使制造业得到充分发展。从当前我省先进制造业信息化发展状况总体水平上看,信息产业对促进先进制造业跨越式发展有重要的作用。信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有机融合和互动发展,不仅是调整产业结构,也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途径。两业应从提高共用资产的利用率、降低交易成本、竞争性合作、创造新产品、创造新的市场需求、推动产业升级等方面入手,实现优势互补,达到融合的质变。

(2)提升先进制造业信息化水平

提升先进制造业的信息化水平是两业融合的核心。先进制造业通过信息化可降低成本,实现边际收益递增和规模报酬递增,并提升和带动传统制造业发展,从而加快福建省先进制造业的产业结构升级。与此同时,新兴的信息产业也只有积累了大量的资本、知识等资源后,并依托于先进制造业的实体产品、销售网络,才能寻求进一步的扩散和发展。

(3)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合理布局资金投入

信息产业先于先进制造业发展,并能推动先进制造业跨越发展,所以加强信息产业的信息科技投入对于提高福建省的先进制造业乃至整个制造业的产出都有很大的帮助。政府可以根据信息化对先进制造业重要程度,结合先进制造业发展的特点,将有限的资金优先投入对信息化需求最强烈的部门,如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等产业。信息产业和通用设备业的关联较小,影响力度不足,落后于其他行业,有可能成为福建经济良性发展的瓶颈,所以需要给予必要的资金和政策的扶持,以缩小与其它行业信息化水平的差距,提高福建省先进制造业信息化的总体水平。

作者简介:

李舒翔,男,(1987.11-),福建泉州人,福州大学管理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商务智能与数据挖掘;

第8篇:通信设备制造行业现状范文

0 引言

装备制造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其发展现状及竞争力水平影响着我国经济的稳定与发展,关乎我国国家综合竞争力的强弱水平及国际分工地位。2010年1月国务院正式批复《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作为安徽省支柱产业的装备制造业能够抓住契机飞跃发展,将很大程度上带动安徽省的经济腾飞。本文将对安徽省装备制造业竞争力进行探讨。

1 问题提出与装备制造业界定

装备制造业又名装备工业,主要是指资本品制造业,是为满足国民经济各部门发展和国家安全需要而制造各种技术装备的产业总称。[1]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装备制造业可划分为以下七大类:金属制品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机械制造业。为了表述方便,在下文中分别简称为金属、通用、专业、交通、电气、电子及仪器。

近年来安徽省在政府推动与市场导向的双重作用下,利用自身独特的区位,自然资源及劳动力优势,以大规模承接产业转移为契机,积极融入长三角区域产业分工合作体系,作为安徽省支柱产业的装备制造业取得了长远的发展。但安徽省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同时面临着诸多问题,如:产业结构层次较低,产业总体规模偏小,部分子行业增长缓慢等。

2 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评价方法选择

本文利用2012年《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为基础,收集了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不包括)的装备制造业的各行业及总体发展数据。科学全面的构建装备制造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是研究安徽省装备制造业竞争力的前提,基于装备制造业产业特征和指标数据可获得性,本文选取了15项装备制造业竞争力指标构建了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各指标数据的统计口径均为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工业企业(即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其中企业单位数(个)、资产总额(亿元)、全部从业人员平均人数(万人)、工业总产值(亿元)、工业销售产值(亿元)和出货值(亿元)均可直接从统计数据中获取,其他指标可利用公式计算得到。如:

流动资产周转率(次/年)=主营业务收入/全部流动资产平均余额;

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100%;

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总额/流动负债总额×100%;

总资产贡献率(%)=(利润总额+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应交增值税+利息支出)/平均资产总额×100%;

成本费用利润率(%)=利润总额/成本费用总额×100%,其中,成本费用总额=营业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营业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

主营业务利润率(%)=(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成本-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主营业务收入;

产品销售率(%)=工业销售产值(现价)/工业总产值(现价)×100%;

市场占有率(%)=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全国主营业务收入*100%;

市场优化指数(%)=(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全国主营业务收入)/(产业总产值/全国总产值) *100%。

因子分析模型是主成分分析模型的推广,利用降维思想,由研究原始数据变量相关矩阵内部的依赖关系出发,把一些具有错综复杂关系的变量归结为少数几个综合因子的一种多变量统计分析方法。[2]因子分析法对提取得到的公共因子及总体进行权重加和计算得分并排名,可显示出分析对象的优劣势,因此本文选用因子分析法对安徽省装备制造业竞争力进行综合评价。

由于本文篇幅有限,以下只选取装备制造业中的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进行系统阐述。

3 基于因子分析的装备制造业竞争力分析

本文运用SPSS(17.0)软件对安徽省装备制造业的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消除量纲差异与数据级影响),并通过KMO值和Bartlett的球形度检验分析变量之间的相关性。

根据表2检验结果,KMO值为0.684,大于0.6;Bartlett球形度检验的原假设为相关系数矩阵为单位矩阵,Sig值为0.000小于显著水平0.05,故拒绝原假设,表明变量指标之间存在较强线性相关,适合进行因子分析。

我们遵循特征根大于1的原则提取公共因子,从表3可看出,提取的公共因子的累积方差贡献率已达到83.771%,说明原有变量的信息丢失比较少,因子分析结果比较理想,能反映所研究区域的综合特征。因此,我们进而得到各公共因子的原始变量载荷矩阵。为了方便解释各因子含义,故选用Kaiser标准化的正交旋转法进行因子旋转。经几次旋转,得到因子载荷矩阵。通过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可观测各公共因子的经济内涵及其内部各评价指标之间的数量关系,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因子载荷矩阵见表4。

根据各行业公共因子的初始特征值及其成分矩阵中的因子载荷矩阵,计算出各行业的特征向量矩阵F,并结合公共因子的方差贡献率,构建行业竞争力评价模型。

X为该行业原始数据标准化后矩阵,F为该行业的特征向量矩阵;

zij表示该行业i省在j主因子上的得分,xik表示该行业i省第k个评价指标的标准化后数据。

zi表示该行业i省的竞争力综合得分,aj表示该行业第j个公共因子得分占总得分的权重。

根据公式(1),(2)计算得出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不包括)装备制造业7个子行业及整体竞争力的综合评价得分及排名,见表5。

4 结论及建议

从安徽省装备制造业竞争力综合得分排名可看出,安徽省装备制造业的整体发展现状相对于全国其他29个省份而言,处于中等发展水平;其中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综合发展水平位于全国第5位,相对竞争优势明显;作为安徽省重点发展的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居于全国12位,其竞争优势并不显著;同时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处于全国第18位,处于相对劣势地位。

安徽省位于长三角等东部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与辐射的最佳区域,区位、自然资源及劳动力优势明显,内需市场广阔,随着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设立与稳步推进,作为安徽省支柱产业的装备制造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各子行业的基础设施日趋完善,配套能力日益增强,与此同时装备制造业依然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以下为培育和提高装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提出几点对策建议。

4.1 持续推进优势产业,延伸产业链 安徽省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近几年发展迅猛,形成了合肥、芜湖等电器设备产业集群,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的发展相对较迟缓,但作为安徽省装备制造业的发展重点,仍肩负着提高总行业核心竞争力的重大使命,铜陵、马鞍山等轨道交通关键部件集群,芜湖、合肥、马鞍山等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基地,安庆、宣城、滁州、铜陵、巢湖、六安等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以及沿江造船及船用设备产业集群等,均处于稳步发展阶段。对于安徽省装备制造业中的优势产业,应进一步加大产业扶持力度,创新产业转移模式,壮大集群规模,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深化安徽省与国外及长三角区域的产业转移布局,持续推进汽车、工程机械、电工电器等优势行业,延伸产业链。

推进奇瑞、江淮及华菱等自主品牌汽车骨干企业的联合重组,在持续承接及整合发展新能源汽车与高性能重型载荷车等基础上,不断提升整车及其关键零部件的研发力度与制造水平;重点培育与发展大型成套装备,争取在新型能源设备、高压输变电设备等重要领域实现突破,持续提升机床及基础件、交通运输机械、重型矿山机械及农业机械等行业的规模和水平。形成以优势特色为主体,基础装备和重大成套装备为两翼,特色鲜明、行业协调发展的产业结构,并建设以芜湖、合肥为主体的汽车生产基地,无为、合肥、天长、芜湖等电缆产业集群、以合肥、芜湖、滁州为主体的家电生产基地等若干个产业集群及国内重要产业基地,对领军企业的培养及综合竞争力的提高起着推动型作用。[4]

4.2 强化合作,互利共赢 对于专用设备制造业及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等发展相对较弱的行业,应把握产业承接转移的浪潮,加强与长三角等地区产业互动及与中西部的密切合作,寻找利益共同点并建立完善区域利益共享的合作机制,通过调动各方的积极性深化合作,争取率先实现各行业的设施对接、信息互通及园区共建,形成与长三角等地区优势互补、分工合理、共同发展的产业格局。大力发展冶金、建材及环保等专业设备制造业,推进合肥、马鞍山、芜湖、铜陵等环保设备产业集群等与国内外产业资本、技术研发机构、工程设计机构合资合作及兼并重组,促进区域的有序承接与良性发展。

4.3 推进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工业园区集群优势 依托装备制造业现有产业基础,将承接产业转移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密切结合,发挥安徽省的区位、自然资源及劳动力优势,进一步推进“一轴双核两翼”产业分布布局,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在承接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不断增强自主发展能力。[5]政府应利用现有科技资源,加大自主创新投资经费,扶持大企业和中科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具备技术优势的高校及研究所合作,走出一条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企业应加大自筹资金投入力度,提高自主创新意识、提升企业管理创新、引进高技术人才等,培育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中型企业,以建立现代装备制造业工业聚集区为依托,提升合肥中低速船用柴油机产业基地等集群优势。

参考文献:

[1]吴天宝,刘志迎.我国装备制造业发展研究动态及文献评述[J].工业技术经济,2007(11):26-28.

[2]王素君,李佳徽.提升河北省装备制造业竞争力的对策[J]. 中国经贸导刊,2011(17):63-64.

[3]姚晓芳,张仁华,侯瑞武.基于主成分分析的合肥市装备制造业竞争力评价和对策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0,9(9):58-64.

[4]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注释[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

[5]明娟.安徽制造业产业竞争力评价与分析[J].湖南商学院学报(双月刊),2011,2(1):54-58.

[6]徐达奇,付尧.基于GEM模型的安徽纺织产业集群竞争力研究[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4(4):609-616.

[7]邵慰.中国装备制造业竞争力提升策略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2,2(2):48-52.

第9篇:通信设备制造行业现状范文

关键词:R&D支出 通信设备制造业 会计信息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世界通信制造业的格局也渐渐被改写,最早时候可谓国际传统电信设备巨头独霸市场,中国通信设备制造业默默无闻,在经历了学习期和模仿期以后,现在已经进入了具有完全知识产权的独立研制阶段,特别是在移动通信设备、光纤通信设备、集群通信系统等领域,获得了一些产品的完全知识产权,甚至领导了这些通信产品全球标准的商讨和制定。中国通信设备制造业中的龙头企业,能够在科技密集型行业脱颖而出,走在世界某些通信产品领域的前列,有赖于在核心技术和专利上的研发投入,研发投入是决定通信类高新技术企业未来走势的重要因素。国际上对于R&D支出会计处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费用化还是资本化的争论上,通过实证研究得出了一些有价值的结论:认为研究与开发费用对公司的市场价值具有正面影响,并且这种影响是长期性的;研究开发费用可以帮助投资者预测公司未来的市场价值和现金流量,因此建议将其资本化。国内学者在R&D支出方面的论文主要侧重于中外会计处理的比较上,实证研究较少。有学者通过研究发现研发资金投入强度与企业盈利能力显著正相关。2006年的《企业会计准则》借鉴了国际会计准则的做法,规定将研究与开发阶段应予区分,研究阶段的支出,应在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开发阶段的支出,符合一定条件,企业可确认一项无形资产。新准则在上市公司已经执行了三年,其执行情况如何,还存在哪些问题,本文利用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通过实证研究的方法试图为准则的修订以及完善提供一些有益的帮助。

二、R&D支出信息披露的现状

(一)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在科技水平日渐提高的今天,作为高新技术企业的通信设备制造业,绝大部分都将自主创新作为企业发展的第一大动力,每年在研究开发上均会投入巨额资金,但是纵观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R&D支出信息披露极不规范,无法真实反映企业的资产价值和当期收益,必须对其进行规范。我国目前通信及相关设备板块上市公司共有55家,剔除其中的通信服务业,本文选取了比较有代表性的20家通信及相关设备制造业上市公司:中兴通信、烽火通信、永鼎股份、中天科技、大唐电信、东方通信、亨通光电、南京熊猫、武汉凡谷、上海普天、高鸿股份、闽福发A、中电广通、长江通信、三维通信、宁通信B、深桑达A、光迅科技、特发信息和日海通信,截止2009年12月31日其总资产均在10亿元以上,其中沪市主板10家、深市主板5家、中小企业板5家。为了观察新企业会计准则施行以后研究与开发费用的会计信息披露情况,本文数据选取自以上20家上市公司2007年至2009年对外公开披露的年度合并财务报告,主要来源于“巨潮资讯网(省略)”、“东方财富网(省略)”和“中国证监会网站(csrc.省略)”。

(二)资产负债表“开发支出”项目披露情况 资产负债表中“开发支出”项目反映企业开发无形资产过程中能够资本化形成无形资产成本的支出部分,应根据“研发支出”会计科目中所属的“资本化支出”明细科目期末余额填列。20家样本企业披露“研发支出”项目的企业只有6家,占样本总数的30%,和具体数据如(表1)所示。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随着通信及相关设备制造业竞争的加剧,中兴通信、武汉凡谷、和高鸿股份等企业的“研发支出”项目从2007年至2009年均呈上涨趋势,其中,中兴通信 “研发支出”项目的金额最大,三年合计达到151339万元,每年增长幅度也最大,说明该企业正在进行无形资产研究开发满足资本化条件的支出项目较多。除了以上六家企业外,其余14家企业“研发支出”项目金额均为0。企业某一年“研发支出” 项目金额为0,表明本年末没有正在进行无形资产研究开发并且满足资本化条件的项目,但是连续三年均为0,可能说明该企业在日常核算过程中没有使用“研发支出”会计科目,在将科技创新视为企业生命的通信及相关设备制造行业似乎不太正常。

(三)利润表中的“研发费用”项目披露情况 由于中兴通讯同时按中国和香港会计准则编制财务报表,因此样本中只有中兴通讯在利润表中单独披露“研发费用”,具体数字为2007年3210,43万元、2008年399415万元、2009年578158万元,其他企业都将研发费用包含在“管理费用”项目中。大部分企业在“公司经营情况”中都笼统说明“管理费用的增加系研发费用增长所致”,但是在会计报表附注中又没有单独披露管理费用的明细资料,导致计入当期损益的研发费用数字不明确。如长江通信2007年董事会报告中披露“管理费用为7804 万元,同比增加15.73%,主要是下属的长飞(武汉)光系统有限公司研发费用和技术提成费支出增加”;中天科技2009年董事会报告中披露“管理费用11342万元,同比增加66.66%,管理费用同比增长,主要原因为报告期内母公司及控股子公司研发费投入及工薪费用增加所致”等。以上公司虽然将管理费用的增加原因归为研发费用的增长,但是又没有详细披露研发费用的具体数字。

(四)会计报表附注中R&D支出披露情况 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研究与开发费用投入总额及其在销售收入中所占比重高低,应当是衡量其成长性的重要标准,因此财务报表附注中要求披露“计入当期损益和确认为无形资产的研究开发支出金额”,如样本中20家企业对研究开发支出详细披露的有五家,占样本总数的25%。如(表2)所示,在财务报表附注关于R&D支出信息的披露上,中兴通信、大唐电信、高鸿股份、中电广通比较规范,而武汉凡谷和三维通信2007年和2008年均没有详细披露“计入当期损益和确认为无形资产的研究开发支出金额”,但是在2009年的财务报告中披露了公司最近三年的研发支出投入金额以及占销售收入的比重;同时武汉凡谷在财务报表附注明确表示:“由于研发活动的研究阶段与开发阶段难以严格区分,因此本公司研发支出于发生时全部计入生产成本,通过销售成本计入当期损益”;中电广通2008年将开发支出全部确认为无形资产,2009年则全部计入当期损益。

(四)资产负债表中的“专项应付款”项目披露情况 资产负债表中的“专项应付款”项目,反映企业取得政府作为企业所有者投入的具有专项或特定用途的款项。20家样本企业2007年至2009年合并资产负债表中 “专项应付款”项目有金额的有9家,占样本总数的45%,金额合计分别为17387万元、30443万元、11241万元。“专项应付款” 的主要明细项目为:××项目、××成果转化专项基金、××科技创新基金、××技改专项、××项目开发及产业化等等。从以上明细项目中可以看出政府作为企业所有者投入的具有专项或特定用途的款项主要是相关技术的研发拨款。

(五)资产负债表中的“递延收益”项目披露情况 资产负债表中的“递延收益”, 反映企业应在以后期间计入当期损益的政府补助。在资产负债表中,有的企业将其单独列示、有的将其包含在其他流动负债里、有的将其包含在其他非流动负债里、有的在其他流动负债里将递延收益和科研经费单独列示,可见上市公司关于“递延收益”的列示方式比较灵活。20家样本企业2007年至2009年资产负债表中 “递延收益”有金额的有12家,占样本总数的60%,金额合计分别为23271万元、32260万元、39909万元,其中2008年比2007年增长38.62%,2009年比2008年增长23.71%,可见国家财政以及当地政府对通信及相关设备制造企业的资金支持力度较大。从会计报表附注的披露情况来看,“递延收益”的主要明细如下:××项目拨款、××项目财政资助资金、××研发与产业化项目、××研究开发专项资金、××技术研发拨款、××科技成果转化拨款等等,基本上都和项目(产品)的研发有关。

三、R&D支出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的划分缺乏行业特点 《企业会计准则――无形资产》要求企业对于内部研究开发项目的支出,应当区分研究阶段支出与开发阶段支出。“研究是指为获取并理解新的科学或技术知识而进行的独创性的有计划调查”,“开发是指在进行商业性生产或使用前,将研究成果或其他知识应用于某项计划或设计,以生产出新的或具有实质性改进的材料、装置、产品等” 。企业对于内部研究开发项目研究阶段的支出,应当于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对于企业内部研究开发项目开发阶段的支出,同时满足准则规定五项条件的,才能确认为无形资产,否则计入当期损益。样本中的20家上市公司在企业财务报告的“重要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部分,对于内部研究开发项目支出的会计政策其中19家都是照抄准则原文,其余1家(即武汉凡谷)于发生时全部计入生产成本。由此可见,通信及相关设备制造业上市公司没有结合本行业、本企业的特点对于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的支出进行详细的划分说明。

(二)会计信息的可比性不强 高新技术类上市公司一般都将自主创新视为企业发展的第一大动力,R&D支出相对较大。企业提供的R&D支出会计信息只有相互可比,才便于财务报告使用者掌握企业内部研究开发项目的支出情况,了解企业的技术优势、成长潜力。而从目前上市公司R&D支出会计信息的披露情况来看,同一企业不同时期往往采用不同的披露形式,使信息缺乏纵向可比性,如“中兴通信”2007年和2008年披露计入当期损益和确认为无形资产的研究开发支出,而2009年没有披露该信息,仅仅披露“开发支出”的年初数、本年增加、本年减少和年末数。同时,由于不同企业R&D支出往往采用不同的披露方式,样本中信息的横向可比性也不强,比如利润表中有的企业专门列示“研发费用”、有的没有列示;会计报表附注中有的企业列示计入当期损益和确认为无形资产的研究开发支出、有的企业列示研究阶段支出金额和计入开发阶段金额、有的企业仅列示开发支出项目中计入当期损益和确认为无形资产的金额等等,由于R&D支出信息披露采取不同形式,导致信息的可比性不强。

(三)利润表中没有要求单独披露R&D支出 我国现行会计准则没有要求利润表中单独列示R&D支出,而将本期应予费用化的R&D支出包含在利润表的“管理费用”项目中,同时准则没有要求披露“管理费用”明细项目。企业一般会在董事会报告中披露各种费用的变动情况,很多公司都将管理费用的增加原因归为研发费用的增长,但是在会计报表附注部分又没有披露管理费用的明细资料,从而使得研发费用的具体数字不明确,导致会计信息不明晰。同时很多企业也没有按要求披露“计入当期损益和确认为无形资产的研究开发支出金额”,导致财务报告前后文字及数字不能相互对应,不利于报表使用者了解公司研发支出的投入情况。

(四)政府补助及投入资产没有明确列示 随着国家及地方政府对高新技术企业支持力度的加大,企业每年收到的政府补助以及政府投入的具有专项或特定用途的款项数额较大。从明细项目中可以看出,“递延收益”和“专项应付款”有相当大一部分都是专项研发款,基本上都和项目(产品)的研发有关,但是大部分企业没有单独披露政府补助及政府作为所有者投入资金所形成的资产,个别详细披露的企业使用该部分资金主要是购买固定资产,没有形成无形资产,对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没有影响。

(五)没有单独披露本期增加无形资产的来源渠道 上市公司一般在财务报表附注部分对于无形资产按类别披露“年初数、本年增加、本年减少、年末数”等四项信息,其中本年增加的无形资产可以通过外购、自行开发、投资者投入、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政府补助等多种渠道形成,但是只有通过自主创新形成的专利和技术才有可能使企业站在行业技术制高点,形成核心竞争力。而目前我国企业会计准则没有要求企业披露本年增加无形资产的来源渠道,不便于报表使用者了解企业的研发能力。

四、R&D支出信息披露规范的对策

(一)加强对企业会计准则应用的研究 新准则借鉴了国际会计准则,要求企业将内部研究开发项目的支出区分为研究阶段支出和开发阶段支出,并规定只有同时满足五个条件的开发阶段支出才能确认为无形资产。但实际操作起来很不容易,因为研究和开发活动往往相互混杂,在研究过程中可能带有开发的成分,而在开发的过程中经常带有研究的成分,因此,对于某个具体开发项目而言,要明确地界定出研究阶段何时结束或开发阶段何时开始往往非常困难,要求会计人员必须结合所处行业、本企业的特点进行深入研究,才能准确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通信设备制造类上市公司每年增加的无形资产中,除了“土地使用权”以外,绝大部分都是软件、系统和专有技术。对于通过自主研发形成无形资产的软件和系统,应将技术可行性的取得作为分界线,即在取得技术可行性之前发生的市场调研、可行性研究、设备的调度、人员的安排等作为研究阶段支出于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在取得技术可行性之后发生的系统分析和设计费用等等资本化为无形资产;对于通过自主研发形成无形资产的专有技术,建议采用“实际结果决定法”进行处理,先设一个过渡性的账户来归集研发过程中发生的费用,待开发成功再将其转入无形资产,否则全部转入当期损益。

(二)改变利润表的信息披露形式 目前我国利润表中将本期应予费用化的R&D支出包含 “管理费用”项目中,而没有单独列示。由于高新技术企业每年的研发费用数额巨大,将本期应予费用化的R&D支出计入“管理费用”,不利于报表使用者对公司研发投入情况的了解,因此,建议高新技术企业单独设置“研发费用”会计科目,该科目属于损益类,核算计入当期损益的研究阶段支出和不符合资本化条件的开发阶段支出,并且在利润表的“管理费用” 项目之后单独列示“研发费用”项目。

(三)规范财务报表附注的信息披露形式 虽然“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对会计信息披露形式有原则性的规范,但是同一企业不同时期以及不同企业同一时期在编制财务报告的时候,对于财务报表附注的信息披露形式五花八门,严重影响了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因此建议规范高新技术企业财务报表附注中R&D支出的信息披露形式:第一,规范R&D支出的披露形式。会计准则应用指南要求在财务报表附注的“无形资产”部分披露“计入当期损益和确认为无形资产的研究开发支出金额”,鉴于上市公司对该类信息披露形式比较混乱,建议按(表1)方式规范R&D支出的披露形式。第二,注明本期增加无形资产的来源渠道。会计准则应用指南对于无形资产要求分“年初账面余额”、“本年增加额”、“本年减少额”、“期末账面余额”等分别披露“账面原价”、“累计摊销额合计”、“无形资产减值准备累计金额合计”、“无形资产账面价值合计”,对于本期增加的无形资产没有披露来源渠道,这样不利于报表使用者了解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因此建议注明本期增加无形资产的来源渠道、通过公司内部研究开发形成的无形资产占无形资产期末账面价值的比例。第三,披露政府补助及政府作为所有者投入资金所形成的资产。高新技术企业每年收到的政府补助以及政府作为所有者投入的具有专项或特定用途的款项数额较大,“递延收益”和“专项应付款”有相当大一部分都是专项研发款,最后应该形成“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建议披露该类资金所形成的资产类别。

目前上市公司R&D支出的会计信息披露形式很不规范,不利于报表使用者对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以及发展潜力的了解,必须对其进行规范,才能够展示企业的内在价值,增强相关信息的可比性,使得报表前后文字说明以及数字能够相互对照,增强说服力,本文试图对高新技术企业R&D支出的信息披露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版。

[2]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