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宏观经济现状范文

宏观经济现状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宏观经济现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宏观经济现状

第1篇:宏观经济现状范文

 

一、我校宏观经济学教学的现状及问题

 

首先,教材的选用。我校多年以来一直选用的是高鸿业版的《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该版教材是“十二五”规划教材,也是各大高校首选教材,但是为了我校2017年合格评估对教材的使用,我校教材统一换成了(西方经济学)编写组编写的教材,这版教材的结构分明和合理,但是许多知识提出并没有细讲,对于我校的三本学生学习起来就存在一定的难度。

 

其次,教师的构成。我校并没有专业的经济教研室,我校的商学院、会计学院、金融学院等均有教授宏观经济学的老师。教师的分散不利于经济类教师们在日常教学中的相互沟通,教研室活动也不方便开展。对科研的申报也存在一定的影响。

 

再次,课时的安排。我校的宏观经济学的课时数是48个课时,并且是周三的课时,这样对于宏观经济学整本书的通透讲解在时间上存在着限制,不易于老师详细讲解。

 

最后,对我校宏观经济学期末闭卷摸底考察结果的分析。在随机抽取的115名14级财务管理专业闭卷考察摸底中学生的成绩如下图显示,大多数学生的成绩集中在50-59这一分数段,可以看出我校现阶段宏观经济学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

 

从上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出我校宏观经济学的教学方法的改革势在必行。

 

二、适应我校现阶段宏观经济学教学方式——专题式教学

 

(一)宏观经济学内容体系分解

 

宏观经济学属于理论经济学,是经济管理类专业必开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我校宏观经济学开课的时间是大二的上半学期,课时量是48个课时,主要学习的是凯恩斯的宏观经济经济理论。学习宏观经济学,首先必须在总体上把握宏观经济学的学科框架,然后将框架内的内容分七个专题讲解,七个专题中核心是 IS-LM模型。

 

第一个专题是宏观经济学的总体概述。在这个专题中要对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内容、发展历史以及与微观经济学的关系进行讲解;第二个专题是对国民收入核算体系的说明,并引出第三个专题凯恩斯均衡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即均衡的国民收入是由总需求决定的。第四个专题IS-LM模型,分别说明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均衡,并通过该模型教会学生分析宏观经济政策的采用,理解历史上我国以及国外对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原因,并会分析现阶段的宏观经济学问题。第五个专题是AD-AS模型。有许多同学在学习过IS-LM模型以后会产生这样的疑问,既然IS-LM模型已经可以帮助我们分析宏观经济问题,那么为什么要引入AD-AS模型。因此,在讲解AD-AS模型时,一定要指出IS-LM模型的一个缺陷,即没有考虑价格的变动问题,而今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价格的变动,因此,IS-LM模型无法解释现实生活中的通货膨胀问题,AD-AS模型的学习可以帮助理解通货膨胀问题。第六个专题是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由于这个部分一般排在教材的较后章节,老师们在讲课过程中普遍反映这一部分的内容多,且不好理解,在讲的过程中除了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基本理论的讲解外,建议经济增长部分只讲解两个代表性的经济增长模型,一个是凯恩斯主义经典增长模型哈罗德-多马模型,一个是新古典增长模型(索洛模型)。最后,可以用两个课时的时间向学生介绍宏观经济学的发展动态和前沿问题。

 

(二)成立专业的经济教研室

 

针对上述的教学内容的设置,我认为应由16个教师来教授我校各二级学院的宏观经济学,建立专业的经济教研室。一个老师上课,多个老师随堂听课,寻找问题,并让各个老师各学期轮流讲解宏观经济学的各个专题。这样,不但可以加强老师对宏观经济学教学的整体把握,还可以对各个专题有所研究。每学期,给老师预留了充足的时间来备课。

 

三、结束语

 

宏观经济学专题教学的方法是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针对我校《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的现状以及我校学生的特点所提出的一些设想。针对我校实际情况的宏观经济学的教学改革,仍需要老师们的不断摸索。

第2篇:宏观经济现状范文

【关键词】宏观经济学 教学改革 创新

宏观经济学是一门研究总体经济运行的规律及政府的政策和行为如何对总体经济产生影响的科学,学生可以通过学习掌握其中的分析工具和分析方法来对现实的经济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但是由于其课程本身的理论性强,而民办高校校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传统的教学模式及考评体系下,很难保证保证教学的效果。

一、宏观经济学课程特点

(一)宏观经济学理论性强,抽象且复杂

作为一门理论性极强的学科,宏观经济学沿袭了微观经济学的抽象分析方法,通过提出严格的假设前提,去创造一个纯粹的理论分析框架和环境,而这种抽象的理论分析对于知识结构比较单一,前导课程只有微观经济学的学生来说有较大的难度。宏观部分中的大多数理论模型及公式推导也需要学生具备相应的高等数学的基础,这对数学基础薄弱的学生提出了很大的挑战。

(二)图形是重要的分析工具,给初学者造成不小的困扰

宏观经济学理论可以通过平面图来形象直观的反映。但一个最终结论的得出可能需要很多图形来推导出来,这就使得学生花费很多时间来研究这些复杂的图形,在课时有限的情况下,有相当大一部分学生仅仅为了应付期末考试而去记住某一个或者某几个图形,这对整个宏观经济知识体系的掌握并没有太大的用处。

二、民办高校宏观经济学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一)教学模式被动,手段单一,无法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在当前的经济学教学中,灌输式的教学模式普遍存在,教学手段也多以板书为主。多媒体虽然在教学中有了较多的应用,但板书仍是主要的教学手段,授课的直观性不强。教学模式上,传统的讲授式-考核式模式及“灌输教育”无法将课堂知识与实际问题有效衔接。现在很多高校讲授经济学课程的老师,虽然尝试了许多轻松互动式的教学方法和模式,教学方法上不敢有所突破和创新,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

(二)课时量少、贴合我国经济情况的案例不多限制了学生的理解

我校宏观经济学34学时的课时安排量,相对于这门课程的特点、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显然比较紧张。而宏观经济学图形展示及公式推导又需要耗用较长的时间,学生也要有充足的时间来自己练习及消化所学知识。因此,要在规定的课时下完全吸收课堂所讲的内容还是有很大的难度。

且从当前教材的选取上来看,教材中与我国经济相关的案例较少。这样导致了课堂上主要讲理论与我国的宏观经济实践缺乏紧密结合,使学生无法正确认识本课程学习的现实价值,很难学以致用。

(三)学生及教师考评方式也影响力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教学效果的评价方式直接影响到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诸多环节 ,但无论是教务处对教师教学效果好坏的评价, 还是老师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评价都主要依据评教分数或考试分数 , 这种评价方式也会使老师和学生都忽略了课堂之外的社会实践学习。事实上 , 宏观经济学的许多经济学理论都是从社会实践中抽象出来进而又用于解决社会问题的。

三、宏观经济学教学改革及创新的几点建议

(一)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优势,引入探讨式教学方法

与板书相比,多媒体教学具有明显的优势。课堂教学中,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先对教材的重点进行归纳和梳理,然后将国内外最新的教学内容、精彩片段、财经热点等,通过多媒体教学来展示,激发学生对宏观经济学学习的积极性。另外,宏观经济学中有大量的复杂图表和数学推导过程,引入多媒体教学手段后,不仅可以节约教学环节所用时间,还能让学生对知识点感受的更生动具体。

宏观经济学本身就是一种分析解决问题的工具,其分析问题的方法和思维过程同结果同样重要。因此,为了能够使学生学以致用,必须进行教学方法改革:首先,在充分沟通的基础上,将学生划分为若干小组,所有的教学活动通过小组小组集体行动来完成,其次引导小组关注经济热点,并组织小组讨论、小组比赛,教师最后点评,通过这种方式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宏观经济学的能力,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

(二)增加教学课时量,应积极推广案例教学。

由于学生本身基础薄弱 , 而宏观经济学课程的知识量又大 ,分析工具的理解及运用又需要耗费较多的时间。如果要实现本科阶段中级宏观经济学的教学目标, 那么在教学安排上适当增加课时 ,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课时量增多的同时,教学进度也放缓了,教学内容可以加入更多的贴合中国实际的经济热点案例供学生思考和分析,可以增强经济学理论的实用性,培养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

(三)改革考核方式和考核标准

改革成绩的考核方式,将课堂表现、小组参与度、及自主性思考纳入考核范围。首先将课堂表现和参与互动的情况纳入总成绩中,对于学生参与课堂互动的情况进行全过程跟踪考核,这部分成绩可以占总成绩的 20%。其次,从学期初就将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整个学期中的所有考核都以小组为单位,实时跟进小组完成任务的程度、小组成员的参与度、小组排名的上升情况业,对这部分的考核决定小组成员的集体分。第三,根据实时的经济热点问题,布置各小组成员思考,并形成小论文,这部分的考核要拉开档次。最后,结合期末试题,综合考核每个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

宏观经济学的教学过程是一个不断改进和完善的过程。因此,在具体的教学环节中,还需我们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以提升宏观经济学的整体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韩红莲,张红程. 提高西方经济学教学效果的体会[J].金融教学与研究,2007,( 6) .

[2]赵栋强.“西方经济学”教改中存在的问题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1,( 22) .

第3篇:宏观经济现状范文

【关键词】宏观经济管理 创新

经济发展的快速运行带来国民经济水平的飞速提高,国民收入不断增加,消费能力持续增长。在人民日益增长的消费同时,经济水平、物质文化也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宏观经济在把握全局的情况下,总结人民群众的要求,利用人民群众的智慧,发挥宏观经济的管理性意义,为我国国民经济水平的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概念描述

(1)宏观经济:就是指一个国家的国民经济活动的总和,是国家经济总量的标识。宏观经济反应着一个国家总体经济运行情况和市场状况,反应着一个国家的供给总量和需求总量,反应了一个国家的经济总体水平和经济增长情况。其中整体物价情况,社会就业总体比例和失业比例,货币发行数量和增长数量,进出口贸易总规模等,都反应在国宏观经济领域中。

(2)宏观经济管理:是指国家采取各种政策措施,从总体层面上解决国民经济发展中出现的主要矛盾,从而达到对社会经济的调控,使微观经济活动得以有序开展,保障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在日益激烈的全球经济竞争中,我国一直在实践中努力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经济发展道路,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浪潮,要想屹立于经济强国之林,宏观经济管理水平必得跟得上时代的发展和进步。我国要创新宏观经济管理,加强经济宏观调控,为经济发展开创良好局面。

二、宏观经济管理创新的意义

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经济全球化的变革性运行,使得国民经济水平在上升的同时也遇到了巨大的障碍与挑战。顺应市场经济发展,有效发挥市场经济机制是经济运行的必然要求。但是宏观经济的整体经济预测与市场风暴的有效制止是发挥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意义。

(一)宏观经济管理创新是顺应社会化大生产的需求

我国逐步建立起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以社会化大生产为基础的。随着社会的进步,生产资料和劳动力越发集中,形成组织化、规模化的发展形势,分工愈发精细、专业,各部门之间的协作益发紧密,生产各个环节更加紧密。因此,社会劳动如何分配就成为市场经济能够顺利运行的关键问题。市场的自动调节功能在这种情况下远未能达到预期的效果。除了价值规律的调节之外,国家也要采取措施对经济进行干预。宏观经济管理的政策能够调节社会总劳动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协调各部门之间的关系,使其更紧密的联系为一个整体。因此,国家需要宏观经济管理来调节和干预经济发展。

(二)宏观经济管理创新是市场经济有效运行的需要

在市场经济模式下,市场具有自我调节作用,成为整个经济的连结点,社会的产品和服务通过市场进行调节配比,从而引导社会资源在各个部门间进行有序流动。但当前,完全依赖于市场的调节作用有其一定的局限性,在市场经济发展还不完善的今天,市场并不能成为经济发展的“万能钥匙”。例如,企业的权责利的界定、竞争的公平性、有效性等问题,都无法完全依靠市场来解决。此外,我国还处于市场经济体制的探索阶段,经济体制还有待完善,现阶段需要借助宏观经济管理来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为我国市场经济有效运行提供保障。

(三)宏观经济管理创新是建立我国经济体制的要求

我国的经济体制同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是一体的,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随着经济体制的逐渐完善,我国经济发展呈现出迅猛、活力和开放等特征,我国政府的经济职能随着市场化进程的发展也在日益发生变化,由政府对资源的直接分配、对市场的直接介入转变为以调节、引导、监督为主的宏观调控,留给市场发挥作用的空间。 对我国的国有企业政府已不再直接管理,但政府依然承担着干预和指导的责任,从而影响着关系到我国国计民生的特殊国有企业的发展。所以,坚持宏观经济管理的创新有利于我国经济体制的完善。

三、宏观经济发展现状

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和经济的快速增长,我国的国民经济总产值实现了震惊全球的发展。国民总产值和经济运行总量得到了几何数字的增量。虽然近年来受到经济危机的影响,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经济增长后续力量不足,产业产能出现了疲软、下滑等态势,但是我国的总体经济状况依然保持稳中有进。看到可喜成绩的同时,也要关注宏观经济的不足和产生的问题。

(一)宏观调控范围大

我国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国家,社会主义国家的宏观经济调控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管理方法有所不同。资本主义国家的宏观经济管理主要是追求社会的总供给和总需求的相对平衡。在这一点,社会主义的宏观经济管理就有着更多的干预手段与干预范围。我国的宏观经济管理是随着市场的变化而研究、分析出应对策略,在发挥主观调控性上比资本主义国家要多。

(二)流动性过剩

我国的宏观经济管理目前存在着货币发行过大的现象。正常的国家经济运行会把流通货币在国民经济总体水平的基础上,控制一定数量的货币流通量和货币发行量。但是国家的宏观经济规模为了达到预期比例的经济增长,会允许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货币发行量。但是增加货币发行就意味着一定程度的通货膨胀。因此,货币供给量过大是我国目前宏观经济管理的弊端。

(三)失衡的产业结构

我国的产业结构由于近年来高新技术的增长和服务产业的增加,产业结构已经有了很大的调整,但是与发达国家相对成熟的市场结构相比,我国的产业结构还是存在很大的欠缺。第一产业的比重还是过大,而且第一产业的国有资产持有率过高;第三产业的飞速发展也带来了很多服务不到位、消费者不满意等状况。此外,我国的出口产业中,仍然以低成本、低工Y、低技术含量为主要形式。高新产业与机械精细制造产业的比例过低,国际影响力也不行。

(四)内需不足

内需不足的多年来一直制约我国经济有效发展的重要瓶颈。多年来我国高档投资消费主要以出口发达国家为主,中高端消费产品在我国的市场占有率严重不足,依赖出口满足投资增长需要是制约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从次贷危机与欧债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就可以显现出来。扩大内需是增长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刚性因素。

(五)产能过剩

大量的产能过剩,政府方面的采购、重复建设、重复消费等状况在我国一直存在。为了促使生产的继续运行,各个领域消耗了大量的重复产能,不但使经济形成了不健康运行,更造成了资源的极度浪费和环境的过度损坏。

四、宏观经济管理创新内容

分析出宏观经济创新的不足,接下来就要分析管理创新的内容,明确了创新的内容,才能够为下一步实施创新策略、创新步骤打好方向性基础和定好主导性策略。在宏观经济管理创新的内容方面,总结为以下几点:

(一)管理方向

宏观经济管理的方向是指国民经济的发展方向,国民经济按照政府的预期要达成的运行状态,在宏观经济管理中占有重要地位,影响着经济管理的任务和内容。宏观经济管理的方向要随着市场经济发展的形势随时做出调整,经济发展态势变化时要调节经济增长速度,以期保持经济总量的平衡。

(二)管理机构

宏观经济管理的创新必然要对管理机构进行创新。其主体是国家的政府机构。要顺应经济发展的规律,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部门要根据客观需求转变政府职能,从机构和职权两个方面进行革新,建立专门机构,精简机构人员,避免交叉管理,坚持政企分开,明确权责分工,依靠市场调控,增强有效决策,提高人员素质。

(三)管理方式

国家为了达到宏观经济调控的目标,要采取一定的管理方式,包括行政方式、经济方式、文化方式、法律方式等。面对发展变化的经济局势,政府进行宏观经济管理的方式方法要及时调整创新,减少过度干预,使管理水平能够达到预期效果。

五、宏观经济管理的创新对策

宏观经济的管理创新对策,是建立在管理现状分析、创新需求分析、创新内容分析、创新意义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的。在对以上几点进行充分分析和研究的基础上,对宏观经济管理的创新对策总结以下几点:

(一)宏观经济管理中确定创新目标

要想让宏观经济管理现实创新性改革,首先应该在目标确定上进行创新。虽然改革开放30多年,我国宏观经过管理策略有了很大的改进,我国的宏观经济调控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着计划经济的管理阴影。因为宏观经济是反应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增长程度的重要反应。宏观经济的管理要想获得更多的创新形式和创新影响,应该结合国家的宏观局势,在供给侧改革、营增改等方面进行充分的管理和大量数据统计,得出有效的管理策略。要针对我国目前经济增长疲软,经济增长水平下滑等状况,合理制定出鼓励投资、全民投资、鼓励消费等策略,通过这些创新性目标实现宏观经济管理的创新性改革。

(二)对宏观经济管理坚持主体创新

宏观经济管理的创新离不开管理体系的创新。只有管理体系创新、主体创新,宏观经济的管理才能够获得更高的效率,避免过度管理、过多浪费。政府调控部门应该有针对性的对主体机构进行改革,精简机构部门、缩减机构层次、减少机构能源消耗。在宏观调控中拥有高效的运营管理系统,在上传下达中发挥迅速、可靠的作用。在管理体系中才能把握全局、抓住机遇、正确判断、有效决策。

(三)依托法律手段

政府进行宏观经济管理的办法之一就是依靠法律的力量,应用法律的约束来管理市场经济的有效运营。在经济全球化的当代社会,法律更凸显出其重要地位。国内的经济运行离不开法律,与国际经济接轨更需要法律的保障。在新形势下,宏观经济管理的法律手段也要适当的创新,以保障我国的经济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能够顺利发展。法律规范的创新需要通过实践来探索,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做出适合我国国情的调整。

(四)依托现代科技

当今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科技的发展对各个行业带来巨大的变革。国家宏观经济管理可以依托现代科技进行,利用发达的网络信息,采取新科技手段,为宏观经济管理带来管理方式方法的变革。网络信息的即时性和互动性,以及大数据统计的便利性,可以为宏观经济管理提供专业依据、降低成本。政府可以设立电子门户网站,运用网络进行管理服务,实现经济信息化管理;可以依托网络提供专业化服务,能够降低政府运行成本,提高政府办事效率,同时还可以搜集数据,为经济发展的综合分析提供数据支持,有利于实现政府管理的高效化。

经济发展水平是国家综合国力的内容之一,国家的发展进步有赖于经济基础的建设。国家对经济的宏观管理,是社会发展进步的有力保障,是我国经济管理的重要议题。我国的经济制度是对市场经济的一大创新,在坚定不移的走我国特色经济发展道路的同时,国家的宏观经济管理要不断的创新,提高政府的服务水平,为我国经济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才能在发挥政府能力的同时,为我国经济快速平稳的发展提供坚实的后盾保障,才能够让国民经济水平获得长足发展,才能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经济昌盛,才能够实现我国的“中国梦”。

参考文献:

[1]王翠玲,于法云,沈传敏.关于当前经济管理创新的研究[J].经济管理:文摘版, 2016.

第4篇:宏观经济现状范文

另一个困扰我国经济发展的原因是过剩的产能。据统计,我国有将近300种工业产品领先世界,但这背后也反应着产能过剩的问题,这些生产过剩的产品需要世界市场来消化,但并没有完全实现这样的目标,大部分都由我国自身消化了,压力可见一斑,这也导致一旦发现个别产业有可追寻的经济利益,往往政府会进行干预与利用,如最具代表性的钢铁企业,由于产能过剩,政府干预导致竞争过度,生产力反而下降,由生力军变成压力源。

二、我国宏观经济管理改革创新策略建议

(一)确定宏观经济管理创新目标

目前我国宏观经济管理目标还处于计划经济时代,可以说离进步越来越远,目标是发展的指向,决定着操控调节手段的选择,鉴于此,改革创新前,首先要确立全新的目标。现在我国整体目标是实现供给与需要的平衡,以此为基础,保证平衡的情况下,重视经济结构,防止某一方面失衡出现意外状况,政府相关部门要做好预防与应对的筹划,做到防患于未然。

(二)坚持宏观经济管理主体创新

市场经济中很多多元化元素带来更多的可变性,作为宏观调控的主体,政府对自身的改革格外重要,做好主体创新主要有两个方面,首先是组织机构的改革,其次是调控职能的改革,进一步做到明确责任,防治多头管理,浪费资源,做好对经济的干预,坚持以市场手段为主,避免越位。

(三)创新宏观经济管理手段

进行宏观调控的手段有很多种,我国应该进一步加强利用经济手段,逐渐降低行政手段的使用频率,有规划有步骤的创新,中国的经济发展已经经历了太多的风雨,体现实力的同时也承担着更多的风险,只有坚持探寻全新的管理手段,才能促进国家经济稳定向前迈进。

(四)改革调整政策

在我国宏观经济管理中,政策调整是重要部分,作为达成管理目标的途径,它能直接影响宏观经济管理的效率,我们必须重视。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加深,我国对于宏观经济管理政策的调整主要有几个方面,首先针对产业结构,将不平衡的发展进行调控,其次针对内需,有计划的扩大消费,降低出口与投资的占比,提升第三产业的发展,再次针对城乡均衡,为了避免城乡差距扩大,经济发展失衡,不断优化城乡劳动资源配置,缓解就业压力,促进经济和谐稳定发展。

三、结束语

第5篇:宏观经济现状范文

【关键词】金融加速器 宏观经济波动 货币冲击

我国金融政策积极地保障了我国宏观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实体经济的促进作用也不断增加。随着我国经济的开放程度逐步提高,国际市场对我国经济的冲击不容忽视。通过本文的我国的金融加速器效应实证研究,具体计算出各个金融变量对我国宏观经济波动的影响程度,全面分析我国金融加速器的特征与规律。以上研究结果为我国制定和实施准确合理的宏观经济政策,促进我国经济增长提供了依据,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一、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Bagehot(1873)提出了银行信贷量是引发经济周期波动的一个重要的金融因素。Aftelion(1913)第一次提出了像这样经济冲击能够被加速和放大的状况。Haberler(1937)在对宏观经济波动周期的研究中,发现了金融市场中有可以放大冲击的效应存在。muelson(1939)提出了传统的金融加速器效应的观点,增加消费或投资对国民收入的提升有推动作用。Christiano等人(2004)估计了大萧条时期的美国的金融加速器效应。Jacobsen与Hammersland(2008)采用误差修正模型,对金融加速器效应进行了检验。Nadeau和Wasmer(2011)验证了在美国劳动力市场中存在金融加速器效应。Gatti和Gallegati(2012)建立了一个信贷网络,该网络包含了银行体系以及上、下游企业。

(二)国内研究现状

蒋冠(2004)在微观基础上,利用金融摩擦理论,分析了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龚六堂和杜清源于震,刘森以及赵振全(2007)对我国金融加速器效应进行了验证。袁申国(2010)研究分析了我国不同省市的房地产信贷市场中的金融加速器效应的差异。崔光灿(2011)通过在BGG模型的基础上建立包含金融加速器的两部门动态宏观经济学模型研究了我国资产价格变动对我国宏观经济的金融加速器效应。汪川、周镇峰以及黎新(2012)在DSGE模型中引入金融加速器机制,分析了我国信贷因素对宏观经济波动的影响。

二、理论模型

非参数模型

设Y为被解释变量,X=(X1,X2,…,Xd)为解释变量,给定样本检测值,假定(Yi,Xi)独立同分布,建立非参数回归模型:

Yi=m(Xi)+σ(Xi)εi,i=1,2,…,n (1)

其中m(·)是未知的函数,m(Xi)=E(Yi|Xi),εi是均值为零,方差为1,且与Xi独立的序列,随机误差项μi=σ(Xi)εi,其条件方差为σ2(Xi)=E(μ2i|Xi)。

窗宽hn>0,核权函数K■(u)=h■■(uh■■),核函数K(u)?叟0。回归函数核估计的渐近方差随着窗宽减少而增大,渐近偏随着窗宽减少而减少。所以,非参数估计就是在估计的偏和方差中寻求平衡,使得渐近均方误最小,渐近均方积分误差,AIMSE=?蘩AMSE(x)dx,最小化渐近均方积分误差,得到最优的全局窗宽为:

h■=■n■ (2)

其中,A=?蘩■dx,B=?蘩2D■■(x)D■(x)f(x)■+trH■(x)■dx。

使得AMSE(x)最小的核函数为使式R■(K)μ■■(K)达到最小的核函数。

三、实证分析

金融加速器效应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各个变量对宏观经济的影响既可能是线性的,也可能是非线性的。这时基于线性设定的回归分析模型可能存在较大误差。本文建立非参数模型来考察金融加速器机制中各金融变量对宏观经济波动的影响效应。

(一)变量选取与处理

本文中所采用的变量有:产出、消费、投资、价格水平、M1、M2以及金融机构贷款额。

(二)实证结果

1.货币市场冲击对宏观经济的影响。产出(GDP)分别对M1、M2的线性以及非参数回归结果如以下四图所示:

图1产出对M1的线性回归 图2产出对M1的非参数回归

图3产出对M2的线性回归 图4产出对M2的非参数回归

图1、3为产出对M1、M2的简单线性回归,图2、4为非参数回归。可以看出,非参数回归的拟合效果明显优于简单的线性回归,拟合值更接近于实际值,因此采用非参数回归方法能够得到更精确的回归结果。

非参数回归模型的斜率在不同的时点是变化的,因此以上非参数回归方程在每个时间节点都对应一个相应的斜率估计值。产出对各个金融变量的平均弹性系数的估计值。M1增长所导致的产出增加的弹性系数为0.4094,即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M1增长一单位,能够导致产出增长0.4094个单位。而M2与金融机构贷款增长一单位,仅能分别带动产出增长0.0027和0.0050个单位。这说明在我国金融市场中,M1的变动对产出的影响最为明显,因此在制定宏观经济政策时应着重考虑M1因素,以更好的传导货币政策,保证产出的平稳增长。

2.信贷市场冲击对宏观经济的影响。产出、消费、投资以及价格水平分别金融机构贷款额的线性以及非参数回归结果如以下图:

图5产出对贷款的线性回归 图6产出对贷款的非参数回归

图7消费对贷款的线性回归 图8消费对贷款的非参数回归

以上图分别为产出、消费、投资以及价格水平对金融机构贷款额的简单线性回归,同样的,非参数回归的拟合效果更优于线性回归,其拟合值更接近于实际值,非参数回归方法能够估计出更为精确的回归系数。

以上四个非参数回归方程在不同的时间节点对应着不同的回归系数,我国信贷市场对宏观经济的影响较货币市场更低。信贷规模增加一亿,能够分别拉动产出、消费和投资增加0.0050、0.0021和0.1676个单位,而信贷规模增加一万亿,能够拉动价格水平增加0.0746个单位。因此,在促进我国宏观经济平稳快速发展的金融政策方面,应更多地考虑货币市场,特别是M1因素,而可以相对减少对信贷政策的依赖。

四、结论

第一,我国货币与信贷市场以及企业资产的变化能够通过金融加速器效应对宏观经济产生影响,其中,企业资产的影响作用较货币和信贷市场更为明显。政府部门在制定相关经济政策中应更多地考虑企业因素。

第二,在我国的货币和信贷市场变量中,其中M1对产出、消费以及投资的影响相对较大,金融机构贷款额对价格水平的影响相对较大。因此对M1的宏观调控应是我国货币政策中最先被考虑与重视的工具。

第三,我国货币、信贷市场以及企业因素对产出、消费、投资的影响相对较大,而对价格水平的影响很小。因此可主要通过对金融市场及企业资产的调控实现产出、消费以及投资的稳定增长,而不会使价格水平产生较大变化。

参考文献

[1]Bagehot Walter.Lombard Street:A Deseription of the Money Market[J].London:Henry S King Co,1873.

[2]Wicksell Knut.Interest and Prices.New York: Augustus M Kelley[M].1898:11-44.

[3]赵振全,于震,刘森.金融加速器效应在中国存在吗?[J].经济研究,2007,(6):27-37.

第6篇:宏观经济现状范文

【关键词】VAR模型;宏观经济;预警

宏观经济描述的是整个国民经济总体的经济活动和运行状态,对宏观经济进行管理的主要目标是保持经济高速的发展、较低的失业率和稳定的价格水平。在实际中,整个国民经济系统处于一个不断变化的环境之中,宏观经济的运行和发展经常会出现起伏波动,要想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抑制超常规的经济波动,我国的管理部门就要对宏观经济进行调控和预警。河北省经济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经济快速发展,经济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也在逐步向市场化方向过渡,要想实现河北省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目标,就要密切关注全省的经济走势、制定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手段。

一、研究现状

我国宏观经济预警理论的研究是从经济循环波动问题入手的,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颜德林、周鸣(1993)用经济周期波动理论研究广西经济周期波动规律,对广西宏观经济发展趋势进行了预警、预测。王慧敏(1998)从讨论和分析宏观经济预警系统的研究发展入手,引入西方理性预期的AD-AS模型作为宏观经济预警的基础,构建了基于理性预期观的经济预警系统。贺京同和潘凝(2000)把模糊系统理论和神经网络相结合,构建了宏观经济非线性预警模型。以往关于宏观经济的研究,只是局限于对宏观经济现状的描述,无法实现对经济的动态预警。采用VAR方法构建预警模型,它可以将变量当做相互影响的动态系统,符合经济运行的实际情况。

二、VAR经济预警系统的构建

1.建模思路。对于河北省宏观经济进行预警,实质就是对河北经济运行中的“关键点”进行监控,我省多年来经济调控的目标就是“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就业充分”,所以本文选取了能充分反映三个目标的经济变量:河北省的GDP、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和人均现金收入(PCCI)三项指标,河北省GDP反映的经济增长速度,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和人均现金收入(PCCI)代表的是增长质量。在宏观经济预警中,要特别注意经济增长速度和增长质量之间的关系。在河北省的宏观经济预警中,还要研究宏观经济增长的长期趋势与短期波动具有怎样的关系,也是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2.指标选取及数据来源。预警依赖于监测,监测离不开指标,宏观预警指标体系通常只选择反映经济运行特征的指标。本文从宏观经济运行稳定的角度出发结合经济增长、供需变化、内生增长动力等因素,最终选取了反映宏观经济增长情况的河北省GDP、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和人均现金收入(PCCI)三项指标来构建宏观预警的VAR系统。

3.模型的建立。向量自回归模型(Vector Auto regres

sion)通常用于相关时间序列系统的预测和随机对变量系统的动态影响,模型避开了结构建模中需要对系统中每个内生变量关于所有内生变量滞后值函数的建模问题;应用样本可以确定一个多变量VAR系统的参数,从而得到变量间的相互关系,因而向量自回归模型是分析多变量时间序列的有力工具。一个n维随机向量服从p阶向量自回归过程,记为VAR(P),其数学表达式为:

(1)

其中,yt是m维内生变量向量,是d维外生变量,A1…AP和B1…BR是待估的参数矩阵,内生变量和外生变量分别有p和r阶滞后期。是随机扰动项,其同时刻的元素可以彼此相关,但不能与自身滞后期和模型右边的变量相关。鉴于本文中所选择的指标为河北省生产总值(GDP)、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和商品零售价格指数(RPI),故这三个变量构成的p阶VAR模型可以表示为:

(2)

三、分析过程及结果

传统的回归方法一般假定所使用的时间序列是平稳的,然而许多经济现象的时间序列都是非平稳的,倘若采取传统的普通最小二乘法,就会出现伪回归和无意义回归的现象。基于这一原因,恩格尔和格兰杰首先提出了一种处理非平稳序列的协整研究方法。这种方法的基本思想就是在两个或多个非平稳的变量之间寻找均衡关系。因此,对VAR模型中各个变量进行协整检验,是我们判断地区生产总值(GDP)、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和人均现金收入(PCCI)之间是否存在长期均衡关系的基础。

1.单位根检验。由于讨论序列协整性的前提是各序列都是非平稳时间序列,所以第一步应该分别对各个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我们采用ADF检验法,检验的结果汇总在表1。

2.协整关系检验。为了检验上述三个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协整关系,进行协整检验。本文采用多变量Johnsen协整检验方法对、和变量进行协整检验,检验的结果如表2。

经过协整检验可知三个变量间没有协整关系的假设,且均通过至多一个协整关系的假设,故可断定模型中的GDP、CPI和PCCI之间有且只有一个协整关系,将协整关系标准化后写成数学表达式,并令其等于vecm,得到:

(3)

对序列vecm进行单位根检验,发现其已经是平稳序列,并且取值在0附近上下波动,再次说明协整关系是正确的,即GDP、CPI和PCCI之间存在长期协整关系。通过协整关系(3)可是,社会消费品销售额对地区生产总值有正向的拉动作用,而CPI对地区生产总值有反向的抑制作用。

3.VAR模型计量结果。根据以上对时间序列的检验可知,三个时间序列都是一阶单整的,且协整检验证明三者存在协整关系,故可对三者建立向量自回归模型。经过初步计算可以得知,在滞后期为1的时候,VAR模型的AIC值最小,故建立的向量自回归模型为一阶模型,系数估计结构和对单个方程的总结具体如下:向量自回归方程总结:

从表可知,三个方程的F统计量都远大于临界值,故知三个方程式显著的。同时,可以看出三个方程是显著的。同时,可以看出三个方程调整的复相关系数分别为0.997670、0.747365、0.724552,说明三个方程的拟合效果都较好。且从参数的估计结果来看:GDP受上一期的GDP和商品零售价格的变化影响较大,且均为正相关,这说明经济增长的较高基础和商品零售价格的增加都会带来下一时期经济的增长。同时结果也显示,CPI的增加会给下一期的经济增长带来负效应。

四、主要结论及政策建议

1.从长期来看,河北地区生产总值(GDP)、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和人均现金收入(PCCI)之间存在长期均衡的协整关系。在短时间内,这些变量可能会偏离均衡值,这主要是因为市场随机干扰的存在,但这种偏离是暂时的,这些变量最终会回到均衡状态。GDP受上一期的GDP和人均现金收入的影响比较大,都为正相关,这就说明人均收入的增加会刺激和加速经济的发展,但是CPI的上升在一定程度上了不利于现在经济的增长,所以当前的河北应该加大对物价的控制力度,增加人均收入。

2.人均收入对地区生产总值具有正向的拉动作用,积极的作用表现为人均收入每增加1%,会引起地区生产总值1.0965%的增长。CPI对地区生产总值的负面效应表现为:CPI增加1%,就会引起地区生产总值下降0.4986%。在长期均衡趋势收敛的作用下,GDP、PCCI和CPI分别是以12.87%、16.97%和6.23%是速度想均衡状态靠近,但是由于随机扰动的存在,非均衡状态向均衡状态靠近的实际速度往往慢于理论速度。3.本文构建的VAR预警系统中,主要是描述的是变量之间的动态联系,可以直接根据被解释变量的过去值来进行预测。本文的模型预测结果表明经济的发展具有惯性,人均的收入对经济增长也有正相关的拉动作用,在当前CPI较高的情况下,应想方设法使物价逐步回落,以减小经济波动,保持经济的平稳较快增长。

参 考 文 献

[1]王慧敏.基于西方理性预期的宏观经济预警[J].系统工程.

1998,16(3)

[2]陈守东,杨莹,马辉.中国金融风险预警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6(7)

[3]易正俊.宏观经济预警模型[J].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21(6)

[4]万正晓,吴孔磊.构建我国宏观经济预警模型的几点建议[J].统计与决策.2009(6)

第7篇:宏观经济现状范文

货币政策 宏观调控 行业效应 非对称性

一、前言

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对国民经济实行宏观调控的主要措施,具有灵活性强、市场反应快、杠杆作用明显等显著特征,但不同力度、不同方向、不同阶段的货币政策对不同行业所产生的影响迥异,这就是货币政策行业效应非对称性的具体表现。近年来,国内外许多研究发现,我国货币政策行业效应存在明显的非对称性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货币政策调控目标的实现,降低了货币政策调控的实效性。因此,我国货币政策行业效应的非对称性研究课题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本文立足我国货币政策调控现状,以货币政策行业效应三大传导机制为切入点,企图探寻我国货币政策行业效应非对称性的真正动因,进而结合我国宏观经济背景,有针对性地提出改善我国货币政策行业非对称性现状的对策,具有较大的理论价值和较强的现实意义。

二、我国货币政策行业效应非对称性机制分析

(一)信贷审核传导机制

信贷政策是货币政策中的核心组成部分,对宏观经济运行有着重大的调节作用,中央银行通过直接或间接调控商业银行准备金和资本市场融资门槛,调节整个社会的货币供应量,促使各市场主体顺应调控者的方向调整自己的经济行为,进而达到国民经济新的均衡。由于行业的性质不同,每个行业的生产规模大小、经营风险高低、生产周期长短均有所不同,商业银行在信贷资源一定的前提条件下,往往优先给垄断、低风险、高回报的行业贷款,这导致了信贷资源的行业分配不均衡、不科学、不合理,货币政策的方向性被扭曲,实效性被削弱。

(二)利率调节传导机制

众所周知,利率是金融市场运行的风向标,是反映资本市场供求关系的核心指标,但在我国市场化利率形成机制还未成立,货币供应量和利率变动之间缺乏关联性,这造成了我国利率指标不能及时、准确、有效的反映资本供求关系,即利率传导机制失效。并且,不同行业对金融活动的参与具有差异性,对利率的反应灵敏度也不同。因此,单一化的货币政策将不能有效地实现其调控目标,反而刺激了某些高耗能、高污染、低技术行业的投资冲动,弱化了利率调节产业转型、促进结构升级、带动技术创新的作用。

(三)公开市场业务机制

公开市场业务的操作极具灵活性,通过使用不同的政策操作规模来对经济进行不同程度的调节,能有效地促进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协调共生。美国四次量化宽松政策的主要实施手段就是通过使用公开市场业务这一政策工具,持续扩大美元的市场供给量。由于行业的资本市场参与度不同,导致公开市场业务的调控作用减弱,从而导致货币政策行业效应的非对称性,最终造成货币政策的宏观调控目标难以实现。

三、改善我国货币政策行业效应现状的对策

(一)建立信息透明信贷机制,疏通信贷机制传导渠道

目前,由于我国信贷机制信息透明度不高,导致在信贷过程中出现权力寻租、行业歧视、暗箱操作等现象,这进一步加剧了我国信贷机制传导渠道的堵塞状况。毫无疑问,建立信息透明的信贷机制是未来我国金融改革的重要方向,这能消除国有垄断行业的信贷特权,规避信贷行业歧视,抑制信贷权力寻租,疏通我国目前不畅通的信贷传导机制。从而打破我国僵化、低效、扭曲的信贷体制,改善我国货币政策行业效应非对称现状。

(二)推进金融活动主体改革,提高利率调节工具实效

推进金融活动主体改革是疏通利率传导渠道的有效途径,这主要表现在:一方面,以商业银行为主体的商业机构规范自身经营,提高生产效率,积极应对利率市场化的进程,减少不合理、不科学、不对称的经营决策;另一方面,各行业部门的内部企业提高自身综合竞争力,保持良好的财务状况,从而有效地获得金融机构的信贷支持,打破周期长、获利低、投资大的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三)试行差别化的货币政策,降低行业效应非对称性

由于单一化的货币政策容易造成一刀切的政策后果,不利于宏观经济调控目标的实现,由此差别化的货币政策应运而生。探索实施差别化的货币政策将更为有利地促进发展时间短、发展程度低、发展规模小的行业的发展,有效地降低货币政策的行业效应的非对称性,通过对不同行业、不同金融主体、不同地区实施差异化的货币政策,结合企业、行业、区域的发展实况,达到有效调节其良性发展的政策目标。

四、结语

不可否认,我国货币政策调控仍处于初级的探索阶段,调控手段、调控目标、调控体制均存在不合理之处,行政干预痕迹明显,货币政策行业效应非对称性现象确实存在。但同时,随着我国金融改革的不断推进,利率市场化的逐步实现,我国货币政策调控将会愈加娴熟,货币政策行业效应非对称性的现状会逐步改善,货币政策调控将会在实现宏观经济健康、快速、有效的运行中起着更加重要的调节作用。

诚然,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的调节作用明显,但依靠单一的货币政策是不能完全调节好复杂的宏观经济运行过程,还需与合理的税收政策和科学的财政政策相结合,多管齐下,才能实现对宏观经济运行的有效调控,弥补市场调节的缺陷,促进宏观经济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强,赵继鸿.我国货币政策效应的非对称性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3,(23).

[2]徐星,孔刘柳.利率政策行业效应的非对称性实证研究[J].商业时代,2012,(29).

[3]石柱鲜,邓创.基于自然利率的货币政策效应非对称性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5,(09).

[4]杨恩.我国货币政策效果非对称性研究――来自1996~2009年的经验证据[J].金融评论,2010,(04).

第8篇:宏观经济现状范文

【关键词】宏观经济学;本科教学改革;教学方式方法;教学内容

1引言

宏观经济学是经济学类和管理学类各专业的重要基础理论课程之一,是金融学专业、投资学专业、国际贸易学、西方经济学专业和管理学专业等必修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是西方经济学课程的两个组成部分,两者共同构成了现代经济学理论体系。本课程的学习不但为了解其它相关经济管理专业课程奠定理论基础,而且能够掌握宏观经济政策分析工具,用来认识和解决现实中的宏观经济问题,尤其是中国宏观经济问题。通过对宏观经济理论的学习,使当代大学生了解和掌握现代宏观经济理论的基本理论观点、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主要经济理论、发展动态、研究方法和前沿成果,并结合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来分析当前宏观经济中的热点问题,学会应用宏观经济理论分析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探索经济运行中所出现的问题,并提出合理的对策措施。进而培养当代大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使之能够分辨出能为我国政府借鉴和利用的理论观点和宏观调控政策措施。此外,通过对宏观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学习,使当代大学生在掌握宏观经济学重要理论观点和经济政策的基础上,熟悉经济学科各门课程之间的相互关系,为对其他专业各课程的深入学习奠定基本的经济理论基础,并举一反三地分析、解剖和解决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不同类型不同性质的宏微观经济问题。宏观经济学的教学以讲授为主,以案例分析和课堂讨论为辅。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结合案例分析,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鼓励学生自学相关的参考书,完成大量的课外习题,不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

2014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总结了我国经济新常态的几个方面特征:①模仿型排浪式消费阶段基本结束,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一些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投资机会大量涌现;③我国低成本比较优势发生了转化,高水平引进来、大规模走出去正在同步发生;④新兴产业、服务业、小微企业作用更凸显,生产小型化、智能化、专业化将成产业组织新特征;⑤人口老龄化日趋发展,农业富余人口减少,要素规模驱动力减弱,经济增长将更多依靠人力资本质量和技术进步。

3宏观经济学教学分析理论框架的构建

本课程以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理论为主体框架,并且融合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和新增长理论。这意味着本课程的教学分析模型主要参考借鉴新凯恩斯DSGE模型。接下来我们忽略数学上的严格性,省略模型的具体推导细节和详细推导过程,重点介绍新凯恩斯DSGE模型的演变、特点、总体框架、分析方法和研究思路。构建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进行政策分析首先要区分模型中的经济主体,并描述和分析其经济行为。由于将金融摩擦和金融冲击引入到模型中是近年来新凯恩斯DSGE模型的一个最前沿的建模方向,因此我们在本文以一个典型的包含金融摩擦和金融冲击的新凯恩斯DSGE模型为例来刻画、描述和分析模型各个经济主体及其行为决策。该模型的经济主体主要包括:家庭部门、生产部门和政府部门。生产部门包括中间品厂商和最终品厂商。对这些经济主体的行为决策笔者详述如下:①家庭在劳动供给方面是异质的,但在其他方面都是同质的。这意味着劳动市场处于不完全竞争状态,从而将工资粘性引入到模型中。家庭部门是厂商的所有者即股东,通过购买厂商发行的一期债券和权益为厂商提供生产活动所需的资金。家庭部门的收入包括因将作为生产要素的劳动提供给厂商而获得劳动工资、因持有厂商的股份而获得的厂商发放的权益支付和厂商偿还的债务和利息。家庭部门的支出包括通过向厂商购买消费品而进行的消费支出、购买厂商发行的用于融资的一期债券的支出、购买厂商发行的用于融资的权益的支出以及支付一期总额税的纳税支出。最后,在预算约束下家庭部门通过选择消费支出、劳动供给、厂商权益份额持有量及厂商一期债券持有量以使其预期终身效用最大化。②中间品生产厂商使用融资获得的资金购买劳动和投资品,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下通过使用劳动和有效资本(资本利用率乘以资本)两种生产要素并结合一定的技术条件生产出异质中间品,这些异质中间品最后销售给最终品生产厂商。这意味着中间品生产厂商具有一定的产品定价权,处于不完全竞争市场。中间品生产中所投入的资本来自于中间品生产厂商的资本累积,在资本积累过程中面临一定的投资调整成本和投资效率冲击。中间品生产厂商为引入价格粘性使价格调整遵循Rotemberg机制。通过发行债务和权益中间品生产厂商为生产活动进行融资,债务融资相对于权益融资具有税收优势,也即债务融资面临一定的税收抵扣。中间品生产厂商在生产决策中同时面临预算约束条件与借贷约束条件。在生产过程中,中间品生产厂商的收入包括中间品产出和借入资金,而支出包括购买劳动生产要素的工资支出、购买投资品的支出、权益发放支出、融资结构调整成本和偿还债务的支出。中间品生产厂商面临的借贷约束(强制约束)条件意味着,一方面更高的债务会使借贷约束更加束紧也即更加严格,另一方面更高的资本存量则会放松该约束。借贷约束还受反映每单位抵押品可以获得的贷款量的金融冲击的影响。金融冲击值增加意味着单位抵押品可以获得更多的贷款量即生产厂商借贷限制放松,反之则反是。最后,有家庭部门拥有的中间品生产厂商在生产函数、资本累积方程、预算约束条件和借贷约束条件下通过选择权益支付、劳动投入、投资支出、债务发行量和资本投入以使得股东收益最大化。③最终品生产厂商购买异质的中间品,并将异质中间品作为生产要素投入生产出同质的最终品,这意味着最终品生产厂商处于完全竞争市场。最终品生产厂商将同质最终品分别销售给其他部门(比如政府购买、中间品厂商的投资品和家庭部门的消费品等)。最后,最终品生产厂商的利润最大化行为产生中间品的反需求函数也即中间品价格。④政府部门包括中央银行和财政部门,中央银行负责货币政策,财政部门负责财政政策。在财政政策方面,财政部门执行预算平衡政策,通过向家庭部门征收一次性总额税为其购买支出和中间品生产厂商的债务利息支出的税收抵扣融资。在货币政策方面,中央银行采用利率规则形式的货币政策,且货币政策同时盯住通胀和产出增长率。当研究最优货币政策时,给定家庭部门和厂商部门等部门的最优化行为决策,凭借最小化不同货币政策下的福利损失函数,我们获得不同的最优货币政策,通过比较不同最优货币政策下的福利损失,我们可以开展不同最优货币政策的比较和选择。很多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经济变量将最后可能收敛于一条均衡增长路径,为此在开始求解模型之前,我们必须首先对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进行稳态经济变换。[1]

4我国高校宏观经济学本科教学改革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理论知识不夯实,偏离实际。课程设置不够科学,课程门类有待进一步完善,教材内容不够新,有点陈旧。宏观经济学教材内容有点脱离市场实际,停滞不前。宏观经济学实践教学方面表面化,严格的执行和督导不足;宏观经济学教学资源不够丰富,高校不够重视宏观经济学实践教学;对宏观经济学课程目标认识不完整,宏观经济学课程价值与实际教学不一致。[2]教学方法单一,不重视实践教学。宏观经济学教师素质亟待加强,缺乏全面的理论经济和应用经济知识,实践经验比较缺乏,宏观经济学教师不但要具备深厚的全面彻底的理论功底,更要具备丰富的相关实践经验,真正具备“双师型”高校教师的基本素质。[3]当前宏观经济学使用的教材内容显得过于单薄,知识和容量不够宽广,内容缺乏必要的前瞻性、新理论、新知识在教科书很少有反映。宏观经济学教师专业知识面不够广,教与学两方面积极性较低;专业知识不专业,没有掌握相关的方式方法。[4]教师学历层次有待进一步提高。宏观经济学教学方式手段单调呆板,说教式、单向传送式、灌输式的教授法使广大当代大学生容易产生对宏观经济学抵触不耐烦的情绪。较少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考核方式不够丰富,匮乏呆板单一。许多学校宏观经济学主要集中在理论知识,缺乏必要的实践知识。学习兴趣不是很高,对宏观经济学课程缺乏足够的认同感;宏观经济学教材水平较低,且反复出版。当前我国高等学校正式的宏观经济学教育手段教学方式非常单一匮乏,基本都是传统教育单向传输的。教材选用不够规范,不够合理。说教式、单向灌输式已经不符合现代宏观经济学教学理念,宏观经济学的教学应该是教与学之间的互动,教师应该成为主导,学生应该是学习的主体。以知识传播为重中之重,相应专业教师明显不足,当前从事宏观经济学教学工作的教师可以分为四种类型:[5]①教师的本专业就是宏观经济学,②教师本专业为理论经济学方面的专业,③教师本专业为应用经济学方面的专业④教师即非经济学科班出身。其中教师属于第一种类型的较少,属第二、第三种类型的最多,属第四种类型的教师也占一定的比例,特别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的宏观经济学开设初期,绝大多数教师都属于第四种类型,他们几乎没有从事宏观经济学教学经验,他们教学内容局限于自己原来的教学领域,虽然有少数教师通过了宏观经济学相关的进修学习,但也难以完全达到宏观经济学教学的要求。

5完善我国高校宏观经济学本科教学改革的对策建议

教学内容方面:改革宏观经济学教学内容,优化课堂教学的教学内容,突出经济学思想方法教学,帮助学生形成经济学思维,重视智力因素,优化宏观经济学教学大纲,完善宏观经济学课程内容和课程体系,深化教学实力建设,选择合适的宏观经济学教材。教学方式方法方面:改革、创新和优化宏观经济学教学方式方法,避免“满堂灌”教学,重视宏观经济学的引导发现法教学,建立长期稳定的校企合作机制,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提高教学效果,运用现代化的科学的教学手段。强化宏观经济学教学管理与督导,借鉴集中与分散相统一的教学管理模式。增加案例教学数量,扩大案例的领域覆盖范围,加强宏观经济学案例引导,提高不同能力水平的大学生的案例参与度。考评考核方式方面:建立多方面能力理论指导下的大学生考评体系,改革创新考试制度,优化考核方式和教学过程。建立科学、开放、多元、全程化的新型考核评价体制机制,在评价形式的综合性和评价主体的多面性方面完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教师方面:打造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加强宏观经济学师资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宏观经济学课程组的作用,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建立宏观经济学“双师型”教师制度,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定期开展教师帮助下的研究性学习活动,提升教师素质,建立教学保障团队,完善课程设置。通过校外引入和校内挖掘等途径强化宏观经济学教师队伍建设。通过完善中青年教师培养计划、打造魅力教师和提供教师更多发展机会等途径打造宏观经济学教学团队。实践教学方面:加强实践教学力度,增加实践教学活动,构建大学生主体平台,激发大学生学习动力。将单一集中的实践转变为“全程式”的分散实践,强化宏观经济学实践教学基础技能课。建构双向共赢的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模式,优化教学设备和实训基地,加强实践教学的经费保障体制机制建设。增设实践课程类型,培养大学生多项能力。理顺理论与实践关系,建立实践环节培训体系,培养大学生实践操作技能。教材方面:加强理论型与应用型教材建设,挖掘优质教学资源,优化课程种类和课程体系结构,完善自编教材,建立科学的宏观经济学教材体系,强化教材建设,改善实训条件,构筑新型的宏观经济学教材体系。教学目标教学理念方面:更新教学理念,树立明确的教学目标,准确定位培养目标,创新人才培养方案。

【参考文献】

【1】余建干,吴冲锋.金融冲击、货币政策规则的选择与中国经济波动[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17(2):1-18.

【2】景秀娟.SXPI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硏究[D].西安:西安工业大学,2014.

【3】李煊.我省高校房地产专业教学改革探析[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9.

【4】李安娜.地方高校本科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D]锦州:渤海大学,2016.

第9篇:宏观经济现状范文

关键词:房地产周期宏观经济波动

房地产经济周期指房地产业在发展过程中,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出现的扩张和收缩交替反复运动的过程。是指在房地产业发展过程中,伴随时间推移而出现扩张与收缩的交替循环过程。

一、房地产业周期中不同阶段的特征

一般来说,房地产业周期可划分为复苏、繁荣、衰退、萧条四个阶段。

(1)复苏阶段的特征是:有效需求逐步增加,交易量回升,房价止跌回升,购房者多为实际用房者,房地产业投资者信心开始恢复,房地产业投资不断增长,房地产的档次不断升级,不断推出具有诱惑力的卖点,并酝酿新一轮的繁荣。

(2)繁荣阶段的特征是:交易量急剧上升,房地产业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房地产价格拉升,并逐步达到顶点,房地产的用家争先恐后地买房,房地产业的投资功能被非理性地扩大,炒家十分活跃,整个市场呈现购销两旺的火爆局面。

(3)衰退阶段的特征是:房地产交易量减少,虽然价格不断调低,但难以激起购房者的欲望,购房者普遍保持观望心态,价量低迷,房地产业投资嘎然而止,市场逐步萎缩。

(4)萧条阶段的特征是:房地产交易量锐减,产品严重供过于求,房地产价格达到冰点,但市场仍然冷冷清清,房地产业普遍面临市场需求严重不足和资金链断裂双重压力,房地产业重新洗牌,一些缺乏竞争力的房地产企业摆脱不了困境,最终黯然出局。

二、房地产业周期波动研究的理论基础

1. 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在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的框架下,经济波动通常有许多潜在的原因:如货币和财政政策的改变,对投资需求的冲击、货币需求函数的变化等等,并且还包括对总供给的各项扰动因素。经济周期的主要传导机制为经济变量的刚性或者粘性。根据这些分析,凯恩斯提出了反周期的相机抉择政策,认为政府在经济波动的过程当中,应当积极采取宏观调控的财政政策。

萨缪尔森于1939年最先对凯恩斯周期波动理论进行了动态化的完善和调整,引入了收入和消费变动对投资的加速作用,分析了外部扰动通过投资乘数和加速数的传导过程。在此之后的凯恩斯主义波动理论有多方面的发展,包括卡尔多的非线性动态增长周期模型、哈罗德―多马德动态增长周期模型、希克斯的非线性乘数―加速数模型,但对引起经济波动的外部冲击和对冲击进行强化的内部传导机制的认识没有显著变化。

2.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发展起源于对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进行批判的过程中,并引导了为宏观经济学寻找微观基础的潮流。理性预期和市场出清是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起点,卢卡斯在这个基础上试图解释宏观经济波动,他的周期模型主要试图阐明两个问题:经济波动的初始根源是什么?波动的传导机制又是什么?卢卡斯认为,货币因素是波动的初始根源,货币供给的冲击引起经济波动。波动的传导机制是信息不完全,由于当事人无法获得完全信息,不能准确判断价格变化的实际情况,从而导致了产量的波动。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派的学者们转向经济中的实际因素,用实际因素去解释宏观经济波动,这就是所谓的真实经济周期理论。他们认为波动的根源是经济中的实际因素,其别值得注意的是技术冲击。至于传导机制并不唯一,主要包括消费者的跨期闲暇替代和卢卡斯所提出的信息不完全。

3. 新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共通之处在于:缓慢的名义量调整是被事先假定的,而不是推导出来的。但是它的发展在于强调了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从一些名义变量不完美性的源头出发进行分析,使得分析的结论更加具有说服力。 在20世纪90年代,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主要关注名义冲击的真实效应,并认为如果名义不完美性对于总量波动是重要的,那么必然是微观经济层次上的小的名义不完美性对宏观经济有大的影响。关于名义刚性的微观基础的许多研究都是围绕着这个问题展开的。

新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波动理论虽然对凯恩斯主义的理论进行了多方面的拓展,但是关于引起经济波动的外部冲击并没有多大变化,凡是引起总需求或者总供给变化的因素都有可能通过经济系统内部的传导机制进行强化。不同之处在于,传导机制从名义变量刚性细化成为更加根源的因素,主要是市场的不完全竞争。

三、房地产周期波动与宏观经济波动的互动关系

房地产周期波动与宏观经济总的发展态势密切相关,可以从两个不同层面分析房地产周期与宏观经济周期的关系:

随着经济发展阶段不断上升,房地产经济景气与宏观经济景气的相关程度逐渐提高。 从经济周期不同阶段的展开过程来分析,房地产周期作为宏观经济周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扩张阶段,虽然晚于宏观经济周期进入扩张阶段,但因其复苏速度快,故早于宏观周期进入复苏阶段;当宏观经济进入繁荣阶段时,房地产周期可能已经进入衰退阶段,并且在收缩阶段持续的时间可能要长于宏观周期。

当宏观经济复苏后,房地产投资与开发也随之上升,但因物业开发的时滞效应,使得房地产复苏稍晚于宏观经济的复苏。在房地产经济开始复苏后,在宏观经济持续增长的带动下,房地产需求不断上升,但由于房地产供给短期刚性,加上在保值增值心理影响下,于是导致房地产价格全面上升;与此同时,随着房地产价格上升,房地产开发商资产相应快速膨胀,在银行提供大量按揭的情况下,经过投资乘数等作用,结果导致房地产经济周期比宏观周期更快进入繁荣阶段。由于房地产周期的繁荣期更早来临,加之没有宏观经济那种各行业之间相互消长的综合影响,因而房地产业通常比宏观经济先期进入衰退现象。当宏观经济进入衰退后,房地产经济出现更为猛烈的下降过程,房地产价格大副下降,房地产交易也大大降低,房地产商品空置率明显提高。经过明显的产业紧缩之后,房地产经济进入相对持续时间较长的萧条阶段,直到宏观经济缓慢复苏,才慢慢走出萧条期,重新进入新一轮的经济周期。

四、企业应对市场周期波动的几点措施

1、企业建立和完善现代管理体制,能够对企业科学的制订短期、中期和长期的战略计划。

就土地储备而言,战略目标的规划应坚持“适度提前”的基本原则。特别是在房地产市场处于低迷阶段更应该注重增加土地储备,以便满足市场恢复高涨时的大量土地需求。②应深入研究城市发展规划和不同地段的开发价值,从多种渠道获得土地资源,保持良好的储备结构。这就要求房地产企业有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与发达的信息平台,能够第一时间获得土地信息并合理分析土地潜质,积极参与招标、拍卖工作,争取获得成本低、潜质好的土地。③区位选择也是非常重要的土地储备策略。选地的时候要特别注重重点区域,重点区域存在重要的商机,但并不是每个企业都有机会竞争到重点区域的土地。因此,在实际操作当中,还应注意一些不被人们重视,却存在巨大潜质的土地,如政府规划方向、工业园区外搬等。

2、在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上,要按市场经济机制的要求,同时与宏观经济调控机制改革相协调,综合运用经济手段、法制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建立房地产宏观调控机制,强化政府对房地产的宏观调控机制。

3、在房地产宏观调控力度上,要恰当合理,避免力度过大或力度不足造成大幅波动或恶性发展。要依据产业发展现状,实施反周期反向调控操作,适度紧缩与适度扩张交替推行,紧缩型与扩张型调控手段混合运用。

4、在房地产宏观调控时间上,可以根据周期预警系统的先行景气指标,及时实施调控,以免来不及或急刹车带来巨大的社会震荡。

五、结语

房地产业的周期波动不仅关系到房地产业本身,而且对社会经济的各个方面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要求我们认真研究、探求、运用房地产业周期波动的规律,更好地提高政府宏观调控能力,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谋求银行稳健经营,带动房地产投资消费,实现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马辉、陈守东、才元:中国房地产周期实证研究[J].长白学刊,2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