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卫生基础设施建设范文

卫生基础设施建设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卫生基础设施建设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卫生基础设施建设

第1篇:卫生基础设施建设范文

【关键词】:厨房; 卫生间; 给排水;采暖

中图分类号:S2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给排水设计

1卫生洁具的设置

厨房是装修的重点,良好的布局是精装优劣的前提。形象化设计和个人装修风格使得所用洁具各不相同,总体是成套洁具。

目前,卫生间大多设计成一个封闭的内室和一个开敞或半开敞的外室,内室中设置浴盆或淋浴器和便器,进行洗浴和便溺,外室中设置洗面盆和洗衣机,这是常见的卫生间内设置三盆的方案。实践证明,这种方案中,忽略了日常生活中另一必需的用水器具―――拖布盆。毕竟厨房、卫生间、内阳台等部位不使用木地板而需要清扫,因此有必要在卫生间内设置拖布盆。由于拖布盆排放的水较脏,其上又要挂拖布,所以将其安置在内室为宜,这样外室只设洗面盆和洗衣机,美观整洁.由此可见,卫生间内应设置四盆:浴盆、便器、洗面盆和拖布盆。

2管道井的设置

为了房间整洁,现在设计一般都要做管道井,水暖使用的称为水暖井。水暖井已经从排水管、给水管发展成多管道类型。比如以前暖气管道采用双管布置,而分户计量要求每户都是水平埋地管道,主干管放到了管道井内;自来水一户一表使得有些地方自来水表放置在室外表井内,每户都有一根上水立管等。因此,住宅中的管道越来越多,可规纳为如下8大类:①自来水管道;②热水或太阳能管道;③中水供水管道;④粪便污水排水管道;⑤洗涤废水排水管道;⑥厨房排水立管;⑦采暖管道(北方采暖地区);⑧煤气管道(有集中供煤气的地域).上述8种管道的立管(煤气管道应明敷除外)全部安装在管道井中.为便于厨房、卫生间之间共用管道井,厨房、卫生间在平面布置上应相邻为宜。

3室内管道的设计

管道离开管道井后的布置是房间整洁的一个重要方面。各种立管设在管道井中,室内的横支管应尽可能暗装或隐蔽,以保证室内整体的洁净和美观.自来水、热水管道入户后一般是地埋式,中水管道只接便器也适宜地埋,煤气管一般是单立管至用户。水表应放在便于查看又不妨碍室内美观的位置。卫生间可以设计到水表后或者埋地出地面管道处设阀,阀后留给装修空间的管道可不予安装,但是所设计的器具位置应该是清楚的。

厨房、卫生间漏水现象时有发生,不但影响了室内卫生,有时还会影响楼上楼下的邻里关系,所以室内排水管道的设计应给予高度重视。当各种主立管安装在管道井中后,就应考虑排水的小立管和横管的设计安装问题。目前,用水器具排水最常用的方法是:器具及地漏的小立管穿过楼板接至排水横管上,排水横管再接至排水主立管上。小立管穿楼板处,往往成为漏水的主要位置,同时这些管道在下层室内,造成室内环境不雅观。有的住户为了美化室内环境采用安装吊顶的办法遮挡排水管,但当发生漏水时,吊顶被污水侵湿,水迹同样影响了室内的美观。

要从根本上解决排水管外露及漏水的问题,可采用同层排水敷设。同层排水顾名思义就是说本层的排水问题在本层解决,安装、检修等不影响下一层,当然排水立管还是贯通各层的。它具有①房屋产权明晰;②卫生器具的布置不受限制;③排水噪音小;④渗漏水机率小等优点。

卫生间同层排水管道设置,使卫生间污水横管不进入下层空间.同层排水做法分为3种:降板同层排水;不降板同层排水;卫生间垫高法.①降板同层排水。这种方法做的比较多,一般是卫生间楼板下沉350mm左右(根据需要可适当调整),作为管道敷设空间,污水横管设于下沉室内。②不降板同层排水,采用侧排方式。这是指卫生间洁具后方砌一堵假墙,形成0.3m左右宽布置管道的专用空间,排水支管不穿越楼板在假墙内敷设、安装,在同一楼层内与主管相连接。③卫生间垫高法。垫高卫生间地面的垫层法采用得不多,原因是容易产生“内水外溢”,最主要的是不符合无障碍设计。在老房改造中不得已的情况下偶尔采用。

4关于“三表出户”

现在大多数情况下,各地设计要求水电暖三表计量.目前电表均能做到,给水表、煤气表较难做到,三表出户不应该强求一致。在有管道井的情况下,给水表出户可以设在管道井内;对于多层,设在户外也是可能的.一味强调“三表出户”可能影响或限制厨房、卫生间的合理布局。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户外远传计量技术、智能卡收费系统已日趋成熟,必将取代传统的人工抄表收费的方式、山东省已于1997年10月在临清市投入使用“智能卡取水计量收费系统”,改传统的“先用水后缴费”为新型的“先缴费后用水”。这种方式不仅可禁止计划外用水,而且便于通过调节水价来实现节水的目的,同时防止了拖欠水费的现象。同样,用气和用电都可采取与此相似的智能卡系统。因此,不应过分强调三表出户。

二、采暖设计

1暖气片设置

有集中供暖的住宅中,必须对厨房、卫生间进行采暖设计。厨房一般位于住宅的北外墙,窗子较大,如果不采暖,温度往往偏低,有时会造成水管结冰。经验表明,厨房内的温度以14℃以下为宜,这样的温度下,烹饪时不会有太冷的感觉,生鲜菜食也不易变质。卫生间内室一般设浴盆或淋浴器和便器,它不同于专用的浴室,因此其内温度既要考虑到洗浴时需要较高的温度(一般为25℃),又要兼顾平时便溺时温度过高使人不舒服,所以温度选取20~22℃较为合适,如果无集中供暖或非采暖期室内温度较低,洗浴时应采取可靠的电取暖措施。卫生间外室的温度与其他房间相同即可,一般为18℃。

厨房、卫生间内室的面积狭窄,各种设备又多,用水量大,较潮湿,所以其内的暖气片应采用耐腐蚀、体积小、质量轻的产品,如铝合金暖气片、钢制扁管卫浴型暖气片等。暖气片安装也要灵活,如:当暖气片落地安装有困难时,可挂在墙壁上;卫生间的外室无外墙或直接与其他采暖房间相通时可不单独设置暖气片等。

2采暖管布置

在初期一些分户计量设计中曾有一些卫生间与卧室或客厅相邻时卧室或客厅顶板出现漏水的情况,经排查原因为:卫生间地面虽然作了防水层,但常规防水层敷设做法对有埋地管道的地面不适合,常规做法的防水层在无埋地管时确实能防止上一层卫生间地面的水向下一层卫生间渗漏,然而由于有埋地管道从卫生间隔墙处穿过,虽然穿墙管道通常设有套管并内填密封材料(暖通专业做法一般为建筑防水沥青嵌缝油膏),但由于埋地管道为塑料管道,具有线膨胀系数较大(约为钢管的10倍以上)的特点,采暖热媒水温度的不稳定带来塑料管的伸缩,势必会使套管内产生缝隙。这样,卫生间防水层上部的水就顺着缝隙流向临室的垫层内并向下一层房间渗漏。本着水暖不分家原则,做卫生间水暖时,两专业应相互了解、配合、协调,如将卫生间防水层上提,使散热器位置与地漏位置尽量远离,埋地管道位于地面找坡较高处,这样此处可以不积水或少积水。

三、结束语

给排水、采暖系统看似简单,但是是密不可分的两个专业,它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必须统筹.厨房、卫生间的水暖设计,其设备的平面布置、选型、管道敷设等是各专业设计中的重点和难点,要与其他专业相互配合、密切协调。因此,应加强和提高厨房、卫生间整体设计的观念,使建筑、结构、给排水和采暖相协调。

第2篇:卫生基础设施建设范文

关键词:生命科学;素质教育;实验

实验教学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生命科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探索生命的本质和奥秘不仅需要生命科学与其他学科在理论上的交叉融合,更需要科学实验的互相渗透。非生物类本科生学习生命科学的基本实验技术,是培养新世纪综合性、创新型人才的重要环节。因此,生命科学学院在为全校非生物类本科生开设“基础生命科学导论”理论课的同时,还开设了1学分、32学时的实验课程。

一、实验项目的设置

作为全校非生物类本科生的公共选修实验课,我们遵循实验项目的科学性、趣味性和与实际生活的贴近性开设实验项目。依据这一原则,我们从植物生物学、动物生物学、微生物学、遗传学和生物化学不同学科中各选一个难易适中且趣味性强的实验项目,由教学经验丰富的教授或副教授任实验教师,在相应的实验室进行实验教学,实验项目如下:

绪论

实验课程组的全体教师向学生分别介绍各自实验的内容及注意事项。

实验一摇蚊幼虫唾腺多线染色体制备与分析。

实验二细菌个体形态观察及染色技术。

实验三对虾的个体发育过程及解剖。

实验四人体生理指征―血压、呼吸、脉搏和心电图的观测。

实验五植物生长物质的生理效应。

实验六蔬菜水果中维生素C的测定。

这些实验项目均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细菌分布广泛,与人类关系密切,但个体微小,如何在显微镜下看到它们呢?“细菌个体形态观察及染色技术”实验将告诉我们答案;对虾是高蛋白食品,是人们喜爱的美味佳肴,它是如何生长发育的?如何通过精细的生物解剖技术了解其器官与结构呢?我们开设了“对虾的个体发育过程及解剖”实验:血压、呼吸、脉搏和心电图是人体生理的重要指征,也是体检中重点检查的生理指标,如何用常规仪器进行检测、如何科学解释这些指标与人体健康的关系,我们开设了“人体生理指征一血压、呼吸、脉搏和心电图的观测”实验;多吃蔬菜水果有益健康,它们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但如何测定蔬菜水果中维生素的含量?它们当中哪一种含量更高或相对较低?,我们开设了“蔬菜水果中维生素C的测定”实验。诸如此类,学生们带着与日常生活中或自身健康密切相关的种种疑问,饶有兴趣地亲自动手做每一个实验。

二、学生基本实验技能和科学素养的培养

虽然是为非生物类本科生开设这门实验课,但在实验操作过程中,我们注重培养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和科学素养。

根据实验项目的特点,我们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实验操作,重点掌握细菌、摇蚊幼虫唾腺多线染色体的制片与染色技术:微生物无菌操作技术:显微镜观察技术;动物解剖与观察技术;生理信号采集系统和传感器的使用技术;维生素C的分离提取与含量测定技术等最基本的生物实验技术。

为培养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任课教师认真给学生做示范操作,并指导、规范学生的实验操作,解答学生的疑问。而学生做每个实验都学有目标,动手做有标准,表现出高度的积极性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在实验教学全过程的每个环节,教师都认真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从严肃学生的实验课堂纪律、规范实验过程中的文明举止、调动团结协作精神、保证实验场所安全、卫生、有序、爱护仪器设备等方面专门设置了科学素养成绩,占实验总成绩的10%。

三、实验课的考核方式

实验课成绩由平时成绩和考试成绩组成,其中,平时成绩占75%,考试成绩占25%。我们将实验一至实验五的成绩作为平时成绩,实验六的成绩作为考试成绩。平时成绩中,实验基本技能、科学素养和回答教师提问等综合能力占65%,而实验预习报告、实验原始记录和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和讨论等占35%。

该考核方式突出了对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科学素养和对实验结果分析和讨论综合能力的考核,对学生端正实验态度,认真上好每一次实验课,对于培养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提高学生的生命科学素质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第3篇:卫生基础设施建设范文

关键词:初等教育;教师教育;小学教育学科建设;

作者简介:王智秋,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100048);

从20世纪90年代末到现在,我国小学教师教育实质性纳入高等教育的体系,已经走过了十六年的历程。随着小学教育专业建设的不断深入,特别是研究生教育的逐步展开,初等教育院系学科建设的任务也应运而生。小学教育或初等教育的上位学科无疑是教育学,但在教育学所属的二级学科中却没有它的位置;小学教育离不开各学科的教学,但又不能简单地将其归属到某一学科领域,也就是说,以小学教育(本科或教育硕士)专业为背景的初等教育院系,其学科建设没有现成的学科归属。这就给初等教育院系提出了一个问题:初等教育院系的学科建设到底应当如何定位?其生长特色是什么?又应怎样去培育?

一、对初等教育院系学科建设必要性的认识

学科是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的基础,是科学研究知识创新的基地,是服务社会和传承创新文化思想的平台。学科搞得好不好直接关系到高等教育四大职能能否充分发挥。历史原因所致,全国初等教育院系学科建设起步都比较晚,主攻方向亦不够清晰。小学教育专业设立伊始,初等教育院系还来不及思考学科建设的诸多问题。十几年过去了,当我们回过头来试图厘清专业发展脉络的时候,愈来愈感悟到学科建设的任务已迫在眉睫。其必要性和紧迫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识。

(一)对小学教育专业的支撑

学科与专业在高等教育体系当中扮演不同的角色。学科建设所追求的目标是知识的发现与创新,学科建设的水平是用本学科科学研究的成果来衡量的,而专业则以人才培养为己任,适应社会对不同层次人才在质量、数量上的需求。专业以学科为依托,学科以专业为基地。有时某个学科下设若干个专业,有时某个专业又需要多个学科的支撑,“小学教育”即为多学科支撑的专业。专业对于学科的依托性集中体现在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教学与研究的基地,也包括学科发展最新成果的课程教学内容等。从人类的认识活动来看,只有进行科学研究,把社会实践经验总结上升为理论体系,才有可能进行各专业的教学,在这个意义上说,学科是“源”,专业是“流”,所以不能只在“专业建设”的层面谈“专业建设”,不能只在“人才培养”的层面谈“人才培养质量”。就人才培养质量而言,学生的发展潜力在较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科建设的成效,而学生在未来工作岗位上知识的转化程度(知识的学术形态向教育形态的转化)是由专业建设的成效决定的。如何使学生有更好的发展潜力和岗位的适应能力,既与专业建设中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改革有关,又与学科发展中学术成果转化为专业建设的有效资源密切关联。

(二)承担学术创新任务

当今的初等教育院系不同于以往的中师,这不仅仅在于人才培养层次的差别,即由中等教育提升到大学本科或研究生层次,还在于步入了高等教育体系的初等教育院系,除了人才培养的任务之外,还承载了知识创新和服务社会以及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的使命。也就是说,初等教育院系对学术界要做出应有贡献,而学科建设恰恰承担了此项任务,这是初等教育院系在高等教育体系当中做大做强、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否则初等教育院系的不可替代性就无从谈起。

(三)服务和满足社会需求

随着社会的发展,基础教育领域已发生了深刻的变革,每时每刻都有新的问题发生。仅就在职教师培训一个领域来说,我们能否对教育实践发生的诸多问题站在较高的学术视野上给予诠释,从而有效地指导教育教学实践,这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最后能够在归纳、梳理的基础上凝练成若干学科研究方向。可以说,没有学科建设的成果,无从谈起为基础教育提供高质量的服务。事实上,学科在自身体系和社会需求这两大系统中形成了两大回路,一是从社会需求出发,依托服务对象提升学科水平,二是以更高水平的学科再作用于社会。

(四)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基础

学科建设是研究生教育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前提和基础。研究生研究方向的确定与院系的学科建设主攻方向、导师的研究领域密切相关。而研究生教育的展开也使学科建设注入了新生力量与活力。就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而言,近三年全院在核心及以上期刊以研究生为第一作者署名的占20%,在一般期刊上不计其数。

(五)汇集人才、提升队伍水准

从目前我国初等教育院系的总体情况来看,学术队伍水平相对薄弱,属于小学教育学科领域的高水平学术带头人更是凤毛麟角。其原因与该领域学科建设的水平相对较低、学科平台不完善、学位点建设刚刚起步密切相关。只有充分认识学科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抓住时机、提高水平,才能聚集更多的学科人才投身于小学教育事业。

二、初等教育院系学科建设的定位、生长特色

(一)初等教育院系学科建设的定位原则

1.基础性

学科建设是一个知识创新的过程,创新一定是在传承的基础上形成,不是凭空盖起的高楼大厦。所以,认真分析、仔细梳理初等教育院系学科的历史积淀所形成的优势与特色十分重要,也是定位的第一步。我国承担小学教师培养任务的初等教育院系绝大多数是由中等师范教育转型而来,中等师范教育在我国具有百年的历史,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办学理念、人才培养模式和富有特色的中师文化。这种文化倡导“全员育人,德育为重”的理念,并将“了解小学,研究小学,服务小学”作为其办学宗旨。可以说,中等师范教育在我国师范教育历史上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和丰富的办学经验。百年以来,随着时代的变迁,我国中等师范教育一刻也没有停止对小学教育的研究,特别是对小学教师培养与时俱进的研究,不过由于办学层次所限,这些研究并没有上升到学科建设的层次加以条理化,系统化,凝聚化;也没有形成学科意义上完整的逻辑体系;更没有制度、体制与政策上的保障。由此可见,步入了高等教育体系的我国初等教育院系,理应在小学教育这片沃土上将既有的研究成果提升到学科建设的层次,责无旁贷地肩负起学科传承与创新的历史重任。

2.前沿性

初等教育院系的学科建设应吸收国内外初等教育领域最新的研究成果,注重国际经验与本土实践的密切结合。我国小学教师培养纳入高等教育体系只有十几年的历程,而发达国家早在20世纪中叶就完成了小学教师培养的高等教育化进程,与此相对应的学科建设,我们的起步就更晚。据此,在初等教育院系学科建设伊始,应该以国际化视野来研究初等教育的一系列问题,以保证学科建设的高站位和前沿性。

3.关联性

注重“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的关联性,实现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我国初等教育院系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并不同步,不是先有完整的学科体系再设专业,而是根据社会需求先有专业再建设学科,进而引领专业建设。一方面,学科建设以专业建设为基础。专业的基础性体现在:专业为学科提供教师教育实践与研究的基地、多学科构成的师资队伍、课程教材建设的成果以及毕业生入职后产生的广泛社会影响力等。同时,由于专业建设在先,专业建设从小学教师教育的实践出发,对学科建设提供了一系列有价值的研究内容。譬如,6~12岁小学儿童学习与认知发展的特点?根据这一阶段儿童发展的特点,小学教师应该具有怎样的特质?进一步,具有这样特质的小学教师培养的路径与环境?这些都对初等教育院系的学科建设提出了实践诉求。另一方面,专业建设以学科建设为支撑。学科建设若能对专业建设的以上问题给予理性的回应,则必然对小学教育专业建设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与专业化的引领。所以,初等教育院系学科建设应特别关注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的关联性,使之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形成学科与专业的一体化建设。

4.条件性

我国初等教育院系承载着小学教师培养的任务,而小学教师具有综合性的特点。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一般而言,我国初等教育院系的师资队伍也呈现多学科的特征。这就有别于高等教育中传统院系办专业的师资构成。队伍结构的这一特点,为初等教育院系提供了开展交叉学科研究的可能性,做得好会有很好的亮点,还会产生出奇花珍果。

5.应用性

学科建设的研究方向大致可分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两大类。鉴于我国初等教育院系自身的特点和基础教育的社会期待,其学科建设的重点以侧重于后者为上策。即关注学科建设的成果指导教育实践的转化率和转化价值。

6.独特性

小学教育或初等教育归属于教育学科领域,初等教育院系的学科建设如果不突出特色就会被一般的教育学科同化,因而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所以,需要本着“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原则,扬长避短、错位发展、彰显特色才有生存的空间和发展的生命力。

(二)初等教育院系学科建设的生长特色

根据以上对初等教育院系学科建设的定位分析,学科建设的生长点与特色应该充分体现我国百年师范的文化积淀和小学教育专业建设的关联性,同时,根据多学科队伍结构的特点,期望通过开展交叉学科领域的研究发出新芽、开出奇花、结出珍果。另外,还要特别关注小学教育的对象6~12岁儿童的研究,以及学科建设的成果对小学教育实践的转化价值。经过十五年的建设,初等教育学院小学教育领域主要确立以下研究方向。

1.小学儿童研究

儿童是小学教育的主体,儿童发展也是小学教师教育的出发点与归宿。在这一方向上,学院进行的主要研究有:小学儿童生命发展与教育、小学生心理发展与辅导、小学儿童学习与记忆、儿童文学与教育、儿童绘画心理、儿童音乐创作、少年儿童组织与教育、儿童科学学习心理研究、儿童游戏与教育、儿童养成教育研究、儿童健康与教育、儿童的社会支持系统等,这些研究特别关注它们彼此的内在联系。

2.小学教师教育研究

在一般教师教育研究的基础上,重点对小学教育阶段教师的特点进行研究,包括小学教师特质研究、小学教师的核心素养、小学教师职前培养(专业建设)、小学教师教育的国际比较研究、小学在职教师培训有效性、小学教师专业发展阶段性研究等。

3.初等教育学基本理论研究

学院于2011年在教育学一级学科下自主设立了“初等教育学”二级学科硕士点,这一新学科的开创,大大激发了初等教育研究的活力,主要在以下几方面开展研究:初等教育学研究的定位、初等教育学研究的价值认识、初等教育学研究对象和逻辑起点、初等教育学在小学教育专业中的定位、初等教育史研究等。

4.小学各学科课程与教学研究

以往“课程与教学论”二级学科的研究多关注于中学阶段,小学教育阶段的研究相对薄弱。抓住这一生长点和队伍的优势,学院开展了对小学语文、数学、英语、科学、信息技术、音乐、美术、书法等课程教与学的研究,重点关注了知识的学术形态向教育形态转化的研究。

5.交叉学科领域研究

在理科交叉上,成立“微尺度功能材料实验室”,汇集了化学、物理、生物、地理、数学、信息、科学等学科的一批青年博士,涌现了一批标志性的成果。在文科交叉上,成立“传统文化与教育研究中心”,涉及国学教育、哲学、宗教、历史、书画、手工、礼仪等十几个学科分支。除此以外,还有“综合实践”、“儿童生命与道德教育”研究等。

6.“大”与“小”联系的纵向研究

体现大学教育教学内容与小学教育教学内容的联系,包括高观点下的小学数学、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学、汉字学与小学识字教学、古诗词与小学古诗教学、写作理论与小学作文教学等。

三、初等教育院系学科建设生长特色的培育

经过若干年的建设,学科建设会有一些生长点经过筛选、扬弃显现出来,如何使有发展前景的生长点真正发展壮大起来,成为学院标志性的品牌特色学科方向,培育是十分重要的。除了领导者和教师的重视程度以外,还有几个关键点需要把握住。

(一)培育一支由多学科构成的、和谐共生的教师队伍

小学教育专业综合性特征决定了它需要有一支由多学科构成的教师团队的支撑,要做到多而不散、和谐共生,就必须有共同的价值追求。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目前有专任教师105位,这支队伍中既有中师留下来的骨干教师,也有建院以来引进的青年博士。教师队伍涉及包括教育、心理、文、史、哲、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信息技术以及音乐、美术等在内的20多个学科领域,学缘结构多元,理论型、技法型兼有,大家互相学习、和谐共生的基点是将“面向小学、研究小学、服务小学”作为共同的价值追求;此外,学院一直倡导学术自由的理念,对每一位教师,特别是青年博士,都支持他们坚持原有的研究方向,在时间、经费、出国进修和研究生招生名额等方面给予倾斜。同时,支持他们参加各类学术交流活动和高水平的,仅“微尺度功能材料实验室”每年投入建设经费就有百余万元,目前已连续投入了三年。同时,鼓励青年教师在逐步了解小学教育的过程中把自己原有专业与小学教育合理“嫁接”,期望生成新的研究领域,鼓励交叉学科研究生成新的研究团队。十几年来,由于学院始终坚持了这一队伍建设的理念,教师个人专业得到了发展,本科、研究生教学蕴含了更多的学术前沿信息,几个交叉学科研究团队也应运而生。其中“微尺度功能材料实验室”、“儿童生命与道德研究中心”、“传统文化教育研究中心”等研究团队的形成就是其中的代表。

(二)注重学科平台的建设

学科平台是学科建设的基地。初等教育学院成立十五年以来,先后成立了10个研究机构,即初等教育研究所、科技教育中心、教育部综合实践活动师资研究与培训基地、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会教育研究中心、初等美术教育研究中心、中小学书法教育研究中心、儿童生命与道德教育研究中心、微尺度功能材料实验室、传统文化教育研究中心、小学教育协调发展中心。研究中心(基地、实验室)的成立,汇集了院内外、理论型、实践型的各类研究者参与其中,有利于结合学科方向、合作攻关,提升了研究者的学科认同感。

(三)学位点建设

第4篇:卫生基础设施建设范文

论文摘 要:基础设施建设是新农村建设当中的一个重要的任务。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须注重四个结合:农田基本建设与其他产业基础设施建设、生产设施建设与生活及公共设施建设、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与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的四结合。

在新农村建设中,基础设施建设是一个重要的任务。那么,如何搞好新一轮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呢?现结合成县的新农村建设实际,笔者认为应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须做到以下四方面的结合:

1.农田基本建设与其他产业基础设施建设结合

以往,我县各级政府一直倡导和支持农田基本建设,支持广大农村进行农田水利建设,修筑梯田、条田,进行中低产田改造,打机电井,修筑田间道路,建设防护林网,建各类大棚温室等。现在,农村产业结构已日益丰富,除农业以外还有林、牧、副、渔业等,农村工业、矿业、建材业、农产品加工业、农产品批发市场、仓储业等也已兴起,农业外其他产业的基础设施建设也需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适当集中,建成各类小区,如农产品加工小区、建材小区、工业园区、畜禽养殖小区、仓储及市场小区等,而这些小区要统一修建道路、电力及通讯设施、上下水工程、污水及垃圾处理场所等,其基础设施建设一定要与各类农田基础设施建设配套、衔接,如道路、水路、电路等都应连接、贯通。

做到农田基础设施建设与农村其他产业基础设施的结合与贯通,有利于提高农业及农村其他产业间的物质循环效率和能量转化效率,有利于节约内部运输成本、提高设施利用率等。如农业和农村其他产业间生产项目紧密结合,可以相互利用原材料、生产加工废料等,可以循环利用水源、热源等,可以统一购买原材料和集散产品等,可以集中化粪、处理污水和垃圾等。这些生产项目和环节的配套进行,很有利于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发展农村循环经济,会大大提高农村整体经济效率。

2.生产设施建设与生活及公共设施建设结合

农村居民生活基础设施包括宿舍、院落、厨房、厕所、上下水、电灯电话、燃气、供暖、垃圾处理等。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包括村庄道路、电力通讯设施、自来水供应系统、沼气秸秆燃气供应系统、文化体育场所、学校、卫生所、村部及村民会馆、公园、广场、超市卖点、池塘、水渠、化粪池、垃圾处理场等。这两方面建设要紧密结合、配套衔接,更重要的是,使二者与农村各类产业的生产设施建设相衔接,连为有机整体。

农村居民生活及公共设施建设与农村产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有机结合,不仅会大大提高农民的现代生活质量,而且也会大大提高农民通往各种生产场所的便捷程度,提高各种物料运转的便捷程度,提高各种原材料、废料及能源的综合处理和利用的效率。这些会无形中提高整个农村经济的运行效率。此外,农村居民的社会生活联系也会因此而更为紧密,知识、科技、信息、情感等方面的互动程度会更高,这会大大促进农村社区组织、民主政治、精神文明、专业合作组织等方面的建设与发展。

3.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结合

新农村建设是在城乡统筹的大背景下进行的。在这种情况下,城市、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要全面地向农村延伸、向农村覆盖,而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则要不断地完善,并向外拓展,以迎接、对接城市(镇)延伸、过境的公共基础设施。如国家公路、桥梁、电力、通讯、水利、输油、输气、供暖等设施都可以与广大农村对接,惠及农民群众。

要促进城乡基础设施对接,主要靠两大途径:一方面靠农民自力更生和国家帮助来加强农村本身的基础设施建设;另一方面,靠城市和国家公共基础设施向农村的不断延伸和覆盖。城乡基础设施连接、配套,会大大促进城乡经济、技术、文化和市场交流;会极大消除城乡二元社会差距;有利于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共荣;有利于广大农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4.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与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结合

农村生态环境是农村一切生产生活活动的载体,同时也为城镇乃至城市提供生态产品输出(纯净水、新鲜空气等)。因此,农村各方面基础设施建设必须与其有机结合,和谐统一。

由近及远,农村生态环境包括:农舍及村庄四周的空间景观;公共绿地、池塘、水渠、园田;河流、湖泊、近山、远山、森林、草地等。在运用人工工程手段进行各种基础设施建设的过程中,一定要同时注重配合运用各种生物措施手段,对生态环境加以改善和建设。例如,一定要加强植树造林,恢复生态和提高生态平衡水平;一定要多种花草树木,净化、绿化、美化环境;一定要保护水源,种养有益水生生物,净化水体;一定要规划、改造农田,建设各类农业景观;一定要采取绿色农业技术,防止农田及环境污染,确保生产安全卫生的绿色食品等等。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会促进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反过来,农村生态环境的改善也有益于农村基础设施的良好运行。农村生态环境水平的提高,不仅有利于农业和整体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且也会大大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水平;不仅有利于农村经济社会和谐发展,而且也会大大提高城市和全社会居民生活的安全度,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

参考文献:

第5篇:卫生基础设施建设范文

今天,把大家召集来,主要任务就是贯彻落实全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村容村貌整治现场会议精神,进一步明确各部门职责,确保完成全年的建设整治任务。按照市里安排,我讲几点意见。

一、前段工作回顾

2月15日,省委、省政府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搞好村容村貌集中整治电视电话会议召开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李文慧书记当场就对我市建设整治工作进行了安排,市委常委会议、市政府常务会议、市委经济工作会议、市委农村工作会议以及市委1号文件,都对这项工作做了部署,提出了明确要求。市政府印发了《三门峡市*8年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搞好村容村貌整治推进新农村建设实施意见》,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市新农村办公室制订了《*8-2010年分类推进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和《三门峡市*8年分类推进新农村建设领导抓点带面实施方案》,把全市1364个行政村按照农民人均纯收入5000元以上、3000-5000元和3000元以下3个标准,划分出69个一类村,729个二类村,566个三类村。从今年开始,分三年推进,其中,*8年推进464个,*9年推进454个,2010年推进446个。在此基础上,确定了市委书记、市长、主管副书记及副市长分别主抓的一、二、三类村。

各地各部门按照有关要求,积极行动,取得了一定成效。今年上半年,市财政下拨20个市级示范村以奖代补资金100万元,电力部门完成了17个村的电气化建设任务,交通部门建设乡村公路598公里,农业部门共建成户用沼气10502户,林业部门完成山区生态体系建设35.43万亩、生态廊道网络建设3万亩、村镇绿化近2万亩,环保部门组织14个村开展了省级生态文明村创建工作,商务局共建设农家店130个,完成家电下乡产品销售8704台(部),文化部门新建乡镇文化站1个、村文化大院26个。渑池、义马、湖滨等地都实行了部门包村制,每个推进村都有县直部门包扶。据各县统计,今年推进的464个村已硬化道路394公里,建设水利工程176处,新建沼气池5650户,拆除影响村容村貌的违章建筑4.7万平米,粉刷墙面90多万平米,建垃圾简易处理设施143个、垃圾站(池)981个,新建农家书屋86个、连锁超市170个,农村基础设施和村容村貌有了明显改善。

与此同时,我们还应看到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搞好村容村貌集中整治工作时间非常紧迫、任务极其繁重。今年要完成464个村的建设任务,目前时间已过半,还有相当一部分村没有达到建设目标。各部门必须进一步增强搞好村容村貌整治工作紧迫感和责任感,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全面完成建设任务。

二、进一步明确建设整治目标

全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村容村貌整治的目标是,用三年时间,通过分类实施、整体推进,使全省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环境卫生状况显著改观,实现一类村庄上水平、二类村庄上台阶、三类村庄变面貌,从根本上解决一些地方严重存在的房屋乱搭乱建、垃圾乱堆乱放、污水乱排乱流等问题,使广大农村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逐步发展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生态良好、环境优美、文明进步的新农村。

我市的总体要求是,以实现“六通”为目标,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以实现“六有”为目标,加快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以实现“六化”为目标,加大村容村貌整治力度。

具体来说,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5000元的一类村要全面达到“六有、六通、六化、四好、四确保”的建设目标。村庄规划科学合理,农户全部用上卫生安全的自来水,村组道路、通户便道全部硬化,基础设施配套齐全。广播电视、电话户户通,宽带通户率达到50%以上,有便民超市和图书室,公共服务功能完善。房屋立面粉刷,无乱搭乱建、乱堆乱放、乱贴乱画现象;垃圾统一收集处理,污水通过硬化沟渠或管道排放;适宜村沼气入户率达到70%以上,三改率达到100%;养殖场建设规范,粪便无害化处理,沼气池等配套设施齐全;村宅路水和适宜造林的地方全部得到绿化,村内主干道和公共场所安装节能灯,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农民人均纯收入在3000-5000元的二类村要基本达到“六有、六通、六化、四好、四确保”的建设目标。村庄布局科学合理,实现硬化路组组通,力争户户通,农户用上干净卫生的自来水,广播电视户户通,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基本配套。建筑整齐有序,房屋立面粉刷;垃圾统一收集处理;适宜村沼气入户率达到50%,三改率达到80%;建设围村防护林,大街小巷、庭院内外绿化到位;村内主干道和公共场所安装节能灯,村容村貌明显改善。

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3000元的三类村村庄规划科学合理。通自然村道路,村内主干道实现硬化;户户通电;基础设施状况明显改善。卫生室、文化大院、便民超市等公共服务设施基本配套。绿化水平提高,环境卫生状况较好。村容村貌得到改观。大力实施开发扶贫和搬迁扶贫,到2010年完成4594户、16647人的搬迁任务,从根本上改变偏僻、分散及贫困村的居住条件。

三、进一步明确建设责任

1、市发改委: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村镇规划建设、农村环境治理工作纳入本市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1)在安排项目时,要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倾斜,重点解决改水、改厕、改路项目资金;(2)积极组织向国家申报农村饮水安全、中小学危房改造、县乡公路建设、小城镇建设专项资金项目,支持年度整治村建设;(3)负责督导卢氏县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村容村貌整治工作。

2、市建委:(1)负责全市村镇规划编制工作的组织、协调,督促有关部门按要求完成规划编制任务;(2)负责制定整治村的建设规划,并对规划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3)抓好村镇规划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在完成*8年推进村的村庄规划基础上,尽快制定*9年和2010年推进村的村庄规划。

3、市财政局:(1)把建设专项资金纳入财政预算,确保资金落实到位。(2)积极筹措资金,扶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3)整合扶贫、农林水、交通、教育、卫生、文化等专项资金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村庄整治;(4)负责督导渑池县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村容村貌整治工作。

4、市交通局:(1)负责制定新农村建设公路和农村汽车站改造规划和年度计划,落实公路和汽车站建设补助经费;(2)加大对农村公路建设的指导和管理,做好技术服务。(3)加快实施村村通延伸工程,逐步实现行政村之间、行政村与自然村之间通柏油路或水泥路,形成完善通畅的农村道路体系。*8年,完成投资2.4亿元,修建农村公路300公里、村道290公里、农村简易招呼站350个。

5、市农业局:负责农村沼气及服务体系建设,推广沼气综合利用技术,改善农村生态环境。*8年,新建农村户用沼气池2万户,重点村沼气普及率达到60%以上;抓好灵宝、渑池、陕县6670户国债沼气建设项目工作;建立区域沼气服务站20个。

6、市水利局:负责农田水利建设和农村安全饮水工作。全市一类村农户全部用上方便、卫生的自来水,二类村绝大多数农户用上自来水,三类村通过国债、扶贫开发、以工代赈等资金支持,有计划、有重点地改善饮水条件,使一半以上的农户用上自来水。*8年重点解决6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同时,负责督导陕县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村容村貌整治工作。

7、市林业局:(1)负责抓好村镇绿化工作,主要包括大环境绿化、通道绿化和村庄绿化;(2)积极搞好植树造林、天然林保护、野生动植物保护、速生丰产林基地等国家林业重点工程建设;(3)指导新农村建设的园林规划设计工作。*8年,全市林业生态建设力争投资4亿元,完成植树造林41.17万亩,森林抚育和改造24.56万亩,建成15个林业生态乡镇、1个林业生态县,并完成*8年推进村的村庄绿化。

8、市国土资源局:(1)围绕村镇建设规划,做好村镇建设土地利用规划;(2)按村镇建设规划制定不同区域农民建房的用地标准;(3)按照规划建设要求,制定和落实土地征用审批的优惠政策,及时核发用地手续和许可证,向社会公布土地征用收费标准,查处土地征用审批的乱收费、乱罚款现象;(4)改造“空心村”,清理整顿一户多宅现象;(5)对农村改水改厕工作中的土地使用在政策上给予倾斜;(6)负责督导西工业园区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村容村貌整治工作。

9、市商务局:(1)积极实施万村千乡、双百和农产品批发市场升级改造等市场建设工程,*8年新建*个以上农村连锁超市,使连锁超市覆盖全市2/3以上的村;(2)切实抓好家电下乡补贴试点工作,扩大农村家电消费,力争在家电下乡试点期内彩电、冰箱、手机三大类家电产品销售总额突破1.5亿元;(3)负责督导开发区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村容村貌整治工作。

10、市环保局:(1)认真做好建设项目的环境保护监督管理,确保饮用水源不受污染;(2)积极推广农村小型污水处理装置;(3)负责农村垃圾集中处理工作,禁止垃圾乱堆乱放。*8年建设村庄垃圾站池100个,村庄垃圾简易处理设施10个,乡镇垃圾集中处理设施5个,创建生态文明村14个;(4)负责督导湖滨区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村容村貌整治工作。

11、市卫生局:(1)加强农村卫生机构建设,保证每个乡镇都有合格的卫生院,每村都有合格的卫生室;(2)积极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建立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努力提高参合率达到99%。*8年完成*所村卫生室建设任务,到2010年实现村村都有标准化卫生室;(3)负责督导灵宝市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村容村貌整治工作。

12、市文化局:(1)加强县级文化馆、图书馆和乡镇文化中心、村文化大院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2)加快“农家书屋”建设步伐;(3)大力开展各级各类以“图书、戏曲、电影”为主体的文化下乡活动,保证60%以上行政村实现一村一月放映一场电影。

13、市广电局:(1)在20户以上已通电自然村实现广播电视村村通,*8年完成237个20户以上通电自然村的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2)充分发挥广播电视新闻媒体的优势,在广播电台、电视台开展新农村专题宣传报道。(3)负责督导义马市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村容村貌整治工作。

14、市供电公司:继续实施农村电网改造,提高低压电网供电可靠率,推进新农村电气化建设步伐。*8年完成57个盲点自然村改造、4个电气化乡、47个电气化村的建设任务。

15、市扶贫办:(1)建好扶贫开发项目,改善贫困农村的基础设施条件;(2)提高农业综合开发的成效,抓好项目工程建设。(3)抓好搬迁扶贫工作,将扶贫搬迁与整村建设相结合。*8年解决和巩固贫困人口温饱1.5万人,完成搬迁824户、3328人。

16、市供销社:(1)深化农村流通体制改革,做好农产品加工、流通、服务以及农资供应工作;(2)鼓励引导农民组建各种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

17、团市委:(1)充分整合农村现有的信息、科技、文化资源,为农村青年提供就业、志愿、爱心、农技、文化等多方面的服务;(2)依托农业产业基地和工业企业基地,为青年农民培训农技知识和务工技能;(3)开展“保护母亲河—共建绿色家园”青年志愿服务活动,动员农村青少年植树造林,清理“脏乱差”,绿化美化乡村环境。

18、市妇联:(1)深化“双学双比”活动,大力实施“巾帼科技星火工程”;(2)组织动员广大农村妇女积极参与和谐家庭、和谐村组、文明生态村、环境优美乡镇、和“五好家庭”创建活动。

四、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搞好村容村貌整治工作涉及部门多、任务重、难度大,必须进一步加强领导,密切配合,强化责任,狠抓落实,确保建设整治工作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一)要真正摆到重要位置。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事关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事关市委和市政府提出的再造一个三门峡、跻身中原崛起第一梯队目标的实现,事关社会和谐。当前,全市正在深入开展“解放思想、科学发展,奋力实现新跨越”大讨论活动,我们必须进一步提高认识,解放思想,真正把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搞好村容村貌整治工作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重点,加强领导,创新思路,精心组织,强力推进。要深入基层,及时了解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帮助解决实际困难。

(二)要强化责任和配合。联席会议各成员单位的职责已经明确,各单位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明确工作任务和责任人,并将任务责任落实到科(室)。要每月向市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报送进度和信息,并负责向上级业务主管部门报送工作进度。同时,鉴于农村建设整治工作涉及面广,各单位还要加强协作,密切配合。

第6篇:卫生基础设施建设范文

一、“十一五”期间中国基础设施建设的基本情况

(一)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快速增长

“十一五”时期,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明显加快,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进一步缓解,城镇基础设施累计完成投资22.1万亿元,年均增长21.8%。

2008年四季度以来,我国进一步加大了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力度。在两年新增4万亿元投资计划的支持下,截止到2010年11月底,解决了1.17亿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新增农村电网线路115万公里,新建改建农村公路70万公里;京沪、哈大、石武、兰新等一批重大铁路项目进展顺利,建成高速公路1.27万公里,新建、改扩建28个中西部支线机场和西部干线机场;新增污水日处理能力约3200万吨;建成了一大批基层医疗卫生教育文化服务设施;实施了一批产业调整振兴和技术改造项目,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工程中心和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的建设也进展顺利;同时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三年任务两年基本完成。

(二)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

随着基础设施建设的快速增长,我国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电力工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天然气产业快速发展,交通运输网络进一步改善,邮电通信业发展迅速。

(三)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行业结构和地区结构有所调整

“十一五”期间,我国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行业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2009年,我国全社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共计64663.5亿元,其中,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完成投资额14434.6亿元,占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总额的22.3%,占比值较2005年下降6.4个百分点;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完成投资额24974.7亿元,占投资总额的38.6%,较2005年上升了3.1个百分点;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完成投资额19874.4亿元,占投资总额的30.7%,较2005年上升了6.9个百分点;教育完成投资额3521.2亿元,占投资总额的5.4%,较2005年下降了3个百分点;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完成投资额1858.6亿元,占投资总额的2.9%,较2005年上升了0.4个百分点。

“十一五”期间,我国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区域结构日趋合理。2009年,东部地区完成基础设施建设投资28330.7亿元,为2005年的2.19倍,占全国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总额的44%,较2005年下降了5个百分点;中部地区完成基础设施建设投资18013.4亿元,为2005年的2.51倍,占全国比重为28%,较2005年上升了1个百分点;西部地区完成基础设施建设投资18319.4亿元,为2005年的2.93倍,占全国比重为28%,较2005年上升了4个百分点。

(四)基础设施建设中技术进步特征显著

“十一五”期间,交通运输基础设施技术水平显著提升。第一,中国铁路迎来了高速发展,铁路运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第二,港口基础设施规模明显扩大。第三,航空运输基础保障能力大幅提高。第四,管道运输建设速度不断加快,运输能力进一步提升。

“十一五”期间,我国能源工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转型升级步伐。首先,清洁能源发展取得很大成效。其次,“上大压小”取得显著成效。

二、“十一五”基础设施建设有力推动工业转型升级

(一)为工业快速增长提供能源和运输保障

“十一五”期间我国能源工业积极调结构、转方式,以较少的年均6.5%的能源消耗支撑了10%以上的经济快速发展,能源生产能力稳步提高。通过“上大压小”,我国火电供电标准煤耗5年下降30克,累计节约原煤超过3亿吨;通过大力发展非化石能源,水电、核电、风电发电量5年累计超过3万亿千瓦时,替代原煤15亿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近30亿吨;加快天然气开发利用和成品油质量升级,提高煤炭回采率和油田采收率,降低电网线损率。2010年,我国能源生产总量达到29.9亿吨标准煤,比2005年增长38.3%,年均增长6.7%。在主要能源中,2010年原煤产量32.4亿吨,比2005年增长37.9%,年均增长6.6%;原油产量2.03亿吨,比2005年增长11.9%,年均增长2.3%;天然气产量967.6亿立方米,比2005年增长96.2%,年均增长14.4%;发电量42065亿千瓦小时,比2005年增长68.2%,年均增长11.0%。

“十一五”期间,在大规模投资的带动下,我国交通运输的线路网络快速发展,客货运量旅客周转量大幅增长,对于工业发展的支撑作用明显增强。各种运输方式的总里程,从2005年的558.64万公里增加到2010年的704.27万公里,增长26.1%,年均增长4.7%;全社会主要运输方式完成客运量由2005年的184.70亿人增加到2010年的327.91亿人,增长77.5%,年均增长12.2%;旅客周转量由17466.7亿人公里增加到27779.2亿人公里,增长59.0%,年均增长9.7%;货运量由186.20亿吨增加到320.30亿吨,增长72.0%,年均增长11.5%;货物周转量由80258.1亿吨公里增加到137329.0亿吨公里,增长71.1%,年均增长11.3%。

(二)拉动原材料工业和装备工业需求增长

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高速增长成为钢铁、水泥和有色金属行业快速增长的重要原因,同时也是推动这三个行业在金融危机冲击下迅速企稳回升的重要力量。“十一五”期间,我国钢铁工业生产规模快速增长。2010年,我国生产粗钢6.27亿吨,为2005年的1.7倍,年均增长12.2%;生产成品钢材7.96亿吨,为2005年的2.1倍,年均增长16%。水泥工业方面,2010年,我国生产水泥18.7亿吨,为2005年的1.8倍,年均增长12.4%。有色金属工业方面,大规模电力基础设施建设拉动了对国内铜、铝金属的需求增长。2010年,生产电力电缆2705.4万公里,为2005年的3.3倍,年均增长27.2%;生产铜材1067.1万吨,为2005年的2.2倍,年均增长16.9%;生产铝材2237.5万吨,为2005年的3.8倍,年均增长30.4%。

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带动装备工业需求的增长。2010年,我国生产铁路机车车辆2571辆,为2005年的3.1倍,年均增长25.1%。工程机械方面,生产混凝土机械36.5万台,为2005年的3.3倍,年均增长27.3%。电力设备方面,2010年,生产电站汽轮机10054万千瓦,为2005年的1.3倍,年均增长5.3%。环境保护设备方面,2010年,生产环境保护专用设备27.5万台(套),为2005年的5.5倍,年均增长40.6%。

(三)协调区域经济发展

“十一五”期间,中、西部地区基础建设速度明显加快,为协调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2006―2009年期间,东部地区基础建设投资年均增速21.6%;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年均增长30.8%,高于东部地区9.2个百分点,中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年均增长25.9%,高于东部地区4.3个百分点。中、西部基础设施的显著改善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区域间的发展差距。根据人均GDP 地区差距来看,2006年、2007年、2008年和2009年东部地区人均GDP分别是西部的2.5、2.4、2.3和2.2倍。从各省市区人均GDP的差距来看,最高的上海市与最低的贵州省,2006年、2007年和2008年分别相差了10、9.6和8.3倍。基础设施的改善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西部地区(尤其是西部地区的工业化进程),“十一五”期间,中、西部和东部地区第二产业所占的比重在不断上升。中、西地区基础设施的显著改善,客观上推动了东南沿海地区产业加快向中西部地区转移,这对改善区域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四)信息基础设施水平的快速跃升推动两化融合水平不断提高

“十一五”期间,我国信息基础设施水平大幅提升。全国信息通信干线光缆已达2120万芯公里,成为全球最大的信息通信网络。固定电话用户、移动电话用户、互联网网民人数均已居世界第一,CN域名成为全球第一国家域名。行政村通电话率和互联网开通率分别达到99.8%和91%。电信体制改革进行顺利,三大运营商实现全业务经营,3G网络建设全面推进,TD-SCDMA开始规模商用。三网融合已进入到试点阶段。网络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安全保障能力稳步提升。

信息基础设施水平的跃升,加快了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步伐,两化融合水平不断提高。目前,已有89%的机械企业建立了财务管理系统,超过90%的钢铁企业应用了采购、财务、销售等系统,ERP、SCM、CRM等信息系统在石化、建材、食品、轻工等行业应用也不断深化。形成了一大批大型电子商务服务企业,服务于行业、区域及中小企业的第三方电子商务交易与服务平台加快发展。2009年我国电子商务交易额达3.8万亿元,是2005年的3.15倍;大中型企业的网上采购与销售(B2B)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达36.8%。动漫网游、数字家庭、网络社区、无线城市等一批基于信息技术的新兴产业快速成长,科技咨询、工业设计、现代物流、软件服务等生产业也在蓬勃兴起。

(五)重点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工业调整升级

“十一五”期间,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实施,带动了一些关键设备和材料的研究开发和生产,推动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客观上起到了促进工业行业转型升级的作用。

钢铁工业方面,在高速铁路、核电和西气东输等重大项目实施的拉动下,钢铁企业加大自主创新步伐,在产品结构调整和技术创新方面取得显著成果。国家大型基础设施项目的实施,推动了我国大型施工机械装备的研发和生产。铁路建设的跨越式发展,带动了铁路运输设备制造业的转型和升级。重大能源基础设施项目的实施,客观上推动了关键能源装备研发和生产上的重大突破。

三、“十一五”基础设施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延缓高能耗行业结构调整步伐,为完成节能减排任务带来一定困难

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带动高耗能行业迅速回暖,客观上为高耗能行业结构调整带来困难。4万亿投资计划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重要举措,从4万亿投资的方向来看,重点一是基础设施建设,如铁路、公路和城市交通设施等。二是灾后重建和民生工程,包括各种灾区住宅与基础设施、“安居房”和新农村建设等,这些住房与基础设施的投资高达3.27万亿元,占投资总额的82%。这些基础设施与住宅的建设,需要消耗大量的钢铁、有色金属以及水泥,从而带动高能耗工业的反弹和快速增长。从运行情况来看,中国的高能耗工业在经历了金融危机最严重的几个月的短暂崩溃之后,迅速恢复并走出“V”型反转之势,并重回快速增长的轨道。前所未有的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使高能耗行业市场迅速回暖,落后企业和落后产能又重新获得继续生存的市场空间,这在一定程度上为这些行业淘汰落后和推动结构调整带来困难。

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需要大量钢材、水泥等高能耗产品,客观上大大增加了能源消耗,为完成“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带来一定困难。4万亿投资用于铁路建设的约有6000亿,按照“十一五”期间中国铁路规划的平均需求计算,中国新增铁路基建约需一般钢材1750多万吨,钢轨330万吨,道岔2万吨。以每吨钢能耗686千克标煤计算,6000亿投资给钢铁需求所带来的能耗高达1430万吨标煤。同时,铁路基建过程中对于水泥的需求也十分巨大,新增的水泥需求达到1.2亿吨,每吨水泥的能耗高达136千克标煤,这部分的水泥需求将带来1630万吨标煤的能耗。总体而言,新增4万亿投资基础设施建设部分就将增加6790万吨标准煤的消耗,也相应增加了大量污染物排放①。

(二)基础设施投资过快增长不利于工业转变发展方式

“十一五”期间,中国国民经济以及工业经济增长高度依赖投资拉动,特别是金融危机以来,对于投资拉动的依赖程度进一步加深。2006―2010年期间,中国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可比价)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22.5%,资本形成率由2005年的41.6%进一步上升至2009年的47.7%,5年资本形成总额对于GDP增长贡献率平均值为56.8%;工业经济增长对于投资拉动的依赖程度也逐步加深,受固定资产投资高速增长推动,原材料工业和装备工业快速增长,重化工业化进一步加深。工业转变发展方式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促进增长方式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基础设施的过快增长将强化工业增长对于投资的依赖,不利于工业发展方式的转型。需要进一步指出的是,随着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基础设施投资的边际效率将逐步下降;即便对于西部地区,加强基础设施是必要的,但不宜过于超前其经济发展的需要,过于超前会带来基础设施的长期闲置和低利用率。如果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过快增长,将会带来低投资效率及其引起的一系列问题。

(三)对工业经济的平稳增长产生不利影响

基础设施投资的过快增长,还会影响到宏观经济及工业经济的平稳增长。在现阶段,地区竞争与以GDP增长为核心的官员考核晋升体制使地方政府具有强烈基础设施投资意愿,一方面,这种投资意愿有利于改善地方基础设施;另一方面,出于任期、政绩与地区竞争考虑,地方政府具有强烈的动机推动基础设施建设的过度投资,并由此带来比较严重的地方债务问题,以及基础设施的重复建设问题(例如,港口的重复建设问题以及支线机场过度投资问题)。地方政府强烈的基础设施建设冲动,还成为影响宏观经济以及工业经济平稳增长的重要原因。

四、“十二五”展望与政策建议

(一)基础设施建设“十二五”展望

“十二五”期间,国家将进一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建设的重点方向是:第一,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加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继续推进农村公路建设,加强农村能源建设,全面推进农村危房改造和国有林区(场)、棚户区、垦区危房改造,实施游牧民定居工程。加强农村邮政设施建设。推进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第二,推进能源多元清洁发展,加强能源输送通道建设。发展清洁高效、大容量燃煤机组,优先发展大中城市、工业园区热电联产机组。在做好生态保护和移民安置的前提下积极发展水电,在确保安全的基础上高效发展核电。加强并网配套工程建设,有效发展风电。积极发展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源等其他新能源。促进分布式能源系统的推广应用。加快西北、东北、西南和海上进口油气战略通道建设,完善国内油气主干管网。适应大规模跨区输电和新能源发电并网的要求,加快现代电网体系建设,进一步扩大西电东送规模,完善区域主干电网。第三,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按照适度超前原则,统筹各种运输方式发展,基本建成国家快速铁路网和高速公路网,初步形成网络设施配套衔接、技术装备先进适用、运输服务安全高效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完善区际交通网络,建设城际快速网络,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第四,构建下一代信息基础设施等。统筹布局新一代移动通信网、下一代互联网、数字广播电视网、卫星通信等设施建设,形成超高速、大容量、高智能国家干线传输网络。引导建设宽带无线城市,推进城市光纤入户,加快农村地区宽带网络建设,全面提高宽带普及率和接入带宽。

(二)政策建议

1、优化投资结构,把握投资节奏

优化投资结构,加强经济社会发展当中的薄弱环节。从区域结构来看,中央财政基本建设支出应继续向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倾斜,尤其是需要加大教育、医疗卫生、生态和环保方面的基本建设力度。从投资方向看,政府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应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增加以水利为主要内容的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大力促进教育、医疗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的发展。增加节能减排和生态环保投入,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推动一些战略性产业的发展。具体而言,近期需重视“智能电网”和“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此外,中央政府还应通过财政政策与金融政策,积极引导地方政府,控制基础设施的节奏,避免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盲目超前建设和重复投资,以及由此带来的对宏观经济的不良影响。

2、深化改革投融资体制,放宽民间投资领域

首先,需要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在当前的政绩考核制度和财税体制下,地方官员的行为更趋向于追求任期内的政绩特别是经济增长指标,而很少考虑下一届政府的事情,因而难以从根本上解决地方政府在基础设施领域过度投资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必须靠改革。应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积极推进政府从全能政府、管制型政府向有限政府、服务型政府、法治政府转变,强化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创造有利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制度环境②。其次,必须打破垄断,放松管制,放宽民间投资领域。将可经营的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推向市场,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的产业化进程。在基础设施建设中,除关系国家安全外,其他领域都应允许社会投资进入。鼓励和允许外商投资进入的领域,更应向社会投资开放。向社会投资开放的领域,允许社会资金以独资、合作、联营、参股、控股、特许经营、产业投资基金等各种方式进行投资。

3、加强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要加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为基础科学前沿领域取得重大进展提供必要条件,为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重大科技问题提供有力支撑,为聚集培养优秀科技人才提供重要平台,努力提升科技整体水平和国家综合实力。项目建设要紧密结合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瞄准世界科技发展前沿,掌握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端、核心技术,为重大工程安全设计与安全评价等服务。要发挥项目建设引领带动作用,促进科技资源联合共享和学科交叉融合,提高高校科研能力和水平。要把人才培养作为核心任务,通过项目实施凝聚培养创新人才,通过人才培养支撑项目建设。要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充分体现公共性、通用性、开放共享的功能,充分体现对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和高端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撑作用。

注:

①该部分内容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报告《中国经济刺激计划对气候和能源的影响》整理。

②高尚全. 重点领域的改革仍需加快[N].中国改革报,2011年3月10日

第7篇:卫生基础设施建设范文

    七台河地区现代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低一是主导产业的带动能力不足。七台河地区农业的主导产业以玉米加工、蔬菜储运为核心,虽然近年来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仍然存在着龙头企业的综合竞争实力不强的问题,其现实开工率往往不能达到实际生产能力,且整体规模偏小,技术创新能力弱,产品技术含量不高,融资能力不强,难以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二是农民的整体组织化水平不高。尽管七台河市目前已经成立60余个农民经济合作组织,但是整体实力较弱,规模较小,真正能起到为农民提供市场信息服务、协调企业与农户关系作用的合作组织不多。因而多数情况下,仍是分散经营。三是与龙头企业合作的农业生产基地建设水平不高。受资金与规模的限制,生产基地的建设总体水平不高,与龙头企业对接的能力不足,专业化程度不够。难以满足大市场大流通的需要。四是区域品牌未形成。农业产业化水平的高低,往往通过区域品牌效应来带动,但是目前七台河地区的农副产品未能形成国内知名品牌,限制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二)现代农业农民整体素质偏低,人才缺乏七台河市现有的农村劳动力人口总体素质不高。在法律意识、技能水平、思想观念等方面都处于较低的水平上。进行过农业技术教育培训的农民数量有限,与七台河地区现代大农业对于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仍有很大的距离。农技推广以及技术创新能力较弱,高技能人员缺乏,而且人员年龄、智能、知识、性别结构仍存在很大的不合理。同时,伴随城镇化以及机械化耕种的快速发展,大量的素质不高的劳动力出现,对七台河地区发展现代农业带来一定程度的阻力。(三)现代农业基础设施供需失衡一是供给总量不足。现代农业发展所需的农业基础设施包括了农村生产性基础设施、生活性基础设施、社会发展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基础设施等方面,在过去的几年里,七台河地区已经在不同的基础设施建设上取得了加大的成绩,极大的促进了农民增收、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但是,与现代大农业的发展要求相比,农业基础设施的供给总量上还远远没有达到应有的标准。农村生活基础设施建设中的自来水工程、通村公路、电信网络、燃气、通讯等还没有实现100%的农村需求。农村社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中的子女教育、卫生环境、福利设施等方面仍滞后。农村医疗设施建设资金投入不足。政府医疗卫生资金投入远低于于GDP10%的增长速度。农村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中水土治理、生态保护、能源改造等设施建设都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二是供需结构失衡。在七台河现展扶持政策的有效实施的基础上,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有了很大的效果,但由于历史欠账问题,以及七台河所辖的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七台河地区农业基础设施的供需仍未均衡,特别在供需结构方面。农业基础设施内部组成结构不合理。多数地区以交通、水利、供电等农业基础设施为建设重心,忽视子女教育、卫生环保、燃气等农业配套基础设施的建设。主要是因为部分地区管理人员倾向于见效快、政绩突出的设施建设,如可以量化的的通村公路设施等不惜一切代价进行建设,而对关系到整体农业长远性战略性的农业设施的建设,却一拖再拖。如涉及到农民整体素质提高的农村义务教育设施,经常以经费等借口不予建设。结合阶段性的发展思路,有目的地重点发展某些农业设施是可以的,但不能损害了农民的核心利益。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没有协调好远期与近期的关系。现代农业的发展、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都需要有良好的农村基础设施作为基础条件,但因为基层政府官员过多的关注其政绩,加之干部任期的制约,经济增长指标的要求,使得部分官员一味强调GDP增长,忽略了产业结构优化、社会效益的内容,因此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上产生短期行为,重视见效快的基础设施建设,避开长远的见效慢的基础设施建设。部分地区忽视农民急需的、现代农业发展必备的基础设施建设,如农技推广、教育培训、环境整治等基础设施发展滞后。

    问题的成因及影响因素分析

    (一)农业政策运行体系与现代农业发展不协调一是政策制定环节的信息管理、预测、科学决策等。二是政策执行环节的政策执行力不强。由于没有对执行客体的主观意愿进行充分的调查,发挥政策执行客体———农民在政策制定、执行、监督中的积极作用;没有充分认识政策执行中的各种影响因素;加之政策执行主体的能力不强、素质不高,执行手段简单、被动,产生了不必要的阻碍,使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偏离了政策的预定目标。三是政策的反馈环节政策体系不完善。现代农业发展是未来农业发展的趋势,对现代农业发展支持的基本目标是清晰而坚定的。但是对于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还没有清晰的政策支持体系,其相关配套政策的支持措施的出台远远滞后于社会发展的需要。(二)农户小规模经营与现代农业发展不协调农户小规模经营的传统农业发展模式,限制了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条件,现代农业发展需要大规模的运作方式,应当以规模经济为基础。于是,这一不协调的矛盾致使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偏低。加之农民经济合作组织数量不多,机制不健全,整体实力较弱,规模较小,不能真正起到为农民提供市场信息服务、协调企业与农户关系作用的重要作用,带头能力强的合作组织不多。因而多数情况下,仍是分散经营。(三)农民培训与教育体系与现代农业发展不协调现代大农业需要有高素质的农民及技术人员与之相适应,而高素质的农民是在良好的教育培训体系才能出现的,当前的农民技能培训的方式过于单一,而且没有完善的机制和体系,很难适应农民素质提高的需求,无法满足现代农业发展对新型高素质农民的整体需求,因而,农民培训与教育体系与现代农业发展之间的不协调矛盾使农民素质无法较快的提高,整体素质偏低。(四)现代农业资金投入及利用效率与现代农业发展不协调农业基础实施的供需均衡离不开充足的资金投入,以及较高资金利用效率。目前造成农村基础设施供给不足,需求失衡的原因就在于现代农业发展所需的资金不足,而且存在着大量的资金浪费以及效率低下的状况。在资金的拨付上,程序繁琐,周期较长。在资金的利用上,重复建设现象严重。在资金的监管上,存在不足与漏洞。这些造成资金的利用效率低,难以形成均衡的基础设施供给,与现代农业发展之间不协调的矛盾成为重要的影响因素。

第8篇:卫生基础设施建设范文

关键词:重庆市;基础设施建设;金融支持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17-0065-02

重庆市地处中国西南地区、长江上游地区,是中西部水、陆、空型综合交通枢纽。一方面,重庆市的基础设施总量指标以及人均指标都在不断上升;另一方面,重庆市当局也在蓬勃房展城市建设。近几年,重庆市政府对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金融支持逐步提升,基础设施建设的金融支持约占整个资产投资中的20%―30%。因此,重庆市全力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在城市交通体系、公路排水体系、能源结构、邮电气开发、环境卫生等方面有突出的表现。重庆市已经通过修建城铁、地铁、立交等改善城市道路交通的基础设施,现在则侧重推出地下综合管廊、海绵城市建设以及旧城改造,同时在逐步改善人居环境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重庆市城市发展策略金融支持的具体目标是:力争经过5―6年的努力,使重庆市银行业能够有效支持区域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满足多层次的金融服务需求。

《2015年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重庆市金融行业实现增加值1 410.18亿元,与上一年相比增长15.4%,占全市区域生产总量值的9.0%。其中,创新型金融行业增长值达244.14亿元,与上一年相比增长62.4%。重庆市金融机构的资产总计4.3万亿元,与上一年相比增长11.6%,占GDP比重8.4%,同比提高了0.2个百分点。

以下图表是《2009―2014重庆统计年鉴》给出的重庆市资产投资中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情况。

从图1可以看出,2009―2014年,重庆市固定资产中的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份额在逐步提高,从2009年的1 542.57亿万元投资份额提高到了2014年的3 386.23亿万元,投资额的提高高达5年前的2倍以上,足以显示重庆市近5年来逐步加深了对基础设施的建设。

由图2可知,重庆市近些年的基础设施建设在随年份增长同时投资份资额也逐年有所增长,但投资份额增长率却是呈下降状态。虽然现目前的投资总额比5年前增长2倍有余,但是随年份增长同时投资份额增长率却下降了近一半。

(一)缺少政策支持

首先,重庆市在市场经济经济转轨时期,部分银行等金融行业存在一定量的不良资产,在不良贷款无法偿还的恶性循环中对重庆市金融生态环境造成了不良影响。其次,重庆市的财税优惠政策缺乏完全公平竞争性,存在市场在资源配置中不平衡现象,重庆市各相关部门也没有一个完善健全的税收优惠政策。最后,重庆市政府对于金融机构之间的合作缺乏配套支持,使目前的金融市场结构呈现不均衡、过度集中化的情况。对此,重庆市政府也没有加强政策扶持,缺乏健全的政策扶持体系。

(二)缺乏融资平台

目前,重庆市的融资平台属于地方性融资平台,缺乏足够的固定资产。在重庆市融资体系中政府性质的融资占比较高、社会性质的融资占比较低。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中专项基金投入比例还比较欠佳,在重庆市确立的基础设施建设中有一半的工程投融资来源于重庆市投资集团,而剩余部分的基础设施建设常常由于资金原因面临完不成建设工程,或者延迟完成的问题。

(三)融资风险较大

首先,重庆市政府对融资工程实施着预算管理审批制。这种制度程序复杂、参与审批负责人多,导致审批时间较长、审批效率较低。其次,融资的风险集中化,缺乏长期有效的分散管理风险的机制,从而导致基础设施建设融资的风险比较大。最后,重庆市缺乏健全完善的担保基础设施工程建设的风险模式,虽然有144家担保机构在重庆市取得了经营许可证,出资的合资多样性由政府、自然人、法人组合形成,覆盖市、区、县的多阶层的融资工程风险担保体系。重庆市风险担保机构的实力有所提升,可是重庆市基础设施工程建设的近况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风险担保分散。因此,分散风险担保机制的不均衡也造就重庆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融资风险。

(一)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1.完善金融生态环境

首先,重庆市政府要制订金融环境计划。应建立一个重庆市金融生态环境基础设施方向小组,然后针对重庆市基础设施工程建设的情况,每一年制订一个主要的目标,根据这个目标进行各阶段的工作任务安排,并根据总体计划进行相对应的基础设施建设。其次,重庆市政府必须实施这个金融环境计划,激励大型金融机构通过股改上市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公司治理机制建设,建立科学规范的金融与基础设施建设的制度。同时,规范政府、金融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工程企业之间的关系,做到政企分离、政银分离、银企分离,以强化金融生态环境。最后,应该建立健全的融资合作机构,加快建设金融市场的多样性,提升直接融资对社会融资总体的占重,拓展债券市场,推动产品创新,完善市场结构,让重庆市基础设施工程建设更均衡,投融资更多样化,社会性质融资合作更全面,满足重庆市基础设施工程建设和经济规模的需求。

2.提供财税优惠政策

首先,重庆市政府应当扩大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资金总量,提高应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的使用效率,细化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优惠的范围,细化资金应用领域及资金应用方向;同时,针对不同项目的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对应的财税优惠。其次,政府要对经济实力较强、信誉良好的企业提供相应的优惠政策,通过低税率、减税清费、适当提高征税起收点、加速折旧等方式给予优惠。最后,对于重庆市城市公共交通建设、城市地下管道、排水系统建设、城市燃气工程建设等鼓励性工程,重庆市政府应该给予投资者享受自行确定投资形式;并可遵循国家相关规定投资与激励类工程有关的其他行业或服务业,实行综合全面经营;且重大投资工程项目应遵循特事特办、一事一议的原则管理。

3.推动金融机构合作

首先,实现产业与金融联合,“由产到融”是指相关基础设施工程的部分资本转移到金融业形成金融资本。“由融到产”是指金融业的金融资本有目的性的操控基础设施工程建设的实体资本,而不是单纯简单地投资入股。这样的金融机构间的产融结合应服务于重庆市基础设施建设,着眼于重庆市基础设施发展实际的长远需求,落脚于市场化实施,来开发的一系列战略性、示范性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其次,建立分工合作机制,让各金融机构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每一个工程环节都有效参与。重庆市政府应该就金融信息网络创立监管信息平台,工程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的每个环节的监管操作信息进行不断地监督管理,及时掌握各金融机构的经营管理及运行情况,做到监督各金融机构依据自己的优势设计合理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工程项目,以便更好地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均衡利益和监管风险。

(二)构建新型融资平台

1.建立专项投资基金

首先,利用现有的各项政策,建立专门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的专项投资基金部门,鼓励建立民营的基础设施建设的专项投资公司集团,增强对重庆市基础设施工程建设的资金支持。其次,对重庆市桥梁建设、公路交通建设、防洪排涝地下管道建设以及山区防火防灾建设等大型的公益工程,应以重庆市政府财政支出投入为主,以固定的相关工程税收资金收入为辅。最后,收费性质的基础设施工程建设,如轨道交通建设、水电气供应建设、垃圾分类回收处理建设等这些工程经营收入补偿经营还有剩余,但也只可能是一部分的回收性投资。对于这些工程应以重庆市政府投入为主,以投融资市场化为辅,吸引重庆市具有较强管理和经营能力的公司参与。

2.设计灵活融资方式

首先,基础设施工程建设的公司要与外包服务公司合作开展相关项目,设计科学的融资规划与融资需求。要创立相对应的信用估值机构,对项目进行认真详细的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完善相应的方案,选择合适的融资渠道,向基础设施建设目标投资者或金融机构进行推介,并参与投融资谈判,根本目标是协助企业获得合适的融资。其次,重庆市政府可以创建专项融资渠道,帮助企业融资,例如,分门别类创建居住建筑建设项目、商用建筑建设项目、能源动力项目、交通运输项目、环保水利项目、邮电通讯项目等专项融资渠道。针对不同方向的基础设施建设类别,提供相对应的专门项目建设融资渠道,以此更加快捷便利有针对性地帮助企业的融资需求。最后,重庆市可采用间接与直接的模式来创新融资基础设施建设,如保险资本间接性投资到基础设施工程的模式,可将保险业闲置资金投资到基础设施工程建设中。

3.扩大民间融资渠道

首先,重庆市政府应该放开民间投资进入基础设施的范围。交通、能源、水利、电信等基本性质基础设施和城市规划建设和政策性房屋建设等工程重点鼓励民间资本投入。其次,重庆市可支持民间资本通过收购、合并、参股、控股等多种形式进入经营性质与公益性质的基础设施工程建设。而部分具备优越条件的政府性质基础设施工程建设可采取市场化经营形式,对进入到基础设施工程建设的民间资本实施经营权或者产权转让。最后,重庆市当局还应该创立规范的民间融资统制体系,成立激励相容的地方金融体制,引导民营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建设和地方银行;同时,对部分有条件的民间投资者应积极创造条件鼓励投资,如对民间资本投向城市基础设施工程建设的投资者实行政府贴息鼓励模式。重庆市政府吸纳社会闲置资金可采取加大发行市政债券力度的方式,扩大募集范围和数量,将企业和个人也纳入募集范围。

(三)逐步化解融资风险

1.规范预算管理制度

首先,重庆市政府应该就重庆市的相关发展情况来计划每一年、每一个季度的基础设施建设,然后根据发展需求制定相应的基础设施建设财政预算规模。基础设施建设预算应该细化各工程项目,以便规范利用预算制度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其次,各金融机构就政府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的预算提供支持,政府也应该监督相关金融机构在市政预算制度下根据自己的相关实力制订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及出台的有关预算规模。在明确的预算标准体系、细化预算公开内容下,相关部门可以相互之间监督,确保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的有效开展。最后,重庆市政府理应把债务分为一般性质债务、专项性质债务两类,监督各企业、各金融机构分类纳入预算管理。工程性债务高风险区域的各金融机构与企业间要配合政府部门积极采用措施,逐步减小风险。

2.多维融资分散风险

首先,重庆市对于基础设施建设要打破常规,依赖于银行等金融机构贷款模式,根据市场的多样性和不确定性建立规范健全的多维融资机制。为构成公正的融资格局,应创建多维的资金供应市场。重庆市政府应该指导证券行业、保险行业、信托行业、融资租赁、私募基金等各金融机构进入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各个阶段的投资与管理,以降低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风险。其次,重庆市政府也应该鞭策基础设施建设的融资模式创新,促进分散风险与多样性的资本市场结合。可以选择通过信息服务、中介服务、交易服务等,大力发展银行融资、信托融资、债券融资等多种融资方式,整合基础设施建设融资信息资源,促进市场资本流动,改善资源配置,提升投融资效率,降低投融资风险。最后,重庆市政府也可以根据地方所需制定专项的扶持政策措施,如投融资优惠政策,去分散各投融资机构的风险。

3.完善融资担保体系

首先,重庆市政府可以制定专门的基础设施建设担保体系法律法规,引导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的相关机构担保体系不断发展完善。重庆市政府不仅需要加强融资担保机构自身的建设,还必须要大力发展政府支持的融资担保机构。其次,重庆市要促进再担保机构的发展,创建多层次的担保体系,如重庆市政府性质融资担保基金、市级再担保机构、重庆市各区域地方性质融资担保机构,有效的分散融资担保的风险。最后,进一步完善健全风险补偿制度,在担保机构数量和金额的基础上对担保机构进行一定的补偿;建立市场风险分担机制;建设更多的担保机构,建立体系健全、形式多样化、运作模式规范合理、适合重庆市的担保体系。

参考文献:

[1] 高旭东,刘勇.中国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

第9篇:卫生基础设施建设范文

【关键词】基础设施建设;问题;对策

一、前言

城市基础设施是城市现代化的最重要的标准和条件,基础设施的发展和完善程度已成为城市内部质量的直接标志,直接影响整个城市的经济发展速度和城市竞争力水平。海口作为海南省会,其基础设施的建设状况,不仅决定了海口市在城市化进程中的速度和水平,也影响着海口市整个城市竞争力水平的发挥和提高,只有积极地建设好城市基础设施,才能克服制约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瓶颈”,为海口市经济腾飞打下坚实的基础,真正成为海南省国际旅游岛建设过程中的“领头羊”。

二、海口市基础设施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十一五”期间,海口市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市域范围内的交通、供排水、能源供应、园林环卫等各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取得较大成绩。现有公路里程1938.93公里,公路密度84.1公里/百平方公里,主城区内城市道路网结构已形成了“三横三纵”的主干路网,道路面积869.3公顷;全市城区日均供水总量为25万立方米,生活用自来水普及率99.4%,主城区建成雨水管线398.2公里,合流管线13.7公里,明渠24.0公里;管道燃气工程项目累计投资近8亿元,覆盖了海口市85%的主城区; 城市绿化覆盖率41%,绿地率为37%,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2平方米,先后获得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优秀城市、全国造林绿化十佳城市、“国家节水型城市”、“中国人居环境奖”、全国卫生先进城市和国家园林城市等10多个荣誉称号。一方面,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另一方面,海口作为一个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历史基础相对薄弱的城市,多年积累的旧帐使得海口市的基础施工仍然落后,较城市化要求有差距,整个的基础设施建设人均水平仍然较低,城市基础设施在发展过程中存在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基础设施建设未能统筹考虑城乡一体化的要求,基础设施建设主要集中在城市地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仍较薄弱。第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支撑能力不足,2011年海口市一般预算收入完成了175.3亿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仅完成60.9亿元,GDP总量排名居倒数第3位。第三,城市基础设施项目管理机制不顺畅,政府职能定位不明,重建设,轻管理,缺乏城市基础设施项目的投资回报机制,专业人员匮乏。

三、海口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对策建议

进入“十二五”后,海口市的城市化水平将向更高阶段跨越,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城镇化率不断提升,对城市基础设施等方面的需求也将急剧加大。针对海口市在基础设施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1)以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作为基础设施建设的突破口

把农村设施建设作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借新型城镇化的东岁,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纳作为基础设施建设的突破口。首先,作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高速公路、城市快速公路和下一级乡村公路建设,做成干线支线相连接,城镇乡村城网络,分级别共相通的城乡交通网络。其次,做好城乡一体化的公共设施工建设,特别发挥中心试点镇和新型农村居民点的带动作用,对农村供水、供水、供电、广播、网络、公交车辆,商业网点等基本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引导社会力量对公共服务设施的投入,特别对于已有地产项目和新增地产项目要求配套建设城市基础设施,扩大基础设施在城乡的服务范围、领域和对象,向农村不段扩展基础设施的服务半径,改善乡村硬件条件,让城乡居民共同享受到完善的基础设施所带来的幸福生活。

(2)以良好的项目管理机制作为基础设施建设的推手

政府对城市不同的基础设施进行分类管理,以其经济学特征作为分类的依据,区别对待,采用不同的项目管理模式和不同的项目融资模式。加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对市场经营者的吸引力。可将城市的基础设施大致区分为经营性项目、准经营项目、以及非经营性项目,根据项目性质的不同,来决定政府在管理这些项目时应该采用的运作模式和角色的定位。

第一,准确定位政府角色。综合性、管理协调性、和建设的统一性,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特点,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建设初期,政府应从规划的角度,提前做好基础施的整体规划,成为规划者;在建设的中期,政府应从直接建设者的身份摆脱出来,站在管理者的角度,打破建设中的垄断,创建公平、公正、公开的市场氛围,鼓励竞争,向监督的角色转变;在项目的融资、建设、运营过程中,政府应充分发挥服务职能,建立完善的准入、退出机制,加快审批机制改革,建立信息咨询平台,保障社会资本权益及社会属性。

第二,可根据项目是否具有潜在收益,将各类项目划分成经营性、准经营性和非经营性项目。充分挖掘项目的可经营的特性,将一些非经营性项目和准经营性项目,转化为经营性项目。其中针对非经营性项目,以政府为投资主体,按政府投资工程项目模式进行管理;对经营性项目,按现工的投资主体以政府为主,按照政府投资工程的建设管理模式进行操作;经营性项目以民营资本、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的国有资本以及外外商等各类社会资本作为投资主体;准经营性项目应以财政资金作为引导,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参与。

最后,建立合理的投资回报机制,并适当放宽基础设施投资准入门槛。长期以来,很多城市的经营性和准经营性投资项目,由于回报低、周期长、投资大等原因,主要投资者仍以政府为主,其他资金难以进入该领域。政府可尝试建立经营性投资基础设施向社会开放,建立相应的投资回报补偿机制。通过减免一些城市污水处理费、土地出让金、市政设施建设费和防洪等费用,对通过竞标获得投资资格的企业给予帮助。或给予经营项目投资主体一定的特许经营权,或者一定数量、一定期限的开发用地,以用于平衡建设资本或成本预算。

(3)以薄弱环节投入作为建设的重点

由于财政投入的限制,不能完全实现城市基础设施的均衡发展。由于海南省建省晚,海口虽是省会城市,但早期城市基础设施落后,且城市规模小,城市扩大后,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已成为影响城市发展的障碍,在进行海口市基础设施建设时,应充分抓住这些基础设施的薄弱环节,把有限资金用在最需要建设的环节上。海口市应对城市污水处理,城市交通建设投入更多建设资金。

(4)以顺畅的融资渠道作为基础设施建设的保障

扩大城市基础设施融资渠道,寻求更加多元化的资金来源是海口市进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必要手段,可以用完善土地储备制度,提升城市经营水平,合理利用银行贷款几个方面入手。

土地储备制度,是指地方政府依照法律程序,运用市场机制,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发展规划,对通过收回、收购和征用方式取得的土地,进行前期开发、整理、予以储存,以满足城市各类建设用地的需求,确保政府垄断土地一级市场的一种管理制度。通过建立完善的土地储备制度,规范城市土地市场交易,提高土地交易的公平公正性,避免短期寻租,可有效保障土地出让转让收入,从而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资金保障。

“经营城市”是用系统工程方法,运用市场机制,对构成城市空间和城市功能载体的自然生成成本(如土地)和人力作用资本(如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及相关延伸资本(如道路和桥梁的冠名权)等进行集聚、重组、营运,来调整城市资产结构,盘活存量资产,搞活增量资产,增加城市资产收益。海口市可对城市道路、桥梁等一些基础设施的冠名权、广告权等进行拍卖,增加投资收益;可以利用历史文化名城条件,对城市进行整体包装,在全国范围内对城市优势进行宣传,吸引更多的长期住户和游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