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人才培养方法范文

人才培养方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人才培养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人才培养方法

第1篇:人才培养方法范文

一、高校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的思路和方法

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我国外语院校(系)一直遵循的是一种单一的外语教学模式,即片面强调外语专业知识的灌输而忽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以及应用能力的提高。我们的外语毕业生也许外语专业知识掌握得很好,但由于缺乏广博的知识面和实际工作的能力,往往难以胜任诸如经贸、管理、科研等综合素质和技能型的工作。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社会对外语人才的需求已呈多元化趋势,外语的工具性、应用性特征更加明显。针对当前外语教学中存在的专业设置过窄、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手段死板,学生人文知识过弱、专业知识单一以及外语教学与经济科技发展不相适应等问题,许多教育专家早就发出了外语教学改革的呼吁。

要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就需要外语教育工作者结合自身工作,积极探索新思路新方法。目前我们提出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基础扎实,专业宽广,应用能力强,素质全面的为企业服务的21世纪人才”。高校要不断加大外语教学改革力度,在课程设置方面注重基础性,复合性,实用性,为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这一教学目标而努力。在重视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前提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研究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能动性、创造性和团队合作精神。具体方法有:

1.转变观念,加强教学改革力度,提高教学质量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对我国高等教育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外语人才寄予更高的期待。我们要转变传统的培养专业人才的观念,树立培养复合型、创造性人才的观念,强调素质教育。转变以教师为中心、讲授法为主的教学方法,树立以学生为主导,实施教学方法多元化的观念。教育部门、学校领导要重视、引导、参与教育改革,并在精力和财力上给予应有的投入,制定有效措施以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增强他们的参与意识。

在此基础上,要加强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①调整教学。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的调整要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要符合复合型高级外语人才的培养目标和要求,同时还要妥善处理好德智体各方面、主修专业和辅修专业、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等关系,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和科学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自学能力、外语交际能力、中外文写作能力。而且调整教学计划还应体现学分制的灵活性。学分制教学计划应允许学生在一定范围内根据各自的基础、特长、兴趣选读课程,在本专业内选择发展方向。优秀学生可通过免修和多选课程,从而提前修完规定学分,提前毕业或报考研究生。最后,还有必要减少必修课的比重,增加选修课的数量。②更新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应有较强的时代性和实践性。目前外语专业及一些课程的教学内容较为陈旧,并且普遍缺乏其他学科知识,如科技、国情、经济、贸易、环保等。围绕“复合型”人才培养进行的课程建设必然带来教学内容的调整。为了充分反映现代科学的新成就和社会的新发展,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应当不断编写新教材,更新课程内容。要在教材中、课堂上更多地介绍一些科技进步、信息技术等方面的新知识。③改进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既然复合人才强调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应用能力,外语教学中应视学生为主体,转变“照本宣科”、“应试”教育的教育观念,多用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把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结合起来,突出素质培养。教学过程要有利于因材施教,早出快出人才。

2.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兼顾专业知识与教学内容

我国大多数院校英语专业的教学内容过分偏重于语言技能和语言知识。对于英语专业而言,专业能力是基础,复合能力是发展的方向,二者的关系是相互依托的。高校英语教师必须重视培养学生扎实的英语语言基本功,没有了英语专业能力这个基础,谈何复合能力?但是现在的当务之急是要研究如何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以“双赢”为目标。因为无论高校培养的学生将来从事何种职业,必须首先打好扎实的语言基本功。为了达到这一点必须做到:

(1)重视基础阶段教学,打好外语基本功。笔者认为语言基础的五大基本功――听、说、读、写、译一定要打牢、打实。听、读是吸取知识的过程,说、写是使用知识的过程,翻译则是检验知识的过程,而这五大基本功的突破口就是记忆和训练,即技能培养为主,理论分析为辅。

(2)突出专业课和专业倾向课中外语的学习和训练。在外语教学中开设专业课或专业倾向课时学习专业固然重要,但学好外语仍然是第一位的,决不能低估此类课程中外语训练的重要性。要继承过去教学中的一切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补充新型的教学方法,加强外语训练和运用能力的培养。

3.培养学生扎实的语言应用能力

对于复合型人才来说,扎实的语言应用能力尤为重要。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们与世界各国在政治、经济、商务和文化等各领域的交往日趋增多,整个社会对兼备外语口笔译能力人才的需求随之增多。培养扎实的语言应用能力需要从听说着手。

首先,是要听懂。要正确地理解词义,迅速对于疑难语句做出正确的判断。如果听力水平不够,就听不懂,也就不能准确理解对方的意图。学校是学生学习的主要语言环境,教师的任务是提高学生的能力,让学生充分接触外语,多听多练,并掌握一定的语音知识;不断帮助他们丰富社会文化知识,并不断加强外语听力学习方法指导,这样才能更好地增强他们不断提高外语听力水平的自信心,从而更好、更快地提高他们的听力能力。

其次,就是要说的出来。在口语方面,学生必须了解接待客人和来访者的一般用语以及约定来访、带领参观和行程说明等接待时需要的外语知识,并能够很好地表达出来;另外,学生还要掌握打电话时的一般用语,如拒绝、取消约定、致贺、慰问、告别等常用的词汇和句式。扎实的语言应用能力非一日之功,这需要长期的训练与积累。在培养新世纪外语复合型人才的时候,应该把语言的应用能力作为一个重要的环节之一来对待。

4.增强英语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

英语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是高校英语人才培养的关键。长期以来,高校英语专业学生的教育实践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常常有这种情况,一名学了两、三年英语的学生掌握了一定数量的词汇,学了不少语法,但是见了外国人不能开口说话,给他一份英文报纸都看不懂,写封英文信函感到无从下手。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过去听的、读的、学的全是“课文”而不是实际生活中真人真事的语言交流。英语教学就应该把实际应用作为教学工作的最基本途径。要培养实际应用的能力,课堂教学必须结合模拟实训。改革开放提供了更多的涉外活动的机会和涉外就业的机会,这些机会能提高学生实际应用的能力。即使缺乏这种机会,我们可以搞模拟情境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交际。一方面要加大投入改善实习条件,另一方面倡导开放式办学,联系一些外企,依托和服务于外企。这样才能提高教学效果,才能培养出应用性人才。

二、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关键是师资

培养复合型人才给我们的师资队伍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必须承认,当前我们的师资队伍无论从知识结构还是技能结构上都难以胜任这样的任务。因此,外语教师必须加快学习,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技能,勇敢地迎接外部世界的挑战。要拟定新的教师培养计划,通过国内外的培养,有计划、有步骤地更新现有教师的知识和技能结构,培养复合型的外语师资队伍。青年教师要尽早定向,力争专业与语言复合,能在两个战场上作战。要引进一些既掌握外语又掌握专业的人才来充实外语复合型师资队伍。要通过联合办学、师资交流等方式交流师资,开出专业课和专业倾向课。凡此种种,我们都可以大胆尝试。

第2篇:人才培养方法范文

内容摘要:人才培养对于企业人力资源的发展是不言而喻的,特别是对技术人员的人才培养规划和战略技术更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灵魂。中国石油企业虽是国有大型企业,在世界500强企业中也占有一席之地,但在经济日益发展的今天,社会不断进步,科技发展更是与日俱进,中国石油企业也必定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增加培训经费投入,特别注重对科技人员的培养力度。因此,实行人才培养战略研究、培训精细化管理、重视培训务实、探索培训理念创新,对科技型企业,尤其是针对石油科技型企业科学规划地实施人才培养战略有很大的实用价值。

关 键 词:石油 技术人员 人才培养战略

进入21世纪知识经济的新时代,企业的竞争已由拼设备、拼人力,转到拼技术、拼人才,谁先占领了人才这一制高点,谁就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中国石油这一国有大型企业,担负着国家经济能源命脉的企业,兼有国家的政治责任、社会责任和经济责任三重使命,她的发展和未来就是国家能源安全、石油经济发展的未来。在当今世界石油科技不断发展、石油技术不断革新、石油开发区块不断拓展延伸的新形势下,中国石油企业更应抓住机遇、培养人才、大力提升新技术运用,占领人才这一制高点,在国际石油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保障国家的能源命脉。

塔里木油田是位于中国西部边陲塔克拉玛干沙漠里的大油气田,是中国石油未来几年内的重要战略能源接替区,担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几年来,在加快油气生产建设大发展的同时,以优化队伍结构和提高队伍整体素质为目标,大力实施人才强企战略和人才培养工程,不断创新培训方式,加大培训激励和人才激励机制,特别注重石油技术人员的培训和培养。“十二五”以来,塔里木油田已成功建立了“经营管理层、专业技术层、操作技能层”三支队伍人才的培养模式。以技术人员关键人才培训为主线,通过加强培训,队伍素质得到不断提升,员工的技术技能水平有了新的提高,员工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转变,企业“学知练技”氛围浓厚。

第一,以技术人员所从事的专业、知识结构、发展方向为评价标准, 通过互动方式确定个人的培训计划。

在塔里木油田公司年度培训工作规划做出安排后,由各二级单位实行目标分解,着手对技术人员开展培训需求调查分析,提交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由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会同技术管理部门,根据发展战略要求和技术变化的预测,以及对人力资源的数量、质量和结构的要求,结合油田公司的科技工作目标和任务,筹划培训专业、课程、时间、方式、参加人员等等,形成年度培训计划,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引导技术人员按照油田公司各专业的发展方向与目标做出正确的选择,有针对性地实施培训和自我提高。

培训计划要全面渗透追求卓越、务实创新、进取向上、团队协作的企业精神,通过思想和认识的升华,主导行动去自我提高素质,推进知识与能力的提高,增强主动创新意识与能力,自觉服务于企业发展大局。化“要事”为“我要干事”,自觉增强使命感、责任感、危机感,特别是技术人员,针对现场的工程技术“瓶颈”,要主动出击,勇于突破技术“屏障”。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以勇于开拓的毅力、敢闯新路的精神、挑战极限的斗志,认识并看齐一流油气田对员工能力素质的要求,真正树立“干大事业、发现大油气”的决心,努力为建设3000万吨油气田做出新贡献。

第二,拓展培养渠道,丰富有效的培训方式,通过定期有组织的内训和外送,加强技术人员的专业素质培训。

借助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安排的专项技术培训,跟上勘探开发的步伐;借助高校和专业研究院所资源,加强与石油科技院校的技术交流和人才培养,学习掌握国内先进的技术;借助与国外油气技术服务公司合作交流之机,了解国外同行的技术发展趋势;借助设计研究合作项目,油田公司技术人员通过与同行业技术人员合作进行技术研发,学习吸收同行的优势;借助技术研讨会、评审会、交流会、石油勘探开发务虚会等形式,通过更广泛的视角扩展工程技术的视野。

除了应用培训的这些“常规武器”之外,油田公司结合各二级单位的技术人员岗位情况,推出了一些具有较强适用性的培训手段。

对技术人员骨干人才, 通过成立专业研究项目组的方式, 全方位锻炼人才; 通过重大项目培养人才, 让他们竞聘项目组负责人, 鼓励他们的斗志,在岗位中不断的磨练和培养自己,一批年轻的创新有为的技术人员迅速成长起来;同时,开办在职研究生和在职博士生培训班,选拔油田公司优秀的科技人员,通过一边工作、一边在高校学习的形式,体会和深思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关键技术,对技术人员整体素质的提高起了很大的带动作用。

第三, 实施培训效果评估,不断反馈和完善培训形式。

对培训效果进行评估, 一种是当场考核, 即直接性评价, 就是进行考试或者进行模拟演练, 检验其是否达到要求、标准, 或者是进行调查, 听取受训者的意见反馈。如岗前培训、资质培训等, 必须经过严格考试, 达标后方可上岗。对通识性的培训项目则通过参训人员的满意度调查, 获取培训效果的反馈; 更多见的是另一种情况, 即间接性评价, 知识技能多数是隐性的, 通过书面的考试得出的结论未必可靠, 更多的是通过实际工作业绩显性地表现出来。如实行一年一度的技术人员绩效量化考核, 每年的硕士、博士生综合考评等均可以从侧面反映培养的效果。综合起来, 把评估作为对上一段培训的效果与利弊的估量, 同时也为培训成果的运用提供标准和依据,又作为改进和完善下一段培训工作的重要步骤。

第四、建立人才培养激励机制,把专业技术人才培养作为企业发展的潜力进行优先开发。

在人才培养方面,始终坚持德才兼备的原则,把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身份,谁勤于学习、勇于投身油田公司发展创业建设,谁就能获得发挥聪明才智的机会。把促进人才健康成长和充分发挥人才作用放在首要位置,努力营造“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成事业、帮助人才创事业”的企业氛围,为有能力、有才华的人才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通过采取一系列激励措施,本着“想干的给机遇、能干的给待遇,干好的给荣誉”的激励原则,激励广大专业技术人员和操作服务人员钻研技术、精于管理、敢于创新的工作积极性,培养和带动一大批技术、技能骨干,不断提高公司技术管理、技术创新能力和员工的技能水平,为企业持续高效发展提供技术人才支持。

石油天然气行业是高危行业,同时也是技术密集型行业。塔里木油田公司多年来始终坚持把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制定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激励机制,加大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的投入力度,重点做好关键领域和岗位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从2004 年起,通过对专业技术人员的考核评价,油田公司采取向中石油集团公司推荐和油田公司与高校联办的方式,对优秀后备技术人才进行培养。先后培养了石油地质工程、油藏开发工程、石油钻井工程和信息技术工程等关键领域工程硕士200余人,不仅为优秀的专业技术人员设计了良好的职业发展规划,同时,企业也储备了一批专业技术人才。不少人员已在岗位上取得了优异成绩,从专业技术岗位逐步走上了高层管理岗位,成为油田公司既精通技术又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

结束语: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公司开发了更为有效地实施石油技术人员人才培养战略的务实方法, 从培训务实出发,寻求培训创新点, 不断研究和探索石油技术人员人才培养发展的新趋势、新内容、新方法, 并付诸实践和持续改进。塔里木油田公司将逐步创建高效的培训机制,把油田企业真正建成学习型组织, 最终实现油田企业与油田员工的“双赢”体系, 为中国石油带来实现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第3篇:人才培养方法范文

关键词:数控实训;人才培养;数控技术;存在问题;实训基地

中图分类号:TG659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我国社会的快速发展,数控技术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国家对数控技术的发展越来越重视。数控技术是制造生产企业的核心技术,对企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发展数控技术已经成为我国发展的必然趋势。要想成功地发展数控技术,就必须配备相应的技术型人才,实现数控机床操作,完成生产任务。而我国的数控技术培养基地相对来说规模较小,培养的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难以满足数控技术发展的需求。因此,本文对数控实训和人才培养进行了研究,对我国培训基地的资源进行整合,建设合理的教学环境,完善相关制度,增强实战经验,从而提高我国数控人才培养水平,为我国数控技术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实训基地作用

1.增加实战经验

俗话说的好“实践出真理”,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够寻找出真理,在实践中加深对教学理论的理解,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培养数控技术人才的目的就是为了操作数控机床,从而提高制造业的生产效率。因此,在数控人才培养基地建立实训基地,有利于学生提高实战经验。学生在学习到理论知识之后,可以在实训基地中进行实际的机床操作,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解决,从而大大提高培养效率。

2.提高教学质量

我国数控培养机构成立之初,并没有建设相应的实训基地,学生只能够在基地学习理论知识,对实战操作一无所知。要想进行实践操作,必须到企业中进行实习,在企业中培养实际操作的经验。但是,数控制造企业并不是专业的教学机构,它的目的是为了制造生产,为企业获得经济效益。这就导致学生在参加实战训练的过程中受到了重重困难,实际操作训练时间较短,无法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学生的实践能力并没有太大的提升。而且数控制造业这几年受到了经济市场的冲击,很多数控企业发展状况并不理想,并不太愿意接受学生进厂实习。在数控培养基地建立实训基地之后,学生实训操作的限制大大降低,能够有充足的时间进行实战训练,从而提高了自身的实际操作水平,教学质量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3.改善教学条件

实训基地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培训基地的教学条件,有利于人才的培养。在未成立数控实训基地之前,很多数控人才培养机构都严重缺乏数控设备,教学条件与质量都非常差。自从我国数控人才培养基地开始建设专业的数控实训基地之后,都引进了先进的数控设备,大大增加了数控设备的数量,提高基地的硬件教学调价。我国某职业学院在未建设专业的实训培训基地之前,内部的数控设备只有10余台,操作基地的面积调小,设备数量太少,很多的学生都没有实际操作的机会。但是在建设数控培训基地之后,设备的数量大大增加,实训基地面积进行扩张,能够满足学生实际操作的需求,因此大大改善了学生实际操作教学条件。

4.增强校企合作

数控实训基地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学校与数控制造企业之间的合作力度,增强了两者之间的联系。因我国数控技术发展迅速,对数控人才方面的需求非常大。在建立数控实训基地之后,学生不用在进入企业进行实训,也不会对企业的生产任务造成影响;学校也不用担心学生的实际操作,实训基地能够完全满足。实训基地的建立,成为了企业与学校的对接平台,企业可以为实训基地提供专业的数控人才,对学生进行实际操作教学;企业也无需在担心缺乏数控人才的问题,学校可以为企业输送大量的专业型数控人才,满足企业生产与发展的需求。

二、存在问题

1.实训基地问题

虽然建立了相应的数控实训基地,对数控人才的培养也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是其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严重影响了数控人才的培养。主要的原因有:(1)培训基地传授的理论知识无法满足实训的需求,与实训基地脱节。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之后需要进行相应的实际操作,但是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会发现自己所学的理论与实训内容不符,严重的脱节;(2)学校的教学内容与社会发展脱节。社会是在不断地发展,技术也在不断地提升,数控培养基地的教学内容不能仅限于课本,而是要与是会发展相结合,从而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而不是仅仅依靠课本上的知识进行教学,这样很容易出现与社会发展脱节的现象;(3)教学设备与制造业生产设备不符合。因为要满足不同生产任务,制造业的数控设备必须及时更新,而实训基地的教学设备确实很少改变,一直在使用当初的设备,使得教学设备与生产设备之间出现差距。

2.人才培养方面问题

除了实训基地之外,数控人才培养方面还存在很多的问题:(1)学生主观能动性太差、没有职业精神。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并没有对自己的人生进行很好的规划,缺乏系统的职业规划。导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缺乏积极性,学生与学生之间缺乏合作的能力与沟通能力,不能专注于自己的工作岗位。(2)课程体系不合理。学生对于课本中的知识依赖性太强,理论知识的转变能力太弱,很难将自己学习到的理论知识用于实际操作的过程当中。学生学习的理论知识太浅薄,对学习理论知识缺乏兴趣。所以说学校设置的这些教学大纲和教学任务不太合理,并没有进行准确定位,无法学习到真正的知识。(3)教学方案无保障。目前学校的师资队伍相对较弱,对于理论知识的培养比较强,但是对于实际的数控技术和操作能力较弱,因此在对学生进行实训的过程中,很难传授学生较深的数控知识。而且实训基地的数控设备并没有发挥实质性作用,学生只有在上课期间才能够进入实训基地进行训练,除此之外严禁任何学生进入。因此,学生的课余时间被浪费掉,对于实践能力较强的学生来说,这是一种资源浪费。

三、改善措施

1.实训基地建设改善

要想培养出专业的数控人才,就必须完善实训基地的建设,对实训基地进行改善。数控人才的培养必须要满足社会与制造企业的发展需求,要想达到这样的目的,实训基地就必须购进先进的数控设备。数控实训基地成立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培养大量的数控人才,从而为企业提供人才资源。而企业中的数控设备相对与实训基地来说,是非常丰富与先进的,这些设备的生产效率非常高,所需的技术水平也非常高。因此,实训基地在购进设备的时候,应该以企业中的设备为参考,购买的设备必须与企业中的数控设备相符合,保证学生能够正常的操作。同时,为了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需要及时对数控设备进行调整,增加学生对不同设备的学习力度,从而培养出全面的专业人才。

2.人才培养改进

2.1 强调素质教育

对数控人才的培养,不能仅限于技能和实践操作能力,还要注重人文素质教育。仅仅拥有专业的数控技术,还不能够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还需要具备较高的道德素质。在学生进入学校之后,要对学生的人生与职业进行规划,从进校之初就开始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养成良好的职业素质。

2.2 以学生为主体

数控人才的培养要以学生为核心,从而制定出合理的教学大纲和课程。数控人才基地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和专业技能,还需要拓展教学渠道,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数控人才除去专业技能之外,还需要与社会中的人士进行交流,随时应变可能发生的状况,适应社会的发展。可以拓展相应的课程,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养成正确的职业观、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促进学生综合全面发展。因此,培训基地应该在保证学生学习到专业技能之外,还应该尽可能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结语

数控人才的培养对数控制造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还能够促进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因此,在今后的发展当中,应该加强对数控人才的培养,完善实训基地的建设,不断提高数控人才的专业技术水平,从而为企业提供全面的技术人才。同时,融入先进的教学思想和体系,对数控教学进行创新,跟随社会发展的步伐,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第4篇:人才培养方法范文

关键词:以问题为中心教学法;外科护理学;专业人才培养

现代护理理念的建立、时代的进步、人类对新生事物的不断加深认识和各个学科间的交叉,极大地丰富了外科护理学的内涵,对从事外科护理专业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要求其掌握本专业特有的知识、技术,还要求在现代护理观的指导下,“以人为本”,对外科病人进行系统评估,提供身心整体的护理和个性化的健康教育。

外科护理学是研究如何对外科病人进行整体护理的临床护理学科,包含了基础医学理论、护理学基础理论和技术操作、外科学理论以及护理心理学、护理伦理学、社会学等人文科学知识。外科护理学以创伤、感染、肿瘤、畸形、梗阻、结石、功能障碍等外科病人为研究对象,在现代医学模式和现代护理观的指导下,由外科护士与外科医生在病房、手术室根据病人的身心健康要求、社会家庭文化需求,以人的健康为中心,应用护理程序,向外科病人提供整体护理,以达到去除病灶、预防残障、促进康复的目的。教师授课方式包括传统的授课方式、分组互动式教学法、合作式教学法、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法(PBI)等。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法(PBI),是目前国际公认的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教学方式。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主导思想是教师应用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针对传统教学中学生被动学习的问题,积极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并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促进学生成长成才。笔者在外科护理学教学中采用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法(PBI),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研究的对象和教学方法

(1)研究对象。实验组:2011级护理中专专业114班64人;对照组:2011级护理中专专业116班67人。2组学生均为应届初中毕业生,在我校四年护理中专专业学习,两个班级学生的年龄及性别分布比较接近。

(2)教学方法。对照组以《外科护理学》教材为主导,采用教师口头讲授理论、多媒体演示等传统的教学模式。实验组在上述方法外,增加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法(PBI)开展教学,具体如下。

①提出问题。教师根据外科护理学教学大纲及授课计划,将教材中重要的知识点以及难点设计成一些具体的问题或病例,于上课前2天将问题布置给学生。如胃大部分切除术患者的术前准备和术后护理措施有哪些、烧伤病人烧伤程度如何辨别分类及补液需要量的具体计算方式、如何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来区分颅底骨折的分类、破伤风病人的典型的临床表现等。

②分组讨论。将题目按小组分发给学生,教师给出与问题相关的章节内容,引导学生结合问题预习教材,并提供相关表格、计算公式、示意图等,通过学生进行系统分析和整理,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使每位学生都能积极开动脑筋,充分参与到小组讨论中。结合平时课堂上列举的临床病例,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到外科护理学知识与临床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是一门临床适用性比较强的重要学科。

③完成报告。每位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一份实验报告,在完成实验报告时需要注明参考或借阅的书籍和资料来源,培养学生的科学严谨性。同时需要独立思考和完成,杜绝互相抄袭的情况。

④交流总结并得出结论。分组讨论问题,由每组小组长将各组的结论汇总,将具有共性的问题罗列出来。小组讨论结束后,教师根据每一位学生的发言和讨论情况,归纳总结出重点和难点问题以及有争论的问题,并针对重点、难点和有争论的问题分别开展讲解、剖析和反馈,并对本次教学实践进行总结,使学生真正理解知识点,达到最终掌握所学知识的目的。

二、结果

学生期末考试成绩如下:

第一组数据:2组学生期末考试成绩比较【n(%)】

第二组数据:2组学生期末考试及格人数比较【n(%)】

人数 及格 不及格

实验组 64 62(96.88) 2(3.13)

对照组 67 58(86.57) 9(13.43)

合 计 131 120(91.60) 12(9.16)

第一组数据表明,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成绩均呈正态分布,但实验组成绩高分段的人数明显多于对照组。第二组数据表明,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及格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52,P

三、讨论

(1)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法(PBI)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进学生成才。传统的授课教学方法使学生感到课堂气氛沉闷,所学的知识点空洞、枯燥乏味,不好理解与记忆。而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法(PBI)在课堂上能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进一步增强了学习兴趣,有利于发挥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法(PBI)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实验组的学生通过预习教材、查阅与分析相关资料,提高了收集整理资料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小组学生间的讨论,提高了逻辑思维能力,为今后踏入临床工作环境提供锻炼和帮助,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3)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法(PBI)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理念。传统的授课教学方法中课堂气氛通常严肃而压抑,学生思维被禁锢,学习态度较被动,易产生厌学情绪;而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法(PBI)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中心,带着问题学习。学生在宽松和民主的课堂氛围中积极畅所欲言,参与的积极性明显增强,使每一位学生都觉得自己是课堂的主人,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充分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理念。

(4)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法(PBI)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实验组的学生在小组进行讨论时,针对不同的观点开展讨论和沟通,最终得到最正确和最合理的答案的过程,充分锻炼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技巧,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

(5)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法(PBI)有利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实验组的学生,在实施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法(PBI)的教学过程中,打破了以往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而是采用在小组讨论后针对知识点进行师生互动的方式,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有利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6)存在的问题。研究结果表示,实验组与对照组在理论成绩合格率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法(PBI)对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好奇心和求知欲、学习兴趣、自主学习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方面有一定作用。但是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法(PBI)也存在一定的问题,问题如下:①很多学生已习惯依赖于以往的传统讲授法的授课形式,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在选择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法(PBI)授课时,设置问题的难度要适中,要考虑到学生不同的学习层次。要有针对性地选择章节,在学生收集和整理资料时提供及时的指导和帮助。②教师自身尽快适应现代的教学理念,将现代的教学理念引用到实际的教学工作中,不断探索教学方法,加强专业人才培养。护理学科教师需要定期到临床去进修,掌握最新的相关学科知识和护理理念,才能在搜集病例和问题时更具客观性和实践性及实用性。③外科护理学的学习必须遵循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要加强临床护理操作技能的培养和锻炼,重视每一个章节后的护理操作实践课,避免重视学生动脑能力而忽略动手能力。④对于不能回答的问题,要求学生认真地学习书本上的相关知识,在书本上找到答案,培养学生的科学严谨性。⑤在设置问题时要考虑到答案的唯一性,尽量避免一些在学术上存在争论的问题。⑥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将感性认识和理论知识紧密结合,提高良好的言语表达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

参考文献:

[1]曹伟新,李乐之.外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第5篇:人才培养方法范文

[关键词]信息技术基础 专业融合 应用型人材 教学改革

1.现状

大学《信息技术基础》是二本学校非计算机专业的通识教育必修课,课程开设的目的在于让新生系统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让他们掌握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在高年级能使用计算机为专业学习服务。当前《信息技术基础》课程的现状是内容多,学时少,约32学时;入学时学生计算机基础参差不齐,多数同学能使用计算机完成简单的文字处理、上网、收发邮件等操作,但有些来自边远地区的学生可能从未接触过计算机,多数学生听课时没有兴趣,但具体操作时很多细节却不清楚,而少数没有接触过计算机的学生觉得讲得太快,操作起来很困难;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占主导地位,全校各专业学生使用相同的教材,相同的教学案例,相同的讲授方法,课堂教学没有针对性。

2.教学改革方案与实施

2.1 更新课堂教学观和质量观

传统的课堂教学是老师主导课堂,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在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下,社会更需要高校培养出动手能力强,有实用操作技能,有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力的应用型人材。新的教学质量观对老师的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导,改进和创新教育教学理念,培养应用型人材,是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

2.2 教材建设

在本次教改中,我们首先组织多年工作在一线的计算机公共课教师团队重新编写了教材。教材改革的宗旨是精讲理论,注重教材案例与专业融合,培养应用型人材。本门课虽然知识结构相对固定,主要内容包括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网络知识,word文字处理软件,Excel电子表格处理及PPT的制作五大部份的内容,但由于计算机技术在软硬件上的迅速发展,在具体的知识点上旧的教材已经滞后于当前的技术。新编教材《大学信息技术基础》于2012年1月由科学出版社出版。教材的特色之处在于在兼顾知识系统性的前提下,压缩了部份理论知识,如略讲进制的转换,同时增加了一些重要的实践操作技能如信息检索,特别是专业文献的检索方法。此外,将计算机知识与专业知识相融合,针对不同专业精选案例,侧重于实践技能的培养。

2.3精选教学内容,加强实用技能的培养

《信息技术基础》课程知识点,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既要系统讲授,又要精讲理论,突出实用性和操作能力的培养,本次教改做了一些尝试。主要体现在保留大纲要求的知识点的基础上,精讲基础理论,网络知识部份增加了如何进行文献检索,文字处理部份安排了论文排版实例操作。在各部份知识的实验案例设计上,体现了专业特色,有一定的针对性。

2.3.1 精讲基础理论

计算机基础知识部份,安排学生自学如计算机的发展、分类、应用这类简单知识,深入浅出地略讲进制转换,演示XP操作系统中常用的系统管理功能并让学生练习,如屏幕属性设置,任务栏的设置,快捷方式的设置,输入法的设置,软件的安装与卸载等这些常识性的基本技能;网络的分类和体系结构建议略讲,重点讲解IP地址的分类,IE的使用,文件的上传下载等;WORD、EXCEL、POWERPOINT三个软件的讲解则注重使用过程中容易忽略的关键细节。

2.3.2 提高检索能力

信息检索能力是当代大学生必备的知识能力。除了利用搜索引擎Google 、Baidu等在Internet上对海量信息进行检索外,学会在专业数据库中查找专业文献对各个专业大四学生撰写毕业论文及将来从事专业工作都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能力培养。教学中我们专门介绍了国内常用的中文专业数据库的使用方法,如CNKI中国知网、维普数据库、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万方数据库等,此外,还介绍了国外一些著名的西文数据库,如SpringerLink,IEEE Xplore。对我校学生,可以从学校图书馆的网站上获取中文资料全文,英文论文的题名的摘要;学校提供了通过馆际互借的方式获取西文论文全文的解决方案。

2.3.3 加强排版能力的训练

在Word文字处理软件的教学中,除基本功能的讲解演示外,在实验案例别安排了如何进行论文排版。在历年的学生毕业论文指导中,由于学生缺乏写作专业论文的基本常识,如摘要、分级标题、参考文献、英文摘要的写法以及目录如何生成等,致使指导老师总是要花很多时间来反复修改学生的论文排版格式。这些在word教学中看似简单的问题,当学生综合应用时,总是会出现许多问题。安排学生练习毕业论文的排版,对他们大四时写毕业论文以及将来工作以后撰写科技论文,都是一次针对性很强的训练。

2.3.4 与专业融合制作ppt案例

制作演示文稿软件PowerPoint是信息技术基础课中的一个重要软件。但由于总课时少,一般这部份内容只能安排6学时左右,主要是课堂讲解和演示此软件的主要功能,并布置学生制作一两个简单的PPT案例。教改过程中,我们针对不同专业的特点,安排制作与专业相关的PPT课件。比方中文专业学生,要求他们制作一个漂亮的自我介绍或是中学语文课件;对旅经系学生,安排他们制作地方旅游或是中学地理课课件。在制作时PPT时,如何选择素材,如何准备和处理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素材,都有很多细节值得探讨。音视频软件的使用,建议作为课后扩展的知识让学生自学,教师提供指导。

2.4 改变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和课堂教学方法

在以前的教学活动中,课时分配是上机和上课各一半。将理论和演示集中的教室里上,由于不能及时动手操作,上课时学生感到很枯燥,上机时很多操作细节又忘光了。现在,课堂教学全程改在机房进行,边讲边练,教师注重引导,给学生更多操作的时间,教学效果明显提高。此外,为了对不同专业的学生有针对性地教学,在教学中我们因材施教,对不同专业的学生选择更适合于他们特点的教学案例和实验案例,提高他们学习计算机的兴趣,让计算机作为一种工具,将来为更好地学习专业知识服务。

3.小结

本文以培养应用型人材为切入点,探讨了如何对大学《信息技术基础》课程进行改革的一些方法。本文就教学观念的转变,教材编写,教学内容的处理,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方面进行了探索与思考,以期在教改中能让本门课程的学习与专业融合,培养能更好地满足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材。

参考文献:

[1]沈奇.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改革[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10.

[2]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第6篇:人才培养方法范文

在高等教育前进的过程中,关于对于人才的培养始终是值得人们持续关注、讨论的课题。 工商管理比较明显的特征即传统教育模式的课堂,多是教学理论与实际分离,运用的教学手段以及对于学生的培育方略和最终企业单位的需求并不是很吻合,造成一种学不能致用的病态现象。间接引发学生毕业不能适应社会需求,资源的浪费现象多有出现。 应用型人才,谈及应用,应就是一种适应力,用就是一种联系现实的能力,能够学以致用。应用型管理人才的定位一定是,在基础知识牢靠的前提下,拥有强烈的创新意识以及学习意识。归纳起来就是能够将学到的书本文字恰当准确的运用在现实生活和工作中,这样的高素质人才可以看做应用型人才。

应用型工商管理人才要求本科基础教育知识要牢固掌握,各学科知识要广泛涉及,要广泛学习管理、经济、人文、自然科学、社科等领域的相关知识,在我国,由于计划经济的影响,对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注重专业性对口人才的培养,但这一认识也在逐步变化,由窄专业口径人才向综合性人才转变,而且更加重视工商管理人才的外向性和应用性,各院校以“专才”为培养目标已不占主要地位,逐渐转变成以“通才”为培养目标,随着高等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高端复合型人才将是我国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方向。

二、应用型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策略

1.课程设置形成体系

工商管理的专业培养方向是各单位企业的管理层,其必须具备一定的理论功底、专业的分析能力还有处理事件的技巧等。 总而言之,就是工商管理的学生的就业目标是成为适应社会要求的综合应用型人才。我国的工商管理课程建立的体系并没有很好地结合现有环境,没有满足现有的客观实际,对于这一问题的解决关键就是要将未来就业作为课程设置时考虑的重点,要结合市场的要求,注重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要将职业的规划和理论知识有机结合到一起,不能彼此剥离。 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调整:

第一, 教学时间制定时要侧重于对于学生能力方面的培养,在讲解本专业知识的同时不能与其他相关行业完全的的脱离,要注意理论知识讲解和实践课程各个所占的课程比例,不能单线发展,要进行融合,穿插,此外学校也要提供良好的时间平台,要让学生多进行接近真实的技能演练。

第二,专业教学计划要常做更新。 应用型人才的塑造要考虑社会整体以及经济模式发展的动向,要与时俱进的调整本专业的教学思路。 在课堂教学改革中,采用案例教学和情景模拟为主要教学方法,由教师提供要点和方法,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将教师指导与学生自主学习有机结合起来。

第三,教学贴近国际化。 对工商管理的学生进行国际化的教学,可以采用双语教学或者小语种教学,这样锻炼学生的国际交流表达能力,以及外放管理的思维。 可以适当引进一些国际管理领域的先进理念以及精品教材。例如可以引用各个不同时期西方国家遭遇经济危机时的原因以及相关举措,让学生从各个国家的领头企业的管理模式中寻找漏洞和优越性, 进行相关的对比比较,然后在由国外的案例进而引入中国的相似案例,这样在不断地分析学习中,让学生能够发散工商管理的思维能够为今后对与国外经济接触时所涉及到的管理知识进行铺垫和锻炼。

2.重应用实践的课程安排,是对应用型人才进行塑造的必要保证。 教育的实质就是落实到实践中去。工商管理的学生如果想在社会残酷竞争中, 行业激烈竞争中走得长远一定要具备快速的反应能力、合作意识还有创新的思维。

第一,开启实训模式。 工商管理类的活动实践起来需要专业的、特定的实验室,具体可以分为:模拟、单项、学科综合等各层次的实验室。 学校还要适当进行网络资源的投资,可以利用仿真等技术做一些模拟演练,案例讲解,这样不仅启发了学生的思维模块也带动了学生对管理专业的积极性。

第二,丰富相关的实践活动。 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到当地知名的管理企业进行采访和观摩,遇到感兴趣的问题还可以当面请教相关的人员,这样面对面的交流和学习,不仅加深了学习的相关知识,也是无形中锻炼了学生发现问题、寻求答案的能力。此外还可以适当的做一些模拟训练,学校里的工商管理的学生和实际岗位的工作人员用一种类似辩论的模式进行一些问题的深入探索,这样有碰撞有冲突的记忆模式更加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工商管理工作在一个企业中的重要意义。学生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自然也会更加的努力,辩论的内容可以是教材中的但是这里也建议我们的组织者尽量选择近期比较有针对性的课题进行辩论,更具冲击力。学校还可以利用学校的影响力和相关平台邀请一些国内外工商管理行业的成功人士和相关的专家学者到学校里做专题演讲会议,这样的一种学习氛围对学生是非常有益的。

第三,评估体系要健全。 之前大部分的教学评估尤其是实践性质的都是由教师进行单独评估, 由于教师侧重的方向不一,评估的结构并不能很好的作为全面衡量教学质量的标准。由于工商管理专业的特殊性,所以建立一个相对完整健全的评估体系是特别重要的,有了完善统一的考核准则,这样更加能够激发学生的实践积极性。

三、关注地方性人才的培养

人才培养关于地方性的落实已经在工商管理的教改机制中多次被提及。伴随我国的飞跃式发展,经济跨越迅速,各个行业对于管理岗位的需求更是与日俱增,工商管理专业也成为了各所学府开设的专业。 而对当地经济的扶持是教育最基本的一个作用,基于这个因素,各个学校可以结合本区域的特征、优势和当地特色的单位联合教学,成立互助式人才输送和培养目标。 发展区域特色的工商管理教学,这样因地制宜进行人才培育,也是基于应用型塑造的本质含义。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地方院校作为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基地,与政府和产业形成密不可分的互动组合。

1.以学校定位为核心,构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在人才培养方面,地方院校以培养通识人才,进行通识教育为主,学校在判断其定位后,在培养工商管理人才方面,要适应社会需求,满足地方对人才的需求。

2.建立课内外整体创新模式

以科技活动为依托,完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首先,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创业活动, 工商管理创新人才必须注重创新实践能力,在创业教育中,应通过举办一系列活动,提高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其次,鼓励学生参与科研课题,搭建学生科研平台,实行教师课题学生参与制, 培养学生科研意识和科研创新能力,培养具有创新能力、良好沟通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的复合型工商管理人才。

3.与企业加强合作,建立实践基地

各地方院校应根据自身专业优势,积极建立实践基地,把课外实践活动纳入本科教学培养计划中,实行学分制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在与地方企业合作的过程中,让学生把在工商管理教学中学习的实践内容运用于实践中,与企业实践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

第7篇:人才培养方法范文

关键词:订单式;校企合作;师资团队;专业建设;教学方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0-0055-02

一、地方性本科院校“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分析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初衷是将企业资源与地方性本科院校资源进行有机整合,让企业参与专业人才培养,同时吸纳合适毕业生,既解决企业用工荒;又缓解毕业生就业压力,实现了高等教育与社会需求的有效接轨,从人才“错位”变为人才“对位”,可谓是一举多得[1]。但随着“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入开展,也出现了订单流于形式、缺乏有效质量监管评价体系、订单成色差等弊端,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不健全。“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中重要一环——校企合作的机制不健全,国家现有法律法规对企业在“订单式”人才培养过程中应扮演的角色及其应肩负的权、责、利未作清晰界定[2]。院校碍于情面在同企业签订人才订单时,更多地强调企业的权和利,鲜有涉及责的条款。即使规定了企业在“订单式”人才培养中应承担的责任,也难于监督企业有否有效执行。

2.“订单式”人才培养缺乏有效沟通。企业与院校在人才培养的理念、模式、规范等往往有较大差异,两者之间缺乏专门的组织机构进行协调沟通,应深入剖析,找出“订单式”人才培养共同点[3]。有效沟通的缺失,往往会导致地方性本科院校毕业生结构性失业,这与我校坚持“地方性、应用性”办学方针不适应。

3.地方性本科院校教学模式的局限性。有的地方性本科院校总认为自己高高在上,一时难于放下身段去迎合企业和用人单位实际岗位需求;同时长期“闭门造车”,一味采用堆砌的方式进行专业设置及课程开发,使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严重偏离实际,缺少“订单式”人才培养的思路和举施。

4.企业参与“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观能动性不足。订单毕业生对企业工作环境的困难估计不足,订单协议转化为就业签订的比例明显偏低,这与企业在“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过程中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不相符,严重削弱企业参与“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观能动性。一旦企业对“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形成负面认识,很难再挽回。企业就丧失参与“订单式”人才培养的主观能动性,敷衍了事,从而致使订单流于形式,订单人才素质得不到保障。针对“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过程中出现的种种弊端,除了正视客观因素外,地方性本科院校可从自身入手,寻找优势,增进与企业的密切合作,共同推进“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大致可从以下几点来着手实施。

二、强化“双师型”师资团队建设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推行需要强有力的师资力量作保证,专任教师的专业水平直接关系到培养的学生素质的高低。

1.在实践中锤炼专任教师的业务水平。专任教师通过企业特定岗位实践的锤炼,并与长年在生产一线、经验丰富的工人交流,在提高自身专业水平的同时,对企业在实际生产过程中的技术困难和问题又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便于找到教师与企业合作的切入点,真正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难题,为企业创造价值。通过实践锤炼后,教师对企业需要怎样的人才也有更清晰的认知,便于其回校后将企业的岗位要求同“订单式”人才培养的专业课程紧密结合,选择企业需要的、实用性强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进行课堂教学,从而使培养造就的学生可直接顶岗工作,帮企业省了培训环节。

2.鼓励专任教师积极参与企业项目研发。不少专任教师认为与企业搞项目研发既耗时耗力,又对教师自身的职称评定等无多大作用,常常有抵触情绪。其实不然,“订单式”人才培养的专任教师通过参与企业的项目研发、技改、工程建设,有利于丰富自身的理论水平,加深实践认识。同时,通过与企业的分工协作、优势互补,为企业创造价值之余,赢得企业对教师与院校的认可,夯实校企互信互利的合作模式的基础。

3.聘请企业技术人员定期来校讲学、授课。担任“订单式”人才培养的专任教师最欠缺就是实践技能与经验,通过聘请具备丰富实践技能与经验的企业优秀技术人员、工程师等担任客座教授、兼职教师或课外指导,定期来校为“订单式”的学生开展课堂讲学或举行专题讲座,将企业的优良文化、理念、工作模式、方法根植于“订单式”学生心中,使课堂教学不再寡淡无味。通过企业技术人员的现身说法,使“订单式”学生对以后的工作环境有清醒的认识,促使“订单式”学生努力提高自身的职业技能与职业素养,尽快与企业的岗位要求对接。

三、“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下的专业课程建设与改革

地方性本科院校都有其自身合理的定位,例如台州学院就是以“地方性、应用性、综合性、高教性”为办学方针的,其与一般的普通本科院校及高职院校的办学方针有着鲜明的区别。“订单式”人才培养的专业负责人在进行专业建设与课程开发过程中往往会产生困扰,导致困扰的根源是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地方性本科院校还没对企业的真正用人需求有深入的了解。

1.合理设置专业、课程体系。“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专业设置,课程开发要与企业的实际需求接轨,切忌“胡乱拼凑堆叠”或“主观臆断”。要通过深入企业、行业进行广泛调研,切实掌握行业、企业的用人需求趋势,合理设置“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专业,对“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进行评估。

2.不断完善专业、课程体系。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因时而变,因需而变,要采取多种形式修订和完善专业及课程体系。除了听取“订单式”人才培养实施过程的专任教师和学生的信息反馈外,还可邀请企业人员参与“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专业课程建设,通过调查问卷、暑期实践调查、电话访问等多种形式了解已就业毕业生现状及雇主的想法,了解企业对“订单式”人才的评价,毕业生在就业后暴露出来的种种不足等,及时掌握行业发展动态和企业对“订单式”人才培养的新要求,进而调整专业课程体系以及专业课程内容,保证教学内容紧扣企业需求。

四、“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教育、教学方式与方法改革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教育、教学方式采用课堂教学与企业顶岗实习有机结合,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不同的情境下的教学资源,培养满足企业个性化需求的人才。在“订单式”人才培养进程中,专任教师要设计好专业知识的课堂教学,使之与企业实践教学良好衔接。

1.教学内容以企业需求为主导,院校为主体。“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应以企业的实际需求为出发点,按企业需求决定讲授内容。一方面,邀请企业从自身需求出发,为“订单式”人才培养进行知识点及课程内容的遴选;另一方面,专任教师通过实践锤炼后,熟悉企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将企业岗位所需的技能与生产实践流程紧密结合“订单式”人才培养的教育方式方法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充分考虑企业需求的同时,还应坚持以院校为主体,发挥师生的主观能动性,对现有的教材、教学组织方式、知识点等进行细化和有机整合。

2.教学手段要多样化。教师要打破固有呆板的教学思维模式,采用满足“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教学手段。例如:通过指导学生参与完成“学研结合”的校企合作项目,使学生学会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核心竞争力。也可适时地将学生带到企业实际工作场景中,请企业中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作现场培训讲解,将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学生明白自身的短处,有效避免以往“满堂灌”的枯燥教学手段。

2010年教育部为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而提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国家鼓励企业通过与学校联合培养获得自身需要的人才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地方性本科院校要深刻挖掘自身优势,发挥主观能动性,力争与企业建立良好的、长效的合作关系,让企业参与到“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教育改革实践中,共创双赢和多赢的局面。

参考文献:

[1]张秉钊.校企合作“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J].高教探索,2005,(4):72-74.

[2]程冬梅,高秋香,史庆.本科“订单式”培养方式的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07,(2):42,45-46.

第8篇:人才培养方法范文

本项研究获得合肥工业大学教学研究基金项目XJ201327、安徽省省级质量工程项目2014tszy002的支持。

摘要:创新人才培养的教育理念促进了大学课程教学的改革。以水质工程学课程教学为研究对象,将创新理念融入课堂教学之中,通过后续教学环节,搭建学生创新实践平台,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建立课程教学反馈体系将学生创新实践的需求反馈给课程教学,促进课程教学改革,探索适应创新人才培养的课程教学方法。

关键词 :创新教育 教学反馈 水质工程学

课程教学是高等学校教学环节中一项重要组成部分。新时期课程教学改革应围绕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创新性人才为目标。以水质工程学课程教学为研究对象,教师率先创新,建立课程教学反馈体系,打破只注重传授课本知识的常规课堂教学方法,探索具有开发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方法。通过启发式教学,使学生建立创新意识,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通过后续教学环节逐步培养学生对专业的兴趣,开发学生创新潜力。

一、创新型人才的基本特征

大学教育的目标就是为社会发展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社会进步提供高端人力资源。大学教育应激发学生创新欲望,激活学生创新潜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世界各国大学教育都注重创新型人才培养。创新型人才应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其基本特征是基础扎实、好奇求知欲旺盛、敢于质疑、勇于探索专研。

二、融入创新意识的课程教学改革

“水质工程学”是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是水处理实验技术、水处理工程设计以及水处理科学研究的基础。为适应给水排水工程发展和创新人才培养要求,课程组改革传统教学方法,力图将创新意识融入课程教学,为学生创建创新实践平台,逐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

1.改革课程教学内容,探讨启发式创新教学模式

吴康宁在“创新人才培养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大学”一文中提出:大学不仅是传递知识,还是生产知识的地方;大学创新培养重要成果在于促进学生创新品质的形成与提升。水质工程学课程组教师根据课程内容,在传授基本知识同时,将创新理念融入课堂教学之中,逐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在课堂教学中选择适合的教学单元,利用启发式教学模式讲解前人是如何发现问题并利用理论知识开展水处理工艺改革和创新的,让学生了解每种工艺的改革和新工艺出现都代表了对传统工艺的质疑、继承和创新。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创新意识,鼓励学生针对现在常规工艺及不合理的地方利用所学知识大胆提出质疑,引导学生针对感兴趣的问题课后查阅资料,独立思考,提出改进方法或创新的设计理念。

2.搭建创新实践平台,开辟创新实践空间

从每年我校大学生积极踊跃申报创新项目的活动情况可以反映出大学生从内心都渴望知识,渴望参与创新。如何为学生提供创新实践平台,值得教师深思和研究。学生在课程教学中产生了创新欲望,可以通过后续的水处理技术实验、大学生创新实践活动、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环节中实现。后续教学环节可以做为学生的创新平台,践实创新。为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在教学环节的成绩评定中重视学生的创新成果表现。一部分学生在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中能够针对传统工艺和水处理构筑物的不合理的构造进行了创新和改进,开发了学生创新潜力,展示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3.建立课程教学反馈体系,促进创新教学践实

建立课程教学反馈体系,意在将课程与相关教学环节做为一个整体给予思考。研究课程教学与后续环节的关联性,通过反馈体系中相关教学环节检验课程创新教学模式对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影响程度,了解学生的创新的践实情况。

在探讨水质工程学教学反馈体系中发现,课程教学不再是孤立的课堂教学,它与其他教学环节之间有着一定联系,并构成一个完整闭合循环;反馈体系中的课程教学与后续教学环节之间信息可以相互反馈,互相促进。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质量将直接影响到后续相关教学环节的质量,课程创新的教学方式也将会对其他教学环节产生一定影响。学生在课程教学中产生的创新火花可以通过后续教学环节得到践实。融入创新意识的课程教学方法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开发和培养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

课程教学反馈体系的信息反馈,也可为教师提出新的教学目标,促进教学方法改进,提高课程效率。

三、结论

专业课程建设,不单纯只是一门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适应创新人才培养的课程教学方法能够为学生培养出创新的火花,后续教学环节可以为学生提供实现创新实践的平台。课程教学是一个循环往复、不断反省的创新改革过程。

参考文献

[1]雷金屹.国外创新教育的启示[J].中国科技信息,2005(15)

[2]高等学校给水排水工程科学专业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给排水科学与工程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

第9篇:人才培养方法范文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培养;考核方式;模块化考核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1引言

考试机制是衡量、测定师生教学质量和水平的主要手段,在高校教学中具有教育、管理、导向、激励功能,起着指挥、推动教学活动的作用。考试机制需要在改革中加强,在创新中优化、探索、研究,构建一个科学、合理、公平、愉悦的新型考试机制,避免分数成为考核学生能力的唯一准则,通过增加能力测试内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离散数学”课程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核心、骨干基础课程。该课程所涉及的概念、方法和理论,大量地应用在编译原理、数据结构、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算法的设计与分析、软件工程、人工智能等相关课程中;它所提供的训练十分有益于学生抽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归纳构造能力的提高,十分有益于学生严谨、完整、规范的科学态度的培养。这些能力与态度是一切软、硬件计算机科学工作者所不可缺少的。

基于该课程的重要性,如何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考核也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历以及对课程的考试方法改革实践,提出一种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模块化考核方式。

2采用模块化考核方式的原因

所谓模块化考核是指以教学大纲与考试大纲为指导,按教学内容的相对独立性及相互的衔接性,将考核内容划分若干模块,在完成一个模块的学习后进行考核,最终将所有模块的考核的成绩平均或按一定的比例进行综合就得到学生该课程的综合成绩。对“离散数学”课程采取模块化考试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条:

(1) 离散数学的内容“散”。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并结合学生实际,课程组离散数学的教学内容分为四部分:数理逻辑、集合论、代数结构及图论。这四部分内容相对来讲能够各自独立成篇,耦合性弱,正好符合模块的划分原则,可以对每个模块进行考核,相当于进行“模块测试”。正是由于其内容的“散”为采取模块化考核提供了可行性。

(2) 考试内容量大,可以“化整为零”,体现“以生为本”。虽然离散数学内容划分为四个模块,但是其知识点非常多,若采取一次性考核方式不仅达不到较高的知识点覆盖率,而且会由于学生对前面学习内容的忘记或模糊记忆造成考核效果的不理想。若采取各个模块独立考核,因学生刚学习完本模块内容,对其知识点记忆得较好,这时考核必将取得较好效果,这也是对学生的一种公正客观的考核,体现出教学“以生为本”的理念。

(3) 便于采取不同的考核方式。课程考核的目的是检查学生学习完本课程是否达到应具有的技能,所以不同课程应根据实际采取不同的考核方式。对于同一课程的不同教学模块来讲,需要达到的教学目的也不尽相同,因此也可采取不同的考核方式。对同一门课程采取不同的考核方式,这即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又可以对学生的成绩评定提供一个客观的评价。

3模块化考核方式的提出、设计与实施

从模块化考核方式的提出到最后实施经过了分析、设计及实施三个阶段。考核方法的效果好坏与它的良好实施过程是分不开的,为了保证模块化考核方式的效果,课程组经过探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3.1分析与提出阶段

“离散数学”课程在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中具有重要基础地位,这一点已为众人共识。我校自成立计算机专业本科教育以来,非常重视该课程的教学,并成立了课程组,课程组老师全部具有硕士以上学位,并拥有由教授、副教授及讲师构成的职称结构。课程组教师之间经过多次探讨并相互沟通,以及对以前的考核方式的不足进行分析,提出对课程进行模块化考核方式。

以往考核采取期中考核与期末考核相结合,并全部采取笔试闭卷形式,其不足之处体现在以下三点:(1)考试形式比较单一。因为针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学生在掌握必备的理论知识外,还需要培养学生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现行的考试方式一般有开卷、闭卷、综合考试等等。最常见的是使用闭卷考试,单纯的闭卷考试只适于考查学生在理论方面的掌握程度,而很难考查学生在实践动手能力方面的真实水平,这样就不能做到客观、全面考核。(2)侧重分数轻视能力培养。现在有些因素与学生考试的分数联系密切,使学生以追求高分为目标。为此,很多学生在临考试前不分课程内容及性质,也不管理解不理解,均采用死记硬背的方法,而对课程内容的掌握可谓少之又少。这种现象反映出闭卷考试最严重的问题是极大抑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被迫以应试的态度学习,而无法反映学生的实际能力。(3)考核内容受限。由于闭卷考试受时间的限制,考试只能是一些比较基础的知识,考试内容依附于教材,通常都是有标准答案,没有真正体现出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考试内容依附教材,以课堂、教师、教材为中心命题,助长了学生学习的惰性,也引起部分学生的心理不平衡,伤害其学习积极性。

实施模块化考核方式不仅在考核形式上做到多样性,而且能提高考核内容的全面性,增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以及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3.2设计阶段

课程组对模块化考核方式的内容进行了详细设计。具体包括教学大纲与考试大纲的制定、教学内容的选取与模块的划分、各教学模块的教学进度安排及教学方法、各模块的考核方式及所占比重。

教学大纲是课程教学的依据,教学大纲制定的合理与否关系到课程教学的成败。我们在制定课程教学大纲时依据两个因素,首先是依据整个专业的培养计划,这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研究课程在整个培养方案中对后续课程的影响,比如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及软件工程专业系列课程中需要离散数学的数理逻辑、关系、代数系统及图论的支持,因此对课程内容上要求广、精、深,教学课时要适当增加。通信工程专业主要需要数理逻辑及图论作支撑,所以这两部分内容上要广、深,其它部分可简略些。其次是人才培养目标与学生实际情况,结合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重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课程组达成共识:“离散数学”课程不能仅作为一门数学课程来讲授,还要将其与专业实践结合起来,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在教学大纲中强调学生的动手技能培养,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置相关实践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