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儿童精神心理问题范文

儿童精神心理问题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儿童精神心理问题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儿童精神心理问题

第1篇:儿童精神心理问题范文

PBL教学法(基于问题教学法)是1969年由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首创,包括提出问题、建立假设、收集资料、论证假设、总结的五段式教学模式。这种模式通常以小组进行,以问题为中心,要求学生主动思考,培养学生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具有激发学生创新性、主动性等优点,目前在各学科教育中已广泛应用。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根据变态心理学教学章节的特点,选取部分较难掌握的疾病或重点内容,如精神分裂症、癔症、广泛性焦虑等,在授课之前布置相应的病例并提出相关问题,如该病的典型临床表现、发病原因、与相似疾病的鉴别诊断、相关干预方案等,要求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分组讨论,以书面作业或在课堂中回答这些问题,以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同时,以团队合作的方式完成相关资料的查阅,问题讨论也可以帮助学生增强其良好的团队合作与交流能力。根据学生回答情况,授课教师针对病例予以适当讲解,以加深学生对各类精神心理疾病的理解。PBL教学法不仅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变态心理学的相关知识,提高学习效率,还可以将之前部分科目的相关知识进行很好的链接。如掌握情感性精神障碍内容需复习普通心理学课程中关于心境的含义,完成儿童少年期精神障碍相关问题需了解发展心理学的部分内容,理解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的社会康复需结合健康心理学的相关知识。

二、加强课堂案例讨论,强化学生对各类精神心理疾病的理解

变态心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而部分精神心理疾病过于抽象使学生难以理解,如人格障碍与普通人相似使学生很难区分,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疾病因学生缺乏临床实践难以掌握其妄想、幻觉、情感淡漠等临床特点。只有将各类精神心理疾病的临床表现、发病原因、典型症状与具体案例相结合,避免单纯的理论讲述,才能使学生充分了解该病特点。因此,应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选择有代表性的学习内容;在临床案例教学时,增加案例讨论学时数;根据案例分析其临床症状并完成课后相关作业,以增强学生对精神心理疾病的感性认识和学习兴趣。

三、借助多种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在具体的变态心理学教学过程中,对于部分不易掌握的章节可以通过运用学生感兴趣、容易接受的教学方式,如电影教学、角色扮演等教学方法,达到教学目的,避免填鸭式或纯理论教学影响学习效果。如精神分裂症是临床中较为常见的精神疾病,在本门课程中的地位十分重要,但学生缺乏临床实践,较难理解该病幻觉、妄想、智力等方面的临床表现及特点。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可以选择观看电影《美丽的心灵》的部分内容,通过分析影视作品中纳什的特点,结合教师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该病的幻觉、妄想的临床表现。同时,影片中纳什在服用药物过程中出现的思维活动缓慢、情感表达异常、下降等特点,也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抗精神病类药物的不良反应,了解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康复的意义。在孤独症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缺乏孤独症临床经验的实际,可以通过选取观看电影《雨人》的部分内容,结合雷蒙的特点,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kanner三联征(社会交往障碍、语言交流障碍、兴趣范围狭窄及动作行为刻板)”的临床表现。对于部分较为空洞的教学内容,如人格障碍,可以结合某些历史、文学著作中的人物;讲授偏执型人格障碍可以结合《三国演义》中的曹操;讲授冲动型人格障碍可以结合《水浒传》中的李逵;讲授强迫型人格障碍可以结合历史中的诸葛亮。通过介绍这些人物的相关事迹帮助学生掌握人格障碍的临床表现和诊断标准,以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对于部分心理疾病,如神经症,可以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要求学生分组模拟精神心理疾病的临床诊断过程,通过亲身参与感受,了解相关心理疾病的特点及问诊注意事项,加深学生对各类精神心理问题的理解。

四、改革考核模式,提高知识理解和实际应用能力

传统教学模式注重考核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题目主要由选择题、名词解释、简答题和论述题组成,这种考核方式存在死记硬背、内容偏多、不重视实践操作技能掌握及学生易作弊等诸多弊端。变态心理学是一门实践性质的学科,其考核应注重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赣南医学院自开办应用心理学专业以来,变态心理学考试试题全部由案例组成,要求学生针对案例进行分析,解决相关问题,以考核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实际应用能力。同时,将变态心理学科目成绩分多次考核,将在PBL教学过程中的发言情况、平时案例分析及讨论情况、课程论文、病例情景模拟等内容作为成绩的一部分,考核学生平时对各类知识的掌握程度及实际应用能力,鼓励学生认真思考、总结,达到教学目的。

五、合理安排实践教学,强化理论联系实际能力

传统的变态心理学教学以理论教学为主,缺乏课间见习,使学生难以将理论知识应用于临床实践。因此,对于某些常见的精神心理疾病,如精神分裂症、神经症、抑郁症,或综合医院常见的心理问题,如躯体形式障碍、肿瘤科患者身心问题等,应尽可能安排精神科或综合医院心理卫生门诊的课间见习教学。学生通过查阅病历、观摩问诊、案例讨论、询问病史等临床活动,结合心理测验及相关心理治疗等工作,了解各类精神心理疾病的分类、诊断标准,提高问诊、询问病史、精神检查、辅助诊断、常用心理测验量表使用等操作技能和实践能力,以达到培养学生临床思维和解决实践问题能力的目的。

六、合理安排教学内容,重视人文精神培养

第2篇:儿童精神心理问题范文

1.1对象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根据中山市统计局公布的目前全市小学(212所)、初中(83所)及高中(16所)学校比例,分别抽取小学6所,初级中学4所,高级中学2所,以这12所学校的全部在职教师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071份,回收有效问卷983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1.8%。

1.2工具

1.2.1教师一般情况调查表主要内容包括:姓名、性别、年龄、学历、代课年级及工作年限等内容。

1.2.2精神卫生与心理保健知识问卷来源于原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编制出版的《精神卫生宣传教育:核心信息和知识要点》,问卷内容为精神卫生基础知识。共20个条目,答对一题计1分,答错计0分,总分20分,得分越高,表明对精神卫生及心理保健知识的了解程度越高,总体正确率=样本中所有个体正确回答的所有条目之和/(样本数×条目数)×100%。

1.2.3儿童青少年常见精神疾病知识问卷主要包括对多动症、抽动症、孤独症、精神分裂症、适应障碍及儿童青少年情绪障碍等常见精神疾病的了解情况,设不了解、有点了解、基本了解及非常了解四个等级,以对每种疾病早期症状的识别及处理情况作为分级评分参考。

1.2.4精神疾病态度问卷为原卫生部办公厅2010年关于精神卫生工作指标调查评估方案的问卷之一,评价个体对于精神疾病的态度。问卷的第1、2、3、4、8、10题共6题的5个选项“完全同意、基本同意、不好说、基本不同意和完全不同意”,分别计分为5、4、3、2、1。第5、6、7、9、11、12题共6题的5个选项则依次分别计分为1、2、3、4、5。最后计算总分,则为精神疾病相关态度问卷得分。得分越高,对精神疾病的态度越正面、越包容。

1.3实施程序

以学校为单位,对调查当日全部在岗教师进行问卷调查,每份问卷都附有统一的指导语,承诺对所填内容予以保密,教师现场作答,研究人员提供指导,以便及时解答教师填写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问卷完成后当场回收。1.4统计方法应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一般性描述,根据资料性质分别进行t检验、Pearson相关及Spearman相关分析。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中小学教师一般人口学特征及对精神卫生知识的需求和获得情况

被调查教师平均年龄(36.28±7.14)岁,从教年限1~41年,平均从教年限(13.02±7.72)年。983名教师中,有228名(23.2%)反映在教学工作中遇见过患有精神疾病的学生;955名(97.2%)的教师认为有必要学习精神卫生知识;在获得精神卫生知识的途径方面,新闻、杂志或网络所占比例最高(70.2%),其次是在校课程或同事间交流(10.9%)、专业讲座或培训(8.6%)及专业书籍(7.8%)。

2.2中小学教师精神卫生知识知晓情况及对精神疾病的态度

精神卫生与心理保健知识问卷总评分(15.92±2.50)分,总体正确率为79.6%;精神疾病态度问卷总评分(35.94±5.52)分;在对9种具体的儿童青少年常见精神疾病的了解程度上,总评分为(19.03±4.19)分,其中对抑郁症基本了解和非常了解者最多,有373人(38.0%),其次是精神发育迟滞(34.2%)和多动症(33.6%),最差为抽动症(13.4%)。

2.3不同性别及年级间精神卫生知识知晓情况及对精神疾病态度的比较

女性教师精神卫生知识与心理保健问卷总评分高于男性教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儿童青少年常见精神疾病及精神疾病态度问卷总评分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将初中与高中合并为中学组,显示中学教师在儿童青少年常见精神疾病总评分上优于小学教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精神卫生知识与心理保健问卷及精神疾病态度问卷总分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4相关分析

983名中小学教师精神疾病态度问卷总评分与其年龄及工作年限均呈负相关(r=-0.07,P<0.05)。

3讨论

第3篇:儿童精神心理问题范文

【关键词】儿童原发性遗尿症;中医推拿;治疗观察

【中图分类号】R24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0704-01

儿童原发性遗尿症是指年龄在5岁以上的儿童,在夜间睡眠中小便自遗,醒后方觉的不随意排尿,亦“尿床”,大多为功能性,男性较多(男女比例为2~3:1),轻者数夜1次,重者1夜数次,是小儿时期的常见病症, 部分患儿可持续至成年。遗尿若长期不愈可影响患者自尊心与自信心,引起注意力不集中、焦躁、多动空想与幻觉等心理异常,而且对患儿的心理发育和社会适应能力、学习能力都会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遗尿症必须及早治疗,如病延日久,就会妨碍儿童的身心健康,影响发育。

1 小儿遗尿症的病因

中医认为小儿遗尿多为先天肾气不足,肺脾气虚不摄,膀胱失约或因不良习惯所致。科学研究发现,大脑脑干的功能发育延迟、膀胱功能发育延迟、睡眠觉醒功能发育迟缓、觉醒功能障碍、抗利尿激素分泌不足等因素都是导致小儿尿床的病因,环境压力及心理问题会诱使尿床现象的加剧。现代医学研究表明,抗利尿素(Antidiuretic Hormone)因中枢神经受损分泌不足,从而导致中枢神经发育不良、信号传导障碍,进而引起膀胱功能失调是导致遗尿症的根本病因。治疗以补肾益气为主。另外,由于各种疾病引起的脾肺气虚不摄、气虚下陷,也可以出现小儿遗尿症。少数小儿因肝经郁热而引起遗尿。

2 小儿遗尿为儿科疑难病症,笔者于2011 年4 月~2012 年4月采用推拿疗法治疗观察本病, 取得了较好疗效, 现报告如下:

2.1临床资料

治疗49例遗尿患者均为中医院儿科就诊的门诊患儿,均符合《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中小儿遗尿的诊断标准。其中男35例,女14例, 5~10 岁31例, 10~14 岁18 例, 病程最短7个月, 最长9年, 平均为12个月;轻症每周遗尿2~3 次, 重症每夜遗尿2~4次, 平均为3~6次/周,,尿床次数每日1次或1次以上5例,每周1~6次26例。患儿均睡眠深沉不易唤醒, 即使唤醒也意识朦胧。患儿就诊时均见面色少华,神疲乏力,食欲不振,熟睡不易唤醒,睡中遗尿,反复发作,舌淡红,苔薄白,脉沉无力。经尿常规、泌尿系彩超、脊椎x线检查,未见异常,排除泌尿系统器质性病变。

3 治疗方法

3.1 治则:温补脾肾、佐以固涩。

3.2 治疗方法:因为小儿的生理特点为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尤其以肺、脾、肾三脏更为突出,所以小儿遗尿虽然有肝经湿热郁结,热郁化火迫注膀胱而致者,但多数由肾气不足、下元虚冷或病后体弱、脾肺气虚不摄所致。

3.2.1按百会,按人中,揉关元、中极、气海,按揉足三里、三阴交、阴陵泉,揉肾俞、揉龟尾、擦八廖,捏脊,脾肾气虚者加补肾经,可温补肾气,壮命门之火;

3.2.2推三关,肺脾气虚者重按百会、补脾经、揉外劳、擦中脘,手法由轻到重,均以补法为主。

每日下午揉丹田200次,摩腹20分钟,揉龟尾30次。推拿10天为1 疗程,每天1次, 一般2~4 个疗程, 4 个疗程无效者停用。上述推拿疗法为基本疗法, 可随证型不同酌情增减穴位。诸法结合,功在温补,治在肺、脾及肾三脏,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当在情理之中。

4 治疗效果

4.1 疗效标准 参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 治愈: 治疗后未再遗尿; 好转: 遗尿次数减少, 睡眠中能叫醒排尿;未愈: 遗尿无变化。

4.2 治疗结果 本组49 例, 治愈32例, 好转10例, 无效7例, 总有效率85.7 %。

5 病案举例

患儿陈某,女,8岁, 2011年7月11 日初诊, 患儿于3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夜间遗尿,一周内常有2~3 次遗尿, 有时一夜遗尿2~3 次。 夜间睡眠深酣, 不易唤醒, 唤醒后常哭闹不安, 曾多次口服中药、西药效果不佳。现证见:面色无华, 精神疲倦, 小便色清量多,舌淡, 苔白滑, 脉沉细。尿常规正常, 泌尿系彩超、脊椎x线检查,未见异常,排除泌尿系统器质性病变。证属肺肾阳虚, 气化不利,开合失司。

5.1 治则:温肺暖肾, 助阳化气,佐以固涩。

5.2 治法:小儿取端坐位,医者一手固定小儿头部,另一手拇指端按揉穴位,每个穴位操作30~50次。按百会、人中,揉丹田,按揉足三里、三阴交、肾俞、龟尾,擦八廖,捏脊,脾肾气虚者加补肾经、推三关,每日下午揉丹田200次,摩腹20分钟。每天治疗1次,推拿4 次后,患儿遗尿次数明显减少, 又推拿治疗2 个疗程,遗尿消失, 继续巩固1个疗程停止治疗, 随访半年内未再复发。

6 观察体会

6.1小儿遗尿对孩子的身心健康造成了很大危害,由于尿床直接导致孩子缺乏自信心、处事能力差、恐惧和害怕集体生活,许多孩子甚至出现偏执、胆怯,不愿和其他小朋友接触等精神心理障碍;尿床对孩子最大的危害在性格方面,尿床造成孩子不健康的性格会影响一生;甚至造成心理疾病。而且对患儿的心理发育和学习能力及社会适应能力、都会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如果病延日久,就会妨碍儿童的身心健康,影响发育。另外,小儿推拿治疗期间应对患儿耐心开导,培养其自信心,消除其恐惧感,使之养成良好的排尿习惯,同时加强营养,并注意适当的休息。做好家长的健康宣教。真正把小儿遗尿病重视起来,及早就医。小儿推拿通过调节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加强了孩子肾和膀胱缩尿功能,从而起到治疗作用。小儿推拿治疗儿童遗尿温肾固涩,疗效显著。

6.2儿童原发性遗尿症, 属于祖国医学“遗尿”“遗溺”等范畴, 其发病与肺肾关系最密切。肺居上属金, 肾居下属水,肺为水之上源, 肾为水之下源, 肺主宣发肃降, 通调水道,下输膀胱,肾主蛰藏固密, 为封藏之本, 司膀胱气化, 二者金水相生, 共司尿液的生成与排泄。若肺失宣肃, 通调失职,肾阳不足, 下元虚寒, 膀胱失于温煦, 气化失司, 开阖失常,膀胱失约而致遗尿发生。百会、人中均属督脉, 百会又是三阳五会, 总督一身之阳, 其脉上达于脑, 下连足太阳膀胱经, 能达到升举收摄之效。从解剖学上看, 其下为大脑皮层旁的中央小叶, 针刺可以兴奋大脑高级排尿中枢的功能, 不仅激活了下位排尿中枢, 同时也将神经冲动传向上排尿中枢, 引起效应器膀胱和尿道的功能改变, 起到治疗目的。人中能醒神开窍。关元、气海、龟尾根据腧穴的近治作用, 治疗该穴所在部位及邻近组织、器官的局部病症, 配合取相应的背俞穴, 诸穴合用,可补脾、肺、肾气, 振奋膀胱的气化功能。足三里 三阴交为足三阴经的交会穴, 能通调三阴经气以运行下焦, 有疏肝益肾功能。肝为将军之官, 主谋略, 主疏泄, 与肾同源; 肾主骨生髓通于脑,。肝主筋, 小便失控也是由于膀胱之经筋松弛。捏脊法治疗本病是根据中医学说“经络内属脏腑,外络肢节,沟通内外,贯穿上下经络的理论”。加强了背中线督脉经与两侧足太阳膀胱经相关俞穴的传导作用,具有强壮身体,温补肾气,壮命门之火,固涩下元,健脾益气,通调水道等作用,能达到治疗小儿遗尿症的目的。以上诸法合用, 达到补益脾肾, 醒脑开窍,振奋膀胱功能, 达到控制小便之功效。在治疗过程中取穴少, 刺激量轻, 虽有轻微的疼痛, 但患儿易于接受,未发现有明显的不适。所以对小儿遗尿具有较佳的治疗效果。同时家长应密切配合,培养孩子按时排尿的习惯,睡前控制饮水,注意耐心教导,以免增加精神负担,以致影响身心健康。推拿治疗儿童原发性遗尿症具有简、便、易、廉的优点,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徐明清 吴慧玲 , 浅谈小儿原发性遗尿症的治疗 , [J] 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 2005年第3卷第12期

第4篇:儿童精神心理问题范文

一不顺心就啃书吃纸

一向被李静视为骄傲的儿子李翔,再过几个月就将走上中招考场,迎来人生的第一场大考。然而几天前,李静接到儿子班主任的电话,说李翔竟然在班里啃书吃纸,人也变得狂躁不安,偶尔有暴力倾向,建议李静带孩子去看一下心理医生。于是,李静带着儿子来到北京市某医院心理科就诊。未成年心理咨询门诊孙主任接待了他们。孙主任先让李静介绍一下儿子的情况。

李静说,儿子在家很少有吃纸的行为,儿子吃纸的情况还是她从学校了解到的。几天前,儿子的班主任打电话给她,说同学反映,李翔平时喜欢吃纸,而且性情焦躁,希望李静多给予关注。儿子放学回家,李静就吃纸的事情询问儿子。李翔却紧闭嘴唇,什么都不说。看儿子一副打死都不说的架势,李静转而向儿子的同桌了解情况。据李翔的同桌胡磊说,李翔平时学习很认真,就是爱着急,一旦题做不出来,他就眉头紧锁,顺手就把书的一角给撕掉,然后放进嘴里咀嚼。有时,他直接用嘴衔起书页,扯巴扯巴就吞肚子里了。仅仅是啃书吃纸也就罢了,据儿子的同学反映,近来李翔脾气暴躁,易激怒,在班里与同学发生矛盾的时候,拎起凳子就想袭击同学。老师批评他,他还说要跳楼。

说到这里,李静突然想起什么似的,对孙主任说,一年前,她确实发现儿子偶尔有啃书本的行为。当医生的朋友建议她带儿子去医院查一下,看孩子身体是否缺微量元素。李静带儿子到医院做了各种身体检查,均没有发现问题,就以为是孩子的坏习惯。在家里她和丈夫盯得紧,不让儿子有吃纸的机会,没想到马上要中考了,儿子啃书吃纸的行为又严重了,还出现了暴力倾向。这个节骨眼儿上,可不敢掉链子啊!李静说话的时候,孙主任看到李翔烦躁地把视线移向窗外,他觉得有必要和这个沉默少年单独聊聊。于是,他让李静到外面暂避一下。

经过孙主任的启发和开导,李翔终于打开心扉,向医生倾诉了自己的苦恼。

李翔说,父母对他从小就很严厉,这让他一直很压抑。上初中前,妈妈拉着他上各种特长班,他有了进步或获了奖,妈妈恨不得让天下人都知道。他犯了错,妈妈毫不留情地训斥他。有一次,他弹琴时走了神儿,妈妈竟然用拖鞋打他的脸,那时,他内心就对妈妈很排斥。在父母的督促下,李翔考上了一所重点初中。刚上初中,妈妈就给他定下将来报考北京八中的目标。初一下学期期中考试,他考了全班第一名,妈妈高兴得发朋友圈满世界吆喝,还说将来儿子考上八中,她就在院里放烟花庆祝。

妈妈的高调让李翔很反感,同r深感压力巨大。此后的多次考试,他的成绩始终不稳定,好的时候能考进年级前十,差的时候排在年级300名之后。每次成绩下降,李翔就会被妈妈用各种方式警告。背负着沉重的压力,李翔说他很难全身心放松学习。加之同学们都很优秀,班里比学赶超的气氛很浓,他上课听不明白或有习题不会,心里烦躁时,就会不由自主地把书本撕掉一角吞到肚子里。奇怪的是,吃纸后他觉得舒服多了,烦躁焦虑感也减轻了。此后一年多,他上学时几乎天天啃书吃纸,好好的课本被他啃得缺页少角。而随着中考的一天天临近,李翔说妈妈给他报了4个培优班,天天在耳边催他学习,这让他焦虑感加重,从啃书吃纸宣泄情绪,发展到一言不合就撸起袖子和同学干仗,导致同学们对他避而远之。其实,他内心也很痛苦。

心理专家把脉:

压力逼出心病患上异食症

了解到李翔的大致情况后,孙主任对他进行了一系列的身体和心理检查,初步诊断为心理因素引起的“异食症”。接下来,孙主任让李翔在外面暂时休息,他和李静进行了交流。

孙主任对李静说,异食症是少年儿童在摄食过程中逐渐出现的一种异常嗜好,对无营养、通常不应取食的异物,如玻璃、煤渣、毛发、纸张、纽扣等,进行难以控制的咀嚼与吞食。异食症孩子的表现就是异食,比如李翔的临床表现就是吃纸、啃书本。异食症可以由儿童体内缺乏微量元素、贫血、肠道寄生虫等引起。在临床上,因为心理因素引起异食症的案例越来越多,李翔就是其中一例。

孙主任对李静说,他曾接诊过一例喝墨水的13岁孩子,爸爸早出晚归,妈妈忙于家务和带妹妹,而他因为学习成绩不好经常被骂,感到自卑、孤独,喝了墨水后觉得心情变好,一直以这种方式来缓解内心的不安和焦虑。李翔之所以啃书吃纸成瘾,是由亲子关系紧张、缺少父母情感关怀、学习压力大、缺少伙伴等因素引起的。导致李翔患上异食症的心理因素之一,就是不良的亲子关系。平时李静对孩子管教过严,期望值太高,孩子弹琴走神儿竟用拖鞋扇脸这样的方式打骂孩子,给孩子造成了难以消除的心理阴影,导致孩子关闭与她情感交流的闸门,有了心事就憋在心里,长期郁积于心,无处发泄,于是产生异食倾向。

孙主任指出,在与孩子情感交流方面,李静和丈夫做得远远不够。儿子进入初中后,李静一下子给儿子报了4个培优班,使得孩子在双休日疲于奔命。学习是一个劳逸结合的过程,平时孩子累了,应该想办法给他放松,增加亲子间的交流。在与孙主任的谈话中,李翔曾抱怨父母只关心他的学习,很少带他出去玩。即使去玩,也是在他强烈要求下父母才勉强同意的。亲子互动少了,造成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疏离在所难免。

对于李翔患上异食症的主要原因,孙主任认为是李静对孩子施加的学习压力太大。儿子刚进入初中,她就给儿子定下中考考取北京八中的目标,目标定得太高,给孩子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李翔在班里考了第一名,李静将这个消息发朋友圈炫耀,其实那只是一次普通的期中考试而已。亲友聚餐时,李静当众许下诺言:如果儿子能考上北京八中,她将在院里放烟花庆祝。这话也许是一时兴起说出来的,但孩子却实实在在记在了心里,心理压力陡增。

孙主任对李静说,经过他与孩子的交流,他感觉李翔是个很要强的孩子。那次期中考试考了全班第一名后,他对自己的要求更高了。然而,其他同学也很优秀,有实力考第一名的孩子很多。有时考试一科发挥不好,就可能掉好几个名次。李翔过早暴露了自己的实力,成为其他同学赶超的目标。此后,他再未考过第一名。然而,也正是儿子那次考全班第一名,把李静和丈夫的胃口吊了起来。后来,看到儿子成绩不稳定,尤其进入初三,随着课程难度加大,李翔的成绩在中上游徘徊,考取北京八中的可能性一点点减少。李静急了,一口气给儿子报了4个培优班,让孩子整天处于紧张的学习之中,身心始终得不到放松。时间一长,出现心理问题是很自然的事情。

孙主任说,李翔性格偏内向,遇到困难会先自己解决,无法解决就压在心里,通过啃书吃纸来缓解内心的焦躁情绪。在学校与同学关系紧张,让他更加苦闷,更加剧了他啃书吃纸的怪异行为。

三方密切配合:

“吃纸”少年戒掉怪癖迎中考

经过综合分析,孙主任向李静提出具体建议:第一,医生、家长和学校的三方努力是治疗李翔异食症的关键。平时家长应多给孩子“心理营养”,多陪陪孩子,多与孩子沟通谈心,让他精神上得到温暖。现在进入中考关键期,家长可与孩子一起学习,不让孩子感到是他一个人在战斗。平时多倾听孩子的苦恼,李翔性格内向,对于这样的孩子只能走M他的心里,他才会与父母交心。在孩子的中考目标方面,要适当降低期望值,考试目标定得太高,会对孩子造成极大的心理压力。

孙主任建议,平时家长发现孩子的不良情绪应及时化解,对于孩子做对的事情要多鼓励,让他建立强大的自信;对于不正确的事情要寻找原因,给予指正,不要过度地批评或者给予暴力,造成孩子过度压抑,不愿与外界沟通。紧张的学习中,可适当带孩子外出或参加团体游戏,缓解孩子紧张的心理,培养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和抗挫折能力。

第二,李翔发生啃书吃纸的行为都是在学校,家长还要与学校多配合,尤其是和孩子的班主任多沟通,配合班主任做好孩子的思想工作。对孩子,老师应多鼓励少批评。由于李翔出现心理问题,与同学们关系紧张,人际关系处理不好,会直接影响孩子的学习。家长可以设法帮助孩子恢复和同学们之间的良好关系,比如邀请李翔的同学到家里做客,请大家看场电影等。

第三,作为一名临床经验丰富的精神心理科医生,孙主任接触过很多类似的未成年心理咨询案例,对于孩子的心理恢复颇有信心。他为李翔制订了系统的心理治疗方案,让李静夫妇定期带孩子前来进行心理疏导。孙主任叮嘱李静,平时孩子有什么症状,及时和他沟通,他会提出建议和解决方案。

从医院回到家里,李静夫妇和儿子进行了交流。首先,李静为自己平时对儿子施加的压力进行道歉,并收回非让儿子报考北京八中的话,至于报考哪所学校,一切视他的学习情况而定。为了给儿子减压,李静动情地对儿子说:“你学习上的努力爸妈都看在眼里,今后我们看重的是过程,而不是结果。只要你为理想和目标付出了行动,什么结果我们都可以接受。”听着听着,李翔眼里亮亮的。

第二天早上,李翔背上书包出门的时候,李静上前拥抱了儿子,并鼓励他:“儿子,放下包袱,轻松学习,老妈和你一起战斗!”此后,李静每天都要和儿子至少拥抱一次。

第5篇:儿童精神心理问题范文

【中图分类号】 R 179 R 395.6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8)01-0086-04

【关键词】 抑郁;危险行为;因素分析,统计学;儿童;青少年

抑郁(depression)是一种心境的低落状态,多伴有焦虑、躯体不适和睡眠障碍等。儿童青少年的抑郁与成人相比,出现时比较隐蔽,它的发生通常有一个缓慢的、长期的过程,使成人期患抑郁的风险增加2~4倍[1],而且青少年的抑郁症状有复发的风险。抑郁可影响到儿童青少年正常的生长和发育、学校的表现、与同龄人及家人的关系,甚至导致自杀[2-3],通常有多种不同的表现形式,如学习成绩的突然下降、过敏性体验的增加、朋友关系的恶化、社会交往或娱乐活动的减少、饮食的改变、睡眠障碍、经常疲劳、感到没有价值、无望感等。儿童青少年的抑郁也增加了物质滥用和自杀的风险[4-5]。

1 儿童青少年抑郁的流行特征

1.1 流行率 国内外文献报道的儿童青少年抑郁流行率调查结果存在很大差异。美国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大约有15%的儿童青少年有抑郁症状,受重性抑郁影响的儿童青少年占3%~5%[6];澳大利亚每年约有3%的6~17岁儿童青少年受到抑郁的影响[7];意大利有5%~10%的儿童青少年有抑郁症状[8]。我国调查结果表明,中学生抑郁症状的检出率为42.3%,其中有抑郁症状的女生占45.1%,有抑郁症状的男生占39.5%;普通中学有抑郁症状学生占44.8%,重点中学有抑郁症状学生占40.4%,普通中学抑郁症状的学生显著多于重点中学的学生[9]。

国内外儿童青少年抑郁的流行率存在很大差异,可能是由于使用的诊断、测量工具不一致,评价标准不同以及文化背景的差异所造成。

1.2 年龄、性别差异 在儿童青少年中,抑郁的流行率有随年龄增长而增高的趋势[10]。在儿童期,男女患抑郁的情况大体相同,但到青春期时流行率明显增高,同时女孩患抑郁的频率高于男孩[5]。抑郁在女性青少年中流行更为普遍,性别差异出现的年龄是13岁;与男孩相比,女孩患抑郁的概率更高,症状也比男孩严重[11-12]。有研究表明,近20%的女生在青春期发育过程中有过明显的抑郁症状,随着时间的推移,虽然抑郁的症状有一些变化,但从青春期到成年早期较严重的抑郁有增加的趋势[13-14]。

1.3 种族差异 美国学者Saluja等[10]对9 863名11~15岁的学生调查的结果显示,18%的儿童青少年报告有抑郁症状,女生的报告率(25%)高于男生(10%),不同种群与文化背景的青少年抑郁的发生率不同,其中美国印第安裔、西班牙裔、白人、亚裔、非裔学生抑郁症状的发生率分别为29%,22%,18%,17%和15%。该研究同时强调,正确理解青少年抑郁的流行率在男女之间以及不同的种群、文化背景之间的差异,对于识别和治疗该人群的抑郁症状有很重要的意义。

2 抑郁与多种健康危害行为的统计学关联

抑郁通常与吸烟、饮酒、物质滥用、不安全、暴力等健康危害行为有统计学关联,影响正常的生活、工作,并削弱社会功能,甚至引起自杀意念和自杀行为[15-17]。陶芳标等[18]对合肥市城乡3 127名中学生进行调查,在控制了性别、父母文化程度等社会人口统计学变量后,结果发现抑郁症状是打架、自杀意念、每天吸烟、大量饮酒、节食、见过、上网时间过长等健康危害行为的危险因素。

2.1 抑郁与自杀 有资料显示,近几年儿童青少年抑郁症和自杀明显增多,自杀是青少年死亡的第3位原因,成为突出的心理问题[19]。

2004年3月,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向医生和病人发出通告,该通告是关于新近10种抗抑郁药物的使用增加了自杀的风险。FDA咨询委员会对所有儿科抗抑郁试验的资料进行重新估计和分析,通过meta分析发现,青少年使用新型抗抑郁药物治疗组自杀行为发生的风险明显高于对照组(使用安慰剂组)[20]。FDA的通告强调,抗抑郁药物在青少年和成年人中的使用加重了抑郁的症状或增加了自杀的风险。

Marquet等[21]在荷兰的研究也发现,1983-2003年的统计数据显示,自杀和自杀企图人数下降了50%,其中有60%曾尝试过或采取过自杀的人被诊断为患有抑郁症状。这些有抑郁症状的病人有91%通过医生进行了抗抑郁的药物治疗,通常情况下,采取过自杀行动比尝试过自杀的病人当中抑郁的流行率高出8%。另外,在自杀未遂与自杀死亡的病人当中抑郁的症状和表现大部分是相同的。

2.2 抑郁与物质滥用 物质滥用(substance abuse)是“精神活性物质滥用”的简称,该类物质易使人体产生依赖性与成瘾性,儿童青少年身心发育尚不成熟,往往出于好奇,容易滥用此类物质,从而导致对身心的危害。目前,儿童青少年容易滥用的物质有酒精、烟草、大麻以及等[22]。

2.2.1 抑郁与吸烟、饮酒 世界卫生组织指出:每个人的健康与寿命60%取决于行为与生活方式[23],儿童青少年的身心发育尚不成熟,容易沾染健康危害行为。一项对杭州市某中学的调查显示,中学生危害健康行为较为普遍,初一年级学生吸烟、饮酒率分别为9.7%,12.3%,高二年级学生吸烟、饮酒率分别为41.0%,62.9%,并指出开始吸烟与饮酒的年龄是相近的,且吸烟行为往往伴随饮酒的行为,同时该人群的抑郁、紧张、脾气暴躁等心理问题也较为突出[24]。

匈牙利学者Dudas等[25]对随机抽取的职业学校和高中学校学生215名进行调查显示,吸烟的学生比不吸烟的学生表现出更明显的抑郁、焦虑症状;规律吸烟的学生抑郁症状得分高于不吸烟的学生及偶尔吸烟的学生。另外发现,有抑郁、焦虑障碍的学生绝大多数都是吸烟者。该研究表明,抑郁及焦虑症状与青少年的吸烟之间存在很强的关联性,并强调有效地减少抑郁、焦虑症状的发生是预防青少年吸烟的重要措施。

酒精及含酒精的饮料在儿童青少年中的使用已成为一个普遍的社会现象。有研究表明,抑郁情绪可使儿童青少年酒精使用的风险增加,也为后来频繁饮酒的发生埋下隐患。另外,饮酒也与负性的情感有关,如愤怒、担忧等[26-27]。

O'Connor等[28]对42名4~5岁的儿童以及他们的母亲进行调查发现,儿童出生前母亲饮酒是导致儿童发生抑郁的重要危险因素,另外指出环境机制可能是这种关系的中介因素。也有研究发现,在1 a中的酒精依赖者患抑郁的概率增大,同时发现女性具有更大的危险性[29]。

2.2.2 抑郁与、违禁药品 何倩等[30]对武汉市的5 677名在校大学生进行尝试情况的调查结果显示,有113人曾经至少使用过1次,该类主要涉及大麻、冰毒、、鸦片、海洛因等,尝试率高达2.0%,男生和女生的尝试率分别为2.8%和1.0%。尝试的主要危险因素为经常吸烟、经常饮酒、有抑郁情绪、与同学人际关系不良等。

大麻使用的危害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特别是针对年轻人。大麻的使用也增加患其他紊乱状态的概率,如青少年的厌恶情绪和品行的问题,同时也导致了程度轻的精神障碍和抑郁的心境[31-33]。

英国学者Boys等[34]对13~15岁的2 624名青少年进行调查显示,有抑郁症状等情绪障碍以及有行为障碍的青少年使用上述物质的风险增高,并指出吸烟、饮酒和大麻使用之间是相互关联的,其中一种物质的频繁使用会增加其他2种物质使用的风险。

Degenhardt等[33]对关于大麻使用与抑郁之间关联性的一些研究进行了回顾,经分析发现,大量使用大麻与抑郁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性,当大麻的使用量减少或者经过统计学分析控制了一些潜在的混杂变量后,这种关联变弱,但仍发现大麻的使用与抑郁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性。

一项在荷兰[35]的研究指出,年轻人大麻的使用与违法和攻击行为有很强的关联性,同时也与心理健康方面的因素(抑郁、孤独等)有一定的关联性,但是当控制了性别、年龄后这种关联性变弱;当考虑更多其他混杂因素的影响时,该关联失去了意义。

(MDMA)作为一种新药出现在欧洲已有10多年的时间,最近关于使用MDMA的副作用已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一些研究指出,使用MDMA与情绪健康问题相关联,比如抑郁、焦虑等[36-37]。Huizink等[37]在荷兰对1 580名个体从儿童期到成人期进行前瞻性研究,跟踪时间为14 a。结果表明,在儿童期使用儿童行为量表(CBCL)诊断患有抑郁与焦虑症状的孩子与后来在青少年期间或成人早期使用MDMA存在明显的相关性,统计结果表明,该类人群使用MDMA的风险增高(OR=2.22,95%CI:1.20~4.11)。

2.3 抑郁与不安全 巴西学者Mitsuhiro等[38]使用复合性国际诊断交谈表(CIDI)和社会人口统计学、社会经济学问卷,对巴西圣保罗市某医院产科的1 000名怀孕的11~19岁的少女进行调查发现,贫穷的青少年占53.6%,无业者占90.4%,经济不能独立的占92.5%,辍学的占60.2%。在妊娠晚期使用的占6.0%(大麻为4.0%,可卡因为1.7%,2者都用为0.3%),其中至少出现一种精神障碍的占27.6%,发生频率最高的是抑郁障碍,占12.9%;其次是创伤后应激障碍(10.0%)和焦虑(5.6%)。该研究同时指出,家庭破裂、辍学、失业以及较低的职业训练水平是导致该人群发生此类事件的重要危险因素。因此,针对这种社会现象,需要制定一些预防性的政策或措施来减少此类危险行为的发生。

2.4 抑郁与暴力 暴力已成为一个影响公共健康的社会现象,印度学者对1 500名在校的青少年进行研究发现,暴力和恐吓事件在学校中是普遍存在的,并且有性别差异,男性是发生该类事件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同时指出该类人群有明显的社会心理失调和不良的学校表现[17]。

美国学者Glew等[39]对3 530名三~五年级的小学生进行校园恐吓情况的横断面调查显示,有22%的学生涉及恐吓事件(包括欺凌他人、受他人欺凌、两者兼有)。这些学生在学校与正常的学生相比,具有明显的不安全感,其中欺凌他人和受他人欺凌的学生比正常的学生表现出更多的忧虑、恐惧(OR=1.5,95%CI:1.2~1.9;OR=1.8,95%CI:1.2~2.8),同时他们的学业也很可能受到影响。

Saluja等[10]对美国的六、八、十年级的9 863名11~15岁的学生进行横断面调查,来确定与抑郁症状有关的危险行为和危险因素。结果发现,抑郁在青少年中普遍存在,那些经常涉及恐吓事件的学生(包括欺凌者和受他人欺凌)报告的抑郁症状是没有涉及此类事件人群的2倍;另外,有抑郁症状的青少年物质滥用的行为也较多。

Lehrer等[40]对来自美国的80所高中和50所初中的1 659名女生进行调查发现,基线调查有较高抑郁症状的青少年后来与同伴发生暴力的危险增加了1.86倍(95%CI:1.05~3.29)。该研究表明,女性青少年的抑郁症状增加了后来与同伴发生身体暴力的危险性,并强调预防、诊断和治疗该人群的抑郁症状有助于减少后来可能造成的损失。

3 青少年抑郁与健康危害行为之间因果关系探讨

从以上的研究中很难找到抑郁与健康危害行为之间直接的因果关系,笔者以吸烟行为为例,选取部分研究进行吸烟与抑郁之间因果关系的探讨。

3.1 青少年抑郁与健康危害行为的因果关系 许多研究已经表明,吸烟与抑郁之间有很强的联系。Duncan等[41]认为,有2种提议来解释这种联系;有学者认为是抑郁导致了吸烟,可能的原因是具有抑郁特质的个体借助于吸烟作为自我解脱的方式。

陶芳标等[42]于1998年和2003年分别对合肥市城乡6 所中学(初一至高三年级)的学生进行吸烟情况的调查监测,结果发现,2003 年中学生13 岁前吸烟、最近吸烟、规律吸烟和吸烟成瘾 (分别为8.8%,12.0%,5.6%和1.7%) 比1998 年的发生率(分别为3.1%,3.0%,1.7%和0.6%)明显增高,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并指出,曾经吸烟、13 岁前吸烟、最近吸烟、规律吸烟、未尝试戒烟和吸烟成瘾者抑郁、焦虑情绪症状检出率高,抑郁症状是规律吸烟 (OR=1.676,95%CI:1.122~2.503)和吸烟成瘾(OR=2.753,95%CI:1.438~5.271)的危险因素。

也有研究指出,对于多数的青少年来说,吸烟与抑郁的关联很大程度上是受无法观察到的环境和遗传因素的影响[41]。Goodman等[43]分别对8 704名和6 947名2组青少年(10多岁)吸烟状况与抑郁症状之间的关系进行为期1 a的跟踪调查,抑郁症状采用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CES-D)进行评分。第一组的样本要求青少年没有抑郁症状,用该样本来确定和分析吸烟对发生抑郁症状的影响,此时,吸烟状况为预测因素;第二组的样本要求青少年在调查的前1个月不吸烟,用该样本来分析严重的抑郁症状对后来发生大量吸烟行为的影响,此时,抑郁症状为预测因素。经过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当前吸烟是发生严重抑郁症状的一个很强的预测因素(OR=3.90,95%CI:1.85~8.20);抑郁症状使大量吸烟的危险增加了3倍,但当控制了其他因素的影响后,经多元回归分析发现,基线调查的抑郁症状不是大量吸烟的预测因素。因此,该研究指出,青少年抑郁很可能不是导致大量吸烟的先决条件;相反,当前的吸烟行为是发生抑郁症状的一个很强的决定因素。

3.2 抑郁与健康危害行为共存 儿童青少年的抑郁往往伴有其他情绪障碍及品行障碍的发生,抑郁的女生通常有焦虑、物质滥用、进食障碍和品行障碍等[44]。男孩或女孩的品行障碍在他们出现抑郁症状时加重,事实上青少年行为出现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精神心理问题[45]。

Measelle等[46]对13~18岁的女性青少年的抑郁、进食障碍、行为、物质滥用4者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研究发现,抑郁、进食障碍、物质滥用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行为则是降低的。并且指出:每一个症状区域的增大,都与其他症状区域的增加有关,起初的抑郁和行为预示着将来进食障碍和物质滥用发生的可能性增大,先前的进食障碍预示了后来物质滥用问题的增加。因此,某一个症状的出现都有可能增加其他症状出现的风险,表明它们在发展的过程中发生共变,彼此相互联系又互相影响。

4 小结

抑郁在儿童青少年中是一个普遍存在的情绪问题。在儿童期男女的发生情况基本相同,但青春期女生的发生率高于男生,同时症状也比男生重一些。此外,儿童青少年的抑郁出现时不明显,而且也具有复发的风险。抑郁给儿童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会造成很大的危害,可以导致情感障碍、躯体化症状以及沾染各种健康危害行为等。因此,及早发现和处理儿童青少年的抑郁症状并及时纠正、制止各种不良的健康危害行为,对于该人群的健康成长大有裨益,这也是儿少卫生工作关注的重点领域。

目前的诸多研究采用的都是横断面的调查分析方法,尚不能很好地判别抑郁与健康危害行为之间的因果关系。因此,其因果关系需要采用定群设计的队列研究进行进一步的探寻。开展以心理健康促进为核心的预防和缓解青少年抑郁症状的心理卫生活动,也可能减少青少年健康危害行为的发生。

5 参考文献

[1] PINE DS, COHEN E, COHEN P, et al. Adolescent depressive symptoms as predictors ofdepression:Moodiness or mood disorder? Am J Psychiatry,1999,156(1):133-135.

[2] KANN L, KINCHEN SA, WILLIAMS BI, et al. Youth Risk Behavior Surveillance-United States, 1999:State and local YRBSS Coordinators.J Sch Health,2000,70(7):271-285.

[3] BRENT DA. Assessment and treatment of the youthful suicidal patient. Ann N Y Acad Sci,2001, 932:106-128.

[4] CHEUNG AH, EMSLIE GL, MAYES TL. The use of antidepressants to treat depression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CMAJ,2006, 174(2):193-200.

[5] HAZELL P. Depression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Evid Based Ment Health,2003, 6(4):103-104.

[6] BHATIA SK, BHATIA SC. Childhood and Adolescent Depression. Am Fam Physician,2007, 75(1):73-80.

[7] SAWYER MG, AMEY FM,BAGHURST PA, et al. The mental health of young people in Australia:Key findings from the child and adolescent component of the national survey of mental health and well-being. Aust N Z J Psychiatry,2001, 35(6):806-814.

[8] POLI P, SBRANA B, MARCHESCHI M, et al. Self-reported depressive symptoms in a school sample of Italia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Child Psychiatry Hum Dev,2003,33(3):209-226.

[9] 冯正直, 张大均. 中学生抑郁症状流行病学特征. 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5, 14(2):103-105.

[10]SALUJA G, IACHAN R, SCHEIDT PC, et al. Prevalence and risk factors for depressive symptoms among young adolescents. Arch Pediatr Adolesc Med,2004, 158(8):760-765.

[11]REINHERZ HZ, PARADIS AD, GIACONIA RM, et al. Childhood and adolescent predictors of major depression in the transition to adulthood. Am J Psychiatry,2003,160(12):2 141-2 217.

[12]CANALS J, DOMENECH LE, FERNANDEZ BJ, et al. Predictors of depression at eighteen:A 7-year follow-up study in a Spanish nonclinical population. Eur Child Adolesc Psychiatry,2002,11(5):226-233.

[13]GARBER J, KEILEY MK, MARTIN C. Developmental trajectories of adolescents' depressive symptoms:Predictors of change. J Consult Clin Psychol,2002,70(1):79-95.

[14]LEWINSOHN PM, PETTIT JW, JOINER TE JR, et al. The symptomatic expression of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in adolescents and young adults. J Abnorm Psychol,2003,112(2):244-252.

[15]WELLER EB, WELLER RA. Depression in adolescents growing pains or true morbidity? J Affect Disord,2000,61(Suppl 1):9-13.

[16]GLIED S, PINE DS. Consequences and correlates of adolescent depression. Arch Pediatr Adolesc Med,2002,156(10):1 009-1 014.

[17]MUNNI R, MALHI P. Adolescent violence exposure, gender issues and impact. Indian Pediatr,2006,43(7):607-612.

[18]陶芳标,张金霞,毛琛,等. 抑郁、焦虑症状与中学生多种危害健康行为.中国学校卫生,2004,25(2):131-133.

[19]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The World Health Report 2001: New Understanding, New Hope. Geneva, WHO,2001.

[20]SIMON GE, SAVARINO J, OPERSKALSKI B, et al. Suicide risk during antidepressant treatment. Am J Psychiatry,2006,163(1):41-47.

[21]MARQUET RL, BARTELDS AI, KERKHOF AJ, et al. The epidemiology of suicide and attempted suicide in Dutch General Practice 1983-2003. BMC Fam Pract,2005,6:45.

[22]肖水源. 青少年物质滥用的预防.中国学校卫生,2005,26(8):666-669.

[23]WHO. The WHO cross-national study of health behavior in school-aged children from 35 countries: Findings from 2001-2002. J Sch Health,2004,74(6):204-206.

[24]姜彩霞, 裘欣, 杨海飞, 等. 杭州市城区中学生健康危险行为调查.中国学校卫生,2006,27(12):1 037-1 038.

[25]DUDAS RB, HANS K, BARABAS K. Anxiety, depression and smoking in schoolchildren:Implications for smoking prevention. J R Soc Health,2005,125(2):87-92.

[26]KAPLOW JB, CURRAN PJ, ANGOLD A, et al. The prospective relation between dimensions of anxiety and the initiation of adolescent alcohol use.J Clin Child Psychol,2001,30(3):316-326.

[27]PARDINI D, LOCHMAN J, WELLS K. Negative emotions and alcohol use initiation in high-risk boys:The moderating effect of good inhibitory control. J Abnorm Child Psychol,2004,32(5):505-518.

[28]O'CONNOR MJ, PALEY B. The relationship of prenatal alcohol exposure and the postnatal environment to child depressive symptoms. J Pediatr Psychol,2006,31(1):50-64.

[29]GILMAN SE, ABRAHAM HD. A longitudinal study of the order of onset of alcohol dependence and major depression. Drug Alcohol Depend,2001,63(3):277-286.

[30]何倩, 王增珍. 武汉市大学生尝试情况及其相关因素研究.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7,28(1):28-31.

[31]FERGUSSON DM, HORWOOD LJ, SWAIN-CAMPBELL N. Cannabis use and psychosocial adjustment in adolescence and young adulthood. Addiction,2002,97(9):1 123-1 135.

[32]ARSENEAULT L, CANNON M, POULTON R, et al. Cannabis use in adolescence and risk forpsychosis: longitudinal prospective study. BMJ,2002, 325(7374):1 212-1 213.

[33]DEGENHARDT L, HALL W, LYNSKEY M. Exploring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cannabis use and depression. Addiction,2003,98(11):1 493-1 504.

[34]BOYS A, FARRELL M, TAYLOR C, et al. Psychiatric morbidity and substance use in young people aged 13-15 years:Results from the Child and Adolescent Survey of Mental Health. Br J Psychiatry,2003,182: 509-517.

[35]MONSHOUWER K, VAN DORSSELAER S, VERDURMEN J,et al. Cannabis use and mental health in secondary school children:Findings from a Dutch survey. Br J Psychiatry,2006,188:148-153.

[36]PARROTT AC, BUCHANAN T, SCHOLEY AB, et al. Ecstasy/MDMA attributed problems reported by novice, moderate and heavy recreational users. Hum Psychopharmacol,2002,17(6):309-312.

[37]HUIZINK AC, FERDINAND RF, VAN DER ENDE J, et al. Symptoms of anxiety and depression in childhood and use of MDMA:Prospective, population based study. BMJ,2006,332(7 545):825-828.

[38]MITSUHIRO SS, CHALEM E, BARROS MM, et al. Teenage pregnancy:Use of drugs in the third trimester and prevalence of psychiatric disorders. Rev Bras Psiquiatr,2006,28(2):122-125.

[39]GLEW GM, FAN MY, KATON W, et al. Bullying, psychosocial adjustment, and academic performance in elementary school. Arch Pediatr Adolesc Med,2005,159(11):1 026-1 031.

[40]LEHRER JA, BUKA S, GORTMAKER S, et al. Depressive symptomatology as a predictor of exposure to intimate partner violence among US female adolescents and young adults. Arch Pediatr Adolesc Med,2006,160(3):270-276.

[41]DUNCAN B, REES DI. Effect of smoking on depressive symptomatology:A reexamination of data from the National Longitudinal Study of Adolescent Health. Am J Epidemiol,2005,162(5):461-470.

[42]陶芳标,黄锟,高茗,等.合肥地区中学生吸烟行为与主观生活质量评价.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6,27(2):132-136.

[43]GOODMAN E, CAPITMAN J. Depressive symptoms and cigarette smoking among teens. Pediatrics,2000,106(4):748-755.

[44]AVENEVOLI S, STOLAR M, LI J, et al. Comorbidity of depression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Models and evidence from a prospective high-risk family study. Biol Psychiatry,2001,49(12):1 071-1 081.

[45]BEYERS JM, LOEBER R. Untangling developmental relations between depressed mood and delinquency inmale adolescents. J Abnorm Child Psychol,2003,31(3):247-266.

第6篇:儿童精神心理问题范文

【摘要】目的 总结橄榄脑桥小脑萎缩的临床表现,给予相关护理措施,改善患者预后?方法 观察20例橄榄脑桥小脑萎缩患者的临床表现?结果 橄榄脑桥小脑萎缩患者临床以小脑性共济失调?言语不清?饮水呛咳?排尿功能障碍?帕金森症状等最常见,给予相关措施?结论 20例橄榄脑桥小脑萎缩患者经过治疗及精心护理,痊愈出院,并能在出院后家中高质量生活?

【关键词】橄榄脑桥小脑萎缩;小脑性共济失调;言语不清;护理

橄榄脑桥小脑萎缩是一种不明原因的进行性神经变性疾病?它可以影响小脑?基底节?锥体系?中枢自主神经功能以及脊髓运动神经元?(临床表现为)出现不同程度的小脑症状?帕金森症?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和锥体系症状?本病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且后期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对橄榄脑桥小脑萎缩度护理报道少见,为探讨此病的护理措施,本科对2012年4月至2013年4月20例橄榄脑桥小脑萎缩患者的临床表现进行了观察,总结了护理对策,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例橄榄脑桥小脑萎缩患者均符合Gilman多系统萎缩诊断标准[1],四组临床特征:1 自主神经功能障碍或排尿功能障碍;2 帕金森样症状;3 小脑性共济失调;4 锥体系功能障碍?可能的多系统萎缩,其中一组临床特征加上另外两个分属不同系统的体征;很可能多系统萎缩,每组临床特征加上对多巴胺反应差的帕金森样症状或小脑性共济失调,确诊多系统萎缩需经神经病理学证实?其中男15例,女5例;年龄37-73岁,平均(57.0±7.5)岁;发病年龄31-66岁,平均(54.4±7.5)岁?其中4例直系亲属中又类似病史?

1.2 临床表现 所以患者均有小脑性共济失调症状,6例有双下肢易疲劳感,5例有眼球震颤;16例出现帕金森症状,主要表现为行动迟缓和肌张力增高,有两例表现为震颤;17例有言语不清,11例有饮水呛咳;12例有头晕,12例有小便障碍,主要表现为小便失禁,也有表现为尿频尿急的?18例有腱反射活跃,15例有肌张力增高,10例有病理征阳性,1例有强哭?

1.3 治疗

主要是对症治疗,运动障碍可给予左旋多巴,但疗效有限,同时也可予单胺氧化酶抑制剂或多巴胺受体激动剂治疗?服用外周α-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米多君?氟氢可的松可及多饮水,穿紧身衫和弹力袜,增加钠盐的摄入?

1.4 结果

16例出现帕金森症状,12例有头晕,其中1例发生跌倒,以致卧床不起,经过护理,患者能病房内活动;11例有饮水呛咳患者中有1例发生肺部感染,经过治疗护理,好转出院;12例有小便障碍,2例留置尿管,经过护理,无尿路感染,并有1例拔除尿管;20例患者中有2例年纪较轻,小于40岁患者有严重心理问题,经过护理,患者能积极态度对待疾病,乐观态度对待生活.

2 护理

2. l 心理护理 由于该病进行性发展,行走不稳?行动迟缓?不自主运动?饮水呛咳?言语不清?患者常常生活不能自理,再加上年龄轻,因此心理压力大,患者容易出现表情淡漠?情绪低落,焦虑?抑郁情绪?自私等人格改变,故应特别注意其心理方面的改变并防止自杀倾向[2]?医护人员应加强精神心理治疗和护理,使患者能积极的配合[3]?同时主动与患者进行有效的护患沟通,了解患者的心理及生理需求,尽可能满足患者的各项需求?对患者的心理变化,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关心.表示出对她们的同情,及时向患者及家属讲解疾病的相关知识,积极凋动患者有效的社会支持系统,向家属说明支持和鼓励对患者所起的积极作崩?

2.2 提高生存质量 通过主动与患者交谈,耐心倾听患者诉说,并适时的点头?微笑?轻声应答等,以表示对患者尊重?同情和鼓励,让患者把引起焦虑的原因表达出来,减轻心理压力,达到精神解脱[4]?同时认真指导家属对患者多一些体贴与关心,尽量满足患者的需要,使家属变成护理患者的支持因素,以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2.3 头晕?直立性低血压的护理 患者改变,尤其是从卧位突然站立时,易因大脑供血量减少发生晕厥 ?卧位时应采取头和躯干比下肢高15°~20°姿势,目的是促进肾素释放和刺激自主神经”.因此,要告知患者及家属改变时,动作尽可能缓慢,先在床上活动肢体后再慢慢站立,身边应有亲届陪伴,并且告知穿紧衫和弹力袜.也可以防治直立性低血压?

2.4 饮食护理 患者进食困难,肌张力高,能量消耗大,营养低于机体需要量,因此,在饮食上给了高蛋白,高热量,低脂,高纤维素.高维生素的食物,并增加钠盐的摄人和富含酪胺饮食如奶酪?酸牛奶?酵母?豆类?泡菜等.

2.5 用药护理及注意事项 针对多系统萎缩疾病常用的药物有小剂量左旋多巴?米多君?金刚烷胺.神经节苷脂.氢化可的松等.激素治疗时需注意防止钠潴留和水肿,使用米多君时要观察患有无皮疹?寒颤,心律是否规则,如心率每分钟少于60次,应及时报告医生,服用金刚烷胺超过3个月需监测肝肾功能.服用左旋多巴时注意直立性低血压,因其本身也可导致直立性低血压,用药过程中严密观察药物的疗效及副作用,并做好相关记录,告知患者及家属药物的作用及副作用,需要注意的相关事项,均要交代清楚,如出现不良反应及时告知医护人员?及时对症处理?

2.6 排尿障碍护理 每天评估患者排尿情况,尿失禁时注意保持皮肤清洁.及时更换衣裤,注意保护患者的隐私.尿潴留时应用物理方法促进排尿,如听流水声?热毛巾湿敷下腹部等,必要时借助B超进行残余尿量测定.有报道称尿潴留与多系统萎缩患者生命威胁的呼吸障碍有密切关联[5],也可以根据病情需要进行留置导尿.导尿严格按照无菌操作进行,注意每日会阴护理两次,防止尿路感染发生?

2.7 语言功能障碍的护理 该患者主要是构音不全,语速缓慢,欠流利.针对此特点.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语言功能的训练:首先开始发单音如“啊”音.也可以发数字音.然后再进行单个词,逐渐过渡到短语,文章,这样有顺序逐步进行,资料可以用儿童读物.训练过程中借助镜子的视觉反馈作用让患者了解自身发音时的舌位及口腔运动情况[6]?

2.8 饮水呛咳,吞咽困难的护理 患者出现饮水呛咳?吞咽困难主要是由于本病累及双侧皮质脑干束出现假性延髓性表现?积极预防饮水呛咳和吞咽困难导致的误吸[7],预防肺部感染,因此,要进行隔日饮水试验.方法:让病人取坐位.用30ml的温开水让病人在5妙钟内饮完,然后评估患者饮水呛咳的程度,针对性地进行吞咽功能的训练?也可以用针灸方法刺激局部瘫痪的吞咽肌恢复吞咽功能.

2.9 生活护理 为患者提供一个清洁?舒适?安静的休养环境?

2.10 出院指导 嘱患者保持精神愉快,保持良好生活习惯,不得单独外出,注意安全?根据天气变化要随时增减衣服,预防感冒及肺炎,禁止服用镇静剂,避免一切导致疾病症状加重的诱因?嘱家属对待患者因耐心细致并遵医嘱带管道?及药物?

3 体会

本病预后较差,其平均病程不高于9年?最近有研究表明,低发病年龄?糖尿病?吞咽困难及Hoehn and Yahr 5级可能提示其预后更差?橄榄脑桥小脑萎缩至今尚无有效治疗方法,主要是对症治疗,加强护理?在病程中因行走不稳?头晕?眼球震颤等, 易发生跌倒, 使头部和四肢发生多处外伤或骨折; 病程进展过程中出现帕金森综合征, 可导致肢体活动受限, 日常生活不能自理; 因饮水呛咳和吞咽困难发生误吸和吸人性肺炎; 因言语不清?书写功能障碍致使语言沟通障碍; 因出现排尿障碍?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导致生活质量下降?疾病晚期患者始终意识清楚?无认知功能障碍, 出现焦虑?抑郁?自尊低下;本病护理要点主要是用药护理?对症护理与功能锻炼, 因患者意识清楚, 注意安抚患者和家属的心理情绪, 用人性关怀的理念进行全程护理?

参考文献

[1] Gilman S,Low PA,Quinn N,et al.Consensus statement on the diagnosis of multiple system atrophy.J Neurol Sci,1999,163:94-98.

[2] 朱克 神经病学一自主神经系统疾病(M) 北京:人民军区出版社?2001.82-89

[3] 戴妙霞.多系统萎缩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的护理对策(J).护士进修杂志,2007,22(20):1297-1298

[4] 任巧玲.脑血管病患者抑郁特点分析及护理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2000?35(10):627

[5] 戚晓昆:朱克 多系统萎缩的诊断与治疗进展【期刊论文】-中华神经科杂志 2002(02)

第7篇:儿童精神心理问题范文

一、中国民族心理学研究现状

后,尤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民族学界在民族心理学的研究内容方面,逐渐摆脱了前苏联有关民族心理学研究的影响,将民族共同心理素质作为民族心理学的一个层次进行研究,同时构建中国民族心理学的研究方向、原则、内容,逐渐将中国民族心理学纳入心理学的范畴。具体来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民族共同心理素质”这一概念受到了普遍关注。建国以来,民族学界受前苏联民族学研究的影响,把主要目标投向民族共同心理素质的研究。斯大林在《和民族问题》一文中指出:“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在这个定义中,民族共同心理素质作为民族四个特征之一,受到了异乎寻常的关注,许多学者著书立学,(注:参见熊锡元:《略论民族共同心理素质》,《民族研究》1983年第4期;吴团英:《试论民族共同心理素质及其发展变化的特点》,《内蒙古社会科学》1988年第1期;吴团英:《民族心理素质是民族最具普遍性的特征》,《求是学刊》1982年第2期;顾学津:《民族共同心理素质在民族识别中的作用》,《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84年第1期;徐杰舜:《也谈民族共同文化心理素质》,《民族研究》1990年第3期;贺国安:《刘克甫谈共同心理素质与民族自我意识》,《民族研究》1989年第4期;修世华:《关于“共同心理素质”的思考》,《中央民族大学学报》1995年第1期。)对民族共同心理素质的内涵、外延进行了概括。其中以熊锡元和吴团英对民族共同心理素质进行的概括最具代表性。熊锡元认为:“民族共同心理素质是一个民族的社会经济、历史传统、生活方式以及地理环境的特点在该民族精神面貌上的反映。其特征为通过本民族的语言、文学艺术、社会风尚、生活风俗、宗教信仰以及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对乡土的眷恋,表现出自己的爱好、兴趣、能力、气质、性格、情操和民族自豪感。”吴团英认为:“民族共同心理素质就是民族的共同心理特点,它由民族情感、意志、性格、气质及民族自我意识等诸种要素构成。”(注:吴团英:《试论民族共同心理素质及其发展变化的特点》,《内蒙古社会科学》1988年第1期。)在对民族共同心理素质的特点理解方面,学者们大多认为民族共同心理素质具有稳定性、持久性和渐变性;但在对民族共同心理素质的名称方面,分歧很大。民族性格、民族情感、民族精神、民族意识以及民族自我意识均成为民族共同心理素质的代名词。甚至《中国大百科全书·民族卷》在对民族性格、民族意识、民族感情等词条的解释中,均写着参见民族共同心理素质。

第二,民族心理研究方兴未艾。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发展,一些学者逐渐注意到对民族心理的研究受到了斯大林关于民族定义四个特征之一的民族共同心理素质的限制,于是开始将民族共同心理素质纳入心理学分支民族心理学的研究范畴。20世纪90年代以后,一些作者从不同角度对民族心理作了研究。(注:参见周星:《民族心理论》,《宁夏社会科学》1992年第1期;童列春:《中国民族心理形成的四个历史时期》,《理论月刊》1991年第4期;李尚凯:《民族心理研究概论》,《新疆社会科学研究》1990年第3期;熊锡元:《民族心理与民族意识理论问题补遗》,《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93年第6期;戴庆渲:《民族心理及其结构层次刍议》,《学术论坛》1990年第2期。)戴桂斌认为民族心理由民族心理素质(包括民族的性格与能力)和民族心态(如民族朴素的社会信念、价值观念及民族情趣等)两个部分组成。(注:参见戴桂斌:《略论民族心理》,《青海社会科学》1988年第1期。)秦殿才认为民族心理分为民族的心理素质、价值体系、思维方式三个要素。(注:参见秦殿才:《改革开放与民族心理结构的调整》,《内蒙古社会科学》1988年第1期。)荣·苏赫认为,民族心理划分为四个层次八个要素:(1)民族群体价值观念及其指导下的民族群体规范,包括价值观念和规范意识以及同时产生的民族情感、民族意志三个因素;(2)民族个性心理特征,即民族气质、民族能力(后天的熟练技能)、民族性格;(3)民族思维方式;(4)民族自我意识。(注:参见荣·苏赫:《简论民族心理和阶级心理的辩证关系》,《内蒙古社会科学》1988年第1期。)戴庆渲认为民族心理结构应该由四个层次八个要素组成:第一层次,民族自识性及同时产生的民族情感、民族意志;第二层次,民族思维方式;第三层次,民族个性心理特征,包括民族性格、民族能力、民族气质三个要素;第四层次,在价值观念指导下包括价值观在内的民族群体规范意识,如民族朴素的社会信念、道德观念、民族审美情趣等。(注:参见戴庆渲:《民族心理及其结构层次刍议》,《学术论坛》1990年第2期。)李尚凯认为:民族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民族心理,它是各民族在一系列共同历史条件影响下形成的共同性格、情感、爱好、习俗、成见、信念、心理状态等等精神素质的总和。民族心理的内部结构是多侧面、多层次的。可将民族心理分为民族心理素质、民族心理状态和民族自我意识三大组成部分。民族心理素质是该民族在人类种系发展过程中所达到的心理水平,是民族心理中较为稳定的部分,包括民族认知特点、民族思维方式、民族气质、民族性格、民族能力等等;民族心理状态是该民族对社会面貌、社会变化的反映程度,是民族心理中较为不稳定的部分,包括民族朴素的社会信念、价值观念、民族情绪和情感、民族兴趣和爱好等等;民族自我意识是对本民族所处社会地位、所具身心特点的自我认识和评价以及对本民族利益的理解和维护,表现着认识自己和对待自己的统一,包括民族认同感、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民族气节、民族中心主义等等。民族心理是民族心理素质、民族心理状态和民族自我意识的统一整体,其中以民族心理素质为基础。(注:参见李尚凯:《论民族心理之研究》,《新疆师范大学学报》1991年第1期。)韩忠太认为,民族共同心理素质与民族心理是两个本质不同的概念。在内涵和外延方面:民族心理的内涵是一个民族的成员以先天的神经系统为基础,在后天的环境作用、教育影响、文化熏陶下,通过自己的主观努力,逐步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各种心理现象的总和;而民族共同心理素质除了具有民族心理内涵的一般属性外,还具有“共同”和“素质”两个根本属性。从外延看,民族心理可以包含一个民族成员发生的各种心理现象,民族共同心理素质的外延只能包含一个民族全体成员普遍具有的共同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在学科归属方面:民族共同心理素质归属于民族理论学,民族心理则归属于心理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民族心理学的范畴。在研究课题方面:民族共同心理素质是民族学研究工作者的理论问题之一,他们的研究具有宏观性;民族心理研究者则通常以心理现象为单位,具有微观性。在研究方法方面:民族共同心理素质作为民族理论研究的一部分,没有专门的研究方法;民族心理的研究方法则是运用心理学方法,如观察法、访谈法、问卷法、测验法、实验法、跨文化分析法等。在研究目的方面:民族理论工作者研究民族共同心理素质,是为了解释斯大林有关民族定义四特征之一的民族共同心理素质;而民族心理研究者一开始就把自己的研究目的与整个心理学的研究目的联系起来,即研究民族心理的发生、发展、变化的规律。因此,民族共同心理素质和民族心理是分属两个不同学科的概念。(注:参见韩忠太:《论民族共同心理素质与民族心理的区别》,《云南社会科学》1999年第5期。)从以上作者对民族心理的理解来看,分歧很大,有些作者将民族共同心理素质归纳为民族心理的一个层面,有的作者则认为两个概念在含义上大相径庭。另外,作者们对民族心理包含的内容持不同意见。

第三,个体民族心理研究逐渐兴起。如熊锡元对回族、傣族、汉族的共同心理素质进行研究,(注:参见熊锡元:《试论回回民族共同心理素质》,《思想战线》1986年第6期;熊锡元:《傣族共同心理素质探微》,《思想战线》1990年第4期;熊锡元:《汉民族共同心理素质》,《民族特征论集》,广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其中在分析回族共同心理素质时,他认为由于回族的其他三个民族特征并不明显,故共同心理素质在其形成过程中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并从强烈的民族意识、开拓与进取精神、心理状态和宗教信仰与风俗习惯的交织、保族与卫国——在逆境中求生存等四个方面来分析回族的优秀心理素质,同时也指出回族应该防止和克服民族狭隘性、排它性等有害的心理素质。”(注:徐黎丽:《试论我国民族心理研究》,《兰州大学学报》1995年第4期。)荣丽贞则以蒙古人特有的祭神为例,认为祭祀风俗属于民族文化的一部分,故祭祀风俗与民族心理的关系也是民族文化与民族心理的关系。(注:参见荣丽贞:《蒙古族祭祀风俗与民族心理浅述》,《内蒙古社会科学》1987年第6期。)苏世同认为苗族主体心理深受以农耕为基础的苗族文化的影响,表现出许多优良的心理素质,也保留了一些不良的心理素质,这在文化风俗上有所反映。(注:参见苏世同:《论苗文化与苗族主体心理结构》,《吉首大学学报》1991年第4期。)伊力合木·克力木则认为敢于冒险、敢于出家门、不怕吃苦、具有流通观念和坚韧不拔的性格、不轻商等是维吾尔人经商心理的特征,而造成这种特征的历史根源为城市生活方式、地理环境及宗教。(注:参见伊力合木·克力木:《维吾尔族的经商心理及其历史根源》,《社会学研究》1989年第4期。)还有其他一些学者也对一些民族的心理素质进行了研究。如周兴茂论述了苗族的共同心理素质,(注:参见周兴茂:《论苗族的共同心理素质》,《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00年第3期。)那顺呼吁重视对蒙古族心理的研究,(注:参见那顺:《重视对蒙古族心理的研究》,《昭乌达蒙族师专学报》2000年第1期。)闫丽娟、钟福国论述了裕固族心理素质,(注:参见闫丽娟、钟福国:《裕固族心理素质透视》,《西北史地》1998年第1期。)南文渊则综述了几个世纪以来对回族民族心理的研究概况,(注:参见南文渊:《几个世纪以来对回族民族心理的评说综述》,《青海民族研究》1997第3期。)石国义论述了水族传统文化心理,(注:参见石国义:《水族传统文化心理思辨》,《贵州民族研究》1998年第1期。)崔英锦论证了朝鲜族文化心理特点,(注:参见崔英锦:《略论朝鲜族文化心理特点》,《黑龙江民族丛刊》1996年第4期。)马丽华论述了云南通海蒙古族生存发展的心理素质,(注:参见马丽华:《云南通海蒙古族生存发展的心理素质》,《云南民族学院学报》1993年第1期。)云公保太探讨了欧拉藏族尚武心理,(注:参见云公保太:《欧拉藏族尚武心理初探》,《青海民族研究》1993年第2期。)银军和杨顺清论述侗族民族心理素质,(注:参见银军:《试论侗族共同心理素质》,《贵州民族研究》1992年第1期;杨顺清:《侗族共同心理素质初探》,《贵州民族学院学报》1992年第2期。)施建业论述了中华民族的审美心理,(注:参见施建业:《论中华民族的审美心理》,《北京社会科学》1994年第4期。)戴小明则对如何改善民族心理素质进行了对策性研究。(注:参见戴小明:《关于改善民族心理素质的思考》,《新疆社会科学》1989年第4期。)以上文章均从民族发展和繁荣的角度探讨某一特定民族心理对民族本身发展的影响,旨在帮助少数民族建立健康的心理特点,消除与民族发展有害的心理特点。但由于受民族学界有关民族共同心理素质讨论的影响,许多作者对民族心理及民族共同心理素质的概念理解不同,因此在研究个体民族心理时总是冠以某某民族共同心理素质。其实,从研究的特定民族心理的内容来看,均属于民族心理特点的范畴。

第四,与民族心理相关的问题也成为一些学者的研究课题。如钟元俊对民族传统文化心理与民族教育的关系进行了论证;(注:参见钟元俊:《试论民族传统文化心理与民族教育》,《社会科学战线》1989年第2期。)郭建荣、郭广瑛探讨了我国民族的心理和传统对科技文化发展的影响;(注:参见郭建荣、郭广瑛:《论我国民族的心理和传统对科技文化发展影响》,《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87年第4期。)张践认为改造经济心理是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重要环节;(注:参见张践:《改造经济心理是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重要环节》,《民族研究》1985年第4期。)郭大烈论述了社会化的商品经济与民族心理的社会化的关系;(注:参见郭大烈:《社会化的商品经济与民族心理的社会化》,《民族研究》1987年第3期。)秦殿才认为民族地区要改革开放,必须对民族心理结构方面的不良因素进行调整;(注:参见秦殿才:《改革开放与民族心理结构的调整》,《内蒙古社会科学》1988年第1期。)荣·苏赫则认为民族关系和阶级关系的相互作用,经过民族和阶级交织在一起的微观环境中介,经过民族心理构成因素和阶级心理构成因素叠加渗透在一起的个人心理素质和自我观念的中介,必然形成阶级心理对民族心理的决定性制约和民族心理对阶级心理的反作用,必然表现在既属于民族又属于阶级的主体行为中;(注:参见荣·苏赫:《简论民族心理和阶级心理的辩证关系》,《内蒙古社会科学》1988年第1期。)李景春讨论了民族心理素质与国民素质教育的关系;(注:参见李景春:《论民族心理素质与国民素质教育》,《沈阳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第3期。)李尚武则比较了中西两大民族精神心理结构的异同点;(注:参见李尚武:《中西两大民族精神心理结构比较》,《中国国情国力》2000年第4期。)卜鼎焕论述了民族心理素质与现代化的关系。(注:参见卜鼎焕:《民族心理素质与现代化》,《哲学动态》1994年第12期。)另外,还有学者对“拓展中华民族精神的中介环节,提高民族的心理素质,适应现代化的需要”进行了探讨。(注:参见施国光:《拓展中华民族精神的中介环节,提高民族的心理素质,适应现代化的需要》,《浙江社会科学》1992年第2期。)以上文章虽然重点不同,但讨论的均是与民族心理有关的问题,其最终目标还是希望通过学术探讨,改善不良的民族心理素质对社会发展的不利影响。

心理学界也从改革开放以来开始注意到不同民族的心理发展变化规律,但从20世纪80-90年表的有关论文来看,以研究个体民族心理和个体民族成员的心理为主。如汉族和裕固族儿童心理发展比较研究、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克木人和基诺族德育心理调查、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拉祜族和哈尼族的青少年品德形成的调查研究、北方少数民族罪犯心理初探等等。李尚凯将其总结为六类:各民族儿童认知发展的比较研究,各民族个性和品德形成发展的比较研究,民族社会心理行为的比较研究,民族心理卫生和精神病研究,民族心理基本理论研究,跨国的不同民族心理的比较研究。(注:李尚凯:《论民族心理之研究》,《新疆师范大学学报》1991年第1期。)由于李尚凯对20世纪以来的民族心理学研究已经进行了详细的概述,本文不再重复。

二、民族心理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民族心理学研究取得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但这并不是说我国在民族心理学研究方面无懈可击。笔者认为,民族心理学研究在定位、概念、内容和方法等方面仍然存在着缺陷。

第一,在学科定位方面,目前民族心理学的定位不正确,即民族心理学应该属于哪个学科没有解决。多少年来,心理学研究者总认为民族心理学虽然是以民族为研究对象,但它在心理学方面的内容便决定了它属于心理学科范畴;民族学研究者则一直认为民族心理学虽然偏重心理学研究内容,但其研究对象又是以民族为基础,因此民族心理学应该属于民族学研究范畴。其实,这两种看法均存在缺陷。理由是,从心理学方面来说,心理学是一门独特的学科,但心理学的基础是个体心理学或普通心理学,在此基础上产生的许多心理学分支均属交叉性的学科,如政治心理学、伦理心理学、管理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均涉及到政治学、伦理学、管理学、社会学的内容。民族心理学虽然偏重对民族心理的研究,但它是以民族作为研究对象,因此民族心理学应该是一门集民族学和心理学为一身的交叉性的学科。再从民族学角度来说,民族学虽然是以民族作为研究对象,但它研究内容涉及民族历史、文化、政治、经济、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方面,它本身就是一门综合性、交叉性的学科。如果民族学研究民族心理,必须具备心理学和民族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因此,在民族学基础上产生的民族心理学无疑属于综合性和交叉性的学科,即民族心理学与民族学和心理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它同时又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它的任务就是研究民族心理发展的轨迹,总结民族心理发展规律。民族心理研究是民族心理学的根本使命。

第二,在概念方面,关于“民族心理”和“民族共同心理素质”的认识分歧很大。从20世纪80年代初到90年代有关民族心理和民族共同心理素质的辩论来看,有关民族心理和民族共同心理素质的概念多达数十种。这些概念均有一定的说服力,但无论从外延和内涵来看,均缺乏普遍意义上的规定性和概括性。首先在“民族心理”概念研究方面,有的学者将民族心理概括为四个层次和八个要素。这样虽然能够全面表达作者对民族心理这一概念的理解,但内涵过于膨胀,外延势必缩小,而且作为概念,在文字表述方面缺乏精炼性。有的学者则将民族共同心理素质包含在民族心理之中,但对民族心理的本质理解方面缺乏概括性和普遍性。笔者认为,民族心理属于民族心理学的研究范畴,因此必须采用普通心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和遵循普通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普通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它包括两个互相联系的方面,即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其中心理过程是一个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它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等三种过程。人们通过感觉、知觉、记忆、注意、想像和思维实现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过程;并在认识客观事物的同时,会对客观事物表示自己的态度,如满意、喜欢、爱慕、厌恶、憎恨、妒忌、惧怕、愤怒、悲伤等,这就是情感过程。由于人们在进行心理活动时经常会遇到环境的影响,而人不肯屈服于环境,就要立志,拟定计划和步骤,坚持不懈地执行,这就是意志过程。个性心理特征又称个性差异,它表现在能力、气质和性格等方面。能力包括人的智能、知识和技能等;气质则是高级神经活动在人的行动上的表现,是人的相当稳定的个性特点之一,如直爽、活泼、沉静、浮躁等;性格是人对别人和事物的态度和方式上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如刚直不阿与弄虚作假等。也就是说,人们的心理现象就是能力、气质、性格之间的差异性和认识、情感、意志之间统一性的结合。民族心理学作为普通心理学的分支,是研究民族心理现象的科学,它也包括民族心理过程和民族个性心理特征两个互相联系的方面。民族心理过程则是指特定民族认识、情感和意志过程,民族个性心理特征则是指特定民族能力、气质和性格上的差异。由于民族是由不同年龄、性别、经历的人结合起来的共同体,因此民族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上存在着差异。民族心理就是特定的民族认识、情感、意志等心理过程和能力、气质、性格等个性心理特征的结合体。(注:参见徐黎丽:《论“民族心理”与“民族共同心理素质”》,《广西民族研究》2002年第3期。)其次在“民族共同心理素质”概念研究方面,有的作者将其与民族心理概念等同使用,有的作者则认为民族共同心理素质就是民族自我意识或民族意识,还有一些作者认为民族共同心理素质就是指民族情感、民族精神、民族性格等等。笔者认为,在民族共同心理素质这一概念中,素质特指民族心理素质,即与民族心理有关的素质,而素质这一词汇在心理学上则指人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上的先天的特点,(注:参见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1096页。)由此可见,民族共同心理素质则是指特定民族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上的先天的共同特点。所谓神经系统,是由中枢神经系统、外周神经系统和自动神经系统组成。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两部分,脑有头盖骨保护,避免外界的损害;脊髓是脑的延长,深藏在脊髓骨的管内。神经由中枢系统分支遍布全身,对行为具有整体统一的效能。感觉神经趋向脊髓,而运动神经则远离脊髓,两者构成外周神经系统。外周神经系统则包括周身、躯干、内脏等器官的神经系统。(注:参见陈孝禅:《普通心理学》,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83页。)自动神经系统则专管营养生长过程,如胃的消化、血的循环、肺的呼吸之类,它的机能自动进行,不受意志的指使,故称自动神经系统,又称植物性神经系统。以上所说的神经系统,则是心理产生的条件,一般来说,神经系统越简单,则心理活动越简单;神经系统越复杂,心理活动则越复杂。另外,除了这些神经系统以外,感觉器官也是心理产生的条件,如身体外部的眼、耳、鼻、舌、皮肤,身体内部的动觉、静觉、触摸觉及机体觉(如消化器官的饱、饿、渴,呼吸器官的顺畅、喘逆等)。(注:参见陈孝禅:《普通心理学》,第115页。)有了以上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心理现象也能够表现出来。因此可以说,民族心理素质实际上是指民族心理产生的生理条件,即民族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上的先天的特点;民族共同心理素质则是指特定民族共同拥有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上的先天的特点。(注:参见徐黎丽:《论“民族心理”与“民族共同心理素质”》,《广西民族研究》2002年第3期。)由此可见,民族共同心理素质是民族心理产生的物质性条件,两者不能同等看待。

第三,在内容方面,民族学界重视民族心理的宏观研究,心理学界则重视民族心理的微观研究。多年来民族学研究者一直投身于民族共同心理素质的研究,近年许多学者开始将其纳入民族心理的研究范畴内,并且构建中国民族心理研究的理论框架,但民族共同心理素质仍是许多研究者热衷探讨的问题,即使在研究个体民族心理时,也要贯以“某某民族共同心理素质”的名称。关于此点,本文第一部分已有详细论述,这里不再重复。但由此可见,斯大林关于民族四特征之一的民族共同心理素质在民族学界仍有巨大的影响。心理学研究者在民族心理研究方面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绝大多数成果仍属于个体民族心理或个体民族成员的心理领域,如民族儿童心理特征研究、民族心理卫生和精神病研究、跨国的不同民族心理的比较研究。(注:参见李尚凯:《论民族心理之研究》,《新疆师范大学学报》1991年第1期。)有关民族心理基本理论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入。可以说,民族学界在民族心理研究方面,主要重视对民族心理理论的研究,而对一些个体民族心理的研究,也遵循民族心理理论的指导;心理学界在民族心理研究方面,主要重视对个体民族心理现象和个体民族成员心理现象的探讨。这种状况的存在,虽然表明我国民族心理研究在宏观和微观方面均取得一定成就,同时也说明民族学和心理学在民族心理研究内容方面存在着差异。如果双方不及时沟通,差异会逐渐扩大,宏观研究和微观研究得不到有机地结合,民族心理学的发展将受到极大的限制。

第四,在研究方法方面,民族学界和心理学界各行其是,互不借鉴。我国民族学经过一个世纪以来的发展,已经建立了自己的方法论体系和具体的研究方法,这就是实地调查法,它是民族学研究最基本和最主要的方法。所谓实地调查,是经过专门训练的民族学工作者亲自进入民族地区,通过直接观察、具体访问、居住体验等方式获取第一手研究资料的过程。(注:参见林耀华主编:《民族学通论》,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1年版,第129页。)它包括许多具体的调查方法,如观察与参与观察、个别访问、调查会、问卷法、谱系调查法、自传调查法、定点跟踪调查法、文物文献搜集法等等。除此之外,跨文化比较研究法、历史文献研究法、跨学科综合研究法、数理统计方法也成为民族学研究的方法。(注:参见宋蜀华、白振声主编:《民族学理论与方法》,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71-342页。)但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的民族学进行的心理研究问题来看,由于民族共同心理素质这一概念一直束缚着研究者们的头脑,因此有关民族共同心理素质的研究一直停留在理论探讨阶段。一些研究个体民族共同心理素质的学者也并非全部遵循民族学的实地调查法(亲自到民族地区体验和考察),即使有一些研究个体民族心理的研究者为本民族成员,但要研究本民族心理发展中的共同规律,不深入到本民族中间去,也很难得出客观和公正的结论,因为民族个体的心理现象千差万别。一般的学者在研究个体民族心理时,总是依靠文字资料,因此熊锡元先生倡导的使用实地调查法进行民族心理研究(注:参见熊锡元:《要加强民族心理的调查与研究——〈民族心理调查与研究:基诺族〉序》,《民族理论研究》1992年第3期。)是非常必要的。心理学的民族心理研究方法和其他心理学研究方法相同,即从选题开始,经过文献综述,形成假设;选择研究类型,对变量进行分类;选择被试,制订研究方案;收集和整理资料,得出结论;最后撰写科研报告。在具体的研究过程中,一般采用非实验法,而非实验法又有五种具体方法,它们分别是调查法、测验法、实地考查法、历史研究法、地域比较法。(注:参见李尚凯:《论民族心理之研究》,《新疆师范大学学报》1991年第1期。)心理学者使用这些比较规范的研究方法,在个体民族成员心理和个体民族心理的研究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并且对一些不良的民族心理进行了对策研究。但由于心理学在民族心理理论方面内容很分散,很难从这些分散的研究成果中总结某一民族或整个中华民族的心理发展规律。另外,民族学和心理学在具体研究方法上有许多雷同之处,但由于双方很少交流和合作,致使许多重复的研究项目出现,改变这种状况已迫在眉睫。

三、民族心理学研究的发展前景

民族心理学是一门新兴的、多学科的、交叉性的学科,尽管在定位、概念、内容及方法方面存在一些不足,但随着各民族物质文化生活的日益提高,各民族的心理研究将受到普遍关注,民族心理学研究前景光明。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民族学和心理学在民族心理研究方面进行交流与合作已势在必行。属于民族心理研究范畴的内容很多,我们目前所接受的民族理论和民族问题无一不与民族心理有关。例如,在处理两个民族关系问题时,如果不了解这两个特定民族的心理现象和心理特点,从而对他们的行为做出预测,就无法制定出解决民族关系问题的对策。笔者在甘宁青地区研究民族关系问题时经常看到民族干部不了解少数民族群众的心理过程和心理特征而采取了不合时宜的方法,致使民族成员之间的纠纷上升为民族关系问题。(注:参见徐黎丽:《甘宁青地区民族关系发展趋势》,兰州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80页。)又如在制定民族政策时,如果不考虑各个民族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个性心理特征,即使这些政策能够帮助各个民族发展经济和文化,他们也不会接受。在西北许多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尽管从长远角度来看,符合各民族人民的利益,但由于各民族人民长期以来形成的多子多福的心理特征,使他们无法在短时间内接受这一政策,因此执行难度较大。(注:参见郭正礼主编:《市场经济条件下新疆民族关系的对策研究》,新疆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16-238页。)另外,诸如民族风俗习惯、语言文字、宗教信仰等均与民族的心理活动有关。因此民族学界要深入地进行民族研究,必须与心理学界建立广泛和长期的联系。从心理学界来说,尽管心理学在理论和方法上日趋成熟,但民族心理学作为它的一个分支,还是一个新鲜事物。民族学界长期以来积累的各种实地调查材料和理论研究成果,均可以成为心理学工作者进行民族心理研究的素材,因此民族学和心理学携手研究民族心理问题势在必行。如果合作得当,中国民族心理学研究将结出累累硕果。

第二,个体民族心理研究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是民族心理研究的主流。目前,我国正在实施的西部大开发在某种程度上是西部民族地区的大开发。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深入进行,国家、地方政府、社会团体和开发商希望对西部各个民族有个全面的了解。西部各个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积淀下来的心理特征,必定在民族区域自治法和自治条例实施过程中以及在民族经济和文化发展过程中产生影响,这些影响,既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其中,民族心理的积极影响将促进西部大开发各项战略决策的实行和促进西部民族地区的发展,如维吾尔族和回族善于经商的心理特点则有助于这两个民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消极影响则会阻碍西部大开发的顺利进行和民族地区发展,如一些民族闭关自守的心理特点则不利于该民族的发展和进步。许多从事民族心理研究的学者,已经注意到这一点,并深入西部民族地区,调查西部各个民族的心理特征,在此基础上,写出了个体民族心理的研究论文,并积极倡导各个民族发扬优秀的民族心理特征,抛弃与民族经济文化发展不相适应的心理特征,使西部各个民族早目走上兴旺发达之路。随着西部大开发的进一步实施,个体民族心理研究会进一步深入发展。因为西部大开发的各项政策和法规的实施需要西部各个民族的配合,各个民族要配合国家的战略决策,首先要在心理方面充分地认识和理解西部大开发对西部各个民族带来的好处,然后才能在行为上支持和拥护国家的决策。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