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本科培养计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培养计划;智能科学与技术;面向应用
上海理工大学于2010年经教育部批准设立智能科学技术本科工程类专业,并于当年招收第一批学生。该专业主要依托上海理工大学光电信息与计算机工程学院的自动化系、电子工程系和计算机系的基础资源和师资,借助于学院自动化仪表、光学工程等的社会应用背景,培养智能测控、智能信息融合、智能信息管理等方面的工程技术人才。
为制定出适合社会需求的智能专业人才培养计划,我们拜访了具有相关专业培养经验的兄弟院校,学习他们的办学经验,深切感受到培养智能专业人才的困难。主要体现在专业的“智能”特点及培养方法上。如何结合工程实际的培养要求,制定出一套可操作、学生易接受,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激发学习兴趣、强化动手能力的培养计划,是我们首先要做的工作。
我们学校采用学分制教学模式。共180个学分,专业学分只有77.5学分,约1 240学时。要在这么少的学时内完成如此广泛的教学内容,并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有一定难度。为此,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设想。
1) 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与社会需求直接相关的课程体系。
2) 改进课程教学方法,加强教学互动机制。
3)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引进与培养相结合,提高教师自身的业务水平和实际应用能力。
4) 加强实践环节,充分利用学院教学资源,使学生有更多机会参与实际操作,增强学习兴趣,提高创新能力[1-2]。
1培养计划
上海理工大学是一所以工科为主的综合性大学,培养的学生主要面向应用。要办好新专业,必须有自己的学科体系和课程特色。办工学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很容易受理学办学模式的影响,从而导致理论大而不精,实际应用能力缺少专门训练,无法适应社会需求的情况。我们的培养目标定位是以工程应用为主,加强技术能力的培养。多学兄弟院校的办学经验,但不进行形式攀比,扎扎实实地做好培养实用型人才的本位工作。考虑到我院在光电技术、智能化仪表、智能检测与控制方面的优势,我们确立以“智能集成和智能仪表”作为专业特色。
我校培养计划的基本思路是:基础知识精、简、实用但要扎实。专业知识以掌握应有的技能为目的,加强创新和实践教育,同时加强对学生道德、人文素质方面的教育,以使学生具备坚实的数理基础,系统掌握智能科学与技术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整个培养计划分成三大块:通识教育、基础课程、专业课程。通识教育由学校统一规划,除政治、思想、道德、体育及人文等方面的教育外,还包括外语基础、电脑应用常识及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基础课程由光电信息和计算机工程学院统一制定,主要包括数学基础类、工程设计基础类、电类基础课程及计算机原理等。专业课程分为4个课程块。第一课程块为专业核心课程。主要包括自动控制理论、智能检测、智能信息处理和机器视觉技术等,要求本专业的学生对与智能科学与技术相关的专业基础理论和技术有一个全面的掌握。在确定核心课程时,我们考虑了作为工科学生的培养要求,更注重课程的实用性以及学生在选择专业方向时的知识覆盖面。第二课程块为技术基础课程。作为本专业的技术入门课程,“智能科学与技术导论”和“脑与认知科学初步”安排在技术基础课程模块。由于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涉及面很广,为使学生能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点选择发展方向,这个模块允许学生选择不同的技术基础课程。第三课程块为专业技术课程。包含计算机技术、智能控制技术及数据融合技术等。计算机技术主要以嵌入式处理器、DSP处理器及计算机网络与通讯技术这些与实际应用联系比较紧密的技术为主要内容。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其中几门,作为专业技术课程。第四课程块为专业选修课程。该课程组针对智能化的具体应用联系方面,课程有比较大的选择余地,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方向选择相应的课程,强化自己的专业知识[3-4]。
2培养方法
我们培养学生的基本目标是:每一个学生至少有一项基本技能,每一个学生都具备足够的自信心和基本的道德水准。由于我校生源的总体水平比重点大学要弱一点,我们计划从进校开始就对学生进行自我价值、创新意识、社会道德的教育,激发学生积极向上、发奋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智能科学与技术所涉及的理论比较广,制定培养计划时,既要考虑到学生对这些学科的了解、学科间的联系,又要使学生对有实用意义的理论知识有比较扎实的基础,并且在以后选择专业方向时有一定的理论基础覆盖面。我们把这些内容分成概述型和精讲型两类。选择三四门具有一定深度、知识覆盖面比较广、反映智能科学与技术主题的专业理论课程作为核心课程,在内容的选取上偏重有用性、实用性、易用性原则,尽可能做到学精、学好、学以致用。把一些认识层面的内容以概述型课程加以介绍,使学生对智能科学与技术所涉及的内容有一个比较完整的了解。
作为工科学生的培养,我们不要求学生全面完整地掌握基础知识,而是注重实用和掌握,要求学生能熟练灵活地应用所学的基础知识。从以往相关专业的教学要求和效果看,对大而全的教学要求,整体上不能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学生忙于应付,结果导致掌握不实,不能很好地把握基本概念,并加以运用。我们的教学思想是:针对培养目标,精选课程内容,力求实用易学,引导学生兴趣,以达到教学互动的效果。
在专业课程中,我们主要考虑实用性、广泛性和可选择性,注重技术和技能。由于智能科学与技术涉及的知识领域广泛,因此我们开设的专业课程尽可能满足学生对不同技术、技能、知识的兴趣和选择,便于学生根据基础课程的掌握情况选择喜欢的专业课程。对于每一个专业课程,教师着重要求基本知识点的掌握,要求学生学会根据基本知识扩展专业技能。
在教学形式上,我们以开放、引导、自主学习为主,专业实验室向学生全面开放,学生可以自己设计问题,经任课教师安排,在专业实验室研究解决“问题”。教师以“任务”驱动带动实验教学,提出任务,设计问题,让学生通过实践、观测、分析、讨论和总结,达到对问题的理解和知识的掌握。归纳起来,我们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教学思考。
1) 课堂教育避免陈述式的教育模式。
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因果关系,总结归纳问题的变化趋势,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使用正确的思维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老师要“走”到学生中去,和学生成为朋友,和学生共同讨论问题,启发主动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这样的教学模式可以逐步培养学生自我发现知识的能力,使学生具备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充分认识课程建设在专业建设中的基础性地位。
完善基本管理规范和评价体系。以教师教学规范为依据,加强教学管理;以学校课程评估指标体系为参照,实施课程评估。优化课程组合,调整教学内容。以专业规范为参照,按照公共基础、专业基础、专业主干等不同层次,形成前后连贯、横向联合、相互支撑的课程组合,进而调整其中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发掘、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性作用,注重学生自主学习,提倡探讨式学习、研究型学习等。在教学中,根据内容需要精心准备、认真组织,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加强教材建设和网络多媒体课件建设,鼓励选用原版教材、规划教材,同时鼓励教师的教材编撰工作。推动教师利用专业优势开发网络多媒体课件,改善教学效果。推进考试改革,根据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的不同,结合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的综合因素,鼓励采用灵活多样的考试和成绩评定方式。
3) 注重课程教学的总结、反馈、交流和评估。
课程教学是教师学生共同参与的经常性教学活动,应逐步建立教师之间针对课程教学的总结、反馈、交流和评估活动,形成良好的教学研究、教学互帮互学的敬业氛围,争取在学时精简、内容压缩的情况下保证课程教学质量。
我们强化实践环节,改造实验、综合设计等课程,扩大实训。以课程实验为基础,注重方法、观测、分析的培养。减少课程实验中大量验证性实验,培养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报告中直接反映,锻炼学生的基础实践能力。以综合设计作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综合各种知识、技能的方法,改变课程设计依赖单一课程的训练模式,而以课程组的综合设计为背景,注重实际操作、实验报告数学规范以及设计思想的阐述、表达能力的培养。力求使综合设计真正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以实习实训为强化技能的手段,让学生广泛、深入地接触生产应用第一线,了解技术开发现状和工作模式,掌握流行的开发工具和开发环境,按照行业规范完成一个典型系统的开发,使实习实训能够锻炼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以毕业设计作为最后检验学生综合能力的手段,强调创新与实践的要求,鼓励学生参与科研实践、生产实践和理论前沿相结合的课题,全面锻炼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2]。
3师资队伍建设
根据专业培养要求,教师自身专业水平、实际经验和能力、创新意识等都需要不断加强和提高。我们的专业教师大都来自计算机工程、信息科学及自动化技术等专业。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中的很多课程与这些专业交叉,但有一些核心课程还是有其专业特点。对于这一部分师资,我们的思路是两条腿走路。一方面,通过引进专门人才来加强师资力量;另一方面,通过对内部师资的培训来满足相关课程需要。对于青年教师,加强传、帮、带,使年轻教师在教学方法、教学责任、教学理念等方面达到比较高的水平,在专业技术方面提高自身能力。经过教学基本功的磨练、科研基本功的锻炼和学术方向的凝练,使之迅速成长为适应专业建设需要的中坚力量,形成一支结构合理、富有活力、注重应用、富有创新精神和团队意识的教师队伍。我们坚持人才引进以才为先,以能否为专业建设所用来考量,结合专业建设的需要,以多种形式促进教师在职提高,同时把教师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作为教师考核的重要内容和职务聘任的重要条件[1-3]。
4实验室建设
我们以专业核心课程建设为主线,夯实专业办学条件基础。学院目前实验室资源充足,已经具备一套完整的光电、信息、计算机应用、电力、电子、电器、自动化仪表、自动控制等实验室。我们计划按核心课程要求建立智能检测与机器视觉实验室。按照人才培养需要、特别是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求,我们进行合理的规划与调整,充分利用现有实验室,使其发挥效益。在专业建设资金的安排方面,在保证足额、及时到位的前提下,确保用好、用足,使专业人才培养的基础设施完备、良好,达到与产业界衔接的水平。
实验室要与课程要求密切配合,一切服从于课程要求。在实践环节方面,紧密围绕学生面向应用实践能力的培养目标。我们计划在原有实验室的基础上,建立智能科学与技术实验室,主要为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提供实验支持。先期以机器视觉和智能检测为主要实验建设内容,可开展尺寸测量、缺陷检测、模式识别、图像融合、目标跟踪、三维重构以及智能温度检测、智能压力检测、智能流量检测、智能物位检测和智能成分检测等多种综合性的实验项目。其中包括机器视觉技术及应用、智能检测技术与系统等专业课程的实验。实验室的建设以面向应用为前提,突破以认知为目的的实验计划,加强探索性、创新性的实验内容,形成包括课程实验、综合设计、实习实训、毕业设计等环节构成的培养体系,坚持在实践形式、培养模式方面的探索。同时,我们更进一步地调整实践环节的时间分配、场地保障,使学生更加灵活、方便地完成各种实践环节,进一步增加综合性、创新性实践的比重。
5结语
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的设立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我们需要使用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来适应一种科学与技术高度结合、把智能理论转化为工程应用的挑战。我们的专业应该是面向应用的,应该是社会需求的,我们培养的人才应该是能快速适应社会的,这才是工科智能与科学技术专业的培养意义。立足未来,立足社会需求,培养适用于市场的实用性人才,是该专业能长期生存的根本保障。
参考文献:
[1] 吴元欣.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人才培养质量[J].学习月刊,2006(3):79.
[2] 史忠植.智能科学与创新教育[J].中国大学教育,2006(1):28-30.
[3] 王作军,张磊,杨鹏,等.谈我校增设“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的设想与措施[J]. 计算机教育,2009(11):53-56.
[4] 史忠植.智能科学技术[J].计算机教育,2004(1):34-38.
Reflection on Application-oriented for Undergraduates Training Program of
Intelligenc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JIANG Nianping, CHEN Wei, XU Weiming, SUN Hong, JU Zhiyong
(School of Optical-Electrical and Computer Engineering, University of Shanghai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hanghai 200093, China)
随着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飞速发展,计算机的应用已深入到各个专业领域。将计算机技术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形成了众多以计算机应用为核心的新技术、新手段和新兴学科。将计算机科学、数学应用于化学形成了计算机在化学中的应用(又称计算机化学)这个新兴化学分支学科[1],主要研究领域有:化学数据库技术、化学结构与化学反应的计算机处理技术、化学中的人工智能方法、计算机辅助分子设计、计算机辅助合成路线设计等[1-3]。
将计算机与应用数学、统计学和计算机科学交叉融合形成了化学计量学这个新兴化学分支学科[1-4],其基本任务是研究运用数学、统计学、计算机科学、以及其他相关学科的理论与方法优化化学量测过程,并从化学量测数据中最大限度地获取有用的化学信息[4]。将计算机和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于化学信息处理形成了化学信息学这个新兴化学分支学科。它利用计算机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对化学信息进行表示、管理、分析、模拟和传播,以实现化学信息的提取、转化与共享,揭示化学信息的实质与内在联系,促进化学学科的知识创新[5-6]。
计算机在化工领域中的应用已经非常广泛和深入,比较典型的应用有:实验数据的分析与处理、化工过程分析与开发(计算机仿真)、化工过程设计(工艺计算,计算辅助绘图)、化工过程控制、化工信息管理和化工文献检索与管理[7-15]。在这个背景下,化工类的工程技术人员如果没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将直接影响到其对工作岗位的胜任程度。当前大学阶段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主要集中在低年级阶段,在高年级阶段由于教学重点转移到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往往忽视了对计算机应用能力的继续培养,造成毕业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不能满足实际需求。本研究以武汉科技大学化学工程与技术学院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为例对化工专业本科生高年级阶段强化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进行一些初步探索,以期提高毕业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1优化培养计划
1.1增设《计算机在化工中的应用》
《计算机在化工中的应用》定位为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一门专业修选课,其内容包括绪论、观测数据分析与处理(以MATLAB为工具软件)、计算机在化工过程分析中的应用、计算机在化工过程设计中的应用、计算机在化工过程控制中的应用、网络上的化学化工资源和常用化学化工软件。该课程由计算机和化工专业的一些相关课程交叉融合而成,教学时数为36,其中14学时为上机实践学时。其任务是结合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特点,进一步提高学生应用计算机解决化工领域专业技术问题的能力。掌握应用计算机处理实验数据的方法,掌握应用计算机进行化工过程分析的基本方法,掌握应用计算机进行化工过程设计的方法,掌握各种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组成、工作原理和优缺点,掌握利用计算机网络获取化学与化工资源的方法,掌握常用化学化工软件的使用方法。
1.2增设《化工CAD绘图与识图》
《化工CAD制图与识图》定位为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一门专业修选课,其内容包括AutoCAD绘图软件及其应用、化工设备常用零部件图样及结构选用、零件的连接及其画法、化工工艺图、化工设备图和AutoCAD三维化工制图。该课程由《化工制图》和《AutoCAD绘图》整合而成,教学时数为36,其中14学时为上机实践学时。其任务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绘制和阅读化学工程设备图和工艺流程图的基本能力,尤其要重点培养学生运用AutoCAD高效率绘制化学工程设备图和工艺流程图的能力。
1.3合理安排课程开设顺序
俗话说:“拳不离手,曲不离口”,要想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必须不断给他们提供练习的机会,因此计算机应用课程和相关专业课程的开设顺序就比较关键。以武汉科技大学化学工程与技术学院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培养计划为例,考虑到主干专业课程要到第6学期和第7学期才开设和在主干专业课程教学中强化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更能体现学以致用的原则,把《计算机在化工中的应用》和《化工CAD制图与识图》这两门课程均安排在第6学期开设。学生学完这两门课程之后,其所学知识和技能就可在化工原理课程设计、燃气工程、高炭化学与碳材料工程基础、炼焦化学、炼焦化学工学实验和毕业设计等课程的学习或实践环节中得到应用、巩固和提高。
2在专业理论教学中融入计算机应用
2.1引导学生运用计算机进行工艺计算
在化工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和实际工程设计中都离不开工艺计算,而且工艺计算环节的计算量通常都较大,计算过程比较烦琐。如用手工进行计算,不仅要花费很长的时间,而且容易出错。为了简化计算过程,缩短计算时间,前辈们做了大量工作,如简化计算模型,在公式推导过程进行近似处理以简化最终的计算公式,绘图工艺计算图表等[16-17]。但利用这些手段所缩短的计算时间非常有限,而且是以牺牲计算结果的准确性作为代价。在当今计算机应用已得到大范围普及的时代,运用计算机进行工艺计算已是大势所趋。尽管一些教材和一些设计规范中仍在推荐传统的手工计算方法,但人们在工程实践中更热衷于运用计算机进行工艺计算。因此教师在专业课教学中要主动引导学生运用计算机进行工艺计算,这样既能提高计算效率和准确性,又能培养学生运用计算机解决专业技术问题的兴趣,进而在计算实践中提高其计算机应用能力。燃气管网水力计算是燃气管网设计中一项非常繁琐和复杂的工艺计算。用手工计算的方法对一个拥有数十个环的燃气管网进行水力计算,往往会让人望而生畏,但如果运用计算机来计算,计算速度就非常快,准确性也很高[14]。计算工作配方是炭素材料生产中的一项比较复杂的工艺计算。所谓工作配方,就是当规定了每一锅糊料的总重后,如何根据指定的配方(理论配方)以及各种炭质原料在破碎筛分后的实际粒度分布情况,进一步计算从每一种颗粒贮料斗中应取料的重量[18]。手工计算过程非常繁琐,计算效率低下,而且准确度也不太高。如果采用计算机来计算工作配方,则可以克服手工计算的所有缺点,从而达到快捷、准确地确定炭材料生产工作配方并应用于实际生产中[15]。运用计算机进行工艺计算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利用现成的商业软件,如MATLAB,MATHCAD,EXCEL等;一种是利用编程语言开发专门的工艺计算软件。不管什么方法都能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p#分页标题#e#
2.2引导学生通过Internet(因特网、互联网)获取专业知识
Internet是全球信息资源的总称,现在它已成为各种信息资源传递的主要载体,它可以提供多种服务,是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来源之一。随着Internet的飞速发展,互联网上有关化学与化工的资源信息越来越丰富,同时各种化学与化工资源信息来源更新变化的速度也越来越快。如何在浩如烟海的网站中迅速获取与化学与化工资源相关的信息已成为化学与化工工作者必须具备的一项基本能力。专业课的教材往往更新周期较长,一些新的研究成果和专业进展未能及时写进教材。专业课的教材篇幅不能太长,内容比较精短。而互联网上有关化学与化工的资源信息则更新周期非常短,甚至能进行即时互动(如论坛、博客、即时通讯工具等),且不受篇幅限制,内容可以长篇大论。因此引导学生通过互联网获取专业知识是授人以渔,让学生受益终生。
3在实践教学强中融入计算机应用
在专业实验中要求学生运用计算机处理实验数据,如剔除异常数据,对实验数据进行回归分析,根据实验数据绘图。这些工作虽然都可以用手工方法完成,但运用计算机来完成不仅效率高和质量好,而且能锻炼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为以后的实际工作打了良好基础。在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环节,要求学生通过计算机网络查阅资料,运用计算机进行工艺参数计算,运用计算机撰写设计说明书和绘图。既能全流程锻炼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又能对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进行全面检验。
熟悉:熟悉门诊常见妇科疾病的处理流程。
了解:了解常用计划生育手术的适应证;对常见妇产科问题做出正确的诊断和评估,同时做出恰当的转诊。阴道炎症
老年性阴道炎
诊断常见于绝经后的老年妇女,主要症状为阴道分泌物增多及外阴瘙痒、灼热感、阴道分泌物呈黄水样,严重时呈脓性,甚至发生少量阴道流血。根据病人年龄、病史和临床表现,诊断不困难,但应排除其他特异性炎症。对血性白带的妇女,常规进行子宫颈刮片细胞学检查,必要时行宫颈、子宫内膜分段诊刮,以排除宫颈、子宫内膜恶性肿瘤。
治疗
治疗原则为补充雌激素,增加阴道抵抗力,抑制细菌生长。①用1%乳酸液冲洗阴道,1次/日;②甲硝唑200 mg放于阴道深部,1次/日,共7~10天;③适当补充少量雌激素,可局部用药,也可全身用药。乳腺癌或子宫内膜癌病人慎用雌激素。
常见阴道炎的鉴别诊断
见表1。
宫颈炎症
诊断出现两个特征性体征,且显微镜检查阴道分泌物白细胞增多,即可做出宫颈炎症的初步诊断。宫颈炎症诊断后,需进一步做衣原体及淋病奈瑟菌的检测。
2个特征性体征具备1个或2个同时具备:①宫颈管或宫颈管棉拭子标本上,肉眼见到脓性或黏液性分泌物;②用棉拭子擦拭宫颈管时,容易诱发宫颈管内出血。
白细胞检测可检测宫颈管分泌物或阴道分泌物中的白细胞,后者需排除引起白细胞增高的阴道炎症。①宫颈管脓性分泌物涂片做革兰染色,中性粒细胞>30个,高倍视野;②阴道分泌物涂片检查,白细胞>10个/高倍视野。
病原体检测应做衣原体及淋病奈瑟菌的检测,以及有无细菌性阴道病及滴虫阴道炎。
治疗主要为抗菌药物治疗。阿奇霉素1g单次顿服,连服7天。对于获得病原体者,应针对病原体选择抗生素。①单纯急性淋病奈瑟菌性宫颈炎主张大剂量、单次给药,常用药物有第三代头孢菌素;②沙眼衣原体感染所致宫颈炎治疗药物主要有四环素类、红霉素类及喹诺酮类。淋病奈瑟菌感染常伴有衣原体感染,因此,治疗时往往需同时选用抗淋病奈瑟菌和抗衣原体感染药物;③合并细菌性阴道病者也应同时治疗,否则将导致宫颈炎持续存在;④随访治疗后症状持续存在者,应告知病人密切随诊。
宫颈细胞学筛查方法是发现早期宫颈癌简便、有效的检查方法,普遍应用于防癌普查。可用平滑的竹片、小脚板或细胞刷在宫颈口的宫颈鳞柱交界部取材。取材后可直接涂于玻片上,固定染色后镜检,或液基细胞制片系统。目前的细胞分类法有巴氏分类法和TBS分类法。HPV检测配合宫颈细胞学检查可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学习要点了解:导致阴道异常出血的常见疾病及其特征;早孕HCG试纸使用方法、β-HCG指标的临床意义、妇科B超检查的临床应用、宫颈癌普查的宫颈涂片方法及病理结果的判断等。
阴道异常出血
阴道异常出血的常见疾病及其特征见表2。
早孕HCG试纸及β-HCG指标的临床意义早孕试纸检测一般有两种结果:将尿液滴在试纸上的检测孔中,如在试纸的对照区出现一条有色带(有的试纸显红色,有的试纸显蓝色),表示阴性,说明未怀孕;反之,如在检测区出现明显的色带,则表示阳性,说明已经妊娠。这种检测具有快速、方便、灵敏、特异性高的优点。但早孕试纸只能作为一种初筛检查。
β-HCG的检查对早期妊娠诊断有重要意义,对与妊娠相关疾病、滋养细胞肿瘤等疾病的诊断、鉴别和病程观察等有一定价值。β-HCG的正常值2 500IU/L。60~70天可达8万IU/L。
宫颈涂片方法及病理结果的判断
宫颈涂片方法用一次性木制宫颈刮板刮取宫颈鳞柱上皮交界处细胞,均匀涂抹在刮片上,置于95%的酒精内固定(20~30分钟),做好标记送做巴氏分级。
病理结果判断 Ⅰ级:涂片内无异常形或不正常细胞。Ⅱ级:轻度核异质细胞,细胞有异性,但无恶性特征,多由炎症所致,有炎性核异质细胞之称。Ⅲ级:重度核异质细胞。细胞学怀疑为恶性,但不能确定,主要见于非典型增生,但在炎性涂片中有时可见到,此为良恶交接性病变,应在阴道镜下多点取活检。Ⅳ级:细胞学高度怀疑为恶性。Ⅴ级:细胞学确定为恶性。
子宫肌瘤、卵巢囊肿
学习要点熟悉:子宫良性肿瘤的临床表现、处理原则,包括适时转诊的指征。了解:妇科窥阴器的使用方法和双合诊技术、妇科B超检查的临床应用。
子宫肌瘤
子宫肌瘤的临床表现①可无明显不适,多因行妇科检查或偶尔自行腹部触摸时始发现。②月经改变:是肌瘤的主要症状,表现为月经量多,经量多、经期延长,周期缩短。③腹部肿块:下腹部正中可扪及质硬、形态不规则肿物,特别当清晨膀胱充盈时更易扪及。④白带增多肌瘤使宫腔面积增大,内膜腺体分泌增多,盆腔充血,致白带增多。黏膜下肌瘤排入阴道继发感染可有脓血陆白带。⑤腹痛:肌瘤压迫盆腔器官、血管、神经,可使盆腔瘀血,出现腰酸、下腹胀痛;浆膜下肌瘤蒂扭转、肌瘤红色变性时可引起剧烈腹痛。⑥压迫症状与子宫增长较大及肌瘤部位有关。⑦不孕或流产继发不孕占25%-40%。⑧继发贫血由于月经过多可引起继发贫血。
子宫肌瘤的处理原则处理原则:应根据患者年龄、症状、对生育要求等全面考虑。①随访观察肌瘤小、无症状者不需治疗,每3~6个月定期复查。年龄>40岁,出血量不多,做诊刮后无恶性病变,也可每3-6个月复查1次,并给予适当休息,支持疗法。肌瘤无明显变化,无出血或出血不严重者,期待更年期后,肌瘤逐步萎缩。②药物治疗适用于子宫
子宫肌瘤的转诊指征子宫>2.5妊娠子宫大小,无生育要求,可转诊手术治疗;肌瘤引起继发贫血,保守治疗无效;肌瘤增长迅速,可疑肉瘤样变;浆膜下肌瘤蒂扭转、肌瘤红色变性引起急性腹痛;肌瘤压迫膀胱、直肠引起压迫症状;黏膜下肌瘤引起严重贫血、子宫肌瘤合并妊娠。
妇科窥阴器的使用方法和双合诊技术
【关键词】 工科院校; 会计专业; 人才培养; 特色化
2011年2月17日的《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11年工作要点》牢固确立了人才培养在高等院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培养出优秀的会计专业人才成为保证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现阶段各层次、各类型高等院校基本上都设置了会计专业。然而,不同类型高等院校由于拥有教育资源以及所处发展阶段等方面的差异,必然在学校定位、办学特色等方面存在差异,也必然导致人才培养方面的差异。特别是文科相对薄弱的工科院校,在会计特色专业的建设中,如何在人才培养中突出特色,体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特色化战略,将成为其会计专业特色化建设的重要任务。
一、会计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特色化分析
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我们要通过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努力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因此,笔者认为,对于不同层次高等学校会计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来说,要突出其特色化,也可以按照拔尖创新人才、复合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三个层次进行分类。具体如下:
(一)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特色
拔尖创新人才强调的是拔尖和创新。拔尖意指出众,高出一般,所以拔尖创新人才可以理解为高水平的创新人才,强调富于独创性,具有创造能力,能够提出、解决问题,开创事业新局面。
拔尖创新型会计本科人才的培养特色在于:第一,要有良好的道德素质。作为高素质的拔尖创新会计人才,首先要有团队精神,要有协调、沟通、商议、集合众人的力量,以整体利益为出发点,而不是一意孤行,更不能以个人利益为前提;其次要具有高度敬业乐群的精神,对工作乐观开朗、积极进取,具有百折不挠的毅力和恒心;再次要有较强的服务意识,能积极与相关部门进行良好的沟通,努力服务于财会本职工作。第二,要有自由发展的个性。清华百年华诞,总书记强调在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基础上,要保持个性、彰显本色。个性的自由发展是拔尖创新人才成长与发展的前提。个性的自由发展是创新的必由之路。只有将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相结合,才能激发人的创造性。只有尊重人的个性和差异,充分发挥人的主动性,才能为个性化、创新型人才的成长提供良好环境和机制。第三,必须具有国际视野。随着经济的全球化进一步加剧,国际经济贸易的进一步发展,会计准则国际化趋同,会计规范领域逐步超越国界。同时,随着众多国际会计公司和会计人员的介入,国际性会计师事务所的相继成立,促使拔尖创新会计人才的培养必须放到国际人才竞争的大背景下来统筹考虑。会计拔尖人才必须具有国际视野,增强全球意识,提高跨文化交流能力,积极参与国际间的交流。第四,要精通会计专业知识和熟知专业前沿发展。拔尖创新人才一般具有坚实的基础理论,对会计专业知识掌握熟练,同时还具有对未知领域的强烈探索欲望。他们是最新科学成果的创造者和传播者,是未来科学家的培育者。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应该主要培养拔尖创新的会计专业人才。
(二)复合型人才培养特色
复合型人才可以理解为我们俗称的“一专多能”,“一专”指在某一专业技能方面有突出的经验,“多能”要求其还须具备较高的相关技能。所以复合型人才可以定义为专业知识宽阔,文化修养高,个性和谐发展,具有多方面发展潜能的人才。
复合型会计本科人才的培养特色在于强调人才的复合性:一是要求具有宽阔的专业知识,二是要求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随着经济的全球化日益加剧,国际竞争日益激烈,企业的发展壮大将越来越取决于是否拥有雄厚的人力资源。此时具备专业知识优势,集先进科技、先进人才智力、高综合素质于一身的复合型人才统领市场。同时,随着我国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化,企业会涌现越来越多的特殊会计业务,这需要会计专业人才运用专业知识进行决策判断,以特殊的方法进行处理,这不仅需要会计专业人才具有宽阔专业知识来进行正确的判断和敏锐的处理,同时还要求会计专业人才有对事务的敏锐应变能力,才能面对变化、挑战、不确定性和风险,进行有效管理、控制与核算。重点财经类院校应该主要培养复合型的会计专业人才。
(三)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
所谓应用型人才是指将科学原理和相关专业知识应用于社会生产实践中从而为社会谋取直接利益、创造社会财富的一种专门的人才类型,主要指能熟练掌握一线生产实践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从事一线生产的技术或专业人才。
与其他类型人才培养模式相比较,应用型会计本科人才培养的特色在于强调与一线生产实际需要的密切结合:一是知识结构与一线生产的密切结合。课程教学上应特别强调基础、成熟和适用知识的传授,教材编写上也要注重基本知识,强调实际操作技能。而对于前沿性未知领域以及学科系统性方面可以作为学生的选修内容,不必太过关注。二是能力体系与一线生产的密切结合。在能力培养中应以一线生产的实际需要为核心目标,特别要求对基本知识的熟练掌握和灵活应用,而不是强调学生科研开发能力。三是培养过程与一线生产实践的密切结合。在培养过程中应更加重视实验教学、社会实践等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环节可以将学生相关专业知识很好地融会贯通,可以熟练相关专业技能操作。而不必对研究型人才培养模式别重视的毕业设计与学位论文有过高的要求。一般高等院校应该主要培养应用型的会计专业人才。
二、工科院校会计本科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工科院校会计人才培养定位不准确,没有凸显自己的个性与特色
工科院校基本上定位于以工科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把学校发展目标定位于教学研究型最终向研究型大学发展,并争创多科性或综合性一流大学、国内外知名的高水平大学。工科院校的整体发展目标和学科专业定位没有凸显自己的个性与特色,呈现类同化趋势。他们基本把建设教学研究型大学作为自己的发展目标,最终建成多科性的、综合性的“国内外知名大学”、“高水平一流大学”。在学科专业定位上,大多数高校的定位都是以工科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若干优势学科领域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的多科性或综合性大学为发展目标。工科院校在会计专业定位上没有考虑自身在文科方面竞争力的相对劣势进行适当调整,基本定位于培养高水平的创新人才、高级会计人才;也没有结合其工科优势,培养该行业领域的会计专业特色化人才。
(二)工科院校会计人才培养没有体现市场需求的多样化
社会对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主要是以毕业生的质量作为评价依据的,即主要评价毕业生群体是否能够很好地适应国家、社会和市场的需求。近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市场化和国际化,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境外上市和境外并购,民营经济快速发展,商业银行改革和金融全球化、融资证券化等经济环境的巨大变化,必然使会计发生重大变革,也对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高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而人才是需要经过市场来检验的。因此,高校在培养会计专业人才时,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考虑经济环境变化,适时调整专业培养目标。而工科院校的会计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基本大同化,专业方向设置基本不以市场需求为依据,并没有体现市场的变化对人才需求的多样化。
(三)工科院校会计人才培养实践教学的内容与方式上存在问题
会计工作包括实务工作和理论工作,各企业的会计工作主要侧重点在实务方面。他们需要大量会计人员从事最基本的会计核算工作,进行基本的会计实务操作。但是,现阶段工科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对实践教学不太重视,实践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上存在问题。首先,在实践教学内容方面。当前工科院校的会计专业实践课课时占总课时比重较低,专业实践环节缺失严重,学生在进行实验操作时没有足够的时间去理解领悟操作的实质。同时,开设的实践教学课程只集中在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等少数专业课程,涉及税务会计、财务管理、审计等课程的实验课程很少或基本没有,而且大部分工科院校认为文科实验室就是电脑加软件模式,从而不太重视会计等文科实验室的建设,导致实验室层次较低。其次,在实践教学方式上,大部分工科院校的社会实习主要就是让会计专业几十个甚至上百个学生到一个单位走马观花式的参观,听听会计主管简单介绍企业会计流程就草草了事,达不到实习目的,或者要求学生利用假期自己联系实习单位,老师不能到场进行组织和引导,学生不清楚实习方式和步骤,有些学生甚至可能就找熟人盖个章向老师交差。
三、工科院校会计本科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化实现途径
(一)建立服务工科行业及地方经济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
会计专业作为文科学科,在工科院校显然不能作为其优势学科。所以在人才培养定位上一定要与其服务行业和领域相联系,借助其行业背景领域的传统优势。由于原有的行业与工科院校有较深的渊源,历史上有着持久、稳定的沟通和联系,是学校的主要服务对象。工科院校可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多方位的合作交流,加深合作的深度,扩展合作的广度,提高相互的依存度,成为密不可分的利益共同体。同时,工科院校作为地方主要的高校,一定要立足地方经济,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为地方经济提供人力资源支撑。因此,工科院校会计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应定位于:适应现代经济发展要求,为工科背景行业和地方经济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财务与会计专门人才。
(二)建立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紧紧把握会计人才培养的行业应用性和地方经济应用性特征,根据“基础平台+方向模块”的大类招生、分向培养原则,构建既注重会计基础理论教育又符合学生个性需求的模块化人才培养方案。基础平台着重于培养学生具有比较深厚的会计理论基础知识;方向模块则根据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和就业取向,按照不同要求可以设计注册会计师、现代企业财务管理、国际会计等方向的教学模块。实施多方式、多手段、多形式、多空间的教学方法,建立课堂教学、校内实验与合作企业实习相结合的“三位一体”的教学体系。
(三)根据人才培养目标构建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着重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将课堂实验教学、校内实践与合作企业实习相结合,构建从课堂实验、课程仿真模拟到实际环境现场工作的一个全过程的实践教学体系。工科院校可以按照工科行业背景的管理模式建立该行业的管理信息系统实践分中心(过程性企业影子工厂)和会计核算模拟实验室、审计实验系统、税务会计实验系统、沙盘演练实验室等系列实验平台,并和该行业联系紧密的企业建立实习基地。从认知企业的生产过程、熟悉企业管理模式开始,到熟练掌握会计核算的手工与计算机账务处理方法,以及会计信息化系统、财务分析、税务会计、内部审计等系列实践内容,整个在校学习期间与理论教学主线并行循序渐进地开展,通过系统训练培养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 刘永泽,翟胜宝.新形势下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对策研究[J].会计之友,2009(7).
[2] 梁波.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应用型本科工程教育的思考[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0(10).
关键词:国际化视野;法医学本科生;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C96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00X(2016)10-0029-02
法医学的社会性、特殊性等特征决定了它是一种对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要求都较高的行业[1],而法医学教育质量的高低更是影响行业水平的关键因素。鉴于我国的现代法医学起步较晚,整体教育水平与国外较发达国家相比又有一定的差距,也就导致了国内外法医学培养模式的不同。如在丹麦的法医学教研活动主要以大学法医研究所为中心,研究所的设置使法医学教育得到进一步发展,也使法医学成为取得学位的毕业考试课程之一。因此丹麦医学教育的最后一年,法医学成为必修课和毕业考试科目,而法医学与社会医学、卫生学等又构成了社区(公众)医学的主干课程。同时新法规要求国家执业医师的获得必须拥有博士学位并经过法医学、卫生学等4个月的学习培训;法医病理医师资格的获得比执业医师要求更为严格,除拥有博士学位外,在病理科至少全勤工作3年,取得授权病理医师资格,再到大学法医研究所全勤进修数年方可獲得法医病理医师资格,最后由司法部任命是否合格[2]。同时美国也要在普通大学进行4年工科的学习,再经4年医学专业学习,而后2~4年普通病理学专业培训,最后经7年的法医学专业培训后才能成为一名称职的法医病理学专业人员。德国的法医学人才培养对象主要是法律专业和医学专业的本科生。当前我国的法医学人才培养仍处于本科教育阶段,毕业后大都直接去工作,因此我国的本科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结合国内各大医学院法医学专业的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该专业课程均大致分为公共基础课程、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法医专业课程等五大部分。公共基础课程是国家明确规定的必修课程,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课程也与临床医学专业的课程设置极其相似,只是在部分课程和学时安排上稍有更改,这些课程在大学的1-4学年均已完成,法医学专业课程如《法医病理学》、《法医物证学》、《法医临床学》、《法医毒理学》等课程仅仅只有第四学年下半学期和第五学年上半学期的时间学习,第五学年半学期为实践培养阶段。通过以上培养模式的比较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对高水平法医学人才的培养与国外较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
一、通过对国内外法医学领域专业人才的比较分析,作者认为目前在我国现有体制下培养出的法医学本科生存在不足之处的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我国的法医学人才招生模式及教育模式存在些许弊端
如今我国法医学本科生招生模式仍是通过高考选拔,学生毕业后大都直接进入用人单位工作;而西方国家的医学本科生教育为一种通科教育,学生综合能力较强,对以三级学科为基础的专业化学习,原则上放在后期转化、毕业后接受再教育去完成[3]。目前我国法医学本科生教育模式为大学五年级才进行法医学专业课学习并实习,在短短一年的时间内学生被灌输大量专业课程,同时实验课的安排多为验证性,缺乏实用性及专业性,学生的实习时间也相对较短,这种教育模式不利于培养实践型人才,因此会导致法医学人才的综合能力欠佳。
(二)教学环境较差,各项设施相对落后
由于法医学是一门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要求均较高的学科,加大教学的各项投资力度以锻炼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尤其是实验室配套硬件设施及各种仪器、设备和实验耗材等对满足学生进行实践操作的需要更是不可或缺的。而目前我国对教育的人力物力投入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同时在部分院校内部,法医学科重视力度不够,影响法医学本科教育的资源分配,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就导致了学生的科研实践能力相对不足。因此,目前高等医学院校提供给法医教学的硬件设施及实习条件还远远不能满足现有教学的需要,也就影响了教学质量与法医学教育的发展。
(三)现行的教学模式不够完善且课程设置单一
目前,我国的法医学专业本科生在大学一至四年级的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课程的学习和临床专业的教育模式基本一致,授课老师也均是从事临床医学工作的教师去完成,课程安排及教师授课方式易将学生的思维模式从一开始就定位于救死扶伤,医治病人,是一种自然发展的“顺序”的概念,而法医学更加侧重于由后往前的逻辑推理思维培养,长时期的基础及临床医学思维模式易导致法医学专业课学习思维方式的僵化及脱节。再加上法医学教材更新速度较慢,如目前全国法医学统编教材才第4版,而相比临床医学教材已有第8版或者7年制教材等。并且除文字教材外,Problem-BasedLearning(PBL)教材、多媒体课件、形象教学和实物标本均较欠缺,远不能适应现代教学的国际化环境。
二、作者结合当前国际化视野下国内外法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差异,现对我国法医学本科生培养模式的建议总结如下
(一)改革招生体制
虽然我国法医学人才招生模式与国外差别很大,但鉴于目前我国的基本国情,作者建议我国的法医学招生体制既不保持现况,也不完全照搬国外的通识教育后期转化的培养模式,而应综合考虑、相得益彰。一方面,部分院校继续通过高考招收法医学专业本科生,以维持当前社会法医学人才的平衡;另一方面重点高校可借鉴国外法医学人才培养模式从医学本科毕业生中招收后期转化学生学习法医学,以培养一批基础知识扎实、专业水平较高的综合型法医学人才成为法医学领域的核心骨干。这两种招生模式相结合即能满足我国当前基本国情的需要又能为我国法医学人才的培养开辟新的前景。
(二)调整课程体系,提高教学质量
目前,多数高校的法医学专业大都未开设法学专业课,培养出的本科生在解决相关专业问题需要用法律专业知识时就显得力不从心[4]。因此,需要在课程安排方面增加法学专业课的学习,旨在培养出秉承法医法学理念,按照法律要求,科学、公正地为公检法系统工作的法医学专业人才。同时为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现场勘查知识的学习也应该作为一门法医学本科教育阶段的必修课,与法医学专业课程同期进行。
(三)强化人文科学知识体系的再教育
法医学相关工作原则性强、社会效应较大,在医疗纠纷及刑事案件等的审判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过去只偏重某一专业知识学习的培养模式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中已暴露诸多不足之处。国外医学院校的课程安排涵盖了社会人文科学、医学及自然科学等诸多方面。其中医学人文课程占总学时的比例在美国和德国达20%~25%,在英国和日本约占10%~15%[5]。因此要调整法医学专业知识结构,加大通识教育的力度[6],重视和加强自然科学及社会人文科学等知识体系的再教育,力争培养出科学严谨、公平公正,成为新一代专业能力强、职业道德高尚的综合型法医学专业人才。
(四)重视教学实习单位的规划与建设
法医学是一门对实践能力要求较高的应用学科,仅靠理论知识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整体规划教学实习單位的建设,对各实习单位要相互沟通,加强合作,提高实习单位带教老师的积极性及增强老师们的责任感,力争对学生在实习阶段的学习认真负责,保质保量。建议在大学第四学年之前就学习法医学概论,第四学年利用暑期时间去实习单位见习,第五学年第一学期学习法医学专业课,第二学期再去实习。及早接触法医学课程可以让学生对法医学专业有较早的感性认识,有助于以后法医学专业知识的学习,还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对在理论学习中的疑难杂症可以通过在实习单位的学习得到解决和强化。
(五)加强国际化教育与合作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高等教育的国际化也日益突现。以美国大学为例,为了能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国际环境中培养出占绝对优势的综合型人才,就非常重视在本科生教育中灌输国际化的思想。一是开设国际化课程,让学生在多元文化的熏陶中学习多方位的国际化知识,如哈佛大学通过开设很多国际化课程及举办一些文化交流活动来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开阔学生的国际化视野;二是互派留学生等以加强学生间的国际交流和学习;宾夕法尼亚大学派送本校学生外出留学的比例和招收留学生的比例都是较高的,宾大国际项目办公室(OIP)每年都会选派数名优秀生外出留学,同时与各学院委员会合作在德国、英国、法国和中国等国家开办了多个校方资助的教学项目,优秀生可获得不同程度的资助。因此我国可以借鉴美国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建议与国外法医学教育水平较高的国家签订互通协议,在合适时段互派优秀的学生交换学习等;同时也要注重师资力量的培养,比如聘请外教,或者选派教师外出深造,即强化了教师队伍的建设,也能了解国际上法医学领域的新动向,为我国法医学本科生的培养打下坚实基础。
三、结束语
在当前的国际化视野下,建议对现行法医学专业本科教育模式从招生模式、课程设置、教学管理、实习单位规划及国际化合作等多方面进行改革。创建以招生模式为导向、以课程设置为基础、以教学管理为手段、以实习单位规划为保障、以国际化合作为突破及以师资队伍建设和科研能力全面提高为强大支撑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出综合能力较强的法医学本科生。
参考文献
[1]张奎,刘莉,余舰,等.互动式教学模式在法医学教学中的应用[J].西北医学教育,2013,21(5):944-946.
[2]贾静涛.世界法医学与法科学史[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3]梅人朗,龚幼龙.中外高等医学院校本科专业设置的比较和调整我国医学院校专业设置的思考[J].国外医学(医学教育分册),2000,21(1):1.
[4]倪志宇,马春玲,丛斌,等.法医学本科生教育模式改革探讨[J].中国法医学杂志,2009,24(2):143-144.
[5]李鲁,郭永松,施卫星,等.以医学人文课程为基础的全程医德教育改革与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0,6:25.
关键词:高职本科;协同培养;人才培养目标;一体化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8-0233-02
一、引言
作为典型的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行业,民航业的高速发展,不仅表现在大量飞机和机场的投产运营,还表现在更多大型操作系统的升级换代,这就需要大量能够娴熟驾驭新系统的一线高级技术操作人员,除此之外,还需要大批一线管理者等高质化知识技能性职业劳动力。作为民航地面运输服务岗位群的传统对口专业,民航运输专业高职教育目前仅限于专科层次,高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难以满足民航业发展的需要,这就亟待民航高职院校进行制度创新,以多种方式开展高职本科教育。由于现有民航高职专科院校目前正处于内涵建设阶段,升格为本科的条件尚未成熟,若在短期内将现有高职专科院校升格为本科,很有可能出现高职教育质量的滑坡或高职教育体系上新的断层。此时,民航高职专科院校与本科院校协同培养人才成为民航高职专科院校开展高职本科教育的最优选择。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正在探索与中国民航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进行“民航运输专业/工商管理(航空运输管理)专业(2+1.5+0.5)”协同培养工作,各项调研及理论研究正在紧张有序地进行。为了达到在原有教育层次基础上有效衔接并高质量培养民航运输高端应用型人才的目标,需要两层次院校进行认真的探索论证。确立高职与本科协同培养的人才培养目标及构建一体化的课程体系,成为本课题研究的重点内容。
二、高职专科与本科课程建设及人才培养情况现状
1.高职专科“民航运输”专业课程建设及人才培养情况现状。民航运输专业是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的传统优势专业,培养目标是围绕民航客票销售、民航旅客地面服务、民航货物运输服务等民航地面运输服务岗位的核心工作内容,培养具备扎实职业能力,服务于机场、航空公司、旅行社、航空快递公司等民航相关企业一线岗位的高技能人才。民航运输专业校企合作建成了计算机订座实训室、民航货运实训中心等5个校内模拟性生产实训室,还与南方航空公司、广州白云机场等22家单位合作建立了校外实训基地,教学仪器与实训设备功能齐全,双师型教师比例高达90%以上。校企合作制定了符合行业需求的课程标准,建成了省级精品课程《民航计算机订座》1门、校级精品课程9门。经过多年的摸索和实践,基本形成了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提倡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目前学生实训课时达到60%以上。同时,学校还大力推动“双证书”制和以就业为导向的校外实习活动,逐步建立起以学生为中心、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的立体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在这种学校文化的影响下,专业能力和关键能力都得到了显著提高,毕业生广受社会欢迎,近三年就业率均达96%以上。
2.本科“工商管理(航空运输管理)”专业课程建设及人才培养情况现状。中国民航大学“工商管理(航空运输管理)”专业主要培养系统掌握管理科学方法,具备终身学习能力、系统分析和解决民航运输企业现实问题实践能力等的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其毕业生主要对口在航空公司、机场等民航企业从事战略规划、人力资源、市场营销、生产运营等管理工作,或在行业政府管理部门、科研机构及相关院校从事科研及教学等工作。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开设的课程绝大多数是本科学科型课程,学术型倾向明显,与高职专科以工作过程为引导开发实践导向的职业教育课程显著不同。虽然“工商管理(航空运输管理)”专业也是以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也有一定量的实验、实训时间,但课程教学和人才培养过程基本仍属于“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技能”的普通高等教育模式。该专业教师学历和职称普遍较高,但“双师型”教师比例严重不足,教师和学生在职业教育的理念和“职业人”的培养目标上的理解还处于“浅层次”,相关的课程建设和人才培养与职业教育的“高层次”阶段培养方式有显著差别。
三、高职与本科协同培养的影响因素分析
1.人才培养目标及人才培养方式具有显著差异是影响高职与本科协同培养的关键因素之一。根据以上对高职专科与本科人才培养现状的分析可知,“民航运输”专业以“民航企业一线操作岗位高技能人才”为培养目标的思路更加清晰,培养目标更加具有“职业性”,大量运用校内实训和校外顶岗实习培养人才的方式也更加符合现代职业教育的特点和需求。多年来民航运输专业为民航地面运输服务一线业务岗位输送了大量的高技能人才,这些毕业生大都兢兢业业地在基层岗位工作,有少数通过努力已经成为基层业务主管甚至中层管理人员。但不可否认的是,一方面高职专科过于注重专业能力的培养,而忽略了关键能力的培养,使得绝大多数的高职专科毕业生,向管理层迁移的能力可能处于相对劣势。另一方面,由于“民航运输”专业带有典型的职业特征,其毕业生如果想追求更高层次的学历教育,往往很难找到对口本科及研究生专业,从而无法实现其向上层社会流动的梦想。“工商管理(航空运输管理)”专业虽然以“民航企业管理人才”作为培养目标,但由于民航企业的管理岗位倾向于招聘211、985高校的毕业生,导致该专业学生近年来绝大多数流向民航地面运输服务一线业务操作岗位。因此,“工商管理(航空运输管理)”专业目前人才培养的实际规格和社会实际需求脱钩,其人才培养定位一直在“理论学术型”和“实用技术型”这两个类型中左右徘徊,处于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属性的夹缝之间。
2.缺乏一体化的课程体系设计是影响高职与本科协同培养的关键因素之二。由于目前高职专科和本科协同培养的专业存在人才培养目标错位、课程标准各异等一系列现实问题,导致开设的课程内容部分重叠,课程体系和实训体系也存在重复和脱节现象,缺乏一体化的课程体系设计。本科专业部分课程在高职专科阶段已有涉及,只不过课程名称略有差异而已,相关的专业实践训练也有与专科阶段重复现象。例如,本科阶段的“订座系统上机实验”总共只有1周20课时,占1学分,专科阶段同类课程“计算机订座”共20周60课时,占2.5学分,全程都在订座实训室进行,高职专科的授课方式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订座业务技能。
四、如何破解高职与本科协同培养困局
1.高职与本科的人才培养目标一定要实现统一。根据以上分析可知,一方面,为了顺应民航业产业升级转型的大趋势,“民航运输”专业亟须提升人才培养的规格,为民航企业培养大批地面运输一线岗位需要的管理者和能够实时驾驭新系统的高级技术操作人员。另一方面,随着民航企业近年来岗位招聘需求的变化,“工商管理(航空运输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也应当从原来的培养“理论学术型”人才向“实用技术型”人才转变。联办专业高职与本科的人才培养目标一定要逐步实现统一,具体来说,在高职专科阶段,着力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操作能力,达到相应工种初级技能等级标准,例如民航售票员(初级)、民航客运员(初级)和民航货运员(初级)。本科阶段主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解决现场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并达到相应工种中级及高级等级技能标准。无论高职专科还是本科阶段,课程标准都应以国家职业标准为基础,走技术学范式,开发实践导向的职业教育课程,在技能成长过程中丰富知识和涵养,培养职业核心能力。高职专科与本科实现课程一体化设计,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一定能顺利实现。
2.构建一体化的课程体系。就目前两专业的课程设置、实训条件和师资状况来看,要完成课程一体化设计,短期内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可以在分段培养课程设置上,根据人才培养的总目标和各阶段具体定位,构建“知识体系+技能体系”的课程模块。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科学设计“分层化”课程体系,课程标准与国家职业标准对接,根据高职和本科不同层级的能力标准,将原有高职、本科专业的专业课程体系和实践课程体系进行重构,有序调整课程内容,接口实践课程的配置,更加突出专业课程实践技能。在开发专业实践课程体系时,可遵循职业岗位分析、工作任务分析、职业能力分析三大步骤,逐层分析推进,确定高职课程与本科课程的区分点。为了顺应学生多样化的职业发展需求,开设管理学、经济学等公共选修课程和不同方向的专业选修课程,引入“学分制”柔性化教学管理模式,实现高职与本科顺利衔接。这样可以使人才培养既满足了不同培养阶段学生的实际需求,又没有脱离职业教育的轨道,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促使学生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晓明.产业转型升级与高职本科教育发展[J].教育发展研究,2012,(03):18-23.
[2]杨金土.我国本科教育层次的职业教育问题[J].职教论坛,2003,(1):19-23.
关键词 教育 职业化 艺术设计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2015年11月16日,教育部网站公布《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这表明高校职业化转型已经进入到更加深入、细化的实际操作层面。
1转型对设计人才培养规格提出的新要求
从《指导意见》不难看出,国家从四个层面提出了转型发展改革的十四项主要任务。其一,明确类型定位和转型路径,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突破口,将行业、企业全方位深度参与作为转型发展的路径和推动力,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其二,从治理结构、专业体系、基础设施三个方面推动结构性改革,包括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专业体系和以适应产业先进技术的实验实训实习条件建设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其三,以产业转型升级、技术进步和社会建设需求为导向,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创业教育、与中高职有机衔接、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双师型师资建设等方面深化改革;最后,以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导向,推动试点高校全面融入区域、行业技术创新体系。
可见,转型的关键是明确办学定位、凝练办学特色、转变办学方式。是办学思路、办学定位和办学模式的调整,不是“挂牌”、更名或升格。诚如教育部副部长鲁昕所说:“中国解决就业结构型矛盾的核心是教育改革。教育改革的突破口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的人是技术技能型。”据测算,随着我国经济结构不断转型升级,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缺口达到了2200-3300万人。能够培养市场急需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高等院校,必然会受到学生的青睐。因此,向应用型方向转型为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提供了新的政策红利。转型院校需要调整办学目标以满足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要求,更好地将自身优势与现代职业教育发展规律结合起来,在保障本科层次教学质量的同时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实现学生的“保本增职”,办出特色办出品牌,借助转型优势将办学危机转为新的发展机遇。
2转型背景下艺术设计人才应具备的核心素质要求
2.1必要的文化底蕴
可以毫不留情地说,长期以来,艺术类学生文化素养普遍不高――至少到目前为止是这样的。在转型关头,若误以为重技术技能培养,轻视或放弃必要的文化修为,可以断定,中国设计教育的未来将是一片黑暗。设计不是一座孤岛,它必须以文化为支撑,开展创新创意工作。特别是在以创作、创造、创新为根本手段,以文化内容和创意成果为核心价值的文化创意产业背景下,设计的文化属性变得更为重要。文化创意产业的本质在于文化的创新,而文化创新的基础是对传统文化、民族文化、外来文化等一切有利于文化发展的力量进行吸收和继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应广泛涉猎人文、自然科学知识。只有文化基座宽广深厚,创意的塔尖才会拔得更高。
2.2强烈的创新意识
创新是艺术的生命。约翰・霍金斯指出:“有创意的人他们喜欢新奇,他们的创意不光使他们的个人生活丰富多彩,同时他们会把他们的梦想、想象力、理想变成艺术品,还会让企业达到盈利,让企业获得很大的成功。”可见,创意的力量是巨大的,在这个创新意识空前高涨的时代,设计创意绝对是创意产业的灵魂和核心。学生应具备独立思考、怀疑与批判的精神,教师在教学中要始终贯彻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2.3敏锐的市场意识
设计类专业学生最大的问题是喜欢把自己看成“艺术家”,这是传统“大美术”教育体制造成的恶果。学生热衷探讨画面的形式美感,却从来不关注市场、不关注消费者,如此,对设计的意义和真谛是不能理解的。不能准确把握市场、消费者需求的所谓设计,只能是一张好看的“画”而已,而不是“设计”。创意要与生活紧密联系,不应为了创意而创意,设计创意的价值是靠市场经济效益来实现的。学生要把眼光更多地投向社会、投向市场、投向消费者,因为,任何创意的终极目标是服务于人的,检验创意的重要标尺是市场。
2.4扎实的动手能力
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马陆亭认为:高校转型发展重在实践。这里的实践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转型高校要加强实践探索,走出一条适合区域发展需要的新型办学模式;二是这种模式必须加强实践环节训练,培养真正满足行业企业岗位要求的高端技术技能人才。设计教育的关键在于实践教育的落实。深入了解产业,接触生产、生活实际,参与设计实践,在实践过程中体验学习设计的方法与能力,是知识内化为素质的必然路径。
3人才培养策略的调整
3.1课程设置要具有前瞻性
设计教育应以产业市场需求为导向,确立专业发展方向,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在保持人才培养方案相对稳定的前提下,对课程的设置进行动态调整。当然,这就需要对市场发展风向要有极强洞察能力和预见能力。例如:动画专业可依据市场需求,增设游戏、数字媒体方向或课程;环境设计专业可依据行业需求发展趋势,增加陈设设计、软装饰设计、创意家居等课程。
3.2通过实践教学提升学生“应市”能力
实践教学是实现创意产业人才培养的关键所在。在教学中带动学生贴近设计第一线,让资料搜集、问题分析、设计开发、构思与表达以及工艺制作、成品效果、客户评价、市场反馈等众多设计实践环节贯穿于整个课程教学中。通过实践教学,不仅可以检验学生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可以逐渐提高学生的“应市”能力(如交际能力、合作能力、表达能力、协调能力等)。
3.3更新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法
人才培养因区域环境、学校体制、教育定位、生源、师资等因素不同,必然呈现出差异性。但教育及艺术的基本规律是一定的,行业的本质要求是一定的。“创新思维的培养”、“课程、内容的跨学科建设”、“引导学生关注市场、社会”、“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等关键词汇应当成为教师教学观念的基本价值取向。基于此开展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创新,建立一种相对完善、可行性强的教学模式,才能使观念得以实现。
3.4加大“双师型”教师培养力度
对实践环节中起决定作用的指导教师,也要转变“教”的观念。参与设计实务,不断积累实践经验,提高自身专业综合素养,熟练掌握现代化设计手段、工艺、市场营销及管理方法及技巧,并将之付诸到教学实践,让学生真正从课堂教学中就能了解行业规范及流程,是未来设计教育的基本要求。
4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尝试
4.1基于工作流程建设课程群
课程体系的设置直接关系到专业人才的培养水平。以设计行业作业流程和职业岗位为导向设置课程模块,能使学生的学习目标更为清晰,求知更为主动。例如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在书籍设计课程之前就开设图形设计、标志设计、字体设计、版式设计、电脑制作、印刷设计、包装设计等系列课程内容,当学习书籍设计课程时,学生便会串联其这些课程知识,自然就会明白之前所学课程的目的及意义了。
4.2实施课程目标管理
将课程进行目标管理,就是强调每门课程最终必须提交设计成品,如此可以考查该课程的学习效果,也可以对后续课程进行前期的探索和认知。例如: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设计构成课程,学生在结业时,要将平时的练习作业进行整理,自己设计、手绘封面,装订成册。通过这种办法,促使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封面设计上,在制作过程中,他们会主动搜集素材、查找资料,逐步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同时,对本专业后续的书籍设计课程也有了初步认识。
4.3校企共建研发团队
学校应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利用高效智力资源的优势,同企业开展合作,实现双赢。例如,武昌理工学院艺术设计学院与紧邻的武汉小蜜蜂食品有限公司开展了全方位的合作。双方在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之后,该校成立了“武汉小蜜蜂创意设计研发工作室”具体负责该企业的卡通形象、新Logo、包装、厂区绿化、景观、多媒体互动、室内装饰等具体设计任务。在合作中,企业方代表与工作室保持了紧密联系,学生和老师一起开展创意风暴,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也强化了创意思维的训练,对项目的设计也起到提炼完善的作用。
4.4校企共建特色班
天津美术学院李炳训教授认为:“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应从本地区经济与产业发展现状,以及教育背景的优势出发规划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定位,切忌追风。”高校设计类专业应立足区域经济发展所需,认真考察市场,专业定位要走差异化办学之路。武昌理工学院在这方面取得的成绩值得借鉴,在了解到玉石雕刻行业高素质人才缺乏后,基于自身的办学条件,与湖北工艺美术研究所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共建玉石雕刻特色班,并聘请了该所副所长、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玉雕大师袁嘉骐作为专业负责人。可以预想,在未来的3~5年,玉石雕刻产业将迎来中国第一批玉石雕刻本科生人才,玉雕行业高素质人才问题将逐步缓解。
5结语
设计教育是创意产业人才输出的主要通道,高校人才培养应该在研究市场的前提下,创新培养模式,依据行业、市场对人才素质的需求,着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应用操作能力、“应市”能力;着力创造条件,提升实训、实践教学效果,紧密联系市场,加强与企业交流对接,推动产、学、研合作和设计创意成果的转化,用实际行动践行“转型”发展纲要,从更高层面实现艺术设计及设计教育的价值。
参考文献
[1] 史薇,陈建伟.遵循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自身规律推进高校转型建设[EB/OL]. http://
[2] 朱光好.文化传承创新:高效服务文化创意产业功能实践的新视角[J].中国高等教育,2011(18):31.
[3] 约翰・霍金斯.创意产业:新经济源泉[J].经营者(商业管理版),2006(12):55-56.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英语教学;跨文化交际
一、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界定
教育部规定,2002年以后升格的本科院校为应用型本科院校,这类高校是在我国高等教育大发展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大多是在地方专科学校或多所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学校的基础上独立或合并升格而形成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进我国高等教育向大众化发展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首先,应用型本科院校服务地方是时代对高校的客观要求;其次,应用型本科院校服务地方可以有力地增强地方竞争力;再次,应用型本科院校服务地方是提高学校办学水平和质量的重要途径。应用型本科院校服务地方的主要方式是依托自身的人才、知识和技术优势开展知识与技术的传播、应用和创新,为地方各类社会组织提供人才输出、理论服务、科技服务、咨询服务和信息服务,进而推动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在高校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高校在服务地方的同时也同样面临着如何整合内部的人才、知识、技术、经费和信息等资源来更好地促进自身发展的问题。
二、培养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1)国与国之间语言不同,文化亦有差异,有时差异还很大。文化的差异直接影响着语言的生成、变化和发展。跨文化交际学研究的正是社会事物和看法方面的文化差异,只有了解和理解了这些差异,并具有成功地与其他文化成员交流的真诚愿望,才能最大限度地克服这种看法差异造成的交流障碍。(2)外语教学的目的就是要使学生正确得体地运用语言和非语言行为与手段进行跨文化交际。这就要求语言教学跨越培养学习者纯语言能力的目标,帮助他们超越文化隔界,以开明的态度从不同角度看待和理解母语文化和异国文化,即培养语言学习者的跨文化意识。因此在英语教学中要多层面,多框架的建构跨文化教学模式,以期建立起科学、有效、全面的培养体制:强调词汇教学基础引导作用。在教词语时,尤其是一些和文化背景有关的词语时,学生不仅应通晓语义,还应着重解释它们的引申含义和跨文化交际实际情景中的含义;平衡好文化输入与输出之间的联系和比重。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应选取语言文化相似及相异部分进行对比,从而使母语与目的语文化在对比中成为显形的,易于感受和理解的东西来完成教学当中的跨文化输入;借助多种途径与现代化手段,通过视、听、说等语言交际的真实场景,学生不仅能熟悉目的语国家的日常生活方式,而且能进一步理解语言在特定情景中的内涵以及交际者所表达的语言之外的内心含义;我们广大的英语教师需不断的提高自身素质,在教学过程中对相关的文化背景进行必要的讲解,以便使学生更好地了解英汉文化的异同点。要进行两种文化对比,揭示不同文化之间的异同。对比的重点是相异点及其可能造成的文化误解和文化冲突所在。通过文化对比,发掘文化差异和文化冲突的根源,总结出规律性的特点。这种对比既可以把两种语言中有关同一问题的文化差异摆出来,又可揭示那些直接影响交际顺利进行的文化差异。外语教师只有通过对两种文化的比较,分析两种不同文化差异才能使学生真正掌握所学外语,避免在跨文化交际中出现失误。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导入交际文化,介绍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方面的差异。(3)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过程。要想真正有效地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实施,还需要教师进行进一步具体、深入的相关课题的探讨与研究。
三、应用型本科院校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意义
鉴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特点和所担负的特殊使命,在这样一个全球一体化,多元文化共存的复杂环境下,培养符合时代要求,满足市场需求的应用型本科人才,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和建设输送合格人才,达到此类院校发展面向区域经济的支柱产业、新兴第三产业以及高新技术产业的学科专业建设的办学定位的要求。应用型学科的发展以市场为导向,发展速度越快,应用型学科知识和技术的更新速度就越快。
参考文献
[1]傅大友.对应用型本科院校服务地方的方式与机制的思考[J].常州工学院学报.2008(1/2)
[2]周文伟.论文化图式、跨文化交际与文化主体意识[J].湖南商学院学报.2008(2)
摘 要: 卓越计划要求地方工科院校按照行业和地方企业的需要形成科学的、多模式、特色化的就业教育体系,建立“地方工科院校
>> 基于“卓越计划”的本科高校创业教育体系构建 创业资本视角下的地方本科院校创业教育体系构建* “卓越计划”视角下就业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论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创业教育与创业实践的结合模式 基于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卓越计划”的《结构力学》教改研究 “卓越计划”背景下地方院校发酵工艺学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探析 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下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机制的思考 对地方工科院校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思考 地方院校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研究与实践 地方院校“卓越计划”工程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新形势下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就业指导探析 “卓越计划”背景下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方案制订的研究 基于应用型大学定位视角下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探究 转型发展视角下地方本科院校师资队伍转型研究 流程再造视角下地方本科院校教学管理研究 地方院校卓越工程师计划的实施 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创业教育服务体系的现状及问题研究 论地方本科院校“卓越计划”指导教师角色定位 创业禀赋视角下的地方高校就业创业教育问题研究 转型形势下地方本科院校电子信息类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计划的构建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江苏省社会科学联合会2014年重点课题:卓越计划视
角下地方工科院校的学生就业创业教育研究,课题编号:
14SWA-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