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地摊文化经济范文

地摊文化经济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地摊文化经济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地摊文化经济

第1篇:地摊文化经济范文

自上世纪60年代开始,全球经济变暖问题越来越突出,南北极冰雪融化越来越快,海平面逐渐上升引发了一些列的生态问题,引起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和注重。如何对现有资源进行更为有效的利用,逐渐成为摆在世界各国人民面前的重大探究课题,在这一背景下,低能耗、低污染的低碳经济逐渐成为人类共同追求的目标。

随着低碳经济主体的提出,茶文化旅游项目也顺势产生,尽管当前的学术界并没有对此予以准确界定,但茶文化旅游在我们旅游中的存在却越来越广泛,非常值得我们慢慢体验。基于旅游项目与茶文化的巧妙结合,茶文化旅游不但可以让旅游者实现心态的有效调整,而且还能在潜移默化间实现我国茶文化的继承和发扬。

一、低碳茶文化旅游的发展条件分析

(一)旅游业发展的定位分析

上世纪末期,国家根据我国发展现状和世界发展趋势进行发展战略调整,可持续发展逐渐深入人心。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进步,历史积淀相对较小的旅游业逐渐步入发展的快车道,带动了很多行业的发展,为社会创造了很多的就业机会。而在低碳经济主题越来越突出的今天,国家也先后制定了多项政策,以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这对完善旅游产业结构而言是非常有利的。

(二)不断增长的旅游需求

快速推广的低碳经济对于旅游业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而旅游业的发展也会带动低碳旅游的发展,各种新型低碳旅游项目和旅游产品纷纷问世。本文的主题―茶文化旅游也是在这种宏观环境作用下产生的,是旅游和低碳经济的完美结合,深受广大消费者青睐和喜欢。例如,云南大理旅游业,基于自身生态环境的实际情况,将其与普洱茶这一民族色彩非常深厚的茶品进行结合,实现了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有效结合。

(三)践行低碳旅游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生态环境的关注越来越过。而不断恶化的自然环境严重打击了人们的生活信心,相信如果没有地域因素的限制,很多人都会逃离城市,去追寻优良、唯美的自然地域。在这种情况下,到一个天蓝云白的地方去旅行越来越成为人们的生活期盼,这给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对低碳文化的关注和认同,让旅行者越来越愿意践行低碳旅游信念,以让自己未来的生活更为优质,进而各种旅游方式逐渐产生。例如,徒步、拼车和自驾等方式。

二、初步发展中的茶文化旅游

在种类繁多的农产品中,茶叶的文化品位最高,传统的茶叶园往往具有非常优美的自然环境和相较好的地理优势,且制茶工艺美感十足。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我国茶文化的发展也获得了不小的发展成就,茶文化模式越来越多样化。

就现实而言,当前我国茶文化旅游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各种矛盾和问题的出现也是难以避免的。例如,缺乏规划、缺乏体系的盲目开发,会极大破坏地域生态环境。因此,茶文化旅游需基于完整的体系支撑,不能为了开发而开发,不能为了发展茶文化旅游,而不管其他因素,甚至不顾可持续发展理念。

三、茶文化旅游低碳发展的建议策略

(一)科学规划

对于任何事情而言,都是预则立、不预则废。对低碳旅游理念的践行需要茶文化旅游基于客观实际和时代特点合理的进行整体规划,构建一个科学、合理、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在项目开发规划和资源整合中,要注重发展体系的科学、有效构建,特别是要注重低能耗、高效益思想的贯穿。在认清自身资源和生态环境特性的基础上,可以对国内、国外成功模式和先进经验进行适当的借鉴,并对环境风险和现实操作性进行有效评估,将生态环境保护放在首要位置,以突出保护生态构想和落实。

(二)产业推广

随着时代的进步,低碳旅游逐渐成为当代旅游的重要发展趋势,而在这一发展过程中,旅游机构要多角度的进行问题思考,而低碳文化的推广就是问题思考的重中之重。从实际操作经验来说,推广是具有一定难度的,而低碳茶文化旅游的推广需要在依托自然基础和茶区文化的基础上,根据本地区、本地域茶叶特点,针对性的进行茶文化开发和规划,将地域风俗与茶文化因素有效的融入到旅游项目之中去,让旅游者在享受游行乐趣的同时,尽享茶文化的熏陶。对于茶文化旅游来说,让游客在自然中寻找美、发现美、接受美的熏陶是一种天分,而田园茶园也是一种自然因子,其与旅游的有效结合是一种自然的返璞,这种旅游方式的推广能在很大程度上直接或者间接促进碳排放量的有效减少,进而有效改善旅游地区的生态环境,因此,以茶为载体,以区域生态为基台,有效的进行茶旅游模式探索是一种非常行之有效的旅游行业优化方式。

四、结语

第2篇:地摊文化经济范文

2003年,英国政府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指出低碳经济是通过更少的自然资源消耗和更少的环境污染,获得更多经济产出。英国政府虽提出了低碳经济的概念,但并未对其内涵进行明确界定。随后,英国环境专家鲁宾斯德(2008)对“低碳经济”作了定义,他认为,低碳经济是一种正在兴起的经济模式,其核心是在市场机制基础上,通过制度框架和政策措施的制定和创新,推动提高能效技术、节约能源技术、再生能源技术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的开发和运用,促进整个社会经济朝向高效能、低能耗和低碳排放的模式转型。低碳经济作为一种新型的经济形态,绝不仅仅是一个口号,而是意味着企业管理要进行变革,一种新的企业管理模式——低碳管理应运而生。任何一种先进的管理模式都要求与之相适应的先进的企业文化,因此基于低碳经济背景下的企业文化建设是石油企业所面临的且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

二、低碳经济对石油企业文化的影响

(一)低碳经济对石油企业经营观念的影响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特征的经济形态,石油企业作为高耗能企业,对碳的依赖性很高。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如何减少碳排放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中国理应承担温室气体减排的国际责任,降低碳排放和能源消耗。因此,发展低碳经济的“倒逼”机制会促使石油企业树立低碳发展理念,降低对高碳能源的依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提高资源利用率。

(二)低碳经济对石油企业物质文化的影响

在低碳经济大趋势下,世界各国纷纷制定相应的低碳环保标准,旨在加强环境监管。由于碳排放的严格限制,特别是碳税、碳关税越来越高,使得石油出口企业在出口高能耗产品时受阻,对其生产高能耗产品的生产过程也提出更高的要求。此外,随着低碳消费理念在社会公众心中越来越深入,低碳产品必将越来越受欢迎,消费者对低碳产品也会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

(三)低碳经济对石油企业日常运营管理的影响

低碳管理要求石油企业在日常运营管理中削减开支、厉行节约,如削减差旅开支、降低照明及供热能耗、进行远程办公与电话会议等,使企业日常运营管理活动低碳化。同时也要求员工个人行为低碳化,比如尽量多坐公交和公司班车少开私车,打印时尽量多使用双面,用纸时尽量多使用环保纸,用餐时要量需而取、减少浪费,上班时不打私人电话,随手关灯、关水、关门窗,下班时关闭电脑及显示器等等。

三、我国石油企业文化建设的现状与不足

(一)企业文化建设流于形式

一些石油企业认为企业文化是表面文章,解决不了实际问题,因此不愿意花费时间和精力在文化建设上;一些石油企业认为企业文化就是进行标识建设、出版期刊、举办文娱活动,营造良好的外在形象,比如单位墙上、车间内、办公室都是“诚信、创新、团结、奉献”等标语口号;还有部分石油企业搞形式主义,简单地把以前的做法通过修饰变成新的企业文化。这些认识实质是没有领悟到企业文化作为一种新型管理思潮的价值所在,没有认识到企业文化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支柱,导致企业文化表象化、空泛化,不能落地生效。

(二)文化建设随意性强,缺乏传承性

一些石油企业视文化建设为“摆设”,可有可无,十分随意,往往只注重眼前利益,忽视长远发展。同时,受周围环境影响较大,盲目跟风,导致企业在文化建设的过程中缺乏稳定性和连续性。此外,企业领导是企业文化的制定者和推行者,领导个人意愿一旦不坚定,就会使得企业文化建设出现中断,失去连续性。特别是领导层的更换,导致企业经营理念发生变化,原有的企业文化难以传承下去,再加上企业员工的流动,使得企业文化难以在员工中长久的扎根。

(三)不重视员工的参与

一些石油企业在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脱离企业实际和员工心愿,文化建设不切实际,企业文化体系如同空中楼阁。在基层员工看来,这些企业文化体系,不仅离自己很远,而且参与与否区别不大。企业文化建设忽视员工的心态,闭门造车式的提炼编造,然后再强制性宣贯洗脑,这样只会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

四、低碳经济背景下石油企业文化建设思路

当前,低碳经济是大势所趋,企业作为最重要的市场经济主体,应勇于承担节能减排的责任,而企业文化对企业的经营活动具有导向作用,因此石油企业必须加强低碳文化建设。

(一)树立低碳文化建设理念

“低碳”意识的培育和低碳理念的形成对于企业实现低碳化经营起着重要作用,因此石油企业要树立低碳文化建设理念。在低碳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全员参与的原则。第一,企业领导层是企业文化的制定者和推行者,低碳文化理念首先要渗透到领导层,才能最终成为公司的企业文化。同时,加强对员工的宣传教育,使员工形成低碳意识,逐步转化为低碳行为,督促员工学习低碳技能,养成良好的低碳生活习惯;另外,企业领导要实行激励措施,用激励的方法去引导员工的日常行为,使员工的行为逐步达到低碳文化的要求。第二,在员工中推广低碳价值观和低碳文化。对员工进行低碳文化培训,强化员工对低碳文化的认识,让低碳理念植根于员工的心理。第三,发挥石油企业各个职能部门的作用,让各个部门积极参与低碳文化建设。低碳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复杂的工程,需要各部门参与其中,因此,领导者需要组织各个部门积极参与到低碳文化建设中来,发挥各部门的资源优势建设低碳文化。

(二)制定石油企业低碳文化制度

石油企业日常的生产经营活动存在“三高”现象(高耗能、高污染、高投入),低碳文化的推广有利于更好的指导石油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实现清洁生产,进而树立良好的企业低碳形象,提高企业竞争力。低碳文化制度化,可以给予低碳文化合法的地位,形成强有力的约束力,从而有利于保障低碳文化的有效实施。此外,企业要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来保障低碳文化制度化,更好的保证低碳文化有效实施。

(三)推进石油企业技术创新“低碳化”

技术创新研发投入较少是我国石油企业低碳文化建设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进而影响了低碳文化的建设和实施效果。石油企业是我国能源的主要提供者,但同时也是能耗大,特别是二氧化碳排放量大的企业,所以,石油企业要不断探索开发低碳能源,推广使用清洁型能源,如天然气等;实现循环利用,推广资源再利用技术,如余热回收等,减少对传统化石能源的依赖;不断加大科研投入,推进低碳化能源的研发,坚持走“低碳化”道路,实现高碳能源向低碳能源的转变,缓解温室气体对气候的影响,在日常生产经营中推广清洁生产,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四)积极履行社会责任

石油企业不仅要追求公司利润,也要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企业社会责任具体来说就是指企业在盈利,对股东负责的同时,也要积极主动的承担对社会和环境的责任。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企业更要注重对社会环境的负责,积极参与到保护社会环境的活动中来。低碳发展已经成为当前发展的趋势,石油企业要积极顺应这一趋势,开创新技术,研发新材料,使用绿色环保产品,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树立良好的公共形象,使社会公众对企业产生深刻的认同感,从而提高企业的赢利水平。

五、结论

第3篇:地摊文化经济范文

进入21世纪以来,能源消耗带来的全球气温变暖,为了缓解这种趋势,着重发展低碳经济成为时代主流。低碳经济作为全球经济发展的新型模式,是比较前卫的发展理念。茶文化旅游是国内新兴的一种旅游产品,低碳经济的发展与茶文化旅游相结合,会给茶文化旅游发展带来积极效果。本文通过茶文化旅游的浅析,来研究茶文化旅游在低碳经济中发挥的作用。

关键词:

低碳经济;茶文化;旅游

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全球气温的上升,导致南北极冰雪融化加重。这一系列的生态问题引起了社会各方面的关注。如何高效地利用人类现有资源,对全球各个行业都面临的巨大的考验。低碳旅游是在低碳经济背景下衍生出来的新型项目,它以较少二氧化碳在空气中排放量和实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坚持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低碳生活已经渐渐深入人们生活当中,以低碳为主的生活方式逐渐在各个行业中兴起。茶文化旅游是在低碳经济发展背景下衍生出的新型项目,但是在学术界并没有给予一个准确的定义。而且现在定义茶文化旅游的文章越来越多。它有别于传统的旅游项目,更注重游客的感受。茶文化旅游就我们在旅游中,去慢慢的品尝茶的味道,品尝味道的同时能够深入的了解茶叶,感受先人留给我们的茶文化,从这种体验中来获取心灵的释放。茶文化旅游巧妙地将茶叶文化与传统旅游业旅游相结合,将茶叶生长的环境,茶叶的历史,制茶的工艺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展现在人们面前。茶文化旅游的发展不仅仅是带动了茶叶市场的开发,更多的是完成了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它同时也能够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它对旅游、购物和娱乐等产业的发展也起到推动作用。茶文化旅游的发展,也弘扬了传统茶文化。

1茶文化旅游的发展契机

1.1茶文化旅游业发展的趋势

茶文化旅游通过对旅游资源的整合,研究出一套以茶为主、带动服务行业的综合性产业。与大多数产业相比,它对能源的消耗、污染排放和对大自然环境的破坏相对较少,但也并不是“零碳排放”的产业。由于现代产业的发展,产业链的逐渐扩大,旅游行业也在排放大量碳,如何抑制碳的排放量,也是当前旅游发展的重要问题。随着时展,人们对生活有了更高的要求和品位,而喝茶逐渐成为一种时尚。旅游业在近些年的蓬勃发展,也带动了一个产业链的发展。把茶叶融入到旅游行业当中,以茶为主线带动旅游业的发展。茶文化旅游就其本质上来说是低碳经济下的一个产品。茶文化旅游业的发展也会带动餐饮、住宿、娱乐等行业的发展,但是发展过程中有些人为了眼前利益的最大化,运用一些非环保的产品,造成了许多资源的流失。所以在茶文化旅游业兴起的最重要的时期,应该加大对环保意识的宣传,也应该建立一些的环保措施,建立一个低碳环保的旅游产业链。茶文化旅游业已经逐渐成为服务行业重要的组成部分,也存在许多自身发展的优势,比如说,占用资源少,可持续发展强,碳排放量少,按理来说,应该成为低碳经济的排头兵才是。低碳茶文化旅游的发展间接遏制地环境污染的发生,而且带动一个新的产业链的发展,也是在低碳经济下孕育而生的新行业。

1.2茶文化旅游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的旅游业发展很快,茶文化旅游在发展中也暴露了很多的问题。在发展中出现了开发方式简单、基础设置不全面和服务质量差等一系列问题。旅游企业在做好旅游服务的同时,也应该向游客传递低碳旅游文化。比如,游客在出行方面尽量乘坐电动汽车,或者电动车、自行车;食宿方面,应该避免奢华之风,崇尚简约,舒适;旅行社应该向游客宣传低碳旅游的重要性。随着茶文化旅游行业的发展,在外出出行旅游,人们更多的选择了徒行或者骑行,这样更多减少了汽车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在住宿、就餐方面,一次性用品尽量不用,少使用空调,维护景区的环境卫生等等。改变奢靡之风,因为茶区茶本在山区、农村、可以避免或尽量不要乘坐飞机、游艇,少坐豪车,避免产生更多的碳污染,真正做一个低碳的环保者。

2低碳茶文化旅游的发展条件

2.1旅游业良好发展的背景

2.1.1旅游业发展的目标定位

20世纪末,国家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带动了旅游业的发展,旅游业没有太久的历史,旅游业带动了许多行业的发展,同时给人们创造了很多的就业机会。旅游行业逐渐演变为国家支柱型产业。在低碳旅游文化推广的现在,国家也出台的相应的措施来应对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这些措施不仅加快了旅游产业结构的完善,也对旅游业整体的发展目标做出了清晰的规划。

2.1.2低碳旅游产品的需求增加

低碳经济的推广加快了旅游业的发展,同时也带动了低碳旅游的发展,也产生了许多新型的低碳旅游产品。茶文化旅游也是在低碳经济大环境下孕育而生的,也是与低碳旅游完美结合的产业。它的出现获得许多消费者的喜欢。比如说,云南大理,完美的自然环境,再加上具有浓郁民族色彩的普洱茶,将自然与人文环境两者的完美结合在一起。

2.1.3践行低碳旅游

随着时代在发展,人类也逐渐意识到良好环境的重要性。漫天的雾霾已经快击沉人类对生活的信心了,如果没有生存的压力,或许他们早已经逃离城市了,去寻找蓝天白云的地方。到一个蓝天白云的地方去旅行已经成了大多数人的想法,这也带动了旅游行业的迅速发展。对低碳文化的认可,也使得旅行者践行的信念,就是为了明天更优质的生活。于是出现了自驾游,拼车,徒步等新的旅行方式。

2.1.4兴起的特色旅游

世界总是在无时无刻变化着的,旅游的模式也得紧跟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旅游业已经不能满足广大消费者的体验需求了。许多旅游企业也在积极的应对,茶文化旅游就是个简单的例子,它将自然环境与传统的茶文化相结合的方法,全新的旅游方式更容易让游客所接受,在大自然的环境中放松心情,喝口清茶了解地方文化。我国的茶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如何将这些文化渗入到旅游文化中呢?比如说将游客带到茶园当中,让他们融入到大自然中去,体验采茶的乐趣,把自己当做一个采茶人,这样的体验往往是终身难忘的。

2.2茶文化旅游的初步发展茶文化旅游。

茶叶的种植集中在一些自然环境好、环境污染少的地方,这就为茶叶文化旅游提供良好的先天条件,在加上地方风土人情,民俗文化等,一系列的环境为茶文化旅游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比如说游客会从茶叶历史、制茶工艺、采茶等多方面入手,让游客在欣赏大自然美的同时,到茶园里采茶,也能了解茶文化的悠久历史。也可以利用茶文化来推广传统旅游业,比如说在福建武夷山《印象大红袍》的拍摄,这是对茶文化的一种全新的展示,也带动地方旅游业的发展。所以说茶文化与旅游业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茶叶在农产品中是具有极高的文化品位的,而传统的茶山和茶园都拥有较好的地理和优美的自然环境,制茶的工艺也是颇有几分美感。近些年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我国的茶文化旅游也顺应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也形成了许多茶文化模式。茶文化旅游现在只是处于一个初步发展的阶段,会不可避免的出现一些问题和矛盾。比如说开发资源过于盲目,也缺乏规划,对当地自然环境造成了破坏。茶文化旅游发展必须有一个完整的体系模式,不能走偏路,不能顾此失彼,不能为了发展茶文化旅游,其他方面全部放开,或多或少会增加碳排放量,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我们的原则。

3茶文化旅游低碳发展的策略

3.1科学规划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茶文化旅游要建立一个低碳、合理和可持续发展的模式,这就要做好一个合理的规划。在整合资源进行开发规划时,要建立科学的发展体系,首先就是要减少碳排放量。可以借助国内茶文化旅游的成功经验和模式,再依据自身环境和资源的特点,对环境开发的进行环境风险评估,把减少环境污染放在第一位。

3.2产业推广

低碳旅游的快速发展成为一个必然的趋势,但是发展过程中要从多方面考虑,首先就是要推广低碳文化。推广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低碳茶文化旅游要依托自身的茶区文化,各茶乡可依据自身的特点,进行茶文化开发,把本身的茶文化和地方风俗融入到旅游中。茶文化旅游让旅游者在享受旅游带来乐趣的同时,也渐渐融入旅游者的生活中,让他们在寻找自然美,在田间的茶园里返璞归真。茶文化旅游的推广间接或直接减少了碳的排放量,改善了当地的生存环境。以茶为载体,茶的魅力所在就是吸引游客的重点。

4结论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低碳文化也在渐渐深入人们生活。茶文化旅游也是新生代的新型旅游项目,它将现代的旅游与茶叶资源、茶叶历史有机的集合到一起,形成了新的旅游产业链。茶文化旅游也是低碳经济背景下,一个代表性产业,它的出现带动了一个新的产业链。茶文化旅游是茶叶与现在旅游业相结合衍生出来全新的旅游行业,也是将低碳经济完美融入的一个新型旅游行业。它是对传统茶文化的一种继承,也让更多游客了解茶文化的博大精深。所以说,对于茶文化旅游开发,无论是从经济上来说,还是文化,还是生态环境来说,都具有重大的意义,它将低碳生活的理念带到了人们生活当中。

作者:余佳 单位:徐州工程学院 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龚永新.茶乡生态旅游构建[J].中国茶叶.2009(12):36-37

[2]马驰,丁俊慧.基于低碳经济的旅游业发展对策研究[J].现代经济(现代物业中旬刊).2009(07):17-19

第4篇:地摊文化经济范文

【关键词】园林景观 地域 文化特色 时代感

一、园林景观设计规划设计中将会受到那些因素的影响

园林是在一定自然条件和人文条件综合作用下形成优美的景观艺术作品,而自然则复杂多样,人文条件也是千奇百怪。如果我们剖开各种独特的现象来看待园林的共性,它们的形成是离不开大自然的造化与雕琢、社会历史的发展、民族的变迁和人们的精神最求。

1、地理气候的影响:不同的地理气候会生长不同的植被种类,在园林绿化设计中就要受到当地植被的影响,要考虑到当地的气候类型适宜种植那类植物。建筑风格的设计中亦是受到地理气候这一因素的很大影响,像岭南建筑就是受到让热带雨林气候的影响,要求是通风性能良好则势必是要加大室内高度,因而建筑体量偏大,门窗较多较大,便于空气流通。而受到北方气候寒冷的影响,北方园林的建筑形式比较封闭、厚重、园林建筑亦是别具一种刚健之美。

2、地形环境的影响:园林中的地形是具有连续性的,园林中的各组成部分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彼此不可能孤立而存在。所以,每块地形的规划既要保持排水及种植要求,又要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还要求很好的适应环境力求达到自然过渡的效果。在一个园林中想要能够很合理地根据地形去设计规划好,需要运用到“随势生机”的手法。要想在一块土地上创造多种景观效果,首先必须进行合理的地形改造,再进行合理布局,根据地势环境依低挖湖,据高堆山或者适当平整土地,使园林地形富于变化,并利用地形组织空间和控制视线,通过园林要素风格的配合,形成一个自然丰富、优美的空间景域。从而形成一个有起伏变化的景观,来满足人们的视觉美感。

《园治》中有“约十亩之地,须开池者三,……余七分之地,为垒土者四……”,这种水、陆、山三四三的用地比例,虽然不可定格,但说明园林布局首先进行地形和竖向控制,只有山水相依,水陆比例合宜,地形环境变化多样,才可能创造好的生态环境。在如今大多数的园林规划设计中无一不把这些元素加在里面,在较高的地势上加堆泥土形成小坡,小山岭或在低洼的地方挖个小池塘,又或者游泳池等。

3、受到人民精神最求的影响:园林的形成离不开人们的精神追求,这种最求源自于精神文化与,还来自艺术的浪漫,对现实田园生活的回归。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中提到的开荒南野际,抱拙归园田。从最初的田园生活式的园林到赋予一定精神寄托的世外桃园,文学艺术中的诗歌、故事、绘画等是人们抒怀的重要方式。文学艺术的创造“乐园”对现实园林的形成有了重大的启迪意义。

从此田园风光的诗歌和风景画,对风景园林的发展起了积极推动作用。现代的城市是人类文明的产物,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自然规律利用自然物质创造的一种人工环境。当今的人类活动中越来越疏远大自然,从而在心理上出现一种抑郁的精神情绪,在一定程度上又渴望亲近大自然。人们开始了如踏青、郊游、散步或以兴建园林等方式来满足精神需求。

二、园林景观设计规划设计中要结合当地的地理气候和人文特色的重要性

由于自然条件和文化艺术的不同,各民族对园林没动认识有很大的差异。各个地方民族文化影响下都形成了合适当地气候的建筑形式和有着当地人文特色的园林景观的风格。从世界的角度来看有着西方的欧洲园林、伊斯兰园林和中国园林三大体系。欧洲园林中多以规则式园林居多以恢弘的气势,开阔地视野,严谨均衡的构图,丰富的花坛,雕像、喷泉等装饰,体现一种庄重典雅、雍容华贵的气势。有着浓厚的皇室贵族气息的欧洲的园林设计。伊斯兰园林以十字型庭院的形式布局封闭式的建筑与特殊的节水灌输结合起来,就形成了一种适宜当地的干旱气候的阿拉珀世界范围的园林。中国园林在中华民族文化的熏陶下,本着来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和建筑美与自然美有机的融合。在园林中赋予浓郁的诗情画意以及深邃高雅的意境。一种“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园林成为中华民族喜爱与追求。

从中国国内园林的角度去看还有不同地域的园林形式:北方园林、江南园林、岭南园林。无论从世界的角度还是从我国的南方到北方,园林的规划设计中要考虑到不同的气候影响和地方文化的结合,设计出一套与当地人们生活习惯民俗文化相融合的园林景观。才能更好的展现当地民族文化的特色体现园林景观的美,让当地人们更好的接受和融入这个园林。

三、园林景观设计规划设计中要有一定的时代感

每个不同的朝代会有自己不同审美观和的朝代风格,唐朝时代以肥为美,而当今社会减肥成为一种时尚。在园林景观的发展历史中亦要有自己的时代风格,继承了历史文化的同时跟需要结合当代社会的元素,规划设计出属于这个时代的园林景观。得以在这个历史长河的变迁中有着属于自己的时代园林。亦如皇家园林、寺观园林、私家园林那般代表了历史朝代的文化。让炎黄子孙后代都能看到不同历史背景的代表作。

在一些现代的园林设计中能简单的穿插当地的历史文化要素,结合现在的生活习惯打造出属于现代的园林景观才是真正有时代价值的。而一些旅游景区打着民族特色的旗号一味地仿造历史园林,建造出一些既没有古代园林精美,又不实用的建筑景观。只是在丑化我国古代的园林之美。我国的园林史在经过萌芽历经那么多朝代的变迁中艰难的成长发展到现在的稳定时期,我们怎么能去破坏它的在历史心中美感呢?

结语

在任何一个园林的规划设计中都是要考虑到地理气候和当地文化的因素。不能脱离这些最基本条件影响,亦是要本着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进行规划与设计。营造建筑美与自然美的相互融合,满足当代人们的需求。

参考文献

[1]《中国古典园林史》.周纬权,清华大学出版社

第5篇:地摊文化经济范文

【关键词】地域性;文化;景观设计

现代景观设计追求的是空间关系,而不是单纯的图案与样式。在现代化社会中,现代景观已经向多元化发展,景观设计的范围已更加广阔。景观设计要将文化、历史、生活等相关的象征性因素融汇到景观形象之中,从而赋予景观以深层的文化含义,所以说景观设计离不开地域文化。

一、地域性文化与景观设计

1.地域文化

所谓地域性文化,是指在特定区域内源远流长、独具特色、至今仍发挥作用的文化传统。它可以是在一定区域范围内长期形成的历史遗迹、文化形态、生产方式、社会习俗、建筑风格及等。城市地域性文化元素的构成因素主要有建筑、方言、、民居。中国是一个多元的地域性文化的结合体,而地域性文化在几千年的发展进程中,始终是一个传承与发展的历程。现代的地域文化虽然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这也是一种历史的必然,它只有同外来文化相互借鉴吸收,逐步建立一个新的平衡的过程,只有这样,才能被当今社会所接受。

2.景观设计

在中国,景观设计是一门新兴的学科,迄今也只有不到百年的历史。景观设计是以人为主体,并且使人能够直观感受到优美而舒适的外部空间环境,并满足人们的需求,同时受到建筑学、生态学、材料学、美学等学科的影响。作为一门学科它还是新兴的,可它在每个国家都有古老而悠久的历史,始终与人类的发展息息相关,体现着人类对生存环境的追求及其对环境有意识或无意识的改造。

二、中国各城市地域性景观设计实例

1.哈尔滨

哈尔滨是一座文化底蕴极其深厚的城市,具有多个民族文化融会贯通的特点。但是在哈尔滨城市建设过程中普遍存在一种开发的盲目性,缺乏对城市特有的历史文化和传统景观的尊重与保护,从而导致城市景观空间中地域文化特征的丧失。所以,在建设具有哈尔滨地域文化特征的城市景观时,需结合哈尔滨特有的地域文化。“欧域遗风、冰雪文化”是其他任何城市所无法模仿的,应该在城市景观中加强利用,从而加深城市的特有文化内涵,塑造别具一格的城市形象。

2.荆州古城

荆州独具楚文化与三国文化这两大历史文化特征,古城墙、楚凤、三国人物、龙舟等文化要素。但是通过对荆州古城的考察,建筑景观在设计上却事与愿违地出现了一些与古城特色文脉割裂的问题。那么针对荆州古城的现状问题以及荆州传统文化给予设计的理念启示和设计应考虑将人文、地域等特征结合起来,注重对城市框架及环境肌理的协调,充分满足与提升人们对城市和社区生活的高品质的审美心理需求,转变各类人群对城市公共生态环境和社区景观环境的认知追求。

三、地域性文化在景观设计中的作用

1.景观设计中应注意的地域性问题

在景观的设计中,我们首先要充分考虑这一地区的气候及其它自然环境原因,因为我们要充分发挥景观的作用和考虑它的寿命。其次,我们在景观的设计中,要充分考虑这一地区的人文环境,一旦格格不如,那么景观的效果会适得其反。比如故宫门口,天安门广场,我们看不到高楼大厦,就是为了营造一种突出主题的感觉。最后,地域文化在景观设计中还起到一种引导性作用,不考虑地域文化的景观是不成功的景观。

2.地域性文化的作用

(1)使人产生归属感。景观地域性的核心问题要求景观环境为当地人提供一种认同感、归属感,使人体验到自己所在地域的地方文化特色与传统。因此,探讨景观的地域性问题,就必须探讨如何塑造当地人民认同的景观环境,必须深深植根当地人民已创造的和正在创造的优良文化传统。

(2)有利于保护传统文化。在社会经济政治飞速发展的今天,保护传统民族特色文化成为了文化工作的重要环节。景观环境应当是作为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客观载体而存在,提供给人标识自身社会属性的感官框架。尊重地方的历史民俗文化,也是对于具有某种集体精神意义形式的重新肯定。

第6篇:地摊文化经济范文

[关键词]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探讨

[中图分类号]0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3)08 — 0176 — 02

经济欠发达地区文化产业的发展迫切需要金融业的大力支持,加大金融业支持文化产业力度,推动文化产业与金融业的对接,是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需要,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需要。近年来,文化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效益持续增长,文化产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能力明显增强,金融在支持其快速发展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各金融机构从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健康快速发展的大局出发,不断改进对文化产业发展的金融服务方式,贷款额逐年增加,促进了文化产业的发展。但该行业目前仍存在一些困难和制约因素,阻碍了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步伐。

一、 制约因素

(一)文化产业整体规模偏小,尚未建立现代企业管理机制

受历史原因影响,经济欠发达地区文化产业整体规模偏小,而且个体经营者居多,产业化规模尚不健全,多数文化企业发展规模较小,经营管理相对不规范,国有企业如新华书店在办理担保手续时,由于其上级主管部门要求非常严格,给金融机构办理抵押带来了较大困难。目前,新华书店受个体书店排挤,市场份额逐步降低,经济效益也不乐观,给金融机构授信带来了困难。尽管一些文化企业由事业单位改制为独立经营的企业,但与国企改革的整体步伐相比,文化产业往往体现为体制内重组,“把小单位改成大单位”,并没有改变国有独资性质,导致国有文化实体难以真正摆脱传统体制束缚,政企不分,经营机制僵化,制度不健全,产权不清晰,制约了企业融资。

(二)核心资产无形化,抵质押物价值评估难

文化产业主要以知识、文化、创意作为生产资料,以服务为输出产品,具有典型的“轻资产”的特征,企业资产的实物保障度不高。无形资产评估是融资担保的重要环节,而国内针对文化创意产业的专业评估公司较少,且对于评估资质的管理不清晰,各行业无形资产差异性较大,在评估时存在不同的考量标准,银行对无形资产评估不易得到外部市场交易数据的支持。目前,在我国知识产权虽可办理正式的质押登记,但由于市场体系不健全,知识产权的交易、评估和第三方监理机制等尚不成熟,很难就知识产权做出准确的价值评估,市场各方缺乏对市场公允价值的共识,交易市场的活跃程度低,变现能力和变现价值较难估量,导致知识产权担保难以推广和操作。此外,无形资产抵(质)押贷款一旦出现风险,银行即面临抵(质)押物处置难的问题。

(三)融资渠道单一,中小文化企业被排斥在外

银行的本质决定了信贷资金不能对文化企业实现全覆盖支持。作为经营货币的企业,商业银行最重要的职能之一就是控制风险。理论上说,银行发放贷款的前提是信贷需求方必须提供合格的抵押品或者有效的担保,由此才能较好地防范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最大程度地确保信贷资金安全。在现实中,由于拥有合格的抵押品、良好的业绩和市场号召力,某些文化产业行业或某些文化企业不难从金融机构获得资金。但是,市场中数量最多的是那些企业规模小、抵押品不足、发展前景不明确的中小文化企业,它们被排斥在银行信贷服务的范围之外。而目前文化企业融资渠道主要依靠自身积累和银行贷款。融资渠道的单一使文化企业的融资成本较高、资金利用率偏低,减弱了文化企业的盈利能力。同时,金融机构在服务中小文化企业时,面临着点多面广、信息分散、风险和成本较高等实际问题,尚不能发挥自身网络优势,向文化企业提供市场动态、行业发展趋势、金融工具等信息咨询服务。

(四)信贷产品创新不够,中介机构介入难

虽然近年来商业银行向文化企业融资的意愿比以前更强,但符合文化产业特点的信贷产品并不多见,仍然采用传统模式放贷,导致企业融资成本并未降低。由于文化企业的主要资产形式是品牌和无形资产,对这些资产的市场价值和风险评估,没有统一的认定标准和评估方法,加之整个文化产业发展时间短,市场还处于开发和培育阶段,没有形成成熟的营运模式和持续的盈利能力,使得担保中介服务机构的介入受到抑制,进而使金融机构信贷的介入受到阻隔。

二、政策建议

(一)进一步发挥政府职能作用,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要把积极推动文化产业发展作为一项重要战略任务,作为培育新的盈利增长点的重要努力方向,创新和开发适合文化企业特点的发展平台,努力改善和提升政府服务水平,促进文化产业实现快速发展。

一是注重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通过贷款贴息、项目补贴、补充资本金等方式,对符合产业发展规划、具有龙头带动作用的文化企业或项目给予支持;对新增文化产业贷款或担保代偿损失给予补偿,鼓励金融机构增加对文化产业的贷款投入;二是全面提升文化产业投融资中介服务功能。建立文化产业融资担保机制,明确相关抵质押登记机关及操作程序,完善相关制度和流程。成立专门知识产权专利评估机构,为银行信贷、无形资产入股、转让等提供专业咨询;三是加快推进文化产业管理体制改革进程,引导文化企业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和财务制度。大力整合文化资源,推动企业兼并重组,规划和建设一批有规模、有竞争力、有特色的产业基地和园区。

(二)进一步加强协调与合作,构建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和企业发展的长效机制

金融机构要根据不同文化企业的实际情况,建立灵活的差别化定价机制,可根据项目周期的资金需求,合理确定贷款期限。对于列入重点支持的文化产业项目或企业,在有效防范风险的基础上可适当延长贷款期限。要增强服务意识,设立服务部门,向文化企业提供优质的金融服务。对于重点支持的文化企业和项目,要优化简化审批流程,提高贷款审批效率。在满足金融机构授信客户准入标准的前提下,可对举办培训的企业和接受培训的人员予以信贷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与非银行金融机构应积极加强合作,综合利用多种金融业务和金融产品,推出信贷、债券、信托、基金、保险等多种工具相融合的金融服务,做好文化企业从初创期到成熟期各发展阶段的支持。

人民银行与政府有关部门共同搭建和完善文化产业投融资平台,及时文化产业政策和发展规划、重点项目名册、企业资金融资需求、商业银行金融产品等信息。同时,积极配合财政部门探索设立文化企业贷款风险补偿基金,合理分散承贷银行的信贷风险。探索运用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对符合条件的文化企业,给予贷款贴息和保费补贴。

(三)进一步构建多元化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融资格局,实现产业发展与金融支持的良性互动

要支持符合条件的文化企业通过发行企业债和公司债等方式融资。积极发挥专业机构的作用,为中小文化企业通过发行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集合票据等方式融资提供便利。对符合国家政策规定的中小文化企业发行直接债务融资工具的,鼓励中介机构适当降低收费,减轻文化企业的融资成本负担。对于运作比较成熟、未来现金流比较稳定的文化产业项目,可以以优质文化资产的未来现金流、收益权等为基础,探索开展文化产业项目的资产证券化试点。还要发挥保险公司机构投资者作用和保险资金融资功能,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鼓励保险公司投资文化企业的债权和股权,引导符合条件的保险公司参与文化产业投资基金,鼓励风险投资基金、私募股权基金等投资者积极进入处于初始阶段市场前景广阔的新兴文化业。

国外文化产业大国的成功经验也表明,构建完善的金融支持文化产业的政策体系是文化产业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长远来看,一个运作高效的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制度架构需要处理好以下三大关系:首先是统一指导和多样发展的关系。由于文化产业是一个复杂的要素集合体,兼具精神属性和市场属性。金融对文化产业的支持,一方面要统一于民族的、健康的文化基调之上,另一方面则要参与文化多样化发展,尽量满足不同层次的市场需求。其次是政府支持和市场调节的关系。文化产业有公益性和营利性之分。政府要在公益性文化产业发展中发挥主导作用,通过政策杠杠积极吸引金融资源进入开发;营利性文化产业的资金融通则应由金融市场自发调节,政府资源要尽量避免与民争利。最后是重点突破和全面推进的关系。金融对文化产业的支持要重点突破,集中有限资源支持那些前期发展基础好,民族文化积淀深的行业,集中打造几个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国内影响力的产业品牌。在此基础上,通过明星行业的拉动效应,促进文化产业的全面发展。

(四)进一步创新适合文化产业发展特点的服务产品,加强和改进金融机构对文化产业的信贷服务

第7篇:地摊文化经济范文

在中国,风景园林行业的快速发展,景观设计取得了丰富的成果,显著改善了人民的生活环境。景观设计的过程中,依赖于特定的文化背景和不同地区应用景观表达特殊文化,已成为景观设计师探索研究的一个重要的方向。在现阶段,地域文化景观设计可以促进景观设计师的创新设计理念,并且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以从地域文化的角度研究景观将成为景观设计的一个重要方向。

1.地域文化

地域文化指的是在一定区域范围内源远流长、独具特色,传承至今仍发挥作用的文化传统,是特定区域的生态、民俗、传统、习惯等文明表现。它在定的地域范围内与环境相融合,因而打上了地域的烙印,具有独特性。包括独特特征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和行为。

地域文化中的“地域”,是文化形成的地理背景,范围可大可小。地域文化中的“文化”,可以是单要素的,也可以是多要素的。这些文化至今还发挥巨大的作用。

2.景观设计

景观设计是一个综合学科,是科学与艺术相互结合。在国外,这个学科包括规划布局,分析、保护、管理、复苏,景观的设计和转换。一般来说,景观设计和规划是指,在一个特定的地区内,对区域进行正确使用功能分配。

景观设计的主要特点如下:自然属性,社会属性。也就是说,景观必须在特定的自然环境和特定的地域文化中,不仅提供自然的享受,还需让使用者觉得有兴趣,有魅力和归属感等,这就需要其景观效果通过符合地域文化内涵的景观元素来表达。

地域文化下的景观设计原则

在地域文化的角度下的景观设计就应该遵循三个原则:适应自然环境:尊重当地民俗文化:符合历史背景。

1.适应自然环境

由于不同地区形式的景观,地理条件和建筑材料也不同。虽然风景有相似性,但从从深层角度来看,研究重点应放在景观设计与自然环境的集成,以及是否可以永续性的发展,不对环境造成负面的影响。因此,适应自然环境是一个必须遵循的原则。具体的说:

首先,尊重原有地形。景观设计必须沿着原始地貌特征和构造对区域进行分析,在保证永续性的前提下与周围的自然环境和谐共生,此时地域文化才能更好地融入自然环境形成完美的风景。

其次,尊重地区气候差异。不同的气候条件导致了不同的水文条件、生物条件和不同地区的地形,使不同地区形成了具有各自特色和不同风格的地域文化。气候差异对景观设计有很大的影响。

最后,尊重区域植物品种。植物是景观设计中重要的景观元素之一。不同品种的植物在不同地区不同气候条件下,有截然不同的表现形式。丰富的本地植物有助于突出典型区域里的植物景观特征。

2.尊重当地的民俗文化

景观作为个客观存在的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载体,尊重民俗文化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尊重民俗文化不仅要“激活”区域传统文化,使用区域传统形式作为参考,还需对传统生活方式和社会关系进行思考。民俗文化是地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景观设计的多样性也会极大丰富民俗文化的内涵。

3.符合历史背景

景观设计应遵循的另一个重要原则,即符合文化历史背景的特点。换句话说.在景观设计过程中,设计者应继承传统空间尽可能多的特点,结合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形成城市空间与现代景观环境的完美呼应,强调生态效果和文化遗产的重要性。

景观设计中地域文化的应用策略

景观设计之前,设计师应该对当地的地域文化有个深刻的理解,在当地实地调查历史材料和风土人情,了解生活习惯,民俗文化和意识形态,等。通过深入的研究和分析,获得在地域文化精髓。

首先,有关资料和数据应该汇总提取设计元素。将抽象的书面材料转化为视觉图片,用颜色、材料、典故和隐含意义等进行景观设计,以反映区域文化。

其次,设计元素应该转化为设计符号,实现历史文化元素和现代元素的结合,展示地域文化基于景观的文化特征该如何表达。

第三,在景观设计中使用设计符号。将地域和文化元素融入景观设计中.比如雕塑的形式.人行道等。

地域文化在景观设计的继承和创新

地域文化的存在和发展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地域文化在景观设计中不是简单地反映了一些传统的文化元素。时代的元素和一些新兴元素应该相辅相成的。设计者应该意识到创新地域文化,传承地域文化。

第8篇:地摊文化经济范文

论文摘要: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我国未来经济的主要发展模式。低碳经济的发展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历史机遇,带来了政策支持及税收优势。同时低碳的经济发展模式也给文化创意产业自身的发展带来的巨大的影响,它要求文化创意产业进行多角度科学分类,促进了自身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也要求文化创意产业在控制自身的碳足迹的同时发挥更大的降碳作用。

论文关键词:低碳经济;文化创意产业;机遇 ;影响

一、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低碳经济成为了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主要模式,国家和社会对低碳经济的发展都投入了极大的力度。其中政府的扶持力度最具引导性,如直接财政补贴、价格补贴、税收优惠、政府采购政策、节能法规与标准的制定等等。作为低碳经济的典型代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良好前景。

(一)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历史机遇

1998年,英国创意产业特别工作组首次把创意产业作为一种国家产业政策和战略产业理念,将创意产业界定为“源自个人创意、技巧及才华,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行业”。创意产业是文化产业发展到新阶段的产物,是西方发达国家转换和提升产业结构的战略步骤。他们注意到创意产业对优化现有产业结构的重要作用,因而把文化产业与更广泛的制造业部门联系起来,致力于发挥创新、信息、知识与文化在全球经济中的核心作用。当前,美国、欧盟各国以及澳大利亚、日本、韩国、加拿大、新西兰、新加坡乃至马来西亚等国,都把创意产业作为调整国家产业结构的战略步骤,形成了全球创意产业蓬勃发展的总体态势。

在全球创意产业勃兴的背景下,我国文化创意产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将进入一个产业结构总体调整转换的新阶段。面对这一现实,中央做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部署,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推动力量,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国家竞争力的中心环节,把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所有这些,为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指明了正确方向。文化与产业的联姻是历史发展到一个新时期的新现象、新机遇,是信息时代社会资本积累的新源泉,抓住这个机遇就把握了信息时代。

(二)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给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政策支持及税收优势

2009年,国务院《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将文化产业的发展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文化部随后出台《文化部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2008年,北京市《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担保资金管理办法》;2009年又出台《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贷款贴息管理办法》;同年7月,央行营业管理部和北京银监局印发了《关于金融支持首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这一系列政策都明确传递出一个信号:政府十分重视发展文化产业,且已经开始制定切实的指导方针为文化企业的融资打通脉络。此外,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信息网消息:“财政部财科所课题组日前《中国开征碳税问题研究》报告称,可以考虑在未来五年内开征碳税,并具体提出了我国碳税制度的实施框架。”这一消息的将使低碳经济深入到我国的各个行业之中。在今后无论出于经济原因或生态环境的责任感,作为低碳经济的典型代表,文化创意产业都将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随着我国经济的宏观调控,文化创意产业在政策倾斜和税收优势都将显现无疑,他们将成为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巨大动力。  二、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给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带来的巨大的影响

矛盾论认为,事物之间的作用是相互的,低碳经济的发展不但给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也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主要影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低碳经济发展模式要求文化创意产业进行多角度科学分类,促进了自身产业结构调整升级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文化创意产业包含文化产品、文化服务与智能产权三项内容。目前,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分类方法较为单一,基本是依据我国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并根据文化创意活动的特点进行分类的。例如按照《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分类标准》,文化创意产业主要包括:1、文化艺术;2、新闻出版;3、广播、电视、电影;4、软件、网络及计算机服务;5、广告会展;6、艺术品交易;7、设计服务;8、旅游、休闲娱乐;9、其他辅助服务。这种单一的分类方式无法使文化创意企业和机构与我国目前的低碳经济政策进行良好对应,由此带来的行业内低碳标准不统一,碳排放区别不明显,很难适应低碳经济的发展。这就需要我们在进行文化创意产业科学分类时针对不同视角进行多角度分类。低碳经济要求以科学、准确的碳排放为标准对文化创意产业进行“碳”化分类以更好对应国家的低碳经济政策,促进产业自身结构的调整升级。

(二)低碳经济发展模式要求文化创意产业在控制自身的碳足迹的同时发挥更大的降碳作用

文化创意产业属于低碳产业,但不是无碳产业,只是相对于其它产业而言总体排碳量较低,作为经济范畴而言文化创意产业依然离不开资源使用与能源消耗,其在经济生产过程中也必然直接或间接产生一定量的二氧化碳排放等污染。研究如何使文化创意产业自身排碳量得到减少和降低也是低碳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目前,人们通常用“碳足迹”的计算方法来衡量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碳足迹(carbonfootprint)”,它标示一个单位元素的“碳耗用量”。“碳”,就是石油、煤炭、木材等由碳元素构成的自然资源。“碳”耗用的多,导致地球暖化的元凶二氧化碳(CO2)也制造的多,“碳足迹”就会增大,对自然环境的不良影响也就越大,反之“碳足迹”越小,对自然环境的不良影响也越小。如何科学计算文化创意产业的“碳足迹”,从各个环节进行控制以减少“碳足迹”的产生是低碳经济与低碳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第9篇:地摊文化经济范文

第二届信息化创新克拉玛依国际学术论坛以“智慧城市、智能油田”为主题,定位为国际化的数字城市、数字油田技术交流的盛典,国际化的智慧城市、智能油田研究者的交流平台,中国数字油田、数字城市建设者和最终用户的年度盛会,以及信息产业、数字城市、数字油田建设技术与设备的洽谈交易会。本届论坛由中国科协学会学术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学技术协会、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化推进司、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建设司、中国科学院院士工作局、中国工程院三局、中国石油学会和新疆克拉玛依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

围绕论坛主题,本届论坛设有两个专题论坛:一是“智慧城市建设专题论坛”,主要围绕智慧城市理念及发展趋势,智慧的城市交通、公共事业与城市医疗服务,云计算、物联网等先进信息技术应用于智慧城市,城市管理全面感知、协同工作平台的建设与应用,智慧城市安全与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承载智慧城市核心内容的数据管理和高端数据服务等内容进行交流;二是“智能油田建设专题论坛”,主要围绕智能油田建设理念及方法,物联网与智能油田,云计算与智能油田,数字油田应用系统研发,数据库建设与管理,地理信息技术,网络与信息安全,油气田勘探开发专业软件及数据应用,数据采集、传输与质量控制技术等内容进行交流。论坛将邀请两院院士,以及国内外专家、学者到会并作专题演讲,在会议组织上体现国际性,在学术上展示和介绍智慧城市、智能油田等领域最前沿、最先进的理论和技术。

在会议期间,将同步举行信息技术和产品博览会,展览内容包括数字城市建设成果、数字油田建设成果、最新信息技术产品、IT新技术和新设备等。博览会分为三个展区,分别是数字城市展区、数字油田展区和技术设备展区,重点展示我国数字油田、数字城市建设领域信息化工作方面取得的突出成就,宣传面向为数字油田建设、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城市交通、工程建设与建筑业、房地产、智能建筑、城市运营管理与服务等方面的信息化技术。如:3S(GPS、GIS、RS)技术基础软件平台、信息采集与集成处理技术及产品;大面积建筑群体的高效三维建模技术及3D-GIS技术、城市时空变化的动态模拟技术、虚拟现实与城市仿真技术;城市公共设施计费管理系统;安全防范监控系统等。

杜勇介绍,第二届信息化创新克拉玛依国际学术论坛将特邀两院院士和国内外的著名专家,国内外智慧城市和智能油田的研究者,国内外数字化城市和数字油田的建设者,以及国内外有关城市、知名IT企业代表参加,致力于为与会代表创造互动研讨的平台,并就信息化建设与创新等问题,在政府宏观决策指导、政策法规配套、建设运作机制、科技创新攻关、行业应用实践、产业发展思路等方面,激发创新、商议对策。同时,本届论坛将通过会议展览、现场展示和示范成果考察等活动,直观展示中外数字油田、数字城市建设现状与成果,最新智慧城市、智能油田研究进展,培育“数字油田”、“数字城市”产业链,促进中外各大油田公司、城市之间,政府与企业之间在信息化领域的广泛合作,共同推进智慧城市、智能油田建设,推进信息化和数字化领域的健康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