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业技术可行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农业机械;产品质量;应用研究
引言
近年来,我国的农业机械化正处于发展和创新阶段,农业机械装备的发展空间较大。不过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尤其是设备的质量及可靠性方面需要不断完善和提升。2018年12月底,国务院颁发了《关于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装备产业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其中第二条提出到2025年,实现我国农机装备质量可靠性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在技术、产量及可靠性方面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在第六条提出了一系列的关于提高农机装备质量的指导意见。
1相关概念
所谓可靠性,一般指产品在使用条件下可以按照设定的时间内能够持续不断实现既定功能的能力。可靠性具有下面几个主要特征:首先是故障方面,其次是故障发生的可能性可以用定量的形式来表示,最后对故障的影响程度可以进行测定。平均故障间隔时间(MTBF),是指用于对产品质量可靠性的定量及衡量参数,是一种概率。可靠性主要是指针对产品预计发生故障的频率及所产生的危害程度,是产品内在的属性之一。可靠性决定于设计者,因此设计阶段非常重要,在设计阶段就要考虑产品的可靠性,从而从根本上提前防范各类故障及问题的产生,提高产品的质量。
2可靠性与农机装备产品关联
为了清晰而准确的对可靠性进行定量,可以把农机设备的可靠性内涵规定为在一定的条件及时间下,装备或系统能够持续稳定实现既定功能的程度或能力。对设备来说,其可靠性越高越具有竞争力及实际使用效益。质量及可靠性越高,可以使用的时间越长,效率越高,成本越低,其无故障工作的时间就会越久。从狭义内涵来讲,“可靠性”,是指农业机械设备在使用有效期内没有产生故障的时间,从广义方面来讲,是指使用者对设备使用的满意程度及信赖程度。
3开展可靠性工作的意义
1)能够有效降低设备问题发生率,从而有效的提高安全性,尤其是一些设备需要人为进行操作,或者是与牲畜接触较多,可以有效的避免对操作者及牲畜的伤害,提高农业生产的安全性。2)能够有效提高设备的有效使用时间,避免出现故障造成设备维修产生的停机问题,从整体上提高设备实际的使用率。据相关统计,我国的一些农用联合收割机、耕作设备等其平均故障间隔时间(MTBF)只有先进国家同类产品的1/3,其技术水平远远落后于国际领先水平,在使用过程中故障不断,不仅需要较长的维修等待时间,同时安全性也不高,无法满足规模化生产需求,降低了农机用户的使用欲望。3)减少不必要的维修成本,降低使用成本,提高设备使用效益。4)对农机设备制造企业来说,提高设备的可靠性能够有效增加公司的信誉,提高市场竞争力,尤其是随着我国“一带一路”政策的不断深入实践和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面临着走向世界的发展机遇,只有提高设备的质量及可靠性才能更好的推动企业更好的发展。
4农业机械可靠性工作内容
4.1可靠性设计
农机装备在产品研发时,可以大致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技术指标论证阶段,第二阶段为产生生产方案论证及制定阶段,第三阶段为工程研制阶段,进行初步的产品设计及详细的产品设计,第四阶段为设计定型阶段,第五阶段才进入生产定型阶段。所以在整个农机装备的研制开发中,需要进行合理规划,科学设计,每个步骤都要严阵以待,重视产品可靠性及质量的打造,提高设计的可靠性、生产的可靠性,最终打造具有高质量的农机装备产品。而且,在这些具体过程中要重视活动开展的组织性,加强管理,做好相应的规划,为提高产品的可靠性打下良好的基础。
4.2可靠性建模及预计
所谓农机装备及机械产品的可靠性模型,是指产品内部的子系统及组件之间的框图(简称可靠性框图)和相应的数学表达式,也就是系统成功概率及其构成单元成功概率间的关系式。通过建立可靠性模型,能够对装备进行可靠性分析,尤其对设备的可靠性进行科学预计。在进行可靠性预计时,通常是先对设备元器件及零部件进行失效率的预计,之后对农机装备产品单元进行故障率的分析和预计,包括单元内的全部元器件和零部件,最后根据农机装备产品的可靠性模型来求出这一设备的可靠性预计值。所以准确的可靠性模型是掌握和预计设备可靠性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特别是在预计任务可靠性时更是离不开。可靠性分配,是把农机设备的可靠性目标值根据相应的可靠性模型将其分配到具体的产品单元中,从而作为产品设计的依据,有利于提高产品可靠性及其支流,起到科学分配的标准功能。只有进行可靠性预计,才能有效提高农机装备产品的可靠性,特别是在研发阶段,有利于对产品研发的可靠性进行科学的管理和控制,在整个产品的预计及改进过程中,通过应用可靠性模型,可以对产品的可靠性不断进行考察和更改,从而使得农机装备产品在设计阶段就达到良好的性能,满足使用的高质量需求,提高有效使用率。
4.3故障模式影响分析(FMEA)
通常来说,一个系统由多个部分构成,如农机装备产品,也包括了电源、处理器、存储器、执行设备及相关的辅助设备等。在产品工作过程中,每一构成部分都需要在既定的时间及条件下,完成既定的功能。如果某个部位发生故障,就会影响整个机器的顺利工作。从系统设计特征及工作要求来看,其组建故障模式及种类的不同与其所产生的故障影响也是不一致的。如联合收割机的螺旋叶片如果出现故障,与切割底板间隙过大,会使得推运器产生故障,引起割台螺旋的打滑,造成机器无法正常运作。所以,对于某一个农业设备要对其具体的构成部分进行逐一的分析,分析每个部位故障模式及其产生的影响,从而可以将故障出现的种类进行很好的预测及应对,掌握产品的薄弱环节及关键环节,为设备改进及进行预防控制提供积极而有效的基础。
4.4故障树分析(FTA)
故障树分析方法,可以通过这种故障分析方法将农机机械设备的故障进行系统分析,对故障原因由内而外、从简入繁的进行层级分析,如树干形状,将复杂的故障进行系统化和简单化和动态化,通过相应的试验及使用进行相应的故障分析,这也是其他产品所较为常用的故障分析方法。故障树这一分析方法,能够将复杂的故障问题进行系统分析,使得分析具有系统性,从简入繁,进行逐层演绎,可以综合分析包括人为影响因素及环境影响因素在内的多种影响因素,并能够通过图形直观显示的方法,使得农机设备可以层次性的显示出产品失效状态,使中间事件的相互关联更加清晰,故障分析更加直观而清晰。
4.5最坏情况分析(WCA)
一般来说对于具有控制系统的农业设备,可以应用最坏情况电路分析方法来进行故障控制,在这种农业设备的控制系统中,需要设计和应用大量的有较高精密度的电路元器件。其故障预测分析方法可以采用WCA方法,通过采用模拟仿真分析,将电路可能经历的多种极端状况进行试验和分析,模拟不同的生产工作环境,将可能出现失真或漂移现象预先进行分析,从而提高电路性能及元器件的应力分析能力。在进行最坏情况的电路分析及元器件应力分析条件下,能够主动的找出影响电路性能的因素,以及元器件应力的影响因素,从而准确的找出产品的质量脆弱环节。尤其是通过开展电路漂移故障预测分析,能够使得产品后期的改进方向得以明确,提高电路的固有可靠性。WCA主要包括以下2个方面:1)评价电路的性能及其漂移:通过合理分析方法,可以评估最坏情况条件下的电路性能及其漂移。2)元器件评价:通过分析最坏情况下的电路中元器件是不是有过应力,可以为后期科学的选择元器件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持,使得降额使用及设计更加合理,并有效的降低生产设计城堡,提品效益。在产品设计及开发阶段,在进行电路设计改动时,需要重新开展WCA工作。而这一工作需要较大的工作量,在软硬件、元器件模型库和相关数据方面都需要相应的支持。而工程研制任务书及合同中也对WCA有明确的规定和要求。WCA能够从各种产品层次开始,如电路系统、单元电路等。对于相互独立的不同电路性能参数,WCA可对电路不同的性能参数分别进行。
4.6潜在电路分析(SCA)
对于一些大型的农机装备产品,所涉及的电子及电气系统是非常复杂的,所涉及的科研单位也较多,不同的设计队伍及单位其设计水平存在较大的差异,而且在设计过程中产品需求及设计也不断进行变更,所以在科研制作阶段是不可避免地留下潜在电路问题,这就需要各级设计人员及负责人要有深刻的认识,对潜在问题电路要进行详细的摸查,要系统掌握潜在电路的分析方法,在电路设计结束后,要避免将潜在电路分析遗漏,及时排除潜在存在问题的电路,加强跟踪,通过应用相应的设计准则避免电路出现潜在的问题。
4.7可靠性试验
对于农机装备来说,其可靠性试验的方法有多种,还可以进行可靠性强化试验等。尤其是可靠性强化试验,在产品的研制阶段,可以采取比相关的技术规范更为严酷的试验条件,来加速产品潜在缺陷的发生,从而为不断改进产品和验证产品质量提供条件。同时还可以结合农机装备的不同英语区域,进行区域差别试验,从而提高产品的区域适应能力。如在沿海地区,其土壤湿度大、盐碱成分高,可以开展盐雾试验。
关键词:农村供电;技术研究;县供电企业;探讨分析
Abstract: The rural power supply at the present stage, there are still many problems need to be solved, such as the power supply reliability and safety and stability. This paper will discuss in this part, a detailed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ural power supply enterprise and shortcomings, as a starting point, to enhance and improve the solution measures are discussed, in order to further for the development and strengthening of relevant work, make positive contributions.
Key words: rural power supply; technology research; the county power supply enterprise; analysis
中图分类号:U223.8+2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01-0020-02
引言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社会对于电力的要求以及依赖的程度,也在逐渐的提高。根据现阶段用户供电的可靠性指标,可以非常准确的对供电系统的供电工作能力进行判断,并且也可以直观的反映出人们对于电能的需求程度。对于电网的改造以及建设的水平,将在很大程度之上决定供电工作的可靠性以及稳定性的高低,并且也是企业提升经济效益以及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点所在。所以,还需要全面的对不足之处进行研究,全面的提升供电的可靠性,通过切实可行的技术手段,确保供电工作的稳定与可靠。
供电可靠性的含义研究
深入细致的对农村供电可靠性的含义进行研究和探讨,是展开一系列工作的基础性环节。供电的可靠性,一般指的是电力的用户大部分都可以得到可靠的电力系统供给的电能,这一点可以全面真实的反映出供电系统的实际供电能力。而供电的可靠性,则是全方位的衡量供电系统持续性的供电能力以及供电功能可靠性高低的重要评价指标,是电力管理工作之中的重要项目。通过指标的衡量,可以反映出一个供电的企业实际的电网建设和改造的状况,并且对供电管理的水平进行体现。要想提升供电的可靠性,就必须要提升供电装置的水平和技术,在有着完善的电网建设、健全的电网构架、充足的电源以及先进的电力设备装置的基础之上,就可以全面的提升供电的可靠性,为供电企业一系列工作的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并且从根本之上提高供电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农村配网的特征研究
根据上文的分析,可以对现阶段供电可靠性的含义和标准有着全面的了解。接下来,将针对现今农村供电以及配网等工作当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工作的现状等,进行概述,力求为整改措施方案的提出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1)电网的结构不合理。这一点是现今所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一般的农村电网为单电源、无备用电源的接线方式,并且使放射状或者树状的连接,而单电源其特征就是结构非常简单、运行和管理方便、经济、操作简便,但是缺点也同样明显,用户仅仅只能够从一个电源得到供电,当电源出现问题之时,则会导致用户的断电,所以其运行的可靠性不强。
(2)农村电网的供电面积广且用户较为分散。这一点是农村供电的实际特征和主要的现状,供电的线路非常的长,且供电半径较大,线路的分段比较少,这样类型的电网结构非常容易在设备出现故障之时,导致大面积的用户断电,所以,会造成极大范围的不良影响,供电的可靠性还需加强和提升。
(3)农村电网的设备水平还有待提高。由于当前阶段社会飞速的发展、经济也是持续的进步,针对电网的改造步伐,也在不断深入进行当中。但是现阶段我国许多农村地区的电网设备还难以满足实际的使用需求,普遍的设备水平较低,诸如电网当中的导线,绝大多数的农村电网现今仍然使用的是裸导线,而裸导线最大的缺点就是容易受到树木、鸟类以及腐蚀等的影响,增加了出现断线以及短路等故障发生的概率,为农村电网可靠性工作带来了极大的障碍和不便,并且也是在一定程度之上影响了地方经济效益的提升。所以,还需要全面的针对农村电网的设备水平进行提高。
提升农村电网供电可靠性的技术措施研究
科学合理的电网建设,是全面的提升农村电网可靠性的关键点和基础的工作环节,提升供电的可靠性,首先需要从电网的建设水平着手,全面的保证电网建设构架的完善和健全,并且对电网的接线方式进行整改,达到工作的预期目标。
(1)优化农村电网的结构,提升线路的联络率。这一点是基本的工作之一。根据现阶段农村电网的特征和结构方面的特点,需要增加相应的分段装置设备,针对树状以及辐射状的电网配置,一般需要使用分段连接的形式,将线路的主干线分为两段或者是三段,而针对最为重要的负荷分支线或者是负荷较大的分支线之上,也可以加装相应的分段式的开关,其主要的作用,就是在故障发生之时,合理的减小停电的范围,将故障所带来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而由于农村的配电网而言,需要使用容量大、体积小、操作和维护简便的设备,诸如真空开关、SF6开关、小型的封闭环网式的开关等等。而在条件允许的地区,还可以使用手拉手式的线路设计,真正意义之上实现互联和互带,全面的提升农村电网供电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2)改造配网的设备装置,提升电网的绝缘水平。这一点也是全面的加强和提升农村电网供电可靠性的关键工作之一。目前阶段农村的电网采用的都是架空的线路,可以满足经济方面的要求,同时也可以满足供电的需求。但是此种类型的线路与其他建筑之间的距离,要求比较的严格,否则就难以实现供电的可行性。另外一个方面,如果在农村电网建设的过程当中使用地埋线缆的方式,虽然可以解决供电的可行性,但是由于其造价比较高,所以在农村当中也不具备进一步推广使用的价值。为了全面的解决这一难题,可以根据农村电网建设的实际情况,结合农村的特点和现状,采用架空式的绝缘线路,此种设计的方式,与裸导线相比较而言,有着非常多的优势,可以全方位的解决电网线路在运行工作当中遇见的一些难题,并且还有经济方面的巨大优势。而绝缘导线并不存在外露的部分,所以与建筑物或者树木等相互的接触不会导致掉闸情况的发生,进而比较适合在树木较为密集或者是建筑较为集中的农村地区进行使用。
(3)进一步的推广配网自动化系统。中低压配网是农村电网建设当中的最后一个环节,而其工作质量的高低与自动化的程度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提升其自动化的程度,可以全方位的提高电网运行的可靠性。当出现配网故障之时,需要使用常规的方式进行处理,诸如人员的巡检、抢修、调度的通知以及报警等等,这样的方式会进一步的导致影响范围的扩大,同时停电的时间往往也比较长,对用户的工作和生活会产生巨大的影响,所以,还需要提升设备的自动化程度,从根本之上解决存在的问题。配网自动化是运用相关的自动控制技术、电子计算机技术、信息的管理技术以及数据通信技术等,将配网的实时运行工作状况、电网的基本结构、用户的基本状况以及设备运行的情况,进行集成,通过配网的装置进行实时的监控,全面的保证当故障发生之时,可以及时的进行解决和处理。同时,配网自动化系统还可以运用自动化的设备正确的对故障发生的位置进行判定,自动的对故障进行隔离,进而全面的实现故障的自行诊断以及快速的隔离,对于一些断电的状况,可以在很大程度之上减少停电影响的范围,缩短了人工故障排除所需的实践,进而提升了电网运行的可靠性。
结束语
综上所述,根据对提升农村电网运行可靠性的相关技术进行研究和分析,从实际的角度出发,力求全面的解决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高电网建设和运营维护的水平。
参考文献
张强.浅议电网建设和维护工作的开展【J】.电力建设,2009.8:34-35
随着数学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教学质量已经越来越受到广大教育者高度关注,并且都已渐渐地认识到:只有进行课堂改革,从学生出发,才能提高教学质量,才能真正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然而,笔者调查发现,虽然大家已经意识到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性,也积极投身于课堂改革的实践行动,但由于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初三数学课外作业布置有效性仍存在很多问题,无形中依然影响着学生的发展。
1.课外作业数量偏多。我们农村初三课外作业,有课本上习题要上交,总复习题要练习,有补充习题,有配套用书,老师三天两天地印刷一些“精选题”要形式完成,严重加重着学生的作业负担,与减轻学生作业负担完全背道而驰,导致学生来不及完成,胡写一通,造成抄袭现象,甚至拒做。
2.作业形式不丰富。老师有时直接布置作业是某某书第几页到第几页,有时拿个练习印一下发给学生,为了学生有练习而布置作业。不考虑教学的需要,不考虑学生发展的需要。
3.作业要求统一化。要求所有学生所有作业做得都符合老师的标准,没有完成数量或错误率高的可能就要受到老师不同形式的“教育”,导致部分学困生从心理上惧怕数学作业,甚至讨厌数学,或者产生我怎么不如别人的自卑心理,久之,他将自己定为“我是数学差生”,他们仅有的一些优点也许在这“恨铁不如钢的教育中”中淹没。
二、解决问题的途径
1.明确课外作业及布置有效性的意义。课外作业是学生根据教师的要求,在上课以外的时间独立进行的学习活动,是教学组织形式之一。中国古代教育文献《学记》,主张“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现代教育普遍认为:课外作业是学生对所接受的信息进行再现、整理、加工、运用,通过作业,可以使学生的知识得以巩固,思维得到锻炼;同时作业也是师生交流的重要载体,教师通过作业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并认识学生的分析能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根据这种认识调整教学。布置有效性指的是布置后学生单位时间内作业的效率,布置的单位次数对学生能力发展所起的作用,显然,我们应该追求课外作业布置的高效性。
2.进一步学习研究《标准》对作业布置的要求。《标准》要求:作业设计“要从学生最近发展区出发”“要控制客观题的比例,设置一些探索型的题目与开放性的题目,以更多地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对学生的知识技能目标是学段结束时学生应达到的基本要求”“尊重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为不同的学生发展创造条件,激发他们学习的动力。”
[关键词]拉开档次 装备制造业 技术选择
国内外学者对技术选择进行了大量研究,但是都没有给出统一的定义。毕梦林认为技术选择是对特定的经济系统为了实现一定的系统目标,考虑系统内外客观因素的制约,对各种可能得到的技术手段进行分析比较,选取最佳方案的过程。[1] 学者们对技术选择形成了许多假说,(Barro &Sala-I-Martin,1992;Baumol,1986;Williamson,1995),[2]对收入及收入差距进行了论述,但是,(Pearson et al1,1969;Romer,1994)认为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却并没有能够缩小与发达国家的人均收入差距。 [3]为了解释发达国家的持续增长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没有能够缩小与发达国家的收入差距的事实,Romer(1986,1990)认为经济增长由技术变迁驱动,而技术变迁是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投资决策的结果。[4]我国1995年完成的“国家关键技术选择研究”首次界定了国家关键技术的定义、特征和选择原则, 选择出信息、生物、制造和材料领域中214项关键技术,124个重点技术项目。[5] 选择正确的技术及预见出未来的技术路线,是至关重要的问题。项目组立足沈阳科技、经济与社会长远发展,跟踪、分析与评价国内外装备制造业技术发展前沿,选择那些能够为沈阳的经济与社会发展带来最大化贡献的关键技术和通用技术,为沈阳制定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未来十年科技发展规划以及年度科技发展指南提供参考依据。本文在德尔菲调查基础上通过拉开档次评价方法对结果进行分析并提出建议。
一、评价指标的选取
沈阳市装备制造业德尔菲调查中专家组就每个课题给出了11个方面的选项,包括预期实现时间、对沈阳经济增长的重要程度、对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重要程度、沈阳市当前的技术水平、实现后的技术水平、对促进沈阳技术进步的重要性、5年内能否形成自主知识产权、5年内能否实现产业化、课题的发展的制约因素、课题发展的最优路径等。
评价指标并非越多越好,过多的话可能存在重复而产生干扰,当然如果较少的话则可能有失偏颇,甚至忽略一些具有重要影响的指标使得结果失效。所以在选择评价指标体系时遵循评价指标体系能全面反映评价对象的本质特征和整体性能,并具有相对独立性并且应和评价目标一致的一般原则。
由于评价的目的是比较技术课题对沈阳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技术方面的重要性;二是对沈阳市经济的重要性;三是对社会的重要性。根据评价的目的和指标选取的一般原则,指标选取如下:对沈阳市经济的重要性选取1个指标:对沈阳经济增长的重要程度。对社会的重要选取1个指标:对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重要程度。没有选择预期实现的时间的主要原因是因为预期实现时间主要集中在2013年到2017年差别不是很大,对评价的结果影响无关宏旨,至于制约课题发展的因素和课题发展的路径和课题对沈阳市的重要性三方面,由于沈阳市前期规划及政府对装备制造业的高度重视,故对技术选择的结果影响也相对较小,所以未选入评价指标体系。
二、指标的处理
由于体现技术重要性的5个指标之间并不是独立的,进一步分解成为三个层面的意思,一是课题技术自身的进步,可表示为实现后的技术水平-沈阳市当前的技术水平;二是对沈阳市技术进步的推动作用,仍用对促进沈阳技术进步的重要性表示;三是5年内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和实现产业化的可能性方面,由于这两者之间关系密切,可用一个指标表示,表示为:
(5年内能否形成自主知识产权+5年内能否实现产业化)/2
这样一共有5个指标:对沈阳经济增长的重要程度,对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重要程度,课题技术自身的进步,对促进沈阳技术进步的重要性,5年内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和实现产业化的可能性,分别用变量表示第i个课题的第j个指标结果。
三、基于德尔菲调查资料的拉开档次法评价
1.拉开档次评价法介绍
拉开档次法是一种基于“差异驱动”原理的(客观)赋权法。可以避免在确定权重系数时受人为的干扰。其基本思想是:权重系数应当是各个指标在指标总体中的变异程度和对其他指标影响程度的度量,赋权的原始信息应当直接来源于客观环境,可根据各指标所提供的信息量的大小来决定相应指标的权重系数。从几何角度来看, 个被评价对象可以看成是由 个评价指标构成的 维评价空间中的n个点(或向量)。寻求 个被评价对象的评价值(标量)就相当于把这 个点向其某一维空间做投影。选择指标权系数,使得各评价对象之间的差异尽量拉大,也就是根据m维评价空间构造一个最佳的一维空间,使得各点在此一维空间上的投影点最为分散,即分散程度最大。
取极大型评价指标的线性函数
(1)
为系统的综合评价函数。式中是m维持定正向量(其作用相当于权系数向量),为被评价系统的状态向量。如将第个系统的mt个标准观测值代人上式中,即得
(2)
若记
(3)
则上式可写成
确定权系数向量的准则是能最大限度地体现出“质量”不同的系统之间的差异。如用数学语言来说,就是求指标向量的线性函数,使此函数对n个系统取值的分散程度或方差尽可能地大。
而变量按n个系统取值构成样本的方差为
(4)
将代入式(4)中,并注意到原始数据的标准化处理,可知,于是有
(5)
其中为实对称矩阵。
显然,对不加限制时,上式可取任意大的值。这里限定,求式(5)的最大值。也就是选择,使得
(6)
对于(6)式有如下结论:
(1)若取为H的最大特征值所对应的标准特征向量时,上式取得最大值。
(2)若H为正方阵(即H的元素皆大于0)时,则有唯一正的最大特征值及存在惟一一个与相对应的特征向量(如果不计正常数倍的话)。
将矩阵A中的任意两列(或任意两行)元素对换时,综合评价函数y的值不变。
由“拉开档次”法给出的权重系数,是通过指标观测值在最大限度地体现出各被评价对象之间的整体差异的原则下计算出来的,具有“再现性”和过程的“透明性”。
2. 拉开档次评价
求解最优化问题
(7)
得到权重为:
代入得到德尔菲调查的拉开档次法综合评价结果见表1。
四、技术选择
1.行业分布
(1)得分排名前10个课题行业分布
沈阳装备制造业最重要的前10个课题中,专用设备制造业占6个,通用设备制造业2个,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和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个1个,所占比例见图1。
(2)排名前15个课题行业分布
最重要的前15个课题中,专用设备制造业占6个,通用设备制造业7个,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和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各1个,所占比例见图2。
(3)排名前20个课题行业分布
最重要的前20个课题中,通用设备制造业占8个,专用设备制造业占6个,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和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各3个,所占比例见图3。
2.预期实现时间
课题技术的预期实现时间是技术选择重要依据,在排名前10课题中,预期实现时间集中2013年-2016年,特别其中预期有一半可在2013年实现,2014年和2015年实现的各2个,另外还有一个将在2016年实现见图4。
3.制约因素
制约课题技术发展的因素主要有六个:政策法规、人力资源、研发投入、基础设施、技术可行性和市场可行性。但制约前10个课题的发展因素主要是研发投入,基本占到一半。其次的制约因素是技术可行性和基础设施,但对于某些课题而言,这两个因素影响较大,比如基础设施对排名第四的课题,技术可行性对排名第7的课题制约就很大。对所有前10的课题而言,人力资源和政策法规制约则很小见图5。
4.发展路径
技术的发展路径一般有四种:原始创新、集成创新、二次创新、引进模仿。排名前10的课题技术最优的发展主要还是集成创新,即综合多种技术基础上进行技术的创新发展,但对排名第4的课题,专家组认为应该进行原始创新见图6。
五、技术选择建议
通过以上拉开档次分析评价,得到沈阳市产学研方面的主要专家对技术选择的倾向。总体来看,对沈阳的经济、技术和生活比较重要的技术有:沥青路面全厚度再生快速修复关键技术及装备实现国产化,研发中大型精密卧式加工中心,高档专用数控机床关键技术产业化,百万千瓦1Mn18Cr18N护环试制工艺研究,AP1000核主泵,机械化旱作节水农业技术研究,电渣熔铸大型水轮机固定导叶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飞机用新型D357铝合金铸造舱门制造技术研究,农产品深加工机械化技术研究,核二级泵国产化。
上述技术将对沈阳市的产业发展、技术的进步,经济的增长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有重要的影响。然而研发的不足可能制约这些技术的发展,这需要企业和政府的共同的努力,政府和企业都应高瞻远瞩,克服当前资金方面的困难,加大研发的投入,才能在未来获得更大的回报。沈阳市政府则可为企业打造一个较好的金融平台,使得企业更容易进行资金的融通,或者加大对研发投入的补贴,以促进技术的发展,为沈阳装备制造业成为全国乃至世界装备制造业中心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毕梦林:技术经济学[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1999年10月
[2] Barro R.:X. Sala-I-Martin. Convergence [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92, 100(2): 223-251
[3] Romer P.M. The Origins of Endogenous Growth [J].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1994, 5: 3-22
资源考察和环境分析是生态农业系统优化设计的基础工作,系统辨识不仅包括对系统内自然生态、社会经济资源和条件进行详细的调查,而且还包括对系统外的环境进行分析,这是因为我们所设计的系
统是更大系统中的子系统,它的运行直接受系统外因素或其他子系统的影响和制约。
1.1松桃县生态农业发展资源概况本区域地处武陵山坳陷褶皱束中,梵净山东麓,向东缓慢过渡到湘西丘陵斜坡地带;全境平均海拔650m,地势整体东西部高、南北略低,中部呈现低山丘陵河谷盆地,国
土面积3400km2,其中耕地面积5.06万hm2,天然草场9.87万hm2,森林面积19.73hm2,退耕还林还草1.33万hm2;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全县年平均气温12~16.8℃之间,年平均日照时数1220.2h,历
年平均降水量1378mm;县境属长江流域的沅江水系和乌江水系,主要河流有松江、河界银河、甘龙河等,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够均衡,田高水低,开发利用困难;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12.63kWh,地下水可
开采量1.18亿m3,储量丰富;土壤分布区域特征差异显著,垂直带谱明显,依次有黄棕壤、黄壤、黄红壤、冲积潮土和水稻土;本县属亚亚热带常绿落叶混交林带,由于地形起伏,气候分异,生物环境
复杂,所以生物种类繁多。已经形成传统东部低山丘陵粮、经济林、茶、桑、牛、羊、鱼区,北部低山沟谷用材林、经济林、粮、牛、羊区,中部丘陵河谷粮、油、果、蔬、茶、桑、猪、禽、鱼区,南
部低山沟谷经济林、粮、油、牛、羊区,西部中山、中低山峡谷用材林、粮、油、烟、药、牛羊区的农业综合规划格局。
1.2松桃县生态农业社会经济条件地处黔、湘、渝三省交界,素有“黔东北门户”和“一脚踏三省”的美誉。它是武陵山文化沉降区至今保持苗族传统文化突出而显著的一个自治县。总人口69万,农业人
口占总人口比重达93.7%,全县围绕一带两线”调整传统农业产业结构,形成以下核心示范带:以蓼皋镇为中心,沿“松桃一大兴”“松桃—迓驾”、“松桃—孟溪”三条公路为轴心展开,总面积0.4万
hm2,核心示范带内经济作物种植比重提高到75%以上。“大兴—正大—盘信”要围绕现代观光农业园区依托茶叶加工企业、油茶加工企业、百合加工企业重点以茶叶、油茶、蔬菜、百合等经济作物为主
;辐射示范线:以县际公路为重点,沿“干串一寨英”、“孟溪一乌罗”、“长兴—木树”“蓼皋—世昌—黄莲—长坪—盘信”“黄莲—巴茅”四条主轴公路展开,总面积0.33万hm2,辐射示范线内经济
作物种植比重提高到65%以上。重点以蔬菜、茶叶、油茶、百合、中药材、经果林、楠竹等经济作物为主;拓展示范线:以通乡公路为重点,沿“瓦溪—永安—石梁”、“田坝—大路”、“和平洞—天心
坡”、“普觉—沙坝”“世昌—花溪”“新民—石梁”“大坪—平头”展开,总面积0.33万hm2。拓展示范线内经济作物种植比重提高到60%以上,重点以蔬菜、茶叶、油茶、楠竹、中药材等经济作物为
主。区域构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国茶叶产业体系科技示范县”、“全国茶叶科技示范基地县”、“全国科普示范县”、“全国100个喀斯特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县”、“全国小型农田水利建
设重点县”等。全县社会稳定,经济繁荣,民族和睦,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
1.3松桃县生态农业体系态势产业体系处于铜仁地区整体发展“两圈两带”大格局的核心区域,毗邻“成渝经济圈”,在“黔中经济圈”的辐射范围内,地处武陵山经济协作区的腹地,其经济圈
对本县农业发展或形成“虹吸效应”,将农业发展所需要的劳动力、技术、资金、人才、资源吸纳形成锅底,或融入其间纵横摆阖,博弈取胜,获得支撑与平台,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目标。
2系统诊断
在系统诊断阶段,必须对系统的增值潜力和限制因子做出正确的估价,并考虑环境允许度的变化范围以及系统的承受力,为下一步系统设计和提出开发方案打下基础。
2.1松桃县发展生态农业的限制因子
2.1.1自然环境限制因子。本县地貌类型复杂多样,立体农业发展条件好,人、地关系矛盾不凸显,相对土地资源丰富,但耕地分散,且地块小,坡度大,岩溶地区基石,土层厚薄不均,沙页岩地区
土壤侵蚀强烈,水土流失严重,山地森林破坏严重,耕地日趋恶化,土地荒芜,土质衰退,植物生长发育受到抑制,农作物和禽产品品种退化,野生生物大都濒于灭绝,气温稳定性差,年际变化大,春
播常受“倒春寒”影响,秋季抽穗扬花受“秋风”影响,整体传统农业受自然水旱灾害影响较大。
2.1.2社会经济条件不利因素。劳动力利用结构不合理,农业科技教育推广滞后,农业技术装备不到位,工业化、城镇化基础薄弱,地方财政农业投资较少,农业信息化水平低,农业文化意识落后,农耕
传统文化封闭性与市场经济开放性矛盾、保守性与农业经济开拓创新的矛盾、自私狭隘性与社会经济兼容性和市场双赢的矛盾、闲散性和激烈市场竞争的矛盾、小农经济与大市场观矛盾。
2.2农业优势和潜力
土地后备资源丰富,光、热、水可利用潜力较大,农业科技兴农前景广阔,无论是农作物生产潜力,畜牧业发展潜力,生物资源开发潜力,还是发展生态农业长期远景市场潜力,生态农业规模化、产业
化和区域化发展态势潜力,均具有时空重组配置、产业系统整合、农产品品牌锻造等优势发展潜质。
3系统设计
其一,目标分析与确定。在系统诊断阶段已提出初始目标,经进一步分析、预测及总体设计的协调,应再次明确系统的发展目标,这里还要对外部环境或母系统作进一步分析,明确其要求和具体的约束
条件。其二,生态经济农业分区。生态经济农业系统内在的地域分异规律,决定了在同一区域内不同的地区系统的结构、功能及发展方向的差异。
3.1松桃县生态农业目标体系确立
3.1.1生态有机优质茶叶产业基地。依托梵净山麓优越的生态环境发展生态茶园,松桃有机茶“翠芽”、“春毫”,以“色绿、香高、味醇、形美、天然无污染”的独特品质,闻名全国。十二五规划将从
现在0.66万hm2基础上,加快提速发展到2万hm2,把松桃打造成“中国绿茶出口基地”。
3.1.2特色养殖产业体系。进行农业产业体系整合,实现“规模增效”,十二五规划时期,全县兴建“大鲵”(俗称娃娃鱼)养殖场20个,养殖量10万尾以上,兴建野猪养殖场20个,养殖量10万头,兴建
养殖英国贵妃鸡、美国七彩山鸡、珍珠鸡、德国绿头野鸭养殖场,养殖量100万头,兴建良种猪场20个,年提供良种猪仔50万头,兴建种羊场20个,年提供良种羊100万只。
3.1.3特色农业生态园区体系。十二五期间,围绕“一区三园”和20个特色农业示范基地建设,在正大乡建农业经济园,在大坪场镇建经济园,在黄板乡建农业观光园,在盘石镇建农业生态园,在普觉、
寨英、大兴等20多个乡镇建20个特色生态农业示范区,把生态农业精品工程与现代农业技术和富农工程紧密结合,整体提高松桃县现代农业科学发展水平。
3.1.4生态果园产业基地。松桃经果林栽培面积已达1.4万hm2,十二五期间,实行“政府推,公司引,部门带,农户种”措施,加快提速发展以脐橙、金秋梨、巨峰葡萄、冬桃、空心李、核桃等为主体的
经济果林3.33万hm2,同时实现农业产业链的深加工延伸,把松桃打造成贵州省重要经果林生产基地。
3.1.5县域生态农业产业体系的整合、转型、升级。十二五规划期间,全面实现“生态茶叶品牌化,特色农业园区化,马铃薯种植规范化,水稻、玉米、油菜种植杂交化、经果林种植产业化、特种养殖生
态化、种草养殖标准化、整体农业产业体系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使松桃县域农业产业经济体系全面实现良性可持续发展。
3.2生态体系的分区
“一个中心,三条主线,全面推进”和“东茶、西药、南果、北烟”。以县城为中心,辐射周边乡镇区域,围绕东、西、北三条公路主干线,布局生态茶产业带、生态油茶产业带、生态中药材产业带、
生态经果林产业带、优质粮油产业带、立体观光农业园、乡村旅游经济带。以各乡镇生态农业示范园区为结点,衔接产业带,覆盖全县各个点,形成生态农业产业发展网络体系,构筑产业集聚发展格局
。
4配套技术设计及发展方略
一方面是控制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物理技术、化学技术和生物技术的结构、功能和效益的优化过程,同时也是整个系统优化设计的技术可行性论证过程;最后对系统设计的合理性及实现系统设计的风险
进行评价和审查,从而选择适当的可能实现的方案,确定发展方略政策措施保障。
4.1配套技术设计
以草地生态畜牧业为例,采用五种模式。“草+果+畜配套模式”,形成草、果、畜配套立体发展;“常规畜禽+特种畜禽配套模式”,促进草地生态畜牧业良性健康立体发展;“集中连片开垦+分散
连线发展模式”,形成畜禽配套、整体发展;“围栏放牧+林下放养+舍饲圈养模式”,根据草食动物不同生活、生理特性实行科学养殖发展;“养殖+旅游+餐饮+休闲配套模式”,利用松桃高山峡
谷坡典型喀斯特岩溶绿毯和生态绿色农场,打造养殖休闲混融发展模式。设计生态配套技术模式必须遵循生物与环境适应性原理、结构稳定性和功能协调性原理、生物互利共生及相互制约原理、能量分
级利用和物质再生原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统一性原理。
4.2发展方略和政策保障措施
县域生态农业产业系统,是一个物质循环、能量转化、价值流动具有自然和社会经济双重属性的开放系统,是一个不连续、离散的耗散结构系统,是一个双向调控净生产力高的智能系统,是一个体现生
态规律与经济、社会要素发展相协调、相统一的复合系统,是一项涉及到多种因素、多重过程、错综复杂关系,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工程体系,所以不能“以农论农”。
4.2.1首先必须树立大农业观,以创新理念、开拓精神,构建生态高值农业和生物产业体系,建成生态农业高值转化的产业体系。形成生态系统持续良性循环、景观优美、功能多样、城乡一体的新型农业
。发展先进育种技术,提高农产品质量、产量和抗逆性,研发推广节约资源、减少面源污染、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技术,提高松桃县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逐步实现农产品优质化、营养化、功能化
,加快推进农业信息化、数字化、精准化。
4.2.2以生态畜牧业,农田经果林生态工程,生态家园、生态观光农业工程,生态能源为建设重点,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特征,形成物质、能量闭合
“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大循环”生产体系。
4.2.3生态农业产业体系必须从政府组织保障体系,政策保障体系、投入保障体系中获得支撑。农、林、水、环保、计划、科技、财政等相关部门在政府协调下,齐抓共管,密切配合,共同完善县域生态
农业产业工作体系。制定实施详细工作规则,设立目标管理工作体制,建立高效的管理系统。在实践中,把生态农业建设与农业现代化、农村城镇化、乡村工业化、农业产业化、产业集聚化、农产品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