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初级会计实务教学范文

初级会计实务教学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初级会计实务教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初级会计实务教学

第1篇:初级会计实务教学范文

关键词:业务流程 基础会计 教学程序设计

民办本科高校的基础会计教学多数是先讲理论知识,再单独设立其实训课程,配合理论教学,在现有条件下,尽量提高学生对会计知识的理解与运用,使学生具备基本的会计应用技能,为学生就业奠定基础。但是,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来看,理论课与实训课单独开设,有其不完善之处。首先,学生反映专业知识比较枯燥,没有学习兴趣;其次,目前的理论教学是按学科体系组织的,根据大多数本科教材的编写体例安排教学程序,一般先讲授总论、会计科目与账户、复式记账、制造业主要业务处理等,然后讲授会计凭证、账簿登记等内容。前部分为理论知识,对于没有任何实践经验的学生来说,理解不透彻,不清楚为什么学这些知识,不明确在将来的工作中如何使用这些知识,解决什么样的实际问题,教师在讲课时,也会谈及知识点在实际工作中的运用,但学生没有感性认识,也就没有深刻印象。后半部分除理论内容外,涉及到实际会计操作的内容,要求学生通过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具有一定的实操能力,教师在理论课上会安排一部分实操练习,但是由于前半部分的理论知识不扎实,部分学生不能集中精力认真操作,总体学习效果不理想。

一、提出的依据

(一)《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要求。在该规划中,可以看到民办本科院校应与高职高专院校有所区别,可以定位在为社会培养具有一定理论知识的应用技术型人才,学生以学习技术技能为主,并能够运用基本的理论知识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问题。该规划的第四部分是体系建设重点任务,其中第九条是:改革职业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在这部分内容中,提到“建立真实应用驱动教学改革机制”,指出应当“按照真实环境、真学真做掌握本领的要求开展教学活动,推动教学内容改革”,同时指出“推动教学流程改革,依据生产服务的真实业务流程设计教学空间和课程模块”,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究兴趣、职业兴趣”。可以看出职业教育改革规划是积极推动以真实的业务流程进行教学程序改革的。

(二)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任何事物的发生、发展都有其规律性,会计工作也有其规律性,即按照原始凭证到记账凭证、再到账簿登记、最后到会计报表的编制,周而复始地循环着。这一规律是会计工作所客观存在的,我们应当遵循其工作规律,设计基础会计的教学程序。

(三)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能够顺利就业,即学生通过学习能够解决企业中的实际问题,不是为了学习而学习,那么,理论知识应为其技术、技能服务。这就是说在学习某项技能之前或在其过程中学习这方面的理论知识,更有助于对知识的理解及运用,更加符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要求,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基于职教改革背景,基础会计的教学设计应当将理论与实践融为一体,或者说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培养同时进行,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结合民办本科院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应适当指引与启发,让学生广泛参与,积极主动学习,教师改变已有的教学程序,对现有知识进行整合,重新设计教学步骤,按照会计真实业务流程作为授课程序,在需要的地方引入所需学习的理论知识,并对学生说明为什么讲这部分理论知识,它是解决什么问题的,贯彻学以致用的指导思想。

二、教学程序设计

基础会计的教学总目标是:培养学生具备从事会计工作要求的基本素养,掌握基本的会计理论知识,并能够运用会计方法、会计技能完成实际日常会计工作任务。基于以上依据及教学总目标的要求,对基础会计教学程序进行如下设计:

(一)会计基础知识概要介绍。以提问、引导的形式,对会计做简要介绍,比如:什么是会计?(以讲故事的方式,引出会计的产生、概念)会计是解决什么问题的?(讲授会计的目标,由会计的目标引入会计信息的使用者,会计信息是使用者用来决策的,所以会计信息必须真实,从而引出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内容,可以给学生展示纸质会计报表样式)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什么方法?(讲授会计的方法,后面的学习会用到这些方法)会计工作到底是做什么的?(讲授会计的职能,可以展示装订好的凭证与账簿)会计工作是如何开展的?(讲授会计主要账务处理程序,引导学生最后的程序是编制会计报表,会计报表就是提供会计信息的,与会计的目标相呼应)学生的回答是他们日常经验的表述,教师可以先用学生能够理解的日常语言进行引导与解释,将学生的答案与书面语言相衔接,让学生能够理解专业语言的含义,避免听到专业术语就已茫然。可以采用图示的方法展示会计的方法、账务处理程序,展示即可,不用多讲。这些内容的讲解,一定要简单,不要过于深入,目的是让学生对会计有一个整体的概要性的了解,不要求学生强行记忆。

由于会计工作的真实业务流程是:首先取得或填制原始凭证,对原始凭证进行审核,无误之后,据以编制记账凭证,然后根据审核无误的记账凭证登记账簿,期末对账簿的记录进行核对无误后,据此编制会计报表对外报送。基于会计真实工作过程所涉及的主要载体是原始凭证、记账凭证、账簿、会计报表,可以这四个载体为主线,进行基础会计教学程序的设计。

(二)原始凭证。

1.原始凭证的概念。在讲授之前,回顾会计的账务处理程序(画图),结合会计的目标(会计最终解决的问题),开始原始凭证的讲授。教师指出原始凭证是经济业务的起点,让学生课前准备日常生活中较常见的原始凭证,比如车票、购物发票、收据等,在课堂中提问,这些原始凭证上记载了些什么内容,让学生读出原始凭证上的文字。再提问,这些读出的文字证明什么?是买了一样东西,还是收到了什么款项?从而引出原始凭证的概念。

2.原始凭证的内容。教师展示企业经常使用的原始凭证,比如采购发票、领料单、银行票据等等。试问学生所有展示的原始凭证虽然内容各异,但有什么相同点吗?学生参与回答,教师引导其列示出原始凭证的内容。

3.原始凭证的填制。教师发给学生一些简单的空白原始凭证如发票,给出一个日常业务,比如某年月日从爱心文具店购买了8支碳素笔,每支2元,文具店如何开具发票?在教师引导下,让学生比照填好的原始凭证,填写空白发票。这个过程可以慢些,但一定让学生亲自做,树立学习信心,养成主动参与学习的习惯。学生会填列基本的要素之后,即可对数字文字的书写、银行票据的填列、其他原始凭证的填列等内容进行反复练习,教师组织典型的原始凭证进行填制,由简到繁、设计的业务内容尽量全面一些,但无需太多,可以包括制造业的典型业务,如资金的取得、固定资产的购置、采购材料、领用材料、产品成本、销售、费用、款项的收付等业务的原始凭证。并要求学生保留,以便为记账凭证的学习做准备。

4.原始凭证的分类。此时,学生手中已经有了比较多的原始凭证,试问学生怎样把它们进行分类?经引导之后让学生说出自制凭证和外来凭证即可,其他的教师补充。

5.原始凭证的审核。试问学生原始凭证是否有错误的可能?学生回答之后,引导学生认识到原始凭证是需要审核的,审核无误之后,才能根据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那么,审核哪些内容呢?引导学生整理列示需要审核的内容,如果学生考虑的不是很全面,教师补充列示。

(三)记账凭证。再简单回顾会计核算流程,第二个步骤应当根据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从而过渡到记账凭证的讲解。

1.记账凭证的内容。用多媒体或直接展示纸质记账凭证,让学生看清楚记账凭证有哪些内容,与学生一同列示。

2.记账凭证的填制。试问学生为什么填制记账凭证?如何填制呢?为什么填制记账凭证,因为前面讲过会计业务流程,学生一般能够答出,但如何填制的问题,只能答出时间的填制,其他都无法回答,此时可以问学生,这张凭证中有没有不懂之处?学生可能指出摘要、会计科目、借方、贷方不懂。提示学生为了填制记账凭证,需要解决两个基础问题,一是将纷繁复杂的经济业务进行分类(涉及会计对象、会计六要素、会计科目、会计账户等基础知识),解决记账凭证中的会计科目的填写问题;二是借贷记账法(涉及复式记账法的基础知识),解决记账凭证中的借方贷方的填列问题。带着明确的任务学习以下内容;

(1)会计对象。举例的方式引出经济业务,强调会计对象是可以用货币表现的各种经济业务。经济业务数量繁多,需要进行分类,分类的目的是为了能够系统、全面地提供会计信息,实现会计目标,从而引入会计要素。

(2)会计要素。可以从企业刚刚成立讲起,引出资金的来源与占用,分别形成所有者权益和资产,企业为了扩大规模,借入的款项形成负债,这部分资金的使用形成资产。收入、费用、利润可以通过举例的方式引出,分别讲解六要素的概念、特点,并引出会计等式。

(3)会计科目及账户。指出会计科目是会计六要素的进一步分类,并对会计科目的概念、分类进行简要讲解,了解会计科目表。讲授账户的概念、基本结构、与会计科目的关系。教师指出账户是为了数据的归集而设置的,在讲授账户的基本结构时,可以给学生展示空白账页及记录数据的账页,让学生有感性认识,体会到账页上要记录大量的数据,并引出其简化形式,即T型账。

(4)复式记账法。通过举例的方式简介复式记账法的概念,引出目前使用广泛的借贷记账法,该方法的记账符号、记账规则、该记账法下账户的设置、账户的性质,必须强化记忆。以例题的形式对借贷记账法进行初步运用,分析经济业务,以分录进行记录,讲授分录如何书写(指出实际工作中对经济业务的处理应当填制到记账凭证上,鉴于目前各种考试对业务处理仍使用会计分录,所以在此处还是应当讲分录的写法),并让学生试算平衡表。

(5)记账凭证的填制及审核。教师引导、示范,学生填制。教师指出填制要求。之后,先让同桌或小组成员相互审核,审核哪些内容呢?让学生将他所审核的内容写到黑板上,教师补充。利用学生手中的原始凭证,作为填制记账凭证的依据,制造业主要业务的会计处理得到了练习。在处理成本结转的业务时,适当引入权责发生制、收付实现制的知识。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分析业务并进行会计处理的能力,这部分内容非常重要,应督促学生认真学做。简单介绍凭证的传递与保管,择期让学生把这些凭证粘贴、整理、装订成册,并要求学生妥善保管,为账簿的学习奠定基础。

(四)账簿。

1.账簿的概念、作用、分类及内容。回顾账务处理程序图,准备好记账凭证,开始账簿的学习。简要介绍账簿的概念、作用,强调账簿是账页的集合,是为了保证数据的系统性、完整性而设置的。教师准备总账、明细账、日记账、活页账等对学生展示,并引出账簿的分类。展示账簿的封面、扉页、账页及账页中所记录的内容。

2.账簿的设置及登记要求。演示账户的设置,并以记账凭证中的某项业务为例进行登记,指导学生登记,使学生对依据记账凭证登记账簿有感性认识。学生对登记的过程有基本认识之后,指出登记账簿的基本要求,并以学生保留的记账凭证登记账簿,首先登记日记账及各类明细账。

3.账簿的平行登记。登记完毕明细账之后,问学生,是不是大家登记的账簿100%正确呢?引出为了防止记错账,采用试算平衡表及账簿核对进行检验,试算平衡表前面已经讲过,这里学做即可。为了核对账簿,会计上有专门的方法就是平行登记。此时让学生们观察自己记录账簿的名称是明细账,那平行登记指的就是发生的同样业务要在明细账及总账中同时登记,并指出总账与明细账的不同。那么依据什么登记总账呢?

4.账务处理程序及账簿核对。引出根据登记总账的依据不同,账务处理程序的分类,简单知道名称,并主要学会应用科目汇总表账务处理程序。然后引入科目汇总表如何编制,提问学生明细账是根据什么登记的?学生回答是记账凭证。记账凭证是记录经济业务的,这些业务在总账中也要反映出来,那么说总账登记的最终依据应当是记账凭证,只不过在中间借助了科目汇总表而已,所以科目汇总表应当根据记账凭证进行汇总。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编制完成科目汇总表之后,再演示总账的登记。随后,演示总账与所属明细账的核对。

5.错账更正。试问学生,账簿核对出错误怎么办?引出错账的更正,讲明几种错账的更正方法及适用情况。

6.对账及财产清查。期末,有对账和结账两项工作,对账包括账证核对、账账核对、账实核对、账表核对,简介基本含义。对账是保证账簿记录真实可靠的专门方法,一般在期末进行。财产清查是账实核对的重要方法。简介财产清查的含义、作用、方法,重点讲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的编制,若发现账实不符,要进行账务处理,了解财产清查的账务处理。简单介绍结账的概念、程序、方法,以演示为主。简介账簿保管规定。

(五)会计报表。回顾会计账务处理程序,指出会计报表是会计工作的产品,再回顾会计目标――提供会计信息。会计报表就是根据核对无误的账簿数据为依据编制的,为报表使用者提供会计信息的载体。由于一般的会计专业的学生在后续的课程中会学习专门的报表课程,在此阶段,简要介绍会计报表的概念、种类、编制的一般要求,为了使学生了解完整的会计业务处理程序,各种报表的填制还是要讲的,但一定要简练。在讲授会计报表具体填列之前,试问学生,报表什么时候填列?引出在会计期末做会计报表,从而引出会计分期假设,继而讲授会计的其他假设,由于已经有前面的诸多练习与操作,此时学生能够很快理解这些假设的含义。在介绍四张报表时,简要介绍各报表的概念、结构、内容即可。在讲授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的编制时,可以从会计六要素引入。实际操作时,可以学生保留的账簿中的数据为依据进行填列,主要采用演示的方法,并要求学生一同填写完成。应当指出会计报表附注是会计报表不可缺少的部分,简介其含义即可。提示学生以上我们所做的会计工作的各个环节就是会计采用专门的方法对经济业务,即会计对象的反映,并形成会计的产品――会计报表的全过程,以便提供对报表使用者决策有用的信息。与会计的概念、对象、方法、目标、流程等相呼应。

(六)案例演练。学习基本的内容之后,可以将某中小企业一个月的业务复制,让学生演练真实案例,也可以安排一轮分岗位的实操练习,使学生对企业的内部控制有初步了解。

三、教学方法

通过以上程序,学生对基础会计的基本内容有了充分的感性认识,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提问、启发引导、举例、演示、小组讨论与操作、案例教学等方法,注重学生主动学习习惯的培养,提高学生自学能力、解决实际会计问题的能力,在实操过程中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可以培养学生踏踏实实做事的习惯,培养其守法意识,为学生走向工作岗位提供必要的准备。

四、考核方式

考核应从对知识的重点考核,到注重对能力的考核,基本理论知识考试可以卷面的形式考核,重点考核会计从业资格证的内容,比重占30%;实践部分考核必须有教师监考,由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独立操作完成,比重占40%;平时学习的主动程度、参与程度、积极程度、课堂操作的实际效果等评价得出平时成绩,比重占30%。

五、教学实践与效果

笔者在我校审计专业基础会计课程中,实施了这样的教学程序,从实践情况看,效果优于以前各届学生。课堂状态方面,学生能够与教师积极互动,广泛参与各种实操训练,杜绝上课看手机等不良现象的发生;对知识理解方面,这种教学程序的设计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边讲边实践,理论与实践能力都有所提高;期末成绩方面,前三届学生基础会计的平均分为67分,经过该教学程序的实施,期末平均分75分,提高8分,该平均分有实训占比增加的因素,原来的实训考核占20%,现在占40%,这一方面增加了平均分,另一方面也说明学生的实操能力有所提高。

六、总结

这种教学程序设计改变了原有理论与实践分开的教学现状,从以上设计中可以看出,以前集中讲授的理论知识已经融入各种技能的训练之中,没有过去的整块的理论讲授。这种设计,真实还原了实际会计工作流程,学生明确为什么学习理论知识、各知识点是解决什么样问题的,以及如何利用这些知识处理实际业务。实践表明,这种教学程序对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及实践能力均是有益的。

参考文献:

1.黄明卿,曹世凤.基于工作过程的《基础会计》教学设计[J].教育教学论坛,2012,(12).

2.陈红.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基础会计”课程教学研究[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3,(4).

3.卢新宇.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会计职业基础》教学内容设计[J].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2).

作者简介:

第2篇:初级会计实务教学范文

关键词:基础会计实训实践教学 财务管理专业 教学效果

普通高校财务管理专业虽然不能等同于会计专业,但是从毕业生的就业方向来看,大多数财务管理专业应届毕业生的就业目标都是从事财务会计工作。因此,熟练掌握会计核算工作的各项基本操作也就成了财务管理专业学生必须具备的一项专业技能。这就要求普通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在开设基础会计理论课的同时,还需要进一步开设基础会计实训实践教学课程,以便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学习平台。

一、普通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基础会计实训实践教学的必要性

(一)提高学生在会计核算工作实际操作方面的动手能力

与理论教学相比较,实践教学更加注重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基础会计实训实践教学是在基础会计理论教学的基础之上,对实际会计核算工作的各项基本操作流程进行模拟训练,进而让学生更加客观地对会计核算工作做进一步的认识和实践。教学中一般采取模拟实际会计核算工作的方式,让每个学生以会计人员的身份亲自参与到其中,亲自动手进行各项会计核算工作的模拟操作,进而使学生实现对会计基本操作技能从理性到感性的一个认识和转换,提高学生会计核算实际操作的动手能力。

(二)增强和提升基础会计理论课程的教学效果

基础会计作为普通高校财务管理专业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从教学方面来说,学生对该课程的接受和掌握都有一定的难度。无论是凭证、账簿还是报表,这些会计资料的认识、应用及其形成都具有极强的实践性,仅仅通过理论教学无法真正实现专业教学的目的。只有通过进一步的实训教学环节,让学生亲自参与并完成各项基本的会计核算工作和各种会计核算资料的编制,才能使相关的理论知识得以应用和验证,才能进一步增强和提升基础会计理论课程的教学效果。

(三)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续的专业学习打好基础

从教学的角度来说,对本专业有一定的学习兴趣是学生学好专业基础知识和提高教学效果的条件之一。随着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越来越活跃,对理论知识实际应用性的认知度也越来越高,纯粹的理论教学往往很难满足学生的需求,而相应的实践课程的设置和强化则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基础会计实训实践教学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是会计核算基本操作理论的实践和应用,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完成理论向实践的升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好基础。

(四)提升普通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学生的竞争力

1.提升学生的求职竞争力。从目前的就业情况来看,大多数财务管理专业学生的第一就业方向都是各单位的财务部门。而从事财务工作一般都是从最基础的会计核算工作开始,如果学生在会计核算基本操作方面没有一个扎实的基础,将无法或很难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进而影响到学生的求职竞争力。因此,普通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在教学体系中一定要注重基础会计实训实践教学的设置和强化。

2.提升学生毕业后的工作适应性和工作竞争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人才的技能竞争愈演愈烈,对于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来说,要想较快地适应工作需要,尽早、尽可能多地得到部门领导的认可,较强的动手能力和熟练的操作技能当然是其最大的竞争资本之一。因此,通过基础会计实训实践教学,让学生熟悉并掌握会计核算工作的各项基本操作,为其毕业后的工作做好先期的技能准备,这对于普通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学生来说也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二、普通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基础会计实训实践教学内容的设计

普通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基础会计实训实践教学是以培养学生会计核算工作的各项基本操作技能和让学生熟悉会计核算工作基本流程为主要目的的实践教学环节,其教学内容的设计应切合实际。

(一)会计核算工作环节的设计

各个会计核算工作环节的模拟应尽量与实际会计核算工作保持一致,实训内容应该在学生现有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尽量涵盖实际会计核算的每一个基本环节。一般应包括账簿的设置与初始化、记账凭证的填制与审核、账簿的登记、对账与结账、报表的编制等基本会计核算环节。通过这些基本核算环节的模拟训练,让学生对实际会计核算工作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和实践。

(二)会计资料种类的设计

为了使学生能更多地了解和认识各种会计资料,强化基础会计理论课的教学效果,提高普通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学生会计核算基本操作的动手能力,在基础会计实训实践教学中应尽量选用多种格式、不同功能的各种会计资料。如记账凭证可根据经济业务核算内容的不同分别采用收款凭证、付款凭证、转账凭证等不同的专用记账凭证;账簿可根据经济业务核算内容的不同分别采用三栏式、多栏式、数量金额式等不同的账页格式;报表则可结合学生的专业知识程度要求其编制完成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等不同的报表。

(三)经济业务量的设计

为了让学生把理论教学中所学的各项会计核算基本操作原理都能得以强化和实践,基础会计实训实践教学内容一般可选取一个制造业企业为会计核算对象,在学生现有专业知识水平的基础之上,参照实际会计工作的核算过程,设计适宜的会计核算内容。

首先,难易度要适宜。基础会计实训实践教学中所选用的经济业务事项及其处理方法一定要与学生目前的专业知识水平相称,不可过多或过难,否则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

其次,核算环节要完整。基础会计实训实践教学中所选用的经济业务事项的处理过程应该能够涉及会计核算的各个基本操作环节。一般应包含模拟企业从月初到月末的一个会计核算期内的各项基本操作,从建账到报表编制,每个环节都应涉及到,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实践教学对会计核算的全过程有一个全面、系统的认识和实践。

(四)组织形式的设计

基础会计实训实践教学是实际会计核算工作的一个模拟训练,为了使学生充分认识财务分工的内涵,一般宜分组进行。每一组都是相应的一个模拟企业的财务部门,每组5-6人,组内各成员分别担任会计核算工作中的不同岗位角色。此外,在模拟核算过程中,每组内部也可分时间段实行“轮岗制”,进行岗位角色互换;通过这种方式,一方面便于让每个学生对每个岗位都能有所认识和体验,另一方面也可与实际会计工作岗位的轮岗制保持一致。

(五)硬件配套设施的设计

基础会计实训是一门实操性很强的实践教学环节,为进一步增强该实践教学的实效性,提升教学效果,普通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应建立相应的财会模拟实验室,并设置和配备相应的仿真会计办公区及办公用具等配套设施,为学生营造一个“逼真”的会计工作环境,并以此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教学质量。

三、普通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基础会计实训实践教学过程的强化

(一)提高师生对基础会计实训实践教学的认识

为了保证教学效果,普通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在教学中应加强思想引导,不断提高指导教师和学生对基础会计实训实践教学的认识。一方面应强化指导教师的认识。普通高校财务管理专业是面向社会,培养能满足各用人单位需求的人才。这就要求指导教师要在明确专业培养目标的基础之上,不断提高对基础会计实训实践教学的认识,从思想上加以重视,进而才能保证教学效果。另一方面应做好学生的思想引导。通过采取专业介绍、理论教学、观看反映会计核算过程的教学片、深入企业财务部门进行工作流程参观等方式,让学生认识到会计核算的各项基本操作是财务工作的基础,是财务人员必备的技能之一;进而强化学生对基础会计实训实践教学及财务管理专业的认识,让学生从思想上重视该实践教学。

(二)不断完善基础会计实训实践教学资料,关注前沿知识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会计也在不断地发展完善之中。为了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提升学生的人才竞争力,普通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在基础会计实训实践教学中一定要与时俱进,紧跟会计改革发展的步伐,不断完善和更新教学资料,向学生教授最前沿的会计知识,为后续相关财务管理专业课程的学习及以后的财务工作做好前期的知识铺垫。

(三)注重基础会计实训实践教学过程,加强教学纪律

为了保证教学效果,实现普通高校财务管理专业的教学目标,学校在基础会计实训实践教学进行中一定要注重实践教学过程的组织,加强教学纪律,杜绝“走过场”的现象发生;要使每位师生都能以认真、端正的态度参与到实训过程之中,做到有计划、早安排、重过程、严纪律。

首先,在基础会计实训实践教学进行之前应该做到有计划、早安排。专业指导教师应该提前做好计划,并按计划对学生进行先期的思想引导和实训动员以及时间安排等工作,为后期实践教学的顺利进行做好准备。

其次,在基础会计实训实践教学进行中要做到重过程、严纪律。各位专业指导教师一定要相互协作,抓好整个实践教学过程的组织,并不断强化教学纪律,做到学生到位、指导教师到岗,实现教学过程组织的规范化、严格化。基础会计实训实践教学是以学生为主导的一种专业技能和动手能力的训练,要求每位学生都能积极、扎实、认真地参与其中,要杜绝无故缺勤和抄袭等不良行为;当然,在以学生为主导的基础之上,基础会计实训实践教学进行过程中还须不断加强教师的组织管理,真正发挥指导教师在实践教学中的全过程指导作用,以保证教学效果。

四、普通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基础会计实训实践教学考核的严格化

为了检验教学效果和学生的掌握情况,考核的严格化也是必不可少的,并且要力求做到过程考核与成果考核相结合。基础会计实训实践教学内容包含了会计核算过程的各个基本的操作环节,是对各项核算工作实际操作的一个演练,如凭证的填制与审核、账簿登记、报表编制等等,实训效果如何,是否真正实现了教学目标,这就需要对各个环节、各项操作技能都要进行全面、严格的考核。一般需要以每组完成的模拟会计资料成果为依据,并结合各组实训过程的进行情况,参照实际会计核算操作规范进行考核。考核内容应涵盖各组在各环节完成的成果及其操作过程的整体情况的考评,这就要求指导教师在发挥指导作用的同时,必须对各组实训过程做好全面监督与掌控,把过程考核与成果考核融为一体。通过这种全面、严格的考核,进一步督促学生以认真的态度对待实训的全过程,提升教学效果。

五、普通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基础会计实训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的加强

为了提升教学效果,让学生更好地掌握会计核算的各项基本操作,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和竞争力,普通高校财务管理专业还需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一方面学校应通过各种方式强化专业指导教师自身的专业技能,如可以采取选送教师进企业财务部门实习锻炼、专业培训或直接选聘企业的财务人员为实训实践教学指导教师等方式。另一方面,要不断强化专业指导教师的责任心,明确专业培养目标,充分发挥指导教师在基础会计实训教学中的指导作用。

总之,为了强化理论教学效果,进一步提升财务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和职业竞争力,普通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在教学体系中一定要注重基础会计实训实践教学的设置和强化,并力求不断提高教学质量。S

第3篇:初级会计实务教学范文

1 问题分析

1.1 随着高职院校的扩招和终生教育的构建,中职毕业生升入高中院校的比例将逐年上升,一些地区中职生的升学比例甚至超过了30%,很多学校顺势从中职学校升为高职院校,学院的管理和教师的思维还处于一种彷徨摸索状态。

1.2 中高职课程衔接问题凸显,具体表现为中高职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培养目标高度接近,课程设置重复,教学内容重叠,缺乏配套教材,实践技能训练缺乏衔接性。

1.3 生源素质不高,具体表现为学生文化素养较低,学习习惯、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均不高,这又为中高职课程梯次衔接设置了一定的障碍。

由此可见,在中高职课程衔接中怎样实现课程目标相互分工而不是简单重复、怎样保证中高职教育梯次性而又贴合学生受教育现状就成为问题的关键所在。

2 几点思考

2.1 正确理解中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合理确定中高职课程衔接的层次定位。

从国家教育部对中、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定位来看,两者的目标定位是一致的,只是层次上有所区别。国家教育部对中、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定位为:中职教育是培养面向生产、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等技能人才,高职教育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二者都是培养技能人才,培养目标需要有一定的文化基础和相应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只是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综合素质更高、专业技能更全面、职业发展能力更强。所以在制定中、高职会计实务类课程的课程标准时就应当相互衔接,保持一致性,只是根据中、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对应的职业岗位群,在教学内容设置上体现出层次性。

2.2 科学进行教学内容的选择,保证中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层次性。

中职阶段学生在学完《基础会计》的基础上,可以按岗位模块开设课程,把一本《初级会计实务》的内容按岗位群划分为《出纳会计》、《往来会计》、《存货会计》、《长期资产会计》、《税务会计》、《成本会计》、《收益会计》、《会计报表》等课程,课程内容以基础性、应用性为重,但这一阶段学生的学习缺乏知识的系统性。

高职阶段则应开设《财务会计》课程,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既要涵盖《初级会计实务》的内容,贴合学生接受知识比较困难的现状,以其实现学生知识体系的系统性,掌握基础知识和技能的熟练性,又要选择一部分《中级会计实务》的内容作为有益的补充,具体来说包括非货币交换、债务重组、会计调整、现金流量表的编制、报表分析等内容,以其实现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学生的长远发展打下基础。

2.3 慎重对待授课时间的分配,满足中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层次性的需要。

中职阶段学生的专业素养不高,接受能力较差,学习主动性欠缺,欲速则不达,所以本着这一原则《初级会计实务》按岗位群划分出的《出纳会计》、《往来会计》、《存货会计》、《长期资产会计》、《税务会计》、《成本会计》、《收益会计》、《会计报表》等课程,应涵盖中职阶段第二、第三、第四三个学期,其中《出纳会计》12个学时,《往来会计》18个学时、《存货会计》90个学时、《长期资产会计》90个学时、《税务会计》90个学时、《成本会计》102个学时、《收益会计》30个学时、《会计报表》18个学时,共计450个学时,这样的时间安排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可以满足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需求,既能满足学生中专毕业就可以参加工作的岗位需求,也可以为学生进行高职阶段的学习奠定一定的专业基础。

“3+2”高职阶段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专业素养,接受知识的能力随着专业的积淀也有所提升,学习主动性也相对好一些,所以这时候可以把《财务会计》开设为学年课,每周六学时,共计198学时,其中中职阶段已学习过的属于《初级会计实务》的内容占90个学时,拔高性质的属于《中级财务会计》的内容占108个学时,这样既帮助学生夯实了基础、提升了知识系统性的认识,也保证了中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层次性需要。

2.4 合理安排实践教学内容,彰显中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层次性。

中职阶段为了满足学生掌握基本技能的需要,除了《基础会计》可以进行综合实训,《初级会计实务》涵盖的内容可以按岗位模块课程进行教学实习,实习方式可以采用校内实习和顶岗实习相结合。

高职阶段为了把学生培养成更高素质的高级技能型人才,把学生从一个“记账员”培养成初具管理能力的财会人员,可以对《财务会计》进行综合性实习,实习方式可采用校内实习、校外实习与顶岗实习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2.5 推行学生在校学习与考证的适度结合,从根本上解决中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层次性的内化障碍。

第4篇:初级会计实务教学范文

一、财务会计课程体系目前状况及存在的问题

1.课程体系结构划分不明确

财务会计学课程一般分为初级会计、中级财务会计和高级财务会计3部分。但对于初级、中级、高级的财务会计学课程应该包含的内容,却没有统一的认识。在实际的课程内容和教材编写上难以把握。例如。对于企业最基本、最简单经济业务的账务处理程序和方法、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和一般原则、财务会计报告等理论内容。初级会计学阐述过,中级会计学有涉及,高级会计学也有描述,且基本内容差异不大。又如,独资、合伙企业财务会计学知识,本来属于初级财务会计学知识,但却列入高级会计学,造成高级会计学课程内容“忽‘高’忽‘初”.难以形成系统的体系毗又如,非货币易,在企业中也是常见业务,其处理的基本内容应放在中级会计。而不是高级会计。

2课程内容体系条块分散

中级财务会计课程体系的章节安排基本上是按会计要素内容的不同来分类设置的。一项经济业务的账务处理往往涉及多个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这必定会造成相同经济业务在不同章节体系中的重复论述以及课程容量的虚增等。例如,现金折扣的总价法、净价法的处理,涉及应收账款、存货、应付账款及主营业务收入等,至少在3个会计要素中重复讲述。又如,非货币易本是一项完整的经济业务,按会计要素顺序来安排,就会造成内容分割,人为增大教学难度。很多会计理论和会计准则的内容是对某一类或全部会计业务的总体描述,在结构上是不宜进行条块拆分的。例如,中级会计学往往将关于资产减值业务的论述分散地放置于各项资产业务处理的条块体系中。实际上,资产减值业务是资产期末计价会计方法的具体应用,其凝练度较高,应该集中加以比较论述,这样既可以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进行系统、直观的对比,也可以帮助学习对象充分了解资产减值业务的实质,有利于专业理论被系统地消化和吸收。

3.专业理论与实务层次级差不够合理

初级、中级、高级会计学的专业理论级差层次存在不合理的现象。具体表现为“两头小、中间大”。初级会计学部分原理、概念描述过多。而实务操作内容简单、数量较少;相对于初级会计课程而言。中级财务会计的内容和难度急剧增加。造成初级会计学起来太容易,中级财务会计又太难。学生难以适应脚。高级会计本应体现专业理论与实务的高度统一.但实际上该部分内容往往是对初级、中级理论与实务内容的重复描述。出现重实务、轻理论的现象,有高级会计实务之嫌。

4.实验教学薄弱

财务会计是实践性很强的的课程,由于种种原因,安排学生到企业中实践越来越难。很多学校都采用手工及电算化模拟实习。电算化模块主要是针对企业实际开发的,与教学实践结合不好。

二、财务会计课程体系模块的划分构想

针对财务会计课程体系的目前状况及存在的问题,应调整初级会计、中级会计和高级会计的内容体系安排,同时对中级财务会计内容在教学安排和教材编写中做重新划分。并加强实践环节。笔者对财务会计课程体系模块的划分构想如下:

1.初级板块

分为3个子模块:会计原理、会计基础、与中级财务会计的衔接模块。会计原理子模块主要包括:会计基本理论的内容,如会计的涵义、目标、职能,会计要素,会计科目与账户,复式记账原理及其应用等:会计基础子模块主要包括:会计凭证、会计账簿、成本计算、财产清查、财务会计报告、会计核算程序等会计核算方法和会计工作组织(会计处理流程);与中级财务会计的衔接模块主要包括:会计核算的基本准则、账户按用途和结构分类、企业的资金循环业务流程、银行结算方式及简单的票据业务、税收基本业务等一系列内容,应将货币资金的核算、与货币资金收付直接相关的其他会计要素的初始确认和简单计量、经营成果的简单核算与计量等作为最基本的会计业务处理置于初级会计学部分。

2中级板块

鉴于中级财务会计教学中.长期采用以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来划分教学内容的习惯和以会计要素划分基本教学内容具有的简洁、与会计报表要素具有一致性等优势,对于企业生产经营基本业务内容,如供应、生产、销售、资金筹集、利润形成和分配等仍以会计要素来划分,有利于掌握财务会计的基本业务的核算原则和基本的会计处理方法。但在安排教学内容时,应考虑业务本身的整体性,会计要素之间重复确认和计量的内容应视情况删减,进行整合。其他仍属于企业常规常见业务,但有一定理论和实践难度的内容。如投资、资产计价、资产减值、借款费用、非货币交易、债务重组等,应以会计原则为导向来安排。注重内容的整体性。划分中级会计内容,有利于学生进一步从会计原则高度认识和理解财务会计的要求。新晨

3.高级板块

高级会计学主要是从会计原则的理论高度出发。结合具体会计准则的基本规定和具体要求。阐述财务会计信息在特定条件下的确认和计量。为全面且高质量地输出会计信息而服务口】。高级板块内容应涵盖企业业务中一些常规内容的延伸,属于成长中不太成熟的内容,如商品期货会计、退休金(企业年金)会计、融资租赁会计、中期报告和分部报告以及那些突破甚至否定会计假设的特殊业务。如合并会计报表、分支机构会计、外币报表折算、物价变动会计、衍生金融工具、企业清算、重组、破产、企业合并与分立。

4.实践板块

财务会计的实践教学环节非常重要。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感知度和动手能力。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实践进一步形成初级、中级、高级会计之间的联系。随着对大学本科教育教学目标定位的调整。应更加重视财务会计课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实践板块内容应包括初级会计实践和中级会计的实践。初级会计实践围绕初级板块内容进行。可将实验室的模拟实习与教学计划中的专业认识实习结合。中级会计实习,既应重视对财务会计核算业务的实习。更应联系企业的生产、营销、人力资源等方面来进行。

参考文献

[1]荆新,孙茂竹,张玉周.财务会计学课程设计的一种新方案[J].会计研究,2002(6):36.

第5篇:初级会计实务教学范文

关键词:会计实务技能 理实一体 专业素养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12(a)-0186-02

当前中等职业学校财会教学偏重基本知识,基本理论教学。而与实际工作需求相差较远,学生基本理论知识很好,但不能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具体操作能力较差,达不到用人单位的具体要求,不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财会技能大赛很好地解决了理论与实践的脱节问题,具体有以下几方面。

1 抓硬笔书法的书写,力求工整

在近几年的苏州财会技能大赛中,会计实务的数字,文字书写都有一定的要求,有些选手因为书写的太差而扣分。所以在会计专业技能教学中首先应该注重对汉字和阿拉伯数字的书写的训练。汉字书写要做到工整清楚,阿拉伯数字书写规范,为达到这些标准,刚进财会班的新生就要开始有目的的训练。

2 用理论指导实践,有章可循

在会计实务技能中,手工账务处理竞赛执行专业技术标准为《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会计处理具体原则和方法遵照财政部颁布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财会专业在课程开设上最少要开设《基础会计》、《初级会计实务》等课程。如果不学习这些理论知识就直接进行实务技能教学,增加教师教学难度,学生只会按照教师的教学内容盲目跟从,不可能形成R抵识体系,不能将专业知识融会贯通,实现理论向实践的自然转化,通过短期集训达不到预期效果。这些专业理论知识关键在于日常的会计教学。按照学生学习的一般规律,由基础开始,在高一年级应开设《基础会计》共两学期,从高一下学期开始及高二上学期学习《初级会计实务》。同时,还需要学习《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只有在学生学好这些理论知识,打下扎实的基础之后,再进行会计实务技能集训,用理论指导实践,将专业知识融合在一起,这样学生在训练过程中才不会自乱阵脚,做到有章可循。

3 理实一体化教学,内容直观

有些具体操作,如填写凭证的要求、账账核对的流程,账簿的装订等,还有会计软件的演示,都是在课堂上不容易讲清楚的,我们便利用计算机作为辅助教学工具,并在讲台上设立配套的教师专用微机,包括教师控制台、投影机、录像机、pc-tv转换器以及大电视转播的先进声像设备。通过pc-tv转换器可把计算机屏幕的演示或录像带的内容直接在大屏幕电视上播出,同时可切换到实物投影仪上播出老师的讲稿或教学图,使学生可参照教师的演示及笔记自己进行操作,达到直观、准确的效果。

4 强调仿真训练,步步为营

4.1 初期:耐心指导,面面俱到

(1)技能教学内容要全面。竞赛要求就是技能教学的内容,但在竞赛要求中过于笼统,这就需要教师根据比赛要求进行职业判断,确定技能教学的具体内容,这些具体内容要全面不能有任何疏漏。如原始凭证的考核范围是常用原始凭证的填制,原始凭证可能是银行有关票据,可能是存货收发单,可能是发票收据借款单,还可能是费用报销单。对所有原始凭证教师都要指导学生填制,不能遗漏,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的应变能力。在此基础上教师根据自己的职业判断有目的的选择一些小企业常见的原始凭证让学生重点掌握。

(2)技能教学内容要细致。技能教学内容只有广度还不够,还需要细致入微。特别注意平常学习中容易忽视的细节。例如对于银行支票的填制,除了让学生会填写日期、收款单位名称或姓名、大小写金额、用途外,还需要学生知道银行支票上企业需要签哪些章,单位财务章和会计人员的章应签在哪个位置上,银行支票存根应怎样填写等细致的部分。再如发票等凭证中,还需要指导学生经办人员及相关人员签名盖章的位置,做到细致入微。

4.2 中期:分项练习,层层递进

(1)凭证:练习原始凭证填制的同时练习通用记账凭证的填制。

(2)账簿:根据凭证练习的结果同步练习各种账簿的登记以及错账更正的方法,再进行期末结账。

(3)报表:结账后根据账簿登记的结果编制试算平衡表试算平衡后再编制会计报表。

(4)装订:将所填凭证装订成册,练习简装订机的使用,凭证封面的填写等。

4.3 后期:综合练习,形成体系

在凭证、账簿、报表、装订四个项目大量练习的基础上,在结合小型企业的实务进行综合练习,让学生明白实际工作中会计工作的前后顺序,形成专业知识体系,将来能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在这个阶段,注意控制学生练习的时间,结合技能比赛的时间,一般一个练习要进行2.5 h,注意经济业务的量在20笔左右。

5 注重技能教师的专业素养

如果技能指导教师在指导教学过程中对专业技能不能充分把握,教师上课就没有了底气,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对教师失去信任。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要有一桶水。教师要想提高专业素养,成为一名在课堂上底气很足的教师,需要修炼。首先技能教师要通过不断地学习专业来增加拓展自己的知识面。随着《企业会计准则》等法律法规的修订和完善,教师要及时把握专业动态,做学生学习专业理论知识的先行者。其次,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反思,找出教学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少走弯路,提高教师课堂教学驾驭能力工,实现自我专业成长。再次,提高教师的会计实务技能水平的办法是“送出去,引进来”。“送出去”就是鼓励老师们到校外兼职或有计划有组织的安排他们深入社会进行实践调查或到企业挂职,到会计岗位的实践中去,这样才能取得企业会计实务的一手资料,才能及时调整技能教学的内容,才能知晓技能教学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最后,技能教师应积极参与各类技能竞赛,这样既可以证明教师技能水平,又能和学生站在同一阵线,时刻了解学生的心里动态,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

参考文献

[1] 湘希,王清刚.中国会计教授会2000年年会观点综述[J].财会通讯,2000(9):45-46.

第6篇:初级会计实务教学范文

我校从本学期开始,财经专业学生使用《企业财务会计》第四版。在保留第三版教材优点的基础上,对涉及方针政策制度发生变化的相关章节及其内容做了全面修改。我在使用新版教材的过程中认真领会大纲要求,把握中职教育财经专业与《基础会计》、《税收基础》等教材的内在联系,掌握各学科之间的脉络体系,努力探索能提高实效的教学方法,落实大纲和教材教法学法改革的要求,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现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谈在实施新课程中的几点体会。

对新旧教材进行对比,全书仍保留原来的章节顺序,只对局部章节做了调整。在保留第三版教材中原有的知识点、请注意、相关链接、小知识、技能ABC、练一练等栏目的基础上,以“必需、够用”的知识和技能为编写指导思想,以《企业会计准则》为依据对相关章节及其内容做了较大的调整。同时,在原教材的风格上又有新的突破,每章开头增加了一个贯穿全书的情景故事及学习目标、知识要点、本章小结等栏目,对具有可比性的内容尽量以图表形式出现,以提升其直观性,降低教学难度。

修订后的教材,具有以下四个特点:

第一,降低了教材难度。删减那些理论性过强和较高深的、本应属于更高教育层次解决的知识内容,如对外投资、现金流量表等,使之更加符合中职学生学习的特点。

第二,更新了教材内容。将最新出台的《企业会计准则》和《关于全国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若干问题的通知》(2008年)等恰当地融入其中,使之与时俱进。

第三,贴近学生就业实际。与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初级会计实务考试大纲》以及最新出台的会计人员专业技术职称《初级会计师》考试大纲内容相结合,使之更具有社会性和适用性。

第四,准确定位。知识内容力求与中职学生就业去向相吻合,并与会计岗位相衔接,使之更具有可行性。

为让改革后的财务会计课变得生动具体形象,使课堂活起来,我从整体上做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寓基础知识于技能训练之中

本学期我们在使用新教材过程中,对《企业财会会计》课程进行了会计模拟实习教学的结构设计。首先,对该课程进行模块化处理,按照教学内容将其分为基础模块和选用模块。基础模块又包括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会计岗位模拟实习、企业会计综合模拟实习。然后再根据不同模块中知识的特点、学习目标的要求以及对教学媒体功能的分析,进而确定具体内容的设计、媒体的选择、教学活动的内容等。其中《企业财务会计》课程的“基本技能”部分的实务性和可操作性很强,该部分知识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在掌握会计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基础上,通过学习会计核算的基本技能部分的知识,能够胜任会计日常的核算工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二、尝试教学方法改革

改革教学方法的目的在于提高学习实效,教学大纲的要求再明确,教材编写得再好,对传统教学方法不改革,也难以达到教学大纲预期的作用。为此,我采取多种方法积极改进教学方法和形式,采用案例教学法、任务驱动式和研究性学习、理实一体化教学法等生动活泼的方式进行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三、巧妙地选用教学媒体课件

由于媒体课件本身图、文、声并茂,以及良好的交互性、反馈与所要表现的教学内容和所要达到的学习目的相适应;能够创造良好的仿真学习环境,使学生在动手操作会计核算业务时,身临其境地进入职业角色;其非线性和可选择,使学生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学习进度、学习问题,自由地进入相应的模块进行自主学习,使学生可以在个别化学习环境中完成会计基本技能的学习任务。

第7篇:初级会计实务教学范文

关键词:长期股权投资 成本法 权益法 行动导向教学

长期股权投资成本法与权益法核算一直是会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技工院校会计高级班里,大部分学生是中技毕业或者高中毕业就读本专业的,学完一些基础会计课程,接着学习初级会计实务课程。尽管有专业基础但较弱,而且教材内容专业、抽象,所以学生在学习长期股权投资时,由于不能从实质上理解知识点,容易混淆成本法与权益法核算。下面笔者结合2014新修改的会计准则规定,采用以学生为中心、为主体的行动导向教学法,从三方面就如何上好“长期股权投资成本法与权益法核算”这一课题,如何让学生轻松掌握“长投”两种核算方法,做一些教学探讨。

一、区分成本法与权益法的概念及适用范围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会区分成本法与权益法的概念和适用范围,让学生理解什么是长期股权投资。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及初级会计实务的考查层面,教师首先布置学生做好预习工作,利用网络资料查阅相关的投资资料;在课堂教学中,尽量将专业知识转化为通俗易懂的例子或者数学图表,去帮助学生理解。

2014年7月1日起施行的《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中所称的长期股权投资,是指投资方对被投资单位实施控制、重大影响的权益性投资,以及对其合营企业的权益性投资。单看准则所指的概念和教材所给的解释,是高度概括的,学生难以理解。这时教师可以采用图表对比分析法,并结合投资企业与被投资企业关系,从数字层面上来分析,学生易于把握,见表1。

学生弄明白长期股权投资概念之后,接下来就要区分后续计量的两种核算方法――成本法和权益法,即什么是成本法、什么是权益法,在什么情况下使用成本法核算,在什么情况下使用权益法核算。这是学生在学习具体账务处理之前必须搞清楚的知识点。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成本法是指某项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在其持有期间内,除追加或收回投资外,始终保持按其初始投资成本计量的方法。权益法是指投资以初始投资成本计量后,在投资持有期间根据投资企业享有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份额的变动对投资的账面价值进行调整的方法。对于成本法与权益法的理解,教师可以举例子引导学生分析,如图1所示。

假如持有期间,A公司对B公司实现盈利或出现亏损均视而不见,只有当B公司向A公司分红时,A公司才认为自己赚钱了,才确认投资收益,那么A采用的是成本法核算――见钱眼开;假如A公司认为B公司的盈利或亏损与自己息息相关(不管B公司有无分红),B盈利或亏损即A自己也盈利或亏损,都要进行账务处理,反映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和投资收益的变化,则A对B的长期股权投资核算是采用权益法――同甘共苦。以上是通过简单例子让学生初步了解成本法与权益法,但在实务操作中,什么时候该使用成本法或权益法核算呢?2014年新会计准则第2号规定:投资方能够对被投资单位实施控制的长期股权投资应当采用成本法核算;投资方对联营企业和合营企业的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权益法核算。教师还可以结合数轴图示来表达,让学生直观形象地把握两种核算方法的核算范围,如图2所示。

由图可知,当持有比例为大于20%小于50%时,则采用权益法核算;大于50%小于100%时,采用成本法核算。

二、成本法与权益法核算的比较分析

学生搞清楚“长投”成本法与权益法的概念及核算范围之后,就要开始学习企业具体经济业务的账务处理了,这是学生最为头疼的地方。大部分学生由于没有从本质上理解概念,没有理清思路,经常混淆成本法与权益法,账务处理做得一塌糊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采用案例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等行动导向教学法,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教学,有效提高教学效果。下面分四方面对成本法与权益法核算进行比较分析。

1.两种核算方法应设置的主要会计科目

会计核算正确与否,首先要会使用正确的会计科目,成本法和权益法核算要设置的科目可列表对比分析如下。

2.长期股权投资取得时的会计核算

长期股权投资取得时的会计核算主要关注初始投资成本与入账价值,初始投资成本是投资时点确定的,入账价值是最终确认的长期股权投资的入账成本。不同核算方法下,入账价值的确定不同,这要求学生能够熟练计算。

(1)成本法下。采用成本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应当按照初始投资成本计价。除企业合并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以外,以支付现金、非现金资产等方式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应当按照实际支付的购买价款作为初始投资成本,价款中包含的已宣告未派发的现金股利或利润,作为应收项目处理。教材内容陈述得不够直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总结出初始投资成本的计算公式,即“初始投资成本=公允价值+相关交易费用”,组织学生讨论案例1,并进一步总结出会计分录:

借:长期股权投资(公允价值+相关交易费用) 15 000

应收股利(价款中包含的部分) 1 000

贷:其他货币资金―存出投资款 16 000

根据会计分录,学生可讨论得出,成本法核算下,长期股权投资初始投资成本=入账价值=(15900-1000)+100=15000(万元)。

【案例1】甲企业于2013年1月1日,购入乙公司的30%的股份进行长期投资,假如采用成本法(实际上应采用权益法的)进行核算,购入时支付价款15 900万元,包含已宣告但尚未发放的现金股利1 000万元,同时支付相关税费100万元,购入时被投资企业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为60 000万元。请问该项长期投资初始投资成本是多少?入账价值是多少?会计分录如何编制?

(2)权益法下。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计算与成本法相同,但权益法核算还涉及初始投资成本的调整问题。什么时候该调整初始投资成本?根据教材陈述,教师可以这样跟学生探析:当初始投资成本大于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等同于购买商誉,不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初始投资成本小于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等同于接受捐赠,在这种情况下,其差额计入当期损益(营业外收入),同时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成本。下面还是用案例1来分析权益法下取得长期股权投资时的会计核算:

①初始投资成本=(15900-1000)+100=15000(万元)

②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

=60 000×30%=18000(万元)

由于①

分录如下:

借:长期股权投资―投资成本 15 000

应收股利 1 000

贷:其他货币资金―存出投资款 16 000

借:长期股权投资―投资成本 3 000

贷:营业外收入 3 000

则长期股权投资的入账价值=15000+3000=18000(万元)。

假设初始投资成本为20000万元,而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为18000万元时,则不需要调整初始投资成本。权益法下,经过调整后的初始投资成本不变,仅仅影响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余额(账面价值)的改变。以上结论可通过学生小组讨论得出。

3.长期股权投资持有期间的会计核算

在初级会计实务中,“长投”持有期间的会计事项主要包括三大项:被投资单位实现净利润或发生净亏损和其他综合收益(2014年新准则增加);被投资方宣告发放现金股利;被投资方存在所有者权益的其他变动。采用成本法时,重成本,轻权益,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不受被投资单位盈亏和其他权益变动的影响。只有在被投资单位分配现金股利的时候,才确认投资收益。权益法下,重权益轻成本,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受被投资单位的所有者权益变动的影响,“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发生变动”是投资单位进行账务处理的信号。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采用案例教学法和对比分析法,利用同一个案例,分别假设在两种核算方法下的会计处理。见案例2。

【案例2】续案例1,乙公司2013年度实现净利润3000万元,2014年5月1日宣告派发现金股利2000万元,甲公司按照持股比例可分派到600万元。2014年6月1日,甲公司收到乙公司派发的现金股利。2014年乙公司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增加了400万元。假定不考虑其他因素,请分别按成本法和权益法进行账务处理。

甲公司应针对上述经济事项进行如下账务处理。

(1)成本法下.。

被投资单位乙公司2013年实现净利润3000万元。

甲公司不做账务处理。

②2014年5月1日乙公司宣告派发现金股利,甲公司按照持股比例可分派到600万元。

借:应收股利 600

贷:投资收益 600

③2014年6月1日,甲公司收到乙公司派发的现金股利。

借:其他货币资金―存出投资款 600

贷:应收股利 600

④2014年乙公司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增加了400万元。

甲公司不做账务处理。

(2)权益法下。

被投资单位乙公司2013年实现净利润3000万元。

甲公司应按持股比例确认从乙公司实现的投资收益3000×30%=900(万元),并调增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因为被投资单位净资产增加了):(如果亏损,则做相反会计分录)

借:长期股权投资―损益调整 900

贷:投资收益 900

②2014年5月1日乙公司宣告派发现金股利,甲公司按照持股比例可分派到600万元。

当乙公司宣告派发现金股利时,被投资单位的净资产(所有者权益)减少,所以投资单位甲公司要相应调减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

借:应收股利 600

贷:长期股权投资―损益调整 600

③2014年6月1日,甲公司收到乙公司派发的现金股利。

借:其他货币资金―存出投资款 600

贷:应收股利 600

④2014年乙公司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增加了400万元。

即被投资单位乙公司的其他综合收益(所有者权益)增加了,所以投资单位甲公司应按持股比例调增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并确认增加相应的其他综合收益。

400×30%=120(万元)

借:长期股权投资―其他综合收益 120

贷:其他综合收益 120

教师回顾案例分析过程,引导学生归纳总结长期股权投资持有期间成本法与权益法核算下的区别,利用表格来对比分析更加直观。

4.长期股权投资处置时的核算

“长投”处置的思路较简单,即按实际取得的价款和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投资收益,并同时结转已计提的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在权益法下,还应结转原计入其他综合收益和资本公积的金额至投资收益账户,这一点是学生在做题目时最容易遗忘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从利润方面跟学生分析:当初计入其他综合收益和资本公积账户而不是直接计入投资收益账户,主要是为了防止投资企业操纵利润;当投资企业在处置全部长期股权投资时,其所持有股权已经不存在了,那么对应的其他综合收益和资本公积也应转出,而这项收益又是因为投资产生的,所以应计入投资收益中。结合案例3进行分析。

【案例3】续案例1、2,2015年1月9日,甲公司出售持有乙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实际收到款项19000万元(假设不存在减值准备)。

(1)成本法下。

三、小结

以上运用案例分析法、对比分析法、数轴图表演示法等方法,对长期股权投资成本法与权益法进行了比较分析,探讨了如何让学生轻松地理解和运用成本法与权益法。教无定法,如何让学生理解和运用才是关键。会计学习,关键在于掌握会计处理的思维,思路通了,则可举一反三。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多联系日常生活和企业实际案例,尽量将会计专业术语讲解得通俗易懂,并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那么看起来枯燥抽象的会计课也可以上得丰富多彩。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会计资格评价中心.初级会计实务[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5.

第8篇:初级会计实务教学范文

关键词:会计学;行业考试;经济法;课程设置;问题研究

会计学专业与财经类其他专业甚至文法理工等类专业相比,由于其社会需求量大、专业规范性强、工作实用而且执业资格及职称系列考试影响力大等因素,无论是开放教育实施前后,还是由原来的专科变为专科本科共招之后,其招生一直相对稳定而且数量较大。但近年来招生出现下滑现象。造成现状的原因复杂多样,亟须对专业课程设置等问题认真加以深入研究并改革,从而使会计学专业稳定可持续发展,真正成为开放教育的名牌专业和重点招生专业。

一、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一个专业的课程设置必须要紧跟行业的发展变化步伐,必须要与当前的社会考试相衔接对应,必须要满足学生不同阶段的职业生涯规划需求。会计专业类的考试,无论是从业资格的会计证考试还是职称系列的助理会计师资格考试和会计师资格考试以及高级会计师考试,都是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与财政部组织。其权威性强,影响面广,考试严格,公平公正度高。在社会上有很高的声誉,其证书为社会的认可度也非常高,所以每年都吸引了大量人员参加考试。纵观电大开放教育会计学专科和本科的课程设置,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没有与会计职称系列考试接轨

(1)低层次课程高设。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即会计证的考试内容是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会计基础、初级会计电算化。会计证的考试一年四次,主要是一些职业高中、职业中专和技校以及一些普通高中毕业生参加这类考试。由于该证书是从业资格必须,而且一年组织4次考试,内容相对简单。所以考试基本上都能过关。但开放教育会计学专科将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列为统设选修课,甚至会计学本科也开设了财税法规的课程,一定意义上降低了开放教育专科及本科的层次。(2)该必修的定为选修。初级职称也就是助理会计师的考试科目是经济法基础和初级会计实务。但开放教育会计学专科将经济法律基础列为统设选修课,其课程内容与助理会计师考试的经济法基础内容相去甚远,根本无法满足学生考试需求。而且很多省市区的电大直接选修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而不选修经济法律基础。这样设置一是重复学习,二是使一部分参加助理会计师考试的学生在电大上学期间或者毕业后还得到社会上组织的教学班点参加学习,影响电大声誉。另外,开放教育会计学专科的学生主要是从事会计工作,即使有些学生从事一些统计工作,将《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作为统设必修的课程学习已经足够,没必要把《统计法基础知识》这类简单的且不作为从事统计工作硬性强制要求的课程作为统设必修,作为非统设选修就足以满足个别需求。(3)该开设的课程未开。中级职称也就是会计师职称的考试内容是中级会计实务、经济法、财务管理。该级别考试对考生的学历和取得从业资格证书的年限都有要求,一般是开放教育本科在学或者已经毕业的学生参加该考试。但开放教育会计学本科根本就没有经济法的统设选修课,更别提统设必修课了。这也严重影响了本科在学及毕业学生的考试晋升。(4)考试形式及内容落后。现在无论是会计从业资格即会计证的考试还是初级助理会计师职称的考试都是无纸化的上机考试,而开放教育会计学专科及本科相关相应课程的考试大部分还是纸质考试。与社会考试形式脱节,也影响开放教育网络学习及考试的声誉。另外经济类尤其会计类知识内容更新变化很快,而开放教育无论教材还是网上资源的部分内容都有些陈旧过时。

2.课程设置好高骛远,脱离学生实际

开放教育会计学专业无论专科还是本科的学生,无论其学习基础还是能力素质,都不能与2000年开办开放教育专科和本科之前的通过成人高考考入电大的学生相比。现在开放教育专科的学生主要是一些初中升入职业中专、技校、职业高中的学生,甚至很多都是初中毕业后没有再上学,普通高中毕业的都很少。开放本科主要是一些开放专科、职业技术学院、其他成人专科毕业的学生,且有一部分学生还没有从事会计工作。而现在会计学专科本科的一些课程设置脱离了学生的实际水平和能力。(1)专科课程本科化。按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与财政部组织的中级职业资格即会计师职称考试文件要求,全日制普通专科毕业5年、本科4年才允许参加该职级的中级会计实务、经济法、财务管理的考试。也就是说一般情况下只有本科和全日制3年制的专科才适合开设管理会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及相对高难一些的中级财务会计课程,但电大开放教育专科都将这些课程作为必修课,超出了学生的学习能力。(2)本科课程研究生化。高级会计师的职称采用考评结合形式,考试课程是高级会计实务和高级会计实务案例,注册会计师的考试也才有财务成本管理及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这些考试即使是国内一些名牌高校的会计本科毕业生也难以企及,一般只有研究生阶段才学习诸如财务报表分析、高级财务会计、会计制度设计、企业集团财务管理等课程。但电大开放教育本科把上述课程都作为统设必修课程学习考试。上述课程设置问题的造成结果是,以前的电大专科毕业生大都可以通过中级会计师职称考试,而现在的开放教育别说专科,就是很多本科毕业生都没有通过初级助理会计师的考试。

3.专科本科课程重复设置

开放大学目前的会计学专业规则中对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缺乏整体规划和设计,存在着本专科重复设课以及各门课程之间内容重复的现象[1]。会计学专业专科开设了统设必修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4学分;会计学本科又是统设必修课,而且也是4学分,内容相差无几。西方经济学在专科为统设选修4学分,到了本科成了统设必修4学分。国家开放大学学习指南,开放专科统设必修1学分,开放本科也是统设必修1学分,内容几乎没有差别。英语选修课程也存在类似问题。专科的专业/职业延展课开设了企业信息管理,本科的专业拓展课也开设了企业信息管理,教材考试都没有区别。会计专科的基础会计与基础会计实验,这原本是一门课程却拆分为两门课程,在基础会计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就要有实验的要求,而不是另设一门课程———会计基础实验[2]。违背基本的专业课程设置常识。

4.专业规则即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太多,欠严肃合理

以会计学专科和本科2015秋专业规则为例:(1)会计学专科设置公共基础课6门,专业基础课9门,专业核心课8门,专业/职业延展课29门,通识课44门,综合实践课4门,合计100门。其中统设必修课16门,统设选修课29门,非统设选修55门。按完成专科毕业76学分要求计算,统设必修已经58分多,也就是说最多从剩余的84门课程里选5门课。(2)会计学本科公共基础课10门,专业基础课5门,专业课29门,专业拓展课44门,通识课39门,综合实践2门,共129门。其中统设必修13门,统设选修38门,非统设选修78门。按毕业学分算,最多从剩余的116门里面选8门左右。上述课程设置表面上看课程多,满足学生需求选择余地大,但实际上有些效仿普通高校,盲目赶时髦。普通高校一个人讲授一门课程甚至几个人讲授一门课程,而电大是一个人讲授几门课程甚至担任十几门课程的责任教师,很多课程需要外聘教师甚至无法聘到教师,而国家开放大学又缺乏甚至没有相应的课程资源。这样做会人为制造基层教学教务管理的混乱和矛盾,更无从谈起教学质量水平的提高。另外也欠基本的教学管理严谨。

5.综合实践课程名不副实

开放教育会计学专业学生无论专科还是本科,都是在职学习,大部分都从事会计工作。无论是专科的会计核算模拟实验、职业技能实训、、社会实践,还是本科的会计管理模拟实验、综合实践的称谓和内容与学生在职工作的实际及专业水平提高的要求相去甚远。无论名称还是内容都应该加以改革。

二、原因分析

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复杂的,既有制度方面的,如外部的有关教育部门的一些硬性的政策性文件规定等。但更多更主要的还是自身的原因,如没有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内在价值需求做调研、传统思想意识严重、内部沟通不够等。

1.制度因素

外部客观制度因素主要是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成人教育专科和本科的毕业总学分、公共基础必修课等制定的一些硬性的强制性规定。如数学、英语及一些政治思想和国防教育课程等必须学习。内部制度因素是国家开放大学对毕业学分和统设必修课程都有强制硬性规定。省级电大没有选择余地,剩下的有限的选修课程学分只能与毕业学分相等。因为学分不够学生无法毕业,学分高了学费相应增多会遭致学生的反对,所以专业责任教师在选课时首先考虑的是学分正好而未必论证专业必须。

2.调研不够

电大或者开放教育的学生今非昔比,原先的专科学生大都从事本职会计甚至管理工作,本科学生大都还是这些已经毕业的专科学生和原来的普通全日制专科毕业的学生。而现在的专科学生主要是一些职业高中、职业中专、技校的学生,甚至是一些初中生,他们大都在小企业里工作,做的是一些最基本的记账算账报账报税等琐碎工作,有一部分甚至没有从事会计工作。本科学生是成人专科毕业生和高职高专毕业生。这些学生与2010年前的学生无论在学习基础方面还是在工作方面都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因此课程的设置必须根据他们的实际能力水平及现实价值需求来制定。

3.传统思想作祟

我国的成人教育开展相对较晚,电大作为主力军应该有自己的培养模式和标准,但实际上教学计划的制定和专业课程的设置都一直以普通高校为模版。现在迫于竞争及对电大社会声誉的考虑也总认为电大学生应该多学、深学,在表面上追求时髦和高大上。尽管时代要求与时俱进改革创新,但毕竟是公办教育体制,所以计划经济和传统固化惰性思想还很严重。在成人教育的买方市场上仍然还是卖方市场思维,改革落后于学生的真实价值需求。

4.专业主管教师论证不够

专业规则的制定是由国家开放大学下发,省级电大或分部的专业主管教师在众多选修课程里进行非常有限的选择。由于有些课程是跨专业跨学科的,所以主管教师在制定专业规则的时候,喜欢选择自己熟悉的专业内课程。对一些跨专业学科以至跨管理部门的课程,由于缺乏对其专业相关重要程度进行论证而放弃。如经济法课程,很多省级电大放在文法部,会计专业的主管教师在课程设置时就选择本部门担任责任教师的会计证考试的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而不选对应的经济法律基础。甚至即使是一个部门,由于同一专业专科本科不是由一个教师负责,在制定时因为沟通交流不畅也会造成很多相似甚至重复课程等问题。另外纵向地与地市电大教师和国家开放大学教师的沟通也不够,致使专业规则课程设置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大打折扣。

三、课程设置改革设想

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是充分调研学生学习基础情况和职业现实需求,破除传统思想和制度禁锢,加强同级部门间和系统上下级间的沟通,大胆改革创新,与社会行业的教育培训接轨。设置符合学生实际需求和切实能提高学生能力水平及教学质量,有开放教育特色并吸引学生学习,能提高电大声誉的课程体系。真正使会计学等专业成为电大的名牌、品牌专业。

1.与行业考试接轨

(1)将会计学专科的经济法律基础由统设选修改为统设必修课,名称与助理会计师考试一致,改为《经济法基础》。而且提高课时及学分,由现在的54学时3学分提高到72学时4学分甚至更高。在会计学本科新开设与会计师考试同名称的《经济法》课程,也要设为统设必修课,72学时4学分甚至更高。其他专科本科的相关课程也与助理会计师考试的初级会计实务和会计师考试的中级会计实务、财务管理等课程在名称和内容上接轨。(2)取消专科的统设选修《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或者降低学时学分,或者改为非统设选修课程。取消专科统设必修、本科作为补修的管理会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等相应课程或者作为统设选修或者非统设选修,将这些课程作为本科的统设必修课程。(3)上述与助理会计师和会计师考试相关的课程作为特别课程,在课程内容上取长补短,即内容覆盖职称考试教材的实务,但要增加相应理论教学内容;在形式上要加大形成性考核次数及题量,加大终结性考试题量,改为上机考试,仿真职称考试的时间、题量及内容。使学生在学期间或者毕业后就可以通过相应职称考试,真正使学生学有所用所值。(4)鼓励在学学生参加助理会计师和会计师的职称考试,取得证书者免修相应课程并免收对应学分学费。吸引已经取得助理会计师或者会计师证书的人员参加开放教育专科或者本科学习,免修相应课程及对应学分学费。其他学费也给予优惠。或者职称考试课程打破学期期间限制,除加强网上教学外,也可考虑在职称考试前集中面授辅导,而后参加职称考试,扩大影响力,吸引学生学习。

2.合理设置专科本科课程

(1)取消专科统设必修的《统计法规概论》等课程或者作为统设选修。删减本科开设的统设必修的财务报表分析、高级财务会计、会计制度设计、企业集团财务管理等课程,或者作为统设选修;删减本科开设的统设选修的财务案例研究、财务案例分析、审计案例分析等课程,或者作为非统设选修。(2)对于一些在专科统设必修,在本科还是统设必修,且学分相同、内容相近的课程,如计算机应用基础、国家开放大学学习指南、企业信息管理等,应该专科必修,本科不修或者选修。专科统设选修的西方经济学也应该取消,或者专科统设选修本科补修或者不修。至少不能重复设置。(3)改革综合实践名称及考核内容。建议将专科的会计核算模拟实验和本科的会计管理模拟实验改为相应行业培训证书,将专科的职业技能实训改为职业技能提升课。

3.采用大数据分析精准专业课程设置

专业规则中课程的提供不应该在中央电大最高层先制定好强制性学习的统设必修课,而后由省级电大在海量的选修课中选取极少数的几门课程。每个专业及层次都有各自的专业标准要求,不能只追求时髦新奇的边缘学科。无论会计学专科还是本科的专业课程设置,都应该先进行学习需求分析,组建学情分析团队,做好学习者自我评估、学习基础测评、职业发展及职业能力测评,以掌握学习者特征、预测学习困难和问题[3]。在招生时将考生的学历、专业、已学课程、欲学课程等信息调研充分,结合电大系统该专业历年课程开设情况、资源建设程度、师资力量情况、专业相关权重等汇总进行大数据分析处理,最终设置精准严谨的专业课程体系。

4.增加选修课比重

由于学生基础不同,学习喜好不同,所以还是应该因学生情况不同增加选修课的比重。对于一些政府政策性文件规定的必学课程,如英语、经济数学等,也应该多做调研报告,与政府部门进行沟通,对一些课程进行调整,以达到专业要求的目标能力和学分为标准来设置课程。

参考文献:

[1]张宗强.开放大学会计学专业课程设置问题研究[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6(3):63.

[2]孔敏.开放教育会计学专业课程设置之探究[J].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5(1):24.

第9篇:初级会计实务教学范文

关键词:初级会计学课程;参与式教学法;教学质量

参与式教学法是目前国际公认的一种先进教学方法。顾名思义,参与式教学法就是让学生深入参与到教学过程中的一种教学方法。该方法的核心是充分肯定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将传统的“教学”思想转变为“学教”思想,让教师在从属位置上扮演引领者和合作者的角色,而让学生在主导位置上对特定学习内容完成“从感性认识到理论学习,再将理论运用于实践”的过程。财务会计作为一种全球通用的商业语言,其系列课程一般包括初级会计学、中级会计学和高级会计学等,其中初级会计学作为该系列的基础,是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初级会计学,又称会计学原理、基础会计学等,是财务会计学的基础。该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理解和掌握财务会计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操作技能,并能对工业制造企业的简单会计业务进行证、账、表的会计处理。

一、初级会计学课程的教学特点

首先,初级会计学是一门接地气的基础性应用型课程,因其基础性,该课程往往被安排在经济管理类本科的大学一年级开设。其次,授课对象往往对会计缺乏感性认识,普遍存在畏难情绪。大一新生刚刚结束紧张的高考备考学习,久在象牙塔中,缺少接触社会的机会和经历,很多学生对初级会计学课程难免会产生先入为主的陌生感、距离感和神秘感。基于这种背景,将参与式教学引入该课程教学,在增强学生对会计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展开理论教学,然后再引导学生运用学到的理论知识解决简单的会计实务问题,无疑比传统的课堂填鸭式理论说教更加有效。

二、初级会计学课程引入参与式教学的过程中应注意的关键点

引入参与式教学方法,要求教师转变思想,放弃其在传统教学中的主导地位,转而接受其在教学中的从属位置,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应用型实验和成绩评价的教学全过程中。具体而言,应该注意处理好以下几个关键点。1)课堂教学方面,教师应把握好引入该方法的时机,做到形散而神不散,收放自如,同时也不能完全抛弃传统的讲授教学法。如果没有教师的有效引导,很难想象做为授课对象的大一新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初级会计学的学习中。为此,要求教师能够敏锐地抓住学生对会计的点滴感性认识,并对这些感性认识进行合乎逻辑的理论提炼,从而帮助学生在课后阅读教材时能快速理解书中所言。例如,在第一节课时,教师可通过提出“什么是会计?”、“人类为什么需要会计?”等问题,鼓励尽可能多的学生对问题进行回答,而面对学生们五花八门的答案,教师应该符合逻辑地做总结,指明:从古至今,人们总是追求用最少的劳动耗费去获得最多的劳动成果;那么何为“最多”和“最少”?这就涉及到“计量”问题;而需计量的“劳动耗费”和“劳动成果”具体又是什么呢?这涉及到“确认”问题;“确认”和“计量”之后,要怎样表达出来呢?这又涉及到“记录”和“报告”问题。由此教师就能引导学生做出总结:会计核算的流程就是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而这个流程的实际工作表现就是:证、账、表。教师将这一主线阐述清楚之后,再对具体知识点适当展开,学生就应该能够结合自己的感性认识,逐步理解会计的产生、目标、本质、程序、对象、职能等理论知识点了。上述教学过程,如果任由学生在课堂上自主讨论和总结,或者完全由教师填鸭式讲授,都难免使得课堂效率低下。所以,参与式教学方法与传统讲授教学法并不冲突,而是可以相辅相成,共同提高教学效果。2)实验教学方面,教师应在自行设计或选择合适的实验素材的同时,赋予学生强烈的角色带入感,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实验过程中。在引导学生学习完财务会计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操作技能之后,初级会计学课程必须有实验环节,要求学生以全岗会计的角色,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难度适宜的工业制造业企业会计业务的处理中。由于本课程重点在于使学生了解财务会计学的“基础”,所以实验素材不必十分复杂,业务能够涉及工业制造业“筹资”、“供”、“产”、“销”、“利润形成和分配”等环节,使学生将借贷记账法进行简单的运用、掌握证、账、表的基本流程即可。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完全退到二线,鼓励学生自主或通过相互讨论解决遇到的问题,教师工作的重点则是观察学生的实验表现,适时指导,并做好实验点评和总结。3)教学考核方面,应改变单纯由教师给成绩的做法,增加学生参与教学效果和成绩评价的比重。以笔者所在高校为例,目前考核学生是否通过初级会计学课程的指标是该课程的综合成绩,综合成绩一般由期末卷面成绩和平时成绩按60%和40%的权重加权计算得到,其中,无论是卷面成绩还是平时成绩,都由教师给出。这种评价方法可能会使学生产生“为使老师满意而学习”的想法,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新精神。为此,把参与式教学引入初级会计学课程,还应赋予学生参与教学考核的权利。比如将综合成绩的组成设置为三部分:期末卷面成绩、参与教学的表现、平时成绩,建议将三者的比例设置为4:4:2,其中卷面成绩来源于考试情况,平时成绩来源于学生出勤情况,而“参与教学的表现”则主要由学生互评和自评产生,这样也可增加学生在参与教学过程中的同辈比较,增强相互学习和竞争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也更利于教师增强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孔龙,李蕊.参与式教学在会计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2015(3).

[2]麦海娟,麦海燕.高校学生自主参与式会计实验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3(9).

[3]祁芳梅.会计专业课程教学中学生参与式方法的应用[J].中国证券期货,2012(12).

[4]祁芳梅,吴杰,王海洋.会计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参与式教学模式体系构建及应用[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