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脊柱术后康复护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症;康复护理;疗效分析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进程,腰椎间盘突出症发生率逐年增高,有统计结果显示其占慢性腰腿痛疾患的86.55%[1]。目前治疗严重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有很多需手术治疗,但要获得良好的预后仍需配合合理的康复训练。有研究表明患者术后的生活行为方式及不良习惯很可能导致最终治疗的失败,因此以康复训练为基础的护理计划的正确合理实施可有效的改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预后,我院自2007年1月~2014年2月对经后路椎板减压髓核摘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的腰椎间盘突出症行分阶段康复护理计划,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7年1月~2014年2月收治的经后路椎板减压髓核摘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20例,男54例,女66例,年龄50~86岁,平均67.5岁,根据术后护理方式不同分为两组,66例行常规骨科护理,54例行分阶段康复护理,病变节段:常规护理组腰3/4节段10例;腰4/5 20例;腰5/骶1节段17例,两节段以上8例,分阶段康复护理组依次为8;24;17;6例,所有病例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腰痛及下肢神经根性症状,两组术前一般情况具可比性(P
1.2方法
1.2.1常规骨科护理组 ①:术后去枕平卧硬板床6h,之后可与家属帮助下轴向翻身,勿扭转腰部,可进食少量流食;②切口处理:术后次日换药1次,查看切口有无渗血,观察切口并更换敷料,如敷料无明显渗出,则每2~3d换药1次,观察切口情况,每日记录引流管引流量,颜色等,及时发现并处理隐性脑脊液漏,如切口引流连续2d少于50ml给予拔出引流管;③监测病情:术后次日观察双下肢感觉、运动及自觉症状情况,如症状未明显缓解则通知医师排除神经根水肿刺激,给予激素及甘露醇等对症处理,如根性症状进行性加重,必要时需手术探查,因此术后病情观察十分重要的;④下床活动及预防并发症:切口引流管拔除后即可在腰围保护下缓慢下床,卧床期间给予松开腰围进行双下肢股四头肌、小腿三头肌等长收缩,屈伸膝关节、踝关节等预防下肢静脉血栓,鼓励患者深呼吸,预防呼吸系统感染。
1.2.2分阶段康复护理组
1.2.2.1术后早期(1~3d) 主要目的为防止术后并发症的发生,麻醉清醒后即可在家属协助下行踝关节背伸、跖屈运动,促进下肢血液循环,防止双下肢血栓形成;术后24h平卧位等长伸膝,足背伸5s, 放松, 再跖屈5s, 放松, 重复5次。进行2次/d, 每次每侧下肢从5次开始, 逐渐增加每日次数和每次数量, 以患者感觉下肢肌肉稍疲劳为宜[2]。根据患者体力逐步开始行膝关节主动屈伸、蹬足等练习,主被动直腿抬高防止术后神经根粘连。鼓励患者深呼吸预防肺部并发症。
1.2.2.2术后中期(3~14d) 主要目的是下床及腰背肌功能训练。术后第3d,拔除引流管后复查X线片后即可于腰围保护下下床,首先坐起,无自觉不适再站起,于家属帮助下缓慢室内行走,第一天下床控制在10~20步,如无症状加重,可逐渐增加活动量。术后7d,进行加强腰背肌力量和改善腰腿功能的锻炼,使腰背肌强壮有力, 增强腰椎稳定性,纠正腰部不良姿势,治疗和防止肌肉萎缩, 预防复发[3]。方法:采用俯卧位垫高腹部使腰椎屈曲, 然后抬起上身或下肢至水平位练习、仰卧位抬头抬肩练习及"飞燕点水式"和"拱桥式"腰背腹肌练习[4]。
1.2.2.3术后晚期 (14d~6个月) 出院后电话随访,并指导患者继续进行腰背肌功能训练3个月,每次练习到腰背肌有酸胀感即可,下床活动时必须佩戴腰围,避免负重,大幅度扭腰动作,防止摔倒等等,术后3个月可去除腰围,继续进行腰背肌功能训练,复查X线片植骨融合后即可进行部分负重练习及增加腰椎活动度的练习,术后6个月进行综合性练习,包括游泳、骑车等,做好电话随访工作,如练习过程中出现腰背部酸痛,休息后可缓解,则适当减少活动量,如出现腰腿痛及下肢麻木等及时就医。
1.3疗效评定 根据MacNab标准评价术后疗效,具体评价标准:①优:腰腿痛消失,下肢感觉运动正常,活动无受限;②良:偶有轻微腰腿痛,但不影响工作和生活;③可:腰腿痛较术前减轻,偶尔使用止痛药;④差:手术后症状无改善,甚至加重,需长期使用止痛剂。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7.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随访6~12个月,平均9.6个月,常规护理组1例出现术后尿潴留,给予导尿间断排放练习,给予热敷等措施后症状消失。两组均未出现褥疮、肺部感染及双下肢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终末随访结束时,残余腰痛及根性症状分级护理组4例,常规护理组10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治疗的目的是为了去除突出椎间盘组织,扩大椎管充分减压,进而接触神经组织的受压状况,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手术效果不仅与手术技术本身有关,更在于术后循序渐进的康复训练和良好的生活习惯。很多脊柱椎间盘突出症术后由于破坏了椎体的稳定结构,术中应用内固定维持脊柱的稳定,术后如果过早负重,应力集中于钉-棒系统,可能导致断钉、断棒,直接导致手术的失败。而一味的担心害怕手术失败而不进行任何锻炼而导致腰背肌萎缩、腰椎功能下降,临近椎间盘继发性病变,腰腿痛反复最终也导致治疗的失败。因此能够始终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固然至关重要,但循序渐进的腰背肌、腰椎活动锻炼是促进治疗成功的关键环节。
有研究表明,康复训练,特别是腰背肌的功能锻炼能促进脊柱功能恢复,有助于预防腰背肌的萎缩,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减轻局部水肿,对局部疼痛控制发挥了巨大作用。而且有助于降低感觉神经的兴奋性,干扰痛觉的传导,促进腰椎功能改善及神经功能恢复,晚期可改善脊柱的整体稳定性。虽然一般常规的康复护理涉及到一些康复训练措施,但大多存在于患者住院期间,是为了促进术后短期内保持良好的器质性状态,很少从长远功能恢复考虑。分节段康复护理计划按照患者术后早、中、晚面临的突出问题有针对性的给予相应的护理康复措施,涵盖了住院期间、出院康复。早期主要为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兼顾腰背肌的功能训练,中晚期开始循序渐进的整体综合性的康复计划,目的性更强,再加上出院后护理人员的电话指导,不同程度上增加了患者的依从性,提高了康复效果。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中老年患者中的常见病、多发病,保守治疗容易导致病情反复,有很多需手术治疗。虽然良好的手术技术是治疗成功的关键,但是如何能让患者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积极有效的功能锻炼是最终治疗成功与否的重要条件。分阶段康复护理计划能有效的加快恢复进程,增加患者的依从性,最终改善预后,且程序也较为简单、易懂,是值得推广进行的。
参考文献:
[1]陈君,林岳军,李泽兵.腰痛患者发病特征的分析[J].中国康复,2001,1:26-28.
[2]王燕,孙宏慧.腰椎间盘突出伴椎管狭窄症术后功能训练[J].中国临床康复,2003,8:1354.
【关键词】 腰椎外伤性骨折 完全脱位 康复护理
腰椎爆裂性骨折并完全脱位在临床上比较少见,该病多由严重创伤所致,脊柱三柱结构严重破坏及失稳,脊髓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受损。我科于2000年2月~2007年5月,用GSS系统与AF系统内固定治疗腰椎外伤性骨折并完全脱位16例,疗效满意。现将术后的康复护理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16例,均为男性,年龄18~40岁,平均年龄28岁。损伤原因:高处坠落伤2例,车祸伤3例,重物砸伤11例。腰椎均为完全脱位或侧方移位,L1椎体3例,L2椎体7例,L3椎体5例,L4椎体1例。术前神经功能受损情况评定采用Frankel法进行分级:A级5例,C级7例,D级3例,E级1例。
2 康复护理
2.1 术后早期的观察护理
2.1.1 一般护理 术后按麻醉常规进行护理,去枕平卧6h,吸氧3L/min,24~48h持续心电监护,密切观察患者的全身状况及生命体征的变化。
2.1.2 护理 麻醉清醒后协助患者轴向翻身,翻身时患者双下肢屈曲,护士一手托肩,一手托臀,双手协同用力更换卧位,保持椎体平衡稳定,防止脊柱上下部分反向扭转,患者躯干成一线[1]。同时向患者及家属讲解翻身的注意事项,嘱患者不可随意更换卧位,主动做好配合。
2.1.3 切口及引流管护理 密切观察切口敷料渗血情况,及时更换敷料和衣被,保持局部清洁干燥。妥善固定引流管,保持引流管通畅,避免扭曲、折叠、压迫、脱出,密切观察引流液的颜色和量,如有异常及时报告医师。
2.1.4 伤口疼痛的护理 手术后伤口疼痛是必然结果,根据病人对疼痛的敏感程度,可给予心理护理,必要时使用止痛剂。如果手术72h后,伤口出现剧烈疼痛和搏动性疼痛,体温增高至38℃以上,应警惕伤口感染的危险,及时观察伤口有无红肿,周围有无波动感,并通知主管医师采取措施。
2.1.5 密切观察神经功能恢复情况 由于手术牵拉,椎弓根螺钉直接固定于胸腰椎椎体上,易造成脊髓及神经根损伤,手术后24~72h须严密观察患者双下肢血液循环、感觉及运动情况,嘱患者做足趾运动,并与手术前做比较,观察双下肢肌力的恢复程度,若患者出现双下肢活动及感觉异常,大、小便功能障碍,应警惕发生瘫痪的可能。
2.2 并发症的预防和护理
2.2.1 肺部并发症 (1)常规每2h翻身、拍背一次,并协助病人咳痰,即嘱病人深吸气后用力咳嗽,将痰咳至咽部后再用力咳出;(2)嘱病人进行深呼吸训练,2次/d,30~40个/次,这样可增大膈肌力量,增加肺泡通气量,减少气道阻力;(3)痰不易咳出时,应用雾化吸入使痰液稀释,易于咳出。
2.2.2 腹胀及便秘 由于卧床后排便姿势改变,加之神经损伤患者术后肠蠕动减弱,排便力量减低,患者容易出现便秘。(1)鼓励病人平卧时松开腰围,并顺时针方向按摩腹部,2次/d,每次20 min;(2)发生便秘时,可口服缓泻剂,或使用开塞露纳肛;(3)饮食调整:嘱病人多饮水,多进食粗纤维的食物,如:蔬菜、水果、香蕉、蜂蜜等,以增加肠蠕动。
2.2.3 泌尿系感染和结石 清洗和消毒尿道口2次/d;膀胱冲洗2次/d。鼓励病人多饮水,每日约3000ml,增加尿量以达到自行冲洗尿道作用;术后3d内开管,3d后实行夹管,每2h~4h开放一次,防止膀胱挛缩。
2.3 心理护理 护士应主动安慰病人,详细讲解疾病过程,介绍成功的经验及术后康复锻炼的方法和重要性。鼓励患者在康复锻炼中要持之以恒、循序渐进。每日亲自协助患者功能锻炼,并对病人完成锻炼动作予以支持和鼓励,树立信心。
2.4 术后功能训练 无肢体瘫痪者,术后3~5d行直腿抬高及双下肢屈伸功能锻炼,防止神经根粘连、肌肉萎缩、关节僵硬。具体方法为:(1)伸肌锻炼:病人仰卧位,伸直膝关节,用力行足背屈动作,坚持5~10s后再放松,两替进行。(2)屈肌训练:病人仰卧位,膝关节伸直,行足跖屈训练。以上训练均为2~3次/d,开始时每次做10~20个,逐渐增加锻炼次数。术后12~14d拆线,拆线后2~3d督促病人继续之前训练的基础上行腰背肌锻炼,具体锻炼方法为:(1)“5点支撑法”: 仰卧位,头、双肘和双足跟为支点,使病人的腰背部尽量悬空,坚持锻炼10次/d,同时带腰围或支具下地站立和行走。2周后改为3点支撑法:双肘屈曲贴胸,以双脚及头枕为3个支点,使整个身体离开床面,坚持锻炼10次/d,最少坚持4~6周。(2)“小燕飞”: 俯卧位,腹部支撑,双上肢双下肢及头部尽量后伸。下床后仍应继续坚持锻炼,最少坚持半年以上。
有肢体瘫痪者,应保持肢体关节于功能位,给病人进行瘫痪肢体的被动活动2次/d,每次30 min,活动时尽量达到全关节的最大范围,术后1周鼓励患者端坐,同时带腰围或支具保护,折线2~3d后坐轮椅户外活动;指导和协助进行穴位按压、肌力锻炼,促进肢体感觉、运动功能恢复。肌力练习:肌力0~1级时:用低频脉冲电刺激引起肌肉收缩,同时配合按摩,被动运动肢体;肌力2~3级时:可与被动运动结合进行负荷运动和助力运动肢体,但需注意助力不可太大,强调靠患者主观用力;肌力4级时进行抗阻运动[2]。锻炼时要注意循序渐进,锻炼强度以不引起疼痛和不适为度。同时还要教会病人家属进行被动活动的方法和时间,讲明康复对于脊柱骨折术后功能恢复的重要性。
2.5 出院指导 告知患者回家需继续加强功能锻炼,出院后继续卧硬板床休息至骨性组织愈合,3~6个月内需带腰围或支具进行活动,半年内避免过度弯腰、提重物和负重,避免坐软椅,防止腰部极度屈曲或扭曲,遵医嘱于1个月、3个月、6个月来院复查,如有异常不适及时来院检查;指导患者多摄滋补肝肾食物,如牛奶、猪蹄、排骨、虾类等,促进骨折早期愈合。
3 小结
脊柱骨折病人常伴有不同程度的脊髓损伤,使患者丧失了部分生活自理能力,术后的康复护理为患者以后的恢复创造了条件。本组病例住院期间均未发生下肢深静脉栓塞、压疮、感染、螺钉断裂或再度移位等并发症,出院以后均能进行一般的生活自理,提高了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关键词】 腹部皮瓣;康复护理;关节;功能障碍
腹部带蒂皮瓣是手外科修复手部皮肤缺损常用的手术方法之一,临床观察发现该术式可造成患者患侧肩、肘、腕关节功能障碍。腹部带蒂皮瓣术后一般3周断蒂,为防止皮瓣撕脱,术后用胶布或腹带将前臂及手固定于腹部,在此期间由于患肢长期处于限制,患者常出现关节及肌肉疼痛,断蒂后关节活动范围变小、活动时疼痛等关节功能障碍。本文旨在研究早期康复护理对预防腹部带蒂皮瓣术后上肢关节功能障碍发生的效果,探求更有效的康复护理方法。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8年1月至2009年3月在我科住院的腹部皮瓣术后患者180例,入选条件为单侧手外伤皮肤缺损患者,无肩周炎及其他肩、肘、腕关节病史,用随机数字表将其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90例,男58例,女32例;年龄20~50岁,平均年龄33.6岁;左手伤48例,右手42例;单指伤56例,其中示指伤25例,中指20例,无名指5例,小指5例,拇指1例;多指伤34例;对照组90例,男61例,女29例;年龄20~49岁,平均年龄33.2岁;左手伤47例,右手多伤43例;单指伤58例,其中示指伤26例,中指21例,无名指4例,小指5例,拇指2例,多指伤32例。2组年龄、性别比、受伤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断蒂时间均为术后3周。
1.2 研究方法
试验组:(1)术后第1天即对患侧肩周、上臂、前臂肌肉进行放松按摩,以不牵动皮瓣为度,3次/d,5 min/次,由个人或他人帮助完成,注意患侧上肢的保暖,并进行轻微的关节活动,和肌肉等长收缩练习;(2)3 d后去除胶布固定,改腹带固定患肢,患者可下床活动,这时护士开始一对一指导患者活动患肢关节。锻炼时解开腹带让患者取座位,指导并帮助患者用健手固定患手,保证皮瓣不受牵拉,做患侧耸肩、转肩活动以防止肩关节僵硬;通过脊柱向患侧侧弯和肩关节下沉活动,最大限度地屈曲肘关节,通过脊柱向对侧侧弯和耸肩活动最大限度的伸肘关节;通过肘关节在屈曲位的上肢前后摆动最大限度的活动腕关节,每个动作重复10次,每日做3组,护患一对一连续指导1周;(3)10 d后患者掌握活动要领,可进行自我锻炼,1天做2组,并鼓励、督促患者坚持自我锻炼直到断蒂。对照组:常规护理,术后3 d卧床,胶布固定患肢;3 d后逐渐下床活动,腹带固定患肢,3周断蒂后锻炼关节活动。
1.3 观察指标
断蒂后第1天测量肩、肘、腕各关节的活动度:肩关节前屈活动度;肩关节外展活动度;肘关节屈曲过伸活动度;腕关节掌屈背伸活动度。
1.4 效果判定[1]
关节活动度达到正常范围50%时,能满足基本生活需要,以达到关节活动最大范围的80%以上为优,以达到关节活动最大范围50%以上,80%以下为良,以小于关节活动最大范围50%为差。
1.4.1 肩关节前屈活动范围为0~180度[2],以≥145度为优,90~144度为良,﹤90度为差。
1.4.2 肩关节外展活动度为0~180度[2],即为≥145度为优,90~144为良,﹤90度为差。
1.4.3 肘关节屈曲过伸活动度范围0~150度[2],以≥135度为优,75~135为良,﹤75度为差。
1.4.4 腕关节掌屈背伸活动度120~160度[2],以≥120度为优,60~119度为良,﹤60度为差。
1.5 统计学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肩关节活动度对比 2组在肩关节前屈活动度和肩关节外展活动度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2。表1 肩关节前屈活动度对比情况(略)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表2 肩关节外展活动度对比情况(略)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 肘关节屈曲过伸活动度对比 2组在屈曲过伸活动度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表3 肘关节屈曲过伸活动度范围对比情况(略)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2.3 腕关节掌屈背伸活动度对比 腕关节掌屈背伸活动度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表4 腕关节掌屈背伸活动范围对比情况(略)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3 讨论
3.1 关节制动可造成关节囊、韧带、关节周围肌肉、肌腱缩短,关节挛缩;关节制动关节软骨交替受压及减压也停止,滑液分泌、流转障碍,导致关节软骨营养障碍,萎缩、坏死、纤维化;制动还造成血管翳增生,关节软骨侵蚀纤维化,导致关节粘连,关节活动度障碍[3]。有观察发现关节固定4 d在组织学上就可见挛缩征象[3]。腹部皮瓣术后为防止皮瓣撕脱,一般用宽胶布将患肢与躯干固定在一起,而且3 d内尽可能不下床活动,这样客观上造成了患肢关节活动受限,主观上患者害怕伤口疼痛不敢主动活动各关节,导致了肩、肘、腕关节活动度降低,严重的导致各关节僵硬,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甚至影响工作,给个人、家庭和社会造成不必要的负担。后期康复更加困难,增加患者的痛苦,增加住院时间和经济负担,而且预防与治疗相比事半功倍,因此减少制动时间,早期介入康复护理显得尤为重要。
3.2 本研究结果充分证明皮瓣断蒂前早期康复护理对预防肩、肘关节功能障碍效果显著,而对腕关节预防效果不明显:肩关节前屈活动度优良率为96.67%对照组62.92%;肩关节外展活动度优良率97.78%,对照组61.80%;肘关节屈曲过伸活动度为优的百分率为试验组64.44%、对照组54.4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腕关节掌屈背伸活动度两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现这一结果的原因在于:腹部皮瓣术后腕关节可活动范围最大,可在不经意间锻炼了腕关节,因此试验组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而肩关节和肘关节在腹部皮瓣术后可活动范围很小,没有护士具体细致的指导,患者不会主动活动肩、肘关节,患者一方面未意识到关节僵硬的后果,另一方面害怕皮瓣撕脱或引起疼痛。试验组患者通过护士具体的康复护理和健康教育能够主动配合护士锻炼关节,因此效果显著。
3.3 有文献报道49例腹部皮瓣术后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肩关节功能障碍,经过断蒂后的后期康复,肩外展范围90~120度23例,<90度26例[4],参照本文效果判定标准,优良率仅为46.94%,本试验组优良率为97.78%。分析其优良率低的原因:(1)断蒂时间较长(3~4周);(2)断蒂前没有早期康复护理,断蒂后才开始练习关节活动。本组病例断蒂后第1天的肩关节外展活动度优良率已达97.78%(试验组),断蒂后经过1周的系统锻炼,肩关节活动度100%优良,即活动度均在90度以上;肘、腕关节100%完全恢复正常活动范围。这充分证明了断蒂前早期康复护理的优势。
腹部皮瓣术后患者应尽早进行具体系统的康复护理,并与断蒂后的后期康复相结合,提高患者的康复水平。复杂而精细的操作均离不开手,患肢手指功能的康复更重要,但因为其受伤机制复杂,其功能康复受更多因素影响,对比分组非常困难,因此未作研究,未受伤手指可早期活动,恢复功能,受伤手指早期康复的方法和时机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顾玉东,王澍寰主编.手外科学.第1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248.
2 燕铁斌主编.现代骨科康复评定与治疗技术.第2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6.75.
[关键词]骨折术后;康复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D
[文章编号]1006―1959(2009)04―0139―01
骨折手术后需一定时间卧床休息,限制了全身及局部的正常生理活动。若护理不当,易造成肌肉、肌腱、韧带、关节囊发生挛缩及粘连,影响术后康复。因此,骨科术后的功能训练及护理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1 临床资料
随机选取2007年12月~2008年3月各类骨折手术病例52例,其中男33例、女19例;年龄17~79岁,平均46岁。上肢骨折12例,下肢骨折28例,髋部骨折6例,胸腰椎骨折16例。
2 康复的基本原则
白骨折复位固定后即可开始康复训练,贯穿骨折治疗过程的始终,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应以主动活动为主,被动活动为辅;功能训练的内容、强度应根据骨折治疗的不同阶段而改变,训练量由小到大,时间由短到长,活动范围逐渐增大,不要过急、过猛,以防加重损伤;功能训练应不使病人感到疲劳或伤肢疼痛,避免不利于骨折愈合的活动;一切活动均应在医护人员指导下进行。
3 心理护理
在术后早期,病人表现为恐惧、焦虑、烦躁易激惹;骨折中后期,可产生多疑不安,对治疗丧失信心;当肢体功能障碍或残疾时,会悲观、绝望,甚至轻生。面对情绪多变的骨折病人,应主动关心,用和蔼的态度、亲切的语言、精湛的技术,取得病人的信任,通过沟通和交流,有的放矢地进行心理疏导,耐心讲解功能训练的目的及重要性,取得病人的主动配合。鼓励病人家庭成员参与并提供精神支持。
4 功能训练个体化
根据病人的病情及手术部位、性质、手术方法、全身健康情况,确定个体化的功能训练方法和内容。
5 康复护理措施
5.1初期护理:在骨折早期对病人实行康复措施,既能发挥病人的潜能,也可预防并发症的发生,使骨折愈合与功能恢复相结合。手术后1~2w,主要做肌肉自主收缩或放松活动。原则上,除骨折部位上、下关节暂不活动,身体其它关节均需活动,可促进血液循环,有利于肿胀消退,防止肌肉萎缩,避免关节僵直。对脊柱及髋部的大手术后几天内的翻身和患肢活动必须由医护人员指导和协助。上肢手术后,让患者早期离床下地活动,同时做耸肩、握拳动作。下肢手术后,活动上半身和未固定的关节处。同时还要做踝关节及趾间关节屈伸活动、股四头肌静态收缩活动。
5.2中期护理:指从术后切口愈合到拆除牵引或外固定物的一段时间。这一时期,骨、关节、肌肉、韧带等组织的疾病及手术切口创伤正在愈合,手术部位疼痛、肿胀明显缓解或消失,骨折端已有纤维连接,并正在形成骨痴。在此期,医护人员要帮助病人进行骨折的上、下关节活动,并在初期功能训练的基础上增加活动时间、强度、范围,配合简单的器械或支架辅助训练,使全身关节达到或接近正常的活动,使患肢的功能大部分得到恢复。
5.3后期护理:指从骨关节等组织已经愈合到恢复全身和局部正常功能的一段时间。在此期间还需继续加强患肢关节的主动活动训练,使患肢功能恢复正常活动范围。对仍有不同程度障碍的关节、肌肉,要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并利用器械加强活动,做器械操或做徒手操,配合理疗、按摩、针灸等,使肢体功能得到恢复。
5.4行走活动:要劝阻病人不用伤肢负重,许多骨折病人因急于恢复或为了生活的需要,常默默地用伤肢或带腋杖行走负重,在此期间应及时指导病人正确负重,帮助病人采用三点步行走,防止骨折处的再损伤。
6 结果
本组52例经过康复护理,50例骨愈合良好,关节功能恢复良好,无并发症发生,随访44例,效果良好;1例糖尿病患者术后伤口感染,经对症治疗,痊愈出院;1例79岁老年病人合并心衰死亡。
现代康复技术水平的发展,使疾病死亡率逐步下降,生存率不断提高。如何更有效地提高患者生命和生活质量,已成为康复护理学科的重要课题。
创伤骨科康复护理,是在对原发病治疗的基础上着重强调功能的康复护理,康复方案的制定越早越好,最佳开展康复的时机原则上不应在治疗结束后开始,而是应与治疗同时并进,并且需要取得病人的积极配合。对于创伤骨科病人来说,着重是运动系统的康复,其主要方式是病人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进行功能锻炼,同时应预防三大并发症的发生。近年来,我们积极摸索了一些对创伤骨科病人行之有效的康复护理措施,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共100例,男60例,女40例,年龄12 ~88岁;手术部位:单上肢38例,单下肢101例,双肢32例, 脊柱29例;急诊手术28例,择期手术72例。术后病人均能最大限度地恢复功能。
2实施方法
2.1合理安排人员及班次:我科由一名护师以上的护理人员负责康复护理工作,并设责任护理小组四组,每组白天由一名具一定工作经验、业务素质较高的护士负责,且一星期内相对固定。护士长进行全面质控,不定期抽查,以获得病人的反馈信息。康复工作以白班为主,晚夜班为辅。各组上午利用整理病房及皮肤准备的时间,对病人进行康复指导:协助进行被动功能锻炼及检查主动功能锻炼;皮肤准备时进行术后早期功能锻炼的指导,下午在书写护理病程记录之前再对所负责的病人进行全面的康复指导。
2.2制定创伤骨科病人康复护理宣传卡:经科室主任审改后,印发创伤骨科病人康复护理宣传卡,发给每位新入院病人, 让病人对自己的病情及康复护理计划有初步的了解,为以后的康复护理奠定基础。其内容包括:预防畸形和并发症的方法, 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复方法等。
2.3以护理人员为主,注重提高业务素质,并加强医护协作: 护士在康复护理工作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康复护理这项工作要求护士必须具有较高的业务素质。①科室领导重视护理人员的理论知识的学习。科主任购买《创伤骨科护理学》,且人手一册;护士长不定期考核,督促护理理论知识的学习;分派护士外出进修学习别人的先进经验。②多请教医师, 既能根据不同病人的病情,制定行之有效的康复护理计划并实施,又能做好医护之间的衔接工作。
2.4注重病人的自我护理:在整个康复护理过程中,要以自我护理为中心。针对病人因亲人过度关怀导致的依赖性和被动性增强的特点,通过耐心指导、训练、鼓励、帮助,充分挖掘病人的内在潜力,促进功能重建,增强其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复。
2.5积极采用先进仪器及设备:①引进先进的骨科牵引床, 鼓励并督促病人利用牵引床上的拉手抬起上身,以加强深呼吸,促进血液循环,并有助于排净膀胱中尿液;牵引床床头、床尾以及床头、床尾左右侧均可根据需要调节高度,有助于病人抬高患肢,利于静脉回流。②采用HGB-200型骨科治疗仪, 对于内固定术后及各种外固定病人分别采用内生电流、高压静电模式治疗,可起到消肿,促进骨痂生长等作用。根据医嘱每天1~2次,每次30 min,收到满意的效果。③采用关节持续被运动器(简称CPM)作辅助训练,以起到局部消肿、防止或减轻关节粘连,减少关节僵硬的作用。
3体会
【关键词】骨科 新技术 护理工作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2)3-180-02
1 内固定技术的发展与骨科护理
内固定技术的发展其代表是AO组织,它是一种设计非常精细的内固定系统,使骨折固定更加牢固,极大的方便了临床护理工作,如胫骨骨折,以前通常是普通钢板固定后外加石膏固定。要求护士在进行不同护理的同时还要注重石膏的护理与观察,而现在由于内固定技术的发展,采用了坚强的钢板内固定后,不需加石膏外固定,使护理工作由繁琐变得简单,固定更加牢靠,且患者可在术后早期下床活动,减少了由于长期卧床所致的并发症,有利于肢体的康复。然而内固定技术的发展,虽然在某些方面简化了临床护理工作程序。但在更多的情况下对护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以前一些无法完成的高难度的、危险性大的手术现在可以完成。在脊柱外科,可以经胸腔或胸腹联合入路来完成脊柱结核病灶清除一期植骨内固定术、脊柱侧弯的前路矫形内固定术等等,要求护士在术前及术后的护理以及术中配合中更需注意一些新的问题。重视术前患者的心理支持在手术前,患者虽然思想上已经做好手术准备,但是对于具体的手术方式和手术效果仍然是顾虑较大。护士应向患者大致介绍手术情况和方案,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完善术前教育,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护士接触患者时间较多,术前教育能够消除患者的焦虑恐惧情绪,使其积极配合。特别应注意术前教育年龄是一个不能忽视的重要环节,因儿童手术往往由父母决定,术前教育主要针对家长进行,但对于少年患者,应考虑患者本人对手术的承受能力。在实施术前教育中避免使用专业术语,尽量用常人的语言,以免造成患者的胆怯和迷茫。作者的体会是,术前教育应包括手术室的先进仪器设备、介绍疾病的诊治、手术方式、手术优点及手术中的安全保护措施等,从而取得患者的理解和良好的配合。完善的术前护理准备现代骨科手术不再局限于四肢和脊柱后入路。而是经常可从胸腔、腹腔或者胸腹联合入路显露脊柱,所以术前护理除常规准备外,还应包括肺部的准备、胃肠道的准备、皮肤准备等。对于确保手术顺利进行,缩短手术时间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2 微创骨科的发展对骨科护理的影晌
近年来微创骨科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从80年代出现的关节镜技术到现在已经发展成为较成熟的微创骨科技术,如经皮椎间盘镜下椎板间开窗、椎间盘摘除术,经胸腔镜或腹腔镜行脊柱侧弯矫形内固定术,或脊柱结核、肿瘤等病灶清除活检术等。而相应的内镜技术则要求护理工作进行相应的调整。术前一般不进行刮除体毛的工作。因为内镜技术手术切口小。感染的机会较少,现有文献报道,在手术前刮除体毛,容易造成微小的创口,在这些微小的创口中,容易存留细菌,从而导致感染的机会增加。所以现在术前皮肤准备应改变观念,不需常规刮除体毛,如确需备皮,可在手术室进行,而且只需刮除手术切口周围的体毛即可。由于手术创伤小,患者恢复较快,卧床时间常常由手术后1周缩短至术后当天即可下床。所以,指导和鼓励患者进行康复功能锻炼是术前和术后护理的重要内容。如,关节镜下异体肌腱移植修复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的患者,术前教会患者进行股四头肌功能锻炼,术后第2d即可让患者进行锻炼,对患者早期恢复关节的稳定,减少打“软腿”,恢复移植肌腱的正常张力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对于颈椎问盘镜行椎板间开窗、髓核摘除术的患者,术前应该教会患者正确的上下床姿势,在术后第2d就可鼓励患者下床进行锻炼。微创技术通常是在监视器下完成的手术,除特殊的手156术器械外,还常有复杂而又精细的光学照片系统和图像采集系统组成。所以,手术护士对于系统的熟悉程度显得尤为重要。对于这些系统的良好维护也是必不可少。微创骨科的手术虽然刨伤较小。但也会出现一些较大的并发症。比如关节镜手术易导致胭动脉损伤、胸腔镜手术易导致血气胸等。因此手术后的观察很重要,如注意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下肢的血运和感觉运动的变化,患者有无心慌气短等症状的发生。
3 支具的发展对骨科康复护理的影响
支具治疗很早就已出现,有时是作为主要的保守治疗手段,比如先天性髋脱位的支具治疗,大多数时候是作为手术后的辅助治疗。由于以前受支具材料及工艺的影响,支具治疗一直未有引起重视。近年来,随着材料和工艺的发展,支具治疗也越来越多。支具治疗使得单纯的基础护理逐渐转向康复护理,对护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如手外科治疗中桡神经损伤的患者,为维持关节的功能位,使用手部功能支具,不仅能防止患者出现垂腕垂指畸形,同时可以锻炼患者手部的肌肉力量,防止肌肉萎缩。所以,护士不仅要熟悉支具的作用。同时要指导患者进行正确的功能康复训炼。
支具治疗使手术后患者的护理变得方便,如颈椎寰枢椎脱位的患者,以往的治疗通常是患者手术后继续颅骨牵引至拆线,拆线后再行头胸石膏固定。患者卧床时间较长,加之定时翻身使护理极为不便。而使用halo-vest(头胸支架)之后,患者可以起床行走,不必卧床牵引,缩短了卧床时间,使护理工作量大大减少。支具的关节较多,而支具的观察是一项非常细心的工作。其中1处若出现松动而未及时处理,将导致整个治疗失败。
4 结束语
随着骨科新技术的进一步发展,骨科护理工作将面临新观念和新技术的挑战。不断学习,紧跟医疗新技术的发展,在掌握基础护理的基础上不断改进护理工作,是护理工作者的当务之急。
参考文献
我科2005年1月~2006年12月收治多节段胸腰椎骨折患者40例,随机分为2组,1组采用补偿性护理,另外1组采用功能制护理,对2组的护理效果进行比较,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40例中,男31例,女9例,年龄16~67岁,平均36.5岁。损伤原因:高处坠落25例,压砸2例,车祸13例,损伤节段:T3~5 1例、T7~8 2例、T7~9 1例、T11~12及L3 15例、L1~2 14例、L2~3 3例、L3~4 1例、L4~5 1例、L1~3 2例,经螺旋CT、核磁共振检查:多节段骨折中至少有1个椎体为爆裂骨折,并且Ⅱ度椎管狭窄,并不同程度的脊神经损伤。按Franker分级,A级5例、B级12例、C级16例、D级7例,并骨盆骨折4例,保守治疗22例,手术治疗18例。
1.2 方法:40例患者中,随机抽取20例(观察组)患者运用补偿护理对其进行护理与同期行功能制护理的患者20例(对照组)进行比较,两组患者在年龄、病情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 结果(见表1)
3 护理
3.1 部分补偿护理:即由护士和护理对象共同实施护理措施,该系统适用于只能执行部分自护活动的个体[1]。
3.1.1 做好健康教育工作:护理人员根据患者及家属各自文化程度的不同,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经常、反复向其讲解疾病的有关知识,帮助建立有效的知识体系,掌握自我护理的技能。
3.1.2 做好心理护理:意外事故使其生活自理能力突然下降,患者大多数担心预后,顾虑重重,易出现悲观、失望情绪。医护人员要针对患者存在的心理问题,深入接触患者,积极与患者交谈,耐心细致协助各种生活所需,同时加强自护知识的指导,鼓励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尽快恢复一定自理能力。
3.1.3 皮肤完整性的指导:向患者解释皮肤完整的重要性。长期卧于硬板床上,生活不能自理,护士正确指导和帮助定时翻身、按摩各受压部位,每1~2小时翻身1次,最长不超过4小时,做到勤擦洗、勤翻身、勤按摩、勤整理、勤更换,随时保持床铺清洁、干燥、无渣屑,平整无皱折。注意加强全身营养,适当补充锌剂和维生素C,以增加全身和皮肤抵抗力。
3.1.4 各种引流管的指导:(1)脊柱骨折的患者都伴有不同程度的脊髓损伤导致膀胱排尿功能失调而出现尿潴留。导尿前应向患者说明留置尿管的目的及作用,妥善固定,仰卧位时尿管不能高于耻骨水平,侧卧位时尿管应从两腿之间通过,俯卧位时用垫枕将上身垫高利于引流,防尿液倒流引起逆行感染。每隔4~6小时开放1次,以训练膀胱生理功能的恢复;每日消毒尿道口和冲洗膀胱2次,引流袋每日更换。每周更换尿管1次,同时训练膀胱反射性排尿的能力。(2)术后要妥善固定切口负压引流球,保持其通畅,定时挤压,防止引流管扭曲受压、滑脱,及时倾倒引流液,倾倒时关闭引流管上的开关,且勿使引流管高于床面,防倒流。观察引流液量、质、色,24~48小时后确定无渗血时可拔出负压引流管。
3.1.5 饮食及预防腹胀及便秘的指导:多食清淡、含丰富纤维素,能理气、健脾和胃、易消化的食物。
3.1.6 术前、术后卧位的指导:术前患者应卧硬板床,头部不用枕,在受伤的椎体以下垫以适当高度的软垫,其高度10~15 cm为宜[2]。疗程不少于6周,患者不能坚持需要翻身时,嘱患者挺胸直腰绷紧背部肌肉形成自然内固定,一人扶托患者肩部、髋部,另一人扶托髋部及双下肢,保持躯干上下一致,同时向对侧翻,侧卧时躯体前后要用被褥或枕垫等物夹持。术后卧床时间一般依内固定器具的特性及术后脊柱稳定性而定,脊柱后柱完整者可在术后2周内坐起,后柱损伤者应卧床2月,脊柱三柱都损伤都不宜过早下床,最少卧床3个月,下床早期要用腰围或胸腹支架保护,不能弯腰,忌做大幅度、高强度活动,防内固定松动或折断。
3.1.7 康复指导:受伤早期,在病情许可情况下,主要是主动或被动锻炼肢体各肌肉和关节,多锻炼深呼吸,可借助于扩胸器、握力计等,抬腿、屈膝、屈髋进行四肢肌肉、肩、胸、腹及背部肌肉锻炼。仰卧位时各关节保持功能位。尽量避免在瘫痪的肢体做静脉穿刺,对于稳定性骨折不完全瘫痪的患者,腰背肌肉锻炼要提早进行,一般4周,脊柱骨折基本稳定,患者可以自己锻炼翻身及在俯卧位做腹背肌的伸展运动。经过2~3个月,脊柱骨折已基本愈合,可开始锻炼坐起、上下轮椅、带支架站立和行走。
3.1.8 出院指导:(1)术后患者需要戴腰围或胸腰支架下床活动,一般最少要配带3个月,融合范围大,需戴1年,脊柱不稳定的患者需永久使用。(2)半年内不提重物,禁止脊柱做旋转运动。(3)少取坐卧,减少胸腰间盘的承受压力。(4)避免做弯腰动作,取低物时先蹲下再取。(5)禁止剧烈活动或重体力劳动。(6)定期门诊复查,一般3个月、半年、1年复查1次,出现不适时随时门诊复查。
3.2 完全补偿性护理:即由护士提供全部的护理来满足个体的需要,该系统适用于不能控制自己的个体[1]。多节段胸腰椎骨折患者大多都是意外事故导致,使患者突然丧失其劳动及生活自理能力,需要我们尽量满足其需求,在伤后或术后24小时内要严密监测生命体征的变化,注意双下肢感觉运动情况,协助大小便并保护个人卫生,做好心理护理,保持正确的,减轻疼痛,必要时应用镇痛剂。术后遵医嘱给予消炎、止血、补液及各种营养物质,满足患者的生理需要。同时,做好术前、术后的护理,以完全补偿患者自理的不足,达到完全性补偿性的护理。
4 讨论
多节段胸腰椎骨折的患者大多数是生理自理能力下降,功能康复效果由于没有系统护理而大大降低,自理学说强调人的自理能力,强调护士任务在于增强患者自理的主观能动力。使患者从被动接受治疗、康复护理转为主动参与治疗、康复护理。在运用补偿护理时,要正确判断患者的自理能力,避免因强调患者进行自我护理而放弃护士的责任和努力。通过补偿护理,使患者对疾病有了正确的认识,能够积极的配合治疗和护理。在医生及护士的指导下,积极主动的进行康复训练,降低了并发症,提高了治疗效果,恢复患者生活自理能力,提高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姜安丽.护理学基础[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387.
【关键词】 整体护理;椎管内肿瘤;应用
随着医学模式的发展,“整体护理”已不再是一个陌生的词语,所谓的整体护理,是指以患者为中心,以护理程序为框架,对患者实施全方位的护理,使患者的生理和心理都得到健康恢复。椎管内肿瘤也称为脊髓肿瘤,是指脊髓、神经根、脊膜和椎管壁组织的原发性和继发性肿瘤,是神经外科常见病之一,约占神经系统肿瘤的10%~15%[1],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段,以20~40岁多见,目前临床上主要以手术切除为主,做好围手术期护理是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并发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的重要保证。我科2005年6月至2009年6月对38例椎管内肿瘤患者施行手术,取得满意治疗效果,本文将其围手术期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38例中,男27例,女11例;年龄4~58岁,平均年龄45岁。其中神经鞘瘤21例,脊膜瘤5例,胶质瘤4例,脂肪瘤4例,结核瘤1例, 转移瘤1例,皮样囊肿2例。病变部位:颈段肿瘤5例,胸段18例,腰段13例,骶段2例,均经mri和病理检查确诊。
1.2 术前护理
1.2.1 心理护理:因肿瘤压迫脊髓神经导致疼痛,四肢活动障碍甚至瘫痪、大小便失禁等症状,患者承受躯体和心理的痛苦,产生悲观心理。应主动关心患者,耐心倾听患者的主观感受,及时予以安慰,鼓励患者面对现实,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
1.2.2 术前准备:做好胸片、血常规、出凝血时间、肝肾功能、心电图、磁共振等各项检查及药物皮肤敏感试验,术前1 d备皮,术前6~8 h禁食水。
1.2.3 饮食指导:鼓励患者多吃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的饮食,增强机体的抵抗力。术前3 d食清淡、易消化的饮食,忌食油腻、煎炸、辛辣、刺激性强的食物。保持大便通畅。
1.2.4 功能训练:术后患者要求卧床3~4周,甚至更长。因此术前应训练患者床上大小便,以防止术后应麻醉、疼痛刺激、姿势和改变导致尿潴留及排便困难。指导患者进行俯卧位练习,从30 min开始,逐渐延长时间至患者可耐受2~3 h以便适应手术时的,提高对手术的耐受。教会患者轴线翻身、腰背肌锻炼的方法。若为胸椎管内肿瘤,教会患者进行胸式深呼吸功能锻炼,以增加肺活量。
1.3 术后护理
1.3.1 护理:麻醉清醒后平卧12 h,以利压迫伤口止血,每2~3小时翻身1次。采用轴线翻身,即翻身时保持头、颈、躯干成一轴线,整个身躯同时转动,避免脊柱扭曲引发或加重脊髓损伤。颈段椎管内肿瘤者,术后颈部制动,保持颈部自然中立位,避免颈部扭转、过伸和过屈,并予头颈胸托固定[2]。
1.3.2 生命体征及脊神经功能观察:术后应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向患者及家属讲解心电监护、留量引流管、吸氧等的意义和注意事项。对颈段椎管内肿瘤患者术后应特别注意观察伤口周围有无肿胀、胸闷、呼吸困难.以防发生血肿压迫颈部而影响呼吸功能。严密观察四肢感觉、运动、肌力等,并与术前对比,以便及时发现并发症。本组有2例患者术后出现下肢疼痛,考虑为脊髓水肿引起,给予20%甘露醇250 ml脱水治疗后,症状逐渐消失。
1.3.3 呼吸道护理: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并保持通畅,注意观察患者是否出现呼吸困难,烦躁不安等呼吸道梗阻症状,定时协助患者翻身,叩背,必要时给予雾化吸入。呕吐时头偏向一侧,以免误吸致肺部感染。
1.3.4 创口及引流管护理:注意观察伤口有无渗血,引流液的量、颜色及性状,如果引流液量多,颜色淡红或呈洗肉水样,立即报告医生进行处理,便于及时发现脑脊液漏。观察患者有无头痛等症状。引流袋固定于床边,保持引流通畅,避免引流管扭曲、受压、滑脱,每2小时用手挤压引流管,防止管内血液凝固堵塞。
1.3.5 饮食护理:麻醉清醒后即可进食少量流质,术后1 d可予高营养、高蛋白、易消化食物,以增强机体抵抗力,多食纤维素丰富的蔬菜及新鲜水果,多饮水,以利大便通畅。
1.4 早期康复护理 麻醉清醒后指导患者行双下肢的直腿抬高、踝关节的背伸和跖屈等运动,以防止神经根粘连,提高手术疗效[3],术后第3天戴腰围下床活动,以利于恢复双下肢的功能。对手术范围大、行植骨融合术患者,2周后可佩戴胸腰背支架下床活动。第2~3周指导患者仰卧位或俯卧位腰背肌功能锻炼10 min,2次/d。瘫痪患者肢体无法主动活动,将肢体置于功能位,每日按摩、被动活动肢体3次,30~60 min/次,防止关节僵硬、肌肉萎缩和下肢静脉血栓形成[4]。
1.5 并发症的预防与护理
1.5.1 药物不良反应:手术创伤可引起脊髓水肿,通常使用大剂量的甲基泼尼松龙来减轻水肿。但短时间内大量应用甲基泼尼松龙易引起心律失常、应激性溃疡、高血压、低血钾、颅内压升高、精神紊乱及感染等[5],在用药过程中应严密观察患者的反应。若有不适及时通知医师给予处理。
1.5.2 脑脊液漏:椎管内肿瘤特别是瘤体大的肿瘤,由于硬膜与周围组织有黏连,术中易损伤硬脊膜,加上手术创面大,肿瘤切除后留有腔隙,容易导致脑脊液漏。术后注意观察创口敷料有无渗血、渗液、引流液颜色、性质及量,患者有无头痛等症状,便于及时发现脑脊液漏。
1.5.3 皮肤管理:椎管内肿瘤患者由于受损平面以下神经支配功能丧失,感觉迟钝或丧失,皮肤抵抗力差,受压部位易缺血、水肿、溃烂.护理时要格外注意,严防烫伤、冻伤、压疮、扭伤等发生。每日温水擦澡2次,注意会阴、下肢的清洁、干燥。保持床褥平整、清洁、干燥。每2小时翻身1次,翻身时保持脊柱在一条直线上,检查骨隆突处及受压部位;对已发生压疮者避免继续受压,根据伤口情况进行换药。
1.5.4 泌尿系感染:椎管内肿瘤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脊髓受压,又因长期卧床,极易发生尿潴留、尿失禁,泌尿系感染等。入院后常规给予患者留置尿管,每天进行尿道口消毒2次,鼓励患者多饮水,防止尿路感染。进行间断性尿管夹闭训练,白天2~3 h、夜间4~6 h开放1次,以训练膀胱功能,待患者病情好转后尽早拔除尿管,减少感染。
1.6 出院指导
1.6.1 饮食指导: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进食高热量、高蛋白(鸡、鱼、蛋、奶等)、富含纤维素(韭菜、芹菜等)的食物,避免浓茶、咖啡、辛辣等刺激。
1.6.2 颈托、胸托使用:对于佩戴颈托、胸托者,注意翻身时保持头、颈、躯干于以一直线,以免脊柱扭曲造成损伤。肢体运动障碍者,加强功能锻炼,保持肢体于功能位。截瘫患者,教会患者学会使用轮椅,帮其树立生活的信心,尽早参与社会活动。对于长期卧床者,应定时翻身,保持床铺清洁、整齐、柔软舒适,谨防压疮发生。
1.6.3 二便护理:便秘者可口服果导片、番泻叶导泻,或使用开塞露纳肛。对于大小便失禁者,应及时更换衣物,保持皮肤清洁、干燥。留置尿管者,每日用温开水清洗尿道口,引流袋每日更换,尿管2~3周更换,定时夹闭尿管,3~4 h开放1次,以训练膀胱功能。
1.6.4 定期复查:若患者出现原有症状加重,手术部位发红、积液、漏液等,应及时就诊,定期复查。
2 结果
本组术后发生脑脊液漏3例,压疮1例,2例出现下肢疼痛,考虑为脊髓水肿引起,经及时治疗处理后均痊愈。对所有患者进行随访,随访时间2个月至4年,均无复发,2例椎管内肿瘤致截瘫患者病情稳定。
3 讨论
椎管内肿瘤由于其特殊的解剖位置,决定其手术的风险很大。患者及家属其生理和心理都受到一定的打击,术后限制及并发症的发生,加之社会角色、生活环境的改变,均会引起患者情绪上的变化,患者会出现沉默、焦虑、担忧、暴躁等反常的情绪改变。整体护理的开展有利于患者的手术配合及术后康复,提高患者的适应能力,降低患者的焦虑。术前注重心理护理及做好术前、有效咳嗽及床上大小便训练,术后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引流液量及颜色、创口愈合情况以及神经功能恢复情况,重视早期的康复训练,减少并发症发生,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 王忠诚主编.神经外科学椎管内肿瘤.第1版.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800819.
2 孔福仙,汤芝萱,陈慧莲.颈椎前后路一次性手术治疗颈椎病的术后护理.护理与康复,2004,3:177178.
3 张启明,丁少华,姚明,等.直腿抬高运动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的影响.中华脊柱脊髓杂志,2000,10:6162.
关键词 椎管内肿瘤 患者 护理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26.001
临床资料
2005年1月~2008年1月收治椎管内肿瘤切除术患者46例,男16例,女30例,36~46岁26例,47~66岁17例,67岁3例。其中肿瘤在颈段5例,胸段19例,颈胸段8例,腰段12例,骶骨肿瘤2例。椎管内肿瘤均有不同程度的神经根,脊髓受压症状,有2例二便失禁。
护 理
(1)术前护理:做好心理护理,减轻患者心理负担,积极主动地配合治疗。
术前准备:术前2~3天指导患者在床上练小便,以避免术后卧床发生尿潴留或便秘。教会患者做深呼吸,有效的咳嗽、咳痰,预防肺部感染。此外还教会患者做轴位翻身。术前1天护士应协助患者擦洗全身,充分备皮,注意勿损伤皮肤。
(2)术后护理:术后:术后应仰卧于硬板床4~6小时,以保持脊柱的功能位,以利压迫止血。以后1~2小时更换1次,侧卧位时应侧到90°。一手托在肩部,一手托在臀部,保持头、颈、胸在同一平面内进行轴式翻身,避免拖、拉、推等动作。用较硬的长枕头置于整个脊柱后,两膝间垫软枕,以防出现脊柱扭伤,影响呼吸。
生命体征的观察:术后每1~2小时应密切观察意识、血压、脉搏、呼吸、体温、皮肤、大小便等情况,给予氧气吸入。如体温超过38.5℃,应报告医生给予相应的处理。
伤口疼痛:患者伤口疼痛时应表示同情,给予心理安慰,按摩周围组织以分散注意力,必要时遵医嘱给适当的镇痛药治疗。
脊髓受压症状的观察:由于切口直接与椎管相通,一旦感染易造成脊髓炎,严重者有截瘫的危险[1]。切口处有引流管并保持通畅,早期适当挤压引流管有利于体液的引流,观察并记录引流液的性状及量。
预防压疮:协助患者轴位翻身,1~2小时1次,动作轻柔,经常用50%红花酒精按摩受压部位皮肤。
预防尿路感染和便秘:鼓励患者多饮水,每日2000~2500ml,防止尿路感染。给清淡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饮食。对术前能自行排尿者术后24小时拔除尿管,在拔尿管前应进行夹管训练,日间2~4小时,夜间4~6小时1次,也可根据是否有尿意再,并按压膀胱区排出残余尿,观察每次量的多少,以利膀胱功能恢复。便秘和肠胀气者行腹部按摩等。2例二便失禁者均在术后第8天恢复自行排便。
(3)康复护理:肢体功能锻炼:早期保持肢体功能位,健侧肢体做主动运动,患侧肢体做被动运动,运动时应给予按摩,膝关节的曲伸训练。
训练膀胱及排便功能:脊髓肿瘤切除术后宜留置尿管3~5天,每日用0.1%新洁尔灭棉球消毒尿道口1次,1:5000呋喃西林液200ml冲膀胱2次,试夹管2~3天,如有膀胱自主收缩功能才拔除尿管。每天的站立练习和肌肉活动防止便秘,促进肠蠕动。
颈托的护理:颈椎部肿瘤手术者,应佩戴颈托2~3个月,有制动和保护脊椎的作用[1]。避免脊神经受损,预防呼吸窘迫,有助于组织的修复,症状缓解。应用颈托期间应严密注意颈托的固定位置,颈托边缘应用软棉垫保护,每3~4小时检查颈部受压情况,观察呼吸的变化,保持呼吸道通畅。
讨 论
脊髓肿瘤症状较重时均需作外科处理才能解除压迫,无形中给患者带来很大的心理压力,担心预后不佳,因此对医疗护理工作要求较高。影像对本疾病有其独特性,MRI检查可以清晰显示脊髓肿瘤长度、大小与脊髓神经根的关系;同时对椎管的扩张性骨侵蚀也能作出直观的评估,并根据影像显示为手术入路切除脊髓肿瘤范围提供依据;而护士则根据手术方法的不同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术后翻身动作要轻柔,保持脊柱平直。46例在住院期间未发生因护理不当造成的并发症,降低死亡率,提高了护理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