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对多动症孩子的教育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儿童多动症是小儿时期的心理行为疾病。它与孩子从小生长的家庭环境至关密切。家庭关系不和睦,比如父母经常吵架,相互谩骂、攻击、讽刺,甚至有分居和离婚的情况,这种环境下孩子容易出现多动和注意力缺陷,而且经常出现情绪不稳定。此外,还有一少部分是遗传因素造成的,一些多动症儿童的父母小时候也多动。
多动症患儿都有哪些表现?
所谓多动症,它的核心症状是注意力的缺陷,注意力有障碍;其次,它有多动,动作很多,小动作很多的特征;另外,还有一些很明显的冲动行为,有时具有一定攻击性。
有些患儿表现得很任性、不听话、不合群;有的行为无目的、贪玩、逃学等,劝说教育也无济于事。
如何区分多动与好动
好动调皮是孩子的天性,如何将多动症孩子和调皮好动的孩子区分开?
主要有以下几点:1.注意力方面。调皮孩子对感兴趣的事物能聚精会神,还讨厌别人干扰,而多动症孩子玩什么都心不在焉,无法有始有终;2.自控力方面,调皮孩子在陌生的环境里和特别要求下能约束自己,可以静坐,而多动症孩子根本坐不住,静不下来;3.行为活动方面,调皮孩子的好动行为一般有原因、有目的,而多动症孩子的行为多具有肓目性、冲动性。
健康温暖的生长环境才是一剂良药
生活中,家长和老师是孩子接触最频繁的人。面对多动症患儿,他们的态度和心态应该也是非常重要的。
家长和老师对多动症孩子的态度和不断的干预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发展及成年后的人格。比如,孩子的冲动、多动或脾气暴躁等行为使父母及老师厌烦,常给予惩罚或冷淡态度并常常不予以理睬;而儿童对被人厌恶或惩罚的体验会作出更多不良行为的反应,并成为习惯,久而久之,对儿童心理健康正常的发展有极大的影响。所以,家长、老师应该正确认识和耐心对待多动症孩子。
有些家长因为工作繁忙,将孩子托付给父辈或保姆看管。这种做法可取吗?
因为长时间与父母分开,孩子会缺乏安全感,没有倾诉、交往的对象,他们通常喜欢摆弄东西以打发寂寞和无助,有的通过打别人、欺负弱者,以发泄内心的孤独,同时引起别人对他的关注。这类孩子不仅患有多动症,同时因为孤单、寂寞,往往还患有自闭症。所以,父母最好还是亲自把孩子抚养大。
患儿同样可以成为有用之材
多动症患儿该如何进行治疗?
【关键词】多动症原因表现 探寻教育途径 提高自控能力 矫治多动儿童
1、儿童多动的原因和表现
多动儿童是一种儿童心理疾病,产生多动的原因说法是很多的,有的认为是先天性缺陷或者器官异常,染色体异常,父母病理遗传,怀孕分娩障碍,造成儿童先天性体制缺陷引起多动。从医学观点分析,多动儿童是铅中毒引起的;或者电视、萤光灯小量放射性作用引起的。还有食物过敏引起心理紧张,等等。
多动儿童主要表现有以下4点:一是活动过多,二是注意力不集中,三是冲动任性,四是学习困难。对于多动儿童一般需要采用药物治疗效果比较明显,但药物治疗不能完全改变多动儿童的一切行为。
2、怎样看待多动儿童
我们家长及老师应清楚孩子的表现有哪些是病态的,哪些是孩子本来就该动的,把“该动”和“多动”区分清楚,共同寻觅在家庭、学校等环境中可能导致病或使疾病更加强化的心理和社会因素,并有目标地加以克服。如饮食改善(食谱分析与控制)、不良环境的回避等,父母、老师及邻居正确对待孩子的多动行为,对他们要有耐心、严格要求,家校配合有的放矢。一定切忌,不要简单、粗暴、冷漠、歧视。但也不可“以病”为借口而过分迁就多动儿童,这样会使之变得更加任性好斗了。“他们”是一群特殊的人群,每个班级中总会存在那么一两个,在班级中总是显得格格不入,学习成绩普遍较差;在家庭及学校均难与人相处,日常生活中常常使家长和教师感到无奈。
第一次当班主任的我就遇上了两位这样的孩子,一年多的相处时间我从对这些多动儿童的无知也渐渐的变得熟悉起来。这一年多的时间里,我最常问自己的一句话就是“我真的了解他们吗?”他们是特殊的孩子,但是他们又是一群普通的孩子。我该怎么对多动儿童进行引导教育?
3、在工作中探寻教育途径
3.1、培养多动症儿童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对于这类多动儿童,应耐心地反复地进行教育和帮助,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消除他们所存在的紧张心理,帮助他们提高自控能力。有条件时,争取与医生、家长、教师三方面的合作,共同搞好多动儿童的教育。
3.2、加强多动症儿童注意力的培养
多动儿童注意力是不集中的,我们要多想办法培养孩子的注意力。家长可以每天讲一些有趣的故事和笑话让集中注意力,要让多动儿童专心听你讲。刚开始是不会太顺利,只是沿着这是个过程,每天都能延长一点点时间,说明我们已经很成功了。如果长期这样坚持,会达到的效果是意想不到的。那么他们在集中注意力方面也会逐渐的进步提高很多,这时家长也要配合及时鼓励和奖励孩子,让他觉得很有成就感,知道自己已经进步了。
3.3、不要过于严格的管理多动症的孩子
每位多动儿童的家长应该了解多动症的特征,对于多动儿童的要求,一定记住不要像对待正常孩子那样严格的。只能要求他们的多动行为能够控制在一个不太过分的范围内就对了的。给多动儿童提出的要求不应过高的。
3.4、怎样利用多动症孩子的多余精力
对于多动症的孩子来说,他们是活动多,精力旺盛。我们怎样对这些孩子进行引导,把他们过多的精力充分利用起来。做爸爸妈妈可以让他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小事情,帮助妈妈扫扫地、擦擦桌子、洗洗菜这些,让他们把多余的力量释放出来。做爸爸的可以带儿子去踢球、打球、捉迷藏、跑步比赛等消耗他的能量。
3.5、鼓励孩子,给孩子减少精神压力
给孩子适当的鼓励和肯定,使他学会坚持好的一面。不要因为他不会数数、不会弹琴就把他说成“笨小孩”了,不要给孩子压力,让他感到轻松成长。
3.6、对待多动症的孩子父母要恰当
作为父亲母亲既不能歧视、责骂或殴打这样的孩子,也不能“以病”为借口而过分的迁就,这样会使他们更加任性和好斗了;既要进行耐心教育,又要严格的要求。父亲、母亲要主动,经常同学校老师保持一定的联系,反馈相互得知的信息,共同促进多动儿童的好转和健康。
4、多动儿童的有效矫治
教师和家长共同矫治多动症儿童是最关注的话题,多数成功事实证明了,通过限制活动的“制动”不但达不到矫治的效果,很多时候会适得其反的。有好多家长直接求助于医师帮助矫治,用服药的方法来抑制孩子的多动症,收到的结果是孩子 “不动”了,但在神情方面也呆滞了很多了。一般地限动和药物为保守疗法,多动症儿童的治疗方法认定,多动是儿童神经化学物质传递异常的表现,其根本原因是由于早期运动不够、能量释放不足而造成的,如果给儿童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任其多动儿童自由运动,待其能量宣泄后,儿童必然有安静过程。z1{
治疗多动儿童一般侧重于安抚和教育,安抚教育是老师与家长密切配合的过程,是不可缺一的。而矫正过程是一个很复杂的,双方必须长期坚持的。矫正过程中家长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积极的心态影响孩子,虔诚地请求老师的配合,共同帮助孩子进步和提高。
我们应以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爱护、关心、帮助、耐心倾听,家长、老师应主动与孩子建立良好的关系进行细语轻言的沟通,这样的孩子才有可能接受你的教育,并逐步由被动接受教育转变为主动接受教育,他才能自动愿意与家长老师谈心,自觉地接受帮助和教育。根据我们掌握的多动儿童的特点,作出长期及短期教育目标。按照教育目标,要求多动症的孩子将行为和语言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不能一下把他们变成非常安静的乖孩子。分段、分期的制定可达到的教育目标。如过分苛刻的追求或过急,就会使这样的儿童产生对抗情绪,造成相互间关系更加紧张,以致无法推行制定的教育规划方案。还可以对多动症孩子订立合理的作息制度,从小培养生活规律化,保证充分睡眠与休息,在这些生活细节中,就要注意培养他一心不二用的专心的习惯。
对这类多动儿童的要求应简单明确,一定不要有冲撞多动儿童的鲁莽行为,要让他们克服上课时东张西望、顽皮、多动行为等。对他们的攻击或破坏,也要像对待正常儿童一样,给予严厉的批评和制止,切不能姑息放纵。也是不要给他们订过多的戒律清规,使他们比一般儿童更难接受的过于的繁琐的条条框框。条条框框太多,就会使他们感到不知如何才好,惹返火了最后就会造成什么规律也不遵守了,这样就会达不到教育目的。他的安静、守纪行为给予表彰和鼓励。根据他们的爱好,逐步培养能静坐、集中注意力等的习惯,如听故事、看图书、画画、弹琴等,每天逐步延长时间,但内容要集中简单,不可太复杂,以免分心。像这类多动儿童特别好动,有使不完的精力。家长和教师要有意识地组织他们参加一些需要精力、体力的活动。例如跑步比赛、登山、打球、游泳等各种强体力的活动,或力所能及的体力劳动,让旺盛的精力有地方用出来。在结合统合疗法中的一些高强度刺激训练,也是可以让旺盛的精力有地方发泄,对在室内追追打打等游戏应予以阻止教育。对多动儿童而言,静和动是守衡的,越是限制动,越会多动,动够了必然就会安静了的。
对他讲话或布置任务时用手扶着其头或肩膀,或者拉着他的手,注视着他与他交谈。成功的实践证明,一定的身体接触对引起其注意有辅助作用。要求学生写作业时轻声将正在写的内容――自我口述一遍。这样保证其说话、视觉、听觉、运动觉等感知通道处于繁忙之中,无暇顾及其他、消耗更多能量而达到自我关注、抑制多动的目的。z2{
家长和老师可给孩子一起做在背上写字的游戏,在孩子的背上(隔着单衣)、手心、手背等部位写字,让他猜猜写的是什么,这样就可以培养他的高度集中注意力。家长和老师给孩子可以在一起经常玩一些促进中枢神经协调发展的游戏,例如玩“木偶人”的游戏四目相对,比赛看谁先笑,这样可以增进自制力和面部表情控制。学习擦桌子、扫地、做家务活等。在做一些 “你拍一、我拍一”的游戏,和“一枪打四个”的游戏,“拍手拍腿”的游戏,“小狗翻墙”的游戏。学习做一些穿针、拣豆子、穿珠子等活动。
结论:通过多动儿童原因表现和探寻教育途径 , 提高多动儿童的自控能力, 从而转变多动儿童的不良表现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我们将继续努力。
【参考文献】
关键词 学前儿童 多动症
中图分类号:R272 文献标识码:A
1问题的提出
近余年来多动症已成为儿童心理学家、教育家、儿童精神病学家研究的重要问题也成为千百万家长、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面临的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
2研究方法
2.1研究对象
本次研究的研究对象是海音幼儿园小班的一名幼儿。选取的原因是这名幼儿有多动症的倾向,行为特征明显,使研究更具有代表性和说服力。
2.2研究方法
本次课题主要采用个案研究法,同时结合文献法、观察法、访谈调查法等。运用文献法对影响幼儿行为控制能力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和归纳,对家长进行访谈调查,了解幼儿家长的职业、学历、育儿理念等等,为研究做好前期准备。在整个研究过程中,贯穿观察法,主要观察幼儿在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中的表现,并对此进行记录。
3个案观察实录
Y表面和普通幼儿没什么区别,但是在日常的幼儿园生活中,慢慢的接触中发现,他和普通幼儿的不同,主谓宾不分,不能根据问题进行正确有效的回答,经常复述老师的语言。初来幼儿园时哭闹情况特别严重,不听指令,经常独自一个人在教室里乱跑,随意的玩其他小朋友的玩具。有时还会无缘无故的去欺负其他幼儿。但是他喜欢音乐,只有在听音乐的时候他可以安静下来。在生活自理能力方面,该幼儿不能自己吃饭,自理能力较差。
4个案教育干预
4.1家园合作
首先,教师就对象进行了家庭访问,了解了对象的一些基本情况。也向家长分析了一下孩子出现的一些和同年龄儿童相距甚远的不符合年龄特征的行为表现,让家长正视孩子存在的问题。在我们的积极沟通之下,家长带着幼儿到医院进行了多动症的检查,确定孩子患有多动症。让家长对儿童积极实施矫正措施,使其健康成长。
4.2师生影响
情绪异常如焦虑或沮丧常伴随着多动症在学龄期而出现。学龄前期儿童,由于发展不成熟,尚不会表达自己的情绪。老师就用温暖的肢体动作来感化他,让他适应新的外界环境。
4.3同伴影响
在班级中,与Y交往相处最多的不仅是老师,也有他的同伴们。孩子们虽然小,但是Y的一些行为不仅影响了其他幼儿,也会对其他幼儿造成一些伤害。在幼儿园中,虽然Y不能很好的融入到班级的活动中来,也会影响其他幼儿的游戏。在问题发生后,笔者不是让其他幼儿去孤立Y,而是孤立其他幼儿去帮助Y,让孩子体验同伴的关怀和成功的乐趣。
5个案干预成效
5.1能较好的控制自己的情绪
Y在刚进入幼儿园的阶段情绪表现的十分激动,常常会用哭闹的行为来发泄,而且这种情绪往往会持续一整个上午。而在老师的干预下,我们可以发现Y入园时的情绪发泄时间和程度在慢慢的缩短和缓解。而且他也可以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一些简单的操作和游戏。
5.2规则意识逐渐形成
原来的Y基本不参与集体活动,只是在教室里随意走动,或者自顾自的玩耍。通过一些列的干预,他现在能知道学习活动的时候要和其他小朋友一样搬椅子坐好,能持续4-5分钟。以前从来不参与集体的活动,现在也慢慢的融入进来了。
总体来说,在整个干预的过程中,Y的多动症有所改善,但改善程度不大。表现为他多数情况下还是自由散漫不能融入集体活动,与同伴之间还是处于一种被动地交流状态。期望看到Y更多的进步,我们还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观察与干预。
6反思与分析
通过对个案Y的跟踪观察、分析、干预行为及效果的综合分析,我们要对学前儿童多动症产生的根源进行分析与反思:
6.1器质性因素
器质性因素是引起儿童多动症的核心因素之一,器质性因素主要指的是孕妇在生产前、生产时和生产后因损伤而造成婴儿轻微脑损伤,如脑外伤、新生儿难产导致缺氧窒息、早产、颅内出血等。器质性因素是一种先天性的因素,诸如妊娠期孕妇受伤,从而引起胎儿窒息等状况,导致儿童患病。还有的母亲可能在生产过程中用了较长的时间,生产的时候血压升高,这是危险的,因为高血压会减少母体给胎儿的血流量,因而导致了婴儿的脑损伤,此时需要进行剖腹产,将胎儿可能受损的程度减到最低。在医学界有这样的说法,难产会对儿童的脑部造成损伤,在生产时脑部受过创伤的孩子,在以后会出现无法集中注意力、冲动或暴力等倾向。
6.2遗传因素
父母患有多动症或某些精神类疾病对儿童多动症的形成有一定程度的影响,父母的染色体异常,器官畸形和先天性生理缺陷,也可能是遗传儿童多动症的主要原因。根据临床观察,单卵双生子的儿童出现多动症相比双卵双生子儿童出现多动症的比例更高。且多又⒍童的父母或者兄弟姐妹之间同样患有多动症的可能性高达百分之四十左右,在女性多动症患者中癔症比较多,而在男性多动症患者中,人格和暴力酗酒多一点。由此可见,多动症的发生多是家族性的。
6.3环境与教育因素
从儿童的成长环境看,特别是家庭教育环境,家长不当的教育方式方法会在某种程度上促成儿童多动症的形成或多动症症状的恶化。调查发现,如果父母经常干涉孩子的决定,虐待儿童,并伴有责骂甚至惩罚行为,这可能会导致孩子焦虑、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父母不恰当的教育方法或特殊的教育环境均会对儿童造成较大的心理影响,甚至使儿童产生暴力倾向。诸如当父母承受了过大的社会压力时会不自觉地把自己的负面影响传递给儿童,在此家庭教育环境中,儿童的多动症症状会愈发严重,甚至有可能衍生出更多的共存疾病。诸如焦虑症和忧郁症等。因此施加相应的治疗时,应该以身心兼治为基本原则,否则很难治愈多动症。
参考文献
[1] 吴媚.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非药物治疗[J].精神医学杂志,2011,18(16):110-112.
[2] 宗尽炎.对儿童多动症综合性干预措施的研究[J].内江科技,2011,16(7):57-58.
发病早 难自愈
1.婴幼儿时期:常表现为活动过多、不知疲倦、不听话、难管教、睡眠不安、喂食困难、乱丢玩具、过分哭闹、容易激怒等。
2.学龄前期:注意不集中、不肯静坐、不愿学习、不服管理、好发脾气、破坏东西;喜欢和小朋友打闹,有攻击性、冲动等。
3.学龄早期:是班上有名的“皮大王”,经常惹是生非;易兴奋,乱发脾气,与同学关系不融洽;学习能力较差,对老师的授课内容反应迟缓,回答问题思路混乱,对知识的记忆差;写作业时注意力不集中,需要大人看管才能完成。
近年来研究发现,约1/3的多动症患儿到18岁时症状能够消失,各种社会功能基本恢复正常;还有1/3患儿的症状持续到成年才会消失,但会遗留或多或少的心理障碍;其余1/3的患儿多动症症状会持续终生。
共病多 危害大
多动症的核心表现主要有注意力不集中、多动且易冲动、学习困难等。此外,一半以上的患儿还同时患有其他疾病,如对立违抗障碍、品行障碍、抑郁、焦虑、抽动、癫痫、睡眠障碍、语言障碍等。正是由于这些共病的存在,使得多动症的症状更加复杂,治疗起来也更加棘手。但如果放弃治疗,则易造成多方面的危害。
对个人的影响 多动症儿童不仅会出现学习困难,还经常惹是生非、打架斗殴,甚至走上犯罪道路。再加上经常受到老师、家长的批评和同学们的另眼相看,还易出现心理疾病。
对学校的危害 多动症儿童常常在校不守纪律,干扰同学,不仅影响自己和他人的学习,还影响了整个班级的教学活动。
对家庭的影响 面对孩子的异常行为,家长不仅内心焦急,而且还易对孩子失去信心,有时恼怒还会采取棍棒教育。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的孩子,易出现抑郁、对抗、仇恨等异常情绪,影响家庭和睦。
对社会的危害 如果多动症儿童的行为没有得到及时地纠正,较重的患儿则会出现具有攻击性和的行为,甚至走上犯罪道路,影响社会安定和谐。
早发现 早治疗
对于儿童多动症,我们应该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才能取得良好效果。
早期治疗 对儿童的行为异常及早发现、及早治疗,才能取得良好疗效。若发现学龄前和学龄早期儿童有行为异常时,就应该进行干预并治疗。不要等到孩子症状明显了,病情严重时再治疗,这样疗效就会明显下降。
多动症顾名思义是以活动多为主要表现。患儿在婴幼儿期,就有好动、不安宁、喂食困难、哭闹、入睡困难、易醒、双手不停地翻弄所看到的东西等表现。甚至在上学后,教室里坐不安稳,比较严重者擅自离开坐位在教室内走动,推撞别人,惹是生非,做多种怪动作。注意力不易集中,常无目的地从一个活动转向另一个活动,课堂上老师警告不要做小动作,患儿尽管点头答应,但转眼就弄起别的东西。即使有限的作业,也不能一次坐下来完成。行为冲动,不顾后果,或不能合群,不喜欢参加正常儿童感兴趣的活动。学习困难,对学习缺乏兴趣和主动性,口头表达能力差,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差。给人感觉是老“淘气”,难以自制。
或许有的家长会问,我的小孩非常“淘气”,是不是患了“小儿多动症”呢?显然,两者的“淘气”是有区别的,什么是正常“淘气”的儿童,这里有两种试验可予以鉴别。一是翻手试验,让孩子的双手放在桌上,做伸开、平放、靠拢动作,并在原位置上将手掌快速翻转,如显得笨拙不能协调,则患多动症的可能性大;二是对指试验,以拇指和其余四指按序快速反复合对,患儿则易显得不协调和易对错。当然,对小儿多动症的诊断不仅仅如此,需要上医院请专科医师确诊。
本病的真正病因尚不明了,可能与遗传、产伤、工业污染、食物以及后天养护等因素有关。现在的家长大多望子成龙,比较重视儿童的智力开发,而忽视体能训练,有些家长对儿童过度保护,就连最基本的生活都由家长包办,因而掩盖了一些孩子动作不协调的毛病,以至贻误了早期矫治的时机,故有人提出了系统的感觉综合训练方法。有人认为本病的发病机理,主要由于神经递质的数量不足,造成信息不能及时下达,以致难以控制自己的行为。
近年来的研究发现,本病的发病与饮食中含有大量调味品、水杨酸盐类、食用受铅污染的食品、大量食用含酪氨酸的食品,以及饮食中缺铁和锌有密切关系。如发现孩子患了多动症,饮食上应注意以下几点:①不要食用含铅量高的食物,如贝类、向日葵等,不要把食物暴露在铅污染的环境中,如汽车尾气排放频繁的地方,教育孩子不要把铅笔头含在嘴里把弄,吃饭前必须洗手,尤其是刚刚拿过铅笔的手。②不要食用含酪氨酸的挂面、糕点及乳制品。③食物中不加胡椒油等调味品和酒石酸等食用色素。④少食富含甲基水杨酸盐类的番茄、杏仁等。⑤要多吃含铁、锌丰富的食物,如牛奶、鸡蛋、牡蛎,家禽的心、肝、脑,以及大枣、苹果、百合、核桃、芝麻和花生等。
什么是多动症?
一说起“多动症”这个词,相信各位家长和老师都不会陌生,我们身边有不少这样的小朋友。上课时不能集中注意力好好听讲。老是发愣走神儿,要不就是坐在椅子上扭来扭去,玩弄手里的橡皮、转笔刀之类的文具,小动作不断。这还不算,老师讲课时总是抢着接下茬,话特别多,严重时还会下位子――拍拍这个,捅捅那个,影响别的同学,破坏课堂秩序。下课还动不动总和同学吵嘴打架,把周围的人弄得大伤脑筋。那么,多动症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多动症是儿童的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它的医学名称叫做“注意力缺陷和多动障碍”。它主要包含了两大方面的症状:一方面是注意力的问题,表现为主动注意力减弱。而被动注意力增强,需要集中注意力的活动,像上课、做作业等往往难以坚持,经常是有头无尾,做事时也不注意细节,常因粗心大意而出错,而且很容易因为环境中的动静而分心。一件事没做完就扔下去做别的事了;另一方面是多动和冲动,患儿表现为格外的活泼好动,坐不住,经常登梯爬高、翻箱倒柜,上课时小动作不断,而且做事比较冲动。不考虑后果,经常会打扰或干涉他人的活动。情绪也常常不稳定,容易因为一点小事而不耐烦、发脾气。
多动症是怎么造成的?
在前几期的文章中。笔者曾经一再提到过大脑功能分层,我们的中枢神经系统就好像军队一样,由高到低分成很多等级:最高层是警觉系统,下面依次是大脑皮层、小脑等等,这个分层系统最大的特点是等级森严――上级管下级,一层压一层。但是。当有某种原因造成高级中枢的能力不够强,管不住下级的时候,低级中枢就会蠢蠢欲动。跳出来“造反”。这种现象,医学上称为脱抑制性兴奋。多动症就是一种典型的脱抑制性兴奋。
我们都知道,儿童的大脑和成年人相比,发育还很不完善,其中相当一部分儿童突出的特点就是警觉系统的功能不够强。通俗地说就是。最高级的“司令官”能力不够。管不了自己的部下,于是下面的各个“部门”纷纷跃跃欲试。乱哄哄地闹将起来。其中。大脑皮层是负责思维和学习的部分。失去了上级的统一指挥,就变成了一盘散沙――皮层的各个部分都很活跃。结果孩子的注意力就总不能集中,老是分心走神儿。同样的道理,小脑是控制运动和行为的部门。失去了警觉系统的指挥。也会蠢蠢欲动,兴奋起来。于是就会出现多动和冲动行为。
看到这里,可能很多家长朋友会问:我家的孩子也特别顽皮。是出了名的捣蛋鬼。我们怎么才能知道他是不是息了多动症呢?教您一个最简单有效的鉴别方法:注意一下孩子对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是否能够保持注意力的集中。比方说,他喜欢看的动画片能不能坚持看完,喜欢玩的玩具和游戏是否能玩较长时间。如果孩子在感兴趣的内容上能够维持较长时间的注意力,那么就不太可能是多动症;反之。不管多么喜欢的事情都不能坚持做完。那就要带孩子去正规的心理门诊看一看了。
孩子患了多动症该怎么办?
多动症既不是什么思想、品质方面的问题。也不是孩子太淘气。它是一种有明显器质性因素的疾病。请各位患儿的家长千万不可责骂体罚孩子。要和谐地与孩子相处和交流。也要仔细向老师说明情况,争取老师的理解和支持,针对孩子的学习困难给予特殊的辅导和帮助,以配合家长的教育和治疗。
目前多动症的主要治疗药物是哌甲酯,商品名叫“利他林”。这是一种典型的中枢兴奋剂,效果不错。但是长期使用有可能会影响儿童骨骼的发育。造成孩子身材矮小。另外,这种药物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体的微循环。孩子有可能会出现黑眼圈――“熊猫眼”。不服药不能治病,服药又会产生副作用。这可怎么办?解决这个问题其实并不太困难。在我们身边就有一种治疗多动症的良药――咖啡。
咖啡的主要有效成分是咖啡因,它和前面提到的利他林一样,也是一种典型的中枢兴奋剂。只是效果较为轻微。据说美军为使士兵们能够连续作战不知疲倦,曾经配发给他们一种“提神药片”,其主要成分就是咖啡因。咖啡因首先兴奋的就是警觉系统,使中枢神经系统的最高指挥官变得很强很厉害。于是下面的各路人马都变得“老老实实”、“规规矩矩”了。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儿童神经专科主任罗向阳教授说,在当前的教育制度下,老师和家长更多的是关注孩子“多动、注意力分散、课堂纪律差”等表现,而这类孩子也往往由于“多动、注意力分散、不合群、交流差”的首诊主诉而被误诊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即是俗称的多动症。其实,这是与多动症截然不同的病症,它被称为“阿斯伯格综合征”。
仔细观察和详细询问病史,这类孩子也有他们的“特点”甚至是“优点”,他们往往机械记忆能力很好,如认路、记忆火车时刻表,地铁站/公交站牌等;他们可能对某些领域或学科如生物、地理、自然等有较深入的了解;他们的智力和语言能力是正常的,有时甚至会使用一些成语、典故或者说出一些让大人感到“吃惊”的话,显的文诌诌,像个“小大人”;虽然他们和小朋友的相处常常有冲突,但是他们却是有交流和交往愿望的,只是缺乏人际交往技巧,不懂得如何和别人打交道,从而容易受同龄人排斥。另外,他们可能行为比较刻板、固执、思考问题直来直去,显得不是那么灵活,还存在手眼协调能力以及精细动作能力差,动作显得有些笨拙,比较讨厌书写作业,可以口若悬河般地说出某件事情,却不能将所说的写在作业本上。当然,这些表现在每一个孩子身上不尽相同,程度也各不一样,但他们有着共同的核心障碍:社交困难。
阿斯伯格综合征与孤独症同属于孤独症谱系障碍的疾病亚型,是一种较常见的儿童发育行为疾病,其发病率高于典型孤独症。在孤独症谱系障碍这一连续系统中,它是一种高端形式,属于一种高功能的自闭症。因为其语言及智力水平发育大多正常,其社交困难往往在早期不易被家长和老师察觉,加上国内对该症认识不足,造成其漏诊误诊较多。阿斯伯格综合征患儿往往伴随注意力涣散、多动、课堂纪律服从性差的问题,故学龄期患儿往往因为以上表现而就诊于儿童心理行为门诊。阿斯伯格综合征患儿的社交困难主要表现在对他人情绪、面部表情等社交信息捕捉能力差,不能推测他人心理,不能换位思考,人际交往缺乏技巧,很难与他人产生情绪共鸣,融入集体困难。
儿童心理行为门诊的郭嘉医生说,国内医学界对该症的认识时间较短,研究比较有限,故目前可供家长和老师参考的教育手段也较单薄,但还是有一些大的原则需要养育者和教育者遵循:
1、对孩子行为的理解和宽容:
首先要明确的是他们的问题行为不是有意调皮捣蛋,也不是“欠揍”,而是他们有一个特殊的大脑,他的问题行为与他的神经系统发育有关,这是理解孩子的第一步。接着,我们对孩子的一些琐碎的问题行为要学会容忍,不要事无巨细的把关,不要用“标准的乖孩子”去要求他。老师对阿斯伯格综合征孩子的问题行为也要区别对待,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教其社会规则,而不是在课堂上大声呵斥。
2、问题行为的矫正:
毕竟阿斯伯格综合征的问题行为是明显和客观存在的,对于严重干扰课堂纪律、妨碍他人及不符社会规则的行为,必须去面对解决。可采用“角色扮演游戏”、“问题行为(录像)分析”或“正确行为示范表演”等形式教育孩子人际交流技巧;必要时的药物干预也可以明显改善孩子注意力分散多动兴奋暴躁的症状。
3、特殊能力的发现、培养和转化:
[关键词] 专注达;静灵口服液;小儿;多动症;疗效
[中图分类号] R7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3)08(a)-0107-02
小儿多动症是一种精神卫生类疾病,常见并多发于儿童时期。多动症又被称为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其智力水平在临床中的测试为正常,但多存在着心理异常以及在运动功能方面的不协调问题。小儿多动症患儿注意力不容易集中且伴有容易冲动的情绪、不分场合的多动以及学习方面有较大困难。根据相关数据显示,多动症儿童占学龄儿童总数比例约为1%~10%,其中男孩患病比例更远远高于女孩,而且在早产儿中患病者较多,多动症一般发病与儿童期,严重时可延续到成年期,多动症的各种症状在学龄前患儿身上表现得最为明显。多动症的最主要表现就是学习困难,比如约为65%~80%,这一阶段如果未能进行及时治疗可能会影响孩子的性格发展及心理成长,因此建议及早治疗。多动症延续至成年期之后,有25%~50%的患者会存在人格障碍以及行为易冲动,而且在学习情况以及工作表现方面会明显低于其他同龄人,从而极大的影响其家庭生活质量和个人的全面发展。多动症并不是所有患儿都需要接受药物治疗,但是对于病情严重的患儿如采用药物治疗则可以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在针对多动症的中成药物当中,目前比较主流的药物有静灵口服液、止动散、黄连温胆汤、六味地黄丸以及多动停汤等。为探讨西药专注达和中成药静灵口服液进行小儿多动症在临床治疗效果及安全性,为了能够在小儿多动症的治疗方面取得更多新突破,为患儿及家属解除困扰,该院对2011年7月—2013年1月收治多动症患儿分别进行了西药专注达以及静灵口服液的对照治疗,治疗结果显示,专注达的疗效明显优于静灵口服液。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从在该院接受就诊的年龄为7~15岁、平均年龄11岁的患儿36例,男26例、女10例。将患儿进行随机分组。两组分别使用专注达和静灵口服液进行为期6周的治疗,对治疗前后症状和量表评分改变进行对比分析。
1.2 选择标准
7~15岁智力正常患儿;无其他躯体疾病以及神经系统病症;符合临床小儿多动症诊断标准;近3周内未曾使用精神活性累药品;患儿症状已达到需要用药的标准且已征得家长同意。
1.3 研究方法
采用前瞻性、开放性以及自身对照研究方法,对观察组和治疗组患儿分别采用专注达与静灵口服液进行为期6周的治疗。使用专注达进行治疗时,初始剂量为18 mg/d,在无明显效果时加大到36 mg/d,服用时间和频率为每日清晨1次。并且在治疗前后都对患儿进行1次心电图检查、血、尿、便常规检查,并对可能产生的不良事件进行安全风险评估。
1.4 疗效标准
①完全控制:多动症临床症状全部或基本消失,适应能力较好,社会功能恢复正常,学习能力及学习成绩明显提升,多动指数改善率大于80%。②显著效果:多动症主要临床正常基本消失,适应能力得到基本恢复,学习成绩具有一定程度的提升,多动症指数改善几率>50%,≤80%。③有效:多动症临床症状得到显著改善,学习成绩虽不够稳定还也有所改善,多动症指数改善几率介于30%~50%。④无效:多动症主要临床症状毫无改善或者有所加重,学习成绩无明显改善,多动症改善指数
1.5 统计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治疗组18例患者中,完全控制8例,显效5例,有效2例,无效3例,有效率74%;对照组18例患者中,完全控制2例,显效6例,有效4例,无效6例,有效率66%。见表1。
3 讨论
小儿多动症的发病影响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患儿因为母亲在妊娠期服用过抗感染药物、围生期脑部缺氧、母亲孕期出现突况而导致新生儿有窒息、脑部缺氧、脑内损伤等等,让患儿的脑组织受到轻微损伤,因此脑神经的递质数量不足而引起信息传递过程中的失调。②因为父母遗传因素及其他不良因素的共同影响和作用造成的。如多巴胺D对患儿的影响、母体与胎儿的相互作用、额叶对胎儿运动调节机能方面产生影响以及脑部区域机能障碍灯都可能导致患儿出现多动症。③患儿脑内的神经递质出现代谢异常,影响神经信息传递。④多某些维生素极度缺乏或者糖分代谢不畅等。⑤心理方面的因素也可能造成患儿出现多动症主要症状,如患儿家庭不和睦、教育过程中身体伤害较为严重、受到体罚与歧视对待等,都可能让患儿因为精神受创而导致肢体神经出现紊乱和行为异常。
该次对比治疗研究中,18例使用专注达进行治疗的患儿按照18 mg/d的剂量治疗便可达到有效控制临床症状的效果,该对比治疗显示专注达的治疗有效率达74%,这与国内外相关专注达的治疗效果的报道数据基本一致。
该研究表明,专注达在对小儿多动症的治疗活动中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不良反应较轻微,停药后便能够让不良反应消失,因此在临床治疗中具有较高的安全性与可操作性,值得在多动症临床治疗活动中广为推广。
[参考文献]
[1] 王小红.小儿多动症病因及发病机理[J].社区医学杂志,2006(7):7-8.
[2] 王丽华,刘桂康.止动散结合心理疗法治疗小儿多动症31例[J].新中医,2006,38(9):71-72.
[3] 方芳.小儿多动症的脑电生物反馈治疗及护理[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7(5):64-67.
[4] 程文红.小儿多动症[J].大众医学,2009,62(5):67-68.
[5] 黄小英,论述小儿多动症发病原因与治疗措施[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4(14):34-35.
[6] 李潇颖,王江涛,梁东.专注达治疗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研究[J].中国妇幼保健,2009(24):1642-1644.
目前,全世界每100~150个孩子里,就有一个孤独症患儿。今年4月2日是第5个“国际孤独症日”,专家提醒家长,治疗孤独症6岁前是关键,别忽视儿童迟语,也千万不要放弃孩子,早期发现和早期干预很重要,孤独症儿童也可以融入正常生活。
亮亮今年快3岁了,可是还不怎么会说话,别人逗他,他总是把脸扭过去。最近,亮亮似乎对家里的门锁特别感兴趣,一天到晚就挨在门边把玩着门锁。
“亮亮这样的表现其实早就应该引起家长的注意了,因为这个孩子很可能有孤独症。”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河南省儿童心理行为中心主任段桂琴说,儿童孤独症是一种广泛性发育障碍,又称自闭症,通常在3岁以内起病,男孩发病率明显高于女孩,“孤独症发病原因尚不确定,目前没有治疗的特效药,最好是早发现、早治疗。”
“目前,这种病的发病率很高,在1/150左右。如果以这个发病率推算,河南患有孤独症的6岁以下儿童有5万~7万人。”段桂琴说,如果孩子1岁以后不明原因不会说话,缺乏和母亲分离的焦虑、对引逗缺少反应、常常独自躲在角落里玩车轮等单一没意义的游戏,家长最好带孩子找儿童心理行为的专家确诊。
“近年来,全球儿童孤独症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但在我国孤独症误诊率还比较高,原因主要在于对孤独症缺乏认识,容易把孤独症误诊为听力障碍、智障、多动症等。”郑州市第八人民医院精神科七病区主任张中发说,对于孤独症患儿来说,6岁前治疗、训练是关键,早期治疗,约半数的孩子能恢复正常,“如果错过最佳治疗时机,不论如何治疗,其智力和行为只能停留在幼儿时期;但治疗不及时,则会导致终身残疾,连自理能力都没有。”
干预,以教育训练为主
怎么才能使“小雨人”顺利康复、走到正常儿童中间呢?段桂琴指出,儿童孤独症的治疗采用以教育和训练为主、药物为辅的办法。
“这里说的教育是指‘结构化教育’,是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建立的一套专门针对孤独症儿童的教育方法,在欧美国家获得了最高评价。”段桂琴说,“‘结构化教育’根据孤独症儿童能力和行为的特点,设计个体化的教育内容,还有一种是‘应用行为分析疗法’,又称ABA,目前被认为对各类广泛性发育障碍儿童均有很好的疗效。”
“训练包括感觉统合训练、听觉统合训练(AIT)。感觉统合训练是由美国人爱尔丝创立,主要运用滑板、秋千、平衡木等游戏设施对儿童进行训练;听觉统合训练是由法国耳鼻喉科医生布拉德建立,通过刺激孩子的听力系统达到治疗目的。”张中发说,与这些训练相配套的便是中西医、药物治疗,包括针灸、封闭、营养脑细胞的药物治疗等。
家长,参与治疗很重要
“除了专业康复医疗机构的干预外,家长的积极参与对孩子的康复也很重要。”段桂琴指出,父母发现孩子可能有孤独症倾向时,应立即请教专家,同时注意孩子学习能力的均衡发展,因为即使是孤独症的孩子,如果训练得当的话,他们的能力依然可以如同常人一般。
“目前孤独症没有特效药物治疗,也没有一种方法能够彻底治愈孤独症。”张中发表示,如果孩子被诊断患上孤独症,就需要父母的积极配合,克服本身的心理不平衡状况并妥善处理孩子的教育与自己工作生活的关系,父母要化爱心、耐心、恒心为动力,积极投入孩子的教育、训练和治疗活动中去。
如果家里的孩子不幸跟孤独症挂钩,家长可以做哪些弥补和努力?两位专家表示,家长可以尝试以下做法:
想尽办法让孩子开口说话。孤独症儿童不会和人交流,他想要家长做什么事情,都是拉着家长上前指向这个东西,或通过哭闹、打滚,甚至自伤等行为去表达愿望和要求,从不开口说话。比如,孩子想喝水了,他会拉着家长到饮水机旁。如果不等开口就满足他,他会更封闭。所以,这时哪怕是一个“喝”字,家长也要等孩子说出口,再满足他。
教孩子和他人互动。孤独症孩子想要别人什么东西时,常常用“抢”的方式,家长可以和他做一些“交换”互动,让他学会“等待”。比如,他想要什么东西马上就要得到,否则就哭闹、打滚。家长不要急着拉他,不妨漠视地离开,通常孤独症的孩子都会站起来跟着走了。家长一看他爬起来不哭,可以赶紧抱着他说:“妈妈喜欢不哭的孩子”,下次他就不哭了。通过这种方式,帮他建立良好行为、消除不良行为。
“经过及时干预治疗,相当一部分孤独症儿童可以像正常孩子一样上小学、大学、正常工作。”段桂琴提醒家长千万不能放弃孩子。
当心,这些症状要重视
很多孤独症孩子的家长都有过这样的心路历程:觉得孩子和别人有点不同,话少一点,不怎么活泼,不喜欢和小朋友玩……孩子的这些表现在家长们看来,顶多就是性格内向了一点,很少人会和孤独症画上等号。
两位专家表示,社会交往障碍、语言交流障碍、刻板重复行为及狭窄兴趣是孤独症的三大症状。
“其中,社会交往障碍是孤独症的核心症状。”段桂琴介绍说,如婴儿期不喜欢拥抱;6个月大时缺乏与亲人的目光对视;不参加小朋友的合作性游戏;通常不怕陌生人,与父母亲没有特别的情感;有需要时就拉着父母的手到某一地方,不能用手指指物,很少运用点头或摇头表示同意或拒绝等,这些都是社交障碍方面的常见表现。
“多数孤独症患儿语言发育落后,9个月大时不会咿咿呀呀,1岁大时不会发‘爸爸妈妈’音,常常在两三岁时仍不会说两个字的语言。”张中发说,虽然有部分患儿具备语言能力,但是缺乏交流性,他们或重复刻板语言,或自言自语,内容单调。其中,最常见的就是模仿言语和“鹦鹉语言”,比如教孩子说“叫阿姨好!”正常的孩子会跟着说“阿姨好”,但是,孤独症患儿可能完全重复你的话语“叫阿姨好”,就像鹦鹉学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