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会计实务学习培训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外贸会计实务;特点;操作规范
随着经济持续发展对外贸会计的要求也随之提高,尤其是对外贸会计实际操作能力方面,要求操作人员不仅具备基本的外贸会计理论知识,还要掌握具体的操作技能。所以,认清我国外贸会计的特点、明确外贸实务操作规范的保障策略显得尤为重要。
一、外贸会计实务的特点
我们在分析外贸会计实务特点的时候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一个是外贸会计实务技能的理论知识特点,一个是外贸会计实务技能的实际操作能力特点。这两点也是外贸会计熟练运用的基础。首先是外贸会计实务技能的理论知识特点,主要体现在外贸实务需要运用很多实例去了解会计核算的方式,而对于那些政策性比较强,操作难度比较大的报关的关税、消费品的消费费、增值税免抵退、出口退税等相关税收知识,以及对外管局和银行提供的财务报表、企业间的合并会计报表的编制方式等都有详细的介绍,具备很强的实用性。其次是外贸会计实务技能的实际操作能力特点,主要体现在外贸会计实务的操作流程,外贸会计不仅需要掌握内销会计的操作流程,还要了解用什么时候的汇率来计算外贸收入、退税额按国税局出口退税率中规定的对应税率来计算、收入汇率与实际收汇的汇率差额确认汇兑损益以及每个月向国税局申报出口退税等,加上外贸操作还具备很强的法律性,要掌握国际相关法律法规跟国内会计法律法规的差别之处。此外,还要对外贸会计实务的操作业务有个清晰的了解,不同的外贸会计实务操作人员由于自身业务的熟练程度不同也可能会产生不同的外贸会计执行力。所以,这些也是影响外贸发展的因素之一,必须给予重视。
二、外贸会计实务操作规范的保障策略
1.加大外贸会计人员自身职能的转变力度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创新与发展,要认真看待外贸会计人员的职能转变训练模式。如何更好的对外贸会计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已经成为转变外贸会计人员自身职能的重要途径。积极开展职能转变之后的技能培训工作,有助于会计人员业务能力的全面提升,也能够更好的适应会计人员岗位可能发生的变化,运用最直接有效的方式来解决会计人员的业务培养问题,转变外贸会计人员的自身职能,强化外贸会计人员的应变能力。要从根本上提高外贸会计人员的实务操作能力,就要花费很大的精力培养外贸会计人员的岗位技能,还有国际化标准下的会计核算等工作,运用国际化的会计理论知识培养从业人员的岗位适应能力。根据具体的操作能力和岗位使用能力来判断个人的业务能力,对于综合性比较高、有提升空间的人员予以相应的激励。
2.建立健全外贸会计实训平台
对于外贸会计实务的学习人员来说,建立健全平台也就是加强其自身的实际操作能力,能够对外贸实务知识的学习和运用有个清晰的认识,在脑海中有个准确的衡量标准。要积极建立外贸会计人员的健康发展制度,明确其可持续发展规范。而各个高等院校在培养外贸会计人员的时候,可以开展校企合作,强化企业跟学校外贸会计人才的合作,打造外贸会计实务操作的训练平台,为学校外贸会计人才的实用性做好准备。在学校和企业合作共同培养的过程中尊重企业的意愿和实际需求。不影响外贸会计学生实际发展空间的前提下,有所吸收的采纳企业提供的用人建议和培养建议。在对外贸会计人员训练的时候要在每一个时间段开展一次实际训练,从而提高这些学员的积极主动性。事实上,在校企合作建立健全实训平台培养学生的过程中,在更深的程度上,可以适当考虑定向培养的方式,注重外贸会计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全面涉及,而企业的培养则可以适当的根据自身的用人需求进行调整,对学生的外贸会计实务实践知识进行培养。不断加强就业人员的责任感以及价值观,站在实用性这个出发点来考虑自身应用能力的改善,开展的发展规划也要具备应用价值,从而培养出一批具备规范性与可操作性的外贸会计人才。
3.建立健全外贸会计实务操作规范的监管制度
要想外贸实务得到更加顺利的发展,就要建立健全外贸会计实务操作规范的监管制度,从而更好的为进出口贸易服务,也能为对外贸易提供动力源泉。也可以说,外贸实务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健全的外贸会计实务操作规范的监管制度,这样才能更好的提高外贸会计实务操作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也能提高外贸会计人员对于资金的责任感。比如,在对外贸资金的监管制度中,就要对外贸会计实务的具体操作规划与责任进行规定,要建立相应的制度考核标准,用这个标准去考核外贸会计人员的工作指标,考评数据主要的来源是资金使用与出口退税的退回,之后从综合考评结果中把有用的信息提取出来,计算到考评体系中。强化外贸会计操作规范的监管,还要设立相应的奖惩制度,遵循激励原则,对于外贸会计实务操作的正确行为进行奖励,错误行为给予处罚,运用奖惩制度来激发外贸会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三、结论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在国际市场中的地位越来越高,扩大外贸产业已经成为现代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培养新型外贸会计人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所以,要加强外贸会计人员的培养力度,提高他们的理论知识和实务操作能力,建立健全外贸会计实务操作规范的监管制度,从而为我国外贸经济的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薛见萍.外贸企业会计内控研究[J].现代商业,2012(29).
关键词:会计继续教育 时机性 专业知识体系 管理环境 会计实务 管理理论 会计理论 经验管理
一、会计法规变革的周期性与业务系统化的时机性
1.会计法规变革的周期性。会计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的颁布和修订通常是陆续的、不集中的,这是处于稳定期的规章制度变革特点。只有经过若干年的相对稳定之后才有一次较大规模的规章制度变革。因为当会计规章制度经过一定时期的相对稳定以后,管理环境、管理对象和管理目标都会发生变化.为了适应发展的形势,就需要进行较大规模的规章制度系统性变革。规章制度的大变革具有周期性特征,这种周期性表现为:从相对稳定状态到系统变革状态,再到新的相对稳定状态,进行会计规章制度变革的周期性发展。
2.会计人员知识系统化的时机性。在会计规章制度相对稳定期陆续颁布和修订的单项会计规章制度.学习和理解中缺乏规章制度体系结构的系统性认识.对于从事会计工作时间短的会计人员来说,难以对会计规章制度体系进行系统性把握.难以收到好的学习、理解和运用效果。在会计规章制度变革周期中,当系统性变革的时机到来之际,就是会计人员进行会计知识系统化的好时机。会计规章制度大变革颁布的新规章制度体系,就是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系统化教材.这一时期是会计专业人员系统学习业务知识的黄金时期。会计教学和会计实务工作者要善于把握业务知识系统化的时机,抓好会计继续教育和业务知识更新.把握了继续教育时机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及时补充与系统更新相结合。对于会计规章制度处于相对稳定期陆续颁布的单项规章制度,学习要把握及时性,做到及时学习、及时补充,以便对业务知识结构起到系统“补丁”的作用。“补丁”式的培训学习,具有简便易行、成本低廉的特点,关键在于把握及时性.如果丧失了及时学习的机会,也就未必还能简便易行、节省成本:对于会计规章制度系统性变革时期集中颁布的会计规章制度体系。学习的关键在于把握系统性.以对会计业务知识结构起到系统“升级”的作用。进行系统“升级”式的培训学习,内容多,难度大,费时费力,需要一定的毅力和较高的培训学习成本,但收效显著.功利长远。
二、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颁布为业务系统化创造了契机
2006年财政部陆续颁布了企业会计规章制度体系。2006年2月财政部颁布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体系包括1项基本准则,38项具体准则:2006年10月颁布了32项与大部分具体会计准则相对应的具体会计准则应用指南和具有指南性质的《会计科目和主要账务处理》规范。这些企业会计规章制度基本上涵盖了各类企业和各类业务.为企业进行会计确认、计量、报告提供了统一规范的法规制度依据。
新的《企业会计准则)45系改革跨度大。普适性和系统性强。1992年颁布(1993年7月1日施行)的企业财务会计“两则两制”,使我国开始了向市场经济的企业财务会计规范体系迈进的步伐。“两则两制”包括《企业财务通则》、《企业会计准则》以及10项分行业的财务制度和13项分行业的会计制度,但仍属准则与制度结合,以制度为主,实行分行业规范。此后十几年时间里陆续出台了16项《企业会计准则》(属具体会计准则层面)和一些完善性制度,开始了向准则规范模式的改革,开始探索不分行业、不分所有制的统一规范模式。但为适应市场经济深入发展、加人世贸组织、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加快的新形势,必须进行系统性变革。2006年集中出台了如此大规模的,覆盖所有行业和不同业务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开创了准则规范的新局面,与国际接轨的程度空前,达到国际公认的基本“趋同”,实现了会计规章制度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历史性跨越,是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史上的一次创举。
目前,我国在实现会计规章制度国际趋同后,正下大力抓新会计规章制度的贯彻落实,确保新会计规章制度的正确实施,促进按我国会计规章制度产生的财务报告文件能够实现国际等效,以降低企业信息成本,促进与国际经济融合和资本市场一体化进程。从这种意义上讲,抓住新的会计准则体系颁布实施的时机.搞好会计继续教育具有特殊意义。
一、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必要性
1.继续教育的法律法规依据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和《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办法》的规定: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是会计管理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会计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其主要任务是为了提高会计人员政治素质、业务能力、职业道德水平,使其知识和技能不断得到更新、补充、拓展和提高。无论是在国家机关、社会团体,或者在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从事会计工作的在职人员都必须按规定接受继续教育。会计人员每年必须参加继续教育的时间累计不应少于24小时。继续教育是针对正在从事会计工作和已经取得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职称)的会计人员进行以提高综合素质, 更好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再培训、再教育。
2.行业法规制度变化对继续教育的要求
为了促进经济的发展,我国进行了一系列的会计政策和会计制度的改革。1985年、1989年实施了“利改税”的会计制度修订,1993年和 1999对《会计法》进行了修订,在规范会计行为、提高会计质量上有了新要求。2000年了《企业会计制度》, 统一企业会计核算标准,与之相配套《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在2001年颁布实施,旨在强化企业内部管理、实施会计控制与监督、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2007年实行新的《企业会计准则》。这一系列会计法规制度的改革,新概念、新知识、新业务、新方法层出不穷,我国会计制度正加快与国际管理接轨,都需要财务人员不断去学习、掌握和实施。
3.知识经济对会计人员素质的要求
知识经济是经济知识化,知识经济化双向转化,是以信息技术为中心的新技术革命,经济的信息化、全球化与创新优先是知识经济的重要特征。在知识经济时代,与财务、会计信息相关的资本、现金及票据、账簿、报表等表现形式,由特定的数据组合形态在信息系统中显示出来,并在管理需求传递中快速流动。深刻影响到会计人员的知识结构与知识面的广度、会计原理的表述、会计方法体系的改变,会计工作的重心逐步转移到会计的监督过程,进而对各种财务控制方法和财务分析方法的运用。ERP系统的应用使会计核算从事后达到实时,财务管理从静态走向动态,延伸了财务管理的质量,丰富了会计信息内容并提高了会计信息的价值。
二、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形式
按照会计人员的学历、职称和专业年限以及培训目的,实行分级、分类培训、一般培训、专题培训和进修等形式。分级培训:按学历或职称分高级班、中级班和初级班。培训对象分别为研究生或高级职称、大专及本科或中级职称、中专学历或初级职称及以下会计人员。分类培训:目标人群明确,及时解决本行业、本系统会计人员具有的共性问题。一般培训:培训各级各类人员共同规范的会计理论或会计实务。专题培训:针对一定时期会计界存在的特定理论和会计实务问题,以提高会计实务能力为重点,采取相对集中的培训形式。进修:以会计理论学习为主,全面提高会计人员专业知识水平的比较系统的中长期培训。各种继续教育形式应结合工作实际,有计划、有组织、有针对性地进行。
三、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内容
知识经济时代,会计人员应向知识化、信息化和创新人才素质看齐。拓展继续教育内容和途径,加强项目财务培训和相关综合知识的学习,提高业务技能和综合素质。
1.更新理念,学习现代财务思想
知识经济环境下的会计职能,改变它的事后反映的被动功能,具备了事前反映的能动作用,成为企业全面管理中的一个重要部分。现代管理会计理论与方法的系统应用,要求会计人员充分认识知识资本、人力资源和知识产权资产等无形资本的地位,具备市场经济意识、发展意识、创新意识和开放意识,增强风险会计管理意识,有效防范、抵御各种风险及危机。
2.强化法制观念和职业道德教育
会计人员应具备税法、审计、经济法等相关经济法律法规知识,牢固树立法制观念,懂法、知法,熟悉涉外合同、涉外法规,强化执法、守法意识,提高法律意识和政策水平。要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正直、客观、独立、保密是会计人员的基本职业道德,强化职业道德规范,增强秉公正义感,会计人员的良好的道德情操, 在会计工作中起到重要作用。
3.完善财务知识体系,加强能力建设
知识经济时代,财会人员不但要有广博的知识面、扎实专业理论知识和娴熟的会计实务技能,还要了解、掌握国际上通行的财务会计、管理会计、财务管理、审计会计,懂得会计理论研究方法。其次要熟练掌握计算机操作,增强信息处理能力和分析能力,除解决本单位编制程序、存储信息,进行财务分析和编制报表等实际问题,还要尽量熟悉所属行业的特点,相关企业的经营及相关市场的情况,会计人员要自觉提高专业知识和技术水平,为会计信息质量提供专业保障。随着对外交流的增加,良好的沟通技巧和公关能力有助于获得更好的诚信和工作成果。而会计的国际化趋势加强,财会人员还应熟练地掌握和运用一门外语。
因此在知识经济时代,会计人员应强化终身学习的理念,通过继续教育更新知识,拓展技能,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学习获得能够终身受益的工作能力和学习方法。
参考文献:
[1]付晓燕:谈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中医药管理,2008,16(7):530
Abstract: Accounting is an applied discipline with very strong practice, but there is a more serious phenomenon of disconnection between theory and practice in accounting teaching, and accounting teaching is relatively lagging behind. This paper from the practice of enterprise accounting, takes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reason, points out the specific path to improve accounting teaching, so as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accounting teaching, deepen the teaching reform of accounting major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P键词:会计实务;会计教学;课岗融通;一体化综合课程
Key words: accounting practice;accounting teaching;curriculum and post integration;integrated curriculum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17-0251-02
0 引言
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能够适应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但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及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逐渐趋同,会计教育面临着与以往发生重大改革的会计环境。同时,从教学内容与会计实务的对比来看,二者在内容与形式上都无法实现全面完整的对接。在这种背景下,完善会计教学的方法和内容,以满足核算环境与会计实务不断发展变化的需求显得尤为迫切和必要。
1 会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 分科教学导致会计实务与会计教学脱节
现有的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是按照不同学科、不同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会计核算课程讲授如何对企业发生的经济事项进行核算和监督;财务管理课程介绍如何进行筹资、投资等资金运作规划;税法课程介绍现行税法的内容和使用方法。各门学科之间缺乏融通性,这种课程间的断裂忽略了一个现实的问题:企业的会计实务是多学科并存的,会计人员不仅要掌握如何正确核算,还要熟悉与税务有关的处理过程。学生即使分别把会计、税务等课程学习得再精通,在面对企业的一个实际业务时也会无从下手,束手无措。虽然很多学校也在实施会计模拟实训、税务仿真等教学方法,但这些方法无一例外是在会计、税法本学科领域分别进行,与“一项业务同时涉及会计、税务”的企业实务尚有差距。同时,大多数学生在校期间没有参加综合实践的机会,自身也不具备对知识进行综合整理的能力。学生刚开始参加工作时,难免会无法找到所学知识与实务之间的共同点,这些都是由于分科教学所导致的。
1.2 教材与实务相脱节
近年来伴随着我国财税制度不断改革,高职教育理念也在发生转变,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和与之相适应的教材体系改革显得尤为重要。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明确提出要加强教材建设,与行业企业共同开发紧密结合生产实际的实训教材,并确保优质教材进课堂[1]。反观现在的会计实训教材,很大一部分是根据会计理论教材编写,案例中企业发生的会计业务都是虚拟的,与实践活动相距较远。同时,教材中所附的原始凭证真实性不够,缺乏生动性,业务的具体发生和完成过程需要学生通过书面表述来揣摩体会;实训教材缺乏岗位性,教材内容一般是按照经济业务编写,或者是选取企业中一定会计期间的业务,岗位分工不明确,这些都是学生无法从实训教材中真正扎实掌握会计实训技能的原因。
1.3 学生技能单一
会计人员应具备的技能包括技术技能、智慧才能和人际关系技能三个方面[2]。其中,技术技能是会计人员必须具备的最基础的职业技能,包括熟练进行会计核算、履行不同的岗位职责、对会计工作结果进行分析、对财务工作进行审计以及运用计算机进行电算化下的软件操作。智慧才能是一种发展技能,指在不熟悉的新环境中找出、取得和组织信息,并对复杂信息进行抽象化和概念化的才能。人际关系技能是指会计人员能积极妥善处理工作中的各种人际交往问题,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维护财经纪律。主要包括正确接收和表达信息、协调岗位之间的信息传递和沟通、有效进行冲突化解。
目前的教学方式和教学重点,无一不是放在如何培养学生的业务素质,加强学生的技术技能,对于智慧才能和人际关系技能的培养相对欠缺。课堂的教学内容侧重于具体知识的讲解与习题的演练,这会误导学生认为会计工作只是与数字打交道,而不涉及与人相处。而现实的会计工作实务中,会计工作不仅仅是处理加工会计数字,更关键的是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会计工作需要其他部门的支持与协作才能顺畅进行,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工作效果和效率。同时,会计问题本身及其解决方法,由于环境与背景不同,存在着很多的不确定因素[3]。因此,会计教学的重点应该是在培养学生基本职业技能的基础上,重视培养学生处理非确定因素时,如何利用已有的知识储备梳理出清晰的思路并找到解决办法的能力,重视培养学生建立亲近和谐的人际关系的能力。
1.4 专业教师理论过硬,实践能力欠缺
专业教师的素质是决定会计实务教学效果的核心要素。目前我国会计教师队伍中,有些教师主要从事会计理论教学工作,对实践操作和经验得不到及时的更新;还有一些教师从高校毕业后直接任教,虽然具有比较扎实的理论知识,但是缺乏实践工作的经验,使得教师在实训环节上很难做到举一反三和灵活应用。再加上教材资料有限,实践机会少,也使教师很难从中获取有价值的实践信息。同时,教师队伍中 “偏科”众多,会计教师不懂税务知识,税务教师不懂会计核算,取得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
2 改进会计教学的具体路径
2.1 探索课岗融通的教学理念
“课岗融合”的教学理念就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基于岗位任务和工作过程的分析,在理论教学中融入相应的工作岗位实践,通过真实工作任务的具体实施来实现专业课程和工作岗位的深度融合[4]。这种教学模式的改革,可以让学生在会计工作岗位的设置中学习相应的知识,熟悉岗位的工作内容和流程,主要包括:
①会计岗位与学习情境相融合,通过分设不同的会计岗位,将岗位与学习情境对应起来,比如:“存货对应存货核算岗”、“应收及预付款项对应往来核算岗”、“固定资产对应固定资产核算岗”、“流动负债对应职工薪酬核算岗”、“收入、费用、利润对应成本核算及财务成果核算岗”、“会计报告对应总账报表核算岗”,以此实现教学内容与会计岗位的融通。
②岗位职业技能与理论教学相融合,在总课时中加大实践教学的课时,增加学生对岗位认知、工作过程、岗位技能的实际演练,提高学生的岗位处理能力。
采用分层次模拟实训构建实践教学机制,在分岗位模拟实训阶段,要求学生掌握每个具体的会计岗位应具备的基本技能,如存货核算岗位,学生应掌握填制与审核原始凭证,并据此填制记账凭证,能够进行实际成本法与计划成本法下成本的结转,掌握存货收发的计量和核算方法。在综合岗位模拟实训阶段,要求学生能够独立处理一套模拟实训资料,熟悉会计岗位之间的业务关系。在社会顶岗阶段,以在校期间所学知识为基础,加深对理论与实务理解,提高分析与处理问题的能力。
③会计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相融合。以往的会计实务考核往往是以考核知识点为主,考核内容重理论轻实践。为此,应采取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理论考核沿用试卷测验,实践考核通过岗位技能测试、实践操作来实现,并加大实践考核在最终考核结果中的比重,引起学生对于实践能力的重视。
2.2 建设面向实践的一体化综合课程
整合课程资源,以实践为依托,打破传统的分科课程的知识领域,组合与会计实务相关的会计、税务等课程,建设面向实践的一体化综合课程。根据会计与税务在实践活动中的内在联系,将财税知识及其处理办法有机结合起来,依据企业从创立到终止的过程开展教学活动,还原企业经营业务中财务、税务处理的真实场景,对于实践中的同一具体业务,在讲解会计处理的同时,也系统讲解税务处理,有效解决知识的断裂和学以致用的问题,提高教学效果。
2.3 提高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
教师是教学的主导方面,会计教学质量的高低,教学效果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素质和实践水平。专业教师不仅应具备扎实丰富的专业知识,还应有过硬的专业实践能力。学校层面应制定激励机制,鼓励专业教师深入企业进行调研,并有组织、有计划的构建教师后续教育培训和相应的激励制度[5]。同时,以多种方式鼓励教师拓宽知识体系,丰富知识层次的深度和广度。政府层面应发挥主导作用,搭建校企合作的平台,积极寻求高职院校和企业间的合作契机。教师层面应树立双师型的职业发展目标,主动参与实践锻炼提高实践能力和教学水平。
2.4 完善会计教材改革
应按企业会计业务及交易事项之间的联系来构架会计实务课程教材体系,打破原课程教材体系将会计业务归于不同会计要素的做法,还原企业交易事项的前后联系。比如,大多数教材将企业“购货”行为归于企业“存货”的会计核算,将企业“付款”行为归于“负债”的会计核算,而在现实的业务中,购货与采购是贯穿于同一笔业务。完善会计教材改革,应将企业购货环节及与之密切联系的付款业务组合,构成业务循环式课程体系中的“购货与付款”学习单元。以此明确会计业务处理与经营交易事项之间的联系,将企业经营业务流程的全貌置于学习情境中,使学生在掌握会计帐务处理方法的同时,加深对实践的理解和认识。
3 结语
会计教学与实务的对接是会计教学的核心问题,在重视会计理论教学的同时,积极探索出一条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教学模式,实现会计教学中教育与实务的完整对接,对推踊峒平萄У姆⒄梗进一步深化高职会计专业的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陈世文.会计实训教材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价值工程,2014(26).
[2]乐,杨贞斌、刘苏雨.会计实训教学的内容和方法[J].会计之友,2010(11).
[3]李永清,杨鹏霄、刘强.如何创新高校会计教学与实务的对接[J].会计之友,2008(4).
以提高学生就业能力为导向的会计电算化教学模式改革应明确中职会计教学目标,合理设置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加强师资培训,提高专业教师综合实践能力;以案例为主体,模拟企业经营,
加大实践性教学;加强政府引导,校企合作,解决中职学生就业困难。
【关键词】就业能力;会计电算化;教学模式;改革探索
“普通教育有高考 职业教育有大赛”,一年一度的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技能大赛落下了帷幕,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思考。如何落实以人才培养对接用人需求、专业对接产业、课程对接岗位、教材对接技能是当前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
会计电算化专业是中职学校开办最为悠久的专业之一,各校均已形成了较完整的实训课程体系,为培养适应当地经济发展所需的初级财务会计人员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对照《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08) 8号)“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提高质量为重点,面向市场、面向社会办学”和“突出职业技能培养,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提高其就业创业能力。”的精神要求,中职学校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学模式仍需改进。会计电算化课程应用性强,不断加强该课程的综合性、实践性教学,合理设置课程和内容是重点;加强师资培训,提高专业教师实践能力是基础;模拟、虚拟企业经营,重视案例教学,增强教学的实践性、针对性和实效性,整个教学过程才能适应职业岗位的需求。
一、明确中职会计教学目标,合理设置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中职教育就是就业教育。这些年,国家虽从政策、资金、人员培训等方面给中职教育大开绿灯,但中职学生特别是财经类中职学生就业仍很困难,其中学历低是一方面因素,但教学目标定位不准,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与岗位脱离导致学生能力不足是无法胜任工作的根本因素。课程是教学体系的核心要素,现阶段教学体系的核心问题是课程问题。由于中等职业学校课程设置不合理,使得就业导向教学模式推行非常困难。而课程改革也是师资队伍建设和实训基地建设的前提,如果课程不改革,后者其实也是空谈;只有建立了就业导向的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建设和实训基地建设才能获得动力和方向。因此依据就业导向的指导思想重组课程体系是有力地推进就业导向教学模式的关键环节。从刚刚结束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会计实务赛项反馈信息和走访用人单位的反馈信息来看,中职学生普遍缺乏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常见的系统维护能力、解决会计软件运行中出现异常操作问题的能力和对不同会计软件的适应能力。因此,会计电算化教学目标应定位为:以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操作能力为基础,以系统管理能力和日常维护能力为主导,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核心的会计电算化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在课程体系设置上,注重学生的特点,导向就业、强化技能、仿真模拟,将知识的连续性与变革性有机结合。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具体安排如下:
1、计算机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应加强会计电算化运用计算机方面知识的系统性、专业性学习。计算机课程开设包括硬件的连接,软件的安装及软件故障的排除,电子商务、网络财务、会计与网络安全等基础知识;作为会计信息系统开发的工具,学生还应掌握一、两种计算机编程语言,如Visual Basic语言或C语言和Access、Foxpro、SQL Server数据库基本常识。
2、点钞、翻打传票、数码字书写、假币识别等技术
熟练掌握这些技术是一名合格会计人员的基本功,也是训练有素会计人员必备的技能。这些内容可以整合成一、两门课程,重点是有针对性的训练,训练应贯穿在学生每日教学活动中。
3、介绍并比较市场上常用的会计软件
这是会计电算化的启蒙课程,其目的使学生在学习会计信息系统软件操作的同时对会计电算化有所了解,主要内容是以一种软件为蓝本,介绍财务软件涉及的模块、各模块内外的数据传递关系、软件的数据处理流程及通用财务软件简单的二次开发的方法。这对学生理解和操作市场上不同名称的软件有非常大的帮助。
4、会计类课程设置
会计电算化是一门综合性、边缘性学科,不仅要熟练掌握计算机知识及应用技术,还需要扎实全面的会计基础知识和财务会计实务处理能力,全国职业院校会计实务大赛是很好的引导。课程设计应大胆尝试打破原有课程分层分项设置,将会计技能训练融进会计账务处理中,将会计理论教学融合到ERP沙盘上模拟企业经营活动。让学生直接使用仿真原始单据和账簿,将发生的经济业务和账务手工处理和电算化处理结合进行。这种课程的整合可由多门课老师共同参与,可选部分学生小范围实验,对原来课程的名称、课时的分配、学期的安排、教材的内容都要做相应调整,实验结果的整理将是一部很好的会计教学改革教材。
5、开展多种实训方式,提高学生岗位适应能力
现在各校普遍采取校内模拟实训与校外(顶岗实习)相结合,手工会计实训与电算化会计实训相结合的方式,但因多方面原因,大多数会计模拟实训都采用制造型工业企业为模板局限在会计核算上,而其他行业会计核算以及财务管理、审计、税务等项目的实践目前开展很少,对应的岗位能力训练不足,核心能力不突出,难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会计工作本身的严肃性以及会计人员持证上岗等要求使学生很难到单位实地实习,导致较少有正式规模性的校外顶岗实习,实习单位分散,实习指导不力,实习方式和效果不好。因此应在各年级有针对性的开展实训磨练,让学生进一步强化了基本账务处理的能力,并且通过拓展,具有了初步的成本计算、财产清查和较综合报表的编制能力的全盘账务处理和初步财务分析和经济活动分析的能力。
二、加强师资培训,提高专业教师综合实践能力
全国中职会计实务大赛既是在赛学生的操作能力,也是在比辅导老师会计综合能力,必将成为展示会计课程教学改革成果的窗口。课程的整合有利于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和良好的思维方式,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会计综合能力,也对教师知识技能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课程的整合有利于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和良好的思维方式,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会计综合能力,也对教师知识技能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各校课程开设主要是分层分项,即课程分开在不同学期,由不同老师只完成某一门课程的教学内容,这种传统课程设置方式虽然考虑了不同课程的独立性,但割裂了课程之间的联系,深层次的原因还在于教师“术业有专攻”的结果,不同教师只在计算机应用、会计各项技能、会计实务、会计电算化软件操作等不同方面的内容熟悉,将这些内容综合掌握和熟练运用的教师非常紧缺。所以教师知识的综合学习和实践能力的培训是更好地培养和指导学生的前提。
1、充分利用教育部全国骨干教师培训机会和资源,提高现有教师会计综合知识和操作技能
总结培训经验并结合中职会计大赛的要求和学生就业的要求,把骨干教师培训内容更具体和实用化,尝试着培训后的教师是企业受欢迎的财务人员,让骨干教师的培训成为中职会计教学改革的发酵池和实验室。
2、教师要善于学习,注重理论积累
由于会计电算化学科综合性特点和学科的快速发展,教师要善于学习,注重理论积累,打破原有课程条块分割,综合学习和广泛涉猎与会计课相关的知识和技能;要熟悉手工账务处理和会计账务电算化处理,认真备好实训课,针对实训内容上机反复实践,对相关问题随时记录,合理安排上机内容、流程、目标等项目,避免因自己对软件操作不够熟练而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能给予很好的答复,使得实验、实训课程效率不高。通过自我完善成为集会计理论和实务、计算机技术在会计中应用、财务软件操作和维护、各种财务软件比较、以及熟练地会计技能等方面为一体的“全才”。回归到“要给学生一瓢水,教师得有一桶水”的“原始”教学之路上。
3、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培养“双师型”教师,提高会计专业教师的实践水平
“磨刀不误砍柴功”,学校应充分考虑并解决好教师课时、岗位和待遇问题,鼓励教师脱产深入企业学习或代职,考察了解企业会计电算化软件实际应用情况以及在实际应用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大胆尝试教师利用教学之余去企业兼职的工学一体模式,搜集一手资料,加工整理形成仿真案例。把相关教师送到财务软件公司学习或聘请财务软件公司的技术经理经常来校给会计学教师举办技术讲座;也可以参照软件公司对技术人员的技术资格认证办法对相关教师进行定期培训和认证工作,从而使教师把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很好地结合起来。请企业财务人员进课堂讲案例或现场指导学生操作,解决实训中的问题。
三、以案例为主体,模拟企业经营,加大实践性教学
会计电算化是一门实用性、针对性很强的应用学科,必须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中心来设计其课程内容。中职学生的理解能力相对较差但动手能力较强。在无法实现到企业顶岗实习的情况下,全国中职会计大赛给中职学校会计教学一个良好的示范――模拟企业经营案例,在企业营运过程中学习会计,强化技能。
1、老师选择并介绍一种通用财务软件的功能模块和操作流程,如用友或金蝶财务软件
由教师根据会计电算化的教学内容、重点、难点、目的编制部分案例;学生对案例进行讨论,写出对案例的认识和所学到的知识,模仿编写企业会计业务,以此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和积极的学习态度,扩大和提高学生沟通交流、知识运用、动手操作等综合技能,实现“学中做”。
2、学生分组模拟建立“企业”,并在“企业”中承担相应角色,根据所学知识和编写的案例模仿完成角色任务
学生有了企业人概念并经营自己的“企业”,两种企业之间建立客户关系和业务联系,借助ERP沙盘仿真实训室和ERP软件,立体直观的展示并参与企业的财务核算、财务管理、供应链管理、生产制造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及客户关系管理等日常运转流程,全方位地模拟企业的工作流程,工作环境,职能岗位,从单纯的财务会计教学拓展到多层次的ERP应用人才的培养,有效地解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问题,真正提高会计专业学生的专业水平和综合职业能力,实现“做中学”。
3、充实实践性教学资料
实践性教学资料可以通过以下几点取得。一是教师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深入企业,收集实际工作中的案例。也可动员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例如,在企业实行会计电算化初期帮助企业进行软件的初始设置;深入企业学习或代职等获取一手资料。二是请企业人员或财务软件开发人员提供案例资料,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整理、设计教学案例。三是建立校际之间的合作,相互交流教学案例。
四、政府引导,校企合作,解决中职学生就业困难
近年来职业学校一直都在探索寻求校企合作的最佳途径和办法,很多工科类学校已经建立了很好的合作模式,形成“学校是企业航母的基地,企业是学生翱翔的天空”的良性循环。但文科类如会计、金融等专业,由于行业的特殊性,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和顶岗实习都有困难。因此校内实习实训环境、设备、场地的建设和完善十分必要。这些年国家给中职学校经费的支持力度较大,中职学校的实训设备也在逐渐的配套和完善,但中职文科类专业的就业仍不容乐观。究其原因是学历低,而学历低往往和素质差相关联。这样一个“多米诺组合”让中职学生就业雪上加霜。
【关键词】高职 会计教师 职业素质 提升途径
一、调查背景与概况
(一)调查背景
高职教育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技能型人才为主要任务,目前职业学校十分重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然而学生职业能力的提高与教师职业素质密切相关,教师职业素质日益成为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对于会计专业而言,高职会计专业教师职业素质已成为影响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和制约会计专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会计教师的职业素质涉及师德、教育能力、会计专业能力、社会服务能力、科研能力和再学习的能力等多个方面。为了了解会计教师职业素质现状和问题,并在此基础上结合专业特点探索教师职业素质提升途径,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课题《高职会计专业教师职业素质提升的实践研究》的课题组进行了有针对性的问卷调查。
(二)调查对象和方式
本次问卷调查的发放对象为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所属职业院校在职财会类专业教师和学校行政领导。被调查者以事先设计好的问卷调查为主,辅之以非正式的访谈进行。
(三)调查内容
经过多次讨论,最终形成的调查问卷共16个问题,内容包括教师基本情况、职业能力情况、职业素质提升途径现状等。希望能够通过此次调查,探索高职会计教师职业素质提升途径,为提升会计专业教师职业素质,打造高水平的会计专业师资队伍,进而提高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升高职会计专业发展核心竞争力提供参考意见和建议。调查过程中得到了各有关单位和专业教师的积极支持和大力配合,调查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二、调查情况整理与分析
本次共发出调查问卷92份,回收有效调查问卷84份。问卷回收有效率91%。本次调查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被调查者的基本情况,第二部分为被调查者的职业素质情况,第三部分是对于职业素质提升途径等问题。
(一)教师基本情况分析
在本次所进行的问卷调查中,在教师基本情况方面,主要有这样几项调查内容:
1.教师年龄和教龄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年龄在30岁以下、31-40岁、41-50岁、50岁以上的教师分别占调研人数的28.57%、44.05%、26.19%和1.19%。教龄在3年以下、4-10年、11-20年、20年以上的教师分别占调研人数的27.38%、29.76%、30.95%和11.9%。其中,中青年教师所占的比例较大,说明近年来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各校会计专业中青年教师比重较大。
2.学历及职称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学历方面,没有专科和博士学历,本科学历占77.38%,研究生占22.62%,本科学历占大多数,研究生学历也超过了五分之一,说明本专业教师队伍整体学历水平较高。职称方面,助教占15.48%、讲师占45.24%、副教授占17.86%,其他中学职称教师占21.43%,说明被调查的大部分会计教师都拥有中级以上职称。
(二)教师职业素质现状分析
1.在教育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的调查结果显示:“缺乏专家引领”居第一位占61.9%,“知识结构狭窄”居第二位占39.29%,“教学方法单一”位居第三占34.52%,教学观念陈旧及有的教师提到职校学生的特点,求知欲不强,所学知识不实用等问题,也是目前教育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
2.在制约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原因上,调查结果显示:“缺乏专业指导”居第一位占61.3%,“没有充足的时间”居第二位占55.95%,“缺乏良好的环境”位居第三占46.43%。
3.在教师认为目前较欠缺的方面,调查显示:“与企业的合作能力”居第一位占63.1%,“实践教学能力”占41.67%,“教育科研能力”占36.9%,此外还有多媒体、信息网络应用能力,创新教育能力,教学模式、实施教学方案的能力等均有欠缺。
4.在专业教师应具备的职业能力及重要程度的调查结果显示,重要性从高到低依次为:教学能力、专业实践能力、终身学习能力、信息收集能力、科研能力和管理能力。
5.在专业教师应具备的专业技能及重要程度的调查结果显示,重要性从高到低依次为:电算化软件操作技能、仿真学习平台操作技能、手工记账技能、会计文书书写技能、点钞技能、传票翻打技能和珠算技能。
(三)教师职业素质提升途径分析
1.在“自己目前亟需提高的职业能力”方面,调查结果显示:实践技能居第一位占78.57%,专业理论占50%,教学方法占39.29%,课程开发占32.14%。
2.在“您希望通过哪些途径来提高自己的职业能力”,调查结果显示:财会专业教师想要提高的职业能力从高到地依次为:会计实务前沿理论的学习、参与会计记账工作室、会计实务教学的专题讲座、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案的创新、开发会计实务及技能资源库、参加或指导学生参加技能比赛等。
3.在“您认为教师培训中最适合的形式是”的调查结果显示:实践操作位居第一占82.14%,观摩教学(听课、观课、议课)居第二占64.29%,名师引领居第三占46.43%,此外依次还有研讨互动、网络培训、专题讲座、案例分析等。
三、调查结果的启示与对策
通过本次问卷调查,课题组成员深受启发。从会计专业教师和学校行政领导的反馈来看,问题主要集中在教师普遍专业实践经验不足,与行业企业交流欠深入,缺乏专家引领和专业指导三个方面。在调研过程中,许多老师反映平时工作压力较大,没有充足的时间进行自身能力的提升,教师除了能够自学会计师、经济师、注册税务师、注册会计师等以外,缺乏与行业企业的交流,仅仅具备理论知识,缺乏专业实践,这大大影响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
根据目前中高职校会计教师职业素质现状,本文对中高职会计专业教师职业能力发展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职业能力教育制度化
职业教育越来越受到政府及社会各方面的高度关注和支持,政府应制定相应的制度规范,把扶持地方职业院校的发展作为企业的一项社会职能,并在某些方面给予履行该职能的企业一定的政策优惠,为会计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便利。职业院校也应制定教师参加相关职业技术考试、学历学位深造、下企业锻炼、骨干教师选拔培养等一系列发展教师职业素质的相应政策、管理制度,规范专业教师能力的培养,采取相应的激励措施,引导会计教师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素质提升途径。
2.搭建内外合作平台,开展职业素质提升活动
(1)会计教师职业素质校本培训。聘请会计师事务所专家为会计教师进行会计实务知识培训,使会计教师能了解职业教育发展和会计的前沿信息,熟悉会计实务操作,掌握教育教学规律,使会计教师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得到拓展和提升,教学设计、教学组织和实施能力得到增强,进一步增强参培教师教学实践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并运用到如何培养和建立学生的职业技能上,以满足现代职教要求的高素质“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需要。
(2)校企合作,携手共建会计记账工作室。为了大力推进校企合作,实现学校与企业对接,增强教师的实务操作能力,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缩短理论教学与职业岗位的差距,培养和提升师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会计师事务所携手共建财会系会计记账工作室。
(3)会计技能教学能力提升与教学资源库建设。以委托企业进行技术服务的形式,为会计教师进行会计教学方面的专题讲座,提升会计教师的教学能力,合作开发会计实务及技能资源库。
(4)教师参加或指导学生参加校内外技能比赛。“强技能”是会计专业培养目标之一,是评价教师专业水平的指标,是学生上岗就业的本领。一个优秀的会计教师不仅要会讲业务,更要会做账;不仅要会进课堂,更要会进赛场。我们江苏省的财会技能比赛项目是手工实务(电算化实务)、点钞、小键盘录入。每位参赛选手都要同时完成三个项目的比赛,以综合成绩定名次。这种项目组合对会计教师的技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3.针对不同年龄结构,打造专业化教学团队
高职院校的工作重点在专业建设上,而专业建设的核心是专业教师,除了教师自身能力提升以外,也应全面提升专业教师团队整体素质,有计划、有组织的根据教师的自身特点,让团队内的专业教师各有所长,完善老中青结合的青年教师培养机制,建设一支适应高职教育教学、数量充足、梯队合理、双师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专业教学团队。
4.坚持“规划―学习―实践―再学习”的路径,持之以恒
不仅外部环境对教师职业素质提升有重要影响,教师本身的态度也起了一定作用。在与老师们的交流中,部分老师觉得缺乏动力与激情,要想办法克服这种职业倦怠,就要做好时间和精力管理,要充分认识、了解自己,知道自己的职业需求,才能更好的发挥自己的职业能力。教师应根据自身特点制定个人职业发展规划,主动获取有关的新知识信息,掌握新的教学动态,提高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除了参加学校、系部、教研室相关的培训外,个人也要多利用网络和远程教育手段,自我提高。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
[2]杨涉.高职院校教师职业能力持续提升的途径[J].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2.
[3]朱冰.“双师型”教师培养:问题与路径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2011年(12).
关键词:谨慎性原则;应用;问题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10月13日
谨慎性原则,作为会计准则中的基本准则之一,在会计实务中的应用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和广泛影响。本文将对谨慎性原则在会计实务中的应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做初步的研究和探讨,从而进一步充分了解谨慎性原则应用的根本目的、优点和缺点的基础上,更好地在会计实务中应用谨慎性这个原则。尤其要注意谨慎性原则应用的适度性,以扬长避短,发挥其最大作用。
一、谨慎性原则在我国会计实务中的主要应用
谨慎性,又称稳健性,是指在处理不确定性经济业务时,应持谨慎态度,如果一项经济业务有多种处理方法可供选择时,应选择不导致夸大资产、虚增利润的方法。在进行会计核算时,应当合理预计可能发生的损失和费用,不应高估资产或收益、低估负债或费用,简而言之即是“宁可预计可能的损失,不可预计可能的收益。”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市场经济呈现多元化发展模式的同时,企业面临的客观环境和风险的不确定性也越来越多,这也就要求会计人员不得不采用会计估计方法来预计收益或损失。因此,谨慎性原则的运用成为必然,在具体会计实务操作中随处可见。
(一)从资产方面来看。谨慎性原则要求会计从业人员充分预计可能的损失和费用,避免虚计资产价值。对固定资产采用加速折旧法,也就是在固定资产有效的使用年限内,前期要求多计提折旧,后期则少计提折旧。这样做很符合谨慎性原则,一方面是因为固定资产在初期较易得到理想的收入,因此前期多计提折旧符合配比原则;另一方面如果该固定资产趋于报废或老化时,该资产的折旧损耗早已全部收回。尤其对于科技高速发展的当今时代而言,一些高新科技企业更需要选用加速折旧的方法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
另外,就是对资产做计提减值准备。资产计提减值准备是因为资产未来期间不能给企业带来原账面价值的经济利益流入。如果资产不能够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则不能确认为资产,所以企业应以能给企业带来多少经济利益流入,就确认为多少资产。因此,企业资产一旦发生减值则应计提资产准备,确认资产减值损失,将资产的账面价值减记至可回收金额。
(二)从收入方面来看。企业会计准则中收入的定义是:“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因此,收入具有以下特征:第一,收入是从企业的日常活动中产生的;第二,收入的取得可能表现为企业资产的增加或负债的减少,或者资产增加和负债减少二者兼有,最终将导致企业所有者权益增加;第三,因所有者投入资本产生的经济利益流入不属于收入。就负债而言,谨慎性原则要求企业在确认与计量负债时,应避免延缓确认负债和少计负债。一般而言,在大多数情况下,债务的量度是肯定的,通常情况下,债务的确认时点是在经济业务发生之时,但在诸如负债量度的确定需要依据未来经营情况而定以及存在或有负债的情况下,由于负债确已存在或基于稳健的需要,可根据估计数来确认负债。
(三)从财务分析方面来看。谨慎性原则在财务分析中的应用主要是就短期偿债能力、企业资产运营效率等进行初步分析,旨在分析谨慎性原则在中国目前财务会计中的运用情况。
在正常的企业运作过程中,为了保证资产的完整性与安全性,如实反映资产的实际情况,企业会定期或不定期地对资产进行清查。在清查过程中,如果出现资产的盘盈、盘亏和毁损情况,要先报经企业股东大会或董事会、经理(厂长)会议或类似机构审批,并在期末前查明原因。若属于定额损耗的,要从管理费用中核销;若是因过失造成的损失,应通过过失人获得赔偿;如果是非常损失的,计入营业外支出等。经批准后,应在期末结账前处理完毕,如果期末结账前仍未得到批准,要先在对外提供的会计报表中记入待处理财产的损溢,并且还要在会计报表附注中做出相应的披露。如果结账后批准的金额与已处理的金额出现了不一致,就要调整当期会计报表中相关项目的年初数,这种处理体现了谨慎性原则。
二、谨慎性原则在会计实务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毋庸置疑,在当今的会计实务应用中,谨慎性原则逐渐占据重要地位,并被广泛应用。不过,我们也应当看到谨慎性原则本身的局限性,在现实应用中也存在一些问题。笔者拟从以下几方面讨论谨慎性原则在会计实务应用中的弊端:
(一)谨慎性原则缺乏明确的理论依据。所谓理论依据,即标准,是指谨慎性原则应该具有明确的范围,让会计从业人员进行实务操作。但从我国现有的会计规范体系来看,标准并未明确地指出,这给会计核算工作带来一些困难,也为企业利用谨慎性原则操纵利润留下了一定的空间。
比如说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当前世界各国有关资产减值的会计准则中,对于资产减值损失的确认,主要有三种标准:永久性标准、可能性标准和经济标准。从我国对资产损失确认与计量应用来看,比较认同经济标准,但是“……进行不间断评估,只要资产的可回收金额低于账面金额……”这一标准却没给减值做出明确的交代,会使会计人员根据管理当局的意图或自己的想法确认全额计提减值或部分计提减值,给会计工作人员操纵会计利润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这样就会人为地增加资产、夸大利润,不利于谨慎性原则的运用。
(二)谨慎性原则与其他会计原则冲突。在会计核算过程中,应用谨慎性原则有时候会与其他原则发生矛盾,最终有可能造成信息失真。
首先,谨慎性原则与客观性原则的冲突。客观性原则要求会计核算应当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为依据,如实地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而谨慎性原则要求在会计实务应用中应确认可能发生但尚未发生的损失与费用,这明显与客观性原则相矛盾。
其次,谨慎性原则与可比性、一致性原则的冲突。可比性原则要求会计核算应按照规定的会计处理方法进行,会计指标应当口径一致、相互可比;一致性原则是指会计处理方法前后各期应当一致,不得随意变更。一致性和可比性实际上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一致性原则解决的是同一企业纵向可比的问题,而可比性原则解决的是企业之间横向可比的问题。但谨慎性原则允许企业根据自身具体情况的变化改变会计核算的口径和方法,因而会与可比性原则和一致性原则发生冲突。如采用成本与市价孰低法对存货进行计价,有时按市价计价,有时按成本计价,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会计信息的可比性。
(三)会计实务中的主观臆断性强。作为会计从业人员,在会计实务应用中有许多事情要处理,需要完成的工作也很多,这些工作大多需要会计人员根据自己的业务水平和判断能力进行确认和计量。然而,由于会计政策的可选择性较强,在实务操作中对谨慎性的应用带有极大的主观臆断性,会受到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职业判断能力等因素影响,从而导致会计信息的不可验证性。例如,会计准则规定的固定资产折旧方法有直线法、加速折旧法,但具体怎样选择,会计人员可以根据管理当局意图或自己的主观意愿自由选择。所以,这种核算方法未必能客观地反映企业实际的财务状况,反而为上市公司操纵利润、提供虚假信息创造了合理的空间。由于谨慎性原则具有主观臆断和不可验证性,会使会计信息失去可靠性,为不同企业、不同经营者用于不同的目的,为企业经营者调节年度损益,均衡股利分配甚至逃避税款大开方便之门。
三、谨慎性原则在会计实务中应用的建议
现如今,谨慎性原则在企业会计实务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但本身却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快速发展,市场中不稳定因素的不断增加,我们需要采取适当的措施,扬长避短,使谨慎性原则发挥应有的作用。
(一)不断完善会计准则。目前,我国2006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在很多方面体现了谨慎性原则对会计实务的规范,但是随着各个企业尤其是上市公司谨慎性原则应用倾向明显增强,某些条款缺乏可操作性的弊端也从中显现出来。在适度谨慎性的会计实务中,可以对谨慎性原则的应用前提和应用条件进行必要的约束,这样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会计人员的主观性和随意性。
首先,谨慎性原则在应用过程中如何把握“度”是关键。这个“度”就是要在照顾各方面利益的基础上建立一个能被广泛接受的有一定灵活性的标准。因而,建立完善相应的会计准则,使其条款尽量有可操作性,如对不同方法下的计量比例设置一个上下限,应收账款的收回应用后进先出法,既可指导企业的会计实践,又可避免企业应用不正当手段粉饰报表,这样各公司提供的信息才具有可比性。
其次,为了解决企业实施谨慎性原则的后顾之忧,在国家财政承受能力范围内,适当缩小税收政策和会计政策的差异。如各企业在会计政策范围内自行选定准备的计提方法及比例,报税务部门备案,经注册会计师审计后应允许在税前列支。
再次,逐步扩大谨慎性的运用范围。谨慎性原则在上市公司实施试点以后,应将其运用范围扩展到非上市公司,促使不同类型的企业在同一市场中进行公平竞争,使投资者及债权人对企业的分析有较强的可比性,从而使会计信息成为真正决策的有效信息。最后,应在会计报表附注中更详细地披露谨慎性原则的运用情况,规范财务数据和非财务数据的披露范围,增加公司运用谨慎性的透明度。
谨慎性原则在维护出资者和企业利益方面的倾向性十分明显,它以种种形式促使企业采取“谨慎”的行为来达到既定目的。而会计准则中把客观性原则作为首要原则,是因为如果企业的会计核算不是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为依据,没有如实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会计工作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二)合理安排会计原则使用顺序。由于谨慎性原则贯穿于会计工作各个方面,考虑各个方面的利益关系,运用不当谨慎性原则会减少企业利润,在一定程度上会减少国家财政收入。因此,有关部门应加强对谨慎性原则运用的监管,在非上市公司执行谨慎性原则时,应指定若干事实细则和操作指南,推行时必须循序渐进,进行逐步有计划的应用。
在维护出资者和企业利益方面谨慎性原则的倾向性十分明显,它以种种形式促使企业采取“谨慎”的行为来达到既定目的。然而,在会计准则中,把客观性原则作为首要原则,是因为如果企业的会计核算不以客观事实为主,不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为依据,不如实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那会计工作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所以,我们在应用谨慎性原则时,必须保证在维护客观性原则的基础上加以贯彻和运用。
此外,当谨慎性原则与配比原则,权责发生制原则相矛盾时,应根据经济活动的不确定性而定:如果不确定性程度较高,则优先考虑谨慎性原则,以规避风险,确保资本安全;不确定性程度较低,优先考虑配比原则、权责发生制原则,来合理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三)对谨慎性原则的应用进行必要的约束。在适度谨慎性的会计实务中,可以对谨慎性原则的应用前提和应用条件进行必要的约束,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会计人员的主观性和随意性。例如,美国对存货应用成本与市价孰低法制定了两个前提:一是制定了预期销售价格下降的要求;二是制造和销售存货的成本将增加两项应用前提,并且规定存货的市价只能在一个有上下限的范围内应用。这些规定不仅在技术上提供计算的范围,更有利于消除企业与税务部门之间在这方面常有的矛盾。由于这些约束条件限制,使得谨慎性的会计程序与方法将要依据客观前提而定,减少了操作上的随意性,在一定程度上能有效地预防和避免谨慎性原则与其他会计原则冲突。
从谨慎性原则方面来看,我国对于资产减值准备的提取在宏观上进行了控制,会计上虽允许采用,但在计算所得税时仍需调整,而且还要经过税务机关或财政机关等部门的审批,再加上会计和税法存在很多不协调、不统一的地方,这实际上是加大了约束谨慎性原则在实际应用中的难度。在《资产减值》会计准则对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的规定中,笔者认为应规范资产评估机构,《资产评估准则――基本准则》作为管理政府各部门评估的基本准则:首先,政府各部门应以财政部的这个基本准则为依据,来规范评估行为,加大对注册评估师违规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其次,对出具虚假与误导性资产评估报告,造成当事人权益重大损失或国有资产重大损失的,要依法追究法律责任。最后,要树立以质量求发展的意识,评估机构必须采取谨慎性原则,以确保执业中的评估质量。这样,企业在资产减值方面应用谨慎性原则的情况将会得到很大的改善,从内部到外部监督双方面联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会计人员的主观性和随意性。有效地对谨慎性原则在会计实务中的应用加以约束和完善,有助于企业会计工作的科学合理进行。
(四)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面对经济快速发展的当今社会,会计从业人员要面临的会计环境与会计处理对象也日趋复杂,因此会计职业判断能力是新形势下会计人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应从以下几点加以培养和完善:
1、加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会计职业道德,既是会计人员在本行业职业活动的规范,也是会计行业对社会所应负的责任和义务。因此,会计教育不仅要传授必要的技巧与知识,并且要灌输道德标准和敬业精神。现如今,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主要集中在大中专院校的教育和会计人员的后续教育中,笔者认为应当多精选一些现实的社会道德案例穿插在课堂教学当中,不仅使会计教材具有浓厚的道德氛围,而且还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2、实行终身教育制。在与国际惯例接轨的过程中,会计涉及的领域和服务范围越来越广泛,这就对会计职业岗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终身学习已经成为会计人员职业生涯的重要内容,在校期间的专业教育、上岗后的继续教育、完善的职业岗位考核体系以及贯穿始终的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构成了会计人员终身教育的完整体系。所以,做好会计人员后续教育培训工作,以便于会计人员对与本职工作相关的理论知识有广泛的理解和认识,认真学习和掌握新制度、新准则,通晓企业管理、会计实务、税务知识等内容,增强职业判断能力,使得今后不论遇到什么事情都能积极的应对,迎刃而解。
3、注重会计社会实践。会计是一门技术含量很高的行业,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优化的知识结构只是进行会计工作的必要前提条件,一切实际操作、现实问题都要通过会计实践活动才能体现出来。会计这个行业最忌讳的就是纸上谈兵,学校职业教育或继续教育必须要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才能培养出合格的会计从业人员,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检验会计人员的唯一标准。所以,在加强会计人员道德教育和后续教育的同时,一定要切实可行的推行多参加实践活动的行动,比如到会计师事务所、企业或工厂等地实习,做到既有理论,又有经验,切合社会需求的培养出复合型会计人员。
四、结论
谨慎性原则已经成为我国会计理论和实务中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则,但是从国内企业对谨慎性方法的运用来看,还存在较多的随意性与主观臆断性。对于这一原则的运用,我们既要正视谨慎性原则固有的弊端,采取有效的方法和措施来解决与完善相关问题。通过加强会计人员的培训和规范谨慎性方法的实施细则,来避免主观随意和“过度谨慎”;同时也不能忽视谨慎性原则在减轻冲突、避免诉讼风险和递延税收支付中的积极作用,进一步加大谨慎性原则的适用范围和运用力度,从而真正实现谨慎性原则在会计实务中的重要作用,推动企业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黄娜.谨慎性原则在我国会计实务中的运用现状思考.新财经(理论版),2013.12.
中职学校的会计专业教学必须注重实践性教学,同时还要重视开发环境课程资源,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切合实际的模拟空间和实践空间。这是由于传统的会计课程学习,主要以理论学习为主,易造成学生缺乏实际操作技能,因此职业中专的会计专业要重视模拟实习教学,以确保实训模拟应用,使模拟实习内容与应聘岗位接轨,尽快缩小课堂教学与实际工作的距离。
一、实施会计专业电算化模拟实习教学的意义
信息技术的发展对经济、社会活动的各方面产生了极大影响,对与经济活动密切相关的会计工作,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信息技术带来的变革,已经向会计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未来信息时代会计理论和实务的应用者,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教师必须加强对学生计算机技术等高新知识的教学和培训,使学生能够在信息环境中完成各种经济业务的核算和管理工作。由于计算机技术在会计工作中的广泛应用,使得会计核算模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诸如凭证处理、记账、结账和报表输出等方面的工作,都是由会计人员操作计算机来完成,使得会计管理与应用领域更宽泛,会计人员也可以借助计算机研究新的会计管理模型,推行新的管理方法,对会计核算软件进行二次开发与设计。
基于当今信息时代,会计专业的从业人员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如果会计专业教学不能加快改革步伐,构建适应信息时代的教学框架和体系,就无法满足学员未来会计岗位的专业需求。可见,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就能在模拟系统中进行实习和实践,对于提高学员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是十分有利的教学环节。
二、建设高素质的“双师型”队伍是模拟实习教学的保障
要培养出高水平的财会专业学生,就必须有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作为模拟实习教学的支撑。大多数教师是从大学课堂直接走上讲台,没有会计工作的实际经验,学校要定期选拔和派送部分教师定期到大、中型企业学习和培训,以获得实践经验,帮助教师尽快提升实践能力。
学校还要在校内硬件建设中充分发挥财会教师的参与积极性和主动性,如新建会计电算化模拟实习实验室过程中,让教师参加建设,提高其动手操作能力。
三、不断完善会计模拟操作系统的建设
一般来说,会计专业实验室是由手工实验室和会计电算化实验室两部分组成。其中,手工实验室给学生会计实习操作营造了良好的氛围,电算化实验室系统的完善,使学生更贴近职业实际。
手工实务模拟实习室为学生的会计实务培训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使学生的知识结构、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更接近企业单位的岗位需要,是学校打出的特色专业。在拥有先进设备的手工会计模拟实验室里,按照企业会计核算的实际需要配置了各种真实的会计账簿、凭证等,仿照实际会计工作的场景,结合学生实习的需要,布置了出纳、成本、往来、综合等若干个职能部门,师生利用电脑、视频实物展台、投影仪、监视器等,根据各部门发生的经济业务亲手填制原始凭证、登记账簿、编制会计报表等。到这里模拟实习,学生会感到就像到了企业的财务部门,利用实验室里的各种设备和资料就可以进行会计实务操作。
会计电算化是将计算机应用于会计工作中的一门实践科学。在模拟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强调会计电算化理论知识的系统性、连续性、先进性,又要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强调上机操作的重要性。因此,有一套先进的电算化模拟实验系统就显得尤为必要。
会计电算化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会计理论和计算机技术的兴趣和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会计模拟实习电算化的实践,学生从整体上了解和掌握会计电算化软件的操作方法及步骤,增强感性认识。模拟实习教学中,教师要提供会计案例,把在手工会计模拟实践过程中所利用的凭证、账本、报表等实验工具,再在电算化模拟实验室中利用财务软件加以重演,同步完成“证―账―表”的全盘财务上机操作。当学生把一套完整的会计实务帐作为原始资料输入电脑,从建账、输入凭证、记账直到输出会计报表,进一步了解会计实行电算化的必要性以及电算化给会计领域带来的变革,会让学生感到现代科技进步给会计学科带来的巨大影响,也使学生懂得未来信息技术的挑战。
在会计电算化模拟室的建设上,要突出仿真性。教材可以购买,也可以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对所提供的实习操作资料进行电脑记账前的一系列初始化设置工作,编写出上机操作的补充教材,完善电算化实验室操作系统。
四、多样化教学助推模拟实习教学的发展
近些年来,学校对模拟实习又投入了先进的设备资源,使手工操作的传统会计做法再上新台阶,以适应当今高速发展的社会需要。同时新建会计电算化模拟实习实验室,实施手工操作与电算化同步运作的实习教学模式。
会计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为了使学生对“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更清楚,记忆更深刻,让学生在模拟操作教室进行实地操作,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还能把书本上的知识与实践紧密联系起来,活学活用,克服死记硬背现象。在实施模拟实习过程中,教师要运用多样化教学模式,促进模拟实习的有效进行。例如,运用“导练操作法”,即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先讨论交流,弄清疑难,再练习操作,以巩固强化知识体系,达到牢固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技巧,能熟练操作会计业务。
又如,运用“参与活动法”,即让学生实际参与会计模拟系统的各种操作,训练动手能力。在这一过程中要注意两方面问题,一是教师和学生要以平等的身份参与操作教学活动,教师要和学生共同讨论,共同解决模拟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二是把模拟操作教学作为社会实践活动的一部分,让学生参与到以会计专业为主的社会生活中去,培养学生应用会计理论和计算机知识处理经济业务的能力。
然而,实践也证明了:会计模拟实习尚缺乏完整的教学体系,课时内容还存在严重的弊端,教学内容亟待规范化体系的指导。只有不断更新教学理念,运用灵活的实践教学组织形式,在高素质“双师”和高质量实训教材的条件下,才能真正发挥实践教学的作用,培养出合格的会计岗位实用性人才。
(1)师资力量相对比较雄厚。相对于社会培训及相关企业而言,高校的师资力量相对比较雄厚,精通会计理论知识和国际贸易相关知识的人员比较多,而且许多财经类高校中懂商务英语的教师也不少,再加之大多数高校教师不断学习的能力也比较强,接受新知识比较快。这样,在培养反倾销会计人才时,雄厚的师资力量就可以满足培训过程中的理论知识要求,因此,在反倾销会计人才理论知识的教授中高校占有比较明显的优势。(2)高校在校生学习时间充裕。企业在职人员往往工作时间比较长,工作压力比较大,而高校学生在校的四年期间,由于课程往往不是特别多,相对于在职人员来说学习时间很充裕;并且高校在校生没有工作和经济方面的压力,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比较认真,所以对学习的关注程度比较高,学习效率也比较高,学习能力比较强。这样在高校培养反倾销会计人才时就受到时间约束的相对比较少,课程开设的时间和课时相对就可以比较灵活,同时也可以达到比较好的培养效果。2.劣势。高校在培养反倾销会计人才是具有优势的同时也出现了一定的劣势,这也就影响了高校培养反倾销会计人才的效果。(1)高校教师实践能力有一定的欠缺。许多培训机构的培训人员有很多实践经验,所以这些机构在培训反倾销会计人才时反倾销会计的实务内容就比较容易讲授。而对于高校而言,由于许多限制条件的出现,导致其在培养反倾销会计人才时出现了实践运用欠缺的劣势。如懂反倾销会计实务的一线教学人员比较少,这是由于许多高校教师在学校教学的时间比较多,参与企业具体的会计核算及反倾销调查的机会相对比较少,因此在高校中既懂理论又懂实务知识的一线会计教学人员相对比较少,这就对学生掌握反倾销会计实务知识造成了很大的影响。这是高校在培养反倾销会计人才时不及企业及社会培训机构的方面。(2)高校专业设置和课程改变需要时间相对比较长。由于高校在专业设置和课程变化过程中要求的相对比较正规、比较复杂,因此,在高校中要对专业加以变化和增加新的课程,往往需要逐级申报、审批,所以经常需要的时间比较长,这样就不利于反倾销会计人才的特色化培养。而企业在培养反倾销会计人才时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来确定;社会培训机构也可以根据市场的需求来培训,但高校因受制于现行的教学模式和体制的约束,灵活性相对比较差。
二、高校培养反倾销会计人才的具体做法
通过分析高校在培养反倾销会计人才时所具有的优势和出现的劣势,可以为高校培养反倾销会计人才提供一定的借鉴,使其在具体实践中可以充分发挥其所具有的优势,同时高校通过和相关机构以及人员进行合作,并且及时调整自己的专业结构,这样就可以尽量避免其劣势的出现。(1)确定反倾销会计人才的基本素质和能力要求。高校在培养反倾销会计人才时,首先要确定反倾销会计人才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和能力,然后才能根据这种要求确定培养计划并且培养反倾销会计人才。具体而言,反倾销会计人才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有:对会计知识很熟悉、懂国际贸易和相关的国际法律法规、懂国际会计准则和会计专业英语、懂商务英语,能对相应的反倾销案例进行正确地分析和做出应对的账务处理。因此,反倾销会计人才属于既懂会计、又懂法律以及商务英语等的复合型会计人才,在培养时需要各个教学单位相互配合。(2)在会计专业中设立反倾销会计方向。为了培养反倾销会计人才,可以在传统的会计专业下面设反倾销会计方向,除了和传统的会计专业具有相同的专业课外,在反倾销会计方向中可增设相关的专业课,如:《国际反倾销法》、《国际贸易》、《国际法务会计》、《会计专业英语》、《国际会计准则》等课程,同时对各类课程的授课方式和考核方式可采取不同的规定。这样学生在学到了会计专业最基本的知识以外,还学到了可以拓展就业面的更多的知识。(3)采取多样化的授课方式。由于传统的会计专业课程主要采取课堂理论讲授方式,强调学生对理论和账务处理熟悉掌握,因此教学方式比较简单。而对于反倾销会计而言,不仅仅要求会计人员掌握理论知识,更多的是要求会计人员在具体的反倾销调查时如何应对。这样高校在培养反倾销会计人才时,需要采取多样化的授课方式,尤其是增加大量的案例教学,让学生通过分析不同的反倾销案例中的会计账务处理方法,来增强学生对反倾销会计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进而增加学生适应国际会计环境的能力。(4)采取在校教师和在职人员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高校教师在会计理论教学上具有很强的优势,但在实践教学上相对于在职会计人员而言劣势就显现出来。因此在培养反倾销会计人才时,可以采取在校教师和在职会计人员相结合的授课方式,在理论教学时由在校教师主要承担教学任务;而当要求的实务操作比较多时,可聘请相关的企业会计人员来担当客座教师,根据企业在职会计人员的时间来相应调整教学时间。这样在反倾销会计人才的培养时,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实务操作能力的提升都能得到很好的培养。(5)采取传统培养和订单培养相结合的方式。在传统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学生在毕业时主要是通过自己和用人单位之间达成协议后取得工作的。由于反倾销会计人才属于特殊类型的人才,除了可以让学生在毕业时自己联系就业单位外,高校还可以采取订单培养方式,即高校通过和从事对外贸易的企业之间签订培养协议,根据用人单位的需求进行订单培养。这样一方面在教学的过程中,高校可以根据用人单位的特殊需求来调整教学内容,培养适应用人单位需求的反倾销会计人才;另一方面在学生就业时,可以直接和用人单位签订合同,提高了会计专业学生的就业率。
三、结论